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电影的艺术定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的艺术定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的艺术定位

第1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关键词:服装品牌营销;光比与构图;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J4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商业微电影与现代服装品牌营销定位关系

商业微电影是指使用微时长进行商业产品艺术创作的短片拍摄过程。与篇幅大、成本高、运作长、见效慢的纯粹商业电影不同,商业微电影具有篇幅小、成本低、运作短、见效快等特征,属于微缩动态视觉商业营销手段。它在服装企业品牌营销的应用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普通类型的服装产品广告均需配合诸如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体进行对外宣传与商业推广,需动用较大人力、物力、财力辅助宣传;然而微电影商业短片更多地面向广大互联网客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用户遍布全球,在地球任意区域只要属于互联网用户均可通过合理利用网络平台欣赏不同类别的服装商业微电影短片,这是建立起消费者对服装品牌企业市场定位的深入了解过程。服装产品的商业微电影传递的商业讯息与产品特性均可得到完美诠释。这种通过摄影技术传播的服装商业广告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欢迎,尤其是年轻网民的热捧。

服装商业微电影平台广阔、操作手法简单、信息量大、画面感强、明星与市场效应显著,这些优点解释了微电影艺术形式如何能够快速发展并占据现代消费者心灵的重要原因。优秀商业微电影短剧延续过程使核心目标客户群成为该服装品牌商业短剧的忠实的追捧者,逐渐演变成为忠实购买者与传播者。这些目标核心用户群体的修正意见深具商业价值,他们成为推动服装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强大推手,为完善服装企业品牌定位的准确度创造重要条件。这种划时代的创新型营销模式不再受国家、地域、种族、文化的界定而广泛被全球客户端认可,有互联网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意任时游览欣赏,短小生动、活泼有趣的小故事一旦设计成功将快速融化读者心灵,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振,让消费者乐于接受并相信这个品牌。企业与消费者建立起的互信关系能有效促进市场销售,扩大品牌号召力及影响力。服装产品在特定的剧情下更好地表达出品牌气质使企业形象得到快速提升,更具市场辨识度。

二、商业微电影在服装品牌定位的拍摄技巧

微电影故事情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属于深挖消费者潜意识流中无法实现又渴望实现的梦想加以艺术渲染,梦想变成现实。在取悦消费者的同时又传递某种生活的真意义。消费者在空闲的几分钟内通过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欣赏微电影消遣生活,那些快速、准确表达生活寓意又极具艺术感、制作精良的微电影会让消费者印象深刻,搭建起与消费者的情感互通,从而让消费者真心接受该服装产品的品牌形象,从愿意聆听到乐于购买,逐步形成忠实拥护的商业目标。

商业微电影是驾驭于电影艺术与网络媒体的新联姻结晶产物,是顺应现代市场要求而发展壮大的。实现优质画面与主题完美诠释,离不开雄厚的摄影设备做支持。数字化微电影设备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及便携式数字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IPAD、电脑等,制作技术处理紧贴市场化潮流,画面对接与后期同等重要。以拍摄服装产品微电影为例:拍摄男装西服,风格硬朗,底角线用光、曝光系数与构图把控为M手动档调节。动帧行走画面应以高端数码专业机为主摄设备,注重细节,让服装融入剧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输出设备要强化能力,质感与表情应采HDLSR佳能EOS 5D Mark II 20mm-135mm为主拍,多点定焦镜头组及跟焦系统配置合理,脚架与云台间搭建专业脚轮与轨道,利用摇臂拍摄。电影场景全幅画面;800W红头影视灯起到突出面光及面料材质的要求。后期中非线编AVID及大洋系统的融合为微电影声话效果提供强力保证。

三、“蒙太奇”手法在服装微电影的商业价值

“蒙太奇”电影拍摄手法运用于服装商业微电影中讲究实效性。男装产品定位突出阳刚、阳光质感;女装产品定位突出柔美、温柔质感;童装产品定位强化亮色、可爱质感等等,这些定位要精确,不可随意更改。拍摄机位与色彩感要紧贴主题,摇镜头与分画镜头的切换应充分考虑服装产品本身传递的寓意。要想在视觉上说服消费者,产生认同感,作品主体框架就必须严格按照基本转场规则进行逐帧校对、精致输出。单帧画面强调突出服装款式、色彩、材质、造型,细节处传递出服装企业的核心品牌价值观。

微电影技术发展为现代商业广告媒介注入新活力,开拓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为服装企业品牌宣传提供良好环境,是未来现代广告传媒平台的主力军。服装商业微电影这种FLV格式小短片能有效弥补传统广告不足、缩短服装网络营销运作周期、快速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扩大服装产品市场占有率及品牌影响力方面均创造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文.电影美术与微电影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35-36.

[2]李晓晴.微电影拍摄器材分析与使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7-110.

第2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关键词] 图书馆;电影;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90-1

一、引言

如今的社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图书馆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重要的公共场所。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图书馆,渐渐演变成了一个职业和商业中心、一个社区集会场所、一座希望的堡垒,每个来图书馆的人,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梦想了,而是对现实的回应,他们只想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备用计划而已。当然,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如果能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图书馆发展方向的转型,将会给经济危机时期萧条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于是,为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寻找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便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新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由于电影行业具有大众性、生活化等特点,所以它的广告宣传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很多产品和公共场所等都因为电影而流行于世,并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银幕上,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但是为了保证良好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加强对图书馆在电影中功能定位的探索工作,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电影中图书馆的功能定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电影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大部分作品缺少活力。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电影产业的重视力度不足,缺乏专项资金的投入,而且缺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导致目前大部分电影呆板、故事情节单一,且缺乏活力、枯燥乏味,严重动摇了国民对国产电影的信心,以至于大部分外来影视作品的流入,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影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二)图书馆的形象在电影中表现的较为模糊,不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目前,大部分涉及到图书馆的电影并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素材,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或是把一两个无关大局的人物设定为与图书馆有关的人员(如图书馆管理员等),严重忽视了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作用,使电影失去了其本身重要的功能:广告宣传的作用。

