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

第1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桑叶的功效及食用化开发对策

果桑在泾县的栽植及发展思路

秋季蚕种生产的问题与对策

家蚕真菌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桑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果叶两用桑的栽培技术

桑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

桑园间套增效益提高蚕业竞争力

浅析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蚕桑茶叶通讯》优秀学术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通知

我国茶叶企业电子网络营销现状研究

南阳茶文化资源开发

红茶的英国情结

江苏茶叶发展之路

云南地方历史名茶“十里香”古茶树资源保护的探索

白琳工夫红茶加工技术

2010年江西洪灾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欢迎订阅2011年《蚕业科学》

浅谈制约蚕桑生产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江苏宿豫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家蚕新品种“新莹×玉泉”春期试养调查

叶果兼用桑品种大10栽培技术

小蚕饲育技术要点

截干法改造老桑园技术

蚕沙沼气循环利用模式的示范

桑园间作蔬菜的几种模式

中国绿茶国际市场分析及提升绿茶产业的对策

注重科学发展做大茶业总量

创新模式推进“江西绿茶”品牌建设

重视发展茶叶深加工保障贵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景宁惠明白茶扦插繁殖研究

冬季茶园管理技术

靖江市蚕种催青的发展阶段

“原虫净”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试验初报

石灰性土壤桑园施用单一微肥效果初探

平附原种催青技术与操作

《茶叶科学》扩刊及征稿征订启事

冬闲桑园间作莴苣栽培技术

杂交桑繁育技术要点

赣中南杂交桑栽培技术

桑树断枝病的发生和防治对策

如何提高秋季桑叶质量

新桑园建立模式与技术

抓蚕桑三个转变促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努力开创江西茶叶生产经营的新局面

婺源县茶产业发展目标及措施

遂川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

茶叶中儿茶素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扁形绿茶机制加工工艺试验

安吉白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初探

桑尺蠖危害桑树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家蚕氟化物中毒与防治

桑枝枯菌核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

中秋蚕发生农药中毒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山区竹木结构大棚养蚕初探

蚕茧优质省力化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宁都蚕业生产的主要经验

家蚕补催青工作中的不足和建议

大棚内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

浅谈农村小蚕饲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提高蚕桑生产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宁州大叶龙选育初报

第2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 茶树;无公害;种植基地选择;高标准建园;品种选择;茶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7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00-01

1 种植基地选择

茶树实现无公害栽培,一般对种植地块要求比较严格,要求生态环境好、附近没有污染源、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并且要求可持续生产能力比较强[1]。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空气质量、茶园环境以及茶园灌溉用水等指标进行核实,以确保指标符合要求。同时,对茶园交通状况和四周环境也有要求,一般要求茶园远离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距离保持在5 km以上,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隔离带,宽度要达到50~100 m。可以选择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或者选择森林、果园和作物作屏障。为了保障茶园的生态环境,要求在茶园的沟边、路边设置防护林。

2 高标准建园

2.1 新建茶园标准

新建无公害茶园对土壤土层深度、耕作层的深度要求分别为超过1.0、0.5 m,且要求土壤含有机质大于1.5 g/kg、pH值4.5~6.5、肥力水平高、坡度低于25°,以丘陵地或平缓山坡地为宜;因地制宜对茶园、林、水、路进行科学规划,保证水沟、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设施配置比较合理,确保茶园干道、支道、步行道设置合理[1];做好茶园山顶、道路旁、边缘以及园内留植树空间、土埂和梯壁处的植树造林种草工作,确保茶园四周及内部的绿化和水土达标;茶园开垦时宜按照梯层等高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翻垦山表面的全部土层,深度约为50 cm,对土埂和梯壁进行修筑,达到茶园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整齐协调、比较美观的效果[2]。另外,为避免浪费,注意合理利用表土回填。

2.2 现有茶园技改标准

现有茶园的改造方法主要是园改、、树改等,根据无公害茶园要求,逐步进行改造。其中园改主要针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茶园,采取拉好等高线、开沟排灌、修筑平台、 梯层前沿构筑梯埂(20 cm)、梯层内挖竹节沟(15 cm)等措施。方法有2种,即增施有机肥和深翻改土。一般要求茶园行间深施重施有机肥,可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饼肥类以及专用肥或有机肥,施肥沟深宽规格均约为50 cm。树改主要是对树冠进行改造,包括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式。常规性效益好的投产茶园的树冠改造比较适宜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园宜用重修或台刈,修剪要求完整光滑[3]。

