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市场营销计划及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76-02
一、《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及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在国际上兴起的,由于它创造了新的商机,增加了不菲的价值,正日渐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新模式,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药行业具有技术密集程度高、投入多、效益好、风险大等特点,是中国四大重点技术创新产业之一。从规范性角度讲,医药行业是国际公认的容易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1]。
二、电子商务课程的特点
1.知识点关联性差:电子商务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和网络基本知识、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物流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法律、数据挖掘、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前后关联性不大。
2.综合性强:该课程包括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大部分内容。理论部分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技术部分,包括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物流、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知识;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网上B2B、B2C、C2C交易、网络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等内容。这三大部分内容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需要教师兼并这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知识“保鲜度”低:电子商务的安全、支付技术,信用和物流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因此,这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把教学系统和社会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学生和教师以及书本和课堂之间的系统融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2]是针对封闭、僵化、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提出来的。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养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典型特点可以概括为:(1)教学理念开放;(2)教学内容开放;(3)教学形式开放。
与以往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比较,开放式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为学习营造轻松气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等。
四、目前封闭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教学理念的执行者是教师。目前,从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教师主修的是医药营销专业,不能胜任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教学工作。另一部分教师主修的是电子商务,而对医药和市场营销不懂或懂的很少,知识储备大多来自以往出版的一些电子商务书籍,不够系统、深入和实用。很少存在从药学专业调派的教师。这两部分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师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在医药领域的实战经验,所以在从事医药营销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时显得很勉强,这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2.教学内容模糊。就国内现实情况看,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建设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四种取向:即以经济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技术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以管理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和以物流和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办学模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所开设的电子商务课程是第四种取向的借鉴和延伸。目前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中定位不是很明确,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模糊。此外,缺乏以医药营销为主的专门教材:目前,市场上有关电子商务的教材,在内容的设置和形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电子商务和医药市场营销的知识没有很好地融合,暂时还没有以医药营销为主的电子商务教材。
3.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学手段僵化,以灌输式方法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个交叉学科,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既有商务和市场营销的内容,又有相关的技术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从现有高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课程授课的情况来看,实践教学严重不足,部分学校还没有实验室,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培养的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因而也就丧失了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经落后于现有的应用。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如果没有真正的商人参与,如果将所有的商业行为固化,实质上与书本教育并没有本质区别。
关键词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教学;教学改革
作为一门在市场营销学中发展出来的分支学科,药品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医药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动规律,为医药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学科。以培养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专业设置中,药品市场营销学教学就更应突出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药学类人才。而目前现有的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中,存在诸多限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
1实训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2,35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9038亿元,预计2016年达到32395亿元。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对行业内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职业能力要求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专业,更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师资上着力提高,适应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在越来越多毕业生从事医药销售领域类工作岗位的今天,药品市场营销学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可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营销理念,正确看待消费者,看待市场的发展,面对工作对象,甚至是自身的职业发展之路。这种积极作用在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上。若单是纸上谈兵,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教学,一味地开展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并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更不能有效提升其在市场中真正企业运作中的实践能力。需要药品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实训教学部分的设计、考核等工作,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感知所缺,主动获取,主动学习,主动实践,从而在提高主观能动性基础上,更快更有效率地提升其实践技能。
2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训课程的有效设置不仅能更好地培养符合医药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更能体现对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满足。目前药品市场营销学的实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2.1实训师资结构、能力有待优化
市场营销学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开始引入国内,并逐渐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同样也严重滞后于其他欧美国家。医药行业中的市场营销学研究同样是近十余年内才开始,各专业医药院校培养的专业科班出身人员不多,师资来源有限。实训教师中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生进入学校教师岗位,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更多的是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原样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加之现阶段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推进,医药行业的法规变化,市场变幻,教师难以对真实的医药市场做到烂熟于心,创新意识不足,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趋于保守,不注重调动教学对象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缺少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和了解。
2.2实训方法保守
传统的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把实训室当成课堂教学,以案例讨论为主,很少能提供真实的市场实践机会,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1]也有学校提供类似参观实习的机会,但学生到企业工作现场,只能作为旁观者,少有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看而不得。部分院校中使用的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市场真实运作环境,但毕竟和不断变化难以事先预测的市场不同,同时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以药品为实际运作产品的市场营销模拟软件。药品作为特殊产品,其法律法规要求的严格性使得其营销过程中与一般商品存在诸多不同,尤其是处方药的广告宣传,学生演练一般商品的营销过程还是和真实药品的销售过程存在差距。
2.3实训管理难度大
药品市场营销的实训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在课堂组织上,同一小组内存在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较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小组讨论或组织,任由其他骨干同学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实训任务。学生自由分组后的结果中更多会出现这种现象,搭帮结派,不利于学生个体实践能力的锻炼。也会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组间差距较大现象。
