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影视艺术发展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发展史

第1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数字时代;影视动画;“动画”化;互动化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27-02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所不在的信息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特征,而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化信息革命正在高歌猛进。这次革命的特点就是字化,它带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数字化”对于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在不同程度地接受着它的影响。“数字艺术”正是由“数字化”而催生出的新的艺术形式,它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融入到现存的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式样中,并使这些传统艺术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发展。影视动画艺术――作为艺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也显得愈发数字化了,那么,在这个改变、甚至是颠覆人们旧有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的“数字时代”,动画艺术的概念应该如何加以界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又具有怎样的发展特征呢?

从动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动画在它的初创期,是电影的四大门类(故事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动画片)之一,胶片是它的载体,电影是它唯一的传播途径。后来,随着电视机、录影带、LD、DVD、互联网、移动通讯、数字放映等现代化媒体设施的出现,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动画的载体、传播方式和种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动画片”已经不能涵盖整个“动画”概念所赋予这个词汇所应表达的全部功能和领域,影视动画只是动画整体系统的一个产物,然而影视动画、尤其是电影动画代表着动画艺术发展的最前沿。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的。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其实就是当代最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紧密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可以断定,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一、影视动画艺术的数字化

在数字时代,为了避免被淘汰,一个个产业争先恐后地将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转化为数字形式,同样,动画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动画,无论它是什么形式的(平面的、立体的、合成的、特技的、三维的,木偶的、剪纸的、实物的、布贴的,艺术的、商业的、实用的等等),都不可避免地进行“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免除被束之高阁。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电脑日益成为影像生成的主要技术手段之后,电脑动画遍布影视制作之中。电脑动画也被称为数字动画,属数字艺术范畴,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景物画面,其中当前帧是前一帧的部分修改,是采用连续播放静止图像的方法产生物体运动的效果。电脑动画艺术是传统艺术与高端科技联手创造的当代前沿艺术。当我们坐在影院中,观看到震撼人心的《指环王》、神奇怪诞的《哈利・波特》、神话般的《WALL・E》、以及使用最新CGI和3D拍摄技术制作的《阿凡达》、《飞屋环球记》、《爱丽丝梦游仙境》、《诸神之战》时,不得不惊叹只有数字技术才能创造出如此亦幻亦真的画面,只有数字化的影视动画才能给人们带来如此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也只有在数字时代才能令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圆了我们心中的梦想。

二、影视动画艺术的“动画化”

虽然技术手段日新月异,但终究不会改变影视动画的本质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必须遵循“动画化”的原则,即在数字的时代,影视动画艺术依然要具有极度的假定化、夸张化、象征化、幽默化、幻想化、拟人化、综合化及极度的简化等动画艺术的本质特性。在数字时代,虽然动画制作的手段将有可能被完全颠覆,传统的手工动画制作也许有一天只有在博物馆中才可得见,传统动画将要被电脑动画所代替,但是,电脑动画作品要想获得成功依然要秉承传统动画艺术的创意精髓。

黄金时代的迪斯尼拥有众多创作经典,《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仙履奇缘》、《睡美人》、《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动画电影都有一个好的故事,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大量动人惊奇的情节,不同寻常的视点、富有创造力的形象、亦真亦幻的场景、漫画一样的风格、普通人的成功……总而言之,迪斯尼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梦幻世界,它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近年来,中国的影视动画产业发展迅速,每年制作的影视动画部集和分钟数量都比上一年有显著增加,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影视动画交易达成意向的共计10062集、132754分钟,相当于2009年度全国动画片产量的77.3%,其中境外采购占40.7%,这是动画片交易会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中国原创的影视动画普遍存在缺乏创意、定位较低、“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在国内市场况且如此,在国际市场更无竞争力可谈。现在,中国的影视动画制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可以制作大量的“外包”动画,但出口到国外时只能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而非“中国原创”,核心始终掌握在国外母公司之手。中国的原创电影动画若想在国内有市场、国际有竞争力,就必须遵循“故事是核心,技术是关键”的创作观念和制作模式,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掌握、开发先进的电脑动画制作技术,这是数字时代影视动画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影视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影视动画艺术的互动化

互动性是数字时代最鲜明的特性,也是数字艺术发展为更高层次的体现,其表现日益突出。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作为数字艺术的重要内容,必将逐渐体现出这种互动性特征。

数字时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创作必须考虑作品的互动性,将其能否进入互动情境作为成功与否的评价之一。“互动”一词涵义较广,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叫做“互动”,而所谓“互动性”,就是将动画作者的个人表达与创意延伸到观众中,以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其具体表现为艺术家首先和智能化机器的互动,然后是作品再与观众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或许体现在间接的不在场和直接的在场,或许是根据观众的理解直接去完成作品,或许是按程序演绎别的花样。而这些正是数字时代的电影动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在传统但应动画艺术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往往是单一和被动的互动,是无参与性的,而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将越来越鼓励观众的参与,使接触影视作品变成富于乐趣的体验过程。

总之,数字时代的影视动画艺术必将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神奇而全新的感受,相关产业也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价值。不可否认,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电影动画业曾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目前我们与美国、日本这样的影视动画制作强国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下,面对我国动画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我国影视动画艺术必将紧跟时展的步伐,从教育、研发、产业运作等多方面同时着手,续写我国动画产业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春喜、程文娟.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分析与竞争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0(3) .

[2]夏华楠.浅析我国动画产业链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0(9).

第2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1汉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的寄托之外,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佛教插花。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借花献佛”一词就源于此,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的同时,佛教插花也传入了中国。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经的讲授会堂上供花,主要有3种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银线穿各色珠子以及莲花瓣、花形剪纸等,于佛像出巡或佛经讲堂时散下,以助其盛。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记载佛像出巡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后秦的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亦有“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华(花)香而散其处”。故而在佛画中多见飞天散花的形象,多源于此。皿花,是一种盆碗状的器皿内放置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花,是以宝瓶插上莲花,供养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宝瓶,象征光明、清净。在北魏时代的龙门石窟浮雕中,有一幅宾阳中洞的石浮雕画——《帝后礼佛图》,极为著名。此图表现北魏皇室成员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贵族妇女,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两边各衬一枝比主花低的莲雷、莲蓬,比例恰当,十分美观,表现了当时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的院体花在宫中流行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园艺技术的进步,为赏花、插花的广泛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思想界实行三教并尊,宗教哲学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佛教中的禅宗盛行,禅宗六祖慧能,主张以顿悟之法领悟佛家真理。他喜爱梅花,所过之处常插梅花作为标志。隐含着佛理之喻,对后世禅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卢愣迦绘的《六尊者图》中有缸插牡丹,为禅家花较早的图画记载。在举世闻名的敦煌佛教壁画中,绘着人们去拜佛时多执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许多窟中绘有的手执托盘的飞天,凌空飞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写照。在《西游记》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就有手托宝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讲经法会上,也设有瓶花为装饰。一幅绘有唐代高僧玄奘讲经的《玄奘讲学图》上,绘有两瓶莲花,花叶相称,成对装饰于讲经堂前,瓶中花型对成,组织严谨,以正中一高枝为主,两边各配对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长生、成仙,多吟诵使人长寿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于《八十七神仙卷》中诸位神仙手持的盘花、瓶花更是丰富的插花艺术资料。哲学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时,隋唐时期,国家大一同,社会、政局较为稳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也影响着艺术领域,雍容华贵的气质、大气自由的精神贯穿于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唐代插花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涨力。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形式美。盛唐主导“势壮为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在花材的选取上,讲究雍容华贵的气质,主要以花形硕大的牡丹、芍药为主,此外,还经常选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剑兰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贵壮丽的风格为主,故此时期的主要类型为宫体花,亦称院体花。宫体花,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宫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此花形体硕壮,色彩艳丽,花枝繁盛,结构严谨,装饰味浓,充满宫廷煊赫堂皇的气势,庄严大方。此种花型要求衬托平衡,避免过疏过密,花枝长度约为花器高度加半径之和。

