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投资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6]付珍妮、李秉成,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投资内部会计控制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08):28-30。
纸上“治理”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IT治理的定义和解释基本上是围绕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ISACA)的概念:一个指导和控制企业关系与过程的结构,它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实现企业目标同时又平衡在IT与相关建业务流程和组织流程中的风险。基于这个定义,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和控制协会下属IT治理研究院提出了“信息及技术控制目标”(COBIT),将信息系统的管理划分为四个部分,从信息系统规划和组织,获取和实现,交付和支持到监控覆盖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在此基础上,提出34个需要控制的IT管理流程和333个控制目标。这些具体控制目标为IT审计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企业建立企业内部IT控制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投资、技术。流程,组织等各个方面由于IT嵌入而导致的企业业务失效,法律遵守等方面的问题。
从目前中国企业的DT应用发展历程来说,从控制目标和审计的角度引入了IT治理的思想和概念,对拓展企业肝管理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COBIT本身覆盖了商业组织中IT生命周期中涉及的所有管理流程,但它的不足在于――基于COBIT的IT治理思想给出的是一个结果性、目标性的框架,而对于其中每个需要控制的流程,ISACA的IT治理概念中没有提供具体和可操作的实施方法。这就直接导致企业一方面觉得IT治理是给了一些IT管理控制机制,具有启发性;另一方面又感觉到IT治理过于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和企业具体的IT管理流程的实施结合起来。这是目前企业觉得IT治理离自己的实际需求相距较远,无法有实质性的应用突破的根本原因。
流程第一
在信息系统依赖性特别强的业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审计是非常必要的,但从IT治理的内容来看,中国企业目前需要的可能还是先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IT管理的基本流程,在此基础上COBIT的控制目标就能够有的放矢了。在IT管理方面,国内的企业还处于饥饿向温饱转型,需要实在的管理流程来填补这个空白。
笔者结合在银行和电信系统的咨询项目经验认为,肝治理本身可以有多种认识角度。ISACA提出IT治理是从审计的角度来分析,而对于企业本身,特别是中国企业IT管理偏“硬”轻“软”的特点。更加应该注重如何实现流程化的IT管理,也就是企业应该先去建立这些流程,形成IT管控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再通过COBIT来保证是否达到管理的要求。
分析ISACA提出的COBIT模型中的四个控制域可以发现:规划和组织,获取与实现都属于系统真正产生价值以前,而交付和监督则是系统开始为业务服务的过程。
我们如果换个角度,把前面两个部分看成IT服务的需求,后者看成供应。需求一端,企业需要建立IT投资决策管理流程、项目投资评估流程、IT资源投入的优先控制和资源分配流程。这些基本流程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对IT投资作出正确判断,这是确保在投资决策层面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相一致的关键因素。
在供应这一端,它解决的问题是在获得正确投资决策后,如何确保在IT方面的投入能够真正为企业的业务部门产生价值或者提供增值服务。在这里需要强调,IT方面的投入不仅仅指项目投入,还包括系统上线后的运营和维护。
Garnter研究表明,企业真正用在具体项目上的花费只占企业整个IT投入的20%,80%在于系统的运营和持续改进。显然,在供应这一端,企业需要更加完善的IT服务管理流程来确保间的投入真正转变为企业业务绩效改善。这一企业IT需求链和供应链的思路在银行IT管理建设中尤为突出。
目前,国内银行的IT建设新系统、新项目一个接一个,已有的系统无法满足业务的增长,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进与升级。许多银行的IT管理部门已经改造成面向业务部门的信息服务部门,但是面对业务部门不断提出的现有系统升级要求和未来银行业务发展所需要的新系统的建立,在投资决策,资源分配,项目管理和控制方面容易出现资源、时间上的冲突,缺乏投资评估的管理机制和流程。
有的放矢
基于具体的IT管理现实问题,企业注重基于COBITIT模型的控制目标固然重要,但它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初步对银行IT管控流程实施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需要建立透明的,基于企业特点的绩效控制IT投资决策和实现流程。它针对的不仅仅是IT项目本身,包含整个IT系统的生命周期。在银行的IT管理中,一般都有比较强的技术力量,但是业务部门提出对现有的系统的改进升级往往缺乏有效的流程和指标去判断是否值得花钱去做,这就导致在资源分配,优先级别的确定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这类需求一般都直接关系到现有业务的运行或者银行新业务的展开,导致IT部门或者管理层面在缺乏有效评估的情况下做出判断,IT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费用大量支出,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却并没有得到实现。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权益法;成本法;内部交易;流程
以企业集团为报告主体的合并财务报表,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重大难题之一。如何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股权投资和其他内部交易①的影响,是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关键问题。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取消了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下文简称“基于权益法”)。这意味着,可以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下文简称“基于成本法”)。
现有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研究,主要是基于权益法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股权投资,并且集中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处理,较少考虑企业集团的其他内部交易抵销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进而对企业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带来的影响。另外,基于成本法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研究很少,考虑集团内部交易抵销及递延所得税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因此,本文分别基于权益法、成本法,系统地梳理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其他内部交易的调整与抵销,为贴近合并财务报表实务,提供可视化的编制流程。
一、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一)基于权益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采用成本法核算,按照权益法核算调整后,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其净损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已经全部反映在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项目。所以,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将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调整后的数额,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对应抵销。而且,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要以购买日子公司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
因此,基于权益法编制不同时点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可以区分合并类型(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其内在逻辑梳理成“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如下表1所示:
一般地,按照如表1所示的“流程①”―“流程②”―“流程③”―“流程④”,顺序地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若该流程标示“Χ”,说明不需要编制该流程,按顺序编制下一个标示“√”的流程。
例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编制控制权取得日后当年的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先以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及净损益(流程①),再根据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确认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数额(流程②);然后,将按权益法调整后的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数额、按公允价值调整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数额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进行对应抵销(流程③);最后,将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后的子公司净利润中归母公司享有的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项目进行对应抵销(流程④)。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不论编制控制权取得日合并财务报表,还是控制权取得日后当年或是连续各期的合并财务报表,都不需要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流程①,跳过),从流程②开始,直接以子公司的净损益为基础,确认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财务报表中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数额;再顺序地编制流程③、流程④,对集团内部股权投资进行对应的抵销处理。
