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

第1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相关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在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核心地位的论证,总结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在教育技术实验室中所起的作用—功能,并依此对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组成模块做了大致的功能性分析.

    课程建设是高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面对教育技术专业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景象,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体现自己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就成为各高校教育技术学科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对于教育技术学科来讲,教学系统设计在教育技术理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相应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也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点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完善的实践环境.对于开发类课程来说,一个理想的实验室更是可以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根据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及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课程开发实验室的功能不仅仅是支持本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它还要能够支持其它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同时还要具有科研功能,支持相应的课程建设研究仁作.由此,笔者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个分实验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用以支持与课程设计开发有关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的功能分析

    结合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有五大研究范畴即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而设计和开发的对象里面都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系统,按照-i匕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2年版《教育技术学》里的描述,教学系统开发和课程开发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都要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所提供的基本原理,可以将教学系统引中为课程,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同样具有核心的地位,针对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来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一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工作都包含在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里面,因为一个完整课程的成型都少不了这五个方面.设计与开发技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了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的讲授外,锻炼实际动手能力也应成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倡导的建设具有产学研功能的高校实验室的思想,结合本学科性质和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应该具有四大主要功能:支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支持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支持师范类学生教学技能实验、支持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这四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技术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完成对本校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支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对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六所国内开办教育技术专业较早的师范类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五所高校都设置了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实验项日,成立了相关的配套设施,但功能不完善,除了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实验室外,其它学校都将这些实验项目安排在微格教学实验室进行,目标定位在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上,基本没有体现科研这一功能.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将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实验室统一命名为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中心,包括两个模块: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

2模块系统分析

2.1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

    该分实验室土要具有两大功能:为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

    作为一门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当人们看到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呈现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发出了许多反思性的声音,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专业设置方面的问题,如一些高校设置庞杂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老化和僵化;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的特色等,这些问题不由得让我们感受到了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紧迫压力,这似乎成了目前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脾005] 2号)明确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重点;以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与课程评估体系为保障;通过系统的课程建设,达到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分析文件精神,不难发现,课程建设不仅需要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更需要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做保障.因此,作为教育技术实验室一部分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实验室必须具有支持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环境的功能。

    该分实验室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验提供实践环境它可以为教育技术专业大部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提供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环境,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学生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计算机应用竞赛提供学习、研究、实验、培训及参赛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高水平实验能力.

    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对课程设计实验室的功能定位,该分实验室可以承担三方面的实验任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cai课件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该实验室是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验室,不仅承担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任务,而且承担教育技术人员进行课程设计研究的任务,甚至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开发一些可以投放市场的教学产品,真正实现实验室的产学研并进发展.

    整个系统的组成要体现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充分的协作性,具备多媒体教学网的各种功能,方便教师进行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团体教学,各电脑终端连入校园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大致如下,硬件:多媒体计算机、服务器、防火墙等网络一设备;软件:操作系统、网络课程开发软件、课件开发软件、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等一系列课程开发所需的辅助应用软件.

2.2数字化微格实验室

    微格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技能的方法冈.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于是数字化微格实验室就成为了教育技术学实验室建设的一部分.

   数字化微格教学实验室承担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设计实验和师范专业的教育技能公共课教学,以及为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本专科层次学生,其毕业后很有可能走上初高中教学工作岗位,这就对他们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当中去.通过微格实验室提供的教学模拟环境及先进的现场录播设备,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微格实验室还支持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工作,例如基于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对基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数字化评价的研究;基于课堂的网络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的实验对比研究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现代教学的研究工作,为师生提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机会,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学生利用这块基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己制作课件,自己使用课件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为了推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现在全国的高校都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评比工作.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都有教学录像这一栏目,如果只是一些讲授性的课程,就可以将课程直接安排在微格实验室进行.利用该实验室先进的录播设备,可以实现最佳的录制效果,满足国家精品课程对录象品质的高质量追求.另外,现在流行的课程教学录播设备都支持网络直播,而且可以同时进行多场景切换,均采用国际标准asf流媒体文件格式,只要学生的终端接入了互连网,学生就可以通过ie浏览器和流媒体播放器直接观看.如上海卓越睿新电子有限公司研发和生产的smart-pr全自动录播系统.当然,如果不是一些纯粹的讲授性课程,如电子技术实验、化学实验等一些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课程教学,微格实验室就需要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录播设备,工作人员将其带到教室或实验室进行现场录播,只要实验室接进了校园网,照样可以方便的实现精品课程输出,并且质量不减.如可以选用现代中庆公司生产的育港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该工作站具有两大突出功能:精品课程直播: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实况、教室实况合成一个画面,同步压缩,同步网络传输,现场直播;精品课程实录:将精品课程的教师视频、学生视频、多媒体课件的vga图像三流合一,录制成一个文件,供网络点播,或分别录制成二个文件供课后编辑.

    系统大致组成:共分成两部分,微格教学室和控制室.微格教学室:各种教学媒体(白板、投影、视频展视仪、录像机、dvd机、多媒体计算机等)、一整套全自动录播系统等;控制室主要设备有: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控制平台、彩色四画面分割器、彩色电视机、视频切换器、录相机等.另外,再配备一套便携式精品课程工作站.

