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与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案例与反思

第1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第2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初步感知“一周”,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1)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2)小组长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3)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4)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再各抒己见,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①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②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丰富,表达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体验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用词越来越精准,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2)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认真、主动实践,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第3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材112-1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难点】

有序、全面地对简单事物进行排列与组合。

【教具、学具】

(学生)衣服卡片、数字卡片、课件(教师用) 衣服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握手)

师:今天,周老师很高兴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能和你们成为朋友吗?我想和这一排的同学握握手。

你好,你好,你好……(漏掉一、两个学生,重复一个学生,无序地和学生握手)让学生发现。

师:怎么了,

生: 老师我还没有握,

师:那该如何做,你们能给周老师想个好办法吗?

生:有顺序地握。

师:对,按顺序是我们数学上经常用到的一个好方法,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方法一起来学习数学。

1.情景导入,展开教学

1.1师:同学们,这节课,周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她吗?她叫贝贝。请看大屏幕。

(课件播放)今天天气真好,同学们,我叫贝贝,今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游乐园。瞧,妈妈为我准备了这么多漂亮衣服,我该穿什么衣服去呢?请你们帮我搭配一套衣服,好吗?

师:一套衣服?什么意思?(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

你们能为贝贝搭配一套衣服吗?

1.2生: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2.1搭配衣服

师:衣服摆放的好乱啊!我们来整理一下吧,你想怎么摆放呢?(上装摆一行,下装摆一行,师在黑板上贴)

你想怎样搭配呢?(生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搭配)

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注意: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为一套衣服)

生:回答4种,5种,6种。。。。。。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那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我们同桌两个同学,用学具摆一摆,看看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大家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摆一摆,老师要看看,哪些同学合作得好,摆得又快又好。

活动一:

生摆,师巡视。学生汇报。

(1)师:你是怎么搭配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谁愿意上来边摆边说给大家听一听?(到黑板上边摆边说)

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边摆边说。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板演的学生摆,其他的学生数有几种)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汇报。

师 :没有顺序地摆,会出现什么问题?(重复,遗漏,板书)

那谁能有顺序地搭配?

生:用一件上衣分别去和三件下装搭配,有三种方法。用第二件上衣分别去和三件下装搭配,也有3种方法,一共有六种方法。

师: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谁能说的比他更清楚些?

生:他是选定上衣和下装搭配。每件上衣都有三种不同的穿法。

刚才,我们选定了上衣,和下装进行搭配,那如果我选定下装,还可以搭配吗?

学生在黑板上摆。

师:他摆得好吗?现在,请大家把学具收起来。比比谁的动作快。

小结:刚才这两位小朋友说的方法一样吗?具体说说。

一种是用衣服同裤子配,一种是裤子同衣服配。但结果相同。

师:每种方法都是可以的,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搭配,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活动二:(连线与活动一同时进行,生在汇报时师就进行同步连线)

(1)师:如果我们要把搭配的过程画在本子上,你想怎么画?(用符号代替上装和下装)你想用什么符号来代替呢?(图形、字母、文字……)

(2)师: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来表示? (比如我们的算式)

生:算式2×3=6

师:为什么用这个算式表示呢?

还有其他算式表示吗?3×2=6

2.2搭配早餐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啊,帮贝贝搭配了这么多套衣服!吃完早餐我们就可以出发了,让我们看看,妈妈准备了哪些早餐?(课件出示)

学生回答。

师:为保证营养搭配,我们吃早餐一般是一种饮品搭配一种点心,现在请大家来当贝贝的营养师,你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先让学生指着说一说,再汇报。

生:9种。

师: 你是怎样进行搭配的呢?

生:牛奶搭配有3种,豆浆搭配有3种,果汁也有3种。

生:3×3=9

2.3 搭配两位数练习

师:吃完了早餐,爸爸妈妈带贝贝来到儿童乐园,(课件出示)

门上有个密码锁,请帮帮贝贝怎样才能进去.

师:看看这6个数字到底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学生汇报。

师:你写了哪些数?你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看看贝贝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师:还有没有想法不一样的?

