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鑫在《电视艺术:多元与重构》中对电视艺术做出明确的定义,提出电视是一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而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并具有荧幕小,画面小,多用中近景和妥协等特点。”但是,持相反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他们对电视艺术的概念持相反态度,他们否认电视的艺术属性,不承认电视艺术的说法,并掀起了关于电视是否是艺术的争论。既然电视艺术本身还处在一个暧昧不明的位置,那么电视审美更一个理论,理论界对电视审美现代性的研究少有人问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如果我们从西方哲学概念中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理论出发,从鲍曼、吉登斯、韦伯、哈贝马斯的理论出发,照搬西方现代性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我们很难在中国电视的实践中找到和西方理论中描绘的形态一致的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特征。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和中国独特社会发展历史相关,而中国电视的审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几千年来积淀的民族审美特定心理,更和当代中国复杂的政治、消费等力量的博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现代性理论来切入中国电视审美,无疑要经过更多的理论甄选和考虑。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电视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本身就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美学问题。香港电视学者马杰伟提到了大众传媒的另一个特点,“大众传媒有一种二元性,它是物质(material)和论述(discursive)的,经济(economic)和象征性的(symbolic),也是工业的(industrial)文化(cultural)的,两种面相互为因果,不能分割。”可惜,很少学者同时承认这两个面相,只集中研究其中一个方面,往往就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当下的中国电视研究常常出现一个断层,把媒介的二元性分家,要么单纯强调、要么完全忽略。这就是电视研究中两个传统学派互不往来,甚至是同行相轻的不良后果。和世界上大多数的电视行业一样,中国电视的这种二元性显而易见,物质和论述、经济与象征、工业及文化等二元特征明显,并且和影响力巨大的政治力量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电视的产业化、消费社会的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研究中国当代电视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深入研究背后错综复杂的场域。中国电视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多方位的研究,它必然要求我们摆脱原有美学研究的局限性,找到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参照体系,重构我们考察审美现代性的视角。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审美研究不仅仅是文化的、论述的思考,更要有工业的、制度的考虑。
综上所述,研究中国电视审美现代性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撇除陈旧的理论观念,理性认识电视艺术。黑格尔的艺术论并不假定艺术是静态的,艺术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人们不应该用过去艺术形式的标准来限制其后时代的艺术。“我们可以利用黑格尔提出的这一睿哲之见论证大众文艺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一种新时代中出现的新艺术形式。”在中国,将电视作为一种艺术进行探究是创新的、进步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区分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差别,并将中国的本土意识放在首位,看清现代性的中西差异,对中国当下电视审美杂糅及价值取向、中国电视审美的不同现代性话语、现代性审美特征及其后现代转向等进行分析,并大胆对其进行批判和重构。那么,中国电视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将是一个很好的待挖掘的理论命题。(本文作者:李珊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一、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播现状
(一)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是传播的基础,如果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人继承和发扬,那么传播也就无从着手了。土家族摆手舞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历经几次兴衰更替,已经濒临灭绝的土家族摆手舞在上个世纪50年代被重新整理和开发出来,并随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而备受文化部门关注,然而发展到今天,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很多土家族人都不会跳这种舞蹈,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传播的方式和行为的不通畅导致,由传统的人际传播和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传播并不能将这种民间文化很好地传播下去,然而,随着全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传播的思路和方式急需突破。积极借助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对于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摆手舞空间传播现状
土家族摆手舞的分布主要在湖南、云南、重庆、贵州交界的酉水一带,其传播的方式主要以传统的传播为主,由于受到传播范围和效果的限制,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我们主要分析传统传播方式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情感交流来实现的,依赖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基本的社会活动和交流方式,这样的传播方式作用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基本和重要的方式。其优点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保证了文化的原有特色,而且有着非常强的自发性特点,反馈及时,传播方式更加容易接受。但同时也有着非常大的缺陷性,那就是其传播的范围相对来说较为狭窄,比较依赖于传播信息的发出者,只能够实现小范围的传播,而且随着传承人的逐渐老去以及后继无人,导致交际传播遇到极大的困难。其次是自上而下的组织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以信息为主的传播,通过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管理、决策等功能,借助政府力量强行实现传播。这样的传播方式也有多种,例如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旅游收入以及经济发展,组织和安排相关的土家族摆手舞的活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商业性质,导致了传播受众的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了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审美特征,虽然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但是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是在人们广泛的参与下形成的,丧失了群众基础的文化传承的意义,还有待商榷。
