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焦虑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四阶段论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紧迫感、焦虑感,关心升学与就业的选择问题等特点,开设一系列的心理辅导。
高三的课程非常紧张,需要根据实际校情(学校情况)和生情(学生情况)开展辅导工作,本人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尝试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出看法。
一、明确观念
在高考心理辅导工作中,明确下列观念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1.辅导有三利,利己利人利校
适当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对学生有利,对周围人和学校也有利。学生和教师适当调整心态,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最终学校也是受益者。
2.辅导非万能,摆正其位置
心理辅导不能取代学习辅导,它只是高三全局工作安排中的一环,既要肯定和发挥其作用,又避免过分夸大。
3.紧张分程度,不要全打倒
面对高考,学生适当的紧张反而有利于高考,它能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使其出现一定的行为配合高三复习。因此,不能强调完全消除紧张,只是需要降低超越正常程度的紧张。
4.辅导工作靠大家,人人出力效率高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倡导的是全员参与,在高考心理辅导中,同样是倡导这种理念,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科任教师、学生等都可以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一员。
二、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四阶段论
高三一年皆纳入高考心理辅导阶段,在学生身心保持正常状态下,应有计划地根据复习的不同阶段,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启动学生的学习内需,激发和持续学生的求进心态。
虽然引导学生培养自信、调节情绪、积极应对贯穿整个辅导阶段,但根据复习不同时期的特殊性,本人提出四阶段论,以更利于实际操作。在每个阶段里,通过与教师沟通、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近况,按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制订相应措施,体现阶段侧重点。
第一阶段:定计划
这个阶段是在高二学年结束,当年的七月左右。此时,学生隐约感到压力,但动力不强,多数学生对高三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因此,应辅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对高三做一个整体的计划,做好扶强辅弱的心理准备与学习准备。在本阶段里,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明确自己的目标,有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实际行动。较次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没有目标或目标过大。相当多的学生是在两者之间。
在了解班级具体的情况后,可在各班做问卷调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曾思考过的目标,增强对成功的向往,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并了解学生对学校的一些要求(如心理辅导等)。
在此阶段,心理教师要配合班主任督促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制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课程内容和计划。
第二阶段:明目标
这个阶段是在高三开学的第一个月内,即九月份。在此阶段,要强调学生用实际行动达到或接近自己的目标,强化学生的责任感。班主任注意培养和形成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此时,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清楚明确自己的目标,能根据自己的强弱科制订相应的计划,对于学习上遇到的挫折,能有信心去克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目标不确定,遇挫折能自我调节,但不持久。此类学生情绪易为暂时的成绩所左右,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很想完成,但因基础和方法等原因,完成状况不稳定。较次的学习状态是完全没有进入到高三的学习状态。
在此阶段中,心理教师把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反馈给级组。级长根据情况在级会中做动员讲座,激励学生把握机遇,确定适当的高考目标,全力以赴。
心理教师可在此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班级心理辅导系列课程。此课程以学习策略和提高自信为主,强调复习的阶段性,尤其要强调总结方法的运用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强调每科的复习方法,既要让学生有紧迫感,又要让学生有方法可循。
第三阶段:树信心
这个阶段大致定在高三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至第二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在本阶段中,学生普遍出现“学习疲态”,成绩受挫,信心下降,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冲突增加,在学习上有退缩、放弃的心理和行为。
这时,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对学习任务能较好地完成。处于中间的学生可能因为受到的挫折,对学习任务有厌烦情绪,但仍能坚持学习。教师要注意班内小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认为自己是陪读的,在学习上没有任何信心,影响其他(中间)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此阶段,心理教师应加强与班主任沟通,把握班里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提高自信、调节情绪、降低考试焦虑为主开展心理辅导系列课程,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此阶段的必然性和可克服性,增强学生的自信。注意在此时开展考试焦虑调查,筛选高焦虑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四阶段:舒情绪
此阶段是在高考前的二至三个月左右。学生意识到高考即将来临,紧迫感增强,情绪紧张,休息时间减少,学习时间增多,对以前浪费时间感到后悔。
学生较好的心理状态是感觉自己复习充分,信心百倍,对高考充满期待。中间部分的学生也有信心,但仍有忧虑,对高考既充满期待,又希望延迟高考。较次的状态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内心矛盾日益加深,情绪很不稳定,也有部分的学生对高考没有任何期望,对任何事情无所谓。
在此阶段里,学校领导要对全体学生做考前总动员,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成功体验,逐步降低题目难度,增强学生信心。心理教师可在此阶段开展师生心理激励活动,以集体情绪的力量影响应考状态不佳的学生,铆足劲准备最后的冲刺。
由于我校长期坚持开展考前心理辅导工作,近几年的高考成绩显著,考生们都反映心理状态较平稳,有助于知识的正常发挥,甚至因其稳定的心理素质,在考场中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08.
[2]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
关键词:美术;高考生;培养;高考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51-1
在高中阶段,对于美术考生来讲,他们既要学习文化课程,同时也要进行美术专业课的学习。要想培养美术高考生,应该要结合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了解目前我国美术高考的现状,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根据高考的需要,进行美术高考生的培养。
一、美术高考现状分析
中国的美术高考受欧洲传统传统学院体系的影响,主要考察学生的写实能力。就目前我国的美术高考现状来看,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轻视文化课程
现在的高考制度误导学生只一味注重美术学习,轻视文化课程。很多的高考生文化课都有跟不上,认为美术生的文化要求低,这就直接导致美术生轻视文化课的学习,在上文化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随意做一些跟文化课无关的事情。最后对美术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提不起兴趣。
(二)考前焦虑
“高考决定命运”,这个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是一定程度野人表明了高考在学生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再加上高考的紧张气氛,学生就会出现考前焦虑的现象。学生可能会因为某一次模拟考没有考好而丧失信心,认为自己学的不好,画得也不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出现弃考的心理。这都是由于考前焦虑症引起的。
(三)报考目标不准确
学生因为理解能力的不同、美术天赋的差异、文化课的水平高低等因素,导致美术高考生能力的大小不同,这本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正是由于学生整体水平的差异,导致有些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报考学校,目标院校太高,平时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院校太低,容易养成骄傲懈怠的心理,平时的学习就不那么认真。
二、美术高考的教学策略
针对美术高考存在的现状,下面提出几种应对美术高考的教学策略。
(一)文化与专业课并重
在美术高考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一味地强调美术专业课的学习。在高考中,就算专业课非常优秀,如果文化课跟不上,也会与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因此,老师应该强调学生学好文化课,文化素质同样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做好考前心理辅导工作
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老师既是学生的学业指导者,更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师。针对学生的考前焦虑,老师应该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考前的时候,帮学生整理历年来的高考资料,找出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另外,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高考试卷,找出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在高考中扬长避短。
其次,加强学生的交流。不仅是考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的进行辅导。在备考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同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第三,加强学生家长的交流。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家庭的作用。老师除了要与学生沟通外,还应该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同时在生活上多关心,让学生没有顾虑地参加高考。
(三)采取分层教学
对于学生能力的不同,老师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让美术高考的备考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根据平时的学生成绩来看,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进行层次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对于平时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应该严格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目标院校,进行分类指导。在院校的考试形式、艺术风格各个方面给予指导。对于中等美术生,老师可以在备考时,让学生突破自我,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对于美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训练,要求学生多画和多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考出好成绩。
三、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绘画教学中,老师先画一张画,留下一部分给学生,老师在画前面一部分时,具体讲解其中的技术要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完成,在画画的过程中,领会技术要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就应该将文化课和专业课并重,一方面重视美术专业的教学,与此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课的培养。另外,老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缓解学生的考前焦虑,进入良好的考试状态。老师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应该注重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考上理想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魏益媛.浅谈美术高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11,(09).
