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模块化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模块化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模块化教学案例

第1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岗位;公共英语;模块化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和管理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就业紧密结合,学用结合,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目前学校发展保持适应性、长久性,是解决目前就业困境和人才浪费的关键。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师,我时刻在思索、反省:公共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其教学如何体现职业教育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情形不容乐观,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缺乏英语学习兴趣,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差,不能适应岗位需求。从教以来,我逐渐意识到高职教育下的公共英语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更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岗位群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高职教育的特色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突出。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专业也通常是统一的教材,不能体现出各专业特殊性所决定的各种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教学内容基本沿袭着原有的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为主,这往往与用人市场的需求无法接轨,不能体现出各专业特色。

由于深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一直沿袭着“词汇、语法分析、课文翻译、练习、巩固”的老模式。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能力培养的倾向。多数学生认为英语课枯燥乏味,没啥兴趣和动力去学,如此导致高职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性很低,学习效果差。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还处于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大多数教学仍然是以书本为中心。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缺乏实践体验及师生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只能产生满堂灌,事倍功半。此外,教学手段落后,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以“教师-黑板-教材-录音机”为主,外语教学严重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的硬件环境。

在劳动力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都很务实,要求新招收的员工能够拥有相当的职业素养,能够快速适应他的岗位需求。可见,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资本,是取得社会认可,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既懂专业又懂英语是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极力迎合市场需求才会使职业教育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按岗位群需求建立公共英语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整体思路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

模块教学是根据职业岗位来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其优点在于可以及时地反映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因为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与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相适应,相对滞后的现象,而模块教学恰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模块教学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组合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能力。教学不是以教材、课堂为中心,而是让学生在接近所从事职业的准工作环境中学习,甚至可以把课堂搬到现实职业岗位中,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指导,职业需要什么能力就掌握什么能力,需要什么知识就学什么知识。学生要在准工作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掌握各种职业技能。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很强的实践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缺点,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岗位中。

(二)改变单一的课程,设计各种模块课程,实现课程的多样化

模块化教育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设计和以模块链接与组合为特征的课程设计。模块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实现课程多样化的措施:结合实际岗位搜集资料,自编教材;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条件下,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教材。模块课程的多样化有利于解决科目设置过于稳定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矛盾,方便适时调整课程内容,适应市场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三)师生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往的高职英语教育倾向于知识的课堂传授。因此,学生感到难学,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教师则反映英语课难教,学生口语表达不行,听力差,语言知识面窄,词汇量小,语法基础薄弱等等。师生之间矛盾性问题便成了高职英语教育的焦点。高职英语模块式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状态,但是起保障作用的是师生角色的转变。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化自主学习。高职英语模块式教学特点就在于教学的实践性,在于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应当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有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把这种能力扩展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英语教师也要通过不断自学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和反思能力。

四、按岗位群需求建立公共英语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具体安排

模块式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模块构建。模块的构建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英语的理念构建一个整体,在整体内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子模块,在每个子模块中设置不同的任务单元。学生在完成任务单元的过程中,能自主地选择完成任务目标中所需的知识、能力与态度,进行广泛拓展的学习。

(一)英语基础知识模块的构建

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高职学生入学时普遍英语基础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第一学年的英语教学应从基础出发,巩固和扩展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英语国家文化,主要目标是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行业英语模块的构建

本模块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核心模块。在第二年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实施基础向行业的转变。以岗位为指导,以任务为驱动,尝试向专业靠拢,走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以学生在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上所需的英语知识和能力为学习重点,根据岗位群要求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将之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相结合。每个岗位都有多种特定的任务,我们利用各种任务来设定情景,假设该情境中可能需要的英语知识和能力,让单元学习的主题变成与各岗位相关的具体情境。这样的教学更贴近学生以后从事的行业,能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物流专业公共英语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按照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将所需的物流英语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分解,依此建立具有特色的若干个教学模块。教师明确物流英语专业教学的目的,明确模块教学的实施方案,并考察教学效果。此外,学校和企业专家必须不断针对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更新并完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块教学体系。按照物流产业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来进一步修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培养出与就业市场所需要求相符的毕业生。

(三)求职英语模块的构建

求职英语模块的设计要凸显高职以就业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要实现全方位更新与创新,不以掌握英语知识多少,而是以在求职、就业环境中英语应用能力的高低为目标。教学活动基于任务型,强调实践和互动。开发和使用配套的“求职英语”教材。求职英语模块涉及从应聘求职、企业文化、职场沟通技能到个人规划和职业发展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背景下的英语沟通能力,为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及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就业岗位更新快、技术淘汰快,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改革英语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如何面对职业的序列化、多元化及人才层次的细化,怎样学会跟着市场走,在变化的环境中求变,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需要不断研究的内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高等技术人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须服从这一目标,本着“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岗位的需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不断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一、基于模块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育模式以“MES”和“CBE”两种流派比较具有代表性。我国对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早于“项目化”教学,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进行探索。两种流派的共性是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模块教学是把教学内容按知识点分成模块,然后按照模块来进行讲授。模块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教学过中,把教学内容分成基础知识模块、word应用模块、excel模块、ppt模块、网页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对应的知识点,都有教学案例和应用案例。例如,我们在介绍word应用模块中的“替换与查找”知识点时,我们归纳总结了这个知识点的几种常见操作方式,并把它制作成了几个操作实例,以供同学们进行操作及练习。(见下表)同时,我们还有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也会按模块提供给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日历、教育课件、案例课件、课后练习、知识模块测验等功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中,知识模块测验中也是按照知识点进行分类抽测的,同门测验后不仅能看到成绩,还可以看到测验的标准答案,还可以根据测验结果针对错误的题智能的再抽出类似的题进行再次测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模块的知识,减少了冗余的出题和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习更有针对性。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知识点难点重点要掌握的非常清楚,能在教学模块中体现出大纲的要求。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了学习的内涵,还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还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密度,解决了当前本课程存在的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