3 品种选择

在茶树品种的选择上,根据当地土壤性状、气候特点,以丰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强的品种为宜,同时根据各品种对虫害的不同抗性,以及早、中、迟芽品种栽培时间,采取搭配种植的方式。在茶苗质量上,以苗高超过20 cm以上、茎粗达2.5 mm、植株粗壮、无病的茶苗为宜。栽植时,各行距、丛距分别约为1.5、0.3 m,按条栽与丛栽方式进行,保证密度合理。对现有茶园进行换代改种,主要针对品种混杂、品质低劣、效益比较低的茶园,尤其是树龄长、树势严重衰退的老茶园,应选择优质高效品种,以提高茶园效益。

4 茶园管理

秋季对茶园进行1次深翻,可以降低土中的越冬病虫源。深耕结合培土进行,勤防除杂草。采取平衡施肥或者测土施肥的方法,满足茶树各期对养分的需求。还可通过种植豆科类绿肥、茶行间铺草、放养蚯蚓等农艺措施培肥土壤。在茶树水分管理上,除了保持正常水分外,注意做好地势低洼区的开渠排水工作[3-4]。病虫害防治上,积极推广应用农业和物理防治,加强茶园管理,利用害虫趋性进行诱杀;推广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好天敌资源,利用以虫治虫方式,或者选择春雷霉素、颗粒体病毒、乳状芽孢杆菌等生物类药剂防治。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化学药剂。另外,在茶园中放养鸡、鸭等禽类动物也可降低病虫的危害,实现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1]。

5 合理修剪采养

茶树修剪可以采取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等方式[4]。其中重修剪主要是改善茶园树冠,为防止剪口被病菌和苔藓感染,可使用波尔多液清洗树干。覆盖度大的茶园为确保茶行间距合理,要求每年修剪1次,主要修剪茶树的边缘。修剪的枝叶除了粗干枝和病虫枝条进行清除外,其余应保留在茶园中培肥土壤。采摘时坚持“量质兼顾、采留结合、因园制宜”的原则。如果茶园发芽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可以进行机采,但为了防止污染茶树、茶叶及土壤,对采茶机用油种类提出要求,以机油和无铅汽油为宜。手工采茶不能采取抓采或者捋采的方式,以免影响芽叶的新鲜、完整、均匀程度,以提手采方式为宜,确保不夹杂鳞片、茶果、鱼叶、老枝叶等。为了防止摘好的茶叶鲜叶变质或被污染,摘后选择干净、通风性好的竹编网茶篮或篓筐进行盛装,并及时运到茶厂加工[1]。

6 参考文献

[1] 王肇剑.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104-105.

[2] 陈菲.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要点探讨[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5):201.

第3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135-1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公害茶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无公害茶叶对产地的土壤、水源及空气质量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在茶叶的加工、包装等环节以及茶叶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害微生物等指标必须符合无公害标准;生产过程中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本文针对无公害茶叶的栽培管理技术问题进行了全面总结。

1 科学地规划与建设无公害茶园

无公害茶园最好选择在海拔较高、水质清洁、空气清新、附近的有机肥源较丰富、土壤没有受到污染、茶叶的生长环境良好、植被丰富、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的山地。在茶园与四周山地、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防护林带和隔离沟,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茶园水利设施要做到蓄水、供水和排水功能相结合。

2 合理地选择、种植茶树良种

选择优质的茶树品种,选择的品种要具有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制优率高的优势。为充分提高茶叶的品质,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要将不同发芽期和特性的品种按发芽期的早、中、晚一定比例进行搭配,比较合理的比例为特早、早生品种约占40%左右,中生、晚生品种约各占30%左右。

3 做好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

3.1 合理地选择肥料品种进行科学施肥

首先,严禁使用工业废料和污染物超标的城市垃圾及氯化铵、硝酸铵等化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采用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包括无污染的各类饼肥、绿肥、作物残体等类似物质,于当年秋茶结束后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具体的肥料选用要根据茶园土壤特性而定,新植的幼龄茶园,要多施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草肥、厩肥和堆肥;土壤有机质丰富、保肥能力较强的茶园,应多施含氮丰富的饼肥;对于土壤质地黏重、通气性差的茶园,可多施土杂肥;而质地粗、沙性重、通气性较好的茶园,则要多施塘泥、湖泥、河泥等。

3.2 合理搭配,平衡施肥

对无公害茶园的施肥要做到以有机肥为主,其他肥料为辅的原则,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幼龄茶园中,氮、磷、钾的比例以1:1:1.5为宜,随着树龄增长,逐步提高氮素比例。无公害茶园宜使用的农家肥料主要有堆肥、家畜粪尿、厩肥、绿肥、沼气肥、秸秆、泥肥、微生物肥料及茶树专用肥等。

