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秀阅读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优秀阅读教学案例

第1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我的教育故事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小露珠》(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诗雨诗意诗心——《小诗里的雨》课堂实录及点评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死”后写出《复活》

《边城(节选)》教学案例

晏子与车夫

强化课程意识,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参加区小学语文优秀课展评活动有感

浅谈“激活”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改进教学的点滴尝试

“活动单导学”中语文课堂的情感熏陶——《春联》活动单导学教学案例赏析

温暖来自孩子的手心

语文创新教育途径的探索

妙答趣生

活用课程资源,渗透品德教育

谈感悟

心灵的跃动,情感的悦动——《珍珠鸟》导入赏析

温暖的力量

校长的短信

化作春泥更护花——记镇江市润州区教研室副主任陆其勇老师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课堂实录

教贵实学贵活——评陆其勇老师执教的《环球城市风行绿墙》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让读书成为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老师,和我们一起读吧”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儿子逃学

合作学习,不能“退伍”

用话题搭建起教与学的平台

主动学习提前预习个性复习——指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自学语文之我见

补白,放飞学生想象——《狐假虎威》教学实例及分析

让鲜活的语言诗意流淌

语文课不妨试试这样教

激趣·得法·乐读——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洪教头也可说得上是好汉”

阅读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优势

爱的永恒

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集体备课

当代教坛精英

一杯纯净水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我家的一张照片》教学实录

关注生命关注成长——点评《我家的一张照片》课堂实录

如何批阅学生日记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充分体验,精彩教学

作文形式是可以放开的

浅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的职业幸福感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困难及对策

让农村孩子有话可说

谈语文作业的有效性设计

语文作业可选择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课堂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2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字】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也正是为了学生能够正确地利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听、说、读、写。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多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学生记笔记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很难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更有利于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呢?以下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以“情感”作为基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往往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氛围。要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那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活动载体,老师应该作为交流活动的主导者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首先,老师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

如在学习《理想》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满怀深情地做开场白,以促使学生产生共鸣,深刻感悟到理想对于人生的影响。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富有亲和力的眼神,话语和热情对学生进行感染,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让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得更为形象。适当的一些幽默,也可以给课堂带来调剂,营造一个更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这些语文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地投入并参与到文章中,没有感情的波澜,那就算有老师激情的演讲,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也是非常抽象与枯燥的。所以,要深化对于课文的深刻理解,就必须激发学生自己的形象思维,依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置,以此来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感受。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名著《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的时候,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很多学生还会模仿诸葛亮的样子。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去仔细品味父爱,由此来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心理体会与描写父亲背影的作用。通过老师对于情境的设置,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更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仅仅只能算是语文学习的冰山一角。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要让学生试着走出课堂,使用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作文水平。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一些影视作品和广告之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歌谣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贴近生活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另一方面,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的春联,都写出了人们对于来年美好生活的盼望。作为语文老师,教会学生欣赏语文与学习语文,是应该做到的事情。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得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阅读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误差,认为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认为这会占用到学生的学习实践。其实在课堂之外的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知识的实践检验。通过阅读课外文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读好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开展手抄报的活动,将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好的段落进行摘抄,同时鼓励学生写读书比较和心得,对在阅读中的一些感受进行记录。通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达到同学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以课堂为中心,以课外阅读活动为半径的方法,让语文阅读教学不断进行延伸,这需要全体学生和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学生将阅读看做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真正热爱读书的时候,老师的努力就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考试之外,会对学生的后期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06).

[2]陆素萍.有关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7(10).

第3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人物形象有效建构

崔峦老师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格外重视树立人物形象。” 沈大安老师也强调:“形象大于思维。”不难看出,领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然而,审视当下的阅读教学,一旦需要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教师往往会建立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式讲解。十有八九会迫不及待地提问道: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则以堆砌形容词类修饰语回答了事。稍好些,不过再让学生把这些修饰语当作标签贴到文本相应位置。至于人物言行举止所透露出来的心理都不去揣摩,言语特色更是无暇品味。

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何以使文学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呢?鉴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想具体结合《桥》一课教学案例的分析,就“阅读教学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误区诊断”与“人物形象有效建构的基本方略”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教学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误区诊断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对人物解读形象化,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教学热点。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有效教法,树立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教学误区的存在。

