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课程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

第1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专科院校 食品机械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6-01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以一线就业为直接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需要更加系统的介绍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实际生产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1]《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类专业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综合运用能力。目前,该课程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考前突击,应付考试,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学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2],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空缺。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内容完成后,集中一段时间,以单独或分工合作的形式,绕某一设计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设计计算、绘图等步骤[3],完成既定任务的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具体作用如下。

首先,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次,培养学生对文献材料的收集、整理、再加工能力;再次,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创新能力[4]。

2.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设计主要由选题、指导与管理、考核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关键,指导和管理是过程控制,考核是最终的检验。

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

1.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为《**生产线设计》,拟从焙烤、饮料等常见食品中选择一个或一类产品,结合其生产工艺特点,制订生产方案,选择、装配生产设备,完成生产线设计示意图,形成设计报告书及答辩PPT。

1.1设计报告书应涵盖以下内容:(1)产品方案,包含产品名称、配方、工艺参数等;(2)生产方案,计划年度或月度产量,班组生产产量及人员需求;(3)生产线设备,包含设备选型,拟定选用厂家报价等;(4)生产线示意图;(5)物料衡算;(6)投资估算与利润预测等。

1.2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报告内容要求:产品方案应符合食品加工科学要求;生产方案和设备应科学合理;物料衡算可只考虑生产消耗;投资估算和利润应符合基本财务准则;(2)设计报告格式要求:设计报告最终形成word文档,按毕业论文格式整理;(3)设计报告不得出现雷同卷,否则不计成绩;(4)时间要求:答辩前一天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设计报告书,以及答辩PPT文档。

2.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管理

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首先,下发设计任务及要求,组织学生选题,拟定设计方案和工作计划;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生产线设计;然后,撰写设计报告,制作汇报PPT;最后,举行答辩,评委评比。

设计过程中的教师指导采用现场答疑和在线答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安排老师在固定时间在教室针对高难度及公共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同时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工具构建学生自我讨论和教师点评指导的在线答疑平台,随时为学生答疑,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并最终根据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考核从平时表现、设计报告、答辩成绩等三个方面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表现占10%,设计报告50%,答辩成绩40%。最终课程设计成绩以40%权重计入课程考核。

3.1平时表现是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综合给分,由指导老师给出。

3.2设计报告成绩按内容、格式、科学性等三个方面分别给出成绩,且以给定权重合计得到报告成绩,评分要求如表1所示,该部分成绩由指导老师给出。

3.3答辩成绩于答辩结束后由三位评委老师按照PPT制作、问题回答、个人仪表、语言表达等四个部分分别给出,各项之和为该评委总分,最后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答辩成绩。

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中的问题与讨论

1.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匹配性问题

《食品机械与设备》作为食品类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此时食品专业课程学习并不充分,只有《食品工艺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步开设,这使得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开展出现系列问题,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最终效果。课程设计规划时可整体考虑专业课程先后顺序与衔接,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学生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亟待提高

实践表明,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欠缺,特别是对学术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整理能力,部分学生在设计开展前从未了解过文献资料。通过课程设计的开展,普及了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方法,为学生以后求知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3.课程设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设计之初,学生普遍表现态度不端正,出勤情况差,缺乏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中通过企业生产流程的模拟、工作态度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多次实践证明,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深化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宽度,提升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就业中的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大专院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亚珠.调整高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结构[J].科技信息,2012(35):301.

[2]段续,朱文学,张仲欣.食品机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9(26):201-203.

第2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随着单片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片机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工业自动化控制、通信、仪器仪表的智能化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怎样学好《单片机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作为教师,怎样通过《单片机原理》课程的学习及《单片机课程设计》来培养在校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和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由于这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实验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2、利用单片机课程特点,为学生创建一个实践与创新的学习平台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历年来的全国大学生竞赛试题(电子类)都几乎会汲及到单片机技术的灵活运用。而实验与课程设计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将实验课与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做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单片机的基本原理、指令系统、接口技术,使其具备初步的单片机硬件设计、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才进行综合性实验,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做得得心应手的时候,再进行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单片机软件设计、硬件设计,调试等实践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实战,一步步深入,当学生们将每个实验内容完成、理解、吃透后,就会有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独立、高效、有创造性地去开发新的项目。这样,就能很好地、充分地利用实验课及课程设计为学生构造一个实践与创新的学习平台(如图1)。同时又为他们将来参加各类竞赛做了很好的铺垫。

3、对实验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开发效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3.1 改用C语言作为开发单片机的主流语言

以前,我们进行实验时主要是以汇编语言为主。因为汇编语言能直接操作计算机的硬件,学习汇编语言能帮助我们去了解单片机的硬件构造,当然同学们必须掌握汇编语言的基本方法。但采用汇编语言编写单片机应用系统程序所花的时间长,且调试及排除错误亦比较困难。为提高编制计算机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效率,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改善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移植性,我们在要求学生了解汇编语言的基础上改用了高级语言编程,用C语言作为开发单片机的主流语言。要求学生用C语言来编写目标系统软件,这样就会缩短开发周期,增加软件的可读性,便于改进和扩充,同时,亦方便学生将C语言编写的程序很容易在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移植。

3.2 采用Keil C51 Windows集成开发软件及51MCU DEMO试验板作开发平台

我们采用了Keil C51 Windows集成开发软件及51MCU DEMO试验板作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的开发平台。Keil C51是德国Keil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单片机集成开发环境,可以讲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最强大的51单片机开发应用平台之一。它包含一个高效的编译器、一个项目管理器和一个MAKE工具。它集编辑、编译、仿真于一体,支持汇编、PL/M语言和C语言的程序设计,界面友好,易学、易用。特别是,它内嵌的仿真调试软件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仿真和实时在线仿真两种方式对目标系统进行开发,而且学生在软件仿真时,不但可以随时模拟单片机的I/O口、定时器、中断之外,甚至还可以仿真单片机的串行通信。而51MCU DEMO试验板功能强大、用途广泛,它集与PC机通信的电平转换电路驱动字符液晶及点阵图形液晶接口、行列式键盘、音响实验电路、中断实验电路、I2C总线、DIP开关、程序的ISP在线下载接口等于一体的51单片机开发板。学生除了能在其上进行一般的验证性、综合性实验外,还可以学习开发、设计较高级的智能化、应用型实验项目如:单片机与PC机的远程交互通信、单片机在线编程控制等。

