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剧的艺术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链表 数据域 指针域 结点 联合体 结构体 回调函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003-01
//结点中数据域部分用联合体代替
typedef union data_
{
double d;
float f;
int i;
char c;
}Data;
//链表的结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Clist_node
{
Data *data;//数据
struct Clist_node *next;//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
}Clist_node;
typedef struct Clist
{
int size;//表结点的大小
Clist_node *head;//头结点,一般没有有效数据(data)
int (*insert)(struct Clist *,size_t pos,void* data,size_t size); int (*modify_pos_data)(struct Clist*,int pos,void * new_data,size_t size);
int (*del_pos)(struct Clist *,int pos);
int(*search_node_pos)(struct Clist*,int pos,\
void (*print)(Clist_node *));
int (*is_empty)(struct Clist *);
}Clist;
程序分析:
在申明结点类型的时候,它的数据域是一个指向堆空间的指针,指针域就是一个指向下个结点类型的指针。
我们在链表初始化的时候,就可以把链表内部的行为和(lish.c)中实际的行为处理函数相对应,但是一般来说把初始化函数和销毁函数都不放在链表内部作为行为。
Clist_insert//此函数是用于插入结点,pos是需要插入的位置,而data是指向一个需要插入数据域的指针变量,该指针所接收的地址是作为起始地址的并且以为size大小的字节的数据。为了适应更多的类型的数据以及通用性,结点的数据域是一个联合体类型的指针,然后开辟size个字节大小的堆空间。当每次传进来的size不同也就是代表着以data指向的地址作为起始地址,开始往后取size个字节大小的数据,然后分类存储在联合体中的不同类型的基本类型变量中。
Clist_modify_pos_data//把pos位置上的数据修改为new_data。修改数据的时候,是根据结点位置来做修改,把原来数据域联合体指针指向的堆空间内存里存储的数据修改为以new_data指针指向的大小为size字节的数据。
Clist_del_pos//删除pos位置的结点
删除操作是是根据结点的位置来删除,我们根据提供的pos大小和链表的大小list->size做比较,不断遍历每个结点,当到第pos结点时,注意,我在插入次结点的时候开辟了两段堆内存,一段是给数据域,另外一段是结点本身,所以在删除的时候,要先释放数据域指向的堆空间,再释放结点空间。若顺序操作反了,则会使数据域的指向的内存空间找不到,造成内存泄露。
Clist_search_node_pos//查询链表上的pos位置结点,把数据利用回调函数显示出来。
查询操作是根据结点的位置来查询的,当查找到第pos个结点时候,把结点传递给print()函数,该函数作为回调,把用户在test.c申明的函数传进来。在test.c中的实现的打印函数是根据数据域的指针指向的数据类型分开处理的。
总结
起初在设计的时候就是单层的考虑需要在链表中插入一直已知的数据类型,比如说是int或者是double等,但是这不满足通用性,如果说我第一次使用该链表插入的数据类型是int类型,但是第二次我需要插入double,那么由于数据类型的不匹配将导致数据被截断或者不合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void *data类型来接收需要插入数据的地址,然后直接将data指针赋值给结点的数据域,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说传进来的地址不变,但是地址对应的数据是在变化的,最终使得所有的结点中的数据类型全部是一样,因为它们都是指向一块内存区域,从而达不到原本的目的。所以我最终使用结点中数据域用一个指针指向一块堆内存,在堆内存中用一个联合体类型的变量来保存,联合体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并且尽量占用更少的内存这一很好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美)劳顿(Loudom.K.)著;肖翔陈舸译.算法精解:C语言描述[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8
[2](美)霍尔顿(Horton,I.)著;杨浩译.C语言入门经典(第五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图1 点击反应合成聚三唑树脂
一、怎么使用这种方法合成聚三唑树脂
这种方法以铜盐为催化剂,以叠氮化合物单体和炔基化合物单体为原料,通过叠氮化合物单体分子两端的叠氮基和炔基化合物单体的炔基之间的结合形成三唑环,从而形成聚三唑树脂,反应如图1所示[1]。叠氮化合物是一类通式为R―N3的化合物,R可为脂烃基、芳烃基、酰基、磺酰基等,N3为叠氮基团,结构如图1左下方所示。叠氮基团中有3个氮原子,中间氮原子的一侧通过双键与外部氮原子相连,另一侧通过单键与内侧的氮原子相连,结果中间氮原子带有正电荷,内侧氮原子带有负电荷。这种电荷分布造成叠氮基团在与炔基反应时,带负电的内侧氮原子与炔基端部的碳原子成键,炔基转变为烯基;叠氮基团外侧的氮原子与炔基的另一个碳原子成键,自身的三键变成双键,两个基团结合形成三唑环(如图1虚线圈部分所示)。
二、为什么叫点击反应
这个名称是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化学家Sharpless在2001年提出的[2]。“点击”这个绰号,意味着该反应的特点是极快地将分子片段拼接起来,就像将搭扣两部分“咔哒”扣起来一样简单,只要搭扣的两部分碰在一起,它们就能相互结合起来,而且只能是这两部分相互结合起来[3]。这就像计算机高速运行一项程序,点一下按钮,相应反应就启动并立即完成一样。点击反应多以廉价的石油裂化产物为原料,目前已经成为创造新功能物质和材料、快速合成许多化合物的一种新方法,在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3]。
三、铜盐是如何起催化作用的
这个反应以硫酸铜为催化剂,但需要加入某种还原剂把它还原为一价铜,真正发挥催化作用时,铜的价态是一价的。反应的实际过程是怎样的呢?很多理论化学家进行了推测,一般认为,两种单体都与一价铜离子配位,使单体内部的键被削弱,单体的反应活性增强,结果配位在铜离子上的两种单体以极快的速率按特定方式发生反应,专一生成目标产物[4]。
2005年,Himo F等首次提出一种假设[5—6],他们认为一价铜与水形成配合物[CuLx]+(L为H2O),它是真正发挥催化作用的物质。具体的催化过程可分为五步[4, 6](如图2所示)。为了简洁,图中配合物[CuLx]+简单表示为CuLx。第一步,催化剂CuLx与炔基单体中炔基的外侧碳形成配位键,该碳上C―H键的氢离去,反应物炔基单体进入催化剂的配位内界,生成铜炔配合物甲。第二步,叠氮化物中带负电荷的氮原子与铜炔配合物甲中的铜配位,反应物叠氮化物也进入催化剂的配位内界,形成配合物乙。第三步,两种反应物都因与催化剂配位而被活化,并且它们处于同一个配位内界,因此发生相互作用。炔基外侧碳与铜的配位使得炔基的内侧碳活化,而叠氮单体内侧氮原子与铜配位也使它的外侧氮原子活化。结果这两个单体通过活化部位而彼此相连,两个三键都打开变为双键,同时炔基外侧碳与铜的配位键由单键变为双键,形成物质丙。第四步,物质丙中,有一个碳原子同时形成两个双键,这样的结构式是不稳定的,趋向于转变为稳定的成键形式。因此,这个碳与铜形成的双键变为单键,腾出来的成键能力用于与叠氮单体中连接铜的氮原子,形成一条单键,叠氮单体连接铜的Cu―N键同时断裂。这一步生成化合物丁,其中已经形成了三唑环,即形成了期望产物中的结构单元。第五步,在酸性条件下,化合物丁中的铜碳配位键断裂,断键处的碳原子形成一条C―H键,这样就得到了期望产物。催化剂恢复原始形态,开始下一个催化过程。
图2 催化循环示意图
以上描述的是一个三唑环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两种单体分子的两端都有反应官能团,若干个三唑环同时形成,因此生成的最终产物是聚三唑树脂。此外,这个假设过程还不够完善,Himo F本人对其进行了一些修正[6],其他学者也提出了另外的假设[4],这些假设都有待实验验证。
如果让炔基化合物单体中心氮原子第三条键上的R基团也带有炔基,并且叠氮化合物单体中心氮原子第三条键上的R基团也带上叠氮基,这样每个单体就含有3个官能团,在进行聚合反应时,每个单体可在3个方向上形成三唑环,因此可在3个方向聚合,最终可得到能用作热固性树脂的网状结构材料[7]。
参考文献
[1] David D D, Punna S,Holzer P,Mcpherson A K, Sharpless K B,Fokin V V, Finn M G.Click Chemistry in Materials Synthesis. 1. Adhesive Polymers from Copper—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J]. Polym Sci A, 2004, 42(17): 4392—4403.
[2] Kolb H C, Finn M G, Sharpless K B. Click Chemistry:Diverse Chemical Function from a Few Good Reactions[J]. 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11): 2004—2021.
[3] 吴云东,张欣豪.点击化学:释义与目标[J].化学进展,2008,20(1):1—4.
[4] Hein J E, Fokin V V. Copper—catalyzed azide—alkyne cycloaddition (CuAAC)and beyond:new reactivity of copper(I)acetylides[J]. Chem Soc Rev, 2010, 39(4): 1302—1315.
[5] Himo F, Demko Z P,Noodleman L, Sharpless K B. Mechanisms of Tetrazole Formation by Addition of Azide to Nitriles[J]. J Am Chem Soc, 2002, 124(41): 12210—12216.
