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

第1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网络家长学校;网络学习;家庭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得以普及。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学习者自学的平台,是有效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学习者主体性的探索、研究、协作来解决问题。[1]网络家长学校也在网络教学这一全新的热潮中发展起来。

1 中学生网络家长学校的概述

1.1 网络家长学校的定义

网络家长学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学生、家长、学校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网络家长学校网站可以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而中学生网络家长学校则是为广大中学生家长这一特定对象而设的网络家长学校,根本目的是为中学生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方便使用,以下内容将网络家长学校简称为“家校网”。

1.2 “家校网”的研究与开发的特点

在我国,“家校网”是21世纪的新兴产物,其研究与开发的过程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家校网”充分发挥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先进性,以便更好地为家庭教育事业服务。其次,“家校网”的研究与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创新工程,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更要以创新精神来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创新成果。运用整合的观念,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家长学校的办学形式有机地整合,找到一条整合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家长学校办学研究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一个广泛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素质教育更要求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不同的成长背景因材施教,要求家长和教师能及时沟通并修正孩子的教育。[2]

1.3 “家校网”面向的对象学习的特点

“家校网”面向的对象即中学生家长,他们都是成熟的成年人,拥有较高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故此其学习的特点与我们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征有很多的不同。

从学习目的方面来看,他们目的在于寻求教育方案解决教育问题,追求作为父母的自身家教能力的发展,学习自我导向性强,不依靠他人或机构给予方向,其参与和学习都是出于自愿的。

从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要求方面来讲,此类学习者均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负担,故此学习的时间较少也较分散,同时由于知识水平和家教能力的千差万别,其学习需求层次呈现多样化。一旦进行的学习是自己需要的,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3]

2 建设中学生网络家长学校的意义

2.1 学生家长需要自我充实,做合格的父母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以及及时性等特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4]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人一生有一半的时间是与自己的家人发生必然联系的。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家里人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就更大了。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成长中的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需要正确的认识、科学的指导、有效地方法,这样我们父母才能从自然的父母变成合格的的父母。[5]

2.2 网络家长学校提供便利的家长“课堂”,让家长朋友们快速充电,与孩子一起成长

把家长学习教育子女的课堂由现实移至网上,家长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学习,并且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浏览,方便快捷。网络家长学校的建立可解决前面叙述的问题和不便。

系统地建立起一个网络家长学校,网罗各种家庭教育的知识,是十分有利于父母们学习家教知识的。让家长们快速充实自己,以达到与孩子一起成长、培养出健康向上的青少年。

2.3 网络家长学校密切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中学生网络家长学校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架设了一条便利的桥梁,会减轻校方许多学生工作的压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家长们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所处的位置和状况以及最新的教育信息,及时给予教育引导。使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在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环境中进行,会使教育更加畅通、有效。

3 当前“家校网”存在的问题

3.1 家教学习资源不足且更新不及时

网络家长学校的一大特色既是家长们可以自主学习,充实家教知识,故此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可是有些不完善的网络家长学校并没有有效地提供多方面的学习资源,或是教学资源长期不更新,使得网络资源不能及时传播最有效及最新的家教知识,网站形同虚设,学生家长的参与度较低。

3.2 导航不够清晰,或区分度过高,以至让人模棱两可

很多网络家长学校,在一些家教知识导航上边大做文章,有的区分度极高,本来可以放在同一板块的内容,却把它们区分成几个板块,这样就导致密集的导航,当学生家长想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得反复地在这些板块里进进出出,浪费了时间。

3.3 缺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跟踪记录

纵观网上的网络家长学校,给学生家长提供了不少知识和家教策略,但是目前,尚无其跟踪学习者学习过程或学习之后的情况的记录,这无疑是种资源的浪费。

3.4 与孩子所在学校的互动较少

现今国内的很多”家校网”主要是以市为单位,由其教育局与妇联联合筹建的,而却很少有学校方面的参与,或者提供在校学生的资料(学习成绩、在校学习的现状)给予学生家长。

4 完善“家校网”的思路和对策

4.1 加强家长的家教观念

家长要改变观念,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机构,而父母才是教育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大的教师。[6]家长们需要有自我提高素质的观念,增加家教知识的欲望。在这一点上,密切孩子所在学校与”家校网”的联系可达到一定的作用。

