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程中的内容,并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活跃性,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想结合,能够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到课程的内涵,从而帮助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关于案例教学中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初中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能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该门课程的内涵。在教授该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合适的案例,来提高教学效果。这其中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去选择合适的案例,关于案例的选择,可以采用如下几个原则:
1.能够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在应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必须具备明确的是非立场观点,同时需要包含合适的道德立场,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是非观。《道德与法治》该门课程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通过选用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明白是非,能够通过案例向学生呈现什么行为是对的,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是不能够去触碰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是与非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案例要坚持贴近生活现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到的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都需要紧扣生活。对此,关于该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中,同样也对于案例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学案例必须是源于生活并实际反映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案例能够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只知道书本理论知识。贴近生活的事件,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生活的现实。
3.案例要紧跟时展步伐。在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行更新,必须是能够反映当下的实际生活的案例。关于道德与法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对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来进行案例的更新。教师在选取案例中,通过选取一些最新的热点案件,让学生能够了解时代的道德和法治的发展。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思导学的功能。案例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案例教学发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点,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能够通过案例法来带动学生在案例中学到知识,明白法治中的是与非。案例法能够起到一种导学到思的功能,能够带动学生在案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让初中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2.激发体验的功能。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来领会案例与寓意。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自己去领悟,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件去明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案例法,让学生在案件中去体验。
三、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在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之后,就需要教师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讲案例在课程课堂上加以应用。关于如何应用,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步骤进行。
(一)优化师资队伍
首先,关于案例教学,需要配备一些比较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即具备法律相关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背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比较重要,对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都会对案例的分析产生影响,只有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对此,培养一支道德品质高尚、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睿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明智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对培养专门的优质师资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上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明辨是非的正直的人。
(二)选择典型的案例
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案例的选取,前面已经谈及关于案例选取的几项原则,对此,教学在课堂讲课过程中,需要从这些符合要求的案例中选取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该案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件进行筛选,从而使得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师在为学生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知识能够更加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看是否能够被学生所灵活应用,而不是看到底给学生讲解了多少,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学生掌握。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阐述,让学生自己对案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引导学生去思考,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在案例所提供的特定的、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教师提问、平等对话等方式来带动学生思考,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思考,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同时也能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道德辨别力。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 英语教育 公安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教育成长于可持续发展运动。可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达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公众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价值与观念,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提出,90年代、的普及、推进和落实直到21世纪的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着眼点更注重人类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人人参加,贯穿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演化过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独特、整体和跨学科的性质。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了解各门学科是如何通过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相联系,开发这一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内容",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都应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囊括了从幼儿到老年教育的全部人生教育,并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教育者与参与教育的学生家长、企业、社区以及政府的合作。从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将是"国际实施计划"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价值
