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专业现状分析改革措施一、对生物专业的认识
生物技术是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以人们意志设计,对生物或生物的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品为社会服务等。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教育的目标放在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上,以期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生物学教育意义重大。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认识。近些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生物教学与发展现状
在199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物有关的科目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到1998年,调整生物学科,设置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再到2012年的重新调整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态学、生物工程。1998年之前,全国生物类专业本科招生规模较为稳定。自2001年之后,生物学科的发展带动了生物类专业的招生人数,由于扩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05年招生趋于平稳。生物技术专业近年来就业率持续走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资源欠缺、教学质量下滑。在2002年全国性大学扩招后,生物专业也不例外,招生规模讯速扩大,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短缺,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也使得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资源欠缺,特别是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实验设备与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些都对高校的教学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保证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目前高校生物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2.高校对于生物专业的专业定位不明确。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置了生物专业,但对其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却不明确。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何区别、如何定位专业发、培养目标和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都是高校生物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3.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衔接问题。生物专业本科教学与研究生的培养之间的衔接有很大问题,不利于学生的继续深造,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而且不利于生物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
4.教学内容急需更新。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急速膨胀,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而目前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学分和学时都是十分有限的,并呈压缩的趋势;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哪些内容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科学的进展,学科的知识体系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应如何更新,已经成为高校生物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改革措施
1.观念的改变。教改成功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观念。教改首先是改变人的观念和认识,然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对于参与高校教学改革的人来说,接受有关的教学理论,了解新的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的。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是构成这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最精彩的内容之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告诉学生生物学的结论(科学中静态的部分),而不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科学中动态的部分),学生就很难真正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它的全貌。我们也很难实现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目标。
2.应用教学辅助设备,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不断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用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完善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种资源整合优化。由于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的切换使学生置身于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教学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画和视频内容,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容易掌握和巩固新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实际应用是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3.教与学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性。生物技术概论内容涵盖面广泛,但教学时数有限;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将所有内容都进行精讲是不现实的。因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可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同时,辅以某种形式进行,多可以分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或者以正反两方的形式组织辩论,或者以小组形式选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并且充分发挥了其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4.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现如今,许多高校生物专业只凭借期末考试进行考核,忽略了生物专业的实验性与操作性。为此,各高校应该实施综合考核方案,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将课堂讨论、辩论、回答问题等都作为平时成绩,同时根据平时章节安排、布置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开阔学生视野。这种考核方式的变革,在增加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5.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虽然许多高校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但实际上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还是不明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用更宽广的眼界,切实把握好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处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上,注重培养“有知识、有技术、懂业务、会管理、会开发,并有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加强学生专业课试验设计与操作能力、结果分析与整理能力、文献查询与消化能力、生物产品的研发能力,努力将实验内容、学位论文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姚忠庆,王德斌.我国高校生物专业教育发展的脉络与现状.2007.
