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的艺术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多元化
相关于影视作品音乐的探究在有声音的影视作品的刚出现的时候是十分有热情的,而且好莱坞在电影中的声音加工和创造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这个方面来讲确实的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电影作品中的有关声音的部分越发的被电影的导演和研究人员所注意,声音在电影行业的进步过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大众基于电影这种有关声音的创作作品越发的讲究真实性,这也让电影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电影技能的推动里现在也逐渐的把电影中的声音当作一个重点,电影的制作人员对于电影中的声音的方法有着非常多的选择。不管是制作规模比较大的还是制作规模比较小的,声道是单声道还是立体声的,或者说是声音类型是数字还是模拟的,电影中的有关于声音技术的标准都比以前的所有的水平都要高。主要的特征是:立体声的电影比较多、同期利用录制声音的方式的电影比较多、不一样表现内容的电影比较多、电影种类比较多、声音处理人员呈现出比较年轻和具有风格的特征。我们一般来说能够知晓从现在开始到后来一段时期的影片中声音的效果的进步态势:需要录制声音的影片一般来说立体声比较多,而这种电影一般来说都是数字化的,渐渐的模拟化的就会淡出历史舞台;同一时间录制声音的技术慢慢的会代替后来的进行声音匹配的技术,尤其是纪录片;但对于同一时间所录音的处理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声音创造和录制在细节上越发的引人注意,这样才能发挥出数字化的特点,都会变成支持影片声音技术向着多方面进步。
二、数字化
数字这种技能应用于电影创造中可以让电影中的美学和视觉听觉概念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大家在以前所追寻的自然、现实等主义,一般来说都是从电影中的框架和电影中的镜头还有一些运用视觉进行的对于电影文字剧本的表达。现如今,全球的电影都在进行数字化的改革,数字的技能让电影这门技术终于取得了非常大的声音和画面的创作水平,让电影这门技术的创造变成非常直观、自由和有人情味在里面。从最开始对于模拟声音的研究开始,一些趋向于成熟的声音技能就开始运用于影片数字声音中的开发和研讨,现如今来开,以数字为主要方式的立体声音的影片在全球影片创作中已经成为主要手法,数字声音放到影片中的研讨不管是从技能上来说还是影片市场对于多种声音轨道的需求等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所以让运用数字方法把多种声道的数字放在一条声音轨道上的技术已经实现了。现如今在失眠上的一些以商业用途为主要目的的电影,一般来说采用的都是数字立体声的方式。数字电影院的创建也成为了现如今发展的一种可能。数字这种声音技能达到人的耳朵听到的声音的频率,重新表现出在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声音,让电影中的一些情节非常有感染力,产生更加逼真的效果;第二,用这样的方式还能让成本变得比较低、杜绝盗版、提升发行量和播放的质量,数字电影院的创建也是现在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我们国家的电影集团在这些年的发展也趋向于数字化。电影院的创作技能进步到这种程度,或许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但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做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片的表现方式已经越发的从数字、电脑等技能来制作,这样能够让电影中的情节更加的连贯,用更流畅的光是来表现出来才能让观众所接受,更加喜爱电影。
三、风格化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影片的风格大体上也就决定了这部影片在声音上有什么风格,所以说影片在声音的构想和开创中,也能折射出这样的两个类型的美学趋势。一般来说很多部分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中的声音的风格都归类于实际中的造型的风格,声音技能在这样的时间里面就非常重要了,原因是这些电影对于声音的需求就是必须要干净,让给人喜欢听;但是现在大多数反映实际生活的电影为了让生活中的场景再次展现到电影当中,一般来说声音都不太好听,但是非常的贴近于上火,这种类型就是现实主义的声音。
总之,追寻影片声音进步的历史,在影片上应用的技能,尤其是影片录制声音的技能,正在向着声音的制作者们发起在这个时期对于影片技能的挑战。影片的技能变化着人们的写作思路。我们知道不同国家的电影在声音方面创造的一样的特征,更要求知道录制声音技能的最新形势。影片的声音技能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的走向和影片声音技能在整个国际语言环境下的艺术特点就是声音的多种走向、数字和风格上不一样的走向。这样和的我们现在这种时期相互匹配的动态非常符合我们大众的观念,原因是影片中的艺术和技能这些因素都在执着的成长着。这些技术都是为了影片而运用的、也是为观众而服务的。比较新的创作电影的人正在非常有热情的创作一些比较经典的影片,包括对于影片声音中的细心的录制,对于所有我们可能实现的声音的因素的发现。在影片中的视觉和听觉的思路,长期定格在社会和现实主义的对于美的鉴赏的习惯之中,也能够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在审美理念上获取非常前卫的认知,甚至有的影片还是在单声道的方式中进行数字立体声音的录制。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 新闻界. 2011(08)
【摘 要】吕克・贝松是当代法国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导演。作为“新巴洛克”风格电影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电影以诗意的法式视觉语言表现、喜剧性的表达以及坚强独立的女性角色塑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表达方式,为丰富电影创作手段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吕克・贝松;电影风格;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06-01一、诗意的法式视觉语言表现吕克・贝松的电影视觉语言风格与法国传统电影有很大不同,虽然融入了很多好莱坞电影元素,并呈现出商业化的创作特征,但是其“新巴洛克”电影风格却有效地保留下来,成为其电影艺术特点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一反法国电影反传统、反逻辑的叙事方式,而采用经典戏剧的开端、发展、、结尾的叙事结构。在视觉语言运用上,吕克・贝松充分借鉴好莱坞的短镜头拍摄手段,塑造出让观众目不暇接的视觉艺术效果,通过观影紧张感的制造达到画面戏剧性的呈现。吕克・贝松在借鉴好莱坞视觉语言技巧的同时,并没有被好莱坞的电影套路完全束缚,他在电影创作中对镜头语言的认识和运用上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艺术表达,具有诗意韵味的视听语言仍然是他电影视觉语言的主要特征。二、喜剧性的电影表达喜剧往往以各种引人发笑的表现方式与手法来诠释生活,使观众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而喜剧元素和喜剧艺术手法也被迅速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法国电影艺术家将喜剧元素融入电影创作,使法国成为喜剧电影的重要发源地。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传承了喜剧表达手法,并主要通过滑稽的人物和幽默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喜剧艺术特征。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经常会塑造一些滑稽的配角,通过人物滑稽可笑的外形、语言或动作使电影呈现出浓厚的喜剧韵味。以影片《第五元素》为例,片中的女警官本来是政府出于工作需要委派给达拉斯的假扮太太,这一人物本属于影片中的正面人物,但出于喜剧效果塑造的需要,吕克・贝松赋予她彪悍的外形和性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比如《TAXI》系列影片中的埃米利安形象,也是极具戏剧艺术特征的滑稽配角,他糟糕的驾车技术不仅“制造”了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驾驶“奇观”,同时还差一点将教练逼疯。吕克・贝松通过表现这些配角的窘迫、尴尬,不仅获得了滑稽的喜剧艺术效果,同时也有助于缓和影片的紧张氛围,使观众在惊险情绪中获得一丝愉悦。滑稽与幽默是喜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表达方式。吕克・贝松在电影创作中主要通过精心设置的情节展现电影的幽默特征。以影片《第五元素》为例,片中的神父被带到佐格办公室之后,这个反对派头目便向神父宣扬摧毁一切生命的重要价值。然而正当他滔滔不绝、得意忘形时,却不小心被樱桃卡住了喉咙。他在企图依靠那些所谓可以代替人类的机器来拯救自己时,却发现那些被他吹嘘为无所不能的机械并不能挽救他的生命,所有这些都比不上神父的一巴掌。这段情节不仅显示出吕克・贝松富有哲理性的幽默气质,同时其设计的精妙也令人惊叹。他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使人们意识到盲目崇拜和自负必将导致自身的毁灭,使人们在“透过眼泪”微笑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某种哲理性感悟。