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化学个性化作业;案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12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博创立,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逻辑顺序图示,将一切能够联想到的或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呈中心辐射状分布。“图示是个体的整块的系统知识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图式就像是围绕某个主体组织起来的认知框架或认知结构,其中有许多空位,以便容纳新知识。”[1]英国管理学家Dr.Tony Turrill说:“思维导图可以让复杂的问题变得非常简单,简单到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出来,让你一下看到问题的全部。它的另一个巨大优势是随着问题的发展,你可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对问题加以延伸。”在英国思维导图已经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德国、新加坡、美、日、韩等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

从多元智能角度看,学生绘制化学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能平衡逻辑思维能力和图像接受能力,同时开发左右脑,促进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同时需要学生应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因素表达出知识间的层次和逻辑关系,能帮助学生将烦琐、庞杂的知识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二次整合,可以锻炼学生概括、发散思维的能力甚至可以反映出在思维上存在的不足。

二、学生思维导图作业的实践

笔者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应用学生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和解题,具体做法如下:

1.思维导图学习阶段

通过以思维导图为主题的化学小报在班级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基本过程等,让学生接受思维导图,重视思维导图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借助班级微信群,分享一些思维导图案例和绘制技巧的文章,在复习课中逐渐渗透思维导图的画法和应用。

2.思维导图的实践阶段

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其次,教师批阅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对其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思维错误进行一定程度的点评。接下来,教师在课堂上抽取一幅典型作品,先让其作者依图介绍复习要点,然后大家讨论还可以进行哪些补充,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课堂复习情况,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并适当地在图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从而形成个人的复习资料。这样,整章内容就浑然一体,浓缩为一张思维导图,知识盲点、能力缺陷也就非常清楚,从而逐步达到“把书读薄”的目标,复习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3.学生个性化思维导图案例及分析

[案例1]高三一轮复习“生产生活中的氮及含氮化合物”,笔者先布置学生自主复习后整理思维导图,以下为一个学生的作业作为典型当堂点评:

[案例分析]此学生作业应用了归纳,在对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颜色差异后对二者的相似性有毒进行归纳,由硝酸的易分解联想到同样因为见光易分解而保存在棕色瓶里的次氯酸,并且将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的转化串成一线,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了内在逻辑的梳理,并把实验室制氨气的装置图画出来,此作品作为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方法介绍可谓可圈可点。

[案例2]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做题时必不可少的,教师能不能有效讲题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针对性讲解,笔者尝试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思维过程的选择题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解题的过程表示出来,教师通过学生的解题思维导图判断学生解题思维是否合理。

[题目]某一混合物水溶液,只可能含以下离子中的几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第一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②第二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③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Cl-不可能存在

B.100mL溶液中含0.01mol CO32-

C.K+一定存在

D.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学生思维导图作业]

[案例分析]此溶液中不含有镁离子,作为选择题学生可以选到正确答案,但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的思维导图中体现出不含镁离子的判断是通过①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得出的结论,学生认为题目讲收集到气体0.04mol言下之意是没有沉淀生成,而这样理解题意显然是牵强的,暴露出学生思维的不严谨性。正确的推理过程应该是根据步骤③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可知有3.94g沉淀溶解,判断原溶液一定含有CO32-、再根据Mg2+不与CO32-大量共存知原溶液不含有Mg2+,同时上述思维导图也暴露出学生对CO32-、SO42-只能做定性判啵无法通过沉淀的量进行定性计算CO32-、SO42-的物质的量,更无从谈起利用电荷守恒判断K+的存在。

[案例3]化学实验题中的计算是高考化学中重要的考查方式,让学生将题干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出来,更方便理解题意进行计算。

[题目]有某种含有少量FeCl2杂质的FeCl3样品。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实验采用下列步骤进行:

①准确称量mg样品(在2~3g范围内);

②向样品中加入10mL 6 mol・L-1的盐酸,再加入蒸馏水,配制成250mL溶液;

③量取25mL操作②中配得的溶液,加入3mL氯水,加热使其反应完全;

④趁热迅速加入10%氨水至过量,充分搅拌,使沉淀完全;

⑤过滤,将沉淀洗涤后,移至坩埚,灼烧、冷却、称重,并重复操作至恒重。

试回答下列问题:

……

(6)若坩埚质量为W1g,坩埚及灼烧后的固体总质量为W2g,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请把结果约到最简)? 。

[学生思维导图作业](6)计算过程如下:

[案例分析]本题的题干转化为思维导图形式,对于第(6)步的计算变得一目了然,利用元素守恒观,样品中的铁元素最终全部转化为灼烧后的Fe2O3中的铁,难点在于实验过程中的换算如配制250mL量取25mL进行实验,不用思维导图,学生容易疏忽这个细节,通过思维导图思路变很清晰,简单计算便可得到答案。

三、学生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评价与反思

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间横、纵向联系。学生在归纳整理知识结构中思考、整合,使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科学、完善化,这种个性化作业不仅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空间智能的发展,同时也容易给学生带来成功体验,因为角度可以不同,答案没有唯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2]。

实践表明,有效的学生思维导图个性化作业在实施中要做到:

(1)教师加强示范:平时教师在题目讲解或课堂板书中多利用思维导图,除了能让学生学习思维导图的画法,明白思维导图的用处,还能优化课堂教学。

(2)学生勤加练习: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布置思维导图作业,如复习课的知识梳理、计算题或推断题的解题过程多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

(3)加强师生交流:构建师生互动平台,教师多做思维方法如联想法、归纳法、对比法等的指导,启发学生主动建构,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教师点评中帮助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

(4)引导学生反思:教师点评后学生多做反思,如思维的发散性、严谨性等,发挥学生思维导图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物化学;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因内容复杂、繁多,概念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它是学生公认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

一、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法较难理解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具体的案例辅助开展教学,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是,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是太能够接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积累有限,这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遇到的一大阻碍。

2.高职学生的思维定式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也不例外,这导致学生在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时有些难以适应。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不仅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精心挑选案例,做好课堂设计,设计课堂问题等,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分析案例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学生发挥积极性,能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则会造成既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又对案例一知半解的结果。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养成了上课被动听讲的习惯,不善于提问,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这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有效采用确实是一大挑战。

二、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有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策略

1.选取的案例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物化学学习看似很枯燥,其实并非如此,找到能够吸引学生的方法,学生自然会发现这门课程吸引人的地方。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展开分析,如从生活中的事入手。比如,吃饭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果每天的补充不足,那么就会出现头晕等现象,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是因为血糖补充不足,那么血糖又是什么呢?它起着怎样的作用的呢?这样引入话题,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同样也会带动学生思考。这样学生能感受到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就会产生讨论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易于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案例分析要符合生物化学教学的目标

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不能为了推崇案例分析教学而背离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本身,所以,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到,不能为了用案例而随便选取案例,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一定要紧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保证案例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案例分析中能切实学习到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案例不宜过于复杂

受思维方法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的影响,高职学生更适合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难度适中的案例。所以,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案例甚至生活小例子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适应案例分析教学法,使其从简单的案例开始,尝试主动讨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通过案例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获得成绩感,从而慢慢接触更复杂的案例,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案例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有效采用此种方法的策略。案例分析教学法只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运用中要注意分寸,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同时应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挑选案例,以保证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我在本汽车教学案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动画、音视频、及汽修教学专用软件,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形式既能包含大量的信息,又能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视频及软件的演示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显示了信息化教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无论在现代汽修厂还是4S店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车轮动平衡检测对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车轮动平衡检测一般应用在有轮胎故障的车轮上,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故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将实际应用中的情境设置好,引导学生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常规的处理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职二年级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19岁左右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汽车构造专业知识基础和维修技能,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死的教学模式,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专业技术课方面,他们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车轮故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我把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①了解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②掌握车轮动不平衡的危害;③掌握车轮动平衡操作方法。能力目标:①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以及相应的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②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总结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③通过任务情境设置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素质目标:①通过解决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涉及的问题实用性;②通过工作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③通过让学生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④通过学生组成工作组自主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主动地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例的重点: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难点:动平衡的操作方法;突破重难点关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及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为主,化理论为实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的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本次课的内容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网络上只与车轮定位参数有关,学生其他章节学习的好坏基本不会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在讲授时注意书本知识与驾驶和汽车使用的实际相结合。①复习纠错: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汽车悬架特性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②提出任务:随着汽车行驶速度悦来越快,对车轮高速转动时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③分析任务:分析车轮不平衡的原因、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④解决任务: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使车轮平衡,学习检测车轮是否平衡(使用车轮平衡机)和根据检测结果校正车轮平衡度的方法,以教师演示为主;⑤实训:用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检测并校正车轮平衡度,学生练习;⑥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车轮不平衡的原因,车轮不平衡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提炼校正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要点。

