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当今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对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衡量不再单纯的看教师向学生传授多少思想品德知识,而是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后能否在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本文主要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落实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生活化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要以生活为基本根源,应与生活紧紧相连,尤其是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若与实际生活脱离,只把思想品德教学局限于教材当中,会使德育教学失去了生命力,显得更加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感知能力较差,只能通过直观感受来完成学习,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更加贴近生活。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各方面的统一

1、实现童趣性和教育性的统一。由于校学生处于儿童年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童趣性,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生的童趣性心理,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课题,只有实现童趣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才能保证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充实小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情感,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2、自悟性和启发性之间的统一。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主要是通过他们对实际生活的感悟所完成的,自悟性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通过组织一些有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自悟能力来完成教学能力,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实现自悟性和启发性的统一。

3、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知思想品德知识。当今小学生道德行为和实践之间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学习的新知识和新的思想品德观念能否在生活中被认同,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措施将教学活动面向实际生活开放,使学生拥有足够的机会亲身体验思想品德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新模式

由于当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于空荡,并过于强调知识观念的灌输,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被忽视,使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应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进行改变,并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现代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1、开创明理激情导行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从传统教学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演变出来的,通常在思想品德新课程中比较实用,主要以教师为主体,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直观演示、口头讲述和文字图片展示等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有所启发,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形成一种对自身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反省,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设问题讨论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注重小学生的潜能发展和人格发展,并向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思考机会,使学生的领悟能力、讲理能力以及运用道理的能力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中。

3、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仿造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学生通过扮演真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使学生感知生活中各角色的处境,从而更好地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该种教学模式通常使用在实践性较强或具有故事情节的教学课程中。

4、开展社会调查。该种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的组织,使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中展开调查,使学生获得社会知识。

三、将教学课程向生活中拓展延伸

小学教学中的各学科都与生活紧紧相连,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学所涉及到的道德问题和品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对自己的真实生活情况进行关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向实际生活延伸,并根据思想品德教学课程中开放性的特点,有创造性和选择性的使用教材。

俗话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这句话并非虚谈,然而就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在生活这本教材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疑惑,并必须做出一些选择和判断,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远远没有成熟,因此,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应对学生的固有天性持尊重的态度,杜绝给学生过多的行为束缚和思想束缚,要保证学生的自然成长,当今的新课改教学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只是指导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将教学任务局限在教会学生知识上,应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挖掘生活意义和价值,使学生的学习目光从课本逐渐向实际生活转变,使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进一步的规范,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价值提高重视,对教学学案的设计应选择适合学生思维特点,另外,选择接近小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正确的指引。

四、在教学中要重视剖析和体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要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学目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舆情物理教育,主要原因在于思想品德教学主要追求学生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情理的连接,教师应以新课改要求为教学前提,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案例分析能力培养,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案例分析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的规范。

通常思想品德教材都是以生活中实际事件为基本来源,然而这也与生活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原因在于教科书的编者对于实际生活中事物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加工,并且教科书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十分典型的,教师应在课堂结尾时让学生对他们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举例说明,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氛围。

要想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除上述几种方法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开始前要求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认真备课,对于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进行修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缩短,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程内容还要进行详细的编排,从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应对传统教学中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根据课时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经过实践发现,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德勇.浅谈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J].学生之友,2010,(09).

[2]邓正平.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道德教育―浅析小学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四步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04).

[3]姜林.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探析[J].新视角,2008,(08).

第2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条件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十分有必要,其能够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从小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正确面对现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思潮。思政建设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标上来说,心理学课程教育目标和思政任务目标相统一。心理学课程关注于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其教学目标并不只是传授学生心理学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培育,旨在教会学生管理情绪,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立德树人相统一,同样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其次,从内容上来说,心理学课程内容补充了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不仅加强了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强调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走出误区,正确对待多元化的世界;最后,心理学课程具备隐性课程功能。相较于心理学课程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体系化,其主要是以课本内容为主,多属于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态度较为消极。而心理学课程属于隐性课程,其并没有精确的系统化内容,充分体现了言传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可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1]。

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

2.1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在于以心理课程内容为依据,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防止过于生硬地嫁接而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消极对待心理课程学习。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意识,积极乐观地生活态度,形成独立个性,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是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2]。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2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在进行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要明确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主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来不断地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二是要遵循积极性原则。指的是在实施小学心理课程教育的时候,既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从正面予以学生积极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使之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获得更多的正能量[3];三是要遵循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使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3加强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措施

3.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将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融入其中,正确认识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本质,不仅仅着眼于课程内容或是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而是要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体现,简而言之指的是在实际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其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并予以其更多的信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彼此之间通过和谐的沟通交流、分享互动,来形成健康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成长[4]。在实施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作出示范,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也来介绍自己,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学生互相熟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或是提出一个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此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或是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2开展主题体验式教育

从构建主义理论知识来说,其认为所谓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构建理解的过程。基于此,在开展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过程中,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予以学生更多的鼓舞和激励。可实施主题体验式教育活动,围绕某一中心,将其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主题。比如说,在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与失去”为主题来进行探讨,让学生学会面对困境,并从中发现真善美[5]。具体操作如下:教师拿出学生最喜欢的物品,然后学生通过参与比赛的方式来获取奖品,获胜者可得到此物品,其他学生则无法获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比赛的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得失观,并且在失败后保持积极雷管的态度,并去体会比赛过程中的收获,以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又如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或是分小组共同完成某一个项目,通过这种合作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体谅对方、尊重伙伴、包容朋友。

3.3重视本土文化导入

在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本土文化导入,这是因为当前受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类文化思潮涌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高效的心理健康本土化教育。例如,虽然小学生的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相对来说较小些,但同样需要引导其管理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压力,基于这种情况则可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统一观念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通过运动、唱歌、调节呼吸等方式来进行放松。

