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 应用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推理等数学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实践证明,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对此,本文将初中数学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探究.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策略

首先,将数形结合思想适时导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数形结合思想能够使得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引入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讲解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理解较吃力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将知识形象化.

其次,在课堂中进一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此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等较复杂的概念,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到解方程组这部分的知识中,通过坐标系中线的交点获得方程组的解.此外,数学应用题总经常会出现相遇、追击等路程问题,这类题目需要借助画图展现出车辆的运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掌握这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最后,升华数形结合思想.函数的应用题比较复杂,函数与函数图像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讲解函数部分的知识时,可以先画出函数图像,让学生通过“形”总结“数”的知识,学习函数的特点.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数形结合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以数解形、以形“助”数。以下从这两个方面举出具体的实例,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以数解形

在学习“数轴”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利用温度计上的示数引出数轴的概念;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利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函数图像;利用勾股定理证明三角形的直角;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利用线段的比例证明相似.以数解形的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轴将几何问题转变成代数问题;(2)利用面积、角度等进行几何问题的解答[3].

例1:探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利用方程组的解判断两直线y=ax+b,y=ax+b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y=ax+by=ax+b的几何意义就是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上述方程组的解只有三种情况:有无数个解;无解;只有一个解,这三种情况分别对应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为重合、平行、相交.

例2: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5-k)/x(k为常数,且k不为0)的图像有一个交点,横坐标为2.求两函数的交点坐标,并画出两函数的图像.

利用“以数助形”的思想解答,根据题目中交点横坐标为2可以得出以下方程组y=2ky=(5-k)/2,并消掉y,得到2k=(5-k)/2,解得k=1.得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x.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4/x.根据横坐标为2求出纵坐标,得出交点坐标,根据图像成中心对称可以得到另一个交点的坐标为(-2,-2),并画出两函数的图像.

(二)以形助数

数形结合应用最多的方法为“以形助数”,在学习“幂的乘除和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和绝对值;度量正方形的对角线和边长,找不到成倍数关系的对角线长度和边长,引出无理数的概念等.从“以形助数”的角度看数形结合思想,包含以下两方面:(1)利用几何图形理解复杂的公式;(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轴构造几何图形,解决相关的代数问题.

例3:利用面积的方法证明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求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a+b)即(a+b),将大正方形的面积看成多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分别为a,2ab,b,由此可以得出(a+b)=a+2ab+b.

例4: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式子|a|+|b|+|a+b|+|b-c|化简结果为( )

需要利用数轴解题,观察数轴上的各点的性质,判断a,b,(a+b),(b-c)的正负性质,去掉绝对值,再将没有绝对值的式子相加减,得出式子的最终结果为b+c.

初中没有学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画出y=x-1和y=-x+2x+1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找出y在y上方对应的x的范围就是这个不等式的解.

例6:上文中的例2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若A(x,y),B(x,y)是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两个点,且x

利用所画出的图形得出反比例函数y=4/x的图像的y的值随着x的值的增大而减小,当xy;当0

总之,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以数解形”和“以形助数”的方法,将“数”与“形”进行相互转化,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把握合适的时机,将数形结合思想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带领学生进一步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迎春.浅析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55-156.

第2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研究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4

案例教学以其丰富性和实际性以及对学生掌握课堂内容的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广大教师的亲睐,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级各科的课堂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整体水平。初中数学因为其学科本身的较强理论性和抽象性,更需要案例教学通过提高教师教学示范性和数学理论应用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容。

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就是生活中的某个情景所包含的一个或某个疑难问题需要以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理论来解决的案例。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一般由学校管理者和初中数学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描述,初中学生按照学校或教师设定好的方案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学习、掌握和巩固课堂内需要学生当堂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引入案例、讲解基本理论、利用基本理论解决案例包含问题的基本案例教学步骤,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素质和能力,也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示范性教学的落实,促进改革课堂教学背景下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实践。[1]

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及案例类别

按照案例的制作方式、设计内容以及不同案例比较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含很多方法。按照案例形式、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案例分为不同的类别。