3.3 合理间作和使用绿肥

对不同树龄的茶园绿套种不同的绿肥作物,绿肥收获后应及时刈青及埋青。此外,对每一次修剪下来的茶树技叶要埋入茶园的土壤中当作肥料,也可铺于茶园土壤表面,这样可以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肥力,还可减少茶园的杂草。

4 茶园的修剪与采摘技术

4.1 茶树的修剪方法

用科学的方法对茶树进行修剪是培养高产茶树,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还是消灭茶叶病虫害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修剪时要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为保持树冠的基础应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是为树冠面调整、维持生产力的修剪,重剪是为树冠再造的修剪。

4.2 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可分为幼龄茶园采摘和成龄茶园采摘两种。幼龄茶园采摘,实行打头采摘,按以养为主、以采为辅、采养结合的原则,采用打顶留侧、打高留低、采中留边的方法。

成龄茶园采摘。一是按标准采。名优茶的原料以采摘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初展的幼嫩芽叶为标准,大宗茶的原料以采摘一芽二、三叶的正常新梢和幼嫩的对夹叶为主。二是要做到及时分批采摘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调节好采摘与制茶设备和劳力的矛盾。三是做到留叶采摘,不要采摘过度。

5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茶园的病虫害防治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综合治理”,积极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机械防治等相结合的原则,以有效控制害虫的蔓,减少由于茶园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1)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如用食虫昆虫、寄生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害。

(2)采用适当的物理防治措施,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物理机械防治如诱杀法和人工捕杀;用植物源农药防治,如苦参碱、鱼藤酮、除虫菊等;用矿物源农药防治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硫悬浮剂、矿物油等。

6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技术

在无公害茶叶的加工过程中,要防止茶叶的2次污染,严防铜、铝、铅、等重金属的残留,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在茶叶加工时,要注意加工厂区、加工工艺、茶叶的包装等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为确保茶叶不受污染,保证茶叶达到无公害的要求,在运输和贮存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卫生要求。

参考文献

[1] 姚朝富.无公害茶园病虫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3,

16(1).

[2] 傅真鹏.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2003,

(4).

[3] 陈良君.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2).

[4] 胡发时.无公害茶园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

第4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茶叶;杜瓜;立体栽培;复种指数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64

为提高茶叶生产效益,本区茶农积极摸索发展茶叶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作制度创新,开展茶叶与杜瓜高效立体栽培,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间作显著降低茶园树冠及土壤温度,增加相对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含水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可以促进茶树光合作用的进行。以茶园套种人为改善茶园光、温、湿等环境满足茶树耐阴的生长特性,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营养物质积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杜瓜(浙杜6号),安吉白茶,乌牛早。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区的设计

对照区选择生长环境基本相同管理水平一致的同龄茶园,安吉白茶和乌牛早各1对照小区。试验区分别设安吉白茶和乌牛早套种杜瓜茶园各3个试验小区,第一试验小区杜瓜套种密度为每667 m220株(5.5m×6m),第二试验小区杜瓜套种密度为每667m2 30株(4.5m×5m),第三试验小区杜瓜套种密度为每667m2 40株(4m×4m),各小区试验面积在0.09~0.10hm2(见表1)。

1.2.2 套种方法

在茶园里搭建2m 高的平面棚架,支架可用毛竹木材等以铁丝拉紧固定,上张疏眼的塑料网。在3月下旬―4月上旬选择无病虫害的块根,按雌雄株比10:1搭配,切成长约10cm左右的小段,开穴平埋,用松泥覆盖5~7cm,根据土壤湿度适量浇水。随着杜瓜藤蔓生长,人工引蔓上架。6―7月份是藤蔓生长旺季,人工引蔓,使藤生长分布均匀,并进行适当修剪,剪密留疏,剪细留强,使杜瓜藤蔓在棚顶形成30%~40%左右的遮阴率。

1.2.3 管理方法

茶园管理采用常规管理水平, 春茶开采前3周每667m2施20kg尿素作为催芽肥,9月下旬每667m2施100kg复合肥。春茶收获结束后修剪,夏秋留养。6月上旬用联苯菊酯2.5%乳油(天王星)1500倍喷雾,11月上旬以0.5波美度石硫合剂封园。4个对比小区的施肥、除草、整枝、喷药保持一致,避免人为差异,茶叶开采标准同品种保持一致。

