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像艺术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67-2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1、第33届InSEA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新动向
2011年6月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举办的“第33届InSEA国际艺术教育学会世界大会”的议题为《美术・空间・教育》,其旨在从“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虚拟空间”等多个维度探索美术教育的新空间,注重艺术教育对学生空间智能和媒介素养的培养。
本研究从文化人类学和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将传统文化与影像装置艺术相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美学上的再认识,对传统文化在艺术新场域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重新审视与探索,其对于深层挖掘美术教育的新空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相关论述
教育部颁布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学段“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指出:“结合7~9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跨界地将绘画、雕塑、影像、诗文、戏剧、表演等艺术领域统合起来开展课程与教学,既符合新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学习的要求,也有利于让学生多角度唤醒、扩展、学习、迁移所习得的多元智能。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为灵活提取“汉画元素”进行再创作的美术教学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促进中小学生了解优秀传统,养成珍惜、关爱人类文化遗产,树立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新志向。
二、以“汉画元素”为核心的影像装置艺术教学探究
(一)汉画艺术鉴赏教学(略)
(二)创意园区影像装置艺术考察教学
1.教学基本信息
年级:八年级
课时:2课时
2.教学目的
(1)深入考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感知影像装置艺术的美学特质。
(2)学会以田野考察的方式开拓美术学习的新领域,探索与发现社会资源中的各类影像装置艺术创作。
3.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成立项目团队,策划设计考察方案,搜集装置艺术材料及相关创意,开展独立实验和探索,验证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明确当地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现状、运营特色和文化内涵(图1)。
第二阶段,影像搜集。积极参观创意园区,参与创意市集活动,用数码相机等设备进行信息采集,探讨公共空间艺术化、装置艺术人文化、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联接的关系。第三阶段,艺术家作坊。聆听艺术家讲座,与艺术家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影像装置艺术创作过程。
4.教学创新点
本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汉画艺术与影像装置艺术之间的映射关系,结合自己身边的视觉资源一同审视与探讨,提高学生对影像装置艺术的关注度,师生共同寻找、开拓、传承与创新汉画艺术的新途径。
(三)汉画影像装置艺术创作教学
1.教学基本信息
年级:八年级
课时:3课时+课外研习
2.教学目的
(1)熟悉影像装置艺术创作的基本流程,学会规划发想、观念讨论、创思重构的方法。
(2)学会运用拼贴、重构、换置等方法,将对传统文化的内在情感借由合宜的视觉语言予以呈现。
3.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意思维训练,给学生提供创造发想的机会。利用脑力激荡法、SCAMPER创意思维法、概念粹取法来启发闲置空间与废旧物品再造的意念,让学生多维思考,从形态发散、功能发散、原因发散、方法发散、过程发散等几个角度来进行观念转换。
第二阶段,变废为宝,媒材大搜集,鼓励学生结合“汉画元素”进行创作。学生可将富有象征意义的传统文化符号创造性地植入自己的美术作品中,以此创作出充满文化内涵的影像装置艺术作品。
第三阶段,手绘草图与制作立体模型,验证方案可行性(图2)。重点让学生通过多元媒材的空间改造,理解影像装置艺术的结构、符号、空间、意蕴之间的关系,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装置相融合的可能性。
4.教学创新点
本教学拓展艺术表现方式,将影像装置艺术与汉画艺术相结合,使学生在审美追求中深层次的感官互动,创作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上的影像装置艺术作品。
(四)影像装置创意展示坊
1.教学基本信息
年级:八年级
课时:2课时
2.教学目的
(1)学会策展规划和展示设计的基本方法,以美术语言诠释自己创作的汉画影像装置艺术作品。
(2)学会评析与省思影像装置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共同探讨人与生活环境、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
3.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争当策展人。学会撰写展示计划案,其中包括:策展论述、场地规划、经费概算、展览图注、展陈设计及可用资源。重点让学生标注出设计理念、视觉要素、形式法则、情境营造、媒体技术等方面,增强学生的策展规划能力。
第二阶段,展示研讨会。在校园、社区广场等公共空间进行简易装置展示,总结与分享创作经验与历程,特别注重装置展示的情境性,积极引发观众对古风汉韵的思考与想象,重新诠释汉画艺术。
4.教学创新点
师生在互动体验式的装置空间创意展示坊中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加强学生探究可视化艺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创意展示成为有成就感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学会建构意义和建构意义的体系。
三、研究的结论
综上所述,开展以“汉画元素”为核心的影像装置艺术课程,不仅能给予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而且对继承、保护、创新本土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莪术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100%莪术对水煎液定期给小鼠连续灌胃10 d,1次/d,检测其对小鼠抗体产生能力、淋巴细胞增殖以及白介素2(IL-2)产生的影响。结果莪术对以上免疫学指标均有明显增强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莪术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一定增强作用。
关键词:莪术; 小鼠; 白介素2; 抗体生成能力; 淋巴细胞
Abstract:ObjectiveThis experiment i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Zedoray on mouse's immune function.MethodsWe filled the stomaches of rats with 100% Zedoray water extract continuously once a day for 10 days,then the effects of Zedoray on mice's antibody production ability,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nd IL-2 production ability were tested.ResultsZedoray had obvious reinforcement action on the immunology indexes above.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Zedoray has definite reinforcement action on mouse's immune function.
Key words:Zedoray; Mouse; IL-2; Antibody; Lymphocyte proiferation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郁金或广西莪术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有行气破淤、消积止痛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积滞胀痛、血淤腹痛、肝郁肿大、血滞经闭、跌打损伤等疾病[1]。本文通过检测3个免疫学指标研究并探讨了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为莪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和试剂莪术购于潍坊医学院中药房,100 g加水1 000 ml,温火煎煮2 h,去渣浓缩200 ml(原液)备用;RPM1640为GIBCO分司产品;小牛血清为杭州四季青公司产品;LPS和ConA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MTT为Fluca公司产品;二甲基亚砜(DMSO)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分司;电泳仪;眼科手术器械等。
1.1.2 主要仪器Model450型酶标仪(美国BIORAD分司);CO2培养箱(丹麦HETO公司);低速冷冻离心机(美国Beckman公司);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厂);100目不锈钢网;50 ml离心管等。
1.1.3 动物分组与给药健康BALB/C小鼠24只,体质量18~22 g,雌雄各半,由潍坊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Ⅰ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为莪术处理组。Ⅰ组和Ⅱ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莪术原液灌胃,1次/d,0.5 ml/(次/只),两组持续灌胃共10 d。
1.2 检测指标和方法
1.2.1 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QHS)本法用体外B细胞分泌的抗体裂解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量(OD值)表示,其结果可反映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实验第5天分别将5%的绵羊红细胞0.2 ml注入各组小鼠腹腔内,第11天眼球放血,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常规取脾脏,然后进行脾细胞计数。调细胞浓度至1×109 ml加1 ml,取脾细胞1 ml,1∶10新鲜豚鼠血清(补体)1 ml,0.2%绵羊红细胞(SRBC)1 ml混匀,37℃水浴1 h,1 500 r/min离心10 min,以上清液于全自动酶标仪450 nm波长处测OD值,作为QHS反应值[2]。
1.2.2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无菌制备小鼠脾细胞悬液,用RPMI1640不完全培养液洗涤3次,每次1 500 r/min离心10 min,然后每含10%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配成1×109 ml,取100 μ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加入终浓度为5 μg/ml的ConA,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无菌条件下加入MTT(5 mg/ml)10 μl孔,37℃5%CO2温箱掺入4 h,不再继续培养12 h,最后加入DMSO100 μl,微量振荡器充分震荡后静置20 min,全自动酶标仪用560 nm波长进行比色分析[3]。
转贴于
1.2.3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IL-2的诱生与检测无菌制备小鼠脾细胞悬液:用RPMI1640不完全培养液洗涤2次,每次1 000 r/min离心10 min,然后用含10%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配成1×109 ml,置细胞培养瓶中,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2 h,离心收集上清液,置-20℃冰箱保存备用。制备活化的脾淋巴细胞:无菌取正常小鼠脾脏,制成1×109 ml细胞悬液,加入ConA使其终浓度5 mg/L,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收集细胞,离心洗涤2次,用完全RPMI1640配成悬液作为检测ⅠL2的反应细胞。IL-2活性检测:取-20℃冰箱保存的IL-2上清液,作1/2和1/4的稀释,在96孔平底培养板中,每孔加入IL-2上清液或不同稀释度的IL-2上清液100 μl以及上述反应细胞100 μl;阴性对照只加100 μlRPMI1640培养液,各设4个复孔,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每孔加MTT(5 mg/ml)10 μl,继续培养4 h,吸弃100 μl上清液,补加入DMSO100 μl,微量振荡器充分振荡后静置20 min,全自动酶标仪用560 nm波长进行比色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莪术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抗体形成及IL-2产生均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郁金或广西莪术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有行气破瘀、消积止痛之功效, 为临床常用药[1]。现代研究证实,莪术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其成分为莪术呋喃烯铜、龙脑、莪术醇等,其药理作用为抗肿瘤,增加动脉血流量以及抗早孕等[4,5]。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积滞胀痛、血瘀腹痛、肝脾肿大、血滞经闭、跌打损伤等疾病。国内有学者应用莪术治疗小儿上呼道感染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6]。
表1 2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抗体形成及IL2产生的变化(略)
本实验证实,莪术可明显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莪术处理组小鼠抗体产生能力、ConA激发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IL-2的产生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1)。现代免疫学理论认为T、B淋巴细胞为机体免疫的主要承担细胞,分别介导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而且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赖以实现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调节中起核心作用,T细胞功能障碍会直接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莪术可促进IL-2的分泌,而IL-2是淋巴细胞主要的自分泌生长因子可作用于T、B淋巴细胞使其大量增殖,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本实验结果提示如机体免疫功能低于者或肿瘤患者应用莪术可望提高其机体免疫功能,为临床应用莪术提供新的思路及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85.