3.4坚持与时俱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水平

加强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离不开心理教师的作用,其需要贯彻落实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指导纲要,明确心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有效融合心理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小学教育心理课程教学水平,完成思政建设任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教师要全面了解心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全方位、全面化、全过程地开展育人工作。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课程思政建设认知理念,不断地学习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实现心理课程思政目标;第二,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水平。对于心理教师来说,其不仅仅是为学生解答疑惑,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作为心理教师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要明确自身职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扎实的心理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育,实现育人目标,升华心理课程,满足思政建设要求;三是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培训。指的是心理教师应当坚定政治立场,以理论为指导,充分将其融入于小学心理课程教育中,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挖掘更多的思政因素,开创全新的协同式育人模式。

4结束语

第3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心育网络;心理健康活动课;社团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67-02

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因此,对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十几年来,我校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确定了“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学科中渗透,在习惯中养成,在活动中融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有力促进了师生身心健康。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心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它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计划之中。学校提出“给心灵一片蔚蓝的天空”的教育目标,倡导“给孩子以绿色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保护学生的绿色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了心育网络。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分管,教导处、教育处、总务处配合,成员由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代表、心理健康教师、家长代表等组成。校长全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副校长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处领导负责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大队辅导员负责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总务处的领导负责后勤保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心育”网络。

二、优化师资,夯实心育的坚实基础

任何教育脱离教师都是行不通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我校在有两名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的基础上,还把班主任队伍作为实施心理教育的骨干力量和重要途径,通过专家讲座、集中培训等形式,对班主任教师进行培训。我们进行了“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什么是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十几个专题心理辅导,购买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心灵对话》等书籍,让老师们认真研读。通过培训和学习,大家普遍掌握了一定的心理教育理论,增强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

在培训班主任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建设健康班集体活动。学校制定了健康班集体应具备的五个条件:一是学生有可以信赖的老师;二是有真诚交流、互助的朋友;三是有乐此不疲的活动;四是有积极向上的目标;五是有良好的秩序。在争创健康班级活动中,我们达到了以下目的:一是形成了健康的班级舆论,使学生充满自信、快乐,有归属感、安全感;二是学生的潜能被挖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最好的自己;三是让优秀学生出色发展,让中等学生超常发展,让学习困难学生自信发展。健康班级的建设对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它体现在教育的时时处处,做好它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迈出了一大步。

三、创新模式,发挥课堂的心育功能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心理活动课的作用,保证心理活动课的授课时间和效果。我校心理活动课安排为每两周一次,要求教师要针对孩子们的心理需求,认真组织好每一次课,并不断创新心理活动课授课模式。如在教授心理活动课《做自己的小主人》一课时,就采用“心理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自导自演,通过情景表演,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提高心理活动的教育效果,使学生懂得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起自信、自省、自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经过我们的实践证明,以集体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为基本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最受学生欢迎。这种课堂模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到真情和真理,升华情感和认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生活需要七彩阳光,小学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既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能发挥学生特长,陶冶学生情操,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把开展好社团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了各种红领巾小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4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数学学科的哪项特点决定了数学证明过程的严密性和数学结论的精确性?

A.抽象性

B.逻辑性

C.语言的精确性

D.应用的广泛性

2.在下列各项能力中,哪项是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

A.正确的四则运算能力

B.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C.初步的空间观念

D.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作为科学的数学,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学生智能

B.发展学生的技能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D.完全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4.《笔算数学》的作者是

A.狄考文和邹立文

B.狄考文和刘徽

C.邹立文和祖冲之

D.刘徽和祖冲之

5.学生学习了a(b+c)=ab+ac后,得出a÷(b+c)=a÷b+a÷c的结果,这属于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逆向迁移

D.负迁移

6.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性是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做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8.9+4=?学生很快地得出13,“凑十”的中间过程已简约,这说明其智力技能的形成处于

A.活动定向阶段

B.出声的外部语言活动阶段

C.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D.内部语言活动阶段

9.如果把概念的形成作为发现学习,那么概念的同化就是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尝试学习

10.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

A.主体

B.客体

C.主导

D.辅助者

1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精辟的论述载于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学记》

12.在教学中,倡导“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

D.布鲁纳

13.测试被试在受教育之前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潜能,从而估计其今后发展的可能的考评是

A.形成性考评

B.预示性考评

C.总结性考评

D.诊断性考评

14.认识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从而想到,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值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这种思维属于

A.类比

B.联想

C.归纳

D.实验

15.对某个事物的性质、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是

A.推理

B.归纳

C.判断

D.概念

16.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舍弃其非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思维方法是

A.概括

B.抽象

C.比较

D.归纳

17.一个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寻求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情感

18.百分数与百分比属于

A.同一关系

B.包含关系

C.并列关系

D.交叉关系

19.要求学生知道图形的一般性质的教学要求属于

A.直观认识

B.初步认识

C.认识

D.掌握

20.观察力、记忆力属于人的

A.身体素质

B.心理素质

C.文化素质

D.科学素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下列属于初等数学时期成果的有

A.开始尝试对命题的证明

B.引入了函数概念

C.欧几里得写了《几何原本》

D.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E.《周髀算经》中已有勾股定理的记载

22.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主要有

A.直线式

B.阶梯式

C.单一式

D.圆周式

E.综合式

23.思维发生和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E.再造性思维

2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习进行的分类中包括

A.有意义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E.创造性学习

25.概念的形成一般适合于学习

A.上位概念

B.下位概念

C.原始概念

D.起始概念

E.复杂概念

26.概念同化的方式有

A.类属同化

B.总括同化

C.并列同化

D.概念形成

E.交叉同化

27.数学教学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培养目标有

A.独立性

B.操作性

C.主动性

D.创造性

E.发展性

28.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正在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主要表现为

A.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B.从只重学习结果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C.从只研究教法到既重视教法又重视学法

