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7-02

随着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物理教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的机械性、重复性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方式。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能有效突出科学探究的途径与手段,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学者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了研究,如赵顺法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1],党明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卿昭才等的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3],陈伟飘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4]等等,但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很少涉及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仍是一个缺憾。本课题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实际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出发,应用探究式教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创设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具有明显探究特征、针对性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发散性等等,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内涵

问题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创设和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1]。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期待等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思维、探究,并享受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因此,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5]。可以说,在真实情境状态下呈现问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营造问题产生与解决的最佳环境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问题,学生求知欲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

二、问题情境创设案例与分析

1.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问题情境创设案例。问题情境一:以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内容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建构“磁场方向性”的概念,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小磁针N极指向各不相同的物理情景(现象)。教师根据这种物理情景(现象)提出问题:磁场是否具有方向性?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没有。这个结果看似却出乎教师的意料,实际上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特意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这个预设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开展思维与探究。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不断深入,也得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小磁针都指一个方向,则磁场是有方向的;如果指的方向各不相同,则磁场不具有方向性。问题情境二:(1)问题情境创设。首先,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磁场中的某位置上,用手轻轻拨动一下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和静止后小磁针N极的指向;若再轻轻拨动几下小磁针,让学生继续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并思考静止后小磁针N极又会指向哪一个方向?(2)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本思维:问题情境中小磁针放置在磁场中某一点位置,其受力方向是确定的,为什么?扩展思维:若将小磁针任意放置在磁场的其他位置,重复上述的实验过程,又会出现什么物理情景(现象)?为什么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某一方向?为什么与前面演示实验中小磁针N极的方向不同?(3)得出正确的结论:磁场是具有方向性的,同时规定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显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这种具有显性特征的问题情境,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磁场具有方向性”的概念与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案例是一种阶段问题情境案例,结合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应用了实验探究模式、真实情境模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在预定的情境中对“磁场的方向性”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通过预设情境启迪学生探究和思维,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见,结合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产生问题情境和学习情趣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运用新颖、生动的语言,也可以采用激疑、争论的模式;既可应用知识延伸的方式,也可应用实验研究、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即问题情境创设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实施教学的关键。

三、结论

1.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虽然具有一定的探究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形成,但经验型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特别是一些具有新奇性和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对他们的吸引性很强,因此,通过感性得出的结论往往比理性思维得出的结论要多,也喜欢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了解自然并对自然现象施加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2.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探究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质疑;通过一题多解和多种实验方法的选择,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结论,学会探究的思维方法。养成探究思维习惯。

3.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不同模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合作与交流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29(4):7,10-13.

[2]党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1,(12):15.

[3]卿昭才,周艳.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1):65-68.

[4]陈伟飘.创设问题情境?摇激发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34(8):21-22.

第2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本课为Reported speech的延伸,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为五种时态的变形。由于在Go For It 8(下)英语教材Unit 4 Grammar中学生已接触了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学生对人称的变化已经掌握,因而本节课只需提及,不必列为重点。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由呈现简笔画引入,让学生猜测图中人物的语言。再列出图中人物的原话,让学生引述。教师在学生使用间接引语中提醒他们对时态的关注,呈现完五种时态的变化形式,再附之以练习,让学生在机械操练中掌握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达到熟练的程度及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笔者又设计了“传话”和“我是小记者”两项活动。“传话”这一活动旨在口头的操练间接引语;“我是小记者”则是进行听和写的练习来巩固此语法知识。最后,由学生再次归纳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时的时态的变化。由于小班的人数少,这些活动就更适合在小班中开展。

三、教学片段:(“传话”活动的开展)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T: The game is called “Tell me what he/she said.”

A student says a sentence to someone; the listener tells us what he/she said.

Model:

A: I am sad.

B: He said he was sad.

(在B同学回答完,教师将句子投影到屏幕上,让其他同学判断B同学转述的是否正确)

T: You can write down your sentences first. (Wait 2 minutes for writing)

S1: I am writing.

S2: He said that he is writing.

Ss: No.

