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涯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涯规划方案

第1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涯发展规划;高中;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88-03

很多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神圣与向往已久的大学,入得象牙塔之后却发现竟是自己迷茫、空虚生活的开始: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没有奋斗目标地活着,最后甚至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料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另选专业。种种现状已经敲响了育人的警钟!当初填报志愿时认为热门的、好找工作的专业,可能在学生毕业时已经用人饱和甚至消失了,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应该成为每个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的发展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此发表了见解。她表示,我国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由此可见,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亟须加速进入各地学校课堂。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马嘉宾在2015年高考改革与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教育部起草的学生发展规划指导文件中,涉及学生规划的指导内容包括理想指导、心理指导、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也首次被写进规划纲要相关文件。未来,生涯规划或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5年左右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读懂如何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和生涯规划联系起来。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也提到“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三大方面之一就是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具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的部分学校已在高中逐步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必将成为当今高中育人的必然。

一、生涯发展规划:是何内涵?

1. 生涯

关于生涯,国内外学者给出过十余种定义。曼得和韦思提出:“生涯是一个人整个生命中所选择追求的一种行动方案。”克丹尼尔指出:“生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包括了一生当中的工作与休闲活动。”林幸台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其担任的职务、角色,但同时也涉及其他非工作的活动”,等等。台湾黄中天博士在他们的基础上归纳了生涯的四种特质:终身性、综合性、企求性与工作性。

2. 生涯发展

生涯发展于1953年由舒伯提出,强调个人生涯选择的毕生模式,即生涯是不断变化的。

3. 生涯发展规划

所谓生涯发展规划,是指对生涯发展进行设计。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要学会用动态思维来进行生涯的设计。笔者认为,生涯发展规划可以定义为在个人兴趣、性格、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分析、调整、行动、整合及反思来最终确立个人的生涯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过程。生涯发展规划是变化的、持续不断的,包括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家庭婚姻规划等。遗传因素及后天的环境、教育使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可复制的个体,做好生涯规划、发现自己的兴趣及优长所在,对于个人、社会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生涯发展规划:为何必推不可?为何从高中阶段开始开设?

生涯发展规划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而高中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关键时期,为个人成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连续性和过渡性的重要意义。

1. 高中阶段生涯发展规划设计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及学生的成长规律

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意志、能力等在这一阶段渐渐出现较大的差别。关注自己、渴望了解自己是高中孩子的共性,生涯发展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高中阶段的孩子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其生涯规划意识的关键时期,并且能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生涯发展学者舒伯所提出的生涯彩虹论中,提出15~20岁为生涯探索期,而这个阶段正处于高中阶段。(如图1)

2. 生涯发展规划设计能够教会高中生更好地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打造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十年前家长为孩子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基于毕业好找工作或是专业的热门程度,那么现在已经不再适用了――当孩子大学毕业时,很有可能一些行业已经消失、新的行业悄然诞生。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可以使高中生善于思考、懂得规划,更加明晰自己喜爱的行业方向、性格的特质以及能力所在,并在变化中调整自我,朝着选择的方向积淀、成长,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学生、家长面对发展及升学问题的现实需求

在从小没有人生职业目标、没有个人爱好,只知道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考取名牌大学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子们,常常处于“学习无意识”“人生无理想”的状态。升入高中的学生一直被家长按着“高考状元”而非“人生状元”的方向培养,那么一旦完成高考后,高中生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支点与奋斗目标呢?他们又是否有能力在短期内学会自主生活所需的技能呢?家长与学生对于想考入的大学与专业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氛围是否有明晰的了解呢?这些问题都是高中阶段亟须推行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需求使然。

4. 能够在生涯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涯发展规划教育能够逐步培养起高中生的规划意识与责任意识,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此,还要研发更加注重实践性及体验性的课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三、生涯发展规划:不应该仅仅在发达地区和名优学校开设

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的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逐步增加与完善,如上海的交大附中、天山中学、建平中学,北京西城区内的多所学校,深圳中学等都在逐步开展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我国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或普通中学则较少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就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来看,如果想更好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接班人、与国际接轨,生涯规划课程的普及就势在必行。解决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所以,生涯规划教育要面向全体高中生,它可以是精英教育,但不能只教育精英,对于普通中学及不发达地区的高中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四、生涯发展规划:我们准备好了吗?

当今学校,是“提分”还是“育人”?如果说20年前考入大学能够改变命运,“提分”有着较大的市场,那么现在或许已经行不通了。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放眼10年、20年,教育必定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高考的指挥棒已经在慢慢变化,自主发展与规划未来的一天一定会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

父母想培养有理想、能担当的孩子;国家的发展需要有眼光、敢作为的青年;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才智、负责任的人才。那么我们的教育中是否缺失了些什么呢?面对家庭、国家、社会的需要,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

1. 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设计及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高中阶段,并无较完善的生涯发展规划课程。一些学校在开设地方课程时曾编写过相应教材,但是过于简单且并不注重实践,结果没能很好地普及。所以,在高中阶段,分学段构建具有较强实践性、体验性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2. 用活动推动生涯发展教育

顾明远教授提出的四大教育观点之一便是“让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对于社会中种种职业的了解及兴趣点的发现,最好的途径还是通过亲身体验。一次看名校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所向往学校总体情况的了解,更能使学生萌动规划自己未来的意识、思考自己与名校要求的差距、以及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前进目标的计划,等等。很多职业只有深入才知道所处行业的不易与艰辛、要求及发展,也许走近了之后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与适合自己。

3. 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化程度及相关培训

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教师缺乏系统、正规的培训,许多学校不仅缺乏职业辅导专家,甚至连专门的职业辅导人员都难以配备,生涯辅导的职责大多由学校学科教师及其他人员共同分担。这些兼职人员中,大部分人并不具备相关职业知识及心理辅导、咨询的技能,由此导致辅导效果难如人意。另外,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职业资料收集机构,学校无法单独和全面收集职业方面的信息,这些都阻碍了生涯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家长、高校、社会资源的力量整合

