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典型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给予学生自信,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初中生活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如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学习内容以及新的目标任务。在这样的角色转换中,部分学生或因自己学习基础薄弱,或因自己来自农村,或因自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而出现了自卑心理。这样的消极心态长久发展下去,不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教师在思品教学中要充分开展思想引导与疏导,让学生充满自信,积极地面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例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每个人都是一块金子,只是闪光的地方不同而已。全班学生中有学习成绩好的,有具备唱歌舞蹈才能的,有拥有强健体魄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优点。笔者引导学生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在与人交往中不要胆怯或自卑。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有效激发,尤其是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为了深化这一教育成果,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许多做出卓越贡献和创造显著业绩的典型人物。选取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在学生时代并不突出,甚至学习成绩还很糟糕。通过这样的事例可以帮助成绩处于班级中后位置的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二、教会学生宽容,融入集体生活之中
当前,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的过多关爱中,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与处事风格。针对初中生这样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宽容成为学生的品质。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一课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一方面是友好待人、宽容相处的正面案例,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各地发生的青少年打架斗殴、故意伤害的反面案例。许多反面的典型案例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都起源于一些小事,如因不小心碰撞、排队插队等小事而引发的纠纷,最终因为当事人没有能相互宽容,导致冲突升级,酿成大祸。在这样的正反案例对比中,引导学生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对宽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还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己生活中哪些事情没有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处理,甚至因此与同学产生矛盾。在这样的自我反省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学生也能够更加和谐地融入集体生活之中。
三、珍爱宝贵生命,学会自我保护
近年来,花季少男少女自杀事件频频见诸报端、网络。在青少年教育中,强化珍爱生命教育显得势在必行、尤为重要。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在思想与行为上走入极端,教师要引导、教育他们珍惜宝贵的生命,并学会自我保护的措施。一方面,笔者向学生介绍了勇敢和病魔做斗争以及身残志坚的许多典型人物,让他们深切地感悟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诉说自己的感想,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宝贵的生命值得珍惜。同时,笔者还针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不良诱惑进行了深刻剖析,引导学生对有可能危及自己成长甚至生命的这些因素做到清醒认识,远离危险。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以实际行动做到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四、强化法制意识,牢固树立遵纪守法思想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思考;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实践体系,由众多教学因素和实施环节所构成。其中,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构成“部件”之一,也是课堂教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磨刀不误砍柴工。宁愿将准备活动坐在最前面。课堂作业目标意图是否鲜明、锤炼特性是否凸显、内涵意义是否深远,需要教师切实做好“预设”活动,准备工作,扎实做实做优课堂作业内容的设计“工程”。近年来,新课改成为学科教学活动的“总遵循”,教学改革成为学科教育的“主旋律”,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助推教学进程,成为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教研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凸显温故特性,巩固数学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应该服务、服从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设置的课堂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手段、设定的教学环节,都为了让学习对象的数学知识素养、解决问题技能经验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切实的巩固。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一部分,就必须为学习对象知识技能巩固强化做好服务工作。教育学指出,课堂作业具有鲜明的温故特性,能够帮助学习对象切实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时,应发挥课堂作业在巩固强化数学知识素养方面的温故特性,认真做好教材的研析工作,吃透教材,抓住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将重难点以典型案例的形式,融入和渗透在所设计的课堂作业内容之中,让初中生在解决作业案例中,进一步巩固强化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内涵,提升数学知识素养。如在“垂直”课堂作业设计时,教师抓住该节课教材的重点:“会用作图工具画垂线,并掌握垂线(段)性质内容”,学习的难点:“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垂线的性质以及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以及根据以往新知讲授时初中生的掌握实际,设计了“填空题:1.过一点有且只有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 的垂线,3.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所示,直线AB、CD、EF交于点O,OG平分∠BOF,且CDEF,∠AOE=70°,求∠DOG的度数”等案例,让初中生在感知、解决作业案例进程中,强化对新知内涵要义的认知程度和掌握程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二、凸显层次特性,兼顾不同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关键因素。作为社会存在个体,学生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个体之间的智力发展、解析水平以及技能素养等存在距离和差距。教育发展学指出,学生个体差异性客观存在,教师应科学施教,有效缩减,促进整体进步。而笔者发现,少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课堂作业脱离学生主体,所设计作业内容难易层次不明显,递进性不强,解析要求过高或过低,大大降低了课堂作业的教学功效。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作业,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不动摇,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贴合学生学习实情,设计出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中后进学生群体的作业内容,在层次分明、难易递进的课堂作业中,为每一学生提供发展时机,推进初中生不同程度进步。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作业设计的案例题型以及解题要求,正好遵循和符合因材施教,因生而异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联系学生,深刻运用。
三、凸显探究特性,注重学习能力锤炼
培养学习对象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也就是将探究、分析、概括、推理等数学学习技能学以致用的践行过程。课堂作业,既要基于教材内容要义,又要高于教材目标要求,设置的数学课堂练习案例要具有探究特性,探索特点,有助于初中生将数学知识、解析技能运用到案例解答之中,设计的作业案例具有探索功能,利于学生知识内容的升华和拓展,同时,锻炼和培养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
总之,课堂作业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课前预设活动的重要部分,需要设计者充分考虑多方面教学因素,科学设置,精心布局,深刻发挥出课堂作业积极教学功效,让课堂作业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前进的“阶梯石”。