4.2 在版面设计方面注重构图设计,并使导航划分清晰

一个版面清新、简洁的网站总会更吸引人,相反,则会产生压力,影响浏览的心情。版块归类分明,注重方便用户浏览。

4.3 找准位置,注重数据的筛选

网络家长学校的资源和文献应是中肯的、切实有效的,而不是任何相关的信息或数据都往上边塞,成为垃圾信息并且占用空间,更应该注重材料和案例的质量而不是徒增数量,在数据充分甚至少许的前提下,都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会使网站办得更好。

4.4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家校网”重点内容应是引导学生家长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家长,重中之重是家教知识的传递。另外,“家校网”适当增加互动的内容,提高家长浏览的兴趣和动力。一些家教观点和看法,如果比较难以理解则可以以互动小游戏或模拟家庭游戏的小活动来加以诠释。

参考文献:

[1]武法提译.国外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50

[2]温州市龙岗一中.网络环境下家长学校办学的实践与研究.

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0[EB/OL].2005-4-2

[3]何克抗、林均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0-75

[4]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30

第2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发展;健康成长;合作型小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164-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作家巴金也指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对初中孩子来说,良好的习惯比一时的学习成绩更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比一时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班级合作型小组的本质是竞争和合作。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新的时代呼唤我们的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班级合作型小组建设的意义重大: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它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有利于实行分层教学和管理,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它可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利于班主任的管理和班级建设;它可以在教育、教学、文体活动、劳动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班级合作型小组建设成功的前提是:“立体”式培养学生好习惯,为合作型小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有以下七个方面:

1、规章制度规范好习惯

通过《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国家制度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贯彻来规范学生的好习惯。我校有《宜宾市二中学生学习规范》、《宜宾市二中学生生活规范》、《宜宾市二中学生集会规范》、《宜宾市二中学生礼仪规范》、《宜宾市二中学生体育锻炼规范》等,用规范、守规范的文明之风为班级合作型小组建设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2、环境氛围熏陶好习惯

环境育人,学校应该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好习惯,宜宾市二中“求真文化”环境的打造熏陶着二中学生“漫漫求索,永逐真知”。独具特色的班级环境布置也对学生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3、故事案例启迪好习惯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班会课的育人功能,选取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和案例讲给学生听,用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故事和案例启迪学生养成好习惯,为班级合作型小组建设的成功奠定基础。

4、精彩活动陶冶好习惯

班级合作型小组建设的成功离不开精彩活动,在班级活动中各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和竞争,增强团队意识和团队凝聚力。

5、争优创先促进好习惯

通过评定三好优干;守规范标兵;学习之星;诚信之星;劳动之星;体育之星;礼仪之星;才艺之星;管理之星等争优创先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好习惯,为班级合作型小组的成功建设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干部队伍。

6、鼓励寄语激发好习惯

好的教育由鼓励开始,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应该用鼓励的寄语唤起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好习惯。我经常利用每周寄语鼓励学生,常用的有: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在别人停滞不前时,我继续拼搏;

通过美好寄语激发学生好习惯,让班级每位学生都乐于进取、学习、参与,班级合作型小组的成功建设水到渠成。

7、家校共育强化好习惯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好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家庭中得以强化,家校共育决不能是一句空话。因此班主任必须利用好家校联系本和家长座谈会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和联系,并进行家长家庭教育培训,教给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学校教育的成功,为班级合作型小组的成功建设打好基础。

班级合作型小组建设成功的关键有:

一、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组名、组牌、组训

班级合作型小组的组名不能任由学生胡乱取,有些学校班级小组取名为“霸气侧漏组”、“ 东方不败组”、“ 我型我酷组”等让人哭笑不得的组名,缺乏青少年应有的健康向上的追求。不如“求真组”、“逐梦组”、“卓越组”、“不凡组”等积极健康向上的组名。组训也应该积极向上,如:“为了真理,贡献力量。”、“没有最好,只要更好。”、“追逐梦想,永不止步!”等等。

