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冬虫夏草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冬虫夏草栽培技术

第1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蛹虫草;规范化;栽培技术

虫草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虫草属中最为著名的冬虫夏草;另一种含义是指:虫草是指虫草属中所有的真菌,如冬虫夏草、蛹虫草、古尼虫草、蝉花虫草等。

虫草属菌类,是真菌在冬天寄生在昆虫的幼虫、蛹、成虫体内,在虫体内生长繁殖,让虫体成为充满菌丝的僵虫,次年环境适宜时虫体长出有柄的头状或棒状子座,是虫与草的复合体。

虫草种类较多,据报道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在虫草属中蛹虫草是这个属中专化性不强的种,能广泛侵染鳞翅目、鞘翅目等2000多种昆虫的幼虫、蛹、成虫,以蛹较为常见。同时,也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如大米培养基。因此,蛹虫草的人工栽培既可以用大米培养基进行,其产品为蛹虫草的子座;也可用柞蚕、桑蚕的蛹和马尾松毛虫的成虫和幼虫等进行,能获得包括寄主在内的蛹虫草子实体(下次介绍)。

蛹虫草原为野生,主要产于高海拔地区及树木丛生的深山老林,产量少,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国于1986年开始人工栽培,以大米培养基为主的栽培技术,已在全国许多地方试验成功,这为蛹虫草的规范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笔者拟就介绍多年来从事蛹虫草栽培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同各界朋友交流,共同提高蛹虫草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及产品品质。

一、菌种选育与复壮

人们在蛹虫草栽培中遇到的难题,是蛹虫草菌种的退化显著,优良性状不能稳定遗传。笔者选育的一个较好菌株,使用得好的话,可保持一到两年优质高产;否则,使用半年左右,甚至是转种几代后菌种就严重退化,其特征为不长子实体或只长出极少量子实体,而且质量极差。因此,掌握成熟的菌种选育与复壮技术,是实现蛹虫草规范化栽培的前提条件。

1.菌种选育

一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菌种选育,此法具有操作方便,菌丝萌发快,能保持原菌种的优良种性等特点。

(1)选优良菌株。从野外或者室内选生长健壮、大小适中、无病虫害八成熟的、第一批优良蛹虫草菌株。

(2)消毒。将鲜蛹虫草用清水洗去外表泥土,用75%酒精浸泡3~5秒钟,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1%升汞水溶液消毒l~3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5次,洗净后进行分离。从室内选的菌株仅需酒精消毒,无菌水冲洗即可。

(3)分离。纵剖有龟背状花纹的蛹虫草顶端组织子实体,用尖头镊子取内部白色组织块,取绿豆粒大的组织接种到已消毒的斜面培养基中部。

(4)培养。把已接种的斜面培养基放在培养室培养,培养室杀菌消毒,避光,保持培养室的温度25℃左右,空气湿度60%左,经常检查,把污染的去除,培养5~10天,菌种已培养好,挑选性状优良的菌种作为母种。

(5)优良菌种标准。白色菌丝粗壮浓密,且紧贴培养基匍匐状生长,边缘整齐,气生绒毛状菌丝少,见光后菌丝变为橘黄色。

2.菌种提纯

(1)消毒。将优良母种和已消毒的斜面培B基试管放入超净工作台内。先用肥皂洗净双手,再用75%酒精棉球擦手和菌种管表面,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消毒。

(2)转管。转管时两手从接种孔伸入超净工作台内,75%酒精棉球擦拭接种环。左手持菌种管和斜面管,两支试管口对齐于火焰上方。右手持接种环,并将其在酒精灯火焰上干热灭菌,用小指及无名指拔掉棉塞,使棉塞底部朝外。接种环冷却后伸入菌种管内取黄豆粒大并带有薄薄培养基的菌丝块,迅速移入斜面培养基的中部,菌丝朝上。然后,将棉塞在火焰上烧一下,立即塞入试管口,旋紧棉塞。

接种环不要触碰管口及管壁,以防感染。适温培养5~10天左右即可。

3.出草实验

将提纯菌种,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培养基上,在培养室培养。在温度为18~22℃,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20~30天,即可形成橙红色子实体。经鉴定,选优良菌种进行生产。

4.菌种复壮

菌种繁殖应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交替进行,否则菌种性状易退化,其表现为出草不整齐、畸形,甚至不出草。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及时对菌种进行有性繁殖来提纯复壮。

(1)消毒。选取高产、优质、早熟的蛹虫草子实体消毒。

(2)接种。将消毒的子实体悬挂于装有PDA培养基的无菌三角瓶内。

(3)培养。接种的三角瓶在25℃左右条件下,在无菌室静置培养一天,当三角瓶的培养基表面出现大量蛹虫草的白色菌丝时,在超净工作台上挑取单个或多个菌丝,用接种环接种到试管斜面培养基中部进行培养。当蛹虫草菌丝布满斜面后再提纯。获得的母种经出草试验后,选择优质蛹虫草子实体再进行组织分离法培养,获取的母种可以扩繁栽培种。

二、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

1.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常见的有采用摇床来生产的摇瓶培养法和采用发酵罐来生产的深层培养法。现介绍摇瓶培养法。

