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

第1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建议

一 背景与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

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农村社区还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了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建议

(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第2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女儿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孩子,属于高度敏感且容易有负面情绪的人。在青春期,对周遭事物的无力控制感很容易给她一种失败和惧怕的感觉,所以还没经历就因为惧怕而退却。最严重的时候她不肯去上学,在房间里昏睡,似乎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安全,但结果给她造成更大的压力:学校记过警告,家长责备,不去读书当然成绩单也是一片红。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和恐惧,无力解决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

刚开始,我们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只觉得她在找借口,直到实在无计可施,才把她送去见心理咨询师,最终被诊断为患有青少年焦虑症。通过了解,我们知道青少年焦虑症是影响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病症,超过6%的青少年患有某种焦虑症。患有焦虑症的青少年会对其他孩子通常并不害怕的事情或情景感到过分担忧。焦虑症有多种形式,如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广泛性焦虑症等。焦虑症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包括:天性中容易有负面情绪和气质的,对于具有威胁性的物体和讯息有着高度的敏感度,较易受到困扰和惊吓;青少年期,由于感受到自己无法控制事物的无力感,较易对具有威胁性的事件产生负面反应。焦虑性的思维模式是老觉得要出事,认为没办法处理这件事,给自己的结论就是赶紧逃避。

配合着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我们积极帮助女儿面对社会,面对人群。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她其实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作为父母,我们不仅是给她提供衣食住行,更主要的是给她一分理解安慰和精神上的支持。我带着孩子让她自己去接受心理辅导,学习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还让她加入小组治疗。在相似的同龄孩子中,她看到她并不是孤单的。她后来说,小组治疗让她惊醒,尤其是看到比她严重得多的孩子,在比较后,她对自己有了信心。

学校也十分支持,学区里有专门为这样的孩子设立的特殊学校和学习辅导,女儿参加了一个门诊病人项目,每天早晨有两个钟头的一对一的学习时间,学校把功课传过去,女儿在没有压力下自我完成这些功课。如果有困难,辅导老师立刻就给予帮助。上午的学业修习之后,就是参加小组的心理辅导讨论,在心理辅导员的带领下,述说自己每天的经历和感受。

第3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在“作业来了”这节课中,我(辅导老师)适度地运用了沉默的技术,有一些观课的教师无法理解我的这种沉默,提出了疑问。我在这节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运用沉默技术,不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谈话内容“听之任之”,而是一种积极的倾听,这种倾听在我的辅导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表达了我对学生言行的尊重与接纳;二是我以此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三是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成长的问题。接下来,结合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沉默,具体地谈谈沉默技术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沉默 

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的社交谈话,它要求辅导教师表现出大量的关注与倾听,幷少做逻辑分析、少说教,多认同学生的感受,但是认同不等于认可,不等于“不作为”,而是要多体验学生感受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换言之,它要求辅导教师首先置身于受导学生的境地当中(共情),然后再帮助其认清成长中的障碍,寻求自救自立的方法。这就要求辅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多听少言,学会以适时、适度的沉默来传达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暗示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我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活动过程中的沉默主要有暗示鼓励的功能。 

在“作业来了”辅导活动课中,分享角色感受时,我请扮演老师的学生说说他在扮演教师这个角色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他说:“我觉得当教师很爽,可以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作业,批改作业时也只是对对答案,很轻松。”他的话音刚落,一部分学生忍不住点头赞同,他的话似乎一下子说到了好多学生的心坎儿上。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想针对他的话,请孩子们讨论一下,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真像他们想象得那样轻松吗?(课后也有好几个教师问我,明明学生说得不对,为什么我当时不加以引导。)那时,另一个念头也下意识地从我脑海里冒了出来:我这样做,至少要冒两个风险,一是很可能让学生敏感地意识到我不认可他的真实感受,想借着同学们的讨论来说服他;二是很有可能因此阻塞了学生的轻松畅谈、真实表达之路。同时,这个问题虽然跟辅导主题有关,但是和主题重点目标“引导学生探寻应对作业压力大的策略”关联却不怎么紧密,如果我们在此时质疑学生的这种感受,不但有些偏离辅导重点,而且很可能让学生觉得我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帮教师说话,进而使后面学生的发言会揣摩我的意愿,不敢、不愿说真话了。所以,我坚信我运用心理咨询中的沉默技术回应学生是合适的。我此时的沉默,不是对学生的讲话内容“不作为”,而是要达到暗示、鼓励学生继续说出自己真实感受的目的,也避免了我的教师角色带给学生的不安全感,让接下来的分享氛围更加开放、融洽、安全。我接着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一个孩子说:“我觉得教师批改作业还是很辛苦的,我们做一份作业,教师要看几十份作业,教师还是比我们辛苦。”听到该学生的回答,我想我前面的“沉默”真的是“金”了。 