[2]龚洪正.浅谈美术高考生心理素质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06).
[3]罗金远.美术高考生应当思考什么[J].中国高等教育,2011,(02).
[4]许悦,冯智军.美术高考:去“美”成“术”?[N].中国文化报,2013-03-04.
故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切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教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
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教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教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故事疗法中,教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做过的事情,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故事疗法符合高三学生年龄特征
临近高考的学生更是会出现敏感、彷徨、怀疑、困惑、易激惹等不良表现。以往教育者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的灌输、说服、纪律约束、行为训练、奖励惩罚等,其效果甚微,在考前的这段时间极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无法触及高中生的心灵深处。教师的一些言语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潜在的不信任不仅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反而越积越多。笔者认为,改变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用高中生所能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辅导才能达到改变学生认知的效果。借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传说、名人经历、成功案例等来进行讽喻和说明,可以启发他们去思考并改正缺点。
故事具有榜样性,满足了高三学生自主和自强需求。故事提供了榜样模仿和学习的机会。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一是珍视,即重视那些能改进心理机能的良好行为模式;二是联结,把良好行为模式或榜样与心理词汇进行积极联结;三是转换,认知转化是与积极心理相一致的适宜行为;四是融汇,即动机过程对认知和行为的连接。
榜样学习是一种选择学习,不具有强制性。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三学生自主性和自尊水平都迅速发展。他们讨厌不信任和强制要求,具有批判意识,表现为对教师和家长批评的不满、对学校制度的有意违反等,喜欢用“对着干、反着干”等行为表现自己的自主性和成人意识。而故事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情节的展示,使学生自动被吸引,产生对榜样的移情,认同其行为的途径,是一种内在的模式认同过程,在不触及学生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强和自主性的发展需要。
故事具有感染性,满足了高三学生的情感需求。现代社会是信息的超速时代,高中生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丰富性和波动性强等特征。一项对学生课余时间的调查发现,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出现了发展愈加丰富和多元的需求和趋势,以及与现实生活中进行情绪培养和调节的时间越来越少的矛盾,这种矛盾在高三阶段达到了最高峰。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显著地影响认知发挥。一项对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影响高考发挥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考场心态、考前心态和知识准备,即考前的紧张程度、自信水平等对高考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考前心理辅导时有必要对考生的情绪进行适度调节。
故事具有感染力,情节完整、情感充盈,具有生活的真实情境性。广泛的题材、生动的情节,能够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促进学生情感的稳定和升华。聆听故事能够使学生更自由地思考和想象,能够对好的、有价值的行为产生一种自然的情感依附,在心灵中植入一种对良好心性的珍视和想象。
故事具有情境性,满足了高三学生的人际需求。用故事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里、具体的人物(榜样)身上来看某种心理特质、价值观或行为规范的具体运用。这不是一种抽象的推理或者概念的学习,而是一种回归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它提供了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的多彩画面,以及价值选择和行动建议等。故事的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想象、陈述和隐喻的余地,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事实上,高中生形成积极心理的过程具有人际性、情感性、想象性等特点,与故事的特征相匹配。故事的叙事思维呈现了具体的人物和人际背景,能使学生产生迁移,有利于心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故事疗法的实践应用
笔者在考前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总结了如下辅导内容:焦虑的普遍性及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态对考试的影响、增强自信心的技巧、体验放松和深呼吸等技巧、睡眠和父母期望、坚持和自控等。以下分别从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心理实验和成功人士四类故事来解读故事疗法在高考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
用故事解读焦虑的存在和作用。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也是一种情绪表现,对认知的影响很大。给高中生用故事解读焦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说明焦虑普遍存在,让学生们知道自己不是特殊的个体,从而放下对焦虑的焦虑。一般采用“强人策略”的故事,即给重点高中的学生举高考状元也焦虑的例子,给普通高三学生举重点高中的学生因为焦虑屡次找教师咨询的例子。二是焦虑对行为决策存在重要影响。弗洛姆独木桥的实验说明,对事件本身的担心、害怕等情绪直接导致不良的行为结果。
用故事说明信念就是力量。同样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情绪反应,产生不同的行为后果。面对落花,林黛玉发出了“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而龚自珍感悟到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积极情怀。通过故事促使考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面对高考,面对模拟成绩,面对失眠,面对难题,积极的信念会促成良好结果的出现,消极的态度会阻碍考试的发挥和快乐的体验。秀才遇到棺材的故事、牛仔大王发迹的故事等都能很好地说明信念就是力量的道理。
用故事说明失眠的影响。考试之前如果睡眠充足,有利于考试时头脑清醒,高效发挥。但是考试前如果过于兴奋或者担忧,常常导致失眠,使人感到身体不适。于是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会出现类似于“昨天晚上整夜都没有合眼,完了,卷子肯定答不好了”(绝对化要求和消极暗示)的非理性思维,担忧不已。其实,对失眠的担忧远比失眠本身危害更大,一个晚上没有睡好觉真的影响不大。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有时候由于工作投入,连续几个夜晚不睡,也没有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和创造成就,这充分说明了偶尔的失眠是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除伟人的故事外,心理学家的睡眠剥夺实验也证明剥夺睡眠并不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功能及其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
用故事说明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性是个性的一个重要特质,包括克服困难和持续做两个维度。除了高考心态调节和考试技巧外,坚持走进考场也应该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坚持性辅导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一个是“执著勤奋就会成功”,鼓励学生直面高考,勇往直前就是胜利。笔者多次引用“韩国泛业汽车公司总裁的故事”来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遇到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故事疗法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三考生;考前焦虑