(二)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是指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由于采用成本法核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企业合并的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非追加或收回投资时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除子公司分配股利外,并不反映控制权取得日后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及其净损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所以,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只需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
因此,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主要问题是,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数;另一部分是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数。
相较于基于权益法,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不再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核算调整,因而不需要编制表1中流程②。参照上述“表1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梳理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描述如下:
1.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财务报表(同表1中流程①);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子公司,需要以购买日子公司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子公司,不需要此项调整。
2.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类似表1中流程③,抵销数不同);
需要注意,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数,不同于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抵销数,是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进行抵销。对控制权取得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按少数股权比例调整,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权益”。
对于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数:其中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直接并入合并所有者权益,不需抵销;不归母公司享有的份额,应分别按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项目及少数股权比例,编制调整分录,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权益”。具体地:按子公司本期净损益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单独列示“少数股东损益”;按控制权取得日后子公司以前年度累计净损益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未分配利润―期初”;按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资本公积”。
3.抵销内部股权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类似表1中的流程④)。
对于子公司向股东分配的股利,分别按照归母公司、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抵销“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权益”。对于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由于子公司本期净利润中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已计入少数股东权益,故应按照归少数股东享有的份额,调整“盈余公积”。
二、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
(一)抵销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除内部股权投资以外,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发生内部资产购销、债权债务、债券投资等其他内部交易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还涉及其他内部交易的抵销问题。而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债券收回损益等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都会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调整。
1.抵销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以及确认递延所得税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对子公司存在少数股权、子公司向母公司或向其他子公司出售资产(或提供劳务)产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2014年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应按照母公司对出售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同时,也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额或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与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相关的部分进行抵销;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同时调整所得税费用。
因此,需要考虑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抵销以及因确认递延所得税而调整所得税费用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2.抵销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调整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因抵销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包括内部存货跌价准备、内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内部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而需要调整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会对子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调整;当内部交易中的相关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及其导致的递延所得税调整,也会对子公司的净利润产生调整。
因此,需要考虑内部交易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及递延所得税调整对子公司净损益的影响。
3.抵销内部债券投资收回损益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对子公司为发行方的集团内部债券投资所发生的债券收回损益(债券投资成本与发行债券账面价值的差额),虽然会计准则暂未对此做出规定,但是依据经济实体合并理论,应当按照母公司对发行方子公司的分配比例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之间分配抵销。
因此,需要考虑子公司为发行方的公司间债券投资所发生的债券收回损益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
(二)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抵销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会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调整。由于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会进一步影响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抵销,因此,不论是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还是直接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都应该考虑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可能对子公司净损益产生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
所以,考虑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的内部股权投资调整与抵销,首先对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进行抵销处理,并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进行调整与抵销处理。
因此,如果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那么,可以在“表1基于权益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流程”的基础上,重新系统地梳理集团内部股权投资、其他内部交易的调整与抵销的扩展流程,描述如下:
1.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
2.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其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对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
(1) 按公允价值调整子公司财务报表(基本流程①)
(2)按权益法调整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基本流程②);
(3)抵销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基本流程③)
(4)抵销内部股权投资收益、子公司利润分配(基本流程④)
同样地,如果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也需要首先对集团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进行抵销处理,并分析抵销其他内部交易及递延所得税影响对子公司净损益的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子公司净损益,进行基于成本法的集团内部股权投资的调整与抵销处理。