生涯辅导如欲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学校、家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广泛支持,一个完整的生涯辅导体系必须整合多方资源。

第一,政府的支持,如帮助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对生涯辅导的法律保障和经费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涯发展教育更好地落实。

第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能够让学校在进行生涯辅导时获得职业指导与实践的机会。

第三,家长的参与及支持尤为重要:其一,很多高中生的发展方向由父母起主导作用,只有家长认识并重视生涯规划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而不是盲目、功利地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其二,家长资源非常优秀且各具特色,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可以帮助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职业、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第四,与高校及各类科研单位建立合作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提供生涯发展规划中所需要的量表、职业信息、师资、网站、课程等诸多支持。例如,台湾“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就开发出一套《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兴趣量表》和《大学学习探索量表》,前者可以为高一、高二、高三学生提供生涯规划、选科及选校的参考;后者则帮助高中生了解自己对大学各系的学习兴趣。

作家麦家曾经这样说过,“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现自我、树立理想的有力助手;是帮助高中生培养起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安身立命所需能力的智慧启迪;更是使高中生形成责任意识与使命感、育人强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益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孙震瀚.国外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149.

[3] 吴志功,乔志宏.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16):52-56.

第2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高中思想政治学科

一、我国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高中政治学科思想在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自2014年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全国各地已有多个省份纷纷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取消文理分科已成为这些方案的共同点。各地方案虽各不相同,但人们已将对方案内容的关注折射到关注学生的“选择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上,从而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高中生的“职业规划”上来。

我国的高中学生在就学阶段,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开始萌发初步的自我概念和浅显的职业意识,产生了职业规划的需要,。但据调查,44%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理想尚处于模糊阶段;51%的学生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明确的方向。即使确立了职业理想的学生,56%的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职业前景、工作内容不了解;对自己向往的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能力,62%的学生仅是一般了解,1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这表明,现在的高中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存在着对自我缺乏了解、对未来的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职业价值观扭曲、规划意识缺失、规划的行动能力不足等问题。说明我国高中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还较为薄弱。

面对21世纪,知识日新月异,社会分工细化,各行业深入整合、职业结构深层次变化,等情况,高中思想政治课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政治导向的正确性、逻辑关系的严谨性以及知识内容的科学性为前提,指导高中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自己准确定位,全面了解社会环境,科学地选择专业,促进高中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以学科思想为引领,积极规划职业生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鼓励高中学校适当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进行个人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而涵盖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内容的高中政治学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对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将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和从事职业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1.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打造精神内核

进入新世纪,我们的职业规划教育面临着新的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普遍形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催生了新的利益分配方式并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反映在选择职业时常常先考虑职业薪酬,整个社会职场的求职心态出现功利化的倾向,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腐蚀着青少年的价值观,高中学生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陷入“价值困惑”,需要正确的引导。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参与经济生活能力的发展需求,围绕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处于成长中的高中生进行诚信教育、法治教育、市场道德教育和相关政策教育。例如,第一单元在让学生认识商品、货币、价格、消费等常见的经济现象时,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第二单元在介绍企业和劳动者的相关知识时,强调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进取心和正当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劳动观。第三单元在介绍财富分配的同时,通过引导对不同职业收入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劳动光荣的信念,让学生明确“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第四单元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全面小康经济建设的基础、目标和战略重点,使学生明白,个人的职业选择要考虑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经济生活》在观点、内容的确定和材料的选取上,注重把学科知识中最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内容选入教材,这些思想有助于高中生特别是高一学生萌发职业的自我认识,在正确认识职业、就业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规划布局。

2.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将来的职业决策进行能力储备

在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大学生表示将选择别的专业,一些毕业生因缺乏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自己专业选择和未来从事职业没有计划性的思考,许多同学都是随波逐流,职业规划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这说明,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楚地了解自己,对自我进行全面的分析,以确定自己适合或该从事哪些行业。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从时代出发,将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以浓缩的方式呈现在高中生面前,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指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成功。首先,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指导高中生客观地看待自己,不从自我想象出发。哲学的辩证法思维特别是矛盾分析方法,它为高中生提供了观察事物、认识自己的科学方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引他们分析自我包括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找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并正视自己的短板;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会他们,在今后的求职道路上必须具备的哪些基本能力并要考虑每个行业的具体能力要求;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告诉他们,要想实现职业理想,今天必须先做好哪些相关知识和能力储备且应有所侧重发展出自己的特长。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教会高中生正确理性看待自身现实与职业目标的差距,并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这些哲学思维帮助高中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指导他们科学确定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规划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3.引导职业环境分析,指导职业匹配,培养职业选择能力

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职业选择是否与个人特质相匹配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生的发展。作为未来时代主角的高中生,对于职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了解越多、越全面,越能够对未来职业做出合适的选择。所以高中生在就学阶段就应该深入社会,寻找并搜集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了解在社会大环境中各职业的发展状况,在广泛了解职业信息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未来从业的方向。

第3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20-0009-04

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生涯规划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为科学、切实的生涯规划提供重要保障,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1]。俞国良[2]等曾指出,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是在纵横交织的生涯发展框架中展开的,其根本任务是建构完整的人格,有效地适应社会,其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面临着难以就业的困境。这一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生涯探索、规划和决策上面存在种种困惑,却没有及早接受正规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关键原因之一。如果中学生能尽早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所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和毕业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那就危险了。在当今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该如何将有限的知识学以致用,这就很有必要事先制定生涯规划,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自己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我国庞大的中学教育体系,存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相对滞后的现状,使得在中学阶段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起着引导、示范、催化、矫正和疏导的作用,这也正是基于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心理基础。它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全的情绪与情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独立的生存能力,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3]。本文以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现实情境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方式,探索中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生涯及生涯发展的演变

(一)生涯的概念

我国的生涯概念最早开始于孔子。孔子曾对人的一生进行过生涯规划:人只要本着“仁、义、理、智、信”的行为准则行事,以“克己复礼”的原则约束自己,采取《易经》的辨证思维方法,则可按如下步骤度过人生:“十五治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八十而圣”,如此则有望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4]。