2 试验结果

2.1 茶叶采摘时间提早

杜瓜棚对茶园有保温作用,套种杜瓜茶园春季发芽提早,安吉白茶对照区采摘时间为3月24日,杜瓜套种区为3月21日;乌牛早对照区采摘时间为2月17―18日,杜瓜套种区为2月19日(见表2),杜瓜套种区比对照区平均开采期提早2~3d。杜瓜籽采收时间均为9月25日―10月15日。

2.2 经济效益明显

茶叶―杜瓜立体栽培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每667 m2茶园增收茶叶450元,增收杜瓜籽2700元,净产值增加2100元,比普通茶园增收20%~30%左右(见表3)。

2.3 研究集成了茶园套种杜瓜模式图

根据茶园套种杜瓜技术试验结果,结合茶叶和杜瓜生产管理技术,提出了茶叶―杜瓜高效立体栽培技术模式图(见图1)。

3 分析讨论

茶树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光耐阴,2个供试品种没有明显的适应性差异,认为一般茶树品种皆可套种,然白化类茶树品种尤为适应,如白叶一号、黄金芽、天台黄等。

杜瓜密度以每667m220~30株为宜,杜瓜密度过高藤蔓造成茶园过度遮阴,茶树冠面阳光不足将严重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产质量。适宜的杜瓜密度,并在生长期间人工引导藤蔓生长,通过修剪整枝,使杜瓜藤蔓在棚顶均匀合理地分布,形成30%~40%左右的遮阴率。将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产量并改善茶叶品质。

杜瓜棚对茶园有保温作用,茶园春季发芽提早,杜瓜套种区比对照区开采期提早2~3d,提早上市茶叶具有价格优势,以增加茶农经济收益。

茶-杜瓜立体栽培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每667m2茶园增收茶叶450元,增收杜瓜籽2700元,净产值增加2100元,比普通茶园增收20%~30%左右,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是茶叶生产中的新型农作制度创新,对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5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作为我国的特有饮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历代“本草”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它有止渴、清神、利尿、治咳、祛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驱困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近代研究发现,经常饮茶可提神醒脑。茶叶中含有5%左右的生物碱,其主要成分是咖啡碱,这种咖啡碱在泡茶时有80%可溶进水中,饮用后能兴奋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脏功能;并能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解油腻;还能加强横纹肌的收缩功能,因而能使人解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因此,每天清晨喝一杯茶,会使人精神振作,精力充沛。经常饮茶还有利于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茶叶中含有的儿茶素和黄酮甙,具有增加微血管弹性、降低血脂以及溶解脂肪的作用,因而能防止血液中或肝脏中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积聚,对防止血管硬化有一定作用。饮茶虽然好处很多,但也有很多禁忌,如:神经衰弱的人不宜睡前饮茶;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有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能增加胃酸浓度,故患有溃疡病的人不宜饮茶;因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能影响人体对铁和蛋白质等的吸收,

茶叶是我镇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镇共有茶园4200余亩,年产干茶3万公斤,年产值达950余万元。由于发展年代较早,以老品种(九坑种)为主,茶叶开采上市迟,经济效益低。又我镇山多,低丘缓坡地多,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的土地资源充足,农民积极性高,为此积极引进推广茶叶新、优品种,通过引进及自繁自育,逐年改良老品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项目,引进的黄金芽、白茶、龙井43,是目前茶叶界所推广的名优良种。特别是黄金芽其茶色金黄,口感独特,所含的挥发油、生物碱、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各种有效成分含量丰富。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黄金芽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并有较好的降脂、健脑、减肥、醒酒之良效。常饮黄金茶能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抗病能力,是二十一世纪最受欢迎的纯绿色生态型保健功能茶。目前市场上量少,价格昂贵,每公斤达5000元左右,高的上万元,良种引进推广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市场前景。

一、 工作与配套的技术措施

1、 工作措施。落实三个保障,一是工作保障,建立了9个人为核心的项目领导小组与技术实施小组,制订工作计划与技术方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二是技术保障,聘请了省农科院茶叶专家为技术顾问,萧山区首席茶叶专家为技术指导。各技术小组人员分别落实项目的技术方案与技术措施。三是资金保障,吉山、天乐、欢坛三个项目实施单位积极筹措落实项目资金79万元,<其中良种繁育成本9万元>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基地建设。

2、 技术措施。综合运用农业技术,满足和控制茶树的生长发育,提供为获取高产优质茶叶所要求的一切栽培技术措施。茶叶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是在品种优良环境适宜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运用肥、水、剪、采、促、控相结合的措施,以调节茶树各生育时期的生理活动,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它包括茶树培育与提高土壤肥力两个方面。培育壮枝密生,以个体植株发育健壮,群体结构能迅速形成覆盖度为应用的原则。

