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STEM教育;小说工程;中小学;跨学科整合;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75-0
背景说明
科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均开始大力培养相关领域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出现了学生对工程相关职业兴趣消退、选择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数不断减少的状况。为应对人才危机,美国自21世纪初开始大力发展STEM教育,即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案、教育标准。2015年底公布的STEM教育法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培育STEM学科教师,增加各种非正式STEM项目等,足以显示出STEM教育在各方面开展的紧迫性。STEM中科学和数学是相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相对成熟,教育者对工程、技术教育的关注则比较少(范燕瑞,2011)。2011年和2013年,美国相继出台了《K-12科学教育框架》(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以下简称《框架》)和《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以下简称NGSS),其中反复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以及学科核心概念三个维度。《框架》指出其教育目标的设计是为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构想,学生能够深入情境,积极调动所学知识参与工程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过去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的主要思路有很大差别(叶兆宁,2013),将K-12阶段的工程实践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国工程教育的重心一直在高等教育阶段,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涉及科学知识、探究内容较多,而技术、工程实践的内容很少。其实早在2006年,涂善东曾率先提出“全面工程教育(Total Engineering Education)”的理念,强调工程教育应当覆盖幼儿园到大学乃至后学历教育,培养全民的工程思维和素养(涂善东,2007),遗憾的是,这种理念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许茵和雷庆(2007)对中美K-12工程教育对比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有关工程的教育内容缺乏学科整合,实践活动较少。刘华和张祥志(2014)从创造力维度对K-12工程教育现状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创造兴趣、对工程师的职业向往度、动手及设计能力均较低。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提升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层面,还是保证国家工程技术人才储备的层面,在K-12教育阶段实施工程教育都有重要意义。
小说工程教育
美国塔夫茨大学工程教育推广中心(CEEO)一直致力于向公众传播STEM教育理念,改善幼儿园到大学课堂的工程教育状况。小说工程项目是其重要项目之一,以一种非常新颖的形式在校本课程中将工程教育与语文整合(Integrating Engineering and Literacy,简称IEL),学生在英语文学课(English Language Arts)上阅读材料(如故事、小说等)时,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会遇到一些难题,此时学生基于故事情境,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小组协作,在教师的支持下完成工程设计,帮助故事人物解决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
(1)能结合文科等相关学科内容。小说工程基于既有课程的阅读材料,学生在设计解决方案时要从阅读材料中寻找线索,这就要求学生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2)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这种新颖的整合方式让那些对阅读缺乏兴趣的学生产生阅读与创作的兴趣,正所谓寓教于乐。
(3)促进不同学科的整合。在故事情境中寻找实际问题和用工程思维解决问题来促进阅读的方式促成了学科间彼此融合,这与通用核心国家标准和NGSS中的跨学科概念相契合。
(4)能引入实际的工程问题。在故事情境中寻找真实的、非良构的工程问题,像工程师一样去解决问题,能使学生获得比NGSS要求更高的工程能力。
(5)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参与整个工程设计实践促使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21世纪技能。
涂善东(2007)转述美国工程教育协会对工程的定义为“一种把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和常识运用到造福人类的产品制造中去的艺术,是生产某种技术产品的过程或满足特定需要的体系”。从定义可看到,工程教育要求科学、数学、技术的高度整合,非常契合STEAM教育理念。另外,工程教育必然符合工程本身的特点:情境复杂、多学科、不确定性、协作等。当然,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工程从业人员的目标不同,K-12阶段的工程教育更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素养,提升他们对工程职业的兴趣,为学生进入社会或者大学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刘华和张祥志,2014)。
工程设计需要两方面的能力:具体的技术能力和综合运用多领域技术的能力。具体的技术能力是目前许多研究者关注比较多的部分,比如搭建、绘图、建模等,因为这部分有学校的科学、数学、技术教育作为基础,而且评价相对比较容易。而第二种能力是关于工程实践者的认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也就是工程设计中的“框架(framing)”过程,工程框架是个人先前经验与当下情境交互作用所建立的对一个特定情境正在发生事情的整体把握(Tannen, 1993)。工程框架过程是动态的,它不断与新的经历作用、重塑,笔者认为这是学生工程设计中的认知建构过程。
从事小说工程的研究通常以案例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从案例研究中挖掘到的基于语境的信息恰恰就是它的方法论优势。案例研究尤其适合去应用创新方式改善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Case & Light, 2011)。尽管当今量化研究在工程实践研究中更受欢迎,也更有系统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此研究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变化,质性研究更为适合。小说工程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实地录像、参与指导、访谈的方式深层次分析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设计过程,以了解他们如何去界定问题、确定限制条件、设计解决方案等。研究者最后将学生的工程框架过程与NGSS的相关表现预期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项目实施中的变化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最适合的IEL模式。
教学模式与策略
美国的IEL的教学模式如下所述:
(1)阅读材料并确定实际问题。通过深入阅读材料和讨论,学生将材料中人物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列举出来。
(2)界定问题,头脑风暴解决方案。小组根据自己选取的问题头脑风暴,考虑故事中人物的需求以及故事情境中的限制条件,在此过程中尝试提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3)设计方案。小组协作计划并设计出一个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工程框架雏形。
(4)获取反馈。学生自己对设计工程方案进行测试,并从同学和老师那里获取反馈和建议。