三、综合案例③
2009年1月2日,利华公司支付银行存款7740.18万元从非关联方购入利泉公司90%股权,并对其实施控制。利华公司收购利泉公司的股权登记簿显示: 2009年1月2日,利泉公司的股东权益总额为8360.2万元,其中股本为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239.2万元,未分配利润1055万元;2009年1月2日,利泉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360.2万元,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600.2万元。利泉公司有一项办公楼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为825万元,公允价值为1065万元,该办公楼的剩余折旧年限为25年,其他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
利泉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828.75万元,利泉公司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未对所有者分配利润。2009年末,利泉公司股东权益总额9188.95万元,其中,股本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322.075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800.875万元。2010年4月20日宣告每10股分派现金股利0.5元,并于2010年5月28日实际发放现金股利353万元。利泉公司2010年实现净利润660.75万元,利泉公司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10年末,利泉公司股东权益总额9496.7万元,其中,股本7060万元,资本公积6万元,盈余公积388.15万元,未分配利润2042.55万元。
其他内部交易的相关信息如下:
(一)2010年,利泉公司向利华公司赊销存货200万元,其销货成本160万元,利华公司当年全部未实现对外销售;
(二)2010年,利华公司向利泉公司经营租赁轿车2辆,管理部门使用,当年租赁收入8万元,该租赁轿车当年计提折旧6万元,利泉公司已经以支票支付。
(三)2010年,利泉公司应收利华公司账款为234万元,计提坏账准备23.4万元。
另外,已知利华、利泉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假设未来期间各公司均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供暂时性差异抵扣。(详见表2)
最后,比较基于权益法、基于成本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结果相同,其中少数股东损益63.87万元 ,少数股东权益为970.505万元,其他项目的合并金额也一致。
注释:
①其他内部交易是指发生于企业集团内部除股权投资以外的内部交易,例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资产购销,以及内部债权债务,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债券等。
②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比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的抵销方法,将长期股权投资与其对应的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
油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要求有关的人员必须根据相关的规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这也是企业各领导层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对油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进行探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一、明确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定位
油田企业应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具体变化,对自身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的目标作出明确的指示,合理定位自身发展方向。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在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领域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具有科学理论指导和较高水平的、能够长期稳定发挥保障业务健康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价值观,提高业务流程运行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为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标杆。所以,油气田企业在实际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基本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建立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保障目标建立的可行性,进而制定出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案。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定位。确保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的稳定运行和顺利开展;降低战略规划制定和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机率和潜在损失,提高投资收益;促进风险管理在西南油气田内部全面延伸和深化;提高风险意识,树立风险价值观,促进资源在西南油气田内部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
二、创新组织体系,为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支撑
(一)调整机构设置,完善风险管理职能,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油田企业在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系统的调整,将计划财务处分为计划处和财务处两个组成部分,在规划的业务中还要增加战略规划的职能,并在职责的划分和设计上充分的体现出服务于业主、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要对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的流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对有关的风险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确立风险控制的任务,制定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二)划分管理层级,建立权限指引,明晰风险管理边界与控制内容。划分管理层级,准确界定不同层级之间的管理界面。把管理层级划分为决策、管理和执行三个层次。机关层面设立战略规划与投资、预算、内控等专业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机关层面的规划计划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作为管理层,具体负责指导业务工作的开展;所属各单位作为执行层,具体组织项目实施。各个层级之间按照项目的性质和涉及金额对项目进行了限上和限下的划分,明确了各自的权限与责任。
三、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一)全面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围绕风险管理要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平台,在实践中对具体方法进行验证,实现了流程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从2004年开始,开展了基于COSO框架、以风险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为实现对战略规划与投资管理全部业务流程的有效控制,一是开展流程梳理,运用新的模板、标准、工具等对原有流程进行风险因素识别,实施岗位风险描述,针对流程节点设定关键控制,编制程序文件和制度索引,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流程架构体系;二是开展流程优化,删除冗余环节,对交叉业务实施整合,極大的提高了流程运行效率和质量。
(二)实现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化和集成化,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收集和分析战略规划与投资领域风险初始信息做好战略风险初始信息的收集,广泛收集国内外企业战略风险失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案例、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等,作为编制战略规划、计划和目标的依据。做好资源风险初始信息的收集,认真分析勘探开发现状和储量情况,判断是否足以支持战略规划和投资计划的实施。做好项目建设进度风险信息的收集,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做好市场风险信息的收集,以调整战略目标、战略规划、销售计划。
(三)全面探索和实践新的决策机制。油田企业可以推广使用“谋断分离”决策制度。即坚持项目谋划与决策分开的运行机制,严格实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重大项目初步设计由咨询单位、建设单位、评估单位和机关处室提前共同谋划,减少主观因素导致的风险,提高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质量。
这项制度在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中的直接应用:一是根据对限上限下项目的划分,对属于公司机关总部决策的限上项目论证程序中加入了法律论证的环节;二是在战略规划与投资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增加了关于法律关系、后果及潜在风险的分析、评估内容。各项重要战略规划制定和重大投资决策行为,处于严格的合法性审核及合规性审查之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油气田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定位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油气田企业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支撑内容,对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对油气田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钟之羿.论油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6:11-12.