(一)抽象演绎。我们都知道,写人记叙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突出人物形象,把人物形象分析具体,让人物品质呈现出来,把人物形象读丰满。但是,由于写人的文章大多是为了赞扬文本主人公的品质,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文本中人物品质的抽象分析作为了阅读的重心。

2009年3月至4月期间,笔者参与了由特级教师费蔚组织的区级语文教研活动,并有幸执教了《桥》一课。这篇课文作者――谈歌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整个故事最令人动容之处在于老汉从人群中揪出一个青年,呵斥党员应该让村民先走。村民及时逃离了这场灾难,只有老汉和那个青年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生命。而他们是一对父子。

作者用极其凝练的文笔,将一位普通老党员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但遗憾的是,初次试教,笔者就过于理性的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忽略了对老汉这一鲜活人物形象的构建。课后,一位前辈的话令我受益匪浅。她说:人物教学应当留给孩子的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不应该只是几个抽象的概括人物品质的词儿。

(二)重心偏移。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感受和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领悟作者的心境,从而走进人物形象,这是毋庸质疑的。但以情感见长的教师,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往往会将情感目标凸显,甚至作为了教学的终极目标,致使整个课堂教学徘徊于情感的表面。在《桥》一课漫长的备课、上课与磨课的过程中,有一幕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第一次试教,我分外卖力。通过自己富有诗意的语言渲染,将课文的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极具煽情的结课处理也让许多学生潸然泪下。

课后,我自信满满地向费老师请教,但她的一席话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语文阅读教学,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这堂课让学生真正研读老汉言行的有效时间不足15分钟。脱离了语文实践的煽情,不要也罢……”

通过交流,笔者发现在研读“老汉言行”过程中,忽略了最基本的品词析句和朗读等语文实践,将教学的重心倾向到了文本外的拓展延伸上。如课堂上多处抒情音乐的使用,教师大段煽情话语的浸润和文本外感性文字的引用。从课堂呈现的表象来看,在感受人物形象过程中的这一系列煽情举措,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人景分离。写人记叙文一般都非常注重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都会花一定的笔墨描写环境,力求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同时,通过坏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特征,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然而很多老师在文本解读时,即便熟谙作者的此番写作用意,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就景析景的层面。

以《桥》为例,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洪水的来势之凶猛,以洪水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能很清晰地发现洪水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危急。故事情节也在这样的环境烘托中,一步步地走向。站在木桥前的老汉是有逃生的机会的,可他就纹丝不动地站着,一站就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老汉一次又一次地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那么无私无畏,那么坚定不移。可以说,洪水如魔的影像与老汉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交织辉映,就是《桥》一课教材编写的精妙之处。

(四)缺乏通感。我们都知道,写人记叙文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要具体。但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面面俱到的分析就是具体,结果常常导致人物形象在蜻蜓点水式的“解”读下,变得支离破碎。

在二次试教时,笔者一心想把老汉的光辉形象分析透彻,结果从一开始就努力让学生说尽老汉的优良品质,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自读课文,从文本中寻找依据。交流反馈时,学生关注的都是自己所阅读出来的一些单线形的人物形象。加上缺乏矛盾点的牵引,难以适时地将学生所获得的一个个零散而肤浅的人物画面有效整合。最终整堂课看似很热闹,人物形象分析得很全面,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

二、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有效建构的基本方略

语文阅读教学强调从品味语言入手,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借此,笔者想通过《桥》一课老汉形象有效建构的案例研究来谈谈自己的点滴拙见。

(一)从生本角度考虑归纳式教学,在品词析句中构建人物形象。笔者认为“归纳式教学法” 就是教师先用自已真切的文学体验营造文学欣赏的情境和氛围,对筛选出来的文字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教学。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认同、共鸣后,文字所承载的形象也随之得以立体呈现。

以《桥》一课为例,在试教“萃取言行,感悟老汉如山品质”版块时,笔者试图从主旨出发,集中呈现教学内容。希望通过反复扣击主旨,在学生心中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从而感受文章深刻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学设计中,笔者让学生找到中心句“他像一座山” 而后再找哪些语句看出老汉像一座山?教学每一处老汉的言行时,又不忘时时回应中心句,希望形成一唱三叹的情感基调。从教学内容看,能围绕目标选定,主次比较得当,但试教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教学内容的呈现出现了偏差。

