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税收精细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税收管理现状
(一)税收管理法制化现状
构建和谐税收关系必须依托税收法律,依法治税是和谐税收的基本保障。通过税务机关严格执法,依法征税,纳税人和全社会协税护税,为税收制度的运行提供良好法制环境和法制保障。但因税务机关相关人员素质问题,使得个别税务人员施私恩,谋私利,搞特殊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泛滥,影响税收管理的有序进行。
(二)税收管理人性化现状
执法人性化,加强征纳信赖合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倡导与人为善的社会氛围。使和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税务干部的核心价值观。当今,在税收管理过程中,个别税务机关的服务意识不强,衙门思想根深蒂固,体现在工作中就是生、冷、硬,使征纳双方关系紧张,影响了工作效率,有些税务干部不尊重纳税人,有权利越位的现象,不能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
(三)税收管理精细化现状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细”。在税收征集环节中,税务机关强调了精细化管理等方法,但却不能使得精细化工作下足,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依据前期的经验表明,在税收工作环节中,必须把精细化、标准化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避免因小失大的局面的出现,强调工作的成效,而不是速度,使得税收工作在精细化、人性化及制度化的精髓指导下,不断升级完善。
二、税收法制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构建
(一)税收法制化构建
依法治税是税法制度下的中心环节,其核心是通过相关法律条文规范税法执法行为,保障税民的合法权利,确保税收全过程都纳人法律规定的环节之内,使税收活动的参与主体都能够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行使其相关权力、履行其相关义务。目的是确保公民在税收法制化前人人平等,维护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
1.更新税收工作观念。对税务官员及各级政府人员进行税务相关知识进行培训,提高其依法治税、强化税收管理的意识。
2.加大税法宣传力度。①加强税法知识普及教育,使纳税人知法、懂法、自觉遵纪守法,提高全民依法纳税意识。②认真学习税收法律、法规,强化税务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等手段,使税务人员加深对税收基本法规的理解。
3.加大执法力度。①强化税务处罚,增强执法力度。②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从税务机关执法特点看,过错追究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岗位责任制追究,包括对违反劳动纪律、工作纪律的责任追究;二是税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三是税务违法违纪的追究。
(二)税收精细化构建
1.岗位体系精细化。要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按“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相当”的原则,确定每一岗位能级要求、岗位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工作内容、质量控制要点、表证单书、支撑文件、责任追究办法,建立覆盖全系统每一岗位人员的操作规范和质量管理体系。
2.工作标准精细化。分岗位设立考核指标,并力求将原来的概念性评价指标改为显性的数量考核指标。如对企业税收管理员,设置税务管理、税源监控、征管监控、违章处理等考核标准;对个体税收管理员,设置纳税申报率、入库率、税收评议、税收管理、资料归档、建账建证和政策辅导等考核标准,实现税收征管和税收服务标准的精细化。
3.工作程序精细化。对税收征管的每一环节、每项具体工作都制订详细周密的工作流程。优化征管程序,细化每个管理事项在各征管环节和岗位的分布,细化各征管事项的具体工作要求,细化各征管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制约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要求。
4.制度管理精细化。将工作考核的重心放在管理制度的落实上。要通过开展执法监察与目标考核,检查每一部门、每一岗位、每一人员是否按作业内容、作业标准、作业时限履行本职,有无不作为、执法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的行为,保证制度有效落实。
(三)税收人性化构建
利用税收网络化,确保税收网上受理、勘察、审批、登记、发证、纳税等一体化,节约企业及税务机关的实效性,同时因未能及时办理相关税务事宜的,税务机关应把握好 “亲情化”服务理念,切实体现税务机关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三、总结
面对当前工作面临的问题,税务部门必须转变管理理念,结合税收部门自身发展,构建现代税收管理体系,通过提升税收法制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加大对人才培养和管理等来确保税收管理顺利展开,推动税收管理顺利发展。同时本文通过如何提升税收法制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以期望对税收管理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有所帮助,对国家税收管理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 于得智.关于加强税收行政执法监督的思考[C].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汤贡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税收法制建设[C].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3]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 周敏,彭骥鸣.税收行政管理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 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第12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论文摘要】纳税评估是 现代 税收征管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度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纳税评估从机构的质量、指标的采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针对不足之处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纳税评估的质量。
纳税评估工作是国家税务总局加强税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是通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下同)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是介于申报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具体表现为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综合评定,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实现对纳税人整体、实时的控管,以促进纳税人的真实申报和提高税收监控管理水平。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税收征管工作一次“质的飞跃”,是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是强化税源管理和监控,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税收内部基础管理制度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现代税收征管中需要全面实行纳税评估制度,以加强税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增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一、开展纳税评估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一)开展纳税评估的必要性
