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配电网;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
1概述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开始建立生产、技术和管理准则,对工程组织、协调、控制、人员、经费以及设施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是提高工程质量,强化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配电网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2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
2.1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工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同部门工业之间和企业之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标准通道,能有效减少不同技术标准之间互相适应的时间。标准化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监督五项功能,各项功能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2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标注化管理、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升,但是,在大力发展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仍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
2.2.1 电力企业管理制度落后。电力企业标准化竞争意识不强,影响了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的研发和实践,多数企业直接实施“拿来主义”,套用其他企业的标准体系,没有对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导致实施的标注化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严重不符,影响了管理效率。
2.2.2 标准体系不健全。电力企业对管理标准的重视力度较大,在制定和贯彻管理标准工作方面较为出色,但与管理标准配套的技术标准以及工作标准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导致标准内容不健全,影响标准之间的协调性,降低管理效率。
2.2.3 设备和技术落后。我国电力企业加快了电力系统的改造和升级进度,但部分落后的电气设备和技术在一定时期内还需继续运行,这不利于国家标准制度的实施。多数电力企业缺乏安全生产标准,没有对人身安全、健康、环保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不对应,也影响了我国电力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2.2.4 标准化管理应用性不强。我国电力企业制定了很多标准,但各项标准制度缺乏应用性,没有对企业生产运行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企业标准的制定是基础,实施才是整个企业标注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各项标准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才能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已经取得一定的效益,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配电网工程是电力系统基础性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将以配电网工程为例,对标准化管理的实施进行分析。
3 配电网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标准化要求 配电网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策划、招标管理、建设协调、原材料进场检测以及设计交底等内容进行安排和规定,根据各工程特点、地理位置、投资额度制定工程管理体系,合理分配各项资源。①项目策划时,要按照基建部的要求,制定项目管理策划范本,结合工程情况,变质项目管理策划;②招标阶段,根据施工、监理招标管理规定,参与招标工作;③建设协调方面,建立定期协调机制,主动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通道手续办理等问题;④施工组织设计包括编制依据、项目概况、质量目标、组织机构、管理组织协调的描述、质量控制中的检验、试验程序等。⑤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是工程质量的关键,设计质量决定工程的使用质量及其寿命,图纸是施工和验收的依据,未经会审的图纸不得用于施工。设计交底时应包括设计意图、设计特点及注意事项;设计变更情况;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的应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可能面临的问题;施工应注意的事项。图纸会审工作则由参见单位各级技术人员组织实施,成果要形成会审纪要,分发各部门执行。⑥原材料进场检验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不合格材料不得进入施工场地。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均需要进行检验和复检。
3.2 施工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首先,施工流程要标准化,制定工程进度、合同管理、现场管理、巡视制度,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其次,施工进度方面,要按照合同编制工期组织工程施工、控制工程进度。当施工期间受到外界不可控因素影响时,应对生产日期进行调整;若需要进行技术变更,则应通过审批手续后方可执行。《设计变更管理制度》、《旁站、巡视监理制度》、《工序质量交接验收管理制度》、《见证取样送检管理制度》以及《原材料跟踪管理办法》等制度均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实施。再次,施工安全方面,应建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工程质量问题处理制度以及质量问题闭环管理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事故后,应根据事故性质,分级上报,调查事故原因,追究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性质特别严重的,应在24h内报告主管部门、监理部、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于5日内书写质量事故报告。最后,工程质量责任及考核管理制度。完善工程建设参与单位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定期资信评价结果,将结果作为合同管理和招评标的重要依据。明确建设单位及人员岗位的质量责任和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职能重复或职责不清带来的质量隐患。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到业绩考核范畴,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3 工程竣工阶段的标注化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管理制度,按照检验项目、检验批次,分项、分步的完成工程的质量验收。建立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统一和规范配电网工程档案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原始性、规范性、完整性,为后期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4 结语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管理实施标准化管理后,能显著提高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完善机制 提升配电网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平[J].农村电工,2015,01:1.
(一)保障企业研发生产的高效运行,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由于社会生产进程和生产制造节奏明显加快,产品质量逐渐提高,企业内各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日益频繁,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这就导致研发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根本所在,生产研发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对研发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调度和控制大量部门的工作。
(二)促进企业的专业化生产,优化产品结构。
标准化管理可以对生产研发企业的生产模式进行更新,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集中精力研发、生产核心产品类型,大大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实现生产研发同先进科学技术的整合。
(三)提升生产研发产品的质量,增大企业经济效益。
影响生产研发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要素就是产品的质量,如果生产研发的产品实用性不大,使用时间较短,性能较差,根本无法在市场中生存。标准化管理也可以进一步对实际生产研发体制进行调整,严格遵循标准的管理制度,提高产品的质量。