2.4实训考核体系不完善
实训教学与一般的课堂理论教学不同,不是简单的结果考核,一张卷子或是一次表现就能决定一切,应当是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成绩。它既能体现实训的多变性,又能反映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区分出个体差异。而现有实训教学考核多以实训结果作为最终结果,甚至是以小组结果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考核成绩,考核方法单一,也难以反映出每个小组成员的实践能力,个体差异不明显。
3实训改革建议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在现有药品市场营销学的实训中必须逐步进行改革,以适应行业发展和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提出的更高要求。
3.1建立实训师资培养和引进制度
基于药品市场营销学实训中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高要求,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双管齐下。一方面,走出去,培养实训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熟悉的业内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协议,利用寒暑假或整学期、学年,定期派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到企业实际中学习锻炼,了解企业真实运作过程,锻炼提升自我实践能力,也可以收集企业真实案例,为后续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依据,充实课堂内容,为学生了解市场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请进来,引进企业富有经验的营销实训教师。建立药品市场营销学兼职教学顾问团队,邀请优秀的医药企业营销人员到学校来,兼职教学,参与药品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计划设定、课程安排和实训教学工作,在校内开展学术讲座,向学生传授一线的真实市场销售经验技巧,给在校生熟悉了解市场的机会,更多接触实践。
3.2规范实训过程
与医药企业营销人员合作制定贴合市场实际的实训计划,编写实训指导书,规划实训教学过程,对小组分配不均的情况做出程序上的规范,指定由教师按照之前理论课堂的表现及作业等均匀分组,保证每组中都有骨干学生,并建立小组间的监督机制,对不参与小组讨论的同学在下次讨论中单独指定其完成某一实训内容,减少浑水摸鱼的偷懒现象。
3.3丰富实训方法
在传统的案例分析、参观学习和营销模拟软件实训教学基础上,采用多种实训教学方法。针对那些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的教学内容采取角色模拟教学法。[2]在理论教师课堂教学该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演练。例如,在人员推销的内容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的“柜台推销”或模拟“上门推销”,让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或“业务员”,利用课堂上所学的推销技巧向“顾客”(由其他学生或实训教师扮演)推荐产品。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实训教师指导。这种多样性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使实训过程生动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得以巩固,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应变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可在校内与团总支和学生会等组织合作,在校内打造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扶持学生成立市场营销协会,由市场营销协会在系内并逐步推广到全校举行“产品推广策划大赛”,要求参赛学生以团队名义报名,上交策划方案并说明在策划方案撰写中的分工、方案的可行性等内容,比赛中针对评委老师的意见作口头论述,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营销理论实际的运用等。在校内合适地段,由学校提供场地并适当免去水电等费用,由学生自愿组成团队,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如开设适合校内学生消费的咖啡屋、奶茶店等项目,不仅可以作为校内实习基地,锻炼学生自主经营的创业意识,将课堂中掌握的营销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从中发现不足,从而回归课程中寻求理论帮助,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同时还可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3.4建立多元化的实训考核评估体系
建立以期末实训考试成绩为主,辅以学生平时实训课堂表现和小论文、实物商品推销比赛、创业项目等结合的考核评估体系。一是在评估项目中加入小论文的书写考核项目和实物商品推销比赛项目等,例如对于某家公司某个产品市场前景的调查报告,限时对某一选定商品向全班同学推销,以同学购买意向达成数量多少作为比赛结果判定依据。将实训考核评估成绩在各项目间合理分配百分比,如实训考试成绩50%,实训课堂表现20%,小论文15%,实物商品推销比赛15%。二是增加学生间互相打分内容,将学生间针对实训课堂表现的互相打分作为教师评估学生实训课堂表现中的一定分值,如10%。三是增加创新分值。对在校内自主创业的同学在期末实训成绩中增加额外分数并将其记录在学生档案中。鼓励学生为企业做真实的市场项目策划、市场调查及撰写调研报告,如果其成果被有关部门或企业采纳并取得经济实效,视结果给予不同分值加分,封顶50分。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加市场营销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热情,为其今后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还能逐渐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实践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将学生所学营销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核心能力。药品市场营销学的实训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医药市场政策多变的今天,需要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将课程教学与市场实际需要、工作岗位实践及学生的就业创业结合起来。通过实训教学,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徽.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开发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1):75-77.
关键词:江西省;中小医药企业;品牌营销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引言
我国医药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在一些产品质量良好、认知度高的大企业上。江西拥有100余家药品生产企业和300余家经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一些医药企业在艰难厮杀中存活,特别是人才和技术上的缺乏、财务能力的有限、市场渠道的狭窄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是当前江西省内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中小型医药企业的界定
(一)医药企业的界定
按照我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生产企业是指生产药品的专营企业或兼营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是指经营药品的专营企业或兼营企业。我国医药企业有多种形式,如单纯生产型、单纯销售型,以及生产兼销售型企业。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的流程,从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最终的使用,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整个流程都融入了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出品牌的价值。生产兼销售型企业相对于单纯的生产或经营企业来讲,不仅能摆脱商对于生产企业的反向控制,而且还能在源头掌控产品的设计、质量等关键因素,两方面的主动权使得该类企业可以很好的贯彻品牌营销的一致性及连贯性。安全、有效、高质量的药品是企业品牌营销的基础,然而产品同质化渐显的情况下,营销环节便尤为重要,生产兼销售的医药企业能二者兼顾,是本文探讨的主体。
(二)医药企业的归属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中的行业归属分类,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因此,生产兼销售的医药企业归为制造业。
(三)中小型医药企业划分
根据我国2011年6月颁布的《中小型企业划型标准》中对于“工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从业人员在300人及以上,营业收入2000万及以上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营业收入300万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归于制造业的生产兼销售型的医药企业归于工业范畴,应遵循标准中的“工业”范畴。
三、江西省医药企业特色
江西有着独特的道地药材优势及产业传统,中药产业作为江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中成药工业规模跻身全国前列,主要表现在中药研究与开发上,其整体能力和水平都有快速提升。根据《江西中药产业发展研究》的显示,江西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医药企业50强中占据四席之位。江西现有中药生产企业186家,药品批发企业189家。除江中、汇仁、仁和、济民可信等几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之和分别占江西省中药全行业的67% 和69%的大型企业,余下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
四、江西省中小型医药企业品牌营销问题现状
(一)尚未开展品牌营销的企业
尚未开展品牌营销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大部分认为做品牌是以后的事情,当务之急是把销量提上去,进行资本的积累,将公司做强做大。对于大型医药企业的品牌营销,该类企业领导者认为大笔的品牌投入是对企业资金的巨大浪费。缺乏认真的思考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清醒的认识,造成了对品牌营销的片面理解,致使品牌营销的缺失。
(二)正在开展品牌营销的企业
在进行品牌营销的中小型企业中,品牌积淀不足使一些中小型医药企业仍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中小型医药企业在重销量走价格战的同时忽略了品牌附加的价值,造成在同大企业竞争时显得较为无力。中小型医药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策略较为单一,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细致的思考致使其大多仍停留在广告的层面上,来去匆匆的“品牌知名”尽管短期内促使销量提升,一段时间后销量便会下滑。随着产品市场的日趋丰富,同质化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同质化现象日益加剧,品牌个性的不明显造成了中小型企业的品牌单一无法突显企业特点的状况。上述因素不仅造成了企业不温不火,浪费企业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同质化营销的局面,无法实现长远的盈利。
五、改善当前品牌营销瓶颈的建议
作为中小型医药企业,特别是生产经营只有品类没有品牌的中成药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尤为重要。只有经营好自己的品牌,才能让人们在提起某类中成药时,自然想起该品牌。要想开展品牌营销,首先则应该正确认识品牌营销。品牌营销作为企业长远的战略,需要企业领导拥有长远的眼光,正确认识到品牌营销给企业带来的优势。其次,准确的定位是开展品牌营销的基础。准确恰当的品牌定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统一性,避免定位混乱的现象,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成功。再次,为了避免同质化的竞争,企业在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同时,应当实施正确的品牌延伸策略,保护好创立的品牌。最后,品牌营销作为一个动态长远的系统,维持、加强和提升对品牌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时常对品牌进行自检,监控品牌营销的各个环节,保证品牌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为玉.中小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2.