三、教学的主体设计

主体部分由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按照设置的情境步步引入,层层深入。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引入本节新课的铺垫。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新知。①教师准备相应的动画及任务的讲解视频;②教师准备任务用设备。

(二)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实用问题的提问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其积极参与其中。

(2)提出问题

所有情境的创设都是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出的。问题引出车轮对汽车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动平衡的概念。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演示

②分组操作

学生根据“任务实训报告书”中的任务要求来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动平衡检测仪。

(4)操作总结

①操作结果

教师记录每个工作组完成此项目的时间及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强调。

②得出结论

根据记录的结果工作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③问题汇总

每个工作组出现的问题都具有差异性,记录问题的过程是工作组增长实践经验的过程。让出现问题的工作组说说自己组里的问题,以及最后的解决过程或者希望得到其他工作组或者老师的帮助,来解决本组的问题。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车轮动平衡仪的检测使用方法。在情景设置的前提下。增强了本节课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汽修操作技能。

(四)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工作组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找准弱项,不断进步。

四、教学反思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运用视频讲解工作注意事项,使操作更直观、形象;通过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各小组分别计时并扣分的原则激励工作组内部合作和工作组之间的竞争。

2.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

将操作步骤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作任务的规划、研究、实施和总结等,处处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第4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教学档案呈现急剧增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发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高校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但在实际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管理方式等导致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问题越来越明显及突出。

一、现阶段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档案的内容不完善。由于高校课程较多且文理学科的差异较大,教学效果由于各种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分散现象及多样性等,这些不定因素会导致教学档案出现变化,教学档案属于教师教学成果的反映,因此部分教学会出现交教学档案不积极、材料不齐全及漏交等现象,导致高校的教学档案缺乏真实性及完整性。(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受到教学档案特点的影响。高校的教学档案由于涉及面广、档案数量多及周期性、专业性较强,导致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着数字化管理建设的进程,在教学档案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教学档案的收集、分类及动态变化等较难掌握,导致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受到档案特点的严重影响。(三)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拥有性能较好的硬件设备及技术,但由于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等原因,在管理过程中还会出现手工操作代替计算机操作的现象,原有的以案卷及纸张为档案收集、整理手段的管理方式依旧存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强度,还影响了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沿袭利用自身经验进行教学,使用教学档案教学的实施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学档案的数字化进程。

二、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对教学档案的鉴定方式进行创新,提高教学档案的可信度。将连续性较强的教学档案相关信息进行适度的公开,针对教科书的采购、编写及教学经费的各项支出等进行适度的公开,针对教师团队的实结等进行公开,学校应对教师的实习内容进行确认及监督、判定,在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及造假现象及时给予指出并更正,深入挖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进行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促使教师规范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档案管理的监督人员,针对教学计划、教学总结及师生谈话记录等内容实施学生的参与及监督,让学生对教学档案的内容是否符合真实情况进行审核及检验,防止出现教师随意填写教学档案及没有将课堂教学过程中真实的教学活动反映出来的现象。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档案内容进行反馈及评价,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防止出现随意填写教学档案的现象。(二)完善及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针对高校内进行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及优化,主要针对档案管理室的计算机、路由器、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操作平台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后,将一些已经无法使用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针对软件及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及升级。只有不断将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及优化,才能保障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应根据计算机的优化及更新进行相关使用方式、技术及操作技术等技能的学习及强化,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水平。(三)建立及完善教学档案数据库。在高校内部网站将学校的教学管理通知内容、下发文件的内容及教学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等信息进行,全校的师生及管理人员能通过网站对学校相关事宜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及知晓,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针对教学管理系统开设网络交流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互动的机会,赋予学生一定的知情权,让学生针对学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不足之处及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意见,并由学生进行监督是否按时完成,促进教学管理的个性化及透明化。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数据库,在进行教学档案的查阅过程中能根据相关的专业、课程、计划、实习及总结等内容查询相关的教学档案信息,实现教学档案统计、鉴定、查阅及编研的完整化及系统化。

三、结语

综上,针对教学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及阻碍着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及进步,因此在实际的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过程中,应实施针对性的对策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针对高校教学档案实施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健全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对教学档案的鉴定方式进行创新、完善及优化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及完善教学档案的数据库,提高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质量及水平,促进数字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娟.浅议高校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4(15):139-140.