【参考文献】
[1]褚明妍.创新作业设计,让学生最大限度发展[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加强初中生心理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条例的出台,都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初中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和教育者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正视社会带给我们的各种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一、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自身因素。这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个方面。具体说来,初中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外界事物的判断缺乏公允性,对自己的估价缺乏客观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吃苦能力差,依赖性强,对新情况适应力弱,对新事物产生不正常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深思,难与人友好相处,同时又迫切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冲突,从而造成孤僻怪异、格格不入……,出现了人际关系不和谐;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读不了书、吃不了苦、挨不起批评,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2.环境因素。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
二、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课堂上,教师的需要、兴趣影响着学生的需要、兴趣,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学会调节情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能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兴趣(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所吸引,并且还应时不时地关注学生们的兴趣,以利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评价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在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精神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 巧妙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典型案例必须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它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典型案例可以是哲理故事,也可以是名人轶事,或者是笑话寓言。如在教学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内容时,列举大量榜样人物故事,如张海迪高位截瘫仍自强不息;国家体操队员桑兰不慎受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自信面对未来;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孟佩杰10多年来照顾养母的感人事迹等等。学生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毅、顽强以及对生活的自信所感动,从而为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做准备。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同时,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教师错了允许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讨论。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4.在辅导中矫正学生心态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学生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以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从而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然。除了配备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辅导。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英语课堂 初中生德育 教学过程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11-02
1 引言
初中生处于人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塑造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无完全之物也。”中学德育所处的地位向我展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笔者是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力对初中生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如传统的德育体系、体制不完善,学校或家长过度强调学科学习重要性存在忽视道德教育重要性,传统德育手段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德育需要等。正是基于德育的这些现状,本人从英语课程教学为视角,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笔者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2 转变学校德育新途径――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学校德育一直是初中生德育的主战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取得一直是提高初中生德育的关键因素。而转变学校德育的新途径主要表现在三点。首先,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德育提供有利环境。充分利用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园意识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媒介为初中生德育提供学习途径。其次,转变英语教师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信息。英语教材中一定包含、渗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真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为己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针对不少学校在德育内容上普遍不重视实践、不重视身边德育案例;说教单一,讲授方法陈旧,呆板、不生动,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不高等特点,英语教师应站在德育的高度,确实提高课堂的德育水平,应该与时俱进,收集并讲授鲜活的案例等。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在中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对话就包含了这些思想内容。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如: The Traffic Accident 让中学生目睹交通事故,主动救助,培养他们互助的品德。What A Good Girl!教育初中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格。The Queue Jumper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人。笔者强烈建议,在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一到两个典型的道德案例,可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动学生来参与讨论,用提问对话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如: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face with this situation?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In that case we will not look on with folded arms.;Under the circumstances, I couldn't go away.第三是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初中生正处成长期,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少用命令式,多用启发式,少说教多实践,现在学生道理懂得不少,但实践不多,能说不能干,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强调实践。