[2] 徐叔云.药理学实验方法,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30.
[3] 高 梅,贾 镭,陈 芬.虎尼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和ⅠL2产生的影响[J].中国实验临床免疫学杂志,1999,11(3):39.
[4] 宋步昌,鞠建峰.莪术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2003,22(4):32.
[5] 丘明明.莪术药理研究进展[J].广西医药通讯,1998,1:34.
摘要 现代艺术为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或者说正是现代艺术的变革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西方现代艺术在现代文明的构建中成为急先锋,使艺术创新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几百年来古典艺术所遵循的法则给予了彻底否定,同时创造出了现代社会审美思想、审美内容、审美形式的艺术样式。西方现代艺术在西方世界形成共识之后,必然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艺术设计领域借鉴现代艺术创新将是十分有价值的。
关键词:现代艺术 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一 西方设计对现代艺术的青睐是历史的必然
从工业革命开始,机器作为一种新的物质工具,逐渐进入了人类的生产领域。到19世纪,机器已经在西方成为了一种主导性的生产工具,展示了巨大的能力和影响。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试图找寻一种能够适合工业生产的美学而先后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这是西方首次试图将艺术与设计相结合,但这两个运动仅仅将传统装饰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并没有树立彻底而坚定的现代化生产观念。通过这两次运动人们发现摆在现代设计面前有的两大难题。
其一,在工业生产初期,相对传统手工艺制品而言,机器制造的产品显得十分简陋和粗糙,只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的要求,而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传统艺术无法给予工业产品以美的启示,传统的手工业大量使用植物和动物中提取出来的曲线装饰,这与工业化、批量化大生产方式相背离。传统艺术已经无法提供给工业化时代足够的养料。
其二,传统的审美观与机器生产相抵触。19世纪后半期新兴的艺术还处于萌芽期,古典写实的艺术观念统治欧洲几个世纪之久,传统的审美观念在欧洲可谓是根深蒂固,虽然在那时的工业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但古典韵味的沙龙艺术和精致的手工艺品还在社会名流中备受宠爱。传统的艺术是以二维画面表现三维空间视觉的具象艺术,展现逼真的形象和正确的透视,以具体的自然形象来塑造产品也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法国的新艺术运动都提倡复兴手工艺与装饰艺术,并没有真正的将艺术与工业联系起来,新兴的工业生产急需找到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审美观念,急需超越传统的艺术家以新的视野理解视觉艺术的内在规律。正如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艺术设计理论家里德在总结18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与工业发展实践时指出:“工业需要的不是平庸的装饰家,而是一流的艺术家。”很显然艺术与设计的第一次结合以失败告终,为了实现艺术与设计结合的这一理想,现代设计的先驱再一次开始了实验。事实也证明只有现代主义艺术才真正适合现代设计发展所需的一切营养,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对现代艺术的青睐是历史的必然。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给予了有力支持,现代艺术对艺术形式、色彩的探索和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现代艺术设计。
二 机器文化的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1 现代设计几何化的基调
将塞尚视为现代派艺术之父是艺术史的一个共识,他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摒弃对自然物象外在形态的再现而探索事物本源并用几何形元素解析自然。追求“事物本源”是对“本质主义”的认同,就意味着这种艺术比印象派绘画更加接近近代科学观念。遵循着“绘画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观点,塞尚在艺术创作中不迷恋物象的色彩和外形,只探索存在的稳定性和结构性,以反思代替经验,在反思中形成的量感和结构的逻辑必然使他的艺术走上抽象的道路,给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定下了基调,也留下了现代艺术设计美学的火种。
塞尚开启了艺术研究和实践的新途径,但却被毕加索的名望所淹没。作为全新的、独立的绘画语言,立体主义被评价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最完整、最激进的艺术革命。立体派的绘画开始脱离了现实,这是西方艺术的一个重大变化,对于欧洲艺术传统写实的方法和观念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即使是有别于传统的印象派也是以再现自然为目的,这些创新与探索都没有立体派来的彻底。立体派的艺术观念开启了现代艺术形式创新的历史。在艺术史上,毕加索是艺术由具象走向抽象的转折点。在毕加索的带动下立体主义热衷于提炼反映世界本质的基本艺术元素――几何形。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进一步分解了在塞尚那里继承的具象特征,并将重视构成这一优良的基因继承了下来,画面中打破了单点透视的束缚,从新建立了一个新的几何形组成的平面世界。在新的世界里开始探索新的结构,几根线条经过组织又呈现出另一种支撑与依赖,进一步追求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第一次将机械形式和法则应用到艺术创作中。1909至1911年间立体主义受机器形式和科技观念的影响,从机械装配中汲取了一系列基本元素,对于色彩、形式、结构都提出了具体的分析原则。如《吉他手》几乎是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的结构,就像是一座用玻璃、钢筋和砖块建造的现代建筑。以毕加索为首的立体主义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开创了审美趣味的新时代。他们的艺术创作和成就广受社会的赞誉。当传统手工艺的自然主义表现形式无法应用在机器生产中时,以毕加索艺术探索引导的抽象表现形式成为能与机器生产相配的造型元素。源于工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立体主义抽象的、几何化的形式展现出类似于数学的结构和秩序,直线与几何化的曲线形成的美感正是工业生产所需要的。
2 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为伍的精神支柱
未来主义者艺术化的赞美了20世纪的机器与速度,为日后设计形成机械美学和工业技术艺术化思想给予了精神支持。安贝尔多・波菊尼在1910年创作的《城市的上升》,没有哪个作品比它更形象、更全面地呈现现代主义艺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根本精神了,正如河清所说“上升吧,城市!那用钢、水泥、玻璃等现代材料堆砌起来的城市,代表着现代人的骄傲,向上,向着上帝的居所上升。”(注)城市在上升,体现了现代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想。运动感正是波菊尼在此画中所致力表现的。运动表达了未来主义者改造世界的意志和现代生活的速度。这幅画成为向旧世界的挑战书,新世界是机器与技术、速度竞争的时代,未来主义者还反对一切形式的艺术传统,认为是工业时代的技术成就给了艺术创作以灵感。这与赖特对机械化及其美学潜力的乐观态度相一致,赖特认为尽管机械使设计趋于简化,但能揭示材料的真正特点与美感。艺术家应抓住具有创造性的机器力量,机械在人类文化中占据以前各种艺术作品所占据的地位。赖特呼吁掌握机器的艺术潜能,这一观点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并逐渐发展成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信条。未来主义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了建筑和平面设计方面,在版面设计时违反常规的编排规则由此产生了一种像绘画的印刷板式――自由印刷板式。在自由印刷板式中,文字不仅仅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且成了视觉传达的信息要求和构图素材,可以自由安排,自由变化。在同一版面上可以有多种油墨色彩与字样,用动态的、非直线的构图以及不同的色彩和字样可以传达意义。如斜体字代表快的印象,黑体字则代表剧烈的噪音。
由于有了科学进步的思想,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艺术开始朝着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艺术观念逐渐被抛弃,新的理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并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科学、民主、自由这一西方文明的根本观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3 抽象艺术对现代设计产生最直接影响
绘画艺术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早在1907年,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在描绘树与自然景色的画作中就已经表现出了抽象特征。到了1914年,在立体主义的影响下,他进一步简化绘画语言并开始使用垂直线和水平线。在1918年至1920年间,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已形成有黑色、白色、三原色以及最简单的矩形构成的画面,这就为抽象主义艺术语言转化成建筑的形式提供了可行的原型。同一时期在万・陶斯帕设计的房屋模型中可以看到矩形片状物层层叠叠构成了形式感极强的建筑样式。在里特维德设计的施罗德府和乌德勒支住宅中,这些荷兰风格派最典型的代表作中都体现了立体主义的影响。里特维德的作品中由光洁的板片、横竖线条的穿插与大块玻璃的错落组成的简洁立方体建筑几乎就是蒙德里安绘画的立体化。总之抽象主义的表达方式以及构成美感的创造给正在寻求简化建筑风格的设计师以极大的启发,进而引起了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运动。
抽象艺术使色彩得到了彻底解放,色彩成为艺术设计中自由运用的重要语言。在野兽派绘画中,色彩得到了自由,但从更深一层的意义上讲,色彩仍依附于自然形态之上。但是野兽派和表现主义对色彩的夸张运用给抽象艺术极大地启发,使色彩在抽象艺术中才真正得到了解放,同时色彩成为一门超越学科界限的科学,并开始广泛的影响设计领域。色彩的解放起源于马蒂斯,虽然马蒂斯对色彩的使用是主观感受的大胆夸张,大量平面化的鲜纯补色并置创造出快乐、单纯、强烈的色彩效果,与野兽派不同表现主义也大量使用纯色但大多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恐惧与反抗,相同的色彩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关系使感受截然相反。
真正赋予色彩自由的是康定斯基,他对色彩的敏感早在俄罗斯的儿童时代就已经被启发了,信筒的淡黄色、有轨电车的天蓝色、圆屋顶的金色和墙面的中黄色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体现。主题彻底的消失了,因为康定斯基后来所说主题很可能成为“障碍”。作为“青骑士社”的核心人物康定斯基总结出一套抽象艺术的理论,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艺术设计从现代主义艺术中吸收营养建立了桥梁和纽带。艺术的目的是使观众对即将开始的新的精神境界思想有所准备。例如,他在写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里认为,强烈的黄色象征着活泼好斗,橘黄色像教堂的钟一样清脆响亮,而绿色象征着自命不凡和消极被动。康定斯基第一个系统的分析色彩本身所表达的情感和视觉传达信息,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为日后色彩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随着康定斯基在包豪斯的执教,他所提出的理论被带到了包豪斯,又经包豪斯传播到了世界。康定斯基在授课中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几何图形与色彩,努力找寻既可以充分表达感情又不失理性控制的表达方式,从而用有限的图形和色彩传达出无限的可能。
现代艺术设计的成功也佐证了现代艺术的价值。现代艺术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或者说正是现代艺术的变革为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设计风格上必须改变僵死的设计风格。设计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将人作为尺度,充分尊重艺术创造方式,使机器生产对人而言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将我们的生活世界由机器化世界重新带回到一个人性化世界。因此,现代设计既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又不能一味依赖技术。现代艺术为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或者说正是现代艺术的变革为艺术设计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西方现代文明强调民主、自由和对个体的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力得到释放。西方现代艺术在现代文明的构建中成为急先锋,使在艺术创新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几百年来古典艺术所遵循的法则给予了彻底否定,同时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思想、审美内容、审美形式的艺术样式。西方现代艺术在形成共识之后,必然对艺术设计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资金项目论文,项目名称: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与借鉴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佳祥:《现代主义绘画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周宏智:《西方现代艺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版。
[3] 席跃良:《西方现代设计赏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版。