西方学者对于“生涯”则作出了不同的定义。Shartle认为,生涯是指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McFarland指出,生涯是一个人依据心中的长期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选择以及相关的教育或训练活动,是有计划的职业发展历程。Webster强调的生涯是指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即个人终身发展的历程[5]。Super认为的“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6]。

综上所述,对生涯概念的定义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长期到终身、由静态到动态,由关注个体行为和职业发展向注重个体的心理特质与心理过程,在不断演变,而这一演变历程正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历程。

(二)生涯发展的演变

在生涯发展理论被提出之前,职业指导已经为人们所熟知[7],但随着生涯理论的不断演变,“职业辅导”逐渐被“生涯发展”所取代。生涯发展强调个人一生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个体在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各种角色的协调和整合,是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概念的转变被Super记录在自己的生涯发展理论之中,从此生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最重要的则是生涯发展教育被纳进了学校教育之中,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8]。生涯发展取代职业辅导,意味着从只关注人的学术发展与职业发展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该理念的转变在教育中展现的功能将会愈来愈明显,这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启迪。

对于人的生涯发展的探索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生涯发展的理论则出现在50年代,此时的理论涉及兴趣、态度与个性发展等因素,人们开始关注经济与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职业发展的影响。60年代生涯发展理论进入其成型的重要阶段,在60年代大批理论涌现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的检验,继续推动着生涯理论的向前发展,至80年代生涯理论的发展逐步进入到了成熟阶段[9]。

二、探索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

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是指把二者结合起来实施,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把握自身心理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生涯规划,使它们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不是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属于交叉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正是它们结合的条件和基础[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就业压力,中学生在生活事件、意识形态、成长、家庭、社会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心理问题[11]。生涯的规划同样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的生涯规划[12]。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下面就中学各年级的不同特点分别进行阐述。

(一)初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初中生奠定生涯成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因此,对于初中生的生涯规划内容选择不宜过于专业,应该适合于大多数初中生,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认识、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同时学校在组织与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建立层次递进的活动体系,以适合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促进其身心健康[13]。

初中一年级: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认知阶段,同时也处于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的青春期。教育应侧重给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的指导,使之了解生涯规划的一般知识,初步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初中二年级:这个阶段应考虑学生的能力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生涯规划的探索与尝试,并逐步提升相应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与合适的职业倾向,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需求并认识自身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理想积淀力量。

初中三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面临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和选择。一部分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投身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会继续升学,因此应侧重对其进行就业与升学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与技巧。

(二)高中阶段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身体的主要器官与性发育都趋于成熟,产生了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时也面临新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探索与解决矛盾的过程[14]。高中生需要面对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和高考后的专业选择,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中的重大选择,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要重视这个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抓住实施的关键时期。生涯规划的实施并不是杂乱无章地传授,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15]。

高一年级: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已有生涯规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继续对社会环境进行认知与探索。可以通过组织与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会、聆听专家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专业特点,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特长、优势和局限,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特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为高一结束后的文理分科做好充分准备。

高二年级:学校一方面要强调分科方向,让学生对自身文理各科的学习情况有清晰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科学习后,也可以对分科结果作出调整,这时就需要得到学校专业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顺利进行调整。同时,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会探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高三年级:这一阶段应着重进行专业选择、就业心态等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实施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和填报技巧,举办专业选择、就业程序的讲座;对毕业生提供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与指导;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升学、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升学和就业期望,帮助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休戚相关,但两者却不存在替代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2]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2]”。

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具体设计的生涯规划方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6个“W”问题[16](见下页表3),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生涯规划方案。

三、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及启示

生涯规划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评估的出发点不是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授受程度,而是通过学生是否有更明确的自我认识、是否增强了生涯规划的意识等标准进行评估。此外,评估的参与者也不能忽视生涯规划的主体――学生。

(一)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的跟踪档案,记录并有效地监督个体在设计生涯规划及其确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历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给予其相关的生涯规划辅导,及时纠正偏差,以帮助中学生提高综合素质[15]。生涯规划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能对每位学生提供切实帮助,为生涯规划辅导和心理咨询提供了重要保证。同时,这也是评估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二)各种心理测验辅助评估

开展各种心理测验,如职业兴趣测验、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职业能力测验、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等等,这些测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测验前要先充分学习该测验的使用手册,了解测验用途及使用规则。此外,解释测验分数的时候也要得当,测验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是主观给学生“下诊断”和“贴标签”,所以不仅要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还要帮助学生针对测验结果,寻找改进与提高现有状况的方法。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生涯规划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素质拓展训练、成功校友经验分享、模拟招聘、兼职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峰.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互动[J].教育与职业,2012(17):88-9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63-67.

[3]江光荣,柳BB,黎少游,等.国内外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27-32.

[4]任卓.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5-129.

[6]孔春梅.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综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9(3):5-9.

[7]吴武典.生涯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9-21.

[8]胡春森.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35(4):41-45.

[10]褚庆文,施永斌,孙秋芳,等.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56-658.

[11]骆一,郑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661-664.

[12]王亚歌.初中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杨蓁.普通高中职业指导实施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4]何晓丽.青少年生涯教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5]Nevill D 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J].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1997,45(3):288-292.