(1)液体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①配方。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1g,柠檬酸铵1g,葡萄糖30g,蛋白栋3g,维生素B150mg,马铃薯营养液200ml定容至1000ml。

②摇瓶振荡培养。把配好的液体培养基装入锥形瓶中,每瓶装150毫升,瓶口用棉塞、牛皮纸密封。

③灭菌。高压灭菌,把已经装好营养液体的三角瓶放在高压灭菌锅内,当压力表读数为0.1~0.15MPa时,即121℃,灭菌15~30min。

④接种。灭菌后的三角瓶在无菌条件下接入2~4块约1cm2的斜面菌种,于23℃~25℃下静置培养24h。

⑤培养。菌丝萌发时放置在摇床上振荡培养,振荡频率为每分钟80~130次。摇床的温度控制在23℃~25℃,培养时间因菌类不同而异,一般是5天左右。将振荡好的培养基倒入大容器里,经过扩容后,在无菌条件下安装通气管,用输氧机通入适量氧气后培养48小时即可。若没有输氧机,振荡培养一周左右也可。

⑥培养结束的标准。营养液清澈透明,其中悬浮着大量小菌丝球,并伴有菌类特有的香味。

2.大米培养基

(1)大米培养基的制作。据试验,蛹虫草的培养基,其配方为大米加营养液,以350ml玻璃广口瓶作为培养瓶,按培养基配方,先称大米,要求大米新鲜、无霉变、无污染,最好是杂交米,在天平上称30克大米,倒入培养瓶中,加入35ml左右液体培养基,大米与营养液的比例要适当,不能太干或太湿,适宜的含水量为60%左右。瓶口用透气的封口膜封好,外用牛皮纸包好。

(2)大米培养基的灭菌。高压灭菌,当压力表读数为0.1~0.15MPa时,即121℃,保持1~1.5小时;常压灭菌8~10小时,常压灭菌时必须在3小时以内灶内温度达到100℃,否则培养基容易酸化变质,影响产量。

三、接种和培养

1.接种

培养基冷却到30℃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上,将液体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方法是左手拿培养基,瓶口对酒精灯火焰,右手拿菌种瓶往培养瓶内注射菌种。若大批量生产可以采用专用接种枪,每瓶注射菌种5~10ml,接种完后培养瓶放在培养室的培养。

2.培养

接种后将栽培瓶置清洁避光处培养。发菌初期,为减少杂菌污染,保持室温15~18℃,待料面布满菌丝后,将温度调到20~23℃,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空气新鲜。经15天左右培养,菌丝长满料瓶,完成营养生长。

四、出草管理

蛹虫草的出草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严,环境因子控制得好,出草快,质量好,否则出草慢,甚至不出草。

1.控制好温度

蛹虫草是变温结实性菌类,对变温菌类而言,温度是所有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蛹虫草出草的温度为10~25℃,适宜温度为18~22℃。出草如遇低温会产生畸形,影响产量和质量,温度在23℃以上时生长不良。人工培育过程中应保持恒温管理,只有在原基分化时期才适宜给较大昼夜温差刺激,温差保持在8~10℃左右。

2.适宜的湿度

湿度也是虫草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培养基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培养基湿度为60%左右。采收第一批子实体后,培养基含水量下降至45%~50%,在转潮期补足水分,通常用营养液进行补水。子实体生长期间,特别是在中后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95%,这样可以延迟蛹虫草的衰老,提高产量。一般出草到成熟需向瓶中注水3~4次。

3.通风良好

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均需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当瓶子发满菌后,应立即进行通风,方法是用竹签在封口膜上刺几个圆孔通风,直到虫草成熟,同时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4.光照适宜

光照是蛹虫草栽培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菌丝长满瓶后开始见光,但避免太阳光直射。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较充足的散射光,光照强度保持在100~200勒克斯以上。原基形成时,要求较强的散射光刺激,且每天要求光照时数在10小时以上。但须防止昼夜连续光照,否则子实体将难以分化。室内栽培用日光灯补充光源,灯管距栽培瓶30~50cm。蛹虫草有较强的趋光性,在子实体形成后,经常调整光源的方向,以保证子实体直立生长,形成优质的棒状的子座。当子实体5~8cm时即停止生长,子实体成熟。

五、及时采收

当子实体成熟,头部出现龟裂状花纹,表面出现黄色粉末状物,及时采收。如采收过迟,则子实体枯萎或倒苗腐烂。采收时,用无菌手术镊子将子实体从培养基上摘下即可。采收后,停水3~4天后在瓶内注入营养液,包扎好瓶口,继续培养,10~20天左右,又可长出第二批。采后子实体要及时烘干,烘干的产品要存放到密闭的塑料薄膜袋内。

参考文献:

[1]刘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陈顺志,吴佩杰.瓶栽蛹虫草子座的方法[J].生物学通报,1992(1).

