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肺结核的防治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肺结核的防治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 了解大庆市从业人员肺结核的发病情况。方法 按国家及黑龙江省预防性健康检查技术规范的内容操作:(1)X线胸透;(2)异常或可疑者做X线摄片;(3)痰涂片检查。对6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从业人员肺结核患病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仅25~35岁患病率女性略高于男性;(2)各年龄组患者构成主要分布在15~45岁之间,其中又以15~25岁年龄患病最集中。(3)外来人口肺结核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结论 大庆市从业人员肺结核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青壮年人在从业人员群体中占有的比例大有关。提示认真加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应加强对从业人员肺结核防治知识的宣传。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改善从业人员(尤其是外来从业人员)的卫生习惯。提高从业人员的防病意识。

【关键词】从业人员;肺结核;检出;分析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急需控制的重大疾病,近年来在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检查发现肺结核病患病人数有所增加,为探讨肺结核病的发病特征,以便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切实有效地做好预防性健康体检工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现对2005-2006年大庆市部分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发现肺结核病患者的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大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06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存档资料。

1.2方法按国家及黑龙江省预防性健康检查技术规范的内容操作:(1)X线胸透;(2)异常或可疑者做X线摄片;(3)痰涂片检查。对6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发病情况2005~2006年共检查37832人,发现肺结核病例65例,总检出率为0.17%,其中痰涂片阳性病人为38例,占58.46%(38/65),两年肺结核病检出病历数分别为2005年39例,2006年26例,检出率分别为0.18%(39/21650)、 0.16%(26/16182),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8P>0.05)。

2.2 性别、 年龄分布在65例肺结核病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2例,检出率分别为0.26%、0.13%,男性肺结核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1](x2=7.57P

2.3 城市、外来人口分布城市常住人口与农村外来人口检出率分别为0.06%、0.21%,外来人口肺结核检出率显著高于城市(x2=5.67P

3 讨 论

从两年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2006年较2005年肺结核患病率略有下降,在两年发现的肺结核病例中有38例痰涂阳病人,占58.46%(38/65),这些与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基本接近[2],与近年来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卫生部门加强对该病的防治措施有关。

本文结果显示大庆市部分从业人员肺结核检出率25~35岁女性略高于男性,其余男性均高于女性。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肺结核病患者患病的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主要集中在15~45岁年龄段,占总数的90.7%,其中又以15~25岁为众,占总数的49.2%。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年龄、性别都对结核病的发病、患病有肯定的影响[3],这些除了与年龄、性别本身的因素有关外,也与该年龄段的人在我们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群体中占有的比例大,及所从事的职业流动量大,家庭负担重,为主要劳动力等因素有关。在65例患者中,外来人口的患病者就有59例,占总数的90.8%。其检出率明显高于城市常住人口,这些外来打工者,工作强度大,经常过度疲劳,营养较差,同时他们的居所简陋、拥挤,通常是多人同住一屋,个人卫生习惯不良,互相之间容易交叉感染,是形成他们高发病的原因。由此认为青壮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应作为结核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外来务工人口的结核病问题是流动人口结核病问题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今全球结核病防治的重要问题[4]。这些提示各相关部门应关心外来人员的生活,加强他们对肺结核防治知识的宣传,采取以预防为主,改善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意识。认真加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工作,为我们防治该病提供较好的依据。因此,掌握结核病的流行特征,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宁峻岩.预防性健康体检X线检查肺结核分析.职业与健康,2007,23(7):573-574.

[2]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108.

第2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健词】 涂阳肺结核患者;全程督导;化疗效果

肺结核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强,对社会的危害大[1], 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化疗是当今控制结核病的有效办法[2]。督导管理能及时发现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本县严格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3] (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对患者进行治疗和管理, 全面推行现代结核病的控制策略, 对涂阳肺结核患者实施不住院的全程督导化疗管理工作。为了解麻栗坡县结核病的治疗管理情况, 为制定落实结核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现将2007~2012年麻栗坡县的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化疗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7年~2012年在麻栗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确诊登记的涂阳肺结核患者。

1. 2 方法 按照《指南》中的肺结核化疗方案进行化疗。

1. 2. 1 药物剂量 方案中的药品HRZES含量分别为:H(异烟肼片)300 mg×2片、R(利福平片)300 mg×2粒、Z(吡嗪酰胺片)500 mg×4片、E(乙胺丁醇片)250 mg×5片、S(链霉素针剂) 750 mg。

