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描述
谈话导入 一上课,教师说:“同学们,讲台上就站着我“1”个人,可以用“1”这个数来表示,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1”表示?学生们开始议论,有的说一块黑板,有的说一本书,还有的说一张桌子等。教师夸赞地说:“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刚才所说的都可以用“1”表示,这在我们之前的学习就知道,“1”是表示一个物体,而也有同学说一群羊,一个班级,一个兴趣小组,也可以用“1”表示,那这个“1”与自然数“1”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回答:“可以表示许多个,要把它们看成一整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教师趁热打铁地说:“把许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可以用“1”表示,我们通常在数学中把这样的“1”叫做单位“1”,而正因为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1”区别,我们给它打上双引号。这样的“1”在生活中还有吗?”学生们马上回答:“教室里有4扇窗户,9盏日光灯。”教师接着说:“同学们说得真棒!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以前我们认识的“1”表示“1”个物体,但现在这个“1”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单位“1”的理解 在讲解对“1”的理解时,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一个苹果用自然数“1”表示,4个苹果还能用“1”表示吗?
生:能,可以装进篮子里就像一个整体,就可以用“1”表示了。
师:4个苹果可以看作“1”,那么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呢?(课件演示:8个苹果、12个苹果、16个苹果都4个4个圈一下)把4个苹果看作“1”也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计量单位也可看作单位“1”(板书:一个计量单位),现在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班里4个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呢?谁来分一分。
生:其中的一个就是它的。
师:这不是一个苹果吗?应该用“1”来表示,怎么是呢?
生:因为是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所以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师:我们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生:把4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
师:能不能把8个苹果也表示出它的呢?观察这幅画(4个苹果的和8个苹果的)从中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的是1个,而它的是2个呢?
生:分4个和8个苹果,分的对象不同;单位“1”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但单位“1”的量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就不同。
生:只要是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都可以用表示。
师:不管是什么物体,只要把它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请大家小组合作,用学具正方形、毛线、12根火柴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观察你们手中的作品,思考一下,你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又是怎样表示出这个分数呢?
生1: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生2:把12根火柴棒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
师:把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的意义。
案例分析
充分了解学情 一是了解学生的逻辑起点。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已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熟悉了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 “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的理解未出现过,把一个整体看成单位“1”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跨度。二是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从数量是“1”的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跨度,一个整体到一个计量单位的跨度
深钻所用教材 一是懂,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每句每字都弄清楚,从教材的标题到思考题、练习、插图、附表都不轻易放过。二是透,即了解整个教材重点难点关键,考虑好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工处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双基”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化,即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角度对教材做出重构。
开发教材策略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本案例“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把一张纸、一条毛线、12根火柴棒平均分: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数感,理解数的意义。
关键词: C语言 典型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
一、引言
C语言具有功能强大、表达力强、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良好的特性,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1]。目前,很多新型的语言都衍生自C语言。因此,C语言也就成为所有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通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但是,C语言繁多的数据类型和复杂的语法结构使得C语言成为了一门既难以学习又不易教授的课程。
二、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C语言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以下三点: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轻松的阅读程序,灵活的编写程序。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应用这种模式教学,过于注重语句、语法等细节的讲解,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这样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枯燥的、容易忘记的、支离破碎的语法规则,不能具体灵活的应用这个概念。
案例是对一个具体情景的记录。经典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通过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其分析研究来得出所要教授专业知识、技能或内在原理。适当地选择案例能将复杂枯燥的语法知识分解到每个生动、有趣、实用的程序实例中。这样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掌握一些相应的编程思想。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1.针对具体要求,适当选择案例。
在C语言教学中,依据课程的具体要求,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大小合适、贴近学生兴趣的案例,当然所选择的案例要能贯穿本课程所授课的内容[3],使我们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都隐藏在这些案例中。
2.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每个案例中隐含着已学过的知识和新的知识,在分析任务时,我们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解“自定义函数”时,教师可引入如下案例:计算数学式P=Mi/K!(M-Ki)的值,其中M=8,K=3[2](P163)。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该任务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我们可以将该案例先分解成:求M!、K!和(M-K)!三个子任务,然后做乘除法即可。这时候我们就发现利用我们之前学过的知识就要针对这三个子任务重复的写三次求X!的语句组。这样就太繁冗了,有更简洁的方法吗?这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提出自定义函数这一概念了,以及函数的定义与调用相关的语法。学生带着问题去听,理解起来更容易。当我们以一种更简单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后,学生就会有发现新大陆的感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经典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教学法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淡化C语言中语句、语法的介绍,并尽量避免过多讲授C语言一些容易引起错误的细节,而重点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和思路,在分析程序和程序设计中让学生逐步熟悉语法和应用语句,并把各种编程思想贯穿于算法分析和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其中语句、语法等细节问题需要在实验中不断的调试、修改来加强熟练度,很多算法也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实验在C语言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熟练掌握典型算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平时学得很认真,对语法、语句等细节也很熟悉,但碰到稍微复杂一点的编程就束手无策。一般来讲,一个较复杂的软件可以按功能分割为若干个典型的小模块,每个小模块最终都成为功能单一,结构清晰,接口简单,容易理解和编写的小程序。只要学生掌握了典型案例的算法,就可以将这些算法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成相应的软件算法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的算法熟练掌握,如累加、累乘、排序、查找等,为以后编写程序,软件设计奠定基础,同时对典型案例的算法的熟练掌握,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语