[2]陈兴元.品牌营销策略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7,04:89-90.
[3]杨玲雅.我国企业品牌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2:45.
[4]姜文.江西中药产业蓬勃发展[N].中国医药报,2007-12-13A03.
[5]罗晶.中药产业成江西六大支柱产业之一[N].中国企业报,2011-04-12013.
尽管医药生产企业这几年发展较快,也涌现了一批快速发展的医药企业,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行业目前的状况是非常令人深思,整个行业从西安杨森等外资进入开始,整个行业逐步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但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整个行业的市场化的特征却是管理粗犷,回扣横行,有特色的市场化行为确实太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关键在于绝大多数药厂的生产经营人员是药学及医学等专业人才,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其知识结构已明显跟不上行业的竞争及市场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企业快速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经营人员的多元化,一是根据企业需要加快企业内部的特色培养,二是加快引进外部人才,尤其是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人才,据调查,目前发展较好和较快的几家大企业都在这方面加快了步伐,如某跨国药业公司挖某知名跨国消费品的人才,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有太太药业,其市场总监是前台湾联合利华干过的,销售总监是前美国广州亨氏及香港李锦记的销售经理等,而国内许多企业在招聘高级职员时却有盲目追求医学背景的特点,其实完全不必过分苛求,我们的市场开发和管理更需要的是现代化的管理型人才,其营销、管理的水平才是我们所追求,我们在培养技术工程师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销售工程师及管理工程师。随着OTC市场的不断发展及医药分业的临近,医药企业的竞争将不断升级,从靠产品的机遇性成功,逐步将升级为营销的竞争、管理的竞争及多元化的综合竞争,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又主要在于企业的最高决策者的观念和认知,如果一个公司的最高决策者及决策集体不能认识到,那么这个企业的末日即将来临,因此在多变的医药市场面前,唯有转变观念加快人才结构调整,老人员的知识结构调整,加快新人引进的步子,一定能在行业中获得较快的发展。 二、品牌化经营
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发展较快和较好的几家医药企业都在实行品牌化经营,如汇仁集团、太极集团、太太药业、海王集团等,在品牌化的道路上一路快跑,无论是太极的新药推广,还是汇仁的老药新推,无不是实行品牌化经营的结果,尤其是汇仁的成功现象最值得研究,汇仁的三个产品:肾宝、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都是老产品,尤其是后两个产品更是千年古方,为什么其能在众多的药厂中脱颖而出,并成为老百姓愿意购买的、价位最高的、销量最大的产品,为什么有的老树能开新花,而有的同样的产品低价确卖不出去,透视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巨大的商机,即医药企业的营销水平还太低,尤其是如何运用品牌来进行医药的产品的营销意识和运作水平就更低,因此如何加快品牌化经营就显得尤其重要,这里即有企业品牌的经营,也有产品品牌的经营,也有企业和产品采用同一品牌的经营,到底采用什么样的品牌策略各有优劣,关键在于企业如何运用,但是对于广大的中小药企还是要提出以下几点原则供大家参考:
1、品牌的命名及规划是品牌经营的灵魂;
2、进行市场调研论证品牌的命名和规划的科学性;
3、运用产品周期论进行品牌的阶段性运作是品牌运作的步骤;
4、品牌经营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眼光长远,步步为营;
5、合理的低成本市场传播是稳健的品牌传播策略;
6、加强对渠道秩序的稳定及利益保证是品牌走得长远的关键;
7、良好的产品售后服务是品牌生命力常青的保证;
8、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确保消费者利益;
9、产品的系列化和产品的升级可保品牌的发展后劲;
10、品牌的商标注册及注意形象商标的运用。
另外随着国家新药开发审批制度的改革,新药的开发难度不断加大,如何进行老药的新推是广大医药企业应当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品牌化经营无疑是最佳选择。 三、差异化经营
由于中国的药厂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如何生存就显的尤为重要,因此如何用定位理论来进行细分市场就显的尤位重要,如以处方和非处方来划分,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和公司的资源状况进行定位,如以处方为主、OTC为主,或两者兼做,如史克公司、汇仁集团以OTC为主,丽珠以处方为主;如以科室进行划分,做专业市场,如湖北潜江药业的眼科,太阳石药业的妇女儿童,重庆华邦药业以皮肤科为主等,但对于大多的小药业无论走哪条路,都应目标明确,先在细分市场上做出影响力后,再逐步调整,未来的市场如果不想办法做到前三强,随着产品的同质化及营销手段的同质化,企业都难逃被淘汰和兼并的命运,或举步为艰,因此,在进行公司产品的规划时,如何进行定位就显得很重要,因此在做定位时一定要进行市场调研,但是一旦确定了就要坚定的走下去,只有做到某品类的前几名,企业才能活得长,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中小药企的生存原则,同时也要注意放弃部分产品,尤其是没利润的非主类产品要毫不犹豫的处理掉。在实行企业的差异化的同时,要认识到医药行业的营销创新的空间上还有很大的余地,我们要在品牌、产品的规格、包装、广告宣传、市场推广、服务等诸多方面制造差异,总之就是要在你的客户和消费者心目中制造利益和个性,唯有这样你的企业在药业的市场化过程中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四、其他几个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可以这么说是资本加知本的竞争,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企业人员的素质,因此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每一位企业家应当认真研究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如何开展学习型组织得的建立,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建立一套培训计划并进行全年的资金预算,
2、建立不同层次的人员的学习升级及知识更新计划;
3、建立奖励学习的机制;
关键词: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的不断开放,市场营销无论是作为岗位、职能还是学科、专业都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为高等院校进一步开展营销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对营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主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主干课程是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是高等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反映。该类课程构成了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如果将这一框架沿纵横延伸,可以囊括本专业的绝大部分课程。从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来看,主干课程是通向该专业学生核心知识获取和关键能力培养的课程,这些知识和能力是该专业人才通向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素质。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来看,主干课程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突出,是该专业学生必修且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二、应用型营销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应考虑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主干课程群应当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关系到培养模式合理设计,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科学制定,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去向。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指导性文件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但从近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模式多元化、教育机构差异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突出特点。相应的,高等院校分类办学和差异化发展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休、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市场细分的变化、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构建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各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差别化生存战略下的理性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本科本色+应用特色”,培养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于一身的专业化人才。具体表述为: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及现代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方法,掌握市场调查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市场开拓与运作能力,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营销管理与营销咨询策划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理论教育与方法教育有效结合。在理论教育方面,通过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原理等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宽广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奠定深厚的经济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营销基本理论。同时,将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方法类主干课程开设,赋予学生良好的统计学功底,提供给学生统计分析技术和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法,为开展市场分析打下专业基础。