1. 2. 2 初治涂阳方案 2H3R3Z3E3/4H3R3, 强化期2H3R3Z3E3隔日1次, 晨起空服, 共2个月, 用药30次;继续期4H3R3隔日1次, 晨起空服, 共4个月, 用药60次, 全疗程6个月, 共计90次。在疗程满2、5、6个月各查痰1次(每次送1份夜间痰和1份晨痰标本),如患者到第2个月末痰菌检查仍为阳性, 再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治疗, 应在3月末增加1次查痰,服药至5月末痰菌检查仍为阳性, 为初治失败。

1. 2. 3 复治涂阳方案 2H3R3Z3E3S3/6H3R3E3, 强化期2H3R3Z3 E3S3隔日1次、晨起空服, 药品中S(链霉素针剂)750 mg, 隔日1次肌内注射, 共2个月, 用药30次;继续期6H3R3E3隔日1次, 晨起空服, 共6个月, 用药90次。全疗程8个月, 共计120次。在疗程满2、5、8个月时, 各查痰1次(每次送1份夜间痰和1份晨痰标本)。因链霉素过敏而不用链霉素的患者, 再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 如患者治疗到第2个月末痰菌检查仍为阳性, 使用链霉素方案的患者则延长1个月的复治强化期方案治疗, 继续期治疗方案不变, 未使用链霉素的则再延长1个月的强化期治疗, 继续期治疗方案不变, 强化期结束后均应增加1次痰菌检查, 到5月末痰菌仍为阳性者, 继续服完规定的疗程。

1. 3 管理措施 全部肺结核患者均提供免费抗结核板式药品, 所有患者在强化期均加服护肝片, 采用全程督导管理, 建立县、乡、村三级督导管理制度, 每例结核患者在开始治疗前接诊医生口头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结核病治疗期间的各项要求, 做到乡医、村医和患者的三见面, 并填写《肺结核患者治疗管理通知单》交给患者, 嘱患者交给村医, 由村医落实患者的督导, 村医生做到送药到手, 看服到口, 并作好药品记录, 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结核病防治知识宣教, 强调规则用药的重要性,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并做到按时取药、复查。

2 结果

468例新涂阳患者中, 2月末和3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73%和98.93%, 治愈453例, 治愈率达96.79%。治疗失败4例, 丢失1例, 药物不良反应2例, 拒绝治疗1例, 结核死亡7例;25例复治涂阳患者中, 2月末和3月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8%和96%, 治愈22例, 治愈率达88%, 5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6%, 8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2%。阴转情况详见表1, 治疗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3. 1 对493例涂阳肺结核患者通过全程督导, 按照《指南》中肺结核化疗方案进行化疗, 加服保肝药, 患者的依从性很高, 药物的不良反应少。2、3月末痰菌阴转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涂阳患者治愈率85%指标,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有利于迅速有效的控制传染源和结核病流行, 对农村地区的结核病防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 2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采用全程督导化疗管理方式, 实行奖惩制度, 了解乡、村两级督导管理费的发放情况。县结构病预防机构组织定期对乡村两级进行检查、督导、管理, 实行行政干预, 广泛宣传, 定时发放督导费, 分工责任到人, 用药落实到位, 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尽早处理。

3. 3 应切实做好每次患者用药记录, 如有断药或补治情况也要在记录上说明。同时, 应尽量就近确定患者督导用药地点和时间, 方便患者。对老、弱、残患者不能到定点服药的, 均由乡村医生送药上门或经过培训的患者家属作为志愿督导员督导患者规则服药。

3. 4 医生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 包括患者的病情, 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指导, 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服药依从性。

3. 5 本县对肺结核患者的管理和化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后应巩固和加强现有的管理和化疗方法, 同时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大力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健康促进工作, 提高人群的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有效控制结核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李淑霞,黄英姿,吴海燕.使用板式药抗结核568例临床观察.现代临床医学, 2011,37(6):453.

第3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家人得了结核病

家庭人员起居同处一室,吃喝同坐一桌,互相传染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当家人患有结核病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到当地的结核病防治所诊治。医生会为病人制订合适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督促病人进行规则治疗。病人经服药治疗后,结核菌逐渐被杀死,痰中的结核菌检查可从阳性变为阴性,肺部的结核病变也会逐渐痊愈,病人的传染性随之下降。

在病人未确诊之前,家中其他成员有被传染的可能,也应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做结核菌素检查,观察是否被感染。最好再做胸部X线透视或拍片,检查肺部是否有病变,做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