3.3 开好(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

在确立了开发语言及实验平台搭建好后,强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选题时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及平时的资料收集,自己确定题目。自己分析、设计、自己动手编程、调试安装,并最后完成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软硬件设计及调试和撰写设计说明书等,从而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得到一次全面的实践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参加种类比赛及将来去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

4、课程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4.1 课程设计目的

单片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在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依靠实践活动,设计出一个小型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增进对单片机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单片机理论方面的理解,掌握单片机内部功能模块的应用,如:定时器/计数器、中断、片内外存贮器、I/O口等,熟悉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过程、方法及实现,为以后设计和实现单片机应用系统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单片机软硬件设计、调试、整理资料等环节,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方法和组织实践的基本技能,逐步熟悉开展科学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4.2 课程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设计,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方法;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工作;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工程质量意识,并写出课程设计报告;通过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器件的选取、安装、调试等环节,掌握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掌握常用仪器设备实验仿真开发系统的使用方法,学会实验调试,提高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个设计任务;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4.3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学时安排

单片机课程设计总学时为18学时,安排学生每天用2学时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安排见(表1)同时还安排专门的老师作指导。包括对学生所选课题的深入分析,对实施方案的探讨,对学生所拟定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认真研究、论证,以避免定稿后才发现方案上的疏忽,造成开发进程的延误。

4.4 课程设计实例

4. 4. 1 实验题目: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实验

系统开发环境: 采用MCS-51单片机软件Kei C51及51MCU DEMO试验板作开发主平台;采用C语言作为开发单片机的主流语言

实验所需器材:并口下载器、16×2字符液晶显示模组、128×64点阵图形液晶显示模组、5V高稳压电源、一台PC机

实现方法探讨: PC机发送一个字符给单片机,单片机收到后即在个位、十位数码管上进行显示,同时将其回发给单片机。要求:单片机收到PC机发来的信号后用串口中断方式处理,而单片机回发给PC机时用查询方式。

4. 4. 2 MCS-51单片机软件Kei C51的开发过程

1)开发的全过程的过程,请见图2。

2)单片机C源程序清单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uchar code SEG7[10]={0x3f,0x06,0x5b,0x4f,0x66,0x6d,0x7d,0x07,0x7f,0x6f};

uchar code ACT[4]={0xfe,0xfd,0xfb,0xf7};

/*************************************************************/

uchar code as[]=" Receving Data:\0";

uchar a=0x30,b;

//****************************************************

void init(void)

{

TMOD=0x20;

TH1=0xfd;

TL1=0xfd;

SCON=0x50;

TR1=1;

ES=1;

EA=1;

}

//************************

void delay(uint k)

{

uint data i,j;

for(i=0;i

{

for(j=0;j

}

//**************************************

void main(void)

{ uchar i;

init();

while(1)

{

P0=SEG7[(a-0x30)/10];

P2=ACT[1];

delay(1);

P0=SEG7[(a-0x30)%10];

P2=ACT[0];

delay(1);

if(RI)

{

RI=0;i=0;

while(as[i]!='\0'){SBUF=as[i];while(!TI);TI=0;i++;}

SBUF=b;while(!TI);TI=0;

EA=1;

}

}

}

//*****************************************

void serial_serve(void) interrupt 4 ;

{

a=SBUF;

b=a;

EA=0;

}

5、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单片机课程设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有了单片机课程设计的经验和掌握了技术知识及具有了实际操作能力的的基础上,老师再去有的放矢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全国“跳战杯”、广东省的软件大赛等,通过竞赛努力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学生们毕业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单片机课程设计》做得好,参加过各种类竞赛、参加过学校学生科研立项,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立项、做过大量项目的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好工作,都会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都会成为单位的重要的技术人才。

6. 结论

通过“单片机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方法,并使学生得到了对项目开发及应用方面的初步训练。懂得了如何去开发一个项目:从总体方案的初步设计、编程、软件硬件调试、编写设计报告、系统使用说明书,到系统功能的最终实现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体现了由理论知识的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过渡过程。实践证明,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普遍得到极大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良.单片机原理与控制[M].北京:机电工业出版社,2002.

第3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依托于MOOC平台的微课程是当前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对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课程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的意义,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整体设计方案。

关键词:

MOOC;微课程;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

一、引言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MOOC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使得学生能够在MOOC平台上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对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与进阶式课程的相同之处是微课程也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不同之处在于微课程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如今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诸如智能手机、PAD等移动通讯设备接上互联网,[1]微课程将日渐成为MOOC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积极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提出的概念,目前江西省已确定10所本科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第二外语”是一门受众面广、实用性强的课程,该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相对简单和完整,符合MOOC课程和微课程教学特点,此处以“第二外语”课程为例,以教学新模式和新理念为指导,对MOOC环境下的应用型本科“第二外语”微课程设计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意义

MOOC于2012年底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浪潮兴起,其伴随着丰富的资源,低廉的价格以及易于使用、开放等优势而迅猛发展。[2-3]目前,国内外对于MOOC的研究都集中在MOOC平台上建立课程,促进校际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权。[4]然而,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而言,诸如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的课程并不契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中课程面向的主要用户是C9等高层次院校的学生,虽然课程由名师主讲,且包含了极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其定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难以参与。(2)edx、Coursera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足,难以完成全部课程的学习。(3)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的特色高校,其课程设计必须小而精,且含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大而全的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上课程所不具备的。基于MOOC的“第二外语”微课程由多个6~20分钟的教学视频组成,包含了“第二外语”课程的核心知识点。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要远远好于过去的视频公开课,其能够真实的模拟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时具备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5]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采用云端开放式技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知识点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符合人们的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习惯,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可以进入MOOC课程平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第二外语”微课程基于edx、Coursera和智慧树等MOOC教育平台实现,结合翻转课堂教育理念,能够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极有必要。微课程以MOOC平台为载体,建设云端开放式“第二外语”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互动学习环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语言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MOOC环境下“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