二、 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特征在电视媒体传播的分析
(一)电视媒体传播的主要优势
电视媒体对于土家族摆手舞传播起着非常好的作用,首先是电视媒体庞大的受众,其次是电视节目生动有趣、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而且土家族摆手舞也能够和电视媒体结合使得舞蹈艺术成为一种电视传播的大众艺术。电视节目的类型多样化,可以通过纪录片、专题片、工艺广告、电视剧等多种类型的电视节目满足各个阶层的电视观众的需求,给传播的受众带来丰富多彩是视听感受,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播,电视媒体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土家族摆手舞涉及的范围广,本身的群众基础丰富,利用电视媒体进行文化传播能够获得目标受众的广泛关注。
(二)电视媒体传播的主要问题
1.影视作品鲜有涉及
电视媒体传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影视作品支撑,要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必须要有作品,例如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的《康定情歌》《木府风云》《妈祖》等,这些电视剧依靠着过硬的艺术质量吸引了大批的收视人群,也体现着一定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当前反映土家族摆手舞的电影电视剧还比较少,仅有的几部如《沉默的远山》等作品也不是以土家族摆手舞为核心内容,只是略有涉及,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的影视作品建设,在充分了解土家族摆手舞审美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果。
2.电视栏目的传播数量限制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相关的纪录片和电视栏目,但事实上,这样写实的电视纪录片几乎是空白,纪录片是以真实的手法来还原文化的,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文化传播的氛围以及文化淳朴的艺术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像《摆手舞之乡》这样真实的记录和还原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节目。
3.电视媒体的地域性约束
土家族摆手舞本身就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属于土家族地区和人民的传统文化,其本身覆盖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地域偏向性和文化偏向性,是一种从神庙神堂的祭祀舞蹈逐渐演化而来的,其受众相对来说主要以当地的土家族为主,而其他地区的民众在接受这样的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时,就有一定困难。这样的地域性也直接导致了电视媒体地域偏见,导致当地如湖北、云南等地的电视媒体在实际开展相关的电视节目制作的时候,遇到困难,也是制约其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 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审美对电视媒体传播的影响
上文分析了大众媒体进行土家族摆手舞文化传播的优势以及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土家族摆手舞本身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在实际开展电视媒体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来一一探索。
(一)土家族摆手舞艺术审美的主题制作
电视媒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播学特点,但是当前借助电视媒体进行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播和发扬的时候,并没有将土家族摆手舞本身艺术特点和电视媒体的传播规律相结合,导致其开发的主题非常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当前的电视节目中涉及到的土家族摆手舞来说,其艺术的在审美领域的特征大都被忽视了,更多是脱离人们生活和实际的报道,对于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审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节目非常少,大多数流于表面类似于舞蹈教学和旅游节目等,对于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和艺术的人文关怀比较匮乏,节目呈现出类型化和同质化的特点。究其原因,还是对于土家族摆手舞艺术审美研究的不够深入,根本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必须要充分认识土家族摆手舞的审美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创新舞蹈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摆手舞中的祭祀主题也急需得到全新的阐述,在新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下,其应该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像健康、健身、教育以及娱乐等功能,并以此为主题开发相关的电视节目,充分考虑到不同阶层的电视观众的特点。
(二)土家族摆手舞电视传播内容和方式
信息和通信过程是传播学的重要过程,信息即是与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相关的信息,其数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客观事实的影响,但是信息的质量却跟信息的者有着直接的关系,这里提到的者就是指电视媒体的节目制作人员。而通信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一定的时效性,同时也应该注意传播的反馈作用。电视节目内容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电视节目的创新还是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都有着很多值得改革的地方。例如,在土家族摆手舞相关的电视节目制作的时候,要注重深度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或者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将土家族摆手舞艺术与大众生活相结合,既能够丰富信息的内容跟质量,也能够加强通信的效果,使得电视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提高电视节目其审美艺术情感的影响力。并能够创新电视节目的形式和风格,不仅仅受制于新闻、纪录片、教学片等形式,要充分结合其艺术审美开发全新的节目形式,使得内容丰富多彩。
(三)电视传播视角下商业价值