如果病人在家里接受治疗,应注意消毒隔离。家中有条件,病人可单住一间,无条件则与家人分头睡。在传染期,餐具绝对要分开。病人与家人接触时应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染给家人。房间内要定期开门窗流通空气,不要随地吐痰,咳出痰要放一纸杯内,及时烧掉或深埋。病人服用抗结核药物后需定期查痰,如痰菌从阳性变阴性,表示不再有传染性,可与家人一起进餐,但最好分食,饭后餐具煮沸消毒。

保姆得了结核病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由保姆处理一些家政,应该说,绝大多数保姆身体是健康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她们初到城市,由于居住条件、饮食状况比较差,加上工作强度较大,结核病的发病率要比当地居民高。因此,保姆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等,应及时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做结核菌素试验和做一次胸部X线摄片。若发现早期肺结核,应进行规则的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若能早期治疗,疗效较好,费用也较少。无论保姆做长工还是钟点工,她得了肺结核,就应该像家人得病一样,凡与其密切接触的,都应到当地结核病防治所检查,做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X线摄片。

集体宿舍的同学得了结核病

第4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结核病;防治;现状

传染疾病十分的可怕,在生活中也容易引起恐慌。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结核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印度是第1位,中国是第2位,同时中国属于27个严重流行耐多药结核病国家其中之一[1]。结核也是感染结核菌而引起的,也是全球范围内单一致病菌导致最多死亡的慢性传染病,每年有超过12万为结核病新发患者[2],耐药菌结核病也是将来流行趋势,艾滋病、结核病双病毒感染患者也在持续增加。经过多年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努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目前我国结核病的现状

1.1肺结核患病人数居高不下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对中国的结核病患者进行评估,大约有110万年结核病患者,发病率82/10万,是仅次于印度的国家之一,发患者数一直居于甲乙类传染病的前列。具体结核病疫情情况见表1。

1.2肺结核的死亡率与患病率逐渐下降 2001年,我国开展全面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13年为止,15岁以上人群中活动性结核病患者480万,2013年国内的涂阳肺结核患病率降至68 / 10 万,由于地区患病率不均匀,农村高于城镇、西部地区高于中东部地区。

1.3耐药结核病严峻 目前我国结核病控制工作中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耐药结核的防治,平均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9万例,2001与2013年我国的耐药基线调查显示,结核杆菌耐多药率达到9.34%,其中初次涂阳患者菌株的耐多药率6.41%,比全球平均水平(5.6%)[3]高出许多,形势有蔓延趋势,因此更加重视。

1.4 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需重视 当前我国的艾滋病的现状是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流行性高,总体上流行性低,结核杆菌会引起艾滋病患者的死亡,因此双感染病毒也极为的危险,极容易发展为活性肺结核,因此需要加以重视。

2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进展与困难

2.1工作进展 时代在发展,我国的医疗领域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对于结核病工作的防治,经过全国各级政府与医务人员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我国在1981年相继制定与落实了两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与"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开展[4],使得1992年~1999年取得了不错成绩,130万患者免费诊断病治疗肺结核,结核病治愈率大幅度提高,达到90%以上。2001年制定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各项措施也得以实施。截止到2010年10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828万得到了很好的医治,达到预期目标,也大大降低了结核病死亡率。

2.2疫情防治的困难

2.2.1政府承诺不足、资源投入少。当前结核防治工作模式是:综合医疗机构转诊肺结核患者,结核病防治需要专业机构追踪、治疗,各乡镇及村对肺结核患者加以督导[5]。各级肺结核防治人员的经验、数量都很少,待遇也较低,进行耐药结核病治疗的专家少,省级、中央防治机构中应该增加经验丰富人员便于基层工作的指导。

2.2.2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较低:DOTS的五要素是政府的承诺、痰菌检查、直接短程化疗、定期持续供药系统、数据分析评估。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预防与控制结核病最为有效的办法,以上的五要素是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到2001年中国的DOTS策略覆盖率仅在60%左右,覆盖的速度也较为的缓慢,给我过的结核病疫情防治工作造成很多的困难,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特别需要覆盖DOTS宣传,使更多人重视并参与防治。

2.2.3结核病防治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结核病是一项长久工作,各级防治机构人员对当前的结核病疫情的现状分析不足,尽管各级机构也进行了多种健康宣传工作,但是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的工作模式,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对于结核病的认知度低,因此并不是很重视。

2.2.4结核病防治的诊断、控制有待提高 痰涂片净检查是目前结核病防治机构对结核病的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实际中少数肺结核患者不能得到细菌学证明的诊断,导致的误诊、漏诊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耐多药结核病的诊疗技术复杂、病程长、治愈率低,然而多种因素使得我国尚未建立合理的耐多药结核病防治技术策略与管理模式,仅限于项目地区,对二线抗结核药品的使用、监管不够,二线抗结核药品滥用现象司空见惯,因此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疗效不佳。学校、偏远地区、流动人口、监狱等特殊人群中疫情有效控制有待进一步提高。