(四) 例2的教学(数字游戏)

师: 我们成功地破解了密码,你们高兴吗?儿童乐园的大门为贝贝打开了,贝贝来到了智慧岛。她最喜欢玩的,就是数字游戏,(课件,声音:同学们,数字游戏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字游戏,这里有三张数字卡片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呢?)

活动三:

师:请你把组成的三位数写在练习本上,你能写出多少个三位数呢?

学生汇报,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的;

生2:我是先把7放在百位,再交换十位和个位上的数。

贝贝,也摆好了,我们一起看看。(出示课件)

师:你能列算式直接计算出可以写多少个三位数吗?

师: 如果老师把其中的9换成0,会有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呢?为什么呢?

生:4个

师:为什么同样是三个数字,刚才能组成6个,而现在只能组成4个?

结:我们在排数的时候,可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再确定十位和个位,(如果有0,0不可以排在最高位的。)这样有顺序地排列,就不会出现重复或遗漏。

3.学习效果测评 (到猴山)

师:从儿童乐园出来,贝贝要经过百鸟园去猴山玩,让我们看看地图。

师:先看看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有几条路?(课件演示)从百鸟园到猴山有几条路?(课件演示),

师:为了便于说出路线,我们把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的第一条路用字母A表示,第二条路用字母B表示,第三条路用字母C表示。从百鸟园到猴山的第一条路用字母D表示,第二条路用E表示。那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到猴山有多少条路线呢?小组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讨论好。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照相合影

师:今天有几位同学他们表现特别太出色,他们是谁呢?(获得奖励的学生)

有请得到笑脸的同学,上台。(设计4位同学)

老师想给你们合张影。

让他们自由组合站好,让其中一位学生来给他们照。

师:还能拍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生回答。

提升思考:现在由老师给这4个同学拍照呢?能照出几张不同位置的照片?(回去思考)

5.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贝贝一起学习,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你都有什么收获吗?

生:搭配要有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是啊,搭配中的学问可真多,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思考,还有很多有趣的学问等着你去发现呢,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5.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课前加入"握手"环节,一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是体会本节课按顺序进行思考的方法。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决定以贝贝去儿童乐园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也溶入其中,创设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搭配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

5.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再用连线的方法、用符号表示的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4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玩石头》是我为学校四年级同学选取的一个校本教材之外的活动主题。我们学校地处一座小山下,左边和前方都有小河流过,各种各样的石头随处可见,它们既是我们这里的一道道自然景观,也是孩子们的好玩具,经常能看小朋友手中拿着一些光滑的石头玩,他们能玩出很多花样来。看他们玩得很带劲,我就想,如果将这个有趣的事情安排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该多有趣呀!和孩子们一商量,果然都很喜欢。主题就这样来了。

二、活动准备

老师:活动表格、相机

学生:记录本、按照各小组的分工情况各小组分别准备所需的材料(寻找漂亮的石头、调查访问等)

三、活动过程

围绕以上目标,在《玩石头》这一活动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认知经验出发,与学生一同历经了方案拟订、资料搜集、研讨交流、自主创作、展示评价等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1.方案制订阶段

老师手中拿几块同学们平时经常玩的石头走进教室。同学们此时倍感亲切。都争着说我玩过、我家门口到处都有、我爸爸厂里有等等,老师马上引入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玩石头,同学们非常兴奋。

怎么玩?怎样玩出花样?去哪玩?等等一系列问题顿时在我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带着这么多问题,老师引导同学们应该小组合作,于是在快乐的玩游戏当中老师巧妙地帮同学们分了小组。每个小组选好小组长。领取一张活动表格,小组开始了分工合作,有目的地去完成自己的任务。

2.资料搜集阶段(课外)

学生的资料搜集过程,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的时间,更多的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河边、去山上、去石厂。学生搜集的方式有很多,有的问父母,有的问邻居,有的去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孩子们的智慧和能力,在他们所用到的各种搜集方式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表现。

3.交流研讨阶段(课内)