[4] 甄巍:《西方现代美术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使得电力营销体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促进电力系统管理的信息化,应构建有效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对营销质量进行监督、考核,从而有效提升整个电力营销体系的科学预测、经营管理水平。自20世纪20年代起,我国便开始使用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并借助其完成了市场管理、超表计费和业扩报装等多项与电力营销相关的工作,并为电力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决策辅助,例如分析经营业绩、管理业绩和客户动态等。本文将以电力系统为背景,为电力企业的决策支持提供更有效的手段。通过与决策者的交互、推理,明确具体的模型方案,并根据专家系统的定性分析制度,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
2意向决策支持技术的系统架构
2.1问题生成子系统原理
在辅助决策过程中,系统构造是首要问题。因此,怎样借助现有技术,让用户有效识别自身的决策意向?怎样通过人机交互方式逐步细化决策意向,让它转变为决策问题?这些都是系统设计的难点。一般性问题生成系统及其运行机制实际上相当于人类完成意向推理的整个过程:在处理个人不能明确表述的问题时,总将其局限于某个情景设定过程。例如市场策划,按照自身联想或他人经验,将该范围内各因素或问题依次列出,也就是意向详细描述,在该范围内,经分析和推理,可将决策意向确定为决策问题(情景分析)。借助计算机设计意向决策支持时,必然要遵循上述原则。
2.2人机交互界面
人机交互界面为用户与计算机的对话提供了平台,生成系统设计中,需重视该问题。计算机不仅利用人机交互界面来描述决策者提出的问题或意向,同时还将问题和结果传递给了用户。该过程就是问题运行机制过程中的意向识别。设计时,可借助人机交互界面予以实现。此处的多媒体将媒体命令作为人机交互手段,多媒体命令大体可分为用户输入的字符命令、图形命令和语音输入等内容。交互界面的设计需尊重用户的决策风格。
2.3知识库构建
知识库的构建可以说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根本,是意向决策支持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生成系统,知识库可分成下列两个子知识库:①情景设定。在该知识库中,知识多用以对意向决策进行计算。可通过概念分层法来设计该库。电力营销多围绕围绕营销活动展开,而营销活动则又需考虑用户的基本需求和企业利益,因此,电力营销相关决策还应综合考虑客户、销售、需求预测和市场策划等诸多方面,并将其作为基本问题。拿“客户分析”意向决策来说,该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为有行业(客户分析)、客户规模、信用和投诉等。该类细节问题均可从高层次概念中体现。②情景分析。在该知识库中,知识具有自动引导模型的功能,包含推理规则、模型设定两大知识库所采用的常用模型和自动引导技术。基本原理是先将决策问题映射在模型各特征上,由模型的特征集合再映射到其他模型集合上。
2.4控制模块的设计
在用户进入系统之后,能够通过交互界面将自己的意向具象化,通过系统的引导,形成比较明确的方向。在用户表示满意程度之后,推理机将情境知识库中的内容调出来,对用户的意向进行处理,并制订与用户意向最接近的控制模块。
3电力营销中意向决策支持技术的应用
3.1构建全面的“交互式”系统
以用户为主导,构建全面的“交互式”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的开发通常被认为是事务性劳动,用户的很多时间、精力均耗费在查询过程中。用户、使用者之间不能实现交互,因而满足不了电力营销工程的现实需求。通过利用意向决策支持技术,新系统可实现主动式管理。它以用户为主导,通过多种方式与用户沟通,并为之提供可靠的联想、推理空间,便于用户将传统的决策意向转变为决策问题。该种交互式设计可谓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宗旨”的基本原则,更能适应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需要。
3.2构建“灵活性”佳的系统
以市场为主导,构建“灵活性”佳的系统。对电力营销系统开发人员来说,工作难点是如何准确把握用户意图,而非寻找解决策略。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用户、系统开发技术人员对专业知识存在认知程度上的差别;②在未提供清晰的联想、推理框架时,用户无法准确表达其内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研发并不具有灵活性。为确保电力营销系统管理与决策保持较好的灵活性,参与电力行业竞争,并应对电力市场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我们需以综合、系统分析为前提,将意向决策支持技术引入电力营销管理系统,让整个系统能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实现电力企业、客户间的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4结束语
电子书包发展已十余年,但对使用满意度的研究为数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网络对我国某省市使用电子书包的71所小学的5,788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建立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可作为预测因子积极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而自我效能感则无显著影响。此外,在学生个人背景信息中,性别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影响,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的不同显著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水平。最后,从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技术角度对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技术接受度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2―0017―10
一、引言
近年来,个人数字终端设备逐渐进入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电子书包作为更新传统教材形式的重要工具,凭借其特有的个性化、移动性、按需服务等优势,使“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学习”“互动学习”等新学习理念成为现实。全球权威机构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Horizon),连续两年(2010-2011年)将电子书列为近2-3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1]。电子书包逐渐走进促进教育信息化、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进程当中。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概念、优缺点的辨证分析;技术规范的设计与研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课堂实施可行性、实施策略、需求等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 [2]。已有研究侧重于从概念层面、实用层面及物理层面探讨电子书包,较少关注电子书包在使用过程中的输出效果评价,使用效果验证的新视角成为电子书包未来研究趋势之一。信息系统研究表明,用户满意度是评估系统应用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满意度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4],缺乏满意度成为使用者成功采纳信息系统的障碍。因此,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将从一个新的角度为电子书包发挥学习效果做出贡献。
国内学者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探讨较少,较具代表性的是江丰光等人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混合式研究方法深入电子书包一线实验学校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对电子书包的现有功能系统比较满意,不同学科的教师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所不同[5],为未来电子书包系统设计提供了指导和启示。如今,电子书包在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地已陆续开展实际教学应用实验,学生是电子书包的直接使用者,是影响电子书包试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研究教师对该项技术的满意度外,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测评必不可少。研究表明,使用电子书包有如下几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学生角度包括学生态度、行为意向、计算机技能等;教师角度包括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电子课本需求性的认可度、能否提高学习效率等;电子书包本身角度包括学习资源、功能需求、内容编排等[6]。那么,这几类维度下的某些因素是否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如果有,又将存在着怎样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即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二、满意度相关研究
学习者对学习经历的满意度越高,其持续学习的能力越强[7]。满意度作为影响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是探究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效果的一个研究点。由于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千变万化,因此大多数研究都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侧重点,综合考虑多种相关理论,提出影响满意度的因素,进而确定假设,开展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从变量确定、提出假设、问卷设计、数据采样与分析到提出结论都相当严谨细致,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精确研究结论[8]。这些都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参考和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心理学和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者为在线学习定义过多个重要变量,其中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和期望确认模型(Expectation and Confirmation Model)对理解在线学习有一定贡献,这些模型聚焦于信息技术,模型中的决定性因素被用来作为预测信息系统满意度的变量。Davis在技术接受模型中提出将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两大核心因素作为影响行为意向的重要变量,用于预测和衡量使用者接受信息技术的趋势,被众多学者证实与学习者满意度存在一定联 系[9-11]。此外,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两项因子决定使用态度,使用态度通过影响行为意向进一步决定学习者采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个人信念和行为。Sun等人将学习态度作为学习者维度下的一个重要因子,对在线学习的学习满意度进行预测,发现积极的态度将导致学习者对学习系统更高的满意度和有效性感知,并增加成功的学习体验[12]。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的态度是影响学习系统满意度的因素[13][14]。除了技术接受模型所涉及的变量,Bhattacherjee针对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提出的期望确认模型,被相关研究证实能够作为理论基础预测信息技术的满意度与持续使用意向[15][16]。模型中的“期望确认度”因子基于期望确认度理论,表明用户实际使用某信息系统后的感知效用与期望符合的程度,与最终满意度呈正相关,并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向,可作为预测信息系统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研究。教育研究领域对该因素进行满意度研究的为数较少,Liaw在预测学生使用Blackboard系统的满意度、行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的关系中发现,对学习系统的感知有效性与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这里的“感知有效性”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系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动机和学习表现的期望[17]。
除了以上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外,环境特征和学习者特征中的重要因素对系统发挥学习效果同样具有关键作用[18][19]。环境特征,如同步或异步互动学习环境,能够创造一种高层次的交流氛围,学习者与教师或学习者之间通过有效的信息分享对学习环境进行认知和评价。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影响学习者的行为与表现。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是学习表现的有效预测变量,积极的互动交流氛围将带来更高的学习满意度。当学习者认为学习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师生及生生互动环境时,学习过程的满意度会得到加强[20]。学习者特征,如自我效能感等,能够通过学习者的自我认知影响对学习系统的满意度和有用性评价。自我效能感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作用于计算机辅助学习的相关研究表明,增加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和持久性,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业表现和效果期 望[21][22]。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假设模型来验证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如图1)。模型包含六项自变量,即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上述相关研究已表明该六项自变量可作为预测学习系统满意度的影响因子,那么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是否依然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加以证实。除此之外,本文还加入了学生个人背景信息作为协变量,如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等,并探究这些变量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作用。研究问题如下:
1.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六项变量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关系是什么?
2. 学生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差异是否会影响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水平?
图1 电子书包满意度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三、研究假设
TAM的理论框架可用于预测在线学习满意度,研究表明其中的变量对学习者满意度有显著影 响[23][24]。Joo等人在对网络大学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学习者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因子,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对学习满意度有直接积极影响[25]。Lee证实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网络课堂的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26]。Cao等人在对网络社交媒体的教学效果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有积极显著影响,能导致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的增加[27]。因此,研究假设1、2如下:
H1: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H2:感知易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学习者的态度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态度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系统的接纳程度,并影响对学习满意度的感知与评价。满意度作为对学习工具接受度的一种体现,在计算机辅助学习研究中常用来衡量学习者的态度[28]。Hannafin和Cole指出态度影响学习兴趣,对于计算机学习有积极的态度会增加成功的几率[29]。Sun等人认为,学习者态度对在线学习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并将态度作为影响学习满意度的重要因子[30]。因此,研究假设3如下:
H3: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感知有效性表现为学习者认为学习系统能够实现预期学习目的的效力,例如学习系统中学习资源是否简单易懂便会影响学生对该系统的有效性感知。Keller的研究表明,学习满意度与学习者对学习效果的直觉和感受直接相关,并将学习成效作为学习满意度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31]。Hui等人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发现,感知有效性与学习满意度呈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研究假设4如下:
H4: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学习者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便能够以较高的自信力完成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对学习过程的满意性评价。增加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最终导致对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期待的提升[32]。Wu等人对混合在线学习环境中学生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表明,计算机自我效能是学习满意度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通过积极影响表现期望来间接影响学习满意度[33]。Liaw和Huang对有在线学习经历的1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34]。因此,研究假设5如下:
H5:自我效能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依据Moore的研究,学习活动过程有三种类型的互动,分别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资源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35]。以学习系统为中介,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之间的互动越频繁,学习满意度越高[36]。Kang和Im的研究表明,通过在线学习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预测学习满意度,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成就有显著相关关系[37]。Liaw和Huang将互动学习环境作为因子,预测在线学习环境中对学习者的自我调节作用,发现互动学习环境对自我调节和感知满意度均有积极显著影响[38]。因此,研究假设6如下:
H6: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我国某省市71所使用电子书包的小学,通过网络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于2013年11月4日在问卷网上,数据收集于2014年1月8日。共回收问卷7,90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的5,788份问卷用于数据分析。5,788位研究对象中,男生2,983人(51.54%),女生2,805人(48.46%)。学生分布于一至六年级,低年级(一至三年级)共1,519人(26.24%),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共4,269人(73.76%)。另外,研究对象个人基本资料还包括电子书包的学习背景信息,如在“电子书包课堂使用频率”中,几乎每次课都用的有3,537人(61.11%),几节课用一次的有1,870人(32.31%),一学期偶尔用一两次的有381人(6.58%);在“家长对自己学习的重视程度”中,非常或比较重视的共有5,571人(96.25%),一般、不太重视或从来不管的共有271人(3.75%)。
(二)测量工具
通过网络问卷收集研究数据,网络问卷主要包含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等)和七项测量变量,分别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互动学习活动以及满意度。为了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所有测量项目均基于已有文献,并做了适当调整以符合电子书包主题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对象的认知程度。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两项变量参考Davis在1993年编制的用于衡量用户对信息技术接受度的“Perceived Usefulness of Electronic Mail”和“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Electronic Mail”量表[39],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electronic mail”改为“电子书包”。感知有用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使用电子书包对学习业绩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电子书包容易使用的程度。使用态度变量参考Moon和Kim在2001年将TAM进行拓展并预测用户对万维网(World Wide Web)接受度研究中的“Attitude toward Using”量表[40],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WWW”改为“电子书包”,主要测量学生使用电子书包的积极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和满意度三项变量分别借鉴Liaw在2008年预测学生对Blackboard系统的满意度、行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三者的影响因素时制定的“E-learning Effectiveness”“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和“Perceived Satisfaction”三项量表[41],将量表中的技术关键词“e-learning”改为“电子书包”,感知有效性主要测量学生认为电子书包对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程度,互动学习活动主要测量学生借助电子书包与同学和老师发生的互动学习过程,满意度主要测量学生对电子书包提供的知识内容、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满足程度。自我效能感变量参考Morgen和Jinks在1999年编制的儿童学习自我效能量表(MJSES)[42],主要测量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如“当我努力时,我会取得好成绩”“我能回答其他同学不知道的问题”等。问卷选项采用5级里克特量表,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表4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自变量\&因变量:满意度(PS)\&β\&R2\&T\&感知有用性(PU)\&0.095\&0.003\&7.93***\&感知易用性(PEOU)\&0.103\&0.007\&9.95***\&使用态度(ATU)\&0.350\&0.637\&29.25***\&感知有效性(PE)\&0.238\&0.069\&18.94***\&自我效能感(SE)\&──\&──\&──\&互动学习活动(ILA)\&0.182\&0.022\&16.58***\&F(d.f. 5,5782)\&3264.91***\&R\&0.859\&R2\&0.738\&调整后的R2\&0.738\&]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除自我效能感外(p=0.439>0.05),其余变量均对满意度有积极显著影响,因此除假设5,其余假设均成立(见表5)。
表5 假设检验结果
[假设\&是否成立\&H1\&感知有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2\&感知易用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3\&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4\&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H5\&自我效能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否\&H6\&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是\&]
(五)T检验与ANOVA分析
T检验方法分析性别差异对满意度的影响效果,表6显示性别对满意度无显著影响(p>0.05)。
表6 性别与满意度T检验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t\&性别\&男\&4.58\&0.66\&-1.36\&女\&4.60\&0.62\&]
ANOVA方法分析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以及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表7显示年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
表7 年级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年级\&一年级\&4.98\&0.11\&5.97***\&二年级\&4.83\&0.51\&三年级\&4.55\&0.65\&四年级\&4.59\&0.64\&五年级\&4.60\&0.61\&六年级\&4.59\&0.79\&]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8显示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
表8 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基本每次课都用\&4.67\&0.59\&74.96***\&几节课用一次\&4.47\&0.68\&一学期偶尔用一两次\&4.44\&0.75\&]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表9显示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作用(p
表9 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与满意度ANOVA分析结果
[协变量\&维度\&均值\&标准差\&F\&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非常重视\&4.65\&0.59\&70.25***\&比较重视\&4.29\&0.80\&一般\&4.20\&0.69\&不太重视\&4.21\&0.90\&从来不管\&4.34\&1.05\&]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显著。
六、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动学习活动六项变量和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以及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四项学生个人背景信息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作用。
关于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以及自我效能感六项变量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关系是什么?