[2]程迎春.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43-45.

第5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设计;探究;案例分析

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新课改理念倡导下的探究式教学正成为各级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巧妙设疑,学生自主探究,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探究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标志。探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对于教学效率也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过程。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做法,以便和同行们商榷。

一、正确理解高中化学的几个维度

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是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材

的整个体系,在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纵观苏教版化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知识的组织方式,整套教材是对社会中心、学生中心和学科中心的一个整合和创造。教材的社会价值就体现在演绎和传授方面,化学教学的学科中心是知识

技能和精神价值的迁移,学生中心则是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提

高,发展学生的素质。所以在对教材三条主线的了解中,可以更好地实施教学,体现社会性价值、学科知识体系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把握好教材的编写体系,可以居高临下地设置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

二、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1.探究教学设计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探究式学习尤其适合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系统分析,从全局的角度设置教学实践的具体方式和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对探究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筹划,在此期间,把一般教学设计原理进行整合后利用。老师就是这个活动的设计者,是一名导演,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探究,根据不同的教学环

境,灵活运用各种探究方式,以过程和方法为主要探究线索,周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强调知识的构建,注重技能的提

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这应该作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核心内容。例如在化学Ⅰ专题中“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之后,紧接着就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熟悉”的内容安排,那些精美的图片把学生带入了微观世界中。

2.形成知识迁移的实验探究

教材中的知识如何迁移到学生的头脑中,并能运用其解决实

际问题,这是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探究课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以及知识的迁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实践探究强调内容和过程。探究内容就是知识的认知过程,只有知识的铺陈才是探究实践的意义,也是探究的基础所在,缺乏必要知识的探究活动,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学生今后开展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准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指导学生探究。

例如,教学“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应用”一小节时,内容为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铁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

碳酸铜,调节溶液的pH值3~4,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当溶液的pH值超过5时,铜离子才开始转化为氢氧化铜沉淀。”教师设计溶液的pH值3~5,在常温下属于什么性质的溶液?铁、铜离子怎么会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能否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同学们积极地探讨和实践,最终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在高中阶段进行探究学习,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是非常有力的,同时探究也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实践的开展能够培

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

第6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授课班级:初二XX班

班级性质:男女混合班

授课人数:50人

单元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跳远的积极性;

(2)学习与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

(3)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及身体协调性,培养良好的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

二、单元教学计划案例分析

1.单元教学计划编制技能的判断

该案例的制定者基本熟悉“蹲踞式跳远”的整个过程,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师素养与教学技能,但该计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重点学时不足,单元结构安排不够合理,教法过于简单,教学手段较为缺乏等。总之,该教师对单元教学虽然有一定的理解,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单元教学计划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1)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体育课程目标中存在各个层次的目标,主要有体育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目前制定以上各个层面教学目标的格式很不统一,有的按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来仿制,如模仿体育课标的四大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有的则模仿教育学的布鲁姆分类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到底按怎样的方式来表述目标?笔者认为,若完全按教育学的布鲁姆三大分类目标来表述,不是十分适合,因为其中的“技能”目标并非只指“运动技能”;其次,体育学科必然要体现学科的特性,“促进体能发展”则是其中的特征之一。若完全按体育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来表述,也有不当之处,即缺失了“运动认知”方面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以体育课程标准的四大目标表述方式为主体,这样不会偏离体育课程总体目标;其次,增加“运动认知”方面的内容,把运动技能目标一词调整为“运动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三,在表述目标时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重点、显示个性化特色,即有的目标可以重点写、详细写,有的目标可以略写。至于“目标”如何准确表述,近年来研究较多,还望早日出台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统一的目标制定方案。

结合以上实例,笔者认为,该单元教学目标缺失了一个“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或“情感”)目标。其次,运动技能目标“学习与掌握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过于笼统,只说明一个过程,没有说明应达成的具体标准。“运动参与目标”写的过于简单化,没有说明通过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学习态度等。