关键词:大连;外商投资体系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9日
一、大连外商投资现状
大连市西临渤海,东濒黄海,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大连市也是中国五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之一,处于环渤海地区,是东部沿海最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工业、旅游城市之一。(表1)
大连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外商的青睐,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而外商在大连的投资为大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外商企业的入驻为大连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提高了大连市地区的就业率。缓解了大连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大连创造了财富,增加了税收。同时,带动了大连市人才、技术、资本的有效配置。
二、大连外商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投资环境。在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开业审批登记要经过地税局、市外经贸局、市工商局、计委、经贸委、质监局、公安消防局、国税局共八个部门的审批同意,而且不同类别、不同投资资金额度的企业要到不同级别的部门去办理相应审批手续,这就导致了部门内部审批过程多、耗时长、效率低,部门间出现职能交叉、多方审批、重复审批等现象,这样的审批流程太过繁琐,严重降低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延长了审批时间。大连市应进一步制定外商优惠政策用于增加竞争力吸引外商。
(二)投资产业相对集中。目前,外商在大连投资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而且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产业,这与外商在别的城市所投资的情况一致。这表明外商在大连的投资没有充分体现大连的地域特点,而外商对于大连的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太少。(表2)
(三)缺乏健全的监管体系。首先,政府监管部门职责不明确。不同外商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导致了权责交叉问题。外商监管部门内部职责不明确,导致了权责脱节问题;其次,政府监管部门对外资企业的监督不够全面。对外商企业资金流动过程没有全程监督,导致外商企业资金流向不明确,从而导致行贿行为及资金挪用破坏金融市场现象;最后,对外商企业的监督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监督资源。主要原因在于政府部门对于民众、媒体及社会团体等提出的外商企业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反馈,导致民众、媒体及社会团体对于外商企业监督热情减退。
三、大连外商投资体系改革建议
(一)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1、简化政府办事流程。大连市政府办事流程的简化应该分为内部审批流程简化和不同部门间的审批流程简化。对于内部审批流程简化,应该对全市重点审批部门的内部审批流程进行梳理,在不影响审批结果的前提下优化部门内部的审批流程,具体措施为将可以取消的审批环节予以取消,将可以合并的审批环节进行合并,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部门自身效率。对于不同部门间的审批流程,应该实行联合审批,而且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政府部门的联合审批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在网上开立审批专用邮箱,并将单一网站渠道向多渠道一体化服务转变。即企业将待审批的材料直接发到相关审批部门的审批专用邮箱内,使得不同的企业同时进行审批。由此,可以简化政府的办事流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从而改善投资软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扩建大连港口应该加大仓库扩建,应该对货场及码头进行扩建,从而扩大港口容量。对港口进行辅助生产设备进行更新,从而加大港口设备的工作效率。对港口公路及停车站进行扩建,从而加快港口及城市货物运输效率。其次,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对大连市内公路进行加宽,加宽黑石礁到火车站部分路段;对大连市农村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加快大连市快轨建设,加快已有的快轨项目建设施工,减小城市公路交通压力。最后,加大通讯设施建设。加大大连市城市、乡镇的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区及郊区4G移动通讯网建设;加大大连市乡镇地区、市区的宽屏、光纤网络建设。
3、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首先,对于鼓励性产业应该加大其税收优惠比例以及优惠年限。对于来大连投资限制类产业的外商将不再进行优惠。例如,将现行优惠政策中生产型企业结合大连实际情况分为鼓励类企业和其他类企业,对于鼓励类企业将企业所得税税率再减小,由现行的24%降为20%(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保税区由15%降为13%)。其他类企业优惠政策不变;其次,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优惠,同样应该将外商投资企业分为鼓励类企业与其他类企业加以区别对待。对于鼓励类企业将土地租赁使用优惠在现有优惠基础上加大,通过减少土地租赁价格来进行优惠。
(二)调整外商投资范围
1、体现大连地域特点。大连具有地域特点的产业有渔业、海洋畜牧、水果、花卉等,以及渔业加工、海洋畜牧业加工等。大连市应该鼓励外商将资金投入到具有大连地域特点的产业中。对于大连市海洋畜牧业、渔业,大连市政府应该通过政策鼓励、优先审批及规划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鼓励外商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渔业、海洋畜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中去,形成具有大连地域特点的集养殖、捕捞、观赏、加工、餐饮、休闲、旅游、疗养为一体的多功能渔业产业带。对于大连水果蔬菜及花卉产业,大连市政府应该通过规划相应产业园区、优惠政策、优先审批及免费提供技术人员的方式鼓励外商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水果蔬菜及花卉产业中去,形成具有大连地域特点的集观赏、旅游、休闲、疗养、餐饮的休闲水果蔬菜及花卉产业。
2、推动特色产业投资。第一,对于大连市港口产业集群,大连应该通过政策鼓励及优先审批等方式鼓励外商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大连市港口产业集群及其上下游产业中去,规划出一片港口产业服务园区,将专门为了大连港口贸易而投资的相关的服务业产业规划在一个园区里。形成港口服务可以一次性在园区内完成;第二,对于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大连市应该通过将已有的软件园区进行扩建、优惠政策优先审批等方式将外商资金吸引到软件外包产业集群中。
3、加大高新技术投资。首先,对于来大连投资其他产业(即非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政府向其提供一定的优惠减免政策,外商投资的其他高新技术企业将自身先进技术给中国企业,减免所得税,放宽外资并购政策,以减免税收方式鼓励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并购国内企业;其次,对于来大连投资大连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除享有其他高新技术企业所享有的最优税收优惠政策外,再加以税收优惠;最后,支持外商高新技术所有人技术入股本地企业,对其减免3年个人所得税政策。外商高新技术所有人将其持有的先进技术卖给中国企业,减免其卖出先进技术的所得税,鼓励外商高新技术所有人将其技术卖给中国企业。对于高新技术人员来华工作,政府应该按照引进高素质人才政策给予优惠同时给予减免所得税的优惠鼓励。
(三)健全外资监管体系
1、明确监管部门职责。首先,对于不同外商监管部门间职责要进行明确。市级政府要定期带头组织各外商监管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新情况进行研究、分配,明确外商监管部门的权责范围,将无法明确的权责直接分配到外商监管部门,做到监管部门内部监管自己部门事项,不同外商监管部门监管不同内容;其次,外商监管部门要将本部门内部职责进行明确。外商监管部门内部要成立外商投资企业监管小组,专门监管外商投资企业,并将自己部门所监督的区域划分成若干小区域,由外商投资企业监管小组专人专区域监管,领导负责分配、划分区域以及抽查的权责。
