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核心素养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第1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基础;教学案例;筛选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哈佛商学院以案例教学闻名于世,其MBA们在校学习期间要接触到涉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案例800多个。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一走向工作岗位就具有很强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所有的案例都要经过反复研究并不时有最新的案例被选入。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亦被广泛采用,与哈佛商学院不同的是我们所采用的案例均来自于教科书而非自己设计,这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一、案例内容明显滞后。

据统计,人类近30年来创造的知识大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以科技知识为例,19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现在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一本教材从开始编写到成稿出版再至发行到师生手中,大约要1~2年左右的时间,可见我们手中的教科书因这滞后的两年时间有些知识已过时了。

其二、案例难度与后续专业课案例难度无差异。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是《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先修课程,而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内容又是《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管理基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为此,前者涉及到的教学案例的难度应小些、综合性应差些。但现有《物流管理基础》教材中的相关案例并无此差异,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难度梯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将过难的案例放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学习,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书中的案例要有取舍,要善于从电台电视、书报杂志及互联网上筛选出最优案例,以便更好地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好理论基础。在进行案例筛选时当把握以下原则:

1 与教学内容同步、为教学内容服务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就是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诠释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给出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脱节,则案例教学也便失去了意义。

如在学习《物流管理基础》中的流通中的“四流”及关系时,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案例;学习第三方物流模式时,则应选择有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案例。

2 与教学时间同步、用时事说话,为现在的教学服务

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如果我们给学生所讲的知识、所举的案例永远是过去时的过去时,这样的课讲与不讲都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为师者应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时事来充当案例,为现在的教学服务。为了加大案例的吸引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选择案例时还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时事上。

以《物流管理基础》中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学习为例,若适逢奥运年,则为奥运会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成为案例的主角;若时值快递业快速发展期,则顺风、圆通、申通、中通等成为案例的主角;当全球第一大快递公司UPS收购欧洲第二大快递公司TNT的消息得以确认后,则第三方物流案例的主角由此可换成UPS。

实践证明,这种以热点时事新闻为背景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是最具吸引力的,其教学效果也是最佳的。

3 要贴近生活,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供服务

知识源自于生活,在教学中如能以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学生们熟悉的身边事例为案例,并让学生们学会用其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便会真正体味到“生活处处皆学问”。“所学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用不上”的观点自然会失去市场。

以《物流管理基础》中供应链管理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例,可供选择的案例很多:沃尔玛公司供应链管理分析、高露洁供应链管理、青岛啤酒的营销供应链管理、宜家的供应链运转、“断掉”的苹果供应链、“没有明天”的豆腐、饺子馆里的物流故事……显然后两个案例更适合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出现。

通过对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学生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表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 要凸现难度差异,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构筑理论平台

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设置案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如何去分析案例;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案例则是用以帮助学生如何利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唯有如此,《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才可能为后续专业课教学、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构筑理论平台。

如案例马兰拉面的物流系统,它从5个层面:物流规划、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物介绍了马兰拉面的物流运作,简单、明了,作为《物流管理基础》课程中的企业物流认知部分的案例非常合适,但若以此为《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显然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没有帮助。

5 要紧贴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即“双证书”的普及,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日常教学内容中。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是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6年面向全国开展的统一的大型考试,其中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的技能考试部分就是针对物流管理案例进行分析。为此,可选择近两年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做为教学案例,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理论指导。

6 要能发人警醒、催人奋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第2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存在问题,要么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感;要么太高大上,不契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么太呆板,开放性、启发性不足;等等。这严重制约了案例教学的优势发挥。基于此,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亟须探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相比,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1]。应着重选择正面案例,力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应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案例;重点选择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案例甄选过程中,应着重选择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力求挑选体现以人为本、共享公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的案例,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划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法律素养,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政治任务。

二、针对性原则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能闲庭散步,漫无目的,而是要始终做到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案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教学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案例必须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才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因此,“老师一定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来选案例,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案例教学,只有那些需要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和学理性很强的难点,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场域,案例选择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2]。其次,要针对学生实际来选案例。教师在选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细致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其思想困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选匹配的案例。最后,针对教师实际来选案例。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对案例教学起着牵引作用。教师在选案例时,一定要依??自身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困难和挑战,尽量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比较能把握的案例,不宜选取自身难以驾驭的案例。

