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

第1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 课程优化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开设历史悠久,两门课程始终作为全国各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机械学科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宽口径化、21 世纪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再次审视两门课程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认为依旧存在问题需要探究与改革。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有交叉与重复现象。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变化不大,课程内容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衔接,存在内容交叉和重复的问题。

(二)缺少系统性。两门课程缺少对机械系统的介绍,学生学完了两门课程,仍对机械没有整体的认识,对机械的设计过程缺少了解,两门课程的总体效能未能充分显现。

(三)实践环节不足。两门课程的实践环节难以适应对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缺少主动性实践的环境。

二、理论教学体系的整合与优化

机械产品的设计一般要经过产品的规划、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等环节,通过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掌握一般机械产品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应对机械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应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过程。为此笔者尝试突破“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课程的界线,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了重组、融合及整体优化,合并为“机械设计课程。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及课程设计等环节,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机械产品具有整体的概念和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机械系统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一般机械方案设计和分析的能力;掌握常用机构及其传动的运动学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通用零部件设计计算和选用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一般通用机械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查阅和运用机械设计相关标准、手册及网络息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理论教学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取舍课堂教学内容,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经过多年的仔细斟酌、反复探究,提出精、宽、新的授课原则:精——精选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详解与指点,避免烦琐公式的推导和易于自学的内容占用过多的学时;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工程应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新——注重机械学科发展、将机械学科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机械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教学、机械实例分析与设计(大作业)、典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三个模块均以加强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及工程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培养目标。

(一)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现代实技术相结合,加强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如增开了典型机器与机构分析、机构系统创意组合、机械系统创意组合等综合性实验,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机械实例分析与设计。本课程传统的课外作业内容虽然对一些基本概念、定义的理解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章相对独立、就题论题、解题方法千人一面等问题,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抄袭现象严重。为了解决此问题,将“书本习题”大大减少,增加数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实例分析大作业。

(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设计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原来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是分开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是以机构的分析为主,机械设计是以零件的强度分析和绘制图纸为主,教师不仅限定了设计题目和方案,还给学生提供了非常齐全的参考资料,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发挥。将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进行了优化整合,从题目的选择到实施过程,更加符合现代机械的设计思路,即把过去仅进行机构和零部件的尺度综合、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改变为进行机械系统的综合设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挥,提高了设计的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形象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两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和增加,但教学学时相对减少,学时与内容成了突出矛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成就事业的沃土。学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一是要打破传统的“一本书”,大力提倡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教科书之外相关领域的知识,更要让学生了解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二是打破“一言堂”,给学生适当的“自由”,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三是教师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得“完美无缺”,要给学生的自学留有余地和空间。

(三)倡导主动实践。被动实践是指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都是由老师制定的, 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框架中, 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明刚.机械设计(第八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TH122.2006.5.

第2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系;实验体系划分法;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21-02

一、引言

中南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主要负责全校工科类本科生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实验教学中心于2002年进入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行列。面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对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完善,已期望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二、指导思想

高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满足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相对而言,机械类专业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对创建实验教学体系不断进行探索,以满足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中,改革思路清晰,教育理念先进,指导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三、遵循的原则

创建机械实验教学体系所遵循的有关原则和规律:

1.根据机械认识规律研究教学规律。根据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遵循从机械认识到机械设计再到机械研究创新的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有区别、有综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质。在实验教学中,坚持使学生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特殊认识到辐射状多样性认识,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理论后实践,或边理论边实践,使二者互补,从而使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实验教学中,坚持贯彻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使其能扬长避短,突出强项。

3.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原则。在实验教学中,正确处理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合并重复和类似的内容,减少简单的理论验证性内容,增加体现高新技术发展成果和趋势的内容,增设使学生发挥综合设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容,继承原有实验教学体系中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部分,在保持原有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整合优化,以实现发展和创新。同时瞄准国内和国际上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