(5)优化设计。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和测试效果修改完善设计方案。
(6)分享交流。小组可以向班级展示自己的最终方案或者设计过程的反思,把设计方案写成一个故事,或者用原故事的改编版来给自己的方案做广告宣传。
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对复杂的设计难题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设计,而不是替学生设计好一个方案让学生照着去实施。笔者根据小说工程研究者的教学活动情况,归纳出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几个步骤,如图1。
教学案例介绍与评析
案例一
CEEO的研究者麦考密克(McCormick)和哈默(Hammer)2014年介绍了马萨诸塞州某小镇四年级的教学案例。课程的开展基于《希洛》(Shiloh)一书,讲述的是小男孩马蒂试图将小狗希洛从它残暴的主人手中解救出来的故事。学生们的任务是帮助马蒂设计并建造小狗居住的围栏的模型。课程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每天进行一个阶段的活动,连续三天活动后结束该主题学习。
第一阶段:设计思考。学生组成3人小组。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需要尽可能详尽地将充分考虑故事背景和限制条件后产生的设计计划诉诸纸笔。第二阶段:如何测试。教师选择使用一个上发条的玩具代表小狗,用于测试小狗居所的模型,并设立了几项标准:(1)玩具必须能够进入模型;(2)模型必须有能够防止小狗逃出去的围栏;(3)模型必须能保证外部物体不能随意进入。第三阶段:测试评价。教师公布了测试流程:第一环节是让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具进入模型内快速移动30秒而逃不出模型,第二环节是让两个更大的上发条的玩具从模型的外边冲撞模型。
研究者重点提到一组学生,在得知本组的设计不太符合教师的测试标准时,她们依旧坚持自己的设计,认为这样最符合故事背景,教师模拟测试的标准反而不符合实际。本次活动发现,在工程设计时学生间的差异较大,某些学生展现出的工程素养――对工程设计原则的坚持,是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应重点培养的。
案例二
一所郊区学校四年级学生基于《天使的秘密》(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一书开展IEL课程(Watkins, Spencer, & Hammer, 2014)。书中一对姐弟离家出走后暂时栖身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们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躲避博物馆管理员,在每天清晨的清洁人员到来之前醒来等等。该项目共两周,每周学生有3~4天开展活动,各1~2个小时。课程开始由教师学生共同头脑风暴,确定故事人物遇到了哪些困难,并形成问题列表。然后学生们组成2~3人的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解决。
研究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录像分析,认为工程设计前确定各种限制条件的思维过程非常重要,然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分析和评价手段。另外,如何让学生真正投入工程设计,而不是为教师完成一项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是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案例三
马萨诸塞州一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基于《如果你生活在殖民时代》(If You Lived in Colonial Times)一书开展课程。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会在文学课上先让学生熟悉这本书,在学生们对情节熟悉后,教师提出问题:“作为一名工程师,我们应该设计什么样的东西让殖民时代的人生活更便利?”该活动持续三天,每天上午进行设计搭建,学生以2~3人为一小组,提出一个想法,并全面考虑该想法的可行性和完成该设计的执行步骤。例如,某一组提出可以尝试制造一台净水机,同时他们列出了可能需要使用的材料,包括咖啡滤网、锡纸等。接下来,学生开始设计雏形,教师对各组作品进行测试与评估。最后对故事内容要求进行回顾,优化作品,以达到最符合故事时代设定、人物需求等的设计意图(McCormick, 2014)。通过研究学生如何进行工程设计的框架,研究者可以更有效地与NGSS中的科学标准进行对接,开发出能够循序渐进提升科学素养的课程。
案例评析
现有的小说工程教学案例,教学对象多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且都倾向于较为集中的教学时间,因为在相对连贯的时间里,学生的搭建热情能够较好地延续,设计想法也能够更加流畅地执行,过程中也能尽量避免因遗忘而可能导致的低效率。
课程中,学生选择解决哪个问题有不同的决定方案。例如,在案例一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面临的问题一目了然,帮助小男孩解救小狗。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都解决同一个问题(McCormick & Hammer, 2014)。而另一种情况就是类似案例二、三中,文学作品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比较丰富,主人公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都选择让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制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列表”,然后让每组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设计。这样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加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作品的评价方面,案例一中提到了教师制定的标准和学生所理解的标准产生冲突,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教师制定的测试标准中所模拟的情况不能真实地反映故事中的实际情境,这种情况也提醒了教师在设计测试评价细则时应该做更充分的准备,让模拟更接近实际。
结语与建议
小说工程的主题式教学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还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新颖的学科整合形式,无疑能够鼓励国内教育工作者进行有关尝试,用于帮助学生初步接触工程领域的知识,提升文学作品阅读热情,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美国小学的教学模式与国内大不相同,国内教育工作者在进行IEL的教学尝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遇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需要教学者随机应变。同时,为了使课程更具有目的性,教师需要确定该课程应该将侧重点放在文学还是工程上。如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增加教学环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程总结阶段布置写作任务,经过工程搭建和合作的整体教学过程,原本不擅长或不喜欢写作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另外,让国内中小学生连续多日花费1~2个小时甚至整个上午参与该课程项目较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课程周期拉长,如一周一节课,连续上五至六周课,把任务拆分得更为细致。如图纸设计一节课,搭建一节课,测试与改良一节课。若采用长周期、低频率教学法,教师需要确保学生作品能在两节课之间妥善保管。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可以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的作品,比如语文课本中有某本名著的片段,教师就可以选择这本名著作为课程阅读材料。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课上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选择课程体系中本就有的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避免学生产生阅读文学作品方面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更容易让教师接受,有利于在学校推广。