二、充分运用学生操行评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合作型小组的活动

班级合作型小组的建设能否成功关键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如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合作型小组的活动是一大难题。家长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的操行评定,因此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参与小组各种活动的情况用操行分来考核,每项活动均与操行分挂钩,期末进行总评,核定学生操行等级。这样,学生往往乐于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相互比较操行分的高低,合作型小组的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第3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中学生的诚信意识决定着明天的社会信用。在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有重大的责任,三者必须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诚信教育效果。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估价、辩证分析和评价学生的诚信道德

在中学生中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教育,绝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活动的蔓延,一些家长在日常行为中不讲信誉的行为,都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在诚信过程中受到欺骗,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欺骗转嫁给其他同学;有的同学内心想说真话,但是又不愿在老师面前说真话,怕说了真话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对不关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既不得罪老师,也不愿得罪同学,做“老好人”……

二、教师要以诚信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的魅力是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试想,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不信任他,他也就难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好学生。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诚实守信的表率。只有这样,才会不失信于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榜样的力量。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教师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可以培养出诚实守信的学生的。

三、实施诚信教育,须净化校园环境

第一,学校应该形成一种人人讲诚信、处处有诚信的氛围。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信。在日常学习中,针对同学中出现的脱离诚信的现象,教师应该发现苗头,及时加强引导与教育。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他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也是在学校的大氛围中实现的。学校要营造诚信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处处感受到“诚信”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益处,使之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远离虚伪和欺诈的环境。这是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

第二,学校要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要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和体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之在实践中丰富对诚信的体验,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到诚信道德对其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和主动地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体验互动中学会诚信做人,恪守诺言。比如开展无人售报活动,即在校园一角设置无人售报箱,给出报刊单价和投币箱,由学生自己投币取报,并组织学生轮流管理负责清点报纸和钱币,并把每天的情况作记录,写下自己的感想。小小售报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记录情况、发表感想等形式,使学生真实的体验了校园的诚信状况,并作出反思,较好地达到了诚信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校园舆论氛围。学校在实施诚信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橱窗、宣传板报、校园广播、电视和校报,宣传诚信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化“诚信光荣,不守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真正形成“诚信者受赞扬,不守信受贬斥”的校园氛围。尤其对校园发生的不诚信的事情,要看准苗头,认真对待,及时进行舆论谴责。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密切结合

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诚信教育的启蒙学校。现在诸多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在诚信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或者理论的灌输,更多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政府职能部门在诚信道德的宣传教育中,要有号召,更要有行动。诸多报刊、电视对不诚信的案例宣传,在广而告知市民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作用。社会的倡导、号召和公务人员的以身作则都会在无形中对学校诚信教育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第4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家庭教育;误区;警惕;家长职责;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里度过,孩子的身心素质是在家庭的教育培养下发生发展的,而且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跨入中学大门的是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敏感好奇、富于想象、憧憬未来;思想多变、感情易冲动、行为难控制。而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从幼稚到成熟一个转折点,也是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重要时期,所以中学生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下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的浅见。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溺爱=爱

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小太阳”,一家人全围着他转,衣食无忧,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谈不上帮助父母做家务了。孩子年幼,对很多事情无法准确辨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注意引导。衣,无须名牌、过分时尚,每个季节有两三套得体就行;食,无须肯德基、麦当劳,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均衡即可。(切勿把钱给孩子了事,因为孩子在外吃饭,有的不注意营养,吃一些垃圾食品,有的结帮喝酒打架,有的干脆不吃饭,用餐费缴电话费或者上网。长期如此,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人担忧。)住,无须豪华,具备学习条件就行。(孩子在家时,家庭环境要相对安静、温馨。)行,无须接送(特殊情况除外),但须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路上玩耍,按时上学,按时回家。