T: who can help her? (教师温和的询问)

Ss: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教师发现虽然在前面操练的效果不错,但在进行口头练习时,错误的频率还是很高,部分较差的学生似乎跟不上. 于是笔者先让学生把句子投影到屏幕上,在把句子读给大家听,让所有的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S3: (Show the sentence on the screen) I will visit Beijing.

S4: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5:(Show the sentence) I went to XiHu Lake last week.

S6: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last week.

(时间状语的变形并不是笔者今天所教内容,指出错误是必然的,但该如何解释,这是笔者设计时未考虑的,因而笔者只是把正确的表述教给学生)

T: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bials of time‘last week’. We should change it into “the week before”.“Tomorrow I will tell you the reason.”

(在八对学生做完此练习后,笔者让全班同学集体把这五个间接引语的句子大声朗读一遍,再次巩固直接引语改间接引语的时态变化。)

T: let’s say these sentences together.

T and Ss: He said that he was sad.

He said that he was writing.

...

She said that she would visit Beijing.

She said that she had gone to XiHu Lake the week before.

四、教学反思

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合适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如果一味地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讲授语言规则,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去做大量机械、枯燥乏味的知识训练,学生学习兴趣当然不高。因而,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练习间接引语,增强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活动的效能远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例如,在活动伊始,我过高地估计了学生听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对直接引语进行转变,有的甚至对原话复述都存在困难。因此,活动的设计以及活动中出现的意外状况,都需要设计者在之前进行周密思考及在课堂上的变通。现对如何发挥活动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1.设计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活动

由于地域、师资和学习起始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各校各班的学生的差异相当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清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笔者在本活动的开始时,高估了学生听的能力。在及时认识这一不足后,调整了呈现与听的顺序,让学生看了再听、再想、再反应。虽然活动也延续了下去,但听的作用似乎不大。笔者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只是对听到的句子时态不太明确,基本还是听得清楚的。在了解学生听的能力这一真实水平后,笔者认为在布置写句子时,事先圈定每组所选用的时态,并让读句子的同学读的同时,写出句中出现的动词形式。这样保证所有学生能准确地获取信息,听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能;同时这也保证了五种时态都能练到。

2.重视活动中微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任务是无处不在的,即大任务中包含小任务,小任务中包含微任务。教师不能单纯地设计大任务而忽视小任务、微任务的设计。正是由于它们的链接和点缀,任务才更易操作,活动的效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本堂课中出现的一些学生在别人练习时,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正是教师忽略微任务布置的结果,让这些学生感到无事可做。笔者在课后想到,在让个别学生进行练习前,可先把全班学生分组;学生回答时,本组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找错。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关注。这样就保证了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感受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加强活动中的即时评价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活动中的即时评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更应慎重对待。

第3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一、合作学习

早在2001年6月,我国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就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决定》的颁布正式将合作学习这一名词带入到师生的面前,让国内众多教育人士开始关注与思考合作学习,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应用,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益。但是,相对于国外几十年的探索,我国的教育深度与广度还有一定差距,这也就造成了诸多问题的出现。部分地区因为升学率问题,依然在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且衡量教学水平高低与教育质量都以升学率为重要标准,这就造成合作学习不能应用到课堂中,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模式还在不断影响着教改的进程。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成绩,强调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主动学习。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英语应用的不断普及与深入,人们对于英语学习也日益看重,而学生时代掌握的英语基础决定其后续发展情况,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就进行详尽叙述。

1.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对于当前初中学生来讲,课堂教学与学校是他们汲取英语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学校依然是片面注重升学率,提升学校知名度,吸纳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这也就潜在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无法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依然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控制整个教学方向与进程,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能力培养则退而求其次被忽略。学生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体,在课堂上就成为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整个学习过程都无法占据到主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骤然下降,积极性消磨殆尽,主动性与创新能力更无从发挥。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造就了一批批高分数学生,但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无法做到科教兴国,更无法让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

2.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与契机。当前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作为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已经渗透在人类活动方方面面中。教育是人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合作习惯,养成合作思维,能够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主动通过合作的方式去找寻答案,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不但能够将遇到的困难解决掉,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度,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清楚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为打造综合型人才夯实根基。

