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PDA无线终端;设备巡检;RFID射频技术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6-0063-02
1 概述
为了依托现有工厂MES系统提高工厂的设备基础管理水平,在原有的MES系统设备巡检模块操作的基础上做相应系统设计开发,同时引进手持PDA和RFID无线射频技术,实现工厂MES系统设备巡检数据的自动采集,使得巡检数据数字化,替代原先设备巡检需人员先纸质记录现场设备检查情况,后将记录手工补录到MES系统的方式,强化巡检过程透明化,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工厂的设备管理水平,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工厂设备巡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设备人员进行设备管理和准确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保证。
2 技术实现
1)电子标签制作:项目采用RFID技术实现手持PDA无线终端与电子标签之间的无接触信息传递,首先将需要巡检的设备信息数据通过程序写入电子标签,并将其固定在现场设备上形成设备巡检数据采集区;
2)用户通过手持PDA无线终端扫描数据采集区的电子标签,自动读取存储在电子标签内的设备信息,巡检数据采集并运用部署在手持PDA终端的设备点检程序完成点检结果的确认和数据存储,最后,将点检结果数据上传到MES系统中。如图1;
3)在工厂MES系统中做相应的软件系统开发,将设备巡检规程和设备巡检时间放到一个页面中,使得设备管理人员可以直观的查看设备巡检人员的操作过程情况,通过详细的时间采集信息和设备巡检规程要求的巡检周期比对,就可以掌握设备巡检人员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了设备巡检,并通过设备巡检时间可以更好地掌握设备巡检人员的设备巡检轨迹,是否按照合理的设备布局顺序进行了设备巡检,将整个设备巡检过程透明化。如图2。
3 采用PDA进行移动巡检的方式,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1)增强了设备巡检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采用移动巡检的方式后,MES系统中设备巡检记录信息完全读取电子标签上的巡检信息内容,操作人员不去现场就无法完成设备的巡检工作,所以,操作人员必须到现场每台设备上采用手持PDA,完成对电子标签的信息读取后才能完成巡检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责任心;
2)提高了设备巡检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巡检时间。以前往往需要巡检人员在巡检完设备后,先手工记录事后再在MES系统中进行手工录入,这样巡检人员的工作效率就非常低,同样一次巡检需要两次手工记录,大量的时间是在进行数据录入工作,采用这种移动PDA巡检的方式解决了同一次巡检两次手工录入的问题,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3)保证了设备巡检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杜绝了人工手工错录、漏录和记录不及时等因素造成的巡检记录不真实,而巡检数据的是否真实性和及时性,导致应该进行集中保养或预维修的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维护,造成设备损坏。采用移动PDA巡检的方式将有效防止人为错录或巡检不到位的情况发生;
4)养成了一种良性的习惯,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固化巡检流程,对设备管理起到了创新性效果,巡检工作作为设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许多设备隐患都是在巡检中发现并解决的,采用移动PDA巡检的方式将对巡检人员养成一种固化的流程方式,设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PDA上记录的巡检时间,有效了解巡检人员在进行设备巡检时的巡检设备先后顺序、和巡检工作总体时间情况,规范了整个设备巡检流程。
4 结论
1)创新的设备巡检方式对企业数字化工厂的整体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
2)采用手持PDA移动巡检的方式,完成了对设备巡检基础数据的自动生成,可以对设备巡检人员进行设备巡检的过程进行管控。设备管理人员通过查看巡检时间,就可了解设备巡检人员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完成了巡检,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设备基础管理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 ;信息化; 网络
中图分类号:TV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45-01
引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信息化技术、水利开发与信息化资源,带动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新途径。水利工程信息采集、传送、储存、处理以及利用,可提高水利信息的应用技术水平与共享范围,最终可提高设施的应用效果。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水利工程开发重点规划管理技术,现已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招标投标机制不完善
借多家资质进行不公平的竞标、隐蔽转包、对入库后的评标专家疏于监管、评标不够科学和统一等诸多问题。
1.2 设计任务繁重,设计服务滞后
由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工程项目成倍增加,设计单位的设计任务也极其繁重,导致施工图纸供应不及时、服务滞后,甚至部分项目还存在根据初设图纸进行施工的现象,导致设计变更增多,甚至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与进度。
1.3 足额资金到位率低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建设配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导致部分工程无法按照计划工期实施。
1.4 重视建设,疏于管理
过去“重建轻管”的意识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取项目上而轻于管理,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在建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
1.5 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建设管理中缺乏科学管理手段