[关键词]话题剧;电视剧类型;艺术价值
近年来,国产剧开始走向类型化的创作道路。大量城市婚恋题材和家庭伦理剧的“苦情戏”“畸情戏”戏份长期占据市场,充斥着荧屏,狂轰猛炸般冲击着观众的审美,在这些同类题材电视剧泛滥的同时,一批围绕社会现象和都市生活主题的“话题剧”登上电视荧屏,成为电视剧市场上的一匹黑马。[1]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电视的普及范围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电视剧作为当代人类社会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话题剧作为电视剧的一种类型,更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电视剧类型。
一、话题剧概念的界定和起源
(一)话题剧的定义
所谓“话题剧”,又叫话题性电视剧,是指“那些以某种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话题’为故事核心,反映社会焦点、热点,对当代人生活及情感给予极大关注,在热播中引起观众共鸣和热烈讨论的电视剧作品”。话题剧注重写实,故事取材于真实故事,大多为现代都市情感类剧目。比如针对民生婚恋话题的作品《婚姻保卫战》,针对住房问题的剧目《蜗居》《蚁族的奋斗》,描写大龄“剩女”现象的剧目《大女当嫁》《咱们结婚吧》等。[2]
(二)话题剧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话题剧并不是现如今才产生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初见端倪,电视剧《公关小姐》(1989)是我国最早反映改革开放中新兴公关职业女性群体生活的电视连续剧,该剧展现了当时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的生活状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一部反映赴美移民浪潮的社会话题剧当属90年代的《北京人在纽约》,通过北京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展示中西方文化相撞对于人们的生活、情感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当时并没有“话题剧”这一概念,但这类根据社会热点现象产生灵感进行创作,反映社会问题及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并在热播中引起广泛讨论的作品,已经具有“话题剧”的基本特征。[3]由此看出,话题剧的发展是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产生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转型期带动电视剧文化转型
“”期间,样板戏成为唯一的艺术形式,占据了整个艺术领域,模式化固定化的样板戏使得电视电影艺术的发展停滞不前。1979年,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迎来了新时期,人们需要艺术的强烈愿望促使了电视事业的复苏和电视剧创作的蓬勃发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艺术的发展随着文化的变迁也产生了相应的适应社会的变化。[4]话题剧表现的重点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它规避政治话题,不批判政治,不讨论政治。
2.价值观的转变促使电视剧文化转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旧的价值观念体系已经逐渐被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所取代,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社会规范功能的丧失,从过去对“政治的崇拜”到现在对“金钱的崇拜”,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价值观念开始在社会上肆虐传播。[5]而社会飞速发展,也伴随着一些现实问题的出现,如房价飙升、城乡差异、人口老龄化、孩子教育等社会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这些社会热点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层面的问题是老百姓十分关心和广泛讨论的。
二、话题剧的现状分析
(一)话题剧热播的原因浅析
1.紧跟社会热点话题
蚁族、剩女、裸婚、孩奴、AA制……这些网上颇受关注的新兴词语正在慢慢成为电视剧的主题。让观众一看剧名就能了解这部剧的主题,先入为主地给观众一个思维定式――这个剧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上话题剧的内容也确实如此,不论是“育儿”还是“养老”,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热门话题。这些话题被搬上荧屏,经过编剧导演的艺术加工,话题被人为地放大,接着配上接地气的台词,夸张的剧情,这样的剧越是具有话题性,越是红火。
2.定位广泛,老少咸宜
一部话题剧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就是话题的选择。很多在网络上很火的话题,尺度过于宽松,是不适合在电视上播放的,社会新闻上常出现,几乎各个阶层都关注的房价、城乡差异、孩子教育、婚姻恋爱等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成为话题剧的第一选择。观众可以在电视剧里看到很多和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很像的角色,这使观众增加了心理的认同感,也更加认同这部电视剧。
(二)话题剧的艺术特色
1.细节化的叙事情节
话题剧关注的是平凡人的普通生活琐事,这就导致它的创作特点是叙事情节的细节化描写,具有大众的审美价值,用平民化的对白让大家都可以接受,同时将富有争议的话题放置在通俗化的故事情境中,还原生活本身。[6]通过人物的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叙事方式给人一种很大的内心认同感。这种细节化的叙事方式,很容易将观众的内心世界带回到生活场景中,而这类平常的生活场景,特别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观看的同时就像感受自身的生活一般,使观众感觉到自然和亲切,并且同时能够深刻思考电视剧中所反映的现实问题。
2.大众性的审美价值
曾经说过:“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艺术也是大众的艺术。[7]《咱们结婚吧》没有极端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纠缠不清的人物关系,有的只是平实、简单的生活。该剧主要讲述了两个大龄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同时穿插身边的家人朋友的一系列故事,还原了生活的本质,使得剧情不无聊不做作,是大部分观众都能接受的,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心理。再有,就是观众大都喜欢富有争议的话题讨论,富有争议的话题能引起大众的广泛讨论。以此对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话题进行深度讨论,也使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思考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3.通俗化的故事情境
这些电视剧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把注意力集中在描绘平民百姓所关心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且将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故事搬上电视荧屏。话题剧里的台词也大都是人物面对现实的有感而发,大部分台词都能激起观众的共鸣,并且幽默、富有哲理。对于观众来说,通俗化的故事情境,犹如观众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编剧通过这些观众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展现故事的完整状态,以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对其中所表现的社会热门话题进行思考和感悟。通俗化的故事情境和表达方式,让观众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文化水平都可以很好地理解和体会电视剧所要表达的主题。
(三)话题剧热播产生的社会影响
“话题剧”不仅拓宽了电视剧的类型范围,还提供了关注社会话题的一种大众方式。一方面,话题剧可以起到弘扬传统美德,引起人们重视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作用。另一方面,话题剧也片面地放大了社会丑恶现象,一些不恰当的剧情或者情节表现可能会引起价值观的颠覆或误解,造成误导。在《咱们结婚吧》这部剧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的演技,使得这部电视剧获得了成功。这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回味的空间,也更是用真情实感打动了每一位观众。[8]电视剧是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电视剧所传达出的价值观会影响和改变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人,他们很容易从电视剧中学习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误入歧途。
三、话题剧的发展策略
关注社会焦点,取材热门话题,触碰当今大众最敏感的神经,是话题剧与传统家庭伦理剧和感情剧之间最大的区别, 但是一些编剧注重技巧,忽视了真实生活的实际性,很多话题成为炒作的由头,剧中人物各种斗也让现实题材变窄,话题剧本来是观众获得心灵支撑的来源,但是落入俗套的剧情或者夸张离奇的故事情节,只会让话题剧的创作越来越畸形,不但打动不了观众,还会落入虚构的境地。[9]也正因为如此,此类电视剧总是能引发一轮接一轮的收视热潮,但是在话题剧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故事情节要力图创新
从《新结婚时代》《双面胶》到《蜗居》《我的美丽人生》,再到新近火热的《辣妈正传》《老有所依》《咱们结婚吧》等话题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渗透的社会问题的描述,展现了时下最火热的话题。不过,有观众发现,“情节太弱、对白太多”正成为一些话题剧的创作特点。[10]因此,话题剧的重点是合理的剧情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大众去制造话题,应该将话题加工成完整的故事,把话题和剧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再由人物将故事演绎出来,以达到更深层的效果。如果只有话题没有剧,那么话题剧也就变成了谈话节目。话题剧的发展一定要力图创新,不仅是主题要贴近生活,人物也要形象丰满,在尊重现实的同时使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这才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二)勇于打破传统叙事结构
都市婚恋题材话题剧《AA制生活》讲述了两对80后年轻人在婚后的生活,并提出“婚后夫妻该不该实行AA制”这一问题,全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故事情节紧凑,语言幽默又引人深思。这部剧成功的因素离不开创新的叙事结构和风趣的台词对白,两条主线同时进行,在两对年轻夫妻的故事中穿插父母的生活琐事,既完善了叙事结构,也优化了故事本身。因此话题剧的创作,只有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借鉴其他电视剧剧种的经验,才能走上话题剧的开拓发展之路。
(三)丰富内容,减少广告植入
在目前热播的话题剧中,存在很严重的广告植入问题,这些铺天盖地的广告植入削弱了叙事的深入。例如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当中,“御泥坊”“立白洗衣液”等多次出现在故事情节中,而“58同城”更是出镜率极高,甚至是台词中都多次出现“58同城”的广告,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同时也被迫接受了这些硬性的广告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剧的剧情表现,而沾染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因此,在话题剧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协调好,更要注重电视剧的艺术性而不是商业性,一些不可避免的广告镜头可以适当进行处理,尽量不使用特写等镜头表现,不刻意去强调,这同时也是其他类型电视剧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四、结 语
话题剧是将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影像再现出来,希望观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反思自己,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进行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话题剧的出现说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话题剧的热度只增不减,很多编剧和导演跟风,出现了话题剧题材扎堆,质量也良莠不齐,一些缺少价值观和信仰的编剧,只是运用编剧技巧将话题堆积,这种不负责任的创作方法只会让话题剧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昙花一现,难以留下经典。因此,只有正视话题剧的创作方法,在积极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努力编排情节结构,才能使话题剧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曲茹,钟英奎.“黄金时间”与“主旋律”――有关电视剧市场与题材的话题[J].现代传播,2007(04).
[2]卢蓉,闫琳.新时期“话题剧”审美文化价值分析[J].当代电影,2011(07).
[3]邹邵军,王进.“话题时代”的家庭、婚恋题材电视剧[J].当代电影,2012(03).
[4]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7-30.
[5]李莉.论话题剧――一个动态的电视剧类型概念[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2.
[6]周思言.中国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复归与再出发[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7]林莹杰,林玉恒.从《咱们结婚吧》看“话题剧”的审美文化价值[J].中国电视,2014(03).
[8]邵岭.“话题剧”只要话题不要剧[N].文汇报,2010-09-30(007).
[9]王磊.家都无穷斗,话题剧越做越狭隘[N].文汇报,2012-07-03(008).
