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音乐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音乐教育案例

第1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本土化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江苏的音乐基础深厚,其中江苏民歌,在中国各众多民歌之中深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像苏南民歌《茉莉花》、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民乐《二泉映月》等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江南丝竹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江苏的地方戏曲表演艺术也是品种众多,现存的影响较大的有昆剧、锡剧、淮剧、扬剧、滑稽剧、淮海戏、柳琴戏、梆子戏等。带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曲艺也各具特色,其中苏州评弹、评话,扬州评弹、评话,徐州琴书,淮海锣鼓,南京白局等影响较大。作为全国的教育大省,江苏地区的初中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认识有多少呢?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所接触的音乐环境几乎被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中的音乐所占据,这些媒体被大量的流行音乐包围。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相比,旋律简单、舒畅,朗朗上口,歌词内容大多以情爱为主题,此类内容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因此,大多数中学生排斥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有着极大的偏见,对民族音乐知识更是知之甚少,以至于有的学生把《光明行》的曲作者刘天华说成是刘德华,这不得不让音乐老师痛心。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初中音乐教材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但我认为弘扬民族音乐要先从本地区乡土音乐开始,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古至今,乡土音乐就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地方史,它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本土人们社会生活的缩影。在内容上有不少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反映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学习、欣赏乡土音乐具有其他音乐难以替代的作用。优越的乡土音乐环境与基础,等待着课堂音乐教学去抓住精髓,体会精妙,评点特色,总结规律。让学生从乡土音乐入门,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由学习而继承,由普及而提高,应是发展民族音乐的最佳途径。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我们江苏地区所使用的初中音乐教材中又有多少关于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呢?请随笔者走近教材,看看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材的使用情况:

现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主要使用人教版和苏少版的教材。其中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由“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构成的。而苏少版由“表现与实践”(演唱、演奏)、“感受与鉴赏”(欣赏)、“活动与创造”三个模块够成。从以上两个版本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只有七年级没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四册书中各有一个单元通过“感受与鉴赏”教学来感受江苏本土音乐,另外,在“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中也提到江苏本土音乐相关知识。在苏少版中,则恰恰相反,只有七年级有江苏本土音乐的内容,并通过“表现与实践”、“感受与鉴赏”来实现的,八年级、九年级的音乐教学中都没涉及到。可见,不论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特别是苏少版),江苏本土音乐内容都很少。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有义务弘扬本土化,而作为一种文化,更应该延续下去。

在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中,该如何把这样一种文化延续下去呢?又该如何培养学生对江苏本土音乐的特别情愫呢?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知识积累,同时加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解读新课标,努力处理好“多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即:音乐教育要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现就以上想法作一具体阐释:

一、教师是课程理念的主要实施者,要实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民族音乐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江苏地区中学音乐教师队伍中,一部分教师没有或很少受过基础的民族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江苏民间音乐知识,对民间艺术只是略知一二,不甚了解,很难谈得上喜欢。音乐是情感艺术,如果音乐教师自己已经感动于古老的江苏民间艺术,在师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肯定可以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共鸣。试想一个不喜欢江苏民歌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喜爱江苏民歌的学生呢?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音乐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研究江苏的民族民间音乐,除了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能准确地区分苏南、苏北各地方、各类民歌,掌握典型的戏曲和曲艺音乐,如昆曲、苏州评弹等能力外,还要演唱一定量的江苏民歌的能力,除此之外,至少掌握一门民族乐器,并具有组织小型民乐队的能力。

二、面对江苏地区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江苏本地区乡土音乐内容短缺,需要编写一套具有江苏民歌、地方戏曲、器乐曲等本土化音乐为内容的补充教材进行系统教授,这样学生就可以从与自己生活贴近的乡土音乐教材中熟悉本土的家乡音乐,从音乐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爱家乡、爱祖国的熏陶。

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江苏民间音乐的兴趣。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落实本土音乐教育内容

1.从学唱江苏民歌入手

江苏民歌色调清雅,如诗如画,生动地表现了江苏民间艺术的神韵,从苏北到苏南可谓是“苏北号子花”“苏南风情录”……最具代表性的有苏北民歌《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苏南民歌《茉莉花》《太湖美》《满江红》《孟姜女》《无锡景》《月儿弯弯照九州》等堪称音乐珍品,她们从田野走上舞台,其独特的魅力深深感染了中国和世界。在教唱这些歌曲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歌曲所包含的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词和曲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自始至终接受民族音乐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的训练。如:《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是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江苏儿女孜孜以求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写照。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并体检:同一首《茉莉花》在使用不同方言演唱时所产生的不同情绪,用原汁原味的扬州话来演唱,流畅轻盈;用苏州话演唱,柔美委婉;用普通话又是一种风味。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唱唱哼哼其它变体的《茉莉花》,如中原的淳朴真挚,东北的潇洒明快,让学生通过比较,再来谈谈江苏民歌《茉莉花》的魅力,从而产生自豪感。又如:在《无锡景》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创编歌词,通过《无锡景》优美的曲调唱出自己想说的话,使学生从内心喜欢江苏民歌。