目前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尚未健全,建设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基本建设程序未能真正落实到位,部分工程项目尚未具备开工条件就因为各种原因开始动工。
1.6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建管、施工、监理各方不同程度存在安全生产人员配备不到位,甚至还有无证上岗等现象,另外施工中不戴安全帽,对施工安全隐患处理不及时,工地内施工安全警示牌较少,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各工程项目中。
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水利工程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因此在相关系统的上,需要具有系统性及综合性。水利工程管理与经济问题有着相关性,在整个水利工程布局时,需要注意两者的协调。且水利事业隶属于国家公益事业,需社会上各行各界的人士及各地政府来扶持和帮助。因此在对工程进行管理时,需要承担起较其他管理更为复杂的任务与责任。水利工程的消费市场不表现为经济价值,若具有经济性价值将很难确保其生态友好,不同水利工程的目标有多种指标、参照及约束。虽然实际生活中存在矛盾,会造成本质上的变化,但是继而可开辟出新的项目。
3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不足
目前对国内所推广的有关水利信息化工程管理报告分析,得出缺少国家各层面信息化特点及共同点等材料。对于水利工程信息的采集及信息化工程管理方模式的业务无出查阅。分析报告可知,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不足表现为发展规划与纲要系统不完整。且水利信息化工程管理对今后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还未明确,如果没有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战略,将导致管理信息化停滞,水利工程有关管理部门未落实水利工程信息管理的基础资料数据及行业内的规范标注。
4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支撑技术
水利工程管理所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巨大信息量,因此,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工程建设审批状况、工程进度、工程材料、工程质量管理等信息,才可以更好的提高建设工程管理的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对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使工程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对工程变化采取措施,做好预测和监控以及工程规划等系列工作。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数据库及中间件等有关技术是比较常见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技术,笔者对以上信息化技术如何应用于水利工程管理中做出了深入的探讨。
4.1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是一项信息量极大的工作,涉及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审查审批状况、投资计划情况、建设进度动态管理、工程质量、位置地图检索、项目简介、照片、图纸等一系列材料的存储、管理和分析,利用GIS技术可以把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系统化,把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使工程动态变化能够及时反映给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对河道变化进行动态监测,预测河道发展趋势,可为水利规划、航道开发以及防灾减灾等提供依据,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
4.2 网络技术
水利系统依托于水利信息网络将相关信息进行和收集,已实现将种类繁多、信息量大并且地理分散的水利信息相互连接,以保证数据、图像等信息能够安全的、准确的进行传输和交换。随着信息化在水利行业的应用,通过改造和扩建水利信息网,可以实现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全国水利信息网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全国水利地市级业务部门以上的水利信息网*另外,还可以建设与国家政务网相衔接的水利政务内网体系,实现中央通达地市级节点的宽带连接,实现数据交换、视频信息传输和语音通信等信息传输。
4.3 数据库技术
数据结构决定软件开发模式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普遍共识,诸如工程建设规划管理系统、工程进度仿真分析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工程合同管理系统、工程概预算管理系统、工程材料管理系统、工程移民管理系统、工程档案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等等。这些专业化管理均与工程数据紧密相关。因此,信息化建设首先应按照“数据统一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再组织各类专业信息系统开发。
4.4 中间件技术
水利管理系统中间件是整个系统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其设计开发的合理与否之间关系到分布式异构信息系统能够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撑。按照功能不同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进行划分,可将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间件分为DBS和数据库集成平台、管理业务平台、水利信息门户集成平台。通过中间件,系统能够克服传统指挥管理系统存在的弊端,有效的在传统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系统与基础设施的联系。中间件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5 结语
水利信息化工程是技术含量高、跨学科、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胜利,郗明,于学. 天津市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研究[J]. 海河水利,2010,04:64-66+70.
