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田径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本文从信息时代引领下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的转变,“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课课练的提出迫在眉睫,而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是课课练高效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等方面讲述了微型课题子课题研究的背景。通过对六合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定以及进行课课练干预措施,针对每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课课练”干预措施。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课课练” 研究目标
一、微型课题子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信息时代引领下学习方式与学习需求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校园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先后出现了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渐被采纳并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学习的时间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者一段时间内,而是以发展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的观念为主。如今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所提倡的主流教育理念,故要求学科教学必定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主旨,并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微型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到落实学科教学终身学习的思想,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四能”发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媒介有了新的改观,从传统的教室、黑板中解放出来,电脑,手机等一切移动设备进入课堂,出现了移动学习、微型课程等新的学习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的转变为微课程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微型课程的出现并推广是符合信息化时代对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的转变要求的。
(二)“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微型课程是近几年随着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理论发展而逐步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与热议,在教育教学范畴内掀起了一股对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热潮。微课程之所以受到追捧,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微课程具有容量小、时间短、便于传播的特点,而且由于微课程时间较短,信息含量少,学生一次记忆或者学习会非常简单,不易产生疲惫感,符合学习规律。微课程和传统的课堂实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课堂看不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微课程的出现则可以弥补这些缺憾。微型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老师的任务,让学习者学习到相关的课程,节约了教师的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课课练的提出迫在眉睫,而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是课课练高效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年来,全国青少年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能素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亟待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在这种背景下,“课课练”再次被教育部门和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通过坚持不懈的“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这对加深中小学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创新“课课练”、推动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显出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当前,“课课练”内容以田径辅助项目为主,内容单一,枯燥无味,导致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为此,通过本课题在中学体育课“课课练”的创新实践,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体育人的创新精神,创编出具有趣味性、新颖性、针对性的微型课程,能激发学生参与“课课练”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课课练”微型课程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寻求能够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方法和手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直观、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二、子课题研究目标及设计
梳理国内学者关于“课课练”专题教材编写及教师教学的相关研究,整理归纳“课课练”专题相关知识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制作有关课课练的系列微型课程,收集整理专题相关的练习手段并将这些素材系统化。通过对六合区中学生(13-15岁)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定以及进行课课练干预措施,并将数据与省市均数比较,分析六合区中学生体质与省市平均总体水平差距的规律与取向,将影响因素的调查与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同步进行并多方面、准确、客观地进行研究、评价,针对每年学生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提出有力和切实可行的“课课练”干预措施。
(一)课课练微课程中有关校本教材的研发
结合初中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把“课课练”引入体育课堂教学,并整合体育学科多项体育运动知识,创编教材,通过部分运动项目作为载体,充分应用运动项目的器材、场地等开展各种身体素质练习的课课练,使“课课练”走向“校本课程”,创编成“微课程”形式呈现。本课题将从足球、武术、体操等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的特点、器材、场地开展相关的“课课练”练习,并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足球课的“课课练”的成功经验,创新“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为体育课堂教学“课课练”提供教学理论和方法依据。
(二)“课课练”对体育器材的研发
体育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以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学。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而场器材资源是体育课程资源中很重要的一大资源,对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对课程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构建体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保障,因此其意义不言而喻。“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操作规范,锻炼效果很好,但是比较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一味强调负荷曲线达成的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讨厌和反感。因此本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开发体育器材,利用器械等手段提高学生“课课练”的运动兴趣。主要表现之一是在“课课练”中将栏架、弹力带、软梯等器材作为课课练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享受“学之乐”“练之乐”“玩之乐”,最后让学生在有趣、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
(三)“课课练”典型教学案例的设计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案例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案例教学过程、实施环节及教材分析等方面,对体育教学案例的设计研究较少。且多数案例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所有地区学生对案例多样化、本土化的需要。而体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他们最了解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本课题基于教学一线,所搜集的有关课课练的教学案例更具有针对性,能够反应目前课课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子课题针对初中体育教师设计有关课课练教学案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为他们提供设计课课练教学案例的思路指导。根据南京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内容,在体育常态教学实践中教师安排几分钟的“课课练”时间,并进行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类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四)“课课练”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优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学科教学素质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创办一所有特色的名校。
二、主要任务
1、继续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深入开展课改系列活动,转变教师观念,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2、深化课程改革与学校教科研、教研组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使用现代教育装备的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使更多的教师成为课改的骨干教师。