编程人员熟练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编程思维能力和开发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对培养他们的编程思维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研究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大,高校中的学生数量逐步增多,为了保障高校中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国家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最大的教学难点是数学,主要因为高校中数学内容升级,从基础转变为高等数学内容更难,并且高校数学大部分还保持着传统数学的教学方法,在较难的内容中添加了枯燥感,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往往兴致缺失,缺乏学习动力。经过实践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将以上问题进行解决,其中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辅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吸收。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最早出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一经推出便得到一片好评。近些年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在众多学科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案例教学的与其名字一样主要以案例为主,而案例需要根据教学目的以及理论依据来选择,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对于数学这类理论性强的科目尤为适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堂贴合内容含义突出的案例,引导学生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然后就案例中的问题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以这样灵活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将学习数学变为一种乐趣,让学生不再抵触。
2 案例教学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价值
2.1 促进师生关系
通过案例教学师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起主导地位,老师加以补充,多次进行,学生会产生好学好问的心理。老师选择好的案例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
2.2 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只是把抽象的数学理念生活化,实际化。缩短了数学理论脱离生活的差距,使学生通过实际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数学的木质,看清数学的真谛,通过长时间的练习自己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3 案例教学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数学中的知识十分难懂,其中的各种数学算法相互交叉,环环相扣,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难度。而案例教学可以十分有效的将数学学习的困难程度降低,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学中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制定教学案例,使用很逼真的案例去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且因为案例普遍贴近生活,所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学会的知识不会轻易忘记。
3.1 案例的编写与挑选
在案例教W中,案例是教学核心,适合的教案,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通过自身思考来分析知识内容,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所以案例的编写与挑选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所用案例深入分析,研究案例是否能将教学知识全面展现给学生,如果课本中的案例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教师可直接使用其开展教学,并在教学当中适当的加以生动语言与同学形成互动,简化难懂的数学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与吸。但如果手中的案例内容不够清晰全面,教学中心不明,教师也可以选择进行案例更换或者自主编写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印象,辅助数学教学顺利进行。以高等数学中“函数的极限”一课为例:学生经过初中与高中的数学学习对函数并不陌生,但对“极限”一词却无法更清楚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使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辅助学生学习,比如以一根绳子为例,如果将绳子不断对折,会发生什么?学生普遍会回答绳子会越来越短,教师接下来引导,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可以将其说明,但如果绳子折到末尾,会出现什么?这是学生自然而然会将其与极限联系在一起。以上例子仅实用简单的案例便让学生快速将难懂的极限概念清楚理解,这便是案例教学中适当案例的教学效果,对于课堂效率与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灵活使用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逐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数学学习思维。目前学生们之所以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主要与学不懂、学不会这些固定思维有关,如果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行单一的案例教学,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效果也不会太好,并且容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进行困难等问题。而想要充分将案例的效果发挥出现,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案例,根据当前不同的教学情况,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并准备多个案例,试探性教学并从中寻找摸清学生当前学习规律,从根本上效果学生的学不会、听不懂思想。
3.3 案例分析与理论紧密结合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案例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在学生分析案例时,给予适当提示,在学生准确掌握案例内容时加以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案例分析受阻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部分想法进行肯定随后及时引导和补充,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在案例教学中最终要的是教师不能过度重视案例而将理论搁置一边,需要充分将两者结合,不断从每一次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对下一次教学进行改进,防止学生过度钻研案例而忽视理论知识,出现案例学习与理论学习脱节的问题。
结束语
当今我国更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只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的知识,也让数学应用于生活且更高于生活,同时也为我国造就了更多敢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人才。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要有一个不留神就落在别人的后面,而将案例分析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我们比学赶帮超的精神,也为我们国家输送了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邬远林.案例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2).
