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角的度量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因素 解决办法
实验教学是联系理论实际的基础,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它是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合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电工电子专业课的实验,对于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上好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重点讲述了独立院校电工电子专业实验课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以及解决办法。
1. 影响实验教学改革质量的因素
1.1学生对实验教学课不够重视
大多数学生在预习下节实验课时都不够认真,上课时不去思考实验的内容,等老师讲完之后,只是完全按照教师讲的被动地操作,模仿性和依赖性比较强,只是为了完成上交实验数据。而且很多学生在上实验课时,抱着无所谓,应付老师出来玩的态度。实验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该要干什么,如何去做实验;即使等实验现象数据出来之后,下一步具体的要怎么做、做什么根本不清楚,在老师面前的时侯装腔做势,糊弄老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却制约了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1.2学生的好奇心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由于受实验室实训条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老师都是对理论教学进行注重的讲解,对书本、教材上的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结论,各种仪器,仪表的功能,操作方法等,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只有听过,没有看过。所以,一旦学生进入了实验室之后,好奇心就特别的强,会驱使学生去摆弄各种仪器,仪表和实验器材,那么学生就没有注意老师的讲解,怎样示范和如何操作等要领,等到学生自己去进行独立操作时,各种问题就出来了,再加上一些老师疲于解决一些低级的问题,因此就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正常的完成。
1.3在教学环节中实验教学的学时数较少
我校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承载着全校信息学院的多个专业“电路基础”、“电机拖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以及全校所有工科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由此可见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对于每个教学班级来说,实验教学时数很少,所以学生在上实验课时,不能认真有效地掌握实验教学方法和怎样运用仪器设备,只是被动的操作,在填写实验报告时,大多数学生特别愿意抄袭 。再加上以前的教育课程大多数强调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运用,结果导致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手动能力和分析能力普遍的降低。
1.4实验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
由于学校的一些实验教学没有独立的设课,依赖于理论教学。那么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方法,它的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中的一个验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一些思考能力被局限于相应的理论课程当中。由于各门实验课程它们之间要互相分割、相对独立,又缺少综合性、设计性,而且同类的实验课之间间隔的时间又长,在上实验课时,一些基本知识又要过一遍,这样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不能提高学生对一些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给一些学生造成了对于一些理论概念的断断续续、不连贯。
2. 解决方案
2.1实现实验室的开放
传统的实验课程基本都是按照老师讲解的实验原理、操作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去进行,学生几乎都不动脑筋,处于被动做实验的地位,这样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实现实验室的开放,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资源效益,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学生的要求,还能帮助让学生充分接触仪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更能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里自主的进行做实验,能够独立的思考,自由的发挥,自主的学习,还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博士曾经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实验教学课感兴趣,才能把实验课程学好,学懂,学精,才能爱学。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老师在上教学实验课时,尽量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所学专业以及学科的内容和特点。用实验教学引入新课的办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在上下一节上实验课时,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来听课,注意力集中,这样实验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教师要认真备课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要有从分的预见性,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自己进行试验,完成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这样,在给学生上课时 ,一旦学生在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能及时的解决,避免陷入被动的状态。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步骤和要领,使学生能够逐步的养成复习理论知识和预习实验内容的好习惯。
2.4加强实验室的建设
在当今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学校应该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配备教学辅助设备;改造实验室的环境,确保贵重仪器,仪表和实验器材的正常使用,而不仅仅是买来为了评估验收做样子或者给后人看的。
2.5提高实验队员的素质
要建立一支适应实验教学的专职实验员的队伍,要求学校要像对待专业课教师那样,加大对实验员的培训力度。让实验队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以及岗位要求,使队员们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配合实验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协助进行实验器材、设备的维修和改造。
建立一支适应实验教学的专职实验员队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职校要像对待专业课教师那样,加大对实验员的培训力度,从而能够积极配合理论课教师开展实验教学;让他们也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为实验课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出谋划策。
结束语:
由此可见,实验教学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质量改革上作出的一些探索,实验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一些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我们坚信,只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使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质量逐步向着系统和完善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凌霄,《开放式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之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一、巧用动手操作,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他才能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同样的,动手操作也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学生只有对活动感兴趣才能提高操作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操作活动设计时,也必须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出发,关注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