4、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教育。
三、工作重点
(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1、教学工作将进一步规范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和补课等工作,继续加强平时的检查、督促和考核力度,对培优补差工作进行及时抽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的考核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座谈会、家长评议、教师互评和教学成果展示等形式,正确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教师。
2、加强学科组、备课组建设,进一步实行年级组、教研组备课、说课、教案展示、集体评议、上展示课等形式,定期做好检查与调研,对认真备课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关注和引导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意导入“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学科竞赛活动。本学期校内继续开展年级组学科竞赛,结合我镇各类竞赛,开展一些全校性的综合竞赛,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4、进行评价体系改革,逐步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关注学生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经历和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其他社会成长评价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各类资料的积累工作,在认真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做好各类教学资料和积累整理工作,为今后学校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A、加强业务学习,在教导处的带头下,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了解新课程概念、新课程的功能、结构、模式、评价等方面知识,并将邀请一些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为实施课程改革打好理论基础,以新的理念上好每一堂课,教师做到一课一思,学生做到一课一得。
B、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本学期我校将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使学校骨干教师能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等。
C、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未来的生力军。学校将继续为青年教师提供各种岗位练兵活动,安排好师徒接对活动,让青年教师在思想和业务上尽快成熟起来。
2、抓好教科研建设,各教研组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合作、讨论式,以备课组为单位上好研究课,体现课改新概念,在实验中边研究边总结,写好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学案例。
3、加强校内调研活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检查课改是否进行良好,本学期在校内将继续进行调研活动,听随堂课,查作业、备课与培优补差工作、问卷调查等,全面了解教师课改进展。
4、举办“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践新课程”活动,本学期我校将在继续开展“实践新课程”活动,教师参与面达100%,活动内容包括:中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说课比赛、教师优秀课件比赛、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案例评比等。
5、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本课改加强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了学科的界限。本学期我校将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自然环境等,让学生积极实践、挖掘现有的资源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发展学生的特长,加强音、体、美等特长教学。
我校将开展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电脑、写作、奥赛等兴趣小组,每周一、三、五由学生自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音乐教学。在全面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下,积极选拔人才,创编高水平的节目。
(2)美术教学。注重培养美术特长,多出有特色的高水平的作品,注重美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所有美术教师要在掌握电脑绘画的基础上,力争在本学期学习和掌握一项实用美术项目。
(3)体育教学。结合学生特点,提高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代表队的训练和竞争水平,力争出好成绩,快出成绩,出好人才,快出人才。、
(4)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视听能力,不同年龄学生应有不同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视听能力。
(5)电脑教学。将网络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科知识相关的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扩充自己的资源库。 共2页,当前第1页1
(6)写作教学。引导学生用心观察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赏析能力和创造热情。
(7)奥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四、德育管理工作
1、认真学习和落实德育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学校德育工作方案实施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完善各项制度。
2、实行干部包班制度。
3、强化值班纪律,加大日常检查的力度,明确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力争查出实效,管出水平,值班人员每天都要带领学生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记录,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类处理。
4、继续落实奖励机制,逐步完善班级奖励机制,并付诸实施。
5、密切家校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6、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委员会、座谈会、协商教育和学校发展大计,统一思想,争取支持,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
五、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举行开学典礼,明确新学期目标,正常教学秩序。
2、各科制定教学及进度计划,各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
3、分别召开教研组长、班主任等会议。
4、期初教学工作检查。
5、调查摸底建立贫困生档案、后进生名单、成立互助组。
十月份:
1、初查《班主任工作手册》。
2、业务活动,教师优质课大赛。
3、法制教育系列活动。
十一月:
1、期中教育质量测试。
2、召开家长座谈
会。
3、课件评比。
十二月份:
1、新课程理念下语、数案例评比。
2、思品论文评选。
一月份:
1、庆“元旦”科技系列活动。
2、教学调研。
3、期末教育质量检测。
新课程改革十年的成果之一,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达成了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师自身完善和价值体现的必然趋势。纵观近十年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状况,无论是培养教师的高校职前教育,还是一线教师的职后(在职)教育,均在不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然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效的过程,如何在现有的机制和条件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体育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全市26所高中及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
2.研究方法
以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为载体,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通过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发现与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将教研与科研结合起来,并对研究过程实施监测与调节。既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又使研究尽可能处于最佳状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立制度,集中学习,提升理念,达成共识
(1)建立教研会双月例会制度
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体育教研员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关系着一个地区课程实施的方向及实施的深度,为了及时掌握各地各校实施新课程的动态,制定了区县体育教研员双月例会制度。几年来共组织了十多次活动,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主题,着力研究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问题,会后有实施情况反馈。这样有计划、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的活动,提高了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能力。同时,推出理论学习读书目录供大家学习参考,提升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打好理论及人力资源基础。
(2)建立体能测试及竞赛制度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为了确保体育教师的体能能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市教研室每年组织“市区中学体育教师体能测试及竞赛活动”,测试分竞赛组(35周岁以下)、达标组(36-45周岁)、参与组(46-55周岁,女教师46-50周岁),每人每年测6个项目,对每个教师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评奖,将结果公示并反馈给各校,至今已延续15年。
(3)建立教案检查制度