(二)市场营销学科渊源及研究对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是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学科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上面。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营销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渊源,合理界定营销专业的教学内容,适应营销学科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现代市场营销学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吸收、借鉴了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应用学科。在众多学科中,以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对市场营销学的影响最为深入。目前,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学会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以及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开展营销环境分析、消费者心理及行为分析。
综合市场营销的实践性、多学科性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其定位于研究有关市场营销关系的形成和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及其需求”、“市场环境”、“战略”、“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等内容。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应当涵盖上述营销理论体系和专业方法,将消费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营销专业与规划等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开设,使学生掌握适应市场环境和营销管理岗位的能力。
(三)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一个专业存在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社会在强调人才的专业知识性特征的同时,更加要求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特征。从专业特征来看,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应用性特点要求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突破原有的学科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具体到主干课程的设置,应重点开设符合该专业人才的职业以及行业要求,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应用型营销专业主干课程设置须在构建经济、管理、法律等全方位、多层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营销专业知识的培养,如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设置;同时,还要反映学科发展新趋势、增强国际意识。市场营销是发展较快、受国际化影响较大的学科专业,考虑这些因素,需设置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并不断加强国际商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触摸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
三、主干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综合以上几点,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既要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设置以“应用”为特色,以“系统性和适应性
相结合”为主要原则,坚持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科学处理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尽量满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连贯性、层次性和学习的渐进性,达到整体专业知识的优化。形成涵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买方、卖方两个主体,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战略、策略两种思路,管理、运作两条战线的营销专业主干课程体系。
(一)主干课程的分类。按照这一思路,结合专业特点,本文认为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应该从三个层面构建:一是营销基础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营销基础理论课的开设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基础理论,夯实理论功底,通过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核心能力培养打下基础。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营销专业人才只有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才能对市场发展的趋势有总体的把握与较准的预见与分析;二是专业应用类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营销规划与管理、国际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应用类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或行业的运行与发展规律,使学生今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应用类课程的另外一层意义是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三是专业方法类课程,包括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方法类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市场调研和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主干课程的中心地位。主干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突出地位主要从课程性质、开设时间和学时、学分分配三个方面体现。就课程性质讲,主干课程应当作为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开设,是形成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就开设时间讲,主干课程应当在大学三年级以前开设完毕,大四则主要安排以实践实训为主的技能型课程和项目;就学时学分讲,主干课程应当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占有相当比重,符合重点开设和重点掌握的要求。
一、 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分析
一是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资源在我县境内广为分布。据1984年全县中药材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共有1082种中药材,分属253科,其中植物类药材950种,动物类124种,矿物类8种。但全县开发利用的中药材只有30种左右,仅占中药材种类的3%,全县理论年采药量可达1000吨左右,实际采药量仅占10%左右,大量的中药材任其自生自灭,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二是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我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6度,全年无霜期301天,年均降雨量1264.5毫米。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发展中药材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全县森林总面积达24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8%,是野生中药材生长的最佳地方。由于我县气候独特,出产的中药材品质较好。据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反映,该公司从会同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高,而从江西等地收购紫珠加工的浸膏正品率低。
三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由于化学药物副作用大,容易产生抗药性,而天然药物因副作用小、疗效独特、价格低廉而倍受国际制药工业的关注。在“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国际医药界正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以天然药物标本兼治为特点的中医药在国际医药界愈来愈受到重视。有关部门介绍,我国国人药品消费中有40%是中草药,国际草药市场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占约30%,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达270亿美元,世界天然药物年贸易额150亿美元,药用植物及其制品、保健品成交额300亿美元,我国相关产品出口仅10亿美元,占3.3%,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尔.盖茨曾经预测:“在硅谷之后,21世纪的朝阳产业应在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分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保健防衰老、可研制美容香料制品和提取抗癌物的中药材前景将更加看好,如红豆杉、银杏叶等。
四是发展基础十分良好。自1959年以来,我县相继引进培育了一些中药材品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最高时达到了1万余亩。但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由于中药材分散到户种植,经营粗放,管理不善,导致种植面积锐减。到1988年,全县仅存1000亩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回升,我县部分乡镇群众自发种植紫珠、百合、天麻、鱼腥草等中药材,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总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农户看到了中药材的广阔前景,尝到了种植中药材的甜头,进一步加快中药材发展的欲望更加强烈。如金子岩乡提出“种植中药材,致富金子岩”的口号,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目前全乡已建立百合生产基地500余亩。另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广大科研人员在中药材开发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如曾德蓉等人研制开发的“棘托竹荪”填补了国际科研领域在这方面的空白,其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开发的“竹荪酒”获得国家专利,被列入全省“星火计划”进行开发。
