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第1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大同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东北部,西坪河为区域内的主要河流,全长12.4km,由北向南贯穿县城。河道上游地处黄土丘陵阶地,平时无基流,以季节性洪水为主,主要集中在6—9月,洪水特征为流量大,时间短,易形成山洪。县城位于河道的下游,这里地势较低且平坦,地下水位埋深较浅,河岸滩涂内常年有泉水出露,形成水塘,同时这里也极易受到上游洪水的危害。近几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原有河道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道两岸新建了许多的居民区,河道内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随之增加,河道及周边环境形成“脏、乱、差”的局面,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急需提高。同时,河道淤堵和被挤占现象明显,许多河段由于断面减小而不能满足行洪要求,对该段河道进行整治迫在眉睫。

2治理思路

河道治理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对河道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将城区内河道沿线零散区域进行整合,形成以河道及其水体为中心的特色景观廊道,构建生态、人文、和谐的健康环境,并以此提升城市形象。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治理后主城区内的河道不仅要解决防洪排涝的问题,还要改善水体环境的质量,更要满足生态景观建设的需要。其中景观工程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自然元素,营造生态自然、亲水娱乐的景观环境,并使水面、河槽及堤岸绿化等各种景观之间协调一致。具体的治理内容如下。防洪排涝: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要求,使西坪河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二十年一遇。为沿河居民提供防洪、排涝安全保障。环境改善:清除河道的淤泥、垃圾等污染物,对沿河两岸的污水进行截流和疏导,使河道内泉水的水质得到改善,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创造条件。景观建设:以水体景观为核心,建造生态岸坡、滨水公园、休闲广场等亲水设施,整合沿河地块,形成“碧线穿珠”的景观格局,打造特色水利风景区。

3规划布局

3.1水体景观设计

受当地的水文、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水体景观的设计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主城区上游河道来水以雨洪为主,缺乏地表径流的补给,主城区河道内的水源主要是滩涂内的泉水;主城区内的河岸蜿蜒曲折,加之周围居民区的兴建,能够用于景观建设的区域面积非常有限,而且极其不规则;河槽断面宽窄变化大,最小处仅为18m,建闸蓄水与汛期行洪之间不能兼顾。因此,在现有的自然条件下,如何营造水体景观在河道治理设计中显得十分关键。设计中首先考虑到是规划利用河道滩涂内由泉水形成的几处水塘,这是河道治理范围内唯一的天然水源。能否将其改造成人工湖,并作为治理工程的核心水体景观呢?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北方,许多城市内都建有人工湖,虽然规模各不相同,但其均有独特的景观效果。这归结于湖泊的独特的自然属性,湖泊在空间形态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湖面的形状可以随意修建成圆形、扇形或不规则形状,彰显别具一格的特性;湖面的面积可以根据地形和景观需要设置成不同的大小,与其它景观相呼应;湖水的深度可以在不同区域设置成不同的深度,以适应水景观赏、娱乐休闲、水产养殖等不同需求。由此可见,将河岸附近的泉水池塘改建成人工湖,作为水体景观的核心,技术角度是可行的,而利用原河槽行洪,消除洪水的影响,以此兼顾河道防洪与水体景观建设,在城市河道治理中又不乏是一种新的尝试。

3.2总体规划布局

基于河道现状的复杂条件和水体景观的设计思路,对城区重点治理段1.1km长的河道,采用的设计方案为:在原有河道内,按河道防洪标准确定行洪河槽的宽度,堤线按原有河道的岸线布置,不进行裁弯取直;将行洪河槽的横断面整修成矩形,两侧修建防洪堤,增强堤岸防洪能力;在堤外侧重新规划布置排污管路,将污水送至下游的污水处理厂,确保未经处理的污水不排入河道;以泉水为主要水源,将堤外侧几处水塘改造成人工湖,人工湖与河道由中隔堤分开,形成独立的蓄水系统;以人工湖为中心,将湖岸及周边区域重新规划,布置生态护岸、亲水平台、园林绿地等景观设施,建设特色滨河公园。

3.3规划设计评价

规划设计中,人工湖的设计对于整个滨河公园的景观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将河岸附近的水塘改建成人工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自然水源。人工湖与河道主槽分开,在河道行洪时,人工湖不受洪水的影响,这种布局方式不仅解决了河道行洪的问题,而且同时满足了小区域内进行水体景观建设的要求。人工湖的面积虽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公园区域来说是适宜的,人工湖的布置最大程度的适应了整个公园对于水体景观的需求,并且在视觉感官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美化了河道周边的人居环境。景观工程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独特的多样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其内在美感效果,对于水利景观来讲也是如此。规划设计中,没有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保留了河岸线曲折蜿蜒、原始自然的曲线形态,这种设计提升了河岸景观的艺术效果,因此,人工湖岸设计也遵循了这一法则。

4主要技术措施

4.1河堤工程设计

在城区重点防洪河段两侧修建浆砌石防洪堤,采用重力式挡土墙结构,不仅利用岸坡防护,也可以节省占地。墙体迎水面直立,背水面坡比为1∶0.4,墙顶宽度0.5m。河道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基础埋深综合考虑了河道防冲要求和寒冷地区冻胀的影响,最终确定基础砌筑深为1.6m。河槽与人工湖相临的位置布置中隔堤,中隔堤采用现浇C20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墙体高度为2.2m,基础砌筑深为1.6m,墙体宽度为1.8m,墙体厚0.4m,墙内填砂砾土。墙顶铺设大理石砖,两侧安装防木质栏杆,作为水上景观桥。中隔堤在一定高度的位置预留放水管,放水管穿墙布置,用于人工湖的排水,并控制湖面水位。

4.2人工湖岸设计

人工湖的湖岸不在排洪河道内,不需要承担防洪任务,因此将湖岸修建成接近自然状态的缓坡,水面以下铺设块石、碎石、卵石等天然建筑材料,形成景观堆石护岸,水面以上的坡面种植生态植草护坡,湖岸的岸线也修建成曲线形态,使湖岸更贴近自然状态。