学生都将自己淘来的有特色的石头摆在桌子上,开始各自炫耀自己到处淘来的宝贝。有的说我的石头上有花纹,有的说我的石头是一颗爱心石头,有的说我的石头像水晶,有的说我的石头像鸡蛋等等,好多好多……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搜集成果以及他们了解到的与石头有关的知识。在交流讲解的同时他们展示出了一些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照片、书面资料以及采访视频等等。

4.自主创作阶段

面对这些快乐的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我说:“看着这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怎样玩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时,有几位同学拿起两块石头擦起了火花,这几位同学擦起的不仅仅是石头摩擦的火花,也擦起了全体同学创作的火花。于是,老师根据同学们的一些建议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首先我们开展了拼图。接下来我们在石头上开始了自己的小工艺品创作。最后,我们到我们学校的后花园把一些零乱的石头摆成了一些漂亮的花坛。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点点创新的火花和孩子们不断成长的实践能力。

5.展示评价阶段

为了让孩子们从活动中获得更多成长的快乐体验,我组织开展了一个小型的成果展示活动。首先,回顾活动开始方案拟定阶段,要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当时的心情,同学们因为和不喜欢的同学一组或分到很难的任务,所以很多同学画出了痛苦的表情。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看看他们设计的漂亮的小石头,再来画出当时创作的心情,这时很多同学的笔下就出现了笑脸,再带同学们到后花园去观赏自己小组的作品,他们一个个兴奋的劲散发出了他们高兴的心情,这时让他们画的表情都是大大的笑脸。

四、活动效果

这次活动由于活动主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所以同学们活动过程中参与热情非常高涨。通过本次活动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从我自身来讲,我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性质及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活动中,我与学生一起进行搜集、展示、创造,过程中建立了和谐的朋友式师生关系,体会到了一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从学生方面来讲,也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有着很多的收获。他们积极地找到他们要的石头,他们不怕困难的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石头有关的知识。他们小组合作,就地取材,创作出了美丽的小花坛。他们体验着与同学合作的乐趣和合作创作带来的成就感。

五、活动反思

第5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聪明的阿凡提》是语文版第四册教材第15课中的一个童话故事,本文通过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这件事,让学生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帮助穷人的正义感及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设计理念: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狠抓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评价能力、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等,再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去获取知识等。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有感情的朗读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

4、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有感情的朗读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阿凡提是怎样巧妙地惩治饭馆老板的。感悟阿凡提的聪明和帮助穷人的正义感。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1.在童话世界里,有一个非常聪明,总喜欢骑着毛驴的人,你们猜猜他是谁?(生:阿凡提。)

对,就是阿凡提。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童话世界,看看他到底有多聪明!(板书:聪明的阿凡提)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设置悬念猜测故事发展,让学生初步感知阿凡提的形象。

1、同学们想听他的故事吗?(师讲述故事的起因,即课文前三段)

2、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阿凡提,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猜测故事发展,提出不同意见。)

3、我们再来看看阿凡提是怎样做的,(继续讲故事)听了故事,你想对阿凡提说点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那得先把课文读熟。下面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地方和同桌合作多读几遍,读会了,呆会儿我们来做游戏。

2、生字宝宝也来了,你们想和他们打打招呼吗?那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1)下面抢读带拼音的生字,会读得自己快速站起来读一遍。

(2)要是去掉拼音,你们还会读吗?下边儿抽同学读。

(3)(出示生字课件)请问小朋友们都能给哪个生字组词?适时进行扩句,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学生用“架”字组成“打架”。我顺势引导,我们能打架吗?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

3、生字会认了,相信同学们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师:读的真好!