关键词:课程整合;项目学习;未来课程
自2008年建校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2010年以来,形成了“乐中学”课程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地整合课程,构建有序而又高效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一种趋势,是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和持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整合内涵
课程的本意是“跑道”。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通过课程实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
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三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四是强化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是注重改进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由此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
目前,学校单科课程品类多,各科教学内容重复交叉,学生负担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未落实,自主学习空间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实施整合课程是破解课程改革的关键策略。“整合”也称为综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在英语中整合(integeration)的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成为整体、一体化等。
关于整合模式,美国学者雅克布斯把课程整合划分为学校本位的设计、平行设计、多学科设计、跨学科设计、“统整日”设计、现场教学六种不同的设计策略。学校课程整合的方式以学科为切入点,整合模式是围绕一个主题将多个相关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同一主题或相近主题的教学内容、实践活动成为一个单元、成为一个系列化、主体化的知识活动链条,打破年级界限、学科界限;通过小项目的实践,以此来落实学科整体育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学校整合课程的实施
1.三级课程一体化,整合再设计
学校办学理念是“乐在主动,乐在其中,乐在成长”。结合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校训,将“乐学乐行”作为学校的校训。坚持“以人育人,以乐育乐”的育人理念,培育快乐的他,特别的他。因此,“一体化”设计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学校在原有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形态、课程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化调整。确立“课程一体化”的意识,制定“一体化”的课程建设方案。(见下图)
重新规划的“乐中学”课程体系,借鉴国际文凭组织PYP课程建设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设立“乐学”“乐行”“乐趣”三级课程,构建为“1+5+N”的课程结构,即围绕1个主题,5大课程领域支撑,N个小项目实施。
2.“乐学”课程项目学习,整合再推进
“乐学”课程的整合推进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项目学习就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让学生在项目学习方式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项目内容之一:在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三大课程领域实施微项目学习。微项目学习指完成项目的时间一般比较短,例如一到两课时。以微项目为主的学习方式很好地将传统讲授式、问答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微项目学习因为具有明确的项目目标和知识目标,所以很容易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例如,在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究竟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的微项目研究,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观察,通过拍照、绘画、描写等方式汇报关于爬山虎脚的特点,并与原文对比,在小组讨论中体会用文字描述爬山虎脚特点的准确和细致;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四边形概念时,可建立“判断不规则四边图形是否为四边形”的项目,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四边形;在二年级英语Festival教学中,学生通过用英语制作世界各国主要节日的月历,并尝试分类这些节日,学习在情境中运用英语的相关词汇。
项目内容之二:结合奥运社区环境和学科活动,开展学科综合性项目学习。整合若干相关学科,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开展多样化的跨学科综合项目学习。例如,设计一个关于“调查奥运村地区用水量以及水资源分布的差异”的项目,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并分析统计图以制定节水计划;开展以培B学生阅读能力为主题的学生讲坛活动,学生在查阅资料、演讲表演的同时,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建立“我的相片集”项目活动,要求学生对图片进行整理分类,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了解对事物分类的策略。
项目内容之三: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在线项目学习系统,包括项目学习教师交流平台和学生学习平台。在教师交流平台中,教师可以整合、共享项目教学案例,上传项目学习的教育教学设计方案,做到成熟一个项目,上传一个项目,与全国各地教育教学优秀工作者进行在线研讨,交流教学经验。在学生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下载基于课程的项目学习活动材料,上传自己小组的学习材料和结果报告,与其他小组进行良性竞争;并通过分层次的基础知识训练掌握知识,在发展创新素质的同时也达到知识目标,发展基础素质。
3.主题化综合课程,整合再创新
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学校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创新实验。学校“感悟生命”主题综合课程是一种创新型课程,该课程加强跨学科的整合,加强语言、数学、信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立足大多数学生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立足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及整体育人的理念,联系学校周边的奥林匹克社区环境和中国科技馆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开展了以steam探究为主的生命感悟课程。通过综合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让特别的他展现风采。
“感悟生命”主题实践课程,利用一周的时间,打破学科界限、打破40分钟课时限制、借助项目学习的方式,以任务驱动开展小组学习探究活动。(学习活动安排表见表2)
“生命探寻”主题中,涉及“记录生命―观察种子”“微观生命―植物细胞”“彩绘生命―绘制细胞”,将科学知识用信息技术手段带学生进入微观的世界,学生在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参观考察等实践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探究微观生命的世界。