二、强化生产研发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健全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完善的制度是保障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生产研发企业要强化对管理体制的构建力度,设置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在体系中明确规定管理方针,并定位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目标,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提高企业领导阶层的重视,树立正确的标准化管理理念。
标准化管理在生产研发企业的实施前提是,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能够切身参与到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程序中,利用适当的契机,调度生产研发活动,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标准化意识的深入灌输和根植,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全面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
标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生产研发企业在平时的工作、生产活动以及其他的时间段内,对内部员工的及时有效调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内部工程师和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对于生产研发企业而言,标准化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划分,对负责生产研发的工程师、负责企业其它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分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前者所开展的标准化培训具有很高的指导性意义,而针对于后者展开的教育活动或内容则主要侧重于普通员工,目的是使其能够在标准化教育的不断约束与规范下,更好地进行企业生产活动,完成相应的任务。无论这些教育与培训工作展开形式、内容、针对群体有何差异,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普及和规范标准化研发和生产,从而提升企业的标准化进程,扩大收益,让所有企业员工在标准化管理中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和长足进步。
三、结语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起因
早在1998年,三峡新能源公司就开始对风电设备制造领域进行投资;2006年始,正式进入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中。到目前为止,已相继在辽宁、吉林、内蒙、河北等完成风电场建设项目4个在建风电场项目5个。
现阶段风电场项目开发,主要还是采用各项目公司自行管理的模式,自行制定管理制度,对项目工期和项目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等主要管理控制目标各个项目也是不尽相同,即增加了管理成本难度,也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也加大了项目风险。粗放式开发管理模式必须加以变革,才能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风电场项目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般在十人左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要完成从项目招标、施工安装、调试到并网发电的全部过程,不仅要负担沉重的建设管理工作,还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而同时,也会带来不同风电场管理制度的差异,投资主体、建设主体之间责权利难以清晰明了,目标责任管理弱化,对项目建设管理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风电场项目建设在招投标、土建、机电设备安装等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相似性和雷同性,有大工业流水生产的部分特点,具备对风电场建设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条件。
推进风电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不仅减轻了项目公司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避免了管理制度的滞后性,而且通过在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等方面的标准化管理,规范了项目考核体系,使各建设项目具有了横向的可比性,有力地调动了项目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使三峡新能源公司对各在建风电场项目的管理做到了统
一、规范、有效。
实行风电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有利于推进“规范化、规模化、地区化”管理,理顺总部管理职能,做实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实现建设管理技术人员的合理配置,减少管理事务,提高管理效率,控制投资成本。
因此,建立风电场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项十分迫切事项。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整体思路
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是企业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者、管理专家以及理论研究者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想像的。总之,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节约交易成本,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是制度制定与创新的根本动力所在。
三峡新能源公司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允是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自身风电场项目建设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整套全新管理制度体系。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目标是:综合评价、科学决策;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规范统一、各司其责;加强监管、控制风险。
整体思路是: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设管理内容,制定标准流程规范,统一管理目标,根据项目建设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在选择一至两个项目试点后,全面推广不断补充完善。
具体做法是:在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当地方政府发改委对风电场前期工作许可后,即成立项目公司,同时三峡新能源公司和项目公司即启动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程序,待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通过后,立即进行相应的招标、采购和项目施工安装、调试、验收,期中完成业主预算、进度目标、招标采购方案的编制和审查批准工作,并按照标准化工期要求完成项目建设、并网发电和验收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表明,风电场开发建设完全可以采纳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理念,制定标准化管理制度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项目投资,增强抗风险能力。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
三峡新能源公司自重组主业转变后,紧密结合主业定位,结合之前已实施完成的几个风电场项目建设,总结了风电场建设的特点,提出了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新的管理模式。
公司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风电场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并对相关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有关规章制度要具有操作实用性,耍对风电场建设管理具有导向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标准化管理模式的体系、方式、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初步完成了风电场项目基本管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进度计划、招标采购、投资控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适用于风电场项目的标准化模板。
经过对化德长顺风电场一期工程、白城乌兰察布风电场二期两个项目实践,并进行必要修订后,目前所有在建的风电场项目,全部采用了标准化管理模板。