通过电视媒体开展相关的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传播,毕竟带有一定的商业色彩,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媒体时代下土家族摆手舞本身的消费价值和商业价值。著名的社会学家黄平曾经说过,消费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在电视节目中关注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消费其实并不是一种商品,而是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无论是从电视传媒角度分析还是土家族摆手舞本身的艺术价值,都必须明确在新媒体时代下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这也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电视媒体是我国受众最为庞大的媒体类型,电视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以及市场运营,以及对传媒产品和主题的商业价值的发掘。例如,在国内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文化、客家文化、苗家文化等不再是沉睡在高原边疆的小众文化,逐渐被观众所熟知,而土家族摆手舞这些地区距离主流文化的中心非常近,导致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不被重视。很多的电视媒体并没有发现独特而神秘的土家族摆手舞文化背后的商业价值,其背后关于人类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变迁以及英雄等丰富的记录和原始文化有着非常好的历史意义,很多主流的电视媒体并没有发现潜其潜在的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也是电视媒体传播滞后的重要制约,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拓宽和开发土家族摆手舞艺术和商业相结合,开辟全新的电视传播新领域。
【关键词】《谢天谢地,你来啦》 非艺术假定 电视美学
经过去年“十一”期间的四期试水播出,自2012年4月14日起,由崔永元主持的全新综艺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正式亮相央视一套夜间档,成为央视的周播节目。节目首期收视率便达到了0.55%,比上周同期增长40%,①观众也纷纷表示,节目带来的是出乎意料的欢乐。嘉宾的即兴表演,让人笑料不断;节目内容十分接地气,剧本的设计别出心裁。
《谢天谢地,你来啦》是央视首次引入海外情景喜剧类真人秀节目,其原型是澳大利亚工作犬影视制作公司的节目《你是主的恩赐》。央视的此次引进,没有完全克隆,而是引进了节目的模式,根据中国观众的审美品位加以本土化改造。与国内现有的综艺节目不同,《谢天谢地,你来啦》的节目形式在国内还从未出现过。节目的最大看点就是没有剧本,没有台词,嘉宾不知道自己将扮演什么角色,场内外观众也无法预料节目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节目不拘泥于台本,甚至都没有台本,而节目组也只是设定一个假想的环境,任由嘉宾和主持人自由发挥,节目的随机性很强。
从美学角度来看,《谢天谢地,你来啦》将电视的“真实美”特征进行放大,并且将它运用得淋漓尽致。电视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接近生活真实的媒介,它与我们的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电视这种“高度逼真”,接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成为我们呈现真实的最好方式,甚至有人常把电视呈现的“真实”与现实生活原生态的真实混淆。电视的真实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是经历过“多重假定的真实”。
“假定性”是通过媒介对客观环境的非原样的表现。它是关于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艺术的假定”生活真实,从而达到艺术真实的一种观念、思维与表现方法。“非艺术假定”指的是逼真性再现客观原生态,它可以说是非虚构的假定。电视艺术的“多重假定的真实”中的“假定”,既包含“艺术的假定”成分,又包含了“非艺术的假定”成分,这是由电视这一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电视“艺术假定”与“非艺术假定”相互渗透,导致了电视“真实”的复杂性和特殊性。②在电视节目拍摄的前期,编辑人员会进行前期的准备,撰写拍摄计划、节目策划编排表,之后才进行拍摄。在拍摄时按照计划拍摄,这就已经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即“假定”。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往往在意外中显得真实,可是又不能脱离之前的艺术“假定”作用,即“非艺术的假定”。因此,通过电视的“艺术假定”和“非艺术假定”所带来的观众对生活真实感的追求,是电视美独有的特征。
《谢天谢地,你来啦》的“规定情境”和“无剧本演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进行“艺术假定”和“非艺术假定”的艺术加工,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和较高的美誉度。笔者就这两方面如何在《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
一、规定情境——“艺术假定”浓缩中见人生真谛
电视作为一门艺术,它的艺术美源于生活美又高于生活美。因为生活美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往往比较分散、粗糙,发散的审美信息较弱,而艺术美是主体对生活更纯粹的审美,因而更契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谢天谢地,你来啦》通过对情境的精心设计,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浓缩成一幕幕戏剧搬上舞台,讲大家熟悉的故事,唱大家喜欢的歌,演大家爱看的戏,融生活于表演。在首播时,就有两个剧本是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改编的:一个是去年在网络上轰动一时的“微博卖土豆”事件,在节目中转化成了王迅表演的《土豆村长》;一个是随着剩男剩女的日渐增多而引发热议的“恋爱租赁”问题,在节目中转化成王志飞表演的《外租男友》。
嘉宾事先不知道自己要参演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在不能“说不”的规则下,打开一扇门,进入到一个几平米的空间,按照编导的规定情境进行表演。在这里,嘉宾被要求编唱词、唱歌、跳舞,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这些限定其实就是编导在进行艺术的“假定”,在方寸之间,浓缩种种冲突,加强戏剧性,可谓是方寸间见天地。另外,编导还在努力呼应热点话题,将社会中观众普遍关注的现象搬上屏幕,寓艺术于人生,融人生于艺术。在《谢天谢地,你来啦》的舞台上,嘉宾需要面对一扇未知的门,这其实是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必须的。节目把人生的不确定性与舞台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一扇门,一台戏,一切皆是未知,一切皆有可能。在这里有欢笑,有悲伤,《谢天谢地,你来啦》让观众看遍人生百态。
二、无剧本演绎——“非艺术假定”开放参与中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 电视电影;动画片;美术艺术
动画的定义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解释是:动画空间和人物造型等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和逐格拍摄的手法把静态的人物逐一拍摄下来。电视电影动画呈现出来的不只是瞬间静态的美,而是可以超越时空,对客观事物夸张的再现,寄托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对电视电影动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电视电影动画作品能够反映过去和未来,反映生活和畅想,同时还要求能融化各种文化因素,发挥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赋予动画作品想象力、表现力等美学特质,实现电视电影美术艺术的美学特质,使形象美、意味美和道德美的因素融合到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当中,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
一、影响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因素
