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

第1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多民族环境 本土母语音乐 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音乐教育的国家,但事实上并未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前形势下,面对我国音乐教育“重西方,轻传统”的现状反思,伴随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丰富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事业,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的倡导,使得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无论是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角度,还是从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角度,对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讨,在国内外受到持续关注。

一、视线:政策推动实践,理念推动发展

1.国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与发展状况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拉开了序幕,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编写和试用标志着课程改革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国家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及保障支撑系统等,可以肯定此举必将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另外,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正式实行,以校为本的“关注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关注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关注学校办学特色构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我国今后至少三十年内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

2.当前形势下的音乐教育改革新理念与多民族环境下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状况

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因受“欧洲音乐中心论”和“汉族音乐优势论”的影响,致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正面临“传承逐步沙漠化,情感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和严峻挑战。基于这一形势,早在1995年12月于广州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就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理念,而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教育”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音乐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中,因各省区域的多民族构成不同及研究方向的专注点不同,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虽然也有一些局部的乡土音乐文化资源得以挖掘,但在具体校本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体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可供借鉴的相关科研成果少之又少。

3.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有关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

在当前音乐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重新审视世界各国的现代音乐教育,我们认识到,多数国家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历程,都主要的体现并暗含于各自的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之中。比较典型的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先于相关校本理论出现的20世纪最早、对后继有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以开放性的姿态发展着的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最早提出音乐教育本土化而且具有深刻教育哲学思想和高标准艺术审美要求并在理论与实践中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的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而且具有丰富教学实践内容体现并深受教师和儿童喜爱的音乐教育体系等。另外,其他音乐教育体系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前苏联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等及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科研项目成果“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等,都为各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校本化建设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模式。

4.欧美近些年来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及未来趋势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已形成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大动作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综观欧美各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影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逐渐融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未来趋势,预示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再探讨,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持续不断。

二、基点:从理论到实践,从经验到创新

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及二者在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践应用层面上的灵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问题,是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之所在。

1.从理论到实践的三个层面

(1)收集并分析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政策及理论,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和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学提供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将有效地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中的疑难问题,大大有助于加快研究进程。

(2)观察并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及实验,把握当前形势下音乐学科的课程资源之挖掘、整理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开展必要相应的采风活动和教学实验为基础,从中积累较多经验,以初步掌握特定民族区域内本土的母语音乐特点,为研究认知要求奠定良好的感性基础。

(3)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收集并整理我国众多世居少数民族的典范音乐,为各区域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化开发课程资源。如由各地州的知名学者和民间艺人提供大量各种形式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可有偿获取),加之一些开放性的馆藏资源,为研究的资源配置给予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2.从经验到创新的两个飞跃

(1)通过定点教学实验及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探讨片区范围内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为探索更大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依据。

(2)依靠上述基础综合进行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教学实体的研究,通过若干关键问题的全面分析和具体探讨,努力构建不同区域范围内本土母语音乐的校本课程特色。

三、模式: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模式上不是固定的,但有一个基本模式观念是:开发内容要因地制宜,内容设置要因人而异。

1.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表层模式在于把“音乐学中的本土母语音乐资源”和“教育学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进行内容与形式的两相融合,逐步以跨学科式的“音乐教育学科新门类”效应呈现。依靠内容与形式的融合,把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课堂模式引入到各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当中,为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并积极实施课改,真正实现符合我国各区域特点的民族音乐教育,努力打造我国尤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办学特色,凸显“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和这一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入的方法、手段等目标。

2.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模式是在对各个区域民族“本土母语音乐”了解与把握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开发”学习与研究的双层基础上拟行展开的,是实践与理论的两相互动,是探索适合不同区域民族特色的校本化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基础。这一构建过程,将逐步提高我们对民族母语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本位意识,并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都将有着非常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实践与理论的互支互动不断深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成熟起来的方法基础,又可为艺术教育的其他姊妹学科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

四、实体:从点滴做起,重视教学实效

鉴于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方面不但具有理论创新性,而且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应用性,一般作为研究者既是基础性资料的理论创新者,同时又是教育性实体的实践应用者,故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1.分析资料与乐谱汇编

主要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系统整理与分析和本土母语音乐资源电子乐谱的全面制作与注解,成果名称可为《××校本课程开发与××本土母语音乐》(或可编为两个分册:①《××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现状分析》;②《××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曲选》),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为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决策依据和丰富的基础性资料。

2.片区性教学实验报告

以某片区为教学实体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定点教学实验,并从中总结本土母语音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般规律,成果名称可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教学实验报告》,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直接为其他民族片区音乐教学提供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上的经验借鉴。

3.其它方面的研究活动

通过把握“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在学科上的内在联系及二者结合过程中的互动效应,拟可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片区性甚或区域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内容以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论为主。另外也可利用网络论坛等其它形式实现上述目标。

五、流程:细化分工,分段进行

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加之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复杂性,不仅需要系统的民族音乐学知识,而且要有全面的音乐教育学等相关知识。正是由于既要对我国本土母语音乐各乐种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又要对当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下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与探讨,因此,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研究必须在充分挖掘与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而随之展开。按某一个片区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拟以下流程:

1.准备工作:感性材料占有阶段

一方面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采风的研究方法收集与挖掘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母语音乐经典曲目。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的研究方法学习与把握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体系以及前沿理论。

2.前期工作:感性材料分析阶段

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知识筛选并注释已获得的本片区范围内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母语音乐并制作成谱,另一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与论证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校本化的可行性模式并编辑分析相关数据信息。

3.中期工作:课堂教学实验阶段

在对本片区本土母语音乐分类整理和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归纳的基础上,以本片区范围内的部分中小学为实验试点开展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性研究,既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理论探索,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在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具体实践。

4.后期工作:实践理论升华阶段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研究,对本土母语音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内涵作出全面的、切合实际的结论,并最终以研究论文的形式详尽阐述以本土母语音乐为主体、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导的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着力探究多民族环境下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体系。

六、结语

中国音乐教育中“西乐为主”课程观的长期影响,是导致我国尤其多民族地区本土母语音乐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适逢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借以“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将“本土母语音乐”注入课程并引入课堂,是优秀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研究的有效途径。以传承求发展,化危机为契机,让我们共同探索――为音乐教育改革新局面的到来积极创造条件,为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6]李志宏.体验新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8]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9]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0]田慧生.新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开发[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3.

[1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走进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国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突破,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高中都进行了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遇到了很多问题。探索和研究适合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构建适合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可操作性的运行模式既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迫切任务,又是落实思想政治新课程,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都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当前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发展。

1.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政策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方向不明确。

学校为了显示其在校本开发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只注重组织老师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的片面理解。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设置,应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其目的就是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

2.课程开发人力不够,能力有限。

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困难是师资问题。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尽管能力不是完全由学历决定的,但学历无可厚非地成为教师综合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仅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课程开发。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任课班级多,升学压力大,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3.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实施过程。但是,目前已经进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高中大部分是学校内部自主开发,缺乏课程专家和课程相关人员及校外研究机构的参与,无法扩大政治教师的知识涉猎面。我国高中课程开发来自社会上的资助很少,许多学校维持现有的教学尚有困难,不能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来开发校本课程。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

4.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很多高中在课程开发中把创学校特色作为主要目标,指定有资历的教师,配备一定的资源,重视课程设计,忽视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教育主体的缺席和校本课程开发生命力的丧失。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由于思想政治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观念十分淡薄,校本课程开发综合知识和能力缺乏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不足,使得课程设计、实施不能很好地实现,严重影响着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

二、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针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的问题,我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下几条解决对策。

1.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明确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到社会发展、学生需要及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三个方面。要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上,主要体现在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这些特征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

2.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会有课程发展。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方向和途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校本开发的主要支撑力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要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学校为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证思想政治校本课程顺利开发,学校应该设立校本培训的专门机构,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发展骨干教师指导,开展观摩教学、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专家讲学等多种培训方式的课程开发培训,直接指导或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3.加强与其他中学、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多方努力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在进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其它中学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将课程专家、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引进学校,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教师可以通过与专家、学者合作学习教育理论,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既开阔视野又发挥潜能,为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的活力。还需多方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加强社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4.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满足实际需要。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学生应当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支柱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在积极参与中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兴趣点,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生观,通过分析学生现有学习方式,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校实际情况,拓展校本课程开发领域,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着力建设“有规范、有兴趣、有方法、有习惯”的课堂,让学生在兴趣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唤醒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使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只有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从学校环境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校本课程,才能真正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赵积红.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周浩波主编.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崔允,林荣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教学校本课程 有效运用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除了要充分运用通行教材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特色教材的补充与完善功能,让体育教学更加精彩,更贴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实际。校本课程作为重要的补充教材,对于提升体育学科教育引领功能,发挥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并放大校本课程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针对校本课程的有效运用方面开展探究与尝试,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体现体育精神教育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与动作的训练,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勇直前的意志,以及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得到陶冶。这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前初中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习与生活中不能吃苦,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助校本课程补充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发挥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选取了王军霞、高敏、田亮等在中国体坛上具有重量级影响的冠军事迹,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冠军之路背后的艰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悟体育明星的顽强毅力,认识到只有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掌声,从而鼓励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勇往直前。笔者还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团结友爱方面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注重心理疏导干预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更加难以把握,青春期的学生思想与情感都更为微妙,叛逆心理、好讲义气、做事不计后果等成为了初中生身心发展方面的一个显性烙印,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人生的遗憾。初中体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引导,尤其是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以校本课程为抓手,强化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走好青春的每一步。笔者在校本课程中专门设置了心理疏导方面的教学内容,向学生列举了外地发生的10起青少年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大多数都是盲目讲义气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例,让学生听得触目惊心。其中有一个致人死亡案件,起因只是两位初中生为打开水排队顺序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最终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两个家庭的幸福灰飞烟灭,两个花季少年一个离开了人世,另一个也将在悲剧中延续人生。在引入案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照自身存在的同类型小毛病、小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和相互点评,让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并积极改正这样的问题,避免出现同样的悲剧。