三、典型性原则

客观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层出不穷,这为我们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案例资源。加之思政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涵括性和包容性,涉及的领域内容又十分广泛,与之关联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力求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深刻的概念、判断和基本原理等阐释清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挑选案例时,还应挑选一些具有典型示范和警示意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在案例比较中,使教学的启示意义更加深刻,教学过程更具震撼性。

四、真实性原则

客观真实性是教学案例的基本属性,对保障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仔细审查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要素,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生活逻辑,尽量选取那些可信度高的案例。不宜选取那些道听途说,根本无法考证的案例,也不宜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去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为吸引学生去虚构惊心动魄的情节,改变案例本身的味道,更不宜坐在办公椅上纯粹杜撰虚构各种故事案例。这些人为“制造”的案例,不仅起不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降低教师和教授理论的可信度和权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并尽量保持案例本身的原汁原味,这样,学生才会感觉真实可信,才会感兴趣。

五、本土化原则

当前,我们一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其所选的案例不贴近现实,不贴近生活,不贴近学生实际,虽然这些案例足够经典,也能够阐明相关理论,但是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和欲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遵从本土化原则。“所谓本土化,就是要选那些在学生接受视阈范围内的,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阅历紧密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他们要么亲身经历过;要么亲自看见过;要么亲耳听闻过,这样才会感觉真实可信,又富有感染力,学生也有意愿去参与讨论。”[3]进言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最好能做到以下几个相关,即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与学生所在学校相关,与学生所在省市相关,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相关,与学生年龄身份相关等,只有这些案例,才能让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拉近教与学、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此大大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六、生动性原则

理论本身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特点,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系错综复杂,要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思政课还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在学生眼中,这些课一直给他们以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形象,基于此,在思政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十分必要,而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怎么样才能把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思政课上得活灵活现呢?秘诀之一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宜选取那些理论性过强,看起来枯燥晦涩的案例,而应选择那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带有很强趣味性、故事性的案例,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符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在迭起的情节中,开启理论飞翔的翅膀,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使思政课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好课。

七、时效性原则

现存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作为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时效性不足,新时期的大学生青春活泼,喜欢流行时尚,密切?P注现实,渴望了解并分析社会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但思政理论课却跟不上实践和时代步伐,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案例更新也不够及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原则。一方面,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经典历史案例,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把其与现实热点有机联系起来,尽量挖掘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更多还是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特别是具有新闻性质的案例,这些案例在时空上与学生较为接近,他们比较感兴趣,也有新鲜感。利用这些鲜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进行科学辩证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八、多样化原则

思政课要改变呆板、陈腐的旧形象,需要借助于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要上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则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贯彻多样化原则。从案例的来源角度看,需要广开案源,既要从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广播上找寻案例,也需要从学生身上,从别人那里听说,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去探寻案例,做生活上的有心人。从案例的性质来看,既要多选择真面典型案例,也要适量选择一些经典的反面代表性案例。从案例的形式来看,既要大量选择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死”案例,也要尽力选取一些实物、活人等“活”案例。从内容来看,既要选择故事性、新闻性案例,也要寻找挖掘生活类、学习类、现象类的案例。最终,我们的案例库会丰富多彩,学生“吃”起来会鲜美可口,有滋有味,从而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魅力。

第3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策略

现代世界要求呼吁科学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认识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其中包括人类和自然资源、人类和环境、人类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让人类明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给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2.2开发原则。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作者:乌日娜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4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全案例教学;能力提升;改革;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urse team on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reformed and innovated for many year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centered case completely to organiz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so as to build the case library includes integrated cases, section cases and typical small cases by means of self-made, adaptation and the reference, and run though all knowledge poi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whole case teaching mod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analysis, problem solving, decision-mak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the whole case teaching, increase the ability, reform, effect

互联网飞速发展、企业经营国际化、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许多新挑战,也对会计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改变会计教学中重记账轻管理,如何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是会计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会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沈阳工业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团队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以及开设该门课程的工商管理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中着力探索实施“全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结合知识点建立包括综合案例、节案例和典型小案例的案例库,完全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对145名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的调查表明,本门课程显著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本文对我校《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团队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成果进行总结,希望对讲授《财务报表分析》的同行以及可能使用全案例教学模式的《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案例教学方法及文献回顾

案例教学法围绕既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已经是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基于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郎永峰(2016)等介绍了哈佛及其他国外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经验及其启示。罗照华(2011)、刘华(2015)、胡煜(2016)等从课程角度讨论在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已有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安排3-5个少量案例作为理论概念的补充,各案例之间缺乏联系,较少有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完全以来自于实践的真实案例贯穿全课程;部分教师引用现有案例库的教学案例,较少通过自编案例并应用自编案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别于审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侧重于介绍某一领域专业技术和方法的课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课程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全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课程改革特色和创新体现在“全案例教学”的“全”。具体教学实践包括:

(一)选择和设计体现不同层次知识点的教学案例

本课程使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新民和钱爱民两位教授编写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该教材建立了“经营环境分析――经营战略选择――经营活动开展――财务状况质量评价――管理质量与静音该战略实施透视――发展前景预测”一体化的财务发表分析路径,强调项目质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教材共分为9章44节。课程团队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将44节教材内容按知识模块划分为32个知识点。根据各知识点课程团队设计体现各章主要知识点的综合案例,根据知识点设计体现具体知识点的节案例,为每一知识点下的二级知识点配备典型小案例。课程包括1个综合案例,20余个节案例,以及40余个典型小案例。

1.体现课程绝大多数知识点的综合案例。课程团队依托教材附录中提供的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等资料,收集了格力电器其他年份的年度报告、以及海信科龙同年度的财务报告等资料,编写了《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和案例指导书。根据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综合案例中的对应资料进行分析,在绝大多数知识点的课件及讲授过程中都有涉及。综合案例的使用使课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形成内在关联。在具体知识点讲授后教师结合课上知识点讲授与分析情况布置各知识点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某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分析对象,完成具体知识点作业。全部课程结束后,将各知识点作业进行汇总加以修改就形成了“某公司综合案例分析报告”,可作为平时成绩评定依据。

2.体现节知识点的节案例。节案例设计应体现各节知识点,例如第3章“利润结构质量分析”这一知识点,课程团队开发了《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在阅读案例资料后让学生分析四个方面的问题:1)该公司2005-2008年所有者权益合计为负数,简要分析原因。2)该公司2007年、2008年扭亏为盈的实质性举措是什么,对该举措进行评价。3)预测该公司2009年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是否会出现大幅增长,阐述理由。结合“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特点,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4)该公司2006年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分析可能的原因。对于第3章“所有者权益项目构成及质量分析”这一知识点,课程团队开发了《海润光伏高派现股利分配方案》,通过案例正文提供资料,让学生思考:1)公司确定股利分配政策会考虑哪些因素?2)为什么海润光伏会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选择高派现?3)该公司选择不同股利分配方式对所有者权益及其他报表项目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节案例可以作为独立的案例课,按照案例教学的程序展开。

3.体现节知识点下二级知识点的典型小案例。典型小案例根据各节知识点下的二级知识点设计。例如在讲授“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项目质量分析”知识点的二级知识点“应收账款债权人的稳定程度分析”时使用“ST达尔曼三年前五大赊销客户变更频繁”这一典型小案例;在讲授“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质量分析”知识点下的“盈利性分析”二级知识点时使用“方正证券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典型小案例,加深对二级知识点的理解。典型小案例一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使用。

(二)引用案例为辅、自编案例为主的案例资源库建设

课程团队多年来从事MBA和MPAcc教学,课程团队所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开发,包括资助教师参加MBA和MPAcc的案例教学研讨会,对自编案例给予经费支持,对于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的案例给予奖励等。课程团队教师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全案例教学实践中历经引用案例为主、引用案例与自编案例并重、以自编教学案例为主的过程。目前课程团队已开发教学案例11个,每个案例有案例正文和案例说明书。其中《万福生科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案》等案例入选2013年全国MPAcc案例库。自编案例的开发使教师持续关注企业实践获取好的素材,使教学更接地气,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整体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以及师生双向交流学习模式,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学成果显著,全案例教学某事培养了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每年对学校教师进行网上学生评教,评价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优秀。通过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小型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态度。2016年8月来自14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18%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选择一般重要和不重要。7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本门课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实务,利用案例分析辅助知识点的学习,不但可以更好地领会知识点,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表列示了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各层次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综合案例、节案例、典型小案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别为4.5分、4.49分和4.36分,介于很好和非常好之g。

四、促进全案例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到《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和《税法与税收筹划》等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也可推广到管理学、市场营销等管理类、投资学等经济类以及其他与实务联系紧密的课程中。目前本门课程部分自编案例被《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审计》和《公司治理》等课程的老师使用,促进了校内其他本科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占用大量课上时间,建议课程团队可以借助公开免费使用的国家及各省的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幕课等网络资源,以及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本科层次教学中引入全案例教学模式,能减少课程建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案例教学改革。

[参 考 文 献]

