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案例教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1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作者简介:李宗录,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王德梅,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14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35-02

一、法学本科教学的现状与课堂案例学的意义

我国法学界对法学教育应是法律素质教育还是法律职业教育的问题已有较多的论述,目前来看,学界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法学教育应从法律素质教育为主导转变为以法律职业教育为主导。法学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来实施和完成,因此,如何在法学教学中完成以法律职业教育为主导并兼顾法律素质教育仍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从我国目前法学教学的设计来看,法学本科教学主要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其中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但是,基于目前对法学本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察,由于存在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获得实质学习的机会和锻炼,因此法律职业教育的目标难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实现。

2002年开始实行的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对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开始着手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以弥补法学教材的不足。总体来看,各校为适应法律职业教育而采取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传统的案例分析教学法之外,借鉴和发展了两种新的案例教学法:

第一种,个案全过程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借鉴英美法法律诊所教学模式,例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烟台大学已经在运用。由于这种案例教学法需要充分的准备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不但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较大的精力,还需要学校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外专门提供财力和教学场所的支持,因而能以普遍推广,在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也主要针对法律硕士专业的学生采用,因而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大部分高校法学本科教学。

第二种,实例研习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借鉴德国的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完整的实际发生的案例,一个案例中往往包含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和知识点,如果学生还没有较为系统学习的话,那么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效果往往较差。而且,德国的实例研习教学法与其司法考试的风格是较为一致的,而我国的司法考试仍然注重的是某一知识点的考察,因而完全套用德国实例研习教学法也往往遭遇师生互动的尴尬,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在我国法学本科教学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必须予以重视:一是法学本科教学评估机制,二是立法越来越健全规则越来越细致。法学本科教学评估对教师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任务有较为硬性的要求,对各教学环节也有规范性要求,教学评估总体上利大于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教师不求最好但求无错,更注重了教学的形式规范和教学大纲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不再是主要追求的目标;而立法的健全和细致要求更长的教学时间才能展开,但现在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普遍被压缩,教师难以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要点予以展开讲授,案例讲授中也不可能采用较为复杂和完整的案例进行互动。

因此,综合考虑目前法学本科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司法考试的需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某一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理念,又能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法学本科课堂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应当注意两个标准:一是根据教学大纲知识点选择案例;二是对选择的案例适当删减,以适应课堂教学学时的限制。以上两点似乎是向传统案例分析教学法回归,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案例互动教学法与传统案例分析教学法具有传承性,但创新有两点:(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2)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不断对学生的观点提出质疑和正确引导,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我们的实践经验证明,学生对这种案例教学法参与热情较高,都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希望与老师对话交流,而且能够加深对知识点和立法规则的理解。

二、法学本科课堂案例互动教学的实施机制

为了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并与老师互动的目的和良好效果,需要在法学本科课堂案例教学中采取可操作的实施机制,实施机制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第一个环节,教师在开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知识点筛选教学案例。我校法学本科生的课两节课连排,时间100分钟,要在这100分钟内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确定重点讲授的知识点,然后根据2-3个重点筛选相应案例,一般按照每个重点选择两个案例,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可选择一个或两个互动。案例的选择途径,一般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的案例选集,法学网站,尤其是目前各级法院将已生效的裁判文书公开上网,更加方便了筛选案例,另外历年司法考试真题中的案例也是可选择案例的途径之一。

第二个环节,教师在开课前将筛选的案例优化为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设计问题,形成学生面上使用的案例教学版本,开课后发给学生,人手一本,并作为平时作业测评成绩的一部分。然后,在学生版本的基础上,对案例法律关系进行图标结构分解,简要阐明案例分析要点,以及案例分析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明提示,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形成案例互动教学的教师版本。

第三个环节,开课后即将学生版本的案例集发给学生,说明案例集的使用方法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每次课后针对下次课将要涉及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下预习下次课的内容对布置的案例做出分析和解答。学生可以主动要求回答案例,也可以教师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课下完成作业的情况,这样既可以节省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案例的时间,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而且也促进了学生课下的预习,利于教师对知识点的重点讲授和案例教学的互动效果。

第四个环节,在课堂上安排合适时间进行案例互动教学,在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答案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首先提出答案的同学应当予以回应,教师可要求提出质疑的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还可以对其观点提出质疑,如此反复。教师在听取学生发言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的观点予以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苏格拉底对话的方式让其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和欠缺,继而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听取学生们充分阐发观点的基础上,教师应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然后对讨论的案例进行引导性的分析和讲解,老师的引导和最后解答应从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正确解读知识点的角度切入。