1、开展纳税评估,是当前税收征管环境的需要。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环境不甚理想,税源监控乏力,大量的税源不能转化为税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 经济 不发达,现金交易普遍,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偷税、漏税、骗税现象突出,税收流失严重;二是一些社会中介机构、 会计 从业人员执业素质不高,申报信息失真严重,税企之间信息明显不对称;三是社会各部门对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支持、协助不够,没有形成社会综合治理的氛围,社会舆论对税务工作支持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税收 法律 体系尚需完善,税收执法手段刚性不足,威慑力不强;五是税收征管现代化程度较低,虽然 计算 机 网络 技术在日管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征管的科技含量、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分析功能、数据处理和交换功能、监控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税务机关了解哪些税源有问题,需重点掌握,而纳税评估,则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
2、现行税收征管体制不够健全,需要开展纳税评估加以完善。主要表现在:(1)部分单位把税收工作重点片面放在稽查和征收环节,对征管基础工作重视不够,从而导致管理弱化,漏征漏管现象较为严重;(2)税务部门提供纳税服务有限,税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桥梁联系,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心中无数,知之不多,从而缺乏对税源变化的有效监控;(3)机构设置不合理,征管岗责划分不清晰,征管各环节不能紧密协调,形不成合力,突出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职责不清,各环节缺乏相互制约的信息传导机制,造成相互扯皮、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甚至腐败,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局面,征管查整体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开展纳税评估的作用
1、有利于增加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提高申报质量,融洽征纳关系。(1)在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普遍不高的环境下,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及时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2)纳税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有效途径;(3)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现象,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直接冲突的可能;(4)纳税评估通过计算机对纳税人整体纳税情况的监控,体现了税收的公平、公正,有效控制了偷税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目的。
2、提高了税务机关的执法能力,形成了工作合力。首先,纳税评估作为一项新的税收征管形式,它具有前瞻性、及时性和反馈性,它不但能发现、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起到督促、监控和检查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发现税收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其次,纳税评估是连接征收与稽查的有效载体。纳税评估通过对申报资料的稽核,成功的为“集中征收”增添了有效的“后续”,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增加了一道“滤网”.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与断档,做到了申报资料的最大利用,使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再次,纳税评估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税务稽查整体效能的发挥。一方面纳税评估经过评估分析,发现疑点,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不仅可避免稽查选案环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且可使稽查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另一方面,纳税评估有利于稽查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并对稽查实施产生制约。有利于发挥税务部门的整体效能。
二当前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纳税评估的机构有待落实。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目前,大多数税务部门没有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纳税评估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得不到保证。
(二)纳税评估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地搜索和掌握,要求评估人员依据国家的税收政策及自身综合知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多层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细致的案头分析,逐步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看看表、翻翻账、对对数的浅层次上,使评估工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纳税评估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 企业 真实纳税标准的一种假设,一般这种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都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也就是说该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和评价很难合理确定申报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经常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的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效果。
(四)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各环节的关系不够理顺。纳税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手段,与征收、稽查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评估工作是建立在深化征管改革的基础之上,若没有一定征管基础,纳税评估将是无源之水,而评估工作反过来又对加强税收监控起到促进作用;其次,评估工作是介于征收与稽查间的“滤网”,能够解决一般性税收违规问题,缓解稽查压力,增强选案准确性,有利于稽查“重点打击”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评估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的联系过程中,因工作衔接、资料传递等程序没有一种明确的机制加以限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估与征收的不理顺、评估与稽查的不理顺。
(五)信息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税务机关内部各岗位在日管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数据,以及外部单位提供的信息资料。因此,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但是税务部门自常形成的数据资料真实性较低,成为制约评估准确性的限制因素。
三、对提高纳税评估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纳税评估机构。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应设置专业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估范围、评估手段的确立、评估内部工作管理等事项,保证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培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从事评估工作;其次,坚持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使评估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勤实践,精通业务知识,掌握各项税收政策,熟悉 企业 财务制度,精通财务核算方法;再次.要加强对纳税评估人员的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 计算 机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素质,培养出一批能够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