一、2015年高考生物学科考纲解读
1考试内容和课标要求一致
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修的3个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生态与环境》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考纲划定的考试内容涵盖了必修1、必修2、必修3和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3《现代科技专题》共5本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理念,特别突出能力考核,能力立意明显,在兼顾学科基础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考核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2侧重科学素养考查,联系实际,关注STS
考纲中明确规定,命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简称STS)的协调发展。
3考查四种能力,涉及82个考点和26个实验
考纲中明确指出,考试的能力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理解能力,二是实验与探究能力,三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四是综合运用能力。考试内容包含3个必考模块(67个考点)和2个选考模块(15个考点)共计82个考点,对考点的要求掌握程度分为Ⅰ级和Ⅱ级两个层次。Ⅰ级要求对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出的相对简单的情景中识别和使用它们,与课标中的“了解”和“认识”层次相当;Ⅱ级要求理解所列知识点和其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能够在复杂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与课标中的“理解”和“应用”层次相当。各册教材考查能力要求和内容重点如下:
(1)必修1的21个考查内容中,有4个Ⅰ级,17个Ⅱ级。Ⅱ级要求主要落在细胞的结构、代谢和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其中细胞的代谢最为重要,而光合作用的过程、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为重中之重。
(2)必修2的22个考查内容中,有5个Ⅰ级,17个Ⅱ级。除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人类遗传病3个知识点外,其他全为Ⅱ级,其中细胞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等知识点最为重要,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的区分度在此部分内容中体现得更加突出。
(3)必修3的24个考查内容中,有8个Ⅰ级,16个Ⅱ级。Ⅱ级要求的重点在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神经、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上。
(4)选修1只考查“微生物的利用”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两个专题。
(5)选修3有5个专题,但基本上只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其中“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重点。
(6)对26个实验考查要求参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能力要求“2实验与探究能力”,即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表中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原理、方法,学会分析、判断,还能进行简单的探究。
总体而言,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新课标要求吻合,体现了高中生物教材和课程对当今中学生物教学的要求。从“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看,重点放在“理解”和“应用”两个层次。试题的素材多为来自生活、实践和与社会发展、生产较为密切的新情景、新材料,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大量的试题以实验情景设计,今年考纲中必考的实验也比大纲版多了,大纲版考查14个,重点考查4个,而课标版考查26个,反复考的有6个。从近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均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并结合当年试题进行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备考。
此外,考纲对“生物考试内容”表中3-1(2)其他植物激素的要求掌握程度也由“Ⅰ级”改为了“Ⅱ级”。类似这样的新修改内容和要求部分,很有可能在今年试题中出现,教师要在复习中多关注。
4试题类型、数量、赋分与大纲卷相比略有增加
理科综合全卷总分还是300分不变,但是生物试题的题型、题量和总分与大纲卷明显不同。课标卷的生物试题由6个单项选择题、4道非选必做题和1道非选选做题组成。单项选择题分布在I卷的1―6题,每题6分,共36分;非选择题中的必做题分布在II卷29―32题,共4题39分;非选择题中的选做题分布在II卷的第39、40题,要求选做其中1道题,赋分15分。课标卷生物试题总量比大纲卷增加了2道题(1个单项选择题和1个选做题),总分由原来的72分提高到了90分。
二、近年来课标卷试题特点和高频考点
1正误判断型选择题的分布明显增多,重在I级能力考查
下表统计了近4年全国课标卷两套试卷中以正误判断形式出现的选择题题号:
生物Ⅰ卷(选择题)考查能力要求在Ⅰ级水平,重点是对必修的3个模块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进行识别、区分和解释。
2非选择题中部分探究和实验分析类试题增多,多为II级能力测试
从上表可见,近两年课标卷的非选择题中,实验分析和探究的试题明显增多。
3非选择题中的两个选做题难度有差异
两个选做题题号为39、40。第39题出自选修1,多为微生物实验原理、操作及观察方法和分析,偏向于感性认识,容易得分。第40题出自选修3,题目情景多来自于现代高科技题材,偏向于理性思维的考查,难度略大。建议学习基础弱一些的非示范性高中,争取创造条件开设选修1课程,做过微生物培养和分离实验的考生,选做第39题得分率会更高。
4高频考点集中在5本教材的5个板块
根据近三年课标卷高考试题考点(详见表1)统计分析:生物试题题量不多,相对集中在细胞、代谢、调节、生态和遗传5个板块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中。高频考点集中在必修1的“细胞的代谢”、必修2的“遗传基本规律”、必修3的“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选修1的“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选修3的“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三、2015年高考备考建议
经过第一轮系统复习后,考生对教材和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理解,但是对考点及其测试要求不是很明确,进入第二轮复习后,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要求,帮助学生抓重点,提高解题能力。从以上分析来看,选择题以考查理解能力为主,常附有图表信息,重点考查考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对图表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非选择题多为实验设计和分析说明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综合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
建议第二轮复习分7个专题进行:选择题专题、实验题专题、细胞专题、代谢专题、调节专题、生态专题和遗传专题。前2个专题是题型训练,后5个专题是重点板块知识的重构与整合。
1先做两类题型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选择题。生物选择题全都是单项选择题,很多学生不愿多花时间审题,错选、误选的情况不少。近年高考的选择题常考内容有:细胞结构、功能的辨析,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分析和判断,生态、免疫、内环境等重要概念区分以及遗传变异类型的推测算等。试题特点是题干短、文字少,有的还附图表,图表中隐藏着解题信息。如是实验题,通常附有数据表格、曲线或装置图、结果图,要找准“题眼”,学会“破题”,明确题目考查的目标知识点。生态题多是几个相关概念或现象的描述,要求考生养成慢读、细审、深思后作答的习惯。