【关键词】大型机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1.引言
目前我国对建设项目业主方管理的研究较少,大多都是侧重于施工方的项目管理,而对民用机场工程项目业主方的管理模式就更少。本文首先分析民用大型机场工程的系统结构组成、工程的特点和管理的难点;然后主要研究信息化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给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提高机场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2.大型机场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机场是城市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其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故和其他工程项目相比,机场工程项目具有自身的特点,如投资高、规模大、工期长、专业多、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高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质量第一”的项目管理
“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体,而机场作为民航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必须确保工程质量,质量管理工作重于泰山。机场项目建设是一项非常精密的系统工程,必须确保工程质量。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质量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国家财富和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
(2)工程协调量大而复杂
由于机场工程项目本身的特殊性、系统性及机场相关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同造成了机场工程在项目管理中协调工作量很大、很复杂,要使各子项工程的进度目标与整个机场工程项目的总进度目标顺利地同步进行,需要把各方的关系理顺,需要把各子项工程项目存在的矛盾解决,这需要做大量的复杂的协调工作。
(3)工程投资控制管理难度大
现代化机场的总体规划设计、航站楼工程和飞行区工程的设计影响工程投资的可能性很大、影响的因素很多,另外现代机场工程项目经常采用国外的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致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工程变更,如何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投资成本,是个不可忽视的难点。
(4)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量大并困难
机场工程项目由于在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单位很多,如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材料供应商、政府各相关部门等,机场项目业主不仅需要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必须协调解决各项目实施单位之间的问题。
3.信息化在大型机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的机场项目业主应加快实现机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以利于机场项目的现代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管理风险。
(1)、国际有关文献资料显示:传统工程管理方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与信息交流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
(2)、通过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开发与应用,能实现信息储存和传递的数字化、信息处理的程序化、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信息流的扁平化和使信息透明度的提高。
(3)、现代化的机场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工期紧,但我国的机场项目业主在工程的投资和进度控制管理方面,基本上都没有实行动态的和“量化”的科学管理,严重地影响项目管理质量。
(4)、现代化的机场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量巨大,但由于采用传统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各参与方的信息沟通基本上是以点与点式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延误、信息内容缺失和歪曲。
(5)、大型枢纽机场工程,其工程本身的数字化程度就很高,而仍采用传统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6)、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为大型机场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全新的信息管理理念、技术支撑平台和全面解决方案。
4.大型机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
机场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项目管理信息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主要包括项目的组织类信息、管理类信息、经济类信息和技术类信息。以机场项目管理工作的任务来划分,包括投资控制信息、进度控制信息、质量控制信息、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成功实施,一方面需要在信息技术上拥有成熟的软件和稳定的硬件运行环境,另一方面还应建立一整套与先进的计算机工作手段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
4.1.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结构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应以计算机、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对机场工程项目周期内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和高效管理,并为机场工程项目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决策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系统。为此,机场项目业主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我国机场工程的特点及管理难点,按管理职能划分为投资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事务处理等模块。
(1)机场项目投资控制子系统。主要包括机场项目计划投资数据处理;实际投资数据处理;计划与实际投资比较分析;投资分配分析;编制项目概算和预算;投资分配与项目概算的对比分析;项目概算与预算的对比分析;合同价与投资分配、概算、预算的对比分析;实际投资与概算、预算、合同价的对比分析;项目投资的各类数据查询;投资控制以及报告报表生成等功能。
(2)机场项目进度控制子系统。主要包括编制项目进度计划;工程实际进度的统计分析;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动态比较;工程进度变化趋势预测;计划进度的定期调整;工程进度种类数据的查询;提供多种工程进度报表等功能。
(3)机场项目质量控制子系统。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验收记录和统计分析;质量要求和标准的数据处理;工程材料验收记录;工程设计质量的鉴定记录;安全质量事故的处理记录;提供多种质量报表等功能。
(4)机场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提供和选择标准的合同文本;合同文件、资料的管理;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处理过程的管理;涉外合同的外汇折算;经济法规库的查询;提供各种合同管理报表等功能。