4.坚持突出特色。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中,坚持创新和继承相统一,特色与普适相统一。在加大原有实验项目改革和建设力度的同时,注重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特色项目,使实验教学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四、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中心以省示范实验室建设为契机,以改革带动建设,建设促进改革,将过去孤立封闭的实验教学体系转变为可拓展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实施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立可拓展的实验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变革实验教学方法;革新实验教学手段;改革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1.实验课程体系。机械基础课(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创造工程学等)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不能仅仅依附于理论教学,但也更不能与理论教学完全脱节,实验教学必须从理论教学出发,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开拓创新精神为目的。因此,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应是完全孤立的体系,必须是可承前启后的开放体系。据此,按照从机械认识到机械设计再到机械创新的教学规律,参照类比现在通行的“四个层次”(即引导认知、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实验体系划分法,实验教学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五个层次”实验体系划分法,即增加了创新实验层次,由浅入深构筑了可拓展的实验课程体系:引导认知、基础训练、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践,将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创造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满足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①引导认知:主要包括对机械的发展过程与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了解,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的认知。②基础训练(基础实验的向下延伸):主要包含制图测绘、CAD绘图、机构简图测绘、齿轮范成原理加工等。③基础实验:包含机械的运转及速度波动的调节实验、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实验、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性能实验、带传动及其特性实验等。④综合实验(包括一些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减速器结构分析及装拆实验,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及综合性能分析实验,螺纹传动综合性能分析实验,静态与动态螺栓连接综合实验,平面机构创新设计及运动测试分析实验,平面机构设计及运动仿真分析实验,机构创意组合实验,机械传动设计及多轴搭接实验,机械传动方案综合及性能分析实验。⑤创新实践(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向上拓展):相关基础课程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提出某些创造性的想法,向学校申请相关创新项目并获得资助。

此外,实验教学中心根据自身独创的“五个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并结合相关软件建设,还搭建了六个实验教学平台:引导认知平台、基本训练平台、基础实验平台、综合实验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和开放实践平台,以满足课程体系的需要。

为使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真正成为一个可拓展的体系,根据相关理论课程的特点,在机械基础实验课程设置上实行“三结合”,即:独立设置课程与进度选课相结合、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选做和必做相结合。具体实施办法如下:①独立设置课程与进度选课相结合:根据机械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程总学时达16~20学时,2005年开始试行独立设置课程;根据非机械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总学时只有6~8学时,采取进度选课的方式,按照理论课进度,学生通过实验中心网络自定实验时间并预约。②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所有基础训练项目由任课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预约自主训练。引导认知和创新实践项目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③选做和必做相结合:除去基础训练和创新实践外,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可开出实验项目13项,由必选和自选两部分相结合。其中验证型4项(8学时),占30%,设计型、综合型、创新研究型9项(24学时),占70%。

2.实验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四化”建设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同时兼顾机械专业基础理论和我校学科特色,实验教学中心对相关实验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筛选,删除了一些落后陈旧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项目,同时更新了一批新的实验项目(如滚动轴承组合设计及综合性能分析实验,螺纹传动综合性能分析实验,平面机构创新设计及运动测试分析实验,机械的运转及速度波动的调节实验,机械传动设计及多轴搭接实验,机械传动方案综合及性能分析实验)。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中心编写了《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二本新的实验教材。这些教材反映了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除了将基础训练和基础实验中传统实验项目编入外,还将新的综合实验项目以及反映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项目纳入教材,既体现了我校特色,又迎合了时展的需要。此外,根据实验课程体系的要求,实验教学中心还制订了详细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内容,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我训练的教学模式。实验项目编排深入浅出,符合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创新的潜能。

3.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实验教学中心依托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以及虚实互动实验教学。①在购置新设备时配置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②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率先实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虚实互动实验。③实现教学中心在所有工作日以多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全面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机械学实验室采用预约制,即学生预约登记实验室安排学生做实验。工程制图学实验室则采用“随到随做”的方式,随时接纳学生上机实验。

4.教学效果与考核。教学中心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对实验教学采用与理论教学相似的教学评价体系与监控机制,如制定了主讲教师负责制、辅导答疑与批改作业制度、课程考核方案等。此外,还制定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研究制度等。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其考核内容从实验技能、独立操作、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成绩采用预习、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实验考试的三级计分方法。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完善和改进了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符合时代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兵,柳中海.教学实验室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2]孙连荣.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4-5.