MOOC环境下的“第二外语”微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相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都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设计。[6-7]

(一)设计微课程教学目标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第二外语”微课程将由多个相对独立但有一定关联的教学视频组成,覆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相对传统语言教学而言,“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更为单一。一般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教师应在总体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具体教学目标。“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某几个核心知识点,掌握运用第二外语交流的主要词汇和语句。

(二)设计微课程教学内容

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教学视频组成,这些教学视频也被称为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长在6~20分钟之间。微课程不能将所有“第二外语”课程内容都制作成微视频,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之前权衡微视频的目标性、连贯性和层次性。在选取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选取的内容有利于实现“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选取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实现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目标性。同时,选取的核心知识点必须考虑到其相互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学生才能通过学习相互关联的微视频而系统掌握“第二外语”课程的基础理论,这就必须保证选取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此外,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应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使得学生随时随地能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总体来说,在进行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微视频中的内容符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实现个性化教学。

(三)设计微课程教学环境

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必须依托于MOOC平台来运行,这就需要选择最为适合的MOOC平台。当前,Coursera、edx和学堂在线等MOOC平台是用户量较多的开放式平台,但这些平台的主要用户为国内外的名校和名师,运行在平台上的MOOC课程也大都是精品课。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MOOC课程受众为广大地方高校和高职高专师生,同时兼顾MOOC环境下微课程的运行情况,此处选择“智慧树”MOOC平台作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平台。智慧树MOOC平台为“第二外语”微课程的创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通过该平台设计的教学环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平台课程管理功能和微课程设计功能。其中,平台课程管理包括课程概述、课程学习和小溪区,微课程设计功能主要包括微视频资源、学习进度、作业考试、成绩管理和课程论坛等模块,教师可以根据“第二外语”自身情况设计最为适合的微课程教学环境。

(四)设计微课程教学过程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由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交流和课后协作式学习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PC、智能手机或PAD等终端观看微视频,了解并记录知识点的重点难点,并可以在微课程环境的课程论坛中进行讨论;课堂互动交流是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对知识点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于难点可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释义和点评;课后协作学习是由学生组成小组协作完成微课程知识点的作业,并在MOOC课程平台上提交协作完成的作品。对于“第二外语”微课程来说,需提交的作品主要是指小组协作完成对话的音视频文件。

(五)设计微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第二外语”教学评价主要通过终结性评价来完成,即在期中或期末进行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而微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来实现。微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几个指标来体现,如学生观看微视频的时长、在课程论坛中的互动情况和协作式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一般来说,教师应在MOOC平台的微课程中设置形成性评价的权重,突出学生在线学习交流微课程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第二外语”微课程的设计实践

依托于智慧树MOOC平台创建并设计“第二外语”微课程主要由三个部分完成:创建微课程;制作微视频;管理课程事务。其中,创建微课程和管理课程事务部分均可通过MOOC平台的向导来完成。微视频的设计则需要“第二外语”教学团队来完成制作,这是微课程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具体的微视频设计步骤如下所示:(1)选取微视频知识点。根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确定微视频中的教学内容。(2)制作演示文稿课件。为兼顾“第二外语”课程教材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微视频的录制需基于PowerPoint演示文稿,PPT课件的制作应突出核心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并兼具美观性。(3)录制微视频。以上一步骤制作的PPT课件为基础,采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应保持正常的语速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录制的视频时长不超过20分钟。微视频的设计完成后,教师还可以对视频进行二次编辑,加上美观的开头和结束画面,提高学生对通过视频学习知识的兴趣。将设计后的微视频按照授课时间上传到MOOC平台中,即可完成“第二外语”微课程的整体设计。

五、结语

微课程作为MOOC平台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开展了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从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环境、过程和评价等五方面的设计着手,提出了微课程的整体设计方案。

作者:张婉婉 肖俊宇 单位:萍乡学院

参考文献

[1]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

[2]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

[3]于蓉,李元平.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

[4]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5]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第4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在线实验模拟了现场实验的场景,但却不是现场实验的简单网络化移植,实验设计本身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在线实验的互联网支持和计算机模拟等特点可以更好地提供一个促进思考和探究的环境,系统能在线记录学生的独立操作,为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并可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优化,调整实验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能适应不同水平和能力学生的要求。基于以上特点,笔者设计了与现场实验存在较大区别的在线实验探究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能力是实验设计的核心问题。由于CDIO模式继承和发展了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标准,因此,我们主要基于CDIO的理念来设计在线实验模式和方法,强调工程实践环境中探与究的学习来实现CDIO的全过程,使得学生以更多元的方式进行工程实践训练。CDIO是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为四个主线过程,综合地考虑专业基础知识、个人和职业的技能及团队协作与沟通的技能,及在整个企业、社会环境下进行四个主线过程以达到全面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CDIO模式中的构思和设计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工程宏观分析能力,而实现和运作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工程微观分析和操作能力。作为一个缩小版的工程实践过程,在线实验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构思和设计过程,而实验过程就是实现和运作过程。因此,探究式学习主要体现在实验方案探究与实验过程的探究两个方面。以下我们将通过远程教育高校开发的典型实验来具体说明其设计理念。