(2)实验题。实验题是高考的重点题型。考纲要求考生能独立完成17个实验,考试说明指出要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即简单验证、观察、分析和处理,初步探究和简单评价、修改等。解答实验设计题要注意“6依托”,即细心审题、原理分析、材料分析、变量分析、结果分析和正确表达。
近年高考常见的实验题有4类:实验分析题――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验方案,分析其中的步骤、现象、结果,作出解答;实验方案纠错或完善题――对实验方案中的错误或不完善处进行改正、补充,使实验方案趋于完善;实验设计题(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有关的综合类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涉及代谢、遗传和生态相关知识。
考试说明中要求考查的实验有5类:观察实验6个,包括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减数分裂;模拟实验3个,包括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模拟尿糖的检测;探究性实验7个,包括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调查类实验1个,即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验证类实验2个,包括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以及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观察类实验中,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常考(如2014年课标Ⅱ卷题4,课标Ⅰ卷题4,江苏卷题15,上海卷题21等);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如2014年课标Ⅰ卷题29)也有考。可见,这3个实验是考查热点。观察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需要使用显微镜,有关显微镜操作和装片制作、观察方法是复习的重点。
探究性实验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明显增多,尽管多数探究试题并非全程探究,而是部分探究。实验分析类试题也多是选择实验的某个环节,要求考生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操作等作出相应解释。学生解答这类实验试题常见的错误是实验设计科学性不够、无法区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对照实验设计不严谨,对实验观察方法和分析不到位。教师要应用“假设―演绎”的思路方法,从研究性实验设计的基本环节入手,引导学生自行思考、分析、描述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复习相对简单,重点是牢记生物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验证和绿叶中四种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尤其是理解鉴定试剂的使用方法和特定的颜色反应机理。
模拟实验和遗传病的调查在课标卷中很少出现,复习时可以淡化。
2再做5个重点内容的专题复习,重构板块知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重点板块知识的复习,主要是帮助学生重构知识框架,加强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明晰容易混淆的考点,避免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参照考纲和考试说明看书,特别是薄弱学校及学困生,复习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花在教材阅读和分析上,重视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只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记忆主干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如选做题内容主要出自“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工程”3个专题,可以将这3个专题的知识整合为图1。
3巧用高考真题、仿真题进行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题感和节奏感
在理科综合考试中,考生应试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知识掌握不全、记忆不劳、推理不畅;二是考试过程中遇到新题型、新问题、新情景,心慌而解题不快;三是物理、生物、化学三科的做题时间安排不当,没能做好、做完。对于每个考生来说,如何科学分配好答题时间和顺序,遇到问题如何化解,都要根据一次次的模拟考试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Majors》
A.理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力学类、电子信息类、心理学类等。
B.工学类:矿业类、地质类、机械类、仪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兵器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
C.农林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林学、园林、森林保护、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
D.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
E.管理学类: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图书馆学、档案学等。
F.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保险学、贸易经济、金融工程、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G.法学类:法学、理论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教育学、外交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学。
H.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I.军事类测量工程、车辆运用工程、船艇指挥、弹药工程、导弹工程、导航工程、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很多同学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和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科学水平;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理科和工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由于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更得心应手。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注意兼顾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要注意管理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部分专业在招生时更侧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来说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也在持续增加,那么相应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理工科专业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趋饱和”的方向发展,因此,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再加上近年来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面对这样的状况,理科生们要想在本科毕业时轻松顺利地就业,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理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对于理科生来说,专业是其核心竞争力,甚至比学校的名气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专业技术性更强
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培养的内容技术性强,行业的社会分工非常明确,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将来主要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论是行业内的龙头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招人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院校行业性更强
