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性化教学成功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机构中,较成功案例堪称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其以尽快适应“教育全球化”、成功摸索出的“枫叶教育”模式及冲破传统教育束缚的几大优势,尽快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中国际合作办学成功的典型案例。在上世纪90年代,众多出国就读的学生无法顺利通过语言障碍而一部分不得不选择中断学业的形式下,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应运而生。其实施的中西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中外教师队伍的结合、中西教育思想的结合和中外课程与教学资源的结合)、两个认证(中英双语教学的认证和中外两国政府认证)、一个对接(学生只要按期完成大连枫叶国际学校规定的课程,不需要雅思成绩等认证方式,可以直接升至国外大学)。
大连枫叶国?H学校经过对中国与加拿大两国的教育体制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后,顺应中西结合办学模式的需求,在国内率先走出了一条集中西教育优势为一体的创新之路。其在保留国内严谨治学的基础上,大胆引进国外教育方法,在完成基本课时任务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英语及计算机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不只学习中国基础教阶段规定课程,还需要学习加拿大政府基础教育阶段规定课程,在高中毕业时候,可以获得由双方政府共同认定的毕业证书。可以说,在国内教学标准的前提下,引进加拿大教学标准,将双方教学标准很好结合,不仅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而且对于中加两国的教育交流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大连枫叶国际学校以其超前的教育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体系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
二、Altschool办学模式研究
2013年,谷歌前主管马克斯?文迪拉创办Altschool―“另类学校”,旨于解决公办学校教学课堂规模大死板没活力、私立学校课堂规模小创新性强但收费昂贵的现状。创办Altschool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优点相结合,创办一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接近于私立学校,但收费平民的教育机构。短短几年,Altschool以其“个性化教学”的办学模式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其中不乏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与乔布斯妻子等硅谷传奇人物。
Altschool是一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机构,其采用小班教学,一个班25-30人,学生可以年级之间流动,可以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年级阶段。比如一个10岁的学生,他可能跟着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也可能跟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写作。Altschool学校的老师们将作业通过ipad等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规划时间后按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Altschool学校里,所有的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置,老师只是引导者,也可称之为“向导式教学”。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可以跨年级选择,老师们根据学生选课的结果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后,将学习效果反馈给老师,或者老师可以用作业等形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软件平台等观察学生学习过程。所有的教学采用信息化时代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模式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因为其教学效果未得到社会认证,所以质疑声较大。
三、国内的国际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可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办学模式的改革与教育理念的转变,逐步适应全球化时期人才需求的现状。在前面的研究中提到,国内的国际合作办学因为存在收费标准高低与办学规模大小的问题,而使一部分勇于创新的教育管理者们望而却步。收费太高,会导致部分生源流失。收费太低,又能否保证国际化教学资源投资达标?办学规模大,一些潜在的会选择国际合作办学学校的学生群体的数量没有办法估计;办学规模小,是否能够满足家长学生们,特别是社会需求。这些都是国内合作办学现在所面临的的问题。
大连枫叶国际学校办学模式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培养的学生也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然而,并不是所有选择国际合作办学的基础教育学校有大连枫叶国际学校的成功事例,大部分学校因其教学效果一般而导致办学困难,学校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停止办学。国际合作办学以其投资大收益大的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但也因为不懂教育管理而频频搁浅。
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教学设计
引言
碎片化、微型化、按需化等新的学习需求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翻转课堂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信息化技术,通过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按需学习,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目前,己成为中外学者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实施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起到了正向激励作用。
国内外诸多高校(如杨百翰大学、西雅图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陆续搭建了在线教育平台,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
然而,目前的翻转课堂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典型问题等方面,忽视了课下知识传递和知识引导的过程设计。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而言,课前、课上和课后三方面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与有效衔接才是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本文在对比国内翻转课堂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学生特点,探索了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以“统计学”课程为例,通过实地调查验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为其他高校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借鉴。
1翻转课堂的发展
Bergmann和Sams在2007年为解决生病学生进度缺失问题,提供了录制好的课程视频供学生课下学习。运行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学生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可以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从而能为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协助,教学效果很好,这可以看做是翻转课堂的一个起点。2007年,Khan创立了一个用教学视频讲解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网站,网站除了能观看教学视频之外,还能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及时反馈,而且提供了在线联系、自我评估、学习进度追踪等学习工具。2009年将该网站更名为“可汗学院”,一年后的大笔风险投资的注入使得可汗学院影响力越来越广泛。2011年,Khan在TED上所做的《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提出翻转课堂是⒋统的“教师课堂讲,学生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前看视频、课堂教师引导、课后问题拓展”形式,由于正好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反故称为翻转课堂。2011年出现的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又一次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MOOCs动辄成百上千的人进行学习虽然提高了互动性,但同时也打击了不同学习背景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对很多学生时无法及时解惑,教学中不能照顾千差万别的不同进度的学生致使MOOCs学习的通过率很低,能够完全坚持到最后一课并完成教学要求的学生一般不超过10%,有的甚至低于1%。因此,大多教师上课时大多不会采用MOOCs教学模式。