[1]郎永峰,孙文远.研究生案例教学:美国商学院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9-11

[2]罗照华.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案例选择探讨[J].财会月刊,2011(24):98-100

第5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二、实践思路及过程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大大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的教育如何迎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挑战,如何及时应用科学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期间,便萌生了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专业博客和班级博客。很快,想法便付诸了行动,“数海泛花”和“四(4)班博客”相继诞生。

(一)个人博客简介

(A)、博主简介

博主,李xx,网名,枫叶(蓝天)。自毕业以来,一直在凤阳县实验小学执教数学。2007年4月获滁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7年9月被聘为县兼职教研员。于2006年通过人事部组织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2008年获得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结业证书。

(B)、博客建立背景

在教学上痴痴追梦的我,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期间,便萌生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博客的想法。当今社会正快速地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前进,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博客,不失为有效快速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一条捷径。博客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既增长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个人世界。博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束缚,在与别人一起分享交流之际,也为自己的事业增添了一抹长青的色彩。基于此,我的“数海泛花”博客于2008年7月诞生了。时隔不久,我的班级博客也随之诞生!半年多来,班级博客给本班乃至整个年级的同学、家长、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好处。对同学们而言,博客既是学习的天地,又是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家长们也能通过博客,对自己的孩子、对整个班级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C)、博客版块简介

第6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乡土资源 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0-03

教育部于2014年3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诠释了深化发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可见,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由此,如何调整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成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重点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地理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原始土壤”,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依托地理课堂教学,基于桂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讨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乡土资源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素养”是一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而“地理核心素养”又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学习者通过地理学习后获得的较为稳定且更能影响学习者适应时展、未来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终身发展的一种品质。林培英老师基于对高中地理学科属性的共识,认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可以确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四方面的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

(二)乡土资源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所谓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人们生产生活等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感知性、原创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这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透彻地掌握地理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总结归纳、自我认识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热情和地理素养。

二、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运用乡土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即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湘教版地理必修 Ⅱ 中的“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课,以桂林市的城市化过程为案例载体,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人地协调观”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见表 1)。

【案例分析】本节课中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并能够使土地理案例和教学案例融会贯通,着重强调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设计的意图为:(1)利用桂林市不同时期的城市化资料进行对比,探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2)利用鲁山水泥厂、苏桥电厂、桂林市交通、居住和就业状况等案例分析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弊端,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产生对家乡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同时,利用临桂新区和桂林到永福的交通方式变化的案例,使学生看到城市化发展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意识。(3)结合教材中昆明市城市化案例,探讨桂林市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促使W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的责任感。

(二)使用乡土图表,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角去分析、归纳和判断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剖析地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相关结论的思维方法。地理图表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类地理图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技能,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I 中“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并结合乡土资源,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表 2)。

【案例分析】本节课运用大量地理图文资料,并使用乡土地理资源,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设计的意图为:(1)读桂林市乡村、城市聚落图掌握聚落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运用案例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将教材中阅读材料“半坡村落”换成“桂林史前洞穴聚落”,增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了解。(4)以“桂林市”为例作为扩展探究,使学生在熟悉的地理环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区域认知结构,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赋予了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显著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根本。我们可以从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特征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差异、区域开放性等认知结构。此外,区域认知可下设“区域描述”“空间理解”“地方感”等不同层次水平的二级指标。因此,基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利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好的感知度,能更全面地进行环境感知描述,理解区域内事物或现象的区别和联系,易于激发学生地方归属感。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中的“南方与北方”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构建区域认知结构,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表对比的形式对南方(以桂林市为例)和北方(以哈尔滨为例)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优势、限制、面临问题进行比较分析(见表 3)。

【案例分析】本环节采取以小见大的形式,利用乡土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扩大最近发展区,实现知识迁移。(1)让学生从总体上分析哈尔滨市与桂林市这两座不同城市所代表的区域各自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特征,构建综合分析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体现整体性思想。(2)对比两个区域的特征,提高学生对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问题分析、知识迁移的能力。(3)分析南北方的优劣势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体验区域评价和规划,进一步认识到区域间的联系性,并懂得区域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践性是地理课程的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实践活动,能够使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探索空间扩大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对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学习后,可以设计对桂林市猫儿山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见表 4)。

【案例分析】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1)积极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体验式的学习平台,通过让学生进行野外考察,让学生参与、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分析、发现、总结,全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主动、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2)通过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加强团队合作,加深实践体验。(3)理论到实践的知识迁移和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Y语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扩大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空间。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应加强乡土地理资源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提出更多的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地理素养教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鲍涵,崔天顺,赵爽,李小敏.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桂林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5)