4.3亲水平台设计

在人工湖岸边布置景观亲水平台,平台也与河岸相邻,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水滨场所。亲水平台高度为3.5m,平台修建成圆形和不规则的半圆形,使圆弧形的平台边临水。平台的顶面和边墙均采用现浇C25钢筋混凝土砌筑,面层铺设水磨石和瓷砖,并将平台表面砌成一定的图案。

4.4生态景观工程

人工湖岸及亲水平台的,将地面整理成有高低起伏的土丘和台地,坡面种植草坪,间隔布置灌木丛和高大乔木。采用景观效果好且耐寒的树种,体现植物群落的色彩、季节丰富性的特点,并达到植物与环境生长的和谐统一的要求。此外,公园内布置一些小桥、亭台、景石、小品等空间景观元素,以达到景观审美与空间意境有机结合的良好协调。

5结语

第2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道路景观设计;统一协调

Abstract: urban road network is a city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want to realiz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urpose will change traffic city road network planning old ide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road network planning,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road network, as well as the city road network and traffic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urban road network planning relationship is inseparable, the same city road network planning and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of relations is also inseparable.

Keywords: urban road network; Road landscape design; Unified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层面要求也逐渐提高。城市道路网是城市各个部分组成的关键,城市道路网的规划需要体现出城市的建设风格。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代表着城市形象,城市道路网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全面的考虑道路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交通运输的系统、城市用地分布的形态等一些因素。重视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指标。

一、城市道路景观与设计

组成城市道路路景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本身、地下部分、人的活动、沿街、远景以及变动因素等。道路本身指的是公交站台、地上杆线、行道树、路面、标线、标志等。地下部分指的是各种市政的管线设施、交通设施以及商业设施等。人的活动指的是行人、自行车、汽车等。沿街指的是广告牌、各大中小型公园、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小溪河流等。远景指的是一些自然的要素和人工的要素,自然要素指的是江、河、湖、海、山川、深林等;人工要素指的是城墙、纪念碑、灯塔等。变动因素指的是时间、季节、气候等。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尊重历史原则,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必须要尊重历史,保护历史遗产,要不断的寻求和探索适应时代的传统文化形象。

2.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第一,要以城市的整体性为出发点,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特点。第二,要以道路的整体性为出发点,避免拼凑统一道路两旁的绿化范围和街道设施。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城市道路网规划的道路景观设计要结合自然环境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率降到最低。城市道路网规划不提倡短期和局部的利益,要考虑长期和整体的利益,坚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共同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4.连续性原则,城市道路网规划的道路景观设计连续性原则,首先,是视觉空间连续性,道路两旁的绿化、建筑物风格、建筑物色彩、建筑物布局以及道路环境的设施都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体现。其次,是时空和空间的连续性,城市的道路记载着城市的文化演进、自然演进的进化。道路景观设计将视觉和时空完美结合,最后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道路景观。

二、城市道路景观和线形控制的关系

城市道路网线形一般比较生硬,道路网的转折点大多控制在交叉路口,而且一般不设置平曲线。道路网在设计施工图时没有设置对行车有利的平面曲线,因为道路被红线所约束导致线形生硬、突兀,同时对道路起不到视线引导的作用。这样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而且,这样的现象也多出现在道路交角小的位置。

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的时候,一般只单一的考虑半径的设置,而没有去设置缓和曲线,后期的实施也多没有缓和曲线的设置,导致居民视觉上有突兀的感觉,以及在行车方面不舒适,有一种离心的感觉,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道路景观,对于道路的线形也有很大的影响。城市道路网如果设置了缓和曲线就可以使道路的线形圆滑连续,同时也可以改善行车的舒适度,增加了城市道路的景观美感。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主干路和次干路多数是以直线线形为主,而且距离都比较长。直线线形虽然视线好、道路顺直、方向感强,但是,对于道路两旁的建筑物的建设要求比较高,如果道路两旁都是以建筑物为主的话,那么就缺少了绿色植物的用地,使居民感觉道路单调、直、硬,缺乏道路景观的美感。但是直线线形的道路如果配置在写字楼、广场、公园大型建筑等,道路景观虽然看起来比较单调,但对于线形来说也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城市道路网规划中对于平面线形控制的几点设想:

道路的交叉路口控制的交角与正交要接近,把转折点设置在道路的路段上,方便人们的视线转换在道路曲线位置之外的建筑物上;对于道路直线段比较长的路段,要营造多变的沿街景观,去改变道路的线形,为行人设置平曲线;对于主干路和快速路这样承担远距离和城市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应该充分的去结合和利用山体、湖泊、山形、河流等自然地物、自然地貌去设置平曲线。

为了利于道路两侧土地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便于行人更加容易的分辨道路方向,线形应该采用直线线形的设置。

对于滨湖傍水的道路,就要配合自然河沟和湖岸线来设置道路线形,使其与自然景观不会有冲突的感觉。

对于在城市道路网规划中,选线以直线线形为准的纪念碑、大型建筑物、灯塔、山体,主要是想突显出远景的气势。以纪念碑、大型建筑物、灯塔、山体等建筑物为焦点,以直线线形为主,但不可以设置在天桥或立叉等地上设施,不然就会破坏了远景的美感效果。

三、城市道路景观和道路横断面设置的关系

道路的横断面设置,要结合道路所处的区域和道路的功能等作为统筹考虑,在城市道路网的规划中,道路横断面的控制也是主要控制的指标之一。一般对于主干道路的横断面的设置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的问题:对道路沿街景观有影响的中间分隔带中茂密种植的乔木树林,乔木树林因为种植茂密导致市民看不到街景的两侧,使市民的视线受到影响;横断面对道路两旁的行道树进行毁损,只是一味的去追求道路的宽广,导致道路景观不美观。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对于城市道路网规划中的横断面规划建议如下:

对于城市道路网中间地带的绿色景观设计,要营造出宽敞的道路和通透的街景,主要应该以低矮的灌木为主要造型,尤其针对控制性的建筑物的道路绝对不可以使用高大的乔木。

城市道路网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合理的去设置道路横断面,可以将绿色分隔带设置在现状行道树的位置,人行道和车行道分布在外侧。