近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随时随地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改变和学习资源的便利性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传统课堂教学一节课知识容量过大、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学习时间自主性不强、师生问的课上课下及时沟通交流等存在缺陷,单纯依靠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期末测验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己不能满足班级学生“按需定制”的学习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
2翻转课堂的关注点
翻转课堂将教学分成课前、课上和课后三部分,课前学生观看教师的微课提前预习、学习,课上教师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通过问题、实际案例等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课后完成教师给定的拓展问题加深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翻转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教学在课上不用讲反复讲课上的一些知识点,节省的时间有利于和更多学生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导。
翻转课堂也不仅仅是将教学结构反过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翻转之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师要逐步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要变成“观众”看学生如何学习,而学生则要变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变成“主演”自主学习。当然,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和不同师生特点翻转课堂的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但基本理念却大致相同。作者认为有效的翻转课堂设计应关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师生角色转换、翻转课堂前的微课设计、翻转课堂的时间分配、翻转课堂的课堂设计。
2.1师生角色转换
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师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另外,学生除了可以观看教师的视频外,还可以从众多资源中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要求学生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控制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不懂的内容、多次与同学、教师交流,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随时向他们提供帮助。因此,教师称为学生在众多学习资源中快速、便捷找到学习资源和解答疑惑的“活教材”。伴随着教师和学生身份的转变,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学生主动学习完一部分内容后,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2.2翻转课堂前的微课设计
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微课内容的优劣将决定课前的知识获取效果,关系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能否顺利实现,并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微课内容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中分析和提炼,根据教学需求制作符合学生背景的微课视频。微课应以教师讲授、演示的视频为主,辅助以课件、案例、动画素材、问题、作业等其他学习资源,还要有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和在线反馈等学习活动,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一般来讲,微课视频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超过15分钟的内容可以尝试分割为2节微课,教学难度要根据具体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由教师把握,完成一个微课学习的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在学生看完微课视频后要对视频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同时为巩固学习内容、发现学生疑惑,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练习。课前练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任课教师把握。另外,教师要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收获与疑惑,协助解决问题。
在微课视频的录制中常存在一些不当的做法,比如“微视频传导网络上”当成了微课的全部,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将整堂课录制成大视频,然后分解成小视频,上传到网络就变成了所谓的微课。这种方式下的视频信息杂乱无章,学生学习中很难找到清晰的逻辑主线,不能实现按需学习的目的,几乎只能按照视频顺序一节一节学习,视频达到了“微小”,但却没有达成教学需要。并且这种视频缺乏师生互动,干扰信息太多,学生学习中无法形成思考,忽视了微课学习中的个性化和按需学习目的,存在一定局限。
2.3翻转课堂时间分配
微课视频的使用减少了教师课上的讲授时间,从而为学生留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一般而言,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和实际问题,能够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节省的时间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实现更多交互性。根据教师的帮助、答疑和评价,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翻转课堂通过加大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时间和课上引导时间,并通过课后问题拓展等一系列手段提升学生的成绩。总之,翻转课堂的设计必须有利于提高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高效的课堂时间利用率是关键。
2.4翻转课堂的课堂设计
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活动时应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内化。
首先要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视频、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发现价值的问题供学生选择。在此期间,教师提供指导,并且根据问题对学生分组,由学生分组协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注重个性化学习,应该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指导和技术工具进行自我组织的探究性学习。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施引导者,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教会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其次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可能代替,翻转课堂也不可能代替。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在翻转课堂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从开始时选择性指导逐渐转至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方面,把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三是协作学习。在翻转课堂的交互性活动中,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学生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可以通过讨论组等形式展开,要求学生与同伴交流,验证自己想法,集思广益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第四是成果汇报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后,完成的成果需要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作品并分享成果制作经验。交流形式可采用展览、报告、辩论、比赛等。其他小组在汇报完成后提出建议,进行评价。最后是反馈评价。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非常重要,评价主体应该由教师、组内、组问等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通过在线平台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课前微课、课上各流程、课后拓展问题等方面。
3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实践
为验证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本文以“统计学”课程中的10个知识点为例,考虑到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制作了适合学生背景的微课视频,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本次实践的班级是2014级统计学专业两个班,1班人数41人,选取1班学生进行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设计和第三节中相同),2班人数43人,选取2班为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学习完10次课程后,进行了平时测试。
两个班级的平时测试成绩见图1。从图1中不难发现,1班学生的成绩整体上比2班高,最高分相差不大,但最低分有显著不同,采用了微课和翻转课堂的1班同学最低分比2班高出39分,平均成绩差也有7.9分,从箱线图盒子的宽度来看,1班同学成绩更加集中,标准差比2班少了近4.分,这也表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学习对学生的教学效果影响显著。