二、调整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的必要性

(一)调整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是进一步提高电影产业创新能力的需要。调整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可以有效的吸引先进的人才,从而改善电影的制作理念,调整组织机构,为电影产业制作人的思想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从而提高电影产业的创新能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影片的质量。

(二)调整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是塑造图书馆形象、扩大宣传力度的需要。调整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可以改善图书馆的形象在电影中表现的较为模糊的现状,加强对其的刻画程度,使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图书馆的功能及作用,并且采用艺术的手法,塑造一个童话般的图书馆,从而扩大了宣传力度,使大部分人更加向往图书馆的生活。

(三)调整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是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目前,电影事业蓬勃发展,已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其学习、工作之外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调整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有利于加强电影的可观看度,增强其影响能力,促进电影事业创作方面的创新及进一步发展,从而改善当前经济发展的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强化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敢想敢做的新型人才,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加强对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人才的数量及质量,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从而提高电影创作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二)加强对图书馆形象的刻画,增加对其的宣传效果。改善图书馆的形象在电影中表现的较为模糊的现状,加强对其的刻画程度,使更多的人能够知道图书馆的功能及作用,并且采用艺术的手法,塑造一个童话般的图书馆,使大部分人更加向往图书馆的生活以此来增加对其的宣传效果。

四、结论

目前,我国对图书馆在电影中功能定位的探索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由于本身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再加上我国电影事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无法为该项探索工作提供一个研究基础,所以对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的探索工作,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因此,我国要加强对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探索工作的重视,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技术支持与投资力度,从而加强图书馆作为文化符号的建设,促进电影事业有所创新,走进新的发展时期,带动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念文,徐加新.图书馆在电影中的功能定位刍议[J].时代文学,2011,(23).

[2]张立菊.电影中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员形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8,(06).

[3]刘淑波.在电影影响下图书馆各媒介文献资源利用实证研究――以《魔戒》作品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29).

[4]王世泽.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化战略中的定位[J].艺海,20l0,(10).

[5]张朝阳.从开发特片名数据库入手解决电影文献领域“信息孤岛”问题[M].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5).

第3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微电影如何来定义,一直都众说纷纭二微电影从属于网络电影,它从网络电影中抽离出来,自身也携带了网络电影的一些特性,如草根性二微电影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如精英化二微电影综合了网络电影和新媒体电影的特点,集二者的优点于一身,无论是在制作团队上,还是节目形式上都有其突出的特点二在本人看来,微电影指的就是荧幕电影的缩小版,具有短小化的特征二在学者们看来,微电影指的是专门在具有视频功能的移动平台上可以播放,能够供人们休闲娱乐之时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电影二具有微时、微周期制作、微投资等特点,有着较强的商业性质,常与广告连接,可以单集播出,也可以是系列剧.

二、微电影的艺术分类

笔者通过搜集查阅文献资料,对微电影进行了分类,将微电影分为四种类型,即纪录片微电影、剧情片微电影、广告片微电影和实验片微电影1)纪录片微电影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下,纪录片微电影要保证其真实客观性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需要一个严格的准则来掌控纪录片微电影一直在为此而做出努力,并没有在新媒体的侵袭下就失真,仍然保持其真实性,时代在发展,对于真实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纪录片微电影秉承坚持真实性的艺术美学,不论是从创作还是到后期制作,都做的踏踏实实从纪录片微电影的拍摄来说,完全避免感性的表达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所拍摄的素材和人物、事件必定是真实存在的纪录片微电影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到真实,就需要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严格从客观出发,从而完成一部合格的纪录片微电影剧情片微电影剧情片微电影的发展速度很快,要得益于其题材的选择和定位剧情片微电影将其定位放低姿态,在人物的选择上大都平民化,具有草根的特性微电影门槛低、易传播、受众广的特点让这些草根导演找到了施展拳脚的天地这些草根导演将剧情定位在他们身边所发生的事件,故事情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给受众带来了亲切、真实、接近生活的真实体验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为}n}电影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剧情类微电影不断完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微电影独特的审美性

广告片微电影广告片微电影是伴随着微电影的产生而产生的,根据微时代的快文化,微电影的广告传播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现下,商业性充斥着电影行业微电影作为商业时代的产物,自然是具有极强的商业性而广告片微电影想要有一定的发展和受众,就必须同时满足艺术性和商业性这两个特点目前,微电影广告片的定义并不明确,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在本质上,这是以电影为宣传手段,由专业的人士制作,依托于网络和数字平台,从而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例如,在聚美优品的广告片微电影中,无论从主题、拍摄、演员的选择、解说词、画面质感、后期剪辑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

实验片微电影把实验片微电影也算作微电影的一类,虽然数量上不及广告微电影和剧情片微电影之多,但是其特殊的叙事艺术和影像表达都是值得一讲实验片微电影在叙事艺术上有其特殊的方式,即不以传统的叙事方式为表达,而是打破常规的艺术表达,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不以传统媒介为传播方式,属于一种极端的个人表达实验片微电影常常将故事内容淡化,在镜头的使用上多使用不同于常规的跳接镜头,剪辑方法也是快切循环等,变化草测.比较抽象.