4.2.加快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载体,其投资主要取决于各参建单位的盈利情况,在成本核算时,应考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费用。
(2)大力培养跨专业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技术同其它行业一样,需要其相关的人员具有一些最基本的技术技能,另外,信息技术人才还要在各类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具有综合比较和灵活运用的基本素质,才能够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3)加强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加强项目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EDI、MIS系统等信息技术进行工程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其对现代经济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现代企业强调在供应链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监督与相互扶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实现双赢。其对于健康、稳定、循环的供应链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供应商关系管理现状
1.缺乏科学的准入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内部上游供应商管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大多依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完成,然而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对供应商关系管理的要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企业在不断争取品牌优势的同时,对供应商的质量、时效性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当前,我国供应商关系普遍存在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部分供应商过于追求低廉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商准入环节更多的是被动寻找供应商[2],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供应商的错失。另外,部分企业对准入供应商缺乏质量、生产技术以及服务等方面评估,供应商筛选不科学。
2.缺乏透明的寻源决策
当前,市场采购产品种类丰富、类型众多,企业要想从中选取最优质的采购货源,就必须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多轮询报价,为采购决策提供参考,然而从当前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情况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寻源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模式,且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部分企业甚至存在暗箱操作,不H降低了供应商报价的主动性,而且增加了采购成本。
3.缺乏与供应商的协同
通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主要涉及到寻源、合同洽谈、备货以及结算对账等多个环节,需要较大人力资源与物力成本,且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供需状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再加上信息的滞后性,企业内部容易出现供应平衡矛盾。
4.缺乏对供应商绩效评价
目前,国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尚不规范,企业对合作过的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管理,例如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的评价,未建立系统化管理,部分管理较好的企业还存在人工打分,备案存档现象。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单单是采购关系,而是处于同一供应链,力图形成一种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供应商关系管理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日常经营等有着重要的意义[3]。作为物流的始发点,供应商不仅是资金流的起点,同时也是信息流的重点。良好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不仅能够促进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运行,而且能够增强企业采购部门的竞争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三、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供应商主数据管理
“互联网+”时代,为供应商关系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自助注册服务,企业能够在官网或知名网站上供应商的注册链接等相关信息,潜在供应商可从中获取相关信息,在官网进行基本信息、产品信息、资质业绩等信息注册登记,建立潜在的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过后建立合作关系[4]。
企业可建立供应商资质审查体系,从基本信息、产品业绩、产品产能、生产效率、财务信息、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对供应商建立问卷,并根据供应商填写信息判断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全面实现供应商资质能力信息结构化。
2.供应商寻源管理
企业要建立专门的在线寻源协作平台,采购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模板及文档形式组织采购寻源活动,通过该平台将信息发送到供应商。然后由供应商对相应的项目做出报价,企业能够随时进入该平台查看供应商的反馈信息,参与对采购寻源的管理。企业专门负责人需对此做出评价,通过自动计算得出各个供应商的得分,进而为寻源决策提供参考。
3.供应商协同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需对采购订单、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结算及售后服务进行管理,需成立专门管理模块,使所有参与者能够通过该模块系统了解采购订单、合同执行情况及售后服务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出需求指令,例如交货期变更、合同变更、合同结算申请等,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内外部协同效应。在采购订单处理环节中,要确保信息通畅,能够随时掌握采购项目最新动向,避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决策失误,对于企业需求部门提出的变更申请,要自动反馈到采购机构,经过核实后,立即执行,避免延期。结算阶段可以参考门户电子发票,根据采购周期标准作出评价。
4.供应商绩效管理
对供应商产品制造监督、运输交付、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售后服务等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建立供应商信息库,为日后采购奠定参考基础。
四、结束语
供应商关系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企业要认清当前供应商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相应的管理策略,确保供应商关系管理企业信息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赵先德,杨君豪,等.供应商关系管理中的金融关系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66-77.