(三)完善评估方法,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实效
1、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 网络 、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 会计 电算化和 电子 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纳税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l,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完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一是注重调查,不断丰富和完善评估分析指标体系。在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全面收集整理、抓好评估基础指标测算的基础上,对纳税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经营额、经营成本、流动资产等指标进行纵横向对比分析和综合测定,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做好评估“量化”分析,以准确体现纳税行为的共性和 规律 ,不断提高“筛选”异常信息的准确性,为评估的实施提供真实的指导信息。二是建立模糊分析体系。将评估范围扩大至纳税人的经营能力、经营规模等方面,实现对经营情况的全方位分析,应用 经济 指标,进行非量化的模糊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以提高分析的 科学 性、准确性。
3、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首先要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其次是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四)依靠科技手段,提升纳税评估的水平
1、结合税收征管实际,开发纳税评估软件。税务机关要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核心,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以各行业相关税收预警指标为参数,开发出符合税收征管实际的纳税评估软件,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精细化管理;验收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40-02
随着电力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变电站应运而生。智能变电站在提升变电领域功效的同时,也给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带来一系列挑战。其中,验收环节承上启下,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做好智能站的验收,等于在智能站蓝图与实际运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1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概要
智能站的总体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由传统的设备冗余转向信息冗余,并最终实现高度的互操作性(基于信息共享)。
①以IEC61850标准为基础,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对变电站各类设备、各项功能以及各种信息传输系统实行统一建模,为信息交互奠定“物质基础”。
②将变电站的具体某类功能抽象为单位逻辑节点LN(可相互通信),该节点包含实现功能的所有必要数据。
③运用UML语言对LN进行逐级组织,使之成为IED模型(即实际智能电子设备的模型)。每个IED设备对外只提供接口,而“隐藏”了信息处理方式和具体功能。而外部设备只需通过该接口,就能完成相关的信息交换。显然,这达到了信息冗余的标准。
④整站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各层设备概要如图1所示。各层之间采用分布、开放、分层式网络实现连接。
2 智能变电站的验收要点
2.1 与传统站相比的验收特点
①工厂验收的性质有了变化。传统站也有“进厂验收”这道关,但主要是就一次设备的质量(如接线规范程度、五防功能是否齐全等)进行验收,而且多为抽查形式。但对于智能变电站,因支撑其运作的软件基础是ICD、SSD、CID、SCD等几个文件,因此需在在系统集成商那里完成这些软件的综合配置,即进行二次设备的联调测试。
②智能站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其建造模式也不仅相同(如有些是“三层两网”结构、有些是“三层一网”结构)。这就需要将权威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标准和实际设计相结合,灵活制定验收指导书。
③在竣工验收时,智能站除了要验收一次设备的性能(如耐压水平、断路器弹跳时间等),新增了三个验收重点:其一,GOOSE网络的可靠程度以及兼容性(因传统站二次电缆的作用均由该网络取代);其二,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的检验(占主导地位);其三,光缆备用光芯和通道衰耗的检验。
④智能站增加了智能辅助系统的验收。
2.2 现场验收项目
当前的智能变电站由常规设备和智能设备两部分组成,因此验收项目也分常规验收和智能部分验收两块,下文以穿插方式对验收的重点进行简要表述,见表1。
3 智能变电站验收中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知,智能变电站的验收可谓点多面广,要做好该项验收工作,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重点可从验收准备、验收专业的协调、继电保护验收方法、验收原则明确等四方面做好精细化工作。
3.1 验收准备的精细化
智能变电站基于信息交换,注重逻辑配合,并且取消了脉络清晰的二次电缆而代之以光纤,这就需要验收人员将注意力投放到逻辑功能和通信链路的验证上来。但由于这二者相对隐晦和复杂,验收人员需要尽早介入智能站建设工程。
①智能站的总体验收模式为“自上向下”,即验收人员先整体了解变电站的网络结构和功能实现方式。可在工厂联调阶段即派相关运维人员到系统集成商那里学习和了解:其一,整个站内的网络布置方式;其二,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的结合情况;其三,交换机端口布置、不同IED设备连接方式等。
②运维人员提供五防逻辑表和顺控操作票,以便一次性成库,验收时也有针对性。
③因为智能站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应随着工程的推进,安排运维人员到现场参加培训。
④在整个施工阶段,最好安排变电工区专职人员(如技术员)全程参与建设,并以其作为验收时的工区方负责人。
3.2 验收专业协调的精细化
由于智能变电站设备的高度集中化,使得其通信、远动、保护等传统二次专业间的区分趋于模糊,这样,就有可能造成验收时的混乱(常规站验收是先保护进场,然后是元都没你高进场,很清晰)。另外,智能变电站由于技术复杂、前期联调时间长,整个建设周期显得相对偏紧,这也需要一套科学的验收方法来缩短验收环节的时间。
可参考的具体做法为:
①转变思想,将多个专业进行融合,成立验收和核对小组。
②该小组负责与施工方协调,争取在工程进行期间即完成相关的核对和验收,以免将大量工作拖至工程后期。
3.3 继保验收的精细化
不论是常规站还是智能站,继电保护始终是核心系统之一。做好对继保验收的精细化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多供电、供好电”的目标得以实现。
因为智能站以数字化方式传输信息,所以对其继保的验收也应增加数字化手段。
①采用常规测试仪加数据转换装置的方式进行验收。方法要点:常规测试仪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转换装置转换,变成可以传输的数字信号,以此对保护校核。
②采用基于IEC61850的智能化测试仪来实现信号的的输出和接收,并与保护装置组闭合回路。
两种方式如图2所示。实际验收时,应根据精度要求、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分别采用。
3.4 验收原则的精细化制定
智能变电站验收是系统工程,尤其要重视验收原则的制定。一般来说,精细化的验收可遵循下列原则:
①重视细节。如为避免装置掉电重启对相关功能的影响,应对厂家设定值进行检验;再如对检修功能的投退验证(智能站中,检修功能关系到保护功能的选定。)
②重视跳闸方式的验证。智能站倡导“直采直跳”,也设计部分“网跳”,对于“网跳”,应选择严格的网络负载环境进行验证,以免超时。
③重视链路验证。不同链路中断,保护逻辑会有不同的反应,应验证这种反应与设计文件的一致。
④重视智能辅助系统的验收。智能辅助系统虽然不是主设备,但能自动调控环境,这对智能装置的正常使用有莫大作用。
4 结 语
智能变电站是新生事物,其技术特性、工作原理等和常规变电站截然不同。做好对智能变电站的验收,就要基于常规站验收经验,分析验收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点,做好精细化管理,早投入、早参与,及时更新知识,保证验收到位、无盲点。
参考文献:
[1] 夏勇军.湖北电网智能变电站验收技术规范[J].湖北电力,2012,(2).