3宋元理念花、心象花并蒂争辉

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司马光《独乐园记》记述了他迁居洛阳后,难与时人相同而独居独乐园读书游赏的情趣。文中还记载了许多花卉,在其中独自逍遥“迁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总是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讽时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元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中后期,极为注重吸收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也继承了宋代的绪统,尤其是花卉文化继承宋代之风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4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竞相峥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萌芽的壮大,花卉商业生产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领域,明代的王守仁继承发扬了宋陆九渊开创的心学思想,完成了心学体系。明中期以后,心学几乎取代朱程理学,在思想领域影响颇大。心学认为,“心外无物,无外无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物”二合一,不可分离。虽然这是一种主观唯心学说,但也表现出当时的文士更注重于自我性灵的发展。将自我与宇宙万物结合起来,寄托着心性于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间,驾御着宇宙事物自由地观照、思考自然与人生。诗人、花艺家袁宏道便以此为依据,提倡在文章中抒发真形,不加矫饰。他的《瓶史》写及插花,构图、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纯真美,远离名利等污浊之物。这些思潮,都继承了老庄的哲学,又有时代之特征。明清时期的陈腐礼教,森严的等级关系,腐败的朝政,都促使这种思潮出现,产生了抵御黑暗的力量。而严重的思想扼制,没有言论自由的大环境,又是不堪忍受的,这更促使人们转向自然,更加爱花,以花为伴侣,抒发真情,隐逸于其间。如明代的高启《寻胡隐者》诗:“渡水复渡水,看花复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有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著名的《病梅馆》一文借用当时的人不爱自然之梅,偏爱病态的梅花,映射封建阶级严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选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枫等情趣木本,还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张谦德、袁宏道、陈氵昊子等无不如此。在这种背景下,明清时期出现了4种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以及象形花,贯穿于明清时期的插花艺术发展中,而这4种花型又不是相续发展,而是交错于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于明初,此类花型为院体花和理念花结合之产物。结构以中立型为骨干,花材有10余种,以瓶花为主,花器比例为二比一,有高大壮丽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场,不为祈福,主要讲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较为朴实,花材则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等为主,借花明志抒情。并注重陈设环境的衬托,使作品清雅脱俗。写景花,模仿盆景表现手法,描写赞美自然景观,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达到具备风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盘花为多。在色彩选择上,多采用绿色、棕色系统之色彩,如深绿、浅绿、棕色、黄色、白色等。写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与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盘、平盘、平板等,花材则可采用松、柏、杉、柳、枫,或梅、竹、桃、梨、樱等树枝,以及枯干、树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点缀,必能表达出山野景况,通过插花艺术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效果”,可以解说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怀,或狂热潇洒,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于花材与古董的自然结合,以干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泽为造型基础,进行设计布置,根据时令、场所、个人爱好、时代特征进行创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象,利用点、线、面、块的组合,予以技巧的运用。象形花名目繁多,应用极广,有的以花头编扎而成,有的以常绿花、叶绑扎制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状有鸟、兽、鱼、虫、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月季、桂花、黄杨、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

第3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一、电影的衍生品市场的开发

相对于其他商品,电影的生命周期比较短暂,为延长电影带来的影响,开发电影衍生产品是不错的选择。电影衍生产品,指以电影作为品牌,将电影人物形象等,运用于其他相关产品,如游戏、纪念品、玩具、书籍、服装、主题公园等的生产和销售。电影衍生品市场广阔,将电影本身打造成品牌,通过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销售产品,拉长了电影的生命周期,促进了电影产品销售力的增长。

二、做好前期宣传工作

这里包括对电影票价的制定上,电影片花、首映礼以及找到合适的海外发行商等。商业大片在票价的制定上一般要偏高,以便以更快的速度收回投资,但高票价的制定则取决于电影的知名度以及在受众中的影响力,无人会为一部无名电影掏腰包,基于此,商业电影的前期宣传工作则显得至关重要,一部商业电影最好在开拍前就进行前期宣传工作,宣传形式可以各种各样,可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报纸作为平面印刷媒体,是一种读者主动选择的媒体,但由于发行量等限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电视、媒体是从声音和图像两个方面传播信息,直观性强、宣传效果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众的心目中形成大致印象,之后,随着电影拍摄的进程,宣传逐步跟进,让观众对拍摄过程有所了解、有所期待,等到电影上映之时,受众走进电影院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自然而然,即使高价票,也在所不惜。除此之外,在电影拍摄工作完成之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此时的宣传,是为了更好的扩大电影的影响力,此时采用的宣传方式,除原来的大众媒体外,还要包括户外媒体、宣传册、甚至公交车站台的广告栏,都可以成为电影的宣传阵地,另外,首映礼也是重要的一环,在长期的宣传过程中,很多已成为忠实粉丝的观众,或者对电影还持怀疑态度的观众,都会通过首映礼来对电影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此时,采取各种策略为电影的上映制造声势是十分必要的。电影上映的前几天,宣传工作仍未停止,从影院到电影制作方,都应在前期宣传的基础上,继续对部分犹豫是否观影的观众进行心理探底,此时采取的策略一般是要求一些知识界名人对电影进行点评,无论是褒是贬,对电影来讲,都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或者在网络、报纸等媒体直接刊发电影影评,影评并不一定非要褒扬,最好有深度,并及时在媒体公布当日票房,进行造势。

三、寻找多种发行盈利渠道

进行海外发行,寻找合适的海外发行商是成功进行海外发行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每个成功的发行商都有自己的发行策略和技巧。片方和海外发行商采取的合作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发行,另一种是直接发行。发行就是影片由公司发行到海外,这种方式是片方直接与公司签订合同,直接发行则是直接与国外发行商就当地的版权签订发行合同。一旦电影的票房不容乐观,就应该尽快制定其他发行策略,寻找能更大提高利润的发行渠道,在国内,电影的发行渠道除了电影院线的发行外,还有很多,如电视播出、音像制品、网络发行等。在目前网络盛行的时期,网络渠道的功能值得关注。

四、贴片广告和植入式广告

电影贴片广告主要是电影的制作方、广告运营方、电影的发行方、放映方进行合作,在每部电影放映前几分钟播放广告。这种方式使得观众被动的接受广告,到达率极高,而且,更有利于精准的定位,因为,一般进影院观影的人群,都属于层次偏高一族,加上影院良好的放映环境,使得观众在愉悦协和的心境下进行广告的欣赏,更好的达到广告的效果。当然,贴片广告的费用高低的前提还是以电影宣传为基础的,同时,以票房为依据。正因为此,这种电影贴片广告的利润回报是很高的,也应是电影人屡试不爽的电影营销策略。除了贴片广告外,植入式广告也是目前最为流行、利润回报最好的一种电影营销方式。植入式广告就是将商品品牌直接融合进影片中,这种广告的隐蔽性更好,观众更容易接受,而且更能深入人心,利润回报巨大。植入式广告与电影故事结合的完美,完全融入进电影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对某商品产生认知甚至记忆。植入式广告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完全还原生活原貌,比如,可以是某一个镜头,可以是演员使用的某个道具,等等。但是,植入式广告不能做的太张扬,太刻板,否则就会伤害到电影的发展,甚至使观众产生厌烦抵制情绪,得不偿失。植入式广告的精髓就在于人性化、完全与影片的发展融为一体,合理、自然的潜入观众的意识之中。植入式广告的送达率很高,而且影响广泛,更能深入观众的内心,因此,是一条很好的营销策略。