第4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学生 自我定位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当然,学生时代的目标规划更接近理想化,中职学生在中考之后经历了第一个方向性的选择,面对职校生涯的开始,包括专业选择、学校选择等,很多人并不适应,这就是短期职业生涯的开始,是三年制还是五年制?此后都将在各个时期做出阶段性的目标和规划,而且是面向社会需求、企业需要的这个大方向展开,包含做人的原则、专业的结构、中期的追求,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和职业市场规则,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算得上是中职学生的初级GPS导航仪。

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什么时间做职业生涯规划最合适

最合适的规划时间应是高中时代,而中职学生正好处于高中时代的年龄,因为这个时期人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他们虽然没有高考决定一生职业的压力,但同样有上大学、就业、参军、创业的机会。在职业定位之前,进行相关的测评,根据个人情况,做出符合市场职业需求的分析,这比高中生更有超前性。以此为据,作出职业生涯规划,再根据规划选定职业方向,这是最佳方案。这个方案符合中职短平快的专业特点,更侧重于技能的应用上,符合边就业边学习的原则,职业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以苏州为例,每年全国有大量的人才流向苏州,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巨大需求,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每年的缺口达15万之多,高级蓝领紧缺。这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好的就业就是中职学生的短期职业生涯目标,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短期就业、中期培训、长期高技能人才的战略解决规划要结合所在城市的发展规划、就业前景,增加复合专业发展规划、成人高考规划等内容,增强与高校大学生的竞争能力,逐步向高级蓝领转变。

这种规划的考虑主要来自市场的压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正在缩减。为此,中职学生应该考虑到这种与大学生的竞争因素,在进入职校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三、中职学生的自我定位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青年人的就业困境远不止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有1.5―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多数是20―30岁的年轻人。他们进入城市的优势是适应性强,缺点是技能操作水平低,但要看到他们肯吃苦,肯学习,对生活的质量追求比较强烈的愿望。中职学生的自我定位非常关键,学什么专业,专业的前进如何,能否适应繁重的工作环境最为重要,自身的定位不行,再好的规划也无用。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加强责任心,不断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坚持良好的做人原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文凭可以参加成人高考,没有技术可以学习,这就是最好的自我定位,采取逃避的态度是最大的失败。以我校学生为例,由于苏州市场比较繁荣,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参军,这也是一种定位,到部队一样学习技术,有些学生选择中途退学进行自我创业,虽然开始阶段不太适应,但都能走过困境,因为他们进入技校学习后感到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的发展,选择了放弃。转变思路,而不是转变态度,这是正确的自我定位。对比那些感到上大学无望的悲观学生,在技校无所作为的学生而言,他们是成功的自我定位,至少是对自己负责。

四、职业生涯规划给中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阶段谈理想,中学阶段谈高考,中职阶段是相对比较迷茫和灰暗的一段,也是人生的一个小转折,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变化很大。学校开展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专业讲座、职业指导讲座等,这些帮助虽有触动,但不能改变学生内心的心态。针对学生特点,我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从客观环境、主管态度、现实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讲座,外请经验丰富的专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成功的校友学长进行互动,让学生看到了危机,更看到了希望,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的需求,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培养学生就业的兼容性,给学生第二选择的机会,给每个学生都进行自我定位,甚至举办家长讲座,强调职业生涯的对他们的重要性,让家长从一开始的无所谓到后来的认真对待,让孩子从无所适从到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此推动了学校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专业的模块化教学,增加考工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5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他一手打造出中国最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新精英生涯国际教育科技中心,他的微博粉丝达200余万,他在众多80后的眼中是一名足以颠覆传统职场理念的生涯大师。

他就是古典,一个拒绝循规蹈矩的人 ,一个敢于为梦想而行动的人。“从不可能到可能,只需一点改变,你的人生也许就此大不相同。”

拆掉思维里的墙

古典曾说,社会发展变化太快,过去的“专业对口”和“一个职业干到底”都已过时,现在专业技能是优势,而不能成为限制。正如他的一部专著的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只有拆掉思维里的墙,才能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只有打破那些禁锢发展的思维枷锁,才能发现人生更多面的精彩。

大学毕业正赶上出国热潮,古典报了新东方补习英语,为备战出国留学而攻克语言关。在新东方的几个月里,他开始反复思考自己的未来:已经学习了四年依旧毫无兴趣的土木专业,继续深造是否是最好的选择?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22岁的古典大胆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留在中国,寻找自己真正的方向。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新东方的理念让当时正处在迷茫期的古典一下看到了自己所寻觅的目标。在突击英语的几个月里,他发现自己在记忆英语单词上有特殊的天赋,别人花费几个月都难以掌握的GRE单词,他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坚定地相信,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能力,他要去新东方把这种方法分享给更多人。

2000年初,古典从湖南只身来到北京应聘新东方教师。投送的简历没有音讯,他直接找到了招聘部门的主任,大胆举荐自己试讲一堂当时在新东方还没有开设的词汇课。学生的认可证明了古典的能力,他被新东方留用,成为了GRE词汇讲师。

俞敏洪曾回忆最初对古典的印象:“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古典是在2002年。他在新东方楼下发GRE班的传单,我邀请他到我办公室,并且对他说:我希望你成为一个比我更加好的词汇老师,他告诉我他叫古典。我知道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低谷,失恋、想逃离出国、放弃自己的专业。新东方真正吸引他的,应该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

2007年,当古典在新东方的执教之路做得顺风顺水之时,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辞职创业。更令人惊讶的是,他选择了当时中国鲜见的“生涯规划”领域。

从词汇讲师转向生涯规划,古典做了充足的准备。他系统学习了职业规划、心理学、国学等科目,同时考取了美国生涯教练国际认证BCC,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和企业教练四个认证的生涯发展专家。

2010年,古典将自己几年来对生涯规划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归纳出书——《拆掉思维里的墙》,对很多看似正常的思维怪圈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买房,卖梦想的房奴”“爱奴:你一个人也能好好过下去”“不要只和要结婚的人谈恋爱”……一个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为都市人解开了一道道心中的枷锁。75万的销量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本书籍的传奇,更是一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古典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也改变了古典的人生轨迹。自此,“生涯规划”理论开始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生涯规划领域里的“新精英”

2008年,新精英的横空出世,将“生涯规划”理念带入了中国,经历了初创期的艰难,到逐渐摸索出面向不同人群的产品线,新精英在生涯规划这片空白的市场里开辟了自己的生存模式。

根据国家新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定义,生涯规划技术旨在帮助个体发现最佳潜能的结构优势,并科学确立适合发展的核心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提升自信、完善不足,解决在学习、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在2000年初的中国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大多数求职者为寻找一份好工作而为自己设定职业规划时,古典敏锐地发现生涯规划的巨大潜力,并创立了一家专门做生涯规划的公司——新精英。