2.从音乐欣赏入手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靠直观画面音响去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共鸣,如欣赏笛子独奏曲《姑苏行》,教师可以在播放《姑苏行》音乐的同时,配以清淡隽秀的水粉画《水乡》或播放姑苏古城庭台楼阁的美景,这样学生在欣赏时,既有看的,又有听的,仿佛身临其境,再加上教师话语的引导,很容易感悟到主题思想,无形中产生强烈的爱家乡之情。

(二)走出课堂,广泛开展本土音乐教育

加强中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是一项全面的工程,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更需要课外、校外、社会业余文艺活动的有力配合。

1.组织各种业余音乐活动

为促进学生的本土音乐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创建民族音乐味浓厚的校园环境;可以组织各种江苏民间音乐(民歌、戏曲)比赛和民间音乐知识竞赛;有条件的中学可以组建一支“江南丝竹”乐队;巧用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本土音乐的舞台,宣传江苏本土音乐。

2.走出校园,开展校外民族音乐教育

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音乐艺术实践及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几首自己家乡的民歌,和家长一起学唱一段地方戏,如柳琴戏。学校还可以请来社会上一些知名的民乐团、民乐演奏家、戏剧演员给学生表演、做讲座。教师还可以录制“江苏卫视”的一些大型广场演出给学生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文化节演出,有些演出家乡味很浓,更能使学生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

当今多元文化成为国际音乐教育的主流,但是在强调“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教育。“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文明,是人们世代相传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里面包含有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所以说,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关键。不论世界如何变幻,音乐如何繁荣与发展,人们身居何处,民族音乐的旋律永远是最贴近他们心灵的最美的声音。这正是新《课标》中民族音乐地位最重要的体现,也是音乐教育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因此,江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要以本土音乐为基础,然后尽可能地强调“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陈丽艳.《论民族音乐在新中的体现与运用》.乐

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张绪培总主编,吴锐淼主编.《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

研究――如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浙江

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第2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 民族音乐教学;弘扬民族音乐;现实意义;有效途径

1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为了切实掌握目前中小学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时面临的实际现状,以便言之有据,也为了学习和实践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对永嘉县的一些学校和音乐教师分发了关于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相关事项的答题问卷,共计350张。其中,学生300张,音乐教师50张,并随机进行多次个别谈话和多人座谈。

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中,接触最多的音乐形式为现代流行音乐的占83. 3 %,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占10. 3%,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占6. 3%。在接触民族民间音乐最多的学生中,小学生占85 %,初中生占15%!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的式微状态,中小学生将民族民间音乐列为首位喜爱形式的占11. 7%,列为末位喜爱形式的占64. 3%。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近10年来民族音乐教育的不同状况带来的不同结果。在中小学中,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非常熟悉的占10.3 %,比较熟悉的占31. 7 %,不太熟悉的占58 %。这组数据又一次鲜明反映出,对民族音乐教学重视与否,将会造成学生基本素质严重差异。在中小学生中,优先考虑学习民族乐器的占12.7 %,优先考虑学习西洋乐器的占87. 3%。上列数据明显反映了民族乐器在中小学生中的吸引力不够强大。但可喜的是,小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在近几年强调民族音乐教学后,己后来居上。

2 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

2.1 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主动规避陷阱。这个抉择体现了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能在主观上辨识和回避全球化进程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不会盲目对全球化抱有太多的幻想,认识到现有的音乐教育全球化也与经济体制全球化一样,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和巨大的风险,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就是要根据自身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生存力来选择加入到全球化领域的方式方法,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

2.2 在与教育全球化的互动中提升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水准。民族音乐属于民族文化的重要分支,而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的根基。 我国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抉择,是在事实与价值的双重维度中寻求全球化与多元性或本土化的辩证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全球化进程中坚持本民族传统,推行文化多元化或本土化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理性、一种价值观,更代表着一种信念。而这种信念也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所接受。就连西方的一些观察家也坚信,世界绝不会在经济上,更不会在文化上变为同质,一个由经济全球化而产生的文化同一的世界,是单一的男人和女人的世界,人类将会因此而丧失自己创造性的潜力和适应性的弹力。

2.3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民族音乐传承。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华夏传人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

3 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3.1 明确民族音乐教学理念。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课程实施的理论基础,对于规范音乐教学方式和音乐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师生对《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列入音乐教学基本理念的做法应抱有深切的认同和全力的支持。通过学习、理解、宣传等不同途径,确实看到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其牢固地树立于教学理念中,落实在教学活动上。任何忽视、无视这一理念的做法都是违规的、不可取的。

3.2 造就民族音乐合格师资。在中小学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参与活动的师生。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师则首当其冲地处于更为关键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调整教育观念,更新知识与技能,提高素质及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身份得到新的确认,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得到升华,才能够造就的。

