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考核鉴定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方法与内容。
结合医学院校自身实际,采取调研法、文献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文献,分类整理、比较分析,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建立学生能力训练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完善实习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3]。鼓励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医学生全员参与,开展实习教学改革。
(二)实习教学研究成果。
1.规范实习教学管理。制定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实习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对实习教学、中期检查、出科考核等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成立由教务处、附属医院(实习单位)、临床检验科室组成的三级管理模式,并在每个层级指派专人负责具体的实习教学管理,在学校层面建立实习教学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教学安排、落实任务,加强对各附属医院(教学单位)的实习教学检查力度,对存在问题和管理漏洞的单位限期整改。
2.建立实习管理指标。(1)修订实习计划:根据教务部门修订的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计划,增加实习学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习成绩评定项目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实习中期考核(30%)、出科鉴定考核(50%)、实结报告(20%)。这种比例分配增加了中期考核的权重,体现了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价思想,降低了原有单一的出科鉴定成绩权重,增设了/实结报告0环节,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2)增加能力测试:在实习结束前,组织学生参加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理论和技能测试。对学生实习应掌握的各科目知识点作详尽考查,同时在临床检验实验室由学生随机抽签、任选一道题目进行能力测试。测试结束后,将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化分数,使测试更具有客观性、可比性。理论和技能测试成绩均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从各教学医院检验科室中临时抽调考官,现场随机抽签决定监考人员,每个考站由2名中级以上职称考官负责监督和评分,理论与技能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各占50%。
3.制定量化考核指标。(1)印发实习考核表:在完成修订实习计划、建立实习管理指标的基础上,学校综合考虑各实习单位的实习教学特点,广泛听取实习学生、实习单位和专家意见,制定并印发校内统一的实习考核表,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量化考核,便于各有关单位对该专业实习学生进行标准化客观评价。(2)考核表内容及指标:¹明确规定一系列量化指标,包含检验工作理论知识(如实习记录、学术会议、科研方法)及检验仪器设备操作记录、操作时间、指导教师等。º涵盖出科鉴定记录、指导教师意见等教师填写内容,同时要求给予评价的教师必须亲笔签名和盖章。»从日常表现、实习科目两方面制定出科鉴定指标,并赋予各指标相应的分值,形成量化的出科鉴定评分标准,每方面各占50%权重。如附表所示。
二、实习教学改革反馈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4.2%的被调查者认为考核指标能明确反映医学检验专业特点,96.5%的被调查者认为考核内容符合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可操作性强,88.7%的被调查者认为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兴趣,66.7%的被调查者对该考核指标及医学检验实习教学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医学检验专业实习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推销实务与技巧”;课程;开发;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的精神,原来的“推销理论与技巧”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知识能力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推销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能适应目前推行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怎样加强对高职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职教学亟待研讨的课题。
为此,笔者通过借鉴、吸收当前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对“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对“推销实务与技巧”课程进行重新开发与研究。
一、“推销实务与技巧”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一般包括四项内容: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思路、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课程目标和定位
《推销实务与技巧》课程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营销教学团队和企业共同开发的一门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推销实务的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综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推销实务综合技能的生产第一线营销者;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开发理念与思路
1.课程开发理念。本课程以构建行动导向教学论和情境学习等教育理论作为开发课程的理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为本课程开发的理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分析推销工作岗位对应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满足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2.开发思路。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是:(1)职业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分析。吸收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对推销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细分工作任务,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解析与重构,归纳出推销工作中具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2)课程项目任务设计。根据企业推销人员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营销师、营业员等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依据企业实际推销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情境,再设计项目任务,将基础知识、推销技能及相关商品知识融入到项目任务中,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系统化课程内容开发。经过重构的教学内容细分为:推销人员的招聘与培训、推销准备、客户开发、销售拜访、销售陈述、异议处理、促成交易、推销人员的激励和绩效评估八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有相对应的项目任务,共分为20个项目任务(如表1所示),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根据学生对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以应用性、实用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章节和前后顺序,其内容安排以“推销”工作流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到学习情境中。它既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又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职业素养和解决推销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推销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学习情景项目工作,以项目任务实作穿插讲解的方式边讲边练,每个学习情景都依序进行讲授、分析、计划、执行、评估和点评6个教学阶段。
(1)讲授:教师针对每个学习情景和每项实际项目任务的需要,制定具体的工作任务,讲解具体的操作过程;讲授适度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概念和原理。
(2)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进行讨论、分析,从而完成任务所必要的信息收集。
(3)计划:学生根据工作任务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完成工作任务的措施、方法。
(4)执行:就是将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其方式有:①学生自主学习;②小组协作学习;③到企业参观、调研;④查询资料;⑤校内实训;⑥情景模拟;⑦角色扮演;⑧讲座;⑨报告撰写等多元化的方式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并在其中完成职业能力的实践和训练。
(5)评估:小组通过互评、汇报、答辩、情景表演或应知应会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6)点评:教师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点评和总结分析。
(四)建立课程考核评估体系
1.建立新的课程考核体系。“推销实务与技巧”课程,在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中,建立新型的、系统的、动态的考核体系是实施任务驱动及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必要保证。为此,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全过程考核、全方位评价”的立体考评体系,考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能达到预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一是全过程考核。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项目任务课程教学的始终,从教师教学安排项目任务实施开始到项目任务完成提交成果全过程进行考核。考核由学生小组组长、学生自己、教师,企业专家四位一体共同参与考核。二是全方位评价。全方位评价主要表现在考核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