第五个环节,在课程全部结束后,要求学生将已经解答完的案例集上交给老师,以便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结合案例集课下解答情况,给出平时成绩;同时,将附有案例图解和分析内容的教师版本的案例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再次阅读参考答案和分析过程,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和案例,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应试。

第六个环节,课程全部结束后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感受和建议,进一步优化案例设计和互动教学的方式。根据我们的经验,对《民法学》这门法学本科生的学位课,由于知识点特别多,学校安排的学时只有108个课堂教学学时,相对于繁杂丰富的知识点而言这些学时是偏少的,但这是客观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经验是两节课连排的民法学课程,在每次100分钟内应将案例互动教学的时间控制在30分左右,否则就不能完成大纲要求。从实践效果来看,教师基本达到了案例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非常满意,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和调研中,学生认为这种案例教学安排既能很好地掌握民法学的知识点,理解了法律条文的含义和精神,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三、法学本科课堂案例教学的前提保障

为了法学本科课堂案例教学机制的顺利实施,应当具备以下前提条件作为保障:

1. 小班上课。为了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好的案例教学的互动效果,使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多一些,应安排小班上课。我校法学本科生每年招收大约100人左右,一般分为3个班,每个班30人多一点,民法学课程由三位民法老师各自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根据老师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对小班采用案例教学较三个班合堂上课教学效果有显著提升。

2. 由上同一门课的几位老师组成课题组共同完成教学案例集编写工作,包括筛选案例、优化案例、设计问题、图解案例、案例分析等工作。课堂案例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很繁重的,费时费力,如果没有老师之间的合作是难以完成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也是集思广益的方式,会使案例集优化工作更加出色。一般来说,可由有这方面意愿的老师提出建议,取得教研组长的支持和同行老师的自愿参加,因为这些工作可能不符合其他老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安排和思路,不能强求,而是应当尊重各位老师的意愿,也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

3. 平时成绩与卷面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合理。综合考察学生案例书面解答和课堂发表的观点,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评测依据,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下更加认真地预习课程并对案例作出深入思考,使学生之间有一种竞争心态;若不与平时成绩挂钩,案例教学对学生课下的约束程度就很小,而是仅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了,学生也会只把课堂上听老师分析案例给出标准答案作为目的,就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经验是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书面表达和课堂表现应占民法学这门课总成绩的30%,这个比例既能让学生认真对待民法学整体体系的学习,又能注意平时的预习和技能的训练。如果太低,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最好让学校安排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学非常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案例的展示、图解以及逻辑分析都会通过多媒体完整的演示出来,具有非常好的直观效果。但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室,课堂案例教学法仍然是可以推行的,因为学生手中已有纸质的案例集,教师手中也有教师版本的案例集。因此,安排多媒体教室配合案例教学只是一个优化条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第2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学教学 应用

随着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确立,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性力量,而高素质的法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法学教育。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但目前我国在法学教育方面注重对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法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从事司法实务基本技能,而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法律思维,即训练学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思考”。对学生来说,法律思维的培养比法律条文的简单记忆更重要,因为法律条文不是永恒不变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对其进行修改,所以,法律院系的学生如果把精力仅仅放在法律条文上,而不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一旦条文发生了变化,学生们就像迷途的羔羊,对现实生活的新问题不知从何入手。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我国的法学教育教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学体系日趋完善,但教学模式与方法却未有较大发展,目前大部分任课教师仍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所谓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讲—听—记’的模式。当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有时也会给学生讲些案例,但它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重点、难点内容,与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能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1.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法学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具有法学基础知识和从事司法实务的专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整个大学法学教育过程中,法学教师必须贯彻传授学生法学理论并培养学生从事司法实务基本技能的教学思想。传统的法律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把对教材中的内容的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导致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在遇到一些案例时很茫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因此,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而应是通过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案例的分析来提高的。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形成了教学与训练的封闭化、单一化、形式化的倾向。这种倾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课堂气氛平淡,课后学生只是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不明显。实际上,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不仅仅是只掌握一些法律原则和规则,而是融扎实的理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人才,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意义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发现问题与法律规则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以及提高法律操作技能的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在法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案件资料的分析,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法学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法中要正确地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老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主要在选择案例和引导讨论等方面发挥作用,学生做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敢于提出和坚持不同的见解。学生通过对一个个生动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和深入的讨论,发现案例中所蕴涵的理论原则,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掌握法律原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法学理论体系和抽象原理的讲解,在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主导型的课堂讲授。只注重按照教材的内容向学生灌输法律规则、基本概念,使课堂与实际生活脱节。而案例教学无论是“从案例到理论”,还是“从案例到法则”,都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推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了学生对法律理论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重重障碍,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实施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大量的案例中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并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能够实现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事先要考虑到学生针对案例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准备如何解答。这种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组织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在学生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角度对教师也会有所启发,这就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堂案例教学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认真的设计和有效的组织。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以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选择适当的案例。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与法律教学相关的案例虽然浩如烟海,但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在繁杂的案例中精心挑选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案例不仅是实际生活中近期发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而且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他们才能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积极投入到案例分析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二是案例的疑难性。如果所选案例比较简单,学生能轻易得出结论,这样的案例就没有讨论的价值,达不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要尽量选取看似简单但仔细分析起来又难以定性的案例,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实践证明,案例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活动的成败。

