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实验法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法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 方法 探究

一、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一)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用直观生动的案例阐述理论知识,使原本呆板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真实而可信,并增强说服力。例如,为了说明营销与推销的差别,笔者采用了市场开发调研的案例。在案例中,某个公司为了开发某地市场,先后派出了由推销员及营销员组成的调研小组。对比这两个小组的调研活动和调研报告,就能清楚地区分和理解营销与推销的差别。

(二)直观生动,深化认知

案例教学法是把营销实践中的典型实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提供了一个逼真的事件、问题、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面对直观行动的案例,运用所学的营销理论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讨论,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透彻,并能活学活用,加强了知识的内化。

(三)有启发式教学法的特征

营销案例是对某特定营销活动的内容、情景与过程进行客观描述的资料。它一般包含问题、疑难情景或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营销及其他课程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相互启发,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加以思考,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营销案例的内涵非常丰富,需要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加以分析、解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案例采用大多是基于某章节的知识内容,但事实上,这案例所包含的内涵往往超越了这一章节的范围。

二、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施

(一)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案例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师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等活动才能有方向、有序地进行下去。

(二)择好合适的案例

1、案例的内容应该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进度,紧扣主题。教学案例类型多种、内容各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包含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案例,不必面面俱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加深对课程中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2、案例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要与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相吻合,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启发性。教学案例应蕴含能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学生需灵活运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并通过互相讨论、启发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3、案例的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因此所选案例要符合实际情况。

4、案例的选择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情r。案例中涉及的相关市场营销知识最好是学生学过和掌握的内容,便于学生接受。此外,中专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成熟期,他们对社会还没有比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还没有形成相对系统而稳定、独到的见解。教师如能用通俗易懂、情节性强、趣味性浓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就更容易诱发他们对案例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5、对老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教师在营销案例教学中起着主导和关键作用,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营销案例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营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营销实践经验,了解、熟悉营销实践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否则难以讲透,更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这对教师来讲会有一定的难度。

6、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准备

案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角也是学生,为提高案例分析的效果,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做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讨论的效果很难保证,甚至课堂讨论根本无法进行。因而在搞案例教学之初,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让他意识到,他不是一个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他自己担负着对案例做出透彻分析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教师的指令。他必须做好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准备,必须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学生还要准备在教师与同学的影响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7、教学过程的组织

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应该讲授的市场营销理论讲授给学生,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其次将相关的案例公布出来,提出需要大家分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表述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争议分歧较大,再组织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进总结。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营销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教练,学生是演员、选手,教师角色的转换是保证成功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这样才能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把握好技巧,防止冷场和爆棚

学生长期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成长,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常常表现出极端的现象:一种是爆炸式的释放,一种是冷眼旁观。碰到冷场,教师要善于及时进行启发引导,打破冷场,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一旦出现离题万里的偏差,则要出面干预,适当控制讨论。

(三)不能忽视营销理论的学习

第2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师;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56-02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意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最早于 187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jpher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创立,后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它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不只是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案例教学法经过百年的实践,已取得巨大的效果,并且愈来愈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著名教育家劳伦斯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1]。然而,真正使案例教学法“行之有效”并非易事,它是以“案例”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互动,是在特定情境下的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即要规范双方的角色扮演,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扮演

所谓角色扮演,有的学者称之为角色行使或角色承担,是指个人根据角色期待调节自己的行为以承担某一社会角色。一般而言,角色扮演的成功程度取决于个体对所处地位和社会期望的内在解释、传递与选择,取决于行为受社会期望调节的程度和角色扮演技巧与能力,取决于角色扮演的社会环境和情景状况等等。

传统的教师角色扮演中,双向交流可有可无,甚至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知识传输机角色,实现多种角色的融合。

(一)创建者

在案例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建构互动式关系的关键。教师是案例教学的策划者,是互动式关系建立的创建者。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一方面,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学生特点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精确、合理地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案例内容要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二是案例材料要与所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紧密相结合;三是案例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认知程度、知识水平相结合,做到难度适中。

另一方面,教师应确定教学组织形式,以调研策划、课堂讨论、角色模拟等其他形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二)引导者