任何一个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不论是综合型理工科院校(重庆大学,电力、建筑、制造工业)还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层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文行业)、昆明理工大学(资源行业),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确的行业背景。因此,这些院校的相关工科专业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业需求,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专业培养能力。必须指出的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将来转型的机会更多,不论是考研换专业,还是从技术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转型。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难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以至于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理工科学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
3.专业更利于就业
论文摘要: 优势富集效应是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扩大而产生的更大级别的优势累积,是一种全新的起点发展理论。优势富集效应的特色突显,低成本发展诉求及相关资源进化的累加和适应趋势启示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立足自身传统与优势,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才能形成特色。
论文关键词:优势富集;地方高校;办学特色
“富集”一词最早应用于生物学,指一种级数发展。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生物富集。譬如农药滴滴涕,散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通常为3×10-12,当降落到海水中为浮游生物吞食后,其体积浓度可达4×10-8,富集了1.3万倍;浮游生物被小鱼吞吃,小鱼又被大鱼吞吃,大鱼体内滴滴涕浓度可增加到2×10-6,一下子又富集57.2万倍。“富集”概念经由同济大学王健教授的借鉴创新,形成了优势富集效应理论体系。
所谓优势富集效应是指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扩大会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优势富集效应具有普适性,是先者生存——发展的普遍规律,群集现象——世界的非等值分布和微量演变——随机进化中的裂变理论的集中体现。系统内部和外部扩张需求的低成本发展策略以及相关资源进化的累加和适应策略是形成优势富集效应的深刻动因。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优势富集效应理论最具魅力的地方就是,它揭示了一种可操作性的生存和发展策略——突显,泛指从大片匀质背景中脱颖而出的现象。突显的形式千变万化,最典型的是速度突显和特色突显。
一、 优势富集效应下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
“特色”本义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指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色”指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引申为特质义。特色是着眼于同类事物的独特差异性,是比较意义的产物。所谓高校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优势富集效应理论赋予了办学特色新的内涵和意义。在优势富集效应下,速度突显和特色突显是进入优势富集效应的最有效形式,领先战略无疑对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清华、北大之所以能领先于全国的大学,就是因为其一开始已经领先,在随后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优势不断富集,优秀人才的蜂拥汇集和成功的示范效应以及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等形成了一种良性共振——领先者成功”。但在速度突显丧失的现实环境下,特色突显则是后发者进入优势富集程序,形成优势、打造特色的关键所在。
优势富集效应形成的深刻动因是低成本的发展策略要求,这既是系统扩张的内在需要,也是当前高等教育客观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放弃原有特点和优势,从新的起点另起炉灶打造办学特色,显然不符合优势富集效应形成的发生机制。因此,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大学办学特色必定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累积形成,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发展的方向不能任意改变,是继承性与稳定性的相互统一。同时,办学特色又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必须是在比较意义上的区别与不同,并且这种区别能够转化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比较优势,是独特性与优势性的相互统一。
优势富集效应是起点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产生的更大级别的优势积累。优势富集效应中的这个关键过程环节要求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要立足优势,不断突破传统,开拓创新,才能积累更大发展优势。因而办学特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着眼于大学的发展前景和战略规划”,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这要求高校随着时代进步和环境变化发展,赋予办学特色以新的内容,创新发展,是发展性与创新性的相互统一。
优势富集效应的趋向常常是匀质状态的破坏,某种微小的优势一旦进入富集程序,便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优势富集效应下,办学特色的形成更加突出强调对均衡状态的打破。大学办学特色尽管体现在方方面面,但市场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求,后发者必须采取“反木桶战略”,采取差异化竞争发展策略,在特色办学进程中必须要选准突破点,既可以是学科建设方面的突破,也可以是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既可以是人才培养的领先,也可以是服务社会的提升。总之要集中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某一方面优势,保障能够进入优势富集程序,进而推动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可见,办学特色是集中性与有限性的相互统一。
办学特色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元。一般认为,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办学定位是办学特色的方向,学科建设是办学特色的标志和根本,人才培养是办学特色的最直接体现,师资队伍是办学特色的关键,校园文化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
二、 优势富集效应下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必然性[HS)]
根据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和管理隶属关系,高校可分为中央管理高校和地方管理高校。所谓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地方,以地方投资建设、管理为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的高校。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力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的理念有两大新的要素,一个要素叫做质量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另一个要素叫做特色发展,是根本发展。所以,要用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促进大学的发展,这被认为是新的发展观”。特色办学成为地方高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优势富集效应深刻认识到“抢在对方之前占领市场的极端重要性”,因而,特别强调起点的超越和第一时间的速度突显。领先者的优势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占有的优势。在计划经济管理时代,行政主导模式下教育资源不断向重点高校倾斜,重点高校的发展得到了速度突显的大好时机,优势得以不断富集,率先抢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制高点。相比部属重点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已经丧失了“速度突显”的关键时间节点和有利环境,普遍存在办学历史不长、资金经费相对短缺、办学实力不够雄厚、区位优势不够明显的劣势。因而,对于错过第一时间的地方高校而言,必须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另外的“起点”上的微小优势。特色发展显然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进取策略,能够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发展。