二、学生的沉默 

心理辅导专家苏关南指出:沉默可让学生有机会反省或检讨自己。沉默所代表的意思可能多过言语,虽是无声却胜有声。 

在心理剧辅导课“作业来了”辅导活动中,在探寻应对作业压力的策略时,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作业压力感受到的程度来分组交流自己在遇到作业压力的时候是如何解决的,讨论应对作业压力的办法。孩子们有了“志趣相投者”,自然交流得更加欢畅了。在孩子们的分组交流结束后,我问:“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分享,面对作业压力,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没有?”前一刻,或许孩子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困扰中,经过刚才的一番交流,孩子们都从伙伴的经验中受到了启发,得到了新的解决办法,他们侃侃而谈。接着,我面向现场听课的教师,对孩子们说:“同学们,现在有个好时机,下面有你们的科任教师,你们有话想对他们说说吗?”刚才侃侃而谈的孩子们却都沉默了,此时,我明白孩子们的沉默,不是对我的谈话内容的反感,而是在积极准备。他们可能在心里说:我想对哪位老师说呢?我想对他说点什么呢?我有勇气对他说出我的心里话吗?……一秒、两秒、三秒……我平静地期待着、等待着……大约两分钟后,佳叶举手了,她跑到语文老师跟前,说:“老师,刚才您听到了我们内心的想法,知道了作业带给我们的压力。那么,以后在布置作业时,是不是可以考虑给我们减轻一点这方面的压力呢?”她的这一提问,博得了孩子们一阵热烈的掌声。当老师肯定了她的勇敢,认同了她的感受,并答应以后会重视同学们的建议后,她开心极了,一边连连说了几声“谢谢”,一边深深地向老师鞠了一躬。全班同学又一次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当学生出现沉默时,辅导者要做的是: 

1.不要怕辅导过程中出现沉默; 

2.要区分思考性沉默和对抗性沉默; 

3.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言语的举动(微笑、亲切的注视等)来表达对学生停止讲话的理解和期盼;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4.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他沉默时并没有走神。 

第4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心理体验 精神之爱 学习品质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00-01

青少年上网成瘾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尤其是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产生一些父母意想不到的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得不到适当的渲泄,网络游戏就成了青少年的精神避难所,为逃避现实,他们从网络中获得成就感。所以戒除网瘾应从青少年的心理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入手。作为初中班主任和家庭教育的学习者,应该义不容辞为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或防止成瘾献策献力。

一、深入学生的生活,正面引导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心理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希望班主任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希望能直接得到班主任的多方面指点。抓住这一契机,深入学生,对他们充满热情,那么学生便会对班主任产生心理认同,随时与学生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告诫学生不要参与低级的聊天等,作为“九零后”的初中生,我们应该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做一名新世纪的网络少年,充分利用网络,使其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好帮手,我们可以不出门便尽知天下事,各种所需资料在网络上应有尽有,好的学习网站还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电子邮件、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网络其实有很多用途,不光是玩游戏。毕竟,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更精彩!