三、坚强独立的女性角色塑造由于对女性形象的注重,吕克・贝松电影中坚强独立的女性角色比比皆是。无论是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的小女孩,还是影片《圣女贞德》中的女英雄贞德,抑或《第五元素》中的外星女郎,无不体现出女性坚毅、勇敢的一面。虽然她们外表沉稳、坚定,但内心深处还是无法彻底摆脱女性特有的柔弱,影片基于外表与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充分展示女性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充分揭示了女性的完整个性。四、结语吕克・贝松的电影凭借独特的法国式幽默,构建独具特色的喜剧性电影语汇,通过幽默的电影语境诠释对人性的深切思考。吕克・贝松继承了法国电影表达严肃主题的优良传统,却不存在“新浪潮”电影的那种晦涩,同时电影角色也不再背负神圣的历史、社会或道德使命,转而追求个体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总之,吕克・贝松不仅是“新巴洛克”电影的忠实代表,还体现出多元化的创作倾向,使观众可以通过他的电影享受心灵的无限拓展。参考文献:[1]陈一凡.吕克・贝松电影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J].今传媒,2015,(02):80-81+136.[2]徐枫.在好莱坞与法国电影体系之间――支持艺术电影制作和发行的必要性[J].当代电影,2014,(06):115-122.[3]王璐熠.吕克・贝松电影的冲突美学――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分析[J].现代视听,2014,(04):64-68.[4]利奥奈尔・卡尔特吉尼,奥里维尔・德・布律纳,王蔚.“我这辈子只做这一件事―电影”――吕克・贝松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2,(06):25-27.[5]罗卓宁.童话版枪战――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特色技巧分析[J].电影评介,2013,(15):75-77.作者简介:陈东亚(1983-),男,汉族,湖北荆门人,博士生在读,就读学校:中央戏剧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戏剧美学。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艺术性
电影音乐指的是专门为一部电影创作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不仅是电影的基本构成,而且也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使得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够使得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而进行审美性的思考。同时,观众在电影特定的情景中去欣赏音乐,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与其他类别的音乐有着一些区别,它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性的。因此,电影音乐必须要与画面和人物语言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审美体验。
(一)音乐与画面交相呼应
众所周知,电影作品中的音乐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画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却与画面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音乐所突出表现的侧重于引起观众的情感体验,而画面则是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欣赏。鉴于此,在电影作品中有效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能够使得两者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起到相互辉映的作用,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音乐作品具有着主观性的审美特征,与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审美特征的画面有机结合,两者能够相互补充,起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音乐在表现内容上以剧情为依据
作为电影作品的音乐,在创作上必须要以剧情为依据,在整体效果上要符合电影的整体基调。具体来说,电影音乐要符合人物的情感状态,同时还要以剧情为依据,并与画面相结合。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讲,相比较来说,纯音乐更容易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是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纯音乐与具体画面内容相辉映,能更加明确的表达情感。可见,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剧情发展、更好的表达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作品在结构上有着间断功能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会有多个画面转换的镜头,相应的音乐作品也就必须与之相符合,起到间断性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音乐作品有着一定的间断性特征。这是因为,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和画面应当保持着一致性,而电影剧情的跌宕起伏,势必在画面表现上有着一定的跳跃性,从而使得音乐作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在一部电影的不同时间点,会呈现出不同情感、不同节奏的音乐作品。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中融入音乐作品,不仅对于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且还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物性格,使得观影者能够深入的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人物特质。同时,影片中音乐的声响在渲染剧情、烘托气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观众加深理解电影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一)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塑造
众所周知,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对于影片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电影史上的多部影片,可以看出,有的电影通过音乐作品的烘托,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美学上的体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有的电影采用的是交响乐等作品,这在气势上为观影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给予观众较强的代入感。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合理使用,对于深入的刻画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或是温婉柔情、或是具有英雄气概,都是可以由音乐进行有效烘托表现出来的,最终更好的对电影中的主人公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二)艺术化地表现电影主题思想
毫无疑问,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依照这个中心思想合理组织、调动各种元素,以期共同发挥作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表达出电影的主题。其中,音乐作品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在表达电影主题思想方面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通常来看,我国的电影作品,往往使用“主题歌”来总结这部电影的主题,有着突出与明确中心思想的作用。另外,不仅“主题歌”能起到深入表现电影主题的意义,电影中的乐曲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可以说,这类能够表达电影主题、明确剧情中心思想的音乐,在整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同时,在电影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合理的使用音乐作品还能够强化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气氛等,进而引起观影者的共鸣,最终起到深化影片主题的作用。
