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大多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往往是根据经验或者直接照抄参考书,造成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也成了一种弊病。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明确指出了“学什么”、“做什么”的意义,体现“学为主体”的理念。因此,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只由教师操纵。我们在制定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兼顾全班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各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能够充分的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该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课堂上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实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为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想法和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学为主体。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课堂教学

参与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持续地参与学习的程度。参与程度可以通过教师激起学生外显的和内在的活动程度来表征。高度的参与表现为没有无关的行为,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任务,热情地投入集体讨论以及长时间的学习。科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参与和探究的好奇心和欲望,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竞争,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面对同一个班级中的不同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或不同届的学生,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其有效性往往也有差异。即使同一个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有时对这个班级是很有效果的,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掌握较好。而对另一个班级来说,这一教学方法或策略却可能失灵。这从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以及通过考试反馈回来成绩的分析就可知。

三、树立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初中学生正值身心快速发育的时期,思想比较活跃,但同时也比较脆弱、敏感,对于教师的评价非常看重。有时候一次积极的鼓励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而一次反面的批评则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道路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方式进行学生课堂的管理。尤其针对初中“科学”科目中,包括生物、物理、化学课程,对于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要求非常高,很多学生不擅长动手操作,再加之这些科目的知识比之小学阶段基本上又没什么联系,所以很多学生对初中“科学”课程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为此成绩也是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时此时教师要注意不能一味的批评此类学生,因为批评只能使情况变的更糟,而且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对这门课乃至这位教师产生反感。所以,教师应对于学生的错误采取合理的分解,适时的提出,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带有的那种为人师表的真诚,以此打动学生。

四、加强课后反思,完善教学过程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是反思型的教师,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肯定成功之处,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的完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对特定的教学环境反思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学环境的具体内容进行反思,通过回顾教学案例,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并进行常识性重构。二是对过程进行反思,教师在此过程中反观教学情境,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组织行为。

五、充分开展兴趣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

初中“科学”课程所包含的外延知识及教材内的知识,很多都可以做为培养学生兴趣的素材。如生物课里面,学习绿色植物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千姿百态的绿色植物,包括不同气候环境中的植物,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等引起学生兴趣;也可以举例袁隆平于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地培育杂稻,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被誉为“杂稻之父”等等。通过学生对伟人的崇拜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化学中水污染问题时,可以学生们课下搜集资料,课上分小组展开讨论,集思广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充分锻炼正值青春年华活跃的思维,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习物理中参照系部分时,可以让同学们坐车亲自感受外面树的“运动”与汽车的“运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参照系的理解。

总之,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下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结构,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进行教育,能创造性地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突发问题,能面对全体学生,提高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玉汉.初中科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

第2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方式;适应;新课标

【Abstract】Be education high school teacher of the front line of we how should orientation this time reform?In I walk up newly this time of lesson object use new lesson object principle, rightness ever drive oneself see as experience of standpoint and way of doing carried on to re- examine, to oneself of teaching thought and the behavior carried on to introspect, teacher should from"with teach settle learn" to"with learn settle teach" change;From"the induction of the value ready-made conclusion" to"value learning process of experience" change.Student also from"with the passive study" to"independence study" change;From"accept the container of knowledge" to"obtain the intelligence of knowledge" change.In the classroom effort carry through a new lesson mark thought, extensive open the exhibition"investigation type teaching"

【Key words】Change thought; Improvement teaching way; Orientation; New lesson mark

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国家进行了课程的大调整,这一次新课标改革规模之大,是我国恢复高考后从未有过的,新课标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教育最前线的中学教师的我们应当怎样适应这次改革呢?在我走近新课标的这段时间里,我的体验很多,感触也颇多。我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自己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我想就《物理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谈谈我的体会和看法以供广大同行商榷。

1.在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要真正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由“重视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学生也由“以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接受知识的容器”向“获取知识的智慧者”转变。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且“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是我所在学校一贯所坚持的办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之本。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我认为:

首先,教师在学法上要扮演指导者。比如我校高一的新生往往感到物理很“难学”,其实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知道了症结所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在高一教学工作中从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加强直观教学和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这三个方面多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当扮演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中的合作者与助手。

2.改进物理教学方式,提高课堂质量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当今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个性的学习。使学习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终生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又借鉴参考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教学方式上我做了如下尝试——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与主体。实践和理论证明,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探究式教学按照参与的主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2.1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探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探究就是以教师讲授、演示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形式的探究适合于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物理规律教学中。例如万有引力、光的本性等课例的教学。

