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补充医疗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我国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基本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医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法定性质的政府行为,以强制性实施为主,财源主要来自强制筹集的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只承担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即限于提供适应绝大多数参保职工必要医疗需求的、医疗服务机构采用成熟的和适宜技术所能提供的、医疗保险基金有能力支付费用的医疗服务。
2.补充医疗保险。这是完整的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在经济效益许可的条件下,由企业(行业)为职工、职工为个人自愿出资组成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为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不足以支付巨额医疗费而建立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应抓紧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形式有:一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的是基本医疗,但是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其发生的概率较低,但费用很大,致使单位和个人均难以承受。对于这些“超大病”的医疗问题,既不能一推了之,更不应该把这个包袱再推给用人单位,最佳的解决办法应是面向统筹地区建立“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二是“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采用统帐结合方式实施,其中社会统筹基金要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以统筹基金支付为主,但个人同样要负担相应比重。尽管相对统筹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由于医疗费用相对较大,对于因病不能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明显下降的职工本人和家庭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为了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企业(行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项金,实行统筹使用,对困难者予以资助。
3.商业医疗保险。这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中较为规范、起补缺和提高作用的层次,是被保险人在投保后,在保险期内因疾病、生育或身体受到伤害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在这一领域由人们自由选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当前应重点突出主要的险种有:(1)特种疾病保险。针对一些风险容易预测、发生率较低,但疾病费用较大的疾病而设计的险种,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发生灾难性病症时保障投保者的治疗,以免由于经济原因使治疗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心脑血管意外病症。(2)康复保健医疗保险。主要为满足一些高收入人群或团体超出基本医疗需求以上的高水平的和特殊保健的医疗需求而设计的险种。如有些病房的设施将比较豪华,相应的收费标准也高,基本医疗保险不可能承担这部分费用,部分高收入人群就可通过参加康复保健医疗保险得到相应的待遇。
二、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工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财政收入极为有限,企业效益大多数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本着“最基本的筹资水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理念,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具体划入比例根据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因素确定。
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由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积累,资金组合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个人参保,可由用人单位与个人各付一部分保险金,有条件的单位也可全部由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并以此作为稳定职工、吸引人才的有力措施。在此,除了为保证国家公务管理的正常运行,由财政为国家公务员提供一定的医疗补助外,国家不为其他任何社会成员支付保险费,但可通过有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参与保险。其鼓励政策至少有两条:个人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收入免交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用于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费用,可在税前列支。
三、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难搞,难就难在医疗费用的支出控制。医疗消费具有即时性、难预测性、道德风险大的特点。一些试点城市的社会统筹基金大量超支,都与缺乏有效的医疗费用制约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1.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标准。现代的医疗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几乎天天都有新药、新的诊疗手段出现。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根据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和与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水平相适应来确定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和给付标准。
在选择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诊疗项目的具体方法上,国际最近流行用经济学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和比较药品或治疗技术的成本效果。比如,甲药单价很贵,但很快就能见效,病人不久就能康复、上班;乙药单价很便宜,却在较长时间的服用后有效,自己工作受影响。如果仅仅看单价成本,乙药看起来属于“基本医疗”,但在对甲、乙两种药物的成本效果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之后,甲药就可能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所以,基本医疗保险的界定是医疗技术问题,但更是经济学上的问题,可以预计,成本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思想理念将影响未来基本医疗的界定和选择。
2.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板块式”的统帐结合方式。即个人帐户和统筹基金之间割断关系,实行独立分别运作,分别核算,风险各自负责。个人帐户管小病,主要用于门诊医疗服务和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住院医疗服务,个人帐户用完后,全部自负。统筹基金管大病,主要用于起付标准与最高支付限额之间的住院和门急诊大病医疗服务,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板块式”帐户运作方式首先在小病上设立个人帐户,加强了个人对小病的自我保障责任;其次,由于次数频、难控制的小病费用进不了统筹基金,减少了统筹基金透支的可能性,统筹基金集中解决大病,加强了抵抗大病风险的能力;再次,大病的医疗服务、药品消费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把管理的重点放在费用高又较易监控的大病部分,集中力量抓主要问题,有利于提高统筹基金的管理效果。
对于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已不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应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或社会医疗救助等途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应是“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起付额,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的封顶额后才进入“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3.选择按病种付费的结算办法。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医疗服务机构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按服务收费”的偿付方式,在客观上促使医疗机构以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的方式,而不是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按病种付费”是根据每一种疾病或病程所需全部服务进行事先定价后,按此标准支付给医疗服务提供者。美国的预付制和德国的按点数付费,在本质上都属于“按病种付费”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有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其费用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医疗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科学测算每一病种的标准化诊断、标准化治疗、标准化药品的费用,在众多的治疗方案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并作为医保机构费用偿付的依据。“按病种付费”方式,可有效地限制医生在决策中的“独断专行”,避免提供过度服务。
四、建立政事分开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制定医疗保险法规和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的运作框架,规范和监督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用人单位、个人、医院、制药、金融等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确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有关照顾扶持政策。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基本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主管比归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更为合理。由于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和需求总量的控制与医疗服务的供方(医院和医生)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疗服务部门和基金管理部门在同一个部门的领导下,相配合而不结合。因此,社会医疗保险划归卫生部管理是比较合理的;将有利于卫生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统筹规划、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有利于逐步形成政府卫生部门指导下的医疗保险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双方买卖的格局,促进现代医疗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有利于扩大医疗服务范围,将预防、保健与治疗以及社区服务、医院服务有机结合,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医疗保险和人人平等享受医疗服务奠定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国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体制也朝着卫生部主管的模式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尤其是新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
关键词:药事管理工作;药物经济学;临床药学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来,国家也对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后同),科学的规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2002年1月21日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医疗机构应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或药事管理组,并设药学部门。该《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出台预示着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将从传统的药品供应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技术服务模式转变。
一、药物经济学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一)、遴选新药及基本用药目录的制定
我国医药市场中普遍存在一种药物多家生产的现象,同时,其价格差异也很大。为此,政府为纠正药品流通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减轻广大患者的医疗负担,采取了集中招标采购、降价及“一品二规”等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医疗机构药品的遴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疗机构应尽可选能遴选安全、有效、经济(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中,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这也是药物经济学在药品流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可根据本院临床实际需要,运用药物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全方位评价预选药品,从中遴选出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不良反应小、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进入医疗机构的基本用药目录,以减少选药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将真正具有良好成本效果的药品奉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为医疗机构新药的遴选和基本药品目录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以药物经济学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对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评价,只考虑效果,不顾成本消耗是不可取的,只考虑成本,不考虑效果也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在多个治疗方案中,一个治疗方案即使成本较高,但临床效果显著,仍不失为较佳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最佳的治疗方案未必是实现特定治疗目标费用是最低的。在选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时,要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评价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