表3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六项变量均与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学生对电子书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的提高能够促进满意度的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助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表4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六项变量中有五项可作为自变量来预测满意度因变量,按解释力度的大小依次为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联合预测满意度73.8%的变异量,而自我效能感无法作为自变量来预测对满意度的影响作用。这说明学生的使用态度、感知有效性、互动学习活动、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的提高能够导致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
关于研究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差异是否会影响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水平?
表6的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无显著影响;表7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差异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对电子书包有更高的满意度评价;表8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使用频率越高,满意度越高;表9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显著影响,重视程度越高,满意度越高。
除此之外,表1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对电子书包能够提供所需的知识内容有较高的评价,而在电子书包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则评价相对较低。
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对电子书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电子书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满意度;电子书包有用性、易用性和有效性的良好感知,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2.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使用态度,有助于提升电子书包的满意度;积极的使用态度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3.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学习活动对电子书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作用,并具有因果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频率,有助于提升电子书包的满意度;有效的互动学习活动会导致较高的满意度评价。
4. 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电子书包满意度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不具有因果关系。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程度越高,对电子书包的满意度评价就越高,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并不会影响满意度评价。
5. 在学生个人背景差异中,性别差异不会影响电子书包满意度评价;年级、电子书包使用频率和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评价。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提出的电子书包满意度假设模型包含的影响因素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并只选取较为代表性的变量。其次,研究的因变量为单一指标,即满意度。以往类似研究表明,学习成绩等同样可以作为因变量来进行预测[43][44] 。再次,提出的假设大都基于对在线学习系统的研究结果,并直接迁移到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下。最后,使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预测因变量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使用其他分析方法如SEM、神经网络等来探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七、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建议
当前,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模式研究成为未来电子书包研究趋势之一[45],本研究发现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学习模式能够促进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这为该研究趋势提供了研究切入点。因此,在电子书包学习环境中,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不要简单地将电子书包视为“高级课件”,而应多借助电子书包与学生发生互动交流,围绕电子书包中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功能灵活开展教学活动,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与电子书包相应功能实现动态链接,从而提高师生课堂互动效果。祝智庭指出,在由学生、机器(电子书包)、教师所构成的新型生态系统中,如何使“师―生”互动、“生―机”互动、 “生―机―生”互动、“师―机―生”互动,在课前、课中、课后协调有序,将是对未来教育的重大挑战[46]。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电子书包教学中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依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机动延展电子书包使用频率,为学生构建创新的技术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电子书包在家庭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学生在家学习和家长辅导,家长角色作用的发挥同样对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家长要提高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利用电子书包中的资源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对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行有效辅导;要与教师保持沟通,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情况,指导并督促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虽然家长的言语、行为和态度会对学生的自我效能判断产生重要影响[47],但本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并不会显著影响其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评价。因此,对处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家长在对其使用电子书包学习表现出重视和认可的同时,也应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批评指正,不必过分担忧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电子书包的直接使用者――学生而言,认为使用电子书包学习“是一个好主意”“是一件开心的事”都会影响学习过程的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使用态度对电子书包满意度的影响力最高,即抱有积极的使用态度是该项工具发挥学习效果的关键。此外,虽然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会使学生感知到学习任务容易实现,但在电子书包的小学学习环境下,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若都能够顺利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并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将有助于获得学习过程的满意性认知与评价。
衡量一项技术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接纳与有效应用程度,即技术接受度[48]。对于技术接受度而言,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核心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影响学生对电子书包的学习满意度,电子书包在促进学习绩效和操作程序简单化方面的效果有所提升,将积极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满意性感知。牟智佳和张文兰在电子书包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学生的使用意向,并提出在电子教材的设计上,需要从知识内容和用户体验两个层面出发,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电子内容、知识管理服务和社会性阅读三个模块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其对电子书包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使用意向[49]。此外,本研究发现,感知有效性同样有助于电子书包满意度的提升,主要包含电子书包在提高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三方面的有效感知。电子书包系统主要由学习终端、学习资源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通过技术优化学习功能,如学习终端便携式、界面简单、操作流畅;学习资源多媒体化、多元化、微型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多样化、满足学生需求,从而发挥学习效果并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孙众和骆力明提出的电子课本“三层次五要素”的设计理念,强调学习目标聚焦度高且可智能推送的学习资源,符合学科特色且实现离线使用、在线更新的学科工具,与资源实现多对多关联的学习活动,支持人际交往的社会认知网络,实现按需生成的个性化教材[50]。这些都从技术角度为提升电子书包满意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的借鉴。
[参考文献]
[1][6] 吴永,雷云鹤,杨飞,马晓玲. 构筑数字化教育生态新环境――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与发展述评[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2):3-13.
[2] 贺平,郑娟,王济军. 电子书包应用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J]. 中国电化教育,2013,(12):52-56.
[3] Delon, W., & Mclean, E.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2, 3(1), 60-95.
[4] Maki, R. H., Maki, W. S., Patterson, M., & Whittaker, P. D.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course: i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on-line versus lecture course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of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2000, 32(2), 230-239.
[5] 江丰光,郑娟,贺平. 电子书包满意度与需求调查――基于一线教师的视角[J]. 开放教育研究,2013,(8):68-73.
[7] Johnson, R. D., Hornik, S., & Salas, 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reation of successful e-learning environ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8, 66, 356-369.
[8] 张海静. 网络学习环境下技术接受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学,2010.
[9] Roca, J. C., Chiu, C. M., & Martinez, F. J. Understanding e-learn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8, 64, 683-696.
[10] Chiu, C. M., Hsu, M. H., Sun, S. Y., Lin, T. C., & Sun, P. C. Usability, quality, value and e-learning continuance decision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5, 45, 399-416.
[11][36] Arbaugh J B. Virtual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00, 24(1):32-54.
[12][30] Sun P C, Tsai R J, Finger G, et al.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4): 1183-1202.
[13][23] Arbaugh J B. Managing the on-line classroom: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sed MBA courses[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2, 13(2): 203-223.
[14] Piccoli G, Ahmad R, Ives B.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J]. MIS quarterly, 2001: 401-426.
[15] Hayashi A, Chen C, Ryan T, et al. 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 and moderating role of computer self efficacy in predicting the continuance usage of e-learning system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004, 15: 139-154.
[16] Sabrina F S S, Matthew L K O. Explaining IT-Base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with IS Continuance Model and Social Factors[J]. PACIS 2006 Proceedings, 2006: 24.
[17][41] Liaw S S. Investigating students’ perceived 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Blackboard system[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1(2): 864-873.
[18] Liaw S S, Huang H M. Developing a collaborative e-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users’ perceptions[M]//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III.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 751-759.