误区二:学习辅导+活动辅导=家庭教育

一些家长,只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一回到家,饭前饭后谈的全是学习。孩子做作业,家长坐旁边辅导;孩子预习新课,家长拿工具书帮忙查;孩子做手工制作,家长忙介绍经验,动手帮忙甚至代替孩子制作。生活中,不要过多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孩子的一些活动指指点点,禁锢孩子的思维。而要给他们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翅膀,过后,家长再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指点和疏导,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进而培养其自强、自主、自信的精神面貌。

误区三:全才教育=素质教育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挖空心思让孩子学这学那,恨不得将孩子塑造成具备各种才能的全才,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虽然中学生正处在多学年龄,接收新事物快,但物极必反,什么也学不好,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家长因材施教的关键是找到孩子的“突破点”(即兴趣、特长),沿着“突破点”的纵、横方向,满怀热忱的用心去塑造、开发,向着既定的目标进发,孩子的一生必将有所作为。

误区四:分脸教育效果好

一些家长教育孩子采取“分脸法”,当孩子不听话时,一方扮“黑脸”训斥、惩罚、打骂,另一方则扮“白脸”打圆场、哄孩子按大人要求行事。家教分脸是一种错误,因为(1)“黑脸”的教育不利于孩子良好品性的培养,易形成执拗、孤僻、暴躁等不良性格;(2)“黑脸”与孩子不容易培养感情,易使孩子产生感情隔阂甚至对立情绪;(3)“分脸”不利于孩子认识其缺点和错误。若父亲批评、责罚,母亲袒护或态度暧昧,孩子会产生错觉:我不一定错,只是爸爸看我不顺眼,总是跟我过不去。这样,孩子很难省过纠非。

误区五:金钱刺激=激励

一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学习、干家务,经常说:“你考到班级第X名,我奖你y元人民币”或“把地拖干净,我给你x元”,让孩子为钱而学习,为钱做家务,在其幼小的心里埋下“钱是万能的”的种子,酿成苦酒,其家长是无法承受的。

误区六:身体健康=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只有这两方面都达到健康的要求,孩子才是真的健康。家长往往只注重了孩子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多和孩子聊天、谈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警惕中学生的六大行为

1.消费。父母对孩子的经济来源及去向一定要心中有数,如果其消费高于来源总数,花钱不心疼,父母不可掉以轻心,警惕孩子是否与外界不良青少年交往。

2.交友。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朋友,准确掌握他们中有多少“小蜜蜂”,有多少“寄生虫”,有多少异性朋友,其个性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一旦发现对孩子成长不利的朋友,要及时引导,坚持正面教育,用优秀的案例告诉孩子交友的重要性及原则,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撒谎。父母要察言观色,一旦发现孩子撒谎,切勿暴躁训斥,而要及时了解孩子说谎的目的和动机,及时引导、帮助孩子认识撒谎的危害,认识拥有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并及时改掉爱撒谎这个缺点。

4.晚上独自出门。现在家庭孩子少,父母对孩子的安全都格外重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平时养成出门前打招呼、按时回家的习惯晚上都不许独自出门。一旦发现孩子晚上独自出门,父母要警惕孩子早恋,及时了解孩子的去向,引导孩子尽早走出早恋误区。

5.不爱运动。个别中学生特别好静,不爱运动,父母要引导孩子多运动,并尽可能和孩子一起运动,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告诉孩子:运动能增强红血球的携氧能力,积极运动,增强体质,开发智力,陶冶情操。

6.不喜欢竞争。部分中学生因害怕失败,对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竞赛漠不关心,从不参与。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与竞争,对他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要表扬。因为,不参与竞争,孩子就失去了经受挫折、从困境中走向成功的磨练机会,孩子很难形成坚强的品质。在艰难和挫折面前,让他们自己面对,战胜自我。这一点,对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三.父母要尽到的六大职责

1.教孩子“做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优秀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基本上是在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形成的。父母人品、学识、素养等都将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气氛和家庭环境,适时的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便能引导他(她)迈好人生的每一步,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