2.2 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探究。这是一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重,师生协作相互配合的探究形式。它适用于自主探究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指导下有能力完成的探究。例如滑动摩擦力、伏安特性等课例中可以使用。

2.3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对于现象简单,知识难度低、涉及探究过程较少的课例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教学活动。

第3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创新,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因为那样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阻碍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因此,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营造创新性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创新性氛围中获得启发,成就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课本中的固有知识和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积极地创新,可以把一些课本之外的实例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无处不在,给学生营造出创新的氛围,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习声音的利用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声音可以利用的信息,我在结合课文内容中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的案例以外,还给学生们加入了这样的案例:在养鱼场里,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声音,来开展捕鱼作业和鱼的养殖工作.在水下给鱼儿播放它们喜欢的声音,从而引诱鱼儿进入事先准备好的网中;不仅如此,给鱼幼苗喂食的时候,播放一种固定的音乐,经过长期的坚持,鱼儿就在饲料和声音之间形成了固有联系,引起了鱼儿的条件反射.只要给鱼儿播放声音,鱼儿就会到声源附近来觅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量降低鱼饲料的散失,降低养殖成本,帮着养殖场实现超额利润.创新性教学案例的引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可见,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多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因素,教师要结合创新教学的要求,积极打破传统的旧有思维,践行创新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给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扫清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渗透,如果学生对教师创设的创新行为没有半点兴趣的话,我们的创新行为将付之东流,反之,如果创新行为不仅有创新,更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将实际情境和创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学生会兴趣倍增.因此,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情境,通过创新性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更可以让学生实现创新性的情感体验.学习了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王欣的体重是100斤,而李明的体重是90斤,在身上都背着一样重的书包,站立在三楼的教室中.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吗?此时,有学生问到:老师,王欣和李明都站在相同的高度上,他们的重力势能是否相同呢?其他学生对这名学生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除了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之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两个学生的重力势能变得相同呢?学生又开始了交流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让王欣把书包中的物体拿掉10斤.也有的说:我们可以让王欣把书包中的重物给李明五斤,这样两个人的重力就相同了.还有的说:我们可以让李明站到桌子或是凳子上,或是让王欣从三楼走向二楼.学生在教师创新性情境的引导下,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可见,初中物理教学中,优秀的情境能够给与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在新奇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下,学生的创新意识被点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激活.教师要认识到创新情境的积极作用,大胆地实践,积极地创新.

三、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创新,锻炼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只有得到真正的应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创新教学亦如此,教师要将创新活动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慢慢的,教师通过专业智慧的引领,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激活学生创新的灵感.

学习平面镜成像知识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用镜子的经历,大胆地猜测和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采用身边的一些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实验.有的采用玻璃板和蜡烛展开实验;有的采用圆珠笔和镜子进行实验;有的则采用钟表和镜子开展探究.学生发现,如果不像教材一样,拘泥于玻璃板,也可以进行实验的探究.在这些探究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4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劳技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在新课改下,我国正在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力度,注重在教育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初中劳动技术课程通过利用其蕴含的大量劳动实践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扎实的基本劳动技能等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在初中积极开展劳技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如何提升初中劳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为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在此背景之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简要谈谈提升初中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措施。

一、初中劳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现阶段许多初中学校的劳动基技术课程已经开始向研究型学习实践活动方向进行转变,虽然看似增加了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但实施上无论是学校开辟出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还是教师设计的学习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不足[1]。譬如说目前大多数教师设计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围绕摄影、绘画等内容,而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当中很难学习到有效的劳动技术知识与技能,因此使得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迟迟不见提升。

二、新课改下提升初中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1.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初中劳技课程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课程,但其与其他学科之间譬如说物理、化学、生物等之间同样具有紧密的关系,而教师在开展初中劳技课堂教学时,应当正确认识这一点,有意识地将劳技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将知识融会贯通。比方说在《花木栽培》一课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何提高植物成活率的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将其与生物课中有关植物根茎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过度为花木施肥影响其正常生长的内容讲解时,教师也可以将花木栽培同物理和化学中有关分子运动以及溶液浓度的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了解氮磷钾等元素过量会使得植物细胞失水,进而出现烧苗现象影响植物生长[2]。