第2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英文名称:Edible Fungi

主管单位: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农科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8357

国内刊号:31-1257/S

邮发代号:4-29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食用菌》(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上海农科院主办,是一份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性技术期刊, 主要报道食用菌科研成果, 广泛交流生产经验, 宣传普及食用菌知识。主要读者对象为食用菌行业管理人员、食用菌科研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 以及生产经营人员和生产专业户。

主要报道内容: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金耳、猴头菇、林子、灵芝、天麻、白灵菇、杏鲍菇、冬虫夏草等食(药)用菌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市场信息,行业动态。

第3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中药资源;风险分析;应对策略

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认为,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于稳定、良好的中药资源。因此,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水平。所谓健康良好中药资源的发展,是指能够持续生产出产销对路、供需平衡、品质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资源生产过程,其生产既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也能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药农(企)利益,提高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目前我国中药资源正面临着野生资源渐趋枯竭、部分中药材濒临灭绝,人工栽培中药资源品质下降、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加之中药资源普遍存在着产销不对路、供需不平衡现象,我国中药现代化所依赖的中药资源发展现状严峻。尤其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救急过程中,充分暴露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一些问题,很多原材料一时无法供应上。中药资源的生产过程是自然、社会、经济三者复合的生产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潜在的诸多风险造成了上述生态系统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影响了中药资源的产量、质量与效率。由于受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性、偶然性及生产难度等制约,导致中药资源生产不持续、不稳定与不平衡的可能性。笔者现结合中药资源生产的实际,从风险产生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划分,将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为政策、生态、社会、技术、灾害、质量、市场及内部等8类;并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进行风险分析,明确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与生产难度,同时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探寻应对策略,为溯本求源地解决中药资源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资源健康良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1 政策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属于农业范畴,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粮食作物种植风险规避的政策支持,惠农的农业保险形式多样、直接易见,农民种粮利益得到保证。2008年,国家财政政策支持扩大了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中央财政的补贴范围从主要的粮食品种扩大到花生和油菜,但对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多数农产品仍没有实施农业补贴。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仍对不少中药材品种征收农林特产税,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资源的生产成本。现今我国药材生产者多为零散农户,难以承受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不同的政策倾向更易引导资源生产者选择种植风险较低的农作物种类,许多传统药材产地纷纷刨药种粮油或种花果[1]。同时,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影响下,以玉米为代表的粮食价格开始上扬,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具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药材种植面积将因之受到影响,中药资源生产濒临巨大的考验。

1.2 生态风险

该风险是指资源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资源生产利用方式具有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风险。中药资源人为干扰强度可分为野生中药资源、半野生中药资源与栽培中药资源。我国野生中药资源也因野生与家种的品质差异正遭受着大规模的非理性采挖,天然植被破坏严重;尤其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掠夺性的采挖极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据报道,挖1株甘草可破坏方圆4~5 m2的植被[2],1984-1985年两年间,宁夏银南地区中宁等四县共挖鲜甘草约1.7万t,直接破坏草原达1.64万hm2,间接破坏草原达4.93万hm2,土壤沙化扩大[3];而滥挖甘草造成的草原沙化10年内都难以自然恢复。更为严重的是,破坏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严重的人为干扰致使大部分中药材品种丧失了遗传进化潜力,由此造成的中药种质资源的退化将无法逆转。

1.3 社会风险

该风险是指由于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与社会种植风气所致的产需失衡、量不持续的风险。中药资源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用药的需要,但不确定的社会流行疾病谱使得中药资源需求波动复杂。以2003年我国“非典”疫情为例,抗病毒类药材需求旺盛,金银花、牛蒡子等全国市场货源销售一空,相关中药产品生产难以维系。社会流行疾病谱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中药资源后续的产出,如板蓝根受“非典”需求刺激生产,库存丰富,2003年以来的市场以消耗库存为主,价格也跌入谷底,药农(企)利益受到极大伤害。此外,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者对药材种植盲目性依然很强。某些药材因高价刺激,导致种植面积无序扩大,由此陷入长时间的低价烂市;而某些药材因价格偏低,药农就弃种或少种。这种非理性的一哄而上(下)的社会跟风种植风气,极易造成中药资源数量的不稳定与不持续,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4 技术风险

在我国500余种常见中药材中,可以人工栽培的只有200多种。目前,我们仍对多数中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缺乏了解,其人工引种与栽培过程中的瓶颈因子尚未明晰,无技术支持已成为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主要风险来源。例如,受制于滇重楼生长特性与栽培技术,滇重楼的生产一直难以持续,导致以其为原料的云南白药系列产品开工不足。再如,业界尚未完全掌握冬虫夏草抽生子座技术,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难以维续,冬虫夏草资源陷入“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危险境地。

1.5 灾害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变强度大,影响范围广,成灾比率高[4]。有资料显示,2006年5月甘肃河西地区的霜冻和干旱灾害至少造成板蓝根减产30%,而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1万余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被毁。自然灾害不仅使中药资源大面积减产、药材质量大为降低,也对中药资源的后市供求关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总之,自然灾害使所涉中药资源减产甚至绝收,致使药材货紧价扬,种植面积、库存、出口等状况随之改变;同时,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使一些救急药材需求尤为紧俏,由此改变的药材市场供求失衡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

1.6 质量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质量极易受生产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药材质量波动多变,所产药材无法稳定安全地入药。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来源于不合理的栽种、采收和储藏方式。所谓不合理的栽种,是指栽培品种、栽培地、栽培技术的选择并没有遵循药材生态及生长特性,药材质量与药效发生漂移;不合理的采收(包括采收季节、时间、方法等)改变了药材有效成分的积累,影响了药材的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而不合理的储藏方式(包括时间、位置、方式等)使药材发生霉变、虫蛀、返油等现象。此外,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药农(企)为了防治病虫害,对药材施用大剂量农药,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已成为中药资源能否准入市场、走向国际的绿色质量风险。