自1998年起,市教研室每学期都组织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教案集中会查,制定了具体的评分标准,由各校体育教研组长根据要求,逐一互查教师教案,写上简评,打上等级,盖上特制的教案会查专用章。最后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教师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多年来,对备课特别强调了教材的选择、重难点的定位、教学法的设计、运动负荷的把握(每课必须含课课练)和教学反思的撰写,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建立教研活动出勤及质量统计反馈制度
市教研室每学期对各项教研活动情况即参与教研活动人数、参与活动质量(如对听课、评课人员发言记录、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公示结果,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面及活动的有效性。
2.创设条件,拓宽技能,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1)教师原专项调查
课改之初,为了适应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要求,找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市教研室对全市26所高中教师专项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问卷26份,受调查教师156人,回收26份,有效26份。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在个人专项上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上教师专项过于集中。在被调查的156名教师中,田径专项66人,占42.3%;篮球41人,占26.28%;排球、足球各13人,各占8.33%;其他专项所占比率较小,如乒乓球1人,游泳1人,武术5人,羽毛球无专项教师。而现实情况是:高中田径必修模块修完后,很少学生再选田径作为选学模块;选择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者较多;而游泳作为必备技能之一,只有1名专项教师。二是教师专项地区性差异问题。如A区85%的教师均为篮球专项,而田径作为必修模块,专项教师只占教师数的10%。
(2)教师第二专项培训
①教师第二专项选项调查。由于我市高中教师专项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都采取限制性选项的方法。为了优化教师专项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选项学习机会,我市提出了发展教师第二专项方案。结合各地各校教师专项特点,开展教师第二专项问卷调查。保证选项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的技能深度。问卷还选取了能胜任培训教练之职的教师,以解决外请教练经费不足的问题。
同时,为了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和辐射面,减少培训成本,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我市教研室及时调整了研究规模,要求各地直属初中和职业中学教师共同参加培训。本调查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5份,全市共554名体育教师参与了第二专项选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理论知识的23人占12.7%,此为高中必修模块,所选者皆为高中教师;选田径选项的36人占19.9%,此选项结果以第一专项调查时篮球专项居多的地区人数最多,17人占田径总选项人数的47.2%;选足球和韵律体操的有很明显的性别特征,足球全部为男教师,韵律体操只有3名男教师;选择体育舞蹈、跆拳道人数明显超过了网球,各校也是在兼顾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下选的,体现了一定的合理性。选羽毛球、乒乓球的人数偏多,分别为74人和83人,分别占13.36%和14.98%;这既与项目的普及性有关,更与学生选项结果呈正相关。
②培训方法及周期。根据选项人数多少,确立各专项培训班,羽毛球、乒乓球因人数较多,均分成两个培训班。由市教研室集中全市优秀教师力量,聘请专项辅导员,制定好专项培训计划;以大市与各辖区集中培训相结合,再辅以校本培训与自学的方法,在四年内,使每位教师在第一专项基础上形成个人第二专项,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探索途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实施学科知识更新计划
在信息快速变更时代,很多在高校习得的体育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为了让教师始终拥有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围绕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启动了“体育知识更新计划”。利用教研培训时间,有计划地在每学期开设专题知识讲座,用三年时间,将各项体育知识更新一遍。从2006年至今,已作了“田径、篮球、体操、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棒球、网球、跆拳道”等十多个专业讲座,以及“如何备课、说课与评课、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急救知识”等专题知识讲座,不仅有效更新了旧有知识结构,一些新兴项目的介绍也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水平。
(2)实施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以省重点课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依托,以地区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方式,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研究。改变以往一个人上课,少数人评课的现象,努力提高上课、听课、评课活动的有效性。结合常规教研活动,推出了“校际间同课异构”活动,即以各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推出代表组内最高水平的精品课,进行校际间教学展示活动;使每次开课都成为一次提升组内整体实力的过程。
从有效性出发,在课前对听课任务进行分解,即以学校为单位,在全面听课的同时,各校各有侧重。如A校着重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评价;B校关注教学法的运用;C校关注场地器材的使用;D校关注教学组织形式;E校着重关注运动负荷等。评课时,上课教师要说明组内备课的困惑、重难点的确定、选择教学法的依据等,评课时大家有话可说,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研讨氛围热烈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开展多层面学科竞赛
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结合国家、省、市教师各类竞赛,如基本功(含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说课、上课等)、体操类教材教学评比、说课评比、论文及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做好基础选拔及竞赛过程的裁判工作,将竞赛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发点,以赛代培、以赛代研,寻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的突破点。同时,开展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科研一体化发展途径初显成效
(1)明确了专业化发展目标
在市及各区体育教研员的引领下,我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课改初期的茫然不知所措,逐渐进入了清晰明朗阶段,广大教师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工作责任感、敬业精神增强,主动寻求发展的意识、教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均制定了具体的学校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赢。
(2)享受专业化发展成果
以省立项课题《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为抓手,利用我市教科研人力、时间、资源等优势(如:市教研室规定每周四上午是体育教研时间,各校教师均不得排课等),将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第二专项,有效地保证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度及其效率,并将成果转化为一种动力机制。同时,各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多个研究型团队,培养了一大批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四年来,在全国、省级等赛课活动中,有6人次在全国录像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有30多人次在省录像课及省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名列全省前茅。更有二十多位教师相继走上了学校及教育局领导岗位,为提高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认为:要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要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制度是效果的前期保障,通过长效系统地学习,掌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多方创设条件,拓宽技能。立足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需要,努力创设培训研究条件,全面拓宽体育教师技能。第三,要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学科内环境。通过各级各类竞赛、观摩、培训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更宽广的路径,在学科内或跨学科寻找体育专业教师发展的动力,实现资源的共享。第四,教科研一体化模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充分结合了教科研的现有优势,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位运行和高位发展。同时,发挥团队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学校、地域体育特色,成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幸福感。
建议: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之一,希望各级部门能引起关注。同时,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体育教师主动发展愿望与专业发展的引领问题,仍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今后,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希望能得到同行们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向明,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研究方法的教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钟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构建[M].北京:教师教育研究,2005.