(一)实验方案探究设计

实验方案的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宏观分析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按照统一的方案展开,学生没有选择性。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理论验证性的实验,但在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的实验中,就会压制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因此,实验方案探究是实验教学策略的最重要部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和探索理论规律,掌握工程技能,应该以问题为驱动开展实验方案的探究,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自主制定实验方案,通过搭建实验对象,准备仪器设备、测量各种工况下的数据,整理和判断实验数据和结果的正确性。这就要求实验具有基于工程的实际背景设计,学生才可能在这种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下,对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展开探究。英国开放大学的实验“能量转换(EnergyConversion)”是典型的实验方案探究型实验。实验设计背景是铜的工业化生产,实验问题是如何从铜矿石经过多个环节得到电解铜。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设计基本方案。学生在实验前1个月必须预习,由4人组成的实验小组需要集体制定实验方案,由于实验问题本身的开放性,实验方案也并不是确定的,指导老师只给出一些建议。从粉碎矿石到解析出铜的多步实验步骤中,有多种途径可以完成实验,学生们集体讨论得到设计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还继续修正。完成基本方案设计以后,实验完成过程也是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学生在实验室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讨论,每个实验环节都要求去解答或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如粉碎的效率、溶解浓度以及电解效率等,部分环节还要到计算机上进行数学模型的求解。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和模型预测,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必须根据本星期实验情况,做口头报告(Presentation),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和作业情况、实验过程的表现以及口头报告,给出实验课程的最终评价。可以看出,整个实验过程就是针对如何从铜矿石得到电解铜的这个具有工程背景的问题,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实验方案的过程,这对学生工程宏观分析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实验过程探究

实验过程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微观分析与操作能力。传统工科专业的实验操作基本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对于故障分析与解决、规范操作等重要技能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还较少涉及,这显然不能满足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实验过程探究式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施等途径去独立探索和研究,自行实现实验过程的教学策略。概括起来,在实验过程探究中,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施和运行,真正实现探与究的学习过程。在工程实际环境中,观察与发现各种现象、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线实验系统会较为真实地模拟这些现象,学生经过现象分析,确定现象发生的内因与外因;结合理论进行讨论,明确调节目标与调节手段,形成解决方案。实验系统设计必须便于讨论和方案设计。华东理工大学DCS实验是较为典型的实验过程探究型实验。实验主要培训学生DCS操作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由于DCS系统本身的大多数操作都是基于计算机的操作,因此网上实验课程的界面仿真DCS系统的计算机控制部分操作的界面。以下用一个简单的故障处理实验来说明实验过程探究的实验。在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常见的故障处理,在图1的界面中,学生观察到粗丙酮塔T-601顶温度仪表TI-6006出发异常过高报警,系统要求学生调节至正常运行温度73.0-80.0℃。在观察到异常过高报警后,学生将按照所学知识和工程常识,作出如下分析:粗丙酮塔顶温度上升可能有4三个工艺方面的原因,分别是加水量过大、回流量过小或再沸器回水量过小,也有可能是仪表自身故障因素。既然存在这三种可能,就必须通过其他观察和分析来确定故障原因,因此学生首先需分别检查相关三个仪表,即加水量仪表FRC-6015,回流量仪表FR-6019,E-601再沸器回水仪表FRC-6014,以确定仪表正常工作。学生观察到回流量仪表FR-6019读数偏小,就可以判断出是因为回流量不足造成塔顶温度升高。在通过观察分析找到故障原因后,学生根据工艺理论,确定解决方案,即增大塔顶回流量,需要调节FR-6019仪表。在工程环境中,不能进行一步到位的调节,以免造成大的扰动,需逐步小范围调整,边调边等。因此学生在实施解决方案,必须仔细阅读操作守则,将温度调节至正常运行温度的整个操作过程必须符合现场操作规范。操作实施时,首先将LRC-6023改为手动控制,每次增加调节阀阀位必须小于2%—这是操作守则要求的,如果学生超出这个阀位标准进行调节,训练中系统将给出警告,在考试中则行为将被记录,作为扣分依据。每次调节后系统会根据数学模型的计算将相应仪表调至相应位置,学生一边观察表显示情况一边调解,直至塔顶温度恢复到73.0-80.0℃,最后将LRC-6023设置为自动控制。可以看出,此实验在整个故障处理过程中,并不像普通课程实验制定严格的步骤,而是让学生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通过自主观察分析来制定解决方案,然后根据操作规范来一边观察一边操作运行,整个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探究式的教学策略。

二、基于过程考核的在线评价体系

对实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是在线实验的重要环节,这样才能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传统现场实验模式中以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结果来评价只能作为在线实验中评价模式的参考。对于参加实验的学生,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是其在实验的准备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探与究的情况,即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准确性,设计方案的优劣,操作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和其他同学交流情况,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必须据此建立新的实验评价体系,即基于实验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在线实验评价体系主要分为理论掌握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其中实验操作能力是最为重要的指标。理论掌握情况主要考察预习思考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是否选择了正确的仪器或仪表、设计方案是否适当、操作目标是否达到、操作过程是否规范、数据处理与实验报告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可以作为实验过程考核的指标。同时,每一门实验课程提供BBS建立单门实验的学习社区,学习者就一些问题难题发帖,由专门的辅导教师回答问题,并确认学习者所发的有效帖数等。其中实验操作规范是较为特殊的指标,在工程实际中,操作规范化及其重要,否则将引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必须设定一个阀值,学生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操作规范问题,不论其他指标分数如何,都将判定为不合格,我们定义为罚指标。本文选取上述7个指标因子构成学生实验教学的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次设其为A1,A2,…,A7,其中A6为罚指标因子。通过在线实验系统中自动记录实验仪器选取、操作等参数,对学生实验过程进行跟踪。结合在线实验平台的应用,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一个有七个参数的指标体系,包括预习思考题分数、实验仪器选取、实验方案正确性,操作规范性、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在学习社区的交流情况。对这七个参数赋予不同的权重就可以得到该学生的最终成绩,下面分项说明一下每个指标的含义。由于每个指标因子只反映了学生实验学习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各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规定指标因子及其特征值,以及罚指标因子的规定。表1显示的是华东理工大学指标因子的重要性规定,并因此为权重来加权学生实验的综合得分。在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大致说明了其重要性,这七个参数基本上涵盖了学生从准备到完成全过程的表现情况,对每一个指标赋于权值并最终得到终结性评价课程成绩,各项指标的加权和就是实验评价分数。少数指标虽然权重并不高,由于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低于一定分数整个实验过程将评价为不合格。比如在前文提到的DCS实验中,在多次出现不规范操作并且在系统警告后仍然出现2次以上不规范操作,整个实验过程将被判定为不合格。对于通过经验方式得到的实验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经过一定的数据积累以后,可以进行智能化的处理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实验方案。比如在DCS实验中,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数据的分析,得出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在选取的两个学生中,甲学生虽然分数略高,但操作相关的指标得分都不高,因此在后续实验中,主要给该学生提供注重操作及规范的实验,比如开关机实验和某些故障处理实验。而乙学生操作和动手能力较好,但不注意理论和实验设计,以及数据处理等工作,在后续实验中,应多推送理论学习的模块,提醒学生注意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的完成。