[19] Shee D Y, Wang Y S.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the web-based e-learning system: A methodology based on learner satisf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3): 894-905.
[20][33] Wu J H, Tennyson R D, Hsia T L. A stud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a blended e-learning system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1): 155-164.
[21][32] Francescato D, Porcelli R, Mebane M,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face-to-face and computer-supported university contex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6, 22(2): 163-176.
[22] Johnston J, Killion J, Oomen J.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the virtual classroom[J].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Sciences and Practice, 2005, 3(2): 1-7.
[24] Atkinson M A, Kydd C.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World Wide Web us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layfulness and motivation[J]. ACM SIGMIS Database, 1997, 28(2): 53-62.
[25] Joo Y J, Lim K Y, Kim E K. Onlin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and persistence: Examining perceived level of presence, usefulness and ease of use as predictors in a structural model[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57(2): 1654-1664.
[26] Lee J W. Online support service quality, online learning acceptance,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0, 13(4): 277-283.
[27] Cao Y, Ajjan H, Hong P. Using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college teach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4): 581-593.
[28] Chou S W, Liu C 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a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learner contro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5, 21(1): 65-76.
[29] Hannafin J J, Cole D D. An analysis of why students select introductory high school computer cours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3, 23(4): 26-29.
[31] Keller J M.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J].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1983, 1: 383-434.
[34][38] Liaw S S, Huang H M. Perceiv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to self-regulation in e-learning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 60(1): 14-24.
[35] Moore, M. G.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89, 3(2), 1-6.
[37] Kang M, Im T. Factors of learner-instructor interaction which predict perceived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3, 29(3): 292-301.
[39]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1993, 38(3): 475-487.
[40] Moon J W, Kim Y G.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1, 38(4): 217-230.
[42] Jinks J, Morgan V. Children's 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 inventory scale[J]. The Clearing House, 1999, 72(4): 224-230.
[43] Alavi, M., Yoo, Y., & Vogel, E. R..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d value to management educ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6), 1310-1333.
[44] Vogel, D. R., Davison, R. M., & Shroff, R. H.. Socio-cultural learning: a perspective on GSS-enabled global educatio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2001, 7, 1-39.
[45] 王佑镁,陈慧斌. 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4,(5):4-10.
[46] 祝智庭,郁晓华. 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4):24-27.
[47] 高建江. 班杜拉论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发展[J]. 心理科学,1992,(6):39-43.
[48] 朱元琨. 教育用户信息技术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建模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9] 牟智佳,张文兰. 电子书包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4,(3):67-71.
[50] 孙众,骆力明. 数字教材关键要素的定位与实现[J]. 开放教育研究,2013,(4):60-67.
收稿日期:2015-06-10
【关键词】传播媒介;民族艺术;影响;研究
传播媒介是伴随并推动着人类文明演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六个时期,分别是:符号与信号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施拉姆认为,“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人类正是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才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共享、发展、延续下去,从而极大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如所有文化现象一样,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发展与革新,每一种新兴媒介的出现,对其都是一种推动与挑战。那么,在麦克卢汉描述的“地球村”逐步实现,媒介即讯息理论被证实的今天,少数民族艺术如何既保持着原生态的美感,又适应现代化的文化需求,如何既被族人们坚守,又在更广阔的空间被认同,更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介。
康巴地区作为涵盖五省藏区,拥有神秘而丰富藏民族文化艺术的区域,传播媒介对其民族艺术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典型意义。本选题从现代传播媒介的角度,以康巴地区为着眼点分析传播媒介对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影响,探索现代媒体传播民族艺术的有效途径,让民族艺术借现代传媒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里绽放出经久不衰的光彩。
一、康巴地区民族艺术发展概况描述
藏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康巴地区指、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省区广大的藏族聚居地区。在藏族三大历史区划中(三大方言区)中,康巴藏族无论是在语言、服饰、建筑、、风俗习惯、婚姻形态、社会类型等各个方面呈现的多样性、丰富性都是首屈一指。藏族民间歌舞、藏族戏剧、藏族传统体育活动、藏族建筑、宗教文化等都构成了藏民族神秘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二、多元化传播媒介下康巴地区民族艺术传播途径及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传播媒介与社会人类文明并行不悖。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的创造史和变迁史。传播媒介的更替并不是简单的以新替旧,传播史从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网络传播的过程不仅仅是递进,更是叠加。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旧有媒介的消亡,而是与此一起在历史长河中服务也革新着受众的生活,使之呈现出媒介的多元化态势。具体而言,民族艺术传播历程可分三个阶段。
2.1人际传播阶段
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发展,康巴地区由于其地理、气候等环境,滋生了康巴藏族同胞能歌善舞的艺术细胞。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少数民族艺术大多是作为民间习俗的仪式行为,人们驱邪、祈福、婚嫁、丧娶等民族俗活中都可以看到民族艺术如歌舞、戏剧等形式。而这种传播途径,就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人际或组织传播。这种“人-人”的传播模式,使信息的传递与人们对艺术的感受的反馈在同时同地完成,具有直接性、亲历性、及时反馈的特点。
2.2大众传播阶段
人类传播史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口头-文字-电子-网络四个时期。从文字时代开始,“人-人”传播的模式就被打破,呈现“人-传播媒介-人”的大众传播模式。
康巴地区的第一份报纸可要追溯到1939年4月创刊的《西康新闻》,当时的康定还属于西康省省会,这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分藏、汉文两个版面。主要以向康区和宣传抗日,报道西康省内外政治、经济情况为办报宗旨。设有西康动员、涛声、康区青年周刊、副刊等栏目。之后1941年4月在康定子耳坡西康省党部创刊了《西康国民日报》,其性质为西康省政府机关报,其报道的主要内容除了为政府公报、文件、国内外新闻等硬新闻,也包括生活常识、藏区建设、藏族风俗、历史、宗教、社会调查等。第一份现代藏文报纸《青海藏文报》,最大的藏文报纸《日报》之后,康巴地区有了第一份藏文对开彩色日报《阿坝日报》,还有《甘孜报》《迪庆报》等。这些报纸的问世,使康巴地区的民族艺术与文化可以通过纸质媒体为人们所知晓。
随着“村村通”工程、“千乡工程”的开展与落实,康巴藏区的居民们可以收听自己的广播与电视节目,无疑为民族艺术的传播拓宽了渠道。1994年举办的首届康巴艺术节在青海玉树举办到2010年9月在迪庆香格里拉举办的已经是第六届了。这些重大的活动都通过现场演绎、报纸、广播、电视报道,让千千万万的受众关注。尤其是电视媒介,2010年,康巴卫视的开播让少数民族艺术得以生动直观的跨越时空的展示,形式多样的电视节目成为少数民族艺术的表现途径。
2.3现代传播阶段
对于“新媒体”一词,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概念的界定。从物理平台的层面上看,新媒体是一个新的信息载体。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和广播,新媒体存在于电脑、手机和户外大屏幕上。第二层理解,是从媒体运作的方式上看,即内容产生、编辑和传输的方式。比如内容产生,新媒体体现的是大量的网友参与,自发生成。
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现已有近两亿的微博用户,这一小小的应用使每个受众跃然成为新闻官,在自己的地盘里向外界报道所见所闻所感,比任何媒介形式更便捷,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康巴地区的加措活佛以“加措活佛-慈爱基金”注册微博号以来,已拥有了两百壹拾贰万关注量,并且“粉丝”数量还在增加。同样是宣传藏传佛教的活跃人物“索达吉堪布”拥有壹佰多万关注量,“延参法师”拥有五百多万关注量,他们运用微博这一平台,发表开解人生智慧的藏传佛教教义与思想,让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关注他们的微博,了解藏传佛教,了解藏族文化。“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稻城亚丁旅游专线”等微博更具化地展示着康区的人文风貌。此外,就算是普通用户,可能在某一天去到康巴地区旅游,拍下了某刻动人的风景或是参与了特别的风俗活动在微博上分享,也会引起“粉丝”转发。这无疑比任何传播媒介都更经济地达到宣传康巴地区人文景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河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宋生贵.现代媒介传播中的民族艺术的审美接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3).
[4]宋生贵.现代媒介与民族艺术传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4).