五是发展机遇十分难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我国在药业方面最有希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中药。特别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转移生产”的趋势日益明显,许多国外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生产厂商纷纷到国内药材产地寻求合作,利用药材产地的道地性状就地加工和外销,形成海外市场的原料、半成品加工基地及标准化种植基地。同时,怀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药材基地,发展医药工业,打造湖南西部“药谷”的新思路,正清、正好、天龙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群正在崛起,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加上农业特产税取消后,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
二、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发展中药材产业虽然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一些制约因素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客观障碍。
一是市场份额有限,价格易波动。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货紧则价扬,种植过多则卖不出去,且没有其他用途,药价变柴价。据有关专家介绍,市场对药材的需求是有限的,其总量只有粮食作物的0.1%、水果的1.4%、蔬菜的0.28%,如人参年需求量约1800吨、当归1200吨,多了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不深入进行市场调查,盲目跟风种药材,就很容易遭受挫折。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县天麻生产曾经十分红火,年产量高达50吨左右,以生产天麻为主的团河镇盛储村一度成为全县的“首富村”。但后来由于天麻市场价格暴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骤然下降,到如今只能小打小闹,“首富村”也风光不再。
二是加工滞后,销售不畅通。我县中药材加工业几乎空白,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县曾开发出市场十分看好的竹荪酒,县医药公司曾兴办过紫珠加工厂生产紫珠浸膏,但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而停止生产。目前大部分中药材经过简单烘烤后以干品的形式进行销售。从市场营销情况来看,全县中药材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团河中药材市场才起步规划,没有实质性进展,除县医药公司收购一部分中药材外,大部分由农户自产自销,通过药材商贩卖往外地,年销售量约100吨左右。可以说,加工滞后和销售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是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保证。中药材自古就有“道地性”之说,地理、生态等因素如纬度、海拔、地形地貌、光照、气温、土壤和降水等对中药材生长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不按照技术要求随意种植,可能导致“桔生淮北则为枳”,既影响品质,又易遭到病虫侵袭。中药材对栽培技术要求严格,特别是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试行,对中药材生产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对达不到gap要求的,不能进入下一道生产环节,生产的药材就是废品一堆。同时,中药材抗病虫性较差,极易受病虫害侵袭,加上我县农户一般都把中药材作为农作物生产的“附带物”进行栽培,凭经验管理中药材,有的产量很低,有的品质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产生变异,品种退化严重。
三、加快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中药材生产虽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只要加强组织引导,加快加工销售,加强技术服务,这些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加上我们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和优势,总体上看,发展中药材产业是利大于弊、优势胜过劣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但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加强宏观引导。要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形成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强大合力。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好发展规划,引导群众根据规划发展生产。要针对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认真研究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育种植大户、重要基地与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特别是项目工作要向中药材产业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上来。
第二,要加强基地建设。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形成湘西南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要把壮大中药材产业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并把发展中药材产业纳入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考核范畴,特别是要在金子岩、团河等传统药材乡镇形成“户户种药材,村村闻药香”的格局,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地入股、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促进适宜种药材的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入中药材开发。
第三,要突出加工增值。搞好精深加工既是保证货畅其流、降低农民风险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固中药材产业链条、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怀化已有几家医药龙头企业,但我们仍要把引进自己的企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争取引进一家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并大力推行企业(工厂)+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通过利益纽带,为企业建立稳固的中药材原料基地,同时也降低群众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市场风险。要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中药材加工附加值。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会同中药材产品品牌,切实扩大知名度,特别是对由我县科研人员发现的棘托竹荪,可考虑向工商部门申请证明商标,以便通过证明商标将其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台州;医化行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21-03
医化行业是台州工业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台州医化行业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以全面参与国际化竞争、构建比较优势为主要内容,推进医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结构合理化,实现了医化行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一、台州医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台州的医化行业,始于最初的化学工业社,之后试产化工产品。20世纪70年代有机化工企业开始创建,80年代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国“14个精细化工王国”之一。之后,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台州经历着从“化”向“医”产品的转变。近年来,医化行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国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国际化成长过程中,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台州市医化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国际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台州市医化产业的大多数企业还比较年轻,国际化开始的时间比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台州医企对外出口和投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国际上形成了相当的竞争力。
二是国际化方式还比较单一,海外投资规模还很小。台州市医化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目前还是处于以出口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即出口贸易多,三角贸易少;商品贸易多,许可证贸易少;海外办事处多,海外企业少;海外销售多,海外投资、生产少。同时,台州市医药制造业企业实力较弱,资本相对短缺,造成海外投资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很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短期市场与利润的获取,而忽视企业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三是优势和劣势都很突出。台州市医化产业国际化的优势和劣势带着鲜明的民营企业色彩,既有源于企业内部的低成本优势、民营企业灵活机制优势、小规模技术优势,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优势和特色优势,同时台州市医化产业又存在着创新能力、资金、管理以及经验人才等方面的明显不足。