一、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关键是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首要的是要加强对税收征管主体——税务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努力形成一种人人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人本理念,激发干部工作热情,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努力营造人尽其才、安居乐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各种争先创优活动,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使每一名税务干部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干部职工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必须强化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健全税收执法责任制。将税收的征收、管理、稽查等执法工作,细化为具体的执法岗位,以岗定责,以责定人,构建完整的岗责体系;对每个岗位的工作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设计科学、严密的工作规程;以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为标准,对执法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建立奖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评议考核体系;与评议考核、执法检查相衔接,实行严格的过错责任追究。二是要严格落实好以查促管工作制度。通过税务稽查,不仅要查处纳税人违法违规的问题,也要发现和分析税务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而强化税务干部的责任意识,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指明方向、找准症结、提供对策。
二、实施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是抓住征管工作的具体环节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体现着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凝结着管理的质量、效率及效果。只有不断地关注细节,认真加以规范和解决,才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纳税人户籍管理。这是税收征管工作最基础、最基本的管理环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征管范围,落实管理责任;建立户籍日常巡察、实地核查工作制度,防止漏征漏管;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籍管理的各类动态信息,强化和细化管理。
2、纳税申报管理。尽快探索完善纳税评估管理制度,使之成为税务机关强化税源管理、解决申报不实问题的一项重要管理手段。同时,要规范申报资料在征、管、查环节中的传递,注重申报信息的应用。
3、税源管理。强化税源管理,一是要明确管理责任。二是要明确管理重点——税基,就是要核实纳税人的收入与支出。三是实施分类管理。就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信誉好坏程度,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后,实施与之相对应的监控办法。对重点税源实行重点监控网络管理;对市场税源实行划片集中征收管理;对零星税源借助各行业、部门的管理优势,实行源泉控管综合治理;对关、停、并、转企业,失踪户、非正常户等特殊税源,按地域分户到人,实行行业监控和户籍管理,定期开展清理。
4、征管工作规程。征管工作规程是开展税收征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的操作规范,包括业务处理流程及与之相关的表、证、单、书等,建立科学、规范、严密的征管工作规程,是推动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手段和基本要求。由于各地在征管模式及计算机应用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完全制定全国统一的征管工作规程难度很大,但其中的对外执法类业务流程及其相关文书必须统一。
5、税务稽查。通过加强案件的综合分析和个案分析,提高税务稽查工作水平。一方面,通过综合分析,及时掌握涉税案件的发生、分布特点,作案手段和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打击涉税违法活动,以提高税务稽查的预防能力和主动出击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提供依据,以查促管,发挥好监督与促进的作用。
此窘境,唯有对税源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做到应收尽收。
近年来,税收征收任务仍按照近30%的增长幅度逐年递增,已远远超过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去年以来,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保增收”已成为当前地税部门的第一要务。
面对窘境,唯有向精细化管理要收入。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是对税收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哪一个税务人员能挺起胸膛说:“我已经做到了应收尽收”。这说明,我们的税源管理还存在很大空间,征收管理还存在很大的潜力。
税源监管难题
在税源管理方面,姜堰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管户不清,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在税源管理中,税收管理员往往只关注重点税源企业、纳税大户,对辖区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簿弱。
第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税源管理“雾里看花”。尽管江苏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的配合仅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没有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只流于形式。因此,相关部门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解决工商登记户数、国税部门登记户数与地税部门登记户数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在税收管理员队伍中还存在着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税收管理员思想涣散;二是有的税收管理员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工作要求。另外,由于对责任区纳税人缺少必要的层级管理和有效监督,造成部分税收管理员将责任区视为自己的“领地”。
第四,个体税收征管不到位,税源管理严重失衡。这几年,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但是个体税收的增幅则相对滞后。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措施,有些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低下,还停留在以票管税的水平,收人情税、定额不公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精细化新思路
税源有限,管理无限,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收绝对额少,但并不意味着税收的管理水平也应落后。只有对税源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收好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怎样精细化管理好税源呢?笔者认为,就是把以前管不住的税源,管住;把以前管不好的税源,管好。
第一,建立收管理人员的激励和业务培训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实施能级考核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各个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每个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才能切实管住纳税人的户籍和税基;也才能确保税务人员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依照规定的权限、时限、程序和文书办理相关涉税事项。
第二,加强部门协作。虽然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但是仅依靠税务部门的力量是无力组织实施的,只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根据本地区的工作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使各部门都能高度重视地税征管工作。