引导者是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核心角色,更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中引导者角色扮演的内涵也不相同。一般而言,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好组织者。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师引导者角色扮演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教师应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准备工作。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将案例、教学的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事先告知学生,给学生一段准备时间,可以使课堂讨论有的放矢,达到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工作。引导学生着重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讨论论题要相对集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常常予以提示,使案例讨论的整体过程始终围绕论题的中心展开。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案例中提到的具体问题,努力做到从个别到一般,从案例的具体实例对所学理论加以验证、分析,增强学生的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三是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主导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做到放和收的良好结合[3]。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争辩,去思考,学生自己创造方法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并从案例中总结知识,获得自己的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找并总结案例的前因后果,探索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水平有一个显著提高[4]。

第二,当好协调者。一个案例讨论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与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复杂的互动过程。一旦互动被良好建立起来,教学会取得明显成效。因此,过程的培育是极为重要的,也对教师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组织者,更要当好课堂互动关系的协调者。

1.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课堂关系,把主角让给学生,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课堂讨论、问题分析、材料选择、答案组织等环节中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协调好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现,也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营养,拓展自己的思维角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营造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应注意在可控冲突的范围内,适当地发展冲突。应鼓励在几种相反观点中发展冲突,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营造一个激烈论辩的课堂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要从多角度去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意识。

(三)教育者

第3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 教学案例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77-01

学生对于事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是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未来科学研究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小学科学,需要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坚持兴趣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实验,自发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中,我买了很多蚕宝宝分发给学生们,给学生们布置了“研究”作业,那就是大家找找资料看看蚕宝宝需要吃什么,如何将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如何让蚕宝宝吐丝化茧。学生们看着手里的蚕宝宝很兴奋,纷纷交头接耳地探讨如何养育蚕宝宝,养蚕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还给蚕宝宝起了名字。课下,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都希望自己的“小伙伴”能够健康地长大。在养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钻研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我将学生们的行为进行总结:“同学们做得非常棒,你们不仅养育了蚕宝宝,还培养了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将科学研究做好,才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兴趣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养育生物,进行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引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

小学科学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材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双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思维,成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的内容之一。

比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学过程中,开始并没有给学生讲解很多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带着学生走到校园小花园,让学生们观察土壤,观察土壤中的生命。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小花园,大家看一看我们花园的土壤是如何孕育出这些植物的。大家观察土壤之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壤中有哪些营养。”教师在户外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非常开心,有的同学很认真地捧起一捧土,观察土壤中的小生命;有的同学将水倒进土壤,观察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学生们做得非常认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了土壤和土壤孕育的生命。我在课堂上对土壤的结构、成分进行讲解,学生们有了实践基础,对理论知识便能更好地掌握。

小学科学需要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创造实践机会,坚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和研究,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新教学方式,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教学中,首先制作了课件,将很多动物的遗传变化进行展示,将植物遗传学的创立过程进行了讲解,我启发学生们:“大家能不能想想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呢?植物是如何进行遗传和变异呢?”因为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回答起来非常容易,有的学生说:“我们人类自己就是遗传和变异的代表,我和爸爸妈妈就不同,但是我很像他们”,一句话引来了大家的捧腹大笑。我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了表扬,赞扬他的“举例”非常生动。学生们受到启发,说了很多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情况,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学生的很多想法都非常有趣,并且有很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正是科学探究需要的假设前提或者创新意识。教师不要打击学生这种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应当对创新意识进行呵护和培养,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总之,小学科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将实验、研究拘泥于课堂中,而应当让学生们走入生活,走入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索,创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钻研能力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第4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绘图功能;职业技能

Auto CAD(后文简称CAD)的绘图功能十分强大,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由此出现了诸多分支,如机械制图CAD、建筑CAD、电路CAD等。CAD作为一款出色的绘图软件在职业技能方面作用日益突出,其教学也变得重要起来,如何运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CAD教学水平成为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授课、知识讲解,让学生站在实际的场合去学习、思考、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该教学法对案例的选取、编撰要求达到真实可信的标准,而且案例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案例只作为桥梁,教师通过这个桥梁把教学内容输送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实践性和实用性更高。