2.教孩子“求知”。,中学生爱问一连串的“为什么”,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不能用“不知道”或“去问x x去”、“没看我忙着吗”等回答方式给挡回去,而要很有兴趣地引导孩子思考或指导孩子查资料探讨找到正确答案,帮助孩子形成爱思考、好学的习惯,进而让孩子体味到知识的重要性。

3.教孩子“改错”。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分析“错因”和“错误的危害”,引导孩子认识错误;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勇敢面对错误;最后,引导孩子认真改正错误。改正之后,及时表扬使孩子的行为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

4.教孩子“自立”。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一洗养尊处优的习气,磨砺顽强的意志,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激发孩子从困境中走向成功,不断战胜自我。

5.教孩子“娱乐”。现在孩子的娱乐时间几乎被“看电视”和“上网”占有,家长不能让孩子长期沉溺于“电视”和“网络”,要鼓励孩子和朋友们在户外玩耍聊天,多和孩子谈心、一起运动、玩益智游戏,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

第5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一、扎实德育展示实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们通过行政会、班主任及教研组长会和例会这“三会”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并在会上交流教育学生的经验,使教师牢固树立“三个面向”、“以德育人”的思想,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在每周四的教职工例会上,坚持组织学习时事,学习有关文件,使先进的、典型的案例成为广大教师实施德育的参照,为教师坚持依法执教、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科渗透,提高效果坚持以周一晨会、政治课、班会为德育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并在各科计划和教案中要求具体体现德育内容。

3、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通过开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应语忌语、应行忌行》变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扎实每周一升旗仪式和早会、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一日常规要求》、《在校十不准》、《文明礼仪常规》等守则、规范,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使守则、规范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我们紧紧围绕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赋予德育工作以新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分别为各年级制订了《德育系列化方案》,并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相关节日开展各有关主题系列活动。如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学校里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四月份,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九月底,举办“迎国庆歌咏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十一月底,举办第四届手工制作展览,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十二月份,举行拔河比赛和迎元旦越野长跑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和拼搏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读好书(《热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共和国五十年》、《中国读本》等)、看优秀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刘胡兰》、《飘起的红领巾》、《背起爸爸上学》、《挥师三江》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写好读后感和观后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结合德

育系列化方案的实施,我们开展了“做合格中学生”、“理想与人生”、“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净化了学生的思想,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为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在学生中开展了“做文明中学生”、“我爱城关中学”演讲赛,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神圣的事业”演讲及师德建设大讨论,促进了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增强了教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配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学生文明执勤、多次组织学生上街清扫街道,清理非法张贴物。为激励学生的意志,我校开展了“制作座右铭”活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贴出了自己的座右铭(包括三部分:崇拜的人,追赶的目标,信奉的格言),每个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伟人的语言时刻激励自己上进,学校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4、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开展“家长教育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传授各种丰富的知识并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教育;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聘请中国家庭教育协会会员、中国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马耀昌主讲,引起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及对日常家教行为的反思,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法制教育常抓不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我校始终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家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家的脑子里装上法律这根弦,遇事知道用法律作为准绳来衡量。

第6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人权教育

“西洋在16世纪发现了人,18世纪发现了妇女,19世纪发现了儿童”。[1]儿童权利不是自然生成,而是历史性生成的概念。早期,儿童被看做是父母财产的延伸,封建社会三纲五常,子以父为纲,就是典型的例证。继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之后,儿童的权利开始吸引部分学者的眼球,出现了《爱弥儿》、《母育教育》等著作,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进一步明确儿童的权益。但这一时期的儿童权利都是以“义务”为前提,即儿童天生发育不完全,致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基于社会正义原则,父母对儿童有照顾的义务。直到19世纪,儿童才被真正的看做独立的个体,儿童权利是儿童生而固有的、不可剥夺的内生性权利。[1]

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权思想总是强调以义务为前提,在论及权利与义务时,人们总是会详细讲述义务,对权利而一笔带过,这样的思维也体现在中学教育中。很多时候,教学过于注重义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儿童心理学认为,学龄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以学校教育为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中学生年龄阶段一般在12-15岁,是抽象思维发展与培育的关键期,此时权利教育的输入将对孩子今后的思维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学生人权教育中呈现的问题