2.积极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中蕴含着大量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劳动观念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譬如说教师在《陶艺》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展示多幅我国古代精美陶艺作品的相关图片或其他影音资料,并告知学生陶艺最早出现在一万年前,几乎人类在开始学会制造工具之后便有了陶艺,经过后期的不断发展,又从原始陶器发展成彩陶乃至瓷器等等,通过利用直观形象的影音视频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准确了解我国发达的陶艺发展史,进而感受到我国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激发出学生弘扬和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热情。

3.重视教师操作示范 初中劳技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课程,尤其侧重实践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操作示范,并配合穿插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够以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教学内容。譬如说在《印章与雕刻》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电子白板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一步一步展示印章的雕刻步骤,同时利用电子白板的缩放、拖拽、批注等功能向学生讲解每一种刀具的名称、用途等,并模拟出具体的雕刻过程,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雕刻内容向学生穿插讲解字体演变以及其他书法知识等,使得学生能够一边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操作,一边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内化理解。

4.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多多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并使其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当中有效提升劳技学习成效。譬如说在《航模与车模》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完成航模或是车模的制作,从模型设计、材料准备到最后的动手操作、上色修饰等均交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教师只负责为其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引导,通过此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通过最后对学生制作的车模或航模进行统一点评,并鼓励其参与航模或车模制作大赛,也能够帮助其提高学习劳技课的积极性[3]。

Y束语:总而言之,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落实,教师在重视开展初中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整合。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边进行操作示范一边为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并且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起良好的劳动观念和思想价值观,进而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初中劳技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 新课程学习(下),2016,01:48-49.

第5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成因

探究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成因,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优化物理教学方法,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认知狭隘,求知热情消退

高中阶段正值人生求知的最佳时期.然而,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高中生对于读书求知存在狭隘地认识,以纯粹的高考、名校等功利思想来对待学业,对物理学习的求知热情消退,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相应消减.在《重力势能》的学习中,教师引导认真观察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大多数同学对“下坡容易爬坡难”的生活现象深有体会,却懒于思考其背后的物理规律:爬坡时要克服地球引力向上做功,下坡则是由地球引力对人做功.教师进一步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某同学沿两条不同的路径从山的H1点跑到山的H2点,重力做的功为多少?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公式:WG=mgH1-mgH2,得出准确的结果.然而,极少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及结果缺乏深入探究的热情:假如H1点到H2点不是两条路径,而是N条路径,其重力做功会不会有所不同.经过探究,N条路径的重力做功相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进而提高对物理学科的求知热情.

2.方法错误,学科自信丧失

高中物理强调对概念的理解与规律的运用,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握,其方法尤为重要.一些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够成功,其根源在于学习方法的灵活性不足,单纯依靠拼时间,刷考题,以题海战术来应对高中物理学习,而不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总结与归纳.久而久之,物理学习效率不够,学科自信丧失.学习《力》,讲述力的基本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学习《直线运动》,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引入运动学的参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并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的平衡》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平衡)的规律,这些章节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 因此,高中生要想消除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就要熟知概念,理解规律,熟练方法,进而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物理知识体系,从微观角度能够正确运用规律解答物理难题,提升学习地自信.

3.难度加深,探究乐趣减少

喜欢挑战物理难题,从中感受探究乐趣的总是少数的优秀学生,大多数高中生则愿意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内,进行相对简单的学习,自己已经学会的不厌其烦地再学,而没有学会的则不敢深入探究,即学习物理中不突破固有的“心理舒适区”,感受挑战失败后的挫折.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学生对于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理解与运用存在问题,不少人会根据“即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一守恒条件,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物体的加速度等于g,则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物体的加速度大于或小于g,则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体的加速度等于、大于或小于g,是不是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随着物理学习难度的加深,知识的系统性增强,不少学生容易不假思索而简单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思路善加引导,使其感受探究乐趣.

4.交流减少,课堂效率降低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竞争压力大,同学间,师生间,家庭成员间,相互的情感交流少,正常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精力远远不够,一些心理素质较弱的学生,难免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长此以往,固有的交流问题成为困扰学习的严重障碍,学习压力得不到缓解,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钩码,使其上下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超重与失重?它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使思路层层深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思考状态,以问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成因的启示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要有所调整,将学生的心理要素作为教学的研究对象,加以重视,对学生的厌学情绪防患于未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探究乐趣;引导学生走出个人小圈子,积极融入集体交往中.

1.物理教学应注重学生心理因素的研究

针对高中生的厌学情绪,物理教学研究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做到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心理的影响,使其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消除固有的狭隘认知与功利心理,增强求知热情.

2.将合作探究学习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既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又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交往形式.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体会到了求知的成功,又获得了人际交往的认可.