二、加速医疗机构制剂发展,保障医疗机构药品供应
《药品管理法》对医疗机构制剂的认定为: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而常规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它不同于药品监管部门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市场上一般没有供应,患者只能在该医疗机构凭医师处方购得。在特殊情况下,经药品监管部门批准,医疗机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医疗机构制剂必须是本单位需要,市场上无供应,作为药厂生产有益补充的品种;是常规配制的固定处方制剂,并事先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有登记注册文号的制剂。凡市场有供应制剂品种、非常规配制的临时处方制剂、无标准依据、未经批准、无制剂许可证或未登记注册、无批准文号的制剂,医疗机构不应配制。所配制剂应坚持本单位自用原则,不得进入市场,没有流通行为。
(一)、制剂的制备应逐渐由保证供应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
停止生产那些可由制药企业供应的制剂,着重新剂型或新制剂的研制。随着《医改意见》以及《医改实施方案》的出台,国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凡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医疗机构制剂均可考虑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时机,瞄准发展方向,紧密结合临床,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制剂。应该说每个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医疗特色,医疗机构药学工作者要主动配合临床,挖掘有临床基础的协定处方,研制开发新药制剂。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传统的医疗机构制剂作重新评价和筛选,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品质的新制剂如控释制剂、透皮吸收剂、靶向制剂等,以此带动整个自制制剂的开发,在开发新制剂的同时发展自己,进而推进药学的发展。例如,开发儿童制剂,在保证药效的同时,在色相味和使用方面做工作,迎合了小儿心理,会受到患儿及家长的欢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以后,医疗机构制剂作为处方药必然在医疗机构用药中占有利地位,开发新品种有着广泛前景,同时能锻炼我们的技术能力,降低医疗机构经费开支,减轻患者用药负担,增加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配置过硬的硬件
为了保证制剂质量,制剂室要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不应对制剂配制过程造成污染;制剂室的房屋和面积必须与所配制的制剂剂型和规模相适应。应设工作人员更衣室;各工作间应按制剂工序和空气洁净度级别要求合理布局;各种制剂应根据剂型的需要,工序合理衔接,设置不同的操作间,按工序划分操作岗位;制剂室应具有与所配制剂相适应的物料、成品等库房,并有通风、防潮等设施;中药材的前处理、提取、浓缩等必须与其后续工序严格分开,并应有有效的除尘,排风设施。制剂室应有防止污染、昆虫和其它动物进入的有效设施等等。其中鼠害的防治尤其突出,鼠害严重威胁制剂产品的质量。增添必要的设备,提高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水平,逐渐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生产条件;改进产品的外包装,如软膏盒换成软管包装,各种内服制剂玻璃投药瓶改用单剂量玻璃瓶易拉盖式包装并且相应剂量为一盒,以确保产品不受污染,也便于确定服用量,方便使用。所有这些硬件都是提高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的物质保证。
(三)、加强医疗机构制剂室软件建设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强烈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卫生保健水平,从而对药品(包括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现代管理者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科技“以人为本”,医疗机构“以人为本”,制剂同样“以人为本”,人是实施《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决定性因素。《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既管产品又管人的工作质量;加强药事管理,加强软件建设,在制剂过程中控制差错和污染。软件管理将改过去的经验配制为规范配制,改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改领导或群体负责为个人负责。《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中岗位管理制度就明确体现了岗位特点对操作者行为的规范,操作的要求以及责任的体现,树立一种个人负责的精神。因此,人员的观念转变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制剂人员的素质是保证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的关键,是强化制剂队伍的基本点。为了加强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中要求:应在药剂部门设制剂室、药检室和质量管理组织;并配备具有相应素质及相应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制剂室和药检室的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药学或相关专业学历,具有相应管理的实践经验,有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从事制剂配制操作及药检人员,应经专业技术培训,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结束语
总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走新药开发之路,这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出路和希望所在。理想的中药制剂应具有稳定明确成分、指标以及可重复的药理和临床效用数据,而目前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加大中药制剂剂型改革深度,明确作用的物质基础,运用先进技术和材料,研制安全、有效、方便的中药制剂是今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儿童;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00-02
肾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儿童的肾脏功能较弱,自身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儿童的肾脏。目前在我国3亿多的2~14岁儿童中,有200多万肾脏病患儿。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亚洲儿科肾脏病大会上,有关专家透露,我国100名住院肾病患儿中就有4名已发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形势相当严峻。
慢性肾衰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有效治疗肾病,控制诱发肾衰发生和发展的因素,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其他代谢紊乱,以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合并症,保护残存肾单位的功能,延缓肾衰的发展[1]。临床治疗需要考虑慢性肾衰的饮食、水与电解质的处理、肾性骨营养不良、贫血和高血压等诸多因素。除饮食外,其他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用药的依从性,为此我们开展了对慢性肾衰患儿用药依从性的调查,以便今后工作中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促进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药物治疗的成功率。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于2007年4~11月对住院确诊为慢性肾衰的37例患儿及家长进行调查,其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5~14岁。家长年龄28~52岁;家长文化程度:小学4例,中学15例,大专及以上18例;经济状况:好2例,一般25例,差10例。
针对许多因素如给药方案、给药途径、治疗环境、家长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医患交流、患儿及家长用药知识等自行设计用药依从性调查问卷。在查房过程中或是单独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了解患儿用药依从性现状,如实进行记录。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儿童患者以自费为主,经济状况是影响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医患交流、用药知识等也是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原因。
2.1 经济状况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经济状况不同,用药依从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医患交流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医患交流的好坏,对用药依从性有较大的影响(P<0.05)。见表2。
2.3 患儿及家长用药知识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患儿及家长用药知识的掌握情况对用药依从性有较大的影响(P<0.05)。见表3。
由于患有慢性疾病,用药时间越长,患儿及家长依从性越低;另外患儿拒绝服药或打针,家长忘记或者姑息迁就也使用药依从性下降。
患儿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药品费用(较高);医患交流程度(交流不好);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不信任);给药方案(过于复杂,不易执行);口服药物剂型(使用不便,口味不佳);临床药师参与治疗过程深度(深度不够)等。
3 讨论
由本次调查的结果可见,用药依从性与经济状况、医患交流沟通、患者用药知识等密切相关。
3.1 医疗费用
慢性肾衰不论肾损害的原因如何,一旦肾功能损害达到危险水平时,则难于避免进展到终末期肾衰。因此,早期、系统的治疗是有效延缓肾衰竭进展,保护肾脏功能的关键。患儿药物治疗需要长期用药,医疗费用巨大。现在,我国正在推行“全民医保”政策,调查中还没有实现儿童医保,因经济原因不能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而使用药依从性下降的占不依从的38.5%;随着我国“全民医保”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药品价格的宏观调控,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利于提高用药的依从性,提高药物治疗的成功率。
3.2 医患沟通
在我国,大多数的患者还没有改变“听医生的”这种传统就医状况,医生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仍然起到主导的地位[2],良好的医患沟通将有效地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医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保证给所有患者详尽地讲解治疗方案、用药交代与指导、调整剂量后的反应等等。
3.3 用药知识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临床药师将会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于药物治疗的全过程,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临床药师要尽可能地友善对待患儿,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应承担的用药责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自己的健康,教会他们正确用药;指导患儿家长正确用药方法及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时反映给医生调整剂量。
对家长尤其是母亲进行相关的用药教育以及健康知识的补充,有助于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母亲在患儿的护理中作用极其重要,儿童用药不依从多数由于家长没有清楚地理解他们在治疗中的角色与责任,有些家长的用药观念与用药知识甚至与治疗冲突,这就是家长用药知识多,反而依从性不好的原因。
患儿及家长能主动参与用药和咨询药物信息的,其用药依从性高。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疾病和治疗方案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这是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的重要途径之一[3]。我们可以以临床药学合理用药为中心,采用患儿家长免费课堂、发放宣传画册等形式,给患儿及家长讲解疾病知识,从各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患儿的用药依从性。
3.4 给药途径及给药方案
用药剂型尽量选择损伤较小的口服剂型代替注射剂型,建议药品生产厂家在用药剂型上,针对小儿喂药、服药困难的情况,积极研究生产出适合儿童服用的糖浆及含糖颗粒剂,或者是混悬剂、咀嚼片等,使患儿易于接受,也将有助于提高患儿用药的依从性[4]。尽量简化治疗方案,科学地安排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及时监测病情的发生和发展。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儿童医保也将在近期实现,医学与药学服务模式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疗费用的降低、健康教育成果的良性沉淀,将会逐步解决患儿用药依从性问题。提高依从性的关键是预防不依从用药行为的发生,但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医务人员以及制药企业、卫生管理人员、社区健康教育人员等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尽到相应的义务,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护卫祖国花朵的身体健康,促进合理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药物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7-548.
[2]张新平,郑明节,袁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房,2006,17(10):792.
[3]叶江洪,王静华,杨进东,等.监控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3,20(4):18.