《微观生命》主题课程的设置巧妙地将多种学科知识技能进行了整合,科学工具显微镜和ipad的应用巧妙结合,学生拍摄下细胞的照片,让细胞的观察更加具象,更加清晰;在绘画项目中色彩合理运用,学生大胆想象,让微观生命变得更加神奇,充满趣味;在种子的观察与记录中,学生用科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加上文学性的描述,让生命的记录更加精彩。在这样综合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从猜想细胞的样子到观察细胞的构造、拍摄细胞的照片、绘制细胞彩图,整个过程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践操作,使整体育人得到实现。
三、未来课程建设再思考
构建“基于灵活”的整合机制。课程整合需要一定的机制来保障,这种机制应该体现灵活性。实行弹性课时,打破僵化的40分钟课时安排,创新作息时间。结合学科特点调整了科学、美术、阅读与写作等探究类、创作类课程的连排课时,每周两课时连排在一起共80分钟。在国家课时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教学时进行模块的重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增删。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面临着新挑战。一是涉及的学科领域拓宽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有局限性,要掌握好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进行综合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整合课程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提出了高要求,教师要花大量精力去学习,提高课程执行能力。三是教学内容趋向开放,整合课程的教学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开发,会影响教学效果,而教师开发n程资源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课改一直在路上,在评价改革领域,在师资配置方面,一部分课程市场化等都需要改革的勇气与智慧。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课程结构论:一种原理性探寻[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案例分析;“引导探究―仿真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78-03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 必要性
以高职学生需求为导向。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更加多元化,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为满足就业、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深造等需求,因而在学习中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虽然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及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认识肤浅,但多数学生对如何应用管理理论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目前,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生产线托管、模拟市场等创新教学方式也在积极摸索实践,但是相当部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仍需要在校园和课堂环境内实现,采用案例教学可满足学生走向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物流课程特点使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如果只是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理论空洞抽象,难以理解,而开展案例教学,把物流管理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却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
1.2 特殊性
(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上,物流案例分析课程与一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提供一个完整形式上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照这个理论体系进行讲授,教学目的也就能达到。而物流案例分析课并不是这样,案例分析更注重实践,教材提供系列物流案例,教师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案例从头讲到尾,它需要教师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最终形成书面文字报告,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相应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但案例分析课并不是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案例教学法是用引入案例的方法为阐述的理论服务,即运用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来说明某一原理,让学生能够理解。很明显,案例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注释器”而已,而对于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最具价值的功能却远远没有发挥。案例分析课程正是瞄准教学案例这一最具价值功能,不再是为说明一个原理对某一个案例的偶尔应用,而是面对实际,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串联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熟悉和学习,从案例模拟的情景中认识物流企业或部门的资源要素及其变化的规律,从中体会管理原理、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艺。
2 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
2.1 教学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活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案例分析课是在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储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对有关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现在是通过大量、系统的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从实际的运行规律上去认识和把握那些物流企业管理原理、发现新的知识和萌生创见。很明显,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经验总结,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远比从事某一孤立的实践活动的收获要多得多。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自身特殊性,物流案例分析课程的设置应该定位于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服务,在必要的知识传授基础上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考虑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问题的本质,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物流管理意识,增强实际操作技能。
2.2 教学思路
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物流案例分析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技能需要的“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对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进行管理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教材中的案例选择和高职培养目标一致的物流管理专业动态技能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