校的教研工作将继续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新学期。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重点,坚持“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策略,通过一系列扎实的教研活动,努力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或困惑,锤炼一支合格稳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目的
二、工作重点
深化课程改革1注重实效。
科学推进课程研究与改革。力争老师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师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或收获。以各级科研课题为笼头和契机。
改进课堂教学2加强建设。
坚持常规教研活动,抓好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展有效、扎实的集体备课。组织老师们积极参加区市各级教研活动,通过专家引领和自身修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老师们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着力打造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教师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3实施监控。
帮助老师们牢固树立教学的规范意识,力争管理规范科学。加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检查测评等常规教学工作的指导,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促进全面发展4重视活动。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带领各教研组、各科任老师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活动。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实践中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三、工作措施
加强教研组建设,1以课题为突破口。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将对课题研究加强管理力度,实现分层管理,有效展开相关教研活动,探讨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困惑,提高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本期重点督促数学组、英语组整理、收集课题资料,做好课题中期阶段小结工作。
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平台,2继续扎实常规教研。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个体备课过程的不足,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要认真落实,要求每次活动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形式上做到有学习,有反思,有讨论。同时还要注意做到两结合”个体钻研与集体备课结合,个体实践与集体研讨结合,促进教师备课质量的提高,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开展行动研究。组织老师们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3以“优秀教师经验转化”为抓手。从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行深入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促进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并予以指导,4做好常规教学的监督、调控。定期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辅导学生进行检查。促进教师反思、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育行为,打造高效课堂,推动我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帮助教师熟悉、把握教材,5以期中测试为契机。改进教学,提升水平。特别是期中检测结束后,每位教师要结合测试成绩进行质量分析,对自己的前期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感悟方法,思考困惑和改进之处,同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学校将以“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宗旨,6以新进教师培训活动为载体。努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的学术氛围。各师徒结对教师主动沟通、积极交流,探讨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多进行课堂教学的互听互评活动。各教研组要及时指导,组织教师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相互借鉴教学经验,引导教师用思考的目光审视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人有幸作为优秀骨干教师参加了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活动,给来自全省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和教师上一堂汇报课。我挑选的教学内容是《挫折面前也从容》,在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在
开课前一天,我打算进行最后一次试教。
教学流程设计
从猜手语“从容”导入,提问:同学们,有哪些不顺利的事(学生回答),由此总结人生难免有挫折,然后分为三个版块:全部用优秀舞蹈节目《千手观音》贯穿,第一部分是《挫折,面对面》,分析挫折的双重作用;第二部分是《挫折,并肩行》,探寻从容面对挫折应具备的品质;第三部分是《挫折,零距离》,寻找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最后用手语“我们能克服挫折”和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结课。
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试教的班级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学生单纯善良,平时发言踊跃,积极配合老师,课堂氛围浓烈。又加之我对这堂课已试教过多遍,教学过程在我心中非常明朗,我几乎设计好了每一句话,所以我对这次试教胸有成竹,似乎是一个自信的猎手,打算引着学生走好每一个版块,圆满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故事发生
猜手语“从容”之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面临什么情境时我们应该从容呢?”学生很活跃,“考试前”、“100米田径比赛起跑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会心一笑,感觉有一辆火车驶入了我预设的轨道,于是我步入正题“挫折面前也从容”。
“你们遇到过哪些不顺利的事呢?”我步步为营,继续发问。课堂气氛依然浓烈,很多同学甚至把手举过了头顶,“考试没考好”、“数学竞赛没得奖”、“与同学闹别扭”、“老师误解了我”……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我也被感染了,激情洋溢,肯定和表扬了一大家。一切都在预料当中,开篇很好。
这时,我发现一位学生犹犹豫豫举手了,很不明显地,手掌弯曲着,被课桌遮盖了大半部分,并用眼角时不时偷偷地瞄我几眼,又迅速躲闪着。我把和善的目光投向他,鼓励地朝着他点了点头。他心领神会地站了起来,却更犹豫了,就那么站着,垂着头,象一个犯了错的小孩,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他,有等待,有疑虑,当然也有不耐烦的,课堂安静了下来。我走到他的身旁:“这位同学,你遇到的挫折是什么?”他断断续续地说:“我,我妈妈去世了。”他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
安静,安静,热闹的课堂气氛突然之间定格了,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他的脸上,显然大家都没有料到他会说这个,我也感到很意外。
我该说什么呢?面对这样一个挫折,发生在14岁孩子身上的大挫折,我该说什么呢?我定了定神,“孩子”我叫了他一声,示意他坐下。此时我发现全班同学的脸都凝固了,大家的心情都有些沉重。我继续说:“孩子,你的心情老师能体会,老师也谢谢你让我们一起分担你的心情,孩子们,你们觉得呢?”