二、加深注入感情的浓度

1.树信心,多关怀

人人都有优点,如同人人都有缺点一样。再好的学生都有缺点,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从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性出发,帮助其树立起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加强自控力。经常到他们中间,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内心的小秘密。在他们退缩时,推一把,跌倒时,扶一把,遇到困难时,帮一下,失去信心时,鼓励一下;以便一有变化预兆,就能及时捕捉,并打好“预防针”。

2.信任尊重,“爱心”呼唤

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上网成瘾的同学,他们更需要关心,更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他们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三、丰富课余生活,加强心理辅导

孩子们迷恋网络往往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过得不充实,或者是没有可以交流、交往的对象,因此很空虚,才导致孩子对网络产生心里寄托。所以,采取措施转移孩子注意力,将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注意其兴趣、爱好,让他在课余参加兴趣辅导班、参加体育活动,尽可能远离网友和网络,把时间和精力逐渐转移到积极健康的活动中来,多组织有益的社会活动,让孩子的生活快乐起来,内心真正充实起来。同时,要注意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培养锻炼自制力,并进行适度的吃苦教育,让孩子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那些已经上网成瘾的青少年,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现身说法、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办法,帮助他们戒除“网瘾”。“网瘾”是正常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基本理念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态,调动他们内心追求卓越的欲望,提升他们的心理免疫力和自制力,从而战胜自我,拒绝低级诱惑。

四、家长学校系列课程

当代父母要适应社会进步,与孩子共同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增强了解子女、分析情境、运用教育方法以及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而学校开设的家长学校是提高这一能力的主要方式,力在培养令孩子和学校、社会都满意的家长。这两年,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学习,不断丰富家长学校的内容。

1.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当家长反映家庭教育上的困惑时,如孩子不爱与父母交流;孩子叛逆;孩子迷恋上网、电视、小说;家庭氛围不融洽;父母工作忙,没时间教育孩子等,我们相应开设讲座《 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教育判逆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家庭心理辅导策略与方法》、《用零碎的时间教育孩子》等。建议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平时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学习情况,并对孩子的上网时间有所节制,一般每天不超过2小时,且中间休息15分钟。

2.青春期心理及生理

学习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如何预防与面对孩子的“早恋”,开展正常的性知识教育,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建议父母应该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孩子以精神的关怀、理解。绝对不能责备和训斥,甚至采用极端方法。每天尽量耐心地陪孩子聊天,对孩子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毫不吝啬地表扬和鼓励,尽可能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3.学习品质训练家长课程

学习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帮助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家长帮助学生轻松应考;找到孩子的学习密码;摆脱厌学与提高学习动机;提高家校配合,如何与老师的沟通。当然,有条件的话,学生在接受了体验式心理训练后会直接有效改变其内心世界,消除厌学情绪,增加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此爱上学习会更好。

针对当前教育状况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和心理的缺失,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学习品质训练课、家长学校等平台将心理学、教育学、素质拓展、人本主义等众多手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过程中采用心理体验式训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拓展、性格习惯养成、心理状态调适,从而戒除青少年网瘾、摆脱厌学、改善亲子关系,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识,提高自信心,树立人生目标,让孩子轻松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快速实现自己。

参考文献:

[1]陈明远 《家庭生活指南》第312期 2011.6

第5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儿童期青春期过渡阶段特征健康疏导

一、 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孩子任性,脾气暴躁,以我为中心,不懂规矩,没有责任感,抗压能力差,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行为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的行为心理特征

随着孩子的成长,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会呈现出特有的心理状态。

(一)思维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差。幼儿时的情绪冲动和游戏色彩会逐渐减少,被较为自觉的意识所代替,要求家长减轻对他们的限制,开始主动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人的思想品质,并自觉地进行评价。只是这种评价是模仿他人的评价尺度,还缺乏客观性,行为意识对自己控制能力差。

(二)价值观初步确立,坚持能力差。这一时期,他们常以具体的形象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对于崇敬的人物和道德行为,会努力去模仿,有时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还没有完全摆脱情感冲动的特点,坚持能力不够。

(三)心理矛盾冲突,情感易于激动。这一时期,他们容易偏激,常犯忽冷忽热的毛病。处于顺境,受到表扬,他们会激动、兴奋;遭到挫折,受到批评,他们又会垂头丧气,失去信心。如果遇到有人跟他们的认识、观点不一致,他们会同别人进行激烈争论,维护自己的观点。