另外,由于1班同学采取了线上和线下学习方式,学习时间比2班同学多,这也表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课下付出足够的学习时间对取得优良学习成绩有正向激励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时间调查表明,1班学生课下学习微课的时间的中位数在30分钟,最早完成微课学习的10%学生比最迟完成微课学习的10%学生的学习时间少了近10分钟,不难发现,不同学生在学习中耗费时间有显著差异。个别学生反复观看微课视频的次数甚至达到7次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84
1互动课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切不可喧宾夺主,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采用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学,构建新型互动课堂。可见,互动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强调课堂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外互动和课外互动多种形式,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基于手机APP平台的教学优势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智能手机广泛应用,手机APP使用频率大大增加,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中文含义是应用的意思,是指可以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将手机APP引入互动课堂教学相较于传统的微信QQ等社交软件,其表现出以下几点优势。
2.1携带方便
手机APP是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软件,与电脑程序不同的是,它可以随着手机随时携带,只要在有无线网络或者可以通信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有的甚至不需要无线网络,还可以下载离线安装包在手机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拿出手机使用学习,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携带方便是其最大的优势。
2.2定制化
手机APP相较于QQ、微信等大众化社交软件,还具有个性定制的特点,使用者个人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以及个人习惯向程序开发者提出具体要求,程序开发员在保证程序合理运行的基础上,一般都会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这就使得手机APP具备了内容丰富、栏目精细、结构清晰、功能多样的诸多特点。教师在使用APP互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相应的栏目内容,而学生也可以通过APP向教师准确地传递自己的问题,等待解答,使之成为一种个性化、便捷化的学习工具。例如一堂基于手机APP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电子技术》课程,应在熟读该课程具体课程实施标准的培养的前提下,熟悉该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和具体培养目标。首先,应该向学生设置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习新的课程内容,还可以适当地配生动的音频视频的多媒体内容,增加本栏目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还可以设置拓展板块,将其他院校知名的该课程的讲演视频与学生共享,拓展学生学习内容。
2.3互动体验
手机APP是“活”的有生命的学习软件,在互动教学过程中,APP可以起到增加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节、调动学习热情的积极作用。首先是增加教学内容,APP栏目设置中可以设置一些链接拓展内容,最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是丰富教学环节的作用,收集APP栏目设置中一般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设置一些大众化的益智游戏环节,在紧张地学习之后,有教师引导大家打开游戏内容,放松精神,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程序增添一些乐趣,也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最后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作用,基于手机APP的互动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游戏式的学习态度和形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想要完整的发挥手机APP互动课堂教学的教学优势,对于教学组织者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具备较好的APP程序开发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的了解并把握APP运行原理,然后在非常熟练地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录入APP系统中,并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展现出来,完成互动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
3基于手机APP平台的互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在了解互动课堂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支撑基础上,依据手机APP互动课堂教学的优势,近年来,基于手机APP平台的互动课堂教学不断发展成熟,下面笔者以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电子技术》一课为例,具体分析基于手机APP平台的互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及其优势特点。《电子技术》最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师将基于手机APP平台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3.1准备阶段
手机APP程序设计是基于手机APP平台互动课堂教学成果与否的关键,在准备阶段,教师首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划分教学重难点,分清教学主次结构。接着,开始着手设置APP平台,一是要根据具体课堂教学内容设置句=具体栏目,如理论学习板块栏目、实践操作板块栏目等,在设计过
程中保证互动课堂教学的特征,将互动性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始终。最后,可以设计好的手机APP上传网络,供学生提前共享,预习学习内容,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问题。
以下具体介绍APP各栏目的教学功能,第一个栏目叫“课程介绍”,是对《电子信息》这一课程的一个整体介绍,包括课程内容、结构、培养目标、学习特点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第二个栏目叫“教学视频”,这应该是基于手机APP互动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将自己制作的课堂教学用到的PPT或视频、音频资料提前上传到APP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会看,互相合作交流。第三个栏目叫“问题探讨”,即教师将事先收集到的学生感到疑惑的部分以及教师认为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部分集中上传到手机APP软件中,供学生互动探讨。最后一个栏目使“课后考查”,教师在这一板块中设置好本节课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学生采用线上作答的方式提交以后由教师统一批改,检验学生本节课互动教学学习成果。
3.2实施阶段
上课前,教师指导学生打开已经下载好的互动课堂手机APP,并找的《电子技术》这一课时内容,首先,要求学生集体阅读APP中对这一课程的解释说明,了解课程结构及学习重难点。其次,打开教师设计的PPT或是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在师生讨论中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使用手机APP的互动教学,学生使用APP反馈问题,教师使用APP回答问题。最后,师生共同来到“课后检查”栏目,完成今天的作业任务。
上?n过程中,教师依据事先已经上传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始互动探讨。先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目标,接着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或是自由选择的形式开始谈论,将课堂教给学生,学生是互动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这时候就应该主动地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维护课堂教学过程。但是,教师只应该起到一个维护和组织的作用,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学生的互动谈论。学生在使用手机APP开展互动讨论时,首先应该集中注意力,我们都知道手机是当前极具诱惑力的现代工具之一,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更是具有无尽的诱惑力,很多学生手机中都安装了游戏软件,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接着还应该具备基本的手机APP使用技巧,能够灵活的使用和操作手机APP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学习。