2.设计学生成绩结构。学生成绩由知识鉴定成绩和能力鉴定成绩两部分组成。一是知识鉴定成绩分为平时知识鉴定成绩和期末知识综合性鉴定成绩两部分。平时知识鉴定成绩占总成绩的15%,主要根据平时作业、学习态度、笔记、课堂发言、课前课后的劳动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学习态度根据平时作业上交的及时性与独立性、考勤情况和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期末知识综合性鉴定由教师根据各项目的知识目标,在试题库中进行组卷,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有条件的也可以用网络在线机考,占总成绩的25%。二是能力鉴定成绩分为平时能力鉴定成绩和期末能力综合性鉴定成绩两部分。平时能力鉴定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根据项目实施及项目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能力综合性鉴定是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综合能力掌握程度的主要依据,占总成绩的30%。
二、“推销实务与技巧”课程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岗位工作过程体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2个1/2”(1/2课堂教学、1/2到公司、商场实训和市场实践)的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一)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是以学生接受学习、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满足于学生听懂听会、理解记忆,学生是课堂知识的单纯消费者,盛装知识的容器。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方式下,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而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上的主角,课堂演出的表演者。
在课堂上,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让学生展示其通过杂志、电视、图书馆、互联网及市场各方面获得的资料信息,设计情境进行顾客寻找、洽谈沟通、顾客异议处理、推销成交等全过程有目的的训练;介绍自己对推销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对推销技巧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产品的说明、示范的设想,对某种产品推销方案的整体设计思路等等。学生带着项目任务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以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体验创新、感悟推销,学生智慧如花绽放,成为课堂的贡献者和生产者。
(二)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由学习推销到体验、感悟推销
传统推销教学方式是“黑板上搞推销,教室里做市场”,学生不亲自接触推销,感受推销,只在课堂上学习推销,其对推销的认识把握始终是模糊的、朦胧的,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此必须把课堂放到市场中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实战推销中去。市场是最好的课堂,企业营销人员是最好的老师,各商场超市、公司、企业的产品销售是最好的推销教学案例素材。只有通过对实际推销的体验、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推销的认识、把握,以及对推销实战操作水平层次的提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迅速提高。为此,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1)岗位教学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的岗位教学,通过岗位能手现场示范,教师现场讲解,学生现场演练,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指导,来完成课堂教学环节中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角色扮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商场售货员、超市促销员、厂方驻店协销员、企业推销员或销售代表等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模拟推销训练,从而使学生熟悉推销员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学会运用推销技巧,创造职业氛围,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真实的推销岗位工作案例,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对案例中反映的推销知识及技术问题,教师给予引导和启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推销知识技术的兴趣,鼓励学生营销创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演示法。在教学中,对于不易用语言进行讲解的教学内容,借助商品实物、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进行演示,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易于学生认识和运用。
(5)项目教学。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商品示范、推销洽谈、推销方案设计、客户投诉的处理设计等。将某一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只是指导者和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
三、结语
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较好地实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依据电子产品设计岗位需求并综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提炼工程项目,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按照经济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检测与相关设计文件编写工作。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主动查找书和资料,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在研讨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凸现“做中学”工程教育模式。[3]课程实施中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从学生参与整个项目的态度、热情、主动思考、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过程考核。鼓励学生创新,对于有所创新的学生,其考核成绩可以提升一个等级,同时,通过有效的评价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此外,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基于CDIO的课程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按照“做项目”的模式展开,通过采用涵盖电子产品开发四个阶段(方案设计、硬件与软件设计、样机装配与测试、样机鉴定)的教学环节来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均运用CDIO理念(构思———阅读分析、设计、实现、运行———评审)来设计具体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电子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设计过程。(一)方案设计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任务书的阅读与分析;使学生了解项目的应用要求及可能调节的范围(包括技术和制造成本)。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专利、期刊杂志、产品手册、芯片数据书等相关资料,了解项目所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相关信息,以及实现项目各项指标的主要技术手段,整理、分析、归纳资料及相关信息,提出设计思路与初步方案。学生根据方案评审意见进行方案修改完善,并提出最终实现项目的设计方案。教学指导建议: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查阅资料,并及时检查学生学习状况,方案评审主要锻炼学生团队协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评审中要以鼓励为主,指出学生不足。(二)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设计首先,学生根据最终方案确定的主芯片,阅读与分析芯片资料,设计详细电路原理图,完成相关元器件的参数分析、计算,电路设计应根据经济性、环保性、调试与生产、元器件采购以及EMC等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然后,完成印制电路板设计,并给出采购用的元器件清单,在印制板设计的同时,完成软件流程图及源程序设计;最后,进行电路设计阶段评审。教学指导建议:电路设计过程中英文芯片资料阅读非常重要,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整个项目的完成会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芯片资料,增加学生“成功”体验。(三)样机装配与调试首先,学生按照IPC-A-610D规范完成印制电路板的组装;其次,编写调试方案并进行调试方案评审;再次,运用相关仪器仪表进行电路软硬件调试;最后,完成项目功能指标及性能指标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指导建议:在装配调试过程中,遇到实际的工程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适当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想法,引导学生解决难题。[4](四)样机鉴定首先,学生应了解完成样机鉴定需要的技术文件与工艺文件种类;然后,完善相关技术资料,包括:电路原理图、元器件明细表、装配图、测试说明、调试工艺文件、调试记录、技术说明;最后,教师与学生组成样机鉴定小组,检查样机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是否齐全、规范,样机指标测试是否符合要求,并提出整改意见。教学指导建议:在样机鉴定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不足之处应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要着重引导学生编制文件中的规范意识和标准化意识。