在CAD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情境,主要以图为主,包括打印出来的成型图和电子版本的制作图。

二、案例教学法在CAD课程中的实践意义

CAD传统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逐条讲解每个工具的操作和每个操作命令的使用,理论讲解结合实际操作演示,CAD教材的编制大多数都只是介绍软件中的各个工具、命令的使用。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每个操作都会了,每条命令也都掌握了,但是一到操作画图的时候就无能为力了。除此之外,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接受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更不适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应用到CAD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来给学生做讲解演示,针对一个制图案例给学生详细讲解,在制图中遇到什么操作命令就讲解什么命令,需要使用什么工具就介绍什么工具,而不是纯粹的照本宣科,这样更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性分析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不至于使学生落入纸上谈兵的境地,达到学以致用、用以固学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CAD课程中的实践途径

案例教学法在CAD课程中的实践途径按阶段可以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在这三个阶段内穿插案例来进行实践。

课前阶段案例的选取和编撰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引导学生向当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去思考。比如在学习建立图层的基本操作中,教师先引入一个学生画图过程中出现线条、文字混淆分辨不清的问题制图案例,并向学生提出如何避免该问题。学生会设身处地地考虑,以避免自己发生这样的错误,这会引导学生自主参考书本学习,刺激学生去学习,找到建立多个图层的方法。最后教师引入图层概念,讲解其使用方法。

课内阶段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制图案例,并依据案例给学生讲解制图知识和要领。比如,在讲解如何使用画圆的命令工具时,可以选取吊钩作为案例图,吊钩的侧视图是由若干个圆、直线相切构成,囊括了三点画圆、两点画圆、“相切、相切、半径”画圆。在演示制图的过程中就可以全面地讲解画圆的技术要领,学生不会局限于教材的“平面、黑白”缺陷,边看边学边练,教学相长。

课后阶段的案例应用就是以巩固学生学习内容为主。这个阶段案例引用可以从反面和正面入手,将学生制图作业中问题较多地拿出来作为反面案例,让学生从中找出问题,与此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可直接标出案例的当事人。正面案例除了外界专业优秀制图作品外,学生中的制图作业也可以拿来作为案例,并明确提名表扬,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中职学生课后阶段时间充足,也可以将专业领域内的以往CAD制图业务拿过来作为案例,围绕该案例进行业务重演,模拟实际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启发式教学 病理 高职护理 分析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35

自2007年学校启动课程改革以来,各课程的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受到更多的职业教育者推崇。如何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在理论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成为更多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提出案例启发式教学法[1],通过将病理知识有效地结合到临床病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寻找答案,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1 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0高职护理九个班中的四个班为研究对象,将四个班分为两组,分别设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一,将实验班分九组,每组六人,便于实施教学。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随机抽取。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选取病理学各论部分,包括呼吸系统常见病、心血管系统常见病、消化系统常见病及泌尿系统常见病,共四个章节。各论部分与临床联系紧密,而且,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病理学总论,对病理学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实施案例启发式教学。

2.2 授课方式

每个课题小组的实验班、对照班由一位老师任教,保证实验过程的可操作性及结果的可比性。对照班按传统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投影、多媒体课件、参考书及标本;实验班教学过程设计如下:①课前准备:课前一周下发学案,学案主要以一或两个病例为主,辅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自学,分组上网查资料,准备好答案,制作成简单的PPT,便于上课展示。②教学实施:上课时,每组选取代表介绍本组的查询结果,PPT展示学案中相关问题的答案及知识信息。老师点评,补充知识点,达成教学目标[2]。

2.3 课后拓展提高

实验班在每章理论课结束时,安排两个病例讨论,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布置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的习题,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意识。

2.4 评价反馈指标

①学生座谈会及意见反馈;②教师观摩及督导课堂效果评价;③课堂目标达成率分析;④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3 结果

3.1 学生座谈会及意见反馈结果

随机抽取实验班的30位同学进行座谈,其中27人(占90%)对案例启发比较满意,不满意者1人(占3%),认为与传统讲授法效果相同的2人(占7%)。在座谈会上,学生认为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实施过程中存在缺点在于:准备阶段学生参与度无法评价,造成部分学生没有主动查询资料,任务主要由小组代表完成;另外,上课时间安排有时欠合理,课堂内容讲不完。