(四)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习压力加大。幼儿时的习惯还是不稳定的,好习惯可能倒退,坏习惯也可能发展。任何习惯都是从一个个行为开始培养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强化而成为良好习惯;反之,不良行为,多次强化之后就成为不良习惯。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多和个人、家长期望值升高,学习压力不断加大。

三、教师的健康疏导情况调查

为了解当前民族地区教师对学生健康疏导情况,笔者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选取幼儿园、小学和完全中学十所办学体制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检测。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后,检测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一)缺少心理辅导教师。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除城区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室,配备1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外,大部分学校没有心里辅导教师。

(二)对心理教育课程重视不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忽视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辅导解决。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配备心理教师的必要性,以及缺失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性。

(三)家校联动作用不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做到学校和家庭联合进行,内容协调,步调一致。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四、 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社会需要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良好心理素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学业和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积极影响,但不能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当作仅仅为教学、考试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建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建立学生信息档案。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没有相应的机构,就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各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心理辅导机构,并在教师中培养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和登记工作,建立学生数据库和“心理疏导”数据库,准确掌握结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综合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应重视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辅导水平,加强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四)坚持“双访”制度,即访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访临时监护人。“心理疏导教师”要经常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委托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情况。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临时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

(五)明确教育重点,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疏导”要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主要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引导关爱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总之,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充分家校联动合力,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虹.建队伍,重研究,示典范,创氛围,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访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杜松彭同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4).

第6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 案例处理 思考

自1999年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各类突发事件也频繁发生,资料显示大学生因心理疾病退学的,达到退学总人数的50%以上,心理危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①。辅导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如何应对大学身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成为当下高校教育队伍的一大热点。通过对亲身经历的案例分析,思考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 案例回顾及处理过程。

田同学,男,2011年入学。该生之前属于学生当中比较内敛的学生,2012年3月开学辅导员与该生无意交谈中发现该生表现异常兴奋,行为动作夸张,整体着装打扮与往常对该生的认识相差极大,已有所警觉。2012年3月25中午接到保卫处通知该生被保卫处带走,理由骚扰女生,并且在公共场合使用危险物品。接到通知第一时间通告分管学生的领导赶到现场向其了解情况该生是为了看美女而逃课,在女生买东西的附近坐着自言自语,说些带有骚扰性质的话,女生害怕躲避,该生用小刀向女生离开方向的树上扎了几刀,女生受到惊吓而报校警将该生带走。了解情况时该生不认为公共场合玩飞刀是一个危险行为,并基于该生之前的反常向保卫处反应,后因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认定该生为心理异常,建议到专业机构治疗,未给与处分。通知该生父母,父母配合工作第二天一早便到达。该生害怕父亲知道他被保卫处带走一度想要离校出走,辅导员及时安抚并安排学生陪同。

案例处理过程:

1.事出有因,通过各种途径对该生情况进行了解。

关注该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与之前变化很大。通过与该生的聊天,班委同学谈话,与家长沟通,得知该生上一学期学习比较认真与同学相处尚正常,但是性格偏内向不主动与同学沟通,对一起上课的一个漂亮女孩情有独钟。依赖母亲很害怕自己父亲,在假期间向父母反应渴望与女生交往被父母制止,在练画过程中情绪暴躁踢打画架。这学期到校后该生倾慕的女生拒绝对此同学之后便花费很多钱打扮,并且通过夸张行为吸引人注意特别漂亮女生,在生活中遇到漂亮女性会走进女生直勾勾的盯着看,还会伸手触摸女性身体,并且在谈话当中抱怨自己个子不高长得不帅,没有人会喜欢,说话中自相矛盾,思维跳跃性很大。

2.及时出现给予安抚,寻求多方帮忙协助。

该生是由于不愿意主动与人沟通,并且受到感情因素困扰,不能够发泄,以至于其行为产生异常。辅导员在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谈心引导该生倾诉感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当该生被保卫处带走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向领导反应情况,分管学生领导及时赶到与辅导员一同安抚该生情绪了解事情原因。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心理老师给予进行心理疏导于测评,认为该生情绪不能自我控制,对危险没有认知,虽然现在情绪稍有平复但是不能保证接下来的是否会发生类似事件或者伤害自身的情况出现,已属心理异常建议与家长联系并且需要及时就医并且给与治疗。在父母赶到期间安排学生陪同。