三、微电影创作艺术表达

叙事方式的艺术性微电影在叙事上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剧情在戏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青春片为例,青春片微电影的主题多以关注青年人的成长现状人手,伴以青春里无可避免的爱情元素,塑造和缅怀青春岁月的种种在题材的选择上,打破了以往传统电影的单一化,

第4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关键词】影视 美术 绘画 美术设计

电影是一项产业,每部电影都是商家与艺术家合作的产物。但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囊括了造型、戏剧、美学、音乐等所有艺术特性。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融合了点、线、面,造型、体积和材质等元素。但提到“艺术媒介”一词,如果这种媒介真的能被称为艺术,那么其必然是一个团队的艺术,是一个互相协作的艺术。因此,在影视中,除了导演和演员,美术、美工、布景的直观视觉设计也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一、绘画与影视的关系

对于整部电影来说,其需要有一个框架,需要有个限定。艺术的呈现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取决于呈现的内容,也是一些避免让观众所看到的内容……那么,这个框架可以看做一个影片格式、银幕格式,或者说是一个宽高比,即画家眼中的一个立于艺术、立于生活的画框。然而,大多数观众没有基本的绘画知识,也不具备抽象的欣赏能力,就难以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即使是表现绘画的影片,往往也会引起很多非议。反之,即使导演遵守了美学原理,其创作仍然会与美术史背道而驰。这里就会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被歪曲的是绘画还是影片自身。画框之内的空间是无限的,而银幕不是外框,仅是一块掩盖真实的“遮丑布”。其只把艺术本身呈现出来,为我们展现的是向外的无限。因此,如果我们把向外的银幕镶进绘画,那么画框内的世界将没有了矢向的界限,会给观众的想象力营造浩瀚的空间。打破了这种格局,不但绘画不会失去其二维特性,而且会使影片进行美术绘画设计的艺术革命,使创作得到更加统一的视觉效果。

二、美术在影视作品当中的定位

抛开绘画,与此类似,电影或者美术片中体现在银幕上的无非是场景、人物形象和声音等几种元素,而诸如此类的造型设计或者整体基调(包括光线及色彩)都与美术息息相关。“电影美术”一词的定位和功能在影片创作中是一个微妙的领域。我们经常会认为,美术师就是布景师,然而美术师的设计中包括很多,如场景设计、任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道具设计,甚至镜头画面设计、后期特效设计,等等。并且要根据编剧组设定的剧情结合导演、摄像和演员之间的协调,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所以,美术师在生产中不但要有较高的艺术性,也要有很强的创造性。然而,卓越的创造性又必须有很强的技术性来支撑。

在影视片的制作过程中,美术必须最先参与到主创人员的讨论中。只有美术师在以剧本为依据下提供的所有造型形象,包括场景、道具、化装、特技等设计,其他工作人员才能在此特定的环境下去展开工作。因此,其重要性非同一般。虽然如此,美术绝不能喧宾夺主,要服从于导演,这也是其职责所在。

三、影视美术所需基础技能

影视美术在近年来算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行业。美术师需要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可以说,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电影美术设计顾名思义可以拆分为3个词:电影、美术、设计。首先,美术师必须是一个爱好电影并且懂电影、了解电影的人;其次是美术,而现如今的“艺术家”已经很难把美术和设计拆分开,它们彼此相辅相成。美术师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绘画能力是最基本的条件;纯熟的设计技巧和创作素养也是其能否胜任这一职务的先决条件。而这种能力绝对是其他部门所无法替代的。换句话说,再成功的画家,即便是梵高,其不懂电影、不了解电影,也做不了电影美术;相反,就算是对电影的理解、造诣再深的人,没有绘画基础做支撑,搞电影美术也是天方夜谭。

影视美术师应该是懂得利用科技工具制作技术的专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宇宙、太空之类的科幻影片采用了大量的数字科技之后,影视美术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数字特效技术的惊人发展使银幕前的造型质量、场景、气氛都给美术师以更大的施展才能的空间,更大限度地发挥美术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想要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美术师需要准备的还很多。归根结底,美术设计永远也离不开美术基本功,但如果要精益求精、更进一步,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四、影视美术技术与制作

影视美术可以算是一个综合性的制作任务。根据影片的不同,影视美术的制作工艺可能划分得比较繁杂,如场景、道具、化装、镜头、服装、特技等。技术制作的分工也可分为环境造型、任务造型及镜头画面造型3个方面。各个不同的制作任务还会表现在其工种、材料、工艺、设置开发、搭建组装等方面。布景和道具需要木工、漆工、瓦工等人员来制作,置景工作需要有置景工程师和绘景师来进行组装和绘制程序。还有特技设计师,除了要协作场景的搭建外,还会有照片合成、模型合成等其他项目制作。人物造型及化妆师则需要一些特制的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支撑。制作思路也与剧组其他部门不同,需要从剧本的字里行间来获取各式各样的人物信息,在制作工艺上有相对的独立性。由此可见,影视美术对影片的整体造型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人数、众多工种、众多专业人员的互相合作并系统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总之,现今的总美术师的工作既繁琐又重要,其需要制定周密的草图和设计计划,而后严格按照计划实施,从整体的布局效果到细节的推敲和定夺,大到布景的搭建、色调,小到道具的局部精准效果。在电影电视当中的每一个阶段,总美术师都要对整部片子最终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负责,对导演、摄像、演员以及整个剧组负责。这也是这个职业真正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金元浦等.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关键词】冯小刚;商业电影;美学分析

一、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性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好莱坞早期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重娱乐而不重现实。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大概就是因为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以“俗人”自居的冯小刚其电影的首要特征就是商业性。一般认为,在1995年引进美国大片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冯小刚是唯一一个能与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上相抗衡的中国本土导演。