(1)单位采摘面积上生产小桩密集、健壮,以使有效芽数多;

(2)新梢可采部分单个重量大;

(3)发芽轮次多,每轮生长量大,即新梢伸育快而壮实;

(4)茶园覆盖度达而采摘面积大。

利用顶端优势,压低主枝,扶助侧枝。调节芽数、芽重、刺激树冠而生产枝育芽能力;轻修平时程度很轻平整树冠面的修剪,起调整发芽基础作用。

土壤管理主要是水土保持和施肥。坡地以水平线整地,等高条植,杂草,土杂肥深埋填底,每年亩施纯氮40公斤以上。

二、 效益与各项指标完成和超额完成

本项目茶叶良种引进建茶园360亩,其中投产面积305亩,引进龙井43号180亩,白茶120亩,黄金芽60亩,良种茶开采时间早,比老品种提前7-10天上市,占领了市场价格优势,特别是黄金芽与白茶经济效益更为突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产干茶4148千克,茶叶总产值达330.2万元,总利润110.3万元。比老品种总值增78.6%,总利润增138.7%,比计划总增值1.9%,总利润增2.13%。繁殖良种茶亩54万株预计产值26万元,获利16.2万元。实现总产值356.2万元,总利润126.5万元,本项目总投入资金79万元,投入产出比1:1.6.

第6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生产经营模式

马江镇四家茶叶初制厂,都没有自己的基地茶园,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包装,都是靠收购本镇茶农的鲜叶进行加工,机器设备不配套,加工技术有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除两家初制厂在本地有自己的茶叶门市店,另两家初制厂和茶农均无销售网络,都是靠外地茶商上门收购,价格低利润薄。

发展对策

1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

在自然条件好,无污染的山区建立有机茶生产基地。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实现良种化。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施以农家肥和有机肥,用生物和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严格按有机茶生产规范进行栽培和加工。通过强化茶园管理,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2培植龙头企业

家庭作坊式是马江镇茶叶加工的现状,要做大做强,就要进行战略性调整,由镇政府出面,进行重组,集中力量培植一个龙头企业,企业与各个茶场(厂)及茶农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科学,规范生产,统一品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茶叶产业化的需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着力打响昭平工夫红茶这个品牌,品牌之下开发系列产品,这样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迅速占领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建立新的营销模式

马江镇茶叶销售最大的不足是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主要靠商贩上门收购,因此,要扩大销售,必须采取多种营销模式,建立营销网络。

直销策略:在本县、市及其他大城市,开门市店或专卖店,产品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流通中间环节,节约销售费用。代销策略:优选信誉度好,销售能力强的代销商,先不要他付款,待销完一批茶后收回货款,利益分成。

第7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大和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市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建设基地、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以生态为基础,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按照规模化、标准化、良种化、机械化和无公害有机茶的标准要求,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提高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我市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年度,茶园面积发展到2万亩,其中卢氏县1.9万亩,500亩,市400亩,县100亩。建立200亩以上重点基地6—8个;建立500亩以上示范园基地2—4个;建立无性系良种母本园200亩;建立无性系茶苗苗圃50亩以上4块;重点培育1个龙头企业,创建茶叶品牌;建立市茶产业协会;扶持3—5个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训茶农100000人次,技术人员500人次;培训一批茶文化及茶艺表演人员。

三、时间安排

(一)年7月—10月:新茶园规划、计划发展面积申报阶段;

(二)年11月—年1月:新茶园准备阶段;

(三)年2月:新茶园准备情况检查验收阶段;

(四)年3—4月:茶苗定植阶段;

(五)年5—6月:种植检查验收阶段。

四、工作重点

(一)抓好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建设。年我市安排的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建设200亩以上重点基地6—8个、500以上示范园基地2—4个、无性系良种母本园200亩、无性系茶苗苗圃50亩以上4块等。相关县(市)要按照全市茶产业发展的统一布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实施山、水、园、林、路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的要求,抓好建园质量,确保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二)统一技术操作规程与茶苗供应。统一技术操作规程。选择生态条件良好、无大气和水源污染、土壤PH值在4.5—6.5之间、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山地坡度不超过25度的园地进行建设。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园地障碍物清除、整地修建梯田、深耕抽槽施底肥、排蓄水系统建设、道路网建设、茶园防护林建设和良种茶苗栽植等工作。栽后加强苗期管理,做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树形培养、抗旱保苗及防冻工作,确保茶苗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统一供应优良茶苗。优选适合我市栽培种植的抗旱抗寒茶苗,早、中、晚品种混合搭配,严把选苗、起苗、运苗质量关,实行茶苗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运、统一技术服务。