D.从重知识到重经验

E.从重过程到重结果

29.选择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时,要注意的方面有

A.实践性

B.趣味性

C.综合性

D.活动性

E.创造性

30.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

A.准备课

B.新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E.作业讲解课

31.数学评价的特点有

A.规定性

B.系统性

C.综合性

D.灵活性

E.功利性

32.数学思维的结构主要有

A.数学思维的材料和结果

B.数学思维基本方法

C.数学思维基本形式

D.数学思维的品质

E.数学思维的评价

33.下列思维形式属于直觉思维的是

A.直觉

B.灵感

C.判断

D.想像

E.推理

34.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习惯主要有

A.专心听讲

B.认真阅读

C.认真审题

D.独立思考

E.认真做作业

35.数学概念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分类应详尽无遗

B.分类应当按级进行

C.各个属概念应相互补充

D.各个属概念应相互排斥

E.分类必须以同一个标准为依据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范例学习方法

37.操作技能

38.学习情感

39.数学命题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1.简述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

42.简述杜威的课堂教学结构。

43.以长方体为例,简述小学阶段对画图的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45.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例,论述如何进行计算的算理教学。

第5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生1: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钟。

生2:1小时=60分

生3:分针1小时走1圈。

……

看出来,似乎学生们对时分秒的知识全部掌握,并且掌握的很好,不需要老师的分析和讲解。

【案例分析】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内容似乎全会了,都懂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课前忽视了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远远低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低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知识。正如奥苏伯尔所说:“如果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地调整教学过程。

【对 策】

一、整合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差异

现行教材,有的教学内容已经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是低估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有的是书本知识与已有知识产生矛盾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适当改变原有的教材内容,重新编排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要求对某些情节或数据作必要的改动,以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内容呈现。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材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上课前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合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灵活处理教材,适当调整教材编写顺序,根据需要增减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二、把握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1.知识起点掌握好的内容,可以实施““粗盐提纯”,实施有效教学

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弹性,防止难度过大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如果我们制定的目标难度过低就没有挑战性,因而导致课堂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出现。”因此,设定恰当的课堂教学起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如教学时分秒时,学生对时分秒知识知道的比较多,如已经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秒钟,知道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等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内容虽然学生能够掌握,但还是粗糙的、表面的、分割的、感性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所以在教学中,这部分知识点并不是是这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怎样把这部分内容串联成时分秒的“知识链”,形成完整的时分秒系统知识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巧用“前概念”,“架桥铺路”,实现知识的迁移

我们的学生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形成了大量的个性经验,即“前概念”。其中有些经验可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固定点,但其中也有很多错误的经验与知识,由于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自己的观察与理解,有时候它会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当然有时候它会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5的组成时,如果结合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照传统的教法,先让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了,再让学生说说5的组成,……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兴趣,上课提不起劲来。小学生每天的学习对他们而言不一定都是全新的内容,有些内容有着一定的认知或生活经验基础。经过了解,原来学前教育中学生已经学了2-10的组成。那么,我们在每天的数学活动中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去认识学生已有的一个认知发展水平或知识经验呢?是漠视?仍然按照教材提供的材料按部就班,还是尊重学生,对教材合理地组织、处理?实践证明,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学生,有针对性寻求一些策略和方法,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全方位的了解,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找准教学起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把握起点,在课堂现场中动态调节教学流程,优化课堂教学

第6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 心理学教学 应用研究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因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受到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以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性,以体现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做到主导与主体的和谐统一。作为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心理学课进行优化,以便提高心理学课的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参与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的心理学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教师通过直观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描绘,借助板书把所讲内容的要点展示给学生,而学生主要是通过听教师讲授并结合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获得知识。教学方法传统而单调,致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理论脱离实际,难以真正发挥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作用。自从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心理学,心理学课变得活泼生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1.CAI软参与教学

CAI软件集声音、图象、视频和文字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通过制作CAI,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变得活泼生动。CAI类型并不是固定单一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课堂演示型、个别化交互学习型、操练学习型、教学游戏型、模拟型、资料工具型等。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哪种类型,应依照教学内容而定。比如,心理的生理机制这部分内容采用课堂演示型为好,可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脑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地保留在头脑中;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可采用教学游戏和模拟型,把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通过游戏和情境模拟,使学生深切了解和体会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商。通过CAI教学软件,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全面而深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计算机模拟实验参与教学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许多心理现象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但由于时间、条件、器材等因素的限制,很多试验无法实现和难以进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利用视频、音频、和动画等的结合,可设计一套模拟实验,内容包括感觉的规律实验: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知觉的实验内容:运动错觉(似动现象、螺旋后效、动景运动)、几何图形错觉、方位错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等;记忆的相关实验:表象的心理旋转、句图匹配、短时记忆的视觉与听觉编码、遗忘的规律、记忆的广度、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的准确性等;思维和想象的实验:主要是发散思维训练的实验,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实验和幻想方面的实验;注意方面的实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分配等;情绪和情感实验:皮肤电阻的测试、情绪的稳定性、情绪情感的变化引起的生理变化实验;个性心理方面的实验包括动机与活动效率实验、能力、气质、性格等。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某些心理现象,借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心理实验的兴趣,使所学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3.网络心理测量参与教学

学习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心理知识,解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所以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其中心理测量是常用的方式。通过心理测量的结果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但长期以来,心理测量存在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工作量大,统计困难。自从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心理学,使得心理测量的统计变得简单而容易,提高了统计效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实施帮助,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参与教学,变传统的讲练分离为讲练有机结合。

多媒体网络技术介入教学,由于课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材内容的笼统、简单范围,而变成几个有密切联系的学习点(理论分析、教学方法、相关资料、案例分析、操作训练),学生能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知识信息,既有了理论上的了解,又得到了感性上的认识,也初步了解了有关的教学信息,便于及时进行操作训练,反馈知识信息。其具体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自学领会环节