1.7 市场风险

该风险是指中药资源生产者对市场接受与竞争能力缺乏预测,对市场需求的变动难以确定,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失衡的风险。中药资源的市场风险首先来源于药材生产周期,因中药材生产周期有长有短,一些木本类药材如山茱萸、银杏、栀子等一般需要5~7年才能达到用药标准,此类资源的市场接受能力、竞争能力等无法做出准确的长期判断,栽培风险巨大;而一些短期药材,如板蓝根、薄荷等,虽当年种植就有收益,但此类药材对市场供求关系反应迅速,更容易造成资源烂市或缺市。其次,中药资源属于特殊的商品,“卖得掉是宝,卖不掉是草”,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医药企业、药材收购商漫天压价,生产者市场处境被动。在风险巨大的医药行业,医药企业通过市场把风险转嫁给资源生产者,生产者利益受到伤害,生产积极性大挫。此外,中药资源的生产容易受到市场信息的影响。任何市场投机行为,如庄家操纵、媒体炒作、药商跟风等都能引起中药资源供求关系与产出状况的变化,增加了中药资源生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

1.8 内部风险

中药资源生产风险除了来源于上述的外部环境外,不健康的资源生产也与药材自身有关,这是中药资源生产的内部风险。此类中药资源一般具有种子萌发率低、种子结实率低、生长缓慢、对生境要求严格、腐生及寄生的一些特性。例如,明党参、高山红景天的资源生产就受制于其内部机制:明党参种子后熟阶段与梅雨气候的不协调是导致种子萌发率低及更新种群少的主要原因之一[6];而高山红景天花朵败育率高、种子成熟度低、有性生殖弱是其生产质量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7]。

总之,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潜在风险是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极其脆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各个风险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例如,现代农业产业的繁荣越来越依赖于化肥、农药、良种、农机等技术要素,而在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为求更大的收益,过分及不合理地使用上述技术,由此衍生出大量的生态与质量问题,如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外来生物物种入侵、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可预计的灾害风险一般还会次生出生态、质量、市场及社会等风险;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内部风险必然会提高中药资源的质量风险级别等。

2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风险应对策略

2.1 加大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补贴范围

为稳定药农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给予适当补贴。通过国家负责、企业参与的形式,积极引入国家保险、商业保险、良种补贴、化肥补贴等机制,降低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见的种植风险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农民种植药材的风险,确保药材种植面积,保证中药资源的正常供应。

2.2 禁止乱采滥挖,保护生态环境

非理性的攫取与采挖是中药资源生产风险的主要原因。乱采滥挖除造成野生中药资源量急剧下降外,其直接破坏的生态环境将使中药资源生产成为“无源之水”。政府部门应对中药生产与经营者首先在制度与法规上加强监管,杜绝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权责不清、管理不力等现象,对因采挖破坏生态环境严重的中药资源品种,如冬虫夏草、甘草等,应引入资源生态税收制度,让资源受益者负担生态恢复的成本,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获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角色,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2.3 引导专业种植协会的建设,确保中药资源产质

缺少专业的中药材种植协会是我国多数中药资源量不持续、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专业种植协会的建立首先可以协调中药资源的生产,避免一哄而上(下)的种植风气,确保有序生产与供应;其次,可以在源头上避免同类中药资源恶性竞争,控制假冒劣质药材流入市场,恢复药材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资源生产者的权益;第三,可以指导中药资源生产,增加产研转化能力,提高产质水平;第四,能够快速地组织生产,对公共突发事件具有较好的应急能力,保障突发环境下的用药安全。

2.4 加强中药资源研究,提高产研转化水平

目前,我国中药资源生产仍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撑,已有的技术多半是经验,并没有经过严格的试验,可重复性低,此弊端直接导致我国中药资源生产规避风险能力的低下。中药资源研究应注意:①不仅要加强中药资源的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加强其基础研究,从源头入手提高产研转化水平;②加强中药材次生代谢物质合成、累积及其变化等规律研究,促进中药资源生产技术的科学制定;③加强种质种源的收集,保护中药资源的进化潜力,防范种质退化带来的生产风险;④及时保护所得科研成果,切实维护研发者和生产者的权益,确保中药资源研发与生产的可持续性。

2.5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我国的中药资源生产频受自然灾害影响,因此,做好防灾减灾,对于防范生产风险、确保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药资源防灾减灾工作应包括:①明确影响该地区中药资源生产的灾害类型、影响强度、发生频率等,评定该地区发展中药资源生产的风险等级,合理安排生产;②坚持“预防为主,减防结合”的原则,对可以预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等,应及时制定避逸措施,降低灾害损失;③加强抗逆研究,通过良种选育筛选抗性品种,提高中药资源逆境抗性。