(三)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描绘
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音乐,不仅能够有效的配合画面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烘托电影场景气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表述有着动作性特征的事物时,可以用欢快的音乐为具体的画面提供一种声音上的造型。这种在听觉上配合视觉上的表现,即音乐配合画面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的作用。可以说,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音乐作品运用的好,通常会为观影者所记忆深刻,并通过熟悉的旋律、明确的歌词内容回想起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音乐作品对于推动电影整体表现力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作品在烘托场景气氛上,有着强调、渲染的功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三、结语
可以说,音乐对于烘托电影的主题、使得电影更富表现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艺术性表现上还能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自成一套体系,并与其它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来表现电影的内涵,以期使得观众得到较高的观影体验。可见,电影音乐在提升电影作品整体艺术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电影音乐可以与画面、声音等交相辉映,形成听觉与视觉的有机统一,能够烘托出人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剧情,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满的进行了艺术性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表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1).
[2]沈佩伟.论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08).
[3]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04).
关键词:岩井俊二 《情书》 小说 电影 回忆
岩井俊二,一位在青春里回忆和思考的作家、导演,被定义为“歌咏青春的映象诗人”,[1]以唯美主义风格刻画自己的文字和图像,创作“文学”和“电影”的“岩井美学”。作为在香港影艺电影院连放半年之久的《情书》是岩井俊二创新性创作的展现――在一连串回忆的网状结构中再现了自己对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曲折绵长且难以言说的心意。
三人结构(博子―男树―女树)在过去和现在均靠“回忆”(书信)重构记忆,“复活”那一段初恋往事。整个故事安排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渡边博子对男树的难以忘怀;暗线是女树对男树的点滴回忆。以记忆展开辐射,网结记忆、时间、爱与生命。以“记忆”为重点交叉建构,是依靠记忆生存的故事――“时间、爱情、死亡都是通过记忆得以实现”。[2]而小说和电影均以其特别的表现手法将这份微凉静谧的感情演绎而成为独特的美学。
一、 小说《情书》中“回忆”的叙事方法
小说《情书》有其惯有的风格――简洁文风、短段落和语句,用淡淡的笔墨叙事。而作为文本,小说具有以下三种叙事方式:一是直白呈现,点明“发生的时刻在于过去”,告诉读者“这是一段回忆”;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明过去时;三则是把故事置身在博子和女树的书信中,任由读者自我构图,尽可能把自身的经历或者年少的幻想投射其中。
另一方面,文字在叙事时有着独特的方式:
首先,文字可直陈人物内心的“天人交战”(女树在接到博子书信之时的犹豫、怀疑和释然),叙说人物心声,引导读者去体悟主题。同时随着人物心声的展现,读者步步接近人物的“真我”,进行“角色代入”。其次,在小说中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去记叙博子和男树的过去,把故事背景“袒露”便于主题的引出。尤为重要的是其中人物情绪的刻画,不比电影,文字可以细致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起伏和挣扎。除此之外,岩井俊二还将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叙述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小说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因而,日本女作家北川悦吏子在看完《情书》小说后致信岩井俊二,称赞“你的小说没有输给你的电影”。[3]
文本中手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展现回忆的青春情结与死亡的超脱:书信表面上看是博子和女树的交流,实则是男树和女树在逝去的回忆中演绎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4]故事的最后,女树摆脱了死亡的阴影,博子完成了自己的蜕变,迈出了新的一步。另一方面,虽然情节一直围绕着生死展开,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意去展示死亡的残酷和恐怖,而是将这种悲情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有一份“哀而不伤的诗意”。[5]
二、 电影《情书》中“回忆”的叙事方法
岩井俊二的电影“岩井美学”以绘画构思作品,画面含义深邃,以“映像的记忆”、“音乐的记忆”来“寻找失落的时间”。而其“回忆”的叙事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交叉蒙太奇技术的运用,正式打开记忆的缺口;第二是将文字影像化,以营造出唯美的画面;最后则是用同一个演员来展示时空的交叉,而模糊时间的界限。
岩井俊二通过干净柔和的镜头叙述着一段平淡从容下千转百回的爱恋,将日本民族独特的“物哀”、“幽玄”观念细细渗透出来,“赋予了该片浓厚的禅意”。[6]影片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技术,巧妙地将过去时和现在时交混在一起――过去由现在调动,现在又与过去呼应。在交错中表达着创作者的体悟――“记忆抵住了岁月弭灭性的力量……多亏了记忆,往事才能稳固地流传至今,而将来似乎是预演的现在,它跟往事联结成一条线……”(德・谢・利哈乔夫)。电影中现实与梦境来回切换,众多的短镜头快节奏地组接在一起,在这半醒之际叩开了记忆之门,镜头快速向后拉呈现出初中教室来重现历史。导演启用同一个演员来饰演博子和女树,将故事叙事中的过去和现在模糊处理。以这样的形式呈现另一种镜像关系,把男树“阴差阳错”的感情转移“嫁祸”到被镜像蒙骗的观众身上,增加叙事的感染价值。
使用电影媒介,可将文字影像化,“像一首清新淡雅的抒情小诗,以含蓄优美、哀而不伤的笔调,抒写了一部极具东方文艺气质的回忆录”。[4]电影开头以博子的一袭黑衣和白雪对比,以长镜头构造了一个雪国中的山村,以水墨画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构图。同时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悸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生死的差异以及由于和生死相隔产生的悲伤情绪”[5]。岩井俊二利用自然景物将人物内心外化,形成天然的视觉美感。
电影在叙事的方式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油画学毕业的岩井俊二以色彩来最大化地凸现画面意象,“用喜欢的色彩表现在电影中”[1]:漫天白雪的北方,冬季黑色的树木,穿黑色衣物的人,营造一种纯洁的美。黑色与白色的搭配给人一种单纯而鲜明的美感,在清雅淡远的意境中烘托出浓浓的感触。而长长街道上红色的邮箱、红钻砌成的房屋、灯光映照的房间,这些暖色显现着柔和的怀旧气息和美好“期待”的影子。
“电影世界始终拥有一种音乐,这种音乐从气氛上替电影世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幅度,它不断地丰富电影世界,解释这个世界。”[6]舒缓的钢琴曲是整部影片的主角,造成流动的叙事节奏,作为“一种心理对称介入”,[7]带着浪漫和抒情的风格将故事和情感娓娓道来。不只是提供一种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画面的独特涵义,同时也力图“给观众带来完整与独立的印象”,[7]让观众自己去解释画面。
岩井俊二善于以青春的黯淡絮语来包裹往昔的青涩,以精美而恬静的电影画面令观众折服,使其感受到一种唯美性。“唯美主义风格可看做是岩井电影的主基调”,将美术运用到镜头语言、画面组织和色调搭配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散文诗般的戏剧美感和温情:那些少年的焦虑和负重在时光的过滤后留给人的是不甚唏嘘的体验――正因为时光的不可倒流和无法随时提取,生命中的情感才倍感珍贵。日本影片中保留着一种轻淡质朴的美,形成一种“清纯而朦胧的艺术美感”,[7]如同一杯清茶。这样一个建立在“如果”基础上的故事,拍摄的目的“并不只是让观众感动,更重要的是去想象、思考”。[7]
三、 结语
从小说和电影的不同叙事技巧和方式对岩井俊二的《情书》进行“记忆”叙事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其他相似的文本和电影的分析,领悟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不同魅力,从而找到分析跨媒介艺术作品的新颖的角度,扩展视野。