第2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摘 要】本文以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为中小学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情况和西城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情况的调研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培训需求。依据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遵循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流程,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角度,设计开发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2-0064-03

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推进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1]。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指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仅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而且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育技术中,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技术在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经过黑板到多媒体的演变,如今进入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英国中小学的应用潜力获得认可,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根据市场调查统计,2009年,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国销售量达6.7 万台,全年实现109%的高速增长。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的应用开始出现普及之势。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到2011年底,全区的中小学共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1206块。其中,中学608块,小学598块,平均每所学校约15块。随后,西城区的学校还在陆续配备这种设备。

技术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的是一种有效手段,技术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用它。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我们对西城区(北区)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54名教师反馈了调查结果,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5%。经分析,我们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一点儿都不会的占18.5%,只会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占66.67%;从未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占22.2%,简单使用的占55.6%;94.4%的教师希望参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培训需求53.7%,教学课例观摩与研讨66.7%,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81.5%。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培训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针对上述情况,为满足教师的需求,我们设计开发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科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师培训也称为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教师为了适应角色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适应教师教育工作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参加各种具体的学习活动来促进教学行为、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改善[3]。具体说,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以专业化发展为培训目标,以在职进修为培训形式,以专业理念与精神、专业技能与能力、专业知识与经验为培训内容的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活动被称为中小学教师培训[4]。教师培训主要是通过培训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在设计与开发培训课程时,需要关注以下的知识。

1. 影响学习的三大因素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知识背景和动机是影响人们学习的三大因素。人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个人已获得知识的多少即知识背景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知识背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动机能够使人产生欲望,引发活动。对成就的渴望能够激励人们的学习。价值、信心和情绪都可以影响动机。当人们认为某项学习越有价值时,其学习动机就越强烈;适度自信的人具有最优的学习动机;积极正面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动机。

2. 成人学习的四项关键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但自20世纪初以来,以美国的林德曼和诺尔斯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成人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诺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四项关键原则[5]。

自愿。成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内在的。当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很重要、很需要时,就会敞开心扉,打开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当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成年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某个问题、为成年学习者提供一个尝试的机会,或让成年学习者看到通过学习可以得到职业领域和个人方面的发展时,自愿的原则就能简单实现。

经验。所谓经验,是指成年学习者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当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经验相符合时,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成年学习者可以借助经验理解掌握知识,他们的经验是架设在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是丰富学习的资源。

自主。成年学习者喜欢自主决策。自主决策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使决策者更加注重决策的结果。因此,当成年学习者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学习的效果会达到最好。

行动。成年学习者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参加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促进他们将所学知识立即应用到工作中,并为实现这种知识的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否则所学知识就会被迅速淡忘,学习的效果自然会下降。

3.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

教师培训课程指为教师进入岗位后参与学习活动而设计、编写、开发的课程。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包括培训课程的需求分析、培训课程目标的确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培训课程活动的组织、培训课程方法的选择、培训课程的评价和培训档案的管理七个环节。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 研修项目宗旨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研修项目》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的总目标是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研修项目的组织模式

本项目由学科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团队,以讲授、自学、小组讨论、课例研修和教学实践等形式开展培训。以教师参加本项目的出勤情况和教学实践的成果作为评价考核依据。

3. 研修项目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架构

教育技术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四种能力构成(如图2)。其中,技术手段和方法——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是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则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目标。

4. 研修项目的内容

(1)教学媒体应用能力的研修

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现状;学会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方法。

(2)教学设计能力的研修

观摩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秀课例,掌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3)教学实践的研修

开展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探索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开发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资源。

5. 研修项目课程

研修项目的培训课程包括五个单元,主要内容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及课件制作、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秀课例展示、教学实践活动和总结交流。具体安排如右表。

6. 研修项目的评价

本项目的评价采用柯氏四层评估模型,评估的重点在“反应”“学习”和“行为”三个方面。在反应方面,以记录参训教师的出勤情况作为评价的起始点,结合问卷调查,测评参训教师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在学习方面,通过参训教师在网上回答问题——“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评估参训教师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在行为方面,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优秀课例的展示、区级交互式电子白板公开课的观摩,促进参训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教学技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学习理论和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的指导下,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采用了“基本课程+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培训模式,期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积极性,结合他们的经验,使其真正参与到培训课程的学习中,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最终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7.

[2]何克抗,刘雍潜.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3]马丁,郑兰琴.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3.

第3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关键词: 网络课程设计 教学交往 在线问题系统

网络课程的开发,依靠的是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在Web2.0的时代,交互性成为了一个网络程序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用户可以在Web程序上进行交流,建立丰富的网络交互,是一个Web程序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来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景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网络课程除了具备课程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外,还应具有网络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协作性等方面的特点。教学交往是传统课程不可缺少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少不了教学交往。所以,在设计、开发网络课程时,要充分地考虑网络课程中的教学交往,教学交往是指参与教学的双方之间以教学过程为中介所发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进步和教师发展的活动[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本质是交往,交往与教学密不可分,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2]。学习者通过学习内容,借助媒介,与教师发生对话,引起自身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可以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和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活动,以此来促进双方的发展。教学交往的方式有很多,学习者可以通过发送E-mail的形式,或者通过电话的形式、留言本的形式等与教师发生交互。

一、在线问题系统设计

(一)设计目标

1.实现学习者网上提问,教师网上回答的功能;

2.实现教师管理问题列表的功能;

3.实现用户(教师和学生)对问题的快速检索的功能;

4.实现教师设置热点问题,引起学习者的关注;

5.实现教师按要求显示/屏蔽问题功能。

(二)设计原则

1.以教育部的《网络课程课件评测认证标准》为依据;

2.要利于教学交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易用性;

4.总体上与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相同的技术路线,能与平台无缝挂接。

(三)系统总体构架

问题系统主要是实现教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解答问答疑惑的环境。其系统用例图如下所示:

教师通过栏目设置,可以添加栏目,给问题定义一个问题范围,学生选择栏目,可以在一定问题范围之内提出问题、浏览问题,并且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将会自动地归属于选择的栏目,学生还可以设置提出问题的属性为公开或者隐蔽。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功能进行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要教师回答后,才能显示,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功能,可以根据要求显示或者屏蔽问题,还可以设置问题热点,把一般问题设为热点问题(或常见问题),这样可以突出重点。学习者通过问题列表或热点列表的方式来浏览问题,或者通过快捷途径,利用问题搜索,输入问题关键字,方便快速地获取问题信息。