2.6 控制药材生产要素,倡导良性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中药资源生产是以栽培生产与野生生产并行。因此,发展中药资源生产,一方面应鼓励规范化生产,控制药材生产要素,从生态环境、种质、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确保栽培中药资源的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倡导形式多样良性生产方式,如野生抚育、生态栽培等,增加优良野生中药资源的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用药需要。此外,在药材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改变防治观念,以生物、栽培、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取代化学防治,降低生产风险,保护资源环境。

2.7 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

针对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市场风险,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规范市场管理。政府部门应充分理顺供求关系,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指导药材生产;各地专业种植协会应对主要重点大宗中药资源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历年供需关系及规律预测当年生产与需求,使得中药资源生产具有计划性;相关部门还应提倡多种方式的订单生产,建立可靠的市场信用机制,确保产销顺畅;同时,应规范中药资源市场管理,打击市场投机行为,加快流通过程,增强市场的风险规避能力[8]。

2.8 动态监测,加强珍稀濒危资源的特性研究与替代研究

为了保障中药资源的持续稳定,降低生产风险,应尽快开展第四次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并据此建立中药资源信息库,动态监测资源生产状况,合理安排市场供给。另外,对资源量日益减少的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科研单位一方面应加强对其特性研究,摸索该品种的致危因子,并据此建立合适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产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替代研究,寻找疗效确切、资源量丰富的替代资源,确保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有量,稳定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 小结

中药资源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是中药资源生产管理的重要部分,它贯穿着中药资源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好中药资源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控制和防范风险,对解决当前中药资源中迫切的实际问题,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资源管理利用方式,真正实现中药资源的持续性、稳定性和平衡性,依旧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期间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方法的变动,更需要制度法规的规范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城乡经济开局良好,整体价格上涨较快[EB/OL].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57792&record=385,2008-04-22.

[2] 刘泉龙,马 莲.滥挖甘草毁了草原[N].科技日报,2002-07-04(4).

[3] 解振华.中国环境典型案件与执法提要[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130.

[4] 李学举.我国的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J].中国减灾,2004,14(6):6-8.

[5] 郑智文.今年洪涝中药材将受到哪些影响[J].全国药材商情,2003,27(3):6.

[6] 胡方方,李宗芸,黄淑峰,等.明党参濒危机制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5):585-588.

第4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退耕还林地;黄芪;间作套种;栽培;管理技术;青海称多

黄芪,别名膜夹黄芪,为豆科植物,以根入药,有补气固表、升阳、治疮、生津、利尿的作用。其系列产品既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又有保健功能,因此市场需求日益增加。黄芪在种植过程中,忌高温,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轮作。喜凉爽气候,耐旱、耐寒、怕涝,于砂质、黑质、黄质土壤生长良好,碱地不宜种植[1]。称多县境内中藏药资源有913种(植物性808种,动物性80种,矿物性25种),其中麝香、鹿茸、冬虫夏草、川贝母、紫胡、大黄、羌活、雪莲、藏茵陈、杜鹃、黄芪等藏药材以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等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每年数以万计的国内外人士前来采集,年采集量达30t以上,近几年在玉树州的玉树、称多两县的长江河谷地和囊谦县的澜沧江河谷地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大,生产的黄芪以个体大、无病斑而出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调查,黄芪年收入约15~18万元/hm2,纯收入13.5~16.5万元/hm2。但由于无节制采挖,使全县境内长江、澜沧江两岸的藏茵陈、柴胡、麝香、羌活、黄芪等药材资源处于枯竭状态。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野生药用动植物进行人工驯化和栽培[2]。现就黄芪的栽培与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育苗

1.1种籽选择

选择种籽时要求黄芪不带病,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机械破损少,贮存期不超过3年。

1.2选择地块

选择灌溉方便、地块平整、不积水、地力肥沃的半沙质土壤作为育苗地。

1.3整地

将秋翻后的土地进行细致的平整,做到整块育苗地无跑水、不积水,开春后按照大田作物种植时间浇灌底水,地块稍平后施48%氟乐灵3t/hm2并耙耱,除去田间阔叶杂草。

1.4施肥

播种前灌溉、整地,施入磷酸二铵150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尿素150kg/hm2、农家肥15.0~22.5t/hm2,然后旋耕1遍并耱平。

1.5播种

育苗播种期一般在5月上旬,当地最后1次霜冻前5d左右最佳。播种时按行距10cm开2cm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也可机播),覆土耱平,保持地下湿润,或将种籽均匀撒播后,再用手扶拖拉机旋耕器轻轻耙1遍,深度在2cm左右,然后耱2遍,用铁磁镇压1遍,盖上遮阳网,约15d出苗,用种量450kg/hm2。

1.6田间管理

1.6.1除草。黄芪出苗比田间杂草出苗晚,所以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一般头遍草在出苗后15~20d时进行,不论杂草是否出齐,头草必须及时拔除;二草拔除时间一般在头草拔完后的20~25d。

1.6.2浇水和追肥。一般浇水、追肥与除草同步进行,头草除完后,紧接着浇头遍水,同时施尿素75kg/hm2作为追肥。力争苗齐、苗壮,浇第2遍水时施尿素37.5kg/hm2左右,力争稳产、高产。10月底进行一次叶面追肥,增加地上部分生长期,进一步提高产量。第3遍水视田间具体情况定,天旱地干时浇水,雨水较多时不浇水。最后1遍水应在立冬前15d浇灌。