[4]William CB.Asthma prevention[J].Chest,1992,102(Sup3):216.
关键词罕见病 罕用药
中图分类号:R197;R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10-0502-03
今年的2月28日是世界“罕见病日”。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发病率低、比较少见的疾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罕见病的定义,是指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到1‰之间的疾病。多数罕见病是慢性严重性疾病,通常会危及生命。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因此罕见病一般是指“罕见性遗传病”。约有50%的罕见病在出生时或者儿童期即可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给患者家庭造成巨大的痛苦。仅有约1%的罕见病有有效治疗药物。
1我国罕见病的新定义
“只有疾病定义明确,罕见病才可能建立攻关研究的体系。”目前已有近6 000种疾病被确定为罕见病,约占人类疾病的10%。美国规定,罕见病是指每年患病人数少于20万人,或高于20万人但药物研制和生产无商业回报的疾病;日本规定,罕见病为每年患病人数少于5万人的疾病[1]。目前,我国对罕见病尚无官方定义。2010年5月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在我国罕见病定义专家研讨会上,对罕见病定义为:患病率低于五十万分之一,新生儿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遗传病[2]。按此比例推算,中国罕见病总患病人口约为1 680万。罕见病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2我国罕见病的现状堪忧
2.1罕见病的诊断水平低
目前国内对罕见疾病研究、治疗还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罕见病的机构、专家少,大部分罕见病患者长期被误诊、漏诊,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3]。我国30%以上罕见病患者要看5~10个医生;44%的患者被误诊为其它疾病;最初症状显现到最后确诊大约需要5~30年时间;75%的患者治疗方案不正确、不规范。
2.2罕用药物的可及性差
罕见病药品的市场需求狭小,国内对研发、生产缺少政策支持,药厂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对罕见疾病药品与食物的研发、制造和引进缺乏兴趣和内在驱动力,导致患者无药可医;进口药品费用昂贵,患者用不起。
2.3罕用药物的支付机制缺失
医保目录、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没有涵盖罕见病的治疗和用药;医保用药目录针对大多数人的常见病、大病制订,而针对少数人群的罕见病药品不包括在内;罕见病的对症药品基本依靠进口,不补充进《医保药品目录》,患者无力承担费用;罕见病患者家庭经济较困难,有些患者甚至连支付随访的交通住宿费都很困难[4]。
2.4罕用药物保障供应机制不健全
在国内罕见病药品极少的现状下,个别对症的罕见病药品几乎全由国外生产,海关、药监部门没有罕见疾病药品进口绿色通道,造成国内无药可治,国外有药进不来的局面;国外药品公司是否将其产品在中国注册也决定了中国罕见病患者是否有机会在国内用药。
所有这一切使得这些患者长期以来在就医、就学、就业、就养等方面困难重重,健康权和其他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甚至连生命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可谓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例如:成骨不全症,发病概率在万分之一,中国约有10万名患者,是一种显性遗传的疼痛疾病,70%以上为残疾人。表现为骨脆弱和骨畸形,严重者轻轻一个拥抱也会导致其骨折,民间俗称“瓷娃娃”,尚无治愈方法。神经肌肉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五大绝症之一,有超过100种不同的类型,是高度致残和致死的疾病。由于患者全身肌肉组织萎缩,活动能力逐步丧失,身体好像被“冻”住一样,被称为“渐冻人”,尚无治疗方法。还有成百上千种罕见病种,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困难……
3重视和加强罕见病研究应被提到议事日程
3.1加强罕见病研究,提高诊断水平
科学研究是千百万身患尚无治疗方法的罕见病患者的希望。虽然已有不少三级医院有重点地对罕见病开展了临床研究和治疗工作,初步具备了开展罕见病的诊治及科研活动的基本条件,但在治疗方面还难以满足这类患者的需求。目前串联质谱技术和基因诊断的先进技术在临床诊断、产前诊断、遗传咨询中的应用对降低出生缺陷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医学发展水平制约,许多罕见疾病尚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和支持罕见病研究,可推动罕见病防治的新进展。建议上海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设定罕见病合作与研究专项基金;上海牵头尽快对罕见病的病种和流行病学特点开展调研,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一个时期的罕见病标准,为罕见病的防治、管理政策的制定以及罕用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3.2建立罕见病信息传播与开发的平台
对罕见病与罕用药的研究,患者人数少及病人相对分散是最大的根本障碍,无论是商业价值偏低还是临床试验困难都由之引起。必须建立信息传播平台,就是要把分散的、无法达到临床试验数量要求的患者集合在一起;把医疗机构整合在一起 ,甚至在定点牵头的医院成立会诊中心,形成协约化的病例资源共享;把医药研发机构集合起来 ,形成有效信息的共享;把政府相关政策集合起来,让相关人士与相关机构能够一目了然[5]。领导给力,大家奋力,形成合力,可同时把社会力量都集成起来,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形成资源整合的动力与活力,形成公共价值的一个社会平台。这个平台通过对罕见病患者、对医疗机构、对医药研制机构等的集合,使得原本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变成一种可能与理想的愿景。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因多态性强,罹患罕见病的种类、人数、分布都有自身的特点。上海如能牵头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将散布在不同地域的病例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监测与报告,能在国际社会与国内管理层均能接受并许可的范围内予以公开,共享相关资讯,有针对性地集中收集相关信息,加以梳理、分析和研判,这样就可更好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和用药信息,并能掌握某些重要罕见病的发病动态及详细数据 ,同时还可为少数有实力的我国制药企业提供相关资讯,为其预见罕用药研发前景提供有效参考信息,促进罕用药的研发和生产上市。
3.3以优惠政策促进罕用药物的研发
1)基金资助 :鉴于我国卫生资源有限,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全程资助,可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罕用药予以经费支持,并在其上市后执行分批追回制度,以利基金的良性发展。2)减免税负:由于罕用药使用人群少,不可能像常规药物那样容易赢利,因此可考虑药品上市后若干年内进行税收减免,根据一般新药收支情况,初步可定为l0年或以上减免,再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以保证罕用药上市后医药企业有利可图,形成良性循环。3)市场保护:我国《新药保护和技术转让的规定》中明确提出新药的相应保护期,由于罕用药的特殊性,对罕用药的市场保护年限,应高出一般新药的保护期。在上市前不再审批同类新药,且加强科技保密工作。4)鼓励申请专利:申请专利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有效手段,对于罕用药,尤其是创新药物,应当鼓励申请专利。不仅在保护期限上更为延长,还具有法律效应。5)定价的高附加值体现:罕用药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为保证研发和生产企业有利可图,可相对于其它新药适当增加利润空间,考虑到不同的需求群体,也可制定相应不同的价格策略,从而充分协调兼顾利润和社会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6]。
4有效增强罕见病防治能力的建议
4.1加强民众宣传,严格产前诊断
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因此罕见遗传病的预防很重要,建立“遗传学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三道防线是最好的策略。建议准备结婚生育的男女,进行遗传学方面的检查,接受遗传咨询。同时做好孕妇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降低生育风险。目前的遗传学技术,已可以筛查出相当一部分罕见病。另外通过新生儿筛查尽早发现疾病,尽早干预,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各类媒体或社区医疗中心对民众进行罕见病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罕见病的认知和关注,促进罕见病的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为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做出新贡献。
4.2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罕见病的认识
罕见病由于其每个病种患病人数相对较少,造成医务界和全社会对其了解较少,容易被忽视,绝大多数患者被长期漏诊误诊;罕见病的范围及诊疗规范等标准尚未界定和制定,使得患者筛查、治疗困难;相当多的医院都缺乏必要的罕见病检测设备,造成绝大多数罕见病患者无法确诊。目前被诊断发现的患者仅是冰山一角,给社会埋下潜在的、越积越多的后发问题。
从医生角度来讲,应该改变以往不同专业缺乏沟通的现状,上海医学会要加强各学科交流与互动,不断提高对罕见病的认识。卫生部门应当组织相关医学专业化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各级学术研讨会中可以强化对罕见病的再认识,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罕见病的发现和诊断水平,减少因误诊、漏诊造成的疾病干预与治疗时机的延误。
4.3立法维护罕见病患者平等的医疗权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国家颁布的罕见疾病法律,通过在药品生产、医疗保障、社会保险、个人权益等多方面的强制规定来确保患者的治疗救助和正常生活。国家与地方也应尽早制定《罕见疾病防治法》,通过立法,让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维护罕见疾病患者公平享受医疗的合法权益,向罕见疾病患者提供必需的、适用的药品,保障这个群体的生命权、健康权,使其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7]。
4.3.1保障罕见病药物的供给
由于缺乏罕见病的相关法规 ,也没有成立罕见病的专责机构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传播以及罕用药品的研发、资助及购买渠道 ,仅有极少数的罕用药经由病患家属及医师的努力,得以幸运地经过各种渠道到达患者手中。罕见病药品生产企业因为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成本高、用药量少、市场收益少,不得不停止罕见病药物的生产。为保障罕见病患者的治疗用药,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帮助罕见病药品生产企业加快罕见病药品的研发与生产。对从事罕见病生产、经营的企业出台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开展对孤儿药的研发生产上市来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生产渠道和供应途径,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要健全我国罕见病药品的引进政策,根据国内患者需要有目的的从国外主动引进对症罕见病药品,改变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生命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国外药品公司手中的局面。
4.3.2建立多层次的罕见病药品费用支付机制
政府需多渠道地解决罕见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问题,确保他们的健康权。首先将“罕见病”和“孤儿药”作为单独的病种、药品列入医保范围和《医保药品目录》,或单设《罕见病医保药品目录》。其次采用商业健康保险的形式作为补充,让患者自付医疗费用部分尽可能降低。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罕见病商业保险品种,可以结合重大疾病保险,推出针对“孤儿药”费用支付的专门保险。这种保险应逐步在孕产期普遍推广,从新生儿开始,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源头改善罕见病患者的医疗状况,减少国家公共卫生支出。同时建立罕见病社会救助机制。由社保、民政、慈善、公益等机构对生活和就医困难的罕见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救助,努力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4.4维护平等的社会权益