2.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案例教学法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以达到对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注重对思维过程的研究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认真准备,这对案例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在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提前2~3周将所选案例布置给每位同学,介绍完案例有关情况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案例积极思考,让学生觉得案件的处理并不仅仅是只套用一下法律规定即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理解法律、运用法律,如何去把握案件的争议焦点,要让学生认识到法院的判决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现有的立法规定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合理。通过对案件的讨论分析,要让学生感受到对同一事实如果适用法律错误,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并组织小组讨论,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写出书面总结。同时,教师需要把握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方向,对案件认真分析,搜集相关的资料,要结合案件事实从法理的角度来分析案件,充分设想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处理方法。

3.组织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对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应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予讨论,成为课堂的主角。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的争议焦点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案例,表述自己的观点、见解,相互之间进行辩论,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学生除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外,还应该听取别人的分析,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进行比较,使自己对案例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其次,教师要很好地控制讨论的节奏,一方面激发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抓住机会,指引学生围绕案例的争议焦点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讲究教学方法和技巧,不要过早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判,并作出好坏对错的结论,以免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4.教师点评。学生发言结束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对案例作深入的分析说明。教师点评时,要重点突出、语言精练,将案件村料与所涉及的法律条文、法学理论结合起来,要突出一定的学术性。对学生的回答,要重点评判学生的思路及论证分析,对确实无法给出标准答案的,教师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供学生参考。

第3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摘要】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病例的创设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中医儿科学为例,在中医儿科学临床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好教学病例,以选择好的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育学; 中医儿科学/病例研究; 教材

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病案讨论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案例即“病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境的描述。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病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选择好案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中医临床理论课的教学中应用形象的病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中医学理论感性化,既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中医儿科学为例进行探讨。

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创设

1.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收集 病例的收集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来源于医院完全真实的典型病例;二是来源于名家的完整的典型医案;三是中医儿科学的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自行设计编写的模拟病例,这类病例的优点是重点突出,逻辑性较强。但如果缺乏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通常无法编写,即使勉强编写出来,也常常不够完善。多数情况下,教师将收集到临床真实病例,加以整理、设计、并编写成教学病例,同时将一份份教学病例按系统归类、编辑成诊疗演习资料以备用。

1.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要求 收集的儿科学教学病例应符合以下3个要求:(1)科学性:病例必须准确、严密、完整;(2)典型性:病例必须生动、具体、有代表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多样性:病例是为教学服务,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教学阶段必须选择不同难度及深度的教学病例。教学病例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才能激发学生好奇与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在中医儿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简单明了的教学病例,如肺炎喘嗽,案例仅仅为风寒或风热、或痰热闭肺型,未涉及他系;当理论教学即将结束时应选择相对复杂一些的教学病例,如表里同病或实虚热寒夹杂或多脏病变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的教学的案例,如儿童哮喘案,选择案例为发作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肝脾肾三脏虚;标实:痰湿、风邪等临床常见的复杂的案例。

1.3 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创设 将收集的中医儿科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应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创设一些有助于教与学的问题情境。创设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习、探索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儿科学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一般在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3.1 问题要设在重点、难点之上 学习知识要善于解决重点、难点,若能在重点、难点这些关键点上突破,如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方面。其他内容就会迎刃而解。

1.3.2 创设问题要把握好“度” 所谓“度”就是难易适中,太容易学生会不屑于回答,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放弃思考。因此,问题有相对难度和深度,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析出来。这样,一则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二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最好有趣味性、思考性,甚至挑战性。有趣味性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思考性体现了问题情境的价值与出发点,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使学生有急盼一试的冲动,顿悟之后的喜悦和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如脾虚致的痰湿咳嗽案,诊断是乎不困难,治疗时需本着治病求本原则,而在本案中“脾虚”和“痰湿”谁是本,谁是标;而脾虚易肝木所乘,小儿生理特点,是脾不足,肝有余,标本因果关系如何,如何辨证治疗,仅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了五行学说、藏象、临床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答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克服高分低能的倾向。