标准化管理制度具体内容。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管理制度标准化。三峡新能源公司共编制出台相关制度或制度模板69项。
三峡新能源公司于2009年初开始着手编制《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模板》,并在吉林白城风电二期项目和内蒙化德风电一期项目进行试点,两个项目均在2009年底完工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2009年12月,颁布实施了《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模板》等规章制度,开始在所属风电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推广应用。此套制度模板包括风电场项目公司所需的从基本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日常行政管理制度到建设经营管理制度和党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制度规定,同时对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验收等项目内容控制提出了标准化的管理规定办法。
制度模板中包含了质量、安全等管理办法,从施工方进场便明确了业主、监理、施工等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责任,避免了相互推诿,加强了质量、安全意识,在试点的两个项目以及今年开工的所有项目中实现了无质量
责任事故、无安全责任事故目标,提高了三峡新能源公司在项目实施地的声誉,为三峡新能源公司今后在项目实施地取得更多的项目开发创造了条件。
实施业主预算管理,控制项目投资。三峡新能源公司对建设开发项目一直实施业主预算管理,主业转型后,公司及时修订了针对风电场项目建设的业主预算管理办法,即《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建设项目业主预算编制及实施办法》,现公司所属风电场项目均采用了这一办法,并成为风电场项目建设的标准管理办法之一。
业主预算管理办法的流程是:首先,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政府有关部门前,三峡新能源公司即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拟上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对其中概算中不合理的部分告设计单位调整,将经调整后的概算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审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之后,主体工程已招标达到规定比例后,由项目公司组织编制业主预算上报三峡新能源公司,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国水投批复后作为项目建设投资的最终控制目标;风电项目建设子公司依据业主预算编制执行预算,以加强投资控制力度,待项目实施完毕,对该项目进行审计验收,通过审计验收的工程总投资与批复的业主预算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对项目子公司的考核依据之一。
业主预算的调整变更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保障业主预算的严肃性,提高了业主预算的投资控制指导性与严肃性。
通过采用业主预算管理办法,对比业已完成的辽宁调兵山风电场二期项目和吉林白城风电场二期项目以及内蒙古化德风电场一期项目,其竣工决算投资总额比设计概算、业主预算投资总额,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比国内同类同期项目,单位千瓦投资更是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采用标准化的项目招标采购方案,保证项目招标有序进行。三峡新能源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加强建设项目招标管理既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管理能力需要。严格规范招标行为,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设备、服务采购质量,防范采购风险,杜绝采购过程中的腐败行为。风电建设项目有效建设期极短,尤其是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影响更为明显,制定合理的招标采购方案,合理划分招标标段,规范采购范围,将会降低对建设项目工期进度压力。
由于风电场项目的特点,招标工作必须采取顺序招标,如若风机没有完成招标,则塔筒、风机基础等都不能开始招标。工程建设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如土建施工受限于气温条件、风机吊装则受限于风速大小,工期要求严格。而每一顺次的招标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如果没有统一规范标准化的项目招标方案,往往会由于招标采购而影响了整个项目工期。
基于这种情况,三峡新能源公司经过认真研究风电场项目各个招标项目的相互关系和建设工期对招标时间的要求,以49,5HW风电场为标准规模,颁布实施了《49,5HW风电场建设公开招标项目标准模板(试行)》和《49,5HW风电场建设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项目标准模板(试行)》,其它规模的风电场招标工作可参考实施。
两个模板涵盖了风电场建设的所有招标项目和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项目,理顺了各个招标项目之间的关联关系,明确了各公开招标项目进行招标的时间与标段划分,规范了竞争性谈判或询价采购行为。现在,这两个模板在今年开工的风电场项目中已全面实施,到现在为止,各风电场项目招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进展顺利。
采用标准化的进度计划,确保进度目标实现。为保证49.5MW风电场建设真正做到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发电,实现投资行为的利益最大化,在总结白城、调兵山、化德等风电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讨风电场建设的进度计划,颁布实施了《49.5MW风电场建设进度计划标准模板(试行)》,并提出了对当年上半年不能开工的项目进行相应工期调整的方法。
各项目子公司结合具体条件,在标准模板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制定正式进度计划,上报批准后,作为进度控制目标。
通过进度计划标准模板的实施,可使各风电场项目公司在建设过程中,时时将各阶段动态的进度与标准模板进行对比,若发现有工期落后现象,及时制定赶工措施,保证整个工期按照进度计划标准模板的要求进行,以确保项目按计划并网发电,创造效益。同时,也使得不同项目之间进度管理具有可比性,对提高工程进度管理水平有极大促进。
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实施效果
提高管理效益,减少工程投资。推行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使各项目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使项目公司工作行为纳入规范管理之内,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由于项目公司不必再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制度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由于在项目建设之初,项目质量、安全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即开始投入使用,使各参建方明确了自己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并加大在项目质量、安全方面的资金、人员投入,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可使项目建设中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和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三峡新能源公司自试点和推行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以来,很好地实行了项目质量、安全控制,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至今所有项目全部实现无质量责任事故、无安全责任事故的质量、责任控制目标。
2009年底三峡新能源公司通过实施招标项目标准化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招标,使风机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同比各自进行招标的价格水平,风胡价格下降了400~500元/千瓦。
招标项目标准化管理使得部分招标项目进度可以适当调整,2010年初在原材料价格低位时期进行的99MW塔筒采购,比正常进度的2010年明招标结果可比降低投资1000万元以上。
推行进度标准,确保进度管理目标实现。自2009年在吉林白城二期风电场项目和内蒙古化德一期风电场项目试行进度计划标准化管理,现这两个项目均实现提前并网发电并完成了竣工验收。
实行业主预算管理,控制投资总额。目前所有完工的风电场项目,竣工决算总投资比较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总投资,均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体现了业主预算管理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方面的成效。
仍以内蒙古化德一期风电场项目和白城查干浩特风电场二期扩建项目为例。化德一期项目经审查批准的业主预算较设计概算减少投资494万元,竣工决算较设计概算投资降低幅度达10.95‰
白城查干浩特风电场二期扩建项目经审查批准的业主预算较设计概算减少投资140。万元,竣工决算较设计概算投资降低幅度达13.80‰