二、在线问题系统数据库设计

Sql server具有功能强大、速度快,支持多用户访问的特点,而且图形化的界面方便操作。在问题系统中主要用到了两个数据表,一个是问题栏目表,另一个是问题列表(问题栏目表称为questionC,问题列表称为questionL,其中只列出相应的相关数据字段,字段以中文命名)。

1.设计E_R图。

2.根据E_R图,设计数据表。

(1)questionC表

3.省略技术开发的。利用asp.省略技术的三层设计的原则(如下图):页面层――代码层――数据层,可以实现代码分离,这对程序的开发速度、安全性、执行速度都有提高,并增强了程序的可维护性。

部分页面设计与代码设计如下:

1.网上提问页面

页面遵从简洁大方、易用性的原则,颜色保持一致的色调。学习者在在线编辑器中输入问题,然后点击提交按钮,就可以向服务器上传问题。代码需要调用SqlConnection类,方法是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关键代码如下:

SqlConnection myconnection=new SqlConnection(连接参数);

myconnection.Open();

SqlCommand myCommand=new SqlCommand("提交问题",myconnection);

mandType=CommandType.StoredProcedure;//使用存储过程

myCommand.Parameters.Add("@问题内容",SqlDbType.VarChar);

myCommand.Parameters.Add("@栏目编号",SqlDbType.Int);

myCommand.Parameters["@问题内容"].Value=问题内容;

myCommand.Parameters["@栏目编号"].Value=栏目编号;

myCommand.ExecuteNonQuery();

msg.Text="添加成功,您的问题暂时还不能在页面显示,要经过教师同意才可以";

myconnection.Close();

2.问题列表

常规问题列表与热点问题列表同属于问题列表,因此页面显示采取统一形式。通过问题列表和热点问题这两个超链接来跳转到相应的页面。热点问题的显示要通过数据库中热点标识来确定,热点标识为true时,跳转到热点问题列表页面时就会显示热点问题。常规问题列表包括了所有的问题,按照问题编号降序排列。热点问题页面的关键代码如下:

SqlDataAdapter mySDA=new SqlDataAdapter("获取热点问题列表",myConnection);

mandType=CommandType.StoredProcedure;//使用存储过程

mySDA.SelectCommand.Parameters.Add("@栏目编号",SqlDbType.Int);

mySDA.SelectCommand.Parameters["@栏目编号"].Value=栏目编号;

DataSet allWords=new DataSet();

mySDA.Fill(allWords);

return allWords;

四、运行调试

建成系统后,最后一阶段进行运行调试,运行调试主要是检查有没有错误,程序错误有四种:语法错误、编译错误、运行时错误和逻辑错误。一般的,语法错误、编译错误系统在编译时就能够捕获,如果编译时捕获到错误,程序就会终止运行,因此这些错误很好发现和解决。而运行时错误是在程序运行执行时才发生的,往往发生错误就会暴露系统程序的信息,因此会存在很大的安全威胁,逻辑错误是不像期望那样工作的代码,这两种错误都不容易发现,因此要经过仔细地调试,确信程序安全运行才可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第4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经类专业 术科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 店长管理 开发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83-03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实现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素质、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全面提升。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发展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训练为主导、兼顾学生后续发展”的构建理念,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开创了“术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为本专业和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为了践行“术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和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术科教学模式综述

(一)“术科体系”课程开发思路。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将课程类型分为“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两类。“术科课程”以核心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为目标。因此“术科体系”的课程是以提炼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分解成能力模块,针对能力模块设置术科课程,围绕术科课程设置学科课程。配合能力的提升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参加校外实践等。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技术科目为主线穿插教学,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其中,技术科目(术科)对应学生“能力”的养成训练,学科科目对应学生“知识”的养成训练,素质科目对应学生“素质”的养成训练,形成学科课程、术科课程、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术科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术科体系”课程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二)“术科模式”教学实践。在“术科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全面铺开的同时,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2级、2013级试点班在年级中先后进行了两次选拔,遴选出学生组建新班级,定位术科试点班。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优秀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为试点班进行授课,授课的模式根据术科体系开展。教学实践中,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班级管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例如,在师生沟通会上,学生对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献计献策。沟通会完全由学生干部和学生来主持,在教学中,把课堂和方法都教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二是多种形式进行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三是教学按照“术科”“学科”并重原则组织教学,全面实施“双证书”“专本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授课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加强职业素质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及校内勤工俭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五是校企共建教育教学平台,尽可能地将真实的学习环境和例子提供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例如到和桂集团、星巴克咖啡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等。

实验班的试点效果较好,随后在相关教学系的其他财经类专业,如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和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陆续展开。

(三)财经类专业运用术科教学模式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具有创新性。以技术科目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术科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创新性。基于“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科科目对应学生“知识”的养成训练,以技术科目(术科)对应学生“能力”的养成训练,以素质科目对应学生“素质”的养成训练,形成学科课程、术科课程、素质课程三位一体的“术科”人才培养方案。

2.具有实践性。以实验班的形式开展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是在专业学生中遴选实验班学生,目标性和针对性强;二是基于术科模式开展教学改革,师生互动性强;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进;四是校企合作可以深度并有效地融入教学各项环节中。

3.具有成效性。一是学生职业能力普遍增强,如实践策划案得到企业充分肯定;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如有70%以上的学生同时参加本科自考学习;三是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如全班学生100%参加社团活动,90%以上学生申请入党。

4.具有推广性。一是形成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二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能够在教学中得到全面提升;三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的主动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练员”作用更加突出;四是容易普及和推广,具有现实意义。