例如,学习“认识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先课件出示学生身边熟悉的红领巾、三角尺、房顶的形状等,然后从这些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了一定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直尺画一个三角形。画了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通过画结合说,让学生再次感悟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最终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在认识了身边熟悉的物体之后,就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了这个兴趣的驱动,学生的动手操作才会投入,才有效果。接着,教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三组不同的小棒,学生在搭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小棒太长了,怎么搭都不行,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展示了三组不同小棒搭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都非常积极地投入到动手活动中,通过这个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在直观情境的推动下,产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在动手画的活动中,学生由生活中真实的三角形抽象出了数学上的三角形,获得了成就感,画三角形的意愿很高。在第三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活动发现了问题,驱动了他们探究的兴趣,推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二、巧用动手操作,经历数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活动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多样化的课堂内容呈现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组织课堂活动时,要进行课前的有效设计,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归纳数学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动态的高效的知识构建,同时在结论呈现时,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先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举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表面形状是三角形,再让学生尝试画三角形,并说说三角形的概念,然后用反正法教学形成正确的概念,这就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过程,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掌握概念,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然后得出数学概念,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地构建知识,在结论得到验证时,体验到成就感。这样的一种学习活动,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学习是高效的。
三、巧用动手操作,理解数学本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作与思维是存在联系的,人的思维是从感觉器官获得的直观感觉开始的。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操作中,学生往往追求操作的结果,而教师也往往只关注操作的组织和结果的获得,如此若不把动作与思维有意识地进行结合,是达不到操作的目的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在组织动手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用心去感悟,透过数学的现象,以思维深入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时,一教让学生充分动手,使学生在动手度量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在角的分类的教学中,让学生用长方形的纸折一折,学生通过折纸感觉直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量直角度数知道直角是90°的角。接着通过折纸让学生感知平角的概念以及“1平角=2直角”,再在学生认识直角和平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旋转活动角的一条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获取知识,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把两块三角板按要求拼一拼,这样,不仅巩固了角的概念,而且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做好了铺垫。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能获取知识,也将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我不走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相关结果的捷径,而是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进行数学思考,感悟算理,最后归纳出相关的数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退位减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发展了数学思维。
关键词:几何画板 概念形成 公式推导 问题解决
几何画板作为一款可视化动态软件,它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被应用,成为了中学数学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工具。初中学生无论是空间想象能力还是逻辑推理能力都尚未成熟,几何画板的应用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几何画板,或作为直观演绎,或是创设情境,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本文就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讨论了几何画板在概念形成、公式推导以及实际问题解决方面的作用。
一、 几何画板在揭示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尝试
初中数学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前提。由于初中学生受生活体验及智力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几何画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它在保留学生想象力,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初中数学学习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1.圆的认识
如图1,在小学数学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几何画板中的直观演绎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圆的元素,进而在几何画板“度量”工具的帮助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二、 几何画板在公式推导中的应用
数学公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公式推导仅注重记忆,这样的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通过几个满足所要学习公式的简单例子给出公式,重视学生对公式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借助几何画板却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在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相应的法则、公式,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2.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给出两组计算结果,通过学生观察两组数据推导得到有理数减法法则。这样教学,学生似乎对法则倒背如流了,但在实际计算中却屡屡出错。在反思教学并尝试突破的过程中,我开始应用几何画板生动演绎法则的推导,如图2(见附表)。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在计算碰到困难时学生开始尝试数形结合,而不是单纯地背法则。
案例3.平方差公式的推导
一般来说,教学中教师通常用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来推导平方差公式,有的直接在黑板上手绘图形,有的运用可粘在黑板上的卡片等。几何画板的应用使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有了不同的演绎方式,如图3。对学生而言,相较于不使用几何画板,生动的直观演绎更有吸引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公式。
三、几何画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动态几何方面的应用
初中几何教学难主要在于其抽象性较强。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用尺规画图,静态的呈现方式不但无法很好地表达图形变化中的特点、规律,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绎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教师可以在“动”中教,学生可以在“动”中学。
案例4.三角形沿着直线旋转运动
如图4,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等边三角形ABC,将它沿直线作顺时针方向的翻动,到达图示中最右边三角形的位置。试在A、B、C三个顶点中选一个点,求该点所经过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精确到0.01厘米)。
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能明白这道题考察的是弧长公式的应用,但能画出某个点清晰的运动轨迹的学生几乎没有,有的学生甚至无从下笔。讲解时,我未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即在黑板上画出运动轨迹,而是运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绎此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予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二)在应用题中的应用
案例5.A、B两地相距940km,甲驾车以80km/h的速度从A地出发,3小时后,乙从B地出发,经5小时两人相遇,问乙的速度是多少?