第4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由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观看方式的改变和联想思维的增强,使得电影的视觉性和表现性这两个元素已被大大强化。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就说:“在电视的巨大影响下 ,电影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观众要求银幕上所呈现的要尽量简短一些 ,迅速一些。”电影语言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影剪辑方面,在镜头长度、运用长焦或色彩处理上,它们都具有了不同于经典电影的特点。世界著名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教授把这些新的变化归结为“强化镜头处理”,他认为这正是当今美国通俗电影的“主导风格”。那么这种在剪辑上的新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电影本身发展给剪辑带来的变化及原因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期制作在电影的整个创作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不论后期制作技术发展得如何超乎想象,剪辑始终是结构电影最基本的语法,它作为以电影来表现我们周围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最根本的心理依据是把行为对象的精神过程重现出来。观众在面对这个精神过程的展示时,注意力便被诱发事件动作环境中的这一点和那一点所吸引,于是视觉形象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银幕上,其所呈现的就是镜头的不断变换,只有电影运用剪辑的手段将镜头组接起来再现出真实的动作,才能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

一部完整的电影需要由许多场景和段落来组成,相对静止的场景,动作段落的剪辑对剪辑者来说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对话场景中,人物在开始拍摄时就固定下来了,剪辑人员只能在交错的镜头中进行选择,并将镜头定时剪辑,这种语言上的限制,使得剪辑只能在微小的细节上做出解说。但在动作段落中,画面的作用是用来解说故事的,剪辑者可以按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任意对镜头进行排列组接。因此,在与导演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剪辑者对创作负主要责任,因为只有在剪辑的过程中,镜头才能得到它的真正意义。

在剪辑改变电影的同时,电影也在改变着剪辑,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改变,艺术层面上也在发生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在胡戈的各部影片,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中,体现出电影快餐化发展趋势下剪辑艺术趋向草根文化的一种思潮,这究竟是一种进步,抑或是一段曲折,还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的观察探讨下去。

二、从辩证角度看剪辑艺术对电影的影响

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一书中更是明确的指出:“电影形式的基本要素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境以及通过剪辑把这些镜头组接在一起”。剪辑创作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有人把剪辑只当一种技术手段的处置,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剪辑创作是一种思维,也是独立的艺术创作。面对拍摄好的镜头素材,如何重新取舍修整连接组合,这给剪辑师提供艺术思维的大想象空间。同时也在考验他们的审美品格与品味。 苏联著名导演冈察洛夫斯基这样形容剪辑创作:“ 当这些分散在各个镜头中的力汇入统一的轨道时,就会激起冲天的波浪 这是艺术家的内心激情的凝聚。这就像散乱的彩色碎片,它们在瞬息之间会通过万花筒的镜子汇集成斑斓的图案。” 毋庸置疑,剪辑创作是影视剧过程中整体艺术创作水准的最后一道关。忽视它,轻者降低品位,重者前功尽弃。

多年来,剪辑的艺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本身的发展下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在剪辑的不断变化中,电影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在剪辑的创造性面前,电影似乎已经成为剪辑师们的,网络电影更是如此,在哗众取宠和经典再现之间徘徊的改变电影,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而出现在人们的眼球里。由此可见,剪辑本身的技术以及思想的变化,带给电影艺术文化的改变不可谓不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造就了现代电影百花齐放,诸家争鸣的态势。

三、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剪辑艺术变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文化表现出的共同特性,当下后现代性文化语境促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不断推出。

在德国,1999年青年才俊导演汤・蒂克的《罗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影片在结构上为故事设置了三个结局,体现了导演打破传统叙事规则的努力;在影音风格上上,快切、动画、摇滚乐、动感人物、大块色调对比等汇成大杂烩,充分表现出剪贴拼凑的特征。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命运都是靠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结局,表现了生命的偶然性与命运的不可期性。法国的阿伦?雷乃,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日本北野武,伊朗的阿巴斯把关注点放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上,以后现代的风格展现普通人的本真生活状态,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疯狂的石头》是我国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一部影片,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成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后现代因素全面运用的典范:蒙太奇剪贴、长镜头、动画效果、快切镜头、MTV语言 , 戏仿、剪贴、拟象、拼凑、反讽、调侃等标准后现代表述方式被娴熟反复地使用,构成极富后现代色彩的的诡谲变幻的视觉效果。

后现代的文化意识形态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和发展,同时在剪辑的原则上也做出了接近颠覆性的变革。后现代的因素要求的蒙太奇的节奏变化需要更加的紧张快捷,剪贴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镜头的切换上改变更是明显。文化形态改变电影,电影改变剪辑,剪辑体现文化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化。

四、剪辑艺术的发展现状总结

第5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智慧医疗;物联网;物联健康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health applications is still predominately in the government domain and is limited by skills shortage and a lack of standards. As smart health applications become more commonplace, demand for terminals will increase and comprehensive interconnection will be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that the goal of such applications is to allow every user to benefit from collaborative, coordinated, and intelligent health services. A smart health industry will include governments, medical service provider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and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Key words:smart health; Internet of things; interactive health

智慧医疗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互动服务保障,逐渐成为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近年的智慧医疗的应用推广中突显出政府主导性、规模有限性、标准性缺乏等特点,同时也展现出巨大市场潜力和未来应用推广的发展趋势。

1 智慧医疗概念及业务形式

智慧医疗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智慧医疗的关键技术是现代医学和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医疗通过打造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全面信息化。

目前,类似概念很多,诸如无线医疗、移动医疗、物联健康等说法,然而从以上概念的核心特征看均属于智慧医疗范畴。根据信息互动主体不同,智慧医疗的业务范围大体分为智慧医院服务、区域医疗交互服务、社区/家庭自助健康监护服务、智能远程急救服务。

1.1 智慧医院服务

智慧医院服务主要指在医院范围内部展开的智能化业务,一方面有方便患者的智能化服务,如患者无线定位、患者智能输液、智能导医等(如图1所示为患者智能输液的业务流程,在药品配发、输液耗材配发、人药匹配上均自动化实现);另一方面有方便医护人员的智能化服务,如防盗、视频监控、一卡通、无线巡更、手术示教、护理呼叫等。此外,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也是智慧医疗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智慧医院内部信息化平台方面,各医院正在加速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整体建设。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优化流程为导向,以电子病历为信息单元的医疗临床信息标准化、电子化、语义化处理平台,在实现临床信息采集与存储的基础上,实现临床信息的深入利用。同时,在有资源有实力的医院逐步整合HI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R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会诊系统,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以及医疗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换,实现医疗临床信息的深层次利用。

在智慧医院医生所持终端方面,逐渐向智能化、便捷化发展。据Manhattan研究所预言,到2012年,81%的医生将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然而在Manhattan研究所2011年5月的报告中展现,这一数字已经在2011年得以实现。随着终端产品的小型化及屏幕分辨率提高,移动护士站、医用Pad终端已开始在部分医院中应用[1]。

1.2 区域医疗服务

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是以用户为中心,将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疾病控制甚至包括社区自助健康服务的内容相互联系起来。该信息化服务以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为区域内各类卫生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提供支撑。该服务作为“十二五”卫生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在“十二五”医疗卫生规范中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之一。

区域医疗服务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图2展示的是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本架构。通过该平台,将实现以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中心的妇幼保健、疾控、医疗服务等各系统的信息进行协同和共享。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可支撑多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