二、店长管理课程运用术科教学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

(一)课程介绍。店长管理课程按照门店管理工作的内容,由浅入深讲授店长定位与职业素质要求、店面规划设计与管理、商品管理、员工管理、商场销售与客户关系、店面异常情况处理等知识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门店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门店管理的基本策略及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创业所需要知识穿插在对应章节中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门店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策略技巧,为今后的就业乃至创业打下基础。

1.职业技能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全面掌握店长能力和素质、岗位要求、店面规划设计与管理、商品管理、员工管理、商品销售与客户关系、店面异常情况处理等职业技能。

2.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理解和掌握门店经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加强对门店各部门管理的重要性,系统地掌握从事店长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了解和掌握店长岗位职责、门店营运流程、作业标准等知识。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本门课程是培养顾客意识、形象意识、成本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术科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创新和特色。店长管理课程围绕术科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将课程分解成相应的课程模块和学习模块,融教、学、做于一体,按照连锁门店店长的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第一,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第二,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内容;第三,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围绕任务的解决设计教学活动;第四,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五,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职场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中根据连锁企业门店店长岗位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设计有岗位针对性、操作运用性更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店长管理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店长定位与职业素质要求、店面规划设计、商品管理、员工管理、商店销售与客户管理、店面异常情况处理和综合实训等7个分类课程模块,先进行理论教学,讲授店长作业知识、卖场布局、门店运营,同时,随课程进度安排,采用案例讨论、任务驱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分散进行课程内实训。理论教学结束后,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并通过实训室实训,训练学生在商品陈列、理货和团队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课程授课中,按照模块进行实际模拟训练。通过学生反复训练、教师现场更正和指导,学生熟练掌握相应技能,教师实现由“授课员”向“教练员”的转变。例如在讲授到店长开早会流程时,在与学生分析早会流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后,分组布置开早会的训练,学生分组进行早会的设计,反复练习,在训练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早会激励和总结的设计,结束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点评,指出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有效地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又如在学习员工管理模块中招聘员工的内容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应聘员工和面试人员,虚拟面试的流程,教师进行点评,从而达到招聘及应试训练的目的。

三、店长管理课程运用术科教学模式的思考

为使术科教学模式真正落地,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店长管理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中,要结合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的特点,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以熟练掌握技能和技术为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对于术科教学模式在店长管理课程中的运用,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结合案例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把店长管理课程中不易理解和想象的知识点融入一定的情景中。在教学前,有针对性地收集案例和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既可以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又可以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概念和知识点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把握的。

(二)加强情景教学,刺激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师生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在教学设计中,对店长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景进行再现,由学生亲自反复多次参与完成,通过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和设计,转变重复且机械的知识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得以提高。

(三)引入任务型教学,强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紧扣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次授课目的更为明确、内容更加实在、效果实现最佳。整个教学也紧紧围绕着“提出新的任务―分析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最后进行总结”而展开。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现代教育技术多种形式的出现,让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教师通过视频、音频、FLASH、图形、文本等表现方式,刺激W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理解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效率,达成教学目标。同时,穿插视频等内容,也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解决学习困难等目的。

(五)完善训练内容设计,教师主动向“教练员”转变。术科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是让教师由传统的“授课员”向“教练员”转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颠覆以往的教学习惯,主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积极探究更有效的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模式,将传统课程中不停的“讲”、学生不停的“听”转化为教师不停的“训”、学生不停的“练”;将“灌知识”演变为“练知识”。

在术科模式的指引下,财经类专业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实践证明是具有一定成效的。同时,一批基于术科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果也陆续出现,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术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将进一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实践,最终为高职职业财经类专业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盖克荣.高职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2]倪志勇,任燕萍,张桦,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

[3]舒江云.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2(4)

[4]张振元.论职业教育的术科导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5]陈淑芬.基于术科导向的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广西教育,2014(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重点项目)“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术科教学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桂教职成〔2015〕22号)

第5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关键词】三元;课程开发;资源

1 “三元”模式

三元即政府元、学校元、企业元。政府引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三者共同关注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资源、教学评价,形成具有太仓特色的政、产、学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太仓市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各专业已经与太仓地方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密切联系,形成固定工学结合模式的教育体系。企业与学校共享资源平台,政府则可以享受招商引资的人才资源。

2 “三元”模式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应注意的三大原则

2.1 社会需求性原则

社会需求是课程开发的前提,同时社会需求在课程的开发中起主导作用。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必须遵循社会性需求性原则。我校是地方性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所以在“三元”模式下,必须要以太仓行业市场的需求为主,服务太仓行业,满足太仓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满足社会需求即满足动态发展的劳动市场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

2.2 知识体系性原则

知识体系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在课程开发中起支撑作用。“三元”模式下的知识体系与传统的知识体系不同,不仅包括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学科体系和以企业行业经验知识为主体的行动体系,而且包括太仓人文科学、企业文化为灵魂的精神体系。在课程开发同时要遵循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太仓人文科学、企业文化这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构成的大课程系统,对课程进行集约化开发。

2.3 个性发展性原则

个性发展是课程开发的纽带,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个性发展主要是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职业生存和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手段。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多元性,意大利著名心理学家安东尼奥・梅内盖蒂创立的本体心理学提到人具有一种天生的智慧。在职业教育中只要发掘到学生这方面的智慧,并加以引导可以培养出社会需求性人才。姜大源先生认为人具有多元智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合适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3 基于“三元”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实践

3.1 政府引领,提出需求

太仓市政府每年举办校企对接会,为学校和企业搭建桥梁。在政府的引领下,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太仓市艺术协会会长单位,由系主任和知名的艺术行业经理担任会长,签定共同培养人才的协议。艺术设计专业与太仓的21家艺术设计行业的一线设计师、经理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为政府、行业、学校服务。