3.3 开发民族音乐课程资源。我国的民间音乐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各地民歌曲调、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戏曲、说唱音乐的曲牌等,都可用来增加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教师可选用一些当地较流行、学生们也熟悉的民族音乐,像汉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维吾尔族的情歌,藏族的山歌和酒歌,朝鲜族的抒情谣等,用于课堂教学。

3.4 优化民族音乐教材内容。如何将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材,是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值得关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执行音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音乐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应将思想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在教材内容编写上,民族传统音乐“应占有一定比例”。这些规定对我们如何精选教材,优化教材内容,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3.5 拓展民族音乐课外教育。课外音乐教育包括校内课外音乐教育、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弘扬永昆戏的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一些课堂外的教育方式,配合课堂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有力地配合了音乐课堂教学,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使他们发现:民族音乐的表演也这样丰富精彩!我们这样使乡土音乐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切实体现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鞠献利.教师素质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 王啸.全球化与中国教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 叶澜等.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冯季清.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口.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第3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学习兴趣;优秀作品

从教几年的经历,让我感觉到初中音乐课在初中阶段存在不受学校重视、学生上课随意等问题,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这种教育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终身发展。

想要改变初中音乐教育的现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我认为音乐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立场,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课学习兴趣,把音乐课的育人作用落到实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探索音乐世界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只要对音乐课真正感兴趣才能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就能在音乐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如何激发乡镇初中音乐课学生学习兴趣,做几点思考。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中国情境教学的先驱,由她最先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产生了很大的教育反响。之后,情境教学被一线老师效仿应用到各个学段和各种学科中,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深远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到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并且能够轻松地让学生取得情感上的共鸣。我听过这样一节初中思想品德公开课,主题是关于“受教育权”的,这位老师导入再按部就班地进入各个环节,整节课以“某大学生兼职打工,资助贫困失学儿童”这一新闻案例展开,知识点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图片视频资料都穿插其中。就在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老师神秘地问大家:“你们想见到这位大学生,并采访一下他吗?”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了起来,都问:“在哪里?在哪里?”这时候,藏在几十位听课教师中的大学生站了起来,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站起来鼓掌,仿佛是他们心中的英雄,争抢着拿话筒采访这位大哥哥,课堂氛围达到了极致。如此费心的课堂准备、精当的情境创设,不得不让人钦佩。

二、组织互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喜欢玩是所有学生的一种天性,各种游戏形式是学生从幼儿园时代就无比热衷的,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享受快乐活动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聪明的教师都会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游戏的形式,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或重点。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和组织游戏,如,歌曲接龙、猜歌名等,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音乐的全新平台。如,在教授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提前布置了作业,分好了小组,让学生回去搜集各种音像资料,提前了解京剧的发展历程、行当角色、艺术形式、服装道具等。在课堂中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大胆发言,最后我拿出了提前制作好的京剧脸谱造型,让学生带上面具去表演京剧不同的唱腔、人物特点等。学生个个举手,积极想要参与课堂,表演环节中他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我都被他们的表演天赋折服了。这节课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明白了学生的兴趣在音乐课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游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巧妙设计并组织好。

三、选取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第4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 新课改 个性

一、当前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知识技能、轻审美熏陶现象严重

据调查当今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重知识技能、轻审美熏陶现象较为严重。一味的增加学生的知识技能而没有达到音乐欣赏课有别于技术课的目的。例如,有位教师在上《蓝色多瑙河》时,先介绍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然后讲解圆舞曲,接着分析每一首小圆舞曲的曲式结构,所以等到这位教师将这首音乐的序曲、五首小圆舞曲、庞大的尾奏都解剖完时,一节课只剩下5分钟了。学生们几乎得不到欣赏的机会。这就是传统的“重知识技能,轻审美体验”的教学观念仍在起主导作用的缘故。

(二)教学理念陈旧,以语言代替音乐

在课堂欣赏中,教师的语言满堂灌,以语言代替音乐。有些教师很认真的备课,找了许多有关音乐或音乐家的背景资料,在课堂上喋喋不休、一字不漏地灌输给学生,结果音乐欣赏课变成了音乐故事课。学生会感到枯燥,教师也会很疲惫。曾经有位教师在上歌剧《白毛女》时,热情、耐心地向学生介绍电影白毛女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结果是完全脱离了音乐本体,整整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歌剧的了解,对喜儿、杨白劳的音乐形象感受却仍可能是空白。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音乐,并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他们上课往往喜欢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但是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使听者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的过程,绝非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达的。它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其艺术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非语义的。这就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而非讲解。我们在音乐课堂中要将音乐的耳朵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各自的聆听中去品评、咀嚼,享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独特美感。

二、新课改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

(一)注重个性化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个性化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所以我们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主体性作用,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

1.更新观念,树立个性化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师应从自身上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立志做到“四心”。“信心”:对每一位的学生给予成功的期望;“爱心”: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爱心的润泽;“公心”: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耐心”:尤其是给予问题生全面照顾。