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学会正确控制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干扰和不良情绪,对提高高三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考前焦虑问题的相关心理学理论
考试原本是一种普通的教学评价手段,因其自身具有的竞争性等特点,使得考试总能无形中给人以压迫感,让人产生躁动、不安、紧张、烦闷等焦虑情绪,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等行为反应。由于高考的特殊性,这些行为反应在考前复习阶段又显得更加明显。那么到底什么是考前焦虑?它是如何产生的?对考生又有哪些影响?过去的心理学家提出过这么一些理论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焦虑理论
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理论,焦虑是其理论的核心,其中精神分析学派又以弗洛伊德、霍妮和沙利文为代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焦虑的信号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在于本我,而在于自我,考前焦虑,作为焦虑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和其他焦虑一样是自我为影响快乐—痛苦机制而发出的一种信号。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焦虑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站在存在主义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其自身的存在,焦虑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是由人的内在冲突引发的情绪反应。
(三)社会学习学派的焦虑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直接来源于行为主义,认为焦虑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反应。考前焦虑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行为的内驱力,任何情况下的焦虑降低都有强化学习行为的作用。在行为的挫折—攻击假说中,认为考试受挫便会引起攻击、冷漠、焦虑等情绪反应。就是说,考前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个人动机受到挫折。
二、高三考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现如今,在中国,“高考”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长期以来,随着社会对高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高三考生的心理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专家们的关注。许多研究学者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并得出过相应的结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专家王极盛对高三考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查后指出,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对考试的高期望值,紧张的复习应考模式,家庭社会的高关注度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引起考生的考前焦虑情绪的原因,大多数高三考生都出现过或多或少的考前焦虑心理。在研究中,他还发现影响高考的二十多个因素中,考试的心态对高考成绩的作用排在第一位,考试前的心态排在第二位,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分别排在三、四位。由此可见,扎实的学习功底虽说是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是学习基础正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为进一步了解考前焦虑心理的调试方法,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的任小青也进行过相应的研究。他选取学校高三、初三毕业生共40人,随机将学生分成心理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20人进行实验。心理治疗组采用放松训练法和系统脱敏法并结合个别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治疗,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药物治疗组则以镇静催眠药和镇静植物神经类药物为主进行治疗,并在治疗期间停止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辅导。一段时间后再对两组学生进行心理学测试。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两组学生的疗效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心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从而说明了正确的心理咨询比药物治疗更能改善考生考前焦虑症状,缓解考生考前压力。
三、对过去高三考生心理问题理论及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回顾历史,各个学派的心理学专家们对于焦虑的本质及特点都已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相应的焦虑理论。虽然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统一,在解释某些实际现象时也各自存在着缺点和不足,但他们的研究都为人们正确认识焦虑提供了良好的导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学习。在了解了众多焦虑理论之后,对于高三考生考前焦虑的形成原因及影响作用等,我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下面,我将简单叙述一下个人对于考前焦虑的认识:
身处在紧张的备考环境中,一旦考生的动机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使自我能力的无效性显现,考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考前焦虑的心理。(社会学习学派的观点)这种焦虑心理与考生的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倒U型关系。因此说考前焦虑是把“双刃剑”,正确调控才能有效地开展高三学习。
除了前人的理论能为我们研究高三考生考前焦虑问题提供很好的基础之外,现在专家学者们的实验研究也颇具价值和意义,他们为我们研究高三考生心理提供了更多的现实依据,还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高三学生的焦虑心理,从而对将来进一步开展控制和消除学生心理干扰的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但毕竟“金无足赤”,任何实验都不能是完美的,专家学者们进行的研究中也还存在着缺陷。例如:在研究多种因素对高考成绩的影响时,研究者们无法做到严格地控制单一变量,在分析心理因素对高考成绩的影响时难以排除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在如今大多数研究当中,研究者们倾向于选取被试的高考成绩作为分析心理状态能否影响学习效率的判断标准,以高考这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判学习水平高低的凭证,这无疑是缺少说服力,难以令人信服的;再者,目前关于高三考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多在于心理调试方面的心理干预,而缺少对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而由于心理问题对学习成绩起到的只是间接性的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研究结束后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实验也并没能体现出高三考生心理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之,心理辅导十分重要,但科学、高效的辅导方法,适当正确的辅导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梁圆圆,孟祥瑞.罗洛·梅焦虑理论述评[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第6期.
[2] 王小康等.高考心理调试实验研究[J].新西部,2009年第16期.