三、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青春少年爱追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步树立的阶段,各种媒体吃捧的明星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不仅有娱乐明星,而且包括体育明星。许多学生热衷于搜集海报、了解明星背景资料等,对于这样的状况,教师要善于引导,既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要在教学中强化正确方向的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开展潜移默化的渗透,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点和明确导向。笔者在体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向学生补充两个方面的体育知识,一方面是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向学生介绍了曾经在体育历史上创造辉煌的中国女排“五连冠”,以及跳水、乒乓球、体操等具有优势地位的项目荣誉,并介绍了北京奥运申办的历程与成功举办的影响,等等,让学生在对这些体育知识的学习与了解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另一方面,笔者向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多个体育明星资料,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这些明星能够取得显著成就,引导学生分析和感悟明星人物在成功背后付出的辛勤汗水,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四、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有利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社会生活环境,发挥体育学科的重要功能。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发挥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补充卫生健康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均衡营养、科学膳食等方面的常识,教会学生更健康地饮食,同时向学生介绍科学锻炼方面的常识,指导学生立足自身身体特点制订锻炼计划,坚持开展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其次通过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防身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对于女生而言更为重要,教会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保护自己,给不法分子以有力还击,争取逃生机会与时间。这样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应当整合校园内外资源

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仅要立足课内,还要向课外延伸,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立体环境。笔者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增加了兴趣特色活动板块,依据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组织他们进行课外训练活动,满足学生需求。如男生对篮球、足球等较为感兴趣,在课后组织他们开展训练活动,并组队与其他班级开展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女生对舞蹈、体操等项目较为感兴趣,笔者组织他们开展了形体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美心理。这样的课外活动板块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技能技巧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提高体育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第4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校本;整合;主题;指导

校本课程实施难,主要难在主题的产生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没有主题,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有了好的主题,教师如果指导不到位,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现就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整合、课程主题产生及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来谈一谈教师如何组织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整合区域资源

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分散的、零碎的、无序的。有的来自于学科,有的来自于校园,还有的来自于社会。这些课程资源大部分不是显性存在的,而是隐性潜伏着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基于社区资源和学校现有的资源。社区的公共资源、人力资源、学校的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办学设施等方面都需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关注学校内外的可利用资源,利用地域特色砜展校本课程。秭归县归州镇素有“三峡咽喉”和“水陆交通枢纽”之美称。历为“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北扼兴神,南达巴长”的水陆之要冲。归州是一个文化古镇。古镇香溪,古为“夔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古城归州更是文化厚重,历为州治、县治所在地。归州又是脐橙生产大镇,古有屈子赋《橘颂》,今朝新人谱新篇。归州又是一个移民大镇。古城与新镇交相辉映,平湖风光绮丽。集镇建筑沿江依山而立,山下即为屈原魂归故里的屈原沱,滚龙脊、石板街、吊脚楼、马头墙、白墙黑瓦飞檐等峡江山城特色风格,积淀了丰厚的屈原文化、移民文化、峡江文化、柑桔文化,赋予了新镇浓郁的屈风楚韵。归州镇是革命烈士夏明翰的故里。归州镇初级中学于2006年为纪念夏明翰烈士更名为秭归县夏明翰初级中学,学校建有夏明翰烈士纪念馆,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纪念夏明翰烈士的活动。这些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透了学校文化底蕴。我们在开设校本课程时就要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从而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主题内容。校本课程只有与校外资源的整合,才能开阔师生的视野,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二、主题贴近生活

所谓“题好文一半”。校本课程的开展顺利与否,课程开展得效益如何,关键在于选择学习的主题是否合适。选择主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着力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挖掘课题,尽量选择简单易操作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切忌总是盯着社会中的热点、大课题。而应善于从学生生活的周围资源出发,充分考虑到课程的易操作性和趣味性。选择的课程主题学生喜欢,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活动的主题要源于学生的生活,要充分体现学校的地域特色。

古老的归州文化底蕴深厚,可供选择的资源有许多。特别是归州的柑桔文化,可供选择的资源随处可见,切忌总是盯着社会中的热点、大课题。资源,无处不在,伸手就可触摸。生活,如此多彩,侧耳就可倾听。如不利用这些资源,去追风(如关于汽车、海鲜、葡萄酒、莲藕、航空等我们不熟悉的主题),活动是不利于开展的。千古英杰夏明翰,明翰精神耀千秋!归州镇初级中学组织开展的“学习夏明翰 做好后来人”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展顺利,就是因为充分挖掘了学校的内外资源。主题确定得好,活动就有利于开展,课堂也跟着活起来。

总之,教师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展校本课程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校本课堂就会因这份心动而精彩纷呈。

三、教师指导适当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在新课程的理念中,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所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学生个体本身的创新“潜能”。为此,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有必要调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走进探究学习的时空之中。

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教师讲得少,学生亲历体验的多。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校本课程也要充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课程理念。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走进了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尝试的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尽量提纲挈领地只讲一些基本的知识,着力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而把大量的时间放手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交流、讨论、设计、制作等)。教师的指导要适当。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设计法与制作法等,要注意形式化的倾向。教师要多引导,少干预;多启发,少给予;多倾听,少施舍;多鼓励,少埋怨;多过程,少结果。