2.1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方法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案例研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按照案例制作方式的不同,案例研究包括课堂实录与分析点评方式、访谈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案例设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概念教学、定理法则教学、数学知识应用教学、专题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按照案例研究对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设计同一内容的不同案例比较的同课异构和对同一案例进行不同比较和研究的同课同构两种模式。由多位初中数学教师对初中数学教学某一理论或某一环节案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设计和研究就是同课同构模式。

2.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类别

数学教学案例应用于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久,因此在我国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对其分类尚没有确定的标准。按照案例形式的不同,数学教学案例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可视案例两种。所谓描述性案例,是将数学教学的某一环节或过程描述成相关的文章,可视案例是指将某一理论或数学专题的名师教学案例制作成音像制品,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应用。按照其内容不同,可以将数学案例大致分为片段案例和完整课型案例两类。顾名思义,片段案例是指关于某一教学情境或环节的案例,包括情境引入、问题解决、思维发展、合作交流和课外活动等多种类型;完整课型案例是就某一数学专题的完整教学内容,包括概念、复习、应用、探究等多种课型。应用课型方面又因为涉及内容的不同分为公式法则应用、实际问题应用两种;探究型课型包括数学知识探究、解题方法探究以及实践应用探究等。[2]

3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制作要求

3.1 案例制作的基本步骤

案例制作包括案例主题或案例背景、情景描述、问题讨论、诠释与研究、案例分析点评等基本步骤。具体来讲,主题既包括当堂数学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还包括一定的教育主题和教育思想。主题是案例制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背景是引入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状况和学教冲突。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主题,也必须考虑相关背景;情景描述是对说明问题实质的具体教学过程的描述,要求明确、详细、客观、详略得当,具有示范功能;问题讨论主要是案例作者通过比较过去教学与当前教学的异同阐述某一问题的认识过程。比较需要详实、可信。诠释与研究是指把一把数学问题升华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通过研究和反思得出更高、更深、更丰富的数学见解,以现代数学理论和语言概括和诠释所得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案例教学的精髓。案例分析点评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案例中的教学方法特点阐述、与传统教学相比优劣比较分析以及对通过案例得出的新见解进行证明和总结。[5]

3.2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举例

3.2.1 案例主题与背景

平行线的性质。希望学生通过本节学习掌握平行线性质相关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进行证明和解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证明中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建模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在亲自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2.2 情景描述

本内容的学习采用“引导发现”和“动像探索”两种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和三角板、量角器等学具,通过屏幕投影进行展示和讲解。[4]

3.2.3 问题讨论

通过数形结合,对平行线性质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要求学生动手,任意画两条平行线,并画一条与两条平行线相交的截线,引导学生寻找同位角并通过运用量角器进行度量,学生通过度量得出“两条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结论,教师运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另外两条重要性质。

3.2.4 诠释与研究

教师总结平行线性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参考文献:

[1]徐素娟.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与思考[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2).

[2]钟振权.数学新课程中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3).

[3]王炼.基于新课程的初中数学课堂特征的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案导学 ;案例分析

一、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指的是以导学为途径、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老师引导为主导、以“导学案”为基础,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对数学教材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根据学习重点来编制导学案。学生按照设计学案来阅读教材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提出见解或观点,与老师共同学习研究。“导学案”作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载体,是教和学之间沟通的纽带,在自主学习、点评展示、复结、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环境,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起自主管理的导学机制。另一方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的落实了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的长久发展。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养成善于提问的意识,从而探索出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例析