三、在线实验系统的设计框架

作为在线实验系统核心部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以及相应的在线评价体系设计完成以后,在线实验系统框架基本构筑完毕。在线实验系统应本着简单、适用、高效的原则,实行通用化、标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实验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而在线实验平台则通过记录学生在线上参加的实验过程、实验练习以及培训交流等情况,实现对学生实验情况的全程跟踪管理和对学生实验教学需求的全面掌握。在线实验设计的基本架构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框架核心部分的业务层中,支持探究式学习过程是贯穿设计始终的问题,所以应改变原先某些实验只是为验证理论的设计,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案的探究式思路在实验教学中实现。同时需要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实验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作为其是否按照教学思想完成实验内容进行考核的依据,同时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为学生提供经过优化的个性化实验教学模块。组件层和服务层和平台软硬件设计相关,在其他文章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四、结论

第5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基于web的精品课程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一、前言

1.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精品课程网站研究的意义

高等教育需要网络(要#源码及数据库表)精品课程,因为它能使学生体验到先进的教学方式,获取大量的学科前沿信息,使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适应飞速发展的科学要求及学科之间日趋明显的交叉融合的趋势。可以说,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地影响到能否打造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探索和研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设计原则以及设计、开发的方法,将对网络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充分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价值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来看,有关精品课程网站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并且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精品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方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虽然我们中国国内在精品课程网站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我们同样也取得了大量丰硕的成果。目前已有大约75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上网,为实施和推广精品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样板。各省、市院校也建立了自己的富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网站。这些优质的课程资源,已经为其他高校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先锋模范的样板作用[1]。

1.3发展趋势

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也给教育的内容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大学课程则是大学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而精品课程更被上升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建立一个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站是十分必要的事情,这不仅是能使更多的人享用宝贵的教育资料源,同时也对于提升学校自身的知名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

二、设计方案的确定

1.原理、特点与选择依据

1.1方案的原理

本系统是主要以JSP ,SQL Server 2005,JavaScript,CSS等技术来实现。设计方案思想及原则如下:

(1)使用CSS技术设计前台的页面,用JavaScript技术进行后台验证;

(2)在JSP中使用java代码连接SQL Server 2005,实现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实现通用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的用户管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教学资料管理等模块的增删改查功能。

1.2方案特点与选择依据

JSP(Java Server Pages)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导、许多公司参与一起建立的一种动态网页技术标准。

JSP技术使用Java编程语言编写类XML的tags和scriptlets,来封装产生动态网页的处理逻辑。网页还能通过tags和scriptlets访问存在于服务端的资源的应用逻辑。JSP将网页逻辑与网页设计和显示分离,支持可重用的基于组件的设计,使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变得迅速和容易。JSP与Java Servlet一样,是在服务器端执行的,通常返回该客户端的就是一个HTML文本,因此客户端只要有浏览器就能浏览。JSP页面由HTML代码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码所组成。服务器在页面被客户端请求以后对这些Java代码进行处理,然后将生成的HTML页面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Java Servlet 是JSP的技术基础,而且大型的Web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Java Servlet和JSP配合才能完成。JSP具备了Java技术的简单易用,完全的面向对象,具有平台无关性且安全可靠,主要面向因特网的所有特点。

JSP可以将内容的生成和显示进行分离。使用JSP技术,Web页面开发人员可以使用HTML或者XML标记来设计和格式化最终页面,使用JSP标记或者脚本片断来生成页面上的动态内容;其编写的程序的执行效率高。JSP 页面将被编译成Servlet并由Java虚拟机执行,编译过程只在JSP页面第一次执行时进行,不需要每次执行程序

时都编译;对不同浏览器的兼容很好;强调可重用的组件。绝大多数JSP页面依赖于可重用的、跨平台的组件(JavaBeans或者Enterprise JavaBeans 组件) 来执行应用程序所要求的更为复杂的处理;采用标记简化页面的开发;具有Java的所有优点。包括高效的存储管理、安全性、易扩充性、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以及各种API的支持。

自JSP推出后,众多大公司都支持JSP技术的服务器,如IBM、Oracle、Bea公司等,所以JSP迅速成为商业应用的服务器端语言。

JSP的优势如下:

(1)一次编写,到处运行。在这一点上Java比PHP更出色,除了系统之外,代码不用做任何更改。

(2)系统的多平台支持。基本上可以在所有平台上的任意环境中开发,在任意环境中进行系统部署,在任意环境中扩展。相比ASP/PHP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3)强大的可伸缩性。从只有一个小的Jar文件就可以运行Servlet/JSP,到由多台服务器进行集群和负载均衡,到多台Application进行事务处理,消息处理,一台服务器到无数台服务器,Java显示了一个巨大的生命力。

(4)多样化和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支持。这一点与ASP很像,Java已经有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开发工具,而且许多可以免费得到,并且其中许多已经可以顺利的运行于多种平台之下。