这是一元一次方程中的行程应用题,学生不会做的主要原因是不理解题意,找不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对此,教师可用几何画板直观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列出方程,如图5。
四、 小结
几何画板作为数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已被广大教师接受与认可。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尺规教学的方式,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不仅如此,合理使用几何画板符合中学生的逻辑发展与心理发展特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弧度制 角度制 度量单位 数学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四第一章《弧度制》一节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理解1弧度的角及弧度的定义;(2)掌握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3)熟练进行弧度与角度的转换;(4)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5)理解并掌握弧度制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这两个公式解题。因此,在课堂上,首先通过单位圆的圆心角引入弧度的概念,从而让学生理解1弧度角的概念。整节课虽说都在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或应用,但是,有一个首要问题学生是不明白的:我们有了角度制,为何还需要引入弧度制?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仅仅是在脑海里多了一个弧度制的干巴巴的概念,却并不明白自己学习该节课的意义所在,即不明白弧度制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果学生不清楚所学的东西究竟意义何在,那么,这样的一节课就可以说是一节很失败的课了。然而,究竟该如何改进,才能让其变为对学生而言的一节有实质意义的课呢?
1 弧度制的引入
这样的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们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弧度制的意义。那么,要弄清楚弧度制的意义就需要我们追本溯源,利用数学史的知识从弧度制的基本思想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基于历史的教学案例设计,一般是在教学环境中再现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动机,从而使学生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接受概念。从历史的演变看,在弧度制的教学中,首先要抓住从弧长的计算发展到量角制度的转变这一关键点,在弧与角之间建立一一对应。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用统一的方式量弧长与半径单位的思想,是建立弧度制的精髓。
首先,引入认知冲突。在30/2中,30的度量单位(六十进制)和1/2的度量单位(十进制)不同,由此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次,复习角度制。在平面几何里,我们把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做1度的弧,把1度的弧再细分得到分和秒。1度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度的角。根据这个定义,整个圆周就是360度的弧,即圆周长是360度,1度=60分,由周长公式可以计算出圆的半径是360%i = 分≈3438′。这种做法是用圆周的度量单位度量半径,但说半径是多少度、分、秒是很别扭的。为了消除这种别扭,能否反过来用半径的度量单位来度量圆周长呢?然后,与角度制作对比。无论圆周有多长,在角度制里,我们总把它分成360份。由 = 2,得到 = 2,可以发现,若以半径长为单位度量圆周,则无论圆周长如何都只能分成2个单位,在这一点上,它和角度制“无论圆周长如何,都是把圆周分成360个单位”是一样的。最后,便可以与角度制类比,定义出1弧度的角。即以半径为单位,把圆周分成份,每一份弧所对的圆心角就是1弧度的角。这时,每一份的弧长就是半径长。由此可知,也可以反过来看,即把弧长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这样,通过不断地引导、对比,便可自然而然地得出弧度制的一个定义。
2 数学史知识的融入
其实,在上述弧度制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史知识。我们知道,数学史不仅仅是介绍数学家们的生平、图片以及趣闻轶事等,这只不过是其中的内容之一。这些内容通常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类相关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暂时的”兴趣,因为它并没有包含多少“技术”含量。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体会到“火热的思考”,而不是面对“冰冷”的概念、定理、公理等已经尘埃落定的结论,那么,就需要我们给学生们提供历史上数学家们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的思维历程。
孔德说过,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必然是一致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允许学生“重蹈覆辙”,重犯历史上所出现过的错误,产生“危机”,然后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些重要概念发展、存留到现在的意义与价值。
比如,在弧度制概念的引入过程中,首先是角度制。古巴比伦人创立了六十进制计数系统,他们将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度,1度分为60分,1分又分为60秒。事实上,角的度量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曾有过很多进制,比如法国的10进制,英美的密位制等。
其次,在30/2这样的表达式中,由于进位制的不统一,在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都进行了统一进制的工作。如半径是360%i = 分≈3438′,这是印度的阿耶婆多(公元476年-550年)的做法,其中已经含有弧度制的思想。
再者,在经历了千年之后的1748年,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在他的名著《无穷小分析引论》中主张用半径为单位来量弧长。例如,对于单位圆而言,则半圆周的长是,所对的圆心角的正弦值等于0,即=0;同样,圆周长是,所对圆心角的正弦值等于1,可以记作=1。这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弧度制,即统一了角和长度的单位。
最后,还有“弧度”一词的来历。该词是爱尔兰工程师James Thomson在1875年首先创造使用,后来还有人使用“弪”(弧和径两字合成),在1956年版的《数学名词》中才废除该字,定为弧度。此外,还有弧度符号的发展历程等等,这些相关的数学史方面的知识都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做些介绍。
3 总结
从以上弧度制概念的引入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引用数学史知识,可以有几种基本的方式:首先,通过介绍数学家的生平、图片以及趣闻轶事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通过介绍数学名词的来历、意义及发展历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通过对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蹈覆辙”,帮助学生理清障碍,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在对相关数学史知识进行应用时,并不一定都以显性的形式来进行,只要能以知识的发展历程为参考来进行引导,并能达到辅助学生的学习目的即可。
参考文献
[1] 蒋永红,陈侃.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8-21.
[2] 李正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9):98-100.