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使其能够有效地参与地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行动,以建立更具有公平性及可持续性的未来;使其具有整合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决策能力。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是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人文价值。
二、英语教育的发展及问题
(一)公共英语教育的发展及问题
在中国中小学和大学进行普遍而大规模地进行英语教育是近30年的事情。英语课在中国各个阶段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30年来,英语课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民众的英语普及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但随着发展,人们对英语教育提出了质疑,如英语教育的核心地位、各类考试中英语考试的强制性、英语教育质量等问题。以下笔者就英语教育中的部分问题做一分析:
1.对英语教育认识的偏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且也是文化的载体。然而我国持续升温的英语热和发展迅猛的英语教育产业,部分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应试的需求,忽视了英语的实质是一门用来交流语言。英语教育是一个过程,考试不过是用以评价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且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然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把通过考试当作自己学习的目的。教师、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能否通过某种形式考试上。不论中考大、高考还是决定其学位证以及就业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包括教师、医生、律师、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英语都成为了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外语(英语)考试已经与每个人的前途和经济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成为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必须跨越的门槛。应试教学主导英语教育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扭曲了正常的英语教育。学生主要以背单词、做习题,通过模拟考试掌握了一些考试技巧,但却不具备最基本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形成了有技巧无实效的现状。当前,一股要求对英语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诸多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谈话,历数所谓"标准化考试"的种种弊端。一些学校已经表态或正在考虑与英语四、六级考试脱钩,但应试主导教学的总体情况,却没有任何改观。
2、重理论轻实践
英语教育自上个世纪70年代持续稳步高速发展,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对此学术界从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外语教学与文化关系、外语教学研究与发展、外语学习与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一时间外语教学理论快速发展,但从最终测评结果和实用状况来看,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脱节的倾向明显,学术理论研究未能反哺一线学科教育,英语教育过程中理论未能指导实践、技能未能达到实效,英语教育陷入困境之中。
(二)职业类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状况
1.职业英语教育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办学能力的发展也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院校办学并未形成比较丰富和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重量不重质。 职业教育定位和办学目标的不完善导致职业教学学科发展的不完善,其中以职业英语最为严重。职教的英语教育成为了本科压缩型的"二流学历英语教育",职教类英语教育和高校的英语教育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相对于高校降低了难度和要求而已。当然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和根深蒂固的"重学轻术"传统观念、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不顺、培养技能人才的制度不够完善、僵化的职教英语教育模式的共同作用分不开的。此外职教英语教育模式僵化,教学指导思想老化,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学生未来工作的要求,没有培养起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等问题都是束缚影响职业英语教育的发展的原因。虽然教育部于2000年就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在面临的市场压力和内部动力都不大的情况下,这一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并充分体现了大学外语改革方向的崭新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和实施。多数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指导思想,更有甚者,一些职业院校的英语教育成了"专生本"或其他形式升学的应试辅导课。
公安类职业院校警务英语教育现状
2. 公安英语教育现状
公安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领域,公安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普通高等职业教育 一般规律,又不同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2000以来,公安高等职业类院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并形成了独特行业特色,例如学生法律素质突出、学历教育与民警培训结合、专业设置特色鲜明等,但在各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公安类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一直困步不前,其中最主要的是公安院校英语教育的定位问题。从教学课程设置上不难看出,我国公安类院校英语教育主要成两级分化趋势,大部分院校遵循传统的普通高等学校的英语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基础英语的学习,另一些由于受公务员考试及就业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英语学习,英语课程只是开设很简单的口语课程最为选修课。此外公安英语专业的教师和教材的缺失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此以往,公安类院校英语教育将形成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公安人员不仅是从事打击犯罪的主力,同事也是服务社会的公仆。我国加入WTO后,公安人员从事对外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他们不仅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进行涉外警务知识储备,提高涉外警务技能是公安人才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用可持续教育理论指导职业院校英语教育改革
综上可知,英语教育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国发〔2005〕 35 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这一要求的提出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相吻合。"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既是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育在高层次上被当作更持续社会的关键,与此同时,它又在一个不可持续的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主力军,理应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学科、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面对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安类职业院校英语教育应找准定位,目标明确,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英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公安类院校的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前进,曹佩升,刘文平.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钱丽霞.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新理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
3. 朱春华,陈红. 浅析高职英语的现状及对策[J]. 创新教育. 2013.