二、台州市医化行业国际化竞争力的SWOT评价
(一)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优势
一是技术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医化行业逐步形成了由龙头企业牵头,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为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内在的技术支撑。截至2013年底,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医化企业共有7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均为医化企业,省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18个项目列为国家火炬计划,6个产品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5个产品列为国家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永宁药业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被列为国家863计划。
二是产业体系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规模化方面,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2013年,该区规模以上医化企业23家,总产值61.6亿元,占全区规模上企业产值近1/5,实现利税11.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1/3,是附加值最高的一个行业。同时,得益近年来医化行业整体的发展,该区也涌现出一批大规模企业,目前亿元以上医化企业12家,其中联化、双鸽、天宇超10亿元,永宁超8亿元。
在集约化方面,台州已经形成了化工产品、化学原料药、农药及中间体、制剂及专利药等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规模以上医化企业大都集聚在轻化投资区内。大多数龙头企业均已完成产品的合理布局,并明确了企业转型升级方向。整个医化行业正加快向高效低毒农药、高端原料药、成品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发展。
在品牌化方面,主要表现为医化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批企业认真实施国际标准,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和欧共体COS注册,获取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台州医化”的区域品牌进一步凸显。
(二)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劣势
一是技术制约。台州医化行业总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人才引进弱”的特点,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远不能与国内外生物医药大企业相比,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除少数规模企业具备独立研发能力外,多数企业只具备生产加工能力,没有成为创新主体,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一些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由于近年来科技投入跟不上,成品药生产企业的剂型单一,市场细分开发薄弱,没有创新品牌和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使得竞争优势渐失。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台州医化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资金制约。近年来,按照省医化行业52条整治验收标准及本市相关要求,台州加快医化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并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要求到2020年,医化行业仅保留成品药制剂、符合GMP等规范的精烘包原料药生产、污染轻效益高技术领先的医化产品或项目及部分高端精细化工项目。在这样的环保压力下,各大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强烈,但在环保设备购置和技改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如天宇药业拟按新版GMP规范,改造升级年产160吨头孢菌素无菌原料药产业,所需资金就达到7千余万元。据统计,仅黄岩区医化产业转型升级涉及14家中小企业共17个项目,资金需求估计达10亿元以上。
三是人才制约。医化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制药企业的管理、研发、生产、营销人才都是属于知识型人才。医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从走访调研的25家医化企业来看,对各类人才都有急切需求。但从市、区两级政府所制定的人才引进政策来看,对研发型人才高度重视,而对引进各类专业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等重视不足。此外,台州地处浙江中部,距省会杭州200多公里、距离上海400多公里,区位条件欠佳,加之台州区域内的大专院校缺乏,也致使企业引人留人较难。
四是许可和投入制约。制药行业存在比较高的准入壁垒。国家出于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的需要,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制定了相应的法定强制性管理规范。药品的研制生产和上市均需要政府专门机构进行许可审批,其特点是程序严格、审批周期长。如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光申报一般新药品种生产,往往都需三年以上时间;独立研发的新药从研发到审批、生产、上市,往往需要十年左右时间。这些规范执行的结果加大了产业必要的投资规模,加上庞大的新药研发费用,使药品行业必然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
(三)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机遇
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医药市场保持长期增长的刚性支撑。据IMS预测,全球药品市场规模今年将达到1.1万亿美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8%。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化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均用药水平将逐年上升,中国药品市场将呈现出更大发展空间。
二是转型升级面临良好条件。当前,医化行业正面临着专利药保护集中到期的历史机遇。2010年,全球有323种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新药的专利保护将过期,其中不乏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2015年该数值将高达560亿美元,到2018年时,非专利药物销售总额在全球药物销售总额中的比例或将高达10.9%,届时非专利药物的总销售额将高达近千亿美元。这样的历史机遇,将更加有利于台州医化产业进行战略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提升人员素质等手段,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将附加值低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向半成品和成品药方向转移。
(四)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利润的减少,成为台州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生存压力。台州医化产业总体上还是以生产原料药及中间体为主。目前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占比达到70%左右,成品药占30%左右。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这类产品价格低、利润少,随着汇率升值、用工荒、原材料涨价等诸多因素以及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医药中间体的利润率直线下降。比如,头孢类、氟苯尼考等医药中间体,从5年前的25%左右的利润率,逐步跌至目前的10%左右。相比之下,一些生产成品药的企业销售火爆。以永宁药业为例,“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这个项目从2005年投产以来,销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该项目销售额就达到10亿元,为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在医药中间体利润萎缩的压力,以及成品药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向生产精细型、高利润的原料药、成品药产品发展的要求非常迫切。
二是环保要求的提高成为台州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内在压力。2008年,浙江省开始实施细分化的《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对制药企业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台州市出台医化行业整治提升方案,提出要将台州打造成“中国绿色药都”,其中医药制剂比重达到70%以上。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因环保压力,2013年企业持续投入12亿元,用于生产车间的GMP等认证改造及新项目的建设。从当前形势看,各级政府对医化行业的环保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这也将成为台州医化企业转型的内在压力。
三、台州进一步推进医化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医化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中长期的蜕变过程,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的。政府层面,应该积极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好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作用。企业层面,要以自身的转型,助力整个产业的转型。
(一)政府层面