[2]张瑾.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25(2):8.
关键词:学校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问题 应对
财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职员工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是每个学校必须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能保证学校资金的良好运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防范财务风险以及避免。现在整个财政体系、与学校相关的政府部门等均采用信息化办公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校也要有相应的信息化水平。
一、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财务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经历着全新的变革。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手段代替了传统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数字的加减,而是和现代科技结合成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财务管理的数据收集更为准确也更为真实,管理流程也便捷科学多了。首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够提供更多有效数据,其中包括财务分析数据、预测数据、计划编制数据、预算控制数据等。这些数据的运用最终在整个系统中扩展,以实现数据化、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其次,财务管理信息化以后,所需数据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内即可提取进行比对并且分析。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也要比人工做出来的数据更加精准。随着各大高校的扩建、扩招,资金量也在不断增长,在庞大数据量的情况下计算机的应用显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二、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来源不仅仅只是财务处一个部门的信息,还来源于学院其他部门如学生工作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等,要实现资源共享,需要学院建立办公信息提取系统。然而现实情况是,这样可统一地提取信息在大部分学校还未实行,有信息衔接的原因,有网络安全的原因。这样使得整个财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放缓。这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信息的集成管理。
(二)财务信息安全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为操作不当。如使用带病毒软件,进出界面不按规定操作,使用带病毒的软件,轻则影响系统运行速度,重则攻击系统使之崩溃,信息数据丢失。再比如进出信息界面不按规定操作,特别是使用后不退出系统,很容易导致机密信息泄漏。二是网络风险。高校在利用网络共享实施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虽然高校内部会在网络的各个接口安装防火墙设备,但是财务数据与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在使用内存卡、移动存储卡、局域网等传播的过程中,网络病毒对财务系统的侵害不容忽视。因此,财务部门在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同时,很难避免非法侵扰,计算机系统感染病毒的几率增大,一旦出现故障,财务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很高。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实现财务信息化的关键因素。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既懂财务、经营管理又要熟悉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同时还要求他们根据特定的项目或者数据进行分析和阐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适应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熟练的业务操作人员。而目前学校的财务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专业的财务人员,他们习惯于老式的记账方法,对于新系统的财务操作仍然有很多不熟悉,如在日常计算机机械维护、OFFICE等软件应用上都需要提高相关知识。这是因为目前大多数财务工作者并不是完全市场化录取,因而对于计算机化财务工作的能力也参差不齐,计算机水平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爱好;另一方面是为了工作后期培训与自学。这给高校财务信息平台建设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加强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通过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建设,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数据中心,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和其他管理系统共享,通过一体化财务管理的实现,解决高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和共享问题,防止信息孤岛现象产生。
(二)加强信息化的风险防范
一是制定合理的用户账号、权限和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在信息化建设中,高校财务人员自身应当有对财务信息加强安全保密的意识,每个岗位的人员只能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对系统进行操作并且规范好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同时,加强机房环境和设备安全的管理,严禁无关人员接触系统或者上机操作,对于重要的计算机设备使用应连接不间断电源以确保信息的完好保存以及防止黑客的侵入。二是实施安全技术控制。安装安全功能模块,对系统安全自动检测监控,如防火墙、口令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保护、数据加密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安全有效运行,避免病毒危害、非授权入侵者等。
(三)建设复合型的财务管理队伍
一是选拔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财务部门,引进或培养兼具会计专业知识和网络专业知识的多样化人才,只有既精通会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把财务信息化的工作做好。二是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上的培训,引导他们认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财务部门应该多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他们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将计算机对财务数据分析的具体应用过程进行演示,并将其融入到学校的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办学成本等的预算研究中。努力实现其从单纯财务财务管理人员到财务管理与信息管理复合人才的转变。
总之,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工程,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大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加快了财务数据汇总速度,减少财务分析失误等问题。更在于它带来了财务管理工作观念的更新和变革。
参考文献:
[1]窦小玲.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视点,2012(03):123.