玉雪石在《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中的‘另类’》一文中作出如下总结:谁是中国目前(指1997-2001年,作者注)最受欢迎的导演?谁是打败了美国的10个大片(除了《泰坦尼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张艺谋还是陈凯歌?还是比他们小的张元、贾樟柯、何毅?都不是,而是冯小刚。从《甲方乙方》票房三千万,到《不见不散》票房四千万,再到《没完没了》票房出五千万,这一国产影片的票房“奇迹”,不啻是中国影坛的一支兴奋剂,更使我们看到民族电影在抵抗外国进口大片的愈演愈烈的战况中,已经有了精锐的生力军。进入新世纪,由于跨国资本的进入,冯小刚的抵抗者立场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尹鸿在《跨国制作、商业电影与消费文化:〈大腕〉的文化分析》中指出:《大腕》这部影片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联合出品,正是由于这种跨国生产模式决定了《大腕》的商业电影定位和本土与国际的双重市场定位。所以,《大腕》在文化上必然遵循大众商业文化的逻辑:模仿后现代的城市喜剧风格,叙述线形的故事,以落难男人与娇贵小姐、东方小人物与西方大腕为传奇故事,追求情节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在执行这些几乎已经世界化的娱乐产品生产程序的同时,这部电影为了完成所担负着的本土与国际的双重使命和双重献媚,一方面,它必须充分地调用一切资源来为中国本土观众提供娱乐服务,所以影片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另一方面,它又努力将中国人、中国时空、中国故事改造为一种奇观来满足国外、海外观众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对于中国弱势地位的确认和同情。

戴锦华在题为《冯小刚归来》的演讲中探讨了冯小刚电影的资本运用模式。她把《大腕》到《手机》这两部影片另列,把它另列的原因就是你会看到资金或者资本的力量,是怎么改变一个所谓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轨迹,怎么改变一部影片的表达。《手机》事实上就是一个超级广告了,起到了一个超级广告的功用,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这样一个影片的资本,资金,其实是一种广告资金的投放方式。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这里面,市场资金资本票房回报这样的东西是可以怎样地渗透到我们通常以为是文化艺术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当中,而且它对这个改变是多么的内在。

郑新安在《看〈天下无贼〉置入式广告的运用》在指出商品广告出现在电影中的广告传播方式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而像《天下无贼》如此大密度地出现广告,倒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营销模式。这种以电影为媒体的广告,被称之为“置入式广告”。它是将商品或品牌讯息巧妙地安插在影片内容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商品目标消费群目的。

梁苗、智琛在《论‘冯氏’电影的商业美学观》中提到:拍电视剧起家的冯小刚随着其商业电影意识的形成和完善,逐渐开始遵循商业电影美学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美学价值观.他清晰和深入地洞察娱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从而找到一条推进娱乐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在票房上大获成功。

二、国内外对电影商业美学的文献研究

1、国内电影商业美学的文献研究

如果从电影商业成功的角度考虑问题,市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与大多数观众的审美保持一致,或者对当时观众审美进行成功的超越和引导。电影的商业特质决定了影片必须面对市场,面向观众,而观众的认可无疑才是市场收益的最终保证,所以电影本体和观众审美之间的张力构成正是电影商业美学的内容所在。市场可以理解为观众的集合,只有继续探索电影在引导或者和谐于观众的审美的题中之义,我们才能将对电影商业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第6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论文摘要]在广告娱乐化背景下,对电影广告化这一新兴广告方式合理成功的运作对广告业和企业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伴随着全新的历史性变革,广告式电影将成为广告与电影的不断融合的典型代表。

电影广告化即企业或类似性质的团体,通过赞助或支持某部电影的拍摄与制作,获得在影片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机会,从而使电影越来越具有广告性质。这是一种崭新的广告投放手段。也是商业电影的一种发展趋势。电影广告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广告对于电影元素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标志着广告生存空间的一次极大扩展。

电影广告化的优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娱乐化形式,电影广告化综合了广告电影和贴片广告的长处,形成了自己明显的优势。

第一,宽广的覆盖面。借助于电影平台广告,使广告受众人数得到极大拓展。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几乎拥有所有社会阶层的观众。而且,由于这些广告已经融入电影故事当中。所以,无论观众是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还是通过电视、网络观看电影,都会成为广告的受众。同时,种类繁多的电影类型也给了广告制作者细分受众的机会,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乃至收入水平的不同,都会造成群体独特的观影倾向。

第二,巨大的不可抗性。在电影放映中播放广告,具有其它广告形式无法匹敌的不可抗拒性。由于广告与影片内容的紧密结合,在受众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各种商品和品牌信息都会伴随着电影内容和人物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受众眼中,这是一种强制性出现的过程。也就是说,观众可以在贴片广告播放的时候大嚼爆米花,抑或闭目养神,但却不太可能对电影播放中出现的广告故意采取抵制措施,跳过广告内容或者脱离广告内容来观看电影,这会影响到他对影片的理解。这无疑是广告主们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场景。

第三,强烈的辐射性。电影中出现的产品往往会获得很强的光环辐射效应。当电影中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演员出演之际,他们所使用的道具——即商家所特别赞助的商品、服务及其品牌也会随之获得很强的名人效应和光环效应。他们对电影的观看者直接发挥着一种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当他们在生活中将要购买类似产品时,不免会受到这些电影镜头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显性的.即消费者知道自己曾看到过出现了这种产品的电影:也可能是隐形的,即消费者虽然想不起来曾在某些电影中接触过此类产品,但电影里的产品镜头却给让他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深刻的记忆。

第四,恒定的持久性。虽然在电影有限的放映时间里,其中涉及广告的内容和时间不是很长,但电影本身的宣传、放映周期和媒体的关注使一部电影在很长的时间内吸引着大众的关注,一部好的电影甚至可能在几十年后都还拥有忠实的影迷。因此,相较于杂志报纸上平面广告的短寿以及电视广告频繁的更换,电影广告化作为一种广告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令电影中放映的广告拥有较持久恒定的生命力。

电影广告化:广告业与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电影广告化无疑是以后广告业和电影业结合的最佳方式,其成功的运作和处理,对广告业和企业都将产生无与伦比的宣传效果和市场效应,从而促进广告业和企业的飞跃发展。