当前社会进步步伐十分快,可谓是日新月异,如何让学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快速将所学习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是素质教育思考的一个问题。合作学习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已经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了一定基础,学生想要快速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知识,就必须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为此,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是迫在眉睫,也是教育需求。

三、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采用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方法。初中学生的成绩各有不同,在应用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时,需要根据学生不同成绩来进行分工,让每个小组综合水平大体相同,才能将合作学习方法最大效用发挥出来。首先在教学上课之前,教师将学生按照不同性别、成绩等方面差异分成实力均衡的若干小组,然后再正常授课。老师在讲解完基本内容后,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接下来,对小组成员进行个人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给予评定,将小组每个人的评定综合,得出平均成绩,按照成绩高低进行一定的奖惩措施。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取得再优异的成绩,如果小组其他成员成绩较低,就不能带领小组获得最后胜利。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监督,进而提升综合实力。

2.采用分组游戏比赛方法。小组游戏比赛方法主要是在授课之前将学生按照平均实力方法分为若干小组,在每周定时组织小组进行知识比赛,对不同小组取得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比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比赛机制,让比赛不断完善与公平,以周或者月为单位,对优异小组进行奖励,对成绩差的小组进行一定惩罚,惩罚后分析小组成绩差的原因,采用实力公平原则,对小组成员进行一定的调整,让每个小组实力始终处于平均状态。小组比赛方法主要是根据初中生生理情况来设计的,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叛逆期,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求胜心,正确引导就能够将其化为学习的动力。

第4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对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才能够对各种数学知识加以理解,对于具有较强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匮乏的初中学生而言,要确保数学教学获得实效性,就需要数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本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针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进行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针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所选用的研究对象为采用抽样法选取的本校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和网上随机选取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本校数学教师为女性,年龄28周岁,教龄4年,大学本科学历,网上随机选取的初中数学教师为男性,年龄35周岁,教龄9年,大学本科学历。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法,对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客观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两位调查对象的信息,本校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调查采用实地发放问卷的方法,网上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调查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方法,所涵盖的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设计观念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术能力;问卷题目的类型为30道选择题,内容涉及数学教学设计意识、数学教学观、对数学教材知识的理解、对学习者的分析、数学教学的过程性设计、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数学教学设计的评价等等。

要求两名数学教师都接受研修,对研修前后的两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经过一个学期的研修之后,教学设计能力都明显有所提高,但是,数学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访谈法

针对两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能力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还配合采用了访谈法,针对两名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设计所持有的态度、教师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学技能都有所深入了解。

三、结果分析

(一)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

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进程中各个环节所做出的教学决策,都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会有所提升,比如,关于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问题:您认为“数学是否为可预测的?”、“数学是绝对性的还是相对性的?”、“数学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数学是理论性的还是可应用性的?”,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采用了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回答“可预测的”、“相对性”、“动态的”、“可应用性的”的分值均为“1”分,回答“不可预测的”、“绝对性”、“静态的”、“理论性的”的分值均为“-1”分,本校接受调查的数学教师的分值为“0,5”分,网上随机选取的数学教师的分值为“-0,5”分,教学观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性,对教学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调查结果配合访谈的方法,可以明确,数学教师在接受研修之前会在备课中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数学理论的把握上,注重处理教学内容,而经过研修之后,本校的数学教师认为,除了要把握住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网上抽查的初中数学教师则认为数学观非常重要,在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要注重设计过程,两名数学教师都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研修之前都认为教学之前并不需要对备课加以重视,甚至提出数学概念教学根本就不需要备课,经过研究之后,两名教师都认为持有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就要对教学设计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

(二)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技能的转变

本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为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从教学的角度κ学教学更为深入地钻研,在教学研究中,不仅要理解教材意图,还结合教学内容从教学价值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内容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使得教学设计技能明显提升。

网上随机选取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以从自主理解的角度总结数学规律,对数学内容加以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逻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随着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就会增进对数学的兴趣,并对数学的学习充满自信心。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可以明确,教学设计观念对教学设计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分析显示,两名教师经过研修之后,数学设计能力都有所明显提升,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从被动地开展课堂教学转变为主动进行教学探讨,使得两名初中数学教师基于教学设计观念的改变,教学技能有所提高。