3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采取相应对策

3.1 增强政府承诺,有效控制结核病发展 各级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更为重视,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也对政府目标管理考核项目之一。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各级政府加强法制管理,对各行各业的疫情报告进行监测、也让结核病有法可依实施。并且在资金投入上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原则,不断健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宣传(新闻、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向民众介绍结核病知识,动员社会全体参与其中,预防结核病。

3.2加强科学研究,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 我国已经把结核病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攻关计划与优先项目。主要是对结核病流行病学、耐药结核病的监测与治疗、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及对结核病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并给与资金支持。在科研基础上,省、市(地)、县三级建立结核病防治网络体系,明确各自职责、目标,组建结核病防治专业队伍,进行防治人员培训不断提高防治技能及服务水平。实行专业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医学专业学生可进行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开展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等,使更多人了解并增加覆盖面。

3.3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加强监管 结核病的传染性强,发现的晚不但延误病情,还会危害他人,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治疗极为关键。通常采用痰涂片显微镜检查为主,偏远地区可直接化验痰,及时作出诊断,防治疫情蔓延。对于确诊的传染性、重症涂阴患者进行统计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需要直接观察监督下服药(DOT),一旦发现立即救治,同时定期、持续的向结核病患者提供合格的抗结核药物大大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防治现状及目标[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3):3.

[2]张忠海.关于结核病防治现状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13-1114.

[3]廖丽.我国结核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工作形势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3):129-130.

第5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结核病;临床特点;改善措施

结核病是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而诱发,传播途径为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该类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低热、乏力、咳嗽以及咯血等。近年来,临床发现结核病存在年轻化的趋势,随着青少年结核病群体的增加,对青少年结核病临床特点加以了解,进而制定并落实有效防治措施便显得意义重大[1]。本次重点探讨了青少年结核病临床特点,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128例青少年结核病患者于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我院,其中男76例、女52例;最小年龄者14岁、最大年龄者25岁,年龄均值(19.2±2.3)岁。同期来我院接受检查的对照组128例健康体检者中,男75例、女53例;最小年龄者14岁、最大年龄者24岁,年龄均值(19.3±2.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入选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有效调查问卷以及询问结果信息资料,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核病类型进行分析,同时与对照组入选者相关表现进行对比,包括休息状况、心理状况以及营养状况等。总结青少年结核病临床特点,进一步拟定并落实相关防治措施[2]。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视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表现分析

本次入选的128例青少年结核病患者中,咳嗽咳痰82例(64.06%)、发热34例(26.56%)、咯血24例(18.75%)、胸痛12例(9.38%)、腹痛5例(3.91%)。另外,有6例存在淋巴结肿大或胸壁肿块临床体征,比重为4.69%。(需注意:此数据统计存在患者临床表现联合发生的情况,比如发热伴咳嗽,或者发热伴咳血等。)

2.2结核病类型分析

本次入选的128例青少年结核病患者中,肺结核102例(79.69%)、支气管结核29例(22.66%)、结核性胸膜炎38例(29.69%)、淋巴结结核13例(10.16%)、结核性脑膜炎12例(9.38%)。(需注意:此数据统计存在2种及以上结核病类型合并的情况。)

2.3两组入选者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在不注重休息、情绪波动大以及不注重营养三项指标中,观察组所占比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单因素分析

本次入选的128例青少年结核病患者中,对疾病缺乏认识的有101例,所占比重为78.91%;不规范治疗有68例,所占比重为53.12%。由此表明:对疾病缺乏认识、不规范治疗是青少年结核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防范期间需对此加以重视。

3.讨论

结核病是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该类疾病是由结核杆菌引发的。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近年来经临床调查发现,结核病发病存在年轻化趋势,现如今青少年结核病成为了一大重点群体[3]。由于结核病会对青少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评估非常关键。

本次研究抽取了我院128例青少年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得出的结果包括:

(1)在该类青少年患者临床表现中发现,排前三位的是咳嗽咳痰、发热、咯血,所在比重分别为64.06%、26.56%、18.75%。因此在临床中,针对患者上述临床表现,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相关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积极与患者沟通,针对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有效的护理及处理措施。

(2)肺结核支气管结核以及结核性胸膜炎是青少年结核患者主要的发病类型,为了控制这些结核病的发生率,需加强社会宣传,为青少年普及预防重点结核病的策略及方法。

(3)青少年结核病患者比健康体检者更不注重休息,在情绪上波动更大,并且更不注重营养。为此,在临床治疗中针对青少年结核病患者,需督促其注意休息,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其情绪得到有效控制;另外,还需要加强饮食营养,使患者机能免疫力增强[4]

(4)在单因素分析发现,对疾病缺乏认识、不规范治疗是青少年结核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在防范期间,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增强;同时,需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遵医嘱服药,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进一步使青少年结核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全面改善。

【参考文献】

[1]马俊.尹洪云.青少年结核病临床特点[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03):553-555.