下课后,学生应主动到APP“课后检查”栏目中完成教师提前已经录入的作业任务,并将作业上传到共享空间内,有教师批改审阅后,再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得到一个学习成绩,作为本次互动课堂学习的最终成绩,也是基于手机App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一次成功案例。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就不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增至212万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整个“十二五”期间,大学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接近700万人。短短10年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两番,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象尽管有很多原因,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辞其咎,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强化此项工作,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对职业这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职业生涯有一个科学规划,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其职业生涯的一门学问。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以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1908年创办职业指导局为标志。1953年,美国学生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使“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也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走向成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不仅教育理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体系也存在许多亟待弥补的漏洞。
1.领导班子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没有足够重视
学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没有较高的就业率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某种程度的失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一所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然而,部分高校领导班子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诸多误区,在专门机构设立、师资配备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均不能达到实际需要,很多学校出现了“喊得多做得少,目标多实现少”等尴尬局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某种程度仍旧停留在口头上和计划中。
2.学校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兴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等,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然而,部分高校往往只在学生毕业前对求职技巧(如求职简历、面试注意事项等表面化的东西)进行指导,着眼于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临时桥梁,缺乏系统化教育和引导,从而混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概念,短短几个月时间很难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学生毕业后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在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本来就不够,加上大部分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授课效果极不理想,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要求,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专职教师极少,多数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管理工作老师转职过来的,或由各院系负责学生日常工作的辅导老师兼任。这些老师大多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很难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效率和效果就更难保证。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不健全
无论是否顺利找到工作,工作状况是否理想,大学生都是走上社会后才能够切实把所学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才会明白在大学期间哪些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有用的,哪些应该进行调整和改善的。尤其在择业实践中,他们更多领悟了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优缺点,具备了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评价的条件。因此,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学校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和实用化的最好途径。但大部分高校把学生走出自己的学校当成完成了全部任务,没有考虑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从而丧失了总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教训的捷径。
二、强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教育部2007年下发文件,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由选修课转变为公共必修课,这就给高校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弊端,高校主要应采取如下4项措施。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和教育体系建设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和教师队伍,配备固定的办公场所,保证软硬件办公设备齐全,实现该项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专业化。要求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政策,了解市场,熟悉学生,有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毕业生管理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对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并及时向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反馈调查结果和意见建议,进而对现行做法进行完善,切实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
2.完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
系统设立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把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意识到就业的紧迫性和竞争压力,主动思考未来就业问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课程不仅要针对学生职业能力扩展、专业证书考核等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还要增加公关礼仪、演讲口才、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和职业能力等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协助、校企联手等方式,定期开展实践操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赢得先机。
3.侧重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自主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我国就业体系的改革方向。职业规划教育应采取邀请成功人士讲授本人经历和成功案例,联系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人士讲解外国就业经验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使毕业生观念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鼓励学生把专业技能与兴趣特长相结合,将创业作为考验自己胆识、锻炼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努力创造出符合自身能力的社会价值。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