目前,由于国内大部分地区对罕见病认知度远远不够,加上陈旧观念的误导,导致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饱受歧视与不平等待遇,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实际困难,也有碍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罕见疾病的公众宣传力度,使公众正确认识和了解罕见疾病,从根本上消除对罕见疾病的误解和歧视,使社会能够更好地融合罕见疾病患者这个弱势人群,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目前已有很多病人自发的组织为自身群体服务工作,政府部门也应从基层社区、医院入手,加大公众对罕见疾病正确认知的宣传;教育系统中也应将罕见疾病的常识性知识列入到自然知识课程当中。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了公众对于罕见疾病的误解和歧视,才能使这个群体真正地融入这个和谐社会的大家庭,进而发挥罕见疾病患者们的能力,为社会做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总之,罕见病患者虽然是少数,但他们也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健康的权利,社会各界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改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获得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建立罕见病研究与防治策略的机遇与未来挑战,任重而道远,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万仁甫,徐伟亚.建立医院罕见病信息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 276.
[2] 魏珉,张瑞丽,赵志刚.罕见病当前国际政策及现状介绍[J].药品评价,2010,7(22):51.
[3] 刘晓琳,张海波,张鹏. 国外罕见病用药市场开发现状[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0,(11):32.
[4] 韩凤,李晖. 罕见疾病的治疗与医疗付费模式的探讨研究[J].中国医疗保险,2008,(3):26-27.
[5] 李秀丽.罕见病信息传播平台的探讨与研究[J].新闻世界,2009,(8):193.
[6] 赵晓春,徐飞,王勇.我国建立罕用药管理制度的策略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3, 24(7):42-43.
(一)目光要长远。首先,保险公司在进行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决策时要进行长期效益评估和综合效益评估。虽然医疗保险的短期效益并不乐观,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承保规模的扩大、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资金运用渠道的放宽和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商业医疗保险还是有利可图的。而且,从综合效益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还要对医疗保险加强公司形象、扩大客户群体、促进主险展业的外部效应给予一定考虑;其次要保证产品可运行的长期性,这是保险公司进行长期、综合评估决策的前提。医改政策是动态的,保险公司要研究医疗改革的趋势,把握方向,开发能长期适应医疗改革进展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这样才能保证险种的生命力,争取到长期的盈利空间。
(二)要合理考虑风险因素。保险公司应当根据现有技术水平和外部环境优先发展亏损风险小、需求空间大的险种。就改革趋势看,门诊费用和高档医疗消费是社会医疗保险的真空地带,但商业医疗保险并不能不计风险地有孔即入。从目前情况来看,门诊医疗费用较难控制,而住院医疗保险由于医疗费用数额大、发生率低、医疗方案相对较易于监控,因而保险公司应当优先开发住院医疗产品,谨慎开发包含门诊医疗的综合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给付方式来看,定额给付型产品要比费用补偿型产品管理控制成本低、操作难度小,更适合作为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险公司应当首先开发、推广重大病种的定额给付型医疗保险,暂缓开发费用补偿性的医疗保险产品;从保险期限来看,逐年续保的产品要比长期型或终身型产品对保险公司而言承担的经营风险小,对于试验性险种,保险公司可先设计逐年承保条件,掌握一定经验数据后再附加保证续保条款改造成长期险种,但是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策略也要同时考虑到客户的实际保险需求,应尽量提供保障功能强的实用型险种。
(三)要积极争取、巧妙利用优惠政策。从国际惯例来看,国家为商业医疗保险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是大势所趋,保险公司及行业协会应当利用各种手段向国家争取政策优惠。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更要在现有政策的弹性限度内积极寻求金融创新以巧妙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政策规定企业自办的补充医疗保险保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可以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保险公司可以开发相应产品,先由投保企业申办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然后让投保企业将基金委托保险公司代管,保险公司通过各种风险分散手段使其实质上达到普通团体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并从中收取管理费用。这样既可以降低投保人的投保成本,又可以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空间。
(四)积极引进国外保险产品设计思路进行产品创新。国外保险技术比较先进,实际业务中出现了许多非传统的风险转移产品,国内保险公司应当充分汲取其中的产品设计思路,结合国内的具体情况进行产品创新。如可以尝试以下思路:
1.租借式企业自保账户。保险公司向客户企业提供一个单独账户并附加相应的管理、精算和投资服务,保险公司根据服务收取相应手续费。客户租用的账户用于该企业自办医疗保险的保费、赔款和资金运用收益的结算,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应客户要求对超过约定数额的医疗费赔付项目吸纳承保或代其办理超赔分保。这种形式既可以使企业不必自行投入人力物力便可以享受“自保”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同时又可以将企业自保基金不便承担的高额风险及时转嫁出去,避免自保基金的剧烈震动,而保险公司也可以部分转嫁费率精算上的技术风险而拥有稳定的利润来源,保险双方可以在最大诚信基础上达到双赢。
关键词: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措施
1.前言
1993年,我国开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全国各地以“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为原则加紧筹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西安市于1999年初着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在广泛调研测算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1999年10月1日正式出台了《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和《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经过几年多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一是建立了西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先后建立了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离退休医疗保障;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出台了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初步建立了西安市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成立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是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参保单位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扩展到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困难企业,参保群体由在职职工,退休职工扩大到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流动人员。三是基金征收稳步推进,截至2004年,参保单位达到4300余户,参保职工总数达124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77.5%。可以说是总体情况较好。
2.支出影响因素
2.1参保率低
愿意参保而且有支付能力者主要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职员和效益较好的国营、集体企业的在职职工,而私营、三资企业的职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很低。原享受公费的在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医疗保障待遇的职工直系亲属均未纳入现行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再者,对困难期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设置较高障碍,使得较大一部分应参保的人员流落在体制之外,使保险基金的积累性减弱,支出受到威胁。
2.2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加重了社会经济的负担,带来了医疗费用高速增长的隐忧,老龄人群随着身体抵抗力的不断下降,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属于慢性病和危重病高发率人群。据卫生部调查,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年人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率为71.4%,有42%的老年人患有2种以上疾病。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消耗也将大幅度增长。
西安市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筹资方式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前者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7%,职工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离退休人员不再负担医疗保险费,仅缴大额统筹8元的2%即1.6元(企业缴纳8%即6.4元),由于老龄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比例,即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系数(负担系数)上升。西安市截至2004年,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为52.2万人,退休职工为29.3万人(本处涉及数据仅限西安市内,不包括区县)。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已达1.8∶1,小于全国水平2.4∶1,西安市2004年新参保单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降低为1.5∶1,对退休职工医疗负担更重一些,使得统筹基金结余逐年下降,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统筹基金会将会出险。(当然,统筹基金支出的逐年增长,也与其他各类住院病人的增加,医院、参保人的败德行为有很大关系,文章会另外有所讨论。)