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应用

2.1 病例讨论 教师按照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辨证分析、病证诊断与鉴别诊断、处方用药等顺序向学生讲授某一疾病时,学生对该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尽管应用儿科学教学病例导入新课及课堂举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局面。要使学生在“听”、“记”的基础上,再经历“思”、“用”两个阶段,才能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在某一个系统疾病讲完后,向学生提供1~2个教学病例,让学生针对病例积极阅读教材、思维,并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定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着重在于引导、矫正、并作总结性发言。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最终达到锻炼临床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2.2 诊疗演习 将三级甲等中医教学医院中疗效较好的、典型的、较规范的、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案例以及病案资料收集全面而较规范的名老中医的医案作为诊疗演习中的教学案例。这种案例一般信息收集全面、书写规范,具有较高学习价值。扮演医生的学生事先不接触教学案例,但要复习和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的知识,诊疗演习的之前仅将案例中的病史部分的内容全部提供给扮演患者的学生,并要求其复习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知识,同时还要将“患儿”的病史熟记于心,这样,在演习中才能和“医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病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克服其局限性 病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至少有三点不容忽视: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授,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其三,病例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病例的创设和课堂组织讨论。病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孰对孰错,不易检验。

3.2 重视教学环境 病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病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病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病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能提供模拟仿真环境,病例教学的效果将更佳。

3.3 教师角色 在病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其角色定位是指导病例教学的全过程。故教师首先在课前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病例,课堂上要指导病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病例中的特定问题,从病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还要要引导学生探求与病例的相关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教师要负责病例更新,使病例教学跟上临床发展的要求。

4 检测效果

200604~200809对本校05级中医专业的3个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其中2,3班设为试验班,在中医临床课程(其中有《中医儿科学》)中以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班为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教学结束后,通过对试验组学生99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效果检测。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9%。部分结果显示,72.8%学生对授课教师所提供的SSE(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教学提纲与病例表示满意,83.7%的学生认为提纲与病例可起到引导思维、突出重点的作用。94.6%的学生认为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93.5%的学生认为能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88.0%认为能提高合作能力。98.9%的学生持赞成态度,并认为能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中医儿科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书面考试。并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成绩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391,P<0.05;bt=3.942,P<0.01。

5 讨论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升高职高专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助于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医学文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学学科进展方面的理论,扩展知识面;有利于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化;有助于培养医学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1,2]。在案例创设中,注意所选的病例是否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在精选教学案例时应保证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先进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教学案例,同时案例还应具备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简洁并能包含丰富的信息;围绕案例能提出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学生能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案例。病例讨论在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3]。按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进行中医临床理论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案例的创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罗悦性.病例讨论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2(6):379380.

第4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案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218-02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题。倡导将小学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生活,将课堂学习与课外生活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数学课程改革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中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知该如何将生活场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出几种能够在教学中使用生活案例的方法。

一、在小学数学中引进生活案例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可以很快的适应某一学科并能扎实掌握。数学学习本来也应该是充满趣味的,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做大量练习题为主,导致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由一些枯燥的运算符号、数字等构成,因此提不起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另一方面,纯粹脱离生活的理论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因此教学效果并不好。

当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与生活贴近的事例时,学生与知识之间便形成了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正好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好奇,因此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且由这种兴趣扩散到对于整个数学课、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作为科学之母,对于人类思维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可是由于我们教学环境的限制,目前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大部分停留在纸质上,或者黑板上。这样的一种培养方式使得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一个小的空间中,无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也就难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合理的引用生活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数学中常遇到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场景的再现。一方扮演鸡,一方扮演兔,然后由台下的同学计算并且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处处都要用到数学。这些适用场合应该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指点,然后学生课下遇到就能很好的练习,这样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增强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钟表时,可以找出不同的钟表,让学生识别时间,然后学生自己设计一款钟表的样式,最后老师解释为什么现在所采用的闭环钟表是最好的。这样可以很好的让学生认识钟表,增强实践能力。

二、生活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的学习一般分为概念学习、计算学习和应用题学习三种,下面将分别针对这三种不同内容的学习举出例子,由此探讨生活化实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概念规律的学习中引入生活场景

概念学习是最重要的,对于概念定义把握不准的话,后来的学习就难以跟上。但是概念也是最难解释的,因为它非常抽象,难以被小学生接受。如果此时我们加入生活中的案例,就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意义"一章时,"分数"是一个小学生不经常接触的概念,此时,我们可以带苹果到课堂,如果将2个苹果分给2个同学,那1个人1个,可是如果将1个苹果分给2个同学呢?用刀子将苹果分成一人一半,这样就引入了"1/2"的概念,而刀子可以解释为中间的那条横线,之后可以由此类推。