1.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 课前预习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高中新课程学习之前下发导学案,在导学案所设计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教材自学和实验的探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发现问题,并进行导学案的填写,做完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基础检测题,同时用特殊的符号将疑难问题标出。高中教师在课前也可以将学案收起来批阅,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课堂教学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教学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如下:首先是在学生预习导学案和课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向学生提问一些基础内容,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解。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对自学过程中归纳的疑难问题分析讨论,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和报告,表达本小组成员对问题的见解,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接着,教师编制一些较好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对学生巩固和掌握新知识有很大帮助,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任务。然后,在例题做完后,引导学生对例题本质进行剖析和反思,总结规律并提炼方法。同时,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组织学生在一定时间里独立完成习题测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最后是课堂小结,促使学生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在哪些数学方法和思想上有收获,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都已经解决,从哪些方面来完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自学情况,发现自己哪方面有进步等等。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课后巩固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高中数学课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和导学案进行整理、消化、归纳和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数学错题写在专门的错题本子上,从而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较好的巩固。另外,教师应该定期将学生的错题本和导学案收起来,进行仔细的批阅,针对导学案上所展现出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没有解答的普遍问题,及时的进行讲解和指导,从而使得“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实效性。

2.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比较广泛,本文主要对向量有关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的教学。学习目标是促使学生理解平面向量的背景、几何表示和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分析、观察和类比能力。在平面向量的问题探究中,首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猫抓老鼠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形象的思考与向量有关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形成向量概念,让他们思考时间、年龄、体积和面积等是否属于向量;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向量例题,在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在课后完成目标检测。最后是总结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2)向量的几何意义及减法运算。目标是让学生对相反向量的含义进行了解,学会向量的减法运算。在问题探究中,首先让学生复习向量加法运算,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回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向量有没有减法运算?如何理解?在学生发散思维思考的基础上,引出相反向量的概念,从而掌握向量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并组织他们进行目标检测。最后引导学生对向量减法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掌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三、结语本文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对高中数学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首先讨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基本思想,然后从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堂巩固阶段三方面分析了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最后分析了与向量教学有关的两个教学案例,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白淲良: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新课程学习, 2012年第6期

第4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前言

本文从初中数学研究活动的弊端来分析数学教学可以进行什么改革,从哪几方面改。我们要清楚知道好措施对于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好措施决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吸收率。

二、初中数学课题的界定

数学活动:“数学活动”也称数学“课题学习”,是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安排,结合某一数学专题,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状态。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在数学或跨学科领域确定活动课题,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及整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1]

三、初中数学研究活动的策略弊端剖析

1.研究活动的盲目性

教师教学新知时总喜欢说:“小组讨论一下”,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没有考虑研究的目的,为研究而研究.

2.研究活动的无序性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分工不明确,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学生各行其是,没有中心。

3.研究活动的浅表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沦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讨论时间多少成正比。但在课堂实践中多数情况是讨沦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研究欲望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研究。

(二)创设充满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随时可能给学生造成矛盾冲突。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研究愿望。如教学“生活中的正负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温度”的认识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在指导学生在自制的温度计上表示某天某个城市的温度时,学生很快表示出了零上的温度,但在表示零下的温度时却难住了。教师根据学生这一认知冲突,引入课题,提出研究问题。

(三)创设具有“热点”性问题的情境。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然有些了解,数学课堂中创设具有“热点”性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降价、打折销售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商店“打折促销”、“降价促销”等问题,出示一些具体实在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

2.科学设计研究过程,突出研究重点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有效性的基础。

(一)把握研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时间。

(二)把握研究关键,精简研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三)设计分层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研究。

3.积极的思维参与是提高数学课堂研究活动有效性的灵魂。

(一)动手操作前要周密计划、指导有方

(二)研究时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研究。

(三)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证据,要符合逻辑。

五、初中数学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对引导学生实施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教师的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收集整理,总结推广。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挖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性因素,积极探索活动教学的具体做法。

对于开展“数学活动”中的各个专题与各册教材研究,我们采取案例分析法,以活动个案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聘请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完善.通过听课交流、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探索“数学活动”方案设计及其操作的基本模式和评价标准。对相关课型模式进行研究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进一步研究加以修正和完善,建构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机制,并对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的主体进行个案研究。[2]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我们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探求在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客观规律。对于研究性课题我们拟定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方式,对实习作业我们倡导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感受自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从教学实际出发,筛选课例研究的问题;