【江苏南通·曹建国】:其实小学生学习与掌握“单跳双落”这个教材内容,只需要1~2次学时就够了,第1课时新授,第2课时巩固复习。
【山东枣庄·王孝领】:从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方面来说,六节课也不能算多,各个课时之间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不是太明显,可以分散在一个学期内来完成。
【重庆·陈岳祥】:单跳双落,其实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后边急行跳远做铺垫的,没有这一内容,学生在急行跳远时,就会出现双脚同时向前蹦。单跳双落这一内容在小学各年级都涉及,低年级(一、二年级)也就一、二节课,并且,每节课不能全是这单一的内容(学生吃不消),中高年级逐渐开始急行跳远,单跳双落担负着解决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铺垫专项练习,教学也不会超过一节课。由此,由单跳双落承担教学目标过多,并不可取。本课例中第2、3、4课次中没有单脚跳,主要与双脚跳有关,这是“单脚跳,双脚落”的单元?还是“发展弹跳的单元”,他们与1、5、6有什么关系?1、5、6联系在一起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实践中1、6联系相对牵强一些。
因此课例内容要做重新调整,否则就显得凌乱。此课例的教学跨度显得有些大,几乎涉及到小学整个跳跃的教学内容。必然要调整目标和措施,而且还应该是相当大的调整。
【浙江温州·项为人】:水平一的学生应该以体验运动的快乐和培养体育的兴趣为主,而不是单纯进行技能教学,再说过多的技能教学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地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个人认为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让他们体验到运动技能带来的快乐就行了,不必要求动作一定规范正确。比如说跳单双圈、模仿青蛙跳、兔子跳、袋鼠跳、跳橡皮筋等,在欢快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下一个水平阶段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初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浙江湖州·张万永】:(1)第一、二次课放在小学也可以,那怎么体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差别?(2)跨越式跳高分为9个课时,个人觉得分的太细,有些动作技术连贯性较强,分的太细反而不利于教学与掌握,容易造成支离破碎之感。
【江苏南通·李锋】:助跑和起跳可以放在一起教学,不用人为分开,助跑与起跳、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这两项安排4节课就差不多了;竿上动作和落地一起教,2节课;最后的完整练习可以安排1~2节课。
【浙江湖州·张万永】:(1)重难点确定不具体,没有集中在“点”上;(2)教学目标制定也存在不具体现象,未达到“内容、条件、标准”的规范格式要求。
【河北石家庄·陈利路】:作为初一年级的单元计划显得有点太细,是不是一次教完了,初二和初三复习呀?年级越低教的越笼统,年级越高越要详细教。教材安排要由易到难、并列和螺旋排列,单就跳高来说就是螺旋排列。
【江苏南京·李安成】:有关单元学时长短问题:我们这里的《体育与健身》教材只能安排3.5课时上初一年级的跨越式跳高内容,九年级再用3.5课时上跨越式跳高内容。如果满打满算也只有7个课时,外加一个测试与考核1课时,我个人觉得8个课时足够了。
【江西南昌·胡敏】:一个学期体育课的学时大概就是42~44学时,其中还要除去节假日、期中考试等对课时的冲突。一个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学期中安排的课时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安排所学内容及课时。我个人认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发展跳跃能力与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共十一次课时多了一些,有7~8个课时就可以了。本课例在目标的制定上也不是很具体,只体现了技能目标,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等没有体现,目标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实在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太笼统,重点是对教材和内容而言,而难点则是针对学生而言。
【山东枣庄·王孝领】:跳跃能力的发展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其他运动项目学习,同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是比较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但是,水平四的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难度不算太大,并且该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用9课时来学习,有点太多了,个人认为3~4课时就足够了。至于发展跳跃能力的一些练习可穿插在其他教学内容的单元中作为辅助内容出现,不必用很多专门的时间来教学,如将跳跃能力的练习和其他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放在体操、武术、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学习过程里,这样的练习效果更好,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的能力也会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提高。
【甘肃兰州·把余福】: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对教学对象现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浙江金华·邵伟德】: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确应该对学情进行分析,这是我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的基础,特别是单元之后的课时计划,更要体现这个特点。但是在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认为所教的教材是新授的(如果各个学段教学内容安排是合理与科学的,没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教完之后,也不再出现此类教材。既然这个教材是新授的,就说明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那么我们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中就不需要重复进行学情分析了。
三、高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江苏镇江·华向阳】:(1)高中排球教学内容一般只学习垫球、发球、传球,除了少数个子高弹跳好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扣球身体条件明显不足,因此扣球大都是介绍内容,校运动队除外。(2)高中一个模块才18学时,本案例单元明显过大。(3)第1课次排球理论知识,第10课次简单战术和规则,17课次总复习教学比赛,不应该属于“扣球”单元的内容。
【山东枣庄·王孝领】:该《排球扣球单元计划》总体看起来,更像排球模块教学计划:首先,从学习目标来说,没有明确提出排球扣球技术的技能方面的要求,只有排球基本技术、战术方面的要求。其次,单元计划中的好多课时安排了排球理论知识(1次课)、排球规则和战术讲解(10次课)、排球战术学练或偏重战术的学练(12、13、14、15次课)、排球其他技术复习教学比赛(17次课)等,不应该归于“扣球”单元的内容。第三,从内容选择的必要性来看,学生首先要学习垫球、传球和发球技术等基本技术,然后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花十几节课的时间专门练习扣球技术(特别是对身材矮小的同学)。技术教学与战术教学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不能人为的割裂开来,个人认为可以把扣球技术融于排球战术教学单元中去,安排有能力的同学去学,对其他同学不做统一要求。
【浙江衢州·祝芳】:该案例还反映出一个问题:球类教学到底该如何制定与实施计划?一个有效的扣球,不仅需要掌握助跑、起跳、腾空、挥臂击球及落地缓冲这些肢体动作,还需要根据来球掌握良好的助跑与起跳时机,掌握扣球的部位与时机等,要求再高一点,还需要根据拦网者的位置(包括手型)选择扣球的手上动作。这些内容该如何学习?应结合什么进行学习?再者,面向普通学生的扣球教学,“运动条件”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比如是在低网扣球还是在正常网上扣球?要不要分层次?高中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会扣球了”?