从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不难发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比较理性。教师先从文章主旨出发,然后寻找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所采用的是演绎的方式。由于此时学生尚未经历情感体验,即以道德灌输。因此,教学过程机械转化为找句子论证“老汉如山”的过程。即呈现教学内容而非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亦在意料之中。

斟酌再三后,笔者改以“老汉的哪一处言行引起了你特别的关注”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朗读,交流自己感动的句子。从学生的阅读情感切入,贴近学生的情感起点。重点句交流版块时,笔者也未提及老汉的品质,而是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你觉得老汉会怎么喊?鉴于学生的朗读实际,随即追问“你为什么喊得如此有力?如此急切?”基于文本的阅读,学生从字里行间构建起老汉镇定、威严的如山形象。

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人物,让单薄的文字活化成有血有肉的真人。我想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走进人物的“读”,才能真正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形象!

(二)聚焦思维与情感的融合点,在对比体验中丰满人物形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不同。聚焦重点就是要特别关注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从中摄入语言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让学生得以熏陶、滋养。

例如《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段话中一个“揪”字可谓传神地刻画了老汉的高风亮节、不徇私情的党员作风。

(三)集中梳理文本的侧面描写,在回文引读中提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指通过对相关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活化人物形象服务的。侧面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正所谓“细微处见精神”,写人的文章一旦少了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四)关注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在回应板书中升华人物形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语言的表达特点,许多教师往往将其从课文中剥离出来,孤立的进行传授。难以与形象的感受、情感的领悟相互渗透。而理性的解读和程序化的讲解更是充斥课堂,进而直接导致了对文本表达特色的独特体验缺失。

《桥》整篇文章萦绕着悲壮的情绪,作者走笔至“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几句时,这种情绪被推到了极致。而悲壮气息又是通过短句成段这一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那么,如何将文本语言表达特色的体味与感受人物形象有机地融合?笔者以为,在教学时可以凭借上述教学内容,连带出对文章整体的回顾,通过师生合作、回文串联、重塑意像,真正形成教学的“通感”,使得所有的学生对于文本人物都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形象认识。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物形象的感悟离不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中,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不是截然割裂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穿插运用,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所蕴涵的思想感情逐步感受、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缩小他们与文中人物情感的差距,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人物形象一定可以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 费蔚由《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课谈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4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少教 多学 策略 方法

一、少教多学的意义

“少教多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新的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认识、接纳、包容;它体现了新的教学观:以“学中心”展开,设计学、服务学;它体现了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少教多学”可以充分体现新的师生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少教多学”可以体现新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少教多学”有利于实现教学重心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师中心”转变到“生 中心”的轨道上来;二是从“教中心”转变到“学中心”的轨道上来;三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四)、“少教多学”可以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让问题在学生手底下得到解决。可以即解放教师,又解放学生。

(五)、开展“少教多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教学研究,创设高效课堂,使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

二、少教多学国内同类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探讨“少教多学”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十余篇,其中王海平发表在《世界之窗》2010年第9期的《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寇平平《论“少教多学”》以及汪惠迪于2007年9月发表在《现代教育论丛》上的《少教多学和生本教育 》都对“少教多学” 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以及新加坡的教育、政治、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解析。

纵观国内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少学多教”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对它的实施前景也表示乐观。但是,在对新加坡实施情况的具析之后,如何将此与中国的具体教育情况进行结合,仍然有待于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双向的探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对理论修改

三、少教多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增强课堂自主预习、合作学习、课外主动阅读的有效性,逐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研究,形成教师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3、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少教多学”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探索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

4、总结有关“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研究结论,丰富相关研究的内容,为本乡、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

(二)研究内容:

1、对小学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整合,开发出适合各个学段的校本课程,做到教的内容要精练。

2、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体裁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少教多学的不同教学方式。

3、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做到系统化( 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集体化(一人主备,本教研组的成员提出优化建议)。

4、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多学产生的作用。

5、探究少教多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重点:

教师的“教”应该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学”为着力点,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进程的有效干预和即是调适,才能通过教师的“少教”促进学生的“多学”,进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难点:

“少教多学”强调教学重心由“教学内容的数量”“向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但这不单是时间长短、数量多少的关系,而是集中体现为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理论著作、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研究和实践以有力的指导。为课题奠定研究实施的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优秀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好的借鉴,为创新自己的课题打好基础。

2、行动研究法。落实行动的细节,充分发挥课题带来的优势,改进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3、教学案例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边研究边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有所启示,以促进研究的发展。

第5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文本阅读教学 文化对话 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一般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近段时间有关文本阅读的讨论很多: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解读,“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热闹纷呈的小组合作探究,使原本平静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也都“动了起来”。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个人觉得,在这热闹的背后似乎少了些什么,仿佛有一样东西在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开展文本阅读?文本阅读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一、文化对话,开拓思维空间,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有在文化前提下深入地思考文本,才能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通道,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真正走入了文本,我们就会发现:不需要“所谓的”教学技巧,也不需要老师一味地费力点拨,只要营造合理的文化对话的氛围,学生的思维闸门便能自然而然地打开,在与文本的文化对话中,创造性地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师生尽情地畅游文本,共同完成对人类文化的欣赏、膜拜和传承。

1.在文化共鸣中,开拓思维空间。

学生对某种文本内涵的接收,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而选入课堂的文本一般都是优秀文本,有着较高层次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有时是很难理解和体悟的。鉴于此,我们应给予阅读教学一些思想文化意识,提供更多的文化平台,以激活学生思维通道,让学生在文化品位中找到与文本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多向发展,在自由思考的灵性空间生发智慧,锐意创新。

2.在文化批判中,提高鉴赏能力。

文本还塑造了许多带有文化批判性质的人物,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解读,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而脱离文化的阅读批判,只能是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误批、错批,可这种误批、错判却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甚至有些老师还把它奉为对文本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解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需要老师一定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必须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准确度、思维的精密度和鉴赏的深刻度。

二、文化对话,陶冶情感,完善人格

文化是人的自为性产物,人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人自身,人与文化本身就是同源共生、密不可分的。我们只有生活在文化的空间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坐标。新课程标准提出:“母语教育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情操、培养精神、完善人格的过程。

三、文化对话,开阔视野,提升教师语文素养

语文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教师水平的差别,实质上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那些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的教师,才能在文本阅读教学中准确而深刻地把握文本内涵,才能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文化对话。

那么怎样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语文素质呢?方法肯定很多,但我个人认为目前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最缺乏的是读书的习惯和思辨的精神。

首先,爱读书,开阔视野。语文学科如海天般高深阔远。教学经验告诉我:读书过少过窄,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能如盲人摸象般肢解文本;而原先在各类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随着春去秋来的重复轮回,早已调零或日显陈旧。没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怎么能给学生滋润清泉?正如教授莎士比亚戏剧,如果缺乏对相应宗教背景的认识,是很难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麦克白的悲剧乃至莎剧中普遍存在的对人性的拷问;同样只有通晓古代隐士文化,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读厌弃尘世、鄙弃名利、钟情山水、热爱田园的陶渊明,才能准确把握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因此语文教师要常常让身心浸润在古今中外文字中,感受人类的尊严与伟大。通过读书开阔视野,为阅读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主体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有了这种心灵的沟通,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面对青春和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将永远演绎着激情燃烧的岁月。

其次,求思辨,不人云亦云。在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会获得很多参考资料,这里有专家学者的见解,也有以往成功的教学案例。是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还是集思广益、择善而从?我们只要留心一下,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源自教者深厚的学养,还源自自身强烈的思辨意识。文化对话中的文本阅读,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而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也不同,因而课堂上总会出现始料不及的结果和不可重复的激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不假思考地接受和毫无取舍地同意,只能以文化为前提的思辨心态面对:不盲从盲信权威,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光焰闪射。而这种思辨的品质同样还会感染学生,鼓励他们在文本阅读中深入品味,读出创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成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因此,思辨精神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增添智慧,使阅读教学充满智慧的对话,最终获得求真求善求美的圣贤境界。

在文本阅读中以文化为出发点进行对话,学生的情感才会丰富如复瓣之花朵,学生的思维才能灵活多变如多声部重唱;课堂才会立体丰满,文本阅读才能有效渗透到学生心灵,熏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建设有文化在场的文本阅读教学,将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儒大.浅谈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格.中学语文,2008.6.