未来风电场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重点
风电场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动态过程,企业发展的不同规模、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从三峡新能源
公司未来几年发展情况看,标准化体系建设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并在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制定风电场建设指导手册,降低工程风险。集中技术力量,研究风电场建设特点,制定风电场总体布置、经济评价、土建施工、设备配置、消防、环保与水土保持、劳动与安全卫生等企业技术标准,降低工程建设风险。
实行设备集中采购,降低工程成本。分析风电场设备采购特点,在现有成果基础上,针对共性需求设备编制招标文件模板,推行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实行三峡新能源总部集中采购管理,扩大采购规模,降低采购成本。
资源管理标准化,业绩考核标准化。针对不同规模的风电场建设,研究建设管理资源需求,制定标准化的人力资源配置、财务管理、行政保障等管理模板。
研究制定科学、高效业绩考核标准,出台符合实际的激励约束机制。
标准化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双零”目标的实现。三峡集团提出“零质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管理目标,三峡新能源公司根据风电建设项目具体特点,研究编制《风电项目安全制度》(试行模板),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牢牢抓住人、物、制度、环境四个要素,层层落实各级、各环节安全责任。结语
经过近两年努力,三峡新能源公司风电场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在经项目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后,已经全面推广分析三峡新能源公司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标准化管理模式是三峡新能源公司在风电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是精细化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延伸,是对企业管理制度设计的一种具体探索。
二、标准化管理模式经过两个项目实践检验,并不断修改完善,对风电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实际操作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三、标准化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安全、质量、投资、进度控制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有效提高建设管理效率,经济效益明显。
作为一种新生的管理模式,风电场项目建设标准化管理模式不仅适用于三峡新能源公司在建和今后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今后也应当在我国的其他单位风电场工程建设项目中推广应用,并不断完善,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风电场选在哪里最给力吴
吴敬凯 张继立
风资源分析是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风电项目的根本,对资源的正确评估是风电场建设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有的风电场建设因风能资源评价失误,建成的风电场达不到预期的发电量,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微观选址工作主要任务是,对风电场所在区域内进行现场踏勘,利用计算软件对风电场内的风电机组布置进行计算,满足风电场总体装机容量以及风电机组装机台数要求,给出各风电机组的具置坐标,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勘测设计等工作。一个准确、可靠的风资源分析和微观选址报告能够确保风力发电机组的可靠运行,并为风场投资回报率提供可靠的保证。
风资源分析
数据检验。对测风资料进行三性分析,包括代表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测风时间至少应保证一周年,测风资料有效数据完整率应大于90‰资料缺失的时段应尽量小(小于7天)。
测风数据分析。根据风场测风数据处理形成的资料和长期站(气象站,海洋站)的测风资料,按照国家标准《风电场风资源评估方法》计算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代表年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风电场测站全年风速和风功率日变化曲线图,风电场测站全年风速和风功率年变化曲线图,风电场测站全年风向,风能玫瑰图,风电场测站各月风向,风能玫瑰图,风电场测站的风切变系数,湍流强度,粗糙度;通过与长期站的相关计算整理出一套反映风电场长期平均水平的代表数据。
通过对测风塔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代表年50m~80m高度的年平均风速、风功率密度。根据《风电场风能资源测量方法》可以判断风功率密度等级,一般来说,风功率密度达到3级以上,风电场才有开发价值。
各测风塔的风能主要集中某几个扇区,盛行风向稳定,才有利于风能资源的有效利用。
风电机组安全等级分析。按照IEC614D0-1(Thlra edltlon,2005―08)计算风电场预装风电机组轮毂高度处湍流强度和50年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提出风电场场址风况对风电机组安全等级的要求(见表1)。
期望值
根据以上形成的各种参数,对风电场风能资源进行评估,以判断风电场是否具有开发价值。
微观选址
微观选址工作主要任务是,对风电场所在区域内进行现场踏勘,利用计算软件对风电场内的风电机组布置进行计算,满足风电场总体装机容量以及风电机组装机台数要求,给出各风电机组的具置坐标,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勘测设计等工作。
如上图所示,微观选址首先确定盛行风向;其次地形归类,可以分为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在平坦地形中主要是地面粗糙度的影响;复杂地形除了地面粗糙度,还要考虑地形特征。
微观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风电场选址需考虑以下5个方面:
一是地形影响。风能与风速的立方成正比,当风速为原来的两倍时,则功率为原来的八倍。由于风的局地性相当大,这就愈来愈需要气象学家,为
微观选址的技术路线。世界气象组织在风能资源利用方面的气象问题中给出了风力发电机组微观选址技术方法的框图,见图1。风力发电机所要选的位置,提供中、小尺度的气候分析。运用气象规律认真选好站址,对推广风能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小地形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一旦利用风能的地区确定后,就必需对当地的局地小气候进行分析,将风机位置安装在受地形影响风速增强的地点。
地形会造成风速差异,不同地形的风速和空旷平地的风速比值(如表3)可以推算相似地形下的风速。
山地对风速影响的水平距离,一般在向风面为山高的5~10倍,背风面为15倍。且山脊越高,坡度越缓,在背风面影响的距离越远。根据经验,在背风面对风速影响的水平距离L大致是与山高h和山的坡度a半角的余切的乘积成比例,即:
二是海陆的影响。海面比起伏不平的陆地表面摩擦阻力小,所以在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条件下,海面风速比陆地上风速要大。现在国际上选择风机位置有两种倾向,一是选择在较高的山脊,一是选在海滩上。一方面可不占用良好的土地,另一方是主要因为这
风力发电机最好安装在地面较平滑,障碍最小和最少的地方,即粗糙度小的地方。若因条件所限不得不设在粗糙的地面上,则发电机的轮毂高度就应比光滑地表上高度要高。此外若要使给定的风机达到最大的出力,唯一的办法是增加塔架高度,所以有人说增加风机动力输出最廉价的方法就是使用更高的塔架。
四是风机间距的影响。建设风场,风力发电机组之间必然会产生相互干扰的问题,受风力发电机组尾流中产生的气动干扰的影响,下游风轮所在位置的风能平均量及时间量将会减少,从而造成电量下降。另外由于尾流中附加的风剪切和湍流作用,使风轮受到附加的脉动气动载荷,风轮结构些地方风力较大。
三是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地面粗糙度对风速的影响)。在近地层中,风速随高度有显著变化,但由于地面粗糙度不同,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也就不同。风速随高度的增大,是风速受地面粗糙度的影响而引起的,大气低层常用指数公式表示风速和高度的变化关系:
式中Vn为在高度zn处的风速,V1为在高度Z1处的已知风速,a为指数。
我国常用的a值分为三类,分别为0.12,0.16和0.20。按公式计算见表3。产生振动,增加了疲劳损伤度。
建设大型风电场必须研究风机之间的最小距离,即考虑风吹过风机后,在多远之后才恢复到原来的速度,以防止各个风机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将各风力发电机组安装间距扩展到没有尾流的距离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进行多台风力发电机组安装间距选择之前,必须要参考风向及风速分布数据,同时也要考虑风电场长远发展的整体规划、征地、设备选择、运输安装费用、风机尾流作用、环境影响等综合因素。一般的选择是:安装间距要满足风场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满足适当的条件限制。通过对国内外风电场多年建设运营经验分析发现,风力发电各风机的间隔至少应有六倍叶轮直径长度的距离,当风机间距为6―8倍叶轮直径时最为理想。此外,大气湍流造成风的阵性也应考虑,这对水平轴风机有损坏作用。