(二)制定研究总体行动计划,在总体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行动策略;

(三)以具体行动策略为基础,进行活动方案设计、修改和完善;

(四)教师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研究小组成员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观察和记载;

(五)对观察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评估;

(六)修改总体行动计划或具体行动方案,滚动调整教学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

六、结束语

如今的课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教学方式上却没什么变化,教师的教学中优良不齐也使学生在课程中的接收能力不同,也就是说如果要使教学改革成功的话就要提高师资力量,才是改革之根本。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也逐渐的转变,对于相关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再是单一的应试教育,人们开始转向素质教育的队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锻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现阶段互动式教学案例的实施,能够使法学教育达到基本的目的,培养优秀的综合型职业人,使学生认识法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实践的过程中,会随着课程的难度越来越难理解,在课堂课程开课时,学生们往往斗志昂扬,想要学好一门学科。但是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开始没有办法理解,职业学院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法律的概念不是特别深刻,也不懂得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对学到的知识难以驾驭。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的讨论分析,老师在课堂上是主导,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知识灌输,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理解,思维能力减弱,想法死板,不愿意主动去思考,导致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出现。

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一)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不断课改的优良成果,老师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一起研究案例,其特点是,不同于以往的老师单方面的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法要求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概念和对法律的规范意识,学生也能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锻炼自己的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的分析达到发展的效果。

(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将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学习相结合,搭配课后的复习和练习,最后通过成绩评价完成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使教学更加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于知识的导向也能更加的明确。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将更多的案例带进课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调查,加入深层的讨论和研究。老师通过实际的案例对法律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老师对实际案例的讲解进行学习理解,能够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案例的讨论研究,学习如何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堂中的运用

(一)教学准备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课堂中,老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本节课所要讲述的重点进行分析整理,不浪费课堂上的时间,在课前先为学生留下一些需要搜集的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相关的知识稍作了解,课堂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要典型、要真实,要具有一定的生活意义,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相连,并且又要符合《合同法》。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够使教学案例更加的形象具体。合同法看似与我们的学校生活没什么关系,但是它却真的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举例,有两个女同学一起逛街买衣服,一件衣服的价格是五百元,但是,你想要七折购买,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当售货员同意你的价格并且将衣服卖给你,这就是合同法的体现。标价作为要约邀请,女同学还价属于邀约,营业员同意售出就属于承诺。类似与生活相关的例子会更容易被同学接受和理解。

(二)课堂讨论

互动式案例教学中还有一大重点,就是学生要通过课堂讨论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合适的案例交给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课堂的气氛。讨论的过程要注意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做到在热烈中有秩序,老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通过老师各种方式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出结果。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型辩论,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在不断地讨论中得出结论。老师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学习。

(三)考核制度

建立适当的合同法科目的考核制度,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可以分为有标准答案的定性考核,以及没有标准答案的动性考核,前者能够通过标准答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后者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老师一定要给予相关的鼓励,通过相关的考核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使老师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及时的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对于相关的问题,要给予研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改进教学方法,要时刻关注着法律背后的问题。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设计变式题组的原则

(1)有针对性、典型性、规律性。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变式题组,使变式训练源于原题又高于原题。

(2)有启发性、变式性、综合性。在设计题组时,可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数据、变文字、变题型等等,训练学生的灵活性,使学生掌握同类问题的不同解法或不同题型所具有的相同规律。

(3)合理性、现实性、层次性。设计的题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学生基础的上、中、下各种情况设计题组,层次上要由易到难,体现从正向进行归纳,从逆向进行思考,由具体到抽象,知识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轻松完成进行变式教学时,真正做到恰 到好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设计变式题组的方法

(1)将习题条件或是结论一般化,是设计变式题组首先考虑的一种方法。

(2)将同一类型、同一知识点的题目串在一起,类比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3)善于变换习题的形式,灵活变题,通过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数据、变文字、变题型等等,提高创新能力。

(4)通过设计条件开放或者结论开放,将常规题改为开放题,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三、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一:

在复习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时,可按函数右边是整式、分式、根式、复合函数、实际问题列出的函数等不同类型设计,使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函数自变量的不同求法,相同类型函数自变量的求法有一定规律。

①整式:取全体实数。例如:中x取全体实数;

②分式:取令分母不为0的值,例如:中x≠2;

③二次根式:取令“被开方数≥0”的值,例如:须x-2≥0即x≥2;

④二次根式与分式的复合函数:保证二次根式成立的同时分母不能为0。

例如:中x≤2且x≠1

⑤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要依据实际来确定:一辆拖拉机携带汽油40升,行驶中每小时消耗4升,求余油量Q与行驶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自变量t的取值为

教学案例二:

在复习平面直角坐标中,通过设计点在坐标轴上、象限内、象限角平分线上、x轴的平行线上等题组,复习并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已知点M(3a-8, a-1),若点M在y轴上,则点M点坐标为 ;

变式1:点M在第二象限,并且a为整数,则点M点坐标为 ;

变式2:点M在第二、四象限角的平分线上,则点M点坐标为 ;

变式3:N点坐标(3,-6),并且直线MN//x轴,则点M点坐标为 ;

教学案例三:

在复习平面图形时,通过引入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将条件一般化,或者变换题目的条件,将数直线、线段的条数、角的个数、交点的个数以及直线分平面的份数等设计成一个题组进行复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果。

原题:十年后,我们班的50个同学一起参加聚会,若每两个人握一次手,问:这次聚会将握多少次手?

变式1:将50个人抽象成50个不重合的点,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问:共有多少条线段?

变式2:将50推广到n,平面内的n个点,两两连结,共有 条线段?

变式3:将线段改为直线,过任意三个都不在同一直线上的n个点中的两个点可以画 条直线?

变式4:(1)线段上共有n个点(包括两个端点)时,共有线段 条。

(2)从一点出发的n条射线可组成 个角。

(3)n条直线最多有 个交点。

(4)平面内有n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 个部分。

教学案例四:

改变题目的条件,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图形的中点四边形。

原题:顺次连接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 ;

变式练习:

(1)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图形是 ;

(2)顺次连结矩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 ;

(3)顺次连结菱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 ;

(4)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 。由此猜想:

(5)顺次连结 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矩形;

(6)顺次连结 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四边形是菱形。

教学案例五:

线段之和最短问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频繁出现,学生碰到此类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本文通过以下一个简单的修建奶站的问题,以及它的变式训练,掌握线段之和最短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中复习了轴对称的性质、线段的性质、勾股定理、以及一些常用的轴对称图形的轴对称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下图,要在街道l上修建一个奶站P,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问奶站P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作出图形并说明理由。

变式1:如图(1),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8,点E在BC边上,且CE=2,点P是对角线BD上的一个动点,求PE+PC的最小值。

变式2:如图(2),在菱形ABCD中,AB=2, ∠BAD=60°,点E是AB的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求PE+PB的最小值。

变式3:如图(3),AB是O的直径,AB=2,OC是O的半径,OCAB,点D在AC上,AD = 2CD,点P是半径OC上的一个动点,求AP+PD的最小值。

变式4:如图(4),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M是BC边上的中点,P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求PB+PM的最小值。

变式5:如图,已知A(3,4),B(-1,1),在x轴上另取两点E,F,且EF=1.线段EF在x轴上平移,线段EF平移至何处时,四边形ABEF的周长最小?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

第7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应用型人才;数学教学

一、前言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以就业为目标和导向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的,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强调实用性,从而帮助学生真正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实现就业.