3 加强家庭德育功能的发挥――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家庭德育并不是学校德育的补充,而是初中生德育实效性取得的关键因素。在家庭的道德教育中,首先,需要的是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学生家长都有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什么都不管了的习惯。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初中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是离不开家庭德育的,而家庭德育中父母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传统道德养成。然而英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英语成绩,而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某学校见习实践的过程中与部分学习散漫,思想相对较落后的学生沟通并且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逃课打麻将,翻墙上网吧等等,多数是因为父母经常在家里邀请亲朋友好友打麻将或是家长长时间对孩子不闻不问而养成的。抽烟,喝酒等也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来的。其次,家长要及时与学校相关德育工作者沟通,交流学生的近况,包括思想和学习方面。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取得离不开强有力的家庭德育的支撑,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手段与途径是提高初中生德育的基础。
4 完善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保障
真正的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德育的任务就是把社会的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学生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由小学到初中过渡的阶段,学生开始反感教师硬性约束,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想与成人平起平坐,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同学之间有拌嘴,发生争执,旁边同学“Sorry,I’m sorry。”也不时听到“Excuse me,may I borrow your book”“Sure.Here you are.”“Thank you very much.""Is this your eraser? It’s on the floor.”“Yes, It’s mine, thanks a lot.”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习英语结合起来,可以培养他们的文明行为。因此英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进行自我约束,经过刻苦锻炼,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英语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保障只能从学生本人身上挖掘,笔者在以往学生时代听老师上课和如今走上讲台的时候都发现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在德育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实践的结果。同时,充分利用课堂的优势,将问题交给学生选择。在教“The relay race”时,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Who fell and hurt his leg in the race? (2)What did he do after that? (3)If you were him, what would you do? 通过讨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争取成功的哲理教育。在教“My Family” “Our School”时可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以及团结同学等,并让学生分分组组成家庭成员,互道尊敬话语,使德育渗透于课堂点滴。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中心任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有着广阔的前景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我们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就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广阔的英语教学之路。初中生的道德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家庭、社会、学校都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负有责任,因此,将三者结合起来是切实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本文较为系统地以这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德育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桂兰.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2007.
[2]张玲.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J].科教文汇,2007.11:51.
[3]夏红艳.浅谈新形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6.2.
[4]张香姬.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关键词】案例教学;精选;运用分析;讨论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01-02
在目前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虽然在一些课中也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但学生主动学习缺少,大多数学生缺少有独立思考,更少有亲身去实践的。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尤其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使生物课的内容趣味化,不再枯燥;内容具体化,不再抽象。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对培养具有较好的知识应用能力, 善于信息整合和创新的人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对于教育案例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做出多种叙述。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 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986 年,“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倡议将案例方法应用到教师教育方案中,此后,各种研究者及教育者才开始把案例引人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定义。郑金洲博士定义为“ 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与讲授法相对立。”换句化说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标定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个或几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上,就是通过对设计一个具体的生物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恰当地选择信息,主动地采集信息,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必要的准备。
二、案例教学具体应用
2.1精选案例 激发兴趣。
精选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节,用了动物世界的开头作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这样既真实又典型,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所选案例教学可以提供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能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讲述我国的动物资源时,用了《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中的一个小片段并且讲述了一个故事美丽的可可西里,一位老猎人,清晨起来,走出帐篷,看到了一只肥硕的藏羚羊。出于猎人的本能,他很快取出猎枪,而那只藏羚羊并没有出于求生的本能而逃离。面对老猎人的枪口,藏羚羊两条前腿跪下去,眼里流出了热泪。老猎人开枪射杀了这只跪着的藏羚羊事情本来可以结束了,可是这跪着的藏羚羊怎么也不能拉起。老猎人用锋利的刀子剖开了藏羚羊的腹部,看到了一只小藏羚羊。老猎人什么都明白了,从此在可可西里再也没看到这位老猎人。学生观看后有了很大的震撼……。综上所述,案例的选择或编写应遵循原则:(1)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的实际情况(3)当时的教学环境(4)真实性(5)完整性(6)时效性(7)趣味性。
2.2 运用案例,巩固知识。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思想品德课 应用
案例教学法也称实例教学法或者个案教学法,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1]。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掌握抽象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精选案例
精选合适的案例,是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根本前提,而且案例要来源于生活与初中生已经的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平时注意文字积累,记录、关心身边的现象、社会问题与国家政策方针,并写出评论;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编写案例。思想品德课的案例要来源广、精炼、真实与典型、有针对性与趣味性、有系统性、正面教育性、开放性与互动性。比如在进行家庭美德方面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背着爸爸去上学》的案例,运用教室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背着爸爸去上学》这部电影,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写读后感,并对读后感进行评选,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与交流。