一是以更清晰的态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高端产品是台州医化产业扩大国际市场的根本所在。未来应加大对“低、小、散”和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医化企业整治、关停力度,积极引导医化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从中间体生产逐步向高端原料药和成品药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开发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诊断试剂、中药现代化等行业前沿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此外,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优化资本结构,推进股份制改造,积极争取上市,促进医化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二是以更良好的服务,助力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发展最珍贵、最稀缺的资源,政府部门应助力企业人才引进。一是拓宽人才视角。将各类专业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纳入引进范围,配套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吸引医化行业的优秀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汇聚台州,助力台州医化行业发展。二是积极“借智”。积极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引导医化企业向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借智”,为台州医药企业培育输送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同时,积极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其在科研编报、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高企和科技项目。二是建立人才库。设立台州医化专家库、企业管理人才库、销售人才库。通过这些专业人才的人际圈,帮助企业寻找管理和销售经验丰富、技术开发能力强的高端人才。
三是以更务实的举措,营造企业创新环境。政府部门需要拿出更加务实的举措,为医化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出良好环境。建议筹建台州医药大楼和孵化中心,作为台州医药行业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研发基地的主要载体。医药大楼内主要集聚医化行业机构、企业高层管理决策、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孵化中心则以集聚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工艺放大、工艺优化、小批量生产服务的科技服务型的中小企业和实验室为主。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为台州优秀的医化企业赢得发展空间。此外,加快发展物流、装备制造、研发、销售、服务等辅产业,形成“研发创新―中试孵化―产业化生产―营销物流”的完整医化产业链。
(二)企业层面
一是注重环保整治提升。企业根据政府《医化行业整治提升方案》的相关要求,结合企业自身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装备提升、生产工艺改进、加强管理等方面,全面开展整治提升工作。通过对污染重、能耗高的中间体、原料药产品进行淘汰置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保留项目的生产工艺、路线、装备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和定位,按照“六化”(管道化、密闭化、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循环化)要求进行新的布局调整。同时,积极吸收和利用现代制药的先进工艺、设备、技术,尽可能减少环境风险,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可持续发展。
第四终端-城市社区医疗市场,主要是指城市基层的地段中小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第四终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且有些是非赢利性的定位,必将抢夺很大一部分医疗市场,因此也必将成为医药企业一片新蓝海,是广大制药企业必须关注的战略性市场。
随着现代城市的社区化集中度越来越高,出现以社区为单位人群相对集中的现象。为了提高老百姓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整合国家医疗资源,以“城市医疗社区化,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的策略分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之所以要提出第四终端的概念,一是因为国家宏观政策在大力扶持社区卫生中心卫主体的城市社区医疗市场,二是这一终端确实既不同于城市三级以上的大型医院卫主体的第一终端,也不同于以连锁药店和社会单店卫主体的第二终端,更有别于目前以广大农村为主体的第三终端。但第四种终端借着政策的春风正在大力发展壮大,而且已经初步确立,很快将成为第一终端的补充。
此外,笔者还以为,在称呼一个终端业态之前,需要明确终端的定义标准:
·是否具备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综合医院可以解决百姓疑难杂症的问题;社区医疗机构可以解决百姓的疾病的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问题;药店可以解决百姓自我药疗和自我医疗产生的自主购药问题;农村卫生院和药店可以解决8亿多农民的健康用药问题;因此都能够成一个终端业态。
·是否能够充当产业链中的一员:2000多亿元的医院市场占据主导地位,900多亿元的药店市场成为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500亿元的农村市场成就了年销售额8亿元的蜀中制药等制药企业以及年销售额100多亿元的九州通等商业公司;现在已经具有的100亿元的社区医疗市场即将成为制药企业和医药商业公司的必争之地,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迅速发展壮大。
·是否具备足够网点规模:医院市场约0.5-1万家,药店市场约20多万家,农村市场网点约10多万家,社区医疗机构约2万家(根据国家政策规划可发展到6万多家)。
·是否具备鲜明的经营宗旨和其它区隔属性:社区医疗市场以经营面积小、医药学服务专业而灵活、地域广等特点构筑了一个成长性的终端业态。
以上四个标准都说明了城市社区医疗市场具备了单独成为一个业态的条件,因此也就自然而然的构成一个医药终端市场-第四终端。
二、第四终端的现状
2002年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第四终端开始加速,2007年1月10日卫生部召开新闻会,发言人毛群安宣布:“截至2006年11月,全国97.4%的地级以上城市和92.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已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5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967个。”
北京市向来都是政策和行业的风向标,以北京市为例,根据社区卫生中心的建设规划,2008年6月前,北京市要完成规划设置的3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权威数据宣传:“截至07年1月15日,全市社区医疗机构共接诊116万余人次,日均接诊近5.3万人次,日均门急诊量比以前增加了3.4倍,占全市日均门急诊总量的20.25%(以前为6.7%)。可见社区医疗机构将在从数量上突破3000家,而该市的药店数量也不过3000多家而已。
资料显示,卫生部计划2010年在全国各城市达到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5%;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30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2007年初,全国的城市社区医疗机构数量突破2万家(未来可发展到6万家左右),这的确构成一个新的终端市场业态。目前社区医疗市场贡献了约100多亿元的药品市场规模,随着社区医疗的大力发展,数年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将达到7万家左右,年销售规模可达到600-1000亿元。
此外,从发展速度看,第四终端的政策利好伴随着医改的强力推进,必然快速成长,仅仅看看2006年下半年国家出台的政策,就可以说明政府对第四终端的重视,因此市场必将快速升温。
三、城市社区第三终端定义不准确,不等于第四终端
至于城市社区第三终端的定义,争议很多,有学者将城市社区内的所有医药机构包括出社区药店都算作社区第三终端,但也有专家坚决反对,认为社区药店是第二终端,社区医疗机构属于第一终端,二者不能合二为一称为城市第三终端。笔者以为,由于社区医疗市场有其特殊性,界定其为社区第三终端确有困难,因为社区药店和社区内的卫生服务中心是有较大差异的,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来理解他们的差异:
因此,比较清晰简单的定义就是第四终端。以有别于城市第二终端和第一终端。
四、第四终端业态分析
国家卫生部明确表示社区医疗市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营宗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根据该宗旨同时制定了机构标准,至少有6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9名注册护士。因此,社区医疗市场以全科医师为医务力量、以初级诊疗和家庭保健为主要特点与医院和药店市场进行区隔,不同于大医院的专家专科和疑难杂症诊治以及手术住院为中心的治疗,具体区别如下:
五、第四终端的特点
1、第四终端用药目录有限制
第四终端的经营宗旨限制了社区用药目录的范畴,多集中在心血管类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内分泌类疾病(糖尿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儿常见病类药物,其中中成药占据相当份额;通用名相同但商品名不同的药物不会出现2个以上,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入选药品的价格必须相对低价、质量必须相对优良、临床疗效必须确切。
2、社区药品先过医保关
第四终端用药基本属于常见常用药品,第四终端基本属于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因此,第四终端就诊的患者基本拥有医保卡,并以医疗保险目录内的药品为首选用药。因此,要在第四终端占领市场必须先过医保关,新药推广基本与社区无关。
3、社区医药产业链宽度狭窄
根据《社区用药目录》的规定,第四终端采购固定的药品品类,并相对集中到个别制药企业;通过社区用药配送商业的资格核定,入选医药商业公司采取“零差价率”方式进行配送,社区医疗机构采取药品“零差价”销售,所欠利润由政府贴补,整个产业链成员较少,宽度狭窄。
但是值得关注的“零差率”的政策,将使得第四终端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市场规模将越来越大,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战略市场。
4、社区医师影响力尚正在形成
由于第四终端医疗机构以全科医师为主,我国全科医师的培训和再教育还在起步阶段,其学术水平较低,因此,社区医师的医学说服能力较三级医院的专家有较大距离,但比药店的药师和店员的说服力有较大优势。因此,尽管社区医师拥有成长型的药品使用说服力,但在一段时期内,药品的品牌建设还不能仅仅局限在全科医师范围内。但社区内全科医师力居民最近,必将很快对居民的保健和用药习惯形成影响
六、创建学术品牌是第四终端的营销正道
在一个新型药品终端市场出现后,医药企业需要立即考虑如何耕耘这一领域。笔者在数日前提出了六大社区医疗市场营销模式,其中以学术营销最为核心。
我们先来看一下社区医生的需求。有研究单位对社区医师的需求进行了调研,总样本32026个,电话核访3252个;调研时间:2005.12--2006.5。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接受访问的人员表示希望能够有机会接受专业的培训。当被问及参加培训的目的时,约有85%的人希望学习与医疗相关的技术,有约10%的人希望获得专业书籍,有50%的人同时表示希望通过学习得到学分。具体请看下图:
可见第四终端医务工作者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是较大的,国家卫生部也在加紧培养全科医师。
1、什么是学术营销?