3.高中生的情感障碍严重影响学科教学

学业的繁重,高考的压力,使高中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重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的疏导,使其形成一种健康、自然、轻松的成长心态,来面对学习中的问题与难题,丰富交往形式,人际交往中学会寻求家长、老师、同学的援助,以消除其情感障碍对学科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高中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

从教师与教学的角度,加强对高中生学习物理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主要从情感激励、方法点拨、兴趣激发、课堂优化方面,使其积极面对问题,提升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感受探究乐趣,提高学习效率.

1.情感激励,使其积极面对学习

不少学生对物理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加强情感激励,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使其积极面对物理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对《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进行专题归纳时,不妨引入高考题目来激励学生:(2014年全国卷Ⅱ卷)取水平地面为重力势能零点,一物块从某一高度水平抛出,在抛出点其动能与重力势能恰好相等.不计空气阻力,该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而有些学生面对问题难以形成思维突破,教师引导其建立平抛运动模型,通过模型求出物块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教师顺势点评该同学能够灵活运用模型,将高考难题正确解答出来.这样,基础程度较弱的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情感激励,消除对物理的畏难心理,开始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寻求提高的方法.

2.方法点拨,使其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由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后者的难度较大,也更精确.以摩擦力的学习为例,初中物理仅仅是粗浅地涉及增大与减少摩擦的方法,而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状态的相关性.理解难度的加大,知识难度的加深,必然要求学法的精准.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学习方法的点拨,在问题中突出物理思想的渗透,使其深入领会问题背后的知识考查,贯通教材与考试,做到应对自如.质量均为m的木块A和B,用一个劲度系数为k轻质弹簧连接,最初系统静止,现在用力缓慢拉A直到B刚好离开地面,求这一过程A上升的高度.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知到:考查的属于含有弹簧的临界平衡问题.正确理解考查知识点的所在,然后分析两个状态弹簧的状态和弹力,再由几何关系研究A上升距离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这样,在教师的方法点拨下,学生思考起来,游刃有余,做起题来,得心应手,自然提高了学习信心.

3.兴趣激发,使其感受探究乐趣

物理是典型的自然科学,与实际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探究乐趣无穷.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对物理的探究不仅仅是聪明学生的专利.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演示实验、物理小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直观、形象、鲜明的物理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探究的乐趣,如对抛体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平抛和斜抛运动的规律,加以试验演示,进而以演示实验带动对知识体系的全面理解与掌握,进一步深入探究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此外,教师应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学习紧密相连,如以杂技表演来探究物理学的受力分析.这样,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学生将会从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功.

第6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实验教学更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学生知识、能力生成的摇篮.

然而在当前初中物理实验却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不认真对待实验教学,学生想动手探究却被教师局限于教材或教师自己的想法,不能达到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通过调查发现,除去学校实验室条件限制,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是主要问题.

1教师对实验研究不深,且不善于引导学生

当前因为教师工作负担重,自身生存压力过大,使得物理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准备物理实验以及深入研究物理实验教学,再加上应试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忽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因此,教师的实验技能退化,逐渐演变为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例如在测量导体的电阻的实验中,很多教师就是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按照教材测量几组数据就完成了实验,学生虽然动手做了实验,但是,各种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所以,教师事先应该认真研究如何测量导体的电阻,不能局限于教材上的伏安法测电阻那一种方法,而应该把实验对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动手.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实验原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原理是:R=U/I.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推导出实验原理.

2实验考查模式让老师忽视了平时训练,从而出现了背实验

由于目前物理实验考查的形式仍以笔试为主,不是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出现了考前停课突击实验,背实验的情况.只要学生背下实验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实验的现象、实验原理、实验的结论等,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得到好的分数.因此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做实验不如做实验练习题”的怪异现象.

3实验时学生出现了与教材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教师常常一带而过

物理实验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实验结果与参考实验结果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学生操作不当、或实验误差导致,本来这是实验教学很好的契机,但是许多教师为了不耽误所谓的教学进度或者自己没有深入研究,常常以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忽视学生实验的实际情况,甚至对学生予以批评.殊不知,这其实是教学的宝贵财富,是学生对书本知识实际运用的绝好时机.因为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新的师生观念,要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将学生置于教师的从属地位的传统观念,注意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允许学生犯错.

这里以下面一堂实验教学课为例进行剖析.