(三)加强科技推广工作。加强茶产业科研推广工作,强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组织推广应用以下先进实用技术:本地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和快繁技术,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无公害、绿色食品茶、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茶叶加工自动化、茶叶原料及产品无害化保鲜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保证技术,茶多酚等茶提取物精深加工技术。

(四)建好科技服务网络。成立茶叶生产科技服务咨询所,负责茶叶生产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指导。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茶叶生产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茶叶深加工人才、市场营销人才,构建茶产业创业团队。利用广播电视传媒、电子商务、板报、墙报等信息平台,为茶农和茶企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咨询服务,构建市县乡贯通、内外呼应、预测及时的现代化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第8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武夷水仙 栽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30-01

在光绪年问,武夷山上播种的水仙便开始传遍各地,迄今为止大约有了120多年的种植历史。水仙具有栽培方便、品种优质的特点,因而被广泛种植。武夷山的水仙保留了地名的特征,直接命名为武夷水仙;而种植于建欧、建阳的就被命名为闽北水仙。水仙的制成品被称为“北苑贡茶”产于南雅地区,在古代御为皇上贡品;种植在永春的叫做闽南水仙,而漳平地区的叫做漳平水仙。尽管都是水仙,但是由于生长的环境、地理位置、土壤、气候条件等的不同,植株的形态也会做出一些改变。而且,各地区的制茶技艺不同,水仙也就更有差异性了,外形、香气、色泽、滋味各具特色,极大地丰富了祖国茶叶的品饮内涵。世人都说:“吃在中国”,从水仙茶的品饮就可窥一斑。

所属于大叶迟芽种的武夷水仙茶,其品质特别优良。“水仙质美而味醇,果奇香为诸茶冠”。此乃前人对她所做的最高荣耀的赞赏。这种水仙,叶片圆润而饱满,冠压群茶,听到老辈茶师说,在闽南的铁观音也是这一品种,因此在闽南也属最佳品种。一生闽之北、一长闽之南,皆为迟芽种,香与韵俱佳,一传统古朴、一新颖清象,交相辉映。

一、武夷水仙的栽培技术

扦插无性繁殖,是武夷水仙的育苗方式。扦插方式都是先整理好以红壤土和黄壤土为基础的苗地,然后进行基础性夯实。在秋冬季节时,剪下约3cm左右长短在上一季留下的红色茶枝,在准备好的苗地中扦插大约2/3的枝条部分入土,土上则保留叶和芽的部分。为避免寒冻带来的伤害,因事先准备好薄膜覆盖或者使用遮阴网和芒其草来保护幼苗。并适时浇水、施肥、打虫、去除杂草,至翌年春节前后,移栽即可。若气候不干旱在农历十月小阳春时移栽最佳。

开山种植武夷水仙茶,起点要高,并要具前瞻性。首先要遴选上等地块,必须做到无公害、绿色、环保。在对新茶园建设方面,采取高标准更具创新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创建。在将来的茶叶市场中,环保、绿色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代名词。茶园选择的地段应该为无人经营的熟荒地,可以在荫蔽性强一点的森林植被的中间位置,择一砂砾土壤质地的土壤结构开辟。在开垦这块土地前,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要做一些相关的鉴定,否则不利于茶叶生长。当然,种茶最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到经济因素,采用科学的手段种植,以梯级形式种植最佳。新开垦的土地要进行挖沟处理,大约挖出宽和深为30-50cm左右的沟便可。然后用有机肥料将沟填充好,每半个月最好进行一次回沟整理,这样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每一个沟之间的距离都应该留出适当的位置,视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都以1.7cm的间距左右为最好。

锄草,对于新开垦的茶园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使整块地杂草丛生。尤其是在开垦的头几年,合理的管理相当关键。而且在茶园里有这么句俗话叫做“一年失管,三年难挽”。锄草管理的技巧有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先施以有机肥料,然后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的除虫剂喷洒虫害,以求能够达到最安全的管理效应,创造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茶叶生产技术