第三,做好经济税源调研与分析。税收管理人员必须对纳税人的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及其产品结构、设备生产能力、进销货物渠道、成本利润率和纳税人的资金流向及其基本动向等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辖区内的重点行业要做好专题调查,摸清各行业生产经营规律,切实掌握行业利润率、淡旺季、进销渠道等相关信息。通过积累的资料实施税源结构分析监控,与统计、工商、国税等部门提供的纳税人的投资经营等信息进行比对,建立税源分析信息资料库,从宏观整体上控制税源大的流失。
第四,实行个体税收联合征管。地税部门人少事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个体税收征管工作,面广量大,要切实做好个体税收征管工作,仅靠地税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发动全社会力量,由各级政府牵头,形成“政府主导、地税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司法保障、信息化支撑”为主要内容的联合征管工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扫除地税征管工作盲点,提高个体税收征管水平。
第六,实行征收、管理、评估、稽查四位一体的征管模式。“小小税务官,权力大于国务院”是对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的具体体现,实行征收、管理、评估、稽查四位一体的征管模式,让税源管理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通过实行征收、管理、评估、稽查的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征收、管理、评估、稽查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巡查、调查等方式加以解决,切实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一、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加强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为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将后勤精细化管理纳入全局重要日程,并积极探索了后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经,初步健全了“机制规范,精细管理,创新服务”精细化管理格局,其主要做法是: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按照统一规范、勤俭节约、保障有力的原则,逐步将机关后勤保障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先后制定并完善了《__县国家税务局物业管理制度》,《__县国家税务局后勤接待管理制度》,《__县国家税务局车辆使用管理制度》、《__县国家税务局综合治理管理制度》等10多个机关后勤工作规章制度,这不仅是国税系统开展“管理提高年”的需要,也是__县国税事业今后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全县国税系统基础工作的同时,在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等方面制度,进一步完善了《__县国家税务局家属住宅楼管理办法》,《__县国家税务局办公楼、家属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各项制度的制定出台基本上涵盖了后勤工作各个方面,真正达到了有章可循、有矩可依、违规必究,有力地支持和保证了税收工作的开展和国税系统文明和谐。
2、设立后勤服务机构。在推行后勤规范化管理中,着力从细化分工入手,创新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按照规范管理的要求,在20__年初,机关内设机构调整中,从原办公室中将后勤服务岗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服务中心”,主要职责包括制度制订、后勤接待、资产管理、__产管理、水电管理、车辆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项工作,全面履行后勤保障管理工作。
3、落实精细管理模式。为加强后勤精细管理体系建设,在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后勤保障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及流程,明确了每名机关人员应遵守的纪律和规定,实现了事先有目标、过程有监控、结果有考核、责任有追究的后勤管理体系,由于后勤体系的健全,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近年来,后勤管理严格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不仅提高了后勤工作质量和效率,也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在开展勤俭建局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税系统后勤管理工作都是沿用计划经济济条件下的一些体制和办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了保障有力的作用。但在新时期下,原有管理体和管理模式在运行中反映出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国税部门少数领导和大部分职工对后勤保障管理工作没有充分认识,片面地认为后勤保障管理工作只是服务中心部门的事,这样导致了后勤工作与税收工作不相联系,更是与国税中心工作不能相提并论,其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和大部分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内在原因所在。
2、管理模式不创新。在国税部门机构改革和税收征管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对后勤保障管理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促使了后勤保障管理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和尝试,内部机构多次调整,后勤服务曾几次从办公室分离出来,设立“服务中心”行使后勤保障管理工作事项,但仍没能全面实现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也没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改革的收效甚微。
3、服务理念不增强。由于人们对后勤保障管理工作的错误认识,所以后勤工作人员相应对后勤服务理念意识淡化,并在日常后勤管理事务中,只求维持现状,不讲创新管理方式,更不提倡为全局性税收中心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不能满足国税部门正常工作高效运转,更不能适应社会常态化后勤管理需要。
三、加强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古人语:“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加强后勤精细管理工作,除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外,必须进一步强化后勤岗责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服务功能等系列措施,是服务和保障全局性中心工作的重要前提。
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着力提高管理能力。为建立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着眼于后勤保障工作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素质。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意识。由于后勤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后勤工作人员进行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家感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为人美德,让大家认识到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也需要讲政、讲大局、讲奉献,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必须要牢固树立热爱国税、奉献国税的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自觉做到文明服务,规范流程,精细管理,高效运转。努力打造一支工作作风一流,提升服务水平,保障有力的后勤队伍。以全心全意为机关服务为宗旨,树立窗口意识,自觉维护国税形象,增强职业道德建设。
一、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要点