[关键词]通俗电视剧;大众文化文本;娱乐
一
所谓通俗电视剧,一说是“指以反映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世俗的命运为主的电视剧;主要是给广大观众提供消遣、娱乐的功能,不需要承担过于沉重的思想内涵、文化内蕴”;一说“主要是指以反映大众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为主要内容,以一定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为主要形式,以给大众提供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的大众文化文本”。笔者以为通俗电视剧是指以反映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为主的,着眼于情节故事、以捕捉生活细节见长、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易于为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观众所接受的具有消遣性、娱乐性的电视类型;它是相对于“主旋律”剧和艺术剧而言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无论是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或是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都悄然退出或被挤出了文化消费舞台的中央,而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却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信息接受与传播的主流;在这种情境下,中国内地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这就是通俗电视剧的崛起:《渴望》(1990)、《编辑部的故事》(1991)、《外来妹》(1991)、《皇城根》(1992)、《北京人在纽约》(1993)、《海马歌舞厅》(1994)、《宰相刘罗锅》(1996)以及近年来的《牵手》、《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浪漫的事》等的长篇通俗电视剧接踵而至。这些作品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甚至有些作品还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轰动,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视听和非视听的大众文艺产品。因而,研究我国通俗电视剧的类型区分对于加深通俗电视剧的理解与认识、把握它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了解大众审美心态的变化和调整,都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
高鑫曾在《电视艺术学》这本专著中把通俗电视剧分成了 “伦理剧、言情剧、喜剧、警匪剧、武侠剧”,而鼐康也在《别样灿烂:从(渴望)到(关中刀客)――漫议世纪初的中国通俗电视剧》一文中把通俗电视剧的类型分为:“生活剧、言情剧、武侠片、反腐倡廉与主旋律、情景喜剧”等五种,两位学者的划分依据其个人的独特感悟和情思,无疑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两种划分在当下通俗电视剧复杂的类型格局中却略显简单,同时两位学者所区分的各个类别在文中也无详细的论述;因此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到通俗电视剧当下的题材、样式和风格,笔者以为当下通俗电视剧存在着以下诸秉类型和形态:
1.婚姻家庭剧。
这是一类以反映社会伦理观、道德观、婚姻观为其主要内容的写实的通俗电视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的重要意识形态。这类电视剧从不同侧面贴近民生,既展示出了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种种生存境遇,也深入地呈现了在社会转型期的人性、人情的变异以及人生的曲折和命运的多舛。这一类电视剧由于其对普通人日常生活体验的真切关注而使观众感同身受,觉得生活本就如此,故此这类电观剧总有着一种温和的平民化视点,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这类电视剧如:《渴望》《过把瘾》、《至爱亲朋》、《海棠依旧》、《中国式离婚》、《金婚》等。
2.武侠剧。
武侠剧是人们心中的理想童话,是人们暂时逃离现实的“诗意栖居地”,无论是东方道德或是东方刚勇都在武侠原型中被凝固,而观众的种种希望、寄托和梦想则通过这些想象中的武侠故事得到了满足和表达;其恢弘、惊险的打斗场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奇观化的特技、优美的音乐、生死相依的恋情常使观众陷入了一种理想化的情境,在这种情境里,观众暂时忘却了生活的重压和生命的负荷。这一类如《武松》、《射雕英雄传》、《白眉大侠》、《萍踪侠影》、《小李飞刀》、《天龙八部》等。
3.神话魔幻剧。
跟武侠剧一样,这一类电视剧完全是写意性的,它们是编导为了实现其商业化的需求,根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甚或纯粹出于自己的主观臆想,去编造一个个离奇的童话与神话,以满足人们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另一种渴望与追寻,在这种虚构性、理想化的故事情境里,观众心中至高的英雄情结、至奇的“尚神”心理和至纯的爱情理想等在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时,得到了一种淋漓尽致的抒发和宣泄。这一类如《西游记》、《封神榜》、《牛郎织女》、《八仙过海》、《新白娘子传奇》等。
4.青春言情剧。
跟婚姻家庭剧里中年人平实、沉稳的情感观不同,这是一类反映青年人情感风格的电视剧。青年人对爱情总抱有一种憧憬和渴望,在他们的内心处总倾向于一种热烈、浪漫、刺激、惊险等的情感韵致。喜剧式的爱情固然令人心醉神迷,但那种崇高的具有悲剧美感的爱情却更能激发起大众情感的波动和心灵的震撼,从而使大众的情感心理得到慰藉、补偿、净化和升华。这一类如:《爱你没商量》、《像雾像雨又像风》、《牵手》、《梅花三弄》、《永不瞑目》、《玉观音》、《半生缘》等。近年来,受日本、韩国青春偶像剧的影响,国内的青春言情剧也大都转向了青春偶像剧的创作,制作者为了实现其商业化的追寻。剧中的男女主人公总用一些俊男靓女来担当:如《白领公寓》、《海洋馆的约会》、《男才女貌》、 《向左走・向右走》等;但这些电视剧似乎只学到了国外同类电视剧其“形”,而没有领会其“神”, 《奋斗》的出现为国内青春偶像剧的创作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因为《奋斗》的热播终于取得了诸如像《蓝色生死恋》、《流星花园》般轰动和热烈。
5.警匪剧。
警匪剧往往以惊险紧张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善恶昭彰的人物命运来结构故事,采用案发、推理、侦破、匪徒惨败身亡、警方大获全胜以及掺杂在其中的情感纠葛为逻辑结构,从而“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引人入胜、步入梦幻、忘却自我的审美境界”。这一类剧往往在犯罪奇观、离奇情节、生死考验与国家形象、政权力量、社会公正之间寻找着最佳的契合点,因而这类剧总有着良好的市场效益。如《西部警察》、《警坛风云》、《罪证》、《121枪杀大案》、 《永不放弃》等。近年来,警匪剧与反贪反腐的社会大主题联系了起来,在取得较好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刑警本色》、《黑洞》、《黑冰》等。
6.当代军旅题材剧。
军旅题材剧是主旋律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为它有着当代题材和历史题材之分,历史题材类的军旅剧往往都偏重于一种传统式的正剧,而现代题材类的军旅剧却趋向于 一种“雅”和“俗”的契合;近年来,为了要在市场与政府、效益与责任之间找到一种妥协的“政治立场”,当代军旅题材剧也日益通俗化和娱乐化。这类剧在展示和建构我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雄壮之师”的精神气韵及其崭新形象之际,也加入了大量的感人至深的爱情元素;不仅如此、还不时加入了幽默、诙谐等的喜剧性元素。因此,爱情、喜剧等的娱乐性元素的注入以及电脑高科技所带来的恢弘、奇观化的视觉画面使该类剧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更有着极强的娱乐性、观赏性。这一类如《和平年代》、《导弹旅长》、《突出重围》、《波涛汹涌》、《DA师》、《归途如虹》等。
7.历史戏说剧。
“历史”远离了当代中国各种敏感的现实冲突和权力矛盾,具有更丰富的选择资源和更自由的叙事空间。历史题材剧,特别是“历史戏说剧”现已成为了通俗电视剧的重要类型。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常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演员们所上演的几乎都是一些宣泄性的游戏;它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和宣泄。不仅如此,“这些电视剧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特定历史环境的营造,借助于历史的相似性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了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联系”。而大众在这种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的叙事传统中,对封建时代的人性、人情以及传统习俗等也有了一番认知与领悟。如《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李卫当官》、《神医喜来乐》等。
8.后现代风格剧。
后现代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产生,也铸就着具有后现代风格的电视剧的产生,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寻秦记》等。《星光灿烂猪八戒》同具有浓郁后现代色彩的《大话西游》一样,都是对经典《西游记》的重新解构和演绎。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人物表演不避俚俗、粗陋、大胆夸张,场面的营造怪诞烩闹、搞笑酣畅淋漓……有着鲜明的狂欢化特征。亦由此,在《春光灿烂猪八戒》这部电视剧里,一切正经、严肃、权威、经典的内容都被极其怪诞、极为夸张的搞笑场景和极度幽默、诙谐的语言模式所消解。正是因为这种搞笑性、游戏性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契合了当下青少年的娱乐性、游戏性心理,这部电视剧才得到了众多青少年的喜爱。
此外,以《商界》、《公关小姐》、《情满珠江》等为代表的都市商战剧和以《编辑部的故事》、《粉红女郎》、《刘老根》等为代表的喜剧也是通俗剧的重要形态。总之,形色各异的通俗电视剧类型不仅满足了受众宣泄、好奇的娱乐性需要,也满足了人们认识世界、参与社会、变革现实的创造性需要;不仅如此,有些优秀通俗电视剧在适应受众已经形成的主流电视观看经验和文化接受习惯的基础上,也提供新鲜、生动、前卫和边缘的文化经验以促进人们文化接受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后宫甄嬛传》 造型 视觉 听觉
近年来,历史后宫题材电视剧泛滥,出现了《宫·锁心玉》、《美人心计》、《倾世皇妃》、《美人天下》、《武则天秘史》等一系列后宫戏。此后播出的《后宫甄嬛传》不同于目前泛滥的宫斗剧,是一部具有批判意识的古装剧,实现了故事性、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我们难免将此剧和以往的同类电视剧进行比较,该剧的不落窠臼之处体现在众多方面,本文则选取其中的造型艺术进行简要分析。
影视造型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视造型艺术具有综合性,在表现艺术形象时,熔声画视听于一炉,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于一体,是一门多信息、多感觉、多维度、多界面的艺术。因此,我们要利用影视造型这种载体认真揣摩、细心辨析、从容推敲、沉稳把握、仔细品味影片内涵、审美趣味。下面主要从造型艺术中的视觉造型和听觉造型出发进行简要评论。