在城市的市中心区域,城市道路网可以利用店铺门面和沿街的景观,将绿化分布在道路的内侧,可以运用二幅路和四幅路的形式。

四、城市道路景观和道路纵断面的关系

城市道路网应选择较高的地势做控制点,沿街的建筑物因为道路的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给行人留下深刻的景观印象,由于以较高的地势做控制点,根据道路坡度去设计景观,从而创造出比平面道路景观更富有想象空间的景象。

总 结:

从宏观上来讲,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土地用途、周围环境要相互统一协调,经过规划道路的空间划分比例连续得体,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那么这个道路景观的设计已经成功了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是对于道路景观设计的细节部分了,只有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了,才能做出给人印象深刻的道路。规划决定着道路的成败,细节决定着道路的品质,这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城市道路网规划和道路景观设计统一和协调,道路的景观才会获得最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程,邹志云,梅亚南,周治稳. 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2006,(S2) .

[2]田清浩. 深度探讨中小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及评价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5) .

[3]徐贤如,于春丽. 道路景观附属设施设计初探[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9,(05) .

第3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渭河流域 关中地区 滨河景观规划

基金项目:基于渭河流域整体生境安全约束下的关中地区跨河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模式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12JK0897.

1 背景

西安地处关中腹地,东至零河与灞源山地,西至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地;南以北秦岭主脊为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等相邻。自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西安遂成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今后还将建设西咸新区以扩大西安城市范围,到那时渭河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河。西安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关中城镇的共同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关中地区的核心问题;其中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尤其是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更关乎着渭河流域整体生态格局的安全。

2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河景观规划面临的问题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流经城市包括: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除天水外,其余四个城市都属于关中地区,并处在渭河中下游;渭河从整个流域来看,上游的水少,之后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到了中下游,水质浑浊并产生大量淤积;城市化的日新月异直接导致渭河水系以及沿岸区域环境迅速恶化,应该属于城市滨水区域的优美景观被两岸稀疏的植被和大量的生活垃圾代替;河流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生态问题在渭河关中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河道硬化。由于城市建设对滨河区域的改造,如修建堤顶路、将河道改弯为直等措施对河流的岸线进行人工硬化,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从而影响了河流的自身的净化与修复能力。

(2)水质恶化。由于河岸周围的产业空间布局分布不合理,许多化工产业沿河修建导致了水质恶化,与上游修建水坝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都成为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两岸的农业和生活用水排进渭河也导致相同的问题。

(3)沿岸景观遭到破坏。由于河道周围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区的开发,出现了大量的人工造景,缺乏整体控制,使得河流自然生态景观无序化,破坏了原本的景观连续性,丧失河流特色及风貌。

(4)水体系统生境受损。渭河的城市化加速了滨河区域的生境恶化,河流水质污染,河道萎缩,河滩,湿地骤减,动植物物种减少、多样性缺失,河流的自愈能力缺失,引起洪涝灾害。1

渭河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不仅仅影响了城市的开发和渭河水系自身生态系统,更波及到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安全,所以有针对性的滨水区景观规划是维护整个区域生态完整的保障。

3 城市结合河流的生态化景观规划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属于我国北方内陆型滨河城市2,在水资源缺乏、生态格局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对于滨河区域的景观规划都需要在以生态为优先的基础上进行,渭河水系既保证着两岸居民的衣食,同时更重要是维护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大格局,一旦部分支流水系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牵连渭河整体,总之渭河滨水区所面临的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区域的开发利用,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3

西安城市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更应以整个关中地区的生境格局为出发点,在借鉴渭河流域关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优秀案例同时,针对渭河西安段的特点做出应对措施。

3.1 渭河流域关中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对比

纵观渭河流域的大中城市,宝鸡市早在90年代就制定以自然融合城市的滨河景观建设现今已相对成熟,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滨河路—缓坡—公园(绿地)—步行小道—绿地—河道”的片段模式,由许多滨河公园串联起各个不同特色的段落景观形成完整的系统;咸阳市自2000年以后开始加速进行渭河两岸的城市建设,滨河区域的景观设计属于大开大合模式以刚性堤岸为主,“滨河路—陡坡—公园(绿地)—河道”的片段中以咸阳湖及其周围的广场、公园为主体周围有相应的绿地环绕(图1);渭南市与杨凌由于城市发展缓慢,不急于扩张至滨河区域暂时没有相应的景观规划。

宝鸡与咸阳的滨河景观设计是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城市化的河流需要有其亲水性来带动居民参与其中,形成综合性的堤外景观和多样性的堤内景观设计。

3.2 西安城市滨河景观规划设计

通过借鉴宝鸡与咸阳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结合西安(西咸新区规划后)城市本身现有的景观生态格局、渭河现有的自然景观要素,对现有的渭河西安段滨水区域进行规划设计。采取的方法是:

河堤两岸:

(1)根据渭河两岸不同的景观基质以及河流的生态系统,将其按照功能的分段:生态湿地(涝河湿地)+城市游憩(咸阳段)+历史文化、生态田园(草滩及秦宫遗址)+城市游憩(西安段)+生态湿地(浐灞湿地及泾河湿地)。

湿地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型湿地公园对不同的城市片区进行链接,再由小型湿地对较大的片区进行链接,组成一个系统,成为整个片区一个共有的特点,同时各个片区仍具有自己相应的景观特色。

(2)根据各片区不同功能,打造具有亲水性的公园群落。河流的城市化应充分融入城市的主体—居民,使其具有亲水性并带动区域发展。

河堤内:

(1)对河道主槽湿地的改造。主槽湿地不仅对生态系统具有恢复作用,并且会吸引不同的鸟类在此进行栖息,打造自然的生态景观。

(2)堤岸防护绿带+生质农场。根据渭河西安段的特色,针对河道周边生态绿道的完整性修建防护绿带,并对周围的水体污染加入生质农场部分,作用是过滤两岸注入的污染水体,将进行处理的水通过生质农场的再次过滤排入渭河中,打造堤坝的净化系统。