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练”逐步转变为“导演”,再逐步转化为“评委”。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
3.1 教学内容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教学内容也以此为依据。物流案例分析教材中案例较多,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为例,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有61个,涉及物流战略与规划、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以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众多层面,若要以传统的“教材导向”教学逐一讲授,面面俱到,教学任务一学期无法完成。根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理论知识配套、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近的案例进行教学,突破教材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物流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根据调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岗位,依此可将教材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宏观物流战略规划和微观作业管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后一部分。微观作业管理主要包括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内容。案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确的分析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一个对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机会,此外,案例分析可让学员通过扮演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其他各种重要角色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在企业组织中关键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权力解决企业各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3.2 教学实施
(1)精心设计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案例分析课堂。接触案例分析,学生经常感到很无措、知识点比较凌乱。这主要是因为案例多是跨学科综合反映实际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物流活动,反映某一管理情景真实而全面的情况,将有关信息几乎都包括在内,往往掺杂多余无关信息,而且有关信息还不完整,其基本问题与理论表现得也不是很清楚,既有浅显的,也有深奥的,有可能清晰,也有可能混沌,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去找出问题,理出思绪,分清主次,即“梳理辫子”,然后利用找出的机会,拟定各种备选方案,权衡决策。采用“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观察视角,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由于案例较多,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时,必须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规划、企业变革、作业方法、经验特色以及技术水平等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主要案例为:海尔供应链约束下的流程再造实践、一汽大众的“零库存”、国美电器的物流体系、联邦的两种连锁和物流配送、中铁货代业务操作信息系统、UPS的物流服务及美国耶路全球公司在华扩张的反思7个案例。
(2)积极开展以“仿真创新”为主的主题探索。传统的案例分析将别人现成的经验教训和做法和盘托出,从教学方法论本源上说,本质上是式的学习,与课堂讲授如出一辙。从教育的目的和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来看,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案例应是物流案例的主体。问题待决型的案例,要求学生找出问题、诊出“病因”、开出“处方”,并在比较各项备选方案优劣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仿真”解决管理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其能力培养功能远大于已解决问题型的。可见,案例的重点与主体应是待决型。
将上述想法应用于案例分析,以本土企业为材料,分析特定假设场景下物流作业流程管理,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这种主题设计很难,教学过程中常选择既包含已解决问题,又包含未解决问题的案例为主体内容,如先描述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然后将以后新出现的或扫尾、遗留问题的解决任务交给学生。如根据安庆市现有路网,分析连锁企业万家旺超市的配送管理问题。
(3)教学组织与实施。“引导探究―仿真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主要实施方式为引导探索,仿真创新,再引导探索,仿真创新。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中短篇、有现成的方案与计划案例,介绍某一管理事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评价,指出其长处与高招,同时也点明它的疏漏与不足,要求以所学的理论作为论证依据陈述其评价的理由。其次,选择情况描述中隐含一些问题的案例,要学生把这些问题发掘出来,分清主次,探究原因,拟定对策,最后作决定。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工作能力,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最后,结合本土企业,自由选择主题,独立完成该专题的策划,资料收集,组织整理,表达演示与辩论报告等。如此展开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案例分析,从而使得分析者的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4)教学实施效果。“引导―探究―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思路与传统的“教材导向”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选题,选择身边的企业,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收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组学生只掌握物流管理部分业务管理知识,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4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由于案例分析课程的独特性,其成绩评定与一般专业基础课也有所不同,它来自教师评定(70%)和学生评定(30%)两方面。教师评定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10%)、讨论发言(10%)、技能展示(40%)、期末考试(40%)四部分构成;学生评定主要反映小组学习情况,一般由学习态度(20%)、小组讨论(20%)、团结协调(20%)、小组贡献(40%)四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拟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题目以案例题为主,主要包含基本知识应用考查(30%)、物流背景常识考查(20%)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出现的物流问题能力考查(50%)三部分。
总之,物流案例分析的教学,不论是案例分析的引导,还是探究创新案例的总结点评,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惠英,金家祥.实施案例教学主体角色定位研究[J].基层后勤研究,2009,8(3).