这是教学的基础环节。学生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工具,主动阅读课件中的相关理论、方法、相关资料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理解、思考、讨论等形式,独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教师制作中的精心设计,课件中增加了知识的容量(都是最新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自学中拓展了知识信息。这就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由于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训练检测环节

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借助课件中的多媒体笔记本,根据前面自学的相关教学方法,遵照操作训练的要求,自行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之后,教师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功能检测学生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由于计算机互联网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及时的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修改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3.角色转换环节

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的师范生将来大多会从事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心理学课就是对学生进行的职前培训。教学中,学生根据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试着剖析自己的心理,对自己进行心理辅导,最后到台前进行模拟教学,其余学生当作中小学生配合教学,对其所做的心理实验和所进行的心理测量及分析做出评价,真正做到活学活

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切忌只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而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教学资源时,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补充的教学资料一定要与教材内容相统一,尽量去用那些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抽象化为具体的媒体材料,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料的难易程度,随时控制教学难易、程序和节奏,让学生来得及看清,有时间思考,来得及接受和消化,使多媒体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真正发挥好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选择多媒体材料应注意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材料要注意内容正确、概念准确、表达严谨、资料详实、设计科学,做到构图均衡统一、文字优美醒目、画面简洁生动、音乐有感染力、教学内容富有表现力、教学内容的表现具有艺术性、操作表演规范统一,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材料的的应用必须适度、适当,不能搞形式,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最有利的时机,用于最需要的关键处,不要为“装饰”课堂而用。同时,也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参与就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而应人机双优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

多媒体网络技术介入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输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导者、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因此,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学会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媒体,灵活地应用CAI,随机应变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突发问题,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概念;概念转变 ;PEODE策略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40006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多与科学的化学概念有所偏差。学生可能记住了化学概念的定义,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存在着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些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称为“迷思概念”[1]。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概念”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观点、看法。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迷思概念,将科学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学效果却总是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的迷思概念是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仅依靠简单的科学概念灌输并不能有效地促使迷思概念发生转变。因此,优化化学概念转变教学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2 PEODE策略的探索

2.1 概念转变与POE策略

近年来, 研究者对迷思概念的转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1982年,波斯纳(Posner)等人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库恩的“范式更替”理论, 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学习理论”,并总结出影响迷思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对原有概念感到不满;新的概念必须是可理解的;新的概念必须是合理的;新的概念必须能够适用更大的范围[1]。该理论认为科学概念的学习就是学生原有的迷思概念通过发展、改变和重建为科学概念的过程, 其基本策略就是在了解学生迷思概念的前提下,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实现概念转变学习。Gunstone和White于1992年在DOE(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的缩写,即演示―观察―解释)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POE(predict-observe-explain的缩写,即预测―观察―解释)的教学策略。POE是一种以“观察渗透理论”的哲学观念和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概念转变等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演示策略[2]。相对于灌输式的DOE策略,POE策略重视学生的预测,因此能有效地揭示学生的迷思概念,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以及科学学习兴趣[3];POE策略在承认学生具有迷思概念的前提下,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被不断否定的过程,预测为学生迷思概念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实验演示为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供了机会,解释为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提供了条件[3]。

2.2 PEODE策略的探索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而课堂讨论就是一种改变封闭状态的重要教学形式。课堂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创新思维与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而在对POE策略相关文献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尽管SavanderRanne. C.和Kolari. S.(2003)[4]提出的PDEODE策略已经重视了学生的讨论,但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对学生的预测和实验演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但对学生的解释和实验前后的讨论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这两个环节的忽视,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对于学生的预测要给他们解释的空间,这样就能牵出更多的迷思概念;对于某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与讨论,这样叙述者就可以借着口头表达的过程重新整理自己原有的认知,而听者则能将其与自身的理解结合并进一步调和矛盾。当学生发现他人观点与自己不同,且比自己的观点更加适合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观念感到怀疑,产生认知冲突和求知心理,这时学生就较易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丹瑟里恩(Danswerrean,1993)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能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通过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看到事物的其他方面,从而形成对事物更加丰富的了解,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迷思概念[5]。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尝试了更重视学生的解释和讨论的PEODE策略(predictexplain-observe-discuss-explain的缩写,即预测―解释―观察―讨论―解释),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3 PEODE策略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3.1 P-预测阶段

教师陈述问题或展示实验设备并说明流程,学生预测实验现象。此阶段要求教师能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文献研究等方法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迷思概念,以此为依据来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3.2 E-解释预测阶段

学生向全班对自己的预测做出解释。为了使学生通过解释暴露出更多的迷思概念,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表达[3]。教师应以称赞、鼓励为主,不要过早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也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讽刺或挖苦。对于学生暴露出的各种迷思概念,教师应能准确地判断出其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为学生认知发生冲突创造条件。

3.3 O-观察阶段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比较预测和观察之间的差异。在观察实验现象时,由于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因此注意力会很集中。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现象[6]。必要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清晰度,从而增强PEODE策略的教学效果。

3.4 D-讨论

当实验现象和学生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学生会因认知失衡而产生“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学生就会努力寻求答案,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和老师或同学交流的愿望。这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通过问题中介,营造全员交流、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学生的错误概念在思维的相互碰撞过程中不断地被瓦解。此阶段教师切忌急于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上去,切忌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迷思概念,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7]。在这种冲突、商讨和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后的解释也就呼之欲出了。

3.5 E-实验后的解释阶段

经过交流和讨论, 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思考、调和观察与预测之间的不一致性并试图加以解释。但这一阶段学生的发言往往还是比较零碎和粗糙的,缺乏系统性。而许多倾听的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很可能还会产生迷思概念。因此,最后教师有必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分析、加工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建立稳固且正确的科学概念。