(3)添加相应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在添加不同的再生能源系统同时也丰富了河堤内的景观,例如运用风车发电,以及一些太阳能装置,其装置本身就是一种景观。

(4)结合相应的活动。河堤两岸要加入亲水性的设计,河堤内部更要加入居民的活动带动河堤内部的可参与性,除了观赏性景观还可以添加的活动比如沙滩排球、沙雕展示、跨河可建造大型器械娱乐场所、堤内露营等。

4 结语

对于北方内陆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首先要保持生境稳定,其次在滨水景观的打造上还要修复已经被损坏的部分;生态环境系统较为复杂,但是具有针对性的规划就会得到多样化的景观;西安城市化进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城市的扩大带来的是大都市,但不应造成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西安城市化前行中的重要一环,除了在景观结合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还应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层面,增加景观的人文价值。我们还在通过对滨河区景观规划优秀案例的研究,不断对该区的设计进行摸索,期待着为大西安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定青,胡欣,周若祁.关中地区渭河南岸小城镇发展与河流水系相互关系研究[J].建筑历史,2008:10

第4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茶棚沟河道景观设计生态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项目概述

茶棚沟源于邢台桥西区孔村东,因沟旁曾设茶棚而得名,流经桥西区3公里,原为城市另一内河——小黄河附沟,常年干涸,现为桥西区重要的排污干渠。民间传说中,茶棚沟作为邢台古时的主要商贸通道,记载着古时邢台商业、经贸形态发展的演变过程。

茶棚沟是邢台市区范围内重要的水系,同小黄河、围寨河及牛尾河共同组成城市的内网水系,规划区段为水系的西半部,周围多为城中村和农田。由于河道年久失修,同时途径村庄距离较长,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和垃圾乱倒,造成河道堵塞,垃圾成堆,两侧绿化景观极少。

2、项目设计构思

(1)安全性。安全性是指河道景观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河道景观应符合工程等的要求,保证行洪的安全。河道景观设计的任务就在于满足包括防洪功能在内的河流功能后,还能使设施及环境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区。(2)自然性。自然性是指河道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河道景观设计可运用曲流、浅滩、深潭、河漫滩等手段,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3)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道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道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道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5)亲水性。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6)文化性。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城市河道景观建设应在于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轻视文化的创造,则万物仅成为躯壳,所谓“看山如观画,游水如读诗”。

2.1本次规划设计目标: 规划设计从城市总体环境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强调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设计要求景观优先,同时兼顾城市防洪和休闲绿地的建设要求,充分挖掘邢台地域文化特色,打造良好的城市河道景观。2.2规划设计原则:(1)人性化设计原则;(2)可持续发展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整体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 2.3规划设计理念:“休闲绿地、茶文化长廊”——设计中在追求茶棚沟滨河景观、游憩的基础上,重点通过景观元素如景亭、雕塑小品等体现其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3、规划内容

3.1功能分区:

整个河段规划为三个区:城郊新视野区、历史文化延展区和现代生活景观区。

(1)城郊新视野区(滨江路至文苑路段),本段内主要为农田和城中村用地并处于河流最上游,和南水北调工程相衔接,驳岸设计为缓坡形式。

(2)历史文化延展区(文苑路至太行路段),本段是规划重点区域,和两个城市公园(清漪园和万柳公园)相邻,增加了此段景观的厚度和深度,同时挖掘茶棚沟的历史文化,通过一些重要景观节点来加以展示。

(3)现代生活景观区(太行路至钢铁路段),本段主要为孔村城中村改造区域,周围多为城市居民区,规划中多运用小广场、小品、雕塑等景观元素,为周围人们提供良好的健身休闲场所。

3.2交通组织:

园路是联系各景点的导游线和观赏线,同时还要强调自身的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

根据河道断面设计特点,沿河景观带规划宽1.2米宽的人行道路,形式以折线路和曲线路为主,连通各个景点广场;河道上的平台景观带通过1.5米至2.0米左右的游览道路贯通,并和沿河景观带通过台阶形式连接,同时景观带外侧规划了3.5米宽的车行道路。

3.3空间及河道规划:

空间的设计是规划中的重要部分,立体的景观空间是全方位的,给人的感觉更深刻、更持久、更震撼人心。滨河景观带因水而生,因水成景,景因水而更加秀丽、更加妩媚。在空间序列上,我们强调一种节奏性。游人不能长时间的保持情绪和体力的投入状态,若连续不断的形成兴奋点,反而会减弱兴奋的强度。因此,在空间规划中,规划系列的过渡空间、缓冲空间来联系功能和风格不同的景观节点,这样既增加了景观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又避免了滨河景观的一览无余,对人们的感官更具刺激程度,各景观节点在整体上更和谐统一。

3.4景观节点设计:

简要介绍几个节点:

(1)傍听林涛——清风徐来,端坐在三个别致的亭子组成的制高点上,聆听周围树木发出的阵阵涛声,给人以心潮汹涌之感;

(2)小桥流水——此处视野开阔,围合为一个独立的景观节点,提取中国茶叶的传统符号,设计铺装、小品等,配合现代化的音乐喷泉和古色古香的亭桥,给不同年龄的人们营造了一个夏季休憩游玩的好场所,同时又成为对岸极佳的对景。

(3)茶韵广场——此节点和城市街头绿地相结合,改造河道同时形成一个休闲广场,通过园林小路相连,点缀园亭、雕塑等景观小品,给人们创造一个宁静、雅致的休闲空间。此情此景,端坐亭中,举杯饮下一盏清茶,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商贾往来,络绎不绝的茶棚沟景致;

3.5植物配置

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地多的扩大沿河绿地用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在绿化种类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1)乔木类选择适宜本地种植并且病虫害少,有地方特色的树种,落叶乔木如垂柳、法桐、国槐、白蜡、毛白杨、银杏、合欢、毛竹等;常绿乔木如雪松、白皮松、圆柏、黑松等;观花灌木如海棠、碧桃、紫薇、樱花、黄刺梅、石榴等。

(2)滨水植物配置中为保持亲水性与维持水系生态系统完整性间的矛盾,或者水系水位变化与植物配置方法间矛盾,采取挺水植物、浮水植物与沉水植物的搭配的方式,如种植芦苇、菖蒲、荷花、睡莲、慈姑、毛茛、鸢尾、千屈菜和萱草、水葱等,同时在水面大处可放养红鲤、青蛙等水生动物,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和丰富河道景观的效果。

4、结语

经过一系列茶棚沟的河道生态景观工程建设,恢复、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沿河岸带城区的综合功能和品位,最终达到景观规划设计的制高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 水利学报.2003.8..