参考文献
[1] 苏静,江江.嗨,岩井俊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2] 武晓燕.记忆建构的情书――论岩井俊二《情书》中的“记忆”情结[J].电影评介,2009(20).
[3] (日)岩井俊二.情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 汪洪梅.冬日里洒落的温情――电影《情书》的主题再浅析[J].电影评介,2010(2).
[5] 尹乐.岩井俊二青春题材电影的影像特质[J].艺苑,2010(4).
微电影在很短的时间里取代了网络电影、网络自制剧等称呼,成为大街小巷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时髦话题。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欣喜微电影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到其在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保证微电影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电影与微电影
网络时代的盛行催生出与这个时代、文化相适应的艺术形态——网络艺术。网络电影是网络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指专门针对网络传播制作的,具备传统电影艺术特征和网络传播特征的电影艺术形式。比起传统电影,它具备数字化、个人化、互动性、随意性等特征。网络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真正由“艺术家的艺术”变成了“普通人的艺术”。[1]网络电影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类别来分,有微电影、中短片电影、系列电影等三种形式;从创作方式分类,有互动式电影、恶搞电影、游戏电影和静电影等四种形式;从拍摄手段分类,有手机电影、照相机电影和摄像头电影等三种形式。微电影是网络电影的形式之一,它是通过网络传播的微小电影艺术形式,其显著特征是超级短小,片长仅为30秒-300秒。被称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是由凯迪拉克以国际大片的规格打造,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这部影片虽然只有90秒,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却呈现了完整的的故事情节,具备了完整的叙事结构。[2]
二、微电影发展迅速的原因
微电影是网络电影众多形式中发展最快的,甚至出现取代网络电影成为网络电影类艺术的统一称法的趋势。究其原因,微电影除了具备网络电影草根参与性强、满足自由创作与自由传播等共同特征以外,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微电影的艺术形式非常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众所周知,2009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国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传播速度快、传播介质移动化、传播内容微小化。微电影具备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所有特征,长度短,内容小,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快速传播。
第二,微电影的传播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浅阅读”的娱乐需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有大把的时间对每一条信息进行仔细的研读,阅读正在从“深阅读”向“浅阅读”发展,“尼葛洛·庞帝指出,在电脑和数字通信呈指数发展的道路上,人们正在奔向突发性剧变的临界点。网络阅读不需要阅读全书即可找到所需信息;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人们更多地停留。诚如新浪网新闻24小时更新模式的创造者、总编辑陈彤所言:对于网站来说,深度始终是第二位的,短、平、快是网络媒体不可抹煞也不容更改的特性。李敖在凤凰卫视的电视节目上解构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艰深晦涩的历史文化话题,“让李敖去读书,我们去读李敖”,凤凰卫视的这句口号充分反映了大众阅读避繁就简的求浅心理。”[4]从“深阅读”到“浅阅读”的转变,一方面使得信息可以以一种平易的解读方式出现,另一方面标志着人们的需求从知识获得转向轻松、轻快的阅读氛围,人们的审美需求朝着娱乐化趋势发展。微电影由于受到时间长短的限制,拍摄的题材、类型及内容深度都会受到限制,具备情节简单、娱乐性强、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充分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浅阅读”的娱乐需求。
三、微电影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微电影具有广大的网民基础及广告主的积极参与,专业制作团队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前景纷纷加入到微电影的制作中,如6月18日,华谊兄弟与中国电信天翼视讯共同打造的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正式宣布在“微电影”产业方面展开全面合作。[5]在广告主、专业制作团队、播放平台、网民的共同参与与合作之下,微电影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事情的发展都是双面的,过快的发展速度既可以让微电影更快的成熟与繁荣起来,也可以让它更快的走向衰落。研究微电影的发展,发现其存在定义不清、监管缺失、过度开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微电影的健康发展
。第一,模糊不清的定义阻碍其发展。微电影的发展过程太快,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的网络电影都被称为微电影,无论电影的时间有多长人们都将其称为微电影,短的有几十秒,长的甚至五六十分钟。这对网络电影和微电影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一方面忽略了网络电影的其它形式,不利于网络电影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微”,既不利于保证网络电影的艺术性也不利于微电影的艺术创作。微电影的定义目前存在争论,争论的主要内容在于微电影的长度,传统微电影的长度定为30秒-300秒,但就目前微电影的发展来看,300秒已不能满足微电影发展的需要,时间需要适当的延长,但是再长也不宜超过20分钟。
第二,草根的积极加入带来的微电影创作主体构成的变化,对微电影传播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普通网民们的创作积极性,这为电影发展提供了鲜血的血液。“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发展要解决的五个问题中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电影原创性匮乏,同质化倾向严重,跟风现象泛滥。创新是电影质量提升的一条有效路径,创作者思路的改变可以提高影片的竞争力。草根的加入,可以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好的点子,好的创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电影形式和内容的效果。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缺失。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大多数由电影厂生产,拍摄电影时选择完全符合国家利益和公众道德水准的影片,在拍摄中,内容选择和演员安排都有一定的标准。
到1997年,伴随着电影改革的脚步,民营企业在电影行业逐渐取得了制片、发行、院线等各条产业链的“准入证”,开始加入制作。即使没有国有的身份,民营电影公司制作内容时也自觉承担起把关人的作用,而且最后也要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查。但是,草根加入到电影制作中之后,监管难度大大增加,会有一些违法、不健康的内容出现在微电影中,只能依靠网友们的个人自觉和职业素养,这对微电影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关键词:艺术创作;微电影;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特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细碎”;“快餐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1]这也促使微电影在仅数年间,便在网络、新媒介的推动下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电影和广告。微电影受其门槛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也导致目前微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尚存在作品制作粗糙、无深意以及一些基本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法等的运用均不理想的情况。[2]本文则结合相关理论来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微电影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 微电影艺术形式剖析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给予受众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式,只有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才会去关注、聚焦微电影的内容。微电影与电影是相关的,其都是通过形式与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的观看行为,这也是传统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只有了解、掌握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真正的创作意图在微电影中表现出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