4 PEODE策略的运用例举

现以“浓硝酸的性质”的教学片段为例[8],具体谈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PEODE策略。

4.1 预测

[教师提示]现有两支相同的试管甲和乙,甲试管中放入已去除氧化膜的铝片,乙试管中放入铜片。根据你学过的金属和酸的性质,预测将浓硝酸分别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如果都反应,哪支试管中的反应程度较剧烈?说出预测的理由。

[学生预测]学生的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甲试管中的铝片逐渐溶解,反应剧烈,产生气泡,而乙试管中没有现象;②两支试管中金属都溶解,均有气泡产生;甲试管中的反应更剧烈一些;③两支试管中都没有明显现象。

4.2 解释

[学生解释]预测①的解释:因为硝酸具有酸的通性。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排在氢之前,铜排在氢之后,所以只有甲试管中的铝片可以置换出H2;预测②的解释:初中老师提过,硝酸可以和很多不活泼的金属反应,只是不产生氢气。又因为铝比铜活泼,所以甲试管中反应更剧烈些;预测③的解释:我记得好像浓硝酸可以储存在铝桶里,所以铝应该不会和浓硝酸反应;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之后,当然不会和硝酸反应。

[学生表现]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紧锁眉头,有的在翻书,还有同学说:“做个实验瞧瞧。”

通过上面两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笔者发现了学生原来存在各种迷思概念: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金属活性顺序表和酸的通性,但对硝酸的性质了解得很少;部分学生已经将“铝常温下能被浓硝酸钝化”的知识遗忘了……

4.3 观察

[实验演示]为了使后排的学生也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我在实物投影仪前演示了上述实验。

[学生表现]教室里非常安静,每个同学都屏气凝神地观察着。当学生看到铜片与浓硝酸剧烈地反应且产生了红棕色的气体,而铝片表面却没有现象时,他们都露出了惊讶和疑惑的表情,并自发地展开了讨论。

可以看出,当实验现象和学生的预测有明显差异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

4.4 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经过讨论,学生从已学过的铜可以和浓硫酸反应的事实推测:浓硝酸也可能具有强氧化性;通过查阅教材,他们了解到浓硝酸常温下使铝钝化的原因。通过思维交流和碰撞,大部分学生能从气体的颜色和元素种类去推测红棕色的气体不是无色的氢气、氧气、氮气或氨气,而可能是含氮元素的某种化合物。

4.5 实验后的解释

[教师解释]硝酸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酸,能与除金、铂等少数金属以外的金属反应。但常温下,铝遇到浓硝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发生反应。

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将放有铝片试管加热或加水稀释后会有什么现象呢?”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浓硝酸性质的理解。

总之,PEODE策略可以有效探测学生的迷思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引发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和解释促使学生反思、调和认知冲突,构建科学概念。PEODE策略下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表明它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科学态度。因此,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任英杰.促进中小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POE策略及案例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7,(12).

[2]翁伟彬. POE策略在化学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3]顾江鸿,史小梅,李春密.预测―观察―解释―一种基于现代教育研究的演示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4] Savander-Ranne, C. & Kolari, S. Promoting th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through visualization[J]. Glob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3,7(2):189~199.

[5]邹蓁,宋君.中学生常见生物迷思概念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EB/OL]. ,2011-7-24.

[6]林雪梅,张军朋.“POE”教学策略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1,(4).

第8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一、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理解有所欠缺

部分新入职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无非就是在小学中教数学,小学数学知识如此简单、以自己本科生水平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是抽象而高深的高等数学知识。认为自己的所学、所知完全可以很好地应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前备课阶段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对所授内容的深入分析不足,造成课上出现表述性错误。如人教版六年级P97,折扣这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在教材中是作为百分数应用来安排的。其中,关于折扣率与百分数的关系,一新入职教师总结出这样一个式子:几折=■=■;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如8折=■=■;然后该教师就带学生一起得出这样一个式子:几折=■=■;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如8折=■=■。在接下的教学中,教学情境有8.5折的商品出现,然后该教师就带学生一起得出这样一个式子:8.5折=■=■。事实上,这种表述是有问题的。分数概念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概念之一,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数系扩张过程中,由整数系到有理数系扩张,两个整数除法的不封闭性,引出新的数——分数。即集合{■;p,q为整数,p≠0}为分数集合。因而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是整数,这种表述不会在小学使用,但作为教师,应该对它有所了解,体会其中的数学含义。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该教师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而且在课堂中还对学生强化这种错误的表述方法,这对学生分数概念的认识会带来混乱。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也有其丰富的内涵,深入认识和掌握数学中的这些基本概念,是进行准确严密数学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精准

数学是一门最具逻辑性、连贯性的学科,其知识本身有其固有的进程,如不学加法就不能学乘法,没有算术的知识的准备就不能学代数……,这也就决定了数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线性的。正是由于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数学知识体系的线性体现得不够,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被打散,这使所教学生会觉得这节课学的东西与下节课没有什么关系,数学知识的呈现在学生头脑中不是连续的,而是零散的。

一名新入职教师在讲授小学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导入新课时,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法,复习结束后马上问学生如何计算■+■,在学生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对学生说要找到4、3的最小公倍数,即12。于是,学生被告之用下面的方法计算■+■=■+■■,而且要牢记这种方法。姑且不论该教师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只从数学知识学习角度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步骤,对学生自身分数知识的构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对为什么有这样的步骤没有说清,而这恰恰是体现分数知识连贯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对学生而言,这一知识和他之前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联系起来,知识的呈现是孤立的,不连续,这对内容具有很强连贯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非常不利。事实上,异分母分数加法步骤的核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即■=■=■。而两个分数做加法时,是两个分数的累加,这与自然数的加法是一致的,而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数单位不同如何累加,学生有了前面对分数基本性质的了解,想到化为同分母分数,如何化,那么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该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到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步骤上,所以其教学是围绕让学生掌握计算步骤来设计的,但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突然又到了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问题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分数知识的连贯性认识不够深入,因而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不准确造成的。