对所有尝试新鲜领域的创业者来说,机会与挑战并存。新精英成立之初,团队只有核心的五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接到新的工作就大家一窝蜂地冲上去解决,对于初创期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地发挥创始人的才能是实现企业发展最核心的动力。慢慢地,公司的业务开始扩张,部门开始出现,早期亲力亲为的创业团队逐渐转变为以培训为主,执行为辅。同时,古典也在市场的检验中不断调整新精英的产品,生涯规划从最初定位在大学生人群到逐渐朝着另外两个方向扩展:一方面是面向更年轻的人群,比如高中生人群,强调对特质的发现和发掘;另一个方向是职场人群,针对员工能力的提升、培养与生涯的平衡。

虽然骨子里有着理想主义的情节,但古典同样是个接地气的现实主义者。在公司他反复强调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不管你有多理想化的梦想,一定要以一个具体的、实际的、有行动的、能改变世界的方式去工作。新精英的口号是:不让雷锋吃亏,有付出就应该获得合理的收获。

2013年,新精英正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第三阶段。在产品线上,生涯教育、生涯认证和企业培训三条产品线已经搭建完成,咨询业务也做得风生水起,公司已从最初的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团伙”模式,变成了以市场需求结合企业优势的企业发展模式。在成长中新精英积累了一批最珍贵的财富——新精英学员。凭借着良好的口碑与品牌度,新精英的客户中有40%都是来自学员的转介,这不仅是对原有工作的肯定,更为新精英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精英以它的魅力、特色吸引了很多人,打造出它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乌托邦的团队

与其说古典是在新精英里打造自己的团队,不如说他是在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构建出梦想中的“乌托邦”——在这个游乐园般的团队里,每个人都尽情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永远对未来保持着探索心,并且不断学习、成长,成为自己本身的样子。

每个企业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酷爱武侠的马云称阿里是江湖,而古典把新精英比作游乐场,一个帮助人成长的游乐场。新精英有句口号叫“在热爱的领域中努力地玩”,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且是带着玩的心态。

在古典眼里,自己并不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他不懂绩效管理、也不懂KPI,对组织架构更是一窍不通。他把条条框框的用人标准物化于几个核心的管理理念中。他对人充满信心,无论是员工还是客户都是如此;在合作上,他只选择专业人士,找到天生对这些专业领域的追求高于自己的人能够把他从琐碎的“监督”中释放出来;而第三个理念是工作与生活平衡。古典相信只有工作和生活平衡时,幸福感最高,做出来的东西都会不太一样,因为只有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爱自己家人的人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

蓄势待发,只等红利东风

“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别人,只是自己。”未来的3~5年,生涯规划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新精英来说,它正翘首期待行业的东风,振翅飞翔。

未来的3~5年,新精英将迎来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古典基于对市场和自身分析得来的。新精英在创建的5年里基本完成了从商业模式的探索到产品体系的建立,具备发展的前期条件;更重要的是经过五年的磨合,新精英已经培养出一批非初创人员的咨询团队,通过学员证明,第二代的咨询师在咨询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超过了第一代咨询师,具备了持续产出咨询师的体系。另外,新精英已经做好了信息时代的布局,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从市场环境来看,新精英的起飞并不是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得来的,而是通过整个生涯市场迅速上升而获得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的生涯规划市场还处在孵化期,但在未来几年,生涯规划将迎来一次市场发展的大潮,为新精英这样的企业,带来一次难得的“行业红利”,这便是新精英要等的“东风”。

从2007年创办新精英到现在,古典认为自己所取得的最大成绩是让更多人正视和理解了“生涯规划”这个理念,“理念的觉醒是最重要的”。对于未来的发展,他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生命的可能性,快乐而自由地奋斗。他愿意看到更多的年轻人真正地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生涯规划

《职业》:哪个阶段的人群最需要做生涯规划?

第6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一、生涯角色扮演

生涯角色扮演是生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是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生涯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各种生涯角色,从而习得生涯知识、技能与方法,改变生涯信念,实现生涯发展。例如,为了体会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角色,在一次生涯课堂教学中,把生涯角色的体验作为一个项目,采用了生涯角色扮演法授课。

生涯角色扮演基于美国著名职业生涯专家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他将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后来舒伯又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即“生涯彩虹图”。它形象地展现了一个人的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图的外圈为主要发展阶段,内圈的范围、长短不一,表示在该年龄段各种角色的分量;人在同一年龄阶段可能同时扮演数种角色,因此彼此会有所重叠,但每种角色所占比例则有所不同。根据舒伯的理论,一个人一生中要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如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等,他们就像彩虹同时具有的许多色带,色带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代表这种角色的历时与投入时间精力等。在生涯课上,要求学生演“一家人的一天生活”的小品,他们分别扮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小孩,演绎一天中每位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休闲等。通过角色扮演,不仅能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到人在不同人生发展阶段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人生舞台,担任不同的工作,履行不同的使命,而且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思考人生生涯发展历程、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感悟各种人生角色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生为什么要进行生涯规划。只有在感悟各种人生角色基础上的生涯规划,才是有生命力的规划。

二、生涯人物访谈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职场人士交谈而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探索活动,是获取可靠职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生涯教育的一种实践项目。生涯人物访谈以“问题”为线索,以“答案”为导向,以“发展”为目的。生涯人物访谈的一般流程包括确定访谈对象、收集访谈人物的相关信息、提炼访谈提纲、联络访谈对象。生涯人物访谈的内容一般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性质、环境、收入、福利、工作时间、就业地点、所需教育、就业机会、培训或经验、能力要求、生活形态、组织文化和发展前景等。生涯人物访谈的对象要选择具有一定年龄梯度的有代表性的职场人士。访谈前,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精心设置系列问题;访谈过程中要善于倾听与提问,做好记录;访谈结束后要辩证地分析访谈内容,做好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例如,高二年级的马舒婷(化名)同学想将来从事中学教师职业,她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下面是她与一位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交谈的部分内容:

学生:老师好,请问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每天要做些什么?