第5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分析法其含义是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交给受训人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培养受训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以及业务操作能力该方法在1880年由哈佛大学开发完成后,最初被哈佛商学院应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随着时展,案例分析法被应用于各种行业

一、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案例,指对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描述以此推之,教学案例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对真实又具有典型的包含疑难问题的教学事例的描述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含义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不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指引为辅的教学方式,是锻炼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以含有初中物理知识概念的典型疑难问题为描述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特点有三点其一,目的明确案例分析法是利用初中物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探索,以此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或补充相关知识,为分析案例做准备这过程中,就体现了案例分析法的目的――学生相关物理知识的积累以及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在教学案例分析中,教师以辅导为主,真正的案例分析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这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其三,方式特殊案例分析法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于本质上说,这属于一种归纳式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法的作用

[HTK]1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如果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觉得平淡枯燥只是被动接收信息,大脑缺失对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效果也会降低案例分析法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用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HTK]2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

有些物理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教师教学时也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使之变得通俗易懂而案例分析法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引入具体的教学案例中,增强了抽象概念的直观效果,为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HTK]3加深概念理解,强化理论掌握

物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属于一个陌生领域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理解物理知识经过对物理知识板块中的疑难问题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加深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对知识理论的掌握进行强化巩固

三、当前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分析法自引进中国之后,无数的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根据我国教育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今,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普遍应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学目标,积极使用案例分析法,以此突破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案例分析,并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使得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效果取得较大进展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法的使用会由于各种因素而降低其教学效果比如选择教学案例环节,如果教师在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难易程度上作出了不恰当的选择,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析不到位,不能充分掌握到知识要点在用案例分析总结理论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的案例分析作出评价,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四、新课标下案例分析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新课标实施的核心是让学生参与,重点在于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给予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还要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从新课标的理念来看,案例分析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就尤为重要了

第6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8-02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整合的优势日益突显,通过多媒体的影音动画等优势可提供一个宽松、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教学情境,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和原理。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感官刺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助学生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不仅增强教学效果,还提升了学习效率,促进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整合的几点体会。

1 处理好初中思想品德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一种直抵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的说教、说服、说理等教育手段仍占有很大比重,这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引入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整合,要选准整合点,抓住整合切入时机,让抽象的概念和枯燥乏味的原理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下变得灵动和活泼,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悟、体验知识,掌握内涵,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成熟和健康成长。

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在讲解有关的法律条文或法律规定时,就比较适用于传统教学的讲授,这样的直面的讲授更体现法律的严谨和公正,也有助于免除其他干扰,不遗漏法律任何细节。当然在此基础上,初中政治教师也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一个财产所有权层级逻辑关系思维图,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财产所有权等相关法律条文。针对本课的教学案例,就可以充分发挥Flash动画软件的优势,把有关财产所有权的案例图片做成一个个小情节动画,让学生更清楚地分析案例的来龙去脉和案例所隐含的细节,帮助学生了解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的权利,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合理处理好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相辅相成,才是更好地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升学生政治综合素养。

2 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整合素养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a德教学的整合效果不仅是与教师的教学相关联的,还需要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首先,信息技术整合的资源可以通过初中政治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处理,最终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形式可以是单机版的,也可以是网络版的,不论哪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都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面对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整合平台而得心应手地辅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否则,思想品德教师操作能力弱,只能望“机”兴叹、望“图”兴叹,感到无所适从。

其次,作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环境下,乃至家里更自由的大整合观下的自学环境下,都需要学生能够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处理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也正是现代新一代学生的必备基本信息素养。否则,没有学生的配合,即使再精彩的思想品德课也是独角戏,会留遗憾。

最后,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整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整合效率,共同提升整合资源的辅助效果。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做好配合,这样才能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且毫无刻意表现之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拓展思想品德教学空间