(2)有关单元学时大小的问题。如何确定一个教材的单元大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科学确定某教材单元教学学时,必须依赖于科学实验研究:其实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该项目运动技能,同时这个实验必须要做到可重复性、可推广性。但其实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是否由同一个教师任教、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只有把这些因素都控制好,才会有一个相对科学的结论。但要做到这点,基层教师难度较大。以往我们有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当然其中的教材学时也不全是科学的,因为曾造成了很多教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不需要考虑单元学时,而现今,体育课标中只有目标,没有内容,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广大的基层教师需要考虑教材单元学时的大小问题。

就以上案例而言,既然这个教材出现在初二年级,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学生之前没有学过这个教材(有的学生即使接触了,也是业余自练自学的),学了之后也不再出现这个教材(否则就造成了低水平重复现象,浪费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认为5课时是不能达到“比较熟练掌握蹲踞式跳远技术”程度的。至于需要多少学时才能掌握这个运动技能,我们期待更多的实验研究作为支撑。

(3)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众所周知,就“蹲踞式跳远技术”而言,包括四个基本环节:助跑、起跳、腾空、落地。而以上各个环节的重点环节应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检验这两者结合效果的指标是“腾空步”),也就是说,只要“腾空步”做得好,助跑与起跳的结合就比较成功,否则,反之。既然“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是单元教学重点,那么我们在单元教学中就应该安排较多的学时。而上述的单元教学计划,其问题在于:“助跑与起跳的结合”环节只有第四次课才出现,而且把助跑技术与起跳技术割裂开了,并把起跳技术安排在先,助跑技术安排在后,这明显没有突出“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这个教学重点。

(4)该单元教学计划第一次课的内容与教法安排不够合理。第一次虽然是引导课,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与概念上,教法也不能仅停留在原地蹬地起跳,连续蹬地跳、单足跳、双腿跳等,简单复习这些内容也是可以的,但整整安排一节课则有些多余,因为该教材本身的学时不多,直接进入学习“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环节,这样就可以省事省时。

(5)该单元教学计划有关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当。在“蹲踞式跳远技术”中,分解教学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但我们在处理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时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分解教学不能过多,否则就会形成分解动作做得较好,但完整动作不会做的现象。上述例子中,完整练习只在第四次课的最后环节中出现,而第五节课就考试了。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学会吗?因此,要妥善处理分解与完整的关系,我们可以先分解、后完整,并把完整安排在分解之中,这样就把分解与完整有机结合起来了。

(6)该单元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与注明辅助教材。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主教材当然是“蹲踞式跳远技术”,但与此同时还可以在每一节课上安排一些少量的较短时间的辅助教材,这样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调节初中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等。安排辅助教材的原则应根据该校学生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并针对一些测试结果较差的身体素质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其次,还要注意每节课学生身体各个部位活动的搭配,如上下肢练习的搭配等。

(7)该单元教学计划的教法没有体现男女生性别差异。由于初中学生采用的是男女混合班授课,而男女生在初二阶段开始明显表现出性别差异性,特别是在运动能力方面,其差异性更为鲜明,因此,在安排教法上可体现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分层教学,有效实施“因材施教”。

三、单元教学计划研制的建议

1.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

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很多,有文字陈述式、表格式、文字与表格结合式等,从观摩者角度而言,表格式看起来一目了然,因此,建议用表格式比较清晰。

2.单元教学计划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单元教学计划有时是针对一个教材的,如上例就是一个教材;有时是针对混合教材的,如小学体育单元教学,可以按活动类单元教学进行设计,例如,跳跃单元教学中可以安排单脚跳、双脚跳、立定跳等,其活动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

(2)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单元教学与模块教学之间的区别,模块教学可以是某个教材各项运动技术的组合,如篮球教材的模块教学计划,可以由运球、投篮、传球等技术组成。但模块不等于单元教学,单元教学是模块教学的下位概念,如篮球模块计划可以由运球单元教学、投篮单元教学、传球单元教学组成。

(3)处理好“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次教学目标”的关系。各课次教学目标不是单元教学目标的简单分解,而是把单元教学目标根据不同课次的要求合理地编制到各课次之中。