一、视觉造型
影视艺术从总体上讲,它的形象体系包括视觉形象体系和声音形象体系。俄国导演普多夫金曾说:“视觉形象乃是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的、但是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力量。”在影视形象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最具影响力的还是视觉形象。因为,从受众的角度,人从环境中所接受到的大部分信息都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感观,视觉可以得到听觉的千倍以上的信息。电视剧的视觉造型即画面,而画面就是人物和场景。
(一)人物造型
艺术思想是灵魂,人物则是创作与接受的主体。赋予剧中人物特定的造型形式,是导演刻画人物的最基本最有力的手段。综观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无一不是以还原历史真实为宗旨,然后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作。要还原历史真实,首先应该做的即是对人物造型的历史性打造。
1.神态造型
迄今为止所播出的历史剧中不乏人物造型塑造成功的典范。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绮丽繁复的服饰,夸张别致的妆容,打破了以往古装戏人物造型戏剧化、脸谱化。不难看出,此剧造型师追求的是神似,而非表面的形似。
与《大明宫词》中人物造型的雕刻有着相似风格的《后宫甄嬛传》中人物造型的塑造,不仅不失历史真实,更是完美诠释了这一美的艺术,给观者充足的视觉享受。剧中女性形象的造型,甄嬛、沈眉庄、华妃、皇后等,无一不精致至极。剧中华妃娘娘,妆容的雍容华贵,服饰的艳丽夺目,无一不显示出她在皇宫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唯我独尊的地位。与此同时,地位高于华妃的皇后娘娘虽然也是端庄华贵,但面对这位华妃娘娘还是略显逊色。创作人员对人物造型的如是安排,更是凸显了华妃的野心勃勃和其飞扬跋扈的性格,也使观者更能体会到皇后多年对华妃打压的忍受。此时,二者的性格不言自明,足以看到导演及造型师为呈现一部精致剧目的用心良苦。
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影视也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的艺术,电视剧追求美的脚步从不止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人物造型的塑造不仅仅是对历史真实的还原,也不单单是外形的美轮美奂,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造型的雕刻,诠释该人物的性格特色,展现人物的个性成长,必要时还需要利用这一造型美指引整部剧的叙事。电视剧《甄嬛传》对于这种精致的诠释可以说是几近完美。纵观甄嬛在剧中的一生,她的每一个或华贵或素雅的造型,无一不是向观众展现她成长的心路历程。从她的衣饰妆容来看,初入宫时轻盈单纯的浅蓝,不加修饰的纯净妆容;得宠后变成了明艳的桃红、浅紫和蔚蓝,稍显成熟的发髻和略加修饰的清丽妆容热情又不失素雅;失宠出宫修行时一身佛衣,是与世隔绝的恬淡;复宠回宫的钮祜禄氏甄嬛,衣着多以红黄为主,彰显华丽,妆容上眉峰加尖,眉形呈现刻薄的三角唇形,也不再圆润柔和,而是平直的单薄,细微之处,可见创作者的用心。这样,言其精致,不是徒有虚名。
2.情绪造型
剧中主人公甄嬛同其他宫廷剧中女人有着相似的心境,她们为了一己的荣华或家族的兴旺而舍弃他人性命的作为屡见不鲜。此剧中甄嬛之所以让大众接受并喜欢的是因为她善亦不善,恶也不恶。一个经典镜头:电视剧接近尾声的部分,皇帝驾崩,甄嬛打开皇帝寝殿大门,缓缓走向前,口中说道:“皇上驾崩……皇上驾崩……皇上驾崩……”①这句台词甄嬛重复说了三遍,第三次的时候她的声音洪亮如山崩地裂,随之两行热泪从她美丽的眼眸奔涌而出。这是笔者认为整部电视剧中最精彩的镜头。这一动作对甄嬛一生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皇上驾崩——甄嬛是热爱雍正的,她将自己纯洁的少女情怀完完全全献给了这个史上最多疑的皇帝;钮祜禄甄嬛又是如此仇恨雍正,他辜负了自己,残害了自己最爱的男人。现在他“终于”死了,她把自己的爱与恨交织成为这两行泪,偏偏只在此时流出。
3.动作造型
造型美不仅仅凸显在人物妆饰及神态情绪上,行动美学也为造型美的创建作出不可小觑的贡献。说《后宫甄嬛传》这部剧是精致打造的,并不仅是因为剧中美景、美人的精致造型,更是因为其中精致的动作造型。
《甄嬛传》中动作造型真实且富于艺术美,艺术但又不失历史真实性。电视剧第二集甄嬛入选归家的片段,敲锣打鼓,甚是热闹,可见在那个时代能被选入宫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待小主走下马车,父母携仆人行跪拜大礼迎接。尽管难以介绍,也必须接受,这就是“规矩”。这一场面虽没有《红楼梦》中元妃省亲那般浩大,但也着实让人惊叹当时当年尊卑有序的封建礼仪。此类的典型动作造型在剧中还有很多,电视剧第三集“众小主向皇后娘娘行叩拜大礼”的镜头,三跪三起,繁杂的礼数导致众嫔妃不耐烦,还有甄嬛初次侍寝后对皇后行如此大礼,极尽繁琐,这正是这部剧造型精致之体现。
有心人会发现这样一个细节:电视剧第一集第一个镜头,雍正帝登基大典,宫廷太监站立于大殿前,扬起手中长鞭,鞭声响彻整个皇宫。随之出现的镜头就是整个清皇宫的金碧辉煌,宫廷群的拥挤堆砌。昭示着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为下面七十多集电视剧中雍正皇帝的性格呈现埋下了伏笔。宫苑的集中呈现为后面各宫嫔妃的争风吃醋、钩心斗角做了别具一格的铺垫。
(二)画面造型
影视画面的造型,源于广阔无垠的宇宙和养育人类的大自然,源于人类社会的文化观念和影视艺术家门的创作思维。影视画面造型更像音乐,二者在创作构思和表现功能上有许多共同点,抽象的思维,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它们既能渗透到人们的心理艺术和梦幻世界,又能使银幕艺术形象不可见的潜意识的微小动作昭示于人们的脑海里和视感之中。
画面是影视艺术反映人物情绪,进而强化主体的有力手段。《后宫甄嬛传》主创人员很好地把握了不同场景画面的特征,发挥其表意功能和情感含义,创造出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视觉形象。综观全剧,运用得最成功、最到位的当属陈设物什的安排。主创人员利用了不同景物不同摆设不同的情绪意义和象征意义,烘托气氛,强化情绪。
二、听觉造型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影视艺术声音造型能烘托气氛,传递信息,增加画面信息量,加强画面造型的作用。
(一)人声(台词)
台词是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表现手段,台词包括对白、旁白、独白等。对白是剧中人进行对话所用的台词,旁白作为对白的一种附属形式,是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评论和解说,用于对事件的评价或本人内心活动的披露。独白是指戏剧、电影、文学作品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分为直接独白和间接独白。《后宫甄嬛传》这部剧中没有太多旁白和独白的设置,在此不做分析。《甄嬛传》词不像《大明宫词》“莎士比亚”式台词那样雕琢,但它的端庄和典雅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失精致。
台词同时也是考察作品文学性的一个视角,电视剧第三集,甄嬛、沈眉庄等人正式拜见皇后时与华妃对白那场戏,沈氏:“……娘娘国色天香,才是真正令人瞩目。嫔妾萤火之光,如何敢与娘娘明珠争辉。”②华妃轻蔑一笑:“沈妹妹一张小嘴倒是挺甜的,不过说到国色天香,这不是形容皇后的词吗?”③说的梅庄哑口无言,此时皇后却是大度一笑。接着,甄嬛补充:“皇后娘娘母仪天下如明月光辉,华妃娘娘国色天香似明珠璀璨,臣妾等望尘莫及。”④这下才缓解了梅庄的尴尬,华妃再无话可说。在此不再赘述,现就影视作品中音乐与音响的运用体味影视声音艺术的无穷奥妙。这样一席话,凸显了这部作品的文学性。然而仔细品味她们的对白,四人的品性展露无遗:沈眉庄的识大体,华妃的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皇后的忍气吞声或阴险狠毒,还有甄嬛的聪明机智。
此剧台词最重要的功能特征还是推动叙事。看完这部电视剧以后,你会感觉偌大皇宫中似乎每一个人都有对自己命运的回天之力,放到当今社会她们就是优秀的政客或者职场达人。这就在于她们的语言,即台词。且不说甄嬛的伶牙俐齿,剧中华妃的“军师”——曹琴默也是不容小觑。电视剧第四十集,曹琴默揭发年世兰那场戏,她将自己与年氏相关龌龊之事撇得一干二净,正是靠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她也由此得到了自己的妃位。对小人物的言词塑造尚是如此雕琢,可见主创人员的精品意识。
(二)音乐
话语是清晰的语言,理性的语言。音乐则是一种模糊的语言,情感的语言。作为最富抒情性的艺术样式之一,在表露人物种种微妙的感情,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丰富性方面,音乐是最活跃、最具表现力的。
需要注意的是,影视音乐一定要紧密结合整部电影或电视剧的主体内容,它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影视剧中与主题思想相一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影视作品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影视音乐的创作与运用必须根据影视剧主题的需要进行,它是由影片主体决定的,并为主题的展开与发展服务。
如同文学作品,电视剧中一首好的音乐能紧扣主题,带领观众进入情境,奠定电视剧的总体风格,提示影视剧的内容,对塑造影视形象、交代故事情节、渲染气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里我们有必要品味《甄嬛传》中的片头曲。“斩断情丝心犹乱,千头万绪仍纠缠。拱手让江山,低眉恋红颜,祸福轮流转,是劫还是缘。天机算不尽,交织悲与欢,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短短几句话,即道出了整部电视剧,说出了整部剧人物的情感变化,悲欢离合。这首曲子悠扬的旋律、缓慢的曲调正适应了整部剧的格调,奠定了这部剧的风格,使观众随着优美的调子进入了这部宫廷大戏。
(三)音响
影视作品中的音响效果(话语声、环境声等)旨在营造银幕视像的空间纵深感,增添环境的情感气氛,从而形成身临其境的艺术同感。除处理打造环境、增强真实感等实际效用外,音响运用的一大特殊作用在于代替视像交代剧情。这样的手法含蓄而自然,看似无意,实则匠心独运。
《后宫甄嬛传》作为是一部节奏相对缓慢的电视剧,其所用音响效果并不多,但每一次音效的利用都恰到好处。笔者认为,剧中大多音效都用于悬念的设置。第二集选秀女的片段,皇帝首次见到甄嬛,“诗书倒是很通……抬起头来”,⑤甄嬛在抬起头的一刹那,虽不强烈但让人惊心的音效响起,雍正和太后面露吃惊的表情。这里很显然是一个悬念设置,观众会好奇这个音效,好奇皇帝和太后的吃惊,进而对接下来的剧情产生好奇。这是这类音响造型的奇妙之处。
大千世界无限精彩,各种各样的声音元素更是丰富而奇妙,如何把握好、利用好这一元素,对于视频形象的塑造、视频作品的表意是至关重要的。
无可否认,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缺陷,《后宫甄嬛传》全剧的影视造型语言运用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影视造型作为大众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的物化形态,还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变化的复杂的审美课题。影视造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影视作品局部的感受上,还必须对大量的创作心理现象和影视观众的心理反应作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打造出真正精致的影视剧。因此,随着社会、科技、艺术的发展,我们应不断学习和借鉴新的美学体系,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促进影视造型艺术的发展。
注释:
①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第76集.