[3] 燕学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与实施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25-128.
[4] 杨渭清.数学教育中融入数学史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6-128.
[5] 徐章韬.基于数学史的弧度制概念的教学设计[J].湖南教育,2008(12):41-42.
[6] 拾叶.弧度制有什么优点[J].数学教学研究,1984(3):40.
[7] 蒋永红.趣谈任意角和弧度制[J].数学通讯,2004(16):93.
[8] 于书敏,曲元海.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53-154.
关键词 电子白板;数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1-0037-02
电子白板技术是一种较新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仪,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教学。它与普通白板和教学黑板的共同点在于,都直接用笔进行书写,但是电子白板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灵活方便。本文主要分析电子白板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电子白板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利用黑板,使用各种数学工具诸如三角尺、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来讲解数学问题;而电子白板技术可以综合包括这些工具,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不同的数学工具,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辑组织,为学生直观地反映数学问题。
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的了解,并且要求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将量角器的“零度刻度线”“中心点”“内外圈刻度”等细节介绍给每个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教学过程较繁琐,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通过交互式的电子白板,由于电子白板内置了多种数学工具,而且可以在使用过程中自由地放大或者缩小,教师可以直接将需要介绍的某种数学工具进行放大,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工具的每一部分,然后通过电子白板给学生演示如何正确量角。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学生可以很快认识量角器并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另外,学生还可以直接在电子白板上使用量角器测量,给全班同学演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形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对于很多数学抽象性问题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率较低,学生理解不够。而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例如,对于一道小学足球比赛问题,数学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和手写功能,将问题中胜利的足球队拖到同一边,并把胜利队与比赛场数放在一起,以此暗示问题中的规律。小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思考,就会得出胜利队伍的个数与场数一致的结论。另外,小学生在学习分式计算时,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复制相应的副本,将算式与图形相结合,然后对数字和图形组合按照需要进行拖动,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通过形象化解释了解其中的联系,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3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电子白板技术在教学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具有强大的交互功能。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的照相功能,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分别照相,进而得到与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完全相同的三个角,让学生使用电子白板笔移动三个角的位置,最后将三个角排列在统一直线上。通过实例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而形象化的演示会增加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通过交互式的电子白板进行课件的平移、旋转等操作,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教师只要准备好相关素材即可,不必再准备各种实物在课堂上演示。例如,在“小学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这节课中,教师可以直接利用白板中已经准备好的课件,展示梯形和三角形,然后根据教学需要,使用电子白板笔拖动梯形或者三角形,将其拼成平行四边形。在这一演示过程中,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自己推断出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图形的平移距离、旋转角度以及工具的选择等,整个教学过程费事费力;但是如果结合白板技术的使用,就会使得这一教学过程形象简单,学生容易记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4 保证课堂教学的连贯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综合了电子手写板、投影幕布以及触摸屏三者的功能,并将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兼顾电脑屏幕,另一方面又要在黑板上进行解释,教师频繁往返于黑板与电脑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强度,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精力集中。但是使用电子白板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之后,由于电子白板笔具有点击和书写的双向功能,数学教师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电子白板上,备课压力减少,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课堂的连贯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5 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具有丰富的特效应用,例如探照灯、拍照、拉幕、擦除等,利用这些特效,教师可以不断丰富数学教学课件的内容,完善教学内容,增强教与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上课学习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一些测验试题的设计,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中的特效工具,将答案使用图层的遮盖效应将其覆盖,最后再将答案用擦出工具刮开,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颜色的功能,制作两个互补的颜色区域,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制作两种互补颜色,通过颜色的不同,将不同对象移到不同的颜色区域,得到不同的显示。同时也可以制作透视镜效果,制作一个显示层和遮盖层,保证只有将透视镜拖到遮盖层时才能够显示显示层的内容。这种课件制作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