3.2 教师观摩课堂效果评价

组织同课程教师进行实验班的教学观摩,并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交换教学的心得体会,研讨实验班的教学设计及方案。教师评价认为:①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知识接受快,目标达成率高;②课堂气氛活跃,同学讲解及回答问题较踊跃;③因病例均来自临床,学生非常感兴趣,讨论热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运用能力;④师生关系好,沟通交流顺畅;⑤提高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提升教师引导、组织课堂讨论的业务水平[3]。

3.3 课堂目标达成率分析

选择四次有效测验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每次测试总分15分,13-15分为优秀,10-12分为良好,9分以下为不及格。一组实验组优秀145人次,良好51人次,不及格25人次,对照组优秀97人次,良好48人次,不及格71人次。x2检验统计结果,x20.01,2=9.21

3.4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期末考试总分为100分,80-100分优秀,60-80分为良好,60分以下为不及格。一组实验组优秀11人,良好29人,不及格16人,对照组优秀10人,良好27人,不及格17人,x2检验统计结果,[x[2

0.05],2]=5.99>0.11,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二组实验组优秀9人,良好35人,不及格9人,对照组优秀8人,良好39人,不及格9人,x2检验统计结果,[x[2

0.05],2]=5.99>0.1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

4 讨论

本课题提出案例启发式教学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将病理学与护理临床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4]。在教学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通过课堂目标达成率分析看出,案例启发式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率,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为进一步观察本课题的实验效果,还应跟踪调查后续护理临床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怀宝.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高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吉林医学,2011,33(17):3806-3807.

[2]李玉红,刘静芳,赵连志等.病理学互动教学实践与探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1):104-105.

[3]夏琳钦,邹少娜.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教育,2012,16(16):2156-2157.

作者简介:潘如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连云港 222007

罗苏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连云港 222007

第6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作者简介:胡军辉(1976-),男,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我国现有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务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法科毕业生到实务部门后,要能够适应审判案件、处理案件、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1]。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升实务技能的机会,也没有培养学生活跃的法学思维方式,因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对此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新的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现特撰文加以介绍,以期有益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含义及其核心要素