二、结语

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结合了模块化教学模式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两种方法的结合,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此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曲萍单位:唐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第3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模块化 动态学习环境 Moodle 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平台概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为主,在备课时教师只注重讲授知识和教的方法,很少考虑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教育是被灌输知识,而不是自主学习知识、多方互动学习知识。当前中职学校遇到最大的教学问题正是学生不愿学,学不懂,那么教师教学的根本点就难以顺利进行。目前国家实践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来解决此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的日臻成熟,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转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同一门课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完全控制互动,课堂引导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

Moodle信息化教学指的是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用于制作网络课程或网站的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之一,由于它是开源软件,其开放的理念使得全世界的老师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到系统的设计开发中,其功能愈来愈强大,成为国际上首选的适合中小学基础教育选用的学习环境。教学方面将知识点文档、视频动画、教学PPT课件、课程习题、部分课程的实训源程序、教学案例、岗位技能考核、竞赛方案、国标行标和仿真软件等集成于课题资源。具有3大功能系统:网站后台管理系统,课堂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网站后台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对网站前台的信息管理,如文字、图片、影音、和其他日常使用文件的、更新、删除等操作,同时也包括会员信息、访客信息的统计和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网站数据库和文件的快速操作,以使得前台内容能够得到及时更新和调整。课堂管理系统的使用主要针对管理者,该系统可以显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在管理者的掌控之中。合理使用可以起到对好学生激励,坏学生鞭策的作用。学习管理系统也就是学生在课上需要一步步完成的各个操作,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视频观看等内容。

二、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的模式特征

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平台的特征主要有:

1、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应做到的目标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2、模块化动态学习转变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撑学习,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信息化教学带动师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往互动。

4、Moodle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完全控制互动,一对一、一对多交流、讨论,完全自主学习,课堂引导式学习,线上线下融合学习。

5、Moodle学习平台允许点面结合的布置,既可以全市统一,又可以各校分别布置。

三、信息化教学模式举例

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平台的资源整合包括知识点文档、视频动画、教学PPT课件、部分课程的实训源程序、教学案例、国标行标、竞赛方案以及岗位技能考核等内容。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之前对信息化教学有系统的规划,这个过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体现信息化教学理念,又将在实践上指导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要依照教学目标,在信息化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组合。

比如,在进入Moodle信息化课堂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事先的考量和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技术怎样与教学实践恰如其分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达到教学目标等在系统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做完的积件课程导入到大平台里,Moodle是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在搭建好的平台下每位同学可以访问它,建立以迁移后续为特征的运用Moodle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框架(即Moodle课前预习、分析;Moodle课中资源、训练;Moodle课后拓展、互动)

三、使用模块化动态教学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学校实践应用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可以取代老师80%的工作量,教师要转变观念,课堂上师生互动少于生生互动。学生跟教师之间有距离感,当学生和老师之间对话时经常语无伦次,紧张得很。应加强师生互动,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用于开口。在课堂上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鼓励学生在课上用于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学生跟随教师“口味”走的现象,师生互补,共同进步。