而且电子白板一般都附有投票器,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投票器产生即时的教学资源。如小学数学“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这一工具,在课堂上对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进行投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将学生的统计结果在电子白板上以统计图的方式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投票所产生的统计图进行相关分析,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对课堂上的有效资源进行存储,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计算方法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保存,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再将学生之前的学习内容拖出,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6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逐渐普及应用,电子白板为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直观的平台。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挖掘电子白板技术中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一教学技术,将其真正融入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提高小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燕.《位置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3):15-18.
[2]尚晓晶.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基于电子白板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2):16-18.
[3]陆建亮.让电子白板教学丰富语文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0):102.
【关键词】猜想探究 体验创新 教学案例
【案例】
1.创设问题,类比联想
师:(课件出示:知识回顾)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你还记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吗?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你能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
生1:三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生2: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边边边(SSS),斜边直角边(HL).
生3: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要求三个角对应相等,三边对应成比例.
师:利用这种方法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显然较复杂,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1: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至少需要的条件: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
生2: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比等于1,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我们发现全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相似的三角形,我认为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的条件,与边和角有关,与边也有关.
师:前面的同学讲的好,有道理,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的条件能不能只与角有关?只与角有关,那么至少有几个角对应相等就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索学习的内容.
【反思】联想到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它们有许多类似,所以引导学生从熟悉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类比,进入相似三角形判定的探索过程.
2.合理猜想,探究归纳
师(课件出示:合理猜想,只与角有关)
猜想一: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猜想二: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猜想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探究猜想一:请每位同学画出一个ABC,使得∠BAC=60°,与同伴交流,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相似吗?
生:不相似.
师:探究猜想二:同位两人中一人,画ABC,使∠A=60°,∠B=20°.另一人画DEF,使∠D=60°,∠E=20°,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与∠F有何关系?用度量的方法(在忽略误差的情况下)验证对应边的比ABDE,BCEF,ACDF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生1:∠C与∠F相等.
生2:对应边的比相等.
生3: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为什么?
生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师:改变角的大小,∠A=∠D=50°,∠B=∠E=75°,再试一试.
生:结果相同.
师:与同伴合作,用已有知识和手中工具,探究一下猜想三,交流得出什么结果.
生:相似.
师: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能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与同伴交流.
生: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结合图1,能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出此结论吗?
图1
生:能,∠A=∠D
∠B=∠EABC∽DEF
师:这是一个今后经常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方法,务必熟练掌握.
【反思】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画图比较、合作探究,从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得出判定条件,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体验新知,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想一想)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2.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与同伴交流.
生1:相似,因为有两个角对应相等.
生2:相似,因为顶角相等,两个底角也对应相等.
师:通过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可判定: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师:(课件出示:P133例题欣赏)指出本例题的图形,形象地称为“A”型.
例 如图2,D、E分别是ABC边AB、AC上的点,DE∥BC.
图2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解:(1)DE∥BC
∠ADE与∠B是同位角
∠AED与∠C是同位角
∠ADE=∠B,∠AED=∠C.