[2]许联瑛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带(崇文段)规划设计中国园林 2005.4.

[3]俞孔坚,刘玉杰等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中国园林 2005.5.

[4] 孙建海,董卫锡,徐磊 关于城市规划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几点思考山东水利2008.2.

第5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花卉小镇;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1引言

山东省日前公布60个特色小镇的名单,其中临沂市有5个,罗庄区也纳入特色小镇战略规划。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罗庄区拟打造“一城一区十小镇”的整体规划,带动镇域经济发展。(1)考虑花卉小镇的基础条件①罗庄所属的临沂市素有“物流之都”之称,强大的物流支撑为花卉事业外向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②鲁南花卉市场、三岗花卉批发市场、苗木博览城等共同形成了罗庄花卉市场规模支撑。并且现阶段土地面积广,价格相对较低,有发展空间。(2)考虑打造花卉小镇的要求①定位明确:着重突出罗庄特色花卉产业。以此为基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盘活整体经济体系。②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兴业。优化功能布局,实现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③宜居宜游:罗庄的鲜花产业旅游特色鲜明,打造特色鲜花小镇一方面改善民居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亦可发展旅游业,实现第三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目标。

2总体规划设计

2.1方案构思

这里提出两个方案:(1)方案一:结蓝织绿,两翼延展针对基地空间有限的现状,将现有环境纳入研究范围,统筹考虑大系统色小镇塑造。右侧大片住宅区占据沂河最好的景观面,场地内结合水系重塑地块景观中心和绿道网络,利用中心湖面带动周边发展,实现小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2)方案二:触媒带动,廊带串联针对现有存量土地,通过科技服务、会议交流、文化展览等触媒功能的引入,实现功能区的联动。通过绿廊休闲带和旅游环线等系统组织,将规划区内部各功能区进行联通,从而发挥有限空间的整体作用。

2.2功能结构规划

整个场地分为四个功能区,十里堡驿站风情小镇和花木博览城是花卉小镇的外延组团,与花卉小镇配合发展。还包含五个分区,总部基地+主题创业示范区、产业升级聚集区、文旅产业示范区、住宅区和外延板块。其中产业升级聚集区主要以物流、金融、会展、旅游、花艺培训、花卉衍生产品、电子拍卖中心、文化艺术等业态为主。住宅区包括国际教育高端社区、高端健康国际社区(羲之文化园+海棠花城小区)、高端生态国际社区和花卉主题社区。

2.3旅游路线规划

本设计包括两条旅游路线,路线一为沂州路-双月园路-祝丘路,主要景点包含市花文化馆、梦回沂州新剧场、国际百花城、“花为媒”婚纱摄影风情街、高端健康国际社区。路线二为双月园路-沂州路-湖北路-祝丘路,主要景点包含市花文化馆、梦回沂州新剧场、国际百花城、“花为媒”婚纱摄影风情街、高端健康国际社区、国际花木博览园、国际教育高端社区、陷泥河文化街。

2.4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规划原则包含步行、智能、机动三种方式。步行是为鼓励和引导花卉小镇园区市民与行人优先考虑步行来抵达目的地,利于创造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强出行的情感体验,营造开放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交通方式多样,增强了交通的便捷性。主要交通方式有汽车、单轨、自行车、游船和步行等。机动车交通便捷、快速,加强基地的可达性。

2.5水系规划

罗庄区地形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便形成了主河道自北向南的流向。境内有沂河、青龙河、陷泥河等主河流及25条干支流。罗庄区生态用水缺乏,河道生态的径流量较小。城镇供水不足、河道缺乏综合治理,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根据“北水南下”、“东水西调”的指导思想,以岸堤水库作为水源,自北向南沿陷泥河与青龙河补水,用于改善生态用水的水质及水量,满足河道沿线人工湿地等水环境治理的要求。青龙河从沂河的小埠东橡胶坝口取水,由东向西向干渠补水,解决生态用水、城镇用水、工业用水等需求,并实现横纵向水系连通功能。花卉小镇可以充分利用陷泥河、青龙河及电厂渠等水源的供给来实现河道水环境治理及生态绿化,达到打造特色水乡的目的。陷泥河自北向南穿过花卉小镇,在小镇中央形成湖泊景观。整个水系以陷泥河流域为主线,青龙河水源补给为辅,横纵连通,实现湖泊动态流动,进一步保障河道景观及生态绿化的需求。

3景观规划设计

3.1设计理念与定位

本案的设计理念为“生态罗庄,人文小镇。”定位是衔接贯通区域的生态廊道、形成城市地块的绿色屏障、构建融入城镇的绿道系统、打造舒适宜人的带状公园、展示花卉小镇的区域主题。

3.2景观规划结构

花卉小镇景观规划结构为“一心连三轴”,其中“一心“为花卉小镇罗盛湖中心湖区;三轴包括城市绿带发展轴、陷泥河空间景观轴与青龙河生态防轴。

3.3河道景观规划

花卉小镇内主要河流为陷泥河与青龙河。陷泥河相传在隋唐时期,唐将罗成与苏家庄庄主苏定芳交战,罗成身骑白龙马陷于此淤泥河中,被乱箭射死,此河因此而得名。青龙河古称护城河,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对两条河流进行景观改造与提升,一方面解决河流水质问题,一方面传承其历史文化底蕴与价值,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达到“两岸风景带、十里清水河”的效果。河道景观主要包括魏巍沂蒙、苇荡荷香、罗成文化、书圣遗风、白鹭小憩和临河拥翠等。