[3]林萍华.培养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1,(2).

第3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 课程改革 教学

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机械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的时候,学生需要学习工程材料、机械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原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机械设计方面的原理。在经过大量知识的学习储备之后,学生可以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机械设计方案,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

在进行机械设计教学的时候,课程通常以机械的零部件为教学对象,课程内容丰富,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减少学生在入门过程中的困难,可以采取自学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的主要内容针对难点知识,例如零件的耗损设计等;自学的主要内容针对的是相对容易的知识点,例如机械零部件的选择原则等。为了保证学生自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进行随机抽查。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机械课程学习的时候,可以加强对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基本设计方法的教学讲解,使学生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知识链。对于一些耗时较长,但作用非常小的知识,可以适当进行删减,保持课堂的平衡。教学过程中,教学应当密切联系实际。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增加创新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教师也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温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增加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在讨论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齿轮转动的设计,在满足前提条件的状况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然后选出优秀的作品,并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相互评价,自我评价。除了以上的方法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可以使用以下教学方法。

1.现代教学法

在进行机械设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教学更形象化、趣味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

2.网络教学法

为了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可以构建网络机械设计平台。在网络机械设计平台中,学生可以使用网上习题、网上答疑等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把最新的机械设计理论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下载学习。

三、加强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发展是学科进步的灵魂,对于机械设计专业来说,创新发展是其发展的原动力。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新能力。

1.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机械设计的课程中包含机械零部件的识别课程、机械性能的实验课程和机械创新课程。通过观察机械零部件,学生能够形成对机械部件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之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通过机械性能的实验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机械原理、机械的运动规律等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机械的感知,并培养其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可以自行进行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付诸实际行动。

2.开放实验室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室可以面向教师和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完全可以由于一时的灵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4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方法;创新思路;探析

机械基础是许多院校开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学好,老师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创新,共同协作,才能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有很大的难度,首先体现在课程本身具有庞杂的系统结构,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第二,学生对机械类的知识比较缺乏,在认识上比较欠缺,对于机械结构图,他们很难看明白。基于这些问题,教授这门课的老师不应该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试图去发掘新的教学思路,树立创新的意识和观念,让课堂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而非灌输式的课堂,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突出教学的主体,开放式课堂凸显创新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显得比较“规矩”甚至是“保守”,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一字不差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完全服从教师的指示,吸收相关知识。这样,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老师被教学大纲“牵着鼻子走”的局面形成,学生只知道背诵记忆知识,而没有锻炼相关的思维能力,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不明显。因此,要创新教学思路,首先应该重新审视教学的主体,在倡导“生本”教育理念的今天,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这个主体进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活跃思维,体现学生解答问题的独创性,展现思维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中,能够从本质上把握学科的脉络体系和特点,领会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精髓。

比如,在讲解轴的结构时,可以由老师规定条件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一种类型的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根据轴的工作原理,老师可提出三个要求:1.要求轴上所需的不同零件要相互配合良好,零件之间能很好嵌入;2.要求设计的零件要符合现实条件,通过现有技术可以加工出来,并且应力集中要尽可能地得到减少;3.要求轴上所需的零件,在装和拆的过程中以便利性为主,装配要简单。让学生知晓这三个条件后,就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行设计,然后将学生们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只要设计的轴与以上的三个要求相符,那么学生的设计作品就被评价为合格;通过分析设计的作品,使学生对自己作品性能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也能够评价出谁的作品是最科学合理的。这样,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对机械基础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有了深入了解;同时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肯定了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学生们也受到很大的鼓舞,对这门学科有了学习的动力。

二、通过新科技,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地使用新的媒体进行教学,因此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起来说,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新媒体参与的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而是丰富多彩起来。比如,在讲解导杆机构时,单纯依靠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学生理解,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弄清楚其工作的原理,动画上可以配上适当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完全吸引,同时兴趣大增,学习效率切实得到提高。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然后通过适当地点拨,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活动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同时也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学习机构的工作原理时,学生要看懂其工作原理图,是非常困难的,老师讲解也不知如何“下口”,而通过多媒体设备,就可以对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生动地演示,学生的理解难度系数就降低了;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积极地动脑,掌握某个机构的机械原理。