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开展题为“我爷爷的船工号子”校本课取得了成功,深得社会家长的赞许,并在市级校本课程案例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因为两千多年来,巴楚船工在水势汹涌、陡岩峭壁、礁石密布的长江三峡险段劳动与生活,形成了一种既有助于劳动,又有助于减轻疲乏、抒发胸臆的船工号子。自“长江峡江号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湖北秭归县归州镇相继被确定为“长江峡江号子保护传承基地”。秭归县文化旅游局、宣传部采取“长江峡江号子”传承人手把手教年轻人等多种措施,确保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消失。归州镇为长江峡江号子保护传承基地,秭归县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已把“船工号子”作为学生艺术必修课。这样的校本课程当然会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5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内涵 系统 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滥觞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欧美课程领域,而在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活化课程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灵活学校课程设置和实施,并将在长远意义上有助于学校特色彰显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从当前看,校本课程开发既是立德树人理念深入落实的可行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理念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着眼于课程理念更新的时代诉求和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重新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继而在反思中探讨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误区,进而指出其深化发展的路向,以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旨趣,发挥其对于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教理念以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解析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属于舶来品,这说明深解其内涵同时廓清其外延是相关研究的逻辑起点。为此,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专门探讨,认为其“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1]。也有研究者指出:“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2]还有研究者着眼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分别探讨了依据不同基础框架、不同开发主体和不同开发范围的内涵[3]。

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都无法回避“校本”这一内核。所谓“校本”,从本质上讲,就是立足学校当前实际,旨归学校未来发展。这一内涵给予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忽视学校的具体实际,这包括办学传统、师生情况、现实条件等,即不能盲目开发;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能被功利主义诱惑,不能为了创先进、争优秀而开发,以致陷入为了开发而开发的泥潭;三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把握好开发的宗旨和限度,在国家教育政策的赋权框架下进行开发。从当前来看,就是要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教理念有效融入开发的实践中。厘清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检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误区,也有助于推动未来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纵深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迷思表征

1.理解失当的机械开发失去活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内涵固然是“以校为本”,任何忽视了这一内质的开发都是在开发伊始就失去基础的。开发校本课程,理所应当是为了活化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进而凸显课程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作用与价值。然而,我们看到一些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未能真正理解其要义,只是将一些名校的成功案例进行简单移植或者单纯模仿,表现出为了开发而开发的机械倾向,使得其因缺乏自有根系而“虚弱不堪”。从局部来看,这有悖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让开发失去本应具有的活力;从整体上讲,这种机械主义倾向将阻碍校本课程开发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进程,最终对课程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统筹失位的盲目开发缺乏动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关及一系列相关要素。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包含学校、教师、学生、社区、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多个要素,应综合考量各要素的联动与整合,这无疑是其开发的源动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以各要素实际分析为前提的开发只能是盲目的,也是短命的。当前,一些学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么只注重个体好恶,要么只注重社会反响,都未能从全要素的立场出发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路径,以致于让其因缺乏动力而日渐“消沉”。一些学校不顾自身实际,为了打造所谓的特色学校而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筹码,这是尤其需要警惕的。盲目的开发不仅扭曲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旨,也给学校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3.监控失效的形式开发遮蔽张力

“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开发”的理解应是一个全过程概念,包括设计、实施、监控和评价等环节。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是从开发前的条件分析、开发中的实时监控到开发后的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的循环系统。这一系统不能缺少开发前、中、后的动态监控,否则势必会因调控的不到位而影响其系统功能和实际效果。当前,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种类之多样,形式之齐全让其看似进入全面繁盛阶段。然而,这种粗放式的开发,只是繁荣了开发之“表”,而虚化了开发之“里”,使得表里难以兼容。实际上,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而让其因为缺乏动态反馈和后续的有效“供给”而失去张力,终将造成开发的缺憾。

总而言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都无疑是值得倡导的,因为这毕竟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有益探索。若能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有效落实到课程运行的实践中,必将给学校发展带来新气象。然而,由于对其内涵理解的失当、条件统筹的失位、实效监控的失效等问题,使得其魅力被遮蔽。如此,致使校本课程开发似乎“迷失了自我”,反思并正视现存的问题,正是为了校本课程更好地“再出发”。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进路探寻

1.基于本质观的内涵重新厘定

就“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来讲,理应在廓清其内蕴深度与外延广度中夯实研究本身的内涵基础。因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特别需要对其内涵作重新审思,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的最早诞生来看,它不是本土的,而是舶来的。所以,要让其在我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长,必须进行相应的“调理”,否则可能带来“水土不服”的尴尬。二是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研究的特点来看,多于面上的泛泛而谈,分门别类的具体探讨还处于迷糊阶段。具体表现为,在“是什么”的开发上,纠结于“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从什么”的开发上,还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跟风”特点;在“为什么”的开发上,还未能很好地处理学校、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4]。三是从“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追查中来看,现有开发实践乱象丛生。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的理解失准,使得相应的实践五花八门。比如校本课程开发与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的区别是什么?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等都亟待关注。为此,必须以重新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为起点,矫正这些乱象,进而确保实现校本课程开发旨趣的更好实现。