初中思想品德是对学生的终身心理、道德的教育,仅限于教学课堂上的信息资源呈现和辅助,不足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深化课堂知识并灵活应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因此,初中政治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挖掘相关联的知识案例,丰富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内容。同时,教师也要提供灵活多变的网络资源或平台,让师生、生生在开放、绿色的网络学习教育空间里畅所欲言,让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师生交流变成情感沟通和心灵交流,有效拓展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大大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如“财产属于谁、留给谁”一课,教师可以留一个财产纠纷的案例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如QQ群里交流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询财产所有权的相关知识,拓展一下思索角度和案例分析思路,带着对相应法律条文的疑问在百度里查询获得解答。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不断辩论和观点同化,逐步形成一致的案例分析结论,这也达到了课后信息技术整合空间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实,这种形式的网络学习研讨教育空间,已经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课后网络学习教研中,笔者也深深感受到这种信息技术整合形式的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这种课后的网络学习活动,这对于提展学生知识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有知识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力,增强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4 巧妙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很多案例分析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模拟作用,可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融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品德活动当中,受到深刻教育,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7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1.转变学生的政治学习理念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很多中学生都将学习作为考试的需要,但并不能认识到深入学习政治课程的重要性,由此使得学生无法掌握政治学习的精髓,难以实现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此,最重要的就是转变学生的政治学习理念,向学生灌输市场竞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仅仅将政治学习作为考试要求是不能够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的,从而促进学生真正的投人到政治学习当中,将其培养成为真正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而不是痛苦,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的政治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可知,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看来,只要把考试的资料背熟了,成绩也就上去了,学不学习并不重要,由此导致其政治学习能力不断下降,难以满足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初中政治学习相较来说是比较枯燥的,由此导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政治教学,教师应当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如多媒体教学、形象的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感受到政治学习中的乐趣,充分激发起学习积极性。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推动教学改革,将应试教育以外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加人到政治教学当中,如单元测试、案例分析,思维能力训练等,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以不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第8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一、初中政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曲博、王宏阁在论文《思想品德课现状与教学方式创新》中提出,目前高校德育教学缺乏时效性的表现有忽视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本的区别;任课教师专业性不强,数量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混淆了与智育课的区别;没有个性化培养意识,授课内容的个别针对性不强。

(一)教学观念陈旧

应试教育背景下决定了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停留在“应试”,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课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因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任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教学质量也随之下降。

(二)教学方式滞后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政治学科来说,单纯的依靠教师在课堂照本宣科的方式来教授,是无法使学生很好的接受的。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没有把理论和实际很好的结合起来。在现代化教学中,结合社会现状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被学生理解。

(三)忽视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国初中生大部分处于13到l6岁这个阶段,正是他们的个性与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在好奇心与探究欲上都表现得非常强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变现的很积极。然而大部分教师对于这一现象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在政治教学中一昧地将书本知识“满堂灌”,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压制了学生的发展,一昧的为了应试教育背政治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二、政治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观念创新

第一、政治教学生活化教学的生活化理论来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理论,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寓于生活之中,必须与生活结合”。这些关于教育的生活化理论为初中地面政治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教师在政治教学观念上要摒除传统教学观念的糟粕,在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上与生活相结合,做到政治教学生活化,在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学生所经历过的生活经验,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简单化、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将自身的经历与理论知识结合,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政治教学主动化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摒除“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唯一动力,教师要让学生改变受教观念,真正理解政治教育对其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在政治课堂上,结合学生感兴趣方面的知识来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主动形成学习兴趣和想要学习的主动性,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利用此动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与政治知识相关的活动等,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认真参与的激情。

(二)方式创新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努力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将案例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分析,创造一定的情景模拟进行教学等。第一、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具有生活化、典型性等特点,首先,教师需将抽象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其次,教师需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对典型事例的进行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明白理论知识,使学生信服并且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加强师生沟通,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知识能力转化方面有很大作用。但是教师要注意在案例分析教学法中要遵守方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明确目标,精选案例,在生活中注意收集案例,并且要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案例。第二、情景教学法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受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授课没有兴趣,教学质量低下。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针对“填鸭式”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情景教学法,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环境、教材内容和学生心境等,创设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的政治课堂情景,对教材内容知识以真实情景的方式重现,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情景产生共鸣。为了学生发挥富有想象空间和超常的思维能力,创设生活情境,为了让学生得到启发与引导,进行尝试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创设问题情境,为了让学生从个案的分析、比较中,受到更真实的深切的教育,创设案例情境。