4. 陈锦娟. 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面观[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5. 李大鹏. 对公安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注意点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我校高职审计与会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三门必考课程之一, 由于该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法规条文,理论性极强,如果采用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单向式的知识灌输,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有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谈谈案例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效避免学生“高分低能”
审计与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或是一些简单陈旧的流于形式的案例教学活动,都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试想,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所以不能单纯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要与实践中的案例教相结合,给学生营造“实战”氛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的能力还体现于在案例讨论中表达自己、说服他人,倾听意见、修正自己。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比,对激发学习热情的作用是最大的。因为案例教学法完全摈弃了教师、黑板、讲台这样传统的授课形式,教室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表演舞台,而是上演一场以学生为中心,案例为桥梁,教师学生一同上演的集体秀。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课堂主角。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见闻
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讲述案例,再由学生自由讨论。同一个案例,因为个人经验和认识的不同,学生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结束的时候,大家会从众多答案中挑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有助于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并使学生记忆深刻。
二、案倒教学法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中的实施
(一)教师选择、展示案例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案例的选择,应该依据该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目的来选择。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实用性原则,即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学生通过学习了会计支付结算相关的案例,结合课堂实训,掌握了会计结算的操作技能,譬如会开支票,会填进账单等。②典型性原则,案例材料的阅读量不一定要大,但内容必须具有典型性,对学生应有较大的启发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所学的财经法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③针对性原则。一是要针对教学内容,选取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重要的、有价值的案例,舍弃与教学无关的描述。④时代性原则。案例教学要与时俱进,我国不时出台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等,在教学中就不能选择一些过时的,甚至与已经废止的有关案例。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各抒己见。案例小结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
笔者在在讲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那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经检查.在某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以下情况(该企业设有档案管理机构):该企业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如下: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各保管5年;总账、明细账各保管10年,年度会计报表保管25年,银行对账单永久保管。要求: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分析判断以上内容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学生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文书档案,什么是会计档案?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是属于文书档案还是会计档案?各种会计资料的保管年限是几年?同时也会带着这些问题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就这样,学生在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知识。通过各组成员们的分析与讨论,使枯燥的会计法律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印象更加深刻,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小组交流讨论案例
小组交流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在交流讨论过程中,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坦诚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允许有不同思路、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讨论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和讨论提纲。同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认识和错误的观点适时给予纠正。最终达到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思路的启迪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学习、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的作用。
(四)教师总结点评
案例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的交流讨论做出归纳和总结,客观地评价不同的观点,着重说明争论的焦点,提出自己的分析解释。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的讨论、分析、评价做中肯回答的基础上的升华。为此,教师要观点明确、清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脱节,方能给学生指引出正确的方向。
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点
(一)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强调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应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案例教学中,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争取每一位同学能够思考案例事主的处境。如果不事先仔细地阅读案例,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积极讨论问题,一堂课下来,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案例的讨论结果,教师应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该学会多样性和创造性地包容与欣赏,包括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不同的理解水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当然,学生在发言过程中如果偏离主题或出现错误,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去伪存真”的提炼,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并将讨论引向纵深。
(三)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
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很多,例如情景表演法、实物示教法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懂得不同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教学手段,否则,就会一叶遮林,以偏概全;而且案例教学法自身也需要改进和发展,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实现形式,以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石海波.浅论案例教学的两个基本环节[J].成人教育,2004
[2]廖吉林.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之我见[J].北方经贸,2008