②③④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第3集.
⑤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第2集.
参考文献:
[1]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关键词:模仿说;情节;人物性格;突转和发现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200-03
作为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他承认了文学艺术的客观真实性,艺术有机整体及和谐观念的创新,肯定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他创立的诗歌理论,经历二千年而不衰,其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诗学》的魅力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浪潮而消逝,反而成为不朽的世纪佳作,对当代的电影,电视乃至戏剧的评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诗学理论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了它特定的局限性。如朱光潜先生就曾在他的《西方美学史》上提过“亚里士多德从社会观点看文艺,往往不免流漏出一些他的贵族阶级意识形态,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规律就不能适用于近代戏剧小说或电影。”[2]接下来我们就结合新近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以下简称《星》剧)从模仿说、情节、人物性格、突转和发现等几个角度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本剧以《朝鲜王朝实录》中记载的UFO事件为基础,描述了四百年前坠落在朝鲜的外星人,带着他迄今为止四百多年的秘密,一个人在首尔的天空下生活,却仍有刚来地球时那样年轻英俊的样貌,并拥有超能力,他就是都敏俊,现任某著名大学的教授;另一位则是举止轻率冒冒失失的韩流明星千颂伊。相邻的男女迸出了激情的火花,察觉了与前世相关的羁绊,还有三个月就能够回到母星球的都敏俊无意间堕入了与韩流明星千颂伊的恋情中。
一、模仿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因此模仿它的艺术也是真实的,模仿是对普遍性必然性的揭示。他认为以模仿为基础的艺术所创造的美比其所模仿的对象更美,更深刻。罗群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世界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但在美学上,他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3]。亚里士多德在美学观点上的唯物性,正使得他对诗歌与现实关系的阐释符合当今的主流美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用了很大的篇幅列举了各种模仿的媒介形式,“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形态来模仿,制造出许多事物,而另一些用声音来模仿……而另一种艺术只用语言来模仿……”“有些艺术,例如酒神颂和日神颂,悲剧和喜剧,兼用上述各种媒介,即节奏歌曲和格律……”[4]可见,不同的艺术会用不同的媒介进行模仿,不同的模仿媒介决定了不同的艺术形态的表现方式。
作为以电视剧形式表现社会现象的《星》剧在艺术创作上自有其独到之处。《星》剧作为艺术创作成品,可以用以下关键词来概括:以爱情为主,同时融入了穿越、超能力、悬疑、惊悚、历史、谋杀、侦探等流行元素,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也讽刺了社会的黑暗和娱乐圈的混乱浮躁。这部片以丰富的想象力,基调昂扬轻快,却又不时地变换情境,给人以紧张和刺激感,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所虐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女性对爱情的态度以及朋友之间友谊的处理。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对唯物主义的偏向和媒介说均在本片中得到了体现。
上文说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爱情和友谊的现实问题,并融入了诸多潮流元素,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简单模仿自然,根据神话传说,依照可然性或必然性模仿这三种方式中,第三个是最好的,即应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有艺术的处理,但不能违背人物性格的特征和电视情节中必然或然的规律,去让他做不合乎情理的事,说不合呼情理的话。这就牵涉到上文所说的“一定程度上”的问题。电视剧主要是反映爱情和友谊这两个问题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固然动人心魄,但女主人公与自己的同窗姐妹世美的友谊也是一大亮点,男二号辉京从小与女一号千颂伊青梅竹马,深深地爱着她。可是千颂伊却对12年前救过她的神秘男子念念不忘,一直不肯答应辉京。辉京就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世美聪明美丽善良但因为相貌略逊于千颂伊,因此在事业爱情上处处沦为女二号无法抽离,因此内心早已有些扭曲。为了追逐爱情和巩固来之不易的事业她很可能成为剧中的二号反面人物,最终与千颂伊刀剑相向。上述所讲这些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在现实中都有可能发生,所以通过电视剧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大问题在《星》剧中同时出现并相互交织,缠绕成一条情感主线。由此,电视剧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性便在创作者的主观想象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戏剧的有机结构
《诗学》的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紧随悲剧的界定之后,提出悲剧的六个要素。首先是“戏景的装饰”,这当然不仅仅是悲剧所独有的,同样,语言和唱段也不是。因为,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们模仿的媒介上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就是关涉到模仿对象的那三个要素:情节,性格和思想。其中,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最重要的内容,情节在喜剧中也同样重要。情节就是刻画人物的活动,人物的性格需要在情节中展开。性格,是人物的品质因素,它贯穿于行动的情节中。思想,在论证中体现,它既支配行动,又是论证、表达真理的能力,深层次地展示人物性格,同时指向普遍真理。
《星》剧中最动人心魄和荡气回肠的正是它的情节。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情节的性质特点。首先情节必须完整。好的文章必定有完备的事件发展过程,既有开始,也有铺展还有结局。其次剧作情节的规模或长短应适宜。谈到此,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提到了美学原理的话题。他说,美的东西必须有适当的规模范围,剧作也是。第三,情节要统一。情节总是围绕着某个人展开。因此,没有统一的情节就没有好的戏剧作品。最后情节本身要统一,而且必须与悲剧的时间,地点相一致[5]。好的情节完整、前后统一、没有穿插。情节必须是合理的,结局必须是自然的,不能牵强附会,给全剧留下斧凿的痕迹!