1.3 家庭自助健康监护服务

健康监护业务主要直接针对个人类或家庭类客户,主要实现方式为通过手机、家庭网关或专用的通信设备,将用户使用各种健康监护仪器采集到的体征信息实时(或准实时)传输至中心监护平台,同时可与专业医师团队进行互动、交流,获取专业健康指导。实现形式多种多样,也可结合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平台,开展全民建档及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更新;也可与应急指挥联动平台结合,结合定制化手机或定位网关提供一键呼、预报警等功能。

健康监护业务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可分为家庭健康监护业务、个人健康监护业务和车载急救监护业务几类,各场景对平台、网络及终端的关键技术、实现形式均有不同需求。

图3展现了健康监护业务架构,其中涵盖健康监护终端、数据传送网关、信息展现平台等终端实现环节。

2 智慧医疗应用技术特点

智慧医疗需要新一代的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全面、透彻、精准、便捷的服务。智慧医疗体系架构图如图4所示。智慧医疗在整个泛在网、物联网体系中所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各种关键技术。

(1)技术范围广

在智慧医疗相关技术领域涉及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的关键技术,针对以上介绍的几类业务场景所相关的技术包括:

・智能感知类技术,如射频标识(RFID)技术、定位技术、体征感知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智慧医疗中的相关数据主要从医院和用户家中各系统传出信息的传感器获取的,实现被检测对象准确的数据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

・信息互通类技术,如上下文感知中间件技术、电磁干扰技术、高能效传输技术等。实现用户与医疗机构、服务机构之间健康信息网络协作的数字沟通渠道,为整个医疗系统海量信息的分析挖掘提供通道基础。

・信息处理技术,如分布式计算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等,完成对各类传感器原始测报或经过预处理的数据进行综合和分析,更高层次的信息融合实现对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2)技术需求个性化强

针对几类医疗健康场景采用的关键技术也各有不同特点,具有一定复杂性。

・针对智慧医院场景下环境复杂、多种终端共存、医用设备防干扰要求高等特点,医疗健康环境电磁干扰技术要求成为智慧医院场景下一个重点要求。包括临床场景下多径环境下多个移动用户及射频干扰源时对医疗设备的电磁干扰影响,目前中国联通研究院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合作“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拟与加拿大合作针对室内电磁辐射级别的室内现场预测模型进行建模,用于蒙特利尔医院无线局域网(WLAN)环境下的电磁干扰及覆盖研究。

・无线定位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根据医院、家庭、野战环境下实时监护需求,提出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的要求,目前业内已提出了许多室内定位技术解决方案,如ZigBee定位技术、超声波定位技术、蓝牙技术、红外线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超宽带技术、光跟踪定位技术,以及图像分析、信标定位、计算机视觉定位技术等,以实现医护人员、病人、医疗设备等目标移动条件下的精确定位。

・高效传输技术是指充分利用不同信道的传输能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传输系统,使信息得以可靠传输的技术。针对医疗健康信息传输的需要,针对医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能够有效压缩医疗传感器数据流、医疗影像数据的新的压缩算法;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能效传输技术研究,涵盖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协作分集传输算法,从而提高传感器节点及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效。

(3)技术门槛高

智慧医疗属新兴行业,但其涉及技术和研发成本偏高,在为传统医疗信息系统和设备厂商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将一些研发实力薄弱、投入资金有限的企业逐渐排挤出智慧医疗主流产品供应商。

基于以上技术分析,面向智慧医疗的一些关键技术仍不成熟,还待继续完善、研发、产品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布局仍需投入较大研发成本,因此对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技术基础和产品沉淀有较高的要求。

3 智慧医疗应用发展现状

智慧医疗领域在电信运营商眼中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无论是中国运营商还是国际运营商,都在积极向这一领域扩张。运营商不仅将提供医疗信息化服务作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举措,而且也将其视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在组织结构上,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并且还大量聘请来自医疗机构负责信息技术的高管组成咨询委员会。这对于运营商了解医疗行业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运营商还非常重视与产业链重点环节建立伙伴关系。在服务方面,运营商非常重视网络及安全设施的部署,这是提供医疗信息化服务的基础[2]。

2010年,运营商西班牙电信强势进军医疗信息领域,专门成立了智慧医疗业务部门。西班牙电信采取了进军电子医疗业务领域的做法。提供开发并销售基于ICT的医疗业务,包括通过移动方式提醒患者就医、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远程监控、远程修改病历以及基于视频会议的病患咨询等。

AT&T公司最近在管理层架构中新设了一个全新的高层职位――首席医疗信息官。该举措标志着该公司已经将智慧医疗行业作为一大潜力领域进行系统开发。AT&T公司针对行业中医院、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纳税人等不同的主体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AT&T提供了包括医疗信息交换、远程医疗、安全服务、灾后恢复、统一通信、远程医疗等解决方案。

Vodafone在智慧医疗服务领域重点关注三类主体,制药公司、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提供者。Vodafone研发团队提供应用服务系统作为重点产业。医疗机构员工可通过移动终端以远程方式方便接入其应用系统,使其能够实时接入最新医疗健康数据并使用其他资源,以方便服务客户、判断产品效能、指导安全用药、提高产品和服务效率。

此外,国际几家主要的平台研发企业和服务提供商也高调介入智慧医疗行业领域。

高通公司宣布组建全资子公司――高通生命公司,将运营此前的高通无线医疗部门业务。同时还将设立规模为1亿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由高通公司的投资集团――高通风险投资管理。高通生命公司的首项产品――无线医疗终端的2net™平台,目前已上市。旨在通过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将无线医疗终端互连,以方便终端用户、他们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和护理者访问生物计量信息。谷歌和IBM公司在2009年即宣布,患者可以使用IBM的软件从他们的医疗设备,如血压和血糖监测的接口来传输各自的数据,并通过谷歌在线录入个人健康记录库中。

英特尔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早在2009年建立合作关系,在智慧医疗业务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他们发起成立了康体佳健康联盟,旨在实现医疗设备和系统之间交换信息标准化。

然而,在过去的3~5年内,中国运营商的智慧医疗业务与国际方向不同,大多数地方运营商目前主要提供的是一些保健、健康提醒类信息服务,多是为用户提供疾病预防和饮食调养之类的信息推送服务或预约类服务。该类普适性的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免费获得,缺乏针对性,并且在服务链中多以“哑管道”提供者角色出现,介入服务深入有限,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仍未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本身中产生价值。令人鼓舞的是,近来中国智慧医疗应用发展,其多数发展模式是在延承国际健康服务先进理念的同时兼顾具体国情,其经验具有借鉴价值。如何突破价格竞争“瓶颈”,积累充足且合格的专业人才,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医疗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决定智慧医疗产业未来命运的主要因素。

综上,目前全球智慧医疗业务发展均突显出以下共同特点:

・传统通信行业多以ICT基础业务作为智慧医疗业务切入点和业务开展基础。

・智慧医疗作为行业信息化的一种典型应用,具有行业特点强、个性化要求高特点。

・智慧医疗作为新兴行业,目前仍未形成成熟产业链,各合作伙伴正在探索未来发展模式。

4 智慧医疗应用发展趋势

通过对全球智慧医疗技术特点分析及业务现状梳理,可见智慧医疗将成为健康管理最有效的适宜技术。智慧医疗将覆盖影响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因素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实现有效地利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信息及各类医疗资源来达到最大健康效果。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是在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目前仍没有形成成熟的模式可供比较和参考,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政府参与度加强、应用范围广、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互联互通更加全面等特点。

(1)政府参与加强

智慧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没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供参考,目前中国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政策及规范,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为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对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法律保护缺失。随着中国医疗卫生“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四梁八柱”之一,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明确“3521”工程建设要求,即建设国家、省和市州3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可以预见在未来3年内,医疗主管机关将逐渐针对人群、服务范围、标准,出台相关政府监管、法律、规范,解决健康体检与健康诊疗、健康保险的结合问题[3]。