所谓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在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挑选其亲自参与过的法律案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然后由教师对案件的真实处理流程及结果进行演示,比较案件模拟演练与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案件的处理流程、技巧与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真实案件的运行状况,进而拓展学生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实的案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全真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方法成功运用的基础,因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实的司法文书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详细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全面地认知真实的司法运行状况。而且,教师作为案件的真实参与者通常有机会也有必要对案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其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转化为了教学的准备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思考,他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诉讼技巧等内容的全面传授。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花上几个月来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学课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的模拟演练。在教师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案件主体角色来参与案件的处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需要承担特定的任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制定最优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司法实践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3)教师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演示者。教师在课堂讨论当中,应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点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件模拟中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优点、不足和问题。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见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演示案件的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比较学生演练的方案和案件实际的处理方案,引导学生评价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案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后的总结。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讨以及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等对于案件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课时间短、任务重,对于“知识养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课后学生的系统总结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成功运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其他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者们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案例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现有案例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与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均通过模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选择自身参与的案件作为授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示范和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件素材分角色进行演练。(2)与亚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所谓亚案例教学法是通过高度激活教师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最大化、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亚案例教学法都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学生模拟、教师演练、点评与总结等亚案例教学法所没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养。(3)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比较。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教学科研团队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吸收美国“个案教学法”精髓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真实案例教学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一,前者强调案例是由主讲教师曾经实际参与过的案件,后者并无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对每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而是将案件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后者则要求学生对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学习;其三, 前者同时包含了学生演练和教师演示两环节,后者仅强调学生的模拟,对教师的演示并不特别强调;其四,前者要求参与案件模拟演练的学生根据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书,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演练,而后者提供给学生演练的素材是已经形成的真实案件材料和文书,相比之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受到了限制,难度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案例性”特点。这一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讲解和法条的教授为主,而是注重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来传授法律知识。(2)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而言,实践性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又体现在教学结果之上。一方面,学生查明事实、分析法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达到了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特点。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案件的真实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实性两个方面。真实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其反映了真实的案件事实、反映了真实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实的法律运行状态。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真实的法律社会,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获取真实的法律实践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特点。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老师演示教学与学生模拟分析的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的方式来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时间范围并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学环节。(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特点。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生的讨论、模拟和总结,教师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部门知识,比如一个案件的顺利解决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识又涉及到实体法知识,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识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识,还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识。(6)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合作性”特点。全真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在案件讨论和模拟阶段,不同组别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意识到合作在司法实务中的重要价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课前准备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项:(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是谙熟实务技能的法律实践者,其应当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角色参与过大量案件的处理,具备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相当的实务技能;其次,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实务技能和讲解、演示和传授实务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师需要积累大量且比较齐备的案卷材料。(2)对听课学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对适用课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法学学科,而对于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则不宜使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设置了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机会;(4)对授课设备设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师演示等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挑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法律知识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等来综合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难度要适中,具有典型性,在时间上优先考虑新近发生的案件;二是增补案卷材料。现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据案件实际的处理需要而准备的,可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实是否具备教学所需的所有法律文书和资料,如果没有,须尽量相办法增补,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对法律文书资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在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样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阶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师介绍案情并对学生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案件的大致情况,案情介绍可以从当事人、法院或者人等不同的主体视角来进行介绍,这取决于教师办理案件的角度和拟开展教学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绍案情应当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况下只需介绍本课所演练的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主体、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关信息透露得过多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演练的难度,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绍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分组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学生的人数、法律实务能力等因素来确定。(2)分发材料,确定各组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学习小组所拥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运用的方法、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应当明确负责人,由负责人来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环节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二是强调各组学生的独立讨论,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查询各种资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条文;四是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讨论报告。(4 )学生对案件进行模拟演练。在案件分组讨论工作完成后,学生开始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授课教师主持,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扮演预定的角色,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演练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的司法环境,要立足现实的案情和情境。模拟演练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处理流程全过程进行。(5)点评与全真案例演示。该环节包括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关于模拟演练的点评。学生可以对分组讨论所形成的案件处理方案、模拟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点评。点评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二是教师对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包括对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书的展示、具体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内容,教师的演示和点评可以交叉进行。三是比较全真案例处理过程与学生演练过程中的各环节和要素。(6)撰写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课堂总结。撰写课堂教学总结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对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所运用的法律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总结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内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关系、各方主体的核心利益、各种案件处理方案的利弊以及个案处理的心得等内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实务技能提升路径及其教育价值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其中最主要的路径包括:(1)通过督促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法律实践来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案卷资料整理、法条收集分析、法律方案的讨论与制定以及法律方案的模拟和案件总结等。参与这一学习过程的学生,能够获得大量动脑、动手和动口练习的机会,他们的实务技能能够在大量的法律实践中得到提高。(2)通过教师的演示与点评等方式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对于真实案件的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会对真实的法律方案、思路进行分析,会对具体问题处理的技巧技能进行讲解,对真实的法律文书进行展示,对学生处理案件的思路、方案以及真实的处理办法进行点评与比较。教师的演示过程是学生深刻总结、反思和改良案件处理方案的最佳时机。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点评和比较,能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和运用法律,进而达到提升实务技能的目的。(3)通过培养学生综合而开放的思维方式来提升实务技能。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是以部门法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培养的层次越高,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就越专。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刑法,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民法,实体法专业的学生不懂程序法,程序法专业的学生不懂实体法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现实的案件不会只涉及到某一部门法,而是会同时涉及到多部法律,且程序法和实体法在应用过程中始终是不分离的。知识面过窄,各部门知识不能贯通运用严重制约着学生实务能力的发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需要学生从多个学科来进行综合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救济程序。(4)通过展现全真的案件素材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真的案件”。全真的案件意味着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事实、法律文书、案件处理流程等一系列相关案件素材均是真实的。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案件材料,观摩教师的演示等方式直接了解司法实践的运行状况,可以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法律文书,了解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感知法律条文如何被真实地运用于实践,进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形成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立马适应真实的法律环境。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一,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全真案例演示教学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其不仅强调教师对于全真案例的讲解和演示,更重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来参与案件的解决和处理。学生动手解决法律问题是这一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理念之一,是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所在。其二,有利于学生法律职业思维的形成。法律职业思维是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是一种法律职业共同体独有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是成为一名成功法律实务工作者的前提和基础。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运用的真实案例将一些真实的法律问题带入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如何处理真实的纠纷,像法律职业人士一样思考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严密的法律职业思维。其三,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法律理论教学与法律现实社会存在一定区别,法律理论知识虽然源自法律实践,但其是从法律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已经不能直接地反映真实的法律社会。全真的案例将现实的法律元素带入了课堂,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当事人、真实的法律思维、真实的案卷材料等对学生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毕业新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其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分组讨论环节、模拟演练环节以及案件的总结和分析环节均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检索法律条文、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件并自主总结分析。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五,有利于学生协作意识的养成。协作意识是法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诸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任务是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才能高效完成的。通过在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优势,意识到相互协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一种有效提升学生法律实务技能水平的新路径[N].人民法院报,2013-04-19(04).