2、实现全程监督管理。首先,要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资金流动监督,对于资金来讲应做到从货币资金流入到商品资金再到货币资金回流全过程监督。采取定期抽查企业账簿方式及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对其资金进行监督;其次,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于生产过程监督要从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几方面实行全程监督。采取定期厂房产品抽样调查及其商品销售处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其产品进行监督;最后,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环境及周边环境进行全程监督。所谓环境全程监督是指从原材料存放环境、产品生产环境、商品存放环境再到废水废料的处理进行全程监督。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的方式对其进行监督。还有对企业所排放的废料废水进行定时与不定时取样抽查。
3、加大社会监督力度。首先,加强民众监督,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投诉对外商企业的社会监督和对监管外商企业的政府部门的社会监督渠道,如邮箱、微信平台等等,这样才能方便与鼓励民众与民主团体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地反馈给政府部门;其次,加强舆论监督,政府应该为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媒体监督外商投资企业,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最后,加强其他监督,政府应该鼓励及雇佣具有会计、审计或法律资格的事务所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账簿、环境监督。对于提出了真实存在的外商企业问题的社会监督群体进行奖励,将对相关外商企业罚款的一部分当作奖金奖励给监督群体,从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对外商企业的监督。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光燕,丁东城.对外商投资企业监督管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8.2.15.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经济增加值 火电企业
利润,在会计核算中计量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减的结果,并产生了与此相对应的以利润额为指导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而在经济意义上,成本还包括会计成本外的机会成本。EVA(Economic Value-Added,经济增加值)正是考虑了经济性的成本,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新财务管理角度出发,将会计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调整为经济利润,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2010年起,国资委对近2万家国企施行EVA考核。2012年,国资委又提出狠抓关键环节,深入推进经济增加值考核的要求。因此,有针对性的深化经济增加值考核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EVA概述
EVA(Economic Value-Added)起源于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的“剩余收益”(Residual Income)理论,并由美国著名的斯腾斯特公司形成一套公司价值管理体系。计算公式如下: EVA=NOPAT-WACC*TC其中:
NOPAT是报告期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WACC 是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WACC=负债权重*负债的税后成本率+权益权重*权益成本率
TC是企业投入总资本,不包括短期免息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税金等,即等于股东投入股本和有息负债之和。
公式表明,只有经营利润超过了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经济利润,企业才真正创造了价值。
二、引入EVA管理的必要性
(一)能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效益
EVA较会计利润全面、真实,侧重经济价值管理,考虑资本成本,提高资本配置从而提高资本利用效率。EVA的形成以传统的会计和预算程序为基础,但其将业绩由内部标准转变为外部以市场为基础的价值增值要求,有助于减少传统会计的“扭曲”行为。EVA指标指导下,管理人员必须想办法提高资本的运营能力,降低业务活动中的资本成本,防止资产沉淀引起的资本成本增加。比如,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减少不必要的存货。
(二)促进改善公司治理
传统的公司治理体系以会计利润指标为核心,忽视资本成本的结果是企业过度投资,资产闲置情况严重。EVA指标促使管理者在投资时谨慎决策,并提供了各部门的共同目标。
(三)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避免短期行为
传统的委托问题常使管理者个人行为与企业战略偏离。EVA指标在决策制定、日常经营管理、投资管理和企业价值之间建立了可连接的关系,从而不仅针对管理者个人表现,而且引导全体员工从个人到部门朝着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前进。
三、火电企业引入EVA管理产生的问题
(一)缺乏现金流量信息
EVA以净利润和资本成本为核心,仍为企业操纵利润留下空间。即使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为正值,但如果没有盈利的现金流入,企业将无法进行利润分配,使得企业利润缺乏必要的现金保障。波士顿矩阵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创立、发展、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市场状况、经营风险和现金流量均不相同。发电企业若处于创立、发展阶段,由于投资多,现金流可能为负,但未来现金流可以比较准确预测,EVA评价需要密切关注现金流量信息。但如发电企业处于衰退期,企业不再增加固定资产等投资,准确测量现金流量就有更重要的意义,错误的现金流量预测可导致EVA评价失效。
(二)折旧计提不合理
火电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一般占资产总价值的50%以上,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不能反映大型机组在使用前期经济价值折损很少,而在使用后期价值急剧下降的经济实质。资本成本前期偏高,后期偏低,引起EVA偏差,不利于实际盈利能力考核。
四、对策及解决办法
(一)结合现金流量表进行综合评价
在计算出EVA指标后,应借助现金流量表对企业经济增加值进行评判。在企业创立、发展阶段,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等流量及预测未来现金流。在衰退阶段,火电企业要关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量,特别是电、热费的回收和燃料采购支出情况。
(二)在计算EVA时调整折旧
张源(2004)曾提出用年金折旧法,将固定资产成本视为各期折旧费用(年金)和残值的现值。其将固定资产估计残值的现值从固定资产原值中减去,其余额即为折旧费用的年金现值; 再将其除以年金现值系数,所得之商即为每期应提的折旧额(视同年金的分期收回数)。其计算公式为:
■
式中,D为每期应提折旧额,C为固定资产原值,S为估计残值,n为使用年限,i为年利率,(1+i)-n复利现值系数, ■为年金现值系数。
年金折旧法的特点是,每年计提的折旧额是相等的,这一相等的折旧额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固定资产折余价值上的投资利息 (年初折余价值×年利率);另一部分是固定资产原值的分摊数(当年计提折旧额-投资利息)。采用这一方法,将未实现的投资利息也计入了营业成本,可平滑资本成本。
(三)加强流程管理
可将火电企业流程划分为运行类流程、检修维护类流程和支持服务类流程。比如,再将运行类流程分为燃烧作业流程、汽水作业流程和电气作业流程,形成标准化作业;再将检修维护类流程分为计划修理、日常维护和技术改造;支持服务类流程分为采购流程、营销流程和辅助流程。并且结合EVA驱动因素的分解,把握电价、煤价对EVA的敏感性分析,提高EVA评价准确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会计 内部控制 影响 提高内部控制