三、结语
一、学校人事人才工作的基本任务
学校人事人才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有关政策法规,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深化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更好地为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1.全面、准确掌握本校教育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做好各项人事人才调查统计及人事人才资料管理。
2.按照核定编制和人员配备情况,做好岗位设置和聘任工作,制定和执行各项人事人才管理措施。
3.做好教职工调配、新进教职工的安排及转正定级工作。
4.做好教职工的考核、奖惩、专业技术(职员)职务(工人技术等级)资格申报、聘任等工作。
5.及时按政策规定调整工资标准。
6.做好教职工的退(离)休、解聘、死亡抚恤、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等的审核及呈报工作。
7.做好非在编用工的计划编制、合同签订及日常管理。
8.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其他人事人才工作。
二、主要人事人才工作规范
(一)教职工调配
教职工的调配原则上在每年暑假进行,区教委根据当年区编委下达的编制计划制定当年的具体调配工作意见,各学校按区教委当年教职工调配文件要求进行,主要程序为:
1.由申请人向学校提交阐述申请调动理由及调往单位书面申请。
2.申请人填写《教职工申请调动登记表》,调出学校在“调出单位意见栏”签注是否同意调出和是否需要补员的明确意见,按当年规定程序接受调入学校和区教委的考核。
调出教育系统和区外的人员由调出学校将书面申请和《教职工申请调动登记表》送区教委人事科,同时提交调入单位所在区县人事局或教育行政部门商调函。
3.调出教育系统及区外的人员,所在学校接到调动通知后,应及时作出本人现实表现鉴定、开具行政关系和工资介绍信等手续,会同业务考绩档案、区级医院以上体验表送区教委人事科。
4.区内学校间的调动在完成考核后,依据区教委调动通知,由调出学校及时转移业务考绩档案、开具行政关系和工资介绍信等手续到调入学校报到,由调入学校集中到区编办、区人事局、区教委完善编制、人事、工资审批手续。
5.区外人员的调入,由区教委依据区编委同意的计划下达到相应学校,按照规定程序接受调入学校和区教委的考核,报经区编办、区人事局同意并公示后,由区教委发函商调,完善相关人事调动手续。学校不得自行发函及接收拟调入人员的档案和人事调动手续。
6.对不同意调动人员和未落实接收单位人员,原学校要做好思想教育和稳定工作,并妥善安排工作,严禁“吃空饷”现象发生。
(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认定及聘任
1.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
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原则上在每年下半年进行。
(1)本人按照对岗申报的原则,提出书面申请,并在教职工大会上述职。
(2)学校考评小组依据各级教师职务评审标准,结合本人述职,对申请人提供的各种原始材料进行审核,并在量化的基础上,作出是否同意推荐的明确意见,并予以公示。
(3)填写相应的技术职务资格审批表,撰写专业技术工作述职报告,提供任现职以来的教学论文(论著),各种有关证件、证书及成绩证明的复印件。
(4)学校考评小组完善相应推荐手续。
(5)以学校为单位,分科分类并连同有关申报材料上报区教委人事科。
2.专业技术职务初定
凡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工作,达到规定的时间并经考核合格(含已在区人才交流中心或区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办理了正式人事关系手续的人员),可初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
(1)由本人按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填写《初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呈报表》。
(2)由本人提供学历、教师资格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继续教育、计算机合格证原件,交学校审核。
(3)由学校考评小组进行考核评议,在《初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呈报表》相应栏目中签注是否同意初定的明确意见。
(4)由学校完善手续后,会同《初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呈报表》一式二份、《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初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花名册》一式三份及学历、教师资格证原件和复印件一份,继续教育、计算机合格证原件,送区教委人事科。
3.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确认
从省外、市外、区外调入的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含区内同一评委会评审的不同系列同级职务岗位发生变化的人员),从事与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对口工作的,试用期满后,办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确认。
(1)由本人总结调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情况,写出书面总结材料,并提出确认原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申请。
(2)由单位对申请人调入后的工作表现、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评议,出具是否同意确认的明确意见。
(3)填写《确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及《企事业单位确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花名册》各一式三份。
(4)提供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原件及复印件,学校审核,并签注意见后报区教委人事科。
(5)经区、市职改部门审核批准后发给新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并由学校在岗位内按规定程序完善相应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手续。
调入后不再从事原专业技术工作或经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办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确认,从事新的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由相应的评委会按现岗位工作情况进行同级别的资格评审。
4、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后,学校根据下达或设定的岗位和有关政策及工作需要,经本人申请,学校考评后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1)由本人填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呈报表》一式二份。
(2)提供取得职称任职资格的文件复印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原件,相应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成绩原件。
(3)学校审核后签注同意聘任的意见,会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呈报表》一式二份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花名册》(高级、中级一式三份,初级一式二份)及职称任职资格的文件复印件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原件,相应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合格成绩原件,报区教委人事科。
(4)届满续聘由本人填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呈报表》一式二份、学校填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花名册》一式二份,提供相关续聘人员毕业证、相应及以上教师资格证、继续教育、普通话等级证原件和原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文件或《聘任呈报表》原件,报区教委人事科。
(三)解聘
1、协商一致解聘
依据渝府发〔〕3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第三十三条规定,聘用单位、受聘人员双方经协商一致解除聘用合同的,受聘人员提交书面解聘申请,聘用单位出具解除被聘用人员通知书会同受聘人员书面解聘申请存入本人档案,并同时送达本人,抄送区教委人事科及人事、编制部门备案。
2、聘用单位解聘
依据渝府发〔〕3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聘用单位解除聘用合同,除第三十五条规定的时限外,按下列程序办理:
(1)聘用单位提出拟解聘意见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或其亲属,如无法直接通知本人或其亲属,可采用公告送达。
(2)被解聘人员或其亲属在接到拟解聘通知书15日或公告见报1个月内,有权提出申辩意见,聘用单位应认真听取本人申辩意见,并记录在案。
(3)聘用单位在进一步核实的基础上作出是否解除聘用合同的决定,正式通知拟被解聘人员。
(4)拟被解聘人员超过申辩时限未提出申辩意见,聘用单位即可解聘,出具解除被聘用人员通知书。
(5)聘用单位解除被聘用人员的通知书存入本人档案,并同时送达本人和抄送区教委人事科及人事、编制部门备案。
3、受聘人员提出解聘
依据渝府发〔〕37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第三十七条规定,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的,应提前15日向聘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聘用单位在接到申请的15日内作出答复并处理相关事宜。聘用单位出具的解除被聘用人员通知书会同受聘人员书面解聘申请存入本人档案,并同时送达本人和抄送区教委人事科及人事、编制部门备案。在聘用单位处理相关事宜期间,受聘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四)退休手续的办理
1.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到龄当月办理退休手续,有关学校应将本人签字的《退休审批表》和独生子女证书等提高退休待遇相关材料在每月10日报送区教委人事科。
2.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的,由本人提出要求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的书面申请,阐述理由,填写《劳动能力鉴定表》,学校签注是否同意的明确意见,会同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疾病证明报区教委人事科审核后,送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经鉴定符合提前退休条件者,本人提出提前退休的书面申请,填写《退休审批表》,学校书面请示,并在《退休审批表》签注是否同意的明确意见,会同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书面材料送区教委人事科,完善审批手续。
3.经审批同意退休后,按照管理权限办理退休证书,并从办理退休的次月起享受退休待遇。
(五)转正定级的办理