(4)在安排单元教学各课次目标与内容时,要遵循教材运动技术的要求与学生运动学习的规律,要突出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处理好单元教学重难点与课次教学重难点的关系,且单元教学的重点要有充足的学时作为保障。

(5)注意各课次之间的衔接性与逻辑关系,重点处理好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关系,把各课次有机的衔接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单元教学体系。

第7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中职院校 化学教学

中职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是把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的特殊性教育,注重实践,为社会培养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人才。而当前在中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项目化教学法,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基于职业工作需要作为载体,通过“项目驱动”形式,重视技能训练,达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方式。但从实践情况看,该教学方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因时间的限制,单单流于形式。所以越来越多的中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尝试基于新教育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重构中职课程的项目教学。而翻转课堂的出现,为中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新思路,注入新活力,诚然对于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有必要进行探究。

1.翻转课堂的基本概述

翻转课堂,即将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转化成“先学后教,再定教”[2],具体而言,就是为更有效、良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及专业能力,基于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资源为支持,对传统课堂学习活动进行重构和翻转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

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翻转课堂具有鲜明特征,具体表现在:(1)教师角色转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导,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单单是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引导者和协助者。(2)学生角色转变,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中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背景下,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3)家长角色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家长往往对学生的学校教学参与度不高,通常是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翻转课堂中家长可真正参与学生学校学习,发挥监督校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和质量。

2.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金属的化学性质-铝为例

2.1教学要求

在中职化学课程中,铝元素是必修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需要对铝元素予以系统分析,并对其化学特性进行深入探究。具体而言,首先要开展教学分析,对铝元素及日常生活中的铝合金制品有一个认识,然后明确自铝土矿提炼出来的铝是当前应用相对广泛的方法。该课程内容是中职化学元素学习的一个重点,有助于中职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铝。而化学教材必须严格依照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实际进行编写,并且要充分体现对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开展“铝土矿提炼铝”内容教学时,教师必须先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客观规律,以铝土矿提炼铝为主线,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铝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掌握自铝土矿提炼铝的操作方法。

2.2教学设计

对于“铝的性质”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用中职学生较熟悉的、常见的铝物质为实例导出本课的学习,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譬如:某地区的龙顶茶的包装袋是用铝材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欲和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通过讲解古代练铝方法,细细阐述铝的提炼和发展历史,比如:19世纪早期年著名化学家维勒(德国)利用金属钾制取铝,此种冶炼方法须有既定条件才可实现,操作上有较大缺陷,可以指导学生自行讨论和提问,以此引出铝的炼制原理,此种教学方法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发现并有效解决问题。然后再向学生详细讲解现代多种铝冶炼方法及基本原理,再进行分组学习,指导学生共同讨论铝土矿的冶炼工艺及原理,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疑问,同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最后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更具体地讲解铝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铝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影响,并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及表达能力。

2.3教学实施

(1)课前自学。在课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播放一段自己制作的关于“铝的性质”的小视频,长度在5分钟~10分钟。该视频播放的作用是保证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课程学习,而非单纯的课前预习,因此,该视频的制作必须满足教学需要,并突出教学重点。此外,提出问题时必须循序渐进,在实际教学中控制好教学进度,语言要生动,语气要平和,要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空间。比如:“金属的化学性质--铝”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对金属有一个基本认识,并了解酸碱和不同金属是否有化学反应,以此对铝的化学性质有正确、系统的认识,所以要把上述知识点作为学生的课前自学内容,这是该内容教学的主要架构。另外指导学生自行搜寻和视频有关的内容,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一视频呈现的内容是在1812年,贝采里乌斯在发现金属活动性后对其顺序的认识,还有对金属与酸、碱溶液的化学反应予以判别。通过视频可让学生更好地自学,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达成情况进行检查,有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要指出的是,视频播放节奏可自行掌控,理解后可快进,未理解透彻的可反复观看,也可暂停思考或查找资料,将不明白的问题罗列一块,拿到课堂一同解决。通过此种学习,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更全面的认识,可实现课前系统、深度的学习,确保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