据谷歌宣布将从2012年1月1日起永久关闭个人医疗信息聚合服务Google Health,该服务的关闭反映出公共云服务的现状,也表明公众对于将个人信息存放于免费服务的意愿仍不够强烈,用户更期望政府监管下的健康信息服务。

(2)应用范围更广

随着应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逐渐成熟完善,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渐拓广,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逐渐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从新生儿出生、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健康体检、高血压患者随访、糖尿病患者随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在国际上,IDC研究公司2011年数据显示,大约14%的美国成年人使用智慧医疗的移动医疗程序管理保健、健康和慢性病问题。中国卫生部“3521”工程明确提出重点业务系统中包括药物管理、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新农合监管、城镇医疗保障、药品器械信息化监管、远程医疗服务、共享协作服务等,智慧医疗也将覆盖以上范围。

(3)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

据ABI研究公司201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2016年可佩带设备的市场需求将超过1亿台,未来将有8 000万该类设备成为健身感测器。ABI预测,在未来5年中,消费者在体育、健身以及临床上使用的心率监测器和可佩带血压计等设备将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蓝牙4.0等新型低功率无线技术也将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相结合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4]。根据InMedica公司2010年报道,在世界范围内,远程医疗使用的家庭血糖仪、血压计、体重秤、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的发运量将增长到160多万台。

可见物联健康终端产品,将在未来3~5年里成为广大市民主要健康业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管理慢性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高血压和糖尿病[5-6]。

以便捷化、低成本化、移动化为特征的物联网健康终端也将随着智慧医疗应用范围拓广急剧增加。

(4)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将普遍

随着中国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分阶段开始部署、搭建,未来的智慧医疗将真正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而且,预计智慧医疗将成为一个多级、多层面的数据处理平台,完成多个信息源的数据进行关联、估计和组合,实现各系统及物联网多元数据相关信息的全面加工和协同利用,最终实现医疗信息的融合。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智慧医疗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主要发展趋势,其核心目标是使得每一个用户享受到协同的、协调的、智能化的医疗系统所提供的服务。从产业角度看,未来将创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价值为基础的医疗产业链,包括政府角色,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角色,社区、药品和设备制造商角色。智慧医疗产业链如图5所示。

目前产业链各角色面向智慧医疗均有所动作,或研发平台产品,或研发芯片、或提供系统集成,或提供网络,然而远未实现针对智慧医疗信息为中心的有机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只有实现各角色协同合作,才能真正打通面向智慧医疗的智能管道,提供协同化健康服务,用户才能享受到最便捷、最放心的智慧医疗业务。

6 参考文献

[1] “感知健康 智慧医疗”战略规划报告 [R]. 2010.

[2] 郭庆婧. 运营商剑指医疗信息化 [N]. 人民邮电报, 2011-10-12.

[3]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S]. 北京: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2009.

[4] 李建功, 赵文东,王宁, 等. 移动医疗终端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J]. 通信世界, 2011(30).

[5] 贾雪琴, 包建军, 李建功. 物联网在智能心电监护上的应用 [J]. 信息通信技术, 2010(4):24-28.

[6] 李建功. 物联网环境下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思考 [J]. 信息通信技术, 2011(5): 75-78.

收稿日期:2012-01-12

作者简介

第6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公安 法医 物证

中图分类号:DF7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190-01

1 前言

法医DNA分析技术通过20年快速应用和发展,DNA分析的范围和灵敏度不断扩大,在为人体生物物证提供极为有效的个体识别与亲子鉴定的同时,也能进行人以外的动植物、微生物等其它生物物证的分析,法医DNA分析可提供的信息量显著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基层公安机关在现场勘查中能够提取到生物物证的案件数量不足10%,而在法医物证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这一数据常年保持在30%左右。生物物证发现提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场勘查人员对于法医DNA分析技术的应用,往往还只局限于凶杀、伤害、、爆炸等重大刑事案件,缺乏主动应用DNA技术的意识。近年来法医DNA分析技术的应用已经由传统的凶杀、等重大刑事案件拓展到系列案件的串并,入室盗窃、抢劫、盗抢机动车辆、诈骗等侵财型案件的侦破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为基层法医物证人员不但要做好重特大刑事案件的物证搜集比对工作,还要主动思考自身工作地的发案特点和现场特点,扩大DNA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案件,为尽可能全面利用各种生物物证,提高其在各类案件侦破中的线索价值和证据价值。

2 延伸法医物证应用范围

2.1 在多发财犯罪中的应用

近年来侵财犯罪案件量骤增,涉及范围广,打防难度大,破案率又远远低于凶杀、等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一直居高不下。侵财案件可以说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和刑事发案的“晴雨表”。但是许多侦查和技术人员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侵财案件中案犯极少会在现场遗留有血迹、精斑等明显的生物物证,现场勘查只注重指纹、足迹等传统物证的发现提取,忽视或遗漏一些不明显或微量生物物证的提取;在对进出口和作案过程的分析中也很少考虑各种生物物证的存留情况。提取到的生物物证往往也不能得到及时全面的检测。这些观念和行为限制了DNA的有效利用,使大批可以通过DNA技术及时认定和串并的侵财案件未能及时把握侦破机会。与伤害、害案件相比,入室盗窃、抢劫、盗抢机动车辆、诈骗等侵财型案件现场遗留有血迹、精斑等肉眼明显可见的生物物证情况相对较少,绝大多数是由于犯罪分子在现场活动而形成的接触DNA。大多数是犯罪嫌疑人接触过的各种物品上粘附的口腔上皮细胞和体表脱落上皮细胞等肉眼看不到的极微量生物物证,如烟蒂、水杯、把手、撬棒、手套、手机、方向盘等。烟蒂、水瓶、果核、手套、头套、衣服、汗指纹、汽车方向盘等物品上遗留的微量DNA都有许多成功检出的报道。所以基层法医物证人员应该高度重视DNA技术在侵财案件中的突破作用,在切实提高各类侵财案件现场勘查率和现场勘查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措施强化现场生物物证的发现和提取。

2.2 强化主动采集、应用识,发挥其精确打击作用

做为现场勘查和法医物证人员首先需要树立一个重要的观念,即大多数案件中可以提取到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生物物证,包括接触DNA。其次应该对现场勘查人员、物证人员等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培训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具体可以采用举办培训班、网上讲座、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和现场勘查模拟考核等形式。使其熟悉相关的DNA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微量生物物证的各种发现提取方法,并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循,而且这种规范化的工作要求必须贯穿于每一起案件的现场勘查和侦破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现场遗留生物物证的DNA信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侦查破案。

2.3 法医DNA分析在系列案件串并中的拓展应用

系列案件的串并,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域或不同时间发生的多起案件中各种痕迹、线索进行分析、比对、归纳,认为这些案件可能为同一犯罪主体所为,从而把这些案件进行合并侦查的一种侦查手段。在许多系列案件中作案时间、作案地点、作案手段、侵害目标等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可用作案件串并的一个参考性依据。但由于犯罪分子在具体的作案过程中会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即使是同一案犯在各个案件中所表现出的作案手段、特点、个性心理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所以这种综合分析串并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系列案件进行串并的确定性条件是在侦查过程中发现的能够进行同一认定的痕迹、物证。这些用于同一认定的痕迹物证可以是指纹、足迹、工痕等常规物证,也可以是血迹、精斑、脱落细胞、纤维等生物物证或微量物证。随着犯罪分子的智能化、技术化和反侦查意识的不断提高,加之系列案件的作案人多为惯犯、累犯,在案发现场上能够提取到的指纹、足迹等常规痕迹物证已经越来越少,这使得通过对现场痕迹物证进行同一认定而串并系列案件的难度大大增加。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不管如何仔细小心,都会因为在现场的活动而或多或少遗留一些自己的微量生物物证,比如精斑、唾液、血迹、毛发、脱落细胞等等。从同一认定的能力来看,DNA极高的个体识别力也是指纹、足迹等常规物证所无法比拟的。以目前常规用于DNA检测的16个STR基因座复合扩增试剂盒而言,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之外,没有任何两个人的DNA分型结果是一致的。通过对这些生物物证进行DNA分析和比对,就可以提供案件串并的科学依据,对刑事犯罪实施精确打击。在全国多起重特大跨省恶性案件中,DNA分析结果在快速串并,锁定罪犯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建立从人到案的新破案模式提供了新的科技手段支撑。