凡新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工作满一年(含已在区人才交流中心或区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办理了正式人事关系手续的新招聘人员)即可申请办理转正定级。
1.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交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填写《转正定级审批表》。
2.由所在学校组织教职工进行评议,,写出考核意见,填写转正定级花名册,会同本人工作总结及《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工资定级报批名册》及个人审批表送区教委人事科。
3.在办理转正定级的同时,根据渝府发〔2006〕133号文精神,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可高定两档薪级工资,手续按第(六)项日常增资的程序办理。
(六)日常增资的办理
1.初聘专业技术职务或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其现行工资未达到所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标准的均可套入新职务岗位工资,并从聘任新职务的次月起执行。
由学校填写《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变动报批花名册》及个人审批表送区教委人事科审核、区人事局审批后执行,“审批表”存人其本人档案。
2.凡达到增加教龄津贴时间年限的(满五年、十年、二十年),均应完善增加教龄津贴审批手续。
按规定时间由学校填写《教护龄津贴报批名册》及个人审批表送区教委人事科审批,从当年1月1日起执行。
3.学校管理人员职务变动、技术工人职务变动,均应随职务变动进行岗位工资调整,并从聘任新职务的次月起执行。工资变动的审批与技术职务工资变动的审批相同。
4.在职人员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应学历(学位)后,原薪级工资低于国家规定相应学历(学位)转正定级工资标准的,从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中专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证书的次月起,执行新参加工作人员工资定级相同学历(学位)转正定级的薪级工资标准。学校应按规定程序及时报批。
(七)死亡人员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手续的办理
1.学校写出发放死亡人员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享受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的报告。
2.学校填写《享受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审批表》一式三份。
3.将学校报告、《享受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审批表》(一式三份)会同死者生前月工资发放名册、“殡葬服务收费单”或死亡证明书、符合享受遗属生活困难定期补助条件人员的身份证(户口簿)、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材料原件及复印件送区教委人事科。
根据区府办〔1993〕1号文的规定,凡属火葬区必须实行火化,方能发放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mechanical drawing and computer graphics teaching process, and elaborated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the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s tea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place. Useful exploration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reform.
关键词: 课证融合;国家职业标准;课程建设
Key words: Course-certificate Integration;National Standards;Construction of Cours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29-02
0 引言
《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推动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实施“双证书”制度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课证融合”是高职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关键,更是实现“双证书”制度的前提和保障。
1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以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为主,教与学难以融通 该课程以往多遵循学科教学模式,在点、线和平面投影,立体投影,立体表面交线等基础知识上花费大量的学时,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绘图软件的操作,轻视对机械图知识的理解,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学会了软件,却因为对图形的理解能力差,画不出图,或者绘图效率低。
1.2 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职业性不明显 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够明确,这与当前倡导的“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相脱节。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了“课证融合”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 “课证融合”式课程建设实践
2.1 选择优质的职业资格证书 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时应考虑其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人才需求调研、专业指导委员会征求意见并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环节来确定[1]。我院确定了机械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类高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使用AutoCAD软件。
2.2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 近年来,课程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了企业调研、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依据调研结果,确定了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力求体现岗位需求;课程顺序应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
将过去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结构,改为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同时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将课程内容按能力递进分为中级、高级两个阶段。
中级阶段(即第1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类中级)”,第一阶段结束时学生不参加技能鉴定,而是模拟考证样题进行校内考核。高级阶段(即第2学期)的培养目标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类高级)”,第二阶段结束时学生参加广东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类高级)”全省统考。课程内容的选取如图1所示。
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类)鉴定标准对机械制图及绘图软件提出的知识要求及技能要求,详见表1。
依据鉴定标准提炼出教学项目,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学生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课程整体设计如表2所示。
2.3 建设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队伍 为使教师能胜任“课证融合”式课程改革,建立了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具备了相应职业资格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职业技能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并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熟悉考证的内容和过程,才能给学生提供宝贵的考试经验和指导。我院从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多数教师都具有绘图员职业资格,同时也多年来参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考评员工作。
另外,为了更好地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教师的培训也很重要。我院定期派教师参加省内外的新国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2.4 建设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场所 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是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和职业资格证书所强调的技能密切相关。教室里要有与课程相关的各类零部件实物(模型)及电脑(每位学生一台)。利用实训设备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此来达到使学生掌握技术和技能的目标[2]。
3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证融合”,我们还要改革原来的课程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充分重视技能的学习,发挥评价的导向、调节和激励功能。将教学过程的考试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考试内容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课程教学成绩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成绩互认。
“课证融合”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在教学研究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参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机械类高级)”考证,通过率在全省居前列。
参考文献:
[1]袁秀英,刘淑敏,高雅萍.实现高职教育“课证融合”需把握的八个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7-30.