孩子们陆续说开了:“你平时学习那么勤奋,成绩那么优秀,我真不知道你遇到过这么大的挫折。”“你还很开朗,平时我们有点不开心,反而是你开导我们,你真了不起。”“对不起,平时我对你关心太少,有时还生你的气,我真不应该。”
“原来,你如此优秀,老师也为你自豪。”我总结道,“确实,我们每个人要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挫折,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事实很难改变,但我们的心情可以。孩子,你说呢?”我望着他,摸了摸他的头,他点了点头。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对,开心一点,我们都会关心你的。”孩子们又争先恐后说开了,有帮忙出主意的,有安慰鼓励他的,有邀请他到自己家里玩的。
不知不觉间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我说:“孩子们,下课!”也不知道是谁带头,孩子们鼓起掌来。下课后,我走到他的身边,告诉他,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以后他都可以随时找我聊聊心事。他笑了。
故事之后反思
这样的一堂课真是出乎意料,可以说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我没有办法把当时那样的情境引到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是孩子们自己上完了这堂课,他们主动热心,善良单纯。有的班级的同学会对同伴遇到的困难幸灾乐祸,如果我遇到那些学生,我又该如何开展教学?这样的一个挫折,适合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吗?如果有听课老师在,这个学生会把他的心理话说出来吗?
我一直在反思。我想:课堂处处有契机,学生时时显精彩。我们应该处理好预设和契机的关系,摆正老师和学生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
一、处理好预设和契机的关系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有时候我们总希望学生按部就班,在你所设计的轨道上前进。其实这是教师过分地以“静态教案的预设”为本位,而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我所讲的“契机”利用好了其实就是成功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没有预设的生成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是低效的。因此,只有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抓住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契机,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出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
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空白的预设。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在课堂内出现无法预约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在以上提到的教学案例中出现了一个课(下转第311页)堂“契机”,它不在我的预设之内,但如果利用地好,不就成了精彩的“生成”吗?
二、摆正老师和学生的位置
长期以来教师主体观主导我们的教育思想。其实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才是“主体”。学生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也是一个未完成的和有待发展的人。学生总是处在开放的、期待的状态中,不断地超越现实,指向未来,追求完美与统一。作为学生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应表现出以下三个特性。(1)能动性: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2)自主性:指主体具有不依赖外来的力量,自由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3)创造性:指在学习中能超越旧有的事物,创造新颖独特的新事物。
一、校园百米定向运动教学
百米定向(100metres of orienteering)是由俄罗斯人Mr. Maxim Riabkin最早提出并实现的。由于百米定向只需100m×100m左右的场地,具有观赏性强、技术性高、易参与、易组织等特点,并能锻炼参与者的反应能力和奔跑速度。因此,非常适合校园定向教学和开展。
1.场地设计:在校园视野较为开阔的区域选择一块100m×100m左右的场地,一般在田径场即可,设置6~12个检查点,最好设置几个迷惑性的点标,以提高难度,定向路线距离控制在500m以内,按1:500的比例自制几张不同线路的定向地图。
2.练习方法:按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每组4人左右,每组队员出发可采用不同路线的定向图行进。
3.教学建议:在练习中可以伴入音乐;可以把练习改为比赛。
二、校园台阶定向运动教学
校园台阶定向运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下肢力量等,还能提高学生上、下坡或爬山的技巧。
1.场地设计:选择学校田径场看台的台阶或建筑物门前类似的多级台阶,在台阶上布置若干个点标,最好上下错开若干个台阶,可以把线路设计成“Z”、“W”、“M”、“E”、“之”字形,以提高难度。
2.练习方法:可以以个人为单位,最多不超过3人,按顺序每间隔1~2min出发一组,记录时间。
3.教学建议:教师一定要强调安全教育,起点与终点要合理设计。
三、校园夜间定向运动教学
夜间定向是定向运动比赛的项目之一,开展形式与日间定向相同,只是要在夜间各检查点贴上反光标签,以利于参与者随身携带的照明灯能照射到标志旗时反光,从而快速找到点标。开展夜间校园定向运动不但增加了定向的难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胆量及利用灯光寻找目标的定向技能。
1.场地设计:在校园内选择安全的区域进行路线设计,以设置5个左右的点标为宜(夜间设置过多的点标较难控制)。
2.练习方法:一般5人左右一组为宜,按顺序进行练习。
3.教学建议:在进行校园夜间定向运动时,为避免学生走失可以让每人带一个口哨(遇到紧急情况就可以鸣哨求援);一定要注意各检查点必须有灯光或反光标签示意;参与人数及组别不宜过多。
四、校园定向运动与耐力跑结合教学
耐力跑的教学手段往往比较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兴趣低下。如果能与定向运动相结合,不仅能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练习的厌倦、害怕、紧张情绪,又能激发学生参与耐久跑练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锻炼身体,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耐久跑的能力。
教学设计:把耐力跑的距离分成若干段,在每一段上设置一个点标,让学生从自制的校园定向地图上,按顺序、要求达到每个点标(各点标要有证明出据),看谁先回到终点。场地可以是整个校园,但线路需要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也可以给每堂课设计一个主题如“重走路”、“奥运火炬传递”、“过关斩将”等,把每个点标都取相应的名字,再配合适当的音乐烘托课堂气氛,那么教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五、校园定向运动比赛的组织
先策划比赛的目的、时间、地点、规模、经费等。成立筹备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筹备组长全面指导工作,拟定比赛总体计划,检查工作质量;技术组拟制比赛规程,勘察实际地形,设计比赛路线,绘制比赛地图等;裁判组检查地形、地图、路线的质量并监督保密的情况,设计用于比赛的检查卡片、成绩统计表、成绩公布栏,准备号码布、点标、起终点设备,做好比赛编排、抽签等工作(见图1);另设颁奖组、宣传组等。
根据正式的定向运动比赛程序,比赛开始前,参赛运动员先到报到处办报到、登记手续,领取参赛号码布和控制卡;出发前十分钟到达出发区;各组的运动员按规定间隔时间分别出发,出发后必须按顺序到访各点标(由检查点在控制卡上证明);返回终点时记录总成绩,并缴回地图及控制卡。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校园定向比赛设计成准距离个人计时赛、短距离个人计时赛、接力赛、百米定向个人计时赛等竞赛项目,还可以分成年级组、男子组、女子组等组别进行比赛。
图1 参赛运动员装备
六、校园定向运动的教学考核