3.4健康运动分析

本案为建设罗庄新中心,创造健康新生活,所建项目中配备室内运动场馆2座,容纳多种运动类型;室外运动场地包括足球场(5人制)、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门球场、滑冰场、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区等多种类型,通过绿道与慢行系统的串联,服务范围可渗透至本项目的全部范围。在健康运动发展迅猛的今天,只有通过每天的锻炼,才能使生命活力十足,心情舒畅,远离疾病。本案的运动场馆设计符合现今潮流的发展。

3.5景观桥梁规划

为“弘扬罗庄精神、传承先贤文化”,车行桥梁以临沂历史先贤人物的品格与为据进行命名,包含忠(诸葛亮)、孝(王祥)、智(刘洪)、勇(蒙恬)、勤(匡衡)五种品格,对应桥梁名称分别忠圣桥、广孝桥、达智桥、华勇桥、勤安桥;人行桥梁与五种特定花卉的寓意相结合,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城市,分别为沂州海棠、康乃馨、兰花、梅花及百合,对应桥梁名称分别为烟雨桥、瑞馨桥、兰雪桥、问梅桥、百花桥。

3.6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镇就是比喻城镇能够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镇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通过打造海绵城镇,实现生态绿园,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小镇。

4结束语

本次规划以低影响开发,综合管廊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既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将本案打造为产城游融合的罗庄四季鲜花小镇。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025号),2016.

[2]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12):58~62.

[3]建设部课题组.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吕在利,曲娟,张彤.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第6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 滨河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生态;亲水;夜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

1. 1城市滨河绿地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水是万物之灵,生命之源,临近水边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很多城市因河而建、因河而兴,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赋予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美誉度。对于规划滨河绿地而言,衰落的滨水区如何更新、改造,使之重获生命力,新开发的滨水区如何处理好与水的关系,成为城市建设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

1. 2 滨河城市绿地环境设计的几大误区

1. 2. 1破坏生态环境 片石护堤水泥衬底,使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的自然生态状态,变成寸草不生,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彻底破坏物质生态循环,断截了河渠生物的生存条件,就会成为一条死河,没有了生机。

1. 2. 2截弯取直,改变河渠原有的自然弯曲 水流应曲曲有情,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浅滩和沙洲,这样的河流形态能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与体验空间。

1. 2. 3高坝蓄水当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代价拦河筑坝,以求提高水位,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 变流水为死水,水质下降,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过程受阻,破坏水的自然环境, 无法满足城市居民对浅水卵石、野草小溪的亲切动人之美的心理需求。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规划探析

2. 1 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例如新乡市牧野湖景观工程,政府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相结合,生态休闲功能的功能定位。其不再是简单的排洪、排污通道,而是新乡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 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滨河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型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2. 3尊重场地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进行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要尊重场地,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并能挖掘出场地的潜力。

2. 4文化的引入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如:牧野湖规划就是以牧野文化为主题,武王雕塑、会盟台以及姜太公钓鱼处等无一不体现出牧野大地的历史和人文。石榴门、月季广场体现了新乡城市市花的文化内涵。

2. 5特色的夜景观表达 若要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且符合绿色照明及技术要求的夜景观,还需遵循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些科学规律。为使滨水绿地夜景观与城市主体景观有良好呼应,我们从夜景观的总体规划着手,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城市现在及未来的空间布局,从艺术整体美的角度制定滨水绿地夜景的目标,实现夜间景观艺术美的持续。规划景区亮照分区、亮照分级、亮带、光色等,反映夜景观整体性。牧野湖以突出“湖光岛影”为主打,沿湖边、岛沿设亮带。在直径16米的大水车上设置动态的LED点光源和灯带,在广场上设景观灯、园路边设园灯。在滨水绿地轮廓的夜景观处理上,灯光组织应有效配合绿地整体音乐化的轮廓,突出“重音”部,弱化“低音”部,以体现绿地天际轮廓的本质美。要反映滨水绿地夜景观的点、线、面关系,使夜景观明暗中有主次、变化中有统一。

3结论滨河带状绿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当地历史文化人文故事、河渠的演变过程及城市文化在滨河绿的中的引入也是很重要的规划内容。结合以上原则对滨河绿地进行园林艺术再创造,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滨河绿地六要素(功能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素、历史文脉要素、交通要素和安全要素)全面体现在规划设计中,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活动的好场所。

参考文献

[1]段天顺.关于北京城市河湖整治的思考和建议. 北京城市规划.1999. 1

[2]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 2000. 9

[3]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 2001. 6

第7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

1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

1.1 生态观念与景观观念相冲突。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快乐的家园,沿河开山修筑游览大道,边坡岩石,自然植被破坏,把原本漂亮的自然河流掩埋,而把水道变成暗渠,原有空间变成了道路和建筑,再加上过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的许多城市河道景观失去了其应有价值,自然形态的河流被裁弯取直,被填埋、切割、覆盖,被裹上水泥外衣,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1.2 规划体系的欠缺。我国景观规划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综合调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施工图。在综合调查阶段是对用地现状、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等客观因素进行统计总结,但是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忽视了大众的需求。再者。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体系。我们缺少对案例的最终完成后的后期评价,总结过去是对将来有知道意义的,这一点,我们的近邻日本做的非常好,日本的景观体系把后期评价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设计的好坏,不能仅凭设计者一人,日本几乎所有的设计对其作品均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已达到更进一步贴近公众。