[2]严华银.徘徊在语文课堂“现代化”边缘的思索.中学语文教学,2008.11.

第6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教科研 教师 专业成长“科研”二字十几年前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那么深奥,而今它已成为我的知已,成为我教育教学的法宝。使我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使我明白了成功的道理和失败的原因;使我更具热情、远见和行动,促使我不断地成长起来。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钱伟长说“学习是终身的职业。在学习的道路上,谁想停下来就要落伍。”不断学习,成了我开辟教育科研之路的有力武器。每学年我都订阅《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多种杂志,及时了解教育科研热点问题和最鲜活理论及实践。专业的理论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也随之得到了转变。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购买和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还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不断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必将成为教育科研的有利武器。我为此自学了多种多媒体制作平台,为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随着课题研究及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掌握了主体教育,创新教育及多元智能等理论。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教育思想,并指导我的教学工作,成为我参加教科研的内驱力。

在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往复的探索过程中,我的教科研意识有了质的飞跃。使我逐渐无惧教育科研工作的烦累,变得更加热爱教育科研工作。

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科研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作为教研组长,只重视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这显然不是一名合格的组长。于是我带动本组老师和我一起热爱语文教学,共同提高教学科研的水平,做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

我们采取群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两次集体学习、座谈、交流学习心得,检查学习笔记、读书卡片,并布置学习任务及下一次讨论题。

我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到教学第一线,与教师谈话,了解教学中存在的疑难。走进课堂听课、诊课、议课。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他们急需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上好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研究分析,向专家请教:为什么要教?教什么?怎样教?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马卡连柯曾指出:“应该有这样的教师集体:有共同的见解,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相互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我力求在语文组范围内,甚至在所有教师中,建立这样的集体,使教师得到关怀、帮助、熏陶和提携。在我们充满科研、团结向上的集体中,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教学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特别是我们的青年教师:相彬、于光荣、刘相菊、丁静老师,一年中他们经历三次评估,互相交流每一个经验,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同时,我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如:教态、语言、问题的创设等等。他们现在已成为青年教师的佼佼者。区语文教研员这样说:“从相彬老师的授课中可以看出她真是钻研进去了,进步幅度太大了,真是今非昔比呀!”她为了今天,付出了多少个带灯的夜晚;而她一个人的成功,又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啊!

青年教师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李老师,你什么时候来听听我的课?”“李老师,你看我这篇论文怎么样?”我听到这样的请求,感到非常高兴。我会把我的经验告诉给他们,我会挤时间一次又一次地去听课,我会为他们论文中的某一现象查找资料。为他们做了这一切,我感到疲惫,但我更加感到欣慰。

三、关山初度,路犹长

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只是读读教育科研专著,看看教育科研文章,写写论文,而是要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教育科研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第一线广大的教师才是主力军。

于是开始了点滴的尝试,2009年7月,撰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教学案例,在全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案例评选中获贰等奖。2010年5月,撰写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三境”》教学论文,在《语文学习报》发表。这只是一点心得,零碎地写一些案例、总结、论文,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科研。

直到2010年,在市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和一些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并实验了山东省教育科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案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才算是真正开始了教育科研。课题主要研究:①学案导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的选择、作业设计等,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总纲,以语文课本为主线,以本校学生可接受水平为标准,按教学计划设计编写的一套教路、学路、作业设计等内容的学习方案的研究。②学案导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运用等策略的研究。③学案导学反思策略的研究,主要是指对教学案例、教后反思、教学小记、教前反思等的研究。

2012年12月该课题,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顺利结题。(编号:2010JZ052),通过这次课题研究的尝试,熟悉了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积累了研究经验。

有了这次经验,更加深了我对课题研究的热爱。我感到值得探讨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2014年8月,课题成果《学案导学在初中语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岚山区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编号:JB2013-3-6-2)。2014年9月,申报的《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的研究》课题,被日照市教科研中心列为2014年度日照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PT2014118)。2014年9月申报的《挖掘乡土资源,研发卓越课程》课题,被市教科所列为2014年度新教育实验专项课题。(编号:XJYZX2014024)。