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学习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上给出的要求,能够从学习的海洋中提取自己学到的知识,调动学生的自。个性化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学习,每次随堂考试练习成绩会进入系统保存,为以后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提供了依据。整个过程由于学生积极性高,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反复思索和实践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总之,模块化动态学习在我国各类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环境、资源等尚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Moodle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在实践中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确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科学、系统、高效的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多维互动式”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这里提出的“全程、多维、互动”是对互动教学的全新理解和实践。“全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或“一门课程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4],而是强调对高师地理师范生自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之初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整个训练和培养过程;“多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体系;“互动”是基于构建主义倡导的,在教师指导下,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实现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全程性、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训练内容模块化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因素,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5]。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在传统训练课程的基础上,逐步设置了“教师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层次递进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见图1),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指导。针对地理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样性,我们以学生需要和认知水平、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四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6],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将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分解,实现了训练内容的模块化。分别设置了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4个训练内容模块。(1)基础性训练模块。第1至第3学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基础上,进行包括口语训练(普通话培训、演讲与写作)、三笔字、简笔画、行为表达、行为礼仪、媒体使用(计算机基础与信息技术)等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内容的学习和训练。(2)学科性训练模块。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传统单一的训练内容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学案设计、说课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课程资源开发等)、地理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调查等)、地理语言表达、地理CAI课件制作、地理解题能力训练、地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块接轨、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针对性强的地理学科性训练内容。集中在第4至第7学期开设。(3)综合性训练模块。现代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所以在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育人能力,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在第6学期(教育实习前),增设中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技术应用两项训练内容,突出班主任工作(班级集体教育、学生个体教育、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家长沟通等)的模拟训练和能力提高,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4)应用性训练模块。第7至第8学期,为全面测查和评价师范生在第一至第三训练模块各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进行教育见习(研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的训练。空间涉及校内、校外、社会等多个平台。通过应用性训练,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实践基础。坚持“一、三、四”原则,实施“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方法为了使训练课程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并充分发挥其在职前教育阶段对地理师范生“对象物模仿”能力有效训练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一、三、四”原则。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依据:以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模块化训练内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为主要依据。四个贯通:①时间贯通,即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贯通;②空间贯通,即课堂技能训练平台与课下技能强化训练平台贯通、校内技能训练平台与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贯通[7];③内容贯通,即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应用性训练内容贯通;④能力贯通,即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职业综合技能贯通。基于以上原则,我们不断创新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训练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微格教学和互动教学等高效训练方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情境化地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大大缩短理论教学与模拟训练、高师教学情境与中学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8]。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时,我们创新地采用“三维度”案例教学方法。维度一:及时获取中学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新性、反思性的教学案例,并采用“典型案例观摩—真实情境再现—现象甄别诊断—制定教育方案—践行教育方案(模拟)—评估教育方案”的训练方法[9]。维度二:阶段性聘请中学地理把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毕业生代表做讲座或专题辅导。维度三:毕业生将掌握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运用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及时总结反思,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整理并提供于新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促进新一轮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不断提高。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小性、技能训练针对性、效果反馈时效性、记录过程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10]。在实训过程中,将学生组成5~10人的训练小组,按照“确定技能训练目标—训练前理论学习—提出学习目标—示范辅导—微格教学训练—重放录像、集中讨论—反馈评价—修改完善—微格教学训练……”的程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效能。互动教学技能训练不拘泥于课堂这一基本场所,提出了“开放、共享、提高”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开放,即训练形式开放,训练时间开放,训练空间开放,即在第一至第四内容模块的各项技能训练中,进行师—生、生—生、人—机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同时扩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下亦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强化课堂训练效果;共享,即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互通共享;提高,即强调通过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在不断的“教—学”相长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同时亦促进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改进和提高。长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稳步增强,训练效果明显。形成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保证训练课程的准确性和适切性、保证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中学教学需求接轨、保障模块化训练和贯通式培养的有效实施,设置了“一课两师”、“一生两师”的训练制度。逐步形成了由学院地理教学法教师、教学督导、省市重点中学地理名师和优秀班主任(教师所在学校也是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省市中学地理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11]。这些教师均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动向、社会对地理师范生的多方面要求了解更为深刻。同时作为有成就的校外专家,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对学生更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全程、多维、民主的评价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包括学校集中考核(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笔字等)和学院自主考核。学院自主考核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①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堂状态和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成长档案袋等,占每一训练内容总成绩的30%;②期终考试成绩:针对各单项训练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师岗位求职考核的主要方式,制定了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口试、笔试、操作、现场片段模拟等考核形式,占总成绩的70%;③综合考核成绩:每学期期末以班会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突出对学生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坚持“全程、多维、民主”原则,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在所有训练内容上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做客观性全程评价,并确定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学生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也才能具备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资格。建立“三层面、五维度”的训练质量保障体系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托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靠的保障机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学院、实习基地3个层面、5个维度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保障体系。(1)思想保障体系。统一思想,提高学院领导、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的认识,把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作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了上下协调的技能训练组织体系,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责任。(3)过程保障体系。针对各训练环节的任务、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实施全程全方位过程监控,切实保证训练质量。(4)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微格教室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到人,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5)评价保障体系。制定了全面详细、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评价考核方法,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第5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专业应用 模块教学 教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9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不论在是社会生产还是科研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进入社会的必备素养与技能。作为人才摇篮的高校,已将计算机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开设成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部分地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现在进行的还是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脱节,并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计算机课程必须要改革,除了做好“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计算机普及教育,也应该做好“面向专业应用、服务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教育。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内容侧重于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较为全面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但是各大高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单纯地注重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只讲如何操作,没有在更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要想使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中游刃有余,除了单纯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之外,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掌握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一刀切”现象。大多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在初高中已经学习过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从零起点授课。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学过,引不起学习的兴趣,觉得课程“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从农村来的大学新生之前从未系统的学习过计算机知识,又需要从头学起。因此,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层次性不够,不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教育和学生专业脱节。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普遍存在着统一由计算机学院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大纲以及统一安排教学进度的情况[1]。也就是计算机专业的专家,在没有院系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就已完全决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什么,并且据此制定相应的课程规划。各个专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作为计算机专家是不能全面了解的,更无法针对学生的专业来安排课堂内容。所以对于学生来讲,无法学习到与学生专业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计算机知识。这就好比一个想学驾驶飞机的人却在学习如何设计飞机,而并没有学习到真正需要的知识。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是指导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其中都提出不同专业应有不一样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并强调要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高校也在越来越多的关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例如北京大学自 2010年开始开展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并确立了“以应用为导向、突出文科特色”的教学理念,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分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谭浩强在《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各个领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大批计算机应用人才,推动各个领域中的信息化。”[2]