3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法医DNA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今后我国DNA数据库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DNA分析技术必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案件的侦破。为了最大限度地打击犯罪,合理配置有限的侦查资源,法医物证人员有必要充分挖掘法医DNA分析技术的科学内涵,强化同类案件的分析研判,借用法医DNA分析这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进刑事侦查思路的延伸,真正实现主动侦查破案,使法医DNA分析技术真正成为各类案件新的破案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Saiki,RK.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globin genomic sequences and restriction site analysis for diagnosis of sickle cell anemia[J].Science,1985,230:1350.

[2] o国忠.基因工程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4.

[3] 谭天伟,黄留玉,苏国富等译.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 赵铁军,贾天军,王德宝.DNA检验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及发展[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3(5):64~68.

作者简介

第7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语音意识 发展 影响因素

语音意识是与读写能力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语音加工能力[1],因此近十年来西方心理语言学界密切关注并广泛研究了语音意识。尽管如此,目前对语音意识的定义仍没有达成共识。总的说来,语音意识是指一个人识别及操纵一种语言的语音的能力,主要包括音节意识、首音意识、韵脚意识和音素意识,目前研究者就这一点已经达成了共识。

语音意识之所以备受西方学者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语音意识对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对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Carroll,Snowling和Hulme(2003)研究了学龄前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情况,发现接受性词汇知识与音节意识和韵脚意识密切相关,而音素意识的发展建立在较大的语音单位的基础上,依赖于儿童清晰的发音技能[2];Anthony和Francis(2005)认为与遗传、智力、记忆和词汇一样,口语和书面语的经验也会影响个体语音意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1];Shu,Peng和McBride-Chang(2008)以146名3-6岁的北京幼儿园儿童和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测量了他们的音节意识、首音意识、韵脚意识和声调意识,并考察它们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音节意识和韵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生理年龄,而不是识字经验,但是首音意识和声调意识则随着阅读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等等[3]。国内的研究更少,仅任萍,徐芬和杨洁(2005)从早期儿歌知识、语言技能、字母知识(拼音学习)、词汇学习、书面知识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儿童早期语言学习经历对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4];李荣宝,陈素梅,王幼琨和李光泽(2011)通过方言-普通话双语者与普通话单语者的语音敏感性对比,发现方言经验对儿童声母意识和韵母意识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不同方言经验所产生的影响,其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5]。对语音意识影响要素的研究缺少系统性,因此,本文拟从口语、正字法、教育经验、年龄和性别因素五个方面对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作一概述。

一、口语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一)口语特点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尽管对整个语言系统来说,语音意识的发展都是由大的声音单位到小的声音单位,但是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口语特点会对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Anthony和Francis(2005)发现口语中音节的显著度会影响儿童的音节意识[1], Durgunoglu 和Oney(1999)的研究发现,说土耳其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的儿童音节意识比那些说法语或英语的儿童发展得更快,这也是因为相对于法语和英语,土耳其语、希腊语和意大利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辅音团较少,元音组合更为有限,音节之间有显著的界限[6]。Anthony等(2005)还发现首音的显著度和复杂性可能影响首音意识和音素意识的发展[1],另外Caravolas和 Bruck(1993)也发现捷克语有258种首音丛(不止一个辅音的首音),远远多于英语,因此说捷克语的儿童首音意识和音素意识更好[7],也证明了首音丛的多样性及复杂度会影响儿童对首音及首音中音素的敏感度。此外,Anthony等(2005)还发现元音辅音的协调、语言的复杂性以及发音因素也会影响语音意识的发展[1]。

(二)口语经验对音素意识的影响

除了不同语言的口语特点会影响不同的语音意识,早期口语经验也会对语音意识产生影响。Cheung,Chen和Lai(2001)比较三组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的语音意识,结果发现来自香港和广州的学龄前儿童的音节、首音、韵脚和符尾等语音意识表现相似,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组儿童说的语言相同,且识字经验类似。但是与新西兰学龄前儿童相比,他们的首音意识、韵脚意识和符尾意识都不如新西兰儿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早期口语经验不同[8]。

二、正字法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正字法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于标准的方法。任何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的正字法规则,用于规范文字的书写和使用[9]。

正字法对语音意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拼音文字的正字法系统。Bertelson等(1997)强调了正字法对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拼音文字的正字法经验可能会促成语音意识的发展,因为拼音文字系统通过字母表示单个的音素,该系统的阅读经验可以提升音素水平的语音组织能力[10],但是Morais,Bertelson,Cary和 Alegria(1986)发现尽管拼音文字系统的阅读经验能极大地影响音素意识的发展,但是对音节意识和韵脚意识的影响却很小[11]。Cheung等(2001)的研究发现,接受过阅读教育的广州儿童的首音意识和符尾意识好于香港儿童,这主要是因为正字法的不同,广州儿童学过汉语拼音,而香港儿童没有[8]。此外,Anthony和Francis(2005)也发现如果阅读障碍儿童读一种正字法明了的语言,如荷兰语,他们的语音意识缺陷就会消失,但是如果这些儿童读一种正字法不透明的语言,他们的语音意识缺陷就会持续到成年,这也证明了正字法对语音意识的影响[1]。

三、教育经验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一)对音素意识的影响

儿童的教育经验也会极大地影响语音意识的发展,尤其是音素意识的发展。Liberman,Shankweiler,Fisher和Carter(1974),Morrison等(1995),Wimmer,Landerl,Linortner和Hummer(1991)发现学龄前儿童和没有受过教育的成年人能够完成一些音节任务,如押韵及单词音节的计算或删除任务,但是他们却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些音素方面的任务,如音素的计算、删除、增加或替换[12][13][14]。Bentin,Hammer和Cahan(1991),Wimmer等(1991)发现当儿童从幼儿园升至小学一年级以后,音素意识有了相当大的发展[14][15]。Morrison等(1995)发现相对于那些没有上学的儿童,一年级的儿童音素意识更好[13]。Korkman,Barron-Linnankoski和Lahti-Nuuttila(1999)以316个年龄在4;7-12;11之间的芬兰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受过八个月教育的儿童语音加工测试的结果要好于仅受过三个月教育的儿童,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组儿童在音节删除任务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音素删除任务上差异显著[16],因此正规教育对音素意识的发展有显著作用。

(二)对汉语语音意识的影响

汉语语音意识的发展同样受到教育经验的影响。Huang和Hanley(1995)发现,学习过使用语音编码系统的儿童比那些没有学习过语音编码系统的香港儿童在音素删除任务中表现更好[17]。Ciocca和Lui(2003)关于粤语的研究发现拼音训练也可能提高儿童的声调意识,因为这种训练对语素或词语进行了明确的声调对比[18]。此外,Shu,Peng和McBride-Chang(2008)通过音节识别任务、韵脚识别任务、首音识别任务和声调识别任务,测量3-6岁汉语儿童的语音意识,发现首音意识和声调意识受教育的影响很大,尽管声调意识也可以随着年龄增长,但是识字教育能使其突飞猛进[3]。