树立宏观征管的观念是这次加强征管的要点。这里我们所讲的税收征管工作不局限于征管部门日常所担负的、狭义的征管工作,而是全面的、宏观意义的征管工作。它不仅涵盖以税款征收、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收执法管理工作,还涵盖以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划分、机关运行制度、人、财、物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税收行政管理工作。税收执法管理与税收行政管理是宏观征管既各有侧重又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税收执法管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征、管、查管理,它是税收工作的主体,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天职、经常性工作和主要任务;而税务行政管理则是税收工作的基础和体制保障,管理体制科学,机构设置合理,行政廉洁高效,就有利于强化税务执法管理,降低税收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加强征管必须在各级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税务机关各职能部门共同来推进,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特点
规范统一是这次加强征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和称谓的规范统一。众所周知,无论是1997年撤消税务所成立税务分局的征管改革,还是以专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征管改革,在机构设置方面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机构设置不规范统一。往往是总局下达文件后,各地在机构设置上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机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有征收局、管理局、评估局、审理局、稽查局等等,不一而足,结果不仅纳税人摸不清头脑,连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次完善征管体制,总局十分强调全国范围国税系统必须依法设置对外称谓统一的国家税务局、税务分局和稽查局,按照行政级次、行政(经济)区划或隶属关系命名税务机关,这是与以往征管改革明显不同之处。各地在讨论机构设置时,必须把握这一点,不能离开总局的原则和规定擅自改动或变通。二是职能和职责划分的规范统一。以总局文件形式对征、管、查三者的关系以及县级局内设机构设置与职能进行规范统一,这在税务系统是首次。这几年,各地由于片面强调征、管、查三分离和专业化管理,在机构设置上很不统一,由此导致了征、管、查三者之间的职能划分和相互关系不明确,业务交叉,内设机构和税务人员的岗责分工标准依据不一样,有的按属地划分,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按企业性质划分,有的按行业划分,有的按隶属关系划分,各有各的管法,这既影响税收征管的效率,给纳税人带来了许多麻烦,又加大了税收成本,影响国税机关的形象,社会各方面对此颇有微词,不改不行。
三、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重点
县(区)局是这次加强征管的重点。大家知道,税收行政执法管理是分层次进行的,从全省国税系统范围来看,省局是决策层,地市局是协调层,县(区)局和分局则属于执行层。但在执行层中只有县(区)局才是全职能局,分局是县(区)局的派驻机构,是县(区)局开展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总局才反复强调,县(区)局就是基层,县(区)局的工作重点就是税收征管。经历1997年和的征管改革,我省国税系统县(区)局征管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现在三个转变:管理方式上由下户征税向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转变;管理体制由集权统管向分权制约转变;管理手段由单纯依靠人工向依托信息化人机结合转变。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县(区)局机构设置不规范,征、管、查职能划分不清,业务交叉,衔接不紧,信息不畅,税源监控不到位,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等问题正日渐凸现。因此,总局把这次加强征管的重点定位在县(区)局的规范机构设置和业务重组上。做好这两项工作,必须遵循两化原则:一是属地化原则。属地管理实际上就是边界管理问题,它是税源管理的主要方式。坚持属地管理,就是在边界范围内的所有纳税人,不论其所有制性质,不论其隶属关系,不论其所属行业,一律就地就近管理,税务机构的设置也要坚持这一原则。二是扁平化原则。扁平化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其目的就在于减少管理层级,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坚持扁平化管理,必须适当分解和上收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稽查在内的部分税收执法权,逐步强化县(区)局的税收征管职能,同时,对税收征管全过程实行科学、严密、高效的全程监控。
在这次完善征管体制中,总局要求各级国税局一般不再设置直属分局,地市局已经设置一时不能撤消的直属分局,必须说明情况,报总局审批后,暂时保留一个,但从长远看最终还是要撤消的。对于县(区)局的直属分局这次一律必须撤消。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重点是,撤消县(区)局直属分局后,如何选择有效的征管模式,加强税收征管。根据征管部门最近作的调查,目前全省县(区)局中冠以直属分局名称的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直属分局只承担县属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同时在城区属地还设有其他税务分局,承担城区的其他企业和个体税收的征管工作。第二类直属分局既承担县属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征管工作,还同时承担城区的其他企业和个体税收征管工作。第三类直属分局不承担县属企业或重点税源企业的征管,而是承担城区及周边若干乡镇的税收征管工作。在这三类冠直属分局名称的税务分局中,第一类是真正意义的直属分局,第二类部分意义的直属分局,第三类则只有名无实的直属分局。针对上述情况,在征管模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模式是撤消县(区)局直属分局和城关镇所在地税务分局,由县(区)局内设办税服务厅和税源管理股直接负责税收征管,适当保留现有农村税务分局。这是总局要求最终必须达到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是撤消直属分局,将其所管辖的县属企业划归属地管理,同时在较大县的城区或管辖五个乡镇(街道)所在地成立税务分局,保留现有农村税务分局,县(区)局不直接负责税收征管。在这种模式下,县(区)局暂不内设办税服务厅,办税服务厅均设在分局一级,但这只是根据当前我省各地经济差异巨大这一客观现实而采取的一种过渡模式。到底选择哪种模式,各地应该结合实际,从有利于整合资源,加强征管,提高效率的角度来确定,并合理设置内设机构,不宜搞一刀切,形式要讲,但更要重内容。
四、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难点
这次加强征管的难点在于建立属地管理,基层征管合一,前后台分开并协调高效的征管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基层的征收与管理是难以分开的,片面强调征、管、查三分离,
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片面强调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等做法是不够科学的,基层征管分开了,不仅纳税人办税不方便,还会导致税务机关内部分工分家、推诿扯皮,出现管理真空和漏洞。因此,基层征管必须合一。各级国税局要以贯彻省局即将出台的《办税服务厅工作规范》和《税收管理员管理暂行办法》为契机,进一步理顺业务流向,重组基层业务。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理顺基层业务流向。凡属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事务,统一由基层税务机关的前台办税服务厅负责受理和办理;凡属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事务,统一由税务机关的后台内设部门和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办理。二是要进一步简化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管理。对非法定管理环节,要清理废除,比如税务登记等常规事务的办理,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合法,税务机关可以先发证,再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税源管理部门进行事后调查,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提高效率,方便纳税人。三是要建立前后台既分工明确又密切联系的协调高效运行机制。前台在受理纳税人各项涉税事项时,能即时办理的即时办理,不能即时办理、需要后台审批的统一交给后台管理部门;后台管理部门接收到前台报审事项,按政策法规进行审核,能即时回复的即时回复,不能即时回复、需进一步核实、评估、调查的,转交税源管理等相关部门限时办结;税源管理部门处理后,再将结果反馈给综合管理部门,由此形成闭环的工作流程。同时,依据上述流程,建立健全涵盖各各环节、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以明确分工、确保流程运转顺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新的征管运行机制的建立涉及业务重组的力度很大,必然会对基层税务人员在观念上造成冲击,各级领导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要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五、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出发点