武夷山水仙长势非常之快,尤其是在大自然的生长环境下,乔木型的植株极具枝繁叶茂,具备很强的观赏性。一般在5月中下旬后,采用其嫩芽制作绿茶乃上好的原料。不过,制作乌龙茶的标准又有不同。乌龙茶应于叶片上露水干后的早晨,到傍晚五点之前的晴朗天气,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无破损,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并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水筛是最佳的做青方法,萎凋则是用两晾两晒的原则。当顶端叶片开始下垂后,表面开始灰暗无光泽表明萎凋程度达到了相应的标准。最好的萎凋方式,是将采摘的鲜叶均匀的放入水筛里,当做青的过程慢慢的展开来后,可以相应的增加厚度,依次类推。在摇青的时候,注意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缓慢进行,而且将室温调至最佳温度,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做青的具体情况而定。专业的做青师傅讲究又快又好,秉承“如梅斯馥兰斯心,心闲手敏工夫细”的古训。倘若使用机器来做青,摇动、吹风和间静要交替着灵活变动。制作水仙茶,还有“懒水仙”的说法,就是因为水仙茶要相比起其他茶来更少的摇动。做青的人,嗅觉一定要灵敏。如果没有闻香气的好鼻,则难以做出一流的好茶来,闻香的步骤是做出好茶的基础。因此,对于做茶的师傅来说,要选用经验老道,熟练手巧的人。尤其是对于传统工艺更要了然于心,丝毫不能有一丝马虎,对制茶没有一定驾驭能力的师傅不算是优秀的师傅。在杀青时,时间要保持稳定不能减少,而且锅炉的温度要保持正常,前期的火力以中高火为主,后期则可以慢火调理。

当制成成品以后,对武夷水仙的销售也有着巧妙的手法。一般的茶叶,都在产后一年才开始入市,那是因为水仙茶的陈茶才是上上之选。老枞水仙从50岁左右的树龄即可开始算起,到一百岁以上的老龄水仙则会称为百年老枞,其“百岁香”的名声传遍天下。随着武夷水仙茶储藏时间的不断增长,烘焙次数的渐渐增加,更具焦糖香,汤色也会呈现金红和金黄色,浓香四溢口感极佳。在极品陈茶中,泡出来的茶汤在杯子里会形成一圈特殊的金色圈,它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极好的,能够起到养身健体的功效。不过它的口味较重,中老年人更喜爱喝。陈茶的烘焙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定,没有硬性规定,不过个人更加偏向于三年烘焙一次。

第9篇: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缙云县地处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是浙江省扁型绿茶的重要产区,有着近十年多的辉煌历史,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营销网络,品牌创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劳动力报酬的升高,茶农效益相对下滑。在新的形势下,缙云茶叶必需进行转型升级,通过科技攻关,茶园优化,特色提升,多品种开发,进一步整合培育壮大茶叶企业等途径,全面有效推进缙云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缙云县位于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境内茶园具有孕育名茶的优越生态条件,茶叶是缙云县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缙云茶业如何转型升级,走好持续发展之路,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有效推进缙云茶叶产业的发展,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共大家商榷。

一、缙云茶业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初期时,全县茶园面积在2万亩以下,2012年,全县茶叶面积达到5.5万亩,茶叶产量1206吨,实现农业产值1.88亿元,茶叶加工贸易综合产值2.62亿元,平均亩产值为3774元。与2002年相比,茶园面积翻了一番多、茶叶产量翻了二番多、茶叶产值则翻了六番多。同时积极推广机械化加工,加大机制名茶推广力度,取代了手工名茶,目前全县名茶加工机械达6790台,名茶机械加工率达98.26%。

2.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全县现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7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50余家,获得QS认证的茶叶企业7家,延伸到茶园的加工车间12家,缙云县石上菊薯茶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茶叶清洁化、连续化加工走在全市前列。

3.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

在传统绿茶的基础上,新开发出缙云黄茶等系列产品,由于缙云生产的“仙都笋峰”茶的形状、颜色与西湖龙井茶过于相似,自身特色不够明显,经济效益不够高,急需寻找新的出路,因此,缙云县发展了3000亩有鲜明特色的缙云黄茶,进一步提升了缙云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4.销售网络初步形成

随着面积扩大和品质的提升,从事茶产业的人员不断增加,不但在县内形成了多个从鲜叶到干茶的茶叶市场销售网络,而且培养了大量的茶叶营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使“仙都笋峰茶”顺利进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批发市场行列,缙云县茶叶交易市场功能不断完善,成为我县及区域性茶产品销售主要平台。

5.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首先是统一品牌,“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对全县10多个茶叶品牌进行整合,统一打造“仙都笋峰”品牌,并由缙云县茶叶产业协会按照“仙都笋峰”茶地方标准进行品牌建设与管理。其次是打响品牌,有针对性地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区域性茶叶博览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并到各地举办各类宣传和促销活动。到现在,“仙都笋峰”茶先后荣获“世博之旅?浙江十大旅游名茶”、“浙江名牌农产品”、“中国文化名茶”、“ 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最后是大力挖掘茶文化与黄帝文化内涵,进一步扩大缙云黄茶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缙云打造养生休闲之都提供文化活动和现实依据,使缙云茶叶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6.标准化建设有新进展