据此我来分析一下《星》剧的情节。男主人公都敏俊是四百年前来到朝鲜的外星人,离下次可以回到母星还有三个月。而他在刚到地球时因缘际会遇到了生命中的知己宜花,在经历了悬崖救宜花,婆家为了烈女牌坊追杀宜花,父亲为了名誉要杀宜花并在都俊敏的饭菜中下毒等一系列事件后,两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最后官府为了转移民众对UFO事件的恐慌,下令彻查“宜花案”,在官兵将两人逼到悬崖边时,宜花为了救他身中数箭死去。从此都敏俊对宜花一直念念不忘。回到现世,男主人公十二年前救了一个小女孩,他和当年的宜花一模一样。这使得他在即将离开地球钱非常想再见那个女孩一面以解相思之情,从此开始寻找。故事由此展开。由于情节的巧妙安排,男女主人公很巧合地成了邻居,由于双方的样貌有些变化,当时并没有相认出来。随后在仅剩的三个月中,女主陷入了谋杀案中,男主人公为了解救她不断地救助并帮她查找凶手,随后在不断地接触中两人逐渐猜测到对方就是他们要找的人。但都敏俊是外星人的事实又使他一直逃避千颂伊的追求。在这段时间内,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恋,最后在了解了对方的身份后仍义无反顾地为爱奋争。令人唏嘘不已。从此看,本剧的情节安排相当精彩。
而人物性格在电视剧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深刻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戏剧冲突的演化。关于性格,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十五章对“性格”提了四点要求:(1)“性格”必须是善良的;(2)“性格”必须适合;(3)“性格”必须相似;(4)“性格”必须一致[6]。电视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包括二号人物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善良的,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和坎坷友谊才会引起观众的怜悯和认同。就以韩宥拉被杀一案来说,虽然千颂伊和她之前是棋逢对手的演艺竞争者,可是在韩宥拉死后,千颂伊也伤心地为其流下了眼泪,认为她还这么年轻,就这么死了,自己以前却和她经常争风吃醋,现在很内疚很自责,展现了千颂伊善良的一面。而之前的千颂伊又以“没常识”著名,被人嘲笑“你的大脑是打了除皱针吗?”之后,她拿着吹风机在洗手间独自五音不全的唱歌,又跳狗腿舞。剧情上让她跌入人生低底后,细节上又非常生活化,深受负面影响的她在大唱一通后,又发酒疯在都敏俊家门口跳狗腿舞,这种种行为让女主人公褪去了女神光环变成了女神经,废除了真善美的女主角定义,构建了立体感强烈的人物形象,成功营造出强烈的带入感,迎合了许多女观众的审美心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的末了,即亚里士多德说的唱段,男主人公在下雪的暗夜向千颂伊唱的求婚歌曲,悠扬婉转的曲调一直飘荡在夜空,都敏俊忽然拿出一枚戒指,单膝跪地,真诚地向她求婚,千颂伊感动地流下眼泪。并劝他回到现实中去,只要她知道他在某个角落还存在着,她也就知足了。“爱不一定是长相厮守,也可以是曾经拥有”。这首歌曲后来多次回放,对爱情的演绎相当到位,成为剧中的经典片段。
三、情节的突转和发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有简单和复杂之分,而最完美的应是复杂型的。在《诗学》中,对古希腊戏剧安排情节、结构布局方面亚里士多德做了高度概括,提出了人物处境变化的两大原则:一“从顺境到逆境”;二“从逆境到顺境”。并精辟地指出所谓的突转变化,是指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的行动,并且这种转变必须符合可然或必然的规定。发现,指从未知到已知的变化,使置身于顺境或逆境中的人们发现对方竟然是自己的仇敌或亲恩。在本部电视剧中就有许多精彩的突转和发现之处。
先说突转:之前如日中天,被称为国民明星的千颂伊偶然听到了载京和他女朋友韩宥拉的秘密谈话并被发现。之后韩宥拉在游轮上被载京杀害并被模仿成自杀的假象,随后载京设计使千颂伊成了韩宥拉在游轮上死亡的嫌疑犯。自此千颂伊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谷底。冷嘲热讽随后汹涌而来。
而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则是男女主人公的相互发现过程。亚里士多德说过,在发现的种类中,第一种是借助于标志的认辩。有些标志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标志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标志作为证明手段的认辩是缺乏艺术性的,只有突如其来的认辩才较为理想。第二种认辩是由诗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也缺乏艺术性。第三种是借助回忆而引起的认辩。当人物目睹某件物品之时,表现出某种伤感。第四种认辩是来自推理。此外还有一种复杂的认辩,它依赖观众的错误推理。最好的认辩是由事件本身直接产生的,惊异通过可能性的事件产生[7]。
在《星》剧中,相邻的男女却不知道对方就是自己心中念念不忘的人儿。从一个发簪开始,通过一张12年前的照片,碎玻璃等一系列物品,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各自的思念 ,为全剧埋下了伏笔。之后通过一系列离奇的事件:十二年前巧遇并救下千颂伊于卡车下,又在精品店门口定格时间救下差点被砸死的千颂伊,之后又出手拦下刹车失灵的汽车,最后千颂伊在世美的暗示下,通过一块不起眼的碎玻璃确定了都敏俊的身份,最终在爱情圣物发簪面前两人相互确认,见证了跨越了四百年的爱情,这一发现过程令人唏嘘不已。
四、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的局限性
从上文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可以用来分析评论影片的,然而他的理论也有局限性,首先,如本文开头指出的,亚里士多德从社会观点看文艺,不免流露他的贵族意识形态。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戏剧的六大成分时指出“形象固然能够吸引人,但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关系最浅”[8],这一点显然不符合当代文艺评论尤其是电视评论。以本片为例,金秀贤,全智贤的明星效应,还有诸多实力派演员的演技在推动情节演绎渲染剧情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并不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承载动作的躯壳,他们的作用也很重要。不然观众也不会天天追着韩剧明星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而虐心,被男主人公的雪夜情歌感动的一塌糊涂。
对于戏剧的服装道具,亚里士多德论述的不多。历来的戏剧理论家们关注的也不是太多。而在韩剧中韩式造型现在早已成为了成功的代名词,这有赖于韩国电视剧在包装人物上的大量投入。完美的包装给了观众视觉消费的完美体验。《星》剧每集女主角换装频率都在7个造型以上,让观众们过足了眼瘾。越到后面,你会发现服饰造型的变化越来越多。韩剧选择的是边拍边播的轨制,一开始的打扮造型资助基本都是艺人自己代言的产品,按照播放的受欢迎水准,会确定植入品牌的数量和力度。更令人感叹的是不单男女主角看着养眼,乃至连配角的衣饰都独具匠心,也有着各类资助和代言。除了造型的细节,道具也不能忽视,剧中很多道具都很别致、有吸引力。韩剧的成功造型,带动了其韩国国内诸如服饰业、配饰业及化妆产业的飞速发展。难怪业内人士看了之后也评价:电视剧能拍成这样,必须赞一下!
五、结语
本文结合《星》剧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在现今影视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亚里士多德作为欧洲美学的奠基人,确认文学和艺术的客观真实性,建筑艺术的有机整体的和谐理念,肯定了文学和艺术的社会功能,无疑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这些进步思想在《星》剧中均有体现。然而文艺表现的方式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我们并不能固执地死守这一个理论,相反我们应该顺应文艺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多多探讨其理论局限的地方,这样才能将其更好的运用并发扬光大。总之,我们要积极学习和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节目制作中去,学习韩剧排编的优点,积极吸取潮流元素,不断丰富我们的节目方式,提升节目思想内涵,使我们的节目不仅有艺术美,令人感觉时尚潮流,更要有教化的作用,引导社会向健康,正直,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2〕陈晓星.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电影《假如爱有天意》中的运用[J].山西青年・文化视角,2013.
〔3〕罗群.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的比较及影响[J].求索,1986(4):71-76.
〔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3.
〔5〕雷婉,廖运刚,王旭安.亚里士多德论情节[J].教育教学论坛,2012.
〔6〕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63.
[关键词]迷失;荒岛;类型杂糅;文本;时空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之一的ABC广播公司与2004年秋天推出了电视系列剧《迷失》(LOST)。到2008年上半年为止已经播放了四个演季,前三季累计播放了72集,第四季也已播出了8集。该剧播出伊始就以每集拍摄成本500万美元而轰动全美,在2005年的第57届艾美奖颁奖典礼上,《迷失》更是获得了最佳剧集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目前,据《迷失》的主创人员和ABC广播公司宣布,加上第四季《迷失》接下来还有三个演季播出,每季16集,于2010播完全剧。
《迷失》主要讲述的是一架从澳大利亚悉尼飞往美国洛杉矶的航班在南太平洋的上空遇到空难,飞机坠毁在了一个小岛上,而飞机上的幸存者面对现实共同求生。自从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为世界读者所熟知和喜爱以来,人们对于荒岛求生这一主题的艺术作品总是保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前几年汤姆。汉克斯所主演的《荒岛余生》(CAST AWAY)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收益也是由于观众对于“荒岛求生”这一主题的浓厚兴趣。《迷失》继承了这一主题,并且在原先经典的基础上,该剧也作出了创新。荒岛求生这一主题自迪福的小说问世以来一直保持这样一条经典的叙事模式,即主人公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被遗弃在了荒岛上,通过艰苦的努力自救,最终回到了文明的社会,我们说《荒岛余生》是现代版本的《鲁滨逊漂流记》,就其原因是影片基本按照迪福小说的叙事构架来组织情节,而汤姆・汉克斯所扮演的角色不过就是鲁滨逊的20世纪再现。如果《迷失》仍然照搬经典的模式,一方面有克隆之嫌;另一方面,对于像《荒岛余生》这样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而言,如此这样一个故事的构架是正合适的,不过对于《迷失》这样的需要持续几个演季跨度上百集的电视系列剧而言,这样的故事就显得单薄了一‘些。
《迷失》这部系列剧之所以吸引人,值得我们去研究当然不会仅仅是因为我们对于“荒岛”主题的探索,实际上《迷失》剧中人物坠落到的小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荒岛”,这点我们下文会详细论述。而由于众多的人物在剧中出现,现实和梦境、回忆的交织,时空的交错也使得该剧在叙事。二呈现了一些特点。另一方面,《迷失》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获得良好的收视效果,而在艺术上也被业界认可(获得艾美奖),也在于该剧的包容力。一部成功的商业电视系列剧想要取得成功,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该剧能否得到不同喜好观众的认同。现在的影视作品呈现出了类型融合和杂糅的特点,而《迷失》就是很好的代表,而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下文我们都会展开详细论述。
一、《迷失》的叙事特点
1、丰富经典“荒岛”文本的叙事构架。