这表明,西安市一方面提供医疗保险基金的缴费人数相对于使用这笔资金的人数在减少,另一方面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人数却在迅速扩大。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基金的积累与沉淀,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有规定,退休人员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没有外来基金注入,仅靠当期在职职工的医疗保险基金来平衡。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所需的医疗保险基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性债务”的前提下,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医疗保险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2.3利益驱动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它的管理难度就在于统筹管理基金使用的弹性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流失与浪费,年人均住院人数的医疗费过快上涨,正是统筹基金流失迅速加快的一大症状,这一症状来源于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两个因素,即利益驱动因素和道德行为下降因素。
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医疗保险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在医疗保险市场上交易主体有三个(图1):医疗保险的供给方(即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疗服务机构)和医疗保险的被保险方(即医疗保险的消费者,也是接受医疗服务的消费者或患者),所以,医疗保险市场上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市场,即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图2)。被保险人无论在保险市场或是医疗服务市场都是属于需求方,而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不同的市场上其主体的属性是不同的,在保险市场上,保险机构是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和患者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其属性偏向需求方;而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服务机构是供给方,保险机构则是需求方的付款人,所以其属性偏向需求方。加之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和消费者三方之间信息严重的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高,医疗保险市场存在着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西安市的医疗保险市场也不例外,同样具有以上的特点与属性。
从保险市场分析,由于医疗保险机构难以对疾病事件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控制,所以,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医疗机构医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与未得到医疗保险的个人相比,被保险人更倾向于获取医疗服务,从而增加医疗消费的概率;(2)一旦发生医疗服务交易,医患双方普遍存在“多多益善”的消费动机,从造成过度消费。因为医疗交易的费用是由保险人支付,被保险人无须为医疗消费付款,或付出的费用远低于获得服务的全部成本,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就会大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下降,需求上升。而对医方来说,其医疗服务的供给并未受到其购买者支付能力的约束,因此为了增加自身的收益,随意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为患者提供非必要的、过度的服务就成为必然。医患双方过度消费的偏好,很容易产生由道德风险引致的扩张性需求,必然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赔偿支出。从医疗市场上分析,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供给方(医疗服务机构)在交易中占有绝对优势,居于支配地位。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投入,产出是患者治疗后的健康状况,投入可以用医疗费用支出计算,但产出的“健康”标准却很难界定和度量,所以对“健康”的边际收益很难估算。况且一种疾病有着多种治疗方案,不同的医生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上会有不同的意见,加之患者极度缺乏医疗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所以很难对医疗服务的必要性与价格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只能被动的按照医生的要求和建议进行购买和消费。这种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地位的不平等,加剧了医疗市场价格的扭曲,并且很容易产生由过度供给引致的扩张性需求。
就西安市来说,目前采取的是定额结算办法,即根据西安市的医疗消费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标准,参保者就诊时,无论实际花费的高低,均按平均费用与定点医院结算,这会刺激医疗服务提供人提高服务效率,减少费用支出,也可保证医疗质量。按照“大数法则”,只要标准制定合理,总的实际平均费用水平应该与平均费率接近。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医院事先知道平均费用水平,在提供服务时会尽量将每次费用标准控制在标准以内,以获得超过实际医疗费用的补偿,从而会出现分解诊次,分次住院的现象,表现为三级医院为了减轻压力,分解定额,重病人反复办理出入院手续或院内转科,增加住院人次,二级以下医院降低入院标准,诱导病人住院,尤其是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可以门诊治疗而收治住院。而参保人员考虑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对医疗机构的做法也乐于接受。老龄化加上这种定额结算方式(易产生道德风险),使得统筹基金支出过快增长,住院病人迅速增加,2003年医保病人为40821人,住院率为5.5%,2004年住院病人为60573人,比上年增加19752人,住院率上涨到7.4%,增长了1.9%,住院率已经接近政策设计的警戒线8%。
2.4监管力度不够
西安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具有一整套管理体系,但是,医保经办中心受到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医疗保险监管设备配备不齐,又缺乏专门的监管队伍,对基金的监管、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参保病人的监管,都显得很无力。
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西安市医疗保险制度推行正在逐步深入,医疗保险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由于基金缺乏,自2000年建设以来迟迟不能完工交付使用,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人力不足、矛盾突出,医疗保险管理措施落后难以到位,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严格执行医疗保险政策,降低了参保职工医疗服务质量。
3.促进健康支出的宏观性措施
3.1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在医疗保险的扩面上,关键是观念要转变,思路要放宽,政策要灵活。在观念上,要改变过去传统上“机关、国有和集体”的思想。城镇的所有从业人员都属于扩面对象;在思路上,要从国有单位转向多种所有制单位,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从效益好的单位转向有部分交费能力的困难企业,这一思路西安市早已具备,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不够灵活,今后在政策上应提供多种缴费与保障模式,使企业按能力选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制出有一个雄厚的基础。
3.2强化管理,堵塞医疗保险基金流失的漏洞
制度的好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管理不好,制度再好也没有用。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基础工作资料,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和支出管理来防止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
3.2.1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核算的管理。医疗保险基金的核算要执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制度,并要加强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尤其要建立健全与财务部门的对账制度,通过对账,及时发生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双向”监督机制,防止发生医疗保险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
3.2.2严格基金支出管理,规范基金支出行为。一是严格按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的规定支付医疗保险基金;二是完善和健全医疗监督管理机制,即不仅要对现行医疗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尽可能堵塞产生医疗违规行为的漏洞,而且要加大医疗监督检查的力度,规范医疗监督检查的行为。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对基金收入、支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2.3健全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的管理。医疗保险费的基础资料是“基石”,管理的好坏对医疗保险费的征缴影响很大,也是分析工作的“原料”。因此,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医疗保险机构和单位的双向基础资料管理机制,实行动态的强化管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起医疗保险网络,提高医疗保险费征缴、核算和管理的工作效率。
3.3重保健抓预防,增强参保职工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风险
据测算,一种疾病的治疗费至少是预防费用的64倍。社会医疗保险的宗旨和目标与大卫生观是一致的,投保人在患病后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外,在为患病是要加强预防保健。整个人群健康素质提高了,发病率就会降下来,医疗费用自然会节约。因此,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传统模式和观念,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措施,重视广大职工的日常预防保健工作,把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预防为主的工作做在先,做在前,用较少的成本保证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平均.西安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操作全书.西安市劳动局,2002.6.
[2]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指南,2002.7.
[3]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西安市医疗保险工作情况,2003.4.30.
[4]仇雨临、孙树涵.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57-180.
[5]王正斌,刘慧侠.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2),25-30.
[6]仇雨林.基本医疗保险应正视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保障,2005,(1),27-28.
[7]叶艳,顾成瑶.医保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中国社会保障,2004,(6),40-41.