三、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学生仅从书面角度了解具体的机械构造和工作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习的这些知识最终是要应用于实践当中的。因此,开展实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实训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前提的,但是通过实训教学,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实践,学生对不同的机械零件的使用功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熟谙了具体的机械操作原理,使学生的认识和动手能力都有大范围的提高,对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精髓有了很好的把握。

四、总结

以上分析了机械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路,有值得借鉴之处,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希望热心的读者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不断加强创新,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理应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还要结合具体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第5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础。

关键词:实践性 , 专业基础课程 , 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ay attention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pay attention to visual teach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four aspects of how a "boring" "mechanical basis" lesson into make students interest of the mechanical foundation course of method, let the machinery basis "for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 real and students' future work to lay a solid base

Spell.

Key words: practical,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knowled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含有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内容,知识多且杂,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教具和设备很缺乏,同时由于我们职高学生数、理基础差,容易产生惧学和弃学的情绪。而学好该门课程又是非常重要的。我曾在数家企业从事过设备管理、维修工作,深知掌握机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一般的机修工对一台设备出现的老故障能进行维修,而对于出现的新问题,由于缺乏机械原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不会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查找故障部位,往往束手无策。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重点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好第一堂课非常重要。

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职高生,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机械基础》无疑是难度较大的课程。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要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必须首先让学生接受你这个人,对你产生认同感。上第一堂课时,除了要注意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还应注意上课的内容。可以在宏观上阐述为什么现在国家那么重视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然后可以结合教师本人的经历以及生产实际中的例子,讲述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有什么作用,给学生介绍与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最后,对于整门课程的知识内容、结构以及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说明和分析,减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学习方向。总之,通过第一堂课(或两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觉得作为教师的你知识渊博,跟着你能够学有所成,同时让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机械基础》不同于《语文》、《历史》等学科,很多内容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职业中学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如在学习变速机构时,向同学们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有时还要把车向后倒。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拨杆的操作,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使学生感到很新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学科的很多内容如各种机构的教学,要求有动态的演示,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采用CAI课件,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仪器,如挂图、实物、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专业技能。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对课程中的内容光理论不实践,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如在教钢的牌号、性能和用途这部分较枯燥的内容时,如果光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掌握的,给学生一些钢材,他们根本不认识它,至于怎么去使用就不必说了。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去锯割,去打磨,学生会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金属特性。《机械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中之一就是从事机械设备维修的能力,学校最好能有机械拆装车间,装备一些由企业淘汰下来的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常用的机械部件如减速器、联轴器、离合器等,在对这些部件作了基本性的讲解后,应安排学生对实际部件进行装拆,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感受到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方面的知识。对于还能运行的设备,通过现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还可以对设备制造一些故障,指导学生进行维修。通过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修建楼房,最好是框架式结构,有了框架后,任你添砖加瓦。学习《机械基础》这样的课程,就好比建造一栋楼房,建立了知识体系就好比立好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对所有知识点都能记住,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只要能熟悉,提到某个内容,能迅速地找到在教材中的位置就行了,在新课上完后,学生对整本教材的内容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帮助学生进行归纳,逐一完善,查缺补漏。

总之,如果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对专业驾轻就熟,能利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专业知识、树立专业意识,我想职业中学的学生是能学好这门课程的。

参考文献:

第6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一、课程特点与改革必要性“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被列入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该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