虽然人权早已经入宪,我国教育法也对儿童的权利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中学生人权教育仍然呈现出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专业的人权教育课程和教师。虽然《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儿童权利公约》第28条、我国宪法第46条都对儿童的权利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可是,教学环境中,除了一门《思想道德课程》,专业性的人权课程讲述几乎是微乎其微。不仅如此,思想道德课堂大多停留在空洞的内容讲述上,不仅老师觉得上课乏力,学生也觉得课程空洞无味。而真正的儿童人权教育拥有大量的实质性内容和丰富的案例,但是许多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课程的讲授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上,课堂积极性不高,老师也无法生动地向学生们展现人权内容。

2、中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应试能力,而忽视了权利教育。升学率、成绩排名不仅是家长考核学校和孩子的要求,也是学校考核教师的指标,更是衡量学生优异的标尺。教学活动的展开更多的是为了功利性的升学和排名,而忽视了对孩子权利的保护。通过对一些家长、家教、培训机构在职人员以及中学老师访谈得知,学生课外辅导也主要是以应试教育成绩为主。学生有选择这个家教或者那个家教的自由,却没有选择不上辅导班的自由。应试教育潜在地影响了人权教育的发挥。

3、中学生人权教育缺乏家庭、学校、社会整体的互动。中学生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通常向孩子们呈现的是一种应然的人权状态,可是家庭和社会会潜在地给孩子灌输功利性的思维,不仅会造成中学生思维意识之间的冲突,也会对他们的发展形成一定限制,而中学期间是思维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的矛盾,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不仅如此,部分失学儿童和在偏远山区的中学生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还挣扎在生存权的基线上,要对这部分学生群体进行人权教育,则难度更大。

二、中学生人权教育问题的建议

人权虽然已入宪,但是落实到具体实处仍然还有巨大的差距。中学生人权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呈现的问题比较突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人权教育政策,提供财政支持。我国人权研究起步较晚,中学教育中的人权研究更是甚少,目前有关规范我国人权教育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和考核机制,致使人权教育成为了一个虚幻的概念。有关的教育部门和单位应进一步明确人权教育的政策,使之明确化、具体化。各级政府应该建立专项的项目资金,调动学者们对该领域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术界以及社会对中学生人权教育问题的关注。

2、提升教学质量。一方面加强教师人权教育培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在于传授学生们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如何思维,理性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改善人权教育的教学方法。人权教育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的双重属性,他既属于政治哲学的范畴,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才能够理解,教学的方法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它也是具体的,生活中有大量实证的案例可以供教师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扮演不同的角色,加强对人权的理解。

3、家庭、学校、社会积极互动。中学生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教育是个密不可分的体系。中学生人权教育需要三方的积极互动,以积极的、正能量的方式引导中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关键影响,而班主任有很多机会与家长、学生接触,能深入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家长、学生对班主任也给予更多信任,所以班主任是最合适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如何有效指导家庭教育是值得深入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校理应指导家庭,因为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教师懂得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清楚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发展规律,所以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初中班主任的身上,因为班主任是家长、学生共同信赖的人,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从指导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的个性化、不可复制化异常强烈,而每一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家庭也不同、父母或监护人也不同,这一系列的个性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并发生作用[1]。较家庭以外的组织或机构指导家庭教育的情况而言,初中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是不同的,班主任不仅连通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还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非家庭成员,是距离家长最近的学校教育者,是每一个家庭培养学生的合作伙伴。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将家庭视作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等给予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促使家庭能与学校形成学生教育合力,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是初中班主任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初中班主任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

(一)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否有成效,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是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走向由家庭教育观念来决定,如果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有误,教育就会适得其反[2]。因此,初中班主任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尽早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亲子观、人才观,为家庭教育提供行动指南。