1 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评价状况
中高职衔接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课程。《采购管理》是中高职衔接的一门专业课程,以此课为例,该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一般采用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知识考核和素质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小组讨论、实践调研及完成各个项目设计、软件操作的情况;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或综合项目;素质考核主要是针对一些案例题目和实训题目进行测验。
同行对《采购管理》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经营,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评价标准主要是学校教师自行设定,行业企业对课程评价的意见很难体现在课程教学中。
2 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评价中的问题
2.1 课程评价与企业需求有差异
很多中职和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是学校教师设定。实际操作在考试中占比非常低,且很多实际操作都是在教室简单模拟完成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异。现在很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也尽量按照物流类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来设计,但由于评价制度和评价手段没有企业人员的参与,学完专业课程的毕业生初到社会上难以胜任高技能型工作。课程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见下表物流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调查。由表1可见,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满足度普遍偏低,说明学习内容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异,采购管理与物流概论两门课程为满足度预警课程。
2.2 课程评价与素质教育要求有出入
《指导意见》要求中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物流专业课程评价来说,更多的还是理论考核,实践项目苦于没有场地或者设备或者足够的师资难以实现考核,这很难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全面综合发展的高技能毕业生。现行评价使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考前突击,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能力更是难以发挥。中高职课程在一体化衔接后要考虑课程评价体系应该能对学生素质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针对不同特长和素质的学生应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
2.3 评价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
物流类课程考核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绝大多数都是学校老师评价,老师们都是给定一个一统标准,按照表现依次打分。学生干部、活跃分子更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多数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以体现。此外还有针对某一实践项目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但前提是要给学生充分讲解项目评价标准,以使互评和自评结果客观化,这种评价得分在课程总分中占比太少。学生毕业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部分成绩不好但其他方面突出的学生上升空间或许更大。究其原因,就是学校的课程评价模式只能测验学生对死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不了其适应性及综合素质。
2.4 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衔接度不够
许多中高职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学校技能鉴定系统,如中职生要考“物流员”,高职生要考“助理物流师”等,还制定了若干保障措施,将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考证制度联系起来。然而,职业院校一贯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并没有因为技能鉴定考试的加入而更新,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助理物流师考试,名义上考核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部分,但考核形式仍然是两张试卷,这还是难以考核出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即使通过考试,也未必就达到了技能鉴定系统要求的质量,得到社会物流企业的认可。
3 职教集团中中高职物流管理衔接课程评价思路
3.1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引入多元评价主体
评价模式单一,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评价的一个难题。职业教育集团应发挥资源整合优化作用,给职业院校课程评价提供多元评价主体。学校和企业不断推进合作,职业院校聘请专家们到校任教或者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课程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改变仅由在校教师评价各专业课程的模式。还可以将物流类部分实践课程搬出课堂,到企业去上,由企业教师给予评价。周期性组织集团内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企业专业、行业协会、科研团队、学校教师共聚一堂,共同分享典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案例以及借鉴较好的课程评价方法。
3.2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现在的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一般是对应学历的学生报考相应职业资格,简单的交费考试拿证,仅以通过率考核学生。这种模式可以适当改进,比如可以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细化到各核心课程中,采用单元式教学和模块化考核,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相应的工作领域,学习完后对每个领域进行考核检验,每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考核就获得相应学分,学分累计到预定标准即可换取职业资格证书,认定职业能力合格。
3.3 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职教集团的专业人士可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进行分解,同时到企业去调研物流岗位职业标准,改革核心课程体系。新设的课程体系要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调研分析出中高职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报告,在职教集团或者社会保障部门的牵头下,统编中高职一体化教材与企业岗位需求、与考证内容符合一致。学生毕业时不但获取了“双证”,而且真实拥有了职业能力。
3.4 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不仅要引入多元评价主体,评价体系也是多维度。专任教师主要进行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价;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践性操作项目、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实习或者“学徒制”实习进行专业能力评价;职教集团下的企业和行业专家通过物流各职业能力大赛等项目进行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评价。这三个评价维度构成了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多方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以及全面职业化的评价内容。
遵循党校办学规律,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提高党校教学质量,实现党校培训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课程设置
根据“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体系,针对不同班次,不同的对象和办班时间,科学地安排课程设置,这是实现办班目标的关键。
1、各教研室根据不同班次(联合办班除外)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开设的专题课、讲座及主讲教师,报教务处汇总,通盘考虑。
2、教务处对汇总的情况和局部调查,拿出初步计划安排,报分管校长和校委会审定。
3、审定后的课程设置由各教研室分头实施。
(二)备课
备课是教师讲好课的前提,是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教师应认真钻研课题要求,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每个教师都应按课题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写出备课提纲,先在教研室通过,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教研室通过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组织全体教师听试讲。听课人员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修改意见。试讲人员应虚心听取大家意见,认真修改教学内容。修改与否,由各教研室主任负责检查。凡固执己见,不作任何修改的,不得登台上课。
3、对所有教师的备课情况,校领导可随时抽查,提出处理意见。
(三)讲课
课堂讲授是进行教学的主要环节,讲课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主体班次的重要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担任。
2、凡教师开新课和新教师首次开课,必须通过试讲后方能上课。
3、讲课应力求做到:有规范的课件;观点正确、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言通俗(用普通话);仪表端庄,信息量大,能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员思考问题。
4、要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探索,提高讲课效果。及时召开教学形势分析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征求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辅导
辅导课是课堂讲授的继续和补充。形式大体可分为全班辅导、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三种。
(五)讨论
“研究式授课”的讨论是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1、讨论前,任课教师要布置研讨题或思考题。
2、讨论时,任课教师和该学科其他教师应与学员一起研讨问题,以便掌握情况改进教学。
3、讨论形式:原则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遇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可在小组讨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全班进行课堂讨论或召开心得交流会。
(六)考试
考试(含考查)是全面检查学员学习情况和教师情况的重要手段。
1、考试分为摸底考试、单元测验和毕业考试三种。
2、考试前,任课教师应将课程内容作一次复习串讲,帮助学员系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必要时可作辅导、答疑,但不得划定考试范围,更不允许以任何方式暗示试题。
3、试题应严格按教学内容的要求,不仅要考查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试形式:一般采取笔试(微机课采取做练习的方式),开卷、闭卷均可。考试方式一旦确定后,一般不得改变。
5、试题要严格保密,考场要严肃纪律,评分要准确、公正。
6、评卷后,任课老师应对考试情况进行一次讲评,必要时还应写出书面材料。校长、教务处长在必要时可抽阅试卷,检查考试情况。
二、教材管理