2.设计步骤

2.1需求分析

用户来到网站后,可以浏览新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课件,播放视频及相关资料,同时也可以进行试卷测试,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在留言板上留言讨论。教师的职责是提供相关教学资料,给同学解答疑问。而管理员管理的功能为新闻管理、用户管理、论坛管理、试卷管理、教学资料管理等。

2.2系统功能描述

根据业务需求,从功能上来看,主要需要如下几个模块:

第6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机械设计传授如何把理论技术和经验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 因此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多样性和实践性[1]。 在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核心就是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因此要求大学课程鼓励和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然而,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更遑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这就导致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断层。究其原因,客观上这门课程知识点多且散,人均实验设备少及实践活动有限,学生前期接触实际工程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些都会给教学增添困难,因此需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进行克服[2]。然而目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解决客观的困难,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机械设计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兴趣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强。由于机械设计课程综合性很强,并且与实践联系紧密,对于从基础课刚转入到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内容相对复杂、抽象,再加上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对知识点很难理解到位。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2) 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相对于枯燥的课堂理论学习,学生对动手做实验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有限的实验条件以及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实验教学单位往往只能安排学生开展几个有限的实验项目,并且多是在现成的模型上观察机构的运动情况或者测绘,学生的实际参与度其实并不高,更谈不上让学生参与设计或改进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大。

(3) 难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年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一直局限在二级圆柱/斜齿齿轮减速器的总体设计上,这个设计对象能够把机械设计课本中的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等大部分内容都应用进去,可以说是对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一次完整回顾与运用。但人人都是一样的题目,仅具体参数略有不同,设计思路与步骤都已成固定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可想而知,课程设计的效果堪忧。

(4) 考核形式单一。机械设计考试一般采用闭卷形式,注重考查学生对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工程实践问题的设计与分析能力考核较少,无法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计虽然采用了一对一答辩的形式,但考核重点在图纸上的错误之处及对设计内容的认知程度上,而没有对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给予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无法起到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因此,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教学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知识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职能。那么就需要教师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方法,严格掌控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质量,不仅使学生掌握通用零件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更是要重点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创新

(1) 课堂教学创新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的基础,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那么就必须将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

第一,教师需要改变以往采取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应当采取灵活的讲课方式与方法,能够启发学生的思想,特别是要给学生创造思考和学术讨论的机会。比如,当讲授“齿轮传动”这一章内容时,需要在上一节内容快结束时,引出齿轮传动相关的实际问题;简单地介绍该齿轮传动的载荷及工况要求后,要求学生课后自行分析思考:宜选用何种齿轮传动形式,如何设计齿轮的具体参数等等。到下一节课,就先由几个学生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方案进行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集思广益,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课外也能自觉去查找资料、数据;此外,通过这种思考和讨论,学生也能把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巩固,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的讲课内容需要做调整,由于教材编写、出版需要较长的周期,导致教材内容跟学科发展前沿的理论、技术存在滞后性。因此,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学科当前的发展现状,教师上课应当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查阅最新文献作一定的选取和补充。实践证明,这种启发式创新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能够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达到思维上的“共振”,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实验教学创新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不仅对理论知识起到验证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长期以来,机械设计有限的几个实验也只停留在演示、验证的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太多益处。实验课中,往往是几个学生一组围着一台设备按着既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和结果,学生很少会去思考为什么,这种被动接受的情况显然不利于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有必要加大投入,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实验。另外,可以对实验室采取开放管理的形式,比如对传动系统创意组合实验,可采用阶段式全天开放,方便学生在规定时段内随时观察、自学和实验。

至于实验模式方面,可以采用传统实验模式同虚拟实验相结合进行改革。传统实验模式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设备、仪器来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对实验设备缺乏感性认识,实际操作起来也往往诸多困难,以至于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无法很好的观察实验结果。而虚拟实验是在计算机上对实验项目及其过程进行模拟,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通过控制特定的课件来演示实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概念。并且,学生不仅可以在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还可以通过拷贝软件到个人电脑上实验或者联网进行在线实验,这就使得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3) 课程设计创新

对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改革,首先,设计题目要多样,采用基本指定和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选取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并且自身对其已有一些感性认识的系统或机构进行设计。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变异设计和适应设计的原理参照设计样本进行设计。其次,改革设计方法和手段。在设计中要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比如可靠性设计、优化设计,还要引入计算机技术手段[3]。目前,企业普遍采用辅助设计软件Pro/E, UG, Ansys等[4],比如采用UG对机构进行三维建模,接着采用ANSYS对建好的虚拟模型进行CAE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进模型,最后得到一个符合创新设计要求的虚拟模型。因此,研究者也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辅助设计、分析软件进行课程设计。

(4) 课程考核创新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次综合检验,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研究者将考核分作考勤、作业、笔试和实验四部分,每个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所占比重。考勤采用不定期的形式。作业分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内作业由教师随堂布置,马上上交,以避免学生抄袭,这样可以更好的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课外作业题目应偏向设计型,一题多解,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上网检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此可以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归纳资料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笔试还是采取以往闭卷形式,笔试成绩所占比重要缩小。实验成绩则有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的具体情况来定。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的考核方式,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比较公平、科学、客观的成绩。

第7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1 开办本专业的条件

1.1 技术条件

开办本专业应具备通畅的传输渠道,拥有卫星电视收视系统设备、视听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室(应具备安装SQL Server2000、VB,NE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环境要求,人手一机)、面授辅导教室、教学实习基地等。

1.2 师资条件

地州电大要配备能胜任本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专职教师要具有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参加中央电大组织的课程师资培训。地州电大要利用当地普通高校的力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备课、观摩教学等活动,加强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 教学组织形式

2.1 入学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必须改变自己以往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入学教育时,要组织学生收看新疆电大统设的“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电视直播课,让学生了解远程学习的模式,接受支持服务系统,为学好本专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2 “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本专业的试点采用“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组织形式,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成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展开对课程重点、难点、作业和实验的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对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

