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第1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案例式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模式得到了相对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精心设计,保证它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紧扣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还要注意保障教学案例的发展性,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另外,相关教师还要注意对教学案例中的指导性进行重点关注,保障教学案例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出指导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案例式教学的含义

随着教学模式中不断创新和发展,案例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而衍变而成的,其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是中心。其中,所谓的案例,就是相关的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结合相关的教学知识,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进行综合以及挑选,在新课标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编写的课件教案。

其中,由于数学教学的特殊性,作为其教学的核心,问题可以看做是数学知识的生动反映。在案例式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设计编写,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时候,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进行训练以及培养,促使他们在对案例进行解答以及探知的过程中得到学习技能的提高。另外,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相关的教师需要保证案例能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实用性,促使它和教学要义仅仅相连,从而对教学活动开展进行有效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的应用

1.案例教学的典型性

在初中数学就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结合教学素材,将学生作为实施的主体。其中,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师在对初中数学教师在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其案例的四设置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都不符合,教学案例中的典型性得不到保障,从而导致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达不到相关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案例式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在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突出,为教学案例的典型性提供保障,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析以及解答,对教学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

2.案例教学的发展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其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素养、学习技能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的实施下,教学活动在开展的时候还要注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还要注意对这一理念进行贯彻落实。这样的教学理念就致使了教师在对案例式教学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案例式教学的运用进行统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素养以及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3.案例教学的指导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还要注意对其相关的指导性进行保障,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注意评价教学,促使相关的教师对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判、思考以及辨析。在利用案例式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的时候,相关的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注意与评价教学相结合,对学生之间的相关评价以及小组评价活动进行及时开展,促使学生对学习经验以及解题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以及归纳,鼓励他们对自身的看法以及见解进行积极表达。另外,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在不断学习以及反思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随着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案例式教学得到了相对较为广泛的运用,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能力的提高。其中,在初中教学中对案例式教学进行运用的时候,相关的教师还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抓住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进行选取使用。另外,利用案例式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重点关注,对案例式教学中指导性进行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反省,从而使他们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东.案例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23(12):192-193.

第2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关键词:教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一)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三)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一)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二)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三)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四)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五)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关键词: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教学案例

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进一步推动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相比于传统的CA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优化,因此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反思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注重教学知识形象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数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初中生恰好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在学习抽象数学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思维障碍,如何将抽象数学进行形象转化,始终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平台,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进而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基础。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是由具体的事物提炼出数学模型,然后由感性思维上升为理性思维,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有效实现这一转化过程,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却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将抽象的过程动态进行形象呈现。特别是在几何学习过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平面、立体结合的图形,然后利用相关功能实现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化,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顺利构建直观认识,促进他们的思维转化。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空间立体感和几何思维,而这正是提高初中生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案例1:在进行“直线、射线、线段”概念教学时,笔者为了引出新课,在网上收集了铁轨、探照灯和斜拉索桥等具体图片。然后笔者利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在图片相应位置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最后再将这些图片拖回桌面,以此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都是源于生活的,并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进行完小组讨论和自我发言后,笔者让学生亲自将桌面的图片拖回到电子白板上,验证两个图形是可以完全重合的,进而得出全等图形的概念,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二、加强教学活动互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在依托于交互电子白板而构建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转变,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变得更加自由灵活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课堂活动参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课堂充满了活力,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有利于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

案例2:在进行“从三个方向看”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个问题:根据电子白板上所显示的三个视图(略),想象一下物体的具体形状,并猜测和估算一下需要用多少个如图大小的正方体才能完全搭出该物体?在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充分作答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相关功能,搭建出相应的几何体来,有效化解了知识难点。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堂互动更为有效。

三、加强教学内容丰富性,全面拓展学生知识面

新课改强调要加强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到现实生活之中,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内容单一的局面,有效整合了多种数学素材,真正实现了带领学生走进数学教材,真正了解和掌握数学。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精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利用相关功能将内容丰富的教学内容动态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也将得到全面拓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案例3:在进行“设计中心对称图形”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从电子白板的图库中任意选择一个图形,然后利用克隆和旋转功能,构设该图形的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对此都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并创造性地构设了许多优秀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既开放又高效。

总而言之,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以数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实际为立足点,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优势,进一步推动初中数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梅超.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的得力助手――以初中化学课堂中

的应用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

[2]虞海燕.交互式电子白板与英语口语教学整合的模式及应用[J].

学周刊,2014(10).