完善征管体制,夯实征管基础是做好税收征管的前提,也是加强征管的出发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首先,要针对当前税收征管的制度缺陷和制度缺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一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要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彻底解决过去因管事不下户而造成的税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管事与管户其实是一回事。管事离开管户就没有针对性;管户不从具体事务入手就失去工作内容。二是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办法。要探索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充分运用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料和数据,将分析评估与必要的检查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纳税人纳税情况,摸清规律,发现问题,增强管理的针对性。三是建立有效的分类管理办法。在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把属地管理和分片负责有机结合起来,责任落实到人。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管理,要重点监控分析;对零散税源和个体户税收,要完善电脑核定定额管理;对增值税起征点调高后未达起征点的业户,要实施动态管理;对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的纳税人,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其次,要大力推行征管资料的一户式存储管理。征管资料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涉税活动的纪录,也是检验征纳双方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实行一户式管理,不仅能将过去散存于税收征管各环节的征管资料,按独立的纳税人加以归集,使之能全面反映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全貌,进而通过分析比对,找准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采取相应的强化和弥补措施。而且,还能避免纳税人重复报送资料,减轻纳税人负担。
六、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着力点
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完善征管体制,夯实征管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这次改革的着力点。所谓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掌握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税收征管的实效性。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针对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按照精、细、深的要求,通过重组税收业务,明确职责分工,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克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能,降低征管成本。科学化和精细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化是前提,精细化是保障。有了科学化不等于就做到了精细化,达到精细化也不等于完全实现科学化。从当前我省征管工作的现状来看,首先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精细化管理问题。应该说,我们目前制定了许多制度,也还算比较科学,但却缺乏精细化,很多的管理工作还缺乏针对性,抓得也不够深、不够细、不够实,管理的效能还不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可以说,离开了精细化,再科学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都只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在这次改革中,除了要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组织体系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着力抓好精细化管理,要全面实施纳税评估和分类管理,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这些都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七、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支撑点
征管改革离不开信息化这个支撑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不能就信息化谈信息化,不能一讲信息化建设就赶时髦。这两年省局比较注意这个问题,比如全省门户网站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建设,我们就没有一窝蜂上,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今后,发挥信息化对税收业务的支撑作用,要在应用上下功夫、作文章。当前要重点抓好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以及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内部,要加快征管2.0版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系统和金税工程系统三大系统整合步伐,严把信息数据的入口关、维护关和考核关,实现内部各管理系统信息的共享。外部,要加强与工商、地税、海关、国库、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特别是要加强四小票信息的对碰,切实堵塞管理漏洞。在强调信息化对税收管理工作支撑作用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系统的局限性,注重人机结合,不要迷信电脑。凡是电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项,如实地调查、案头评估、政策咨询等,要依靠税务人员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判断、处理。
八、要把握好加强征管的落脚点
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分析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会计的精细化分析指的是将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去体现,多个角度去探索,以便寻找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利润和生产力的办法。
二、会计考核的精细化
企业要制定精细化的相关会计方面的考核制度,才能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顺利执行。企业可以采用奖励、处罚、考核等方法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推进,让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或必要的学习。
三、会计核算精细化的重要性
(一)会计核算的必定要求
企业如果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就一定会涉及建立一个管理目标和与绩效考核相关的一些标准,然而,要想达到目标与考核的标准,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准确及时的提供相关会计信息是其的前提条件。因此,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求实现会计核算的精细化。
(二)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般的会计制度只会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时提供一般的处理原则,但在企业的现实运营中,情况会千变万化。而推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希望企业可以综合自身情况,然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规范,确定精细化管理需要的各项经济方面的指标,从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信息的质量。
(三)提升会计的管理效率