第7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激发兴趣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初中阶段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因

对分校学生英语有效教学的思考

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

如何把教变为不需要教

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

浅谈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习中的记忆力

也说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数学教学之我见

新课堂,新文化——论英语课堂的文化渗透

怎样提高历史课的趣味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化学学习中的记忆法

程序设计第一课案例启示与分析

浅议探究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离骚》教案的几种实用性课堂结束语模式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浅谈

信息技术课程领域中课堂教学和师生研究——《初识操作系统》教学案例

谈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怎样产生科学课的探究问题

论自学能力培养在中专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刍议信息技术与中职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音乐教学的新法宝——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

游戏进课堂 教学添生机——小学数学扑克游戏进课堂的探索和实践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初探

张扬个性,创建绿色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正确认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

动感网络 随我“心”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思考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正确定位、用之有度——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

如何使用电教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应用教学网站 服务课堂教学

高效语文课堂的助推器——信息化技术

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刍议过程性评价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运用——例谈《作文编辑》学生评价方案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谨防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进行校本化研究之我见

我眼中的《弟子规》

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价值取向

关注细节 育人无痕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矫正偏差,追求科学——当前家庭教育之所见

让美育渗入英语课堂

新课改下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探讨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成长:专业成长过程中如何进行同伴互助——浙江省苍南新教育实验区的优秀教师赖联群成长启示

我因网络而深邃

缘结网络,快乐成长

徜徉在网络的阳光里

牵手网络 幸福一生

一个老教师初走网络的故事

博客引领我前行

激励使语文课堂神采飞扬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法制观念培养

初中科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高中音乐的歌唱教学

发散思维与写作

搞好预习方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面对课改,浅谈对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基于Internet的协作学习模式初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CAI应注意防止的几个误区

浅论苏轼的文学散文艺术美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浅析农村美术课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趣浓情深 提高复习课效率——导学法给我的启示

让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情境中飞扬——教学《童话故事配画》有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瓣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有效阅读教学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试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试论肢体语言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因素的研究

数学课堂如何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小学数学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作文教学浅见

小学思想品德课片段设计的尝试

小议如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写好读后感之我见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问题

学习策略与生物学习

语文教学应做好“三多”

再谈新课改下的英语素质教育

怎样上好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研究

第8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66-0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以小学语文“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为研究对象,具有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多年来,广西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作为课程目标,大力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从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网站构建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加以介绍。

一、认真践行“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研究教育教学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运动,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面对的共同命题,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英国通过重新构建有效学校运动,来生产“有效教师”,提高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且颁布了全国性的教师教学标准框架,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教学标准加以明确。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我国也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教师教育课程“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强调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训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灌输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把这些理论和方法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或进行模拟课堂实践,学生缺少必要的教学体验,严重地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

为了尽量避免步入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误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建设中,努力践行“实践取向”的理念。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取向”的特色。在课时分配上,明确规定了教学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为“32(16+16)”,在32个课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各占16个课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大量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课程群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载体和桥梁,要把“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必须科学设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不仅为我们明确了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还为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议,确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地位。我们在课程建设中采用了组建课程群的策略,设置了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以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朗读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板书技能与训练、小学语文写作技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与名师教学风格、“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经典案例评析等为辅拓展性课程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构成了先修后续、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课程是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强化,同属一个课程体系。尽管它们在教学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实践证明,课程群的建设对构建师范生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综合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一支“实践取向”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顺利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纵观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不难发现,一方面,相当部分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教师教育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习惯用大量时间来讲授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自己主宰课堂,不愿意交出主动权,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高师院校教师自身对基础教育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不了解,他们对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操作指导通常局限于宏观和中观层面,无法亲自操作具体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无法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直观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范例,严重地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弊端,真正把“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我们在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中,主要采用了如下策略:

1.采用“双师”制,努力提升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利用每年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轮流安排课程主讲教师到实践基地学校调研或任教,了解和熟悉基层学校的教学情况,指导实践基地学校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尝试执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课程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

2.密切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关系,把实践基地的优秀教师请进大学课堂,让他们加盟我们的教学团队,现身说法,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力量。