[2]叶静.青少年肺结核457例临床特点[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07):1275-1276.

第6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学校;肺结核;疫情现状;防治

结核病的主要病源是结核杆菌感染,其治疗时间较长,由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导致人们对结核患者比较排斥。很多人对结核病的认识不足,对结核患者的歧视使得患者形成了自卑心理。因此加强学校结核病的控制和预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1学校肺结核疫情的现状分析

肺结核在全国各地学校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学生健康。经过卫生部使用肺结核信息系统对某市学校学生健康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部分学生具有活动性的结核病。学校中最高患病率为12%。调查过程中发现患有结核病的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地区,由于一些地区的结核病防治措施不完善,防治设备相对落后,学生在发病之后没有及时进行正规治疗,导致他们在入学前受到结核菌感染。此外由于学生的流动性较大,与社会之间的接触较为密切,外加学生的免疫力较低,所以成为了继发性结核病的高发人群。学生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处于结核病发病的起始阶段,不同地区的学生聚集到一起,是一个具有结核流行病特点的群体,当具有一定的感染源时容易造成结核病的爆发。

2结核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2.1结核病的预防机构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虽然建立结核病预防结构,但在实际工作中预防人员之间的配合不协调,不能将各种预防工作贯穿在管理过程的始终。此外,主管学校的结核预防人员身兼多职,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较高的热情和主动性,只是针对发生疫情的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对结核的防范意识不强。受到一些结核防范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使得结核的发现不及时,延缓了治疗的效果。

2.2对结核病的认识浅薄 为了避免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学校组织了专门的人员对结核病知识进行普及教育。一些领导的防范意识淡薄,对发生的结核疫情不重视,所以导致学校的预防方案难以正常执行。除此之外,学生为了不耽误学业,故意隐瞒病情,使他们的疾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导致学校结核病感染人数的增加。学校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各种设备的使用情况不能满足较多数量学生的要求,学校食堂的拥挤和教室空气的不流通从而使得结核病的爆发增加了机会。

2.3医疗设备购置的经费欠缺 校医对一些疑似结核的病例没有进行及时的检查,不能对一些病情采取及时的上报,感染病毒的患者一般是边上学边接受治疗,使得传染病源在学生之间长期暴露,从而造成学校结核病预防的困难。对学生的结核病进行检查时,由于经费的不足,使得一系列检查实验难以正常开展。

3肺结核疫情的防治对策

3.1控制结核病源的发生 通常情况下结核病的发病都是由首例病源引起的,一般将第1例病源患者称为排菌患者。在学校的发病个体中,由于首例患者在发病的情况下没有进行校园体检工作,也没有在检查的过程中进行胸透,导致传染源入侵,给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为了有效控制结核的感染,应该从源头进行预防,首先应该做好学生入学前的体检工作,早期发现病源并对其进行控制,做好结核病控制的核心工作。加强学校学生的专项体检工作,在发现结核病患者并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痰检的重要性。学校是一个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为了有效避免传染源进入到密集人口区,造成结核病的传播,对于已经感染了结核病的涂阳性患者应该进行隔离治疗,对于强阳性患者应该采取预防性结核治疗。虽然在现阶段的治疗过程中,针对成人患者国家不再提倡使用疫苗进行预防,但是一些治疗专家建议对新入学校的学生可以采取预防性的用药,结合患病的实际情况采取接种卡介苗的措施也是一种可行的措施。

3.2加强学校结核病工作的管理 一些学校在发生结核病之后对结核病疫情的报告和流行病源的调查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结核病的蔓延甚至是学校的控制难以有效的实施,为了切断病源的传染,首先应该加强结核病情报告工作,实施依法管理,将控制结核病的工作作为学校的初级保健工作,促进结核病的治疗和预防,解决群居青少年中结核病的蔓延。对学校的结核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对防治经费全面落实,对结核病进行归口管理和报告,避免出现漏报。加强防治网络的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强化学校的督导管理。建立健全结核病的预警制度,对于出现的结核病可疑症状人员带到结核病查证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查。