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控制。机械加T设备与典型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1二质量及其控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等内容。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理论教学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还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树立现代程意识。掌握机械T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T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如何使学生能真正在兴趣之中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丰富,计划教学学时多安排个学时,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内容。按照全国高校教学改革要求,贯彻“重视基础、精简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主线,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原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强调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工艺原理的实际应用。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表1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内容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在讨论CA6140型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时,必须将车床的一些主要结构,如主轴箱、溜板箱中的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及其操纵机构、纵向/横向机动进给及快速移动的操作机构、超越离合器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充分理解,才能对整个传动系统图进行透彻的分析。讲解时可将相关的视频、动画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fnJ题形象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也真正提高了课堂实效。除此之外,通过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设置了课程设计、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习题、在线学习问答等环节,增加了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有现场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主线贯穿教学法等。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感受,尽量贴近生活,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讨论定位原理中的过定位时,应该采用3个支撑钉实现平面定位,若采用4个支撑钉,则出现了过定位情况。过定位是否允许,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来讨论,四条腿的凳子比较多,其与地面的接触属于过定位。若地面平整。凳子的四条腿等高,且四条腿与地面接触的面都是小平面,则凳子与地面能很好地接触。人坐上去后很稳定;若地面不平或凳子的四条腿不等高。则凳子的四条腿与地面就不能完全很好地接触,最多3条腿接触。具体是哪3条腿接触,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人坐上去后就不稳定。而对于野外作业的i脚架,:乏条腿与地面之间是小锥面接触,属于完全定位。作业的时候比较稳定;如果用四脚架,则无法稳定地实现野外作业。

疾验教学改革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

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1=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丁T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等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町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稃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窒现有的仪器设备去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地搭建实验平台,使用实验设备、使用实验仪器仪表,选择测餐的方法及处理试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等,才能使学生在复习、巩同已有的争业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由于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学时比以前大大削减,所以如何在更短的时间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首先是在两周的认识实习期间就将课程设汁任务分配下去,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最后在4周的生产实习环节检验课程设计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让学生带着最关心的问题去实习和学习,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和学习效果.符合“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认知规律生产实习、课程讲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共同完成)。

调整课程设计任务和课程设计内容。由原来的一人一题变为多人·题.分工明确,4.6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3种方案),而每名学生设计不同道工序的夹具。

课程设计中间答辩环节。能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方案的合理性,设计的难易程度,能否实现等,同时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有利于取得课程设计较好的成绩。

.考核评估体系改革以往的考试模式大多沿用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80%和2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更多地注重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对考核评估体系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具体做法是将认识实习、课堂学习、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组成,以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占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力'o平时成绩中,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平时作业及实验20分,实习、课程设计及答辩情况2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以实际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满分60分计入课程成绩。考试试卷从试卷库巾随机选择。笔试环节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试卷库,采取流水阅卷。

第7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本科教学;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昊(1972-),男,安徽泗县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吴懋亮(1970-),男,山东莱芜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机电一体化原理项目(项目编号:201153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75-02

为了满足电力行业对机械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电力高校均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该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能够适应电力行业的机械类相关岗位的人才。前几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但是,由于制造类相关行业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面对无法预知的金融危机以及制造业界不太乐观的就业形势,作为专业教师,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更从容地面对求职择业问题。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电子和信息等多科内容融合的学科,在拓宽机械类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加强该课程的学习,能明显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增加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本文认真思考了机电一体化原理在本科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崭新的教学思路,并辅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及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的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时候,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加上该课程牵涉面很广,学习难度较大,因而学习热情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引导和吸引学生充分认识“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应使学生明确,机电一体化是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广泛涉及机械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给传统机械加上“大脑”(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极大限度地延伸了机械的概念,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例如,“机器人”作为最重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之一,已经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1]

其次,针对现在机械专业学生机械基础扎实、电子基础薄弱的特点,认真学习“机电一体化原理”这门课程,将显著提高学生在电子方面的素养。通过课程讲解、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课程设计等教学手段,学生深刻体会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最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很多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难以将机械和电子部件完全分开。例如,机电设备设计及维护人员既要精通机械方面的知识,又要精通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掌握机电一体化原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当中,已经成为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二、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整合

“机电一体化原理”理论学习固然重要,实验教学也同样重要。不少学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原理”的教学大纲中,实验教学所占学时明显偏少,而且学生真正能动手完成的实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现有实验安排起不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很多学校实验室中的设备和科研条件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应该在现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开拓思路,整合、组合、创造出新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以实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而且,实验室的工作条件和实验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也需要对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或辅助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需要进行采购和扩充。

因此,必须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机电一体化的实验课时,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体会机电一体化应用的目的。

三、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思路

激发学生产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想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真正产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学好“机电一体化原理”的动力。