3.2 企业入校,共建教学资源平台

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太仓行业发展的动态已经专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中每年引入一家企业入驻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不断充实职业专业课程的前瞻性。目前,2008年建系以来艺术设计专业和企业共同开发的项目达16个,共同开发的课程方案5个,共同开发的校企平台项目课程12个,每学期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两次。企业入校极大地推进了专业课程的市场化建设,满足了社会需求性原则,同时也为学生提供随时实践的环境。每年企业离校之前,产生的课程资源包含:企业项目库、教学案例、素材库、行业发展动态、教学评估报告。企业入校极大的丰富了专业教学资源,推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步伐。

3.3 专业面向岗位调研,分析职业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面向太仓市艺术行业进行全方面的调研,主要分两方面:一是,对企业行业的调研,对每年毕业生的需求量、岗位要求进行调研;二是,对毕业生进行调研,对工作的舒适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综合两方面规划出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3.4 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课程结构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太仓的人文、艺术设计行业文化、艺术设计专业理论和经验等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进行集约化开发。根据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课、职业发展课、职业技能课三大模块。其中职业素质课主要对太仓人文、企业文化进行融合;职业发展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个性进行设置的方向性课程;职业技能课是和企业共同制定的专业平台课程。课程的模式是工学交替,专业教师和企业设计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共同编制课程标准并组织教学。

3.5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施

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采用工作室为辅、企业教学为主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以企业的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的设计。由企业的设计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和职业岗位真正“零距离”接触。最终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3.6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评价以完成企业项目活动的质量为依据,采用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相结合方式。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手段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角度多元化。建立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的由任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学习小组等组成的教学评价队伍。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对专业教学的成果在太仓博物馆进行展览,由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拓宽专业教学评价的空间。

4 结束语

在探索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三元”模式下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艺术行业的高端项目,现有师资水平还无法适应这类型项目的设计要求。企业设计师的专业课程教学周期与企业艺术训练周期的融合,给传统教学周期以学期为单位带来挑战,课程实施需要充足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投入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

总之,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要求,政、产、学合作背景下构建“三元”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所在,政府获得招商资源和地方的经济发展、企业获得员工资源和项目外包开发、学校获得免费的企业培训师资源和课程资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必须走政、产、学相结合的道路以培养适应地方性艺术设计岗位需要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平法;钢筋算量

1 引言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课程的安排也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规范的出台而迅速调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它强调通过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平法,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各设计院也普遍采用了这一先进的设计方法,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平法表示的结构施工图,如何根据施工图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工作。而开设平法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的院校甚少,有些院校也只是在施工技术课程和建筑识图课程中顺便简单介绍,这样就导致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后根本看不懂结构施工图,施工、造价、管理就无从下手了,因此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刻不容缓。

2 平法的概述

2.1 平法的概念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的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 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2.2 平法的优点

通过平面布置图把所有构件整体地一次表达清楚,使结构设计方便、表达准确、全面、数值唯一、易随机修正,提高设计效率;使施工看图、记忆、查找方便,表达顺序与施工一致,利于质检,利于编制预、决算。运用平法制图规则,通过施工人员的识图会审,对平法设计图纸全面熟悉、掌握,并对结构层面构件与标准构造部分翻样,为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提供依据与数据以及加工大样。

2.3 平法图集的种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与推广,平法理论已逐步完善,应用也已经普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也已经先后出版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G101系列的标准图集,包括: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G101-3(伐形基础)、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

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3.1 适应行业的发展,培养专业的钢筋翻样人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新结构不断出现,各种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不断出台,高层、超高层、大型建筑比比皆是,复杂结构十分常见。钢筋涉及的构造知识理论不断丰富,平法规则基本普及,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逐渐淘汰,识图、计算和操作难度也不断提高,钢筋工程越来越呈现出相对独立性、复杂性、实践性和专业性。没有丰富的结构理论和专业训练是不能胜任钢筋翻样工作的。传统的钢筋翻样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对钢筋人才的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建筑业精细化分工的需要。要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看懂施工图纸,必须开设平法识图的相关课程。

3.2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程量的计算,又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而钢筋是一种在工程上用量多,价格高的材料,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所以必须开设钢筋算量的相关课程,才能使学生胜任岗位工作。

3.3 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是由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特点与关系所决定

平法,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与传统施工图的表示方法相比,读图更困难,平法图集包含的内容多,蕴含的结构设计思想深刻,钢筋的使用部位和种类多,识图、计算复杂。让学生自学或者以讲座培训的方式,是很难达到掌握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并且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又是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所以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关系密切,合二为一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语

本文是作者是根据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总结,通过和往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交流,结合所从教的陕西省理工学校的实际,同时参考了部分兄弟院校的一般情况所写,旨在把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相关课程尽快加入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青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法设计与施工规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7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课程设计;计算机专业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授课结束后继而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是所授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计算机专业是强调以应用和工程为导向的工科专业,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设有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来实现特定的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实现个人发展及满足就业需求。然而,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受到专业、系统的实践与训练。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2]。目前,如何安排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山东交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向,目前这些方向都开设了一些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高级语言(JAVA、C++等)课程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综合实训等。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调研,结合该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面临着课程设计设置缺少衔接、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3-5]。