计算机已成为服务于各行各业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工具,不同专业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是不同的,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同的知识模块,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为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学习使用计算机知识,而不是单纯仅仅为了学习计算机。

因此,形成一套为非计算机专业服务的、以专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3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使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充分面向专业。

首先,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构建服务于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体现知识分层设计的“知识普及教学模块”和体现按专业分类的“专业应用教学模块”两大模块。

(1)知识普及教学模块设计。面向所有专业的知识普及教学模块,采取“分层次+模块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主要涉及计算机基本应用、计算机维护、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安全等基础理论。

(2)专业应用教学模块。以专业应用为导向,整合专业应用类课程,按照专业应用需求,选择与专业对接的案例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各院系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相互交叉渗透,合力促进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更深入的应用。

其次,针对入学计算机操作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在学生入学后进行分模块测试,根据测试情况,通过Moodle网络互动教学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辅导,逐步实行分层教学。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为了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更深入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让学生能够后在课堂外动手实践。教师可以选择现在国内外流行的慕课(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3]形式提供优秀的服务于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网络学习视频,作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可以采用模块知识点类聚的方式,每个模块划分为多个主题,每个主题由相关的多个知识点的视频教程构成,每个视频设计时需注意:具备紧凑的知识结构和适度的时间,可以控制在15分钟,可以让学习者一口气看完。

教师也可以结合专业,开发基本型,提高型,综合型项目的课外教学案例,将教学案例放置在互动平台上。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学习Excel教学模块时,基础型案例可以设计银行存款情况数据清单,其中要求格式化数据,设置数据有效性,设置边框和底纹美化数据清单。在数据清单的基础上设计提高型案例,计算出存款人在五年后可以从银行中提取的金额数。要求:分别使用行引用模拟运算表,列引用模拟运算表进行求解;双变量模拟运算表求解。设计综合型案例:物业管理收款收据及统计系统。要求根据管理方提供的住户资料,制作完善收款收据及全部统计,管理方只需填写住户姓名(第一次使用时在1月份的住户栏单元格填写姓名,便在该住户所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该住户姓名,以后不再填写,永远使用)。填写一个数据(1月份除外),便自动完成一个住户全部的填写、计算与统计。要求设计功能:预交金额设置;自动生成收款日期;票据格式按需调整;收据及统计全部自动计算;根据需要选择使用违约金设置;交款金额不足整元的移至下月计算;人民币生成的金额自动转换成大写形式;关闭时文档自动备份到指定盘指定文件夹。

3)“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教学方法设计。依据知识结构按阶段进行模块化设计。以综合案例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线,将综合案例进行分解,分解为与相应知识模块相配套的实训项目,形成应用能力递增驱动的“知识模块化,训练项目化”的教学方法[4]。改进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创建适合学科课程特点教学方式。

进行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和改革非常必要,高校在研究和改革过程中,需要在深入分析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与实践能力的要求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块的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的修定,专业教师、专家及一线岗位工作者参与教学项目、案例的设计等具体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满足专业应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莉.中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经济基础教育调研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

[2] 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

第6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对课程中复杂的理论和推导不做过高的要求[2]。但是,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或多媒体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上的讲解,缺乏实际应用的支撑,课程容易变成数学公式或模型的推导,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且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达不到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依托于现成的实验箱模块,如信号源模块、高频小信号模块、高频功率放大器模块、正弦波振荡器模块、调制解调模块等,且实验性质多为验证性。这对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能提高学生对电路系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时,学生只要利用示波器、扫描仪等仪器,按照实验指导书所给定的步骤方法连接好线路,通过简单的调试,如输入信号的幅度频率中轴的调试,即可观察到实验结果,然后记录下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方法对应用性本科教学是不适宜的。所以需要提出新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动脑筋、查资料,鼓励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勇于挑战自我,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上述传统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的教学改革思路有三点:①模块化实验箱并入课堂教学的思想;②电子设计大赛促进高频教学的思想;③将实验形式改为课程设计的思想。

2.1模块化实验箱并入课堂教学的思想

课堂教学采用模块化实验箱进行演示验证,操作简单。若单独作为实验课,无疑为本就紧张的高频理论课时增加负担,且达不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但是采用实验箱进行演示验证以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高频理论知识。

2.2电子设计大赛促进高频教学的思想

高频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实践性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并针对某一种现象或者某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引入电子设计大赛的题目进行案例分析,不仅可以使课堂讲解从现象到本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电子竞赛,促进学科建设,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背景[3]。电子设计大赛题目做教学案例在高频课程内容的章节分配如表1所示。以2003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A题电压控制LC振荡器做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题目要求振荡器输出频率范围15~35MHZ正弦波。常采用的LC三端正弦波振荡器有:哈特莱振荡器、克拉泼振荡器和西勒振荡器。基于这三种振荡器做三种方案,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缺点,选出一种最佳的工作方案,然后集训解决频率不满足要求的问题,直到最后分析设计合理,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例可以看出,电子设计大赛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兴趣,并且可以通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推动教学改革。

2.3将实验形式改为课程设计的思想

高频课程实验教学缺乏跟实际的接轨,使得学生普遍反应其难学,即使看懂了理论分析,会做实验箱的验证性实验,但是实际设计还是不能很好的完成。对于应用性本科大学而言,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学生喜欢学一些能主观认识的一些知识,只有认识上具体了,才可以主动地去设计抽象的电路。而高频课程设计可以使具体的电子元器件、仿真软件与抽象的电路原理相结合,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要求,从而使学生达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综上,高频课程设计可以很好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电子设计的综合能力。