前文我们讨论过对于《迷失》这样的电视系列剧文本而言,如果还以《荒岛余生》为模本来构架故事情节,不但老套而且单薄。《迷失》在处理“荒岛”这个环境的时候并没有走经典的模式。在《鲁滨逊漂流记》和《荒岛余生》里面,人物所处在的荒岛的环境就是毫无人烟的荒蛮之地,而在《迷失》中,这种经典的“荒岛”模式被打破了。在电视剧中,人物所坠落的荒岛不再是绝对意义上的荒岛,而是隐藏着各种危险和未知事物的地方,这也是《迷失》的创作人员带给观众的最大悬念所在。特别是在《迷失》的第一季中,剧作的主创人员几乎将悬念进行到底,这些被命运作弄而沦落到这个小岛上的人们,他们必须面对来自这个岛屿的不同的挑战,包括在岛上独自生活了16年的法国女人,一直处在暗处的与他们对抗的其他人(THE OTHERS),还有奇怪的黑烟迷雾。这些元素都是在以往的“荒岛”文本框架中没有出现过的,而这些元素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本剧最吸引人的悬念元素。正如在电视剧中出演男主人公杰克的演员马修‘福克斯所说:“第一季讲的主要是岛上的人建立他们的关系,对付岛上的一些奇怪的事情。”而对于观众而言,这些体验完全是全新的,当他们原本准备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荒岛余生》的电视剧版,仅仅为了打发闲暇时光。当他们进入了《迷失》这一文本之中,他们会为本剧所营造的氛围,环环相扣的情节悬念设置所吸引,会为了剧中出现的那些奇怪的事物而每周同一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该剧。
2、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冲突。
我们说《迷失》这部电视剧有别于以前的“荒岛”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就是在于该剧的人物设置。之前的《荒岛余生》中,电影设置的在荒岛上的人物只有一个人,也就是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角色,所以在这一文本中,汤姆・汉克斯所饰的人物所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岛上生存下去,如何能让外界得知自己沦落在荒岛上,如何能够离开这个荒岛并回到文明的社会中去。在这种经典的“荒岛”文本中,人物的冲突是人与自然的冲突,是人与自身潜能的冲突,在这里人失去了原本的社会属性,恢复到了原始的蛮荒的状态,此种文本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探知人类潜能的愿望,一方面又使得现代人从极端社会化和集体化的桎梏中得到放松。而如果《迷失》在人物设置上仍然这样的话,就显得没有新意了。该剧的创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人物设置上改变了思路,将由机失事坠落而流落到“荒岛”上的人设置为了一群人。从编剧对人物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剧与电影的不同,在短短两个钟头的电影中,用一个人在荒岛上的求生来填满电影是可以的,然而对于一部每季有24集每集40多分钟的电视剧而言,仅仅一个人物的设置就相当不够了。设置了这么一群人物,当他们由于共同的灾难而聚集到一起的时候,这里面人物间相互的信任和猜忌,相互的误解和提防,包括感情的抒发,这一切都是人作为社会的人在集体中会展现出来的,而当这些被放置到这么一个“荒岛”的环境中去的时候,会给观众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把人物放在陌生荒蛮的环境来窥探他们的表现,这是本剧满足观众心理的重要的一环。而饰演杰克的马修・福克斯又说道:“第二季中,有一些同盟建立而后又打破,又背叛和欺骗――‘谁能相信谁’这件事上一直在左右飘忽。”而且编剧在人物设置上不仅注意到了这群人之间内部的冲突,而且还在外界也设置了人物,即我们前文提到的法国女人、其他人(THE OTHERS),而电视剧人物的冲突也就在遇难者这群人和其他人间展开,而剧作也在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冲突中渐渐推进。
二、《迷失》代表了现代电视剧在类型上的杂糅和融合
类型这一概念我们主要是用在电影上,尤其是指好莱坞的电影。我们通常说好莱坞的电影都是类型电影。其实相比较于电 影(不光指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电视剧更是可以称为类型的艺术。以电影为例,很多欧洲的或是东方的导演,拥有独立的艺术品格,他们拍出来的电影可能就不再仅仅能以类型来划分,并带有强烈的时代性、艺术性和主观性,而这些电影业往往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所以电影被称之为导演的艺术。但是电视剧不同,电视剧是比电影更加通俗也更加商业化的文本,电影有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分别,但是电视剧就没有艺术电视剧,电视剧都是要经过商业考量的,通俗地说就是要赚钱,而美国电视剧更是如此。而美国电视剧(这里笔者主要谈论的是情节系列剧,而情景喜剧和肥皂剧则不在考量范围内)的创作也是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模式,走的是类型创作的道路。中国传媒大学的苗棣教授在他的《美国电视剧》中就把美国的情节系列剧分为科幻剧、犯罪剧、医疗剧、冒险剧和奇想剧。《迷失》作为情节系列剧却很难准确地将其归类某种类型剧,一方面该剧体现出了科幻电视剧的很多元素,另一方面,该剧也带有类型融合的显著特征。
1、《迷失》体现出了科幻剧的元素。
《迷失》这部电视剧的类型很难界定,但也体现了很多科幻电视剧的元素。从《迷失》的剧情出发,随着故事渐渐推进,遇难者对小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了别人在这里留下的一些舱室,从舱中的录像带中得知达摩组织以及他们以前在此有过科学试验),一直到第二季末尾揭示了飞机坠毁的科学解释(小岛的地磁效应),到第三季通过其他人(THE OTHERS)的首领本对于达摩组织历史的透露,这些无不包含了一定的科幻元素,比如说岛上的奇异的自然力量(达摩组织正是为了研究这一问题而来),前文我们提到的黑烟等元素都包含这科学幻想的成分在里面。不同的文化会造就不同的艺术作品,《迷失》作品就很明显地包含了美国文化的基因,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文化是崇尚科学的,美国文化继承了西方文明中的科学主义传统。美国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科学的解释,美国人也是用科学主义态度对待一切事物。体现到《迷失》这部电视剧上,电视剧的无论编剧在构筑奇幻而又紧张的剧情的同时,始终使得观众相信一切都会有科学的解释。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也被这些谜团深深地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揭开故事的悬念。
2、《迷失》的类型杂糅和融合。
当然《迷失》在体现了科幻类型的电视剧的特征之外还体现了与其他类型的杂糅,而我们也不能将该剧简单的归类为科幻电视剧。类型的杂糅在好莱坞电影中已经毫不鲜见了。理查德・麦克白的《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认为:“大部分电影使用的类型元素是交织合并的。”而对于美国的情节系列剧而言,类型之间的界限在系列剧发展之初还是很明显的。就到目前为止,美国的一些情节系列剧仍然很少有类型杂揉的痕迹,比如说《24小时》。可能对于《24小时》这样的情节紧张悬念丛生的电视剧而言,不需要别的类型元素来吸引观众,但是对于《迷失》这样的电视剧而言,仅仅靠科幻是不能满足观众的普遍的心理需求的。对于美国电视剧的工作者而言,类型融合就成为创新的方式,由于美国是商业电视,利益关系的微妙使得电视工作者不敢创新,而电视剧类型之间的嫁接就成为他们出新的策略。将两种或几种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元素嫁接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广泛吸引各种类型电视剧的观众,获得更多的收视率,当然电视剧本身的质量也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所以《迷失》也融合了犯罪剧等剧种的营造悬念的方式,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显得比一般的科幻剧更为的细腻。比如该剧起机的空难,而空难的产生和小岛自身神秘的磁力有关。而岛上本身就有以前科学实验的痕迹,使得该剧同时含有科幻和灾难剧的元素。而之后幸存者和岛上的“原住民”之间的冲突,而“原住民”后也被证实是从岛外而来,其中也牵扯着巨大的利益纠葛,体现了犯罪剧的一些特点,堪称类型融合电视剧的代表。
像《迷失》这样的把各种类型融合的创作方式也使得该剧能够得到更多的观众的接受和欢迎,这从该剧良好的收视效果可以看出来。
关键词:电视摄像摄像心得技巧心得创作意识
电视节目创作的前期工作就是电视摄像,电视节目人员的技术技巧和创作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图像质量的水平。工作人员在了解电视摄像的规律和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应该对镜头的理解力,培养对运动特性的表现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创作意识,从而提升图像创作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记录现实生活不是电视摄像的目的,而应该是对生活素材有概括、有选择、有意识地加以处理,这就对电视摄像工作人员提出双重标准,既要有繁杂的艺术性创作,在。我个人认为摄像者要想制作好各种条件下的事物,在实际过程时,除了要注意平、准、稳、匀、清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摄像需要有创作意识
一组一组镜头连接组成电视据,取景、构图、形象、阳光、蒙太奇、节奏、故事等变成为镜头与镜头之间相互组接的技巧和章法。身为摄像的我认为要具有电视剧一定的创作概念,要体察观众的心理,故事的发展情况,摄像中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景色、不同幅度地表现一个个故事情节。摄像者应该需要一定的画面感觉,使自己对图像元素的了解和摄像技术的规范化应用。关于焦距和镜头角度的选择,我有一些理解。焦距变换可以使物体产生移动,要求受众保持摄像机看,图像表现出摄像人员的创作意图和故事情节上的指向性。主观性可以以拉、推、跟等移动镜头来表现。改变画面的大小,需要合理选择摄像机的焦距,是摄像工作人员表达创作意识的重要方法。在标准焦距情况下进行的是一般的焦距变化,特殊焦距的镜头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往往运用,在非正常透镜关系下也可表达新的意思。拍摄角度也是我经常传达思想的有效方法。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角度方面分为垂直角度(俯、平、仰)和水平角度(侧、正、反、斜)两大方面,有他的一般规律,正面拍摄容易表现物体的基本特点,方便观众的交流观看;侧面拍摄可以提高对象的立体感;平给人以一种传统的思维视觉习惯,画面的真实感给人产生贴切的感觉等等。角度的变换应根据故事情节的要求来决定,并使画面产生新的意义。全片和镜头的主题得到了统一是电视节目的意识通过镜头角度的选择。在电视剧中一个情节或摄像中一个角度的选择,都是以工作人员的创作意识为前提的,经常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多方面展现时空的概念,补缺一个角度的单薄。
二、色彩和光线的选择
《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追求纪实的风格,大部分的镜头采用实拍,主要是依靠阳照射,保持画面的古朴性,给予我们强烈的时代性。在《三国演义》摄像过程尽力描绘一种真实的时代场景,各种场景与设施交相辉映,相互融化、相互衬托而达到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生活,创作的意识也跳入电视画面,使受众耳目不一样的感觉。色彩构成作为电视剧镜头的组成因素,视觉效果在这中表露无疑。观众对色彩的心里反映具有相当的发掘,故事情节给以人某种心灵的感应,主体客体相互反映。《仙剑奇侠传三》中不同的颜色搭配采用冷暖相宜的方式,使演员的性格、环境氛围、剧情关系、故事情调得到了有层次性的表现。色彩色调的具体采用,使电视剧的深层意义和创作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日常的电视摄像实际操作中,我们加强创作方面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创作意识与灵感,从多角度多方面丰富自己的技术面为观众创作出好的电视作品。在电视摄像中光也是图像造型的主要元素。从光线中我们可以确定天气、时间,甚至当时的所处时代,也可确定电视剧的基本调调,并表现电视剧人物的性格。比如:电视剧《八路军》中的光线来看,采用了比较温和的色调,给人的感觉八路军的崇高与和蔼。一般情况下,在早上和晚上可以拍出大地的质朴感和温馨感。
三、运动性是电视画面的灵魂
电视画面能够表现人物运动的动感、节奏,给观众展现出电视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全程性和剧情丰富性还可以通过摄像特技和拍摄方式,达到出人眼看不见的移动。在生活中被看成是静止不动的对象,通过电视摄像可以让他变成丰富变化的运动体。抓住电视摄像运动这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合理使用固定的镜头,抓住对象的运动特质,电视摄像的拍摄对象有静止的,有运动的,要表现它们的动势,需要采取多种方式组合来用。在拍摄固定物体时还需要注意捕捉动态的因素,调动他们做到动静相搭配。总之,固定镜头的用法需要一定的创意才会使画面产生一定的效用,使不变的框架活起来。二是为达到统一与合理化需要让镜头动起来,电视摄像实际需要重现现实生活中一些运动过程,有时候可以通过摄像机的自身运动,动中美化生活。三是合理选择画面的景象,表现动感的节奏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的慢快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美】赫伯特·泽特尔.摄像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敏泉.动之美.视听界.2006(3).