1.6.3后期管理。育苗地的后期管理主要是根据秋后的气温、降雨情况而定,注重控制好田间及土壤湿度,同时做好冬季和翌年春季的田间管理工作,防治牲畜和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害,必要时可在育苗地周围建网围栏[3]。

2大田移栽及管理

2.1移栽地块选择

移栽黄芪的地块应该选择土层厚度为50cm以上、水平一致、无明显跑水和积水的砂壤地。尽量不选择前茬是豆科和马铃薯的地块。

2.2整地施肥

选好黄芪移栽地块,一般要求移栽地块在前1年进行秋翻,同时,施48%氟乐灵3 750g/hm2进行土壤处理,并耙耱整平,坐水比大田灌溉略迟1周左右,移栽时深翻土壤30cm,施磷酸二铵300kg/hm2,同时随栽沟施农家肥1 125~2 250kg/hm2。

2.3优良种苗的选择

移栽的黄芪应选择根系完整、整体没有明显机械破坏、表皮不带病斑、生长均匀旺盛的种苗。

2.4种苗移栽

种苗移栽时间和当地大田作物基本同步,种苗摆放形式是顺开沟方向倾斜摆放,决不允许垂直方向摆放,株行距为20cm×25cm,种苗顶部覆土厚度3~5cm,栽完后耱平地块。

2.5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及时拔除杂草,浅锄表土,以后保持地内无杂草,无雨干旱时可适当浇水以利根向下生长。当苗高20cm时,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种苗移栽田的除草、浇水和大田作物同步进行,只是拔头草略早于大田,浇头水略迟于大田,除草必须在3次以上,一般浇水4次。

2.6病虫害防治

雨季注意排水防涝,高温多雨注意白粉病发生危害叶面,一旦叶面发现有白点应及时用50%多菌灵750g/hm2对水225kg/hm2喷雾,每7~10d喷1次,连喷2次[4]。

2.7收获

春季栽的黄芪于当年霜降后或翌年早春收刨,收获时刨出全根去掉茎叶及泥土,收获鲜货9.0~10.5t/hm2,收获是采用人工采挖,也可采用机械采挖,但要注意采挖度要够,尽量做到采挖干净,减少伤根。

2.8贮存

采挖后的黄芪不宜曝晒,也不能受冻,应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干贮存。

3参考文献

[1] 谢小龙,王溪森,赵利,等.黄芪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21-123.

[2] 谢新玲.黄芪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9(2):39.

第5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中药资源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野生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野生中药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才能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现状

据统计,传统中医所用药材达13 000种之多,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约为11 146种,其中野生种类约占8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还多,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如何拯救濒危的药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1 野生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类达400~500种,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t,而目前不到35万t;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3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果不对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象当归等一些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生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1.2 野生药材资源濒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物种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二是在资源开发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滥猎状况严重,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新的更大的破坏,如甘草、草麻黄、红豆杉、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

三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威胁到药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1.3 濒危等级划分的三大误区

保护等级是以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兼顾人类对其保护的目标。长期以来,药用植物一直没有特定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均将收载的药用植物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和稀有种三类。在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因而,药用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体系,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误区。

1.3.1 濒危等级不等于保护等级

濒危等级是对现有环境下一个物种绝灭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绝灭危险性的目的是对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计。而保护等级划分是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的问题。因此,评估绝灭危险和确定保护行动优先权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绝灭危险的评估一般在优先权确定之前,而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除了考虑绝灭危险,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例如:经费开支、开展保护行动的人员、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态的、系统发生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优先考虑。

1.3.2 地区性濒危不等于全球性濒危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濒危等级划分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致。这里存在一个地理尺度的问题,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因此,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进行全球评估,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1.3.3 栽培品种不能代替野生品种

由于药用植物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国家对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对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强调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存在一个对濒危物种概念的认识问题。在世界自然保护盟(IUCN)红色名录中明确提出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只适用于在自然范围以内的野生种群和由良性引种而产生的种群。因此,在药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的划分时,应该只以野生种群的数据为依据,不能因为该物种有大量的栽培种群而降低其濒危和保护的等级。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积的物种,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更有优先权。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种质方面考虑,栽培种群不具备野生种群所蕴涵的诸多优良特性,如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等。其次,栽培种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栽培人参与野山参价格的天壤之别极好的说明了在中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保护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时并不能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再则,具有成熟栽培技术的药用植物种类有限。目前,我国可以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仅有492种,而其中只有13种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2 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1 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中药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2.2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3 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客观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 管理部门不协调

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总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3.2 相关法律法规有矛盾

中药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难依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一方面符合国家药品生产经营法规;另一方面却又违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必然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无所适从。

3.3 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

中药出口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为例, 1986年以来,有关杜仲的开发性研究获得了许多专利,国外的需求也很大,人们看到杜仲潜在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1997年,我国为保护杜仲,对其出口实施濒危管理并征收高额费用,湖南等地的农民就开始挖了杜仲当柴烧。这种资源的破坏与国内外出口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