一年一度硝烟起,过四月、穿五月、进六月,中高考即将开始,也许你的心会一天天地提起,心跳也会一天天地加快,心情也会一天天紧张,心弦也会一天天地绷紧。此时此刻怎样调整好你的心态、调节好你的心理,准备应战,是每个考生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
心态和心理的调节并不是高而无远的事,它存在于每个人。有许多考生忙于知识的备考而忽视了心态和心理的调节,考场上没能发挥好,甚至比预期的成绩低了很多。心理学教授高源说:考生在高考时想到心理备考,就能帮助考生在考场上正常发挥。作为教师,我们通过大量的辅导实例总结出了:心理素质和考生心态将直接影响到考生的考试结果。高源教授又说:在距中高考剩下的有限时间里,在注重知识上的复习同时,考试成败决定于考场上的发挥,进一步讲决定于心态的好坏,必须消除考前紧张和消极情绪。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发现学生或孩子心理表现,好出去应对措施。心理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
(一)考前的主要问题与表现
情绪上:心神不宁、担忧焦虑,表现在
在各科的各种考试中知识漏洞百出、似会不会。
自己觉得已经很努力了,但效果不佳。
时间不知道如何安排,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反感-----
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烦恼焦虑、患得患失、多梦失眠、容易发脾气------
人际关系上:纠结难缠、矛盾增多,只有表现在
与父母常发火。
与同学小事常争吵、不愉快
与异性剪不断理还乱------
身体状态上:体能下降、胃肠功能紊乱,重要表现为
感冒多发、困顿昏眩、浑身无力
吃不下或总想吃
夜晚不想睡、白天睡不醒
月经紊乱、梦遗次数增多------
(二)中高考的心理问题与表现
一、考试前夜的表现:兴奋冲动、焦虑压抑
1、激动多动、烦躁冲动
2、郁闷昏沉、无精打采
3、行为无序、坐立不安
4、不吃不喝、 难以入眠或睡不醒------
二、考场上的表现:心慌焦躁,无法控制自我
1、肢体颤抖、呼吸困难、冒冷汗
2、注意力无法集中、头脑一片空白
3、题目要反复看、读不懂或找不到思路
4、计算错误增多、填涂顺序错误
三、考试间隙时的考场外的表现:强迫猜疑、后悔自责
1、反复想上一堂的考试内容、反复说“如果------就-----”
2、到处打电话问同学和老师
3、痛苦难受、吃不下睡不着、发脾气摔东西
4、蒙头睡觉、不理不睬、失眠或睡不醒
5、想放弃考试------
(三)考试后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一、认知上的表现:感到挫折失败、毫无前途,认为彻底失败了、考砸了、没脸见人了、后悔“当初-----”
二、情绪上的表现:痛苦压抑、灰心丧气,闷声不想、不愿和任何人说话、痛苦焦虑不吃不喝、摔东西发怒发火、无节制地说话或上网玩乐、生活节奏完全混乱------
作为家长和老师只有发现和掌握了孩子或学生的心理问题后,才能及时采取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心理辅导方面:在思想上藐视考试,战术上重视考试。乐观自信、放眼未来,正确世界观。
心理辅导方法与策略方面:要有拼搏向上的斗志,了解具体知识漏洞,指导复习练习的方法,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调节生活节奏,调节好考试时的生活休息娱乐方式,使呼吸放松、紧张情绪放松,一定要坚定我必胜。
心理辅导方法及策略方面:进行心理暗示克服焦躁不安的情绪,多听音乐、多沟通,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短信辅导、电话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
自我家长,还应该注意学生饮食方面的调理,合理的搭配一日三餐。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和形式,只要对孩子和学生有利,克服和消除了各种消极的心理情绪、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能自我控制,必要时进行心理转移、使之具有良好的心态,我们都可以尝试。
考前复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要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坚信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老师是经过深思熟虑、参考大量资料,定出计划后才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他们的讲授是较科学的、较客观的,不要一味孤注一掷,失去方向。
请教老师和同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则思疑,疑则须问”遇到难题、难懂的知识,几经努力仍然难以解决,最好先去请教老师和同学,获得相应的技巧和方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提高效率。所谓“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知识量。要求:“事半功倍”。即心无杂念,全身心地投入,既要学得好,又要学得不累;要分清知识的可重复性与不可重复性。即对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就不要抽出过多的时间去重复,对自己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要花少量的时间去复习;对于不很重要的知识,则要花适当的时间去复习;对于很重要的知识,则要拿出大量的时间去复习。总之,复习的时间的安排,要有针对性,面向重点、难点、弱点;选择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去复习最困难的内容和学科。
注重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勿激勿躁,要循序渐进。因为每一门功课的知识点都是由无数个小识点组成的,这些知识点的不同组合形式可形成复杂的题目。所以复习时要注重每个小知识点,每个小公式,每个不起眼的说明。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做到思路清楚,融会贯通。
搜集错题。有的学生平时爱出错,形成定势,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也会类同出错。所以复习时要将容易出错的内容“集中关押,登录在案”。临考前。再将这些错误“突出提审”长期坚持此做法,可以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了然于心。
劳逸结合。努力并不等于低效率乘以长时间。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重压和各方面的压力,若不能合理调节,真
正做到劳逸结合,那么天长日久就无法取胜。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每天花一定的时间休息和娱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科学的作息,效果会更佳。
[关键词]高中生;成长;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28-03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缺陷和疾患,还指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功能正常,无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1.正常的智力;2.健康的情绪;3.积极的意志品质;4.适度的反应;5.统一的人格;6.和谐的人际关系;7.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8.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1]
影响人的成长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研究选择一名高中生作为典型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
张航航,1993年出生,男。2008年9月以中考全优的成绩从郊区一所学校择优录取到市区一所重点中学重点班。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高一、高二学段),该生学业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但他认为离理想中的大学目标有差距。2010年7月张航航产生留级的意愿,2010年暑期补课(高三)他不愿参加。在高三的一年时间内,出现逃避上学、考试焦虑、有时偶尔参加考试、多次离开学校等现象。2011年6月的高考他仅仅参加语文、数学两门学科的考试,第一次高考弃考外语和理综。2011年9月他进入另一所重点中学复读,2012年高考以高出一本20 多分的成绩,他仍然认为没有完全发挥水平而选择继续复读。2013年高考他以570多分被河海大学录取,步入高校殿堂。
二、案例描述
(一)案例1:高二优等生的留级风波
2010年6月底高二学期结束后,张航航的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他有了留级的意愿,认为学得不扎实,一年后很难考到理想的大学。他的这一想法令同学、老师、家长不解,特别是他的母亲坚决反对。他的父母都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2007年张航航就读初三时父母离异。他的父亲象征性地给予2万元的抚养费后就去外地谋生,他母亲在本地下岗再就业,承担了监护抚养义务。为了张航航上学便利,他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一房一厅的住房,居住条件较差,夏天很热。由于他母亲早出晚归,工作辛苦,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所以不支持他留级,希望他能顺利参加高考。