教材建设是办好党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制订加强教材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
(一)教材的选定
1、根据各班次教学计划,并征求有关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的意见后,由负责教材的人员制订出教材计划,报教务处长和分管教学的校领导审批。
2、选用教材,原则上应选用新的、质量高的,对于陈旧过时的教材应予淘汰。
3、教材确定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得随意变动。如需变动,须经分管校长同意。
4、负责教材的人员与各教研室应互通教材出版信息,以便选用适合党校特点的最新教材。
(二)教材的订购
1、教材订购应当及时,满足教学的需要,一般应在开学时购置齐备。
2、已经努力仍不能购到选定教材,负责教材的人员应及时反映情况,并主动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三)教材的发放
1、凡发给学员的教材,应由学员处指定专人统一领取。
2、教材发放范围:
各班次学员,按教学计划规定发给每人一套。
(四)教材的管理
1、建立健全教材档案。
2、教材的预订应填写预订单,书到后填上日期和发票号码。
3、教材的发放应及时登记造册,做到书帐相符。
4、教材库应保持整齐,清洁、干燥、防止霉烂和损失。
三、关于学籍管理的规定
为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加强学员管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计划的实现,特制定我校学员学籍管理规定。
(一)入学与注册
本校招生的学员须持入学通知和单位组织介绍信,按规定日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不能按期报到者,必须凭县以上单位证明,向学校请假。无故逾期五天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学员正式报到后,方取得我校学籍。
(二)学习成绩考核与政治思想考察
1、学员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载入其成绩记分册,并归入本人档案。
2、考核分为考试与考查两种:主要采取考试方法,辅课采取考查办法。考试和考查的具体方法——闭卷或开卷。应根据课程特点由教务处会同有关教研室确定。考试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考查成绩的评定只分合格、不合格。
3、学员考试不及格者,可补考一次;考查不合格者,采取适当的形式复查一次。这两种情况都要在成绩记分册上注明“补考”字样。
4、学员因故不能参加考核,必须事先向其所在班部提出申请,经教务处研究同意后可予以缓考。缓考不及格者,可补考一次。无故不参加考核者,均不予补考,作零分记。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记零分,如确有悔改表现的,经教务处批准,在毕(结)业前可给一次补考机会。
5、对学员在校的政治表现和思想作风应认真进行考察。考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平时的了解和学期的小结,支部鉴定等。鉴定的方法:进行自我鉴定,在小组交流。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支部逐级提出意见并与本人见面。学员的鉴定归入本人档案。
(三)考勤、奖励与处分
1、学员在学习期间应尽量不请假或少请假,以确保学习时间。如因病或其他原因确需请假者必须履行请假的手续。
2、学员考勤登记表逐日填写,学期结束时记入“学籍纪要”。
3、学员请假半天,由支部批准;一天以上三天以内,报校领导批准;三天以上报市委组织部批准。
4、凡教学计划安排的听课、自学、讨论、开会和听报告等活动,都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每个学员务必参加,因故不参加者必须请假。
5、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员给予表扬和奖励。奖励采取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办法。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是:通报表扬、发给证书等。
6、对于政治思想有严重错误,道德品质恶劣,严重违法乱纪以及无故旷课的学员,应视情节轻重及悔改表现,给予批评教育乃至校纪处分。校纪处分分警告、记过、勒令退学、开除学籍四种。
学员奖励或处分的有关材料,均放入本人档案。
(四)毕业与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工程中积极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结合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情况,探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8年的专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大一学生专业认知实训、大二学生校外认识企业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大三学生校内综合技能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已建成由南通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南通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南通天地华宇物流公司等几家大型物流集中型企业组成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场地、岗位、设备、技术、校外指导老师等资源,承担大一、大二学生认识企业实训和大三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任务,另外,校外实训基地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场所。校外实训基地的这种双重功能在培养学生职业实际操作技能和获取实践知识方面成效显着,经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众多用人单位好评。同时,这种以企业建设管理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也满足了企业生产用工需要,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延伸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
(1)企业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性欠缺
目前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所构建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是学校为了学生实训和就业而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动联系企业而达成的单项式合作意向,企业由于利益追求与学校不同,未能合理统筹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视指导培训学生为企业负担,缺乏积极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教育意识。校外实训基地在接受和安排学生实习时,临时按照学校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岗位供学生实习,企业没能积极参与校外实训计划的制定、校外实训指导书的编写、校外实训指导老师的统筹以及学生校外实训的考核评价,使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成为难题。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单一
高等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几种:其一,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场所、设备,安排岗位和指导人员,管理学生日常实习等,是以企业建设管理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建设模式;其二,企业将部门经营性业务交由学校管理学生实训工作,企业只负责监督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营情况,是以学校管理为主企业参与为辅的建设模式;其三,政府投资建设并管理公共实训基地,供多家学校和企业实训实验使用,是以政府建设管理为主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目前采用以企业建设管理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模式,它在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单一建设模式也存在着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性不高、实训基地管理不到位等缺点,需要有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相互拾遗补漏。
(3)校外实训基地功能有待完善
校外实训基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多重功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操作能力;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机构;为学校教师锻炼双师素质提供场所;学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等。目前,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在实际中主要发挥了学生职业技能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功能,但尚不具备物流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功能,学生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主要在学校实训室完成,缺少企业实践作业操作考核,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结果不全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一方面学校没有主动与企业商谈如何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等优势资源为企业提供科技、管理以及培训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处理和技术开发一般由企业自行研究,尚未形成与学校立项合作研究、共同解决的意识。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和产学研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路径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在建设中呈现出的种种问题,影响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多个视角探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为实践教学环节和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议。
(1)搭平台,建机制,促合作
企业与学校合作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由于双方缺乏校企合作平台以及没有建立利益互惠机制,致使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性不高。为解决此问题,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规和制度,由政府和行业组织依据法律法规牵头选拔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与学校面对面商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合作事项,并委托物流行业组织负责校企合作的监督、计划、实施和考核,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搭建政策平台。同时,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学校应共同研究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利益互惠机制,由政府动员、行业组织牵头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如图1所示),设定董事成员标准条件,明确双方责权利;董事会定期吸纳企业、学校会员,通过媒体宣传,使会员企业和企业家感到成为董事会成员、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并具有培训资格是衡量企业实力和水平的标志,也是至高荣誉的象征,促使企业统筹眼前经济利益和长远社会利益,主动履行董事会企业会员的相关职责,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管理培训服务等,还可以支付给企业一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维护费用,为企业营造更多利益平衡点,切实增强企业参与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热情。