个人认为,本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适性,也并不那么完善、规范,但却能引发人思考很多问题。
【江西赣州·廖全胜】:该案例不像是面向高中生的教学计划,而像是排球业余训练的计划或是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普修的教学计划。这计划分得太细,太专业了点。另外,第1次课——排球理论知识学习和第10次课——排球规则的学习及简单的战术讲解,应该是多余的,因为既然学习到了扣球技术,那么排球理论知识与排球规则早就应该学习完了。而简单的战术讲解可以安排在后面的教学比赛前进行,一次课只讲一个小的战术配合,讲完马上练习在教学竞赛中运用,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两节理论课可调整为一节,内容为排球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
【浙江衢州·祝芳】:第2~4次课:一是学习扣球到底是先完整再分解(即先整体感知再分解练习),还是先分解再完整感知为佳?如本案例遵循的是后者。二,即便是分解教学,一次课里仅学习“正面屈体扣球技术的助跑与起跳练习,讲解示范,集体原地起跳,集体一步助跑起跳”这点内容,而且不接触排球,这符合学情吗?整个案例基本遵循“先分解再完整”、“先徒手再持球”、“先单个技术再结合战术”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很规矩,但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效益、球类的魅力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如何体现呢?
【浙江金华·邵伟德】:关于先分解练习还是先完整练习,不同的运动技术有不同的策略,这是单方面考虑的视角,如难度较大的项目,应采取分解练习,之后完整的练习;如比较容易的项目,则可直接完整练习。若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等问题,那么这就是综合因素了。我个人认为在分解练习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可以把技术学习过程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四、教材的单元学时应该如何确定?
【浙江金华·邵伟德】:过去我们依靠体育教学大纲,基本不考虑某个教材的单元学时(当然大纲中规定的单元学时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在由于只有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更需要考虑教材的单元学时,安排多少学时才是比较正确的,其中的依据是什么?
【江苏镇江·华向阳】:单元课时的多少大致需要几点因素:(1)某技术本身的难易程度;(2)教学目标的高低即教学后希望学生达到的程度,如基本掌握、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等;(3)学生的学习基础;(4)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
【江苏苏州·非泪】:可以根据水平阶段的要求目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毕竟每个水平段有各自的目标,如果班级80%学生达到目标,就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练习,并对不同班级进行记录,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形成规律,自然而然形成了单元计划。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所理解的单元教学课时依据:(1)主要依据本地方教材里所规定的单元教学课时数。譬如,我们这里的七年级少年连环拳第四组动作单元教学课时安排计划如下:具体单元教学计划省略,总共6个课时,每个课时必须有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与学主要方法。(2)主要依据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3)主要依据本校教学条件、设施来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因此,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因素都应该制约与影响到教师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4)主要依据教学对象的运动体能和运动技能积累实况。
【江西南昌·胡敏】:我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本单元应该让孩子们学习什么?感受什么?发现什么?完成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学时。
【浙江杭州·沈军华】:个人浅见:单元学时确定的基础是学情,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班级授课只能抓住多数学生,多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基础。再通过多方面的学时资料与自己的实践手段来确定学时。
【江苏南京·金长华】:单元计划,首先,地方教学计划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次,教师和学校对教材学习达到什么程度。最后,结合校本教材和学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
街舞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集娱乐、艺术、运动于一体的项目。它富有朝气,风靡全球,为广大青少年喜好。将街舞列入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符合中学体育教学摆脱以竞技项目为中心,向多样化、生活化、娱乐化、终身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要求。本文从这项运动的健身、健心价值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终身体育意识,促进体育教学娱乐性等方面,论述中学开设街舞课的可行性。
一、中学生体育项目兴趣的调查与分析
由于中学的文化课课业繁重,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来自“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常常忽略了体育运动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缺乏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是喜欢的,尤其表现出对社会体育热点、动态的关注,并常在课余津津乐道。而对自身参与的活动项目更具有较明显的选择性、社会趋向性,因此学生普遍希望学校体育课的内容能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重视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我们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喜欢街舞的人数为141人,占总人数的50.36%,而不喜欢街舞的人数只占有23人占总人数的8.23%,说明中学学生对街舞与他各项目对比分析,说明街舞更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适合在中学开展。
二、体育课教学中开展街舞的可行性分析
(一)街舞的锻炼价值和意义
街舞是一种近年来在国内广泛流行的、自由随意的健身运动。它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者的即兴舞蹈,没有探戈、伦巴的框框条条似的任何舞蹈规范。它自由发挥,爆发力强,肢体动作自然,随着HIP-HOP音乐欢快的节拍,强劲旋律,让人跃跃欲试。它的丰富性和趣味性独树一帜,被称为“唯一带着笑容去训练的项目”。在心理放松上,街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编排上它突破了整体的健康效果,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街舞的趣味性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的疲劳,身心愉悦。经过长期系统和科学的练习,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形体的目的,它正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街舞还能发展协调性,韵律感,表现力,柔韧性等,并且起到消除疲劳,陶冶情操,康复肌体和消除心理障碍的作用。