[8]王军贤.医保卡“卡”在哪里.西安晚报,2005.5.31,17版.
关键词:医疗保险体系 医疗保障制度 管理模式 着力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2500多万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的实际需要。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为建构合理的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对大学生医疗保险模式的建立提出了个人见解,相信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的现状
1、大学生医疗保障实施的依据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制度大多沿袭上世纪50年代国家制定的公费医疗制度。多年来,相关政府职能机构对此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地调研及深层次地改革,高校也基本上是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自行制定补充细则或细化方案来组织实施和管理。
2、大学生医疗保障的经费来源
公费医疗制度下,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公费医疗标准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是在不同地区按生均标准下拨公费医疗费用,大多数高校将此经费统筹,由国家拨一部分,学校投入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建立高校公费医疗基金。少数高校通过其他形式增加费用建立类似的医疗基金。
3、大学生医疗保障的管理部门
一般情况下,高校都是明确由学校医疗医务部门(如卫生室、卫生院、卫生所或附属医院等)中设立大学生医疗保健保障岗位,由医务人员兼职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
4、大学生医疗保障的实施程序
(1)每年,国家按标准拨付给高校公费医疗经费,学校在财务上建立统筹基金;
(2)一年内,学生一旦得病,若能在学校医疗机构治愈的,就按正常的手续接受治疗;
(3)若学生患重大疾病必须要到校外医疗单位接受治疗的,就要由管理部门出具相应的转(出)院证明;
(4)关于费用报销的问题,一般在学校医疗机构治疗的,学生的医疗费用较低(一般仅承担挂号费,医药费全免);转(出)院的,则按一定的比例或协议来予以报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承担的费用较重,学校和学生往往在费用报销的环节上容易有很大的意见分歧。
二、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存在的根本问题
1、对于国家而言,国家缺乏对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应急反应能力
由于已经将大学生的公费医疗费用下拨,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国家一般都是以宏观协调和管理为主,具体的介入很少。所以一旦出现重大的问题,国家一般是依靠高校来解决问题,应急反应能力就显得不足。
2、对于高校,出现的高额的医疗费使得学校不堪重负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沉重的医疗费用突出,已经令学校不堪重负。为了弥补旧制度下的公费医疗的不足,许多高校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出台了形式不一、标准不同的新的学生公费医疗方案,比如“国家拿一点,学校负担一点,个人承担一点”方式,但此方式类似于“慈善机构”,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暂且不说,对于大学生的实际医疗需求也仅仅是维持低水平的医疗服务。
3、对于学生和家长,“病不起”、“看不起”已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负担与生活压力
患病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往往会造成一个家庭的经济崩溃。目前,在校大学生一旦患重病,看病费用的解决途径一是靠家庭筹措;二是靠学校医疗报销,在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前,公费医疗的那几百元显得苍白无力;三是靠社会捐助,但这种捐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往往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对于社会,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巨大的市场,很多企业都想介入高校从事有一定收益的教育产业,但高校自成系统的特殊性,让社会除了捐钱捐物外,一般是很难进入高校医疗保障系统,对于出现的问题往往都表现为爱末能助。
三、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设想
笔者通过多年学生工作的实际经验,认为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切实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中出现的问题:
1、要建立和明确“医疗费用必须由学生个人承担”的思想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上学费用已全部纳入个人教育成本的范畴,属于该成本中的医疗费用也必须由学生个体来承担,国家、社会或高校只是起着协调的作用,这点是全社会都应明确的,大学生本人也必须明确。
2、大学生医疗保障应充分纳入社会统筹的范围。
近几年来,高校已经逐步想社会开放,以往与社会完全隔离的“”这种方式必须考虑到政府的成本,完全由政府承担学生医疗风险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3、建立全社会的大学生医疗救助应急机制。
一方面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将贫困学生和当地低收入居民一道纳入社会医疗救助的范畴;另一方面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让学生在需要时得到一定社会援助。
4、在高校中引入大学生商业性医疗保险。
四、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商业性经营的实践
(一)实践的基本情况
将商业性保险引入校园,可以说是大学生医疗保险商业性经营的萌芽,实施的较为成功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广东和上海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中。一般高校的做法是:
1、学生自愿投保(少部分高校是采用半强制的方式),保费由学校和个人平摊(高校主要投入公费医疗费用,而学生投保低于上述费用);
2、学生和保险公司由学校牵头,签定统一的保险合同,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承担校内管理工作,保险公司委派专人负责公司的理赔等管理工作;
3、在保险期限内,学生若出现重大疾病或遭受意外伤害住院治疗的,支出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根据合同在保险金额范围全额赔付。
(二)存在的问题
当然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尝试的,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1、市场需求量大,而保险公司对险种的开发却十分乏力。
大学生医疗保险供给主要是通过医疗服务的形式实现的,因此,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医疗保险供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医疗单位对医疗保险的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应适当而有效,即医务人员对病人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而且疗效明显,就可以节省和降低医疗保险金的开支,从而相应地扩大医疗保险的供给。而目前在我国的医疗市场上,因为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医德医风等人为因素,造成医疗费用开支失控,以致形成了大学生医疗保险需求大而保险公司不敢大力开发医疗险种的局面。同时,保险公司更多的希望是“一校一制”,不愿意在一个学校中实行多品种的医疗保险种类,客观上也制约了市场的开发和学生投保的积极性。
2、为了控制医疗费用开支,保险公司开办医疗保险通常采取定点医疗方式,即被保险人生病后,只能到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就诊。而保险公司或是在医院设监督小组,或是与医院签订合同,核查各项医疗费用支出是否合理。定点医疗的做法,使医院可以随意控制医疗标准,致使保险公司或被保险人的利益可能被损害。
定点医疗在减少医疗过程中的浪费,协调医疗保险各方关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定点医疗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一是定点医院数量单一,不方便学生就医;二是医疗行为具有隐蔽性与复杂性,同种病可以有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决定权在医生,保险公司很难对此进行干预,容易形成医疗服务垄断,医院可能会偏向于采用高费用的诊疗方案;三是采用医疗经费承包制,固然能减少浪费,但却容易造成被保险人治疗条件的恶化。
3、大学生医疗保险经营的专业人才缺乏。
经营医疗保险的风险很大,它的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对象又是广大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其从业人员除了在风险管理、条款设计、业务监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但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往往具备风险分析、选择和鉴别的能力和素质,在其他方面的业务知识仍很缺乏。
4、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经营时间短,经验少。
我国普通医疗保险是从1986年下半年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州市分公司开办的,而且大多都是团体承保的附加医疗险。而大学生的医疗保险都是近两三年内才推出的,总的来说,我国大学生医疗险从开办至今经历的时间较短,对于学校、学生个人及保险公司而言显得能够借鉴的经验较少,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弱。
五、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实施的成功经验及可借鉴之处
国外对大学生的医疗保险大都采取强制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学生是弱势群体,必须加以保护。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现已基本定格为如下四大类型。
(一)美国大学生的商业保险模式
美国是实行商业医疗保险最典型的国家。在美国,医疗保险以盈利为目的,完全按市场法则运作。其基本原则是“参保自由、灵活多样、保障随保费增加而增大”,故能适应不同的需求层次。
美国有的州立法规定,在校学生必须买保险,像哈佛大学规定,所有的全日制学生必须参加哈佛大学健康计划,并缴纳强制性学生健康保险费。斯坦福大学每年从学费中划出一定数额作为保险费。
(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模式
该模式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参与社会统筹,互助互济,政府酌情补贴。在德国,无论是德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原则上都参加法定的医疗保险。每月交纳不超过100马克的保险金,但是却有许多好处:参加医疗保险的学生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如有需要也可以在医院得到治疗,经过申请,可得到免费的药品。注册入学时,学生必须提交参加医疗保险的证明。没有医疗保险证明不能注册入学。在第14个学期结束或30周岁以前,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每月交付的保险金十分低廉。
(三)以加拿大为典型的全民保险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政府直接创办医疗保险事业,老百姓纳税,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价收费)服务。一名进入加拿大大学学习的学生,在入学注册的时候,学校保险中心就会给你一个学生保险号码,而且将来每次续保时,号码都不会改变,以便将来查询方便。一年165加元,看病无忧,这是办理外国学生在加国一年学生居留证所必须的。这165加元的医疗保险中规定,普通的头疼脑热全报,较大的病症如肺炎、肿瘤、癌症等,按照一定比例报销。
(四)储蓄保险模式
强调个人责任,通过立法迫使个人储蓄积累为医疗保险基金。新加坡是成功运行储蓄医疗保险的典范。