四、年龄因素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相对于教育经验,语音意识的不同方面都或多或少受年龄的影响[13]。例如,在英语中,虽然音素意识要部分归因于识字教育,但是音节意识似乎是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自然出现的[16]。Korkman等(1999)将儿童分成4-8岁组和9-12岁组研究了年龄对语音意识的影响,发现4-8岁组儿童语音意识的增长要显著快于9-12岁儿童组,年龄对年幼儿童的影响比对年长儿童的影响大,并且研究发现语音意识最显著的增长出现在九岁之前[16]。

音节意识在所有语言中似乎都是发展得比较早的,可能是因为音节是言语的自然单位,而在汉语中尤其如此,因为在汉语中一个音节经常代表一个语素[3]。McBride-Chang等(2004)做了一个跨文化的实验,研究了西安、香港和多伦多的中国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学生,发现一年级学生在首音任务和音节删除任务中表现都比幼儿园的学生好,这说明年龄和教育经验都与音节意识有关[19]。在汉语中,年龄对声调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Ciocca和Lui(2003)关于粤语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声调意识随着年龄增长[18]。Shu等(2008)的研究发现韵脚意识也与生理年龄密切相关,音素的发展虽然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少,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年龄因素的影响[3]。

五、性别因素对语音意识的影响

在有关语音意识的研究中,很少有研究关注性别因素对语音意识的影响。只有一些关于口语短时记忆的稀少数据表明女孩儿的表现好于男孩儿[20]。口语短时记忆也是与语音意识有关的一种能力。

Korkman等(1999)的研究还发现女孩的语音加工能力好于男孩儿,无论是音节意识还是音素意识,尽管这种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16]。女孩儿受语音教育的影响要强于男孩儿,尽管男孩儿和女孩儿在学龄前和幼儿园阶段差异并不显著,但是一旦给他们提供教育,女孩儿比男孩儿更有学习语音分析的意愿。同样,在早期的阅读和拼写方面,女孩儿也强于男孩儿。因此女孩儿发展新的语言技能要早于男孩儿,但是男孩儿很快就追上了女孩儿。

综上所述,影响语音意识的因素很多。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了以上的这几种因素,也许还有许多因素是我们不知道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例如有研究者发现,音节结构也会影响语音意识的发展,如果一种语言有很多辅音就会提高说该语言的人对语音定位的敏感度,因为辅音的分布是依赖于其位置的。此外,与国外研究现状相比,有关汉语儿童语音意识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关于语音意识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Jason L. Anthony, & David J. Francis.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4(5):255-258.

[2]Julia M. Carroll, Margaret J. Snowling, & Charles Hulme.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Preschool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3,39(5):913-923.

[3]Hua Shu, Hong Peng, & Catherine McBride-Chang.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young Chinese children[J].Developmental Science,2008,11(1):171-181.

[4]任萍,杨洁.早期语言学习经历对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7(4):358-363.

[5]李荣宝,陈素梅,王幼琨,李光泽.儿童语音经验对其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J].中国外语,2011,8(1):36-43.

[6]Durgunoglu,& Oney.Awareness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and reading ability in Italian Children[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11:281-299.

[7]Caravolas M.,& Bruck,M.Effect of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input on children’s phonological awarenes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93,55:1-30.

[8]Him Cheung,Hsuan-Chih Chen,& Chun Yip Lai.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effects of spoken language experience and orthography[J].Cognition,2001,21:227-241.

[9]李娟,傅小兰,林仲贤.学龄儿童汉语正字法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0,32(2):121.

[10]Bertelson,P.,de Gelder,B.,& van Zon,M. Explicit speech segmentation and syllabic onset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trends[J].Psychological Research,1997,60:183-191.

[11]Morais,J.,Bertelson,P.,Cary,L.,& Alegria,J. Literacy training and speech segmentation[J].Cognition,1986,24:45-64.

[12]Liberman,Shankweiler,Fisher,& Carter.Reading and the awareness of linguistic segment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1974,18:201-212.

[13]Morrison,F.J.,Smith,L.,& Dow-Ehrensberger,M. Education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natural experi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5,31:789-799.

[14]Wimmer,H.,Landerl,K.,Linortner,R.,& Hummer,P. The relationship of phonemic awareness to reading acquisition: More consequence than precondition but still important[J].Cognition,1991,40:219-249.

[15]Bentin,S.,Hammer,R.,& Cahan,S.The effects of aging and first grade school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1,2:271-27.

[16]Marit Korkman,Sarianna Barron-Linnankoski,& Pekka Lahti-Nuuttila. Effects of Age and Duration of Reading Instru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wareness,Rapid Naming,and Verbal Memory Span[J].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1999,16(3):415-431.

[17]Huang,H.-S.,& Hanley,J.R.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nd English:[J].Cognition,1995,54:73-98.

[18]Ciocca,V.,& Lui,J.Y.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ception of Cantonese lexical tones[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3,1:141-147.

第8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引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多元化的精神享受,其中影视业不仅带给人们娱乐的空间,同时,有的影视作品来源于历史文化,通过影视观赏了解更多的历史发展,促使人们加强民族认同感及自豪感。而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需要专业的人才通过用心的创作,才能完整的展现给观众,这就要求影视编导人才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及技能手段,从而在现实创作中有发挥的空间及支持力。影视编导专业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意水平,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质量,是我国艺术领域发展对影视编导艺术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培养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重要性

(一)迎合知识经济的需要

对于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离不开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指导,同时,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传媒行业来说,知识的传播手段具有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来获得基本知识,也可以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技能知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分析获得创作型知识,强化创作元素。知识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由此,知识也需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延续下去,推动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而对于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实则是迎合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创新知识的重要性,为知识的传播发展提供可塑性人才。所以,对于影视编导艺术人的培养,也是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传播媒介,对创新性影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对知识传递发展的过程,同时,推动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推动影视编导专业素质教育及优化教育资源的发展

对于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创新型知识理论支撑,进而转化为创新教育,进行实质性的授课过程。对于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身就是实现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完成影视编导专业素质教育及优化教育资源的发展,推动影视编导专业优化发展,拥有更强的人才培养手段,并将其投入到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

二、培养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策略

(一)明确学生需求与创新潜质

进行影视编导艺术人才培养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生的需求及学生的创新潜质,掌握学生发展的基本信息,从实际入手,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学生发展特质,椭学生扬长避短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传授学生基本的影视基础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能力。学生在进行影视作品创作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传媒业发展脉络的清晰掌握,大众的需求方向及创新意识的融入,由此,明确学生的需求及创新潜质,对于培养创新性影视编导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转变教学思想,创造学生主体地位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当授课过程中的听客,没有完全的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新时期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进行影视编导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有源源不断的师资力量的投入,从而推动课程的开展,保证艺术人才培养的根本动力。新时期下教育行业的发展,教师不仅做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应积极主动的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及探索者,发现学生的可塑性优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要做好带头的作用,推动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影视创作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积极探究兴趣,进而成为影视业所需的专业型人才。

(四)创新教学手法,优化教育资源

传统的教学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新时期对影视编导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从教学手法上进行转变,不断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为教学过程提供最具代表性的专业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更好的展现优秀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发展,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及可能性,教师要有效的利用智能教学设备,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创作灵感,提升创新水平。

(五)更新教育课程体系

对于艺术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注重理论或只注重技能,双管齐下式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突出学生的综合素养。改变以往的教学结构,构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为学生进行影视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及实践能力。