教学案例《滑轮》第一课时,教师首先展示出一只滑轮引入课题,可谓简洁清楚.接着他设计了一个活动:请各小组只利用提供的器材(教师提供两个滑轮)设计一装置提升钩码,使其上升一定高度,并将装置图画在虚线框中.我们都知道,实验形象具体,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一听老师布置完任务,纷纷动起来了,大部分组都是只用了一个滑轮或者设计成定滑轮两种情形,并且都能够达到实验要求.但是却有一组学生同时用两个滑轮组成了滑轮组提升.本来这是一个提前介绍滑轮组为下一节的学习做铺垫的绝好契机,但是这位教师却强调这节课利用一个滑轮提升.结果,接下来滑轮教学过程中,看似通过实验生成了很多问题,实际上上课的师生早已滚瓜烂熟.所以问题一提出,学生不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而是根据教师或课本上的答案来回答.

后来该教师告诉我们,他本节课要完成的是滑轮第一课时,即探究定滑轮,而动滑轮、滑轮组放在第二课时,所以没有去拓展,以防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然而这是违背实验教学原则的,也是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忽视每次实验的实际情况,只是浮于表面的象征性地验证或得到教材中的规律定理.长期以来,在展现物理现象的演示实验中或在学生实验前,大多教师从头到尾向学生讲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学生则会很听话地按部就班的操作,完全充当被动的角色.因此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更谈不上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了.

因此我以为物理教学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尤其要重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错误变成可利用的资源,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失误与错误,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错误,变成一节课成功的“点睛之笔”.下面笔者以自己在电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契机促课堂生成.

案例1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同学们将两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串联.闭合开关后,有的实验小组发现其中一只小灯泡亮,另一只小灯泡不亮.于是他们就认为不亮的那只小灯泡坏了,要找我换一个小灯泡.但是换了一只小灯泡后还是不亮,这下他们就叽叽喳喳地吵开来了.吵到最后还是没结果,便来问我,我保持了沉默,一句话没说,仅将电源电压提高了.咦,小灯泡都亮啦,同学们露出惊讶的表情,陷入了思考…….

可以看到,在本电学实验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必立即帮学生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先思考是小灯泡坏了吗?这样可以用学过的串联电路特点来让学生就这种现象作为一个问题情景,并解释该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案例2在实验室进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实验时,学什么异常兴奋.分好实验小组后,学生们开始连接电路了.笔者边指导边巡视着同学们的实验情况.有一组同学因基础不太好,在连接电路时,连成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2是教材中给的电路图).他们闭合开关后,小灯泡却不亮,于是开始排除故障,发现了问题,准备重新连接.我看见后赶忙让该组同学先不要急于重新连接电路,让其他组的同学也都围过来,仔细观察该组同学自己连接的电路有无问题.大多同学都看出了是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连接与教材中相反,这时请同学们思考这样连接是不是就是错的呢?实验时会有怎样的现象?能不能测出小灯泡的阻值呢?闭合开关后,小灯泡不亮,分析电路,可以发现,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时,由于电压表阻值很大,相当于断路,所以小灯泡不亮,不能测出小灯泡的阻值.

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突破了我们解题过程中的难点,让学生利用错误的实验来解决我们抽象的故障问题的分析,化繁为简,记忆深刻.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实验契机,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我们在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时,有的组电流表坏了,有的组电压表坏了,要求换电流表、电压表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让学生去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的阻值时,有的同学动手能力有点欠缺,连接电路有点慢,比其他同学多花了十分钟才测好数据,而且与其他同学的数据差距较大.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忽略该同学,而是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数据,从而发现小灯泡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并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这一规律直接告诉同学.看似一堂简单的实验课,其实学生不仅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而且通过解决仪器故障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第7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06-4

1 物理学科中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来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课程标准将它概括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物理学科中的科学素养基本元素有:

(1)观察和实验。物理学的知识和规律是通过反复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察就是充分利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现象的知觉过程。实验是在特定的人工控制条件下,呈现事物的现象和过程。实验是物理课程的基础,也是科学知识的源泉。

(2)思维和态度。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思维加工,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态度决定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倾向,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和获得的结果。

(3)迁移和应用。迁移就是基本原理在其它条件下的运用,就是将所学知识、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价值。

2 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环境得到改善

物理课堂教学的人文环境得到改善。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育、教学环境大大改善,教育、教学的观念也有了较大改变,经过几年实践,教师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提高了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掌握了比较多的学习方式。

物理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得到改善。新课标的文本教材和当今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近几年物理教材不断调整,从形式和内容都作了全方位的系统开发,教材的编写融入了更多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人文科学等内容,再加上有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大量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多地收集和挖掘与科学素养培养相关的素材。