校园定向运动的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定向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占30%),通常以笔试形式;二是实践内容的考核(占70%),可以结合模拟定向比赛教学进行考核,如:根据校园平面图设计一条定向路线,设置6~8个点标,学生按顺序找到全部点标,完成全条定向路线跑,以完成时间的长短计分。
总之,开展校园定向运动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熟读地图和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拼搏、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还有利于学生在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符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更深层次的校园定向运动教学、训练、比赛、课程编排等方面,仍需广大体育教师努力深入的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耿培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数字化教学
一、当今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体育教学倡导教授学生相关的体育技能,对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传统体育教学以教师示范动作要领,学生模仿练习,加上相关的分解和辅助动作进行练习,再组织学生完整练习整个动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理解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时还过分重视竞技因素,或仅仅为了完成各项测试任务,学生很难对体育感兴趣。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学体育课堂发展的实质是通过适当的身体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练习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二、数字化教学的运用形式
对于体育课而言,数字化形式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种:1.网络课。在网络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需要,讲解一些关于体育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观看体育图片、比赛视频、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各类多媒体文件,给学生直观感受,让他们去了解体育,热爱体育。2.课件的使用。在体育室内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音乐、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让教师单一的讲解变得更具有内容性、针对性。尤其在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吸引他们眼球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动画,让知识从他们喜爱的动画口中呈现,远远要比从教师单一的讲授中学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的作用
据了解,一般小学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项,比如篮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等等。这样就会出现以下情况:对自己的专项教学比较熟练、讲解示范到位,学生掌握得较快;而对其他项目很可能就掌握不够好,讲解示范差强人意,课堂学习效果一般。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涉及较广,教学目标也较多元化,并不会因体育教师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那么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除了加强学习自己不擅长的专业知识技能外,应用数字化教学是一个好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数字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你对足球运动技能掌握不够,就可以通过网络及其他方面收集相关教学资料,课上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当学生在课上看到那些优秀运动员标准的运球、传球、射门等动作时,就会激起学习的热情,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有些运动项目受到各项因素的限制,比如,体操、健美操等项目,体育教师年纪大了就很难按照标准动作要求做到正确示范,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数字化教学,课前收集资料,制作PPT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学生可以看到完整的、正确的技术过程,学生掌握动作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数字化教学应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和练习体育技能,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体育教学大多数内容都是在室外进行,但是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数字化进行教学,可以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广播体操教学时,可以运用电脑或电视播放广播操教学视频,学生通过边看边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既直观又形象,而且正确。这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在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口令,学生按照音乐口令进行练习,教师可以边检查边纠正学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再如,在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除了讲解、示范,还是讲解、示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如果体育教师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制作课件,下载相关教学视频,然后进行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教学案例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认真钻研体育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在自己的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教学,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正确、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教学,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质量,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让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