高校应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建立毕业生回访档案卡制度,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单位情况和日常联系方式等,并做到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更新,定期收集整理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采取电子邮件、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方式,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设置的适宜度,以及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汇总,弄清全局,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总体认知和正确评价,从思想到行动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创造就业岗位,从而逐步摆脱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娜.浅析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大学生积极就业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2]吴洪波.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3]鲁伟.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2010,(11).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江贤(1973-),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实验师。(江苏?江阴?2144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ZKT093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09-02
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比较长远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据,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体系,通过面向企业的战略合作服务,提升高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工学结合、顶岗实践,构建教学模式
职业技能的培养要贯彻始终,要通过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在实际生产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初中级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重视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开拓技能的培养,并形成“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做探索。在各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基本适应非定型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设计。同时对新产品的试制、产品维修、技术服务等都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对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要有较高的独立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和内部管理的需要。总理来到学院后充分肯定了“工学结合,顶岗实践”教学模式,并指出要面向市场培养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
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院走向企业,也让企业走进学院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将学院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融为一体。“工学结合”一方面是指学院教师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是指学生既学习够用的理论知识,又参与实际的工作实践,即“顶岗实践”。打破学院和企业的界限,直接参与到企业进行定岗、定员、定位实习,并承担与企业职工同等的责任与义务。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企业专业技能。
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进行系列调整,课程模块化,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如机电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结合企业需求设置控制课程职业技能模块和机电技能调试训练模块,完全参照企业具体设备情况进行课程设置,编写了个性化教材和讲义如电气控制实训项目等来组织教学。真正实现了对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强调由结论性教学转变为过程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就业竞争力。企业参与学院教学大纲修订和培养方案的制订,探索工学结合模式,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法培养人才新模式,如江阴新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结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市场需要将相关系的相关专业进行整合和拓展,明确专业定位,让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二、订单教育,校企结合,创新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完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利用好企业的各种资源为高职学院教育教学服务,以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与企业“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要服务好地方企业,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优势,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通过面向市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降低办学成本,实现校企深度结合,优势互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教育”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所商定的培养合同。学校依据企业特定需求作为教学目的,企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提出相应培养标准,学校按照定单合同为企业培养特殊的商品人才。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商定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标准和教学计划,为企业输送所需人力资源。通过订单教育确保办学质量和特色的最终实现。
校企合作能让学生更加清楚专业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新认识和深入领会。校企结合要特别注重地方区域经济特点和学校专业的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如机电系自成立富仁工学院以来,不断为企业技术服务,为富仁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机加工专用设备,解决了大型煤矿机械法兰盘M70X120螺纹孔的攻丝工序和工艺,教学过程中结合螺纹孔的攻丝工序和工艺培养学生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在机械自动化专业课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法”,即以任务驱动为切入点,巧妙导入工程项目,通过设计不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点和技能训练相融合,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项目相关参数的选择和项目设计,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能善于组织革新创造,既成为企业生产技术上的多面手,又能基本适应非定型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设计,对新产品的试制、产品维修、技术服务等都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对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具有较高的独立操作能力,能够具备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改造能力,并能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技术,再如机电和模具专业针对江阴市天原电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ZMG-2B4纸浆模塑成型机生产线,对该生产线中的产品运输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并应用于教学,既满足了企业技术改造的需要,又培养了学生的技术改造能力。
校企结合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产实际,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在实际开发工作中培养自己的技能。学院充分利用政府办学条件,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地选送优秀学生到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生产第一线顶岗实践,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选派纺织服装专业学生到精毛纺面料、服装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江苏海澜集团学习世界一流的纺织、管理技术和高支薄型精纺生产及高支薄型精纺面料生产技术。选派数控专业学生到停车设备专业化生产基地——江苏双良停车设备有限公司,熟悉该公司引进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喷丸、割、焊、冲压、切削等先进设备,并学习模具设计、精密机械加工以及多层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等系列机械停车设备生产流水线。选派机电专业学生去长电科技公司合作研制、生产自动化控制作业设备,合作设计并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采用OMRON可编程控制器、FT触摸屏等在控制方面进行设计。以优异技术和卓越品质设计、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自动化设备,充分提高了学生对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能力。