3结论

第7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分类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58-02

1背景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基础课的形式开设,采用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进度,期末统一参加等级考试。

这样做的结果是分数漂亮,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很低,例如很多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后,仍然不懂得毕业论文排版中的插入目录、页眉奇偶页和分节设置等等排版问题;再如经管类学生会开设统计学课程,其中部分教学可能会涉及Excel中的知识,此时学生的表现是没有学过、没有听过。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时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老师只是为了提高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而教授,没有依照学生专业对知识一步细分,强化。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足进行全面总结。为此,笔者对华立学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Excel知识分类教学研究。

2思路

Excel知识分类教学改革思路是通过学生分类、教学内容分类、模块按按类别选配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匹配教学内容模块这几个方面来开展“立体化”教学改革,以此解决Excel知识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分类

分类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下基于学生专业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它承认学生的专业差别。教师根据学生专业及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类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对教学对象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定位是开展分类教学的基础。

2)教学内容分类和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它非常适用于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课程。我们可以对教学知识内容分类分解,再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状况和后续课程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进行模块重构,以体现Excel知识的专业特色。

3)以模块化选择教学模式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都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要根据各教学内容模块的性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开展“案例式”、“讨论式”、“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一批创新型和综合型的实验项目和任务,建立多种多样的课外学习场所,举办学科竞赛、电脑周等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3教学对象分类

对教学知识分层之前需要先对教学对象分类或者说对学生分类,按照学生专业设置的后续课程对Excel知识需求进行分类。将学校专业类别分为计算机电子类、机械类、艺术设计类、外语类、经管类、会计类六大类。按照专业设置的后续课程对Excel知识需求程度和方向进行分析合并。

计算机电子类突出培养学生算法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除掌握基本应用外,需对常用函数如文本函数、日期时间函数、逻辑函数、统计函数熟练掌握,这些函数在后续课程如C语言、数据库等课程中也将用到类似的函数,编程可以向Excel的VAB方向讲解。

经管类和会计类的后续课程对Excel知识需求程度是相当的高,后续课程有数据库、统计学、财务函数等等,其中数据库中的函数部分就和Excel中的函数高度吻合;统计学中对数据的简单分析就会用到Excel中高级筛选、自动筛选、分类汇总以及更多的更专业的统计类函数和查找类函数。

机械艺术设计及外语类这三种专业因为后续课程对Excel知识需求度不高,因此对Excel知识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排版和简单函数应用。

这样通过后续课程对Excel知识需求对六大类经行分析合并成为三个方向,A方向:为计算机电子类;B方向:为经管会计类;C方向:机械艺术设计及外语类。

4 教学内容分类

对教学知识分层依据为:1)教学基础内容;2)后续课程的相关程度;3)专业工作中的使用。

4.1 教学基础内容

我校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会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中的一级考试,依据该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分解分析。

该大纲对这部分知识的总体要求是:熟练掌握工作表的建立、编辑、格式化,图表的建立、分析,数据库的概念和用,表达式和基础函数的应用。包括内容为:1)工作表的建立;2)数据录入、修改以及格式排版;3)函数和公式应用:函数包括:数学函数、统计函数、日期函数、条件函数、财务函、数据库、查找函数;4)图表操作:图表的创建与编辑:图表的创建,插入/编辑/删除/修改图表;图表格式的设置;数据透视图的应用;5)数据库应用或者为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排序(包括自定义排序)、筛选(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分类汇总、数据有效性的应用、合并计算、模拟分析、数据透视表的应用。

以上内容为我校学生在学习Excel中的知识,即教学基本内容。

4.2 后续课程的相关程度

根据三类学生的后续课程对Excel知识需求进行分析。

计算机电子类学生后续课程与Excel知识有重叠的有: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这两门课程,重叠部分为各类函数,可扩展部分为Excel的VAB方向和数据挖掘。

经管会计类学生后续课程与Excel知识有重叠的有:统计学、财务函数这两门课程,重叠部分为各类函数以及数据分析处理,可扩展部分为财务函数、数组公式、数据分析处理包括规划求解、模拟分析。

机械艺术设计及外语类这三种专业后续课程与Excel知识有重叠的部分几乎没有,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个部分的知识在后续课程中的重要程度不高,满足基本知识的掌握即可。

4.3 专业工作中的使用

计算机类学生在专业中可能用到的Excel知识有:各类函数、数据分析处理、VAB以及数据挖掘。

经管会计类学生在专业中可能用到的Excel知识有:各类函数尤其是财务函数和数据分析处理。

5教学模块解构与建设

要开展分类教学,必须对Excel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模块化分解工作,再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重构。加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参与度和人才培养目标对Excel知识教学要求的研究,搭配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也要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建立基础模块和应用模块;为体现学生的专业特色,建立特色模块。基础模块内容即我校教学大纲以及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中的一级考试大纲。应用模块延伸基础模块中的数据分析处理。特色模块分为:计算机类特色模块和经管会计类特色模块,分别突出专业知识。计算机类特色模块突出VAB和数据挖掘。经管会计类特色模块突出财务函数和数据分析处理。为每个教学内容模块设计教学大纲,制订具有可操作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编写教学案例、建议教学时数、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确定考核方式等。