一、数字3D为电视美术注入“活水”
2013年被称为中国3D影视的“小时代”,观众的观赏水平和观赏期待,影视制作的科技手段的更新一集影视市场对收视率的追求,让中国的3D市场异常火爆。2013年中国引进包括《爱丽斯梦游仙境》、《重返地球》、《背水一战》、《黑暗世界》、《魔境仙踪》等在内的20部3D电影,国内的《富春山居图》、《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西游•降魔篇》、《兔侠传奇》等电影,以及《西游记》、《十二金钱镖》、《追鱼传奇》、《陆小凤与花满楼》等3D电视剧,一时间中国影视剧好像进入了3D时代。3D对于影视剧美术设计来说,它极大的丰富了美术设计的范围和深度,是对观众艺术审美视野的丰富和开拓。3D影视剧的美术设计最大的优势就是还原了视觉的三维空间感,以前的平面影视的美术设计,呈现给观众的是画面的平面直观,而缺少画面的纵深感,三维影像则可以根据左右眼的视角差距,通过制造出两个影像,便可以在大脑中产生立体效果。比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1年—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2012年上影集团、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大闹天宫》3D版和2013年星皓电影公司出品的3D版《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三者,60年代《大闹天宫》在美术设计时运用的是漫画手法,通过人工手绘的方式对图片进行过程衔接,10分钟的动画要准备7000到1万张原动画,通过对色彩浓重的把握和艺术造型的设计,呈献给观众的是雄伟壮丽的场景和鲜活的形象,特别是对孙悟空等神佛形象进行美术勾勒时采用的夸张手法,尤其是孙悟空的形象在避免漫画的过度装饰性的时候,又让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形象艺术性跃然纸上,突出了形象的适度装饰性和性格的典型性。平面式的动画风格虽然创作出了经典,但是,漫画式的图片演绎,在动作的连贯性和视觉体验和互动性方面明显有点落伍。2012年的3D版动画片《大闹天宫》是迎合当前动漫产业的3D化而特意制作的动画翻版,制作团队邀请了美国特艺集团埃尔•劳提耶(PierreRouthier)参与动画的3D制作,原版动画严定宪用画笔为当年的经典“孙悟空”形象加入了时尚3D元素,制作成3D版本后,立体效果明显,水帘洞的效果更为出众,众猴子将瀑布拉开,里面的景色别有洞天,猴子、树、石头山等就像在眼前一般,画面精致。而孙悟空腾云驾雾时场景更具有真实感,为了能更好的凸显3D立体效果,动画设计了十几个镜头进行“冲出银幕”的效果处理。3D动画以技术作为支撑手段,是对传统手绘美术的突破,形象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生动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平面影视很难实现的。2013版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3D技术更加娴熟,不是原版动画的3D复制,而是全新制作,3D效果让画面的震撼性非常强,孙悟空的金箍棒击碎天庭石板的真实感官让观众身临其境,并且画面融合了水墨画、剪纸等中国元素,在中国背景乐的演绎之下,画面的美术塑造效果在融合了网络、特技等技术要素后,更显的“绚烂鲜艳”。数字3D不仅改变了影视美术的技法和手段,也改变了观众与影视作品之间的交流方式,影视美术不再是纯粹人工的绘制,而呈现出了更多的工业时代的机械复制特征,它对整个影视美术的发展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D带来的则是观众整个感知体系的变革,这种变革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上可能只有有声电影的出现能与之类似。换句话说,这些变革不是电影表达完美程度的改变,而是电影艺术本体特征的改变,是质变,而不是量变。”然而,在看到数字3D对影视剧美术设计应用途径和设计深度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必须看到3D技术给影视剧美术设计带来的种种弊端。3D让美术设计变得肤浅直白,观众重浅层视觉冲击而轻视深度情感体验,重技术轻艺术的思路,必然让观众的艺术生命越来越萎缩,观众在欣赏影视剧时一味的沉溺与感性冲动,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会意的微笑,没有“接吻的时间”。
二、影视剧美术设计形式主义的张扬与内涵的萎缩
3D影视技术最大的突破就是形式上的光彩夺目,它的技术的植根点就在于生理学意义上“视觉误差”的突破,通过摄影机的多机位、多角度拍摄,通过深度信息加工,让后导入到角色或者场景模型当中,从而实现类似置换贴图的效果。对于影视剧的美术设计来说,通过3D技术可以实现美术设计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灵活切换,最主要的就是打破空间维度的限制。但是,目前影视剧当中的3D美术设计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噱头”,是对纯技术形式的一种张扬,而对影视剧的深度内涵的挖掘总体上是欠缺的。在娱乐至上的商业时代,为了与国际接轨,2012年3D动画《大闹天宫》在对原版影视进行修复时,过多的形式技术,让3D显的被过度阐释了,“从3D制作来看,噱头大于效果,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在3D布景中的16位彩色皮影戏。”[3]孙悟空的造型着色明显过于世俗化,大红大绿的颜色基调,只是简单的对原版以灰色为主的着色基调的反叛,但是缺乏时代特色,对原版的画面的流畅感和如诗如画的情景的消解。3D技术的融入主要表现在让原版动画的画面更加清晰、颜色更加鲜亮,在背景的立体感得到加强的同时,对人物的丰满度塑造不足,纸片人物和3D背景相冲突,这就让画面的布局出现严重的失衡。飘逸不足,略显呆滞,是2012版《大闹天宫》的整体美术设计特点。如果说3D复制的原版影视剧在美术设计上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倾向的话,那么电视剧的3D技术的应用更是掩盖了电视剧本身的内涵要素。《西游记》3D版的播放,极大的丰富了观众的想象空间,3D在美术造型上的表现最为明显,以前用手绘、剪辑很难完成的妖怪形象,现在可以通过3D技术完满展现,电视剧中描绘的奇幻场景也可以通过3D技术描绘的惟妙惟肖。在西游神话的部分则是大量地融入三维立体效果。每到出现立体效果剧情时,荧屏下方都会有字幕提示观众:“请戴上戓摘下立体眼镜。”让电视观众体验两种收看电视剧的方式。然而,正如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过度的形式要素的杂糅正如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作品正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造成整个作品的陌生化解读。电视剧种3D技术的大量融入,正是通过这种陌生化的大量直观形式冲击,造成大量直观信息的累计,从而增加了体验的生动性和直观理解的深度。然而,这种视觉的冲击从根本上说还是形式要素,这种“噱头”在增加形式理解难度的同时,却降低了理性思维的深度,因为影视剧画面的大量累计,让观众的大脑增加了处理画面的时间长度,这必然减少理性思考的时间分量,别说“接吻的时间”减少,甚至是为了不错过一个精彩的画面体验,连呼吸也要屏住。“国人对3D、‘大片’的这种盲目追捧,使得电影的艺术性往往让位于其商品性。在国人对3D的噱头乐此不疲的热捧之下,观影质量已经悄然让位于其3D形式,也就怨不得DMG们一次次的退出粗制滥造的转制特供3D影片了。”影视剧中的美术设计应该是根据剧情而进行构思、场景设置、角色定位,根据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而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数字3D作为一种视觉的表现和体验形式,也必须根据影视剧的内容进行设置,影视剧的美术设计时包括了形象塑造、画面构建、情感宣泄等形式在内的综合艺术,而3D知识电影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为3D而3D是不可取的。在这方面好莱坞的经典3D影视《阿凡达》塑造的由“观看”到“体验”的“陌生化”情境,是我们当前影视剧在美术设计时应该借鉴的。
三、艺术体验的虚拟性和构想象空间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