就此而论,不以扎扎实实的概念界定和解读为起点的研究无疑是忽视了研究的基础,这样的研究必将滑向“风雨飘摇”的危险地带,最终也无济于推进实践的开展。因此,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的重新挖掘和厘定是刻不容缓的,必须得到迫切的重视。唯有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重新审思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为校本课程开发服务的理论话语和体系,才可能有效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也才可能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实践的科学发展。

2.着眼系统观的各相关要素协同

“校本课程开发”是关及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相关要素的整合性“事件”,这是我们已经具有的清晰认识。由此“校本课程开发”要处理好相关涉要素之间关系,并基于彼此的和谐关系形成最大能效的“整合体”。

首先,学校与教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学校作为校本开发的主体,在何种程度、何种意义上进行课程开发,这既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赋权权限,也取决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应该在考虑教育行政部门赋权权限和本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应以“尽力而为”的态度进行“量力而为”的实践,不应消极也不能冒进。其次,学校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校为本”,这是没有异议的,这里的“以校为本”可以理解为“以学校自身发展为本”“以学校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学生发展为本”,但是,唯有“以学校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是最要紧也最基础的。因为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无不都是最终指向着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终极旨趣是培养人的活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他们都希望作为学校培养对象的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因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毫不动摇地确立“为了学生”的理念。再次,学校与社区及社会的关系。现在的学校早已不是关起校门自我发展的特定场域了,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与社区甚至社会融为一体了。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校就是社区和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既要充分利用好社区和社会相关资源,也要妥善处理与社区和社会的关系。一些学校探索出的与社区或者社会相关部门共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的路子,很值得推广。直接地看,社区和社会部门参与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彰显了其共谋学校发展乃至教育发展的价值;间接地看,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使得学生真正在“做中学”,确保了未来社会所需之才的质量。

3.注重过程观的全程测度

从过程观的视角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其是一个完整并且循环往复的过程。完整指的是这个过程既包括开发之前的准备环节,也包括开发之中的支持条件,还包括开发之后的反馈系统等过程要件;循环往复是指每一次的开发实践都将可能为下一轮的继续开发提供参考和启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实践的基础,对已有行为的调试和改进是新的开发实践的应然选择。具体而言,这个过程包含前、中、后三个阶段。

“前”,即“前考察”,指的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这里的考察既要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估价,也要对社会的需求作出较准确的判断,确保开发的指向性要明确,而不是盲目启动。“中”,即“中监控”,指的是在校本课程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要进行动态监控;这里的监控既包括对校本课程实行实效的监控,也包括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实践的胜任状况和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适应性监控。由于课程运作的过程比较复杂,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在所难免,而预设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实施的及时监控,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试以确保实效的达成。“后”,即“后反馈”,指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后,需要作出反馈分析;之所以要进行后期的反馈,是因为课程的运作是循环往复的系统,只有在每一循环结束之后作出效果评价,并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才可能让下一循环的运作更加顺畅,更加有成效。就此来看,重视校本课程的反馈阶段,是新一轮开发与实践的起点。

从对校本课程开发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分析来看,任何一个阶段的忽视,从微观上说都会影响校本课程本身的实效,从宏观上讲将最终降低甚至消解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发展的应有作用。因而,从过程观的视角全面测度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在全过程中把脉具体阶段和环节是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品性的应然之思。

在国家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今天,教育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而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这为“校本课程开发”孕育了沃土。一方面,学校在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增强了学校本身的活力,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校本课程开发本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尽显魅力,这是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和实践中的不理性等原因,使其步入机械、盲目、形式化等误区,因而渐趋“失落”,不免令人遗憾。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准确理解并审慎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并基于此进行有效的实践,既是课程改革深化推进的迫切诉求,也是彰显课程建设助推社会风尚重塑价值之使然。可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都还有很广阔的空间,需要在反思中前行,“多角度的内省与反思形成的评价信息最终促成了课程的‘逻辑再造’,可以带来课程重建。”[5]

参考文献

[1]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2] 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 汪霞.校本课程开发、理念、过程、困难及其他[J].教育探索,2006(1).

第6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背景知识;校本课程;案例分析

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运动的一项具体要求。在传统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活动,而忽视了相关背景知识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充,致使生物教学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校内生物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利用校内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何将背景知识很好的运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去便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背景知识是知识形式之一种,一般指为认识某种对象所需要的关于该对象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的知识,背景知识在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2]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体验,文学作品,科学家轶事,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等等。本文旨在结合本校生物校本课程的几个案例探讨背景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案例一:《酸奶的制备》,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展开