[2] [美国]Katherine.K.Merseth.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Z1):77-78.

[3] 姜明安.行政案例精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393.

第7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第8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本文通过从教师数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论证UMUC的师生比例(1:20)以及教师兼职比例(85%)的合理性,并从UMUC教师聘任晋升的最低标准、聘用期限、职称晋升、工作量与教师工资水平、培训指导、考核监督、支持服务等方面对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UMUC在远程教育领域里取得的成功与其拥有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多样化、精细化、人性化、国际化等特点。因此,UMUC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其他远程教育机构仔细研究和学习借鉴:建立起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图书馆功能最大化;健全教师服务和支持体系;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同时,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其他同类院校认真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 马里兰学院大学;教师队伍;聘任;培训;考核;支持;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51—09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高质量教师与教师的高质量教学效果,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Rockoff(2004)通过对同一组教师进行长达十年的研究,认为教师质量的差别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幅度达23%。Sanders与Rivers(1996)指出,成绩差的学生最有可能从教师的有效教学中受益,且受益效果随时间累积。2010年《洛杉矶时报》针对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差异进行调研,得出结论:进步大小的差异不在于收入、家庭或天赋,而在于学生教师质量差异(Felch,Song和 Smith,2010)。在技术日益先进的信息化社会中,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高质量的开放教育工作,依然离不开教师因素的质量保证,应对师资队伍的有效扩充、管理、培训和支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工作以及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支持、管理,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

为了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国家开放大学开展了“马里兰学院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案例研究”的校级重点课题项目。这一课题为全面了解UMUC、顺利实施该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是基于该课题关于UMUC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撰写而成。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对UMUC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在远程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找出值得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借鉴之处。

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数据。数据来源有:UMUC官方网站、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有关UMUC的文章和访谈纪要、2011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中美远程教育论坛上发表的论文集、对UMUC校长Susan Aldridge 及其他人员的访谈以及各类网络资源对UMUC的评价和报道,如:美国的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虽然UMUC一方未能提供课题组希望的详细信息,课题组成员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料为本文从不同角度了解和分析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过程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支撑。

二、研究发现

(一)教师数量与类别

要保证教学质量,需要设计课程、确保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需要合理的课堂规模(Mary Burns,2011),质量保障要建立在数量保障基础上。一些著名的研究型精英教育的大学拥有很高的师生比以及大量优质的资源。UMUC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其数量与质量均有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2011年UMUC拥有94,000名学生、4,300名教师,师生比是1∶20(Richard Schumaker,Andreas Rambow,2011)。这个数字虽然难以和美国提供精英教育的最优秀的高校相比,例如斯坦福大学师生比达到1∶8.2,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师生比达到1∶14,但和诸多提供大众化教育的高校1∶100的师生比相比较,很具优势。可见,UMUC作为一个以远程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师资配备从数量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很多普通高校的水平。