首先,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就是其创作内涵的最高要求;也是其塑造、形成微电影艺术的价值与精髓所在。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也就是引发观众心理活动并引起情感共鸣来表现出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以及社会价值。[3]
其次,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借助影视艺术形象来传达、表现的技术手段、语言特色以及结构技巧等。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往往是内外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涵的,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主要涵盖了微电影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体裁等几个方面。
2 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2.1 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迥异的,是因人而异且多样化的。同样,微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受微电影特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方法也尚无具体的、统一的创作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创作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借鉴”他人;这也是我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独具的创作模式和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门槛较低,平民化发展势头强劲,其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能力、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其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微电影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技巧往往差异巨大。
2.2 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微电影创作者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之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电影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艺术技巧也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这既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实践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选择的创作风格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微电影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对生活原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又要让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使之可以对原素材的表现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升华则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素材的理解能力有关。正是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创作者在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处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化,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效果。
3 微电影的叙事特征
叙事是微电影的核心。由于微电影与其他文本类叙事存在差异,微电影利用现代媒介材质运用光与影刻画出的光影运动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其叙事也是一种多时空的综合运动艺术。因此,微电影的主要叙事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3.1 叙事方式
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其体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创作者所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迥异的。同时,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方式既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意义的规律,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在创作实践以及叙事方式选择上可以不断地创新。
微电影势必要以“内容”取胜,其叙事内容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碎片性与海量性。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微电影更适合“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另外,一些微电影的创作者还借鉴了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如以一个简单却没有结尾的故事为叙事铺垫,进而引出微电影所欲表达的主旨。也有一些微电影创作是按照主题、思想去进行叙事的,以进一步突出、提示主题内涵。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均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突出主题、思想,让受众群体可以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4]
3.2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就是用于叙述故事(或事件)的角度。微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则完全取决于微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愿,而并非是受众群体的意愿。因此,从人称角度而言,在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叙事视度的选取,可分为创作者自身视角、受众群体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
一、电影音乐中的独特的魅力
(一)电影音乐的特征
电影音乐是一种既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同时又区别于音乐艺术,形成自身特殊艺术特征的音乐形式。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要根据电影中的思维、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影片的人物特征及时代背景进行音乐的创作,同时还要融合相应的民族特征及地方特色等元素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专业的创作技巧及手段,为了体现影片中的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在和声、配器等作曲技巧的使用,风格的确定及段落的安排,都必须要符合电影中艺术元素的要求,使音乐能够融于电影艺术中,给人呈现出整体的银幕形象。