(2)课中讨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前视频导入方式,对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有一个系统、深入的分析,可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知识点的系统化,以免遗漏。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课堂知识讲解后,应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紧紧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实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譬如:对不同金属化学活动性强弱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有哪几个。一些学生在思考和解答该问题时存在知识的漏和忘。所以,有必要对该问题开展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可指导学生通过制图方式让学生更为清晰。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的内在规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外,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一同完成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可以说此种教学方式有效优化了中职化学课堂结构,让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中把课堂互动引到一个更高层次,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知识应用得以创新。

(3)课后反思。翻转课堂的师生可使学生在课前有一定学习,再基于教师课堂讲解和梳理,使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点。在本课内容教学中,教师首先对金属的活动性进行系统讲解,同时列举具体的案例,如此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金属性质的知识架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有效保证学生深入学习,该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打破以往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化学学热情。此外,对学习有难度,并在课堂不敢提出问题的学生,可在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下实现补救性学习,确保学生都能学习到化学知识。

3.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是顺应新时期中职教育改革需要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方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养,真正实现优质化中职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39-140.

第8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见,合情推理的重要性。那么,何为合情推理呢?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它是数学发现的方法之一,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地采用了像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类比迁移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下面仅以“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一、引发猜想,为合情推理营造氛围

新课引入时,给学生创造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维空间。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并且注意问题的提出要有难度和开放性。然后,借助问题引发猜想,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为合情推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案例: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安排了“复习铺垫,引发猜想”这一环节:

复习:把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说说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2.5、1.0026、0.78、40.125

谈话:就像同学们刚才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可以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小数乘10,100,1000……

猜想:大家设想一下,一个小数的小数点位置还可以怎样移动?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呢?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至此,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为合情推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验证猜想,为合情推理提供可能性

数学猜想是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时的一种重要策略,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波利亚认为:“说得直截了当一点,合情推理就是猜想。”因此,在教学“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第二个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1.提出猜想

(1)出示例5:21.5除以10,100,1000的商各是多少?请你用计算器选择一道题,算算结果是多少。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21.5÷10=2.15

21.5÷100=0.215

21.5÷1000=0.0215

(2)仔细观察每题的得数,与21.5比,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的比较,恰到好处。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而且初步意识到21.5除以10、100、1000得到的商与小数点的移动有关系。

由于学生掌握概念需要有一个分析、思考、加工、整理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通过上述比较能够看出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两个事物的本质。接着又设计了这样的填空题:

21.5除以10得( ),就是把21.5的( )向( )边移动了( )位。

谁能仿照这样的说法说说第二个算式、第三个算式?你发现这三组中小数点的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把刚才说的三句话概括成一句吗?同桌两人先互相说一说。

根据学生交流,适时出示:21.5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要是21.5除以10000,小数点会怎么移除以100000呢?依次类推,能写完吗?那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在板书上补充省略号)

此时,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初步形成了假说、猜想后,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猜测阶段,没有真正地内化。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出猜想:“21.5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除以10,100,1000……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猜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找几个小数,分别用计算器把它除以10,100,1000,记录下来后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

(2)归纳: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刚才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小数既然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小数,那我们可以把21.5换成“一个小数”(板书)。这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在探索规律时,学生经历了在具体的数例中观察―拓展性猜测―举例验证的科学求证过程,实现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合情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比较、检验猜想,并引导学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结论。在逐步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

三、应用规律,合情推理结论的再验证

培养小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要贯穿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还要把验证得到的规律进行应用。因此,必须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才能使合情推理出的结论进一步得到验证,做到学以致用。

在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后,设计了两组基本练习题:一组是32.8、0.8、24三个数分别除以10、100、1000时小数点的移动变化情况,填入表格。另一组是规律的反运用,即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把这个小数分别除以多少?让学生反过来说规律,进一步完善了规律。在基本训练过程中,还特别重视学生“说”的训练,把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外化出来,促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合情合理地运用规律,也为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第9篇: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 县域教师培训资源开发与利用 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案例研究 利用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的案例分析 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面向幼儿教师培训的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研究 教师培训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培训中案例教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发展研究 利用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进行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教学探索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商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初中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谈地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资源的意义与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自身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议语文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校退休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1-25.

[5]姜瑛俐.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EB/OL]. http:///zxyw/zxyw/ShowArticle.asp? ArticleID=4394.2007-03-04.

[6]郭富斌.在斯大林的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