(二)在计算题的求解中使用生活案例

一些较为复杂的计算题,尤其是包含了乘除法的,会让学生在求解中感到困难,此时我们可以使用生活化的例子进行解释,就会使问题的难度减低不少。

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个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三)在应用题的背景中采用生活常识

应用题的背景内容来源于生活,是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中直接提炼出来的。一方面,从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上选取一些合适的素材;另一方面,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数学问题。[3]题目设定是为了让题目更加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巧妙的设定生活化背景,则不仅仅会增加题目趣味性,还会增强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计算十字路口的汽车尾气排放量,可以先带领学生去路边数经过的汽车数量,然后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数据作为应用题的题设条件。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了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巧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

第5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医德;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案例教学概述

早在19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就在法学和医学中有所应用,因在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应用而得到迅速推广。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典型事件进行模拟和提炼,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因势利导。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能力。

我国于1980年引入案例教学,随后迅速在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各学科中得到应用。

二、医德教育

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多被列为理论课,但有很多模块,如面试种类及技巧、简历制作、医德、职场适应等实践性较强,简单的讲授法很难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从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不难发现,医德的历史与医学一样悠久。《大医精诚》一文专门讨论了医德问题。传统医学注重仁爱原则,强调医学要尊重患者。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医德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科学,卫生部早在1988年就颁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提出了七条医德规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的相关文件对这一要求有新的表述和规定。党的十报告中提到了要提高医疗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要求。

目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课程主要有医学伦理学、医师法教育、就业指导等。良好的医德教育体系能够推进医疗行业的软环境和谐化,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提升医疗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然而,医德教育领域还存在授课内容陈旧、授课形式单一、师资薄弱、学校不重视、学生抵触等问题。

三、医德教育模式探讨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内容不断丰富,目前已经涵盖医德规范、医学伦理教育、职业教育、医患关系教育、医德实践教育等内容。另外,医德教育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从单一的课堂教育延伸到临床实践领域,医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仅从课堂教育来说,医德教育也有横向发展,各医学院校除开设医学伦理学外,在其他专业课堂上也会融入医德教育内容,以增强医学生的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此外,校园的整体医德教育氛围良好也是进行医德教育的一种途径。入校之初,组织新生进行医学生宣誓活动,使其熟知医学生誓言;校内设立医学名人雕像,教学楼、实验楼走廊挂满医学界名人名言,加强校园医德环境氛围建设,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本文以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医德教育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合理的授课模式强化学生对医德的认识,而通过对近千名毕业生调查发现,有76%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加入案例教学模式。

四、案例教学在医德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案例主体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乡韩家店的村民于某一家本是幸福欢乐的,某一天不幸却从天而降。2015年6月份的一个周末,四岁儿子突然瘫坐在地上,孩子母亲发现情况后,将孩子送到了当地诊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并不见好转。在外打工的父亲赶回来后,将孩子送往市里的三甲医院进行检查、治疗,诊断结果是孩子得了脊髓灰质炎,这辈子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家里人不愿意相信这样的结果,随后带孩子辗转石家庄、北京、承德等多地,孩子病情不见好,医疗费用却已经花费了十几万,这已经使家里负债累累。在控制病情的同时,康复科的大夫们一直对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然而大夫们也明白,现在的常规康复治疗并不能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只能维持现状。在了解到孩子家庭情况后,康复科的大夫们开始出谋划策,为于某一家提供帮助。

2.课前准备

(1)按7~10人一组分组,给每组成员相应的A4纸、笔等,以便记录小组讨论意见。

(2)查阅相关资料,以便各小组对课堂内容有所了解,以提高讨论效率。

(3)调查医院相关工作流程及相关政策。

3.适用对象

在医院见习期间已经进行科室轮转的学生,对各科室的工作流程和联系部门有充分了解的医学生;刚进入医院工作的毕业生。

4.教学目标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了解医德的历史演变、基本内容及评价标准。

(2)医德培养的方法、途径、意义。

(3)唤醒学生医德意识,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并最终外化为行为。

5.课堂设计

本案例内容简明扼要,案例脉络清晰。首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设问:“作为医生,你会为这个家庭提供哪些帮助?”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时间10分钟,并在发放的A4纸上写出小组最终讨论意见,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讨论结果陈述。

其次,把案例中康复科医生们的做法加以真实呈现:第一,科室组织了募捐活动,自己捐献的同时动员身边力量。第二,有的医生提出来自己免费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但由于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和场地,无法实施。医生们对孩子妈妈进行了简单的康复治疗培训,一些日常的康复训练由其母亲代为进行,以减少医疗费用。第三,科室医生们还积极寻找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为其争取到了医院全年的免额费用一万元。第四,医院联系当地大学相关部门领导,借助学生力量并成立了扶助机构,把此项工程长期坚持下去,使有类似遭遇的家庭能得到一定的帮助。通过分析医生们的行为,启发学生提高医德认识水平。

最后,梳理国内医德相关文件和重要节点,明晰医德内容,并讨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德的重要性和延伸,梳理正确的医德观念。

6.课堂讨论

(1)如果你是医院康复科的大夫,你会怎么做?哪些因素促使你做出这些行为?