3.各种教学方法不能灵活运用

通过30几节课的“听”,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对学情了解不够深入,对小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在教学时,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只用自己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去施行教学,对整堂课的把握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对新课如何导入,如何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新知的阶段,如何进行板书设计,教学语言如何自然、准确地表达,师生如何互动等教学技能并非心中有数,所以有些新入职教师的课听着很“闷”,又或课堂太“活”甚至有些失控。还有的新入职教师上课时关注的是学生有无小组学习,有无动手、动口,有无大屏幕、投影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这些设备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辅助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如何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这些并没用认真考虑和设计。更有一些新入职教师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不是一节好课,结果数学课堂上学生动手了,动口了,但就是没有动脑,缺乏了数学味。

4.教材的驾驭能力不足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数学学科知识的线性呈现方式,使得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每堂课的新知和其前后的相关知识是连成一条线的,当堂的知识只是这条知识线中的一个点。将这一点的知识讲清,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将这一点知识与自身的相关知识连成线,这才是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但目前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很少,教学内容不像过去教材有一根主线,便于教师的讲授,因此如何利用好教材内容,构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新入职教师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新入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熟悉相关的知识背景、扎扎实实地备课,将该渗透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史知识等分析到位,但有不少新入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中相关知识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课上只是就教材而讲教材,照本宣科情况比较严重。课上会用一些例题和习题来填补时间的空缺,显然这是不符合数学课程改革要求的。另外,部分新入职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只一味关注学生结果是否正确,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讲解时只能关注到知识的点,不能做到关注整个知识的线、面。

二、思考与认识

教师知识分成4类:一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境脉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它是衡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分界线。[2]学科教学知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那是需要大量的本学科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从数学专业知识的角度考虑,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要深入掌握数学学科知识,即对小学数学知识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利用各种机会积累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针对以上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何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如下思考和认识。

1.加强对“小学数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数学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准确性、连贯性、系统性准确掌握,是完善每个小学数学职前教师专业数学知识、提高其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职前教师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高等数学内容,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这样的近现代的数学内容。因而在新入职教师中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对已经学会了高等数学的我们,小学数学知识自然不在话下,太简单了”。但真正实践起来却远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会高等数学,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数学内容,高等数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观点看小学数学的工具,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这一工具重新审视小学数学知识。但我们的新入职教师往往缺乏这一重新审视的过程,因而才会出现对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却大相径庭。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将小学数学知识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学习,如可将“分数”内容作为一模块,对小学中所有涉及分数的内容,纵向分析各部分的关系,横向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梳理其数学本质、了解其数学内涵。这样,将小学数学中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置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中,通过这样深入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过程,新入职教师对自己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点、线、面关系了然于胸,那么准确严密的数学教学自然可以实现。

2.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大量数学学科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数学新入职教师丰富自己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教学技能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来不断完善。一般新教师入职后,校方会有“师傅”带领,同时也会有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新入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听“师傅”的课要有目的性,不能为了听而听,要注意观察“师傅”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师傅”多交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并逐步将别人的经验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磨合、调整,使之成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经验。

3.针对小学数学特定内容对教材进行专题研究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放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这门课程之中,由于课时设置的原因,在教学中往往对小学教材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够,造成师范生对小学数学教材不熟悉,在教学中也不知用怎样的方法去研究教材,为教学服务。建议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针对小学数学中的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学习老教师合理、高效利用教材的方法,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4.加强教学反思的意识,掌握教学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说明教师的成长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反思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不把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那么,“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3]。对于新入职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意识和习惯,学习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教学日志、行动研究等。新入职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有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对于他们而言,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就有了前进的方法和工具,同时教学反思也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坚持教学反思的习惯,学习教学反思的方法,并将其用到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实际上,也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慢慢也会以这种方式对待数学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数学素养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有意识 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为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苏春景.小学新入职教师的自我突破策略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11(7).

[2] 袁智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综述.数学教育学报,2012(6).

[3] 靳玉乐.反思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张军凤,王银飞.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与管理,2012(19).

第9篇:小学生心理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教学《青铜铸造一枝独秀》时,我首先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青铜器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要求他们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我根据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制作出一套青铜扑克牌学具,指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课上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先提出一系列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运用了猜一猜、观看视频、讨论交流、分类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层层深入,感受到了我们祖先在青铜铸造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古老的民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单元就是根据这一内容要求而设置的。“古老的民族”这一单元主要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介绍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本课则侧重从物质文化方面,以青铜铸造为载体来介绍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在青铜铸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教材中,《青铜铸造一枝独秀》一课对青铜和青铜时代作了简单的介绍,呈献了3件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第一件伯矩鬲是一件食器,它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造型古朴华丽,器内有铭文。通过认识伯矩鬲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青铜器造型的优美、蕴含的历史信息,还可以藉此了解北京的地域特色,这便于学生以后的参观实践。第二件曾侯乙编钟是青铜乐器当中的珍品,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却依然能够演奏乐曲,体现出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第三件人面铜钺是一件武器,同时它也是权力的象征。教材还呈现了一则学生的参观日记,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我结合课程的核心价值,从两个角度重新对教材进行了解读。一个是青铜器的基本情况,包括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另一个是从青铜器的三种价值进行分析:通过欣赏青铜器精美的造型,感受其艺术价值;通过了解世界领先的青铜铸造技术,感受青铜器中所蕴含的科学价值;通过了解青铜器铭文中所蕴含的信息,知道青铜器具有证史和补史的作用,感受青铜器的历史价值。这样,本课以青铜器的三种价值来说明我国是一个古老智慧的民族这一核心主旨就能够充分地发掘出来了。为更好地挖掘出这个点,我把教材中的人面铜钺换成了知名度极高的越王勾践剑。因为教材和网上关于人面铜钺的介绍很少,而越王勾践剑在铸造过程中运用的复合金属工艺比国外早了两千多年,通过这种世界领先技术的介绍,更加有利于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有利于凸显课程的核心。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我在课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学生对这些内容很陌生,知之甚少,但是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古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铸造工艺等怀有好奇心。