第7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行动导向教学更为直接的激发学生对财务会计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对财会专业的兴趣,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和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完成其各自的任务,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配合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带动发展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

行动导向学源起于国外,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发,这中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知识与关键技能的培养。而在我国,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通常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是老师带领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传授演示下对财务会计逐渐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主要弊端是让财务会计专业的课时变的越来越多,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出现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利用的相关教学案例来枫木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因为中职生的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客观上导致了在财务会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在了一定的困难,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简单易懂的方式方法传道授解惑,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财务会计作为我们现如今中职会计专业的最为主干课程之一,通常会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进行一些岗位仿真类型的实际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训效果,完全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和身份扮演的方式设置会计岗位进行实训训练。这时,学生完全可以变为出纳与费用会计或者成本会计等等多种不同的身份,通过各种不同并且身临其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不同岗位的职责以及核算过程等等相关知识,也能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的识别和加工处理以及反应能力。由此可见,行动导向教学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当前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实践技能与能力。另外,行动导向教学更加强调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技能,任课教师提前设定一些任务活动或者各种不同的项目,学生按照不同分组的形式来不断进行研究分析来完成老师交代的各个项目任务,这也能对同组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新的挑战。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小组团结合作学习,那么他再对于未来的会计岗位上面也会极度缺乏必备的团队意识。换言之,这种极度缺乏与他人团结合作共事的职业基本素养和素质的学生,在未来参加工作过程当中将会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甚至会被当前社会大环境所淘汰。然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极大的突出了以团结合作带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理念,可以为我们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奠定良好的素养基础。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完善了财务会计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是强调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我们从事任何职业都所需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适应职场需要的一种综合能力。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的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客观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综合概括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案例来拓展学生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伤的深度和广度。行动导向教学法打破了传统试卷测试考核评价的方式,注重提高评价手段的合理化和多样化,可以从学生的职业素养、个性发展以及人格特征等其他方面来综合的考学习的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根据老师单方面的观察结果来评价,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互相客观的评价,充分给予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才能够充分有效的提高财务会计的教学成绩,使得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第8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治素养;法律意识

培B高中生的法制道德观念 《新课标高中政治课程教育标准》中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高中教师身负的重要责任。高中政治教材中涉及大量的法律道德知识以及法律案例,是进行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良好的资源,于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也就成为了培养学生法制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师应当在政治课堂中渗透法律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是培养高中生法制道德素养的基础。法律意识是指一个人心中对关于法律制度的了解,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以及其心中的法律心理。横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的心理,法律的观念,法律的相关思想等,而纵向看来,法律意识包括一个人对于法律的认知,关于法律的信仰以及进行的法律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现代教育课堂的现实为基础,一步步的实现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在现代化的整治课堂中,教师要关注法律的使用价值到底是什么,而不是按照传统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法律能力培养,把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仅仅当做“法律知识”进行传授。

在现代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话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所,每一个交谈,都可能面临着法律问题,出现法律现象,人们在不经意间的言谈举止,可能就会引起严重的法律后果,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使学生的话语能够法治化、严谨化。接着就是在政治教学课堂中渗透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养成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普法教育也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政治教师应当在充分利用政治课堂,实现对学生法律思想的渗透,为学生进行法制启蒙,奠定学生养成法律观念的基础,使学生能够通过政治教学课堂知法、守法、用法,成为一个有素养的良好公民。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要想实现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首先教师自身要能够有良好的法律观念,懂得法治知识,能够在课堂教育中成为学生的榜样和优秀的引导者。传统的政治教育课堂中,学校往往更重视教师对于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而大大忽视了教师的法制素养,导致大部分教师的法制素养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教材解读。所以,在现代化的政治教育课堂中,教师自身的专业法律素养也是培养学生养成法治素养的重要方面。其中,教师应当掌握的最基础的法律――《宪法》,在提高宪法素养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高屋建瓴,才能够提高教师在政治课堂中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实现在政治课堂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对于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教师要掌握的法律除了《宪法》外,至少还应当包括《行政法》,《国际法》,《经济法》,只有教师掌握的法律知识足够全面,法律素养能力足够高深,教师才能够正确的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 给学生正确的法律指引方向。对于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学校的相关方面应当提起高度的重视,按照学校的具体情况,学校应当定期给教师进行专业的法律素养培训, 定期进行教师的法律知识考核,提高教师对于法律的重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主动的去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能够向教师学习,积极的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