(一)文化因素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戏剧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近千年,而脸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喜闻乐见,在很多时候,脸谱已经不单单是装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用脸谱来刻画人物的真、善、坏、恶,例如我们在传统戏剧中了解的“生、旦、净、末、丑”一样,根据他们自身的性情、身份、地位的不同,脸谱的造型也各有千秋。我们熟知的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渔童》中的县官、《张飞审瓜》中的地保、《九色鹿》中的舞蛇人等,由于他们本身的丑恶角色,因此,脸谱也是都是运用丑角的。而相反的《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大闹天宫》中的玉皇大帝、《天书奇谭》中的裒公、《九色鹿》中的皇帝,他们所处的地位和形象都决定了他们的脸谱具有戏剧中“生”的形象。再如《张飞审瓜》中的张飞、《大闹天宫》中的护法、《哪吒闹海》中的天兵天将、《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等人物,他们的命运早已经在观众的预料之中,人们对他们的形象耳熟能详,因此,他们大多数是以“净”的造型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
(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我们的动画片有着独特的区别于世界其他风格的艺术形式:山水画、剪纸、木雕、皮影、刺绣、年画等,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国产动画片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叫不动座。我们归结原因是:(1)现在的动画工作者一味抄袭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只是学其皮毛,加之自身修为不足,无法驾驭好这种艺术形式;(2)片子的情节幼稚,内容缺乏兴趣性,故事讲解得不清晰,忽略了动画片的镜头感和视觉剪辑,仅仅将动画片停留在拍摄画面的低级层次;(3)由于好多动画片的创作者是搞绘画的出身,因此导致好多的画面是优美而生动的,但是其中没有内涵,视觉效果差。
一部动画片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美学修为、创作理念、镜头感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动画片的创作者应该注意挖掘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内涵,坚持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语言风格,加之当代艺术形式、当代美学风格去诠释,决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没有深度。
二、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艺术特征
动画片和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物体,真实的动作在屏幕上的再现。而动画片是用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绘制的图画,是平面二维动画。例如用美术颜料、绘画颜料在透明板或纸张上绘制图画等。
(一)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道德美
动画片既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又应该包含一定的道德美,具有道德价值,传播一定的道德规范,当然一些专门的宣传纪录片除外。我们可以使电视电影动画片的艺术美和道德美相结合,其实,在动画电影中,它的道德因素是对真善美的追寻,这种对道德美的追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是我国动画电影艺术的美学风格之一。
艺术美和道德美应该是和谐并存在动画电影中的。动画电影的道德美来源于生活又应高于生活,是对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的再现和反映。例如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三个和尚》,它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一句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影片的中心意思是人们互相推脱责任,一个人办事时尽心尽力,但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办事时则会互相推诿,消歇怠工,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编导们想借这个悠久但生动的故事告诫我们团结方可成大事,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德,私心只会耽误办事。
摘要:从歌唱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音乐美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歌唱艺术审美就是歌唱者对声乐艺术美的1种心理感受。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1个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审美者,又是美的形象的表演者和美的音响的创造者。歌唱艺术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示其审美功能与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歌唱者只有从歌唱声音、音乐感觉、情感表现、艺术形象等方面去领悟和体会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把所有美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倾注在歌唱之中,把美的声音与情感融为1体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绪,才能使歌唱艺术富有生命力,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1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1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wu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1个问题,1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1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1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1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wu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1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1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1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1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1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1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1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2、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1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1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1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1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wu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1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1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1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1种审美感受。