4 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增多,经营活动与法规以及法规与法规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中药行业普遍存在的濒危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只有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中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1 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意见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国际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乃至抨击。这和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之间缺乏沟通、未能有效的宣传自己有关。对于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国际濒危贸易公约》,我们现有的12 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哪些是确有疗效、应当加以开发;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驱动,或悖谬误传,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4.3 加强科研,为保护立法和强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急待开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 本底资料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调查濒危中药材的种类、数量,分析种群区系的分布特点(包括广布种与濒危种),绘制地理分布图,了解当前保护现状等,这是濒危程度评价的前提。

4.3.2 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评价标准除充分考虑动植物分类学特点外,还应考虑药用价值对物种、族群的影响,应从分布特点、野生资源量、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开发利用、药典收载等方面细化量化标准。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影响因素间的权重系数、交互作用。据此标准划分濒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和主管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奖惩办法等。

4.3.3 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4.4 加强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撑

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应对中药企业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在基本掌握我国药用资源底数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和掌握重要药用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殖、养殖和栖息地条件改善等技术,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在实践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伤害野麝生存的基础上获取麝香,国家应大力支持类似的科研项目。

4.5 成立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委员会

成立行业委员会是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目前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成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种养委员会,起到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促进药用濒危资源种、养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国的药用濒危资源。

4.6 严格管理药用濒危资源的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动植物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国际公约规定,对濒危动植物的经营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实行许可证管理。由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中药经营机构实行限量收购、定向使用、专业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含药材专业市场)不准收购经营濒危动植物药材。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专营管理。

第6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摘要】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工作的开展使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材资派破坏严重、野生药材数量普遍下降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该文就中药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药材资源:保护

在全球兴起回归自然热以后,替代疗法和植物药开始被人们重新重视,药用植物的消耗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全球对草药需求的激增,造成了今天约1/5的药用植物正在灭绝,著名的环境保护组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透露说,现在世界上有4000~10000种植物面临生存危险。中草药资源保护之路该如何走. 近年来,随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工作的开展,中药材品种的种植面积、产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随着中医药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市场的刺激下,资源问题已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药用植物受破坏的程度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事业的发展。

1 我国中药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这种保护主要指政府主管部门及时禁止一些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濒临灭绝的珍稀中药资源的出口。最近,美国一些媒体披露了欧洲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即人参花蕾药用价值远远超过人参根,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媒体纷纷报道。一直关注人参花蕾研究的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付学奇教授大声疾呼:国家应迅速出台规定,禁止人参花蕾出口。20世纪末期,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成为医药界呼声最高、投入巨大的一项事业,然而中药资源失控状况、市场的混乱问题仍然严重。我国现有中成药品种35大类、43种剂型、5 000余种产品,野生中药资源中100余种药用植物被列为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包括冬虫夏草、人参、甘草、石斛、川贝母、雪莲等。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我国每年要耗费几百万吨以上的中药资源,一些药材的滥采滥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许多贵重中药材由于过度采挖,已变成珍稀濒危物种,这必然会破坏生物圈的平衡。

2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不完善

政府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将直接影响中药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速度。我国中药产业相关政策不完善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目前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的条款主要针对中成药,对中药原材料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关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的生产和流通方面的法规不完善,缺乏技术标准;医院制剂的限制政策不适合中医药临床使用的特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3 缺乏统一规划,市场秩序混乱

近年来药用植物培植利用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宏观科学引导,目前仍处在一种面积盲目扩大、加工重复布点、营销各自为战的生产分散、经营无序的竞争状态。培植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步履缓慢,中药利用与工业品种的关联度低,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我国药品经营市场所提供的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似冒伪劣屡禁不绝。许多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仍沿袭传统的种植方法,管理粗放,药材质量难以保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没有新的研究成果;苗木组培快繁技术等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品种混杂、不良限制了中药材向更高层次发展;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滥用化肥和农药。同时,药材采集与种植方面的破坏性开发也导致药材质量下降。许多种植部门和药农只重视眼前利益,没有充分认识GAP的重要性;此外,由于GAP认证花费巨大,巨额成本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承受。因此,通过认证的企业和基地不多,统一品牌尚未形成,难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 中药资源保护的对策

要实现中药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指导,建立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植、发展中药产业:中药行业的发展业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已经写入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这些法规与政策为发展中药产业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政策保障。在完善政策的同时,政府应积极加强中药标准化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国家中药标准物质库,并培育企业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提取以及中药材物流配送中心,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全面强化对中药材种植、采集、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监督控制,大力整顿商业环境、强化行业监管。我国国家条例的不一致以及与国际条例的不一致,导致在执行当中,有很多碰撞的问题,给生产经营带来很多实际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无论是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 ,还是对我国中药文化重要特色的保护,都要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野生资源,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对于涉及到保护和管理野生资源的法律法规进行研究,需要修订的重新修订,以适应客观变化的需要。加大国家的执法力度,以保护和管理好野生资源,促进中药事业的发展。同时应成立一个濒危药材的协调小组。由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有关科研单位组成协调小组研究濒危药材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利用等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协调小组,向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或进行技术咨询。