(2)对于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缺少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在生活中很少关注,不会欣赏。

三、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青铜器精美的造型、领先世界的技术、高超的工艺以及铭文中蕴藏的信息,从而对祖国的青铜文化产生兴趣,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历史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逐步树立珍视、热爱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意识。(教学难点)

能力:初步学习分类、对比、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知道青铜和青铜时代,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教学重点)

四、教学过程

1.走近青铜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传统文化的画面,并定格在击缶的节目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正在敲击的是什么乐器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乐器,青铜器也像四大发明一样是我们古老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去感受一下青铜铸造的魅力。(板书:青铜铸造)

(4)提出问题:关于青铜和青铜时代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5)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明确,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学生可能会提:青铜器都是干什么用的?都有什么样的青铜器?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从什么是青铜和青铜时代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探秘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探究活动,了解青铜的基本情况,感受青铜器的三个价值。在每一次探究活动后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总结分类、对比、典型案例分析这三种学习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探:青铜的基本情况

查一查

(1)教师让学生从教材64页和65页中查找什么是青铜和青铜时代。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预设:在学习青铜熔点低、硬度高这些特点时,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是在和铜进行比较,也就不容易体会青铜广泛使用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进行提问。

(3)教师提出问题:青铜熔点低、硬度高是和什么金属相比?

(4)学生回答(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首先说明不是和铁相比,因为当时还有发现和使用铁。青铜没有被发现、使用之前,人们是使用铜和石头来制造工具,因此青铜的熔点低、硬度高是和铜相比较的结果。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利用青铜制造工具与用石头和铜制造工具的区别,使学生体会青铜广泛使用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猜一猜、分一分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猜一猜和分一分这两个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我国青铜器具有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分类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

(1)教师依次出示饕餮纹铜鼓、曾侯乙铜冰鉴、三联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它们的形状猜一猜它们的用途。之后继续让学生猜一猜这些青铜器的功能与现代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功能相似,并出示与这些青铜器功能相似的现代物品图片(现代的鼓、冰箱、微波炉、蒸锅)。

预设:教师注意对学生合理的推测进行表扬,同时注意通过这些青铜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教师让学生借助青铜器扑克在小组内玩一玩、猜一猜,再让他们根据提示,对学具上面的青铜器进行分类。(每小组可以分到5至7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图片)

(3)学生介绍分类结果。

(4)教师出示学生的分类结果,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得出的?

(5)学生介绍是通过分类的方法得出的种类多、用途广的结论。

(6)教师板书:种类多、用途广;分类方法

二探:铸造工艺和技术

越王勾践剑的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并把我国古代运用复合金属工艺的时间与国外运用的时间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我国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的历史地位。

(1)教师出示越王勾践的图片,告诉学生它的主人是成语故事“卧薪尝胆”中的一个,请学生猜一猜它的主人是谁?

(2)学生猜测。

(3)教师结合年代尺,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剑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同时提出问题:这把宝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同学们猜想一下它出土时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猜锈迹斑斑,也可能会猜非常锋利。可用“让我们看一段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的视频,验证一下是不是像同学们猜想的那样”进行过渡。

(4)学生观看视频。

(5)教师提出问题:原想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应是锈迹斑斑,可没想到锋利无比,不禁使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它如此锋利”。

(6)播放越王勾践剑锋利原因的视频。

(7)让学生结合视频回答锋利的原因。

(8)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进行小结:复合金属工艺的运用使得它锋利无比,而这项技术我国比国外早了两千多年,说明我们的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板书:技术领先)

曾侯乙编钟的设计意图:从欣赏编钟演奏的乐曲“茉莉花”引出对编钟演奏效果的认识,再通过结合年代尺把编钟和现代钢琴制造时间、演奏效果进行对比、猜想复制全套编钟所用的时间等环节,使学生体会曾侯乙编钟铸造工艺的高超。

(1)教师播放编钟演奏的乐曲“茉莉花”,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2)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大家听到的曲子是北京奥运颁奖曲――茉莉花,在编排这首曲子时用到了一件两千多前的青铜乐器,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吗?

(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并让学生结合教材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介绍一下编钟。

(5)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提出问题:编钟的出土为什么轰动了世界?

(6)教师介绍:编钟轰动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演奏效果。询问学生:你认为现代乐器中的什么乐器演奏效果比较好?

(7)学生回答钢琴(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说,专家认为现代乐器中演奏效果最好的是钢琴)。

(8)教师出示年代尺及钢琴和编钟演奏效果的对比资料,并让学生阅读,说一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9)学生阅读资料,谈自己的感受:两者的效果相似,年代相距很远,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

(10)教师小结并提出问题:两千多年前能够达到这种演奏效果的乐器,在全世界是不多见的,因此国家规定不准再对编钟进行敲击,编钟这美妙的声音我们将无法欣赏到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11)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复制、录音。(教师注意对学生合理的设想给予肯定和表扬)

(1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复制全套编钟需要多长时间?

(13)教师播放复制编钟的视频资料,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4)教师进行小结:我们以为复制两千多前的编钟,也就一两个月或者一二两年便可完成,没想到却用了7年的时间,这足以看出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板书:工艺高超)

(1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青铜器的技术领先和工艺高超这两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梳理出对比学习方法的应用。(板书:对比)

三探:青铜造型和铭文

意图:通过分析三件青铜器上铭文的作用,感受青铜器铭文当中藏有的历史信息,再通过认识伯矩鬲上精美的浮雕牛头体会青铜器的造型美。

(1)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两件青铜器?