3.3学校应该加强结核病的预防教育工作 学校应该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结核病的预防教育上,防止结核病在校园中的传播。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改革和落实,对青少年的管理和重视逐渐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也是相当重视,也加强了人们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一些预防知识普及到位。但是针对结核病这种危害性加大并且传播较快的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还没有做到位,并且各种宣传教育也明显不足。使得学生对结核病的预防意识不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为了提高学生对疾病预防的意识和措施,学校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能力,在结核病的传染过程中能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病源的传染甚至可以从源头上切断病源的传播。

4结论

针对学校出现的结核病情况,应该采取各种预防和治疗的措施,①控制传染源,避免病源的传染;②应该建立学生健康检查制度,对学生的健康情况进行有效检查;紧接着应该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做好食堂各种餐具的消毒工作,保持教室的通风和空气流通,让学生在好的生活环境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应该加强学校的各种治疗措施和预防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对学生出现的病情进行治疗,保障学生身体的健康,让他们安心的生活和学习[1~3]。

参考文献:

[1]李素倩,程洪恩.浅谈学校肺结核预防策略[J].社区医学杂志,2010,(23):60.

第7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结核;调查;预防

【中图分类号】R 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83―01

1 基本情况

2013年6月初,某校寄宿学生刘某出现咳嗽低热等症状。6月18日经石河子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浸润型肺结核。该患者确诊后,校卫生所立即采取防治措施,组织全班同学及与刘某有过密切接触过的七十多名同学进行了胸部X线检查。经检查,该班李某为左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右肺上叶后段侵润型肺结核。发现李某的情况后,该卫生所对李某家人进行了排查,未发现新增病例。

2 调查情况:

2.1 近年发病情况:

2012年3月,该班同学董某,寒假归校后一周出现感冒等症状。3月中旬经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空洞型肺结核。2012年3月至4月在专科医院住院治疗。2012年5月出院后医学隔离服药治疗半年,后经医院复查结果显示已治愈回校正常上课。

2.2 个案调查:

刘某:男、汉族、陕西长安人。1992年5月出生,2011年9月从原籍入校,入校至今一直在该学校上学。2013年初至此次发病,曾10余次请假外出到石河子办事。6月初自觉有感冒症状,服药后未见好转。约一周后出现咳嗽等症状,并逐渐加重。6月26日经石河子市第二人民医院胸部CT检查,确诊为浸润型肺结核。经调查,2012年3月至10月期间,曾与患者董某同住一宿舍。

李某:男、汉族、新疆石河子人。1991年出生,2011年9月入校。患者因家在本地,每周可以回家休息,到市里活动较为频繁。此次发病前曾于3月中旬在家休息一周。患者自述半个月前觉察夜间有发热情况,自觉无任何不适症状。考虑患者可能已于至少半月前开始发病,在卫生所对于刘某接触人群排查时发现其肺部陈旧性肺结核。后经石河子二医院胸片及胸部CT检查,确诊为左肺上叶陈旧性肺结核,右肺上叶后段侵润型肺结核。患者自述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期间,曾于患者董某同住一宿舍。

2.3 驻地流行因素分析

石河子市是结核病的高发地区,团场、城乡结合部等地的发病率更高。该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周围流动人员较多。主要为外省赴疆打工者,人群卫生意识较差。周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乱倒垃圾污水,随地吐痰、大小便。垃圾池,旱厕长期无人清理,蚊蝇遍布。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及社区无力对其现状有效监管。经了解,该学校周围是结核病的高发地区。学校易感人群受驻地周围人群传染的风险较大,且恶劣的环境易诱发潜在的感染者发病。

2.4 综合分析

考虑到患者董某、刘某曾先后与李某同住一宿舍,不能排除三人之间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同时考虑到驻地周围环境因素,且患者都曾有过的多次外出的经历,也不能排除学校外感染的可能。尽管三名患者感染的途径无法确切的定论,但其发病都存在明显诱因。患者董某发病前曾放假休息一个月,经了解患者常熬夜上网。再加上恰逢过年期间,聚会喝酒等因素,患者过度劳累,抵抗力下降从而引起发病。患者李某休息期间,其妹结婚,作为兄长要协助操办婚事,也存在劳累的诱因。