(2)设计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物流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单一是目前物流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学校应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和借鉴其它建设模式,形成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具体如下:订单培养,联合建设模式。该模式是指学校按照大型企业集团的用工需求,以企业名义定向招生,学生与企业签订毕业用工合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共同提供师资完成校内教学任务和校外实训任务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校外实训基地一种情况是由订单合作企业建设和管理,负责学生的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任务的安排和考核等工作,另一种情况是校企联合投资建设,同时供企业生产经营和学生实训使用,双方设立校外实训结构共同管理。目前,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正筹备与南通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交运集团、中国邮政南通分公司订单合作办学,成立物流管理“罗莱班”和“交运班”和“邮政班”,学生的实训、顶岗实习以及就业等任务都将在相应的公司进行,使学生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订单班运营成功后,将推广至学校,以学校名义与南通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交运集团、中国邮政南通分公司合作成立罗莱学院、交运学院和邮政学院,为全校多数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校外实践场所。校校共建共享型建设模式。目前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处于独自投入独自使用状态,未充分利用区域内同类院校或专业的实训基地资源共建共享。2003年,由五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共建的常州高职院是校校共建共享型建设模式的成功典范,为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应加强与南通地区的职大、航院、农院等高职院校合作,共建开放型、共享型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共同经营和管理,追求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有效整合效应。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在中心城市或高等职业院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创建一批起示范作用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现该地区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担负该地区相应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师培养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等任务。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由于资金有限,也需政府投资兴建公共校外实训基地,供社会企业和学校实训使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已投入运营和使用,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目前南通尚未建立类似的公共实训基地,因此南通高等院校应积极联络政府,促使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丰富高等院校校外实训基地资源。
(3)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功能,促进协调发展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要与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和校企产学研合作相结合,在所有实训基地中挑选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学生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中心及课程培训和考核场所,在校外完成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以及职业技能资格的认定,提升学生学习考评效果。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应积极与南通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南通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交运集团等大型企业商谈成立校外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校企共同开展学生技能考评鉴定工作。
另外,校外实训基地还应具有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功能,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应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可以抽调骨干教师组成顾问小组,一方面定期深入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了解企业生产、管理、培训、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主动为企业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生产作业效率和顾客服务水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教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提升了自身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顾问小组要与企业相关负责人组成课题项目小组,共同探讨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管理提升等领域的问题,使企业不断从产学研合作当中受益,这样也能激发企业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总之,南通纺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在发挥校现有学生实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职业技能鉴定和校企产学研合作功能,促进校外实训基地协调发展。
根据全国2011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信息产业人力资源保障工作的通知》渝办发〔2010〕334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为充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渝办发〔2011〕4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短期技能培训监督管理的意见》渝办发〔2011〕6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发挥培训促就业功能。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县“四轮驱动”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着眼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整合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惠农工程、依托企业、县职教中心和部门培训机构,暖冬工程、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中职培训等培训项目。大力实施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不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目标,提高培训质量。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集中实施。每年初,1.统一规划。由县人力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县人力资源开发办)根据培训需求情况制定培训计划,集中组织实施。市上下达的各项培训项目计全部纳入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集中实施的培训计划。培训过程中,划。建立各部门统筹协调、上下职能对口、部门相互配合、高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
市场运作。县财政统筹使用市级下达的培训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投入的培训资金。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2.政府投入。实行公示制度和招投标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确保培训信息、培训机构认定、培训补贴拨付等操作过程公开透明运行。
注重实效。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3.强化管理。完善各项培训制度。建立培训补贴与培训任务、鉴定结果、就业效果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按绩效兑现职业培训补贴。明确补贴用制度管“事”按程序做“事”确保培训效果和资金使用安全。资金拨付、培训过程监管等重点环节的操作程序。
二、培训重点及目标任务
(一)培训项目
1.企业新吸纳农民工岗前培训、雨露计划培训、惠农工程培训、暖冬工程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2.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
3.对农林牧副渔业农民及涉农企业工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4.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
5.新生代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6.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
7.农村45岁至65岁为重点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
8.中职在册在校学生中职教育。
(二)培训重点
积极推进创业培训。一是积极探索县职教中心为市信息大力开展重点产业用工订单培训、就业困难群体定向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45岁至65岁人员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对输送学生到市内信息产业企业正式就业的给予定向就业补贴。从2011年起,产业和县园区企业服务的合作模式。县职教中心的二、三年级学生原则上只能在市信息产业企业或县努力把县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市重点产业预备制培训基地、信息产业培训基地和培训鉴定公共实训基地。二是根据不同就业困难群体,园区企业开展教学实践或顶岗实习。结合免费对其进行技能培训,重点产业用工需求。着力提高就业率。重点开展对高校毕业生、登记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移民、城乡退役士兵免费定向就业培开展岗前培训,训。三是根据不同企业需求。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四是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积极开展企业在岗职开展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工的技能提升培训。五是重点围绕微型企业和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高创业成功率。六是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建立农村适用技术专家库,各乡镇组依托12个片区学校和38个乡镇小学,织农村45岁至65岁有劳动能力人员。重点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助推农户增收致富。
(三)培训任务
全县每年完成各类培训2.5万人次以上,十二五”期间。力争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就业创业者至少获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新生代劳动力掌握一项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目标。业职工普遍提高一个技能等级。