六、建构“强制实行、政府补贴、商业运作、规范管理”的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体系的探讨
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和国内部分高校医疗保障制度的模式,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应该建构“强制实行、政府补贴、商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医疗保险体制确保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最终实施完善。
“强制实行”:即大学生医疗保险需要强制实行。
为了约束保险公司和学校在具体投保时的操作不合规定,保监会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学生购买商业保险。但大学生的医疗保险是一个学校、家庭、保险公司和社会四方受益的事情,如果其流程合理、实施规范就应该在全社会提倡实行强制性的保险。
“政府补贴”:即大学生医疗保险需要政府加以补贴。
大学生没有被列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之中,但是他们也是城镇户口,在校期间大学生又没有自己的个人稳定收入,所以由政府、学校、家庭(学生)三方各负担一部分的方法是比较合理也是容易让各方面接受的,目前学校可拿出公费医疗费用,家庭(学生)金额可略低于学校费用,政府可参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费用来设立保险统筹基金进行三方共同投保。
“商业运作”:即大学生医疗保险采用商业运作模式。
保险公司有自己经营团体健康险的经验和优势,而且大学生在校的时间固定,不存在个人积累的问题,交由保险公司作定期经营比较适合。同时在大学生医疗保险上,保险公司亦希望有所收益,所以大学生医疗保险应采用完全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模式,不可强求保险公司的社会效益。
“规范管理”: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管理要规范。
一方面要求在学校中建立起大学生医疗保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机构,通过实践这一职能部门和机构宜放在与学生日常联系比较紧密的学校学生处、团委等部门中,同时在学生所在院(系)中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和专职管理人员;另外保险公司也应该委派专门人员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管理机构中,讲解保险专业知识,同时自身也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成长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尹宏怡,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实施与效益评估,中国校医,1994(4)
2、魏新民,大学生参加医疗保险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5)
3、孟秀红、江启成,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6)
一、计算机化病历
计算机化病历是医学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是指存在一个系统中的电子病历,这个系统可支持使用者获得完整、准确的资料;提示和警示医疗人员;给予临床决策服务;连接管理、书刊目录、临床基础知识以及其他设备[2]。电子病历的优点如下:完整的电子病历存储系统支持多个用户同时查看,保证个人医疗信息的共享与交流。通过网络,医师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随时获得患者的电子病历。同时可根据不同的用户给予不同的资料查询权限,从而保证了病历的安全性。授权用户在适当时间才能查看合适的病历。
此外,电子病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医疗记录。论文通过与图像信息的整合,可提供实时医疗监控,药物剂量查询等多种功能。电子病历已成为新兴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的基础。
电子病历目前可大致分为单机电子病历和网上电子病历两种。网上电子病历的优点是采用了ASP服务器提供全球,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则由ASP供应商解决;缺点则是数据不在医师所工作的计算机上。
虽然医疗界投入巨资,电子病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首先,病历数据的输入界面仍不够简单;其次,电子病历需要统一的医学用语标准。目前,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已制定出统一医学用语系统(unifiedmedicallanguagesystem,UMLS),这一系统包含了近一百万个术语描述医学概念。一旦该系统得以推广,将极大地促进全球医学用语的标准化。
二、医学信息系统
医学信息系统与其他工业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毕业论文不同的部门对信息的要求不同,这是对医学信息系统最大的挑战。例如,信息系统用户可分为基本用户和二级用户,基本用户包括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二级用户则包括医疗保险公司、政府医疗保险机构等。不同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同,导致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同时,如何有效地利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解决不同的医疗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重视的课题。
信息系统包括实验测试系统、医疗设备订购与维护系统及影像图片存储与交换系统等,存储于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信息网络中。对于特定的用户来说,前端界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后端数据必须是一体化和标准化的。
医学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患者关系管理系统(patientrelationshipmanage—ment,PRM)、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系统等|4J。ERP技术在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近年来,其在医疗机构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将企业信息整合为一体(整合的数据库),所以各系统都提供一致的数据。一次输入,多次使用,有效地降低了输入费用,并保证各系统得到完整、实时、一致的数据。其次,ERP系统可用来决策医疗设备订购、管理和维护,例如通过一个整合的数据库,根据病床的使用率,ERP系统可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PRM是侧重于患者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PRM记录患者生活习惯、个人病史、家庭病史以及过敏反应等,医院从而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同时通过PRM,患者也可向医院询问医疗方案。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管理上也日益重要,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降低成本,为医师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医疗诊断的质量。Bresnahan[5]指出,上千种的服务、多种治疗方案以及相互关系使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而这种复杂性推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上的使用,已远远超过其在银行业和零售业的应用范围。
三、医疗决策系统
医学实践最重要的是作出正确的医疗诊断,因此医学信息学将研究重点也放在决策系统上。硕士论文决策系统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和工具,而且需要理解医师如何利用推理知识作出医疗判断。
当前决策系统主要基于两种方法论:着重于统计分析的定量分析法,以及侧重于逻辑推理的专家系统法。定量分析法产生于上世纪50和60年代,主要用于解决心脏疾病和异常疼痛等临床问题。早期系统以概率决策理论为解决问题的依据。最新的此类系统以美国Stanford大学PANDA项目最为著名[6]。PANDA项目使用了决策分析技术,主要应用于胎儿期诊断,根据概率分析方法对胎儿期中的问题作出最有利于患者的选择。专家系统法以逻辑推理为解决问题的核心。最著名的第一代专家系统是MYCIN系统[7]。此系统主要用于对多种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的医学知识不是包含于工具中,而是存储在规则中。第二代专家系统则以Asgaard系统最为成功[8]。系统大大扩展了MYCIN的功能,并补充了一系列的推理方法,其中包含了所有相关领域中的复杂知识。通过与数据库的连接,系统可自动提取带有时间标志的数据,而这种功能则使系统可针对某个患者作出特定阶段最适合的治疗方式。另外通过反溯法可比较不同的医疗护理,并作出相应的质量报告。
四、影像信息学技术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医学影像学随着数学、生物物理学和工程模型学蓬勃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各类学术会议侧重于影像,而忽视了信息学,导致医学影像信息学科发展缓慢。
直到近年,界面友好的医学影像数据库与二维、三维结构及可视化的结合将医学影像信息学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于1990年的“可视人”项目提供了大量的人体模拟图像,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各类解剖学教育软件的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引发了关于模型、摸拟及大型数字化图像搜索等一系列的信息学问题。同一时间开始的“人类大脑”项目则直接导致了大量关于大脑数据图谱登记、分ShanghaiMedJ,2004,VoI27,No9区等课题的开展。新的信息学、生物计量学、计算图像学的结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影像信息与模拟学的重要性。
现代影像信息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图像传递标准、传递规则、医学术语、信息压缩、图像数据库索引及图像病例传递安全等。从“虚拟细胞”[9]到“虚拟人”[10],当前影像信息学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到个体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医学信息学面临着更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影像信息的完整化需要更深层的科学、技术和医疗实践的结合,包括对二维和三维图像自动分区与注册的新技术;数据抽象与概括;图像数据库中生物多样性来解释群体图像数据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开发医学信息数据注释语言整合高级图像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等。
五、远程医疗与互联网
随着宽带网进入千家万户,远距离传递诊断和患者管理信息成为可能,远程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通过网络电视和无线技术,使医师及患者能随时传递相应的医学相关信息,从而为远程医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远程医疗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其现阶段只限于特定的人群。
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图片和文字传输的介质,而且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数据。英语论文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医师不仅可以全球共享医学资源,而且可以针对某一特殊病例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提供医药在线(MEDLINE)数据库,其成员可查看、打印各类文献资料;医学网(CLINICWEB)则提供所有临床信息的索引,是医学界常用的搜索引擎。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一些身患相同病症人群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此类患者交流组织的形成有利于自我寻找最合适的治疗。
六、数据标准的重要性