2.3 分级教学、分级辅导

新疆电大课程主讲教师和主持教师分别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授课、辅导和答疑。各地州教学点课程辅导教师根据新疆电大资源及本省实际,制定课程教学安排,并制作部分资源,进行教学集中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新疆电大。

3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3.1 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课程的主要媒体,是其它教学媒体的基础和核心。本专业的文字教材均为新建资源,其内容分为基础和实训两部分,基础部分讲授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和适应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尽量与IT产业的发展保持同步。实训部分与基础部分的内容紧密配合,按照知识层次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实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

(2)音像教材。选聘教学第一线并具有IT项目开发经验的高校优秀教师或IT领域资深项目开发专家担任课程的主讲,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录像教材重点表现课程的重点、难点。有些课程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系统讲授或直接制作IP课件。各地州电大可根据需要安排集体收看录像教材。

(3)CAI课件及自测盘。CAI课件(单机版或网络版)内容与文字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复习、练习与自测等多层次、多角度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个别化、交互性学习的途径。

3.2 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1)教学服务。通过新疆电大在线学习网及时提供课程教学信息、教学要求、教学进度、例题解析、教学辅导、作业答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问题的答案,通过在线论坛开展学习讨论,弥补远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不足问题,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环境。

(2)远程辅导。课程主讲教师提供课程的集中辅导,以直播课堂或网上直播方式播出,统设必修课程首次开设时,安排1~2次直播课堂,其余根据课程教学情况而定。远程辅导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解答。各地州电大的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电话和E-mail实时提问。

(3)面授辅导。试点单位的专职或兼职辅导教师,应选择学生方便的时间安排到校集中讲解、答疑。集中面授辅导除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适量讲解和答疑以外,更应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机会和指导。

4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

4.1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在主要课程中启动开放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设置较多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主要课程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占60%。

4.2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增加学生开放性实验的内容和时间,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学生专业教学创新基地,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人员、场地、设备等现有条件,为学有所长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模仿软件项目开发团体开发软件的过程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锻炼学生系统分析和实际实现的能力。

5 实验和考试

5.1 实训和实验

本专业强调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验所占学时比例较高,各地州电大应建立好实践教学平台,保证开出各门课程的实训及实验,有条件的地州电大要和地州的IT企业单位或高校合作,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要求。各地州电大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实践环节,严格把关,未做实训、实验或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课程期末终结性考试。

5.2 课程考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形成性考核由课程作业和实训(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统设必修课程的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其它课程的平时作业由新疆电大课程责任教师布置;课程实验按照中央电大制定的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或要求)组织实施。各门课程形成性考核所占比例,见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或考核说明。

终结性考试为期末一次性考试,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80%。网络实用技术基础等五门课程与其他统设课一样,采用闭卷笔试,包括课程基础和课程实训两部分内容。本专业的统设课,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见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或考核说明)。

6 总结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探讨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职责。本文从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在专业的学科建设、方向调整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作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与创新,以培养适合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VR;虚拟现实;新闻传播;教学模式;情境化

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专业性强、情境性强等特点,教学方式大多为“课堂讲授+真实实训”的模式,即课堂讲授新闻采写知识,学生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实训,理论和实践剥离,难以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将全沉浸式VR技术教学融入新闻传播职业教育,则为当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思路。探索教学模式虚拟现实(VR)技术,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并借助特殊设备将现实的物体、场景等以虚拟方式来呈现的一种人机交互的高级智能化计算机技术。[1]传统的新闻传播职业教学模式,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课程为例,教师每周在课堂上进行2课时左右的知识教授,如短消息电视新闻的特点及拍摄采访要点,剩下2课时则由学生自主进行短消息电视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和剪辑。这种教学模式下,任课教师难以一对一指导到每一位同学,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且当前实训设备在时间和数量上的有限性,也给实训带来了困难。VR技术的介入,在“课堂讲授”和“真实实训”之间加入了“在线VR实训”环节,即压缩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环节,将知识点介绍讲解融入在线VR实训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VR平台,既保证了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实训的机会,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训设备紧张的难题。提升教学环节质量在虚拟平台上设置预习内容,同时借助平台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教师上课时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重难点分析,将学生引入VR平台设置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平台中可以反复操作,强化教学。之后再从虚拟环境进入真实的实训场所进行操作,学生就容易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的效果。最后,完成教学评价环节,形成完整的知识获取闭环,学生在游戏中、情境中自主获得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丰富教学手段

VR技术将教材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操作通过虚拟的情境与模型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具体可视化,提高了教学效果。虚拟设备操作演示。例如,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电视摄像、新闻与图片摄影、演播室节目制作等教学内容中,都需要专业设备操作方面的实训练习。在电视摄像虚拟演示平台中,平台会展示摄像机各部分功能和操作技巧,系统会对学生操作的步骤和流程进行即时反馈。虚拟情境构建。虚拟情境构建主要是依托对虚拟新闻采访与报道场景空间的仿真构建,方便教师对新闻采访与报道中的机位选择、采访要点、报道方法等知识点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直观掌握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难以进入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场所和新闻发生地,如大型会议现场、突发新闻事件发生现VR技术与新闻传播教育融合下的教学环节任务课前预习学习分析课堂讲授在线实训(反复探究、强化教学)实践操作(迁移强化)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学教偿补场、新闻演播室等。虚拟情境的构建能将典型工作现场还原出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情境,为下一步进入实习实训岗位减少了过渡期。虚拟情境的构建,突破了时空限制,其强大的可重复性丰富了教学案例资源,沉浸感和交互性等优势让其成为目前发展最迅速的教学手段。情境模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的构建过程是: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相关新闻采访与报道的问题,如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进行采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根据提示提出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进行论证优化后,在虚拟空间中按照操作流程构建方案的模型,这就要求VR平台不是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可扩展的,学生可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构建新的方案。情境模拟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方案的设计与创建要以学生的设计为前提,所以,此种模式下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挥其主体性的虚拟教学空间。[2]在线虚拟互动合作学习。虚拟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创建不同的虚拟场景,生成不同的职业角色,类似于在网络游戏中,每位学生可选择不同的角色完成特定任务,实现角色升级和场景转换。同时,在虚拟空间中的角色与角色之间,是可以互相感知并影响,所以学生的实践操作是通过交互和自适应完成的,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以突发事件新闻采访与报道课程为例,学生进入虚拟世界中的突发事件现场,可选择不同的新闻机构作为自己的职业身份,同时在现场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职业身份,各自开展采访与报道工作,学生相互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