会计核算精细化,是企业通过对会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丰富工作或充实职位等多样化的激励,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和支持会计工作,然后更优秀的完成任务。
(四)增强会计的执行力
会计核算的精细化,要求在人员配备、组织设置及操作的流程上细化,从而实现制度的优化、设定标准的目标、落实有效的监督。这样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在执行期间,将其演变为自身的工作行为习惯,最终把制度融化到文化的层面,让会计人员可以了解、接受并自觉的按照规章制度要求自身的行为,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执行力度。
四、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的策略
(一)树立全面的核算观念
要想使企业的会计部门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减少企业项目的成本开销,增强企业的盈利度,那就要把重点放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面,企业要加强管理者的有关成本方面的核算意识,树立科学、全面的成本管理的理念。第一、要普及税法知识,帮助经营者或管理者提高对税收重要性的了解,从而明白企业成本核算具备的重要性。第二、企业的管理者形成了成本核算的观念后,要更加重视理念的全面实施,强调对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全员的参与,拥有较强的分析能力。通过这两种方法,企业就能够进行健康的会计核算,帮助企业节约了资源和成本,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盈利度。
(二)针对会计核算方面精细化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
房地产企业推行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适应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在政府的限购、限价、限贷大环境下,土地红利降低,资产负债率升高。中央层面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未有放松迹象,行业利润逐步压缩。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只能将更多的精力、资金投入到调整产品结构、做好营销创新和成本控制上去。2.适应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十年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规模增加、项目增多、激进扩张,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同时,规模发展、周转速度和品质利润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矛盾。房地产企业在一二线城市发展所遭遇的瓶颈也正向三四线城市扩展,企业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3.提高管理层决策质量的需要。受经验、能力限制,企业决策层必须在全面了解财务状况、竞争情况、剩余市场、重要趋势的基础上才能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通过财务精细化管理,可以帮助职业经理人、策划、营销等专业人员加强企业基础管理、成本管理,便于设立责任制和开展绩效考核。4.应对企业现金流危机的需要。如果销售做得不好、资金回笼慢,受信贷紧张、筹资困难、信托公司违约等因素的影响,加上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成本费用控制不好房地产企业很容易出现现金流危机。为降低现金流中断的风险,客观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精细化管理,灵活融资,布置好产品结构、做好营销创新和成本控制。对于资金宽裕的企业,在合适的时点可以进行套利性并购;对于资金比较紧张的企业,应积极实施以利润率换周转率的价格策略;对于资金更紧张的一些企业,可以考虑土地层面的转换,甚至是股权层面的出让。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及流程
房地产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精细化、投资融资精细化、会计核算精细化、税务管理精细化、财务报告精细化和内部控制精细化。为了做好各环节精细化管理,需建立一套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具体包括:(1)建立和健全经营业务的财务管理流程;(2)根据流程特征制订管理规范和制度;(3)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设计具体的账表并且提出要求和规范;(4)进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具体分工,同时建立责任制,通过过程的组织协调和结果的考核等等措施切实加以落实。总之,通过财务精细化管理,改变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过度依赖,形成更加稳健的财务战略,推动回款加速、销售目标的达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通过经营分析做好全程税务筹划加强成本控制,进而提升房地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举措
推进房地产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对每一项经营活动做好预算与分析。具体表现为:完善预算流程、设计管理工具,改变过高的估值水平,对现金流和收益模式重新组合;为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商业地产可采取以售养租、鼓励银行等其他机构长期持有物业等方式;定期分析会计与预算执行差异,协调改变外部考核模式。其次,企业内部要重视财务数据,强化科学决策和考核落实,注重改善经营的激励;做好团购预测、调价测算、建立年度回款测算模型;做好意向客户分析,如限购措施、受限购、社保、公积金、分期情况影响的分析;审核营销推广方案、对比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每月回款、签约和责任制预测;对已签约折扣进行分析;跟踪已签约回款情况、分析按揭异常情况;分析按揭政策、分期政策;年度推广合同管理,注重评估实际效果;做好开盘筹备和支持,开发售楼软件报表,提高执行率;全程跟踪招标谈价人员,事前控制费用支出;通过付款审查,补充方案和流程,彻底解决隐藏的真实问题;协调物业配合费用结算,合并不必要岗位减少开支,尾盘清理可移交物业公司,提出提高去货率为导向的考核指标等。2.提高每个细节的资金使用效率。具体表现为:投入人力、物力促进回款;应收账款催收;把控分期政策、预测回款进度;做好销售配合、执行好供应商购房扣款;测算好资金占用、机会成本;分析融资成本、拓展新的银行、按揭和融资渠道;定期召开会议检讨计划与支付差异(包括资金成本结构、支付利息计划、营运利润);推进动态现金流预测与管理;推进降成本、减少各类付款;参与降成本工作,做好预测;寻求供应商谅解,谈判、沟通延期还债;培养招标谈价的职业杀手;做好工程合同、营销推广合同管理;定时清理备用金及借款;清理闲置资产、推进工程物资再利用等。3.为每项经营活动细节提供税务筹划支持。具体表现为:利用税务筹划手段设置销售方案,将筹划收益回馈给购买客户,扩大公司销售渠道;改“买房送车”、“买房送空调”为赠送现金,或直接将相应价值款项作为折扣冲抵房款,这样既达到宣传效果,又减少了车、空调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的可能,减少过户手续,最终降低了房地产企业的相关销售税金支出;明确营销合同报价税金,降低营销费用支出;合理利用自产自销并安装材料不用缴纳营业税的税收政策;规范涉外设计合同签订,改不含税合同改为含税合同,避免公司代付的税金无法税前列支等。4.加快财务各模块的融合。具体表现为:(1)加快信息化建设、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的融合。目前有相当部分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下,尚未成体系;在每个环节缺少有效管理方法,旧项目成本对新项目指导意义不大;欠缺有设计、造价、营销、财务等综合能力的成本管理人员;成本控制不透明、不规范;财务要定期清查、核对、补录成本系统。鉴于此,需明确目标成本是项目成本控制的上限,应以市场为导向,确保项目目标利润的实现;制定成本拆分与归集原则的制度指引,通过拆分与归集,得到已发生成本;定期对存在异常成本进行调整,最终得到项目的动态成本;财务应跟踪分析,哪些成本发生了异常以及造成异常的原因,使成本控制透明化、规范化。(2)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变更。主要因为:大合同签订跨分期、跨科目,成本拆分难且易出错;变更难以及时测算;变更做了成本就增大,不做工期就可能会延迟;付款周期长,内部付款计划和节奏有问题。同时,为避免合同变更,需对前期设计缺陷、施工现场条件变化、产品定位变化等原因进行深入分析。(3)加强合同结算监督。结算可委托造价咨询机构进行施工图造价审定,咨询费采用造价核减额的方式计取,测算出来的造价金额与承包单位上报的偏差值来计算咨询费用的金额方式,以此相互监督。5.强化资金管理。主要因为:很多公司只有成本测算,没有资金测算,或者测算很粗,无法起到参考作用。当进度计划发生调整,就无法滚动修订资金计划。因此,财务部门需参与降低成本的工作,做好财务费用预测、盈利预测;加强应付进度款审核、减少合同付款比例,保证施工顺利的同时避免资金占用负担高额利息;做好月度资金计划,汇总各部门、各项目的资金计划,在各项目间平衡后再由总部统一调配;利用系统建立现金流模型;将合同管理与销售系统、成本系统有机结合,实现预算与执行保持高度一致,加强业务系统中的流程控制,保证数据准确、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