3.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积极配合。

由于该生惧怕父亲,担心该生惧怕父亲对其责骂而离开学校,事先与家长沟通不要责怪该生,让该生以一个相对放松的态度接受父母到来,避免情绪激动。第二天上午该生父母就赶到学校,辅导员陪同了解情况后准备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4.及时跟踪,后续工作跟进。

该生治疗期价,主动与其父母联系了解该生情况,帮该生办理相关缓考手续。在该生治疗4个月后返校上课,学院老师与同学做好陪同和监护工作,主动与该生谈心,帮助该生专业学习,对其精神思想状况私下了解掌握,现已基本恢复,可正常完成学业。

二、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分析。

心理危机突发事件普遍存在于高校并且影响广泛的突发事件。它的发生有着一定社会根源。

1、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是成因之一。

90后大学生是新兴时代体验者,信息和知识丰富很早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他们具有“早熟、独立、张扬、自信”的特点,但是他们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弱“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② 。面对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客观现实诸多矛盾,大学生极容易产生挫折感,在情绪和行为上表现为紧张、焦虑、沮丧、抑郁等。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普遍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恋爱压力等,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③。此案例中就存在,该生在受到感情困扰后不懂得如何舒缓压力,不懂与人表达沟通,性格内向、忧郁、敏感等等综合因素而引发突发性心理危机。

2、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影响。

日益发展的经济给我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引发的譬如分配不公,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等一些列问题。而家庭教育在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给孩子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心理方面的健康与培养。对独生子女只重视学习的独断家长式教育愈加让孩子远离群体,不善交际甚至不愿与父母沟通,缺乏历练而几乎没有心理承受能力。在本案例中存在学生父母对其独断家长的教育致使孩子有了思想变化却不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也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培养。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固化。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局限,只是以授课方式机械地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对存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未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针对群体教育,缺乏对个体学生的辅导。沟通交流平台单一,老师专家面对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难免让学生放不下思想包袱,有所隐瞒有所顾忌而隐藏了自身心理问题所在。案例中学生心理突发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它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自身发展和学校稳定,也反映了课堂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有待思考。

三、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引发的思考

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辅导员必须从日常工作中入手,防患于未然。从基本工作着手,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从学生自身入手,与学生们一同努力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1、 掌握学生基本资料,建立资料库。

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及时发现一些小端倪,从而让辅导员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中拥有主动性。对学生的了解除了平时日常工作多走进寝室,进入课堂,多与学生谈心的方式之外可以建立学生的基本信息库,比如民族家庭人口数,家长联系方式,是否贫困生,新生入学心理调查结果等等。在做这些功课的同时不仅加深每个学生在辅导员心中的印象,同时对于重点学生予以更多关注,分类别予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做好预防工作。

2、 建立融洽关系,畅通消息渠道。

师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畅通的消息渠道,需要学生自主自愿主动与辅导员沟通,不仅是在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后抓住解决问题关键时刻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的关键。现今对90后大学生的管理方式已经告别传统辅导员管理方式,而是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人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探讨、心理情感沟通、心理矛盾化解、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帮助他人解决日常遇到的心理困扰,推动周围群体的互助、关怀、支持,实现“自助式”成长的模式④。

3、 提高危机处理意识,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

危机处理重在防患于未然,不仅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上两点,还需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除了加强对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宣传,更需要在学生中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并且建立基层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设立心理委员。抓住寝室长以“一拖三”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寝室,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以案例给学生予以警示。这样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实现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每个人都能提高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丰富危机预警的途径和联合家长及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等多方资源提高对危机发生反映效率。

4、 培养积极人生观,以内驱力减少突发事件。

积极人生观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采取怎样行为方式应对各种问题,例如自我认同与接纳;生活学习的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应对以及对情绪的调控能力等等。90后的大学生大多抗压能力差,敏感,易产生挫败感,那么他们拥有一个积极人生观不仅对他们自身有益,更对日益紧迫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一种内在驱动力。学生工作中除了课堂教授形式更应该提供实践类活动让学生亲身体自我反省中成长,协助指引学生自我完善,以内驱力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心理危机突发事件重在防患于未然,辅导员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更需要联合多方资源帮助学生成长,并且这种成长不是只讲求效果而是更注重学生内心人格健全的过程。(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2]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 陈秀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评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34-136.