3 物理课堂教学应有的特征

物理课堂应该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场所。物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时。能够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对新问题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和类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物理课堂应该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场所。物理问题多数都能依据公式或定理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解答。虽然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有多种,但结果往往是唯一的,如果能够较多的实施探究性教学,这样就能使学生对猜想的问题便于设计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探究能力。

物理课堂应该是有方法有思想的情感交流的场所。物理课程从它的早期萌芽到近展,都以它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哲理的学科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影响着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通过方法的显性化教学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情感,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4 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案例探究

案例: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4.1 从实例引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价值

教师引入:现在我们让神舟飞船上天,飞船按照我们设定的轨道运动,那是控制运动,控制运动需要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4.2 根据教材特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对便于学生自学内容的,由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提供的课堂自主学习工作单上的问题,再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工作单上的问题(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为什么能延续两千多年?笔者在两个教学班中试验,学生通过自学回答出第①点,“符合人们的一些直觉和经验,说明直觉不一定是可靠的”,占学生数96%。回答出第②点,“因迷信权威,缺乏敢于质疑精神”,占学生数的32%。第③点“没有科学有效的“侦察”方法,缺少有效的科学分析方法”,占学生数的14%。为便于课堂及时反馈和课后教师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在工作单上,学生自学获得的观点用黑笔书写,通过师生之间交流重新获得的观点用红笔书写。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思考工作单上的问题(2):伽利略用了什么科学方法呢?伽利略通过研究得到了什么结论?其意义如何?学生通过自学回答出第①点,“所用的方法是理想实验法”,占学生人数的71%。第②点,“结论是水平面上没有摩擦力作用,物体将保持速度不变永远运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占学生数80%。第③点,“其意义是得到了正确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占学生数的50%。“找到了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占学生数的13%。“为牛顿定律建立奠定了基础”,占学生数的28%。“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占学生数的12%。从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大部分文本知识的理解是能够自主完成的,但大部分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科学思想的领会需要外界的帮助。

4.3 根据学生特征,进行教师引导下的建构式学习

教师给出课堂思考题,人们在研究运动和力是什么关系时,是什么将人们引入歧途呢?教师做演示实验,手轻推木块,木块运动,停止用力,木块停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时似乎还是符合一些日常现象的。教师演示实验,如果用力推,如果是小车轮向上倒放的小车,小车运动一小段距离停止,用同样的力推车轮向下正常放置的小车,运动的距离变长,设想放在冰上,会更远。一位学生主动举手说,有项体育比赛,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距离很远,应该是摩擦力的原因。教师告知学生,这位同学的观点最早是由伽利略提出的,伽利略首先提出将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伽利略进一步提出,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摩擦力将永远运动下去。教师提出问题,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用实验验证吗?教师利用气垫导轨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后,提出问题,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是匀速吗?学生定性观察时,都回答是匀速直线运动。然后利用光电门记时,记录的时间是越来越长的,说明滑块速度是变小的,因为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叙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都无法保证做到绝对无阻力,伽利略是如何让当时的人们认同自己的观点呢?

4.4 回顾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和方法

(1)伽利略的理性思考: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中,发现小球从斜面下落,高度下降,速度增大,到另一侧向上运动,高度上升,速度减小,依此推理,如果在平面上应该不增也不减。实际观察到由于阻力原因总是减小的,伽利略推断:水平面上如果没有阻力,速度应该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2)理想实验:通过实验演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向下运动时,到达另一个斜面,如果在阻力大的斜面上运动。小球到达另一侧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如果小球在阻力小的斜面上运动,小球到达另一侧会更接近原来的高度。再经过理想抽象推理:如果在没有阻力的轨道上运动,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倾角,小球仍到原来的高度,但运动的路程变长。如果将轨道面放平,小球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将保持速度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3)课堂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叫理想实验?学生回答:第1,不可能做到无阻力,平面不能做到光滑;第2,平面不可能做到无限长。教师追问,理想实验是一种怎样的科学方法?学生回答:可靠的实验事实+理想化的方法+合理的推理。伽利略第一次将实验和思维结合起来。开创了物理研究的新天地。

(4)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自主学习工作单上的问题,再小组或全班交流补充回答。自主学习工作单上的问题(3):笛卡尔对伽利略的观点作了哪些补充和完善?学生通过自学回答出第①点“不受力时,物体速度不变,还将在一条直线上运动,方向也不变”,占学生数的100%。第②点“将范围拓展了,从大小到方向,从水平面拓展到任意方向”,占学生数的15%。