例如,部分家长一味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子女的所有要求,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变得娇惯、溺爱;对于子女的成长,家长要么选择不闻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要么异常苛刻,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达到最高水平,许进不许退。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密切相关,班主任应花大力气转变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当然,初中班主任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做法应恰当,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班主任可注重与他们探讨教育理论,消除他们在家庭教育理解上的失误;如果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班主任则要善于运用具体的、生动的家庭教育案例对他们进行指导,让家长潜移默化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另外,初中班主任还可借助家长会这一平台举办一个家庭教育超市,让家长自主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真正做到为家长服务、为指导家庭教育服务,从而促使家庭教育能成为班主任强大的教育辅助力量。

(二)促进自身与家长间的合作

初中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成功与否并不能简单地通过使用方法的多寡来判定,而取决于班主任是否认真、长期、巧妙地利用指导方法达到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教育并非学校也并非班主任单方面的责任,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只有班主任与家长加强合作,共同在学生教育中发挥出建设性作用,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质量[3]。

例如,班主任可选择建立班级管理小组的方法,搭建一个沟通平台,由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班级管理小组,从而利用家长优势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该小组成员包括多名家长代表、多名学生代表和班主任,它具有多方面职能,包括决策重大班级问题、为活动出谋划策以及协调任课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由于班主任、学生、家长的地位不同,所以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有差异,而通过沟通平台就能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班主任也可选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的方法,通过家庭教育档案的建立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促使家庭教育指导有的放矢。家庭教育档案的资料来源于家访,这就要求初中班主任要做到家访经常化、普遍化,且家访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家访时机要恰当,学生也应在场,要将表扬作为家访的主体内容,避免将家访变成向家长告状。班主任还可建立班级家长群,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议,利用网上图文并茂的资源,让家长们意识到他们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有所作为,从而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工作。同时也可以及时收到家长们的反馈,或具体问题的求助,可以很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不管初中班主任选择哪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指导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每一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班主任要尽量选择成本低廉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三)加强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初中班主任只有做家庭教育指导的有心人,主动探索家庭教育指导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指导方式,解决家庭变化带来的新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问题,才能避免学生受到家庭的困扰,同时获得社会生存能力[4]。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初中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时必须要侧重结合社会大课堂,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能继续延伸、升华,帮助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持续增强应变能力、分析能力。

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初中班主任可指导家长们到郊外的菜地劳动,跟学生一起学习播种、施肥、捉虫、除草等,让学生能走出校园、走出家园,凭借劳动实践去了解劳动的真实意义,并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及自觉参加劳动的兴趣与热情。这些是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看不到学不到的,而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班主任就能逐渐实现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参与学生教育的目的,从而有效促进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分化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水平的提升,让教育以学校为主,并与家庭、社会一起作用、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初中学生的社会化,适应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等目标。因此,初中班主任只有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指导与社会教育,才能适应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等对教育和人才提出的要求,让初中学生充分发展智慧潜能,从而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结语

初中班主任是连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有效指导家庭教育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更是班主任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工作实践中,初中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性,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指导家庭教育,从而凭借创造性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指导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促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少广.班主任应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策略[J].学周刊,2014(14):15.

[2]贵霞.班主任如何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14(01):40.

第8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法制课程 家庭影响 互动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一切为了孩子,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氛围,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所重视的,更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一方面产生了高分低能而又没有理想的群体;另一方面人为的产生了大量的“双差生”。他们在学校的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我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了法制讲座,把法制教育纳入了学校教学计划,效果还不错。作为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有关司法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常见的多发性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编写案例分析教材,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案例的选取要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使未成年人增强法制观念,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

没有父亲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你。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目前我国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父母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当众多的社会角色发生冲突时,特别是家庭成员受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上两个极端,甚至有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其实不论社会分工如何细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父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是第一责任人,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转贴于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急需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对于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思想以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计划的内容告知学生的家长,使未成年人的父母根据学校计划,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同时作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联系,定期的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通过家庭信息反馈,与学校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制订相应的对策。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可以正确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变化,对那些品行不正、性格怪异孤僻、行为异常的学生采取具体的监控、矫正措施。只有通过学校与家庭结合、支持、依靠、互补互进,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三、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