1.1课程设置缺少衔接

课程设计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应有的衔接和关联,设置混乱。目前高校在安排课程设计任务时,都是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个体,单独安排指导教师,各门课程设计都是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来负责,这样在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时,指导教师往往只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设计出发,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参加过的课程设计和以后要参加的课程设计,忽略了课程设计之间应有的衔接和关联。实际上,计算机专业多门课程设计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和数据库课程设计是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基础,如果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种关联,将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在了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后面,没有将它们恰当的衔接起来,会出现在进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时,还要补习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时,这些知识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时间,从而导致两门课程设计的效果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2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校企合作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都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部分高校的做法为:学生在校学习3年,去相应的企业实践锻炼1年或者学生毕业后,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然后再去企业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和企业也建立了桥梁,但是没有将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企业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同样,国内高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部分高校采用由学校教师单独指导的方式,教师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在机房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随时指导和答疑,这种方式会带来下面一系列的问题。(1)缺乏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虽然本校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也会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项目团队里面也会进行分工,但是事实证明,这种项目团队很多时候趋于形式,反而存在一定的弊端,项目团队的任务往往由项目组中的能力强的同学来完成,项目组其他同学参与的成分较少,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课程设计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则会导致课程设计只注重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而这点是与企业实际的软件开发模式不相符的。(2)往往只注重编码,缺乏软件开发规范等其余重要相关知识的培养。计算机类企业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降低开发周期,增强代码的可重用性和易读性,企业内部的开发是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开发规范,其中包括命名规范、代码规范、开发文档的编写、测试等,这些往往要占据整个开发工作的70%以上,但是在高校课程设计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企业对招聘过去的应届毕业生,要重新进行软件开发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就重复做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在学校进行过学习,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企业进行的相关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除了该校教师指导课程设计外,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由培训机构来参与指导。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伴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为了打开市场,培训机构会主动和各高校取得联系,请求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由于培训机构的出发点是吸引学生去自己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所以在课程设计期间会加入一定的企业宣传,其次,培训机构的教师在参与指导课程设计时,往往只教学生怎么做,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虽然课程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一些模块或者功能,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造成了理论知识的缺乏,这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1.3教学方式单一

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国内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时,基本上采用在课程设计期间将学生安排在机房做任务,课程设计的时间都是以周为单位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一般是1周,Java或者C++课程设计一般是2周,学生长时间待在机房里面对着电脑,难免会产生厌倦。另外,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按照班级分班进行的,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任务时,觉得老师布置的题目很难,无从下手,索性去玩游戏或者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则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的题目,剩余的时间也浪费掉了,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教师在下达课程设计题目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努力探索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山东交通学院2013年获批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首批试点院校。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2.1基于校企联动和体系化视角的教学方案的制定

针对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缺少应有的关联以及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的问题,该校计算机类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作为一个体系,采用基于校企融合的组合方式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时,学校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企业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校企双方的两个团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的设置以及课程设计内容的制定,在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差距的同时,也注重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实现“校企融合,构建生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最终目标。目前国内本科高校学制四年,共分八个学期。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人员在设置课程设计课程时,将本科四年所有的课程设计看成一个体系,按照“注重衔接,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原则,注重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其他课程设计的基础,应提前安排,所以将C语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三学期,JAVA课程设计是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Java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必须以其他课程设计为基础,只有其他课程设计进行完毕,才能进行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以将竞赛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第七学期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从而解决了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忽视衔接设置混乱的问题。此外,校企双方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时,围绕着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提升,兼顾校企双方,实现就业”为核心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和企业人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研发出兼顾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课程设计题目,同时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覆盖,例如在JAVA课程设计中通常会涉及到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码,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和各种sql语句、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内容就需要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涉及,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涉及的web应用程序开发、高级语言语法等知识点在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应涉及到。

2.2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1)将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采用集中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的周期为1周,这1周的时间学生集中呆在机房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各个课程设计的性质,灵活组织课程设计,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周期较短,具体实施时采用集中型;对于周期较长的竞赛实训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学生自己找地方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定期集中进行指导和检查;对于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课程设计的地点选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企业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较早的了解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和环境。(2)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分班进行的教学方式,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该课程的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中的上机成绩,对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分为难题、一般题目、较容易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种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保证了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深入普及,对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育作为国之根本,也已经感受到在线课堂、微课等最新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设计的知识点、难点等制作成慕课、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灵活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成本。目前,该校计算机专业已经拥有专门的慕课、微课录播室和工作室,将制作成的慕课、微课以各个课程设计的名字存档,并根据情况不断对慕课库、微课库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学习,而且由于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保持不变,拍成微课,可以在多年级中重复利用。

2.3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该校计算机专业采用“一校双师”驻点式管理方法,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结束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填写课程设计回访表的形式对进行完毕的课程设计进行分析总结,集思广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教学。

3结语

近几年来,该校计算机专业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路线,不断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国内多个知名软件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启明基地;与济南凌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凌佳基地;与国内最早从事IT外包业务的柯莱特公司成立了柯莱特基地;与大连华信成立了华信基地;与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东忠基地;与NEC软件(济南)有限公司成立了NEC基地;与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微创基地;与济南元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元成基地;与中讯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中讯基地等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先后多次在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会议、省科技工作会议、软件工作会议上获得表彰或做交流发言,获得了“企校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校”、“山东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然,该校计算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这些成果离不开政府的强力主导,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庞希愚 王成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成,庞希愚.新形势下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09-110.

[2]毛艳,韩利凯.探索校企结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4):31-33.

[3]庞希愚,王成.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9-10.