3 预防措施

3.1 迅速隔离治疗,转送病人。待治疗归校后统一集中到卫生所独立的隔离病房进行隔离服药治疗,定期拍片观察疗效。卫生所每天拍医生到班里、宿舍巡诊,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2 立即组织全面彻底的消毒。为切断传播途径,该班应建立每日消毒制度,购买相应的消毒设备及药品。由卫生所每日组织人员对该班所有场所每日消毒至少一次。要求该班宿舍每天早晨、中午起床及晚上就寝前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3 对密切接触者组织开展全面的排查并组织预防性服药。为切实排查续发病例,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采取胸透、痰培养等方法进行仔细排查,确保一人不漏。为降低感染范围及新发病例,对此次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的服药。采用异烟肼:每周300mg辅以护肝片,连续服用四---六周。期间密切监测人群肝肾功能,不适人群立即停药。

3.4 加强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为避免引起恐慌,卫生所将结核病的防治知识与夏季常见病的预防等知识想结合组织全校学生学习。此外,可以利用板报、海报等宣传形式为师生介绍结核病的预防知识。促进卫生防病观念深入人心。

3.5 加强学校管理力度。为了防止新发传染病,在做为学校经常性管理的情况下。要求该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外出,尤其要减少在卫生条件较差、人群比较密集区域逗留、就餐。同时,近期尽量减少大型集会,人群密切接触的频率。

3.6 加强传染病的报告工作,一旦出现新发病例立即进行上报。

第8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 结核病 防控措施

结核病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1],也是当今世界成年人传染病的一种主要疾病。结核病分布广泛,给学校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很大的挑战。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在校生2.3亿多人,2010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肺结核病患者99万余人,其中学生肺结核病患者4.8万余人[2],大约占全国肺结核病报告总数的5﹪。高校是师生高度集中的场所,极易引起传染病流行。引起结核病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之间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仅相互间接触密切,而且接触时间较长,学生中一旦出现肺结核病患者,若早期未发现和控制,很容易在校园内造成结核病的传播流行;(2)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再加上学习负担重、压力较大、精神过度紧张,再加上一些大学生生活不规律,或营养不良,体能锻炼较少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感染结核分支杆菌,容易发生结核病;(3)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了解较少,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出现肺结核症状不及时就诊,容易造成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流行。学校结核病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学生本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容易影响其他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1.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结核病防治手册》(简称《手册》)

结核病防治手册是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册》明确提出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要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要积极重视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学校要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配合卫生部门,制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结核病防治对策和措施。结核病防治措施是学校预防结核病疫情发生的重要措施。

2.学校医院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结核病防控知识的培训

学校医院要积极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应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参加全国及省内外的结核病学术活动,掌握结核病防治的新技术。对结核病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高治愈率,达到控制结核病的总目标。

3.把好新生入学体检关,做好新生入学体检工作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习生活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再加上有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自身抵抗力较差,容易患疾病,一旦出现结核病就很容易在校园传播,甚至流行。所以,把好新生入学体检关非常重要。体检时一旦发现有学生感染,一定要按要求送至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诊,做好规范治疗;同时积极做好新生的结核菌素(PPD)试验,对结核菌素(PPD)强阳性者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X射线胸片及痰菌检查),对强阳性者进行预防性投药,常用的方法为:异烟肼1次/日,每次300mg顿服,连服6个月,同时要跟踪强阳性者,随时进行疾病的监测,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和传播。

4.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健康教育

提高学校师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极为重要。要根据学校师生的特点,定期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3],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结核病的危害及预防有一定的认识。要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普及结核病的防治科普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多开窗户通气、勤晒被褥、限酒、戒烟、不随地吐痰等。注意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合理饮食,生活规律,保持好心情,这样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所以,健康教育是防治结核病工作中一项投入少、见效很快的方法。结核病虽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是可以防治的。提高师生对结核病的认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做到出现结核病可疑症状时早报告、早诊断,结核病患者确诊后早治疗、早隔离,有效预防结核病在学校的发生和传播[3]。

5.建立健全的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制度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结核病的防控,成立结核病防控的组织机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结核病防治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发现与及时报告制度、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方案。做到分工明确、专人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经费保障,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从而有效达到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在学校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谢毅,胡品津.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43-45.

[2]王黎霞,成思诗明,陈伟等.高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Z].2010:1-2.