以药品和药品相关医学领域的学术为基础和沟通平台、以促进药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药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目标的所有推广活动称之为“学术营销”。“学术营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营销的目标对象“学以致用”。由于医药市场存在一些素质不高的医药企业,其采取假学术真贿赂的方法营销,这是一种非正当竞争手段,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真正的学术营销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学术营销是药品供应商(制药企业)、药品中间商(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者(患者)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活动,三者必须共同参与;
2) 学术营销的载体也就是产品必须具备学术内涵,讲学者(制药企业)能够传播与产品相关的医学知识和使用知识,学习者(社区医疗机构医师)缺乏或不了解产品的相关医学知识和正确使用方法,愿意并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患者能够在制药企业的学术品牌传播中体验并获得健康利益;
3) 学术营销的药品必须具备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经得起循证医学的检验;
2、制药企业如何介入第四终端的学术营销
我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广大制药企业如何进行社区营销,这里提出五个思路供参考:
1) 介入全科医师的培养:目前全国各地的全科医师数量差距极大,比如上海截至去年年底大约有全科医生3500名左右,明显捉襟见肘。在比如江苏省54个市辖区和27个县级市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00多个,覆盖城市居民2000多万人。8700人取得全科医师上岗资格,3200人取得社区护士上岗资格,206人取得卫生部全科主治医师资格。在各地如火如荼的社区全科医生培养中,生产企业应该抢占上游高端资源,可以作的工作有:赞助各省市的全科医生培养活动,请代表自己企业利益的专家授课、传播自己的产品,把自己的产品编进全科医生的教材中去;
2) 加强政府公关,专门进行自己产品进入各地社区用药目录的准入工作,并且需要舍得花费一笔费用;
3) 自己建立专门的博士级医学学术队伍,专门针对社区医师进行自己产品的系列学术推广活动;
4) 赞助社区医师拿自己的产品进行临床观察研究,并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把研究结果集结成册,通过开展一次全国性学术活动,把资料册发出去形成影响,笔者曾经见到湖南株州千金药业的妇科千金片的学术研究论文集;
5) 赞助《中国社区医师》杂志一个专栏或者增刊,让其长期成为自己赞助医师的阵地。
3、如何配置第四终端的学术营销队伍
1) 队伍结构:每个省设置1名商务总经理和1名学术推广总经理,每个城市设置1名学术推广主管,每个城市的行政区设置1名学术推广代表;
2) 队伍学术结构:至少医学或者药学硕士一名,药学专业人才占70%左右为佳;
3) 队伍性别结构:由于社区学术推广工作量较大,男女比例以6:4为佳;
4) 队伍年龄结构:学术推广总经理须有临床推广经验和团队领导能力,30岁左右为佳,其它人员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为佳;
4、开展城市第四终端面向社居民的前终端拦截
第四终端的消费者教育,可以称为前终端拦截。可用的方法有与第四终端的医疗机构合作搞墙报、宣传栏、临时性或者固定性健康讲座,赞助进行健康体检,用药常识普及,把自己的产品知识融入各种医药知识的教育普及之中。内容包括:
·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该内容适合于常见病用药的推广,可配合全科医师的处方工作。
·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该内容适合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的推广。
·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该内容适合于妇科常见病用药的推广。
关键词:双语教学 医药贸易课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058-02
一、 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双语教育不仅在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卢森堡等双语或多语国家普遍实施并获得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单语国家的实施效果也十分显著[1]。2001年,我国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国家重点建设大学3年内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要达到10%,力争各高校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2003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教育部对于双语教学的逐步重视,为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应该是既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应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正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3]。
目前,医药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双语师资水平有待提高;(2)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加强;(3)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4)考核制度有待健全。此外,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以下缺陷[5]:(1)缺少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惯例的经贸人才;(2)缺乏应用型国际经贸业务人员;(3)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毕业生就业后需经过长期的岗前培训,才能从事相关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刘玲认为应对双语教学工作施行有效的监管[3];蔡中华建议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设大量双语课程,建立四层次双语教学体系[6];宋丽娜提出变革理论教学模式,以寻找客户和资信调查为实际工作项目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7];马小辉建议改革考核方法,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为辅,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8];罗琪主张开展系统性双语教学,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规范管理双语教学一系列内容[9]。徐静,佘群芝提出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即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附加码转换,中等难度的采用句间语码转换,难度较小的内容采用句内语码转换,容易的内容采用全英文讲解[10]。冀志斌提出加强案例教学、双语教学,强调课内外互动成为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方向[11]。
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试行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要求,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适合我国教育现状的双语教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许多学校开展的双语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究其原因,还在于双语教学实施的模式,仍旧照搬原有理论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12]。因此,在国际贸易不断深入发展的时期,非常有必要探索双语教学课程群的发展规律及建设模式,为该课程的改革、人才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医药贸易课程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内容
医药国际贸易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英语专业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具备丰富的外贸知识以外,具备娴熟的语言技能的学生更受欢迎。纯中文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理论以及实务的精确掌握。双语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创新,妥善协调教学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首要原则。
总体上,医药贸易课程双语教学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
1.实施双语教学的内部环境
1.1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国际贸易课程应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汉语为次要语言,对某些难点内容可以以汉语辅助讲解。
1.2双语教学的目标。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训练的有机整合,在提供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1.3双语教材选择。国外原版教材虽然涵盖了最新的学科前言知识,但是价格过于高昂,不适合中国学生购买,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编写双语教材。
1.4双语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三、四年级分阶段、分梯度实行双语教学方式。
2.实现双语教学的外部条件
2.1双语考试形式。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化,综合考查和评定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
2.2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网络、软件等技术手段提供双语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等资源共享,方便师生的教学互动。
2.3双语教师聘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制订严格的双语教师聘用标准和评价体系,实行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2.4教学监管措施。双语教学管理部门需对双语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一系列事项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人才培养与双语教学互动发展的重点与目标
1.重点问题包括
1.1双语教学师资问题。双语师资的严重缺乏是导致双语教学难以推广的关键因素。如何从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教育与培训,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1.2学生英语能力问题。中国学生的读写能力要远远高于听说能力,而后者是商务贸易人员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无疑是摆在双语教师面前的一大任务。双语教学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要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拓宽学生外语学习的渠道,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培养外语思维能力。
1.3双语教学课程群建设。医药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一系列课程可以作为双语教学的实验点。这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医药市场营销学,跨文化管理。通过这些课程组建的双语教学模式,以便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改革。
2.研究目标
2.1创立双语教学课程群授课模式。除公共课程外,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比例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包括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医药市场营销学,跨文化管理在内的5门课程实现双语教学。
2.2编写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授课教师需要系统规划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材。
2.3建立双语教学监督管理机制。医药国际贸易是一系列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群,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作为基本的专业教学模式,理应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建立和稳定双语教学内外部环境。
四、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从我校的实际和特色出发,对国际贸易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通过调查国际贸易岗位群的现状,调整双语教学课程群的内容,以提高师生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的高度融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关键角色。教师将国外先进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智慧发展给予启迪。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176-177.
[2]曹利平.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 河南教育,2009,(2):40-41.
[3]刘玲.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1):187-188.
[4]张滢.关于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探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1):152-155.
[5]李画画,顾立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问题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28):174-176.
[6]蔡中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71-74.
[7]宋丽娜.国际贸易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4):76-78.
[8]马小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实践及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4):46-47.
[9]罗琪.国际贸易专业系统性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4):54-55.
[10]徐静, 佘群芝. 教学模式: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 :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