四、读读评评,体验感悟。

1、下面请四个同学为一小组,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句话读一读,读出感情。一会儿小组内推荐一名读得最棒的同学,上台读给大家听。

2、评一评: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同学们,他读的好吗?好在哪个地方?(引导体验理解:“气势汹汹、目瞪口呆”等重点词语。让学生明白阿凡提是怎样聪明地对付了贪婪无理的饭馆老板的,感知阿凡提是一个聪明、正义、对穷人有同情心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帮助穷人解决困难。适时进行品德教育,激发学生向阿凡提学习。)

五、分角色表演,情感升华。

1、同学们想当演员吗?下面请三个同学分角色表演。(师旁白)

刚才三个小演员哪些地方表演的好?(评一评)

2、三个小演员演的真好!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喜欢阿凡提吗?(机动环节:抽生讲故事)

拓展:请同学们下去收集你喜欢的童话故事读一读,有空讲给老师同学听。

总结:(出示课件)阿凡提要给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要给他道个别吗?下课!

教学反思:

第6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号等等。但这些数字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又有多少人去关心呢?在我没教这一课时,我也只对它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不十分关注。当我仔细研读《数字的用处》(先上这一课)时,才发现这些数字中原来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之所以这么说,缘于我对身份证编码有疑问,去问派出所户籍科的警察,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这些秘密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心想,在我弄明白之后,才能告诉学生。经过长达一个多星期的准备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

教师:同学们,刚开学时,老师给大家都编了号,还记得自己是几号吗?

学生:记得。

教师:如果全校学生在一起老师叫10号,你知道是叫你的吗?

学生:不知道,因为每个班都有10号。

教师:那么你能设计你的学号和别人不一样吗?

课件出示提示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后,学生汇报本组根据设计的规则解释自己的学号。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编制号码的规则与希望传达的信息有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对于表达和交流信息的作用。

在我简短的小结后追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数字来表达信息的”?学生通过预习和准备,很快能说出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汽车牌照、电话号码、门牌号等等。于是接下来,我很有成就感地给学生介绍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秘密,使学生了解了这两个“编号”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教师:你们还想了解其他编码吗?打开书看73页

课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还比较满意,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到可以体现北师大版教材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但经过集体研讨和反思,发现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讲到身份证号码时,对“顺序号”还是讲得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质疑?如:如果是双胞胎、三胞胎,如何区分他们的身份证号;在让学生了解其他编码时,应及时补充长途电话的区号,车牌号的设计,(体现人性化管理)手机号如135打头,130打头各是哪个公司的号码等;在总结全课时应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数字编码会怎样?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有了《数字的用处》这一课的教学经历,在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我反复对比两课的教材,教参,看似要讲的是相同内容,其实两课的侧重点则完全不同。《数字的用处》重在“用处”两字,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如手机号码135开头的是移动公司的号码,以130开头的是联通公司的号码等,从而体现数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而《数字编码》重在“编”,教参中提到“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一样的指导思想,让原本觉得轻松的我有了重新修改教案的动力,我是这样引人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很想认识咱班的某些同学,现在开始点名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任课教师不很熟悉,但都想在新教师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这样引人可以接近师生之间距离,为学生大胆讨论发言提供轻松的氛围)。

学生:我们都有自己的编号。

教师:好,7号,15号,32号等。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表达和传递一定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字编码的方法。(板书课题)

例1.我改用了我团的邮政编码来讲解其结构和含义,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示意图展示邮政编码在信息传递中的功能,来体会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讲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例2)时,让学生又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和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起学生尝试编码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7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究;反思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理性思考

(一)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1989)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出现滑坡。”美国教育家玻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案例+反思=名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课后反思正好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反思性教学的理性思考

我认为反思性教学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对反思性教学要有正确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并能快速地把教师塑造成学者型教师。

2.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教科研活动

通过不同层面的教科研活动,可以快速的积累经验,获取新的观点、理念,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教研能力,有利于快速、有效的反思,形成再反思。通常有以下三个层面:(1)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教师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远离平庸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对话;(2)同伴互助,即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3)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可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先进的理念、思想方法,拓宽教师的视野。

我利用双周教研组活动中的备课、开课、听课、评课。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中观察,小范围结思;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将自己这节公开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

3.注重知识的积累

知识积累可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学日记、教学案例等方法,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过理性梳理自己零散的实践经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并写出论文,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形成文章、论文,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了对教材的认识、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才有可能进行更有效、更彻底的教学反思。