五是障碍物的影响。当风由空旷地吹向森林时,在森林的迎风面,一部分气流进入林内而减弱,另一部分气流因林墙阻挡,在林子前面形成涡流,由于气流方向的改变风速相应减低。在森林的背风面,由林冠上方向下滑动的气流,一部分在林后滑动,形成弱风区,一部分经过一定距离之后才着陆。气流遇到疏透结构林带时,一部分从上面越过,另一部分透过林带,在背风面形成弱风区,最低风速约出现在距林缘3~8倍林木高度之间。一般来讲,风机位置选择应尽量避让林地,与林地距离尽量保持在10倍林木高度以上。
在房屋附近安装风力发电机可视为机组周围有障碍物,同时避免噪音对居民的影响,布机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安装在主风向的上游(图2中I区位置);第二,与房屋(障碍物)的距离应尽量保持在风力发电机组风轮直径的5倍以上;第三,机组塔架应尽量高出房屋(障碍物)1倍的机组风轮直径。
微观选址原则。风力发电机组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风电机组尽可能布置在风功率密度较高、发电量较大的位置,充分利用风能资源。
二是根据风电场盛行风向,确定合理的行列距,减少风电机组相互间尾流影响,增加发电量;根据风向和风能玫瑰图确定主导风向,遵循在盛行风向上按照机组间距6倍以上风轮直径,垂直于盛行风向上4倍以上风轮直径的方式。
三是综合考虑风电场的电气、运输、施工安装,尽量减少风电场配套工程量投资;考虑风电场未来的运行和管理的方便。
四是风力发电机组布置尽量集电减少风电场地占地面积;尽量使用未利用地和荒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
五是在风电场微观选址布置各柳位时,应考虑场内已有的高压线路和村庄房屋等影响因素;尽量远离居民点,以最小距离5DOm控制,避免建成后风电机组运行噪声等对当地居民造成干扰和影响。
六是风电机组单机尾流影响系数不高于10‰风电机组机位地形坡度不大于15度。
七是风电机组应避开军事、环境保护、文物等敏感区域。
八是尽量考虑与周边风电场风电机组相互避让。
九是风机排布要考虑防洪问题,要避开洪水的汇集处和主要流经地。
十是风机与场内高压输电线路的距离要不影响风机吊装、运行维护和正常运行中的安全。
十一是风机与场内公路、铁路、煤气或石油管线等设施的最小距离,耍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微观选址流程。一是现场工作流程。了解风电场场区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测风塔位置,场地条件、场区内树林、农田、房屋等分布情况。
在已确定开发建设的场区内,风电场宏观选址后,根据风能资源勘测评估分析结果,充分利用风能分布较优的位置,在风能最大点初步布置机位,然后再结合地形地貌特点考核机位,以规避农田、林地、湖泊及其它地面障碍物。同时考查机组施工安装条件的选择是否合理,如吊装空间、吊装设备摆放及进出道路、设备堆放等,经过综合经济技术比较,最终确定风力发电机组的微观位置。
二是软件计算流程。目前,国内微观选址通常采用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风电场设计软件WASP及WindFarmer进行风况建模,过程如下:
根据风电场各测站订正后的测风资料、地形图、粗糙度,利用轮毂高度的风资源栅格文件满足精度及高度要求的W1ndFarmer软件的三个输入文件,包括:轮毂高度的风资源栅格文件、测风高度的风资源栅格文件及测风高度的风资源风频表文件。
采用关联的方法在WindFarmer软件中输入WASP软件形成的三个文件,输入三维的数字化地形图(1:1000或1:5000),地形复杂的山地风电场应采用1:4200地形图,输入风电场空气密度下的风机功率曲线及推力曲线,设定风机的布置范围及风机数量,设定粗糙度、湍流强度、风机最小间距、坡度、哚声等,考虑风电场发电量的各种折减系数,采用修正PARK尾流模型进行风机优化排布。
关键词:城市高架桥;安全管理;标准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高架桥,城市道路体系由平面扩张为立体,由横向扩张为纵向的扩张[1]。工程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人员层次和流动复杂、露天的立体交叉部分多等特点,造成施工中危险性大、预防难度大。住建部的《2016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显示,2016年共发生27起较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2]。因此,要有必要建立高架桥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人员配备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体系。
1安全管理制度的标准化
高架桥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主要按照国家的与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和项目安全管理指南,充分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本项目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3]。郑州市东三环(107辅道)快速化工程PPP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的实施分为四步的循环,如图1所示。首先,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安全管理制度;其次,考察和监督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及时发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汇总制度落实中的各种状况对其进行评价,不断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高架桥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从制定、颁布和执行、考察、评价四个方面,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细则,针对高架桥体施工的具体情况不断总结,对项目管理制度实施运行的主要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从而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秩序,有利于高架桥工程安全管理经验的总结、提高、普及和传承。
2人员配备的标准化
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安全管理的不同岗位要求配备拥有相对应知识、能力、技术和沟通素质的人员,使人员的安全素质与岗位相适应,为项目管理机构培养具有强烈安全意识的组织团队。郑州市东三环(107辅道)快速化工程PPP项目各级单位设置单独的安全管理部门,按照图2安全管理人员配置标准配置熟悉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公司管理制度,满足学历、职称、现场施工经验年限且具有安全管理资格证书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各级安全部全面负责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培训、会议及考核等工作,组织(配合上级)安全事故的分析、调查和处理工作。人员配备标准化的主要包括,标准化管理人员配备和组织系统化的标准化安全管理培训。由安全部门组织有关单位系统制订标准化管理的培训教材,使标准化管理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并结合国家建设管理培训班,建设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组织的应知应会培训班,分层组织标准化管理的系统培训,尤其要对新上岗人员进行标准化管理内容的培训考试,做到教方法、教内容、人人考核,持证上岗。
3现场管理的标准化
每个高架桥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都是最大的难题,对工地的监管还是靠安全管理人员去现场进行巡查、抽查,有必要对施工现场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规范建设安全管理、实现安全、文明施工,将现场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检查内容和手段方法等转换为工作标准。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安全工地建设、生产队安全管理、工装设备、工地实验室、现场技术资料等各个方面,并制定具体的现场管理标准措施,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以郑州市东三环(107辅道)快速化工程PPP项目第五、六标预制梁场为例,开工初期,预制梁场对营区、办公区、钢加厂、“六牌二图”等临建工程提出统一要求,注重封闭施工,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安全自查镜、安装实名制安全帽智能桥式摆闸门禁系统和安全语音提示系统,有效避免了施工现场不佩戴安全帽现象的发生;加工区的材料摆放分类、分堆码放整齐,材料标识清楚,使用数控弯曲机、数控钢筋调直和切断机,较好的防范了相应风险和落实了本质安全;在现场用电方面真正落实了“三相五线制”,严格按照“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标准设置了配电设施;在安全防护方面注重细节,在现场加工区采用护栏,将施工区和通道进行了隔离;现场的安全警示标识、安全文明标牌更是随处可见、提示和警示非常到位;在环境保护方面,率先引进了扬尘和噪音指数自动监测设备,对扬尘和噪音指数进行了实时监控。
4结束语
高架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体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程,其不仅需要施工人员对于公章制度的遵守,同样需要管理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管理。对于我国的高架桥工程建设项目的标准化安全管理,应从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四个角度构建了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化。
参考文献:
[1]王长宇.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
[2]张先稳,许健彬.“互联网+”提升智慧工地安全管理[J].施工企业管理,2017,(4):42-44.