2 用景观生态学模式对滨水区进行规划

2.1 整体优化原则。景观生态规划坚持整体优化原则,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最佳效益,努力创造一个社会文明、经济高效、生态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2.2 多样性、协调共生原则。多样性是稳定性的前提,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生态位分化的特点,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仅影响到区域大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发挥。生态规划方法能充分体现人为调控生态的能动性,具有明确的整体性、协调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并有明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目标。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滨水区规划应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需求的能力,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使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构架城市生态系统,实现景观的可持续、有序健康发展。如东莞松山湖区的松山湖雨水处理系统注重了生态效益,以往的雨水是通过道路地漏直接排到湖泊中,这样会有大量的泥沙和垃圾排到湖水中,而松山湖的雨水处理是先导人市政管网,进行过滤后。再排人松山湖,保护了松山湖水质的长期质量,对维持湖周围长期生态平衡提供保障。

3 更新景观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城市尤其是珠三角的中小城镇迅速崛起,这些城市的领导者或者决策者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改变城市面貌上来,由于对景观的认知不足,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景观,忽略了对乡土特色和环境协调的引用。但其实景观应该结合乡土特色,协调周边环境,保护其生态系统,这样的景观才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事实上,我们身边的例子也不少。例如沈阳市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这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又如秦皇岛鸟类博物馆设计,基于场地的滨海特征,利用海风和陆风降温,通过建筑内部和朝向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分别以相应的建筑立面材料,体现海陆之间的边缘特征,基于湿地环境特点,设计地面展示窗。创造独特的展览和体验空间。还有上海世博园中心绿地的设计,“双堤夹镜”的绿色基底,体现自然力与人文,生态与艺术,安静与热闹的递变与调和;使用竹材作为户外临时家具及荫棚和铺装材料,展后撤除粉碎以作为有机肥料,体现节约和绿色理念;同时。竹子为中国特别是江南之盛产。富有特色,成本低廉,加工产品多样、设计灵活,可成为世博园景观的一大特色。

第8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持续,这一具备发展眼光的设计思路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只有那提倡场所的可持续设计,追求整体场所环境的和谐与共生,将景观场地与周围自然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协调,才能够经得住人们感官和自然的双重考验,才是滨水景观成为城市不断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源。

    二、滨水地区开发的前景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促进新的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城市税收,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三、规划设计原则,滨水区作为城市的更新地区,要本着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原则,即古人所说天人合一,要城市建设成为和谐乐园,因此要顾及下述要素。

    1、宏观布局

    对于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通常需要对于宏观的框架进行规划设计,要通盘考虑水区在整个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做好合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规避不利用条件。

    2、生态环境

    这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过去由于人类的过度攫取自然资源,使得各种自然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对于滨水区的规划必然要考虑到这一方面,这既是响应时代的号召,同时也是城市规划的避让要求。这是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极易受到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规划设计中应以“ 自然一经济一社会” 复合生态系统为指导。 

    3、多样性与差异性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塑造,应当以满足环境自身的完整,这就会使得滨水区具备生态功能完善和景观稳定性好的特点。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4、尽量保留原始地貌

    滨水区原有湿地、大的植被板块以及坡地等自然资源尽量不要破坏,设计中尽量顺应原有环境,自然协调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5、整体与局部

    规划设计中要把滨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不要把某一局部单独进行优化, 不利于整体达到一个最佳状态。这种现象在分标进行中常见。 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滨水区景观设计应该是成为一个体系,与城市空间是连续不间断的,如在交通和绿化系统上,滨水景观带可以和城市绿地空间、广场、公园等结合,使绿化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6、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   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也是滨水区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来说,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并且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来加以表达,即保持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趣味性、文化性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一方

    面一定要多下工夫。根据目前我国滨水区的发展现状来看,尤其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控制和管理。

    (1)滨水区场所的公共性。滨水区景观规划就是要把这条绿带真正变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真正的公共财富。为此必须要防止各种圈地现象,如非要隔离,则可用绿篱等加以区分等方法,以显得比较人性化。

    (2)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观景台、音乐广场、儿童娱乐区、游艇码头、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丰富人们的生活。

    (3)水体的可接近性。亲近流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辉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大乐事,有水的地方总会有欢声笑语。然而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却往往面临着潮水、洪水的威胁,因而必须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以增加实用性。比如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这就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保持了美观,可谓一举多得。

    (4)环境保护与生态化设计。水的质量决定了人的生命的质量,同样也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目前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这是滨水区开发的第一步。

    四、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模式

    1、断面的处理

    第一种是自然原型驳岸:这类驳岸常设置于地势坡度较为舒缓的滨水区,规划时以尽量保持其原有状态,不要破坏他的原貌;同时宜用一些耐湿性、深根性植物(如芦苇、花菖蒲、垂柳、水杉等)来达到加固、稳定河岸驳岸的目的,同时可以起到美化的作用。第二种是自然型驳岸:这类做法是针对冲蚀较为严重、坡岸陡峭的滨水区的做法,除用植被配合外,还需要用木材、天然石材等进行底部保护,这样才能做到双保险。具体的做法是,利用浆砌石块或石笼木桩等进行护底,在坡脚上部修建一定倾斜度的土堤,斜坡上面再用植被进行覆盖,在用植被覆盖时,最好是乔灌草结合,配置成复层混交形式,这是自然界最有效的保护。

    2、生态设计模式。滨水区的建筑密度不宜太大,周围布置有建筑物或构筑物时,应考虑通风问题,同时要考虑通车等等。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在方案设计之初统筹考虑,如考虑建筑物的布局、当地的风向等等。

    3、建立绿色廊道:在对滨水区生物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要尽量保护原有物种,不要破坏其生态平衡。沿岸绿带要保证有足够宽度,同时控制大体量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兴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在保证滨水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的同时,与其他城市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这对于完善城市格局特色及绿化空间特色产生深刻影响。关于滨水绿化方面,建议采取自然式布局,尽量避免规则式布局。

    3、人文设计模式

    人类历史文化景观是我国景观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内容,也是我国长期传承的一种设计理念。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往往城市中滨水区是发展最早的,因为那里的环境比较适合人们的生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城市的滨水区找寻城市的历史文化,并根据现有的条件改进。因此,对于滨水区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设计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同时以美学为特征注重滨水区景观的观赏效果。