第8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1],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针对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展开的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它不同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简单的实验过程。它是软件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技术思维的形成、创造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除了掌握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外,还能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管理学和经济学等课程的技能、工具解决与其相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

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很多本学科的学者与施教者总结了不错的经验,比如“激励机制”[2]、面向对象的自主实验教学[3]、课程相关体系研究[4]及相关的案例法教学实践设计[5]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我取其所长,结合亲身教学实践,从课程设计的目标要求,设计内容,设计的具体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作了系统的探讨。

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培养的学生存在着“什么都学过,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专业教育、教材与实际应用需求严重脱节[6]。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虽然也有设计的要求,但一般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编写软件项目若干设计文档这个单一环节上,忽略了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更新。目前,大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计目标不够明确,实验和设计不加区别。把软件工程实验和设计的要求同等对待,从而使设计内容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和方法偏多,实验过程变成了重复的复制和操作的过程,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课程设计内容比较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很多从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本身缺乏项目开发的实战经验,对课程设计的内容往往从一些参考书籍的实例中拿过来让学生去做,有的甚至多年不更新设计内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抄袭的机会,达不到课程设计的要求;同时,很多学生对设计的内容也不一定感兴趣,因此也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3.在项目组划分确定方面,缺乏对学生专业基础,性格和技能的分析与匹配,导致没有凝聚整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的开发能力。组长的核心作用很重要,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一般就是简单的按学号自然的分化,或者学生的自由组合分组,前者失去了团队能力的柔化组合与应用,后者导致少数技能较差的学生不能分到组中去而处于孤军作战的局面。

4.教师制定课程设计的指导要求目的不明确、不详细,监管力度不到位,导致项目开发团队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安排任务不合理,出现某些成员任务过重或者过轻的情况。

5.学生成绩的评分结果过于单一,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对学生的设计成绩的评价往往是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报告和设计结果来评分,这样容易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

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软件人才,高等学校探索良好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

针对当前多数院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如下探讨。

1.指导老师根据软件工程教学的特点,制定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目标与通过该课程设计后可取得预期的收获。下面是我对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制定的目标和可能的预期收获。

(1)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及其前后的准备与总结,复习、领会、巩固和运用软件工程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知识,比如,软件项目的完整设计与开发过程、结构化技术、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等等。

(2)为学生适应毕业后团队合作开发规模稍大项目和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习的多门课程知识(例如,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比如,对Web网页设计、或ASP交互网页技术、Java开发环境、网站构架如Struts,Hibernate,Spring,商用数据库应用、电子商务、客户机/服务器技术、Visio与Rational Rose,Sybase powerdesigner软件工具等内容的学习)、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的机会。

(3)使学生通过参加小组团队的开发实践,了解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与客户交流、文档编写、口头与书面表达的重要性。

(4)使每个学生了解软件工具与环境对于项目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重点深入掌握好一、两种较新或较流行的软件工具或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

(5)通过“稍大的”富有挑战性的软件设计项目开发实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与团队其他成员交往和协作开发软件的能力,提高学生今后参与开发稍大规模实际软件项目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和自信心。

2.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应该具有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十分重要,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和难度的适当性,因此要求指导老师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的整个动态有总体掌握。下面是我对当前软件开发领域进行的大致归类。

(1)网站开发类:包括休闲娱乐(音乐,影视,聊天,休闲运动,旅游景点等)网站;工商经济网站(摄影,日用家居,玩具等);文学网站(诗词/韵文,港台文学,民间文学,科幻文学等);体育与健身网站(极限运动,球类,健美/健身,运动常识,网球,乒乓球等);卫生与健康网站(医学理论,医疗器械,保健/养生,论坛等);国家地区网站(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天津等);教育培训网站(小学/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软件,培训机构等);其他等类型网站。

(2)应用软件类:如信息管理系统,汉字输入,转换翻译,文字处理,压缩解压,电子阅读,文档管理,字体工具,数据恢复等。

(3)系统软件类:如系统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系统测试工具等。

(4)游戏娱乐类:如网络游戏,Flash游戏,牌和棋游戏等。

(5)其他:如安全病毒,桌面工具等。

这样,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以上几方面进行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内容,指导老师把握学生选择的项目难易程度,同时提出所要达到的要求(包括完成日期,演示时间,学生所要提交的成果,文档资料,等等)。

3.课程设计项目具体实施

(1)确定开发团队。指导老师在班长和学习委员的协助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基本技能和未来学生的就业意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进行分组,一般3至5人为一组,并选定好组长。

(2)确定开发项目。指导老师给小组成员分配好开发任务,组长写好开发计划进程安排并提交指导老师检查以便及时修进。

(3)中期检查与指导。指导老师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开发计划,对各团队开发项目进程定期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各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包括各个小组的开会记录,所查阅的资料,当前所遇到的困难,协助与指导小组面对困难所要采取的解决方法等。

(4)成果提交与演示。课程设计结束时指导老师要求按时提交项目的相关成果,并组织小组团队进行演示与简短的答辩。演示过程要求学生用5―10分钟时间叙述设计原理、过程、系统运行的情况和体会,叙述完毕后由指导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提问,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记录该学生演示情况和回答问题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下一阶段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一部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为了对每个开发团队中的成员成绩有个公正、公平和合理的成绩,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本文建立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提交成果,学生演示与答辩,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分。学生提交成果根据表1学生所承担的角色来交付;学生演示与答辩重点体现对系统的原理、过程、结论,以及开发体会进行表述;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了学生的自我认同和互相认同感;最后是教师的评分,教师的评定从以下几方面全面考虑:(1)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总体表现;(2)项目组织是否有条理,协作程度;(3)软件系统文档资料表达格式是否规范、符合要求,表达是否准确、完整、简单明了;(4)系统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正确,人机界面是否友好;除了符合上列基本要求具体评定可以参见下表1。最后学生的总评定成绩为:0.4×教师评定分+0.2×学生互评分+0.2×学生演示与答辩评分+0.2×学生自评分。

表1 评定标准

四、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很强课程,我结合自身从事软件开发的经验和多年的教学,从以上几个方面探索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但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个别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存在抄袭设计成果现象,等等。这些都需要继续努力,尤其是随着软件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人才,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把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5-73.

[2]张引,杨小虎,陈越.“软件工程”课程实践中激励机制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5):30-32.

[3]江颉,石晓耀.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自主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12-114.

[4]王薇.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8):31-32.

[5]巫华芳.软件工程教学案例设计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1):139-140.