4.反思性教学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

个体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更新其固守的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包含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自己的或同事的),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互动式的研究,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常常体现在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的研讨中。

如果说个体反思是一种静态的自我完善研讨(种子发育,发芽)的过程,那么集体反思就是在动态中暴露自己的优缺点、吸取集体智慧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当于种子钻出地表后,只有能经受风雨、阳光、干旱历练的,才能生存,茁壮成长。因而,只要把个体反思与集体反思结合起来,就会大大提升反思性教学的实效。

二、反思性教学的案例研究法

教师的案例研究是教师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的质量,取决于案例反思的深度。案例反思是教师对自己遇到过的教育事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检讨与思考,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与理论功底,因而案例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案例的选择上必须具备的案例特征

1.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思考,若遇到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有如何应对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2.案例必须要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程序

1.案例描述

记录教师本人的原始想法;用具体事实表达教育效果。

2.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问题即想法,当时和事后的想法,同事或同行的想法;做法,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效果如何。

3.案例归纳

即由某案例分析归纳出来的若干教育教学策略。

4.案例创新

即从“追溯研究”走向“试验研究”,由此产生另一个或多个相关新案例。

(三)案例研究的功能

通过案例研究、案例撰写、分析案例,对于自身教学的成长有诸多帮助。

1.为自己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2.可以促使自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可以对自身行为促进反思,提升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4.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三、《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课例研究

(一)《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教材介绍与分析

关于《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点,位于《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章节中,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这一教学课题中。教材的编排非常简单,教材中没有详细罗列相关知识点,而是要由教师来整理教材,给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概念、特点及经线、经度与半球之间的关系。

教师根据教材,由地球仪引出经线、经度的概念及特征。在解决经线、经度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经线、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及如何利用经度来做出对东西半球的判断。

利用经线、经度的相关知识,对东西半球作出判断是初中地理部分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这一知识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比较抽象又涉及空间知识,因而学生掌握起来的难度非常大,一直以来有关这部分知识的得分率一直非常的低。本人利用反思性教学,针对《东西半球划分及判断》的教学点,在一定程面上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

(二)第一次教学

1.第一教学设计与实践

首先是东西经度划分的教学。结合图示一,进行讲解。

(1)0度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2)由0度经线向东至180度,为东经区,由0度经线向西至180度为西区。(并结合图一进行讲解)

(3)自西向东的方向观察,可发现自西向东,东经区度数在递增,西经区度数在递减。由此规律,给予任意二条相邻经线的度数,就可判断,这两条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如:自西向东依次出现20°、25°,一般可判断为东经;反之为西经。

解决了以上问题后,再来讲解如何利用经线、经度对任一点进行东西半球判断的教学。

结合图示二,进行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①分界线,由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②半球划分由西经20度以东至东经160度以西部分为东半球,另一部分为西半球。在讲解的同时作图、标注,如图二。

由以上方式、方法讲解这一知识,问学生听懂了没有,90%以上的学生都会说听懂。但随便出一道题目,如:“25°W,位于什么半球?”结果发现正确率只有50%左右,而且这50%正确率中还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在。这么低的正确率,促使我去反思原因:问题出在哪里?

2.第一次教学后的反思与改进

反思其原因,其一,90%以上的学生说听懂了,其实大多数说听懂仅仅是听懂,并非真懂了,并非真理解掌握。大多学生在听懂与真正知识的落实之间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其二,当时是听懂,而且会了,但一离开图示,就会出现无从下手,说穿了还是没掌握,没能落实到实处。其三,这一知识点的掌握需要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对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而言,在空间思维方面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因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较弱,致使掌握起来的难度加大。

发现以上问题之后,思考解决的途径。方法一,讲解时放慢速度,给予学生思考消化的时间。方法二,图文结合,尽可能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图示、视频,以降低难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方法三,加强练习来加以巩固。通过这样的教学操作,应该说有效,但效果不理想,像我们学校基本达到57%左右。因而考虑改进教学方案。

(三)第二次教学

1.改进

在以上的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观察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中,东半球具有以下特点,如图三。