从广告业发展来看,电影广告化作为一种在电影媒体上广告的新型手段。它首先扩展了广告的生存空间。从广告诞生以来。广告几乎出现在了所有可以刊登信息的物体上。从酒店招牌到报纸。再到广播和电视,它一次次开拓着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电影盛行于全球之后,作为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广告必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完成自己新一轮的革命。其次,电影广告化还促进了广告创意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平面广告,还是电视广告,近年来都将创意作为衡量自己创作水平的重要砝码。而电影通常都在讲述一个复杂的故事。要想在其中插入广告,无疑更需要广告人员的创意智慧。这种创意智慧在被激发之后,不仅可以用于电影广告化,也可以很好地指导其他广告形式的创意活动。例如一些应用于电影情节的幽默式广告表现手法,完全可以被电视广告所借鉴:镜头背景里大大的室外广告,也可以给平面广告以启迪。更重要的是,电影广告化从历史的角度延续着广告永恒的生命力,并对广告从业人员产生强大的激励和鞭策动力。某种程度上,广告的不断革新。正是广告长盛不衰的巨大动力。

第7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关键词] 电影声音 环绕立体声 审美认知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09

在默片时代,电影仅比绘画多了个时间的概念,而随着声音的介入,电影变成了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无声电影时期关于镜框式的电影美学观念被完全打破,声音成为展现电影时空和塑造人物形象、完成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与单声道电影声音相比,双声道立体声电影强化了声音的空间艺术特性,为电影艺术的时空创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的多声道环绕立体声则以更自然、逼真和超越人们听觉极限的音响,吸引并震撼着观众, 极大地影响着电影的美学形态,为电影开拓了一个美学新纪元。

1、声音的加入改变了默片时代电影的美学形态

在默片时代,观众看到的仅仅是银幕上无声的活动人物画面,人们只能看着演员夸张的表情与嘴巴的活动,或者还有简单的字幕提示,凭借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推断讲话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没有了生活中的声音,再完美的画面也是残疾的,不真实的。[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多年间,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带着“残疾”仍然迅速地发展起来,而且出现了像卓别林的喜剧派、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和欧洲的先锋派等许多默片时代的美学流派。

从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之后,使得默片时代传统的美学“形象”发生了改变,电影也由纯视觉艺术变成了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声音辅助画面所表现出的情景更接近于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所感受的那个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电影更逼真地使现实生活得到了还原。正是由于早期人们对电影所表现出的真实美的过多追求,使得有些学者把电影归纳为再现艺术。

由于声音的加入使电影这一艺术形态的转变,恰恰是一些传统的理论家所难以接受的,以至于早期在学术界产生了不少的争议。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电影符号学的宗师法国人克里斯蒂安・麦茨等人认为:有声电影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还原,不是艺术,不符合传统的电影美学“形象”。当时德国的电影理论学家爱因汉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直接了当地讲到:“电影正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与力量。” [2] 在他看来正是由于技术上的缺陷才突显了电影在艺术上的优越性,即“艺术在于它的局限性”,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因为声音的加入而使得其局限性被破坏了,因此丧失了其原来的艺术属性而变成了一种抄袭现实生活的工具。

在一些电影理论学家的反对声中,有声电影并没有因此陷入生产困境,反而因为其对现实生活声情并茂的再现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满足了人们当时的审美需求。在其后的几十年中,随着声音创作理念的变迁和录音技术的进步,有声电影的发展日益走向了成熟,默片时代的美学形像发生了彻底转变。声音在电影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业内人士、理论界和广大受众的广泛认同。

2、电影声音蒙太奇技巧的应用成为了电影艺术的根本

在有声电影发展初期,由于默片时代的导演和演员在话筒前显得不太适应,经常依赖于话剧艺术的创作者,结果使电影成为充满了对白的戏剧舞台的延伸;同时由于制作理念的滞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影响了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当时的许多影片过多地滥用了语言对白,在没有话音的空白处就不加思索地添加音乐,根本没有使用环境音响的理念,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早期的有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总是差强人意。

1929年,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三人联合发表了题为《有声电影的未来》的声明。在这一文章中,他们坚决反对不加思索地使用对白,认为那是“机械地利用声音来拍摄‘高深的戏剧’和其它喜剧式的演出” [3];他们还提出了可以应用声画对位的表现手法,这其实就是把声音看成了一个与画面地位同等的蒙太奇元素,是电影声音蒙太奇技巧的应用。

六十年代以后,由于磁性录音技术的进步为电影声音的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声音的录制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注重声音元素的丰富与真实,各种音响效果的使用越来越多,音乐的使用比例也得到了控制,对白的滥用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从此,声音的各种艺术作用在电影中逐步地显现出来,语言不再只是人物交流的手段,而且更多地用来塑造有血有肉的鲜明人物形像;音乐不再只是为了填补空白,而是深刻而准确地表达人物情感,揭示影片主题的必要元素;环境音响的应用使得影片展现的时空更真实,更接近于生活。人们开始真正将各种蒙太奇技巧应用到了声音与声音、声音与画面的处理上,电影成为了真正的视听结合艺术。

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讲到:“有声电影不应该仅仅给无声电影添些声音使之更加逼真,它应当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现实生活。[4]随着电影声音艺术的发展,声音作为情节、情绪、时间、空间、形象等诸多信息的载体,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影片的叙事和视听构成,使得电影这门艺术进一步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

3、立体声的出现使电影沿着“真实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电影录音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通常是在拍摄现场用多只话筒把演员对白与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分别录下来,然后再进行加工与合成。通过这种录音方式,声音就可以像画面那样进行创造性的剪辑与缩混,而且可以创造性地安排声音的层次,这样的电影声音将变得既真实又具有表现力。同时,电影录音师也开始认识到了声像位置对表现影像空间的重要性,发现可以通过影院的左右两侧扬声器按不同比例的重放声音素材而模拟出不同的声像位置,电影立体声就由此诞生了。