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科研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科研课题为引领,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通过科研课题的实施,培养参与人员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在选题上,我们鼓励领导和教师打开思路,献言献策,凡是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与培养学生素质有关、与学校特色发展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参考,然后由科研部门分析、综合后申请立项。通过这样的过程,很好地将教师的需求与学校发展结合在一起,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了十项课题,国家级四项中的“‘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与学校教学整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省级四项中的“校园数字化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以网络为途径,创建远程教育特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关问题研究”市级两项中的都与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连。国家级课题“中国学校特色建设与发展研究”更是有针对性的课题,促进了学校领导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中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科学的选题、规范的管理、成果的激励,培养了队伍,增强了意识,提升了素质,从科研方面为学校特色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树立大科研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大科研观含义有三方面,一是教师要有科研意识,二是科研课题有覆盖面,三是科研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要求没有课题的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研究即实施、解决及成果”的意识,从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入手,使科研工作成为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通过有意识的科研工作,为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方向、方法和底蕴,以使专业化成长更自觉、更迅速。
大科研观的树立,使全体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要把科研工作贯穿在工作的始终,贯彻到每一节课之中。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科研意识强,能力提升快也很好地促进了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
加强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目前,我校青年教师比例占到一半,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不仅关系到学校历史的传承,还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收到了较好效果。学校坚持开展拜师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公开课、竞赛课活动;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坚持开展听、评课、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课、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尽管经费紧张,但每学期还要保证让每位教师有两本以上必读书,如《点击苏霍姆林斯基》《点击陶行知》《校本教研》《教育就是唤醒》《第56号教室的奇迹》等,并要求教师写读书心得,学校装订成册,教师共同学习、交流。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在各级优秀课、论文、课题实施、课件制作、教学案例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绩,张鹏老师在铁岭市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在铁岭市2013年“首届‘市长杯’职工技能大赛”中获全市中学组第二名,2016年获第五名。
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传统优势。迁入新校区后,各种条件、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 “十二五”期间的两项国家级课题、四项省级课题都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关。科研课题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了教师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由以往的以师为本、以教为中心,向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助于全校现代教育技术由基础较好,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就是以课题的实施为依托的,因而表现出基础好、起点高、定位准的特点。目前,我校有两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有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爱好者,坚持开设“心里话”信箱,办《心理健康报》,开展较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等工作。2016年11月,“铁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工作室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教师的观摩课和经验介绍受到与会教师的好评。此外,我校的体育工作有传统优势,不论是竞技项目还是群体活动都有着较好的基础。学校多次代表开原市、铁岭市参加上级中学生足球、排球、轮滑、田径比赛,都取得较好成绩。
关键词:足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58-02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创新教育思想的驱动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当前,校园足球被提升到国家发展计划,更是得到教育部以及其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而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离不开体育课堂教学,必须推进足球课程改革,解决足球课程资源欠缺的瓶颈,充分开发与利用足球课程资源,创新足球教学方法。在教育制度、学校发展规划和使用经费的限制下,校园足球发展中还存在诸多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校内主要的课程资源中,人力资源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场地资源和器材资源数量不够、利用率不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当前各学校的足球课程资源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找到开发与利用的对策,以便于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足球课程资源,助力校园足球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ο螅褐饕对校内足球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器材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它们存在的问题及对校园足球教学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调查对象:选择了“中国学校体育读者群”(群号:131779625)、“中国体育教师超级群”(群号:23437590)、“仪征市体育培训讨论群”(群号:274497762)及省级课题组群(群号:110811854)四个具有代表性、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体育教师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话题研讨。受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地学校的一线体育教师,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真实性的体育教师群体,共计157人,其中113人来自江苏。