[关键词]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30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9- 02
由于国内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加之生产型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较为滞后,导致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信息化领域的建设十分落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难以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企业管理层难以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和远程控制。要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则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的执行效能,将信息化不断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基本建设目标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控以及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1.1 统一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实现安全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对安全生产各项活动、日常管理、监控、应急管理、绩效考核等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信息交流和规范管理。
1.2 统一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监控,实现企业内部重大危险源、重点岗位、重要部位的在线、实时监控,实现监测监控信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1.3 统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实现应急管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对重大危险源的有效监管;实现对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的科学管理;实现对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预测预警。
2 建设原则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可以参考如下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在线监测监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要进行统筹规划、总体设计,分步骤、分阶段实施。
(2)经济合理,整合资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依托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促进资源整合,防止重复建设。
(3)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要依靠科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建设工作,注重系统设备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先进性,采用符合当前发展趋势的先进技术,并充分考虑技术的成熟性。
(4)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既要满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基本建设内容
生产型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基础设施平台(环境设施、网络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和应用系统平台。
其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运行维护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均属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这里不详细说明。
而应用系统平台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涵盖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业务处理逻辑。包括: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三大部分。
3.1 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资质情况、安全文件、重大危险源、特种设备、安全培训、隐患排查治理、事故报告与处理、互动信息、安全考评等10个管理模块。各模块均设置可填报具体内容的功能,各级生产部门通过及时登录、填报相关信息与活动内容,将各类信息在系统中自动存储、处理,生成各种统计数据、报表和信息,便于各级管理层及时了解、掌握和查询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状况以及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状况,实现生产的远程监控和动态管理。
3.2 在线监测监控管理
主要由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重点部位监测监控及重点岗位监测监控等3个模块组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程度,确定在线监测监控点,在作业现场安装视频头,采集图像信息,实现各级管理层对重大危险源、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的实时监控,达到监测、预警和控制,有效防止事故发生。
3.3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两个模块。应急管理模块:收集企业各级应急组织机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应急培训、应急模拟演练、应急专家以及出险情况等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实现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培训、预防性检查等日常管理功能,提高对应急资源的管理水平。应急救援模块:收集企业应急值守、应急响应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等相关信息,在应急指挥大厅,实现应用软件、音视频系统的集成,提升企业总体应急协同指挥能力。
4 与其他重要信息系统的关系
4.1 与ERP系统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初步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并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数据量,可以将数据通过ERP中的“商务智能系统”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安全整体情况,通过数据逐级钻取,找出数据背后实际联系,从而有效改进安全管理。
4.2 与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的关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管理、安全生产基础信息管理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而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生产过程在线监控、生产过程信息管理。
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林业综合办公系统、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林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经济运行系统、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林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行动计划,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逐步建成齐备的基础设施、强大的数据库、强效的应用支撑、实用的应用系统、健全的标准规范体系、完善的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满足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需求,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强大支撑。
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统一规划,确保建设质量效益
科学规划是确保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林业信息化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抓紧制定修订本地本单位的林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和长期目标、重点内容、主要项目、实施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规划编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林业信息化建设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
二、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资源整合是解决当前林业信息化存在的资源分散、信息难以共享、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的首要措施。
1、抓好基础平台整合。按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的要求,对所有基础性、公共性、对全局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内容要切实加强整合,进行统一建设,形成统一平台,切实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2、抓好门户网站整合。形成“一站式”林业应用和信息服务窗口,以统一的形象对社会公众服务,维护林业部门信息和对外服务的一致性和严肃性。扩大信息服务,推进在线办事,加强互动交流,保障网站内容,提升网站政务办理和社会服务功能。
3、抓好内网整合。对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联接整合,建立内网统一门户管理和信息服务,推进政务协同,尽快建设一套完整的、功能强大的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实现行业内各部门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4、抓好数据库的整合。
三、强化运维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夯实系统运行平台
基础设施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平台和必要条件。要抓好网络扩建,要按照“注重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机房及配套设施的布局改造,改善机房运行环境,提升机房运行效率。强化运维管理。加强内外网内容保障,确保运行顺畅。推进等级保护工作,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动运维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将目前依靠人的管理转变为依靠规范制度和流程管理。制定机房安全、信息安全等措施,构建比较完备的安全防范体系。加快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