二、建筑专业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概述

1.数学教材与建筑专业联系不够紧密

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所采用的数学教材仍旧跟普通高中差不多,是以理论说明、讲解为主的内容,与建筑专业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求联系都不够紧密,并且缺少相关应用实例.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容易产生数学学习“无用论”,教师也往往忽略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对于建筑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2.数学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现阶段中职学校数学课程安排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课程内容先后顺序安排不够合理,第二是数学课时的安排不够合理.尽管近年来专家们编写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一些,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增补,尽可能考虑了各大类专业的通用性要求.然而由于中职专业门类的多样化,各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在课程安排时都忽略了学生专业背景的需要,而按部就班地进行,导致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衔接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3.数学教师对于学生专业课程了解程度有限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对于自己授课班级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了解程度都十分有限.通常数学教师就是依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安排、准备、讲解,并未认识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因此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背景知识进行穿插讲解,从而使得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所需知识产生脱节,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热情不高.

三、数学教学对于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也正在朝着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对于从事建筑事业的企业而言,对于未来建筑从业者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综合,尤其是建筑类应用型人才更是备受青睐.作为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综合能力、职业技能是恒久不变的主体.而要保证建筑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有效吸收和掌握,数学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基础.

四、如何在中职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1.提升数学教师相关专业背景知识

由于中职学校教育仍旧会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因此中职建筑学校的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在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测量、建筑力学、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方面的积累.如果数学教师在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方面缺乏了解就会使得数学课程的内容十分淡薄,不利于建筑类专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无法真正地实现通过数学课程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学校可以加强数学教师与建筑类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双方所学的知识、背景,互帮互助,最终实现数学课程助力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

2.明确数学教学目标是服务于建筑专业课程

中职学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方面的安排时,首先应当明确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目标是需要服务于专业课程的.例如“锐角三角函数”虽然是初中数学知识,但是它却与建筑专业中的建筑力学、建筑测量等多门基础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们的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在初中的时候对该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不增加课时进行巩固与复习,不但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影响到后续“任意角三角函数”章节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当以符合建筑专业课程所需为主,重点讲解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实用性内容、工具性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时,教师还应当考虑到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基础、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等方面,针对建筑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做适当的调整和增删,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如在建筑专业多门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大量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因此在数学课程对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培养中应设定“能熟练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进行运算”为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教学大纲要求的“能正确使用”.

3.教学案例分析为主、理论推导为辅

为了进一步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真正做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中职阶段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考虑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对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讲多练,严格要求同学熟记公式,学会应用;对于不符合学生特点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应当予以改进,同时要注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因此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以案例分析为主来进行相关数学概念的讲解,并且结合建筑类专业背景来进行讲解,相关数学理论推导过程能省则省.大部分的学生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上都是存在较大困难的.数学教师必须在做到了解建筑类专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数学概念的普及,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也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数学知识来分析专业课中遇到的问题.在案例分析方面,最好能从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选择相应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学生练习.例如,结合“基础、实用、够用”原则的运用,在与建筑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任意角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这两章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大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应用性案例和练习,例如楼梯板钢筋计算、建筑物的方向和高度、建筑物的表面积、基坑土方出土量的计算、楼梯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等方面,而对理论部分则进行删减,从而改变了过往中职数学课堂以传授单一的知识为主,缺少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内容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性,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专业课学习和运用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4.通过实地教学和建模比赛提高教学成效

在建筑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带领学生离开传统的课室到专业实训场地进行实地教学.例如案例“楼梯板钢筋计算”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施工现场观察,结合楼梯板钢筋构造图,学会计算楼梯楼板钢筋总长度和楼梯楼板各条支座负筋的长度.实地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该数学知识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过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从生活、未来工作环境中体会和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此外还可以进行小组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进一步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

5.创新数学教学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学生都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因此在对于数学课程学生成绩考核方面,应当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核心,而是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程度为核心.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成绩考核时,需要创新考核方式,除了常规专门的数学考试外,还可以结合当学期与数学比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一起进行考核.例如第一学期数学课程中的“立体几何”和“任意角三角函数”知识与本学期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这两门专业课程有密切联系,则本学期的数学期末成绩可以按如图所示比例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但从中可以体现到学生对综合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程度,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五、总结

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和理论模块,另一方面也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在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数学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其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并且能帮助学生未来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正梅.中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中等职业教育,2011(11):46-54.

[2]王琨.高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