首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县农业局、县茶叶产业协会共同制订了“仙都笋峰”茶地方标准规范,对产地环境、育苗及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等作出明确要求,并由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为全县茶园建设、生产管理、采摘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和茶企等提供标准规范依据。其次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加强茶农的生产加工质量意识,全面有效控制农药残留问题,到目前,全县通过有机茶认证的基地面积达2225亩。最后是拓展良种茶园,缙云县在2003年和2008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推广先进县”。

7.政府扶持有新举措

“十一五”期间,缙云县共投入资金520万元用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首先在基地建设上,投入资金170万元扶持全县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壶镇伽塘、溶江黄西弄、三溪厚仁等茶叶基地,总面积达4000余亩。其次在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121万元扶持全县茶叶加工环境优化改造项目,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加工厂24家(其中有7家通过了QS认证)。最后在品牌建设上,缙云县投入资金229万元用于茶叶产业标准制订、传媒宣传、品牌营销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缙云茶叶虽然在全省有一定名气,但与国内茶业发达地区相比,跟百亿产业规划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品种开发单一,茶叶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全县茶叶99%以上是纯手工采摘春茶,加工中高档龙井类扁型茶,夏、秋茶基本不采,茶叶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茶园效益不明显。

2.标准茶园面积小,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茶叶生产中,单家独户的现象十分普遍,茶园零星分散且穿插交差,难以开展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也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效益。

3.组织服务化程度仍然偏低,主要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化服务有待加强;产后营销服务组织化程度不够,缺少统筹规范的茶叶交易市场。

三、推进缙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望“十二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茶业富民工程,打造中国黄茶之乡,创建茶叶科技示范县,为加快推动缙云县茶产业转型升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切实加强茶产业的领导

加强组织建设,成立缙云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重点产茶乡镇配有一个及以上技术人员,以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交流。修订完善《关于加快我县黄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扶持缙云黄茶特色品种。同时,在“仙都笋峰”品牌建设、茶叶加工厂建设、清洁化生产流水线推广、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专卖店开设、茶叶市场建设、标准化茶园创建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用好县政府计划“十二五”期间安排的扶持茶产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推进茶叶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系列化服务,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茶农持续增收。

2.大力发展专业服务组织

一是继续实施扶优扶强政策,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快培育一批上规模、科技水平高、带动性强、且与茶农建立稳定产销协作关系的茶产业合作社服务组织;二是壮大茶叶经纪人队伍,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县外设点、布网、建窗口,以此加快与上海、西安、北京、济南、沈阳等大中城市的对接,拓展“仙都笋峰茶”的国内茶叶市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支柱,营销大户为基础的缙云茶叶经营群,把茶叶企业、合作社、经纪人联合起来,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仙都笋峰”、“缙云黄茶”品牌。

3.依托县产业协会打造知名品牌

首先,用“仙都笋峰”来统一缙云茶叶的标准和品牌,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协会和合作社的形式延伸加工车间,保证质量,提高产量。其次,由协会组织会员单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开展省内外茶企业的交流合作,扩大缙云茶叶的知名度。第三,要安排一定的县级财政资金用于“仙都笋峰茶”集体品牌打造和市场开发。

4.开发特色茶叶,打造精品名品

根据缙云黄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快探索缙云黄茶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要求和加工产品形状等,开发提升产品及包装的多样性,全力打造缙云黄茶特色产业,同时充分挖掘黄帝文化与黄茶渊源关系,打造中国黄茶之乡称号。

5.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示范带动

围绕栽培、加工、营销等内容进行培训,大力培育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缙云茶产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建茶叶科技示范县的步伐,全面实行标准化、规模化和生态化生产经营,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园区茶产业示范区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

6.加快现代农业标准茶园建设步伐

一是对分散到户的集中连片茶园,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或转包流转给专业大户或合作社,提高茶园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生产经营效益。二是根据缙云老茶园多、单产低的现状,分批分期进行改造,挖掘增产提质潜力。三是改种换植,再提高缙云无性系良种茶园比率。四是鼓励茶叶企业、合作社及大户投资建设 “仙都笋峰”、“缙云黄茶”现代化生产示范园。

7.开发适销对路的中低档茶叶品类,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着力提高夏、秋茶产品开发利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