三、精心渗透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了解法律案例的重要地点,所以教师应当抓住政治课堂,使课本中的法律案例能够服务政治课堂的法律教学,对于课本中的法律案例,教师不能够当做一个故事来讲, 而应当带领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通过案例使原本抽象的法律原理能够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案例,设置“案例再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案例”,能够置身于“案例”中进行案例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案例中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第9篇: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范文

教师个人知识是指教师个人通过实践活动,融合自主建构的实践知识与公共理论知识于一体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特征知识、教学环境知识和教育专业精神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进行的管理。知识管理策略是指实施知识管理的具体技巧。在具体策略上主要包括知识管理意识的确立、知识管理模式的探索、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具体方法的实施等四个方面。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一系列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等方面的专著、论文,聆听专家报告等,不断深化对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提高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借鉴相关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构架、模型,逐步形成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

1.学校搭建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平台,提升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很高,申报各级各类子课题27个。课题研究质量不断提高,验收优秀率高。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促使教师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增强知识管理的意识,形成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方法、模式。

2.指导教师收集知识资源,构建个人知识库。通过教科研培训,指导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知识资源,如:优秀课件、教学案例、影视资料;各种学术会议资料、专家讲座材料;备课组、教研组活动记录,教师个人间交流,公开课观摩记录、体会;个人的教学实践体会、反思;阅读报刊、书籍、杂志后撰写的读书体会;网络检索,包括网络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网络交流,包括博客、QQ、邮件等;教学竞赛、评比的资料等。通过优秀个人知识库的展示交流,指导教师选择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所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命名,构建条理清晰的个人知识库,并不断进行整理、重构。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工具,对教师个人知识进行统计和管理,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知识地图、思维导图等。通过这样的逐步积累,能较为详细、系统地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发展过程,也能为今后的教学带来新的创意。学校还创设教师博客、学校网盘、QQ群等教育教学知识共享平台。教师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的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共享知识、思想。

3.寻找载体进行案例研究、编写教学案、课堂观察、教学反思等,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类与挖掘的过程。

教师进行案例研究,主要有对个人隐性实践知识的选择与提取、反思与分析、交流与分享、整理与提升、内化与运用等五个阶段。教学案的情境层是对教学过程和细节的叙事与描述;经验层是对情境知识的讨论,对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理论层则是探究教学情境中的具体经验在更大教学范围内的普遍性意义与价值。教学案例可通过情境描述展现隐性教学知识依赖的教学环境和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并对其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经验性与理论性的分析,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我们以优秀教学案例与本校教师的典型教学案例为研究素材,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反思、研讨,将教、学、研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知识的创新。如将教学中带有共性的教学事件加以整理,把当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记录在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变换教学方法,并比较不同方法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案是教师智慧的凝结。通过教学案的编写,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有效重构。我校化学教研组建立了两种课型模式的教学案:新课型教学案与复习课型教学案。数学教研组反复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对已有的教学案、课件进行深入反思、研讨,逐步明确了编写理念,构建了编写框架与过程。学校编辑出版了化学、数学、物理、英语等教学案10多本,有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理论水平。

2010年9月至11月,我校与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联合,细致、详实地拍摄了初一数学“字母表示数”等24节教学录像;初三数学“二次函数”等28节教学拍摄录像。录像专业人员拍摄课堂教学录像,研究者实地、实时听课记录,并随时拍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进行深度访谈,并复印收集教案,拍摄典型学生作业。随后对课堂教学录像、课堂观察记录、课后访谈、教学案、学生作业等进行整理、收集,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对录像进行深入解剖、研讨,并由此逐步构建出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框架(如图1)。它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个人知识库,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

4.建立教师共同体,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如图2)。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自觉构建和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学习共同体。教研组进行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课件、课堂练习等,进行教学案例编写、教学案编写、课堂观察研究等教学研讨。良好的研究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举办青年教师研习班。通过解题、命题、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各种比赛,以及同题异构课、课题研究课、教育教学论坛、专题培训、外出学习、读书交流、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达到在交流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长、做一个有大智慧的教师的目的。

课题组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构建由我校牵头的9所学校组成的协作区共同体。组织协作区的学校开放日活动,青年教师命题、评题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主题班会竞赛等,充分挖掘成员学校的优势,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每学期由教研室牵头,进行协作区课题研讨会。通过协作区活动,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知识交流、知识共享。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