早期的立体声电影是在银幕的两侧增加左右两个扬声器来形成双声道或三声道还音,这样的立体声系统对银幕上的声源可以实现很好的定位,表现一些移动变化的声音效果时也很逼真。但是,这样的立体声系统对观众缺乏包围感,对后方的声音无法定位,从前向后掠过头顶的音效就只能改变成从左向右掠过头顶,无法再现许多的真实生活环境。因此很快就发展到了四声道的模拟立体声系统,美国杜比公司的Dolby SR模拟立体声技术得了广泛的应用,直到后来出现了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立体声所呈现出的方向感、深度感、空间感和环境感,使电影观众仿佛听到了和现实环境中一样的声音,使电影的真实美得到了进一步深刻的体现,为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俗语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电影时,画面给予视觉范围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银幕,而听觉却是全方位的、立体的。[5]立体声应用于电影后使其画面空间的局限性也因此而被突破,使有限尺寸的二维银幕可以创造出全新的空间感受,使电影所表现的时空环境更加真实。如果说电影是一种“物质现实的复原”的话,只有立体的声音能够实现这样的物质现实的复原,因为人们的耳朵很难分辨出电影院里的声音与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有什么的不同,从而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时空。逼真的电影立体声作用于观众的听觉系统,伴随着影像画面的呈现,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给予观众真实的审美体验。

4、多声道环绕立体声创造了电影的超真实与再生美

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声道环绕立体声电影的出现,无疑使得电影声音又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为了声像定位的更加准确与逼真自然的音响再现,环绕立体声电影不仅仅利用银幕两侧扬声器还音,而且还在观众后方增加了多个环绕声扬声器,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各种音响富有层次地从不同的方位传来,使观众真正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环境气息。

环绕立体声的应用,使观众如同置身于电影情景之中,置身于一个由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境界。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自觉地去产生一种心理认同。在电影《英雄》中的秦军攻打赵国一场,片中角色无名、飞雪为残剑抵挡秦军的场景中,千万支箭从空中飞来飞去。除了能听到“嗖嗖”的穿梭声,由于环绕立体声的音响效果,我们还可以分出箭是从左边还是右边飞来,由远到近的声音变化,或经头顶飞过、或在耳边穿行,折断后掉落在地上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甚至连箭扎入身后的木头中,因箭尾震动发出的低频声也可以清晰可辨。这种逼真的立体环绕声音效果使观众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影片“真实”的环境中。

“超真实”是指比真实还要真实,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真实。此时真实不再单纯是一种存在现象,而是人为地创造(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变得比真实更真实了。[6]环绕立体声的运用使电影声音的每个细节和方位都可以人为设定,都能为推动影片的故事发展与情绪感染服务,多维度地使观众感受到影片内在的真实性,使我们听到比真实感更强的“超真实”效果。

电影环绕立体声技术,还可以将现实或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声音虚拟出来,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例如,恐龙的吼叫声、外星人发出的奇怪话语声、宇宙飞碟的声音,其实我们谁也没有真正听到过,那不过是录音师利用各种录音设备创造出来的。有的甚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声音,如太空中的各种声音,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是当我们坐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还是会相信那些虚拟的声音是真实的,这就是一种由声音创造出的“再生美”。

目前的数字环绕立体声电影已经由最初的3声道、4声道发展到了5.1声道、7.1声道,乃至更多的声道数,可以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影片中来自前方的“震撼”、后方的“惊恐”、上方的 “掠过”与“盘旋”等全方位的听觉冲击力;使人们完全沉浸在电影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充分地去感受、思考、领悟、享受电影所创造的喜怒哀乐与真善美丑;延伸和扩展了电影的时空境界,把一个更接近现实世界和超真实的时空存在重现在观众面前,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结语

从第一部有声电影的诞生,电影的声音发展走过了单声道、双声道立体声、环绕立体声到现在的多声道数字立体声。每一次声音录制技术的进步,都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完美的听觉震撼与享受,满足了观众的听觉。声音的加入不仅使电影增加了一个构成元素,为电影的视听空间带来了新的表现手段,同时也改变了电影的美学形态,极大地影响着一部影片的审美价值。

注释

[1] 邓烛菲。世界电影艺术史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2 页

[2] 赵连元。审美艺术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2页

[3] 邓烛菲。世界电影艺术史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第22 页。

[4][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2 年版,第182 页。

[5] 陈越红。四维影像中电影声音设计的审美认知。当代电影:2009(5);第116~119页。

[6] 李少白。电影掌握与艺术真实。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第358~359页

第8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我国微电影广告发展较晚,业界和学术界暂时还未对微电影广告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基于目前学界对于微电影的研究成果,将微电影广告定义为:由广告主付出代价,以新媒体为主要投放渠道的经过科学提炼与艺术加工的“类”电影视频广告短片(时长在30秒—300秒之间),以期达到品牌故事的讲述和企业形象与品牌理念的传播目的。[1]微电影广告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处于移动状态和短暂休闲时间目标受众。

二、微电影广告作品的特点

微电影广告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具有微时代的特征,此外,它是电影、广告相结合的产物,还兼具两者的特点,因此,微电影广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电影广告受众的双重定位

一方面,微电影广告的播放平台是视频网站,据CNNIC相关调查显示,30岁以下视频用户占到全部用户数近67%,[1]主要以80、90后的年轻受众为主;另一方面,微电影广告的广告目标决定作品必须考虑品牌消费者的特征。因此,微电影广告的定位既要考虑到网络视频受众又要考虑广告品牌的受众,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才是微电影广告的有效中心受众。因此,视频受众与品牌消费者共同决定微电影广告的受众,所以广告主可以利用受众群的定位粗略确定利用微电影广告进行营销是否有必要。