(二)街舞是对现行教材内容的丰富和补充
以往体育课程构建、实施过程中都始终不能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思想束缚,现行体育教材仍注重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人性化的需求,以及对学生个性化的挖掘,忽略了体育教学在健身中的价值观。对于不以体育为职业,而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的广大学生来说,能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技术在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上都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学校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场地、器材设施等条件。因此,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新时期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笔者在实践中认为街舞对现行教材可起到丰富,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建立。街舞有效地避免了内容过于呆板、枯燥、乏味,与终身体育相脱节的缺点,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践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街舞可愉悦身心;放松紧张的心情;消除大脑疲劳;塑造良好的形体;改善人的气质与风度。它陶冶了情操,使学生健身健美双重需求的动机得以实现。例如在街舞练习中可穿插身体姿态、滚翻、平衡等,提高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更加全面,更加丰满。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改善学习心态,增加知识,陶冶情操。让体育教学演变成学生自我完善与提高,主动参与反思学习的过程,使其身、心、智都得到发展。
(三)街舞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街舞具有“健身、健心、健美”的特点,极为符合这一时期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全面发育的良好阶段,肌肉发展较快,体型较匀称,思维活跃,性机能也趋于成熟。形体美,姿态美是他们的追求。心理的变化,观念的建立,审美意识的提高,使他们欣赏并羡慕优美的动作,矫健的形体,开始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站、坐、行等微小动作行为是否正确、优美,特别是异性对其外表的评价。街舞以其鲜明的节奏,动作力度和幅度所带来的美感,满足了自身对美的表现欲望。同时在音乐欢快的气氛中充分显示青春的活力和朝气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运动赋予他们优美潇洒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并进一步促进身体发育,塑造了良好的形体。
(四)街舞与现代教学理念相适应
未来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是:(1)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2)体育向身心和谐发展(3)健心健脑的新型项目出现形式多样化(4)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教学中,更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科综合化、社会化、生活化、个性化和多样化;注重学科终身性发展的需求,课堂上变权威型为激励型,师生平等,互动转化。实践教学表明,街舞与时代同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容易让人忘情地投人,能达到“以乐促情,以情带动,以动表心”的情感需求。它所选用的音乐,多用跳动、奔放的旋律,以其有力的节奏,不断变化的动作,使人产生欢快和激奋的情绪,跃跃欲试的动感。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帮助把握动作节奏,使学生在愉快中消耗体力,达到锻炼的目的。况且,通过师生同练共娱,加强了情感交流,对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大有益处。因而,街舞由于自身的特点很容易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融合,以建立新型的、现代的教学关系。
三、中学生街舞课程应用个案分析
根据教学实验后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由实验前36.10%的不好,28.0%的一般,9%的较好和26%的很好变成2.55%的不好,48.93%的较好,9.95%的一般和38.52%的很好,实验前后学生四种态度的对比分析差异性均显著,使学生开始由不喜欢体育课,变成喜欢体育课,说明街舞应用到体育教学课程中对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有非常明显的变化,适合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开展街舞的教学;从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成功与快乐的体验方面分析,实验前学生有68.18%表示不好,而实验后只有3.29%的学生表示不好,同时实验前学生表示能够很好的体验成功与快乐的学生占2.1%,而实验后有23.81%的学生表示能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说明街舞教学能够帮助中?W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符合当代体育教学活动要求;从学生角度对师生关系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实验后有51.22%的学生认为街舞教学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15.70%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有变化,30.89%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很好,实验前后对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说明街舞教学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做到和谐课堂,提升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而只有1.86%的学生表示不能改变师生关系,实验前后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对音乐的要求较高和对教师个人教学方式的偏好。
关键词:小学课堂 习作教学 活动 案例 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95-01
1 教学背景
当前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概念化、成人化、功利化、抄袭等现象。教师应改变当前这种状况,提倡个性化作文,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生活,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生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语文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说到小动物,可能没有人不喜欢,但要将喜爱的小动物写出来,对于生活在城区的同学们来说,并非人人能做到。为了让同学们在作文时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在几个星期前笔者布置学生观察、了解小动物的相关情况。
2 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师: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个好消息。第一个好消息,老师出几个谜语请同学们猜,猜对了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师出示谜面:圆圆的眼睛如铜铃,尖尖的耳朵似小山,走路斯文没声音,见到老鼠不要命。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当然所有的同学都知道答案,老师点了平时不善举手的陈瑞同学,并将精美的动物卡片送给了他,顿时高兴劲儿自不需多说。接着笔者又出示了好几个关于小动物的谜语,不管是胆大的,还是胆小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同学们的兴趣很快集中到了课堂上。