2010年7月暑期补课,张航航拒绝参加。留级意愿落空后,他出现了多次消极抵抗行为。有一次与母亲争执后,拒绝上学。在同学、班主任的劝导下,张航航回到高三课堂。然而张航航常常中餐只吃几块饼干,晚上拒绝母亲送晚餐达一个月之久,直到晚自习后才回家吃晚饭,饮食很不规律。张航航与很少同学交往,总是埋头读书,有时老师讲课他也不听,独自做题。晚饭时间有些同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轻松一下,张航航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他焦虑、压抑、困惑,也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
(二)案例2:逃避上学和考试焦虑
2010年9月张航航与他母亲争执后,拒绝上学一天。2010年10月12月同学们都在如火如荼地进入学习状态,他第二次拒绝上学,他母亲把他送到学校后,他擅自离开学校到新华书店看书或者在街上闲逛,直到凌晨2点才回家。2010年10月底的一次月考,他没有交化学试卷。2010年11月的月考,他只参加一场考试,还迟到40分钟。2011年2月至2011年6月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偶尔回到学校参加考试,感觉不好就放弃。班主任担心他会放弃高考,高考期间特意要求到他的考点留守,防止出现意外。不出班主任所料,第一天的高考语文、数学他正常参加了,感觉不好,第二天的高考前,班主任发现异常,打车到他家里想把他找回来继续参加高考,但一切努力都无结果,他还是放弃了外语和理综的考试。同学和老师在惋惜中接受了他高考缺考的事实。
(三)案例3:复读两次,步入高校
2011年高考缺考后,张航航选择另一所重点中学复读,偶尔遇见同学也言语不多。2012年高考,他高出一本分数线20多分,认为高考没有正常发挥,继续选择复读。2013年继续高考,高于一本50多分,选择了河海大学,步入大学的殿堂。
三、分析案例的原因
高中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冷漠、孤独、过度自卑、嫉妒、抑郁和焦虑。张航航一个高中优等生,首先在高二结束时有留级的意愿,然后逃避上学和考试焦虑,最终复读两次才步入高校。针对以上案例,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家庭原因
张航航生活在家庭经济拮据的家庭,父母都是下岗工人。虽然母亲选择了再就业,但经济状况一直不佳。而他父亲也时常喝酒,一些家庭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在2007年张航航就读初三时,父母离异,这些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学生来说,有压力、有焦虑、有困惑。而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低,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他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处于被动状态,孩子情绪不稳时,她只能是隐忍,小心翼翼地顺从,无奈地听从摆布。当张航航与母亲交流时,母亲有时回答不了他的问题,跟不上他的思路,不能有效地应答,导致母子沟通交流障碍。他父亲知晓他不上学虽然从外地赶回来,父子相见时心情很好,但交流沟通不畅也不欢而散。张航航很难从家庭中得到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父母的文化素养以及亲情都不能帮助他克服成长中的烦恼。家庭因素是影响张航航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二)性格原因
张航航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虽然家庭有很多不利的成长因素,但他学业上的优势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这使得他的性格缺陷得到忽视。他性格孤僻、内向,任性、自闭、自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自尊心强。有一位家长得知他晚自习后才回家吃饭,送他一点水果,等家长走后,他气愤地把水果砸了,这充分说明了他的自负、自闭。不能有效利用同学、老师的优质资源,使得他不得不独立面对压力,焦虑、困惑困扰着他,他只能孤独前行。
(三)心理期望过高
张航航在高二下学期就思考要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他认为只要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才有事业发展,就业好,待遇高,如果没有考上好大学,就难以实现买房、买车等良好愿望。他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当高二学期结束时,他知道考取清华大学的愿望难以实现,就有了留级的意愿。当留级的意愿受阻时,他选择了逃避上学、考试等极端的消极方式,情绪不稳定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高三是高中生活压力最大的时期,月考、联考、模考等考试是常态。考试后的班级排名、年级排名,有时难免让学生有挫败感,考试焦虑、期望与现实压迫着每一个学生。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越大,就越有挫败感,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的会出现逃避、苦闷、恐惧、失望、悲伤、烦躁、压抑、懈怠等消极行为。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力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重视高考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建设。虽然学校也有心理咨询室,也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但面对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杯水车薪。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分数,好分数才是硬道理。高中生从早晨到晚自习长时间周而复始地学习,生活单一,节奏紧张。即使有心理需求,高中生也没有心理建设的主动性,心理调节能力有限,心理咨询室也形同虚设,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动力不足。学校和班级在高考前的宣传动员、高考倒计时、分数排名等一系列信息扑面而来,压抑得学生透不过气来。学校也没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导致高考生以自我心理调节为主,压抑、焦虑、困惑得不到有效的释放。
四、应对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
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家庭成长环境,“一个问题儿童背后有一个问题家庭”。当前社会离婚率逐年上升,中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这些都是一些社会问题。家庭结构不完整可能导致儿童性格缺陷,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即使家庭破裂,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同时给予孩子亲情,助孩子一臂之力。家长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教育者。
(二)要注重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据报道,现在独生子女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性格决定命运,在生活中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与人为善、乐于交往的心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鼓励学生向同伴、教师、父母倾诉,将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那学生的压力就能减轻很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学会“放松训练”,进行自我调整,形成良好的性格。[2]
(三)恰当的心理期望。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期望定位越高,失望越大。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次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高校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平台,期望定位合适,考生才有希望、有信心达到目标。
(四)学校要发挥心理建设的主导作用。高中生的压力、焦虑、困惑普遍存在,一个强烈刺激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崩溃。学校要发挥心理建设的主导作用,定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集体辅导。如当一个压力来源被认定对个人有威胁时,智力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压力愈大,认知方面的功能及弹性思考就会愈差,人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如果只把焦点放在具有威胁性的事件及个人的焦虑上,我们对问题的注意力就会大大降低,威胁就更不易消除。另外,人的记忆也会受到影响,短期记忆的好坏是根据个体对新刺激所付出的注意程度而定。同样的,压力也干扰问题解决、判断与作决策的能力。因为在压力状况下,我们的知觉范围缩小了,思想也比较刻板、古拙,所以很难会有灵敏的反应。[3]学校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服务要常态化,可以利用社会的咨询机构和心理志愿者参与学生的心理建设。
虽然张航航生涯规划走了一些弯路,但他坚强、坚持、坚韧、倔强,遵循自己的内心维度,找回自己的平衡,挑战自己的极限,修炼着自己的功力。他了解了失败,更加珍惜成功。
参考文献:
[1] 于小伟.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J].读写算:教研版,2014(17).