一、立体主义的形式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
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运动。这个运动起源于法国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他在1900年前后,开始探索绘画的“真理”。他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绘画,采用小方格的笔触来描绘山脉、森林,他认为用这种方法,才可真正捕捉到山林的本质,而不至于仅仅浮在事物的表面。追求找到描绘对象的实质表达对象的精神,达到神似,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写实主义再现的形似,这成为塞尚创作的核心。他的作品,也深深影响了青年一代的艺术家特别是来自西班牙的青年巴布罗·毕加索和法国青年艺术家乔治·布拉克。他们在1907到1908年之间开始以小方格的笔触描绘人物和风景,他们不断交流,互相影响,而他们的创作,遭到当时法国主流艺术界的抵制,但是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创作丰富。而在具体的创作上,他们的风格日益抽象,并且开始把印刷文字、废报纸剪贴等加入画面,把以前依稀可辨的对象发展成为基本抽象的几何图形构成,色彩上也越来越单纯,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的基础上具备了平面设计的意味,把当时的平面设计从具体的文字、绘画表现手段中逐渐解放了出来。因为这个运动的中心形式是由对对象的理性解析和综合构成。因此,它的发展具有某种程度的理性化特点。对于当时正处在探索20世纪新形式的平面设计来说,立体主义提供了借鉴的基础。立体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为影响各个欧美国家的国际运动。它包含了对于具体对象的分析、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的特征,这个特征在某些国家得到更加理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造成对平面设计结构的分析和组合,并且把这种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纵横的结合规律和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关键作用。这种探索,特别是在德国的世界最早和现代的设计教育中心——包豪斯设计学院中得到发扬光大,并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因此,笔者可以说,立体主义提供了现代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
二、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未来主义的版面编排
未来主义运动是意大利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于绘画、雕塑和建筑设计的一场影响深刻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对于平面设计来说,笔者认为未来主义体现在它的众多的未来主义诗歌和宣传品的设计上。费里波·马里利蒂为了进行未来主义宣传和树立未来主义精神,在运动一开始就撰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的创作和文学作品根本无法通读。在这种前提下,版面的无政府主义式、反常规的编排就成为提倡这个运动精神的方式。他们认为目前的语言,包括文法、句法等等,都是陈旧的象征,没有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新时代的语言应该是不受这些规律限制的自由组合。在版面编排上,未来主义主张所有的传统编排方法,以完全自由的方式取代:编排自由,纵横交错,杂乱无章,字体各种各样,大小不一,在版面上形成一个完全混乱的、无政府主义的形式。因此从这里开始,意大利未来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平面设计风格,称为“自由文字”——版面和版面的内容应该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这种主张,在未来主义艺术家设计的海报、书籍和杂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文字在未来主义艺术家手中,成为视觉的因素,成为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材料,可以自由安排、自由布局,不受任何固有的原则限制。笔者在这里想表达的是未来主义在平面设计上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编排借鉴,当现代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形成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确立,成为了国际平面设计风格,这种趋向反理性和规律性的风格就基本被主流设计界接受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未来主义风格在西方的平面设计界中取得了重视,电脑在设计上的广泛应用,使类似未来主义风格的设计变得非常容易,因此成为时髦和风尚。对现代平面设计的版面编排形成了独到、经典的应用效果。
三、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超现实主义思想观念
超现实主义是欧洲出现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在文学、戏剧和艺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顾名
思义,“超现实”是指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一种反美学的流派。
超现实主义在艺术上取得非常丰硕的成功。这个运动应该说是从1917年阿波里奈尔提出“超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开始了的。契里科的作品最具有典型意义,他的绘画反映了他对意大利都灵的印象,反映的不是真实的都灵,而是梦中的这个文艺复兴加上工业化的都市——冷漠、严峻、人的失落、荒凉和非人情的隔膜,是知识分子在这个时候的惶恐心理状态的描绘。他的作品揭示了一个人类存在的,但是从来秘而不宣的精神世界,震动了艺术界和文化界。这些神秘而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正是超现实主义对于现代平面设计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方面的影响。它揭示了人类的潜在意识方面,并且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这种思想,对于日后现代平面设计在观念上、创造性等方面的启迪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使现代平面设计走向意识形态化的创作,使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更具备意念性和理性化。
当现代艺术走上人类艺术舞台时,受其影响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流派在不断地形成与发展,它们有的是世界性的,也有的只限于某些特定的地区,而这些在现在,我们很难评估它们在设计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也难推断其将来发展的可能性。但是笔者仍试图从几个方面概述受现代艺术影响的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发展趋向。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概述肯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能逐步地正确认识现在正在发生的这部分“历史”。当然,在最后,艺术也罢,设计也罢,它们虽然在分离中各有所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便是通过视觉的魅力与精神显现,共同满足了人类的多样需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对理想生活方式的期望。
参考文献:
[1]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2]现代招贴艺术史朱国勤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行动研究导向;农业技术;技术扩散;影响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3.005
在“基础――应用――适应性”这一线性研究模式下,许多研究人员认为适应性的试验无需农民参与,只要按照研究方案做好辅助工作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开发、选用能力均被忽视。在扩散技术时,通常由技术指导者安排科技示范员,加之无村民督促,故缺少向其他村民扩散技术的热情,部分甚至无能力传播,诸多因素均影响农业技术的扩散[1]。
1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
行动研究重视现实环境的独特性,人们态度、认知的微妙性,提倡具体问题需具体探讨。对于农民、农业工作者在看待试验所存在的认知差异,提倡利用行为干预,以转变两者的态度、观念。在实践中,将农民视为与农业技术员相互推动技术使用的一个主体,而非被迫采纳的客体。在扩散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鼓励农民参与,以帮助农业技术扩散,并且防止农民乡土知识被现代科技知识所排斥,以免遗忘地方性知识,避免农民过度利用外来农业技术。
行动研究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有异于常规模式,具体表现如下:获取过程不同,该模式下研究问题是农业技术员以农民商讨、访视等方式取得,农民可全程参加。专一化与多样化差异,行动研究思想注重过程,认为于问题处理、技术扩散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行动主体能动性,加强问题处理能力,运用地方性知识。农业人员除了需做好常规模式下转移技术的工作,还需与农民合作做好以下任务:一是转变农业工作者对农民的偏见;二是挖掘并强化农民的社会、人力资本,提升农民技术能力;三是改善社区环境,主体参与自主化差异。农业技术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扩散,将问题的发现、认知、解决及共识形成等环节均整合为一体,系统关注各阶段目标[2]。方案需实时调整,尽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农业工作者的科研任务,以满足两方需求。传递信息与互动程度差异化。机制通过农民试验参与方案的建立选择,研究设计的商讨、调整通过多方利益人群进行,消除常规模式的行政单项命令、“一刀切”的现象。农业工作者参照农民现实经验规划试验方案,既有地方特征,又遵循科学要求,农民易接受试验结果。非对等和合作差异化。农业工作者为了解农业真实生产情况,与农民共同探讨实际问题,协助其采集资料、分析问题、订制计划、执行方案等工作,建立双方和睦、平等、合作的关系。农民建设技术能力差异。常规模式的试验方案是农业工作者制定,农民独立试验。行动研究的方案由多方讨论、参与制定,农民小组共同执行、改进试验方案。
2以行动研究为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影响
2.1农业技术员
行动研究导向的农业技术扩散改变了农业工作者固有的认知、态度、技能。认知即农业技术员对使用农业技术主体、农民参与技术发展、各学科人员参与技术发展等问题的认知;态度即技术员就农民试验参与能力、行动研究价值、发展技术公平性原则等问题的看法;技能即与农民交流、帮助农民辨别、筛选、寻求及使用农民项目监测结果等问题的能力[3]。这三种改变,使得农业工作者基于实际选取科研项目,借助相关技巧获取基本想法,促使当地农民认同并接受研究结果。
2.2r民
农民增收,土地增产,农业工作者、农民测算试验结果发现,相比传统耕种模式,肥料和地膜的亩用量均上升约20%,亩产量上升约50%,亩平均收入呈大幅度增长趋势。提升了技术能力,农民对问题的发现、处理能力增强。农民与农业技术员联合订制试验方案,再由农民小组实施,试验过程中互相分享心得,待完成试验后,一起对比试验结果,经过长期实践后,农民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合理试验方式缩减技术入户时常规模式试验以独立为主,试验方案经农业技术人员确定后,示范户依要求独立实施。行动研究技术扩散,采取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技术的“试验合作”,充分借助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增多扩散源、提升扩散效率,加快普及技术时间。另外,以往试验只有个别农民参加,其他农户仅观摩新技术。行动研究技术扩散模式下,农民亲自实践,获取更多启发。参与的农户观念得到改变,其对农业现代技术的接受期望值增高了。
2.3农民小组
农业技术以行动研究作导向,试验与技术的扩散均以农民小组形式进行,农业工作者、农民共同选举出小组长,他们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强,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将所学技术、知识教授于其他农民,从而能确保农民均等获益,免除了因传输新技术而致农民内部矛盾、收入的分化,为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对日后扩散新技术创建可借鉴经验。
3结语
农业技术扩散在行动研究的导向下,通过示范适应化技术试验,维护了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民间的联系,纠正了农业工作者、农民的行为、认知,加快扩散农业技术,确保农民有效采用。注重结合农民实际生产扩散技术,重视利用地方性知识。农民更有信心参与试验,提升其自身选择、识别、引进、更新技术使用的能力,维护农民关系,改善技术扩散环境,促使应用农业技术成果的步伐加快。
参考文献
[1]龙冬平,李同N,于正松,等.农业技术扩散中的农户采用行为研究:国外进展与国内趋势[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05):132-139.