一个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流程是否更适合现今的社会需求,在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够脱颖而出,保持着良好的生命力,这可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财务会计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
财务会计工作在一个企业开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发展和生命力。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会比较复杂,对其工作上的要求也会比较严格。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带来的不好影响主要是:
1.财务会计无法严格按照规章执行。一个企业中不管是财务工作的实施,还是进行内部控制工作,这些都必须要按照规章来执行,并且应该要通过这些规章来完成工作任务。但是现今的很多企业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时,去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来进行工作,很多的制度条例根本就没有执行,其价值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会计工作只是为了应付而虚设,出现了问题就互相推脱责任,根本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一个企业想要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的拥有核心部门,不会因为财务出现问题而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
2.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会造成内部控制工作受到影响。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一定要征询财务人员的意见,因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参与和执行都是财务人员,他们会起到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现今的企业在真正的执行时,却没有发挥作用,只是参与制定根本没有真正的实施。产生这样的原因在于,很多的企业领导对财务工作方面管理比较松散,虽然是设立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的实施却根本没有严格要求,很多时候是为了方便自己办事,所以财务会计的工作人员经常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没有起到内部控制作用。
3.财务会计工作的实施缺乏外部的监督。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想很好的实施,就一定要有严格的外部监督来配合。但是现今的内部控制工作根本没有真正的起到作用,基本上执行如同虚设一样。外部的监督也基本表现于形式,没有专门的人和制度来监管,根本达不到原本想要的效果主要原因是:(1)监督管理功能比较分散,监督人员其职能权限不够,根本没有起到作用。(2)监督管理部门没有按照原先的控制设计来进行监管,很多时候都是以应付检查来走形式,比较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付差事比较明显。(3)监督管理部门根本不规范的进行监管,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逃避监管职能,根本无法做到监管的约束作用,更不用说是制裁不正当的行为了。
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优化策略
一个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业务流程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会计核算流程。(2)计划与预算管理流程。(3)资金管理流程。(4)投资管理流程。包括投资规划、投资决策、投资实施、投资监控、以及投资之后的评价等等部分来组成。
规范整个企业的会计核算流程,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拥有科学统一性、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更新;规范计划与预算管理流程,可以加强整个企业的资金使用管理,有效的提高风险防范,还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资金有效利用;加强企业的投资管理流程,可以实现投资项目中的效益明确性,更容易简单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使企业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迈进。
三、财务会计如何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想要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本身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但是针对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来说,如何更好的提高控制成效,如下所述:
1.做到各司其职,明确自身职责。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工作成效,就需要各个部门都上下一心,做到各司其职。只有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不滥用自己的职能权利违法乱纪,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特别是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更要跟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好,尤其是好的内部控制职能可以将企业更好的健康的发展。
2.加强企业的自身风险防范意识。随着社会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开放性的发展特性会给一个企业带来强有力的生存机会,强有力的发展动力,但是也会造成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市场经济进入了全球一体化,一个很大的市场逐渐形成了,作为一个求生存的小小企业而言,外部的环境或多或少的都会影响到其发展空间。一个企业先要在现今的局势下向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就不仅仅是做到内部的控制,而是要时刻注意着现今国际局势的动荡带来的危机,比如说原材料的涨价、产品的市场需求人才的供需,都有可能随时变化,这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加强企业自身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自身风险防范机制的实施,可是有着很重大的意义,能够无形之中就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进行推动,更加清晰的了解其控制的必要性。
3.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除了会受到社会环境的严重影响,也会跟内部控制其制度的合理性有关。只有建立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才能使整个企业的制度受到所有员工的认可,充分的调动起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来进行执行。只有员工愿意积极地执行才能保证制度的严谨性,才能真正的对整个企业更加有利。当然一个企业除了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也需要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发挥其有效的控制职能。
4.建立完善评价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评价控制制度,对各个职能部门都需要做出定期的评价,并且要将评价结果公示与众,起到工作的透明度,调动起企业员工对自身工作职能的积极性,提升监督作用。企业建立的评价机制一定要体现出合理合法化、公平公正化、更新及时化,提升考核制度的量化,一定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的纪检部门联合一起进行监管,确保监督职能更好的体现。
四、总结
现今我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有待于改善,社会更应共同努力一起规范会计工作职能。事实证明,一个完善的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对整个企业的职能规范和促进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能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勇.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流程[J].中国外资(上半月), 2012(3)