3.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不同地区的足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学习研究一些学者或体育教师给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其次,设计了《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与利用情况的调查问卷》,采用网络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答卷(网址为:http:///jq/6365926.aspx),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方便、快捷、高效;然后,采用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157份答卷中关于足球课程资源的数据进行统计,以供研究时参考;最后,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小组研讨分析等,全面、清晰的了解当前学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并发现其中影响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借鉴同行的研究经验,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足球人力资源数据统计与现状分析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关于足球人力资源的问题,经过对157份问卷数据统计,得出如下结果:
(1)问题1中,有足球特长的体育教师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4.25%,远不如篮球和田径项目,说明还要加强体育教师的足球特长培训;但相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项目,其比例超过各项的两倍,说明爱好足球、有足球特长的体育教师人数相对较多。
(2)问题2中,足球教学中不能胜任或示范指导有困难的体育教师为4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0.57%,虽然没有体操项目的比例高,但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各个项目的比例。说明足球教学中不能胜任或示范指导有困难的体育教师人数偏多,这将严重影响正常足球教学。
2.足球场地资源数据统计与现状分析
问题1数据显示:77.71%的学校有足球场地,93.63%有跑道,68.15%有投掷区,89.81%有沙坑,98.09%有篮球场,63.69%有排球场,49.68%有羽毛球场,92.36%有乒乓球区。
问题2数据显示:43.31%的人表示足球场是最常用的场地,对其他场地表示最常用的比例分别为:跑道93.63%,投掷区4.46%,沙坑8.28%,篮球场75.16%,排球场9.55%,羽毛球场7.01%,乒乓球区15.29%。
现状分析:
(1)问题1中,77.71%的人表示学校有足球场地,相比其他场地,说明足球场地还是欠缺,不能满足正常足球教学。特别对于一些城区学校,因受学校占地面积的影响,学校不得不考虑挤出运动场地,用于教学楼的建设。而足球场又是占地比较大的运动场地,从而促使一些学校放弃足球场的建设,改为在跑道中心建设篮球场。
(2)问题2中,43.31%的人表示足球场是比较常用的场地,虽然远没有跑道和篮球场的使用率高,但相比其他场地,其利用率要高出3~6倍。说明足球场是常用场地,在体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3.足球器材资源数据统计与现状分析
问题1数据显示:有49.68%的人表示足球是使用最多的器材之一。使用率高出足球的只有篮球(79.62%)、秒表(77.07%)、跳绳(68.15%),其他器材的使用率均低于足球。
问题2数据显示:有29.94%的人认为足球的使用功能最多。低于篮球(59.24%)、跳绳(40.13%)、秒表(50.96%)、小体操垫(35.03%)的比例,而高于其他所有器材。
问题1:49.68%的人表示足球是其使用最多的5件器材之一,仅次于篮球、秒表、跳绳,说明其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应该属于实用的体育教学器材。但与篮球(79.62%)相比,其使用率还有差距,还有提高利用率的空间。
问题2:29.94%的人认为足球的使用功能最多,仅次于篮球、秒表、跳绳、小体操垫,但高于其他所有器材,这就验证了前面关于“足球应该属于实用的体育器材”的说法。因为其使用功能多,便于体育教学,老师乐于使用,学生爱好踢足球,所以说足球是实用的。但认为足球使用功能最多的人的比例只有篮球的一半,说明足球的使用功能还有待开发。
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根据对足球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依据,通过实践对足球教学案例进行研究,结合同行教师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足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找到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策略。
1.人力资源方面
存在问题:足球教师数量不足,有足球特长的体育教师比例远不如篮球和田径项目的教师,超过30%的体育教师觉得在足球教学中示范指导有困难或不能胜任足球教学。
解决策略:优化足球教师资源。体育师范类高校重视对足球特长的学生的培养,提高数量和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在教师招聘时提高体育教师招聘的比例,减少兼职体育教师的数量,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加大教师足球教学和训练的培训力度,增加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聘请优秀足球教师或专业足球教练指导学校足球教学和训练,提升足球教师的水平;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足球教学和训练方面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另外,要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在足球教学中能帮助其他学生共同提高,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2.场地资源方面
存在问题:大部分学校仅有一片足球场,一些学校没有足球场或足球场很不标准,而在小学基本上都是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这就造成了上课与足球场地不足的矛盾,足球场地少也限制了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还有大部分学校没有备用的可移动的小足球门使用,仅有的两个球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解决策略:增建改造场地设施。首先,借助当前重视校园足球和政府加大学校场馆投资建设的机遇,规划标准的足球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再建设一到两个小型的足球场地(20米×40米),以满足多个班级同时上足球课或方便学校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其次,购买或自制一些可移动的小足球门,便于进行足球教学或五人制足球比赛;另外,提高教师利用校内其他场地资源的意R,合理利用篮球场、排球场等场地进行足球教学,巧妙借用体操垫、单双杠区、乒乓球台或跳高架代替球门进行射门教学或训练。
3.器材资源方面
存在问题:许多学校足球数量少,且易损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缺少用于足球教学和训练的辅助器材,很难开展形式多样的足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足球兴趣。
解决策略:添置开发足球及辅助器材。首先,加大足球经费的投入,添置足球。提高师生爱护足球的意识,减少足球的损坏。损坏的足球立即报废,并及时补充;其次,购买软梯、标志杆、训练背心等适用于足球教学的辅助器材,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足球技战术和运动的能力;另外,开发足球器材资源,用报纸和胶带制作纸足球进行足球教学,经济实用又安全。巧用小体操垫进行弹跳、柔韧、腰腹力量及协调性训练,发展各种素质,提高足球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爱民.校园足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4(6):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