(二)微电影广告的草根性

1.素材的草根性:相比传统影视作品,微电影广告中素材显得平凡真实,草根性比较明显,许多以社会大众真人真事为原型。例如支付宝的一则微电影广告《郑棒棒的故事》就是以重庆一个挑担为生的“棒棒”与货主走失之后,信守承诺,不负托付寻找失主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拍摄,这则3分钟的微电影广告上线两星期就获得1000万的点击量[2]。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征集微电影广告素材,特别通过品牌消费者和视频受众聚焦的网络平台的互动,可以缩短广告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直观地了解受众的需求。2.导演、演员的草根性:微电影广告的素材多来自于民间,且投放渠道相对开放,广告成本大大降低,因此,许多微电影广告的导演和演员都来自于社会大众,他们质朴的演技让受众觉得更真实、更能产生共鸣。同时,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也给在校学生、新锐导演以及非明星演员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当然也不乏有微电影广告启用著名导演或是明星演员,比如佳能的5分钟微电影广告《看球记》就由著名导演姜文执导,上线三天就突破1000万的点击率。需要注意的是名人固然有其优势,但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便失去了微电影广告关注品牌的意义。

(三)时间“微”,剧情“全”

传统的TVC广告由于时间限制,往往是将几个零散的毫无关联的画面机械地组合在一起,再以话外音的形式强制性地向受众灌输产品的特性。微电影广告剧本与传统TVC广告不同,它必须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起、承、转、合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要做到剧情紧凑,短小精炼。新浪销售策略中心总监艾勇数据分析后发现,视频播放到3分钟的时候,播放跳出率较高。[3]所以,根据受众的观看习惯,微电影广告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到5分钟,也就是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必须要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

(四)故事的“新”、“奇”、“特”

新:微电影广告时间短,自然制作周期也相对缩短,因此,方便采用新近发生的有社会影响力的素材为创作原型,这样可做到时间上、素材上的新;奇:微电影广告要想在短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需要出奇制胜。或制造悬念、或营造氛围或结果反转,总之要让受众料想不到而又在情理之中;特:特别的表现技法。众多经典之作都具有相同的主题和结构,可仍然能成为经典,区别就在表现技法上。微电影广告主要投放于网络,可充分考虑时间和网络技术上的优势,挖掘新的表现技法,老戏新唱同样能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注重社会影响

第9篇:电影的艺术定位范文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中国电影企业大体上被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就是几家上市的电影民营企业和“中影”、“上影”等大型国企;第二梯队是虽然没有上市,但是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精品并有独特竞争力的一些中等规模的企业;第三梯队则是新入行的一些企业以及以小成本、小规模立足的企业。在第一梯队中,“中影”、“上影”、“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小马奔腾”、“光线传媒”等企业纷纷凭借企业的独特定位和市场领先地位继续扩大着自己在中国电影行业的优势,这些企业在最近两年都加强了在电影创作战略上的投入力度。“中影”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中影集团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扶持宁浩、陆川、徐静蕾等青年导演,成绩斐然。2011年,“华谊兄弟”启动“H计划”并一直延续至今。“H计划”强调出品有灵魂的高品质电影,打造经得起时光检验的银幕经典,在影片类型的拓展、新晋导演的扶植、电影技术的更新之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求跨越合作,力图完善从筹备制作到营销发行的每个环节,勤恳耕耘踏实前进,为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完善贡献一己之力。《中美电影协定》签订之后,更多好莱坞大片被引进到中国,国内电影制作公司开始将资金更多地集中在已成名导演身上以规避风险,而“光线影业”则始终把扶持新人导演作为公司的创作战略。除了扶持新人导演外,“光线影业”还有规划地打造品牌,利用系列片的形式来树立起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如高群书的警匪三部曲、《四大名捕》系列、《上海滩》(上、下),《人再囧途之泰囧》续集等。属于中国电影第二梯队的有天津北方电影集团等国企,以及北京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美世界(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西河星汇等中等规模的企业。虽然没有第一梯队那么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但是他们出品的电影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电影定位清晰。他们或者着力于艺术片,或者注重某种特定类型的商业电影,或者主打创作者牌,或者主打类型牌。由于他们的独特定位和对市场的清晰判断,他们的电影往往能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黑马,久而久之,就逐渐树立了企业的品牌和认知度。而中国电影的第三梯队往往是一片公司或者很多支持导演处女作的企业,由于缺乏规划和包装,缺乏长远的战略计划,因此这些企业以及他们出品的电影往往面貌模糊,很难在中国电影市场掀起多大的风浪。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又为中国电影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电影人才,充当了电影人才储备库的作用,所以也是中国电影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创作战略的实施

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创作战略,我们认为中国电影企业可以借鉴波特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竞争战略模式,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各种不同的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战略来填补市场的空隙,形成一个层次分明而又完整的电影市场,让不同的电影消费者在市场中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电影产品,在这点上,除了国企外,几家民营公司做得比较好。