(2)ADE∽ABC.理由是:
∠ADE=∠B
∠AED=∠CADE∽ABC.
(3)ADE∽ABCADAB=DEBC=AEAC.
【反思】让学生自主而积极地在已有知识中去捕捉相关数学信息,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调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拓展例题,创新提高
师:在上面例题的条件下,ABAD=ACAE吗?BDAD=CEAE吗?与同伴交流.
生1:由例题中(3)可知:
ADE∽ABCADAB=AEACABAD=ACAE
生2:由ABAD=ACAEAB-ADAD= AC-AEAEBDAD=CEAE
师:在例题的图形中,若DE与BC不平行,ABC与ADE能否相似?与同伴交流.
老师提示,若DE与BC不平行,移动DE变为图3、图4需添加什么条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图3
生:若DE与BC不平行,添加∠ADE=∠ACB或∠AED=∠B,ABC与ADE相似.
师:在图4中,当ACBC,CDAB,变为图5,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几对?与同伴交流.
图4
图5
生1:有1对,即ADC与ACB.
生2:有1对,即BDC与BCA.
生3:共有3对,即ADC与ACB、BDC与BCA、ADC与CDB.
师:学生3回答正确,若D、E分别是ABC的边BA、CA的延长线上的点,DE∥BC,变为图6,图中两个三角形能否相似?与同伴交流.
图6
生:相似.
【反思】用几何图形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常见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探索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分析交流,既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判定方法1的认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经验积累,归纳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同伴交流畅谈.
生1:从“角”的角度探究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生2: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
生3:应用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了我们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
师:(课件出示,归纳总结)
1.从角的角度探究了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
2.新知应用.
3.接触了常见的几种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图2称为“A型”,图3称为“反A共角”型,图4称为“反A共角共边”型,图6称为“X”型.
4.应用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1时,应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等角的余角等等.
【反思】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总结的好习惯.
【整体反思】
1.通过知识回顾,注重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只与角有关的角度,提出三个猜想,引导学生以操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进行应用.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了探究结论的方法和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理表达能力.
2.应用新知时,首先教师课件出示:想一想,让学生自主而积极地在已有知识中去捕捉相关数学信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在例题欣赏之后,通过图形的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使每个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5版.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网络教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应用并推广。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数学教材的特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填补传统教学手段的空白,进一步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给数学课堂带来新的生命力,数学课堂将因多媒体的参与变得格外精彩。
一、运用多媒体的视听特性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同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也就足说,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有在情境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枯燥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符合认知规律。而“多媒体”就足以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等优势成为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CAl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1 创设学习情境
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声音、有趣的动画,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地往前行进。同学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思维迸发出火花。学生展开想象,有的想把车轮换成三角形的试试;有的想把车轮改成椭圆形的看看效果……这便是孩子们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行驶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的呢?各种形状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缤纷。教师轻点鼠标选择了一组多媒体信息来论证学生的想法:车轮换成椭圆形的,可怜的猴子仍被颠得七上八下。在“怎么办”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牛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而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悦耳的音乐响起,小猴子愉快的表情映射出学生快乐的心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大胆的想象有了验证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果很好。且整堂课学生都是在愉快地思考、验证枯燥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慢慢地喜欢数学,爱数学。
2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适宜学生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在新课引入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配音)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在人民动物园中,生活着一头健壮的大象,方方、圆圆、点点二位小朋友都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星期天他们一起来到了公园,看到了大象。第二天他们高兴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看到的大象。方方说:“大象长着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蒲扇。”点点说:“大象长着两条腿,还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圆圆说:“大象长着四条腿,像四根柱子。”这时我趁机提问:“三位小朋友看到的是同一头大象,为什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起小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主动地去学。
3 创设应用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一基本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设计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空间、时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却具备这方面的长处,能创设丰富的虚拟应用情境。