UMUC面临来自凤凰城大学等远程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学生支持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相比之下,教学方面的财政预算占比有所下降。其中,2011年教学方面的财政预算占比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3.5%(见 表1)。

第9篇:实验法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师培训;能力结构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最早被运用于医学界和法学界,20世纪20年代美国师范教育引入案例教学,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我国引入案例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知识增长方式认识的改变,案例教学也逐步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关注,目前正处于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之中。我国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它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发展”,它不是将教育理论以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教条形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而是“把一些真实的典型教学事件或问题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像一个成熟的、老练的教师那样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的机会……”中小学教师在这样的实践中,不仅可以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能技巧,还能在探索中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整合,改善中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

一、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教师培训的关键所在。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既有赖于亲历亲为的教学实践,更与他们的阅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教师培训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是以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之一便是可以丰富学员头脑中的案例知识,它既能为学员提供各类优秀的教学设计,也能为学员提供反映目前中小课堂教学中典型问题的设计环节。案例教学中案例教师选用的案例一般都具有时代性,其中展示的矛盾或问题是当下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也是其他教师可能遇到的。如目前所关注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如何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如何坚持发展性评价”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读和分析,学员能了解新课改关注的主要问题,当他们自己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或实践时,案例情境会在头脑中不断再现。这些案例情境能使他们对科学的、艺术的课堂教学的理解更形象、更具体。可见,案例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各科教学都有适合本学科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永远都是不确定的。虽然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但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学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决策的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师培训中学员通过阅读案例不仅可以在观摩中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分析案例在交流中学习,在讨论中增长智慧,提高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训者实施案例教学的直接目的也不是为了讲清楚某一教学原理的基本观点,而是要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解剖,引导中小学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围绕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或重新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或途径。学员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案例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中小学教师学习如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能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目前,普遍认为教师不应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一定的研究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学员就一定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好的案例一般都具有典型性,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如发展性评价专题、自主学习专题、合作学习专题、研究性学习专题等等。案例越典型,揭示的规律就越深刻,蕴涵的道理就越有回味,也就越具有研究价值。但无论多么典型的案例都要蕴涵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之中,学员必须认真感受这一情境,经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研究和全班交流等环节,多角度地考察案例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地找出隐藏在表面情形后的更深层的教育教学问题。培训者引导学员分析案例的目的不在于得出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或最佳答案,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郑金洲指出:案例教学“把教学转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

四、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随着人们对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化,培养反思型教师逐步成为教师培训界的一种共识。教师不应是以往的那种教书匠,而应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或智慧型的教师,教师要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这种实践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行深思,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这其中的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有学者指出,案例讨论之所以适于促进学员的批判性反思是因为它包含有对话。案例教学是在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展开的,通过对复杂的教学情境的分析、阐释、倾听和质疑,中小学教师不仅可以对案例内容进行反思,而且也可以对自己的分析、决策进行反思。“无论是在职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通过讨论案例当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同时也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案例中常设有一个或多个问题情境,或者是引人入胜的,或者是发人深省的,有时还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体现矛盾解决过程的曲折性,也可能有作者的理性思考和反思。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或解决方法一般都具有“两难”性,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落花生》一文,教师一般都会问学生“喜欢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对于这一问题学生的独特体验往往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而《课标》指出既要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常常会为此陷入两难境地。案例教学能把这种“两难”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学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不仅会结合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反思执教者的教学行为,还会不自觉地反思教学实践本身,反思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教学走出“两难”境地等。因此,中小学教师培训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教学过程,形成经常对自己的缄默性教育知识进行反思的习惯,有助于反思意识的培养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五、案例教学能够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合作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不会合作,更重的是我们缺少合作的意识,而案例教学的过程正是培训者和学员通过合作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过程。从案例教学实施的步骤来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课堂实施阶段是案例教学的主体。一般包括呈现案例、个人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和总结评价五个环节。小组讨论是小组成员合作的过程,全班讨论是全班学员合作的过程,一般将这两个环节合称为案例讨论阶段,主要包括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和讨论如何实施三个环节,此阶段是课堂实施的主要阶段,也是培训者和学员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阶段。可见,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过程主要以合作的形式为主,学员分析案例的过程也是他们增强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技能、技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