教师:备课、讲课、批作业、写教学反思、和学生谈话等。若是年轻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参加各种比赛,做研究、写论文等。

学生:就您的工作而言,您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教师:就我而言,最喜欢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如参加各种公开课、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等,还有享受寒暑假。最不喜欢的是重复性的工作,如批改作业等。

学生:您当初是如何找到这份

工作的?

教师:我们那个年代是包分配的,工作肯定有,但具体到什么学校要靠教育局安排。现在老师就业要参加教育局或学校的招聘考试了。

学生:您如何看待教师职业将

来的变化趋势?

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教师职业应该是受人尊敬的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小班化教学是趋势,因此,教师的需求量应该是稳中有增。我对教师职业未来的前景还是看好的。

学生:现在应聘教师应该具备

什么条件?

教师:学历方面,现在杭州的小学一般需要本科,中学需要硕士研究生,大学需要博士研究生。至于是否师范院校毕业问题不大,但需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学生:教师职业应该掌握哪些

职业技能?

教师:一般要有专业技能、管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等。

学生:教师职业对知识和经验

有何要求?

教师:教师职业需要具备相应

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一般就业前需要见习实习经验。

学生:教师岗位职责有无明确

的规定?

教师:教师岗位职责一般有明

确的规定,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聘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等。

学生:您感觉教师工作压力主

要有哪些?

教师:像我们中学教师的压力

主要来自升学的压力,小学与幼儿园主要来自安全的压力。

学生:您觉得教师职业的劳动

强度如何?

教师:说起来是8小时工作制,但教师很多工作在8小时之外,如晚自修、备课、改卷、家访、为学生解惑等。目前而言,教师职业工作强度还是较大的,尤其担任班主任工作就更繁琐、更累了。

学生:教师职业最大的挑战是

什么?

教师:目前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期望越来越大,教育本身处在深化改革时期,学生、知识、教育要求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师职业的最大挑战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学生:教师职业报酬如何?

教师:政策上讲,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不过,选择教师职业就要有奉献的准备,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哈哈。

学生:您感觉像我们将来希望

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大学时需要重点培养哪些能力?

教师:爱的表达与传递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互联网+技能等。

三、参观企事业单位

在生涯教育中,生涯角色扮演和人物访谈都是间接了解生涯角色,而参观企事业单位则是深入真实的情境,去观察、感悟真实的职业。但参观有些时候只能是表面的感知,其缺点是不能深层次地洞察职业内涵及工作要求。作为高中生涯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参观企事业单位是一个很好的感性认知项目。例如为了了解汽车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及相关的职业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参观汽车制造厂的项目。参观前,要求学生设计项目活动方案,包括确定参观的任务、活动的计划、行动的过程和参观报告的撰写等。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有关汽车制造业的信息,了解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发现了汽车生产的一般流程工艺――冲压工艺、焊装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和检测工艺;知道了汽车制造业对员工的学历、知识、技能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工作报酬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汽车生产线的高科技含量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感。通过参观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职场的真实情境,有利于作出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涯规划。

四、调查专业与高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序为“一小部分”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75.2%;学生对所选专业与学校的了解程度:非常了解占 2.1%,完全不了解占10.0%,比较了解占26.8%,不太了解占35.5%,说不清楚占25.6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北京部分高校的大一学生做过一个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65.5%的大学生表示将选择别的专业。笔者学校对全校高一学生进行了生涯发展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大学专业了解程度如下:完全了解占0.1 %,较了解占1.5%,一般了解占5.7%,不了解占89.6%,完全不了解占3.1%;学生对高考科目“7选3”确定程度:已经确定占的0.6%,较确定的占3.5%,不确定的占95.9%。由此可见,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对专业、高校认知和规划意识的缺失。但是新高考改革方案出来后,高一学生就面临如何选考、选专业和选高校的问题。

调查是解决选考、选专业和选高校困惑的基础。深入具体地对专业与高校进行调查,是探索专业与高校真实情况的重要途径。在高一暑假,设置“高校专业调查周”的项目,要求全体高一学生深入调查不同的高校与专业,学生按照专业分组,设计调查专业与高校的项目活动方案。例如,有位学生想调查心理学专业,她找了三位喜欢相同专业的同学组成一个探索小组,他们找了相关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各年级的大学生各两名和一些老师,以及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了解到一些信息,并撰写了专业调查报告。

调查前,他们设置了如下调查提纲:

1.心理学专业学习哪些课程?属于什么领域?有哪些分支?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专业?

2.心理学专业有哪些名校?写出具体的国内外一流的学校和院系名称及排序,并分析各名校、院系的优点与缺点。有哪些具体的名师?写出名师的具体介绍和专业成果等。

3.与心理学专业相关的专业有

哪些?它们具体研究什么?(这样不仅加深对本专业的认识,也为日后转换专业做好铺垫。)

4.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对社会和生活有什么价值?

5.心理学专业毕业后能从事哪

些职业?就业率如何?年薪多少?

6.学心理学专业的牛人、名人有哪些,成就怎样?专业领域中的牛人是怎样成功的?他们现在的成就是什么?他们在学心理学专业时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和故事?

7.心理学专业领域的权威机构

有哪些?

8.心理学专业适合什么人学?有哪些具体的素质要求?