【关键词】案例教学 师生互动规律 就业指导课程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并有助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真正掌握理论,适合于对应用型理论课程的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与师生互动规律的概念和内涵
案例教学法也称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就是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将具体案例提升为抽象的理论。
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成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原理,分析具体客观事件或特定人物等材料和启发式讨论。教师与学生处于互动状态,通过启发和诱导,让学生达到理解理论,掌握知识,提高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有效沟通等可迁移能力和综合素质。
“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规律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客体。师生的角色是二重的,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动态转换的过程。
二、案例教学法与师生互动规律在就业指导课程上的特点和优势
教师在高校就业指导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应用师生互动规律,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和实践者,而非旁观者。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和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完成讨论、提问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完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1.生动性。理论是枯燥的,实践是生动的。教师用生动的实例说明理论,和学生之间展开积极良性的互动,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充满生机。
2.参与性。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规律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彰显学生主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同时,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及时正确评价与反馈学生参与讨论发言的学习结果。
3.互动性。师生通过案例教学和互动活动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达到互补和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规律在就业指导课程上的实践
就业指导课程中,预设的课程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就业形势与政策、求职方法与技巧、简历制作、面试要点、职场礼仪等。在就业指导课程上,教师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规律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1.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选择有价值的代表性案例
教师要针对教学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教师在备课时须考虑很多方面,学生需要什么,教师需要给学生讲什么,教师最擅长哪些内容,再加上学生能给教师辅助哪些内容。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要有噱头,并且在选举案例时要考虑内容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反映某种价值观,体现某些价值。教师选择的案例须引起学生的关注,贴近学生的需求性和兴趣点。
2.采取有效组织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上课人数将其分组,一般以5~10人一个小组为宜。如果上课学生人数比较多,组员人数可以适当增加。教师管理好小组长,用小组的方式进行PK竞争,考虑适当点名。备课单元控制在15~20分钟一个模块,模块衔接要有逻辑性。
3.基于视频案例和文字案例的演示及研讨
教师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和阅读特定的案例文字稿,启发学生思考,根据影片中出现的情况或案例文字稿中的具体情形,在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积累素材时要注意素材的质量、精炼性、代表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和研讨时,让小组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小组讨论后,推举代表上台发言陈述小组观点,最后由教师总结发言,点出授课重点。
4.基于案例的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根据精心挑选的案例,将职场表现编成小剧本发给小组学生,由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配、排演,在课堂上将各种职场表现以舞台剧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轻松的上课氛围中,获得深刻体验和直观感受。
5.基于案例的课堂互动实践环节
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环节,组织基于案例的课堂实践环节。例如,在针对简历制作的环节,在简历制作内容中,教师列举成功简历范例和失败简历范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将具有代表性的简历发给小组一份,并布置小组针对代表性的简历提出建议和看法,小组代表对发放的简历进行点评与分析,并分享其认为满意的简历。
6.充分利用外界力量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展开互动交流
由于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教师需要揣摩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并让学生掌握这些理论。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比如微博、QQ、飞信等与学生进行课上课下交流。
三、实践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规律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教师掌握师生互动规律,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就业指导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灌输的教”变成“互动的教”,将“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从而让学生在获得静止的理论知识之外,能够取得动态的启发和实践经验。教师应用案例教学与学生展开互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实践的空间,可以在多角度、深层次的互动式分析中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推理和整体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教师应用案例教学与师生互动规律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1.认真备课,素材紧密联系实践。教师在选择素材的方面,把握素材的质量和数量,让案例的情境与现实契合。
2.注重引导、提高效率。案例教学信息量大。时间的可控性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进度,把握所采取的案例的时间安排。
3.总结反思,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家杜威提出“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反思教学特别有必要”,教师要经常反思课题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及特点,并反思课堂教学是否紧密联系实际。
4.以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和第一要义。就业指导课程传授应用性理论,但其最核心的是引导和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教师要关注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考分析、沟通协作、表达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连英,周之南,案例讨论式教学法与眼科教学改革[J].大连大学学报,2000,21(5):87-88.
在长期的国民教育中,新加坡逐渐摸索出了诸多有成效的国民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一方面从建国开始政府就将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作为根本途径,告诉学生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非常强调将国民教育目标纳入学校的其他课程和活动当中,整合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并和家庭、社会共同进行教育。其实施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其一,学校德育课程。这是学校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绝不动摇。其二,各科日常教学渗透。新加坡各学校充分发挥各科日常教学的德育教育作用,通过渗透和整合,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这是国民教育富有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课外辅导活动。为了凸显和实现国民教育的目标,新加坡各学校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辅导活动。其四,社区服务活动。这是新加坡进行国民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其五,社会和家庭教育。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国民教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通过建立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