(一)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政策在产业中赢得成本领先。目前,中国中小电影企业大部分实行的都是成本领先战略。在和几大上市影视公司竞争的时候,很多中小企业既缺乏雄厚资金的支持,缺乏行业精英的加盟,也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来分散成本,因此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成本上的优势和独特的故事和创意来争夺市场和受众。2008年6月,北京盛世华锐电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在《密室》、《密室2》、《气喘吁吁》等电影作品中,“盛世华锐”投资运用其六字方针:故事、特色、档期来选择剧本和确定投资规模,以中小成本的投资获得了中高质量,达到了中高票房收入,成为成本领先战略的最佳诠释者。其中《密室》开发了万圣节档期,形成了中国式推理片这样一种电影类型,而《叶问》、《密室》等系列电影的运作模式则打破了中国电影几十年没有续集的历史,取到了很好的商业回报。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差异化战略可以有很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外观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等。完美世界(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运用差异化战略树立了自己公司的市场地位。完美世界(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投拍了三部电影《非常完美》、《钢的琴》、《失恋33天》,但是这三部电影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时期都充当了中国影坛黑马的角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艺术成就与商业成绩双丰收的电影代表作。仔细分析这些电影获得成功的因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其实行的差异化战略。《非常完美》摆脱了观众一贯熟悉的单一线性叙事或者三段式叙事,采用了非常规的段落式叙事,以漫画、手绘画的方式讲述女主人公为了吸引男主人公而采用的爱情招数。同时,女主角章子怡在本片中也一改以往凌厉、凶悍、张扬的表演风格,改走喜剧、搞怪、可爱路线,这种差异化的表演方式新鲜中带着小清新,打破了观众对章子怡的一贯印象,极大地调动起观众对明星的消费欲望,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钢的琴》的视角对准的虽然是国人非常熟悉的下岗工人,但是它把时下非常流行的怀旧、复古、追逐梦想等元素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时又以温暖的色调和生活化的喜剧效果描绘了一幅当代底层中国人的浮世绘,成为2011年中国影坛的最大一匹黑马,横扫各大电影节,是对这部电影实行差异化战略的最佳注解。而《失恋33天》则主打都市白领和大学生群体,台词戳中了观众的泪点、笑点,尤其最后字幕出现时的失恋访谈再次让观众感同身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该片打造了光棍节这个档期和中国“治愈系”爱情电影,以独特的定位和档期意识成为小成本电影中的代表作品。

(三)目标集中战略

目标集中战略是指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链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虽然低成本与产品差异化都是要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目标聚集战略的整体却是围绕着很好地为某一特定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制定的每一项职能性方针都要考虑这一目标。“西河星汇”成立于2006年,其主要负责人为著名导演贾樟柯。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保护导演的创作,使其成为华语新锐导演的聚集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公司在成立后不久就举办了首届青年导演训练营,挑选20位青年导演接受培训。2009年,公司又筹资一亿元扶持青年导演拍戏,命名为“添翼计划”,致力于推动年轻导演的发展。现阶段,“西河星汇”正在利用贾樟柯的国际影响力进行跨国合作,这是公司未来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看到,“西河星汇”的每一个举措都在尽力开拓新的创作思路,为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国际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西河星汇”的独特性不太具有可复制性,但是公司的商业成功及其坚持扶持青年人才的创作战略也可以被中国电影企业学习和借鉴。

三、电影创作战略评估

战略评估是指以战略的实施过程及其结果为对象,通过对影响并反映战略管理质量的各要素的总结和分析,判断战略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管理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战略评估一般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三个层次。无论是电影投拍前的市场、受众评估,还是电影拍摄过程中或者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亦或是电影上映后的成功经验总结,中国电影创作战略评估的不同环节都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起到战略评估应有的作用。

(一)国家层面

中国目前对电影产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十分少,电影评论、电影咨询、电影评奖等电影产业服务和引导机构的专业化和系统化水平也有待大幅度提升。而美国从1927年起,政府就免费对电影产业提供全世界的电影咨询,对电影题材等方面提供建议,这是需要中国政府好好借鉴的。同时,“金鸡奖”、“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长春国际电影节等活动的指导性不高,很多获奖影片或者影人只是在国内的电影圈子或者军队、作协、文联等特定的圈子内有一些影响,对于市场和大众并没有太大影响力,多数电影人还是靠在国外获奖出名,《萧红》的获奖就是典型的案例。如何利用这些活动的平台为电影人和观众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如何打造活动的影响力,使之成为民众的关注焦点?如何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之成为中国电影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些都是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企业层面

对于电影企业来说,与相关专业公司展开合作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了解观众,如映前的市场调研、映后的市场反馈以及电影广告效果评估,这样有助于电影企业及时调整战略。电影市场调研不只是关心观众对电影的兴趣水平,还要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如何在不同的观众群里传达不同的信息。社交平台是市场调研的关键,平台上复杂的信息涵盖了观众在映前映后对电影的反应。映前调研虽然不完全是票房预估,但是现在业内很多人都把它当做票房预估工具来使用。其实,映前调研还可以利用预期效果和真实效果的比较反映出电影营销战略的有效性。所以,在目前的中国,电影企业应该与豆瓣网、时光网等专业影评网站以及人人网、微信等社交网站建立起深度的战略合作,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推广电影,和观众实时互动,让观众参与到影片的制作中,让他们在体验中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中来,从而让电影消费成为一个社会事件。《失恋33天》、《将爱情进行到底》等电影的尝试都是经典的个案。

(三)专家层面

在新世纪商业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电影评论越来越流于宣传,或者溜须拍马,或者大放厥词,两级分化明显。专家学者的评论都在自说自话,而报刊杂志网站上的评论也多是企业雇佣的,这种极度失范的评论让观众无所适从,很多时候只能被过度的营销手法忽悠进影院。所以目前中国专业评论处在几乎集体失语的状态。

(四)战略评估模型的建构

学者高红岩在《中国电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建构了电影项目成功的三个维度和每个维度的度量指标。而在2011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推行了新节目评估体系,提出了引导力、影响力、传播力和专业性四维度评价模型。2012年原国家广电总局颁布76号文,在央视评价模型上,增加了电视对新媒体发展融合能力方面的评判。基于高红岩的评估体系和广电系统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我们可以建构中国电影战略的评估模型。在这个评估体系中,我们把观众评估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所有电影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吸引观众,从而才能达到引导主流价值观、创造商业价值、树立品牌效应、创造新市场、创造新电影类型并最终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