[4] 杨思帆.“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心理辅导中的效能型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2):132-134

[5] 李霞云.积极人生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6] 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

注解

①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及影响因素[N].光明日报,2006-09-23(6).

②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第7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的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并且进步很快,在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不过,在普及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虽然开展了不少年,但一直难有突破,落入一种刻板的模式中,常常是仅仅满足于照着教材上上心理教育课、拥有一个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并定期开展辅导就行了。随着师生对心理教育的新鲜感逐步退却,心理教育越来越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缺乏实效性。这不由使我想到了学习理论中的“高原期”现象。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人们发现开始进步快,但随着练习时间或次数变化,中间常出现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突破这个高原期后,动作技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突破“高原期”的策略是加强对动作技能的再认识,积累更多的背景材料,寻找新的兴奋点。①面对这些停留在没有多大进展、只在平面推移的“高原期”的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如何尽快帮助他们逾越障碍,寻求新的突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对照本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只有尽快改变心理教育中不恰当的活动观、辅导观、主体观、视角观,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小学心理教育,从而找到新的工作起点,走出“高原期”,提高实效性,全面推进小学心理教育深入开展。

一、活动:从感知走向感悟。

活动,是心理教育的灵魂。虽然国内的小学心理教育实践时间并不长,但在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努力钻研下,心理教育的活动模式、活动内容、活动原则、活动目标等日益丰富,各种活动指导书籍也纷纷出台,有力地指导着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不过,也许是我们对心育活动的特点未能领悟到位,也许是多年来受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的心理教育活动带有明显的的感知色彩和唯理性倾向,它们有的是采用导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模式;有的是照搬抛出问题、引导讨论、教师总结的讨论模式;有的是引进围绕主题,集表演、讨论、宣泄等活动形式为一体的班队会模式等等。大家似乎都觉得只要学生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心理调控技能,就能做到心理健康。

其实,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其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并非呈正比,即便是心理学教授,也很难说其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教育活动的功能应该是通过活动启发学生“健心”的智慧,从而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因此,这种活动和学科活动、班队活动是不同的。它不应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一种心灵的顿悟,从而激发他们“健心”的智慧。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一般教师是让学生回顾父母关爱的行为,或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对话,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固然也能取得一些效果,但孩子说出的感激之言总让人觉得有些做作。而有位教师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护蛋行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出一个生鸡蛋,每天带在书包里小心保护,不能使其破碎;教师在学生的鸡蛋上作上标记,看谁保持完好的时间长。起初,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这“太简单了”。谁知,一天不到,许多学生带的鸡蛋就破碎了。其后,学生开始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所保护的鸡蛋了:把鸡蛋用棉花或软纸厚厚地包裹起来,放在书包里的不易碰撞的地方;到了班上,书包不再像以往那样随便乱扔乱放了;骑车碰到坑坑洼洼的地方,不再像以往那样“勇猛”地冲过去了,而是下来推着走过去;心里时常记挂着这个鸡蛋,不时地从书包里拿出来检查一番,到“护蛋行动”结束时,学生都深有感触:“真不容易!”将一个鸡蛋保护一周尚且如此,把一个幼小的婴儿抚养成人呢?此时,学生对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有了真切的情绪体验,并因此对父母产生了由衷的感激之情。

不难看出,精心设计的“护蛋行动”比一般的讨论、回忆效果好多了。实际上,感悟性的活动在国外的心理教育活动中比比皆是。如“合作方块”游戏,参与者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完成方块的组合、拼装工作,让其体验合作的意义;“神奇的麦克风”活动,学生角色扮演组织者、询问者、故意破坏者、督促者等,以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等等。我想,当我们的心理教育教师对心理教育活动的特点有所把握的话,肯定也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感悟性活动,从而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对“健心”感兴趣。