二、课前准备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准备与学生准备,其中教师准备包括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确定案例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学生准备包括观念准备、知识准备[2]。比如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方式是讨论,有以个人发言为主的小型讨论,有分组集体讨论,也有大型辩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与案例案情、教学环境、班级人数等诸多因素确定合理的案例教学方法,并设置好相应的案例教学环境。例如在“酒驾入罪”的大环境下,可以组织班级内部的辩论赛,由正、反方分别结合实际案例就“酒驾入罪”的利弊进行辩论,以增强初中生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案例教学法课堂实施过程
(1)基本理论学习:理解与掌握基本理论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理论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于浅显易懂的,可以由初中生自学完成,比较抽象的,应该由教师进行精讲,并将知识点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呈献给学生。
(2)呈现案例:主要包括文字案例呈现法、投影仪案例呈现法、多媒体技术案例呈现法、小品故事案例呈现法等等。
(3)分析案例:分析案例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重要与关键环境,必须要认真落实。即使是同一个案例,有的学生可能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而有的学生可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甚至有的学生理解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从而揭示出隐藏在案例中的本质内涵。
(4)总结评价:在案例教学法中,有的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有的学生的观点则是片面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加以引导与总结,点明已经解决的与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进行《狐狸与乌鸦》案例教学时,有的学生说:“我很佩服狐狸,他很聪明。”此时教师就可以趁机引导:“你的看法很独特,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非常不错的。但是我们要想想,这个狐狸把自己的聪明用到什么地方去了?”通过这种巧妙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该案例的教育意义,帮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初中政治课程有着较多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就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看,在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时势必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初中政治课堂应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着重探究初中政治课情景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政治;情境教学;营造氛围
初中生性格比较活泼,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避免让学生感到焦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政治课堂中,学生才是主体,所以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思路,选择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实践得知,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所以如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呢?本文立足于让理性之花开在感性的枝头,着重探究初中政治课情景教学模式的创设方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通过创设富有立体感的生活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深入认识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促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评价问题。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情景教学法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水平。
二、创设案例情境,开拓学生眼界
初中政治是培养学生法律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实例创设相应的案例教学情境,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政治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中,老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紧紧围绕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其一,应选择与学生相差不远时代的案例,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二,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提升案例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如家庭、学校等领域的案例,以及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这样更能够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其三,选择与初中生认知水平相结合的案例,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初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创设案例情境,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本之外的思想政治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旦受到外界影响便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育却十分缓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也让初中生经常产生困惑感。因此,只有老师在政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时,才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均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死板、沉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革传统静态课堂教学,以动态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理性之花开在感性的枝头,促使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学习能力
初中生因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而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从多角度考虑,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使初中政治课堂充满活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感价值观得到有效发展。例如,在进行《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力》教学时,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提到消费者权利。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小品探究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将场景设置为“商店买饮料”,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角色,从商店中购买不同的饮料,如花10元购买原本3元的可乐,搭售纸杯的红茶、山寨绿茶等。购买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共同讨论并分析上述情境中分别侵害到消费者的哪些权益。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最终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初中政治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重视初中政治教学,引导学生往正确的道路发展。此外,由于初中政治课程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谭宝铭 单位:宝应县广洋湖镇中心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一、在感知典型问题案例中,树立自主能动学习品质