9.如何才能学好心理学专业?包括要重点学习的专业内容,专业学习的资源,如网站、论坛以及学习的圈子等。

实践表明,通过调查,学生获取了大量有关心理学专业的信息,对心理学专业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为未来的专业选择与生涯决策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五、职业体验与模拟

第7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辽宁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席丙堯

【摘 要】随机选取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共179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调查,根据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得分,选取80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干预研究,探讨《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思考广度分量表外,实验组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认识”、“生涯计划”及总生涯成熟度上,前后测的差异值均高于控制组的学生,说明《生涯课程》确实能够有效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适合在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生涯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098-02

一、提出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里面,生涯规划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字眼,从学校环境来说,很少有中职学校配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般由德育教师来教授这门课,而且教材多变,没有固定教材,导致教师很难把握,因而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从学生来说,中职生很容易自暴自弃,进入职高“混日子”,中考失败加上生涯规划的缺乏,很容易陷入“毕业就是失业”的境遇。

国内学者倪幸安的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对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主要集中在生涯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的研究上,具体的学校生涯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很少。宋飞、黄玮指出《中学生生涯与规划课程》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国内学者窦俊、张英萍等人的研究发现,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普遍偏低,而邓宏宝、王中、顾建军等人在研究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迄今为止,中职学校还未有成型的生涯课程。综上所述,当前中职生的生涯成熟现状值得重视,而且对中职生的生涯干预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参考林清文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手册》等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了一套《生涯课程》,以期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为中职学校的生涯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为了便于日常教学,该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模式,见表1,以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80名中职生为研究对象,自编中职生《生涯课程》为自变量,以中职生在林幸台《生涯发展量表》上的总得分为因变量,探讨《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2.研究变量。

(1)自变量。参考林清文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手册》,自编中职生生涯课程大纲,见表2。

(2)因变量。本研究中的因变量是以中职生在林幸台《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值为依据。

2.被试。随机选取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共179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调查,根据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的得分,选取80名中职生进行生涯成熟度的干预研究,选择生涯成熟度一致的两个班级,见表3。依照每个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分别确定实验组和控制组各一个班级,被试特征具体见表4。

3.数据分析。实验组参加由主试担任为期9周的中职生生涯课程学习,而对照组则处于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不参与该课程的学习。9周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三、《生涯课程》对中职生生涯成熟度的影响

以被试在《生涯发展量表》上前后测得分差异值为依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总量表及各分量表上的差异性,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总体生涯成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t=14.901,p<.01),而且在总得分上,实验组学生生涯成熟度的变化值(M=73.05)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的生涯成熟变化值(M=15.31)。除了思考广度分量表外,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计划和总生涯成熟上,前后测分数差异值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且实验组学生前后测差异值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学生。

这一研究结果显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在没有接受生涯课程辅导前,生涯成熟度普遍偏低,他们大都采用消极的方式面对自己的生涯发展任务,认为自己只要读好书就可以,反正专业是父母选的,来中职就是混日子,不需要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认识自己,对职业认识不清,很少去思考关于生涯发展的问题,认为自己将来“混口饭”吃即可,对职业生涯持害怕、彷徨的负面感受。但是,经过《生涯课程》辅导之后,大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抱着乐观、笃定的态度,具有丰富而正确的职业知识,能够广泛且深入地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所需能力与资格条件,能理性地分析自己,并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价值观及能力特点制订生涯方向,并敢于为自己的抉择担负责任。可见,《生涯课程》能显著提升中职生的生涯成熟度,适合在中职学校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倪幸安.中小学生涯教育课程方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宋飞.高中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12).

[3]黄玮.中职生生涯教育问题与研究——以温岭市太平高级职业中学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窦俊.中职生职业成熟度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4).

[5]张英萍.解决取向生涯团体辅导对职高生生涯成熟及生涯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 .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6]邓宏宝.国外中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

[7]王中,顾建军.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课程实施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第8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选修课程“碎片化”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学校没有明确选修课程建设的逻辑原点,只一味地迎合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的选修课程门类、数量和比例的要求来规划课程,没有根据校情、学情对课程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也没有构建起逻辑体系清晰的课程开发建设框架;二是开发者对课程开发理论和能力准备不足,没有对所开发的课程进行一定的逻辑建构,导致课程内容零散、低端,形不成严密的逻辑体系。

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不加以克服,难以真正体现选修课程的应有之义,即使有了一定的选择性,也难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要克服选修课程的“碎片化”现象,还需要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课程开发实践者的不懈努力。

一、明晰课程规划的逻辑原点,确保学校课程规划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学校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独特优势,使独特优势得到延伸。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无疑是规划建设好学校课程体系的逻辑原点。由于我市的普通高中生源分层非常明显,存在显著的群体分层。群体的显著分层势必形成学生职业倾向的明显差异。由此可以推断,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制订出来的课程规划,都应充分体现自己的生源特点、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有自己学校的鲜明“底色”。但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程开发存在相当高的趋同性。因此,各校在开发选修课程中应明确课程规划的逻辑原点,科学地设计学校课程规划。

二、明确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确保选修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选修课程的教学起点应与必修课程一致,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切合。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明显低于高中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一门称为《生活大百科》的校本选修课,其中一讲“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内容包含对节日的形成、节日的发展、节日的传承以及一些传统节日的介绍。了解课程规划的教师都知道,这是小学“品德与生活”中的内容。小学生都已经十分清楚的内容,让高中生再学习,那还有何意义?因此,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定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既是选修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也是选修课程教学的起点。

三、以“课程链”和“课程群”为开发策略,构建起脉络清晰的选修课程逻辑体系

“课程链”是指根据学生人生规划所确定的职业方向,全面分析该职业方向所需的基础学识、人格素养和能力构成,对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进行建设,形成链状的课程结构。例如,对一位立志于从事人文类职业方向的高中学生,我们就应该为其构建起“国学类课程―棋琴类特长课程―文献及档案整理类课程―区域历史及族谱修编类课程”这样一个课程链,以供这类学生选择修习。“课程链”的还有一种组成是,同一学科领域内从基础到提高,再到创新拓展,呈现一个递进的链状进阶课程体系。“课程群”是指按照一定的领域向各类选修课程开发方向辐射形成的课程群体。如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这个领域学校可以开发普通生物学(大学选修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水培(职业技能类课程)、植物对水环境净化的观察和研究(社会实践类课程)、基因工程最新进展探析(知识拓展类课程)等课程,以形成一个课程群体。课程链和课程群的开发策略,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课程间逻辑关系,并有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课程群”还有一种模式就是课程“同心圆”或者说“同心球”。课程开发基础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优势力量,以学生职业方向所需的学识和能力为原点,从不同的培养素质构成各个角度发散开来的一个同心圆(同心球)。如一个学生确定的专业倾向为动漫设计,其与语文相关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要考虑文学知识、影视作品欣赏与创作、视听语言等,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拓展类课程要考虑立体几何的深化、数学建模等,与生物相关的要考虑人体结构、脊椎动物学等;兴趣特长类校本选修课程主要应涉及素描、色彩、摄影、平面视觉等;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应包括平面设计、美术设计基础,还有艺术修养等。总之,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从单科化走向综合化,强化一定职业领域课程的整合和融通,倡导综合设计,单科开发,进而避免课程之间的割裂。