关键词:联想法;词汇记忆;词型联想;语义关系;搭配联想
一、联想记忆法界定
对于联想记忆法的定义很多,联想法记忆即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知识更容易记忆;联想法记忆即是找到要记忆材料的共同之处,进行分析综合对比,也即对原记忆材料进行精细加工;而对于著名心理学家巴普洛夫认为,记忆要依靠联想,联想是在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联想记忆法就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过去与将来的联系,以及识记对象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进行记忆的方法。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联想记忆的本质是建立联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世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联想记忆法就是源于这个理据,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在英语中出现的词汇进行各种类型的联想,以达到利于记忆的效果。
二、联想记忆法的分类
2.1 词音联想
2.1.1 谐音联想
所谓谐音联想法(音形义联想法)就是利用外语单词读音与汉语读音的相似之处,在外语的词义或拼写法与其汉语的相似音构成的词之间展开联想,即可达到闻其声、观其形、知其义的效果。该法主要适用于英语词汇中常见的拟声词和音译词。拟声词是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比如发生爆炸的声音boom ,犬叫的声音bark,牛发的声音moo,鸡鸣的声音cluck等,这些拟声词的声音和意义可以很好地联想起来,有利于记忆。而对于音译词,知道词汇发音就可以简单地知道其表达的意义,如coffee(咖啡),cigar(雪茄),motor(摩托车)等。
2.2 词形联想
词型联想是依据词汇本身的结构或者拼写形式而进行的联想,一般包括形近词联想,词根词缀联想以及派生联想三种。
2.2.1 形近词
形近词就是那些拼写上有些共同点的词汇,这些词容易使英语学习者混淆。比如:desert(沙漠)一dessert(甜点心),petrol(汽油)一patrol(巡逻),stationary(静止的)一stationery(文具),window(窗户)一widow(寡妇),adapt(适应)一adopt(采纳,领养)等。对词形相近的词汇进行联想记忆有利于学生对形近词的区分。
2.2.2 词根词缀
词根就是一个英语词汇的核心,它决定单词的主要意义。一个英语单词一般包含前缀、词根和后缀。比如expressive这个单词,ex-是这个单词的前缀,press是单词的词根,-ive是形容词后缀。一般情况下词根决定单词意思,前缀改变单词词义,后缀决定单词词性。词根词缀联想记忆指的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近词根或词缀的词汇进行联想,放在一起记忆,并进行分析,总结的记忆方法。比如当接触到了respect(尊重)这个词汇,我们就可以根据词根词缀联想到inspect(视察),suspect(怀疑),prospect(前景),retrospect(回想)等,于是我们总结-spect 意为look at看的意思,而对于前缀的联想,可以联想到retell(复述),rebuild(重建),reform(改革),research(研究)等,分析总结re-前缀的意义为again 重新,再一次的意思。词根词缀联想的使用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意义记忆,扩大英语词汇量,而且可以培养英语学习者分析,推断,猜测词汇的能力。
2.2.3 派生
如果说词根词缀联想记忆法是对词汇构成进行归纳的方法,那么派生联想法是对词汇构成进行演绎的方法。派生联想指的是通过在词根上加前缀或者后缀构成的一个新词。比如act(行动)一次,可以派生出加后缀的词如action ,active,activity,actor,acting等,也可以加前缀构成enact,react,interact等词。因此可以这么说派生联想是对词汇本身的纵向扩展和分析,而词根词缀联想是对词汇间的横向对比、分析、总结。派生联想记忆对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词汇纵向上的对比分析能力培养和词汇量扩大上都是有益的。
2.3 语义关系联想
语义关系是词汇学中的概念,指的是词汇与词汇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可以分为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同形同音异义关系以及一词多义
2.3.1 同义词
同义词指的是同一语言中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或短语。例如表达“穿”的词就有wear ,have on ,put on,clothe,dress in 等;在英文中表达“死亡”的词就有die ,pass away,kick the bucket,perish等。同义词的联想一来可以培养和增强学习者词汇扩散思维的能力,二来可以在英语口语或者写作中改善表达词汇单调的现状,增添口语和写作表达的文采性。然而英语学习者在使用同义词的时候要注意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主要学会从语义,文体,和色彩三个方面来进行辨别。
2.3.2 反义词
反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义相反的词汇。以语义学的角度来划分,反义词可以分为互补反义词、相对反义词、关系反义词。互补反义词是真正反应意义对立的反义词形式,换言之,符合非A即B的逻辑关系,比如:dead一alive(非生即死)、true 一false(非真即假)、boy一girl(非男即女)。相对反义词也称等级反义词,指那些表达程度不同的反义词,例如big一small ,old 一young,hot一cold 等。关系反义词是指包含关系对立的反义词,比如husband 一wife ,teacher一student ,buy 一sell ,win 一lose ,doctor一patient等。反义词的联想记忆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扩大词汇量,并且反义词能够使学习者简洁地表达一特定思想地反面,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2.3.3 上下义词
英语中的上义词和下义词是指两个词语在语义上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两者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一组词,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上下义关系。如图①所示:
在这图表中,food与meat,vegetabel和fruit 属于上下义关系,food 包含meat,vegetable和fruit,因此food是上义词,meat,vegatable,fruit 是下义词,同理在meat类中,meat 与beef 和mutton 是上下义关系,前者是上义词,后者是下义词。上下义词关系的联想法对于英语学习者英语输入和输出都起到很大的帮助,能够提升英语学习者表达的准确性。
2.3.4 同形同音异义
同形同音异义词可以划分为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同形异义词以及同音异义词三种。完全同形同音异义顾名思义意思是拼写、发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汇,例如:bank(河岸、湖岸)一bank(银行),bat(球拍)一bat(蝙),bear(熊)- bear(忍受),date(枣子)- date(男女之间的约会),ear(耳朵)一ear(穗)等。而同形异义词即拼写相同,意义不同,发音可能相同或者不同的词,比如:tear(眼泪)一(撕碎),sow(播种)一sow(母猪),lead(引导)一lead(铅),desert(抛弃)一desert(沙漠),refuse(拒绝)一refuse(废弃物)等。最后同音异义词指发音相同,意义不同,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英语词汇同时具有两种或者更多的含义,比如:Give me a hand 与He is a new hand,前一个hand 意思为“帮忙”,后者意为“新手”。一词多义的联想记忆法可以增强学习者对英语词汇学习的深度,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利用有限词汇表达无限意义的能力。
2.4 搭配联想
在英语中,搭配是指一个词语与其他词语的词语在习惯上的连用。而搭配联想记忆法是指把具有相同搭配的词语或者同一词的不同搭配总结在一起,不仅可以丰富英语学习者的词汇量,还可以培养学习者测词汇应用能力。比如当学生遇到了go against(违背,违反)这个短语动词的时候,就应该总结一下那些动词可以和against 搭配,它可能想到protest against(反对,抗议),compete against(与抗争,竞争),protect against(保护以免受伤害)等。再比如当英语学习者学习了take up(占据,开始),如果能够使用搭配联想法,可以联想到take 与其他介词的搭配,如take in(摄入),take afte(长得像),take off(脱下,起飞),take over(移交)等,或者可以联想到动词加up 的相似搭配,如show up(出现),get up(起床),make up(化妆,弥补),break up(分手)等。总而言之,搭配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无论哪一种联想都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应用能力培养,增加词汇量。
三、结语
联想记忆法在记忆英语词汇和扩大英语词汇量两方面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本文从词音联想、词形联想、语义联想和搭配联想四个方面对联想法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进行归类,并进行举例说明。联想记忆法作为词汇记忆的策略之一,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到它在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和高效性,并适当地引导和培养学生使用联想记忆法记忆词汇和扩大词汇量的能力,减轻词汇学习的负担。(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Coady, J.&T. Huck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杨明星.教你如何记忆英语单词[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5]郭桦.利用联想法助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9)
[6]徐丽华.联想法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4)
[7]瞿小平.提高学生单词记忆效率的方法初探[J]. 海外英语.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