[3]丁军.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效课堂的新推手[J].软件导刊,2012

第4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一、初中数学“双基”教学的误区

1.重难度,轻基础

新课程是具有突出课改要求的新“双基”,课程内容的设计注重了近、现代教学知识的有机整合,新、老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和教学要求上都有较大的变化.新教材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是分段设计、分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部分老教师由于缺乏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还是用老的经验和眼光来审视新教材,片面地理解新教材,把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打碎了,甚至有的教师为了中考能取得好成绩,认为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总比少学好,因此,教学中盲目地拓深知识,提高要求,盲目地拓展补充知识,造成课时量严重不足和学生“吃不了,消化不良”的现象.

2.重形式,轻落实

有的教师用所谓的新理念组织教学,结果出现了只注重华而不实的“生活化”或轰轰烈烈的“探索化”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注意到“双基”的落实问题,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遇到了障碍.

有的教师在数学中过分强调“探索化”,不管什么课型、什么内容,也不管“探索”的价值如何,总要设计一些似乎是“探索”的套套,让学生“往里钻”,结果既浪费了时间,也使得应有的“双基”训练和巩固得不到落实.

3.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可有可无,甚至有的教师真想弃之而后快,因此,教学中出现了“重视应用,轻视过程”的现象.

4.重演示,轻操作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让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课堂上利用它辅助教学,可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节约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多媒体当做小黑板,一节课上下来,黑板上只写了一个课题,其余的都是用多媒体像放电影一样演示的,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实在值得推敲.教学中都是教师演示,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基本技能的落实将是一句空话.

二、初中数学“双基”教学的反思

1.与时俱进地审视“双基”

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双基”.

2.在学习课标中把握“双基”

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它明确规定了每一个模块(或专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并附有教学说明与建议、教学案例和课时数量等,特别是对“双基”的内容与教学要求比较具体、翔实,便于教师把握和操作.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做到对“双基”的内容与教学要求烂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双基”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在教学中夯实“双基”

夯实“双基”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体现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等基本技能训练.

4.正确评价学生的“双基”

第5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实践探究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数学思想方法是新课标中“四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认识都比较肤浅,因而造成初中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低下. 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多年,致力于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阐述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强化措施的探索与思考,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借助数学的历史背景资源,展

现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 作为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倘若只是机械式地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难以接受. 这里可以借助包涵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历史资源,不断地总结与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这些优秀思想方法的熏陶,便于形成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为了赶所谓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数学历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经常在课堂中一带而过,有的甚至丢弃课本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数学历史资源介绍,数学教育的价值难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对这一抽象的东西难以快速理解和有效运用,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历史中数学家赵爽创设的“勾股圆方图”以让证明过程便于理解,从而快速、有效地运用. 伟大数学家华罗庚一直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数学历史于课堂教学之中,挖掘其中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以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服务于自己的数学解题过程,进一步强化数学历史资源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与效果.

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融入数

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之中

1. 在探究数学定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都在教师的教案中有所体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容易被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是在合作交流与讨论中被重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 笔者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课堂案例为题材,剖析通过何种方式与手段在探索与发现数学定理和法则的过程中体现数学思想与方法. 本节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1)由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性质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比较熟悉,这里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从角和边的角度进行探究,这也是本节课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重点. (2)对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论证,可以将四边形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三角形进行解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其实,这节数学课堂设计体现了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掌握了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问题和探究四边形问题的方法,能促进学生从“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有效转变.

2. 合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凸显解决初中数学试题的实效性

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一直倡导:“解题训练是中学数学的首要任务,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中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有效解题的利器,在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课堂中,应重视和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1 如图1所示,在ABC中,AD,BE分别是BC,AC边上的中线,且相交于点O,已知S=1,试求AD和BE将ABC分为四部分的面积各为多少.

[A][图1][E][C][B][D][O]

分析 本题若将所求各部分的面积孤立地求解,十分困难,所以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将各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与分析. 根据题意可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其中有四个小三角形是大三角形ABC的一半,即S=S=S=S=. 本题建立所求四部分面积之间的联系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解析 根据题意,连结OC,则S=S,S=S. 由于S=S=S=S=S=(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S-S=S-S,即S=S. 所以S=S=S=S(体现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因为S+S+S=S=,所以S=S=S=S=. 所以S=S=,S=2×=,S=-=.

本题采取数学整体思想方法,在处理的过程中借助对图形的观察与分析,挖掘图形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拓展到整个图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求解. 可见,只有站在对整体图形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弄清局部之间的关联性,才能快速、准确地求解,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整体思想方法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实

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处理数学问

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是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和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正蕴藏于智慧和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之中,作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处理数学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灵性,发展学生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初中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2 试求+++…+的值.

分析 本题实质上是高中数学才涉及的等比数列问题,但对于一般的初中生而言,应该是无法处理的,倘若我们这里借助图形的面积进行恰当地转化处理,就会变得十分简单、易懂. 可构造如图2所示的边长为1的正方形,此正方形的面积是1,正方形面积的一半为,正方形面积的一半的一半为……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结论.