3.开设“名师工作坊”。把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特级教师和研究专家集中到“名师工作坊”中,聘请他们担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开讲座,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和引领下快速地成长。

四、大力推进“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必须努力打破“教师中心、教室中心、教材中心”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师教育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是课程的主要目标。为了有效达成课程目标,我们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1.在教学理论学习环节,采用了“明确学习目标―个人自学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全班汇报交流―老师点讲精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观摩分析教学案例―小组合作完成教学设计―模拟教学呈现教学设计―反思评价完善教学设计”几个教学环节的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反思中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落实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的“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

3.形成了以“课前训练常态化、‘五课’活动程序化、微格教学制度化、教学实践研究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为抓手的“五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方法体系。

(1)课前训练常态化。把每次课或每节课前面的5~10分钟时间作为课前训练的规定时间。具体做法是:首先,把全班同学按5~7人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进行试讲。然后,推荐一个代表作为候选人,课前由老师或学习委员抽签决定1~2名同学上课,时间为3~5分钟。完成教学后进行反思互评和老师点评。各小组每次推选的候选人必须不同,力争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2)“五课”活动程序化。“五课”即备课、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这五项教学专业活动,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我们给学生开设了“‘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拓展性强化性课程。具体做法是:老师按照教学常规的先后顺序对学生进行“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的“五课”活动介绍,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每介绍完一个活动板块的内容,就让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操作。

备课环节,老师给学生提供不同教材、不同学段、不同板块的备课内容,学生个人进行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说课环节,先在学习小组中进行,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上课环节,代表要求按设计的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听课环节,全体同学要对上课代表的模拟课堂进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听课能力、笔记能力;评课环节,先由上课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实施与教学预设之间有什么问题。再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课,提出修改建议。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评课能力。经过有序的“五课”活动的系统训练后,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微格教学制度化。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具有“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的特点。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作为一种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技术基础上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微格教学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培训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的微格教学操作过程是:第一步,学生以3~5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确定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微格教学设计,书写教学方案。第二步,进行微格教学实践。各个学习小组到微格教室模拟上课,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第三步,小组成员一起对录像材料中呈现的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寻找得失,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在以上各个操作环节中,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关的示范材料。

由于微格教学的学科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技能训练目标单一,授课时间短,操作灵活,学习小组人数少,便于控制和训练,教师指导有针对性,师范生易掌握,容易保证质量。目前,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我们依托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已经把微格教学训练制度化,微格教学成了师范生训练教学技能必须运用的方法,每年还定期举行微格教学比赛,有力地促进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4)教学实践研究化。教学研究是为解决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实际的研究。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必须是基于每一个教师具体案例的研究。”因此,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

在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为核心课程的课程群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给学生渗透教学研究的意识,为他们提供教学研究的平台。由于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和“实践体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这就为学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老师在组织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文字案例时,事先就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研究论题:“阅读教学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资源的作用”等,让学生养成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5)考核评价多元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考核既要考核评价学生对教学理论掌握的情况,又要考核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考评内容的多元化。平时成绩占30%。考评内容包括:案例实况记录、课堂听课笔记、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案例集锦、微格教学、课程小论文、教学评价等。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主要考评基本的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二是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之外,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课程团队的其他教师和学生均要参加考核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三是考评地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的地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室中心”,拓展旁及图书馆、微格教室、学生宿舍和实践基地。四是考评方式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有口试、模拟课堂和教学实践等方式。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增强了学生对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视,提高了学生教学设计的能力。

五、创建“实践导向”的优质开放的课程共享资源网

创建一个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开放、互动、共建、共享的课程优质资源网,是提高师范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策略。

2013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荣登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拟立项建设课程名单,成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课程。目前,该课程已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中期检查。作为一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开辟创建了“实践导向”的课程共享资源网。网站的课程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课程主体内容的基本资源。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思考练习、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授课录像等。这些基本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本条件。

2.丰富多样的课程拓展资源。按照“五课”活动的内容板块,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视频和课堂教学评析;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评价;基础教育学校前沿性的教学改革信息、小学语文教研论文、相关的课程网站等优质课程资源。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实践取向”基本理念,发挥了“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的作用。