新加坡多管齐下的国民教育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在我国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不能仅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单打独斗,而应该“全民皆教”,共同担负起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当然责无旁贷,要充当起教育的先锋和主力,且必须使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德育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在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上不仅要有理论讲授,还要采取多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可以是课堂讨论、模拟法庭、快乐大本营、知识竞猜、小品、相声等。同时为了提高德育实效,还应该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全部教学和校内工作乃至社会的各个领域,坚持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五、必须确保课程内容的活泼型
如果我们仔细翻阅一下新加坡国民教育的课程,就会发现:新加坡国民教育课程形式活泼,引人注目。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与国民教育相关的德育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减少抽象的理论,注重实用性。从教材形式来看,引人入胜,情趣盎然。通常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故事框架,同时适当穿插历史故事、寓言和童话,版面设计更是新颖、漂亮,充满生活情趣,在视觉效果上大大冲淡了课程或多或少所具有的“说教性”。从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来说,讲究灌输和启发相结合,非常注重形式的活泼性、学生的参与性。从教学手段上来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为提高课堂的生动程度提供了支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部根据不同时期道德教育的需求和重点,对国民教育课程及教材进行了多次改革和修订,不墨守成规,锐意改革进取,使新加坡国民教育课程针对各个时期的不同问题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自建国以来,在目标、内容、形式、手段上,新加坡的学校国民教育都不断地随着国情的变化而进行着变革,正是在这种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中,国民教育课程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并且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纯理论”和“教条式”的教材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教材开始变得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逐步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但由于受学科特点的限制,相对来说,道德与法治教材还是显得刻板单调,尤其是一些理论知识的灌输让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心爱上道德与法治学科,道德与法治教材必须与时俱进,彻底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爱不释手。要将刻板单调的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美,由此爱屋及乌,由衷爱上这门学科,不至于让道德与法治学科成为最不受学生喜欢的学科。
六、必须确保师资队伍的示范性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对国民教育教师的选择和培训。凡是担任国民教育的教师,除了自己努力追求新知识外,还要是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新加坡学校国民教育相关课程选择教师,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能够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学习的楷模。教要以身作则,身正垂范;以德治教,要具备对社会问题的意识及敏锐性、批判性思维、适应能力等。承担国民教育的教师既要做好“经师”,又要做好“人师”,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然而,我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却让人担忧,如果我们仔细调查一下就会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优秀的“正规军”,但也有不少教师是半路出家的“改行教师”,甚至有不少教师是因为不能胜任其他所谓的“主学科”而改教道德与法治课,滥竽充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成了“杂牌军”。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参加中考的地区,或者不参加中考的年级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在基层学校,领导们在潜意识中都觉得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业性不强,谁都可以教,以致有的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出现了“大杂烩”的现象。打铁还需自身硬,由于教师的不专业和素养不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要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有效性,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形象,学校应该挑选自身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担任,并且必须参加专门的培训,不合格的教师不能担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迫切需要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储备、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信服的楷模,是学生道德品质的航标和灯塔。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只是重视教学的业务指导,更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道德、社会责任与职业特征教育,使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人生价值观、公民素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真正担负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品质的重任。
七、必须确保教育形式的实践性
新加坡国民教育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还在于新加坡国民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得法到位。新加坡的国民教育能充分考虑和针对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制定适合不同年龄层级的教育计划和纲要。在教育中充分遵循德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及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及道德价值判断。新加坡的国民教育十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其主体性,使其自觉提升道德境界。新加坡的国民教育能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在实践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强化,情感受到激励,意志得到锻炼,最终促使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
反观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习惯于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育。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意外事故,教师不肯将学生带出课堂,“清一色”地在纸上画画,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普遍不感兴趣。道德与法治学科沦落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尽快更新观念和内涵,把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要求有机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侧重地进行不同阶段的德育教育,自觉把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在道德实践中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八、必须确保执行力度的强制性