四、完善选修课程实施的逻辑架构,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9篇:高中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一、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1.大学生自主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不强

每个人的内在与外在条件、主客观环境都不相同,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相同。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各级学生组织也开展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某些教师和学生还存在着借鉴、模仿甚至应付的情况。这表现出一些大学生自我认识狭隘,不能从个人的实际和社会需求来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而有的教师主体意识也很薄弱,为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缺少个性,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

2.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认同感不强

虽然有些高校一直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很多教师也为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很多的大学生并不认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义。他们认为指导工作只是“纸上谈兵”,指导教师也只是“空谈家”,并不能从根本上对找工作有任何帮助作用。加上有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同时还要兼职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甚至共青团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角色对立很容易让学生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产生排斥心理和不认同感。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指导教师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让他们接受教师这个人,信任教师,教师所做的工作才能让学生信服,让学生接受。

二、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的“EEB”作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1.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发挥情感作用

(1)增强角色魅力。作为教师,要提高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就一定要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大学新生入学时,由于处于生活适应期、学习方法调整期、人际关系磨合期,这时的他们非常需要老师的情感帮助。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情感力量,树立威信、增强角色魅力的最有利时机。所以指导教师要充分地扮演好老师、朋友、亲人的角色,做到以心换心、以诚对诚,学生的崇敬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有了积极的情感特征,就能主动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化,达到师生间心灵与情感的沟通。

(2)增加指导的可信度。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时,指导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产生成就感,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有积极上进的愿望,面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指导教师更应该带着真挚的情感走进他们的心灵。要认识到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认可,当他们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时,会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建立。在融洽的师生情感的作用下,学生自然会把指导教师看作是人生的导师,把指导教师实施的指导工作看作是为自己人生指引方向,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增加指导工作的可信度。

(3)形成凝聚辐射圈。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名指导教师往往要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我认知、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各不相同。本着“个性化”的指导原则,指导教师要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当学生处于迷茫时,就会愿意和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同时,通过学生之间对于教师“口碑”的宣传,慢慢就会产生凝聚作用,在教师身边形成一定的凝聚辐射圈。

(4)改善工作方式。如果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时只干巴巴说教,枯燥乏味,学生自然会毫无兴趣,甚至用“理论指导家”为他们进行角色定位。这样就远远达不到指导的真正目的和指导效果。只有真诚地去读懂学生、真切地去认知学生、真心地去对待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达到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指导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提高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2.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发挥信任作用

(1)改变学生觉得指导工作“无用”的心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渴望独立生活,在思想上有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但学生的自我认知还不完善,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而自我期望值却又较高。浙江理工大学曾经做过师生间的信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教师对大学生的信任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见高校内的师生关系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存在“无用”的认知心理也不是空穴来风。因此指导教师一定要用人格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来增强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和信任,实实在在地提升指导效果。

(2)探究学生“隐藏”的心理。就指导对象对规划指导的社会反应而言,在西方社会,大学生已经普遍乐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进行人生规划、职业选择时大多会主动去寻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的帮助。而在国内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水平都不高,真正想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并不多,偶尔有学生想要寻求帮助时也是“三思而后言”,并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自己的真实情况。因此,指导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多接触、多沟通,用真诚的心打开学生“隐藏”的心理大门,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帮助学生坦诚地在老师面前展示自我,让老师能从准确的方向入手为学生进行指导。

(3)改变学生的“放弃”心理。实际上要想真正解决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关键要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样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而在学生确定奋斗目标、实施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阻碍和困难。这时指导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前提下,开展跟踪问效指导,协助学生按照既定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或者是适当调整行动方案,让学生品尝到短期目标实现后的成就感,从而坚定实现长期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3.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发挥平等的力量

(1)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中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指导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做学生的师长又要做学生思想和生活上的朋友。不因为一次犯错而放弃学生,也不因为学生的现实条件或者是家庭情况而忽视学生。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同时尊重学生的不同选择,不能用一个模式和标准来指导所有学生的生涯规划。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尊重自我和他人,形成健全人格。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意味着在交往中要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基本前提。由于师生间对立关系的界定,各自的生存性质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摩擦与误解的产生。因此指导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既不能因为自己是指导者、教育者就觉得高学生一等,也不能把学生单纯地看做被指导者、受教育者和无知者。要认识到师生之间本没有绝对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在必要时,指导教师要能采取一定的方式、渠道或协调机制来化解师生间的利益冲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存在。

三、发挥“EEB”作用的几个做法

1.充分调动学生的需要动机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自主与依赖、独立与逆反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渴望自由,希望自立,不喜欢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渴望帮助与扶持。由于自尊心过强,个别学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个体对情感的需要,“该出手时再出手”,才能获得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与接受。另外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需要动机,为顺利进行教育引导做好铺垫。

2.有效利用学生的情绪,因势利导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教育者要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心理的最佳状态,因势利导,指导工作才会效果显著。在学生情绪、情感不佳时,教师要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疏导,不能凭主观意愿强硬地开展工作,以避免问题激化。

3.接受延迟满足

每个人都有需要和欲望想得到满足。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希望指导工作立竿见影,马上见效。但从人的心理接受和行为修正过程来看,没有一定的时间是不可能实现转变的。所以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指导者,很大程度上需要指导者个人要能接受延迟满足,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改变,不能急于求成。

4.做到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