2.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个别学生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首先,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尽量的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表扬,即使再微小的优点,表扬后的效果都会很大。另外,教学信息要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归因总结,从中掌握成功的方法。最后,把握各种类型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对其不断提高其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3.研究、发现、个别辅导学生

传统的教学观念,通常是以统一的模式要求每个学生,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独特性。要想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就必须确立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教师不可能根据一个目标,一种模式把学生塑造成完全一致的标准产品。现实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多层次的,在达到最基本的统一标准的前提下,依照学生的志向,他们愿意或适合向哪个方向发展就向哪个方向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多样性,要求教师必须丢弃陈旧的教学思想,根据学生不同的要求,分层次、有目的地进行教学。

4.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二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做到“主体”和“主导”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改“教师强制教”为“学生主动学”。所以,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的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似的模式变成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的模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出他们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挖掘出来。

(二)了解学生需求,改变教学观念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中音乐教师都会发现有这种现象的存在:高中学生由于年龄上的特点,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出不主动、不交往、不合作的行为,课堂气氛因此往往会较为压抑沉闷。他们不再像小学或初中学生那样天真、忘我、积极地来投入音乐活动,他们更注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因此怕出错,怕遭人笑话,有了很多的顾虑。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音乐课中得到应有的美的享受,从而使高中音乐教学有实质性的突破呢?笔者认为,热爱学生,一切从学生自身出发,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掌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需求,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在个人兴趣方面的喜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他们,同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兼顾学生由于年龄、兴趣以及认识水平等方面的特点而产生的独特的审美需求,以此来设计教学。另外,当今的学生都有许多自己喜欢的歌星,音乐教师应与时代同步,了解学生关于音乐的热门话题,搭建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体现在能够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相信这样的音乐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样的音乐课也自然会成为学生们的所爱。

三、结语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新理念的树立,新实践的实施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究,认真吃透新课标精神,努力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加速改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大胆进行全新的尝试。根据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反思,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师应在现行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高中新课改的状况,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改变陈旧、老套、不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提高高中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安国.音乐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曹理,缪关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第5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2017初中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考试,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还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课堂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现时,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音乐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孩子们有了对音乐有了自信,那么上音乐课也就更加有兴趣了.所以,在音乐课上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坚持音乐教学新理念,实现目标,落实标准。

本学期音乐教学,能够坚持贯彻音乐课程的培养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的总目标,把音乐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落实到让学生喜欢音乐、爱上音乐课方面上来,把教学中的过程及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来追求,把知识技能融于学生喜爱的各种趣味性实践活动来体现,把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趣做为教学目标来设置。教学中,努力实践以音乐学习为核心,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注重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并认真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中,能积极思考面队学生教什么、谁来教、对谁教、怎么教,预见目标能否达到和实现,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原则.

二.立足课堂,促成教师教学行为的转行

1.真诚的赞扬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能激起他的学习热情,我总是仔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的给与赞扬,如: 你的嗓子真甜,你的声音真好听等等.

2.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战士自我的舞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设计的要求不必过高在音乐课堂上,我会有意识的降低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几个音的高低听辨,几个小节的旋律规模唱等,动能有效地鼓舞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克服自卑,产生自信.

4.随时巩固学生的信心当看到学生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我还是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及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上,我以自然,亲切的微笑棉队学生,经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音乐课堂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三.课堂不足与反思

本学期初在教学上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认真设计每节课的课堂反思,及时回顾和整理,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我多多的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但是在学期中期由于身体的原因请假了两个月,给小学教学添加了一些麻烦,本人亦感到非常抱歉. 奥尔夫曾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应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多样而开阔的活动空间自主并自由地寻找、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妙。

2017初中音乐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初中部七年级(133136)和八年级(129132)八个班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音乐教育教学每年都反反复复,但在每年反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却有着不同的收获。现将这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音乐是最擅长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乐曲,或许几分钟之内使你获得几星期苦思冥想的东西;或是衬托出一个美好的幻想;或是寄予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片灼灼的情感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 ,会在心灵深处留下美的烙印 .音乐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懂得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通过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

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二、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让学生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进行转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对教材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初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学年的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各个年级各个课时的教案和导学案,配合学校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时有效的设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与课件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

三、本学年除第一单元是唱歌课外,其他单元不是创作就是器乐或欣赏,比较枯燥难上,学生的兴趣也不太高,教学比较难开展。

我就大胆的在教学中加入适当的表演,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有了提高,课堂教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复习四分音符时让学生用走来感知;八分音符让学生用跑 来感知,这一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四、配合学校政教处,成功的举办我校第二届花样年华艺术节,并成功出演节目吉他独奏《爱的浪漫史》。

此次艺术节的文艺演出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潜能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使他们懂得团结协作的巨大力量和重要性,同时也得到广大师生及各界社会人士的好评,还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了我校的形象。

五、努力学习,加强修养。

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下电脑音乐。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网查找有关教育工作站,并精心创建了自己的音乐博客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