用好消息引发同学们的好奇心,用猜谜语获奖的方式激励学生,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一开始便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愉悦的教学氛围,同学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
(片段二)师:猜谜语有意思,小动物更有意思,喜欢它们吗?学生回答喜欢。师:现在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拿出来跟同学交流,谈谈喜欢小动物的原因。同学们可以学小动物的动作,也可以学它的叫声。爱好绘画的同学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不会画的可以为小动物编儿歌,也可以写一句想对小动物说的话。(同学们交流讨论)春伸:我家小狗十分淘气,特别逗人喜欢。师:你能讲讲它淘气时的样子吗?春伸:记得有一次,我跟小狗一起玩,小狗在我背上爬上爬下,还用爪子在我背上不停地抓,当时我没留意,第二天,我发现衣服上破了一个小洞,我才想起昨天的事。听了他的讲述同学们都认为他家小狗很淘气。丰潆同学介绍她家小狗见到熟人直摇尾巴,见到生人,便汪汪大叫。师:你能学学狗的样子吗?他马上把小狗见到熟人和生人两种不同的情形表演给同学们看。看了他的表演同学们一下子便明白了他家小狗两种不同的特点。沐溶,享新等同学争先恐后地上前画画,教师送给他们小动物的图片,下面的同学都争着上前绘画,课堂上掀起了小。不善绘画的同学正在认真编儿歌。诗旖为她家小狗编了一首儿歌:我家小花狗,眼睛黑油油,鼻子湿漉漉,特爱吃骨头。张声旺根据图片上的小狗编了一首儿歌:小呀小黑狗,穿着黑衣裳,系着白领带,尾巴摇一摇,真呀真可爱。班上口头表达能力欠缺又胆小的凯文同学,他几次将手举起又放下,笔者有意点了他,他吞吞吐吐地编了前两句:小白兔真可爱,两只耳朵竖起来。教师发现他面露难色,鼓励他说,不要紧,想起来了再读给同学们听。没想到,当教师请了另外几个同学后,他忙举起编出了后两句:三瓣嘴,两瓣开,你说奇怪不奇怪。虽然,他编的儿歌简单,至少他能积极参与。同学们马上送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教师也不失机会地送给他两张动物图片。顿时,成功的喜悦写在了孩子的脸上。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教师应善于开启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自由表达,想自己所想,想他人所不能想。同样是编儿歌,有的学生根据外形来编,有的根据性情来编。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中,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教学需要,笔者设计这些教学情景与教学目标相契合,紧密结合儿童心理特点特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片段三)师:同学们画出了这么美的画,编出了这么多各具特色的儿歌,真棒!现在老师要告诉同学们最后一个好消息,最近,某电视台新开辟了“动物乐园”这个栏目,需招收主持人三名,请同学们提笔将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下来寄往电视台。(同学们开始写作文)。生甲:我家的大公鸡红红的冠子,五颜六色的羽毛,走起路来像个大将军,看上去很威武。生乙:大公鸡真美丽,红红的冠子花外衣,要比漂亮我第一,这就是我家的大公鸡。形影不惠兰同学写鹦鹉,为了突出鹦鹉可爱,表达自己对鹦鹉的喜爱之情,以儿歌形式结尾:我家小鹦鹉,圆圆眼,绿绿身,尖尖嘴,长长尾,爱吃小米还会飞,你说可爱不可爱 。
文无定法,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积累、认知事物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各种不同的习作要求,让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抒写,要善于在习作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的优缺点。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习作情景,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善于表达强烈的习作欲望,激发写作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而不拘泥于自己的狭隘情感和个性。
3 教后反思
习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于课外阅读中积累习作素材,又要积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在本节习作课中,笔者以三条好消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指引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情态,教学活动采用猜谜绘画,招主持人等多样化形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教师通过个性习作教学,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我手书我口,我笔记我事,就是用书面语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在习作教学中,笔者采用“评优激励法”来评价学生习作,肯定习作中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评价中要以激励学生作文热情为主,“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能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端正学生对于写作的认识,抓住每一次契机,以丰富多变的教育元素,以全方位的教学新模式去开启学生思想的大海,使作文教育成为新型教育模式下新型教育思想一个很好的载体。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校以培养合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但教育学的传统教法效果不尽人意,其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较少与生活实践密切相融,因此学生难以维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随着教师们对案例分析法的认识不断深入,案例分析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正越来越被重视。
一、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含义
所谓案例,就是对真实典型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分析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通过师生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国外案例分析法被称为个案研究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明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案例分析教学法既能拓展师生的思路,又能引发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并能通过对案例的评析与思考,把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引进课堂教学,是一种很适用于成人教育并落实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传统的讲授法,它有许多优势:
(一)案例分析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案例分析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考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使用案例分析法,更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案例分析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由于案例分析法,多由是由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只是点拔评价,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观点发表意见,因此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很好的的煅炼机会。
(四)案例分析法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无论案例的选编;问题的设置;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所有这些都促使教师更多地查找信息,对案例有更透彻的理解,并能及时处理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等,这一切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案例分析法重视对案情的分析的研究,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教师的评价指导,弄清案例中隐含的教育理论,再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研究当前的教育案例,以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目标。案例分析研究法的教学模式有四个环节:一是选好案例;二是分析案例;三是评价案例;四是应用案例。其教学过程是:
(一)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
设计教案时,教师要结合所教的内容,选择出与学生平时生活有关联的教育案例,同时所选案例又要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教学目标。譬如,我在教学“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这一节时,我举了一个案例:北京景山学校有一位叫马淑珍的老师,有一天上识字课时,教“骂”这一个生字,用汉语拼音,让学生们掌握了读音,还分析了了“骂”字的字形,然后向学生提问:“骂的含义是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骂就是骂人的骂。”马淑珍老师没有回答,继续向学生提问:“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骂吗,就是不骂人的骂。”马淑珍老师却对这个学生的答案作了个肯定。然后,请平时爱骂人的两个同学都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写的那个“骂”字说开了:“你有一张口、他也有一张口,我都教你们张了口吗?”这两个学生都很不好意思,并点头表示不再骂同学了。这个案例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教育了学生不要骂人。教师要学会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学生分析案例
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组织学生发表意见,不能阻挠或扼杀学生活跃的思维,那怕是不成熟或自己不满意的意见。又如我在讲“教师广博的文化修养”时,有些同学不以为然。我举例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笔记:我上了《木兰诗》的两节课,小同学都很有兴致。谁知刚要下课时,有一位叫小唐的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嘀咕开了:“《木兰诗》写得倒蛮好,但都是假的,瞎编乱造的。”话刚说完,小同学们七嘴八舌,冲着我来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怎么可能呢。”“十二年,这么长时间与战友们共同生活、一同打仗,怎么会认不出木兰这个战士是个女人呢?”“不说别的,光看洗脚,洗脚就要露馅,女人的小脚怎么藏得住。”这时同学们喧嚷起来,我开口说了一句话:“南北朝时期中国妇女还没有裹小脚。”课堂上刹时安静下来。又过了一会儿,小陶同学站起来问道:“那么,中国的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别的同学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对了,中国女人从哪个朝代开始裹脚的啊?”这时我被问懵了。我备课的时候哪会想到裹脚这个问题?我列举这个案例,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著名的于漪老师竞不能回答小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们争论,明确了教师的职业“有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问题,教师要面对儿童无穷的求知欲,应有广博的知识面才行。
(三)师生互动评价案例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积极的评价,努力探求案例所表现的普遍意义。譬如我在教“教育机智”这一教学点时讲了一个故事:王老师有一次主持“一分钟演讲”活动,由于是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大家的心情都显得很紧张,大家都不愿意“打头炮”。这时教师只好用点名方式,点了一名同学,那个同学怔了一下,鼓足勇气地站了起来。“砰!”,原来他把窗台上的一个瓶子打碎了。这时课堂上鸦雀无声,那个同学也感到非常尴尬。王教师却灵机一动,说“哈!”,第一炮终于打响了!好,大家用掌声欢迎这位同学演讲。班里的同学们听完我讲的这个案之后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做教师的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时我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这种教学机智是要花费教师长期的辛勤汗水。同时要求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应付突如其来的事件。
(四)灵活应用案例
案例分析法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原理来分析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然后再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学生更能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并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检验学生所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学会灵活运用案例,弄清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案例效果会最佳。
中国教育呼唤创新,学生的才干贵在创新。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育学作为师范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改革中,我们如何从“教条学”中解放出来,让“满堂灌”变为“启发式”教学,使教学效果更有成效,这必将是我们教育学教师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案例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学校举行了语文、数学年段教学组“优秀团队”评比活动,要求每个年级组派三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进行课后反思。十多年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的我很荣幸地被选中,负责上课这项“光荣任务”。由于这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临时通知,又是借班上课,无疑给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幸好在我们六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六年级组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出了一份力。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与分析:
片断一:单位“1”的意义
师(出示数字1):这是什么?