(三)关注学生

首先,在政治教学课堂中要让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摒除填鸭式的“一言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有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人性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互联网等有关教育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倡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其次,在政治教学过程中,适当激发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对政治教学的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注重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第三,创新意识主要是由求知欲、好奇心、独立性思维、创造需要等因素组成,而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当代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初中政治教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刺激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在案例分析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的运用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结语

第9篇:初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字】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案例;研究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关键在于专业水平。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发展,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征程的纵深推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质的转变与提升,教师的观念、行为和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行为,通常我们只是回答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也就是讲得比较多的是概念的含义,以及教师们为什么要这样去教学,但无论怎样去操作还留给我们很大的探讨空间,所以就需要案例分析,对课堂上生成性现象和资源进行探讨,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前,我们实行的是简单的听课评课模式,教师在听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结果反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评课时只能依靠大致的印象泛泛而谈。这样的评课既缺少详尽的事实依据,又难以突破重点,因此,无论是对听课教师还是对授课教师而言,帮助都不大。在授课过程中有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一定要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所以经过我多年的实践,我觉得采用分类的方式,对课堂进行观察和记录,为评课提供较为详尽的信息是比较有效的。

现在存在的问题:

1、我们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究竟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我们在立足校本教研与有效教学的研究时,却存在极大的片面性,仅仅注重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提升,单方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而对于课堂中学生的发展、技能的培养等关注力度不够;

3、在进行的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中,我们只把关注的点放在了教师身上,放在了如何促进教师的教学有效上。我们实际上是走进了课例研究的误区,把追求所谓的完美教学、完美课堂作为了研究的主旨,而忽略了不确定性的、复杂的教学情境。对于备课,我们只是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公开课教学时才不断的去磨课、修订,追求所谓的有效。而对于教师的通常的备课方式(写或抄写教案),则比较简略;对于上课,我们也只是看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是不是和课题研究相结合,课后的反思也只是在怎样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效上,基本忽略了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上;对于说课,教师尽管在之中凸显了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有效说明及反思,但说课显得比较肤浅;对于评课,我们则基本以评价为手段,只注重看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与低,对应相应的评价指标从主观层面进行量化评价。

措施: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是每一位教师日常工作,从古到今,自从有了教师这个行业开始,教师们就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这些环节里摸爬滚打。

备课,是每个教师都要经历的一个环节,凡有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得全面。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上课,新课程主要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洞察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评课,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评课,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考量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关系到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因此评课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作分析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中,能否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能否达到更好的学习境界作评价。这就需要评价者能用成熟的教育理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科学的评价,需要评价者能用系统的思维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出判断,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或凭着自己的经验作评判。

所谓的“初中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就是通过对教师常态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观察与分析案例,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怎么去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通过案例分析,找出规律,确立基本原则、方法、途径与策略。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它是人们所经历的故事当中的有意截取。案例一般包括三大要素。案例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案例的教学是通过案例向人们传递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的有效载体。所以,人们常常把案例作为一种工具进行说明,进行思考,进行教育。

我们对农村初中老师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行为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之下初中老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应坚持的原则、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问题解决策略等。通过对初中老师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案例分析,找出现有的行为与新课程的差距,以及今后的改进策略。

1、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制定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现状调查问卷,了解我校教师对于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认识和看法;并对认识和看法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撰写我校教师关于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现状研究调查报告。

(2)案例研究法: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方面进行案例研究,形成案例集。

(3)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与再实践中解决问题。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评价、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原则:

(1)整体性原则:把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案例研究和全体教师视为一个整体,在课题研究组的指导下,使全体教师都能够融入到研究中来。

(2)实效性原则:本课题研究重在继续有效教学研究,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3)科学性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研究中不走过场、切实研究,凸显有效。

3、研究思路:

在已形成的有效教学成果和学校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以怎样促进教师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整体能力的发展为突破口,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4、突破的重难点:

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在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方面的能力得到整体有效建构与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搭建坚实的平台。所以,我们在之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把重难点定位在案例研究与教学评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