[2]应宏.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9(14).
[3]尚立云.需求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4]罗勇,芦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关键词:CDIO;信息安全;应用安全;工程实践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秉承学院“培养国际化、工程型、应用型的高水平软件工程人才”的办学定位,把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受到严格工程训练和思维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系统开发与应用基本能力和较强知识更新能力,能在网络与信息安全及相关领域从事信息安全系统设计、安全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专业为了配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基于CDIO的国际化、工程化软件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为了更好地满足信息安全产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为了进一步探索以“做中学”为中心的方法改革,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修订和完善了该专业09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密码学作为该专业有特色的四个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以CDIO教学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建立更加面向需求的课程体系。
CDIO(Conceiving-Designing-Implementation-Operation),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是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也是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探索该工程教育模式,本专业首先选择“应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并探索采用CDIO理念进行教学实践,在适当的条件下,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推广应用到其他三个方向,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安全学科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1 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安全方向”CDIO实践
以CDIO教学理念指导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安全”方向建设是为了强调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该方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作为改革的核心内容,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以达到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信息安全创新人才。
根据CDIO大纲的要求,我们以12项CDIO标准作为CDIO改革的评价和实施指南,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CDIO工程教育实践。
1.1 营造求知背景与环境
在云南大学软件学院的环境中全面开展CDIO教育,项目的参加者除了需要直接投入到专项实践项目之中,还需要项目参加者本人自始至终对CDIO的整个教育观念和体系有一个逐步深入理解和反馈优化的处理过程。因此,营造符合信息安全专业方向CDIO的求知背景与环境,是为了能在信息安全专业推广CDIO教育体系的初期,针对信息安全方向的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学生和教师两个层次深入地探索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建立起相关的前期教育培训体系以满足信息安全工程化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和方法的系列问题。
营造符合信息安全专业方向CDIO的求知背景与环境,具体来说,也就是首先要在信息安全专业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弄清楚我们为什么需要CDIO和CDIO是什么的问题。回答为什么需要CDIO,首先需要我们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工程师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二是工程教育应如何使学生具备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
我们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设一系列讲座和论坛,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CDIO理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工程教育改革目标。通过对参与教师灌输CDIO理念,让每个教师都了解自己的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包括知识能力培养中的贡献,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有什么作用,每门课程涉及哪些能力和知识,每门课程中应有20~30%时间用于互动、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取概念和有规律性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灌输CDIO理念,强调“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学习”,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CDIO,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 实行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加强课程群的CDIO实践
实行“应用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是基于该方向的课程群来进行建造和完善的,即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并把该方向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内容的重复。通过实行“应用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的一体化,使学生获得一体化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个人和人际交往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
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能力六个模块。“应用安全”方向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践能力五个模块的课程与信息安全专业其他三个方向相同,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专业方向课上。目前,该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包括安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安全电子支付与电子货币、信息隐藏、PKI体系与CA技术、嵌入式系统概论、网络犯罪侦查技术、信息技术与数据隐私、应用安全实践和应用安全前沿专题等。
实行“应用安全”方向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建立面向需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在信息安全专业实现“应用安全”方向一体化的教学计划,整合能力和项目的要求,以相互支撑该方向的课程来设计培养计划,将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整合在同一个培养计划中,将相应的知识和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并且以明确的方式将工程能力和多学科合作能力联系起来。
具体建设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调整和优化该方向专业课,减少课程中交叉重复的内容,突出课程教学重点和特色,实行精品教学;
(2)增加该方向多元化专业选修课程,特别是以就业方向为主的专业选修课程;
(3)加强实践课,增加模拟操作课程、社会调查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
(4)开展教学内容专题与创新研究,使教学内容反映学科与实践的最新发展。
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要增加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概念方面的学习,加强学习反馈机制,我们以以下的步骤来实施:首先,我们引导学生系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建立习题及资料库,建设课程网站,通过网络课 程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和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验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做综合性实验之外,我们还鼓励教师进行探索性的实验教学,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选题,并写出实验设计和开题报告,进行自选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写出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