情境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线场景的方式是根据教师的提示和教科书上的文字,在头脑中再现场景,这样比较被动。而VR技术的出现,将学生的头脑想象转换为可感、可触、可交互的仿真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全方位感知体验。情景化教学内容的开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确认课程教学环节,实现与VR对接。这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分析当前行业一线真实工作场景及可复制性,根据职业需要,设计和构建典型的工作场景。如在《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典型工作情境包括大型会议现场、城市突发事件、演播室环境等,设计构建典型的虚拟仿真模型,并将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涉及的知识点和实际操作通过VR技术进行模拟和设计,使其充满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第二阶段:自主实训阶段。每个学生通过虚拟环境模拟完成突发事件报道的整个过程,即模拟一个摄像机选择、机位设置、光线选择,问题设置、拍摄方法、后期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第三阶段:企业导师指导。实训结束后,由企业导师进行现场或远程连线指导,企业导师从时机选择、拍摄技巧、采访方法等细节出发,提出修改方案,学生在虚拟平台上进行修改,力争每位同学都能优化自己的报道方案。这里需要思考,在新闻传播教育教学虚拟环节设计中哪些知识点适合采用VR技术进行仿真。比如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首先要筛选出适合VR技术支持和渗透的课程,然后对如下问题进行探讨:哪些实训场景能实现突发事件报道或大型演播室报道,按怎样的标准和要求对虚拟实训场景进行设计,虚拟场景设计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虚拟场景的使用有无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最终保证VR技术和教学内容相匹配。数据化教学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大多通过教师感知和关注,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法。VR系统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数据点进行搜集、存储和分析,如难点、易错点、兴趣点等,从而使教学过程可控可量化,为优化课程设计方案和系统设计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小结

当前,VR技术在新闻传播职业教育中运用的核心是建立一个集成化系统化的VR教学平台及一套完整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以容纳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及可扩展的操作系统,实现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良好衔接。由此,新闻传播职业教育才能获得更快更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笑伟.基于VR技术的七位一体高职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0):21-25.

第9篇: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

关键词 翻转课堂理念;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02-02

在信息网络时代,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行巨大变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怎样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很多教师关注的问题。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将在传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课后完成,在课堂上只是对课堂前学到的内容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在我国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中,很多还是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学生在讲台下进行练习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课程设计

设计的目的 系统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提高初中生信息文化素养的网络教学平台,并可以满足实现翻转教学的需要,学生可以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增强教学效果。

设计的原则 设计的主要原则以适应教育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以进行合作教学为主导方向,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为主要的支撑点,利用现代的学生电子档案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力求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管理模式。

设计方案

登录:系统的登录设计主要为管理员、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的身份登录,可以进入不同的模块,并获得不同的业务权限,以实现分类管理。

数据库:对于数据库的设计,要满足对数据的存储及应用系统的管理,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翻转课堂设计:学生通过登录到教学平台,按照教师的指导,可以进入到相关的主体进行系统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困难问题随时进行记录,并将难题到教学平台以得到解决,也可以到课堂上进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把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及同学进行讨论以得到解决。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与学生对共同的学习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学生的反馈,可以将课程设计进一步优化,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开发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开发是进行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个开发的结果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开发环境 开发环境主要包括编译语言、开发工具及系统环境,这些对于系统开发的质量和进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开发环境是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和保障。

运行环境 硬件环境及软件环境构成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环境直接关系到运行的速度及效率,所以运行环境是进行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

功能运行 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不同的用户会进入到不同的功能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权限,这些信息都是由管理员来进行掌握和分配的。教师和学生利用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进入到系统中各自的问题功能模块。其中学生的功能中主要有课程中心、学习资源、在线测试及交流讨论等处理模块。所以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功能测试 在系统开发的时候需要不断进行调试来改正设计中的错误,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测试是一个不能缺少的关键步骤,不论是在开发的哪个阶段,都要进行充分的系统测试来完善,并保证系统可以达到用户的使用要求。

在本文中研究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系统中,主要进行的测试分为功能测试和试用测试。功能测试包括对消息发送、个人攻坚、公告新闻、课程中心、在线测试、学习资源、交流讨论进行测试。对试用功能的测试包括对在线试用及论坛、上传作业的试用进行测试。

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的讲授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课堂的教学可以不受到课堂规模的限制,也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来学习。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模式指的是学习者运用网络等教学资源,运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实现自我学习。讨论模式下的翻转课堂指的是以教师为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教师提出一个论点,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正确的答案。基于翻转课堂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翻转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学到与人合作的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不断地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将这些资料直接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觉地下载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来下载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制订学习计划,将这些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邮件和聊天等方式来促进沟通。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下可以进行拓展式的学习,从而开阔视野,使创造性思维不断地培养起来。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学生也可以进行协作小组学习,制定学习目标,组内的成员一起完成,共同进步。

3 结语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于设计环节中的目的、原则及方案进行比较理论性的讨论,而在开发环节中对于运行的环境、运行等进行一系列讨论,并介绍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论基础。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困难讲解,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习阶段对知识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接受,没有达到完全的理解,通过在课堂上学到的来完成课后作业。而翻转课堂则不同,是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进行作业的时候同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具有掌控权,而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在翻转课堂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一个指导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学生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翻转课堂中,利用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在学习中对于难点可以自主控制暂停及回放来反复完成学习。

存放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平等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