5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开展重要野生药用动、植物培育研究,保护濒危物种,加快替代研究,统一规划药用植物园、生物保护区,保持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应做到以下几点:大力培养现代化中药专业人才。应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一批中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留住高技能人才,注重人才的引进,为中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扩大家种家养。加强人工培养、野生变家种、家养技术研究,培育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生产优质药材。扩大药用部位和临床用途。有些药用植物其余部分也含有较高的有效药用成分,如杜仲叶、山楂叶作为药用部位业已载入药典,银杏叶作为保健茶也已进行开发利用。应开展扩大药用部位和临床用途的相关研究,提高中药资源利用水平。实施定向培育。中药材中成分含量极其复杂,不同种源品种中各有效成分含量相差悬殊,如雷公藤不同种源甲素含量最高与最低相差50倍。可通过含量测定和生长量选择,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定向培育.拓宽药用植物的利用途径。药用植物不仅仅局限在医用领域,还应开发其作为食品、化工等方面的用途,提升产品附加值。

6 结语

第7篇:冬虫夏草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 学科; 技术平台

进入 2 1 世纪,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由传变迅速的恶性传染性疾病转向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1]。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国家科技部、省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开发部门均制定了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省委、省政府在2002-09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制药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阐明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发展目标、工业重点、政策措施等进行了部署,针对制约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新药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研究问题,明确提出在其后的4年中, 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中药产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等。贵阳医学院党委、院行政紧紧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部署, 一方面积极争取省里的资助,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了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挂靠学院科研处为管理主体单位,由3个研究所,共计10个研究室组成。以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登记备案号:5220010323-A-0003)。

平台建设是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研究基础,目前我院已经拥有贵州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工程中心、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贵州省毒性检测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获得了多项资质,对贵阳医学院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支撑条件,使我院成为贵州省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支柱力量。但是要适应中药民族药与现代医药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整与整合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加快相关研究室的建设。

1 新药筛选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平台

中药、民族药单位药物即为1个复方,如何根据传统的功能主治,进一步凝炼并表达其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模式,寻找活性成分/组分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基础。建立活性化合物和活性样品(天然产物样品,生物工程样品)的确证筛选方法和系统评价体系,通过初步的药效、药代和毒理学研究,确定具有开发研究前景的先导化合物;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最终确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进入全面、系统的新药临床前研究。因此,筛选模型是中药、民族药成为创新药物的活性基础平台。利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靶点,研究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微量、快速、准确的新型药物筛选模型和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水平和效率,发现具有新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研究高通量药物代谢和药物毒性的筛选模型,提高药物开发前景的早期预测准确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研究开发一批能够准确反映特定药效的现代药物筛选新模型(包括整体动物病理模型,组织器官水平的筛选模型以及其他类型的药物筛选模型),寻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药[2]。有必要充分利用我院现有分子生物学与干细胞等学科优势为依托,构建相关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平台研究[3]

贵阳医学院自2001年筹建临床前药理研究所,我院药理活性评价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又密切结合国内现状的特点,为我省创新药物的药理毒理评价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横向经费已经成为我院科研经费的一部分。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能结合国际国内创新要求的新模型和新方法。我院在地方病的研究尤其是氟中毒、砷中毒等地方病研究方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了相关的动物模型,适应我省发展的要求。其次,对于国家疾病治疗的重点病种,如心脑血管病药、抗肿瘤药等研究要建立既符合传统医药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新模型和新方法,尽量按照国际规范制订标准操作规范。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是我院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但是,由于我院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分析仪器及研究方法滞后于国内的研究。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我院的优势学科,我们可以建立研究生物大分子及复方药物药代动力学新方法,系统地开展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组成的体外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技术平台,在药物研究与开发早期对候选化合物的代谢和毒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可以提高候选化合物的新药命中率。

3 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自反应停事件的发生,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药、民族药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此密切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国家开始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进行规范。目前,贵州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贵州省暨贵阳医学院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在我院进行筹建,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促进我院相关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发展的良机,筹建一个现代化的安全性评价中心。除进行相关的动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学和毒理学的新进展,研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实验、反复给药动物一般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模型,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器官、组织病理评价系统;研究适合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药物如基因治疗、转基因药物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毒代动力学关键技术,跟踪国际毒代动力学前沿新技术,完善我国一类新药的临床前安全评价。

4 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而任何研制药物成为药品被临床广泛应用的过程,必须经过现代随机、对照、重复、盲法、均衡的临床多中心对照,才能最终被国家最高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单位认可,批准生产后真正成为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2008年我院附属医院申报临床试验基地,获得了卫生部批准,为我院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种族特性的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尤其是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的特殊人群种族特性的评价体系,对保证贵州人民的进口药的使用安全,同时为我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针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药物类型,研究能够准确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保证新药及时、安全用于人民的防病治病[4]。

5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究平台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三千八百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三千七百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土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茱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银花、桔梗、 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但是,植物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技术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的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建立这些共性技术的试验平台,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证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组建贵州省种植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实验室,促进我院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学科发展。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是个持续进取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在传统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目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我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科研特点和科研技术势力,充分利用目前的政策优势,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和实验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我省乃至我国中药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促进我院的科研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对创建西南一流且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提供一定的学科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祥春,彭 佼. 对中药现代化认识与实践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1664.

[2]石建功,王素娟, 莫顺燕,等. 高通量技术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应用, 2003,5 (4): 48.

[3]陈伟光.中医药动物模型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关系的思考[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6): 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