目前,机械专业毕业生大多将自己的就业方向主观定位在纯机械领域。尽管机械制造业是非常庞大的产业,但就业机会终归有限。由于能力的欠缺,择业的时候,面对机电一体化行业广泛的就业机会,学生更多的是无奈。鉴于此,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的就业兴趣。

引导学生领悟,若是自己具备很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素养,将会拓宽自己的就业面,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契机。就算是学生毕业后选择在机械行业就业,若是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何况是现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机、电完美结合的阶段,完全分开的机械和电子几乎没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机电一体化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机械专业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实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具体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如何跨越机械专业的局限,尽可能多地接触机电一体化领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们将会自然提升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兴趣,从而增加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就业的主观积极性。

四、开展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使学生加强对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认识,启发他们在机电一体化行业内就业的热情,“项目教学法”引入到机电一体化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去。项目教学法在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目前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直接深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教师提出使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做中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使用的技能和知识创新,有效地交流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2,3]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拟定题目

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分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特别是要适合该小组的特长和兴趣。要求项目既要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具备挑战性,又要切实可行、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完成。

2.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通过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确定项目进程计划,要求该进程安排基本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按照课堂教学的进度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等。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各小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

3.项目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工作进度实施并做阶段总结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在项目研究所用到的内容,有可能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学到,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再学习,以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在第三部分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扩建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这些问题。

4.项目考评

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和项目报告等进行考评。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项目拓展

建议学生以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拓展项目。

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使学生以真正项目的方式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的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这种项目管理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对学生而言非常宝贵。项目考评优秀的学生的科研论文和专利申请都将在学生毕业求职时增加不可或缺的砝码,将成为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敲门砖。

五、增设“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环节

现有的教学手段,还不足以提升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竞争力。作为项目教学法的补充,还可以通过增加机电一体化原理设计环节,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认真回顾教师在课堂上所授要点,分析各要点对产品功能的实现及其特性的影响。希望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吸收和消化课程理论知识以及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课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产业背景的实际课题,学生通过原理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传动系统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总体设计等过程,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总体认识。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要注意课程设计必须与项目教学法互补,对于项目教学法中没有涉及的部分,要适当加强。[4]

课程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熟悉机电一体化行业标准,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规范和过程,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六、结论

本文以拓宽机械类学生的就业面为主要目标,针对“机电一体化原理”本科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以“机电一体化原理”教学为基础,论述该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出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改革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目教学法与“机电一体化原理”课程设计相辅相成。期待机电一体化课程在提高综合素质、拓宽毕业生就业面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励.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57-01

21世纪要求高等工科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创新型人才,而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风、实际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特点及内容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和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对文科类、管理类、计算机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拓宽专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的作用;其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机械和机械工程的能力,是工科类非机械类专业具有工程特色,适应高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需要。机械工程基础的内容选择是根据机械工程的基本内容确定的。主要讲授机械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及机械工程发展的趋势,介绍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简述机械的组成原理与工作原理、常用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机械产品的制造技术、液压传动和气动技术的概念、现代设计方法等等内容。学生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机械及其产品从设计、制造到使用过程中需要哪些知识及其在机械产品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内容分析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按照实验课教学体系分为设计与制造工艺、检测与分析、材料与性能三个部分。机械工程基础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1. 实验理论

(1)韧、脆性材料在受拉、受压和扭转时力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电测法基本原理,单向、平面应力状态的静态应变测量与应力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冲击动荷系数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现代光弹测量的基本概念。(2)组合体模型的测量和组合体视图及剖视图的绘制方法和尺寸标注方法,机械零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方法和步骤,部件功能和结构分析方法以及部件测绘方法和步骤。(3)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结构分析,机械运动分析方法,渐开线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原理,机械动力学,典型机械零件状态测试,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减速器结构分析方法和步骤,各种典型机构及典型机械的综合分析方法。(4)金相显微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试样制备方法,Fe-C状态图、C-曲线;表面强化原理和方法;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力学性能(布氏硬度、洛氏硬度、显微硬度、摩擦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5)机械加工完成后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螺纹几何参数误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零件互换性所进行的必要的精密技术测量的原理和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