(2)你所了解的医德内容有哪些?面对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你对医德有什么新的思考?

在医学生中开展医德教育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整体医德素质的提高,促进医疗行业软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有利于医学生人格完善和个人素质的提高。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必须建立完善的医德教学课程体系,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物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所以在设计各式各样教学案例时,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实践应用平台。并且还可以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使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以此来革新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全面克服了过去是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的不良现状,使学生可以全面充分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案例教学使教学范围变得更加的广阔,全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以及丰富学生实践经验,课堂效率十分的高,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物理综合素养。在整个设计案例的过程中,使教师可以不断学习,阅读更多的与课堂有关的书籍,全面结合学校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有效地通过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教师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影响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心理环境因素以及客观环境的因素。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社会环境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要的影响体现如下:

1、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发展也会使得高职院校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较为复杂的变化,从而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不良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可以使得高职院校处于和谐的社会环境发展之中,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职的教育教学也会进入和谐的人文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有更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属于良性的影响。

2、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全面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又会全面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社会心理因素是人们在社会中交往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例如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表现情况、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表现情况以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质量以及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二)学校教学管理因素

课堂教学的关键事件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能够全面体现出学校的特点以及意志,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都会集中在课堂活动表现出来,而发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些教学事件也有可能会引起教师方面的注意。

由于大学的管理制度如同“科层制”这样的管理制度,这样的一种制度也是体现出自上而下的一种高度统一体制,这样的体现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而且很容易剥夺教师应有的教学自由。然而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内部的矛盾,教学控制是作为全面维持学校整体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管理活动,但是每一个学科专业教学形式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会存在某些不可避免的矛盾。比如,学校有可能会做出一些强制性的规定来监督教学活动,使教师和学生的自由受到某方面的约束。

(三)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因素

高职院校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及教学环境,主要是承担了物理案例教学的一部分重要的教学工作。进行案例教学实验研究的精确性及质量如何都与实验室的软硬件有关,良好的软硬件建设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进行。如果实验室现有的软环境建设落后于硬环境的建设,那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物理实验室最大效益的发挥,同时随着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以及社会化的发展,每一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有很多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以此来制订出符合社会现创阶段所需要的培养方案,但是实验室软硬件实验设备并不一定可以全面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精神。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物理实验进行科学的规划,分室分类地建设,有必要重点建设一些学生可以进行自主设计以及动手制作一个完整系统的物理实验平台,对现有的各个物理室实验设备进一步的完善,最终使实验室的软硬件都可以符合物理学科的需要。

(四)教师因素

在案例教学法中,虽然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教学形式为主,但是这并不是说就可以离开讲授的内容,更多的只能说是教师所讲授的方式以及作用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确保一所学校拥有更高质量是作为关键因素,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主体。特别是高职院校开设的物理课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更加是不能忽视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就一定需要我们的每一个教师认真教好每一个知识点,使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教师敬业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学术水平与良好的科学修养的体现。

(五)学生自身因素

在成功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首先是属于被动角色,然后转变成为一名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课前需要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然后再认真分析和思考,同时还可以与其他一些学生进行非正式地讨论相关案例内容,通过这样可以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以此来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发言,全面阐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论,同时可以进行分组辩论,使得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共同接收新知识。

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下,能够让同学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能力,全面克服各方面困难以及一些不利的条件。虽然他们情绪表现十分的强烈但是比青年初期更加容易控制;他们情绪也十分的丰富,热情相当高涨,对教学案例的讨论也十分的感兴趣。再加上,他们的抽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发展,辩证思维也是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会有新的发展。再加上其想象力也十分的丰富,因此,需要善于独立思考,表现出的思维也十分的活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迫切希望自己能有新的发现,对案例教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物理课堂运用的一点建议

(一)遴选合适的案例

教学案例并不是随便拿个例子就可以了,需要按照高职物理课程教学目进行慎重的选择,一定需要通过反复的加工整理,才能够运用到教学案例中去。案例的内容可以是正例或者反例,关键是在于体现问题或者暴露问题,能够对学生内化理论和掌握方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启发作用。