其次,“突显——优势富集”发展模型最惨烈的结果,往往是对其他历史可能性的封闭。历史一旦选择了这条河流,其他可能的岔道便被封闭了。在经济上,成功的领先战略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抗拒性。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重点高校已率先占据大量教育资源,在许多领域优势富集,形成了发展优势和特色。这对地方高校而言这种发展模式显然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模仿性。后发者的跟随与模仿不仅需要付出高昂的发展成本,而且容易失去战略个性发展的机会,甚至有可能造成特色发展的泛化和同质化,难以在各领域各层面协调发展,形成不同办学特色。因此,地方高校规避高校传统发展模式,选择基于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发展之路,才是形成优势富集、特色发展的捷径。
再次,从本质上看,优势富集效应所揭示的是一种低成本的发展观,由于起点领先会带来链式反应,而起点的微小超越又往往是低成本的。优势富集效应其最深刻的动因来自于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扩张需求。低成本是优势富集最初的动因,利益附加是优势富集效应的催化剂。例如,浙江义乌出现了颇具规模和特色的小商品市场,全国的小商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就会群集而来,形成利益附加,这从而进一步引导了全国小商品资源的集中,规模效应便会凸现,带来更大的利益附加,发展更加壮大,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励的今天,地方高校全面超越领先者显然无法实现。因此,选择特色突显、特色发展无疑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发展策略,地方高校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明确定位、确立优势,并在优势基础上不断进行利益附加扩张,能够形成鲜明发展特色,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这既是现实环境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协调竞争、整体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竞争态势以及国家战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不断推动高校走特色办学之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理性和多元化,既需要专门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对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并越来越多样化,需要高校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之间为谋求生存与发展空间,竞争日益白热化。这表现在:第一,竞争自主性增强。教育资源配置日益市场化,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计划管理的色彩正在逐渐消退,正在从社会边缘不断走向中心,这要求高校必须要积极主动参与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竞争。第二,竞争对手日益增多。从2000年至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从1 041所增加到2 305所,10年间增加了1 264所高校,增幅巨大,且新增普通高校绝大多数为地方普通高校。第三,竞争强度日益加大。在竞争主体方面,近年来,教育资源在行政主导下,日益流向中央和地方重点发展高校,优势富集效应下强者愈强,地方高校竞争发展难度加大。在竞争客体——教育消费对象方面,据学者预测,2010—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不断减少,呈下降趋势,生源竞争日益加剧;同时,企业等社会其他教育消费者对大学提供的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会服务市场领域争夺激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在我国高校办学特色正处在分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的内在发展需求和社会需要以及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使得地方高校在缺乏“速度突显”的环境形势下,必须寻求“低成本”的发展策略,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特色办学,打造核心竞争力。
三、 优势富集效应下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路径选择
(一) 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必须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
教育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社会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不均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永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策略。“后发者的突显,其决定性的策略应是‘反木桶理论’”,对于一个积极争取的后来者,必须具备特别突出的优势。特色突显在形态学上又可称为“点突破”、“峰顶论”,它是相对于综合优势而言的单项优势,相对于整体系统而言的要素突显。某种优势一旦形成,原先的弱势也将转变为优势,这不仅是“一俊遮百丑”,更是一种牵一发动全身的结构重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实现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限于自身实力水平的限制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首先,要明确办学理念,这是指导特色办学的灵魂。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它容纳了办学者对学校独特办学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的创新思考,规范学校办学活动和行为,使学校在特色办学道路上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明确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和方向是特色办学的“指南针”,这是特色办学首先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办学定位明确“办什么样大学”的问题,在现实发展策略的选择上必须有所侧重、科学选择,地方高校必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方向、服务社会面向等4个层面考量,明确办学定位和方向。地方高校应牢固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战略发展思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优势的重点领域,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整体跨越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服务地方的原则,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布局,突出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解决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大力进行应用研究和科技转化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学科建设为例,地方高校在发展基础、学术底蕴上与重点大学相比,在整体上无竞争优势可言。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任何大学不可能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做到最好。诚如美国教育家、科学家田长霖所指出的:“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有所发展,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学科上有突破。”尽管在学科建设方面地方高校无整体竞争优势,但在某些学科或学科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必须实施“扶强战略”,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传统优势,凝练学科方向,设立学科“特区”,形成“峰状突显”,培育和造就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富集效应才能不断导入,进而引领、示范、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形成学科建设的特色。