通过以上成功的案例,以地方企业的一流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加工手段为依托,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集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初中级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三、企业参与、定向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企业参与就是要求企业参与考核和评价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企业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如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参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考核,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答辩等。企业的参与程度和比重成为考核和衡量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制定好科学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定向培养是指学院立足地方企业群,面向各类行业为定点企业直接招生,通过“企业冠名班”完成人才培养。这是学院和企业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摸索出来的务实、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目前,学院有近20个专业和江苏双良集团、申达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多家上市公司形成了“定向招生、双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1.5+1.5或2+1的培养方式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在专业教育上完全同企业接轨。在职业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同企业共同制定具有“校企结合、定向培养”特色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机电系BCAD机械设计软件培训中心与江阴城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管理办学就是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定向培养模式成功案例,完全实施菜单式教学培养模式,自编校企合作教材,对用人单位完全量身定制,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完全和企业接轨。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装备、能力评价等方面不断积累培养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企业群培养、输送具有成功理念和成功素质、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落实“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教育培养模式。
四、合作创新、形成互动、合作体制双赢
1.双方参与、形成互动是建立校企合作体制的关键
校企结合是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其实质就是教育面向企业、社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社会合作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校企结合是高职专业创新及建设的需要,是搞好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培养方案和确定教学内容的需要,是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2.双方参与、形成互动
校企结合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模式。产学结合教育形式可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校企合作创新,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校企合作创新不仅能提高技术信息质量、缩短技术资料收集时间、降低技术信息费用、增加技术信息占有量,还可以把创新主体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各个创新主体在资源配置时取得最大化的利益。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社会资源进行教学培训,使之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选择。在校企合作创新的合作过程中,要认真调研,创新校企合作的结构优化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帮扶促调模式,创新校企合作的国际合作、多元发展的模式等。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好校企合作中的各项制度,使校企合作的渠道更为畅通,双方合作最大化,实现合作体制双赢。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为校企合作提供思想指导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TET”三力合一模式。激活办学机制,逐步使行业、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立足于地方企业,服务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高职教育发展特色,立足于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江阴板块的三十家上市企业和几十家高职企业集团,紧紧围绕江阴工业经济产业化进程的支柱产业和沿江、跨江联动开发战略。更重要的是以“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为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为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这些都对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江贤.运用“订单教育”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6):64.
[2]吴江贤.成人教育与经济发展[J].职教论坛,1999,(8):29.
[3]吴江贤.职业教育与班组长培养[J].成人教育,2004,(3):47.
[4]张健.高职实施订单教育的意义与机制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
(1):47.
[5]王素辉.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思考和措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3):47.
关键词: 课外探究;学业发展;促进作用;数理统计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3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是一种区域性课外科学探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该活动以化学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归宿,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该活动开展至今已近十年,影响深远,成效显著。
多年来,我校化学科为了配合广州市教研会立项课题和广东省教育学会联合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我与化学”为载体的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所选送的作品共获得广州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和三等奖5项(详见附录1),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践证明,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于此试分析和论证如下。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能力、爱好、目标以及环境的影响。“我与化学”活动将学生个性化的技能和爱好融入化学实践之中,无论是从活动的素材还是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抑或是活动的氛围等方面,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以参加“我与化学”活动为契机,让学生制作化学模型、编唱化学用语歌谣等,以突破化学学习的难点,避免学生因为学习难度大而导致兴趣下降;我们还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效果的检验与评比活动,化学手抄报与电脑作品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从点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和参加化学活动的热情。
其次,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要求学生将参加“我与化学”活动的成果纳入化学学习成长记录袋中,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材料,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活动,从面上激发了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所有“我与化学”活动的参加者都在活动后的体会中表示:“这种学习方式很有意思”,“化学原来如此有趣”,“我发现我更加喜欢化学了!”……,而未能亲自参加活动的学生则在活动成果展示的观后感中写道:“(这样的活动让我)多么兴奋、激动”,“可惜我没有参加”,“真希望在讲台上做实验展示的是我”,“老师,希望您以后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此外,这种由“我与化学”活动所激发的兴趣,还可以在学友、校友、亲友之间相互感染和传递。
不可否认,学生这种对化学学习深厚情感的激发、保持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化学学科的魅力!源自于“我与化学”活动所展现出来的魔力!