着重讲授如何用科学的手段来完成理论的验证;如何组织实验、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现象;介绍常用设备和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维护方法以及综合实验内容的思路和方案设计等。

3.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即如何从实验目的出发,根据什么原理,选择何种实验方案,配套哪些仪器设备,确定实验程序从而获得准确的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通过实验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性能;学会调试仪器和排除故障。同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进一步得到训练和提高。(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固理论知识。(4)通过实验过程以及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项目的设置

1. 机构运动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初步了解电测机构运动参数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实测、仿真比较优化设计,分析机构参数对机构动态参数的影响。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掌握根据机械实物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计算自由度、验证机构运动确定性;了解正确选择长度比例尺方法。

3.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基本教学要求: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设计,轴上零件的常用定位与固定的技术方法,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为后续机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金相显微分析法实验(铁碳合金平衡组织显微分析)

基本教学要求:研究和了解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分析含碳量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初步掌握用组织相对量来估计碳钢的大致含碳量;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组织示意图的描绘技能。

通过对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实验项目的分析和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高,提高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达到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对机械原理课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食品机械与设备 教学 多媒体 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46-01

《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内容繁多,涵盖了食品工业方方面面的机械设备,并涉及机构原理与性能、选择与维护,是一门系列式、集成式的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与实际生产联系十分密切的特点。同时,该门课程基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习难度大,不易掌握,很难达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师备课容量极大,课时又少(48课时),在如此短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非常困难。为了顺应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作为任课教师必须努力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便之与时代同步,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才能得到学生的满意[1]。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食品机械与设备》 课程的特点

《食品机械与设备》与《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密切相关,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在以后从事实际工作中选用各种先进的食品加工机械和进行技术革新打下必要的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课程既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又需要生动的直观性,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对缺乏机械感性认识的食品专业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任课教师应从课程的特点出发,精心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解决教与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 2、《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改革

由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好是学生尽可能接触设备的实体,由于我院是以工艺教学为主,学生对有关机械方面的知识学得很少,机械基础薄弱,学生在学习中只能靠教材中的结构图来想象机械设备的结构,这给教与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学生听课吃力,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学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购入了部分教学模型,增加了课堂讲授的实效,另一方面,就只有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1 课程授课内容的调整

由于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加工性能各不相同,使得食品机械具有结构复杂、类别繁多(目前全世界有食品机械3000多种,我国有食品机械28类,约1800多种)、定型设备少,这就使“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授课内容多,因时间关系不可能全面讲授。目前,我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中以讲授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机械为主,精、深加工机械为辅,按单元操作划分章节,授课中以设备共性内容为主,个性内容为辅进行讲述,重点讲授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主要结构组成、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和选择等内容,这也是现在教科书普遍采用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虽然条理清除,但综合应用性不强[2]。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新的教学方案中增加了两次探讨课,让学生就所学过的现有食品机械为依据,以某种食品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线,探讨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采用的生产机械、可能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学习食品机械课程的兴趣。

2.2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利用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实验心理学家Treichre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中,83%来源于视觉,11%来源于听觉,1.5%来源于触觉。可见,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大得多。因此,《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正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信息传授给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讲好课的关键,多媒体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3],正好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趣味性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精简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引入大量的有关设备的动画、视频、仿真图像、实物图片等素材[4],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即可以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深入浅出的讲解,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注意听课,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如在讲解碟片式离心机时,先将离心机的实物照片给学生看,由此告诉学生主要组成部件,然后通过结构图详细讲解其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再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的反映出离心机运动的工作原理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最后作归纳总结。通过以上的讲解,学生基本掌握了课程内容,使教学过程更为生动,学生对教学内容也更容易理解,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2.3 结合机械与设备使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专业课教师要多下基层,“食品机械与设备”课教师更应如此。自从承担《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笔者每年都要到工厂去,并带领学生到不同的食品加工厂参观学习,同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进行生产技术装备的讲解[5]。这不仅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进行实习,同时调查企业现有设备存在的问题。这种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食品机械设备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体会到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市场经济下食品工业的生产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能力的培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是伴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出现的,只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剑,艾志录,李梦琴等.《食品机械与设备》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现代食品科技,2006,3:208-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