(二) 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必须要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
办学传统与优势是形成办学特色的突破口,确立与发展办学传统和优势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系统的扩张性暗示的是进化的低成本策略,正如对自然选择来说,较之于从一片混乱无序之中重新开始形成大团新的原生质,显然不如将现存的单一细胞形成生物要容易得多。”优势富集的“低成本”发展策略实质是要求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办学传统,选择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特色办学之路。高校确定办学特色目标、建设办学特色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认识办学传统、发挥与创造办学优势的过程。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都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通过继承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优势,并与现实的外部办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逐步形成学校独特而有价值的办学特色。
山东理工大学是地处淄博的一所地方高校,坚持立足自身“以工为主”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以服务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为契机,主动对接山东省“一区三带”发展战略,围绕淄博市重要工业基地、经济强市、文化大市建设发展需求,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支持和培育创新团队,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分层次、有重点实施学科建设规划与建设,相继组建了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农业装备工程、空间信息与交通、先进材料、生物化工、电气信息等六大学科群,逐步实现了学校学科链与山东制造业七大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在农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交通运输、电力电子、生物工程、矿物资源、材料科学、产业经济等领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因此,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必须科学分析,梳理办学传统,找准自身优势,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采取“低成本”发展策略。不顾现实发展现状“另起炉灶”去追求办学特色或盲目上马所谓办学特色“大项目”,不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 地方高校特色办学必须立足地方和区域社会发展
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应有的基本职能。优势富集效应中利益附加和适应是优势富集效应的催化剂,“当一种新的产品、新的机制、新的权力、新的组织一旦确立,周边的相关资源便会迅速发生适应性变化”,发生连锁反应,产生显著的“自动催化”作用,带动相关资源的不断富集。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从社会“吸取营养”,与社会协调发展。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高校发展越来越受资金等教育资源的制约。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已不是局部的阶段性权宜之计。如何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社会单位的合作,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应当成为地方高校牢固树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应当成为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长远战略。地方高校地处区域、地方,与其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地方高校只有首先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科技智力支持,才能“催化”地方政府和单位对高校发展的“利益附加和适应”,才能谋得更多资金、土地、人力、政策等社会资源,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推动自身发展,形成办学特色。
罗永章是山东栖霞人,1985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7 年到美国留学,先后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并获得了美国生物化学系博士后学位。1999 年11月,罗永章回国,在家乡山东组建了生物工程股份公司,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开始了创业生涯。
由于工作的关系,罗永章常到北京办事。有一次,罗永章到一个朋友家里串门,在那里认识了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海霞。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的海霞是1994 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凭着她的特质和勤奋,海霞很快就成了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的播音新星。罗永章在美国就看过海霞主持的《中国新闻》,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他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播音员,从此《中国新闻》成了他每天必看的节目。后来,由于人员调整,海霞离开了《中国新闻》,这让罗永章好一阵失落。
海霞一进门,罗永章眼睛一亮,一个常在电视上露面的人活生生地站在了自己的面前,眼前的海霞远比电视上要显得年轻,一副清纯学生的模样。海霞说话很风趣,两人很快没有了陌生感,就如同老朋友一样,尽情地开着玩笑。罗永章以前给人的印象是一副学者气质,本不擅长这样的谈话,但在海霞的感染下,他的话也不知不觉地多了起来,两人在客厅聊得不亦乐乎。海霞对罗永章海外留学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不停地问这问那,一直到朋友喊他俩吃饭,两人还意犹未尽。吃完饭后,海霞有事要先告辞,罗永章居然不自觉地像老熟人那样去送她。罗永章回来后坐在朋友家的沙发上发愣,似乎还没有从刚才的谈话中醒过来。这时,罗永章的朋友猛地一拍大腿:“哎,永章不是还没有女朋友吗?海霞也没有男朋友,我看,你们俩还真般配。”朋友的话让罗永章有些不好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年龄比海霞大很多,有点担心,但朋友一个劲地说没问题。出乎他意料的是海霞也答应和自己交往,这下罗永章高兴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的关系正式确定下来。
罗永章和海霞相恋了。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两个人的面前,那就是两地分居。罗永章所在的公司在青岛,一切才刚起步,要抛下这一切,很难下这个决心;而海霞呢?作为一个播音员,进入中央电视台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如果仅仅为了家庭生活,就让她从顶峰走下来,那真是过于残酷和自私了。面对这样的难题,罗永章异常的苦恼,一边是刚起步的事业,一边是挚爱的女友,哪一样都无法舍弃。
在进退两难之际,罗永章上了崂山散心,他见很多游客拿着签欢呼雀跃,都说:“准,准。”他的心也动了。都说恋爱中的人是最软弱的,罗永章22 岁时就敢抛弃一切独闯美国,现在却对自己的事业、家庭举棋不定。他也随着游客求了一个签,上面写着“追随心去”四个字。在那一刻,罗永章释然了:追随心去!不就是让自己追随着海霞吗?
罗永章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海霞,这让海霞十分感动,本来,她已经打定主意追随所爱的人到青岛的,没想到罗永章先她一步作出了决定,而且那么为自己着想。
就这样,一对有情人在北京相携相伴了。
夫妻相重,在事业和家庭间行走
罗永章和海霞结婚后,在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教授,新的家庭生活开始了。两个人都是大忙人,罗永章由于工作能力强,肩上的担子自然就重,常常忙起来就无法回家,而海霞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的作息时间毫无规律。通常,罗永章在家休息的时候,海霞在台里忙着准备节目,而等到海霞下班了,想和丈夫享受家庭温馨的时候,罗永章却在上班,两人常常是你走我回,夫妻俩的交流只有靠留言或者短信来进行。面对这种情形,夫妻俩不由得打趣地说:“我们这和两地分居有什么区别呢?这大概是世界上距离最近的分居吧?”