当然,我在教学工作中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第6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感知世界的能力是每个社会人所必需具备的。音乐是人们感知世界、感知艺术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世界、对社会的感知,人们往往能够对生活、对人生有更大的热情。用音乐感知社会的能力是每个人不可缺乏的。这样的能力需要从小培养。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初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笔者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实践调查,将原因主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仅限于听到音乐放松身心,使自己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然而,这样的情况只能反映出学生能够初步感知音乐,但对音乐一知半解,没有领悟到音乐真正的内涵。他们只是在利用音乐最表层的功能感知世界,而音乐在感受生活方面的功能没有被开发。

第二,学生自身对考试科目的学习要求较高,过分重视主课忽略了副科的学习。在学校开设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将对音乐的学习如文化知识一般,按照自身要求标准化、模式化学习。虽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但是本身对音乐可能不感兴趣,只是应付教学考试。

第三,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之余,在校外进行音乐培训学习,将音乐学习作为日后升学的途径之一。学生在培训学习和课堂学习中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注重音乐知识的积累,能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然而,学生并非是真正自发地想要学习音乐,被音乐吸引,而是因为音乐能为他们升学提供便利。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1)学校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智力发展培养不全面。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低下是教学无法提升效率的主要原因,重偷ヒ坏慕萄模式,渐渐让学生感到疲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下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教会一首歌曲为目标,在课堂上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单曲重复”式地教学。学生将原本应该形式多样的教学课堂理解为伴有音乐的简单学习。

(2)初级阶段的音乐教育的缺失。音乐教育的培养是长期的,但是在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通常会忽视对学生音乐方面的教学,没有从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错过了帮助学生养成音乐素养的机会。音乐基础教育的缺失让初中学生在对音乐感知和体会理解方面造成能力的不足,学生音乐灵敏性缺乏。

(3)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敏感的心理活动和封闭的情感思维让学生不愿意表达自身的情感,但却又希望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这个阶段的学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音乐,需要通过音乐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以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照本宣科的现象也时常出现,使学生不能自然过渡到音乐学习中。这样不仅课堂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启发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启发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启发者,教师就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教学技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导入环节或是在课堂上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教师准备教学器材,可以根据课堂所需,准备学生感兴趣或者没有见过的乐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产生好奇心,同时突出教学重点引入新课学习。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当堂表演或是让学生辨认表演器材和内容,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提升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技能,还需要随时掌握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不仅仅在于用课堂知识教学满足学生的求学心理,也需要对外界教学氛围进行把握。教室布置、课堂教学位置都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教师在音乐教室可以用简单明亮的音乐图案符号甚至是教材插画装点教室,让学生进入教室就有音乐课堂的感觉。在学生课堂位置上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变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队列变换或是小组分配排列位置。在教室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席地而坐、圆形分位等多种形式的座位变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感到身心的自由和学习的乐趣,对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有较大的帮助。

2.根据学生心理积极评价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较为敏感,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的公开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注重自己的言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情感变化。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同时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以鼓励的态度寻找、发掘学生的优点长处。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表现突出、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歌曲中所含的“真、善、美”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时代正能量,这也是增强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3.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阶段学生音乐兴趣培养的一大途径在于增强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利用自身熟练的教学技能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材知识的趣味化。

学生的学习不能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正是应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要用生活的例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歌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时候可以使用《相亲相爱一家人》作为教学案例,可以介绍作者创作歌曲时的背景或目的,向学生呈现歌词,在反复的吟唱中体会歌曲的优美和歌词的意蕴,深入了解音乐。用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将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般的音乐教师会介绍教学内容的相关信息,但是普遍是简单介绍,甚至一言带过。但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减少这样的教学方式,而需要在教学中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课堂中可以穿插音乐小游戏,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接着弹奏简单的音乐,让学生想象故事发生发展的进程。假如,这个场景中有电话对话,那么“do,do,do……”就可以代替电话铃声。再例如,在教学《草原放牧》一曲时,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席地而坐,将周围的环境想象成一望无际的草原,在音乐的伴随中体验草原风情。

总而言之,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进行积极的心理评价,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郭 赫.初中音乐课兴趣教学之探索[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

第7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中职建筑专业 艺术素养 课程整合

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在初中学校就读时,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来到职校,他们对新的建筑设计课程也会面临着种种困惑,担心三年后将以怎么样的姿态走上社会?作为这个专业的任课教师,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音乐欣赏课和建筑专业有机结合?如果仅仅是一般的音乐教学,沿用普遍化的中职音乐教材,往往只能起到简单地提升综合素养的功能,但假设将音乐教学与建筑专业结合起来,让它体现以生为本,则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带动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与专业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现行中职建筑专业的建筑系统教材还是以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这些基本的东西为主,缺少艺术文化素养方面的专业训练。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尝试在音乐教学中把更多的内容向他们的专业靠拢。

一、感悟经典,以奇幻的建筑设计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

在许多学生看来,建筑与音乐是两种形式的艺术,建筑以形为主,只能用眼睛看,而音乐是声音艺术,只能借助耳朵来实现欣赏。事实上,不少经典的建筑艺术或多或少融入了音乐家的创作元素,很多音乐大师也从建筑艺术中找到音乐创作的灵感。为了让两者更好的结合起来,笔者搜集了上百个这样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信手拈来地引导与影响他们的艺术观与学习观。