现在,每天喝点酸奶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饮食习惯。由于酸奶不需加热,喝起来方便,因此有人大量饮用,有人饿了以它充饥。但从营养的角度说,喝酸奶也讲究时间,喝多了还会给身体带来负面效果。在上课之初,我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在超市买的几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酸奶,由于大家都有喝酸奶的经验,因此看到酸奶后立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分别请同学们进行品尝,并说说喝酸奶的好处及注意事项,这时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有的同学就提出了咱们自己能不能在家做酸奶呢?当然可以!这样很顺利的展开了课程,在我讲解如何制作酸奶时,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对亲自动手实验也充满了期待。甚至有的同学在课下又制作了添加不同水果的酸奶,并在下次课的时候带来给大家品尝。一个小小的生活经验竟在课堂上起了如此大的效果,可见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比简单的照本宣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血型与性格分析》,结合相关视频、图片展开

首先,播放FLASH公益广告作品《生命因爱而延续》,这则广告用心电图的简单线条与各种图案同构产生创意,简洁含蓄,视觉传达力强,反映了献血挽救生命的主题,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然后,结合初中学生所学有关ABO血型的相关知识介绍血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遗传的。同时抛出问题“血型与性格有什么关系呢?”有部分同学已经知道自己的血型了,那就分别找不同血型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性格特征。接下来再出示网上很流行的血型与性格的漫画,同学们讨论,分析自己可能的血型,做出统计。然后通过实验自己测血型,得出最终的结果。最后播放无偿献血宣传广告和图片,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加深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视频和图片比起枯燥的知识更具有冲击力,只有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才能让他们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案例三:《校园生态之旅》,结合文学作品、图片、标本展开

唐山一中被誉为“河北省绿色学校”,“园林式单位”, 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绿,是一种积淀的文化,一种蓬勃的精神。同时在学校的生态园中,更是保存了来自不同省份,甚至是国外的大大小小的标本400余件。这样的校园资源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展创造了很大的便利。由于受到季节和气候的影响,我们在观察校园植物的时候并不能让学生看到完整的植物生活史,这就需要我们课下作大量的图片搜集工作。在课上首先给同学们展示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图片,主要包括叶、果实、种子等,先给他们一个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学生已经对校园的植物充满了兴趣,然后举行一个诗词接龙游戏,根据看到的图片回忆他们所学的文学作品。比如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接天莲叶无究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最后再带领同学们实地观察,由他们自己结合之前所看的图片辨认植物。这样他们对这些植物的特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了,对我们美丽的校园也更加热爱了!

案例四: 《生物科学史》,结合科学家轶事展开

所有的关于科学史的讲解在学生看来都是枯燥的,乏味的。他们更愿意去实验室做做实验,在教室看看视频。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的生物学教学中,关于科学史的探究,比如课本上《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酶的本质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等等这些都是大纲上要求掌握的。由于课上的时间有限,有很多内容无法一一阐明,那么在生物校本课程中,有这样的一次课,专门介绍课本上出现的科学家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比如达尔文是如何从一名正统的基督徒变成了无神论者,如何从父亲口中的“家族耻辱”变成一名伟大的博物学家;道尔顿是如何开始研究色盲的;格里菲斯为什么被炸死在实验室;艾弗里为什么会致力于肺炎双球菌的研究等等。这些问题一抛出来同学们就开始按捺不住了,这些看似趣闻却与实际教学大有联系的小故事,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在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同时,以各种方式给学生以相关的、丰富的生物学背景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有效的阶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从而也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一种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化;开发实践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学校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转变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进行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校本化研究既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同时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开发者在进行研究工作时需要兼顾学校特色发展、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因此进行校本化课程开发本身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就是一种促进。

一、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一)立足学校特色,因校制宜的校本化课程开发精心打造校园绿色文明建设,倡导绿色文明理念,精心开发特色高中,打造优质初中的办学理念。因此倡导绿色文明教育理念是本校发展特色之一。在德育工作方面,长汀县新榕中学非常重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积极开展以“励志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德育工作。班主任专业化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改进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研究重点。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理念,长汀县新榕中学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根本任务,使课程性质与国家课程及学校教育目标一致。(二)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个性发展美国教育家郝钦斯说过:“教育的首要和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个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高中化学选修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是依靠学校、根植于学校而开发出来的,但其总体目标必须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致,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通过丰富开放的各种形式的化学校本课程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拓展化学知识视野,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得到逐步的发展。(三)实效与趣味并重在遵循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校本课程的选材与教学手段上,要注重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启发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同时让学会在一种轻松、趣味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体验。