[图2][][][][][]

第6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活动;说数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只注重教师单向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和内化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新课改发展的绊脚石,大量的事实证明: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当前,关于“教”的方法和技巧已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然而,与教学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学”的方面经常被忽视,如果学生“学”得不到位,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针对的实效性.

本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育的教学经验,以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方式,阐述以教和学一体化的“说数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教师“教”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打破学生不善于“学”的窘迫局面,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实效性;相信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 数学新知的探究,在“说”中发

现过程

思维活动的教学贯穿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生只有把握了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的数学思维过程,才能深刻理解根据自身思维而获得的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触类旁通地同时发展和深化思维创新能力.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平台让学生将处理数学问题过程中的解法、思路和寻找解题突破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展示给大家,挖掘课本教材中的科学活动并加以运用,从而揭示数学思想与方法可以从思维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获得,这有助于将客观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认知结构,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学生对思维活动的描述离不开自身的参与和实践,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务必巧妙设置和安排恰当的“说数学”活动,将新知识融入具体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在事先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挖掘问题中隐含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在体验学习数学的复杂思维过程中,深刻体会探究科学知识的艰辛.

案例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梯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教学中,数学教师提出如下一则问题:现有一块梯形草地,已知梯形的四边长分别为a,b,c,d,如图1所示. 小明想在梯形两个腰的中点开辟一道直线小路,请你帮助小明计算这条小路的长度.

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系列问题:

(1)本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分别是什么?

(2)看到本题中所求的内容,你联想到的数学知识是什么?为何这样联想?

(3)简要说明本题涉及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什么类型的数学问题进行处理?

(4)本题中的问题能用你联想的内容直接处理吗?请说明需要构造何条件,就可以利用联想的内容进行处理.

(5)到目前为止,同学们是否已经找到处理本题的方法?请叙述你所得到的答案,以及得到该答案的具体解题过程.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和讨论中,尝试了探索数学知识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在具有强烈求知欲的情形下理清了处理问题的思路,充分表达了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提升了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享受了通过自身的探索发现取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在数学习题的教学中, “说”出解题

思路和解题方法

数学是一门工具型学科,解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数学习题中条件与结论之间难以探究的逻辑关系,作为数学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分析,探究处理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如下:(1)指导学生在审题环节中,说出题设中的条件与结论,将文字和图形转换成数学表达式;(2)指导学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说出自己所想到的解题方法和具体的解题步骤;(3)引导学生力求思维角度的多元化,寻求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和新颖、简洁化,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所想的缘由. 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解题的有效方法,而且能提高自身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

案例2 某运输公司的火车,从A地开往相距1600 km的B地,为了适应形势的需求,公司进行了技术改进,车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0 km/h,时间比原来减少4 h. 已知目前铁路允许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40 km/h,试说明该段铁路是否可以再次提速.

教师: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进行自由讨论,着重从问题的类型、分析过程和求解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小组A:本题是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的行程问题,题中主要说明了技术改进前、后的行程问题,可利用下表进行对照、分析:

据题意可知t■-4=t■,即■-4=■,解得x=80(km/h).

教师:该组学生能够准确抓住题中问题的关键,进行透彻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他小组能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处理该问题?

小组B:在本题涉及的三个量中,路程固定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变化的,上组同学从速度角度进行分析,这里同样可以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下表.

根据题意可知v■+20=v■,即■+20=■,解得x=20(h).

教师:以上两组同学的思路分析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比较好,请第三组的同学思考处理这类数学问题有何规律可循?能否介绍一下解决问题的步骤?

小组C:首先确定题目中所涉及的几个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其次假设某一变化量为x,通过列出表格分析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进行求解;最后注重解题的完整性以及验证结论.

数学应用题是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题型之一,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缺乏生活化和模式化的经验,使得学生感觉数学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 可见,数学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创设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以高效处理初中数学难题. 同时,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身思考和探究问题找到正确结论的过程中,总结数学解题规律,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其“说”出来. 对于这一过程,学生既体验了探究的艰辛和取得成功的满足感,也能使数学思维训练得到进一步强化.

■ 一节数学课堂在结束时,“说”出

课堂中的收获与体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节数学课堂在接近尾声时,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大大减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课堂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总结,说出自己在本节课中取得的最大收获和最深刻的体会.

案例3 初中数学教师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可设置如下的课堂小结:

(1)同学们!在本节数学课上,你们除了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学到且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本节课中老师采取的讲解例题的方法你认为如何?同学们能否运用其他的方法来求解该题?

(3)在处理例题过程中,同学们是否思考过根据题目的现有条件得出其他不同的结论?若让你对现有题目进行改编,你会得出哪些新题目?