(二)学生的积极配合

教学案例的重点是在教材,学生课前需要认真阅读高职物理教材的内容,掌握教材的基本信息,这样就可以快速熟悉案例的内容。所以,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布置学生预习与案例有关的背景材料,只有当学生能够全面熟悉与案例有关的背景材料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确保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案例上。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积极参与以及踊跃发言,以此来全面提高讨论的效率以及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因为案例中需要包含很多的细节以及信息,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分析案例的具体要求,从而更好地防止案例中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细节和信息影响了学生集中力,这样不利于正常教学。其次,案例教学需要全面体现参与性、互动性以及民主性,假如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那么案例教学就会失去真正的意义,需要适时调整讨论进程,协助学生清理思路,全面启发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后,需要归纳和分析学生对案例讨论的观点,全面强化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第7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68-02

一、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多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它的实施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主导一主体”教学模式。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进行的一场变革。《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它既是基础理论课程,要揭示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关系,探索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规律,为医学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该课程又是一门应用课程,将其理论和技术用于医学实践,是生物医学防治手段的补充。

高职高专医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城市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专科生相比本科生的优势在于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便于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可以说是案例教学的中心词,同时又是案例教学的主线索,它贯穿于《医学心理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案例教学法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案例的编写与选择是其关键所在,是教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二、案例的作用

1.支架功能

心理学家Reuven Feuerstein通过对儿童学习和思维的研究。发现儿童除了直接学习外,还通过中介性学习经验进行间接学习。中介性学习经验是指在学习情境中,成人或年龄较大的儿童为间接地帮助学生学习对环境事件所作的解释。中介性学习经验便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案例教学无疑就是这种中介性学习经验在教学中起着支持性和工具性的支架作用。

首先,支架功能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支架。它是指对那些超出学生能力的任务元素加以控制,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内容上,并快速地掌握它们。

其次,支架功能表现为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案例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现实情境,较之抽象的概念表述,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任务上去。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思考。

2.内化功能

内化是指从外部环境中吸收所学习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环节,将所学知识内化,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构建是学生主动地运用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知识相互作用并吸收新知识而扩大和重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案例教学法注重交互作用。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不同的经验背景进入课堂的,对某一知识的理解不可能达到完全同一。学生通过在教学中对案例的讨论交流,往往会看到不同的见解,受到心灵的触动,学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持不同观点和态度的人,学会理解、尊重他人。从而超越自己的认识,实现认知结构的重建及人格的整合。

3.迁移功能

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案例是一个完整现实事件的描述,包含有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和应对策略等内容,有助于学生根据对案例的把握而判断发生于自己和其他人身上的心理问题,从而将书本上的心理健康知识迁移到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的理解上,准确地把握这些心理问题的性质,了解其发生的原因,进而找到应对策略。同时,恰当的案例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学生常常能看到案例中的情境与自己所遭遇到的心理问题存在不少相似之处。

三、案例的要素

在选择与编写案例时,要注意案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标题:即主题,要求是言简意赅,给人一个导向性的印象,标题最好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正文:这部分是构成案例的主体,主要叙述案例的情节和背景,要求内容清晰,文字流畅,而且长短适中,将案例的重点表达出来又不至于内容繁杂。案例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案例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特别提出的是,每一个案例都必须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案例是没有作用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整个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问题是需要注意,问题要能够引出教材中的内容,能够从一个问题引出多个问题,环环相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

四、案例的分类

《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案例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范例型案例、评析型案例和操作型案例。

范例型案例主要表现了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用于例证和阐明概念、原理,这种类型的案例,可以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应用,教师讲授为主,重在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人格”一章中,可选取文学作品中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水浒》中的李逵等)作为案例,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和掌握人格的概念、特性、行为模式及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评析型案例主要展现了医学心理学基本技能的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可借鉴的指导线索和模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心理咨询”一章中,可选取著名心理医生的咨询案例或教师本人的咨询案例(在高校中医学心理学教师一般都兼做心理咨询工作),以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对咨询过程的观摩,分析出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采用的模式、遵循的原则、咨询的程序及注意事项,并可通过讨论,评价咨询效果或提出自己的咨询策略。

操作型案例是将医疗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如在讲述“心理护理”、“医患沟通”等内容时,可选取临床上的各类患者(手术患者、危重症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为案例(此类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列出不同患者典型的心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与患者沟通的方法、技巧和心理护理的措施。

五、精心选编案例

案例主要来源可以是书刊、报纸、网上相关资料,或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策划编写。选择案例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典型性。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能够反映所授理论。案例有正面的和反面的,一般情况下以正面案例为主,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选用反面案例。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时,我们选择了“狼孩的故事”、“刘连仁”等为反面的教学案例,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加深了对心理实质的理解。