一、重视教学的设计与安排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长期被忽视。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一直都是形同虚设。因此,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指导作用,必须重视教学的创新,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做到以教材为基础,但又超越教材。教材虽然能够为开展教学提供一个方向,但是因为教材是统一编写的,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地方的情况。教师如果仅仅是按照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使得学生对这种说教式的道德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灵活的开展教学,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自由的讨论,让每一个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
例如,针对最近新闻上比较火的一个“老人倒地该不该扶”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小学生的基本观点,然后将小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该扶,另一对认为不该扶,随后让这两队进行辩论并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唇枪舌战之后,小学生会自己明白,碰见需要帮助的老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好自己。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地思考和讨论,会大大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小学生有一个熟悉的了解,其中包括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然后教师才可以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和小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的学生对网络安全的意识不强,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影响,也很容易相信网上的一些陌生人。因此,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组织一堂“网络安全”的学习课,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就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案例,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然后在进行相关的讲解,让小学生了解到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网络上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以及如何应对他们。这个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高,对小?W生的作用也非常重大,教学的作用也会容易凸显。
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来自实践,最终也将指导实践。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学的课堂拓展到实践中去,让小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的明白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
例如,在学习“感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起去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人,为他们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这些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是爷爷奶奶服务他们。通过这样的一个形式,换他们服务,使他们感受一下平时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学会感恩,去一个独立、孝顺的孩子。又例如,由于现在网络、电视的普及,小学生受到这些的影响,会认为吸烟、打架、吸毒是一个非常酷的事情,法律意识非常的淡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触碰的。教师可以带小学生去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去少管所表演,并给他们准备礼物,让他们在和这些曾经失足的孩子的交流中,感受自由的可贵,提高自身的追求,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
教材编写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为本”历来被视为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也成为很多老师挂在嘴边的“教学真经”。但在当前的德育学科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这一原则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从教材编写的表现上来说,就是以训导的口吻给学生树立标杆,以所谓“正确的道理”作为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成为定论的接受者。尽管这种做法一再宣称“是为学生考虑”,但实际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很多学生因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达,对于德育学科望而却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今后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据。“学生为本”的问题,被进一步转化为“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和“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所要面对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是与前述问题密切关联的。以此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必然要面对和回答这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对于“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课程标准》对于“负责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确底线思维、责任意识,从基础理念的层面突出学科教学的根本性质。同时,对于《法治大纲》所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予以科学、充分地落实,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学科要求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和修订前的版本相比,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更多,这些内容的指向也更明确。对于“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材面对的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理念下,学生不是学科内容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具有生命整体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发展中的人和变化着的社会,因此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留白,让学生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体会成长的美好、感受发现的乐趣。这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首要法则,也得到了充分落实。从目前呈现的情况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材呈现方式:
体现学生视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达到八个字的要求:老师好教,学生爱读。一本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法治大纲》的要求之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老师好教”要求教材在相关教学点的落实上要明确到位,这样才能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德育课程的任务要求;“学生爱读”要求教材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使得德育课程的教材文本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订过程中致力于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老师好教”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教材呈现的逻辑性的统一,按照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的布局方案。每一个核心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都以黑体字突出显示。将这些核心内容提取出来,就构成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找到核心教学点,迅速掌握教学需要“落地”哪些教学内容。