[2]洪哲敏.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5(1)
[3]翟映雪.刍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流程的梳理与优化[J].中国经贸,2011(22)
[关键词]中小出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体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60-02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内涵
财务管理创新是一种发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内的创新活动,企业通过整合财务管理中的各种要素,即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和利润分配,创造出一种适合企业发展模式的财务资源整合范式。财务管理创新分为财务观念创新、融资创新和投资创新。从财务管理的制度角度,财务制度创新又分为财务治理创新和财务控制创新。有效的财务创新能够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快速有效地整合财务管理要素,适时调整投融资方案和运营资本管理策略,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较大企业有较多的不同,应与企业的成长阶段相匹配,并与自己的财务能力,如投资能力、融资能力和资金运作能力相协调,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财务观念创新。财务观念创新是财务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观念的改变会带来提升财务管理的动力。但财务观念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渐进性改变的基础上,超前的观念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融资创新。融资创新是在融资环节所进行的资源要素和组织方式的重整,并由此获得促进可持续提高的融资能力。
(3)投资创新。投资创新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进行的资源要素、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重新整合。受制于强烈的成长意愿和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管理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中小企业在平衡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时较大企业要更为稳健。
(4)财务治理创新。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主要体现为企业可以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协调与合作关系。中小企业的财务治理应当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让关键性资源所有者参与财务治理。关键性资源既可以是物质资本,也可以是人力资本,或者二者兼有。
(5)财务控制创新。财务控制创新是企业在实施财务控制活动时进行的各种资源要素的重整,以提高企业的财务控制能力。主要包括优化控制流程,注重信息反馈控制环节和准确定位关键点的控制。
2 中小出版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工作体会
目前,在持续的通货膨胀背景下,中小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质疑。一方面,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业的资源整合和进一步开放,使出版业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体制变化促使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相应变化,不仅体制、机制要创新,自负盈亏,而且要在物价上涨、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费用支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重塑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对中小出版企业来说,财务观念创新和财务控制创新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2.1 财务观念创新可以解放思想,超越传统管理理念,增强财务管理的预见性和可控性
一是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知识水平、人力资源等无形资源与物资资源同等重要,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二元发展;二是会计报表的实质内容提供的信息对决策者来说更为有效,因出版企业的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最为重要并增值最快,其资产状况更注重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的细分和构成;三是打破会计账簿反映的局限性,由单纯的核算型财务管理转变为资产有效性和业务流程效益性的管理型财务管理;四是财务分析更具有前瞻性,改变仅数字论数字的统计型分析,实现透过数字看本质,即发现数字代表的信息内涵以及业务活动的信息反馈,及时向管理者提供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决策信息;五是资金管理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更注重加强流动性和效益性管理,保证资金的高效、有序流动,实现资金的运作效益和企业的理财目标。
2.2 财务控制创新是财务管理创新的核心和保持成本优势的必要手段
财务控制是运用特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通过规范化的控制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的理财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在资金和价值方面的体现。财务控制创新不仅指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而且要降低资源的耗费,进一步优化、整合企业资源,保持成本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以及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中小出版企业的财务控制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整和价值链的分析,再造财务控制流程。由于不同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经营模式、业务类型、管理机制以及运营流程不同,其财务控制流程也有所差异。财务控制流程应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适应,并通过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执行过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控制时序,发现业务流程的弊端,及时改进和重新规划业务流程。根据整合后的业务流程,再构建与其相协调的财务控制流程,依次循环往复,使企业在运营流程的持续改进中实现管理效益的螺旋式提高。
在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时,有必要树立价值链财务的观点,进行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从战略上对出版产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出版商―发行商)进行分析,以确定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据此判断企业如何沿价值链延伸前置供应商或后置发行商,合作共赢,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策划―编辑制作―发行)分析,以判断如何控制成本,节约费用支出,使企业流程更加优化;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分析确定竞争的差异化和成本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重整财务控制流程时,财务人员应加强与业务人员的沟通,主动了解业务发生的驱动因素和成本费用的驱动因素,以判断业务性质的合理性和进一步改善业务流程的必要性。工作中,出版企业可以采取印制工价会签、稿酬编审费会签及发行、物流费用会签等沟通方式,使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现场讨论双向审核中的差异,分析原因并提出优化业务流程和财务控制流程的意见,将财务管理嵌入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实现财务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的紧密结合,可以解决当前许多中小出版企业因财务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的脱节,造成财务控制流程无法对业务活动实施实时监控的问题。