2.针对性。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专科院校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且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尽量选择医护工作者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3.启发性。案例的选编,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而且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4.少而精。案例要精炼,数量不宜多,要选择最能反映问题实质的有代表性的案例。一般来说,一堂课选用一、二个案例即可,有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前后相关的一组案例或综合案例。

5.时效性。案例在选择的时候要尽量选取社会热点,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学生对社会热点非常关注,将贴近生活、学生关注的问题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学生讨论更加积极主动,易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龙海.运用“案例教学”进行心理学教学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5,(24)

第8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法学教育,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3]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4]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及其他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点与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两大部分,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理论性、涉外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注重纯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5]因此,相对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总体实施框架

(一)选择与设计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工作,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目的。二是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去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理论。三是案例的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找出可能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介绍与阅读案例

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描述案例背景,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向学生做简要介绍,并尽可能营造出案例描述的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中。学生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理解案例内容。

(三)分析与探讨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背景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和探讨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6]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国际贸易知识,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始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分析、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与点评案例

学生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切实进行总结点评,这个环节是对以上各个环节的精炼和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非简单直接给出案例的答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归纳评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此外,应总结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一个案例时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面对类似贸易问题时积累一定经验。因此,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准”,运用理论知识、概念、原理要准确,点评要切中要害;其次要“精”,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语言洗练,时间把握得当;最后要把握“分寸”,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一个案例分析的示范为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一个案例作为具体的运用对象进行示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首先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产生的背景、内涵一一作详细的介绍,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逻辑关系来讲,这样的讲解过程是严谨并清晰的,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晦涩。在对这两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讲解时,根据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为指导原则,我们精心选择了“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为案例进行示范分析。案例内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在制鞋产业上迅速追赶比拼,使我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皮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年产130亿双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位居第一。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337亿美元(不含鞋材等),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鞋类出口数量及金额的73%和40%,位居第一。在世界鞋业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做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其中一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制鞋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比较引起很大关注。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巴西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9亿双,劳动力成本是4.35美元/小时;越南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中国皮革协会专家分析指出,从鞋业的生产数量上来看,这些国家要在10年内取代中国鞋业大国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而向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皮革产业还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可用较低成本生产各种质量产品以及极具潜力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应积极从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转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案例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设立问题,让学生重点围绕“为什么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这个问题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去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指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国家的竞争优势扶持和培养,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产业簇群上下功夫,促进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四、结语

第9篇:案例教学的意义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45-03

[作者简介]匡增杰(1980-),男,江苏扬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

[基金项目]上海海关学院“国际贸易”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14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B14048)”、2016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商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项目编号:3204102)”阶段性成果。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法学教育,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1870 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 dell) 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3]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4]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及其他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点与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两大部分,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理论性、涉外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注重纯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5]因此,相对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总体实施框架

(一)选择与设计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工作,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目的。二是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去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理论。三是案例的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找出可能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介绍与阅读案例

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描述案例背景,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向学生做简要介绍,并尽可能营造出案例描述的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中。学生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理解案例内容。

(三)分析与探讨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背景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和探讨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6]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国际贸易知识,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始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分析、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与点评案例

学生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切实进行总结点评,这个环节是对以上各个环节的精炼和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非简单直接给出案例的答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归纳评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此外,应总结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一个案例时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面对类似贸易问题时积累一定经验。因此, 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准”,运用理论知识、概念、原理要准确,点评要切中要害;其次要“精”,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语言洗练,时间把握得当;最后要把握“分寸”,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一个案例分析的示范

为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一个案例作为具体的运用对象进行示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首先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产生的背景、内涵一一作详细的介绍,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逻辑关系来讲,这样的讲解过程是严谨并清晰的,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晦涩。在对这两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讲解时,根据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为指导原则,我们精心选择了“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为案例进行示范分析。

案例内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在制鞋产业上迅速追赶比拼,使我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皮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年产130亿双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位居第一。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出口份额337亿美元(不含鞋材等),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鞋类出口数量及金额的73%和40%,位居第一。在世界鞋业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做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其中一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制鞋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比较引起很大关注。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巴西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9亿双,劳动力成本是435美元/小时;越南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

中国皮革协会专家分析指出,从鞋业的生产数量上来看,这些国家要在10年内取代中国鞋业大国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而向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皮革产业还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可用较低成本生产各种质量产品以及极具潜力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应积极从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转变。

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案例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设立问题,让学生重点围绕“为什么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这个问题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去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指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国家的竞争优势扶持和培养,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产业簇群上下功夫,促进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