6教学模式的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模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有效匹配,以便解决Excel的课时有限、内容繁杂和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

基础模块开设为统讲知识,建立基础视频资源开放,课堂时间花费不多,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解惑为辅。

应用模块开设为主讲知识,建立视频资源开放,以项目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主,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学习机房的建立、学科竞赛实验室的建立等多种渠道开展应用模块教学。以多功能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开设教学案例展示、学生作品互评、师生互动讨论等多个教学板块,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学生课后练习题目要具有一定现实实例,做到综合性,做一题可以应用到多个知识点,让学生体会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吸引学生的自学兴趣。

特色模块开设为专题讲座,从本专业的知识点和工作实际出发经行讲解,讲解教师为相关专业教师,聚焦教师的专业特长,用通俗易懂形象化的专业方式应用Excel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也更加加深对Excel知识的认知。

7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高校面向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以及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前期铺垫,为学好专业课程打好基础。笔者以华立学院为背景,以Excel知识为突破口,阐述了一种分类教学方法。建立Excel知识分类型知识体系和教学策略: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类别,再对教学内容模块化分类,最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⒖嘉南祝

[1] 刘静,郭银章.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0):147-148.

[2] 普运伟,徐天茂,秦卫平,等.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难点及对策[J].计算机科学,2009,36(11A):37-79.

[3] 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2):119-120.

第8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设计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改革;实用与创新

作者简介:顾汉杰(1981-),男,浙江海宁人,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38-02

“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是面向浙江树人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数字图像课程,主要介绍数字图像设计软件Photoshop应用于图形设计、创意设计、交互界面设计等特定领域的技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型Web技术的不断涌现,对数字图像设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Photoshop等软件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与发展。

在原有课程教学中,与单一知识点对应的验证型教学案例占据比例较多。学生虽然暂时学习了该案例的技能,但无法与设计领域中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导致技能无法灵活运用且遗忘较快,这也不符合我校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理念。[1]“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推行基于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实用、创新”为导向,将注重设计感的项目案例融入课堂,借助新型教学媒体,重新组织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改革成效。本文将以浙江树人大学“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为例,对数字图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一、基本改革思路

1.旧教学思路

原有教学大纲注重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整体的联系。各个技能知识点联系不紧密,彼此没有形成模块化教学,导致学生对于各个技能、知识的关系缺乏清晰认知,只能进行按部就班的验证性操作。如上一周学习画笔,下一周学习蒙版,两周所用案例没有过度或交叉内容,学生对两者如何综合应用无所适从,一旦脱离教程就无法独立创作。此外,原有大纲在社会应用方面所讲授的内容仅有平面海报的案例设置,未有针对创意设计与交互界面设计进行案例设置,导致学生对创意的获取及课程的社会应用缺乏足够认知,无法满足变化日益增多的社会需求。

2.新教学思路

新教学大纲以“一条主线、三个模块”的思路进行教学,即以贯彻案例教学为主线,分“工具的综合操作模块”、“创意设计模块”、“交互界面设计模块”进行开展。如图1所示,课程主线清晰,模块内容针对性强,知识点联系紧密。整个课程设置推进按照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循序渐进,有助学生接受与理解。[2]

在“工具综合操作模块”部分,并非软件功能的罗列,而是根据案例所需,挑选真正核心且实用的技术进行讲解,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进行有效整合。在“创意模块部分”,将依据社会接受度高且不乏个人特色的设计风格进行创作,锻炼学习者原创能力,减少创意度较低的功能验证性操作。在“交互界面设计模块”部分,案例的选择上以社会需求量大、符合设计潮流的案例为优先,使学习者感到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记忆和自学,在较为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设计的要点及技巧。

二、改革实施途径

本文将从教学媒体、基础原理、思维方法、教学案例、教学评价、课外实践等方面对改革实施途径进行介绍。

1.借助微博等新型教学媒体

微博是Web2.0时代认知度、接受度、活跃度均极高的平台,其在学生用户中的粘性很高。因此,本研究在教学媒体方面,除了日常的局域网空间共享资料,也在微博上开设了专门空间,提升学生专注度。借助微博的简单性与便携性,教师可以将Photoshop案例的操作关键知识点、构图创意配色等信息,在微博上;学生只要关注了教师,单击教师的分组类别即可获取信息。同时,在信息的时候,教师应尽量使用“文字+图片”或“文字+图片+视频链接”这样的表达方式,因为在微博传播中纯文字的表达最容易被忽视。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共享信息。[3]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在微博上通过预告,告知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贴上有用的视频教程或案例概览图,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例如,下次课的内容为Photoshop颜色处理,教师可用“各位同学,6月2日课程内容为移动应用UI设计,主讲移动设备图标设计案例,望做好准备”等简短的语句作为文本标题,同时插入诸如网易学院的Photoshop CS3调色的视频地址等多媒体内容,供学生自学。在师生互动方面,教师还可以就某个知识,在微博@某个学生,例如,“在移动UI中,你觉得扁平化设计好还是拟物化设计好”,学生只需凭借手机就可以阅读、评论、转发,这对于师生互动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方便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新型教学媒体对于促进学生交流,活跃气氛,提升信心,具有良好作用。