四、加快重点应用系统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1、抓好森林资源监管系统建设。要继续扩大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加快荒漠、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资源数据库建设。
2、抓好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要围绕营造林工程规划、年度计划、作业设计、核查验收等全过程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建设营造林管理系统,实现营造林动态管理。
3、抓好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扩展层次,加强对接,强化功能。抓紧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系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和监测管理系统,抓紧建设沙尘暴监测站和预测预报系统。要积极推进其他林业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林业灾害应急管理水平。要大力推进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拓展业务应用平台,提高森林公安管理效率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4、抓好林业综合办公系统建设。要把加快建立和改造综合办公系统作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5、抓好林业产业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建设。要完善林业产业基础数据库,制订数据采集规程和标准,规范信息采集和应用。建立公平、透明、开放的林业产业信息交流平台,
五、强化教育培训,切实提升应用水平
1、开展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2、抓紧开展信息化从业人员培训
3、抓紧开展林农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
林业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这个中心,突出建设、应用、运维三个重点,坚持强化基础、提升水平、拓展领域、深化合作、规范管理,推动林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由互联网向物联网推进,建设领域由电子政务向电子商务拓展,技术手段由现代信息技术向下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应用服务由局部向整体延伸,努力使林业信息化实现新的突破。因此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发展阶段要由互联网向物联网推进。紧紧抓住信息化从“互联时代”向“物联时代”发展的良好契机,组织实施好智能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科学制定林业物联网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物联网建设,从“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使林业尽快实现物联世界。
六、建设领域要由电子政务向电子商务拓展。
应用服务要由局部向整体延伸。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快林业信息化计划进程,在广度上推动信息化应用从点向面延伸,在深度上推动信息化应用由公共办公向核心业务推进。
信息化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想革命。信息化并不是高深的技术图腾,而更多的是观念的转变、管理的改造,并在新一轮信息化浪潮中引领林业加快实现现代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美好梦想。
中国的林业在掌握了信息化这个法宝后,能催绿更多山林,滤清更多浊水,营造出更美的生态环境,使林业经济建设更加蓬勃向前发展。
关键词:企业 农业 信息化
农民做为弱势群体,在与外界各个主体沟通过程中,农民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弱,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将会给农民为代表的低收入者带来损失。[1][2][3]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程度成为目前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农业信息化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由于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对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1融入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1.2效益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3引导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本要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提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五个方面。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而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围绕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内容。
2.1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
①服务于种植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种植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在大田种植生产的应用,建设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大田种植信息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建设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设施园艺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的宗旨为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生产的应用,建设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建设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
2.2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推进农业企业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管理信息系统,引导国有农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宗旨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平台。
③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宗旨为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建设粮、棉、油、禽、肉、蛋、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在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④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宗旨为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
2.3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信息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加强对耕地土壤质量、肥料肥效、农田土壤墒情等内容的监测;实现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资源、植被长势、生产力、工程效益、草原利用、草原火灾、鼠虫灾害、生态环境状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养殖水面面积、养殖结构、水面质量进行监测。服务于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②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及时掌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草原火灾、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农业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农业突发事件信息,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建设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③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
④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完善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经营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化,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信息报送、投诉举报受理、监管工作记录、案件督察督办、档案管理等功能。建设和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管理系统,重点重点建设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行业的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⑤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实现监测数据即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分析、质量安全状况分类查询、直观表达、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4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根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求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目前服务的重点为:创建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建立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研发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探索建立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2]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9.