【关键词】高考;复习技巧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全国各地高三的青年学子们正在日以继夜、挑灯备战高考冲刺阶段的学复习课程。同时,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或者聘请各路教育专家、知名导师举办高考复习及应试技巧、心理辅导等各式各样的讲习班,各个高中学校也制定各种各样的备考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那些考生的家长们也各显神通,使出了浑身解数,包括学习在内的衣食起居行样样考虑得周到、细致,甚至有的父母专门请假或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备战高考的学子们,默默助力着考生们的高考备战之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害怕因为一点点的照顾疏漏而影响了学子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每天千叮咛万嘱咐的总是离不开学习方面事情,特别是关心总复习阶段的考试成绩,给本来就紧张备战的高考学子们平添了不少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很多考生因为害怕高考冲刺总复习阶段的学习质量不高、考试成绩不佳而对不起老师的辛勤栽培和父母的碎心操劳,甚至有的学生因压力过重而郁郁寡欢,学习效果和成绩每况愈下、适得其反。
对此,作为身处其中备战2014年度高考的高三学生之一的我,每每看到这种负面的、极端的报道,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心潮久久不能平静,思前想后,我觉得有必要就高考前高三学生学复习阶段的应试心理及学习技巧,谈谈几点心得体会,供紧张备战高考的学子们参考、研学之用。
(1)保持一颗平常心至关重要。在高考进入总复习阶段的关键时刻,考生心理出现有点紧张、有点期待、甚至有点兴奋的状态是完全正常的,不要因担心复习不好、高考发挥失常而引起过度焦虑情绪,首先,在学习上,要保持“把平时当考试,考试当平时”的心态,尽量以平静的心情来复习备考;其次,生活饮食起居在保证良好习惯的基础上要保持与平常一样的作息习惯,不要特意做出改变,致使人体生物钟难以习惯而导致身体不适,徒增压力;第三,要始终保持自信的心理状态备考、迎考,适当的时候可以咨询心理辅导师缓解压力。
(2)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详细的甚至到每天的复习计划。要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订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张而不忙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比如,首先要做一个整体复习计划,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寻找答题规律和方法,获得能力上的提高;然后把它按周分成单元计划,最后具体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要明确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并且要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来履行计划、完成计划,随时随地抓紧时间,全神贯注地、高效率地干自己该干的事情。每天睡前约半小时,对一天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和记忆储存,对于不清楚的知识点要及时查阅、熟捻于胸,给“温故而知新”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勤学好问,拾遗补漏,不留知识“死角”。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要多向老师请教,遇到疑惑的知识点要勤与同学们交流沟通,要不耻下问,要坚信“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的有限时间内,很多考生过分追求“面面俱到”,总想着什么都要复习,因此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导致备考信心不足、复习计划紊乱,其结果必然是收效甚微甚至愈来愈差。所以,在临近高考的最后阶段上,考生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首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排查,要根据个人情况分出重点和难点,找出知识盲点并扫除,做到不留“死角”,把精力放在“拾遗补漏”上。
(4)要多与父母亲沟通,不要因为家庭为保障学子们的后勤服务过度操劳而增加了考生的思想压力。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能成才,这种心情考生应该给予理解,要多与父母亲沟通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技巧,不要因为互不理解而背上思想包袱。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妨抽点时间带孩子上街购物,或到公园游玩,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给孩子“换换脑子”,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情感,真正缓解孩子的备考压力。
(5)考生每天要“挤出”一定时间(约1小时左右)听听音乐、加强体育锻炼,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在选择体育运动时,要以非剧烈运动为主,如散步、做操、慢跑等,这样有助于心情稳定与放松,最好不要游泳、爬山,以免出现意外伤害;特别是在临考前几天不要上网,不要看有强烈刺激的武打、枪战等情节的影视作品,否则容易在大脑皮层中产生兴奋,干扰复习,同时也会影响晚间睡眠质量,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甚至影响高考的临场发挥,影响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焦虑;心理咨询;森田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 B849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8-0066-03
一、求助者基本情况
小米,女,19岁,大二学生。意识清楚,思维正常,因高考失利情绪低落,自制力完整,能明确表述自己的想法,性格稳定,愿意听取客观意见。由老师介绍进而主动求助。
无明显躯体症状,只是近一段时间表现失眠、焦虑、头疼,注意力不集中。社会交往正常。
二、主诉
高考的严重失利导致对自己能力和记忆力的怀疑。一直无法接收这个现实,大脑始终被失败的经历充斥着,无法集中注意,进而产生焦虑,感觉经常头疼,经常失眠。
三、个人陈述
求助者从小一直学习成绩很好,在学习上没有遇到过挫折,一只都是受人瞩目的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各种奖状,占据了家里的整整一面墙,她是父母的自豪,老师的骄傲。上高中以后,大家都认为她考重点大学没问题。自己也认为已经考上了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重点大学了,于是高中三年学习很刻苦也很努力。
但是就在高考的关键时刻,自己因为感冒,头疼,没有发挥好,最终成绩只能达到三本的分数线。
她担心再复读一年成绩会更差,所以上了一所一般大学。可是考试失利的事情一直挥之不去,总在想,考这么差对不起父母和老师,是不是自己脑子不行了,学习能力没有了,记忆力下降了。越想越头痛,根本学不进去,晚上还失眠,根本无法正常学习。现在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心里感到十分迷惘,情绪波动也很大。没有办法,自我感觉无法调整好状态。医院诊断为失眠症,正在服药。自己翻阅了些书籍资料觉得像青春期综合症,与心理因素有关,于是在老师的介绍下主动前来求助。
四、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情绪低落,谈及自己的能力以及父母老师的期望时不停的哭泣。意识状态良好,表达完整。无明显躯体症状,无泛化现象,无退缩行为,睡眠不好。
老师和同学都说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同学,而且学习认真努力,和大家关系都不错。只是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平时生活学习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计划不能顺利完成时情绪低落,不停自责。