第9篇:肺结核的防治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2 R 181.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244-02

【关键词】 结核,肺;疾病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2008年9月,浙江省某高校出现肺结核病暴发。由于学校日常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管理严格,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紧密,疫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防止了疾病的进一步蔓延。本文结合这起高校学生结核病暴发的现场调查及处理,分析学校结核病暴发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学校结核病暴发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浙江省某专科学校192个班级的学生7 734名,其中男生5 792名,女生1 942名;教职员工494名。

1.2 方法 用JZYX-100 遥控数码透视X 线机对全体学生进行结核病检查和体检,教职员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体检(包括胸片),同时进行结核病接触史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1∶2 000的PPD试验,72 h后观察反应。测量结果以≤5 mm为阴性,≥20 mm或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校位于杭州市高教园区,生源以浙江本省为主。共有学生宿舍13幢,每间宿舍25 m2,住4~6人,有独立卫生间,卫生状况一般,通风较差。

2.2 流行病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人9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首发病例为该校数控2007级1班男生夏某,2008年4月29日因“发热、咳嗽”2 d在校卫生所进行抗炎治疗,疗效不佳。 2008年5月7日转某省级医院住院治疗,诊断“左肺脓肿”,抗炎治疗以左氧氟沙星为主,症状好转,于6月17日出院,痰中未找到结核杆菌。2008年9月初该学生再次发热、咳嗽入住同一医院治疗,多次查痰后找到结核杆菌,诊断为“左肺结核、左肺脓肿”。开学后同寝室出现第2例病例,对该班进行调查,又发现2例结核病人,即对全校师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他5人患结核病,都在2007级的不同班级,2006和2008级没有病人。其中首发病例班级4人,罹患率为9.76%(4/41);其他班级罹患率0.06%为(5/7 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17,P

2.3 PPD试验结果 首发病例所在班级学生PPD试验强阳性率为43.9 %(18/41),其他班级为22.3%(71/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7,P

2.4 控制措施 (1)隔离传染源,积极治疗病人。对发现的所有肺结核病人根据《中国结核病控制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的要求,迅速隔离并进行个案调查,使用统一的2 HRZE/4 HR方案规范治疗,督导服药和访视。严把患病学生返校就学关,严格执行返校的4个指标:强化期治疗满2个月,连续2次查痰阴性,透视或胸片病灶稳定,结核病归口诊治单位证明[1];(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教室、寝室的通风、消毒,指导学生暴晒被褥等;(3)加强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的跟踪随访。PPD试验强阳性者予以口服异烟肼药物预防,X线检查隔0.5 a 1次,1 a未发病者以后的X线检查间隔与一般人相同;(4)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利用网络、广播、黑板报对全校师生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3 讨论

调查显示,造成本次结核暴发的主要原因有:(1)综合性医院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延误使得传染源未能有效控制;(2)学校人口密度大,学生相互接触较为密切;(3)学生寝室卫生状况差,不注意通风;(4)学生是特殊人群,由于正值青春发育阶段,免疫功能不稳定,属于肺结核的高发人群[2]。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疫情的蔓延。但本次人群疫情,患者人数不多,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原因有:(1)学校日常注重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学校每学年开学后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此次结核病检查与学年体检结合进行,既达到筛查的目的,也有效避免了学生的恐慌。(2)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紧密,疾病暴发后得到及时的指导,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3)首发病例因住院和暑假与其他同学接触较少,传播范围有限。(4)学校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日常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具有一定的防病知识。

结核病的传染源是排菌肺结核患者,传染程度受排菌量、咳嗽症状和接触密切程度等因素影响[3]。结核病感染后潜伏期较长,可从数周到终生,受感染者一生中发病概率约为10%,感染后前5月的近期发病约占50%以上[4]。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传染源、避免感染是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的重点。根据结核病暴发的影响因素和传染源的特点,对学校结核病防治提出如下建议:(1)学校医务室对结核病要加强警惕,在日常就诊中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应及时进行胸部X 线检查;对有家庭肺结核接触史和PPD 强阳性学生定期检查;对招收与学生密切接触的临时工的体格检查需严格把关,并加强卫生教育;对全校师生每学年进行健康体检,争取肺结核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向教师和学生宣传结核病的预防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发病学生复学应由指定的结核病专业机构把关,开具相应证明方可。(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须加强对辖区医院传染病报告的管理,定期督导检查,以防漏报;在收到学生结核病报告卡后,应立即通知所在学校医务室,督促学生进一步到结核病定点医院诊治,同时开展个案调查,争取早期发现其他肺结核病人。(3)卫生行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学校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建立以辖区为单位的医院、学校医务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位一体的防控网络,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预案,以便有效防止结核病疫情的暴发。

4 参考文献

[1] 杨石波.一起学校学生肺结核病爆发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750.

[2] 邢淑华,刘玉清,徐道康,等.北京市35 所高校结核病流行情况分析.中国防痨杂志,1999,21(3):129-131.

[3] 迮文远,主编.计划免疫学.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36.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