2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侧重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来实现学习目标,利用课后的书面作业来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而“我与化学”活动恰好与新课标“做中学”的学习理念相吻合,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干燥剂、脱氧剂与食品贮存的探究”活动中,小组同学围绕铁粉脱氧剂、生石灰干燥剂和食品包装中的填充气体,从材料、原理、应用等方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几乎初中化学中的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在活动中得到运用,这是一种利用生活素材,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更好的学习方式。
又如,在“四种常见气体一次性鉴别方法的探究”中,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学来设计方案、通过实验以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且还意外发现了“镁条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的反应事实。虽然活动的结果与事先假设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通过活动受到激发。
通过“我与化学”活动,同学们更加主动地从生活中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逐渐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研究中发展,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传统教学强调依纲扣本,要求教师教好教材。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最基本材料,教师应依据课标用好教材。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而教科书所提供的内容又是非常有限的。正是这种化学知能贮备不足的客观现实与追求更全面知识的主观需要之间的矛盾,为“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留出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大量的探究素材。
例如,自来水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的模拟探究”中,活动小组的同学对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活性炭的吸附原理、过滤的操作以及软水和硬水的成分与检验等一系列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从而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又如,维生素C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在“常见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测量”中,活动小组同学利用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性质,采用滴定的方式测定了一些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得出其变化规律。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含维生素C的食物要防氧化、忌高温,纠正了“水果放的时间越长,维生素C含量就越高”的错误认识。
再如,教材只介绍了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而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活动小组同学先将分子运动与宏观球体的运动进行对比、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开展探究,最后得到了分子运动速度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其质量大小和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的结论。
与此类似的教材扩展性活动还有不少。在这些基于初中化学某个知识点的拓展性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教材上所没有的学科知识,还在猜想和推理的过程中培养了类比、归纳的思维能力,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习了实验操作、控制变量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空间。
4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我与化学”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让学生置身于化学与社会的真实情景中,亲身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紧密联系,逐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例如,在“花都区空气质量的调查”中,小组同学首先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了空气污染指数及空气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然后对所收集到的空气污染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导致空气污染指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对学校周边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议。通过活动,同学们认识了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增强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
又如,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中,同学们首先从噪声、空气、水体等方面入手,采用访问调查、观察取样、实验测定等方式对机场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从宏观上认识了机场周边环境的状况;然后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对水样成分进行检测,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测量,进一步认识了机场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大小;最后同学们还利用活动的机会,在机场周围进行环保宣传,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些与社会、资源、环境有关的活动,同学们逐渐学会了用化学的眼光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培养了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5促进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我与化学”活动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建立了自信,同时也培养了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另据研究表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人类的8项智能中,就有7项可以在绝大多数的“我与化学”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发展。
多年来,我校“我与化学”活动从无到有、从小范围的试验到较大面积的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据统计,在参加“我与化学”活动并获市级奖励的学生中,有十位同学在初三年级第一学期各科成绩只处于普通班的中上水平的基础上,而在参加“我与化学”活动后的第二学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最后顺利地升上了区重点中学;学校化学中考成绩也由当年未开展“我与化学”活动时的区平均水平逐年进步,进入了区同类型学校的前列(下图);学校中考整体成绩则由当初的区中等水平,进入前十,冲击前五,在同类型学校中居于领先地位。
利用教育统计与测量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对“我与化学”活动的影响进行相关计算和验证(详见附录2),结果表明:“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中考化学成绩间的相关系数为0.900,与学校中考整体成绩间的相关系数为0.671;学校化学学科成绩的进步和“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之间,具有高强度、显著、可信的正相关关系;“我与化学”活动的全面开展,作为影响初三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学校中考整体成绩的提高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既促进了学生个体的进步,也促进了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既促进了我校化学学科的腾飞,也对初三学生整体成绩的上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