二、辅导:从被动走向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指出: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所限,往往并不过多关注自己的心理过程,一些中年级学生甚至都不能用语言正确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心理困惑常常无法感知,更别说主动寻求帮助,解除心理困惑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哪些学生有心理困惑?我们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只有等到学生有外显行为(很多时候是过激行为)时,才有所觉察。虽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可也暴露出学校心理辅导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如果能较早的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岂不可以防患于未然?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小学生的情绪是波动不息的,极易受生活事件的影响,往往瞬息万变。有时事过境迁,他们就喜笑颜开;可也有时,困惑一直缠绕着他们,并弥散开去,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心理辅导要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建立一套小学生心理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系统,以监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甄别高危学生群。如2001年元月,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联合全市十余所学校成立了“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运用“小学生心理信息卡”,开展每月一次的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工作,并撰写调查月报,定期向市教委有关领导汇报,还在《服务导报》《南京教育信息报》等媒体公布。每个月的心理调查,他们都发现了一些存在心理困惑甚至心理危机的学生,最多一次达11.2%,最少也有7.8%。这些孩子有的是因为经统计分析,各因子得分远远低于均分;有的是因为被同学提名,觉得他们需要得到心理辅导;还有一大批是自己主动提出请辅导教师给予帮助。引起心理困惑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学习情况、亲子关系、同伴交往、自我意识等很多方面都有。有些困惑处于萌芽状态,对学生本人还没有造成太重的伤害,但如果一直压抑在心中,无处倾诉,天长日久,对其心理健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也有一些孩子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如某校在去年二月份的心理调查中发现有一位同学心理困惑很重,已经流露轻生的念头。通过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各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这些情况,主动地找他们交谈,并帮助他们做好教师、家长工作,使欢笑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他们的工作已经初步显示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辅导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②

当然,运用“小学生心理信息卡 ”只是信息采集的一种形式。及早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校内设“心理信箱”,鼓励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将自己的烦恼写在纸上投入信箱;在各班设立心理辅导联络员,请他们及时地向心理教育教师提供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资料如设置心理信箱,定时开启,认真阅读分析,每信必复。;鼓励学生写心理日记,教师在批阅时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鼓励全体教师去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等等。只要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有主动干预的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定能使心理辅导变被动为主动。

三、主体:从教师走向学生。

“学生主体论”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心理教育也要贯彻学生主体性的原则。③但在小学心理教育中,我们发现主体地位仍然被教师占领。不是吗?在活动中,内容由教师指定,课堂由教师主持,观点由教师给予(当然,有时我们会让一位“小博士”替代我们来说)。在辅导中,更是如此。辅导前,不少老师只是坐在辅导室里,守株待兔;辅导中,教师更是视学生为求助的弱者,常常想当然地为他们出主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心理教育,既使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辛苦不已,又减弱孩子对心理教育的兴趣,严重阻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心理教育工作的主体应从教师走向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动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对此,我们的实验学校,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如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育活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活动的内容形式听取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角,教师淡化指导意识,只是做好协调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听从学生的意见,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理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进行,为学生提供解除烦恼的渠道,经常举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开展一些“征集金点子”、“争做热心人”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厚的心育氛围。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自我发展。他们认为心理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鼓励学生自助或协助学生去克服困难,解决矛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因此他们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心育笔记等,让学生抒发自己上心育课的感受,描述自己的内心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甚至有的学校设立了少儿心理研究院,以开展心理小课题研究、聘请心理小研究员的形式鼓励学生去研究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现象,既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也促使他们自我疏导,深受学生的欢迎。