(2)学生回答: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出示剑和编钟的图片)

(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国出土的宝剑有很多,出土的编钟也不只这一件,专家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确定这两件青铜器的身份的呢?

(4)学生思考原因。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出示两件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进行引导。

(5)教师讲解青铜器上铭文的作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叫铭文,正是有了这些铭文以及对铭文的正确解读,才使得我们确定了这些青铜器的身份。古人认为青铜很坚固,铭文可以流传千古,因此每逢重大事件,都会铸造一些青铜器,并在上面用铭文进行记录。过了几千年,这些铭文就成了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在青铜器的铭文中还隐藏着历史信息。(板书:藏信息)

(6)找一找:教师出示伯矩鬲的图片,让学生阅读教材64页,寻找伯矩鬲的铭文中蕴藏的历史信息。

(7)请学生作介绍。

(8)教师小结:正是对这十五字铭文的解读,解决了一个学术界关于北京建城史的争论。结合年代尺讲解伯矩鬲铭文,说明为什么它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9)看一看:出示3件青铜器工艺品,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它们的造型和纹饰,感受青铜器造型的精美。

(10)教师进行小结: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但种类多、用途广、铸造技术领先、工艺高超,而且造型优美。(板书:造型美)

3.感悟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学习感受、欣赏有关青铜器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愿望。

(1)说一说:组织学生说一说――哪件青铜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你想对青铜器的铸造者说些什么?

(2)学生介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青铜器及原因。

(3)教师小结:通过这些青铜器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和智慧。(板书:古老智慧)在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铸造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无论是种类和用途,还是工艺和造型,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板书:一枝独秀)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认识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走进首都博物馆亲自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青铜铸造的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去感受青铜时代的辉煌。

(4)看一看:播放首都博物馆青铜器的图文介绍视频。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以课堂上教师言语评价为主,通过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评价角度而言,主要是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在让学生根据青铜器的样子猜用途时,学生猜出了饕餮纹铜鼓;通过追问是怎样猜出的,学生说出它与现在用的鼓样子差不多。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这种认真观察和比较的思维给予肯定。

六、教学设计的构思特点

我觉得一节好课就是一顿精神大餐,要色、香、味俱佳,让人胃口大开,产生想吃的愿望。不仅要想吃,还要好吃,最终还要达到吃好的目的,即营养丰富。我就围绕这个“吃”字谈谈自己的创新。

1.兴趣贯穿始终――想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如在课的导入部分利用具有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学习兴趣;每个教学环节中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总结的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地域特点,搜集博物馆的青铜器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课下走进博物馆进行实践探究的愿望。

2.方法灵活多样――爱吃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以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将体验、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融为一体,体现一法为主、多法融合的特点,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探究千年不锈之谜、运用文本自主学习等。

3.目标和谐统一――好吃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青铜铸造一枝独秀》点评

这节课是“古老的民族”单元中的主题二《青铜时代的辉煌》中的第一小主题“青铜铸造一枝独秀”。本课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其一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距遥远,青铜器早已退出今天人们的生活领域,大多成为文物,再见它只能在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中或是艺术欣赏品里面。其二青铜器的名称多是古汉字,即使是大学生、成年人也很难识别其中的一些汉字,更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其三就是教师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况。薛老师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第一,教学目标设定上,层次清晰、目标明确。薛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游戏、故事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在青铜冶炼技术上取得的成就,知道商周的青铜文明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②通过搜集和调查青铜器的图片和资料,提高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历史的一些方法;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已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薛老师教学目标意识很强,在这节课上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体会什么,心中有数,对教学难点、重点、关键,了如指掌,教学思路、教学环节胸有成竹,也说明教师备课十分充分。

第二,对教材的处理上把握准,吃得透,用得活。《青铜时代的辉煌》安排了两个小的主题即“青铜铸造一支独秀”和“手工艺异彩纷呈”。重点内容是前一小主题。教师为突出本主题的重点内容,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有所取舍,例如让学生通过三件典型的青铜器来认识青铜器的铸造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除了教材呈现的伯矩鬲、曾侯乙编钟外,补充了越王勾践剑,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同时商朝铜钺则不再介绍。教师重新组织和处理教材,不仅体现了课程理念,还使教材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既灵活运用了教材,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第三,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楚,从29届奥运会开幕式编钟演奏的悠扬乐曲导入,把学生带到两千年前,然后通过给青铜器看图分类、对三件著名青铜器的介绍和欣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青铜器的特点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冶炼技术和非凡的智慧。尽管其中的史料十分丰富,但是凡是与主题无关内容决不过多涉及,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课堂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衔接过渡自然,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主线鲜明。

第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采用值得借鉴。①注重把历史事物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29届奥运会刚刚过去不久,学生记忆犹新,从这里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②自制学具,引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自制了青铜器扑克牌,每张牌上面除了有图片外,还有这件青铜器的名称(生僻字注有汉语拼音)、年代、类别、使用的说明。学生通过这件学具,不仅认识了54件青铜器,而且在分类中了解到我国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难能可贵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读掌握了一批古汉字。例如“三联”(yǎn),可能很多成人都不一定读得上来。生僻字多也是本主题教学的难点之一。③巧用年代尺,明确概念。青铜器铸造鼎盛于商周时期,为了让学生明确青铜时代的时间概念,教师利用年代尺,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青铜时代的时间。尽管人教版教材不涉及相关的概念,但是一些相关的名词概念也应该让学生理解。例如教材中提到青铜文化,从哪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青铜文化,需要教师研究。我感到薛老师这节课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实践经验。④教学资源丰富。无论是视频资料、文本资料还是图片,都体现了选材得当、针对性强的特点。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的复制过程两段视频的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图片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创设情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激活了他们头脑中潜在的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能力。⑤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总结出分类、对比、典型分析等方法。这种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十分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