wu论那1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1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1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1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wu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1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1重要因素,应值得每1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wu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3、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1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1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4、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3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1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1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1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1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1番,共4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1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思。
2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1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3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1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1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1个歌唱家,又是1个审美家。
5、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wu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1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1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1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2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1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3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1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1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关键词:影视音乐 声乐教学 应用价值 内容 方法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三)内容多样化
要选择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情感、各种风格、各种乐派的影视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现代与当代的、严肃与轻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显影视音乐本身的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
关键词:影视音乐 声乐教学 应用价值 内容 方法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关键词] 影视艺术;综合性;审美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集于一身,从而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把这些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综合的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美学特征绝不仅限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汇,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门独立艺术。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小说是在一个个词语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荧屏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影视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艺术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音乐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硝烟纷飞的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人们想起冰山上的来客;《牧羊曲》把人们带进了天下闻名的的少林寺;经典的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歌曲,这些影视作品是否还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近年来,各种大型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更是吸收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特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烈欢快,受到了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一度的电视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了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巨大魅力。这种巨大的感召力也正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电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为音乐作品配上了快节奏的画面集锦,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体现出现代影视综合艺术的巨大魅力。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取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演播厅 电视艺术 空间 镜头 风格
一、电视艺术的大语境
电视艺术是以电视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里通过银幕空间来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达情感的综合性艺术活动。电视演播场景空间设计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现代设计中的全新分支,它同样具备一般设计门类所共有的特征。由于电视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形式,场景设计与电视艺术中的其他因素一样,不能脱离表演空间、离开表演艺术而独立存在或独立发挥它的艺术功能,而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决定因素之下的立体多维美术创作,演播场景的设计能够达到补充、强化、延伸和丰富表演艺术的目的。它一方面决定了节目的时空定位和形态状貌,另一方面也决定了节目的风格样式。