有的学校注意激发学生互动互助。他们相信学生虽小,但作为同一群体成员,他们互相拥有自己的生活体会,利用这种同伴经验,使学生互动互助,对学生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亲切性、模仿性,其效果往往比教师引导更大。因此他们或是开展“快乐共享”活动,请一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到广播站或演播厅,向学生表述自己的开心事,向学生奉献自己心理保健的方法等;或是开展“小小咨询员”活动,培训这些孩子的辅导技巧,轮流主持辅导室的工作,帮助教师辅导同学;或是组建一些心理健康状态方面的异质辅导小组,让孩子们在一起互动,既使他们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又可以因为同龄人之间易于沟通,取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总之,小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谁说在心理教育中他们只能是被动者?谁说他们不能成为心理教育的主人?当我们唤起他们对心理健康的渴望,给他们开辟自我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向同伴奉献自己成长的经验,他们就会成为心理教育中最活跃、最出色的主角。

四、视角:从学生走向师生。

第8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大学生应该是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但是在生活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内心封闭,甚至抑郁,在遇到挫折、打击这种境遇时,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自残,也有人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伤害他人,因为瞬间的冲动使之丧失了冷静与理智,面对由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各种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如何引导大学生心理走向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1.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1)个人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加之当代孩子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较早,性生理已基本成熟。这时的大学生有了性渴求和性冲动,非常渴望得到异性的青睐。但由于大学生的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甚至会出现过激行为。如果大学生面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这些情感问题,就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存在巨大的影响,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开始,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行为和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在我国由于高考制度的压力,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健康向上人格的培养。而在子女进入大学之后,多数家长就把对孩子主要的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在大学期间与孩子的交流也主要限于经济生活层面,忽视了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变革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处在大环境中的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的保护独立生活,在大学里面随着人际交往逐步多元化和社会化。有些学生自尊心过强,怕别人嘲笑、看不起自己的不足,故意封闭自己;有些同学则因缺乏必要的社交经验和技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剧了大学生的自卑、焦虑、孤独和不安的心理倾向。另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张,互联网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间和空间,从而引发了各种人际关系障碍和情感问题。

2.高校辅导员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正确做法

(1)主动宣传,营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在大学生中要树立重视心理健康和进行心理咨询并不可耻的概念,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报告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大力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氛围,以便同学们正确看待心理健康的问题,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形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另外,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2)建立档案,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动态

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排查,建立一般学生和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庭学校二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及时准确的对心理高危状态的对象展开心理辅导措施,提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参与咨询,完善心理危机的预警机制

一是要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通过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等,及时疏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设立心理委员,指导学生骨干开展心理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生的最新心理动态。二是要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把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

(4)利用网络,开辟心理教育的全新阵地

由于大学生的自由时间的增多,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机会也较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QQ号、MSN、电子邮箱、微博、空间等。 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沟通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通过关注学生的空间和微博,主动了解学生的心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化解学生的潜在危机。另外,构筑网上心理咨询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怎样有针对性调整学生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些都是摆在每一个学生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做进一步拓展与创新,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路敏.论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J].科技教育,2010,(12)

[2]吴敬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1,(3)

第9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班级管理

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先了解并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学生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因而与留守学生接触较多的班主任要给这类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和管理。我认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管理他们: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登记好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监护人及其姓名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同时记录好他们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状况、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这些基本资料便于班主任定期家访,并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做到学校与家庭齐抓共管。

二、加强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

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进行辅导。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矫正,以便学生健康成长。

三、丰富留守学生的课外活动

重视并安排好留守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的文化和娱乐活动。广泛开展人文关怀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体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从而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四、举办留守学生监护人培训班

为了让监护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定期向孩子长辈或其他监护人介绍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规律及各阶段相应发展特点,使他们明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以及孩子的智力发展重要阶段,让他们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从而真正帮助孩子。另外,还要及时同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可做到防微杜渐。

五、建立留守学生承包制度

让每位科任老师都承包几名留守学生。承包教师对学生要了如指掌,平时多关心、多照料、多交流。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或亲人一样,用自己的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六、开展留守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定期组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特别是以孝敬老人及父母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搜集古人孝敬长辈的典型故事,观看现代人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也增强了家庭凝聚力。与此同时,要耐心引导孩子学会珍爱生命,珍惜亲情,热爱生活。要细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留守学生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严重的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及教师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共同为留守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应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田勇.试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与教育.

[3]徐雁群.留守儿童现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