音乐具有严谨的曲式结构,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连续不断的时间运动为创作动机以表达作品的内容,而电影音乐则是在连续的时间运动上,既要结合影片故事情节的承续性和统一性,同时也要将电影元素与其他的艺术元素进行结合,体现出艺术的协调性和共融性,向人们呈现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丰富多彩、完美的电影艺术。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部分,作曲家只是针对电影的需要提供歌曲中的一部分音乐素材,为了能够在银幕中呈现出完整的银幕形象和情感,需要对电影音乐进行不同音响效果处理。
(二)电影音乐的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反应影片中的情绪情感,渲染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够使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对电影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所以音乐在当代电影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电影艺术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文化精神。
2.对人物性格、感情、情绪、精神进行高度的概括,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电影特定的情节,对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及精神给予高度的概括,音乐通过与电影画面相结合,能够很好的反应出电影画面特定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在银幕中呈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激发人们对电影故事情节的联想。
3.体现并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电影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可以透过音乐表达出来,在电影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与电影的思想主题是一脉相连的,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基本情绪、矛盾冲突等常常通过音乐或歌曲表现出来。所以在电影中可以随着音乐的播放,牵动观众的情感,最终达到电影的目的,促进电影音乐的更好发展。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电影中随着音乐的播放及音乐的不断变化,可以烘托电影中的情节,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对电影中心思想产生共鸣。
5.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电影中的音乐能有效地体现作品的时代感、烘托环境、凸显战争、渲染恐怖、营造梦境或幻境气氛。
6.音乐有助于形成特定的电影节奏,通过音乐可以对电影画面人物动作及镜头的衔接等形成电影作品的因素进行节奏的调节,快节奏的音乐配以快节奏的画面动作,塑造快节奏的故事情节;反之则是体现出慢节奏的故事情节;然而在慢节奏的动作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加快;快节奏的动作配以慢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减慢。
7.有助于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形成统一感,音乐可以利用与镜头的组接功能,能将画面内容上彼此毫无关系的一些镜头组接起来,从一个镜头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镜头,音乐不仅用来连接两个镜头,而且还可连接段落。通过利用音乐将段落之间衔接起来,可给观众一种统一的感觉,更有利于观众对电影主题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电视电影 传播空间 亲和性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59-01
电视电影,是指用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上播放、制作的电影,它秉承了电影的叙事风格和美学特征,按照电影的艺术规律拍摄。其着重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导演在其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可以将导演对艺术的构想和创作意图很好的体现在影片中。毫无疑问,电视电影不管是在制作方式和放映流程上都与我们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有着很大的区,电视电影必须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要符合在电视上播放的要求。
一、中国电视电影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为数不多的用胶片拍摄的电视短剧作品(如《像春天一样》(1996)、《远山姐弟》(1996)、《琴声如诉》(1996)等)。但这只是人们早期对电视电影的认识,在业内人们并没有对电视电影有一个完整,科学的认识及与之相匹配的理论体系。直到cctv-6电影频道的开播,人们对电视电影的认识才更加的成熟,而有关电影电视的专家也更加重视电视电影这一全新的艺术形态,观众也更喜欢这种新的“电影”。
二、我国电视电影的特性
(一)广泛的传播空间
电视电影这种文艺形式拥有广大的观众群。自1995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开播,电影频道的专业性和新颖性迅速在使得全国亿万电视观众耳目一新,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以往观看电影仅仅去电影院的收看习惯和方式,进而形成了新的在电视上收看电影的接受方式和接受习惯。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当代电影观众的主体(即观众)已经从电影院在向千家万户的寻常百姓家转移,中国观众观看电影的最主要方式已经变成从电视里收看。据有关部门1998年的统计数字,全国能够收看到电影频道的观众约达4.3亿人,占全部电视家庭的40%以上。白天平均有1900万人,晚间有4600万人收看电影频道。2006年据索福瑞公司的统计,在电影频道播出的电视电影平均收视率达到1.8%,每部影片大约拥有2000万观众,而获得巨额票房的《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观众人次分别为1100万和800万,远远高于同等影片在电影院的观众上座人次。这对于自电影诞生之日起的一百多年间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电影观看方式和习惯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变革与创新。
(二)固定的播出时长
电视电影为电视播放而拍摄的电影,它是依托于电视媒体进行播放的影视作品,我们就应该将电视电影作为电视节目去考虑它应遵循的播出规律。电视电影是专为电视播放而制作的,因此电视电影必须根据自己的“身材”缝制合体的“衣服”,即要有统一的片长来满足电视媒体的播出需要。这样,电视会由于电视电影的存在而使得每一天的板块链接有规律可循。所以,时长的固定是电视节目最起码的要求,它符合电视播出规律,也是电影频道在观众心中诚信形象的保证。
(三)成本低廉、制作流程短
众所周知,电影是重装备,高投入的行当,普通电影的制作过程复杂,耗时。即使在中国,一部一般性的“影院电影”的投资动辄也得上千万元人民币。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电视电影成本却较低,电视电影是由各个电视台作为投资拍摄的,显然是适合电视播放的电影。电视电影用电视摄像机拍摄的独特之处就决定了是无需通过洗印厂洗印,而直接在电视剪辑台上剪辑,然后通过录像机即可大量复制。因此,电视电影的生产线比较短,制作流程相对比较简单,耗时少,因而制作成本也相应比较低。
(四)独特的视听语言
电视电影的制作质量、投资与产出自然是不能与电影相比,电视机的屏幕是相对电影的大银幕是很小的,为了争取高质量,它必须更有说服力。而在表现形态上,更注重电视电影的内容和文化品味的挖掘。在镜头景别的运用上,电视电影多使用近景、特写等近距离的景别,而对于宏大场景的描述那是电影的优势所在,电影则慎重使用的特写、大特写。这也是电视电影在资金投入上比电影少得多的原因,因为大的景别势必要求营造出宏伟的大场面,也要求导演有着很强的场面调度能力,足够的群众演员、道具等等的投入都是电视电影所无法企及的,这都源于电视电影与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不同之处。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既体现出了广大观众对新媒体新艺术样式的渴望,又反映出了影视艺术中电视的语言更多的是从电影中借鉴过来并且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未来,我们要更多更好的发展新的影视艺术形态,将影视艺术发扬光大。中国
参考文献:
[1]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电视艺术导论.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赵小青.中国电视电影的启动和发展.艺术评论.2008(2).