生:数字1。
师: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那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张纸、1个圆、1个苹果、1本书……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1个足球、1个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书: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1束鲜花、1盘苹果、1堆面包等(板书: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2:一个书包,一个小组里的一些人,一个班级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课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用1来表示。为了与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这个1加上引号,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分析: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考虑到单位“1”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我通过问题“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二:分数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长倒出信封里的学具,组内同学看看信封里还藏着哪些单位“1”。
生1: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数?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1 / 4来表示。
师: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生复述)
师: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1 / 4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
分析: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通过学具折出长方形的1 / 4,虽然一开始没有说出“平均分”三个字,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的。所以,我问学生“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当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同样多”时,我知道学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内涵的。于是我故意说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学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这样教学,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断三: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创造出分数。下面请小组合作,把6只熊猫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分数: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说说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 / 6来表示。
师:你太厉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2 / 3。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6只熊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4: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中,我摒弃以往数概念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立足课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
数学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所以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则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4个苹果、6只大熊猫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教学,分数意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分数。这样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应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关键词: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引言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应用类课程,主要讲述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和程序设计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的角度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从而具备对单片机进行软、硬件设计开发的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不同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学时的安排不尽相同,教材的选择面也较宽。但是理论教学的内容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单片机内部功能结构,汇编语言及其程序设计,系统扩展三大部分[1]。
根据工科院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改革,形成了讲义,并在2012年出版。把教学内容分为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介绍(基础篇),系统的扩展(扩展篇),应用系统配置及设计(应用篇)三个部分。
基础篇主要涉及单片机的内部功能结构和单片机汇编语言及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由于单片机的开发环境日益更新,软件的开发环境都已经支持单片机的C语言,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融入今后的工作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单片机C语言内容的教学提上了日程,故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了单片机C语言的教学。
扩展篇的内容主要涉及了单片机的系统扩展,即由于单片机的内容资源有限,必须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扩展,主要包括对I/O口、存储器的扩展。该部分内容与以往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
应用篇的内容主要涉及单片机外围电路的接口电路设计和应用实例。包括前向通道A/D转换器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后向通道D/A转换器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人机接口设计即单片机的键盘显示接口电路设计。其中,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的内容以最基本的器件为引子,而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新型的器件。实际案例以教师的课题、项目[2]或者以竞赛的题目为例介绍如何构造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
最后,在考核方面全部采用设计思考题的形式,既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又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3.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一定要占一定的比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上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3.1实验教学方面
实验教学环节是与课程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实验教学环节一定要和理论教学环节同步相结合,而且实验课时要占相当的比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把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具体化。实验的内容分别为:KeilC软件的使用实验,数据类实验(数据排序),Proteus软件的使用实验,中断系统实验,定时器/计数器实验,串行通信接口实验,存储器扩展实验,8155键盘及显示接口实验,A/D转换实验,D/A转换实验。
所有的实验项目都是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在相应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直接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而不是“傻瓜式”的。学生必须下去预习并且自己完成接口电路的设计及其程序的编写,而不是按照实验指导书直接进行接口的连接和按照实验指导书把程序输入到计算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具特色的改革是开放实验室并且提供相应的单片机最小系统扩展实验印刷电路板和开发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焊接电路,调试和下载程序,验证自己的所设计电路和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
3.2课程设计方面
课程设计环节是在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衡量学生对该课程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材建设方面也涉及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并且形成了讲义。主要题目有:水塔水位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时钟设计,多功能信号发生器设计,汽车转向灯设计和数字频率计设计等。并且要求指导教师另外给出两个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题目。
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便利条件和资源对所选的题目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3.3指导竞赛方面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的竞赛活动。目前,与该课程紧密相关的竞赛种类很多,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挑战杯等。这些竞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而我校学生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结语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以上的改革方法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都利用实验板制作出了自己的“产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