    五、 结语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做到从整体出发,全局出发,并做到“以人为本”,要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引起高度的重视,并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合理规划,本文已对滨水区的景观规划做出探讨,希望能对我国的滨水区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玉玲,岳春雷,叶碎高等.河道生态建设—— 植物措施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日本河川治理中心.滨水景观设计丛书——护岸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赫特·德莱塞特尔.德国生态水景设计『M1.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第9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的时候可以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南宁市作为国家首批试点城市,其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那考河段的景观重新规划设计是实现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的核心是水的利用,而植物是合理控制和管理水的重要环节。那考河景观规划遵循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植被来控制雨水,防止洪涝灾害,避免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同时植被可以吸收储存水分,再次形成降雨,达到水的循环利用,节约资源。

2 南宁市那考河景观规划设计遭遇问题及挑战

主要问题有:植被破坏、河道被占、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态恶化。这现阶段,那考河河段两侧基本上都是村庄、学校、制造工厂,建设和用地混乱,存在很严重的城中村现象。河道两岸存在大量违章建筑、垃圾。生活污水侵占河道、破坏水质。河道调蓄能力很低,具有较大的洪灾隐患。

那考河位于竹排冲流域的上游,穿湘桂铁路、长罡路、厢竹大道、药用植物园、昆仑大道,北至环城高速路。规划主河道长5.4km,支流河道1.235km,全长6.635km。河段上游有罗伞岭水库和六六水库,但是这些水库容量无法满足那考河枯水期的水体更新。尤其是流经城市建成区的河段,除降雨时段外,只有两岸沿线地区未经处理的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水质和水量远远不能满足景观用水的要求。水库的蓄水能力,疏水能力严重不足,无法达到抗洪抗旱的效果,同时也难以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及农田用水需求乃至工厂的生产用水。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那考河段植被破坏严重,没有能力通过自然手段调控雨水,所以在本次的整治重改项目中,自然植被的建设需要考虑到那考河上游的水库。

3 海绵城市在南宁市那考河PPP项目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3.1设计目标方面

本次项目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的目标就是将南宁市那考河极力打造成为一个以植物多样性为主,充满文化知识,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为主体的生态走廊。使之成为集防洪、旅游、文化和休闲等多功能与一体的生态景观绿道。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景观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下游水系整治效果。目标的关键词是:绿色、环境、和谐、水资源。其中的每一点都和海绵城市相契合。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通过植被的规划来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控制自然灾害,改善当地自然环境,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和发展。那考河作为南宁的一条重要的城市生态轴,自身具有成为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作为城区和郊区的过渡带,也有景观重新改造设计的需要。由此看来海绵城市在本项目那考河段的景观改造计划目标的设定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2设计理念方面

那考河的景观设计必须尊重广西南宁的本土文化,在结合文化的基础上传达该地区的城市面貌以及生活气息。景观设计应该同时兼顾文化、时尚、自然等多种元素,通过山水林园的设计规划来强调场所的功用性,展现功用的多样性。在控制水分、协调自然的情况下充足考虑到市民的休闲娱乐,努力将其打造成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景观。海绵城市的特色之一就是功用性,那考河景观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功用性,主要是为了周边的人民所服务。

3.3 设计原则方面

那考河景观重新规划设计必然遵循海绵城市建造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规划引领、整体协调:示范项目建设方案编制过程中需充分集合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②生态优先、可持续性:示范项目建设应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③安全为重、以人为本: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④因地制宜、经济可行:示范项目建设方案应根据场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⑤立足文化、统筹建设:设计立体化,尊重地方地域特色。示范项目建设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海绵城市设施建设中严格落实那考河流域治理总体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3.4 设计方法方面

市与野。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通过创造人造展园来展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尽量多的用人工技能去创造一个自然平衡,然后让其自身能维持这种平衡。创造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山谷、水池、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

山与水。“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在设计中抓住那考河地貌的特征,在综合分析基地的视线、日照、风向等的因素后,模拟堆土造坡并结合水池形成丘陵起伏之势的山水生态绿廊。

动与静。小景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而大景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动观妙在移步换影,静观意在花影移墙、峰峦当窗。运用神功鬼斧的造园手法,师法自然,恢复生态水岸,通过湿地景观、广场景观和基地景观来满足不同人群活动需求,自由、开畅和教育三种特性相结合的空间形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随处体现人性的关怀。

林与木。在植栽的群落设计中,做到“疏不失旷,密不嫌繁”。绿地设计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结合花灌木及地被类植物的综合设置,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态势。

对于那考河植物园段流域内已开发地块,建议结合用地条件增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置、渗透塘、渗井、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透水铺装等。统筹协调场地内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布局和竖向,使地块及道路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3.5 设计内容方面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之外,最为直体现海绵城市的就是具体的设计内容。针对那考河现状特征,挖出的土方可以营造竖向景观,打造依山面水的绝佳生态居住环境,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周边地块景观价值。

那考河主河道滨水休闲绿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包括周边居民以及游客提供一个可以休闲的绿化带。主要种植的植物以矮草类为主,周围再稍加点缀一些灌木以及乔木植物。植物除了观赏之用,给人带来自然气息之外,主要的作用还是锁住地表水分以及净化空气。草皮紧贴地面,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遭遇强降雨时,不易被破坏,能够紧抓住地面,避免水土流失。灌木植物不像草本植物那么密集的种植,能够保护地表,但是其存储水分的能力却强得多,通过蒸发、凝聚,会再次形成降雨,有利于本地的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个植物观赏段都是以乔木以及灌木植物为主,虽然种类不同,但是作用却相差无几。这些植物观赏段的建立功用之一就是保护原本的植被,比如说湿地,湿地本身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为的破坏,很多植被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这样直接保护起来,建设成观赏段一来可以保留其原本的生存空间,二来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观赏段明显区别于休闲绿带的特点就是除了草本植物以外,还具有大量的花卉。花卉除了外表美丽,可以用作观赏,更重要的是可以净化空气,有的特殊的花卉甚至可以吸收放射性元素,对于人体具有巨大的功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