案例1:2013级建筑班新生刚入学,他们很奇怪建筑专业怎么还要学音乐,笔者就出示了这样一些建筑画面:一是气势恢宏的巴黎建筑群,让他们联想巴黎公社的壮举,从而产生对法国革命者的敬佩之情,在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配合中,他们自然进入了对音乐与建筑融合在一起的意境之中。二是科隆的大教堂,游客只要爬上509级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

分析:如果认为音乐课只是中职教学的一种点缀,那将是我们音乐教师的悲哀。通过展示一些经典建筑与音乐间的关联,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功用,为他们提升音乐学习的兴趣埋下了伏笔。

案例2:建筑设计中要考虑音乐的使用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在的普遍家庭都在装修设计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二年级的音乐课上,笔者告诉学生:“音乐是人类高尚精神的一种寄托,没有音乐的世界是可怕的,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该为音乐环境的创设提供一定的空间。” 就像我们的学校建筑石碑有校园音响播放系统。而从历史上看,地球上许多著名的建筑物都与音乐之间有着完美的结合。比如:北京天坛是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它把建筑与音乐做到了天衣无缝的同完美融合,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音乐智慧的光芒。意大利比萨斜塔闻名全球,特别是比萨大教堂的钟塔,塔的顶层装有七座音阶钟,能发出七个基本音符,是一座有趣的音乐塔。

分析:和建筑专业教师闲谈时给我了一个启发,建筑离不开音乐,今后的建筑设计不能不考虑人们对高雅艺术与流行艺术的需求。所以,笔者把这一理念在我的学生中贯穿进去,他们对音乐更有了一份热情与好感。而且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从流行音乐、网络歌曲单一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他们的个人文件夹上往往也有很多西方钢琴名曲和东方民乐的作品。这是他们自发产生的艺术学习与欣赏口味的变化。

二、直观展示,通过建筑作品呈现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共鸣

如果说上述两例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以下实例则从根本上涉及我们音乐与建筑教学互相整合的根本了。建筑的造型艺术在于形式,它能激发起同相近音乐的情感共鸣;而在音乐中,音响的造型功能,可以使音乐的旋律体现在音乐的形式特征上,我们通过形式美去把握建筑的要素。

案例3:为了让学生欣赏和接纳中国民乐的绚丽多姿,笔者首先出示了三张建筑图片:一是绍兴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白墙灰瓦木构;二是空旷的广场上一座楼阁的空灵而优雅的呈现;三是中国传统宫殿,呈对称形式,气势宏伟。同时笔者又呈现三部音乐作品:其一是《茉莉花》的曲调;其二是京剧《将军道》的一段演奏;三是用笛子名曲《牧笛》,而且都不告诉学生曲名,让他们通过欣赏为曲子配上相应的建筑,除了一部分学生弄错以外,绝大部分同学都做得非常正确。之后笔者又让学生说说他们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事后才发现,就是我们认为做错的学生,他也有他对音乐与建筑的解读与独特的视角,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积极鼓励学生阐述的想法和见解,因为在艺术感觉上能感觉到,能自圆其说就是最好的。

分析:贴近生活的实物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直观的感受,清晰的传递和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因此,只需带上眼睛去看,只需带着耳朵去听就能够找到艺术的共鸣之处。

三、感悟音乐结构,促进对建筑作品结构的理解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实在时间上也有结构的划分,这种划分与建筑的空间结构也是相通的。案例4: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起、承、转、合结构,由于这种结构与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十分相似――宅门与南首的房间可以当作第一乐意,而垂花门则是第二乐意,第三乐意则是东西厢房与正北的房间,第四乐意则是后罩房。笔者把建筑图通过课件先展示出来,让学生全面的感知一边,然后我打开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乐曲,并判断这是第几乐章,有的学生还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我们来到了主人的房间,四合院好幽雅啊!”让大家欣然一笑。

四、体验节奏重复,共生美好的艺术构思

“重复”是音乐在创作时基本的手法,建筑设计在这一点上与音乐也是呈现惊人的相似。我们在训练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时候,有机地将建筑图画来做比喻,加深学生音乐的直观感知,也会学生在今后设计中音乐元素的渗透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体验节奏上的相似:比如建筑从左到右可以呈现“柱,窗;柱,窗”的2/4拍子;“柱,窗,窗;柱,窗,窗”3/4拍子的圆舞曲;若是一柱三窗的排列法,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比如右图,从屋顶的小房子与空间留白结合来看,还是从中间的“柱-窗-柱-窗”的结构布局来看,都体现了一种音乐的重复与节奏感。

(二)体验意境中的对称: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建筑与音乐在表现语言上都强调对称与变化,如果说音乐中的交响乐因为严整的节奏而表达出宏伟而均匀的气度,那么建筑群的错落有致则表达了音乐的高低起伏,美的法则在二者之间出现了惊人的默契。