4.5 教师组织下的基于问题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提供的课堂自主学习工作单上的问题,工作单问题(4);为什么说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如何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回答出第①点,“建立了惯性的概念”,占学生数的82%。第②点“建立了力的概念”,占学生数的32%。第③点,“牛顿第一定律是其它运动定律的基础”,占学生数的30%。第④点,“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占学生数的16%。第⑤点,“牛顿第一定律虽不能用实验验证。但它推出来的结论是正确的,检验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现象”,占学生数的28%。第⑥点,“在科学体系构建、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成为科学研究的示范”,占学生数的10%。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完全掌握上述观点,学生不但掌握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掌握了牛顿定律的深层意义,更多地在情感上受到感化。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例子,设想物体如果没有惯性将如何?

一位学生回答:利用惯性的例子有,跳远的助跑。防止惯性的例子有,驾驶汽车系上安全带。另一位学生回答:如果没有惯性,停止的汽车会突然运动。滑翔的飞机会停止,世界变得无序了。

(4)教师给出课堂讨论题:有人说速度越大的物体,越难以停下来,这是否就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你如何理解?一位同学这样回答: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用推理的方法发现是有问题的,反过来想,速度越小、惯性越小,速度为零,惯性为零,显然不对了。同学们露出敬佩目光,教师大为赞赏,全班同学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另一位同学补充说,速度大的物体停下来是速度变化大,而不一定是运动状态改变快,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可能是不变的,惯性是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或者理解为反抗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此时很多学生露出不理解的表情。教师举例启发:例如,某个物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它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将怎样?学生回答:运动状态改变的快慢是相同的。如果物体以5m/s速度运动时,1s钟停下来,当以20m/s速度运动,多长时间停下?学生回答:应该是4秒钟。虽然时间长了,但每秒钟减小的速度均是5m/s,运动状态改变快慢相同,物体保持运动状态的能力一样,惯性是一样大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和应用,学生对运动和力的认识理解深刻,从本题回答情况看,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课后和学生座谈交流时,都认为这节课的教学安排很好,在知识、方法上收获很大,在态度、情感上感悟很多。

5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策略的思考

通过课题研究的积累和教学案例的总结,结合上述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案例说明。物理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提供给学生恰当的自主学习问题,将科学方法和思想教育显性化,以恰当的问题为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结合科学史教育综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1)采用课堂自主学习工作单,着眼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观察实验、阅读理解力。课堂学习工作单,能够真正做到以学论教,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完成教师提出的要求。第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完成目标,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工作单反馈,教师能准确的预设和判断学生现有水平,更多的关注在“外界帮助下的努力”,这样我们会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设计的逻辑结构,从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线索,变成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效能出发,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科学方法教学的显性化,有效构建学生科学素养中的方法体系。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将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将其显性化,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并进行迁移应用,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来理解理想实验法如何进行逻辑推理,控制变量法如何操作。从工作单和课堂教学及时反馈情况看,学生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比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困难得多。教师除了关注科学方法本身的教学外,还应引导学生理解更高层次的哲学方法,如物质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的守恒思想,物质运动的相对性、对立统一思想等。在理科方法体系中,还蕴藏着许多美学原理,例如定理的简约性、和谐性、守恒性、对称性。简单有序有神秘幽深之美,和谐统一有本质趋同之美,变化守恒有变中求稳之美,对称互补有协调融洽之美,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科中蕴藏的美。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追求从“教”达到“不教”,怎样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是新世纪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更高目标。普通教师是向学生奉献真理,其结果使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这样培养的学生只能再现知识,继承知识。而不能发现知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才会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成为知识的探究者。

(3)基于问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交流与课堂及时反馈,在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经常产生创新的思维方式,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思维和方案的产生对学生科学素养中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将产生重要的作用。着力提高科学素养的物理课堂,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尽可能把目标转向培养学生获得问题信息的潜能上来,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利用问题反馈或者继续追问的方式来确认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状态,引发学生互相交流和质疑,引导学生丰富、调整自己的理解。通过师生课堂交流互动,扩展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应用,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科学认识,制定问题解决的合理策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的迁移和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所以通过问题研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直接的方法,以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研究为载体,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4)在物理课堂渗透科学史教育,提高学生科学人文素养。通过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不但能展示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展现出了科学家们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的人格魅力,这必将使学生从前辈经历中受到启发和教益。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严格规范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然让学生深受感悟,继而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科学人文素养。

总之,教师具有精深的对科学素养本质的理解与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意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两个必要条件。但理解学科的科学素养本质与教师乐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是教师有效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充分条件,还需要教师将其科学素养培养的意识转化成显性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教学行为,所以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形成一定的培养策略并且有切切实实的行为跟进。案例附件:牛顿第一定律课堂自主学习工作单

同学们从本章开始将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你在初中对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课堂文本阅读你一定还会有新的认识,现在你能回答问题(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为什么能延续两千多年?