[3]周艺.中国电视电影形态特色的思考.电影艺术.2005(4).
[4]约翰·希尔著.陈犀禾译.电影和电视的融合.世界电影.2002(2).
摘要 音乐是电影必不可少的艺术元素之一,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高。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影和音乐相结合的历史过程,随后分析了电影音乐的功能,如满足观众对电影中人物情感的立体掌握,能够准确地渲染气氛,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推动剧情的发展,提高电影的品味等。最后分析了电影音乐的表现特征:内容决定了音乐表现的特定性;审美主体对电影音乐表现的认知趋同性;电影音乐表现的抒情性等。
关键词: 电影音乐 表现特征 抒情 气氛渲染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电影,作为人类一种蕴涵形式最广阔最丰富的综合性艺术,它吸纳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要素。它以其直观的表现力,将其他艺术融合展现,表达了艺术之间深刻的关联。在这些艺术要素中,每一种要素对电影都具有特有功能,缺少任何一种,电影都不可能存在。
电影中,音乐作为重要的元素而存在,它是一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音乐的电影就不会富有活力,也缺乏了其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一 电影与音乐的结合
电影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电影与音乐的结合,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它是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它包含着一般音乐缺少的视觉信号,是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但是电影和音乐的结合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最初的电影是没有声音的,即所谓的无声电影,也无从谈起音乐。尽管其后音乐逐渐走入电影,但其本质上还是脱节的,它是在放映的时候请钢琴师和小提琴师的即兴伴奏,这使得音乐与电影的表现,语言对白经常是不相符的。因此,电影在发展史上从无声电影变成有声电影本身就遇到了很大的阻碍,这种阻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人们对无声电影的习以为常和对电影习惯的艺术表达方式的接受。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当时的音像技术水平较低,声音的加入从某种程度上反而让电影的艺术水平有所下降。正如贝拉・巴拉兹在他的《电影精神》一书中所说:“还不发达的新技术把已有相当变化的旧技术抛回到一个十分初级的水平上。内容的水平也与表现水平一块降得更低了”。声音对无声电影的冲击以及电影在艺术创造上的倒退引发了众多默片艺术大师的顽强抵制和激烈反对,相应地在这些讨伐声中,也开启了对有声电影艺术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伴随着音像技术水平的提高,音乐和电影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电影音乐是一种片段的、不连贯的、非独立存在的音乐,它需要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关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因此这对音乐的制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代的音乐技术足以使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使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变得更加容易。
二 电影音乐的功能
现代人很难适应只有文字对白,不存在音乐的电影,可以说音乐对于电影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音乐,剪辑,摄影,服装等多要素得到肯定的电影。电影音乐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满足观众对电影中人物情感的立体掌握。现代电影是直接诉诸观众听觉与视觉的音画艺术,这有别于无声电影时代的仅仅以视觉来影响观众的艺术。观众对电影的一个基本需求就是艺术本身能直达观众的心灵深处,因此电影的具体形象,特别是人物形象必须在第一时间直接诉诸观众的眼睛与耳朵这两个视觉、听觉感官。这种以音乐为载体,传递电影情感正是满足了人们对电影动效和声音的需求。
2 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渲染气氛,能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包括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或民族特点等等。比如印度电影,以《阿育王》为例,其音乐歌舞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而即使非印度电影,但凡在电影中有与印度相关的电影,也会以印度的民族歌舞为载体,向观众表明这是印度背景,如获得200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尽管不是印度电影,但其音乐,服装,建筑等无不彰显着印度特色,且这些特色无需任何的语言提示或其他暗示。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经过音乐的合理表达,既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范,又彰显了电影人物与构思在电影中的推进作用,因此可以说,在电影中,音乐成就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其表现氛围。
3 音乐可以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电影是一种艺术作品,创作者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对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活、人物命运,阐述自己的思想立场、感情态度。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往往靠音乐来隐射人物复杂的内心,通过音乐的表达使得人物内心情感更加直观化,真实化,同时又以朦胧的姿态蕴涵了无尽的情感空间。如电影《梅兰芳》,其音乐随着主人公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代气息中,发生不同的变化:第一次遇见孟晓冬的惊喜,出演美国的忧郁,面对日本军队的镇定,都是以不同的音乐来表现的。当然,不同的艺术作品阐述的方式不同,但总体而言,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最适于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高度概括地表现人类最内在的心理体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的艺术所不能及的。