【关键词】尾矿库;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安全管理
前言: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不安全的状态下运行的尾矿库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也是一个重大的危险源,严重威胁到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环境也构成了相当的威胁。我国尾矿库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重特大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那些触目惊心的事故灾难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尾矿库事故危害的严重性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意义。
一、榆木沟尾矿库简介
栾川龙宇钼业有限公司榆木沟尾矿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榆木沟,属于山谷型尾矿库。初期坝为碾压堆石坝,坝顶标高1270m,坝高60m,后期采用尾砂上游法筑坝,1270m标高~1370m标高尾砂平均堆积边坡为1:4;1370m标高~最终堆积标高1470m尾砂平均堆积边坡为1:5,总堆高200m,尾矿库总坝高260m,总库容4272.7×104m3,有效库容3845.4×104m3,可为选厂服务17年。
二、立项背景:
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点多面广,在安全管理上,很多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在安全管理中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漏洞,安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导致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居高不下。
榆木沟尾矿库运行管理难度较大,尾矿库安全管理一直局限于一般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系统性差;在安全生产组织保障、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为改善安全管理水平,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建立安全标准化系统。
三、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一)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为了规范榆木沟尾矿库的安全管理工作,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配备并以书面形式任命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尾矿库负责人。被任命的人员持有相应资格证,并按要求参加了《金
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系统内部评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安全生产岗位职责、事故、事件调查技术等培训。
(二)制定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规定了为完成生产管理活动所使用的方法和过程,对影响安全生产效果的各项活动作出规定,使各项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程序文件阐明与安全生产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作为执行、验证和评审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
程序文件规定了各项安全管理活动的流程和方法,当然也包括了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这一工作,因此优先进行程序文件的制定。
针对尾矿库安全标准化9个支撑要素,38个子要素,共制定25个程序文件来规范安全管理活动。
(三)制定管理手册
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建立了标准化系统文件,并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共 62项,包括《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特殊工种管理制度》、《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设备和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并下发予以实施,根据榆木沟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评分办法及自评结果,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标准化自评得分为79.85分,百万工时伤害率和百万工时死亡率均为零,综合分析表明:自评等级符合尾矿库安全标准化三级标准要求。
(四)制定作业手册
作业手册包括安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三大部分。根据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要求,针对尾矿库13种岗位,制订了岗位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对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风险级别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结合尾矿库现场作业情况,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和完善。有利于规范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和作业程序,在对各个岗位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便在作业前和作业中加以防范。
(五)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按照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建设要求,建立了识别、监测、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的机制或制度,对员工安全意识进行了识别,并制定了安全意识提升计划,安全意识提升的效果良好。
(六)事故及应急管理
为加强各类事故的管理,减少和防范各类事故、事件的发生,根据尾矿库安全标准化要求,制订了《事故和事件管理制度》、《事故事件报告制度》、《事故事件调查制度》、《事故事件统计分析规定》、《事故事件回顾规定》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事故、事件统计、上报、调查、分析、处理、回顾的机构、职责、程序等相关要求。
为规范应急管理程序,针对重点危险源和重点防范部位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制订应急措施,以防止事故扩大,消除或降低事故影响,制订了《应急管理及响应制度》、《应急计划管理制度》、《应急保障制度》、《应急演练及对应急预案评审制度》等应急管理制度。并编制了《综合应急预案》、《榆木沟尾矿库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漫坝事故救援现场处置方案》、《垮坝事故救援现场处置方案》。明确了应急管理机构、紧急事件的范围、分级与响应程序、处置方法、应急物资配置要求、紧急事件演习要求等。
四、创新亮点:
该项目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安全标准化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以及安全标准化的创建原则、核心内容和运行控制要求等, 确保了尾矿库安全标准化工作在我公司不断深入、有效地开展,从管理上保障了尾矿库安全稳定运行,促进了公司的本质安全。建立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尾矿库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尾矿库安全管理水平。
五、结束语:
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现是一种先进的、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入安全标准化,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对全面加强尾矿库安全管理基础建设,促使尾矿库安全管理工作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夯实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尾矿库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实践,对推进金属非金属行业安全、规范生产、实现全行业本质安全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给国内其他未开展标准化管理的尾矿库,从创建方法和推行实践上提供了参考,给全国诸多尾矿库对这一重大危险源的放矿作业和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现代企业标;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29-02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体系等,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质量等方面实施了标准化管理。企业标准化管理是针对以往经验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企业挣脱粗放式模糊管理模式的利器。而企业在推行、实施和贯彻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标准化管理运行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可使企业进一步获得最佳的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创造良好的业绩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深化改革的环境下,能够从容应对来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挑战;使企业科学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企业标准化就是以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为目标。它将生产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形成科学规范具体的规程和准则,从而使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化、常规化和程序化。
企业标准化的对象可分为“物”和“事”两大方面。所谓“物”即指产品、材料、设备和工具等而言;所谓“事”即指事物的处理方法、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等。实行企业标准化管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各种“物”和“事”,用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贯彻执行。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是企业基本的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它具有四个明显的特性:一是功能上的监控性;二是状态上的稳定性;三是时间上的先行性;四是空间上的基础性。
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卓有成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手段和基础工作。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建立在先进技术、科学分工和广泛协作基础上的,任何一个流程、环节都离不开标准化,无论是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流程再造,还是生产工艺创新,从研制到鉴定都需要标准把关,只有符合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才能正常生产,在市场上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营业绩和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企业联系各职能部门的桥梁和纽带。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质量等各职能部门、各环节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既存在内在的联系又有不同分工,只有通过各种标准来制衡、约束彼此,才能使企业整个运营过程按照客观科学的规律运行,从而在管理中防止权利不明、责任不清、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3.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是提高和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企业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标准,如果没有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标准,那么就谈不上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全面质量管理所强调的是企业全员、全过程的管理,它是以标准化为基础。
三、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两张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ISO14001环境保护、SA8000社会责任等体系认证。与此同时企业也建立健全了数量众多、内容齐全的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与标准化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有的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管理上,体现在实践中”,只是每年在汇报总结或者外部审核时才抛头露面,平时基本束之高阁。
二是“夹生饭”。有些企业在标准化管理推行过程中,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没有从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管理标准定得太高、太空、太远,缺乏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有的没有企业的文化体系相结合,就是没有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即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和发展战略等不能紧密结合;有的照抄照搬别的企业先进的管理标准,抛弃了企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放弃了企业优良的文化传统,使企业的管理层、操作层难以认同,无所适从。
三是“靠边站”。一些企业在标准化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通病。由于主客观的因素,一些施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往往在“工期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的借口下靠边站,为施工生产让路,放到从属和次要的位置,有的甚至会因“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的理由而被忽视和违背,阻碍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推行和实施。
四、当前做好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时时事事体现公正、公开、公平,让被管理者清楚自己的权益和职责,让员工明晰标准,遵守标准,尊崇标准。做到标准化管理中的每一个决策都要有法可依、每一个环节都要有章可循、每一项考核都有依据,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真正做到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尽量淡化人为因素,防止企业领导的指示凌驾于标准之上。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就是提高员工的高度自觉性。让标准化管理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每一名员工都自觉遵守的行为,自觉按照标准化的管理理念开展工作,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就会实现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处处达标准的工作目标。真正地让标准化管理成为企业的工作模式、成为员工日常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可以防止“两层皮”、“靠边站”问题的出现。
2.健全组织结构,完善标准化体系。企业要推行标准化管理工作,就必须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发展战略和管理目标,健全完善标准化体系。首先,要成立有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和企业愿景、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标准化任务,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标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队伍,负责并推行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全面工作。要遵循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和GB/T 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要求,健全完善企业标准化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四个子体系。要体现全面系统、层次分明、科学先进、简便易懂、实用有效的原则。只有夯实标准化体系的基石,增强标准实施的能力,加大落实标准力度,提高标准的执行力,才能真正解决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夹生饭”的问题。
3.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标准化工作人员素质。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企业的学习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全体员工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特别要加强工作人员标准化内容的学习,要及时学习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不断充实标准化相关的新知识,学习新技能。通过学习培训,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充分调动员工贯彻、推行和落实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企业员工的标准化观念和意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综合效应。同时要加大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要让“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标准化是企业的灵魂”的观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潘小民.浅析企业标准化管理[J].企业导报,2010(3).