现行中职建筑课程不要求学生有多大艺术上的创新,因为他们毕竟是建筑设计的初学者,能扎实掌握建筑力学等相关课程是基础,但是对于基础好、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来说,积累一些美学的观念对他们的专业成长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发现了这样的课程整合好处有三:一是使建筑职业教育避免了纯理科化的倾向,增强了部分理科不佳却有音乐感觉的学生的建筑学习志向;二是使音乐教育不再孤孤单单而变得与实际工作相衔接,因而更为实用与实在;三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为中职生进高校深造或者步入工作岗位积累了一定的文化与艺术功底。对于上述这些尝试,我们的口号是“让钢筋水泥会唱歌”,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带动了我们音乐教育的职教化步伐,由此笔者感到十分欣慰。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第8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作为美育学科的音乐,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创造美,真正的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多媒体创设艺术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感悟音乐

教育学家杜威指出:“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应用多媒体声像一体、视听结合的特点,合理利用音响、录像、文字、投影、录音、动画等现代教学媒体展示教学内容,营造教学情境,使师生融人多媒体创设的艺术氛围中,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无限的魅力。在教学《绿叶》这首歌曲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声、光、色、形合一的优势,创设情境:葱苍的树林、灿烂的阳光、远处的牌坊、依稀的茅舍、原野、河川、清新的花香,再配上背景音乐,学生的思维、视觉、听觉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学生为画面编歌词,再念一念,接着给画面配上原歌词,制成简单的让学生欣赏。看着优美的画面,倾听着悦耳的歌声,学生仿佛置身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地感觉,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体会到歌曲的情感,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感较好地表现了出来。

(2)引进流行音乐元素来吸引学生们的欲望

首先,选择合适的作品。流行音乐在传达信息上可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所以,选择合适的作品很重要。选择流行音乐我认为从两个方面考虑:音乐性和思想性。考虑作品的音乐性就是从它的旋律、音响色彩、和声和音乐风格等方面参考;音乐作品的思想性就是考虑是否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和曲调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其次,注意运用的形式。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他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例如《感恩的心》,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因过度劳累也离她而去,在恐惧和悲伤过后她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手语歌,与其说这首歌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歌词和旋律凄婉动人,还不如说这首歌的由来与内涵更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对于学生来说正好教育他们学会感恩父母,学会感恩别人。同时又有一些流行歌曲吸收了戏曲、民歌的音乐元素,从而增加了几分中国传统音乐的色彩,但同样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多个角度、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健康、稳定的审美观的形成。

第三,注意“度”的把握。在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元素,要注意把握两个“度”。一个是质量上的“度”。流行音乐的学习不能过于宣扬其优点,也不能躲避其缺点。只要达到适度,让学生客观的看待流行音乐作品即可。另一个是数量上的“度”。对于流行元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要适量,不能过多,只要达到学生理解和

认知的目的即可。行音乐元素,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基础。

(3)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教学理念被广泛应用。然而,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缺失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关注。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让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认知意识有效结合起来,在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共鸣的过程中,有效进行教学。音乐教学作为一门以情感教育为重要内容的学科,情境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主体情形,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客观化地引入音乐情境,避免过多添加教师的主观色彩,让学生通过客观情境的再现,自己自由地构建对音乐独有的情感体验。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一个人在巴黎》时,向学生播放了影片《一个人在巴黎》中的两个场景,在这个过程中隐去了其原有的背景音乐,之后又向学生提供了两段音乐,让学生进行与情境的匹配。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也让情境模式更客观,学生在进行音乐的搭配中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意识对知识进行的建构。除了客观的情景模式促进学生的主体感受外,教师还需要丰富教学素材和方式,让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性色彩,在学生主动参与中激发其创造性。

(4)运用各种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更形象的学习音乐

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连续不断的播放歌曲旋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熟悉旋律。熟悉旋律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演唱让学生熟悉旋律,如听录音机唱、听老师范唱、欣赏多媒体演示唱等;也可以用各种律动让学生熟悉旋律,如按歌曲节拍有节奏的拍手、创编各种“身势”拍手、给歌曲配上简单的舞蹈律动等;还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办法让学生熟悉旋律,如边听音乐边用彩色笔描绘歌曲情境、边听音乐边有节奏的朗诵歌词等。在《森》一课中我采用的则是用音乐故事的形式进行,分别选择小兔、大鹿和猎人的代表音乐,边弹琴边讲述、演唱,让学生不断的转换角色来表演,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熟悉了歌曲的旋律。

第9篇:初中音乐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乐谱;唱歌;识谱;练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54-02

一、引言

识读乐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学习音乐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器乐,都必须识谱。《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乐谱是表现领域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识谱要与演唱、演奏、创造、鉴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生动的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在我们现行的苏少版七年级音乐教材中,学唱的16首歌曲,节奏比较稳定,运用这些歌曲进行识谱视唱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识谱能力把歌曲唱的更加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歌曲熟悉的旋律可以降低学生识谱的难度,提高学生识谱的水平。要让学生重视识谱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灵活轻松而又充满趣味的方法进行识谱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二、识谱方法的训练