4 音乐可以对电影的整个剧情起到推动及调节的作用。一部动作片不会全片都有震撼力和张扬力的音乐,而必定是伴随平缓,,降落,再直至结束等多个过程的。这些通过音乐效果将剧情表现得更加扣人心弦,使整部电影剧情节奏明朗,更加具有表现力。以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为例,片中男女主角从相识到船只遇险的时间段,影片大都是用优雅,舒适的音乐作为背景,船只遇险后,那种极具节奏感和震慑力的音乐,不断滞涨着观众的心,观众也容易将自己融入到电影的环节中,最后,男女主角的对话直至男主角的沉落,音乐变得委婉凄凉,撕人心肺。整部电影在音乐的这种舒缓,紧张有序的调解下,让观众深深地领会了电影的内涵。电影《金刚》同样如此,金刚出现之前,整个电影在较为平和的环境中度过,音乐背景透露出温馨的背景,很多观众并未体会到电影庞大的气势,但金刚出现之后,通过气势磅礴的音乐立即将观众的目光吸引住了,而伴随着这种极具震撼力的音乐出现的是与音乐较为相符的金刚庞大的形象和震撼人心的画面。
5 音乐可以提高电影的品味。音乐与电影画面组合成不同的音画关系,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一部影片,音乐、音效、语言的有机结合,交替互补,可以形成单一声音元素所没有的张力和强烈的震撼力。通过两元素的结合,传达给了观众在视觉与声音上的艺术效应,使得电影作品饱满鲜活,并富有艺术力。由此可见,电影音乐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能给受众带来完美的享受,对观众进行艺术熏陶。
三 电影音乐的表现特征
作为电影中鲜活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对音乐和影视的促进都具有极强的功能性。探究电影音乐的特征对其的发展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电影音乐的表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内容决定了音乐表现的特定性
音乐是电影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观众首先关注的是剧情,演出水平,音乐是对剧情、演员起烘托作用的关键元素,它不能作为主体出现,相反它是促进电影和谐,配合电影的表现而出现的。通过音乐可以将电影更加鲜明化,能诠释电影鲜明的表现力,因此音乐是由内容决定的,是根据剧情的变化,演员的表情,语言变化而变化的。在电影中由于画面是稳定的,而音乐所描绘的只能是画面的内容,当音乐再次出现时,审美主体回想的就是画面带给的特定形象,而不是音乐本身。脱离了画面、语言和具体的情节,电影音乐和其他音乐并没有多大区别,因为对观众而言,他们是很难从音乐中体会到具体的内容的。因此,电影音乐中,音乐不是鼓励存在的。比如一部恐怖电影,首先只看画面不听音乐,观众往往会体会到电影本身的“恐怖”味道,而随着和音乐的结合,审美主体看到音乐描绘的就是画面上惊悚、刺激的场景,这说明在电影中,音乐的具体内容是画面赋予的,具有特定性。因为反过来,只听音乐,观众只能对音乐的轻重缓急,悠扬激扬等基本特征进行判断。
2 审美主体对电影音乐表现的认知趋同性
以《辛德勒的名单》和《南京!南京!》为例,这两部反映二战时的悲剧电影题材,其音乐表现对观众的感官刺激有很大的趋同感。这两部影片基本都是以灰色调示人,《辛德勒的名单》在最后出现了彩色画面,让我们对前者音乐的表现进行分析:辛德勒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由一个投机取巧只为发战争财的商人逐渐转变为挽救犹太人生命的救护者。影片的灰色、压抑的基调使观众充满了对被残害犹太人的深深同情,这就决定了音乐要体现这种悲伤的风格,而且能让所有的观众都感知这一点,此时的音乐,一般而言,旋律是暗淡忧郁的,节奏是规整单一的,同时有大量的同音反复,造成强烈心理压抑和悲痛感。电影快结束时,被送往焚尸炉的小女孩的红色衣服,在无限悲哀的音乐背景的刺激下,更为显眼。在影片的末尾部分,画面上是人们在辛德勒的墓前默默向他致敬,这段音乐再次出现,无限辛酸、感慨的情绪涌上心头,以至于观看完影片再听到这段音乐时,也会不禁产生同样的感受。
对电影音乐的认知趋同性,主要体现在与非电影音乐的对比上。不同年代的人听流行歌曲和革命歌曲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对审美主体而言,普通音乐在情感的表现和抒发上具有总体的概括性和不确性,不具有具体的指向性。而电影音乐则不一样,不仅仅是《辛德勒的名单》,还有如《指环王》,《金刚》,《变形金刚》莫不如此。在画面内容一致的情况下,它限定了音乐要表达的内容,此时音乐抒发的感情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有所指的。音乐不再独立存在,而是作为电影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抒发的感情是电影中的特定感情,其基调与电影内容一致。
3 电影音乐表现的抒情性
音乐既然为电影服务,就必然有它的使命,而不是单独的以音乐的艺术生命力出现。从电影音乐出现开始,它所肩负的主要使命就是“抒情性”,这里的抒情是广泛的,如抒发导演的情感,抒发电影主角的情感,展现时代背景等。如电影角色的悲哀用低长的音乐烘托,电影场景中的码头车站用欢快的节奏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电影的开头,往往用嘈杂的音乐拉开整部电影的序幕。可以说,抒情是电影音乐最重要的功能,抒情既表达了电影音乐的内涵,又展现了饱满的艺术情感。抒情性音乐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音乐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有些电影,本身就是以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音乐之声》,将奥地利军官对女主角的爱,对国家的爱,以及在两种爱之间进行取舍的矛盾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女主角内心的变化也通过不同的音乐变化表现得非常详细。
四 结语
电影音乐具有一般音乐的共性:善于表达感情,通过听觉来感受,用时间来展示形象。但电影音乐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如它的创作和构思必须以影片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为基础,必须考虑与画面和其他声音艺术的相互融合。将音乐融入到电影中,是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录音师,导演等合作的结晶。在当今的电影中,音乐元素的存在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发展,也使音乐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舞台。电影音乐的功能和表现特征是相互依存的,挖掘其功能需要提高其表现能力,反过来,提高其表现能力又能增强其艺术表现功能。
参考文献:
[1] [匈]贝拉・巴拉兹,安利译:《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2]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电影文学》,2008年第7期。
[3] 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4] 马宇清:《音乐与电影关系浅谈》,《电影文学》,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