问题案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离不开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实施。但由于初中生学生群体所处的生长发育时期的特殊性,致使初中生学习情感的形成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特征。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路艰辛”,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荆棘”。此时,就需要学生保持勇于克难、敢于前进的信心和情感。因此,在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作为问题案例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利用数学问题的显著生活性、历史性、趣味性等特点,引导学生感知其积极情感特性,从而内在情感“发展区”受到触发,能动探知问题情感“油然而生”。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学生对“矛盾问题”的“质疑”和“好奇”心理,设置出“小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得到,全等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他此时提出‘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结论,你们认为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呢?”问题,这样,学生在感知这一问题案例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生主体的内在情感得到了有效激发,主动探析问题的学习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二、在互动探析问题案例中,形成动手探究学习技能
众所周知,问题探析的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之间借助已有知识素养,有效沟通,实践探索的前进过程。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重要技能手段之一,也是新课改下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将问题案例教学作为培养初中生动手探究能力素养的重要抓手,“给学生留下活动的空间”,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教师的科学、有效指导,从而掌握进行问题案例有效解答的“精髓”和明晰进行探究解决的“路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高效解决问题案例的技能。
问题:已知:如图,ABCD各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双边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所设置的探析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探析活动,学生认为“应该构建等量关系”,此时,教师进行有效指点,向学生指明解题的策略是“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找出符合EFGH是矩形的条件”,解题过程略。最后,师生共同互动,总结归纳出该类型问题案例解答的一般方法。学生在师生双边互动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开展了行之有效、循序渐进的有效探析活动,解题策略有效掌握,探究技能有效锻炼,实践情感有效培养。
三、在多样解析问题案例中,养成创新求异思维习惯
在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中,同一知识点可以借助于不同问题案例进行展示,同一问题,可以通过不同解题思路和解答途径进行有效解决。这就是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征。数学问题的发散性特点,为培养初中生创新求异的思维习惯,提供了锻炼和实践的有效载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应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点内在的丰富关联性,设置形式多样性或解答灵活性的开放性问题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问题案例解答活动,找出进行问题解答的不同思路和“渠道”,从而使初中生在解答发散性问题案例进程中,思维活动更加灵活,思维过程更加具体,思维方式更加灵活,逐步培养起学生乐于思维创新的学习习惯。
问题:已知:如图所示, CD切O于D,割线CBA经过点O,DEAB,垂足为E。求证:∠1=∠2。
【关键词】 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思维能力;学习技能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所具有的根本内在能力. 教育学认为,思维就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能力水平的核心,是人类智力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智力发展和行为能力. 新课改在各个阶段学科教学领域中的渗透和实施,学校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有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思维”.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形式,是能力培养目标体现的重要途径. 本人现结合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对如何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水平,进行简要论述.
一、情境多样化,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情感
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解答问题的基本能力素养,需要良好的内在情感作为支撑和补充. 但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重要阶段的初中生,情感发展具有波动性和特殊性,认知事物内在规律急需有效养成,这就决定了积极学习情感培养,已成为加强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中心任务. 而数学问题作为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承载体,自身就具有了数学学科的生活性和生动性.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挖掘和放大数学问题的生活性特征,将学生学习情感充分“调动”,让学生“主动思维”成为内在要求.
如在“概率”问题课教学活动中,笔者在问题案例设置过程中,紧扣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等内容,抓住该知识点的社会应用性特点,设置了“在一个袋中,装有十个除数字外其他完全相同的小球,球面上分别写有1,2,3,4,5这5个数字. 小芳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球面数字的平方根是无理数的概率是多少?”教学情境,展示出该知识点的现实应用意义. 这样,学生就能克服畏惧、消极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从而内在能动思维潜能得到“激发”,进入到主动、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实现思维内在情感的有效树立.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情感激励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问题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广大数学教师应因人、因材而异,灵活运用.
二、解题策略化,传授学生解题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解答方法多种多样,但通过对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及过程的认真分析,可以发现问题解答过程中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具有一定的规律. 同时,初中生在阶段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和形成了一定的解题经验和解题思想. 此时,初中数学教师就应该“扬”学生解题经验之“长”,通过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设置典型数学问题,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思考分析活动,逐步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解题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
上述问题是关于“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进行该问题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在解答“一次函数图像和性质”问题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解题技能,要求学生结合上述问题案例的条件,根据题意,画出问题案例的“图形”,并要求学生边看题意,边结合图形,找寻出上述问题条件的关系,此时,学生结合图形,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内容,从而轻易地找寻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结合案例自然而然地引出“数形结合”解题思想,使学生在解题基础上,逐步形成良好解题思想方法.
三、评价多元化,指导学生正确思考习惯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由于自身学习技能、学习素养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学生个体思维活动出现“瑕疵”和不足. 这就需要外在因素的有效指导和评析,使学生及时认识不足,及时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习惯. 而评价教学活动是借助于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开展评判分析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学生个体良好思维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考方法和习惯过程中,在运用评价性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学生解题表现、解题方法、解题思想以及思考习惯等方面,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对学生学习思维活动过程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促进初中生良好解题思维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