(1)西经中除度数小于20度的经线在东半球外,其余西经区的经线都在西半球上。

(2)东经中除度数大于160度的经线在西半球外,其余东经区的经线都在东半球上。

(3)刚好位于西经20度与东经160度上的点,就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2.改进后教学

由于东西半球划分在东西经度上有以上特点,因而在第二次教学中,在第一种教学方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进与教学补充,并着重强调有关东半球的以上三个特点。通过以上的调整,做题时,学生的准确率有很大的提高,基本达到了67%左右。但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3.改进后反思

分析学生造成错误的主要因素,总结后概括为:上述的三个特征,一是没能记住,二是没有理解,做题时当然也就不会应用了;东西经不分,不会分;没有图示,不会做;有图示,落实不到准确点上。

在教学中,每每遇到这一问题,促使我去探究思考:有无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今年的九年级复习中,又遇到了这一老问题,在备课、画图示、观察图示与相关的数据时,发现一种针对这一问题,有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规律。

(四)第三次教学

1.再改进

这一方案,是在第一、第二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图示与数据的基础上发现,东西半球判断中,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有以下规律,如图四。

(1)经度小于20度的点,不管东经、西经都位于东半球(某点

(2)经度大于160度的点,不管东西经都位于西半球(某点>160°)。根据这句话,只要提供的某点经度是大于160度的,就可采用这一观点来判断。如:西经171度,只要看到度数大于160度的,不管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因而,由于171度,大于160度,位于西半球。

(3)经度大于20度,小于160度上的点,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20°

(4)经度刚好等于20度的点,是西经20度的,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是在东经20度的,就位于东半球(某点=2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20度,所采用判断方法。如:某点(20°E,30°N),判断出是东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半球。又如:某点(20°W,70°S),读出是西经2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5)经度刚好是160度上的点,是西经160度的,就位于西半球,而是东经160度的,就刚好位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某点=160°)。这句话,是针对某点的经度刚好是160度所采用的判断方法。如:某点(160°E,66°N),判断出是东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又如某点(160°W,70°S),读出是西经160度,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点在西半球上。

2.改进后再教学

由于发现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有以上规律。因而在教学上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时着重渗透东西半球划分与度数之间的以上规律,适当配合题目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只要练习几次,就能掌握领会。从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练习及考试反馈,采用这一教学方式,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率达到95%以上。做到了,只要提供任意一点经度位置,采用以上观点中的相应观点判断,就能准确快速地作出判断,某点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还是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因而针对《东西半球划分与判断》教学点,这一教学方式无论在操作性、实用性,还是在实效性上都非常好。

思考之,针对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难度,降低学习难度,使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案,对于解决利用经度对东西半球的判断,目前只在九年级学生的复习阶段进行了行为研究,效果满意,但对于刚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生,在缺少地球空间知识认知状况下,采用这一方法效果如何以及有无影响到教材设计中,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空间上对这一知识的认知有无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

四、研究后的反思与结论

(一)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径。随着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不断深入,积累不断增加,越加感触到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正如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教研活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运用于教研活动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教研组的功能,极大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因而,对于我来说,教学反思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了教学实践,而且是使自己的教研水平得到了提升,有利于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二)怎样进行教学性反思

我是这样一来做的。把自身的教学反思渗透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中。在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中,再配与实践(行动)─反思─调整─再实践(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教学过程。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效反思,也会出现无效反思。教学反思的有效无效在于教师自身对于所面临的问题的把握程度,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及对学生认识学情的把握程度。同时,对于无效反思经过改进,不断的改进会成为行之有效的有效反思。

具体在课前、课中、课后中我是如何做的:

1.课前反思,要有前瞻性

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2.课中反思,有监控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高质、高效地进行。

3.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三)行为跟进

反思性教学对于目前的我而言,仅仅是摸到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才能窥到门道,提升实践。目前本人正在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1.行动研究

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自己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

2.案例分析

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2]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2-04.