3.与教育实习基地链接的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教学在线的构建,为师范生了解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开辟了窗口,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交流的平台,为师范生与高校教师,师范生与小学语文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利,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互动和共享。体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的理念,有助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认真贯彻“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打破单纯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师范生搭建一座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桥梁,切实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德瓦埃特・爱伦.微格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项目(教高函[2009]18号)

第9篇:优秀阅读教学案例范文

一、改变教学研究的行走方式

工作坊内,我们创建了学术交流Q群,借助网络和实体相结合的平台,进行“主题阅读”研究活动。

网络研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成本低、效率高,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很多便利。“江天工作坊”网络平台共有10个栏目。我们建立了基于网络的课题研究资源库,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有效教学、学习策略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操作方法,培养了一批专业素质高、课堂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我们还积极开展了“主题阅读”课题研究示例、示范观摩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相关的案例研究以及活动课、拓展课实践研究。用“主题阅读”的课堂模式进行备课、磨课。其常见形式如下:

1. 自主研修。工作坊成员自主学习、自觉实践、自我反思,在实践过程中习得实践智慧,反思行动策略,完善研究成果,积累成功案例,使研究成果伴随着教师专业成长的足迹而逐渐丰厚。

2. 集中会课。每次活动轮流安排在活动承担者的年级科组进行,教研组老师一同参与,以课例为依托和以问题为核心进行做前问诊、做中现场指导和做后交流提升。每学期,我们要选择至少一名成员举办1次公开课,主讲人撰写和提交教学案例1份,观摩者均提交1份观摩或交流心得。

3. 同伴互助。对于磨课活动,我们立足人人参与、积极践行的原则,采取了“六步骤教研法”即:个人备课——小组讨论——课堂观摩——教后研讨——二次试教——反思总结。

4. 专题研讨。我们以年级为单位隔周组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以及专题研讨活动。我们还与“主题阅读”的倡导者刘宪华老师面对面交流,切实帮助教师们解决困扰教学的实际问题。

5. 成果交流。对“主题阅读”的研究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研究的行走方式,真正实现了教研相长,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课堂教学实战能力。

二、师生成长的“助推器”

骨干教师的成长得益于“主题阅读”课题研究。

工作坊与“主题阅读”结缘后,宋海鞭、胡仟境和陈碧军先后被评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2012年8月,工作坊宋海鞭老师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选拔。在最后一场封闭式的备课说课环节中,她抽到的课题是《地震中的父与子》,她把自己两年来参加“主题阅读”实验的感悟融入到说课中,充分考虑到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教学中,她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她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承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学生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然后,她通过让学生“议”——你喜欢文中的谁?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另外,拓展阅读《谁与我同行》和《懂你》也来自于“主题阅读”教材。这种“以文带文”与“批注式阅读法”的巧妙结合,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

工作坊一批青年教师也在“主题阅读”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2013年4月,我带李秋霞、廖雪红、叶丽艳三位年轻教师到深圳参加了“主题式阅读高级研修班”学习。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入深圳市新城学校、学府小学学习听课、诊课、评课,受益匪浅。回来后学以致用,廖雪红老师参加港北区小学教师说课评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叶丽艳老师参加贵港市城区小学语文教师“美文诵读”比赛荣获了特等奖。

“主题阅读”课题实验成为“工作坊”引领成员实施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李秋霞老师,率先在她所带的班级实施“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她也迅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

201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李秋霞老师执教的《走进大自然——整体识字》一课荣获了一等奖。评委评价她的课扎实有效,富有新意。

在“主题阅读”课题实践过程中,学生更是受益匪浅。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大多数都能背诵四五十篇经典篇目。不仅如此,孩子们还迷上了看书。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在家除了完成规定的作业外,每天都会看至少半个小时的课外读物。课堂上,由于少了喋喋不休的讲解,少了毫无意义的提问,少了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孩子们快乐地阅读,读得如痴如醉……

工作坊把“主题阅读”课题研究与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书香伴我成长”演讲、讲“国学经典”故事、“中华诗文朗诵”、“情满西江”大型诗会等活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展示了自我风采。

在工作坊送教下乡活动中,老师们把“主题阅读”的优秀课例送到了农村学校,辐射了3个乡镇2000多名师生,反响良好。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