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5万人2011年完成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雨露计划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惠农工程培训、暖冬工程培训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劳动预备制培训1000人,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1400人。中职教育5000人。
(四)培训方式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采取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各相关部门对口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全程监督指导的培训模式。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灵活运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需求,用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系统培训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取得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为标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加强鉴定。
(一)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切实加强县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改进鉴定方式,创新鉴定手段,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学校和企业各工种职工、各技能等级的技能鉴定工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核发的规范化管理,作体系。全面推动县职教中心落实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加强考评员、质量督导员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二)开展职业技能考核评价
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培训者,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培训成果的主要方式。培训结业时必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积极开展企业内部职业技能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员工培训考核、定岗、薪酬确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市乃至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加快建立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打造“酉州师傅”和“酉州技工”劳务品牌,推动职业培训质量稳步提
高。
四、加快培训信息平台建设。
(一)加强职业培训信息化管理
实现职业培训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信息平台功能涵盖职业培训工作各个方面,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包括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管理、学员信息管理、教学以及已享受补贴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培训资源数据库。提供与职业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组织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师资管理、线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个功能模块。以完善信息录入、资料保管、数据统计、管理分析等功能。及培训机构信息和培训项目查询。
(二)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教师每年在职培训累计不得少于80学时。积极鼓励技师、高级技师以及高级工程师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三)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建设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完善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选择适收集、公布培训信息,合自身需要的职业培训。各乡镇要及时了解、掌握培训需求。积极动员组织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协助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指导。促进辖区内各类劳动者就业。
五、强化资金保障。
(一)资金保障
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整合市级下达的培训专项资金和本级财政投入资金。加大职业培训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要安排资金,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技能鉴定题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库开发、职业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县依法征收培训费用,人民政府将按照“统一征收、专户管理、统筹使用”原则。统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每年初,县财政局和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共同拟定培训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各培训项目主管部门要按照县人民政府审定的培训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加大向上争资力度。从2011年起,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县财政每年筹集不低于4000万元培训资金,专项用于职确保完成培训目标。业技能培训工作。
(二)补贴标准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岗前培训、提升培训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阳光工程培训按照100元/人—3200元/人给予补贴。雨露计划按照400元/月·人给予补贴,惠民工程按照暖冬工程培训按照300元/人给予补贴,430元/人给予补贴。就业再就业培训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就业前360元/人给予培训,6个月内就业的再按照240元/人给予补贴)农村劳动预备制培训按照1100元/人—1400元/人给予补贴,适用技术培训按照100元/人给予补贴。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按照创业成功的1000元/人给予补贴、未创业成功的按照600元/人给予补贴。中职教育的补助标准按照中职教育的具体政策执行。
下岗失业人员给予全额补贴。对参对参加初次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相应职业(工种)鉴定收费标准一次性给予80%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加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合格经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定培训鉴定补贴。每年相关部门培训项目补贴资金有调整的按最新标准执行。
(三)补贴资金拨付办法及资金渠道
实行直补劳动者、直补企业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补贴方式。
按照培训对象10元/人·天给予生活费补助,培训补助资金的分配方式:一是为期3个月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县职教中心和企业联合在企业开展的培训。培训期间按照200元/人的按照30元/人·天(时间35天)标准补助培训机构用于教师报酬、教学资料、鉴定费用等相关支出。对县职教中心单独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标准给予企业水、电、耗材补助。对培训结束取得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并经企业录用上岗的按照500元/人补助给培训机构(含住宿费、教师报酬对培训对象按照10元/人·天给予生活费补助。教学资料、水、电、培训耗材、鉴定费用等)对未就业的按照300元/人补助给培训机构。
二是岗前培训参照县职教中心和企业联合在企业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补助标准和补助资金分配方式执行。
三是为期1个月的企业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按照400元/人补助企业(主要用于水、电、教师报酬、场地、学员生活补助)200元/人补助培训机构(主要用于培训资料印刷、资料录入归档等)对企业在岗工人是城镇居民的其技能提升培训补助标准和补助办法参照在岗农民工提升培训执行。
给12个片区学校和38个小学按照每开展一期培训给予500元的场地、水电费补助,四是为期2天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其他资金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用于专家报酬、资料费、误工补贴等。
五是微小型企业创业培训资金分配方式按照培训项目的政策规定执行。
按照该项目的具体规定执行。六是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由部门牵头开展的单项培训。
七是中职教育的资金分配按照中职教育的具体政策执行。
由培训机构(部门)申请,培训资金拨付程序及资金渠道:一是上级安排的专项培训经费、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中职教育补助资金。项目主管部门审批,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审查财政部门复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二是本级安排的培训资金,并签署意见。由培训机构(部门)申请,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审查财政部门复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由职业培训单位申请,对于提升培训中培训对象是城镇居民的培训资金从本级安排的资金中解决)三是职业培训单位组织的非税收入。县财政按程序拨付,报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备案。
六、强化领导。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既是阶段性的攻坚任务,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又是动态发展的长期性工作。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培训对于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助强化责任意识,推农户万元增收的重要作用。积极协调配合,认真抓好落实。
(二)强化责任,加强领导。
由县人力资源开发办主任任组长,成立县人力资源开发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办、教委、城乡建委、农委、畜牧局、民宗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人力资源开发办)县人力资源开发办牵头,税局、宣传部、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会同县人力社保局、扶贫办、农委、教委、城下达培训计划,乡建委、民宗委、畜牧局、财政局等部门制定职业培训政策。确定培训机构,制定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落实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并抓紧开展对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全程监管培训。县发展改革委、人力社保局要将职业培训分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县地税局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统筹工作。县委宣传部要加大对职业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以及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方面好的做法和显著成积极营造全社会支持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根据有关规定,效进行宣传。积极为参加培训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县人力社对口搞好培训项目的争资立项、统计上报和评估审计工作。保局、扶贫办、农委、畜牧局、教委、城乡建委、民宗委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