二、实验教学校本化案例案例

1.实验校本化优化改进的思考《SO2制备及性质实验探究》。在苏教版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SO2的性质与作用》这一课时中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依据教材指导实验进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用针筒收集较纯净的SO2并不轻易能做到。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一般采用演示实验。(2)演示所有教材实验,教师课前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SO2的毒性将危害教师身体健康,学生却并不能直观体会到。(3)实验现象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设计了一例以物质制备及性质探究为主题的选修课案例,作为新课学习之后的选修课程供高一学生选择。因此,做以下教学设计:步骤一,各学习小组展示说明本组实验设计意图和操作方法(包含装置图);步骤二,各小组互评,可由小组学生代表选取其它任意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包括设计优点和存在不足,师生一起交流综合各小组实验方案和优点;步骤三,通过采纳吸收了各小组方案的优点,进一步优化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四,教师讲解示范橡皮塞打孔的操作,讲解酒精喷灯和弯玻璃导管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问题;步骤五,各小组成员可以依据本小组实验方案分工合作开展本小组实验装置的制作活动。步骤六,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最后利用提供的药品进行探究实验,撰写本节课学习体会和实验报告。操作方法与过程:①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②加入药品,关闭K2,打开K1、K3,利用注射器缓慢向锥形瓶内注入浓硫酸,此时SO2气体将进入烧瓶中,当烧杯中的高锰酸钾溶液颜色褪尽表明烧瓶内气体已经充满,此时换上另一装有50mL品红溶液的烧杯;③停止注入浓硫酸并关闭K1、K3,打开K2,利用10mL针筒向烧瓶内注入水,稍等片刻后,打开K3.可以观察到烧瓶内有喷泉产生,并且观察到上升至烧瓶内的品红溶液褪色;④关闭K3,打开K1、K2,继续注入浓硫酸使产生SO2气体通入装有氯化钡溶液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出现。停止通入气体,利用针筒注入过氧化氢溶液后立即出现大量浅黄色沉淀;⑤实验结束后,利用针筒向锥形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以处理装置内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以下为实验装置图:本案例以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探究实验的改进设计为主线,通过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自主设计和制作改进实验装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实验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制作装置的体验过程中得以展现,这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也远比传统课程来得有趣、显得生动直观。同时,该校本化案例还具备一下特点:1.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节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思维演绎阶段。而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化学实验方案设计,渗透绿色化学原理。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巩固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3.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案例中,老师和学生是一种互相尊重、平等、促进的关系,学生是学习主体。通过实验设计、制作以及探究体现创造性的化学学习体验,寻求能力培养与知识巩固的平衡。4.充分立足本校特色。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和化学学科特点。与学校和课程教育目标一致。本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1.在实践课堂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评价时间;2.课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度很难把握;3.学生课堂动手因过于兴奋和好奇导致制作并不顺利,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体验,制作出来的仪器也不一定能够符合后续实验要求。以上这些在今后案例设计中需要予以考虑和改进的问题。

三、今后准备进行开发的一些校本课程案例

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综合学校软硬件以及化学教研组等各方面因素,笔者在经过网络资源的整合、筛选以及本学科备课组的协商下,归纳整理了以下可供选择的校本化课程的研究课题或方案。例如:在高一年级中可以开展研究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选题:(1)生活中的消毒产品;(2)萃取的原理及方法;(3)浓硫酸的性质实验;(4)趣味实验:指纹检查;植物中叶绿色的提取;(5)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废水的检测;(6)浙能集团镇海发电厂周围空气中SO2含量的检测等;(7)化学大事年表;(8)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纵览(1901-2013)等。高二年级可以开展的高中化学校本化课程有:(1)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酸碱理论的发展;(2)兴奋剂简介、危害———有机化学合成;(3)对生命致关重要的高分子———蛋白质及其四级结构;(4)生命反应中的催化剂———酶;(5)常见物质的俗名和别名;(6)单分子膜法探索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7)干电池中的学问-电池解剖到原电池制作;(8)用植物色素支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9)衣料中的化学———纤维制品等。高三年级高中化学校本化课程的设计笔者认为主要以综合主题课程模式为主。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多阶段、多部分的活动。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回忆已有知识,发挥整体效应,采用主题深化形式将课程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阶段,最后达到一个总体目标的模式。例1:从卤素性质实验展开(第一阶段)———趣味实验(第二阶段)———综合性化学实验(第三阶段)———微型化学实验(第四阶段)———探索性实验方案设计(第五阶段);例2:化学电源———各类电池原理归类———常见电池分析———电池的串联与并联电路分析———电池与电解———实际生产中的电化学。

四、反思及结束语

在最初进行教材校本化时,总感觉自己思维僵化生硬,产生一个想法立即被否定,可以说校本化是在自己不断的否定中缓慢思考前行。而在校本化课程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查阅各种资料、搜索并整合网络资源、开拓了教学视野。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尝试、以及不断被学生追问后,笔者体会到了开展校本化研究的意义和乐趣,也让笔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组内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分工与协作作用凸显。课程的校本化也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课程支持。在校本化开发过程中,我们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帮助,如社区、企业、及兄弟学校等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资料和实践场地,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的联系。今后的工作要以此为基础,与组内教师更加积极开展校本化课程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多进步。

作者:曹春泉 单位:长汀县新桥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克文.基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5).

[2]许飞剑.论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的校本化实现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5).