五、心理测验结果
(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轮廓图的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强迫、焦虑、抑郁指数相对较高。其中强迫因子2.45分,人际关系因子2.52分,这两项指标高于SCL-90正常成人因子常模(强迫因子1.62±0.58,人际关系因子1.65±0.61)。超过正常范围,最显著的是分值高,其次是人际关系因子分值较高。
(二)焦虑自评(SAS)量表:标准分为45分(常模标准分为50分)。
(三)抑郁自评(SDS)量表:标准分58分(常模标准分为53分)。
六、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
借助心理测验结果,并通过求助者陈述、观察和调查了解,求助者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情绪低落、有强迫观念、紧张焦虑、自卑、适应不良。
根据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诊断结果:
一般心理问题,适应不良,有强迫观念。
(三)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原则,该求助者智、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制力完整,主动求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该求助者病程的基本表现,(如头疼、失眠等)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
2.求助者不由自主地在意识中反复呈现失败的经历,另外加上归因错误,使自己感到无法摆脱十分苦恼。这负荷强迫观念当中的强迫回忆的界定。但是心理问题并不严重,表现出强迫观念、头疼,失眠等问题的时间也只有两个月左右,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社会调查显示求助者的社会功能正常。
4.由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协调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症以焦虑为核心症状。焦虑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而本求助者却是对特定的历史事件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因此排除焦虑症。
3.与强迫性神经症鉴别:强迫症是对来自自身的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不克制地去想、去做。但根据CCMD-2-R的诊断标准,强迫症诊断需要有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方可诊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个月。该求助者的问题暂不能定为强迫症。
七、病因分析
(一)生物性原因:求助者女性,19岁属于青春期,自我意识不稳定,是各类心理问题的多发年龄。
(二)社会性因素: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学习上没有遇到过挫折,自己及别人的期望都很高,抗挫折能力较弱。
(三)强迫观念的存在以及认知归因错误:有完美主义倾向。被高考失利这件事所困扰。又将自己的失利归为内部稳定的因素:能力。导致对自己失去信心。
八、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向求助者解释认知疗法,并帮助求助者改变不正确的认知观念,与此同时缓解求助者的焦虑和自卑等不良的情绪。
(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提高耐挫力,使求助者尽快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学会用积极的认知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现实,努力改善心情,学习放松技术,减轻压力,改善紧张焦虑状态。
九、咨询对象分析和方案的制定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学时期的学业的成功给了她很大的自信,周围人的赞赏更是让她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同时也不允许自己失败。然而,高考的不如意对她打击很大,她想不通自己怎么会失败,于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大脑,四处求医。主要问题是她认为自己脑子有问题,不适合再学习;同时习惯于接受别人赞赏的她害怕受到别人的笑话,可是内心对学业成功的渴望使她有继续努力的念头。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决定以求助者为中心,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首先,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引导求助者顺其自然,清楚认识自己所处的心理环境,接纳一个可以失败的自我,并帮助其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引导她认识到是自己不合理的归因方式导致了她的情绪低落。
其次,运用认知领悟疗法,帮助求助者克服情绪低落的心境状态,接受现实,接纳自我,通过回忆以前自己的成绩来重新确立自信心;改变消极的认知方式,逐渐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遇到的挫折。
再次,学会在强迫观念出现时运用一些自我放松技术。
十、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小米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确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做相关的心理测验,再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访谈和调查,然后确定主要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
(二)个体心理辅导阶段
与小米商定咨询目标后,采用森田疗法和认知-行为训练予以辅导。具体过程是:
1.认知改变
(1)回忆过去自己的优秀,重新确立自信,并树立克服心理问题的信心。
(2)识别不合理观念,记情绪困扰日记。
(3)帮助宋小米认识到,高考遇挫便有彻底失败的观念是不合理的,失利只是暂时的,学会从失利中总结经验。另外自己的归因方向是错误的,帮助她客观分析当时的情境,学会进行正确恰当的归因方。
2.行为训练
(1)系统脱敏。在认知领悟的同时,建议小米坚持写心情日记分析自己强迫观念的合理性。逐步摆脱不合理的强迫观念的困扰。
(3)归因。解释归因理论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训练积极正面的的归因方法。淡化完美主义倾向,纠正对学业过高的期望.
(2)放松技术。当强迫观念出现时,采用深呼吸、计数等自我放松的方法。
3.以第三次咨询过程为例,以下是咨询记录节选:
T(咨询师):你是一个失败者?我们理性思考一下你如何更合理地评价自己?
S(小米):我以前很成功的,家长和老师都喜欢我,一直都在夸我。以前我还是很不错的。
T:很好,那么现在?
S:我应该是一个可爱的、善良的人,除了记忆力不好,学习不好。
T:很好,记住你是一个可爱的、善良的人。那么你是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呢?
S:嗯……
T:如果满分10分,那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种说法?
S:5分吧。
T:好,我们一起来寻找新的支点并把它写下来好吗?
S:(思考一阵)上次系里的演讲比赛我很紧张,我觉得大家都在笑话我,可是结果还不错,我得了三等奖;大一第二学期英语四级考试,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但很幸运地我通过了;目前为止,我没有挂过课……可是,我脑子不好使,记忆力不好,睡眠不好,上课老走神。
T:好,写下来的想法中有些反面证据,但是每个人都有弱点或缺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无是处,你同意吗?
S:同意。
T:那么以后的时间里我们经常会为正确积极的观念寻找现实依据,来战胜不合理的信念,你也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完成咨询作业好不好?