电子病历和病案的大量应用、医疗设备和仪器的数字化,使得医院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不断地膨胀。然而简单存储信息只是数据库的低端操作,数据的集成和分析以及医学决策和知识的自动获取才是信息学研究的重点。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数据必须以特定的结构方式来存储。数据结构允许计算机轻易地传递符号和像素,并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然而,这种数据结构不是仅由输入来决定的,医护人员必须有一约定俗成的数据标准,并为社会所公认。这一数据标准明确了数据库中存储的特殊符号所具有的涵义。其作用正如字典一样,起到咨询和定义的功能。数据标准又可分为文字标准和信息标准。
文字标准是指标准必须以文字形式表示,而不能以图像形式表达,国际上称为医疗数据系统,它包括一系列有特定涵义的单词。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医学和信息组织参与到此标准的制订中来。其中最著名的为美国病理协会制订的人类与兽类医学系统术语标准SNOMED和英国健康中心制订的医学系统术语标准ReadCodes。
信息标准则同时定义文字和图像数据。当今最通用的信息标准称为HL7(HealthLevelSeven),也可称为标准卫生信息传输协议,其中又包括医学数字化图像和传递标准(DICOM)。HL7标准确定了数据库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顺序和格式,涵盖了实验测试术语、药品设备采购术语、收费术语、出院转院术语及电子监护术语等,并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数据库的结构,利于患者信息在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系统等多种数据系统中传递。
DICOM可明确图像在数据流传递过程中压缩和加密的格式,并确定CT图像或B超图像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方式。
七、结语
医学信息学是计算机技术、生物物理学、统计学等与现代医疗结合的新兴学科,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的必然结果。这一学科需要多领域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大力合作。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医学信息学将在医院管理、教学和科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带动整个医学界的革新。
参考文献
1GreenesRA.ShortliffeEH.Medicalinformatics:anemerginga-cademicdisciplineandinstitutionalpriority.JAMA,1990,263:1114—1120.
2SteadWW.HalrlmondWE.Computer-basedmedicalrecords:thecenterpieceofTMRMDComput,1988,5:48—62.
3McDonaldCJThebarrierstoelectronicmedicalrecordsystemsandhowtoovercomethemJAmMedInformAssoc,1997,4:213—221.
4SiauK.Healthcareinformatics.IEEETransInfTechnolBiome-di.2003.7:1-7.
5BresnahanJ.Dataminging:adelicateoperationCIOMag(on-line).1997.
6OwensDK,ShachterRD,NeaseRF.Representationandanaly-sisofmedicaldecisionproblemswithinfluencediagrams.MedDecisiMaking,1997.17:241—262.
7YuVL,FaganLM,WraithSM,eta1.Antimicrobialselectionbyacomputer:Ablindedevaluationbyinfectiousdiseaseexperts.JAMA,1979,242:1279—1282.
8ShaharY,MikschS,JohnsonP.TheAsgaardproject:ataskspecificframeworkfortheapplicationandcritiquingoftime-on-entedclinicalguidelines.ArtifIntellMed.1998.14:29—51.
[关键词]药学服务;分类管理;转变结构;深入临床;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147-02
根据笔者20余年药剂师工作感悟及学习深刻体会到药剂师工作职能的变化以及发展方向,本文将从药学服务发展以及医院管理方向简单谈一下个人想法,并展望其发展方向。
1 药学服务的概念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其医药学专业知识,向患者提供使用药品的服务,或者是说与药品使用有直接关系的服务,目前是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合理性,以实现改善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一理想目标的过程。是药师为患者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确定结果,这些结果包括:治愈疾病;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症状;阻止或延缓疾病过程;预防疾病或症状的发生。是药师通过与患者及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患者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药学服务概念的推出让我们今后在药品监督管理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如何去执行这样一个药学服务的工作等问题上不得不去重新认真考虑。即“药学服务”模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人们开始明确医院药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认识到药师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作为药师本身,则应该明确自己的使命,从传统处方调配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已学的知识运用到药学服务中去。
2 药师是实施药学服务的主体
随着医学文化、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及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自我保健的意识不断增长,已不再满足于知道医师开的什么药,更多的是关心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长期或多种药物合并用药会带来的不良后果等。作为患者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患者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承担起为患者保健的职责。
药品分类管理是根据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证、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进行管理。OTC药具有“安全,有效,稳定,方便”的特性,但我国国民群体文化程度虽有提高,医药学知识毕竟有限,能完全读懂药品说明书的人为数不多。加上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散发虚假广告,对普通消费者也进行诱导和误导。所以药师的正确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新药层出不穷,使用药越来越复杂,用药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目前药品品种多达万余种,加之即使同一药物,因不同的剂型、规格甚至批次。其用途、代谢特征、用法用量也各不相同。
要想正确使用药物必须通过药学服务的手段,因此药师直接面向患者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是时代的需要。由于药师是掌握药品信息最多的专业人员,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与医生一起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明确治疗目标,为这一目标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用药),监测患者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药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实施全程化药学服务。
3 我院药学服务的实施
3.1 转变工作观念
随着国内外药学监护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强调药师在药学服务方面的作用。药师施行以患者为中心,以药品为手段,为,临床治疗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模式,正逐渐成为医院参与药物治疗的全过程。我院坚持适当用药,并对患者用药的结果负责。教育每一名药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应与医师、护士通力合作,最佳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以最少的花费达到最佳的治疗,解决患者与药物相关的问题,必须用行动得到医生的信任,患者的认可,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药剂科不仅是有经济效益的药品供应部门,更是药学服务主体。
3.2 改变知识结构
我院现有药师主要毕业于高等或中等药学院校,偏重的是化学、药理和制剂,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相对贫乏,导致在深入,临床工作时,对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价能力偏低,药师与医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协调,回答医学专业人员问题的能力较低。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远提工作扎实稳重,专业知识掌握全面,有一定临床药学工作经验的药师作为专门的,临床药师。通过选修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自学医学本科教材,参加查房、会诊等方式,补充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不足。使药师适应工作方式,强调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在实践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药学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已体现出一定的效果,临床医师能够接受药师的合理化建议,患者也愿意将用药的感受告诉药师,并主动向药师咨询有关用药的问题。
3.3 深入临床,参与合理用药
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药师用自己独有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发现和解决患者的用药问题,从而保证药物使用获得满意的结果。内容包括:通过参加查房和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协助医师合理选用药品;对重危患者进行用药监护:对个体化给药的患者进行监测:对联合用药提出有效建议;对新药初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参与老、幼、孕妇等特殊患者的用药方案设计;参与危重患者的会诊和抢救;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开展药物流行病学调查。如在查房中发现1位肺部感染患者,连续静滴左氧氟沙星近1个月,10 d前加用炎琥宁静滴,但,临床症状并无太大改善,经临床药师讨论,认为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有引起二重感染的可能性,在与医生沟通后,停用左氧氟沙星,改用氟康唑静滴,2 d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患者很快病愈出院。通过这些措施缩短药学人员与医生、患者之间的距离,把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这种药师深入临床,参与用药全过程的服务模式,可以增加医药间的联系,改善以往医生仅凭经验用药的习惯,帮助临床医生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最科学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合理用药。
3.4 开展药学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