第8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突出个性培养,增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不再只靠书本及教师的讲授,而是从实践中历炼。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在成绩方面有所提高,个性和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个性得到了释放和培养,学生的身份由一个倾听者转换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高。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中开展,成果如下:

(一)学生的兴趣及能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了转变

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以前是为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应付老师而学习,学习过程始终需要监督,时刻需要人来提醒,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后,学生现在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自我实现,从成功中得到满足感,学习主动积极性得到提高。

2、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生了转变

案例教学方法较好的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学,到实践中用”的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强了个人的动手能力,能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主动的动手制作过程中,特别是将软件常识与现实工作相接轨,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案例引入教学,达到了让学生在各个方面与社会相接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大大改变,以前部分学生总是觉得会了就不想作了,却不知道对软件的应用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在工作小组中,每个人都需要完成分配的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实践,有了想法还需要动手制作,这就大大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学生的交流、分析、合作的能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小组学习合作及沟通能力得到了煅炼,同时学生也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增强了师生的合作和协作。在小组中学生不再只想到自己,而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增加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加强,小组内分配合理,虚心听取组员之间提出的建议,学生已经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成具有团队精神又不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的技术人员。

(二)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教师对人材的培养方向发生了转变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心理特点,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都能通过教学活动过程来实现,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关键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并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的注重了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的对接。

2、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要求发生了转变

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后,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组织到教学的评价各环节中,都将打破传统的、熟悉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和广度、课堂组织协调能力、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变反应能力、归纳总结评价能力方面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3、教师自身能力发生了转变。

在进行研究中,为了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更加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一方面针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找出每堂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有所改进。这就要求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体系结构并注重自身的学习。运用各种先进的理论方法使课程中应用的案例教学法不断改进。

二、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案例教学方法有着诸多的优点,但是他并不适用于整个教学范围,不能一味的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要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例如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在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时,应用案例教学法会出现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表现出厌学情绪;而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提高了兴趣却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具体应用时效率较低。所以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会有一定的困难。另外,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时,学生小组内部常出现争议,小组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很难掌握,小组成员常出现依赖思想,特别是学习效率低的学生进步缓慢。只有将多种更为科学更为艺术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案例教学方法的功效。

第9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 这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学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自学,全班汇报交流”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将小数化成分数,并形成约分的习惯.

2. 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将分数化成小数. 3. 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一节课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必须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怎么学. 所以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简明、扼要. ]

二、自学指导

(一)自学课本97页例1

1. 一位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 )的分数,0.1 = ( ),0.3 = ( ),0.6 = ( ) = ( ).

2. 两位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 )的分数,0.03 = ( ),0.25 = ( ) = ( ).

3. 三位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 )的分数,0.001 = ( ).

4. 我发现:小数表示的就是( ),( ),( ),…的数,所以就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母是( ),( ),( ),…的分数,再化成( )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1进一步感知小数和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道小数化分数是根据小数的意义,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通过抢答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自学课本98页例2

1. 分数和小数混合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2.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化成( )位小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化成( )位小数, = ( ).

3.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利用( )的关系化成小数,=( )÷( )=( ).

4.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 )法保留几位小数, =( ) ÷( ) ≈ ( ).

5. 因为原来的这组数是0.7,= ( ),0.25, = ( ), = ( ), = ( ),

所以( )﹤( )﹤( )﹤( )﹤( )﹤( ).

[设计意图:逐步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由易到难,学生较易接受.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碰到困难再解决,使学生印象较深刻.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学. 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走错路. 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 ]

三、自学检测

1. 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4 = 0.05 = 0.013 = 0.45 =

2.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一般以练习板演为主,上台板演的学生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个人,这样既便于安排,又便于讲解归纳. 检测题实际上就是例题的变形,其题型难度应与例题相当,题量不宜过大,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要有利于了解学情,又要便于教师由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 在对出现的问题矫正时应该是对所有学生自学后都已懂得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对显而易见的错误,运用“兵教兵”的方法矫正;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点评;对于没有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讲. ]

四、当堂训练

1.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2. 把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教师对检测当中发现的问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批改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处理. ]

教师需要补充、更正和点评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