2016年,浙江省机场管理局在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方面主要以准备和学习为主,结合2016年信息化建设项目“省机场局行业管理和应急指挥系y(一期)”以及“浙江省航空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的开展,积累我局对“互联网+”建设应用的经验,梳理和收集全省民航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为我省航空行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开展奠定基础。
学习中积累信息化经验
省机场局认真对待省交通运输厅网信办2016年初下发的《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按照省机场局未来5年发展需求对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的工作任务、重点工程、具体计划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参加了1月份召开的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讨论大会。同时,也对厅网信办下发的《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落实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落实责任分解的通知》进行了认真分析,按照省机场局信息化建设规划和需求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2016年上半年,省机场局参加了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交通运输厅举办的“2016年全省智慧交通创新大会”,以及网信办“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按照厅网信办要求,在省机场局针对全省航空行业、机关内部信息系统、数据及应用安全进行了自查,制定了G20峰会期间网络安全工作方案。10月份,参加“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业务培训”会议,了解“互联网+交通”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化建设、内控、视频交换和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
5月,王亦华局长带队到省交科院青山湖科创基地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省公路局10多套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交通环境数据实时监测和预警、舟山跨海大桥实施监测系统、移动互联网办公应用以及大屏幕监控和展示系统,了解我省公路、港航、运管、质监在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方面的制度、方法和应用体系,为本课题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2016年12月,对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浙江圆通航空货运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和调研,沟通航空公司、航空货运公司在航空信息共享、航空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交互方面的资源和需求。
12月份,参加由中国民航报社在南京举办的“第十四届民航信息化发展论坛”,了解国内机场、航空公司、航空信息服务提供商以及国内外软硬件提供商在航空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应用现状,学习全国航空行业信息化先进单位的经验。并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航空处领导就航空行业信息采集、应用、分析以及航空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方面进行了交流和沟通。
围绕“一两四”开展信息化工作
按照省机场局信息化规划要求,近期省机场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主要围绕“一平台、两中心、四系统”展开,具体如下:
一平台:即浙江航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机场旅客运输、航空物流、安全管理、应急指挥的一体化应用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
两中心:为数据中心和监控中心。
省机场局数据中心需求接入省交通运输厅、省内各机场、驻机场政府部门、航空公司、货运公司等业务数据,形成航空数据交换和接入规范,为信息服务和数据挖掘分析基础。
省机场局监控中心接入省内各民用机场、通用机场的视频链路,实现全省机场视频监控的统一集成,为日常监管和应急管理应用。
四系统:为综合查询服务系统、机场局行业管理系统、应急物资和管理指挥系统、航空数据挖掘和分析系统。
2016年10月份完成招标工作的“浙江省机场管理局行业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一期)”项目,旨在为“一平台、两中心、四系统”建设建立总体框架,目前已经在需求分析调研和系统设计过程中。本项目主要实现省机场局职责范围内的规划建设、生产运行和安全管理等业务操作,行业管理中的各类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培训信息,建立上下互联互通的信息渠道,完成数据接口、信息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实现对机场局行业管理和应用全方位的支撑。
目前,对本项目已经进行了LOGINK平台、浙江长龙航空有限公司、浙江圆通航空货运有限公司等单位的考察和沟通,后续准备与厅信息中心、萧山机场、绍兴华航信公司进行交流和沟通。
近几年来,省机场局信息化工作用软课题研究带动和促进信息系统建设,如2012年进行《浙江省航空信息服务体系研究》, 2014年进行了《浙江航空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2016年我们开始《浙江省航空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利用“互联网+”手段更好的为航空信息共享提供支持,提高我省“大航空”建设的信息化水平。
夯实基础打造航空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