1.3 加强实践场所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CDIO强调实践场所的建设,我们非常重视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依托本学院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来支撑实践场所的建设。CDIO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安全“应用安全”方向人才,必须探索出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勇于创新。通过完善和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现阶段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强,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高质量的人才的目的。
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该方向多元化的实验(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由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选修课实验4个层次构成。所有实验项目都在实验教学大纲中予以规定,并分为必做项目和可选项目。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主要在一二年级完成,专业课实验、选修课实验在二三四年级开出。
在实验教学中,及时更新实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实验内容的更新应当紧密结合当前信息安全应用和科研实践,利用先进的实验平台提供的软硬件环境,设计和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可以分成三个类型来安排,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条件。验证型实验――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应用安全的理解;设计型实验――巩固学生所学的各种应用安全技术的原理和扩展方法: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应用安全综合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CDIO项目。要求专业教师精心策划并建立与该方向密切相关的能体现和贯彻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过程的综合性实践项目。该实践项目将该方向课程知识关联,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与终生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方向的课程体系有机的、系统的结合起来,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对该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并对该应用安全方向形成较清醒的总体认识。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做一两个系统的、跨越该方向多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这种方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方向视野,加强了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团队协作的模式也使学生能够完成较为复杂的实践题目,加深了学生对信息安全专业,特别是应用安全方向的理解。
所有的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学生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锻炼团队精神、学习基本项目组织、管理,培养CDIO能力。
(3)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实习,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学院通过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多种形式合作,毕业班学生2/3以上都送到校外实习,确保学生了解企业最新技术动向,提供企业实践机会。校外实习学生一般都能接触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得到实际的锻炼,但对于校内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就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即如何以实际的工程项目来指导学生的开发。
1.4 建立完善学生学习评估体系
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估体系,是通过学生的期末考核来体现的,而CDIO教育理念的实施,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应不同于传统的方法。信息安全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考察的重点不应是纯粹的理论,而是学生能否真正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开发的能力,必须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力度,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安全方向学生学习的评估体系,合理利用考试成绩评定体系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CDIO实践教学过程中,允许教师采用不同的有效方法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例如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方法之外,允许教师采用口试、学生表现考察、评分、学生反映、论文、学生互评和自评等方式和方法来评价学生学习。
我们主张不同的能力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专业知识可用试卷或口头测验,而CDIO相关的能力则可采用记录、报告、自评、互评等形式进行。例如对设计型实验的考核包括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实验日志以及演示实验:对于综合应用型实验,考核的内容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实验日志以及演示实验结果等。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促使学习方式广泛化,并能建立更完整可靠的评价系统。由于学生的实践项目大多应该从工业界获得,学生也应有一定的产业实践机会,因此,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仅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群体,也要来自工业界。特别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经验的评价,产业工程师应更有发言权。
1.5 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学院很多教师在自己专业知识和科研方面都是专家,但在实际工程和产业中的经验非常有限。为了更好地推进CDIO在本专业的教育实践,学院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工程知识和能力,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工程实例,并能同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当干弋工程师榜样。
为了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学院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并制定了《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信息安全专业正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有关规定,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特长、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具体措施包括几个方面:(1)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指导青年教师自学与学科或课程教学相关的若干课程和教学案例;(2)制订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计划,鼓励和安排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3)与实际工作部门联系,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实习、调研;(4)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业务骨干来校进行教学与科研学术讲座;(5)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作访问学者,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高级研讨班的学习。
目前,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师通过积极参加一些著名企业的短期培训项目,参加学院横向科研项目,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开发,来积极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
2 结语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信息安全系通过在本专业的一个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上来实践CDIO教育理念,具有示范性效应。如果该CDIO教育实践完成质量效果较好,就可以推广和指导该专业其他方向的课程体系CDIO建设。
在该专业方向CDIO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作为改革的核心内容,积极探索,着重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以达到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信息安全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