(一)独立识谱,挑战自我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视谱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学生进入七年级,独立意识日渐增强,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谱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且具有一定的经典性歌曲,利用歌曲的立意与情境之美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学,挑战自己的能力,比如《欢乐颂》、《茉莉花》等一段体结构的歌曲,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短时间进行挑战自学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击拍法,视谱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及时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是学生能够克服的,就让自己突破解决,如果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音程的大跳、节奏的变形、装饰音的时值以及音符的密集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示范和帮助,避免学生遇到困难产生退缩的情况。抓住七年级的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看看谁学得快,唱的准,以挑战为形式,这样很自然的就加大了视唱的趣味性,虽然学生不一定把音高时值唱准确,但是这样简单的活动很容易就调动起大多数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自学识谱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比如说可以通过学生演唱喜欢的歌曲激发学生先唱歌再唱谱,如《让世界充满爱》《好大一棵树》等,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通俗歌曲如《奥林匹克风》《垄上行》等还可以有选择的进行片段的识谱视唱。这种训练方法,改变了过去教师教学生唱的旧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小组互助,集体合作

七年级的学生,衔接了小学生和中学生两种性格,在追求独立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一个集体里的孩子,在音乐能力上肯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有的孩子可能对音乐感兴趣,有的反应相对就比较慢,有的可能在声乐、器乐上水平很高,而有的学生可能从来没接触过正规的声乐器乐训练。如果能把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均分到各个音乐学习小组中,让他们带动班级更多的学生一起进行识谱视唱学歌,不仅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学效果也会不错。

集体合作学习有两种情况,对于一些乐句较短的歌曲,如《龙的传人》、《杨柳青》等,鼓励各个小组同时合作学习,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来视唱歌谱,听一听,唱一唱,评一评,看看那一个小组学习的效果最好,等几个小组分别视唱完曲谱以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小结,识谱视唱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遇到一些乐句较长的歌曲,如《故乡的亲人》、《地球是个美丽的圆》时,我们可以把歌曲分成四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小组依次选择一句进行集体合作自学,学生们经过反复练唱,对乐曲已十分熟练,音准、节奏已准确无误,在这一情况下,小组间一句紧接一句地传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歌声此起彼伏,一浪接一浪,学生的情绪很快达到,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共学,寻找规律

七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有一部分歌曲是学生们比较陌生的,如《故乡的小路》、《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等,在学唱这些歌曲的时候,由于学生对歌曲不熟悉,而且这些歌曲的篇幅又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学习。要善于寻找歌曲中的规律,发现歌曲中节奏或旋律上的异同点,进行归纳简化。如《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这首歌曲在旋律上规律很明显,划分一下其实只有两句,只是结尾不同而已。教师可以把简化的曲谱以板书或投影的形式展示给大家,那么很自然,视唱简单的三两句曲谱,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轻松的。

有一些歌曲,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如《大海啊,故乡》、《渴望春天》等,学生对歌曲很熟悉并不代表就能够把旋律唱准确。越是熟悉就越容易忽略歌曲中的细节,所以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歌曲中的节奏上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识谱视唱。如《大海啊,故乡》,三拍的律动感模仿了海浪的荡漾感,主要的节奏型 ,用同样的节奏训练不同的旋律,歌曲的节奏型把握了,举一反三,视唱两遍下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学唱歌曲《渴望春天》时,歌曲的旋律线条比较简单,但是八六拍的节奏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的不是太多。在引导学生划拍视唱乐谱的时候,一方面要把音符分解至最小单位八分音符作为单位拍,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识别各音符的时值,反复训练歌曲的主要节奏型,一方面要注意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和换气记号,让学生熟悉了八六拍的节奏特点,边视唱音符边划出简单的三角形,动手动脑又动口,学唱起来不仅简单还显灵活。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几种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教学同感性的唱歌教学结合来教,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并注意难点分散,讲练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使用上述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准备充分的教学道具,如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学案材料等等,使识谱教学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有趣,从而也可以使学生从主观上降低了对识谱学习的难度。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做到在视唱练习中要让学生“脑、眼、手、口、耳”并用:动脑,是大脑的反应要灵敏,到眼,是用眼睛看准曲谱,到手,是用手进行击拍把握时值,到口,要唱出音的高低长短,到耳,能听辩所唱的音是否准确。

4、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结语

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利有弊。但是,“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应该顺应音乐教育的大趋势,充分突出音乐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对音乐产生真正的激情和投入,无论是识谱、唱歌、欣赏,还是表现、创作,教师都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动脑用心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具有音乐审美修养和艺术创造激情的人。这也应该就是我们的音乐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连云港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研究课题《在演唱教学中提高七年级学生识谱能力的案例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直属―专项―01

参考文献:

[1]曹理,崔学荣.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