(4)在努力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你们是否产生过“灵感”?最终的结论与自己开始猜想的结论是否一致?

第7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关键词】提问题积材料细探究理结论探究式学习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仍在低谷徘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外,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也至关重要。这表现在:教师们在教材的处理上缺乏积累、缺乏整合、缺乏拓展。对此,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正探索着“农村初中数学‘提问题、积材料、细探索、理结论’探究式学习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立足于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新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问题、材料、探究、结论上做文章,在“自主、合作、探究”上下工夫,力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达到:学习轻松、思路清晰、效果突出等实效。本课题探究的内容,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可谓“跳出数学学数学”;若能达到预期目标,将实现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转变。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本课题重在主动参与、重在积累运用、重在持之以恒,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提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的。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提出“勾股定理有哪些用处呢?”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去收集材料、例子,经过探索、交流,学生会明白:勾股定理可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也可以通过知道的两条边算出第三边;学生还可能认识到在建筑、航海、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由此,学生对该知识点将会加深理解,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导探究问题,然后教师逐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呈现矛盾的现象及其不同解释,如演示出乎学生预测、引发学生疑问的现象;故意唱唱反调,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等。

二、积累材料

积累材料,是学生知识沉淀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积累材料,能加深已学知识的巩固,拓展他们的视野。正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积累的素材越多,写出的文章越有可读性。学生材料的积累,教师应作具体启发、引导。可从书籍中查找,也可以从网络上搜寻,还可从生活中积累。每天积累一点点,学生对知识的吸纳将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如学生的“找规律”问题的积累,经过反复的研究、收集,他们的思维将变得灵活起来。

三、仔细探究

探究问题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学习创新的基础。正如人们所说:彼此交换一个苹果,我们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种思想,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能体现教师教学特色;学习中的探究交流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探究最初应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力避假合作现象。要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增进友谊。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如几何证明的一题多解,通过交流探讨,能缩短他们的学习时间,并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探究中,有时还需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这包括语言文字的理解,绘画知识的参与。如一道题目:“引葭赴岸”是《九章算术》中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题意是:有一个边长为1O尺的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AB生长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BC为l尺。如果把该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那么芦苇的顶部B恰好碰到岸边的B'(如图)。问水深和芦苇长各多少?(画出几何图形并解答)

解:依题意画出图形,设芦苇长AB=AB′=x尺,则水深AC=(x-1)尺,因为B'E=10尺,所以B'C=5尺在RtAB'C中,52+(x-1)2=x2解之得x=13即芦苇长13尺,水12尺。

在探究时,要避免直觉的误导。如下边题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例题:

有一张8cm×8cm的正方形纸片,面积64m2。把这张纸片按图24-1所示剪开,把剪出的4个小块按图24-2所示重新拼合,这样就得到了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是65cm2。这是可能的吗?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图,再让他们将图剪开,分组动手操作发现矛盾(64= 65?)之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解释,找出理由并尝试证明,最后表达收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精神。

四、整理结论

“理结论”是对问题探究的总结。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是最后阶段,也是探

第8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的教育领域已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抽象枯燥。当多媒体走进中学数学教学后,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优化了中学数学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整合要反映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客观联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做指导,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使用信息技术的硬软件,必须注意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需要科学地服务于教材内容。

2.发展性原则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这是进行科学教育、人性化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得到可持续发展。

3.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必须将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按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课程整合的整体功能。

4.有效性原则

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指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既要讲究效率,又要追求效益。效率是速度问题。对教师来讲,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对学生来讲,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研究内容

1.巧用多媒体,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外界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而引起的。巧妙地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录像、动画创设教学情景,能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去探求、去发现、去创造的欲望。

2.巧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认知结构造成困难。多媒体技术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实物形象,突出感知的重点,突破感知的难点。

3.巧用多媒体,提高操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和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如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构的整体优化。

3.经验总结法

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提升自己,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

五、研究步骤及组内人员分工

准备阶段: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教学反思,查找资料,课题形成,申报课题立项,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评审书的撰写,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通过教学实践及听课学习的方式获得教学案例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通过与其他数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得到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推进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也就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小结阶段,根据实践和反馈的具体实情,做好研究资料的阶段性整理和分析,动态地继续推进课题研究进程。

课题研究的总结和结题工作: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鉴定。并做好成果的推介工作。

沈群英:制定研究方案,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徐燕红:观测记录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王华:档案整理、典型案例分析,为科研论文准备第一手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论文集、优秀教案集。

2.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课件集、课题研究的音像制品。

3.完善学科资源网站。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第9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反思范文

摘 要: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我对自己过去的课堂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教育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我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反思

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我对自己过去的课堂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教育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我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容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与小组活动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把这些想清楚,做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参考文献:《教育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