第9篇:中学生家庭教育案例范文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因此,学校构筑的“绿色防疫体系”,应是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为外延,以普法教育为主线,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元素,从思想道德深处激活其抵御违法犯罪的“抗体”。笔者在普法教育实践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尝试与探索。

一、将普法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

2013年8月,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出台的意见指出,要落实法制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到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之中。因此,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普法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要提到与文化课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在实施普法教育时,要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到位,即教学计划要对普法教育作出专门的规划,要有专门的普法教材,要聘请从事普法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授课,要安排专门的普法教育课。为确保课程的实施,学校要做好“三创新”,即“创新教材”,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编写普法教育教材,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以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创新教法”,摒弃死记硬背的死板教法,探索联系生活实际、触动学生心灵的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新教法,充分发掘国家课程中的普法教育元素并将其校本化,在学科教学中灵活渗透普法教育。“创新评价”,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的“学法”“守法”“护法”情况进行考核,让学生既熟知法律法规并自觉践行,又能宣传教育他人,敢于与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将普法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思想堕落、道德败坏往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前奏。据调查,青少年在进行犯罪时,对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道德认识往往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相反,因此,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深入和强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法制教育中,让道德的自律作用与法律的他律作用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才能在提高学生法制观念的同时提高道德水平,实现普法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第一位理念,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不得弱化或遗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将学生平时的德行表现纳入到法制教育课堂中,让学生对照法律条文自行剖析身边的道德失范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让学生明白这些行为与违法犯罪仅仅是作用范围、危害程度的差别而已,但它已是违法犯罪的“雏型”,预防违法犯罪应从遵守道德规范做起。

第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与法律体验。例如开展“感恩父母,唤醒责任――亲子感恩互动”活动,唤起学生对父母关爱自己种种情形的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心,增强责任感,报答父母恩;组织学生观看“少年法庭”的开庭现场,获得违法犯罪的感性认识和违法犯罪后果的真切体验。

第四,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抓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节粮、节水、节电的“三节”教育,并突出诚信教育的重点。这为学校的道德教育注入了时代的元素,学校应抓住重点,创新方法,帮助广大青少年打下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

三、将普法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五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开展普法教育应重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在课程实施层面,普法教育课与心理健康课要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普法教育课要善于从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中深入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剖析违法犯罪的心理成因。心理健康课则应因势利导,融入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种种不健康心理与违法犯罪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相互渗透使普法教育不再是“水过地皮湿”,而是“润物细无声”。

在心理咨询与保健层面,学校要建立健全青春期心理健康咨询系统。一方面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性格和青春期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个体指导,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扰,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渠道宣泄心理压力,防止因情绪障碍而做出极端行为,另一方面,利用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心理障碍并进行早期干预,特别是对有“抑郁、考试焦虑、厌学、狂躁、网络依赖”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疏导,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将普法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不是偶然的,往往是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矫正,且不断发展恶化的结果。因此,开展普法教育不能仅限于普及法律知识,而应从“源头”入手,拓宽视野,放眼长远,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防微杜渐,治根治本。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教师一方面要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与法律法规的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认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思想深处达成对“不遵守守则规范的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就向违法犯罪迈出了危险的一步”的认同感,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以严格的教育与监管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由守规守纪过渡到守法践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重点关注并全力矫正已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特别是随意旷课、夜不归宿的学生,易冲动、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学生,还有经常出入游戏厅、网吧的学生。学校要建立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档案,安排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与家长联合帮教,用各种不良习惯诱发的违法犯罪案例警示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表彰激励,帮助他们改掉陋习。

五、将普法教育与优化家庭教育相结合

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在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和社会上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背后,往往存在着“问题家庭”和“问题家教”。离异家庭、享乐型家庭、暴力型家庭、道德失范型家庭、一言堂型家庭以及溺爱式家教、放任式家教、棍棒式家教、急功近利式家教,往往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因为家庭教育是先入为主的启蒙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普法教育一定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个关键阵地。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开通家教咨询热线,普及家长的法律知识,优化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为孩子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减少家庭教育方面的偏差和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