三、结语

第9篇:影视艺术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路桥;检测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一、路桥检测技术的重要意义

我国公路桥梁事业随着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而迅速增长。自然环境的破坏,交通荷载不断增加,都对公路桥梁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公路桥梁检测技术能够对这些交通载体的可靠性、耐久性、承载能力进行客观评估,为桥梁的维修、养护、处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路桥检测内容有混凝土力学状态、钢筋状态、预应力状态、结构损伤等。对于路桥表面缺陷,传统的检测方法是肉眼检查。还有钻孔也是常用的传统检测方式,但是这种传统方式不仅使检测精度受到钻孔位置影响,对桥梁结构有一定损坏,还难以全面反映公路桥梁的整体健康情况。因此,公路桥梁的无损检测技术慢慢发展起来【1】。无损检测是在不影响路桥结构或者构件的前提下,通过使用各种物理指标来判断结构或者构架是否有损坏。无损检查依赖于各种现代材料力学和应用物理学,而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作为实现工具,能够对混凝土强度、结构构件缺损进行检测。它不仅保证了路桥的完整性,还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无损检测技术有超声检测、红外检测、自然电位检测、冲击回波检测、X射线检测、光干涉、脉冲雷达等。

二、路桥检测技术的内容

路桥检测内容直接显示路桥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路桥检测内容广泛,涉及路桥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检测内容见表1所列。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损坏的路桥有90%以上是由裂缝引起的,此外,还有剥落、坑洼等现象。在对路桥结构病害进行检测时,其重点是围绕缺陷发生的部位、走向,缺陷分布状况,以及大小和缺陷的变化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测。由于检测部位不同,检测难易程度等,需要将目测、激光传感、信息技术、超声波技术、雷达检测技术、多谱分析技术,以及自然电位法等检测技术进行一种或几种的综合检验,以得到真实有效可靠的检测数据,对缺陷的修补处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时作依据。

三、路桥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1、超声波检测

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安全性比较高,而且风险较低。路桥中的超声波检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多个方面的超声波引起的瞬间共振,造成低频应力波传达到结构内部,从断裂面处反射出来。对路桥桩、板、梁等结构的完整性或者裂缝的位置进行准确测试;二是能够检测到在金属和塑料管道中空洞的出现。包括空洞的深度与加强区的距离和单元厚度,以便进行及时修补和灌浆。超声波检测只需要一面检测就能够检测到金属和塑料管中的空洞。通过探头发射适合在混凝土中传播的频率的超声波,测出声波在被测物体中传播的时间、然后根据声速和强度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强度推定值【2】。根据超公式可以得出钢管混凝土的质量。当超声波换能器布置为直接对穿法检测时,超声波在钢管混凝土中径向传播的时间为t,与绕钢管壁半周长传播的时间tsp的关系为:

式中:vc为超声波在钢管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vsp为超声波绕钢管壁的传播速度。若一个工程钢管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为C50,采用5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中砂及5~25mm碎石,掺级低钙灰、高浓高效泵送剂以及U型膨胀剂。钢管混凝土实测超声波波速vc约为4.5km/s,钢管的波速vsp约为5.4km/s即:

结构材料在受力后出现塑性变形、裂纹开裂等结构损伤,会以声波的形式释放能量。及时桥梁结构材料在荷载作用下也能进行检测。但是在关键截面区很多管道不能从下端背面进行检测,如果限制到从面观察,当管道中有蜂窝体、水或者适用其他材料的管道会对检测产生一定的影响。

2、射线检测技术

依靠红外成像原理来检测路桥损伤也是检测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路桥有缝隙或者损伤的时候,红外线和周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检测中借助红外热像仪把目标的红外辐射转变成可见热图像。射线检测可以将底片放置在混凝土构件后,通过对敏感底片发射x射线或者伽玛射线而生成空洞图片,从而确定空洞程度和断裂钢筋位置。利用超高频短脉冲(106―109Hz)电磁波探测混凝土钢筋和孔道的定位以及缺陷和疲劳探测等电涡流的大小。根据涡流变化判断材料表层的缺陷情况。但是这种建材技术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影响,所以要对检测装置或者设计的检测仪器的射线源进行有效防护。

3、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主要包括:一是激光全息无损检测技术。激光全息术是激光技术在无损检测领域应用最早、用得最多的方法。激光全息无损检测约占激光全息术总应用的25%。其检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被测物体加外加载荷,利用有缺陷部位的形变量与其它部位不同的特点,通过加载前后所形成的全息图像的叠加来反映材料、结构内部是否存在缺陷。二是激光超声无损检测技术。与其他超声无损检测方法相比,激光超声检测的主要优越性如下:1)能实现一定距离之外的非接触检测,不存在耦合与匹配问题。2)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可以得到超短声脉冲和高时间分辨率,可以在宽带范围内提取信息,实现宽带检测。3)易于聚焦,实现快速扫描和成像。激光无损检测技术可用于高温条件下的检测.如热钢材的在线检测;适用于某些不宜接近的样品,如放射性样品的检测;3)激光束可入射到任何部位,可用于检测形状奇异的样品;4)可用于超薄超细的样品及表面或亚表面层的检测【3】。

4、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技术能够对外界物理能量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能够直接通过仪器测量到的光信号,达到收集状态指标的目的。光纤传感检测技术的优点是适应性强、绝缘性能好、耐高温、耐腐蚀,能够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下运行。加上体积小、重量强、精度高、实用性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将功能光导纤维植入或者粘贴在路桥上,通过光纤变形或者断裂实时判断路桥损伤情况。但是这种检测方式成本较高、施工量大。使用自动化监测能够实现连续测量、监测预应力连续混凝土梁内部的应变特性和应力变化。

5、探地雷达技术

探地雷达主要是利用高频脉冲波以宽频的形式进行传输到地下,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不同的电性介质变化时,就会将雷达波的能量反射,天线对这一能量进行接收,从而进行判断。探地雷达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判断缺陷区域的大小与深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它也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探地雷达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这项技术在超浅层道路质量检测中应用广泛,可以对道路的厚度进行检测,以及挡土墙的病害检测等检测。同时可以结合其他技术,对道路的材质、裂缝与结构进行检测。

四、路桥检测技术的发展

首先是开发和应用以无线通信技术为手段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能适用于交通荷载、风荷载及定点测试荷载的传感器最优布设技术,从而能更方便、快速、准确地采集需要的数据。其次是自动损伤识别系统将测量系统、数据处理和识别系统一并组装到路桥检测系统中,形成自动识别检测和反馈,从而达到控制目的。再者实时的检测系统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的研究和发展,以实现信息网络共享。此外从设计到施工和运营阶段建立可靠、完整的数据库,积累大量土木工程领域的安全检测和试验检测的知识和经验,最终建立专家系统。然后检测单位与科研机构、高新企业、高校等进行高、精、尖联合,促进检测技术快速发展。最后检测设备不断克服自身缺点,朝向智能化、系统化、轻便化方向发展,并且逐渐过渡到高精度检测上,不用中断交通,现场设备能够在线时时检测,保证路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微波、超声波等技术对道路桥梁的疲劳裂纹与路基的密实度进行检测,要通过多种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把道路桥梁的检测纳入到设计当中去,通过不断的经验反馈实现设计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提高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确保运营的安全。除了在无损检测技术本身的发展外,检测技术还可以与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进行结合,通过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把无损检测的数据与结论快速传达到工作人员手中,可以进行实时监测,避免突发事故的发展,及时排除故障,降低负作用。

结束语

总之路桥检测技术对于路桥质量验收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路桥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进路桥工程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良向.刍议路桥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2:90-91.

[2]周正干,刘斯明.非线性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1,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