2.提升构图、配色等基础原理比例

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构图配色知识讲授较少,导致学生只会修改图片,在独立设计作品的美观度上有所缺失。新的课程设计加重构图、配色等基础原理的比例,将其灵活穿插在案例设计中,并以平面海报、UI设计等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解构图、配色的具体用法。例如,新的教学过程中将教会学生使用 ColorSchemer Studio配色软件,参考2013年Web设计中流行配色方案进行网页、电子杂志等媒体的配色,并对国内外优秀获奖平面作品进行构图解析,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构图形式。构图、配色比例提升,对于学生的图形控制与独立设计能力有很大助益。[4]

3.使用“1+1”启发式思维获取创意

创意一直是困扰学生创作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屡屡出现“学生创作许久,给出一幅构图配色过关,但创意平庸的作品”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创意思维,也是培养设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此前基本未接受过创意思维方面的训练,因此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研究在异物同构基础之上提出了名为“1+1”的启发式思维法,对初涉创意思维的学生进行简单易懂的引导。

“1+1”启发式思维,顾名思义,是将两个创意元素合而为一产生新的创意。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将两个创意整合,本研究认为需要找到一个联系的纽带,这个纽带可以是形态方面也可以是寓意方面,还可以是色彩方面。其思考顺序如图2所示,分为评估主题、提炼元素、寻找纽带、创意定型等四个步骤。[5]

以图3的海报为例对“1+1”启发式思维进行介绍:

(1)评估主题。可得出图2为温室效应方面的主题。

(2)提炼元素。教师向学生提问“全球变暖最直接的表现是怎样的”,学生会罗列“二氧化碳增加;海平面升高;低海拔地区被淹没;物种可能会减少”等答案。教师进行总结“这是最表面,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所联想到的,这就是元素1”;接着,教师再提问“那么,全球变暖它的结果性质是恶性的还是良性的”,学生很多会回答“这是恶性的”;教师接着提示“显然对于生物而言,尤其是人类而言,恶性的性质居多。进一步想,对于人类,哪些事物是属于恶性的?这个可能性,就已经非常多了,思维发散开去,将它定为因素2。请注意,因素2与全球变暖并不一定是有联系的”。

(3)寻找纽带。教师提问,“全球变暖直接表现+恶性的性质事物=?”,引导学生去试着叠加两个元素,并注意这个纽带是什么形式的联系。在图3的海报中,学生很快可以分析出纽带:冰山与人脸的形态相似。

(4)创意定型。将上述环节进行总结。元素1为“直接表现:冰山融化、海面升高”,元素2为“恶性事物:溺水”,纽带为“冰山与人脸的形似”,一个简洁明了的创意由此固定下来。

学习“1+1”启发式思维有助学生打破固有思维,为后续设计类课程学习以及未来独立创作创意作品打下了良好基础。

4.引入先进实用的教学案例

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所引用的多为普通的设计案例,以各种不细分体系的素材图片修改居多,导致学生无法接触最新潮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设计,将苹果公司的IOS界面设计、Android手机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精美电子相册设计等案例引入教学,使学生了解目前社会热门的设计需求,学会实用的交互设计操作技能。例如,应用“7±2”原则(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指导学生对应用程序的导航菜单进行精简设计,摒弃追求大而全的门户式菜单,学习由苹果公司等发扬的极简主义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6]

此外,在原有课程设计中,案例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且固定,学生只需要一步步将工具验证实现即可,导致在创意海报或图形设计中无法灵活应用多种工具。在新的案例设计中削减了流程较为固定的验证性操作比例,提高了灵活性较高的综合设计实验比例。例如,新的课程设计将布置设计主题,在提供图例参考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并指导如何配合快捷键,合理使用图层管理,对画笔、路径、配色、滤镜等常用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并给予学生两周左右的时间去完成一个独立设计作品。先进、实用的教学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促使学生快速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5.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

原有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由期中、期末设计决定,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定性评价涉及不足。新课程设计则由研究性成果与综合设计决定成绩,其依托研究性学习理念,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校园生活中获取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成果进行自评与互评,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点评。[7]例如,在创意意识培养环节的学习,学生不可能在教室内就获得长足进步,因此教师可布置研究性主题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花费1~2周的时间用手机、相机、画笔等记录下“你身边最美”的创意形象,阐释其创意优势,将之整理为一个主题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将此研究过程表现计入总成绩评定。新课程设计避免了因评价形式单一而造成的对学生评价片面的问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归纳分析,拓展了创新思维、研究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6.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新课程设计在学校支持下,为学生提供诸多实践平台。教师鼓励学生参加校级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锻炼自身设计水平,并指导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全国级的设计竞赛,提升其信心。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院级、校级、省级科研课题申报与建设,全面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8]据对参与竞赛科研的毕业学生回访调查,其就业竞争优势明显高于未参与实践的学生。

三、总结

针对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数字图像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从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模式改革。进行改革之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多,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人数逐年稳定提升,上一届学生取得的成就对下一届起到了极大的鼓励作用。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也提供了较大助益。同时也应认识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时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不偏离学科性质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各主要环节进行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专注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原有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推广性。

参考文献:

[1]赵可云,何克抗,王以宁.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0,(1).