演播厅场景设计作为电视演播场景设计中最具代表特征的设计主体。随着近年来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已越来越多地在荧幕中呈现。我们可以把场景设计理解为电视节目演出的视觉行为方式,场景设计的样式又是直接与电视观念和电视艺术模式相适应的。这也就是演播厅空间设计的最大特征:必须满足摄像镜头的拍摄要求——对演播空间的设计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现场空间气氛的营造,更大程度上要考虑到电视机前的观众,必须迎合镜头的推拉摇移、镜头景别与角度的变化。这必然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满足对空间的合理划分的同时兼具镜头观念。
谈及演播场景设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舞台美术语言,它在最初很长的一段历史中,追求视觉的可看性,追求比例、尺度、对称、宏伟、壮丽——在造型上所体现出了较多的数理美、抽象美,注重实验探索,富于创造性。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全新的舞台美术造型手段,实现了舞台空间的立体构成、空间分割以及光影的创造性运用,凸现出强烈的艺术感受。因此演播厅的场景设计美术和与其相关的一切艺术创造的文化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文化制约着艺术创造,反过来艺术创作也建构着文化结构,塑造着社会的文化心理素质。因此将演播厅场景设计放置在电视以及电视艺术这个大的语境下解读是客观而科学的。
二、演播厅场景设计的艺术性与风格化
场景作为展开电视节目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是电视节目总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幕造型世界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形、光、色、音诸造型因素。演播厅场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门类中的一个分支,其艺术性是不言而喻的。为电视节目营造丰富的视觉画面是场景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设计师不断地吸收并运用其他各种艺术种类(室内装饰、商业会展、场景装置)的相关元素,丰富场景设计的形态、语言、方式与技巧,拓展场景空间的表现能力和领域,并逐渐确立了场景设计的艺术规律和独特审美特性。如果设计时面对的是中性节目,不需要表明演员的特定环境,只需要有一个优美的背景来提高画面的艺术欣赏性,比如:音乐舞蹈节目、杂技表演节目、就需要在通用性的空间背景基础上,给予特意的精心设计,这也称为装饰性布景。这种布景类型,需要考虑演员上下场的变化,利用色彩空间的变化、传统或现代的图形变化使节目本身更加充实漂亮,甚至可以利用机械装置丰富演播室的空间变化,增加节目的可看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演播场景设计提供了独特而全新的艺术可能性。具体应用在演播场景设计方面比如机械装置(升降台、旋转台、推移台)的大量引入,以此来丰富演播室的空间变化。再者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现在人们开始尝试把三维数字技术运用到演播室空间技术中,利用虚拟的三维空间技术,和真实的主持人结合在一起,能够创作出千变万化的空间效果,并且可以随节目的变化增加各种非现实空间的场景。虚拟演播室在现今的电视行业的运用以及相当广泛,比如凤凰卫视的军情观察室、锵锵三人行等一系列演播厅节目都采用了这一形式。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灯光是电视得以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实现影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电视艺术的重要元素。灯光能够强调突出被摄物体造型特点、营造具体场景的气氛效果。统一协调的光线风格还确定了整个场景设计的视觉基调。瑞士舞台灯光的鼻祖阿庇亚说过,灯光是舞台上的画笔。没有灯光。场景设计制景的创作意图就无法实现了。在场景设计的过程中,布景与灯光如同孪生兄弟。它们结合的协调与否,往往对整个场景设计的形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灯光在电视节目特定环境中起着创造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并且灯光造型所创造的氛围,集体体现着节目的进行与展示。灯光与场景的相互结合运用,才能使艺术上有所探索。灯光设计是以导演阐述为依据,以场景设计效果图为蓝本,在把握节目基调的基础上,运用灯光效果的各种表现手法,创造出与节目主题思想相吻合的、有性格特征的屏幕视觉形象。这种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屏幕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灯光造型设计的创造性劳动,这一过程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过程。灯光效果的设计是以光、人、物的关系为中心的造型活动。设计师以光作为手段,以人与物作为对象,把浮现在内心的艺术构思孕育出计划来,然后借助与光和色使其具体形象化。在节目灯光造型的设计与施工中,灯光与导演、摄像、音响、表演等尤其是场景设计方面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在考虑一台节目的整体效果时,首先考虑的是这台节目的基调,所谓的基调是指一台节目总的光调与色调,它反映着暖色调或是冷色调,亮色调还是暗色调,浓艳的色调还是淡雅的色调等等。灯光造型形成的色调,有助于节目形成自己的情绪,比如是轻松活泼,还是古朴敦厚。是抒情柔美,还是强烈炙热等等。运用灯光造型手法创造的色彩基调,是历来引导观众形成情绪的主要手段。光效是一种审美享受,它表达与补充节目的主题思想,是对节目心理空间、流动时空的暗示,它造成的虚实关系烘托了场面、气氛和情调,体现出节目所要表现的内在韵律。
灯光设计是和演播厅场景设计联系的较为紧密的部分,新型灯具的运用在设计中所体现的优势作用也极为突出: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led、pg灯的大量使用等等。如第二届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的开幕式晚会上,立景部分尽管造型简单,但是运用了演员表演和电脑灯相交替结合的手法使得画面简单的一字形造型的立景在90分钟的节目中呈现了变化多端的视觉效果:节目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代表中部六省。在六个板块的节目中,穿插各具特色的民俗节目以及流行曲艺类节目。当作为各地民俗代表节目开场时,立景部分通过电脑灯的投射显现出大气雄浑的视觉效果,如江西片段中的第一个节目青花瓷,电脑灯展示了美轮美奂的场景。当湖南版块进行到歌曲浏阳河时,演员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渐次出现在立景画面中,着实营造出极其符合节目气氛的奇特景观。灯光的融合使得整台晚会呈现亦真亦幻的丰富视觉感受。
演播场景设计的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它存在于电视美术场景设计蓝本的生动性、流动性的艺术呈现之中。人们在鉴赏时,可以从不同演播场景设计作品中,领略到风格的差异。演播场景设计的风格既具体地表现在节目的艺术形式之中,即反映在场景造型的结构、语言等各种因素之中,又植根于场景设计的内容。它是通过与内容相适应的、有机的,同时对设计师说来又是很独特的表现手法揭示出的内容。所以说,演播场景设计的风格是演播场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呈现出现的艺术特征。黑格尔说:“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还要适应一定艺术中来的要求和从主体概念生出的规律。”沃尔夫林也指出:“不过我们不应吹毛求疵指责那些对艺术显现于其中的各种形式怀有兴趣的历史观察家,而发现被称之为个人气质、时代精神或种族性格这类作为重要成分的条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条件决定了个人、时代、民族的风格。”所以,在研究、探讨场景设计的风格时候,尤其是在划分其不同类型与表现的时候,应当遵循客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原则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