关键词:项目管理;标准化;作用;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之基和效益之源,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随着建筑市场的空前繁荣,企业市场规模必将持续扩张;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管理跨度和生产链条必将相应地延伸。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有效支撑,否则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是增强项目经营能力、提高管控水平、建立项目文明施工常态化的有效方法,是强化精细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举措。
1 项目管理标准化
项目管理标准化是把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定成标准并付诸实施,实现从人为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化。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包括项目部的外部展示和内部管理,而内部管理又包括项目管理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供应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专业管理。
2 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作用
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合理的成本和较短的工期实现高质量的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等特征,项目团队也是由别的项目抽调过来或者临时招聘的管理及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建设过程缺乏相对稳定、统一的标准,项目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把以往类似项目成功的管理经验制定成标准,为所有同类项目共享,从而可以规范并提高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2)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从信息处理角度来说,标准化能够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过程绩效。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改进不同项目建设地点之间的交流,确保项目组织每个成员都采用“共同语言”,通过共同标准和过程控制,可以有效地预测、管理项目管理行为,现工程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3)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由于未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很多以往的项目管理方法、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大量项目管理方面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项目运作效率,无形中提高了项目成本。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不仅会增加某些物品、服务的相似性,而且还会通过重复化和惯性化减少项目管理中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降低单位成本。
(4)促进企业组织知识积累。
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项目完成,其产出结果除该项目本身达到的预定目标外,还应包括从该项目获得的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这些内容可供未来项目使用。在实施标准化前,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都是隐性知识,不便于组织学习和积累。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就是把这些隐性知识通过编码显性化的过程,以往项目成员个人经验和知识积累比较容易转化为企业组织共有的知识。这样,其他员工很容易再次利用以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3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形成
3.1总结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变为量化的管理标准,使之有效地被执行和检查考核;把失败的教训,经过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使之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作为项目管理案例在所有项目进行学习。
3.2 现场实验和试点
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标准,放到施工现场进行实验和试点,检验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方可作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否则要到下一个循环重新实验。标准要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到实践中去。
3.3 进行动态优化
针对实验、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的项目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研究、分析和完善,将之提炼为新的项目管理标准,始终保持项目管理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充分释放标准化管理的效能。
4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4.1 管理制度标准化
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作为企业集团的派出性机构,项目经理部制订的制度应当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企业的管理特点,以系统、全面、综合为主,辐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而直接承担施工任务的作业层则要以简洁、实用、统一为原则,直接面对操作人员。
4.2 人员配备标准化
人员配备标准化,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当满足 3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要求;二是合理配备人员,并且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
4.3 现场管理标准化
现场管理标准化,关键在于明确工作标准,把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制订文明工地建设工作标准、劳务用工管理标准、工地实验室建设标准、内业资料管理标准、编制作业指导书、打造样板工程、建立检查制度和现场管理的定期分析制度。
4.4 过程控制标准化
过程控制标准化,是为了确保前 3 个标准落到实处,着眼于落实各环节的责任而实行的全过程监控。主要采用 PDCA循环原理来制定管理体系、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质量、安全是过程控制的重点,应当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并主要通过8个环节来构建控制流程:一是确定管理目标;二是建立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三是建立专项管理制度;四是明确工作标准;五是制定工作程序;六是制定工序责任制;七是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八是制订责任追究制度、奖罚措施和问题改进办法。工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程程序。投资效益是对建设单位的提法,对我们而言,在抓好成本内控和开源创效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
5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5.1 在管理制度标准化方面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 3 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可复制,持续运用。
5.2 在人员配备标准化方面
(1)明确责任,细化工作职责
除明确各级主要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职责外,还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了清晰的岗位责任体系。做到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职责,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数量,以标准制度确定工作流程。
(2)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以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建立全员的分类培训机制。针对工程特点和管理要求,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培训,项目全体作业人员要进行全过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殊工种和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5.3 在现场管理标准化方面
(1)抓好现场文化建设
重点对项目的临建设施、标示标牌、机械设备颜色和标示、全线管理和作业人员服装、迎检准备工作以及汇报材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等进行统一和规范。
(2)打造样板工程
以建设精品放心工程为核心,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质量创优、安全创效。
(3)规范用工模式
取消“包工头”,组建“架子队”选用内部管理、技术人员为架子队队长,从具备相关资质的劳务企业中遴选符合要求的作业人员,通过适当改造,采用 “架子队”的用工模式。
5.4 在过程控制标准化方面
(1)落实责任、强化约束
建立健全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体系和考核评比体系,层层分解责任、量化目标;通过制订详细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作业人员行为;以详细分解的计划为指导,定人、定期、定岗、定责、定点,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罚,确保施工过程有效受控。
(2)推行“菜单式”过程管理模式
以不同专业操作细则为标准,实施作业过程逐级检查签认制度,落实终端责任制。项目经理部对各个工序、各种作业过程的检查签认表格进行统一,建立定期收集、存档、建立台账制度,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考评。
(3)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
要以质量、安全、环保、节点工期、现场管理 5 个方面为重点,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单项考核互为补充的方式,对各工区项目部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管理。同时,必须定期对标准化的内容进行评审和更新,保证标准化的内容不断得到改进。
结论
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企业实施规模扩张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项目管理标准化也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基础。管理是否形成标准化、管理标准是否日益提高并且得到贯彻,将对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并保持领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坤秀.标准化改革的初步研究[J].上海标准化, 2001 (4): 22-25.PMT.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顾春雷.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姚斌.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标准化管理[J].中国港湾建设,2002.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完善建议
1引言
实施标准化的管理措施是促进公路工程管理效率、施工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也就是说只有严格的按照标准化的制度实施公路工程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公路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2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管理,不仅对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公路工程的建设和施工;(2)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的欠缺,导致其在施工的过程中过分的关注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由于安全生产意识尚未在施工人员心中形成,因此大多数施工企业针对安全施工的宣传也只是采取简单的教育培训的方式进行,而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安全生产的保护体系,从而导致违反安全施工的现象频繁发生,增加了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3)施工设备的陈旧以及施工技术的落后,也是导致公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始终无法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