从“学生爱读”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德育与中学生扩展社会生活半径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统一性,将德育寓于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从可感可见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自主思考、实践探究,发展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教材设计了主辅文结合的呈现形式,主文内容准确、精练,辅文内容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是对主文内容的贴切阐释与补充。除了主文和辅文,教材设置的“各抒己见”“知识链接”“社会观察”“活动平台”和“扩展阅读”等栏目,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于教学内容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材案例等教学素材的遴选坚持经典性、思辨性、适切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吸收给养,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主文内容不断线,辅文栏目相补充”的体例设计、定位准确的栏目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图文结合方式,都是致力于提高教材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努力和尝试。
教材实施设计:
利用多样方式,实现德育渗透
【关键词】 尖锐湿疣;男性;尿道口;光动力疗法;电离子
尖锐湿疣(CA)男性患者中大约20%发生在尿道,尤其是尿道口〔1〕。近年来老年患者发病率逐渐增高。常规的治疗方案包括电离子、CO2激光、外用药等易引起副损伤且容易复发〔2〕。光动力疗法(PDT)是治疗CA的新方法。笔者采用PDT治疗老年男性尿道口CA患者,并与电离子法治疗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均为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我科门诊老年男性CA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或)组织病理确诊。40 例 C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DT组20例,年龄60~76岁,平均(63.6 ±3.36)岁,病程5~360 d,平均90.3 d;电离子组 20 例,年龄60~75 岁,平均(64.5±3.42)岁,病程8~345 d,平均92.5 d。皮损直径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临床或组织病理确诊患者,②无系统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③局部无感染,④无电离子及光动力治疗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①PDT:局部常规消毒,用适当大小的脱脂棉球完整覆盖皮损及周围半径0.5 cm的黏膜,将新鲜配制的10% ALA(上海复旦张江公司)溶液滴于棉球,用塑料薄膜封包,脱敏胶布固定,30 min后用混匀ALA的乳膏加药1 次,3 h后应用激光治疗仪照射。尿道照射使用柱状光纤,将一次性套管封闭端外涂抹少许石蜡油,顺尿道口轻轻插入至疣体所在深度,再将尿道内光纤治疗头从套管后端的开口处插入至封闭端,用胶布固定后进行照射。光斑直径2 cm,照射20 min,能量密度为100 J/cm2。治疗后7~10 d随访,未愈者进行下次治疗,最多3次。 ②电离子治疗:局部常规消毒,2%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ZJCDL100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长春中吉光电公司生产)进行治疗,根据皮损大小选用长火档(凝血)、短火档(纯切),调节输出功率15~25 W。治疗时,用探头触及皮损表面,充分碳化后皮损脱落,对较大疣体可应用电离子的治疗平头击于根蒂部作切割法气化切除,范围可扩大疣体周围2 mm,深达真皮层,再用探头轻触止血。治疗后创面外用红霉素软膏,治疗后7~10 d随访,未愈者进行下次治疗,最多3次。
1.4 疗效判断标准〔3〕 ①完全缓解:皮损消失、黏膜恢复正常。②部分缓解:皮损缩小50%以上。③无效:皮损缩小50%以下或无明显变化。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随访 对两组痊愈患者在治疗结束后进行随访,每月随访1次,直至治疗后6个月。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1.7 结果 PDT组20例患者经1~3次ALAPDT治疗后,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1例,完全缓解率为80.0%,有效率为95.0%。对痊愈的16例患者进行随访,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1例,3个月内复发1例,复发率为12.5%(2/16)。ALAPDT治疗时9例患者感觉轻微烧灼痛,可耐受。治疗后局部仅有轻度水肿,1~2 d内自行消退,无创伤、继发感染、溃疡及瘢痕形成。电离子组20例患者经1~2次治疗后均得到完全缓解,痊愈率为100%。但1个月内复发8例,2个月内复发4例,4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为65.0%。20例患者电离子烧灼术后均出现伤口疼痛,伤口继发感染者2例,愈后局部遗留浅表瘢痕者3例。光动力组与电离子组尿道口CA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均< 0.01 )。
2 讨 论
CA是由人瘤病毒(HPV)所致的皮肤黏膜良性赘生物,与生殖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CA患者逐渐增多,针对CA目前尚无直接抗HPV的药物,电离子、CO2激光等常规治疗可快速切割去除肉眼可见的疣体达到治疗目的〔2,4〕。笔者采用电离子治疗20例尿道口CA,经1次治疗使疣体全部清除。PDT组1~3次ALAPDT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80.0%,有效率为95.0%。Stefanaki等〔5〕应用20%ALA治疗12例男性CA患者,3 h后用70~100 J/cm2红光照射,12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率为72.9%;王秀丽等应用20% ALA霜治疗CA患者,3 h后用100 J/cm2红光照射,6个月后随访完全缓解率为63.3%,有效率为90.0%〔5〕。本组观察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略高于上述报道。虽然在痊愈率方面,PDT组略低于电离子组,但在复发率、不良反应方面光动力组明显优于电离子组。电离子组6个月内复发13例,复发率为65.0%,与向光等报道的应用超脉冲治疗CA的55.9%的复发率相近〔6〕;PDT组6个月内复发2例,复发率为 12.5%,与相关报道的6.3%~15.8%的复发率相符〔7,8〕,PDT组复发率远远低于电离子组。20 例患者电离子烧灼术后均出现伤口疼痛,伤口继发感染者 2 例,愈后局部遗留浅表瘢痕者3 例;ALAPDT治疗时仅9例患者感觉轻微烧灼痛,可耐受,治疗后局部仅有轻度水肿,1~2 d内自行消退,无创伤、继发感染、溃疡及瘢痕形成,PDT组不良反应远小于电离子组。考虑ALAPDT的优越性与其治疗机制密切相关。PDT是利用靶组织内含有的光敏化学物质经光照激发产生的光毒作用选择性的破坏病变组织的一种治疗手段,外源性ALA本身不具有光敏作用,但在体内可经生物转化成具有光毒作用的原卟啉Ⅸ(Pp Ⅸ),Pp Ⅸ在特定波长的红光激发下通过细胞凋亡和坏死两条途径选择性的杀伤疣体和病毒感染的亚临床病灶,达到“面清除”的作用,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损伤〔9〕。
综上所述,在治疗老年男性尿道CA方面,对比电离子治疗CA,ALAPDT具有高效、安全、低副损伤、低复发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Oriel JD.Natural history of genital warts〔J〕.Br J Venereal Dis,1971;47(1):113.
2 McKenna JG,McMillan A.Management of intrameatal warts in men〔J〕. Int J STD AIDS,1990;1(4):25963.
3 Frank RG,Bos JD,Vd Meulen FW,et al.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condyloma acuminata with local application of 5aminolevulinic acid〔J〕. Genitourin Med,1996;72(1):701.
4 姜日花,李景华,贾玉玺,等.电离子治疗机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老年尖锐湿疣 6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8(29):20956.
5 Stefanaki IM,Georgiou S,Themelis GC,et al.In vivo uorescence kinetic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condylomata acuminata〔J〕.Br J Dermatol,2003;149(5):9726.
6 向 光,龚 宇,黎 斌,等.光动力疗法与超脉冲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M〕.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2):7412.
7 王宏伟,王秀丽,过明霞,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与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10):6745.
2017年秋季,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进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新事物,如何把握新教材的脉络,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已成为初中政治老师深入研讨的课题。今学年,笔者执教初一《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方式,逐步适应新教材教学,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泽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