财务流程再造的内容
1.财务流程分析
财务流程分析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理解和把握现有财务流程的特征、基本内涵和缺陷,分析核心的价值创造流程,寻找价值提升的空间,从而为财务流程再造提供决策依据。财务流程分析包括下面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宏观环境等;二是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内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价值创造能力,如管理制度和文化、人力资源等;三是具体作业流程的效率分析,如研发设计流程、生产、营销等的作业效率等。
财务流程分析的一处重要目标是寻找再造的关键财务流程。一般来说,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财务流程都需要再造,事实上,企业业务流程体现了“二八规律”,就是说创造企业80%价值的流程原则上只占企业业务流程的20%。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流程再造之前,必须通过财务流程分析,寻找关键的20%的财务流程,对关键流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分析,这是再造工程包括再造财务工程成功的前提之一。
2.财务流程的优化及重构
财务流程改造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流程系统改造;
二是流程重构。
财务流程的系统优化实际上是在分析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对现有流程进行整合,使系统更加优化,从而创建出新流程。财务流程的重构则是着眼于企业营运的创新考虑。对财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一般而言,系统改造用于短期绩效改进,比较全新设计流程而言,风险较低,但随着时间推移,绩效的改进程度会逐渐降低,因此要保证企业绩效的持续改进,就必须对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持续化的改造。系统化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其中的重点是从客户价值出发,消除或减少流程内部的非增值作业。调整和整合核心增值作业,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3.企业财务流程重构的几个方面
企业财务流程重构是企业开拓中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通过重构财务流程,为企业绩效的飞跃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而言,企业财务流程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机制的再造,融资机制涉及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再造健康的融资机制不仅需要健全的金融体制,完善的商业银行管理,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而且需要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资金能够在社会再生产的价值链中有序快速健康流动;
二是企业投资机制再造。企业要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动的研究、预测和分析,提高企业内部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内部控制,强化投资责任;
三是规范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机制。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计量不稳健,利润虚假比较严重,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诈现象,因此必须再造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机制,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
财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伴随着管理会计学及国际化的财务管理科学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移,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移使财务管理人员花在编制报表和提供报告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花在通过财务分析促进企业价值增长及协调企业综合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担当的全新角色已初显端倪。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建立一个科学、规范、适应国际化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就要结合信息化建设来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统一的财务数据操作平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从而达到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会计核算规范有序、会计监督及时有效、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支持经营决策的目标。
我国企业进行财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绝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初步建立了以《企业财务通则》为核心,以企业内部管理办法为补充的财务管理体系。然而在实践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对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流程很不合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财观念淡薄。在一些企业经营者的头脑里,财务就等于记账和报销,完全忽视了财务管理的决策职能。因而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普遍都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认识。在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投资决策中,往往凭领导经验进行决策;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科学,甚至存在较大漏洞。
其次,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单一。传统财务的内容和方式都比较简单,在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市场上,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仅要担负起资本融通、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职能,而且要在质量管理、价值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与国际经济接轨,融人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和方法,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企业财务流程再造,进行全方位的企业财务创新,是我国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财务流程再造的内容和必要性相关文章:
1.企业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2.财务提升企业价值
3.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