夫妻俩的聚少离多,也会派生出一些烦恼,有时,朋友间的聚会都是成双成对的,但他们俩却很少能配成对,以至于有些朋友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夫妻。对于这样的日子,罗永章也有了些想法。有一次,他因为家务耽误了一个外事工作,同事们打趣地说:“罗教授,你的研究价值千金,怎么会被柴米油盐这样的小事拖累呢?”善意的玩笑让罗永章决定和妻子好好谈谈。他对海霞说:“我好歹也是中国最好学府的骨干,现在几乎成了你的管家了。这样下去可不行,你是不是好好想想你的工作?”海霞还没明白丈夫的意思,罗永章说:“你难道不能换个工作吗?教书、做幕后都可以呀。”海霞立刻摇着头说:“那不行,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我的事业,你别打这主意。”罗永章说了自己的烦恼,海霞逗趣地说:“你嫌事业,我还嫌你没情趣呢。我们谁也别指责谁了,还是想着怎么协调吧。”一句话,说得罗永章也笑了。
在罗永章手机里保存得最多的就是海霞的短信,凡是带有感情倾诉和亲昵的话语,他都舍不得删掉。有一次,他不慎把手机丢失了,急得他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不停地拨打电话,想恳请拾到他手机的人能还给他。同事们不解地说:“算了吧,再买个新手机就是了。”他们哪里知道罗永章根本不是心疼手机,而是在乎手机里的短信。后来,手机终于被人送了回来,他才松了口气。
罗永章知道妻子的工作是个劳心劳力的活儿,虽说新闻只需要播出半个小时,但这半个小时要面对的是全国亿万观众的检验,再加上中央电视台的规格和地位,这半个小时容不得半点儿差错,因此,精神压力可想而知。海霞虽说已经是个老资格的播音员,但每次上节目也不敢掉以轻心,每次回来都是筋疲力尽,一进门就倒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做。每当这时,罗永章都会为妻子泡上一杯奶茶端给她。
平时只要他在家,总是把家里能做的事都安排好,不让海霞操半点心。要是碰到两人都在家休息时,就是罗永章大显身手的时候。因为他曾留学海外,对各国的美食都有涉猎,而海霞却是一个典型的好吃佬。每当她睁着惺忪的睡眼起来时,就能听到厨房里传来一阵叮当的响声,她就知道那是丈夫在为她忙活着。她走进厨房,看见罗永章系着大围裙,蛮是那么回事地忙活着,便笑道:“没想到,我还嫁了个大厨呢。”罗永章没有停下手里的活,摆着手让她快出去,别在这里碍手碍脚。海霞这时就会哼着歌,轻松地走到客厅里,喝着丈夫早已给自己调好的饮料,准备好好享受一顿大餐。
等到一切都摆弄好了,罗永章举起酒杯对妻子说:“好了,该享受了!”但此时,海霞都会欢笑地打断他:“不行,我是这家里的女主人,这话应该我说。亏你还是留过学的,不知道餐桌上的礼节是要听女主人的吗?”罗永章每次都举手作投降状说:“好!一切听女主人的!你就宣布吧!”
海霞是一个公众人物,走到哪都不免引人注目。有时候,罗永章想和海霞一起逛逛街,但海霞很容易被人围观,而罗永章的时间也很宝贵,不能这样长时间地被围堵,他自嘲地说:“娶个名人当老婆可真是受罪啊!”后来,再和海霞逛街,两人总是小心地不被别人发现,进店买东西都是海霞在外面等,罗永章进店快速解决,这样的逛街虽无乐趣可言,但好歹是一种休息。
琴瑟和谐,家庭温馨,事业得成
罗永章和海霞都是强势人物,每个人的事业都是生活音符的强音。这样的家庭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争吵之中。罗永章是个大度的人,从不因为自己是著名的学者就处处压妻子一头,相反,在很多时候他都主动礼让,处处为妻子着想。
海霞对于居家的清洁有着近乎洁癖的要求,而罗永章在这方面却有些不拘小节。因此,提醒他注意衣帽整洁和打扫卫生就是海霞的主要工作了。对于妻子的唠叨,罗永章没有半点厌烦,相反还乐意按着妻子的嘱咐去做。有时,妻子急着出门上班,他都会喊住她,蹲下来帮她把皮鞋擦干净。有一次夫妻俩去旅行,在旅馆里,海霞因疲劳早早地睡了,而罗永章却找服务员借来电吹风,仔细地把海霞因下雨打湿的鞋子吹干。等海霞醒来后,所有衣物都是干净的了。
海霞比罗永章要小十来岁,自然有些恃宠而骄,有时夫妻俩闹些小别扭,海霞赌气不理他,罗永章也不辩解,只是小心地为她掖好被角,然后再去为她泡杯奶茶,看着丈夫如此有耐心,海霞的气也消了。
对于丈夫,海霞常觉得自己愧疚太多。有一段时期,罗永章因为忙,胃口不好,医生叮嘱海霞要让他多吃些养胃的东西。海霞知道丈夫长在海边,喜欢吃田螺,于是特地去买上好几斤。在挑选田螺时,她特地花上大价钱挑选全部拇指大小的田螺,因为太大不好入味,小了吃起来麻烦。买回田螺后,为了洗尽田螺内的污泥,她把田螺放清水里养了两天,每隔1小时就要换上一遍水,还根据别人教的经验,在水里滴上几滴香油。然后转遍了北京的花市,买回一种叫紫天蓝的植物叶子,除去田螺的腥味。当罗永章香甜地吃着妻子炒的田螺时,他没想到这样一种简单的美味,是经过了如此繁琐的工序才做成的。