[2]薛强.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研究,2009,(4).

[3]王时进,段渭军,杨晓明.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探讨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4]万长林.基于能力培养目标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2,(12).

[5]郝秀丽.美术课创意思维教学的方法与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

2013,(6).

[6]于歌.产品设计中的交互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第9篇: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字 图像处理技术;职业导向;教学改革;Photoshop

一、引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多媒体设计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功能和形态上可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设计三大领域。视觉传达设计包括:摄影、插图、印刷出版物的平面设计、影视多媒体、网页设计、形象设计等范畴丰富的设计内容。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是目前市面上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图像处理方面的主流软件,也是计算机产业的一个基础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课程是多媒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不同于其它多数课程需辅以相关课程才能完成某一工作,Photoshop能够在图形图像的设计与处理行业中独挡一面,因此以职业为导向开展《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设置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那么如何使学生了解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图形图像设计制作与合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何培养学生视觉传达的设计制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根据课程特色进行教学改革日益受到关注。

二、《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目前常规的《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教学模式陈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目前《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课堂案例只停留在学校,作品脱离市场,而无法胜任企业的制作需求。因此,要将教学案例、实践案例与企业接轨,企业实际案例为教学案例。

(2)图像处理技术和平面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还需涉及美学、构图、色彩等方面。以往的教学只是针对技术方面教会学生使用相关软件,而只学会技术和操作方法,学生难以实现完整设计作品的制作。“依葫芦画瓢”型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阻碍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要将教学案例与设计美学和设计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3)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授知识点,现场演示,学生跟着老师进行操作。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教法弱化了《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性。课程结束时,学生多数只是学会操作Photoshop软件。“会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和设计作品的人寥寥无几。不能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更不能完成成熟、完整的设计作品。发挥不出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可以独立完成设计,独当一面且职业导向性强的优势。

(4)单一的案例式教学法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应该将学生从课堂“拉”出来,赋予一个新的身份——“平面设计人员”,以具体的项目案例为导向,以任务来驱动学生从事教学实践。

三、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通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使我们需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使课堂与社会、市场接轨。笔者探讨出以下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模式及方法

(1)构建工学结合的“职业导向式”的课程。以职业导向为基础,总结教学经验,我们将整个课程内容分成了三个模块,职业基础知识模块、职业能力应用模块、职业产品开发模块。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将课程难点分解到各个不同的模块中。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能独立完成某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具有鲜明的独立性;每个模块间的知识层层递进,相互关联。且与职业方向紧密相连,使学生学习方向更明确,职业教学模式更实际。

(2)精心准备案例项目,从宏观上进行教学设计。从《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准备各种典型案例,加入平面设计的各种理念和设计方法,结合《设计构成》等相关课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首先向学生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式,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例练习以及综合案例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最后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并创造各式案例,例如:各式贺卡、商业广告、书籍装帧,平面网站等,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3)微观教学采用四个步骤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课堂上可以采用四个步骤:

一阶段,案例引入,提出问题。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讲解案例应用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二阶段,案例分析,解决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实施的过程是将案例分解为若干个可行的任务,然后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完成案例的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阶段,归纳总结。每次课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本次课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对案例的不足之处,进行提高。

四阶段,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案例最终要应用于实际。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次教学结束时及时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是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并将课后作业纳入考核内容之一。

2.增加艺术设计内容

为了突出本门课程的职业导向性,内容上增加艺术与美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做的练习案例更实际,更完整,更美观。学习本门课程之后具备一定平面设计和图像处理的职业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环节,进行模块化教学与实践。课程力求从企业的实际项目出发,提取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能在学校实验环境中实践的真实案例,从而使学生创作出市场需要的平面设计与图像作品。同时尝试与校外企业联系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既能让学生得到实际项目锻炼,又可了解设计项目制作流程。实践指导方面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挥个人特长,要求学生作品的造型风格,手法各具特色,表达学生对艺术设计方面的不同感受,培养学生适应不同职业岗位层次需求的个性化指导,逐步培养特色个体。

4.突出职业岗位特色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职场真实环境,以完成具有职业特色的平面设计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职业人的感觉和自觉,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5.改革评价机制

将课程内容重构之后,考核标准也做需做修改,采用了模块项目考核、最终项目考核和平时考核三方面考核的方法,全方位的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制定了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同时还加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职业素养考核,使考核内容更为全面。

6.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进行的课程设计及答辩等实训课程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演讲能力;这也是职业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四、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进行基于“职业导向”式的《图像处理技术》教研教改以来,我们注重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收集和整理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回馈和反应,根据学生的适应情况灵活、动态的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全面的带动不同基础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项目由易到难的逐个完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作品水平比往届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五、结束语

文章根据正在进行的基于“职业导向式”《图像处理技术》教研教改具体情况,对《图像处理技术》课程采用“职业导向”式教学进行了研究。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课程环节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职业导向,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引入实际案例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教学中融入设计构成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职业案例应用于教学,对提高学生后期创作,后期图形图像设计类课程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基于职业导向式的《图像处理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论文,课题编号:10JY10。

参考文献:

[1]郭琦.引入美术设计思想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案新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9) .

[2]陈桂珍.创新型案例教学法住《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教育教学研究),2010(10).

[3]佟玉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