伽利略使人们认识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是怎样让人们认同他的观点呢?请回答问题(2),伽利略用了什么科学方法呢?伽利略通过研究得到了什么结论?其意义如何?

一个完整而全面规律的形成往往需要许多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笛卡尔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取得了新的突破。你能回答下面问题(3)吗?笛卡尔对伽利略的观点作了哪些补充和完善。

显然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将运动和力关系的研究推至更为完美的境界,他谦虚地认为,之所以他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肩上,你应该有所体会,相信你能较好的回答问题(4),为什么说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如何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熊侃.科学课堂培育科学素养的策略[J].教学月刊,2007,(2):55.

[2][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2):72.

第8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此教学案例出自一节区级公开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1课时――CO2的性质。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知识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CO2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对CO2并不陌生,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本节课的学习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他们希望教师能创设让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情境描述

我上公开课的班级是南京市华电中学初三(1)班,该班有34名学生,学生活泼、敢说,但是设计实验、准确地描述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是此次教学的难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特点安排了3次设计实验、9次描述现象及9次由现象得出结论的教学环节,以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从而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屠狗洞”的故事,激发学生对CO2进一步了解的兴趣。随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观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CO2的性质,随之对于CO2的密度、CO2在水中的溶解性、能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进行重点探究。针对此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提供实验器材,由学生根据实验器材思考讨论、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探究。阶梯蜡烛实验的展示,对其现象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得出CO2的化学性质: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CO2的密度比空气大。CO2在水中的溶解性的探究实验非常生动形象地表明CO2溶于水,但是溶解性有多大?这点学生很模糊。这里设计提供资料,用数据说明它的溶解性相对来说比较小,算不上是易溶,只能说是能溶于水。但是塑料瓶变瘪变扁一定说明CO2溶于水吗?有没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呢?通过实验探究、对比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层层推理,得出CO2和水反应的产物是石蕊溶液变色的根本原因。将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而且发展了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

三、反思与讨论

依据“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和美国教育学家哥莱斯的教学模式理论,

从面向全体学生,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遵循和贯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各项教学建议等方面出发,本课题我改变教学策略,构建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体验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1.改变教学模式:本课题教学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将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投影等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达到扩大信息面、提高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改变师生角色: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研究者、探究者,使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和观察来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二氧化碳与水接触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溶液中,到底是什么使石蕊溶液变色?特别是让学生自己从老师所提供的仪器中进行选择设计实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小组合作精神,鼓励他们设计出更多的方案,并派代表上台展示结果,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小组实验、对比观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3.改变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评价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和学生的口头评价与补充矫正;探究实验结束后组间学生的量化评价;达标练习完成后老师的诊断性评价;教学内容结束后的学生自我评价等。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自我分析和自我反省,而且学会了欣赏他人。这样,学生不仅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知识,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完善自我,体验个人的成就。

4.改变练习方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一般是先讲授新知识,然后再做达标训练,这样就容易造成新知识得不到及时地消化和运用,使内容和运用脱节。这节课我采用了跟进练习和达标训练相结合、书面练习和操作练习相结合、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跟进练习,及时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教学效果:从课堂学生的回答及矫正可以看出:通过有目的地设计与实践,学生设计实验、准确地描述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6.不足之处:(1)在实验的设计及操作中,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思维不够严密、语言不够准确、操作不够规范等。(2)在CO2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的描述中,学生还是有难度的。因此,这一部分还需做些改进。在提问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梯度,使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指导学生进行思考。(3)教学过程中不应有意避开学生惧怕的化学方程式书写,而直接展示。这样就会造成难点永远是难点,学生更会望而生畏。应该多鼓励学生动笔练习,即使写错了也要多练习,逐步化解知识的难点。

第9篇: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2006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7.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8.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9.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10.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11.编辑印发6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6年年鉴》。

12.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13.举办2006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06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06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06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版权所有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1.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2.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3.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4.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5.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6.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7.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8.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