3加强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
3.1实行公司化标准化管理
在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过设立的项目管理部门,不仅可以有效的将施工风险和经营风险分别管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各个部门之间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利,从而达到严格按照要求落实生产任务的目的。所有工程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以项目管理部门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工程项目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严格的按照要求明确各个部门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工程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根据项目建设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质量监控部门,严格的按照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规范和要求,定期的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检查,确保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2施工信息标准化管理
信息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只有积极的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发挥出信息管理软件和网络系统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的ERP软件,是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基础上建立的子系统,其主要的目的是为整个工程项目的生产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而这一系统又分为生产行系统和支撑性系统,在这其中生产性系统主要是为工程项目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而支撑性系统则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的办公、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3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并完善安全施工管理体系,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在项目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的领导必须以身作则,带领施工人员严格的按照安全生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带领员工积极的参与其中,才能确保项目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项目经理作为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负责人,必须做好施工区域内的相关工作,才能确保项目施工的安全实施。(1)设立详细的奖惩制度,落实各个层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实施;(2)严格的按照国家颁布的安全生产施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实施;(3)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作为项目施工最基本的原则,才能确保项目的安全施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安全生产的各项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管理效率的不断提高。(4)必须按照要求设立相应的专职安全员,要求所有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证件,才能允许其上岗操作,时刻提醒施工人员提高安全生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5)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工程项目安全施工操作守则和制度,并将其分发至各个部门,要求所有施工人员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施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安全施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高。另外,在工程项目施工开始之前,必须严格的进行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的培训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员才能上岗操作。(6)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进行,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施工方案和标准,并将其上报至工程建立部门予以审批。严格的按照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的操作要求操作,才能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7)定期的进行工程项目施工操作的检查,一旦发现违反安全施工管理制度的现象,必须予以相应的处罚,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违规操作现象发生的几率。同时加大施工人员安全生产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促进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的不断提高,确保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4质量标准化管理
(1)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及时的纠正和调整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标准的现象;(2)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严禁不合格材料和设备的施用,才能确保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3)施工管理部门必须严格的进行施工现场操作规范的检查,详细的记录各个岗位的操作行为和程序,一旦发现违规现象必须予以及时的纠正;(4)促进施工人员责任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只有施工人员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了,才能促进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5)积极的吸取新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完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度,促进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稳步提高。只有严格的按照要求做好公路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安全施工管理效率和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施工企业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总之,必须严格的按照要求和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施工管理制度,规范公路工程建设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云.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我公司创建于1987年,主要从事灯用玻管、泡壳、白炽灯泡、荧光灯管、电子节能灯、LED照明灯、节能灯具、照明电光源设备、照明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是目前***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品种最全、质量最优的专业照明电光源生产企业。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标准化管理工作,包括生产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因为企业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保证在于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法就是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是更经济、更规范、更合乎事物规律的不断优化的管理技术和营运方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要使企业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能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就必须加大企业标准化管理力度。标准化的实质就是科学化、规范化、经济化。所以,以标准化为核心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以质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标准化还是一个过程,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塑造企业灵魂的标准化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对象和自身的过程;更是一个可以使企业持续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而,标准化具有长久的效力。
我公司在标准化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
虽然标准化已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人们对标准化的认识程度、自觉程度和受益程度却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不断增强全员的标准化意识。
1、大力开展企业全员标准化知识的普及轮训工作。公司聘请专家对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讲解和培训,再由公司领导对全体职工进行标准化管理的培训。
2、大力加强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公司在内部宣传栏张贴标准化管理的宣传页,让全体职工对标准化管理的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二、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
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加大企业管理标准化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标准化质量的根本途径。为此公司实施了以下措施:
1、构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我们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企业标准化机构主要是审查技术图纸的习惯。按我国进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组建标准化运作领导小组,设立标准化管理办公室,配备人、财、物,分配职责任务,在公司总经理的直接领导下组织整个企业标准化运作。
2、制订、完善和推行系统配套的标准化运行机制。我们用工作全面标准化的思路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密切关注纵横向的协调和配套。纵向的有:执行涉及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国家和企业标准共34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守法经营;建立企业的各项运行规章制度,及员工的岗位责任制和各种产品每道生产工序操作规程等。横向的则有:制定生产运作、人才运作、供销物流运作、财务资金运作、信息资料运作、安全、质量等规范规则。
三、 实现标准化审查的全员化、便捷化、电子网络化。
这是加大企业标准化力度的必然要求和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体系的必然结果。公司把标准化审查的大部分大量的常规工作溶入到全员的日常工作之中。这样既能持续提高全员的标准化意识,培养全员的标准化工作能力,又能让专职的标准化工作人员有时间研究和解决企业标准化工作中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加快提高企业标准化运作质量。
1、公布、公示与企业相关的通用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使员工在需要时垂手可得。公司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就,建设公司内部局域网,让员工在网上随时可以浏览。
2、运用全员标准化审查的专用程序软件,采用这种专用的审查软件将标准化审查加以简化,可轻松便捷地完成审查。这种软件包括了技术文件图纸审校模块、管理文本管理思路审校模块、操作规程演绎审校模块等等。
3、运用防范国际贸易壁垒的英特网信息收集分析预警系统软件,建立公司的防范预警机制,研究标准化对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让公司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通过实行以上标准化管理的措施,使公司得到高速、健康的发展。今后在标准化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使公司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企业做精、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