S:好吧。
十一、评估
咨询时间确定为每周一次,面对面咨询全程共8次,求助者积极配合。到第5次咨询结束后,求助者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对高考失利的事情能够释怀,做出正确的归因了。而且,做事不再追求完美,而能够客观分析情境给自己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8周以后,求助者自述情绪状态明显改善,睡眠逐渐恢复正常,头痛等不适感明显减轻,强迫观念出现次数很少。不合理的观念不再影响正常的学习及生活,求助者反应咨询效果良好。
经过两个月的随访,巩固效果良好,求助者已经建立了一种建设性的适应机制来适应现在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明宏.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修订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科瑞.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傅安球.心理异常中“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与临床表现[J].心理科学,1999,(6).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很重要的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独立的思维能力。他们不谙世事,但又往往比成年人更为敏感、脆弱,即使微小如尘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波动。但由于他们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观念、行为很容易走向极端,深陷困惑的沼泽而无法自拔。当然,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着敏感、丰富的感知能力,想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班主任用宽容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沟通。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学生大半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同学和老师成为影响他们思维、学习、生活和人生观念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的引导与教育,同学的互动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心智成熟。
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在校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普遍存在体质偏低和近视过多的问题,此外,他们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厌学倾向十分普遍,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普遍不强,自我评价不够客观,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独立意识和自立精神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受挫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水平不高等问题。心理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
无数个失败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情感需求。单方面地强调文化素质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人成长形成了单向评判的思维模式,这就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不健康人格特征。而这些心理被疏远的孩子随着身心的进一步成长,有越来越多的情绪需要释放,越来越多的难题有待解决,越来越多的困惑无法解开,随之而来的是他们被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所纠缠。
本人曾参加心理咨询课程的学习,结合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科研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加上承担班主任工作,于是产生了把心理咨询的技术引入班级管理的实验想法。通过两年的努力,从心理咨询和班级管理之间找出一些方向性强和可操作的东西,试图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让管理成为真正的管理,为真正的教育服务。
下面本人就从心理辅导技术的不同应用来总结一下两年来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中所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初步成果,以找到良好学习行为养成过程中的一些结构化因素。
一、心理咨询技术介入班级管理的几个层面及操作办法
1. 日常生活行为记录(自然观察法与阳性强化法)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或学习环境。从大多数人的意愿出发,全员参与制定一系列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有利于约束和管理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怎样有效地让学生在良好的管理气氛中充分发展个性,让他们更好地健康成长,是我把心理辅导技术引入班级管理的重要目的。所以我以“班级管理要为学生个体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服务”这种理念,作为班级管理的指导方向,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相关因素,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指标,同时结合心理咨询技能中自然观察法的确切化、数据化、结构化的原则,建立每个学生的行为记录表,再根据心理咨询技术中的阳性强化法对不同的行为进行赋分。具体行为标示如下页表一,具体指标数据化如表二。
2. 学生心理辅导(团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在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同时,利用班会课、晨夕会课和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辅导。内容涉及学习价值、学习动机、合理归因、厌学倾向、注意力分散、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时间利用、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阅读方法、应试方法、自我监控等方面。
在每次重大考试之后,我会单独找个别学生谈心(大部分属于心理辅导),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内容包括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学习技能障碍的矫正、学习方法不当的改变、认知方式的评价、学习适应的提高等。谈访之后,将谈心的内容及时记录在学生的行为记录表中。
在管理高三年级的过程中,因为要面对高考,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又借自己的心理咨询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包括职业兴趣测试,职业倾向测试,考前焦虑处理,合理减小压力,科学选择专业和学校,结合个人实际填报志愿等。
3.学生个人行事历(认知性的学生作业)
在自然观察记录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同时,为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在管理的形式上,我争取做到把外在的强制管理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自我管理。所以我在保证外在强制管理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给学生们布置了作业,用来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让学生从自己的作业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与自信,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同时,逐渐把外在的管理升华为内在的潜能发挥。
根据心理咨询中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与经验,结合中学生青春期的实际情况,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三个自我监控的作业。
(1)个人日常行为活动记录(合理情绪理论中的A和C)
这是一种典型的个人行为流水账,要求学生诚实地记录自己一天的日常行为,以表格的形式大致记录每种行为的时间、内容、状态和效果等,每天一页,一周一汇总,由班长或团支书收集上交到班主任手中,班主任认真查看,写出富有鼓励性的正面评语。随着学生自控能力的增强,可以逐步放宽检查的时间周期,依据心理咨询的经验,前两个月采用一周一查看,接下来两周一查看,持续四个月,接下来一个月一查看,持续四个月,可以使学生的自控能力上升不少。
(2)个人理财花销记录
理财能力也是一个学生在中学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会影响到将来的家庭生活,同时也会从理财中体会到父母恩情。培养他可以使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合理消费,把钱花在刀刃上等多方面的理财能力。不过,这份作业采用自愿上交的方式,虽然上交的份数不多,但也可以从中看到学生们对待财物的态度转变。
(3)思想感悟日记(合理情绪理论中的B)
这是我布置的第三个作业,也是三种作业中最有价值的一个。从形式上讲,这是一种日记,目的是让学生记录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喜悦、困惑、理想、灵感或者爱恨情愁,或是对现实的思考,对个人命运的挑战,对自己感兴致的事物进行描述,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因为这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也采用自愿的方式上交,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进行评论和交流。在阅读这些学生的日记时我发现,当每一个学生鲜活地呈现在面前,会纠正我对他们的态度,会让我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从而使班级管理更加人性化,民主化。同时也营造了老师和学生真诚、理解、尊重和平等的氛围。
二、分类统计和分析记录数据,试图找到一些规律
两年来,我采用自然观察法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学生日常行为跟踪,虽说付出了许多精力和时间,但我很欣慰地看到在这份研究工作上倾注的心血没有白花。从今年高考的结果来看这两年班级管理的效果,确实能总结出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2009年因为合校的原因,高三年级开学时,我班新增普通理科学生7人,所以我以原班18人作为重要研究对象,其统计结果作为原始数据。同时把新增的学生作为对照数据,算是在纵向作一个对比研究。
根据统计,个人行事历共上交20次,平均上交率为65%(235/360)。其中高考排名前1/3学生的上交率为87.5%(105/120),高考排名后1/3学生的上交率为72.5%(87/120),中间1/3学生的上交率为35.8%(43/120)。
两年间主动找班主任进行谈话的学生共51人,时间多集中在高二下学期与高三上学期,其中高考成绩排名前1/3学生的谈话率为53%(27人次),谈话的内容多与学习方法、大学专业相关;高考成绩排名后1/3学生的谈话率为37%(19人次),谈话的内容以生活问题为主,中间1/3学生的谈话率为9.8%(5人次),因为人数少,没有具体统计规律。
三、两年来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研究实践成果总结
通过数据展示,可以看到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技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订班规,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如一月请假封顶制度,回家电话报平安制度,作业与重要考试结合形成分数制度,全勤奖励与进步奖励制度,平时行为记录与评优评模结合制度等。自愿本身可以使学生形成规范自己行为的力量,同时在规则之内放开权力,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每一个学生都想好好表现,都想好好使用自己的权力。
(2)学习生活行事历的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能力。从一年来的学生生活与理财记录上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自己每天的状态、任务、所得所失,甚至个别学生已经上升到每天作计划,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一步步地为自己的理想作细致的打算。他们的记录也会成为他们生命价值的一部分,从中更多地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至于最精彩的心灵日记部分,价值也不小。从合理情绪理论来讲,每个人的自省能力就是在自己记录生活事件(A)和行为结果(C)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内在逻辑,从而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甚至看待事物的方式都可以从自己的心灵日记中得到启示。一些消极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写下来得到有效宣泄。
(3)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又不能够很好地配合行为习惯养成实验的学生,也给我提供了反面的证据,证明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于生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看到统计中的特例,遵守指导但自主性差的学生,也不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收获。特别是在重要问题上不能很好地自主处理,又不能有效地听取别人的建设性意见,所以结果不是很理想。我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