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首先出示各式各样的柜子,然后提问:“如果老师要你们帮忙设计一个衣柜,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回答时老师再用计算机进行演示说明。又如教学“元、角、分”后,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或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模拟购物。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强化。利用计算机教学媒体创设应用情境,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虚拟的世界,通过对方法与策略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想象,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4 创设生活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知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我们不能将课堂教学搬到生活中,只能在课堂上借助计算机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正确建立两个大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我在课件中放映了许多学生们亲身经历的场景,有游览过的东湖公园、灵湖公园,有学校的礼堂、做操的操场、上课用的教室等。让他们感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只有善于发现和思考的人才能挖掘出来。
二、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释疑解难,增强教学实效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一课
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在屏幕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一端射出一条水平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接着通过这条端的伸缩让学生认识射线的特性。然后,在其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它的两端分别射出一水平线,白由地伸缩,以此来让学生理解直线的生成和“无限延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的特点。”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两个亮点,再由一条水平线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它有两个端点,不Ⅱ,伸缩,有长度、可度量。 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的超大信息量,丰富学科知识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我们现在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多媒体正是学生拓展思维、丰富知识,走向世界的窗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省时、多变优势,设计出题型多样、趣味性强的各类问题,从基本训练题、目标达成题到能力拓展题,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信息反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再配以教师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的面面把学生带人了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力,同时学生对年、月、日怎样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产生疑问,通过这一新奇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认知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而,使他们增长见识。
又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就充分运用了网络的收集获取功能,吸收海量的信息,丰富学科知识,拓宽知识而,帮助理解知识。
1 情境导人。
老师利用屏幕广播,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轴别称图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点击专题学习网站,学习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带着对轴对称图形的探究欲望,打开专题网页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奇妙和美丽,并通过点击网络上的动态演示轴对称图形的制作过程和学生亲手的制作。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最后根据概念的理解判断学过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3 拓展认识。
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点的认识后,为了在面上铺开,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激发学生:想欣赏更多的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更多的知识,请看美丽世界和课外阅读。然后让学生来交流:你又学到了有关轴对称图形的哪些知识?
有的学生从网页上知道了“美妙的对称”:人们把闹钟、飞机、电扇制造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对称也是艺术家们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准则。像中国古代的近体诗中的对仗,民间常用的对联等,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如果说建筑也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应用就更广泛。中国北京整个城市的布局也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的。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理象。不少植物、动物都有自己的对称形式。比如人体就是以鼻尖、肚脐眼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形体,眼、耳、鼻、手、脚、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双耳的对称能使所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确定声源的位置,双手、双脚的对称能保持人体的平衡。
有的学生从网页上知道了“巧学几何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概念,也就没有思路,因此,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尤其分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对进一步掌握数学规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题目有很大意义。“轴对称”与“对称轴”,宁相同,但意义并不同,“轴对称”是说明一个图形性质的,它是一个形容词(如某座房屋轴对称,飞机、蜻蜒都是轴对称图形);而“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它是一个名词。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台戏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有的学生从网页上知道了“从自然美到科学美――谈谈对称方法”
有的学生从网页上知道了……
学生不仅从网页上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增进了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而且在交流中又丰富了许多认识。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的多向互动性,实现评价过程化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体现“过程化”“多元化”为主,提出“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媒体网络教学”注重多向交流与交互,利用网络教室里的“电子举手”“分组词论”等功能,确保了学生学情的及时反馈,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利于老师对其进行适时点拨和实现过程性评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自己也实现了自我评价。学生除了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与否、掌握好坏、熟练程度,实现学生最及时的自我反馈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班其他同学达到的练习层次和成绩情况,相互激励、促进。这种新颖的反馈机制,只有网络教学才能实现。
如“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网络课件的练习中,记录学生交互练习的进程、成绩,学生交互练习后可及时了解自己的成绩,还可以了解全班每位同学的成绩,从而知道自己的位置,努力争胜,全力以赴投入练习。教师的适时、实时、动态的评价、点拨,不但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并能关注到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超越自我。
另外,通过一些“网络调查”的方式,收集一些课堂教学的信息,可以把学生作为评课者对课堂教学作出评价,了解学生的感受与意见,更有利于教师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丰富了反馈评价的途径和机制。
实践证明,多媒体网络教学,点燃老师的激情;多媒体网络教学,刺激学生的思维;多媒体网络教学,展现现代课堂的活力。巧用、适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使传统的数学课堂“如虎添翼”,真正意义上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数学课堂因“你”而精彩!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