第8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一、健全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实施制度

(1)建立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听课制度,掌握体育课教学中的情况,及时解决问题。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听课,课后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

(2)建全教研组与备课组教研活动制度。要求各教研活动要有活动计划,而且要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抓好教育理论学习,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体育学科专题研究,围绕重点专题研究开展听课、举办观摩活动。

(3)认真总结本学科行之有效的经验,进行交流、宣传、推广,组织本学科教师参加有关的继续教育学习。建立教师参加校本课程教研制度。

(4)健全对话交流制度,在确定的时间里,按制定的活动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步骤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这样,可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全面交流,促进教师对课标的自觉学习、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可提高教师们教学的预见水平及教研水平。

二、编写校本教材,让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提高专业水平

首先要做好“校本教材”的资料收集,探索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写。还可以聘请学生担当品味师,不断修改。当然,由于受到教师水平及时间的限制,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对于教师来说,校本教材的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并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

三、抓住核心因素,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起步

在制订校本课程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计划的同时,积极培养反思教学的意识,自觉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索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要素,促进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向“反思型”教师迈进。

要建立反思制度,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可本着“实行个别化设计,倡导创新设计,注重教学反思”的原则,着重强调检查教师所写的教学反思笔记、课后随感等内容。同时,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及创设案例、论文评比交流,以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水平。

四、倡导团队精神,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中成长

教师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校本研究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提倡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这个时间里,按制订的活动计划,有准备、有安排、有步骤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可以年级为单位确立备课组,在备课组中,通过研究课标、学生、教材,查找资料,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初备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由主备人说课、备课组成员讨论及评议,充分发挥集体备课力量,让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进行全面修改,促进教师对教材的全面交流。每位教师再结合自己的风格和本班学生实际补充修改调整。最后,还要求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反思,找出成功之处与不足,作好记载,以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开展“每师一课”“体育教学能手”评比听、评、研活动。开展校本研究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其基本阵地在于课堂。可组织开展“每师一课”和“体育教学能手”评比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围绕各自研究的专题或近期困绕自己的教学难题,按“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等基本环节,先后分别承担授课、说课、评课、反思任务,掀起“听、评、研”活动的。

第9篇:校本课程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多元化评价 校本课程 教师发展 学生发展

为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有鲜明的生命活力,然而,大部分存在应付、表面、肤浅的迹象。如果能在原有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所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及时进行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真正使校本课程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载体,行之有效的多元评价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利用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认知水平,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对工作的忠诚态度,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所以,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案。

(一)能否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的学习中。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怎么才能知道正在实施的校本课程是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呢?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知道。这就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丰厚文化底蕴,在反复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进步。总之,只有满含工作热情且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干工作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实施者。

(二)用教师成长档案见证工作成长。

对于能完成以下任务的教师要有一定的奖励制度。

1.计划: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学习计划等;总结:包括校本课程实施的工作总结、教研总结、学结等。

2.案例:包括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具制作、课件制作等。

3.论文:包括校本论文,校本课程新理念、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及教学反思等。

4.随笔:包括校本课程创新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性感悟性文字经验总结等。

5.获奖情况:包括校本课程教研成果,取得的成绩,辅导学生情况,各类获奖证书等。

6.评价表:包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表、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表等。

(三)带领的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广度。

1.所带学生能积极投入校本课程学习中。

2.能积极参加与校本课程有关的各级各类活动,积极性高,效果好。

3.参加热情高,参与度广,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使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校本课程实施中,而且能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多渠道获得信息,创新教师教学领域,丰富教师教学艺术,提升教育智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综合提升,进而赢得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二、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亲历者,更是受益者,学生能否满心欢喜地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中,并从校本课程中习得知识技能,提高品德情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而多元化评价方式则能很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参与的热情,并使这种热情长期保持。

(一)寻找亮点以鼓励促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能够盛开的花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多找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鼓励再鼓励。即使学生做错了,也要讲究方式,弄清事情的原委。做到尽量先表扬后批评,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也更利于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维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程实施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评价基础,还要关注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具备了哪些本领,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礼仪习惯等;学生与社会打交道与人沟通的能力有没有提高,抗挫能力是否增强;心理是否健康阳光积极向上;是否能够树立远大理想,等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三)应用灵活多样评价方式丰富校本课堂。

1.语言类的:多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刚才那句朗读得很有感觉”,“你今天主动跟老师打招呼了”,等等,此评价方式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2.称号类的:使用荣誉称号进行表扬激励。如:“文明之星”、“爱心小天使”、“故事大王”、“孝星”等,举办一些班级活动时使用此评价方式比较有效。

3.形象类的: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贴红花、画笑脸、盖印章等奖励,此评价方式适用于对低年级同学的鼓励,评价具体,同学们获得感增强,参与性提高。

4.开绿灯类的: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免一次家庭作业,可以去老师家做一次客,可以当一天老师,等等,此评价方式适用于高年级同学。

5.展示类的:对于学生完成比较好的作品可以在班级平台上展示,可以发家长群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可以开展全班同学学习活动,通过展示达到宣传引领学习的效果,表现好的同学更有自信,更有成就感,其他同学更有被激励渴望优秀的欲望。

(四)动态评价关注成长。

校本课堂是变化的,学生是成长变化的,评价也要相应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价,不同表现有不同的评价,不同课堂有不同的评价。如以前某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只要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评价就随之升级。知识类型的课堂和技能型的课堂及情感培养类型的课堂评价标准有别。对学生的评价人员要多样化,可以是老师、家长,可以是学生、同伴,还可以社会人员,等等。

学生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全体的发展,又关注不同,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有效运用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步成功和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最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