[6]马燕,张根耀,王文发.软件工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6):149-150.

第9篇:课程设计与开发技术范文

课程设计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可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将学科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引入到传统课程设计中,再从课程设计中选择优秀团队和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为参加科技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学科竞赛;课程设计;计算机学科;创新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工作之一[1],各高校师资和学生水平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完全相同,所采取的方法也各有千秋。西南交通大学曾采取制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造就教学创新团队等措施[2];武汉大学提出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制培养方法[3]。课程设计能够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可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取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计算机学科竞赛简介

近年来各个学科都陆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和计算机学科相关的竞赛分为3类,分别是算法类、软件应用开发类和硬件开发类。其中算法类竞赛的典型代表是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4,5];软件应用开发类包括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6,7]、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硬件开发类代表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8,9]。上述竞赛由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和相关公司多方主办,竞赛项目涉及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精神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多数学生缺少参赛经验,缺乏自信,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参赛学生人数并不多,失去了提高自身能力的非常好的机会。如何将学科竞赛引入到日常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而不是仅局限于极少一部分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现状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是对学生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工程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主要环节,不同的课程设计有不同的方法,例如中山大学提出计算机信息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方法[10],湖南大学提出基于ISP技术的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实施方法[1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本科专业分成四个方向,分别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对各个方向分别给出了6个课程设计范例[12],见表1。不同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不一样,开设的课程设计也不完全相同,我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从第2学期至第7学期各有一门作为单独课程开设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分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算法课程设计及专业课程设计。传统的课程设计存在题目比较陈旧、学生合作意识差、成绩评定主要由教师决定等问题。

三、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融合方法

课程设计是学科竞赛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相应课程知识,才能有机会参加学科竞赛,竞赛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具有更多的创新思想。例如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设计与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相互促进。下面以我校《数据库与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说明学科竞赛与课程设计相融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施过程。该课程设计是学习完《数据库原理》和《软件工程》课程后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在3周时间内将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开发一个小型信息系统。

1.团队成员取长补短的优化组队原则。

计算机学科的竞赛通常以团队的方式组织,如果团队成员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整体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组长要负责总体协调,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技术人员要负责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文档编写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答辩人员要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组合方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也采取这种优化组队方式,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教师考查各组学生情况后,再进行适当调整。

2.精选历届竞赛题目或自选创新题目。

题目确定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以往的计算机学科竞赛中挑选出符合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的竞赛题目;二是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己确定题目,教师把关确认题目的合理性、实现的可行性和工作量等问题。要求每队一题,题目不能相同。

3.项目组给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学生根据所选题目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课题进行仔细分析,同时需要了解软件用户实际需求,可以把同学或教师当作用户,进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论证,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方案等几个方面。

4.组间互评,论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每个小组以答辩的方式进行方案汇报,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一起对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和指导。组间的互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有主人的感觉,他们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委,这样大家可以取长补短,意见也更加全面。

5.以团队为单位的项目研发与测试。

即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编程和系统测试。教师定期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和组内学生一起讨论,对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6.以团队为单位的项目展示与组间评价。

学生完成整个项目后,各个小组将撰写项目报告,提交最终作品并进行答辩,接受包含指导教师在内的验收教师组和学生组间互评。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研发水平、总结表达等能力,观察团对成员实践过程中在设计、编码、测试等方面的亮点。此过程主要强调以团队为单位的评价,按照科技竞赛比赛规则,通过比较各组作品以及答辩过程评出小组等级。

7.以个人为单位的组内成员互评、自评。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发挥的作用和大小不同,贡献也不同,课程设计最后的成绩也不同。小组成员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公正地给出每个成员(包括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及他人在组中发挥的作用,互相了解优势和劣势。

8.选拔优秀学生团队和作品。

评选出优秀作品,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进行完善,准备参加计算机学科相关科技竞赛。

四、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融合成果

采取上述方法进行的学生培养,既可以使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为参加上一级比赛做好准备,使其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提高学校参与竞赛的人数,提高获奖数量和等级,也可以使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在各个方面得以锻炼,提升专业能力,如方案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集成调试能力等,提升非专业能力,如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PPT制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并让其感觉到只要通过努力并做好充分的准备,竞赛的难度是没有那么大的,提高参赛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联合主办,包括软件应用与开发类、软件服务外包类等小类,我校在2012年只报名参加了一项省赛,2013—2014年,我们将课程设计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相结合,取得了如下成绩,如表2所示。可见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的融合,促进了参赛数量和获奖等级的提高。

五、结语

计算机学科竞赛和课程设计相融合的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设计模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科技竞赛校内推荐方法。传统的推荐模式是学生接到竞赛通知后,自行组队参加比赛,存在的问题是竞赛准备时间短、作品不完善,另外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直接参加竞赛,对比赛的规则和要求没有经验,获奖的概率小,获奖的等级低。通过课程设计系统地创新性培养,提前选拔优秀团队并进一步重点培养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竞赛,可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在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时综合了组间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和自评,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组内和组间学生的交流合作。

作者:邵虹 崔文成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莉,朱国进,石秀金.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15-18.

[2]杨燕,张翠芳,曾华燊.国家创新体系下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19):21-23.

[3]余琍,王丽娜,代永平.计算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小班制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4,(15):31-33.

[4]杨松涛,李晶.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74-176.

[5]琚生根,廖勇,周刚,等.ACM竞赛与实验教学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25-126,131.

[6]崔杰,仲红,石润华.依托信息安全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3,(7):92-94.

[7]李雪梅,曹晟,周世杰,等.以信息安全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320-322.

[8]刁鸣,王松武,李海波.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实施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27-129.

[9]蒋力立,彭端,杜宇上.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1):156-159.

[10]王变琴,刘树郁,许海州,等.计算机信息类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4):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