罗永章是个有事业心的人。他在清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教,并参与“百人计划”,担任责任教授,每一项课题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里观察和分析。罗永章的能力海内外有目共睹。2001 年,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海霞却怀孕了。对于这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罗永章欣喜不已,毕竟,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也该做父亲了,但一想到自己的工作刚刚起步,要是在这时有了孩子,那自己的工作岂不是要受影响?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踌躇。罗永章和海霞商量说:“海霞,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在我的目标没有实现之前,是不是暂时不要孩子?”罗永章的决定让海霞很难接受,毕竟孩子是两人爱情的结晶,怎么能说不要就不要呢?她不同意罗永章的意见:“你的事业什么时候才是头呢?你现在已经是教授了,这难道不是事业吗?现在我们已经过了生育的黄金年龄,如果再拖两年,说不定到时候想要也要不上了。”罗永章说服不了妻子,两人的关系因为生孩子而陷入了僵局。
罗永章是通情达理的人,他仔细地想着妻子的要求,也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是应该有个小生命为家庭生活增添一些情趣了,于是,他对妻子说:“你说得对,事业还可以争取,不过,等孩子生下来,你可要全力支持我发展事业呀!”海霞笑了:“这你可以放心,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成功呢?”
海霞怀孕后,暂时从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岗位上离开了,在家安心休养。为了不打扰罗永章的研究,她本想回到郑州老家去休息,但罗永章说什么也不同意:“让你离开我的视线,我工作起来也不安心,你就在北京呆着吧。”虽说妻子不让自己多操心,但生孩子毕竟是大事,他又怎么能放心得下呢?只要能放下手中的工作,罗永章必定会在妻子的身边陪伴着,有时在工作之余,他也会向同事讨教带孩子的经验,惹得同事都打趣说:“罗教授还真打算当罗保姆呀?这可是高学历的保姆呀!”
海霞也知道丈夫的心时刻都在工作上,因此,每当罗永章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她总要想方设法地把话题往丈夫的工作上引。虽说海霞对这样的理论听不懂,但每次让罗永章为自己讲解,就可以让丈夫在不工作的时候也把思维停留在研究上,不至于因照顾自己而中断思考。这样的方法的确有效,罗永章从没有因为要陪妻子而耽误工作。
终于,孩子出生了,罗永章也松了口气,他把自己的家人接到北京来照顾妻子,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在单调的工作中,妻儿的照片就是他最好的安慰。每当他感到疲惫时,他总要看看设计成电脑屏保的妻儿照片,以此来放松。到出差时,只要得空,他就会打电话回家,只想听听孩子的哭闹声和妻子的叮咛,而海霞每次在丈夫进屋时,总要逗儿子说:“欢迎爸爸回家了。”天伦之乐荡漾在温馨的小家之中。
2003 年,罗永章的事业到了关键的时刻,他研制的新药从药物设计到制造技术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成功地解决了血管内皮抑制素的高浓度、大规模复杂性难题,具备了千克级生产能力。
罗永章成了著名科学家,一个男人所拥有的名利他都拥有了,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还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一位出色的妻子。海霞没有活在丈夫的声望之下,在自己的领域内,她也在不断努力。孩子1岁之后,海霞又回到了阔别多日的播音岗位,观众们发现,除多了一份母性的成熟之外,海霞依然是那个干练的播音员,她依然端庄、靓丽和亲切。
2004 年,在全国观众参与的投票选举中,海霞获得了“观众喜爱的新闻主播”第一名,她主播的《新闻播报》获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电视播音一等奖,《晚间新闻》获中国广播播音学会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