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做一个好的“教练员”,帮助教师打开研究视野,引领教师树立课题研究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凭借感觉和已有经验来解决,有的教师却束手无策。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需要。
在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县初三生物教研会”、“县学区初中教研会”、“县城区高中教研会”等有利时机,向教师们宣讲课题研究相关知识,消除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引领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课题研究意识,纠正“课题研究只能在少数高水平学校里开展”的错误认识。
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的问题下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是最“大众化”、最“平民化”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不同水平上的实践研究,学校及其教师恰恰是通过校本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总会遇到问题,当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时,那就是校本研究,至于水平高低不是校本研究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及案例研究等是教育宝库中的珍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那就说明具备了研究型教师的素养。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做一个好的“推介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产生课题研究冲动。
教师们反映,“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笔者及时向教师们推介了网上介绍的一种做法:在进入有关种子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前几节课,在课堂上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方案。下一节课,再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实施方案。等到进行有关种子的教学时,探究结果出来了,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种子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做整体安排时,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进行巧妙拆分,插入几节课中。如此拆分,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解决。
在研训工作中,笔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课题培训会、教学视导、县级教研会、学区教研会等途径向老师们介绍市内外、县内外的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经验,宣讲课题研究的好处、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从而引领教师产生校本课题研究冲动。
教研员应当引导教师从其他地方甚至竟争对手那里获取研究资源,应当引导教师整合校本研究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引进社区资源、寻找校际资源,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教师仅靠校内研究资源是不够的。教师个人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主体力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究的灵魂和标志,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这样会使研究更容易突破,更容易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三、做一个好的“引领员”,指导教师查新研究现状,引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笔者有幸参加了“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和“四川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赛课”的现场教学展示活动,现场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研员的引领风范。在日常研训工作中,笔者将购买的VCD光碟(教学视频)送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利用“乐至县初三生物教研会”的机会,组织全县与会的60余名初三生物教师观看了一堂“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一等奖”的优质视频教学展示课“糖类的代谢”,上课的是简阳中学庞义老师,笔者还以庞义老师的成功事例激励与会的每一位教师。
初中生物教材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但由于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落实,终结性评价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2006年底,《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国家级课题正式在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机制并非易事,更说明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行课题研究。
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就是引导教师从生物教学实践和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选题。在各级教研员的指导下,乐至中学生物组申报的《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课题被批准为“资阳市教育局2009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立项课题”。根据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形成“案例”,引导他们将课题名称由“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改为“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此外,还对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研究方案》中“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措施设计、主要改革措施设计、预期成果、预期效果”等进行了指导与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笔者特地邀请了乐至中学生物课题组五位教师参加了“乐至县2009年度普教科研立项课题暨微型立项课题研究工作培训会”。他们对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认识到了校本研究有四个环节,一是说明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二是说明为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个方案,三是说明实施假定的方案,四是说明评价行动的结果,继而系统地评价自身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信息的形式引导老师边教学边研究,以校本研究的形式引导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案例、教学后记、教学实况和教学反思,倡导个案研究,引导教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这是今后的引领策略。
四、做一个好的“加工员”,指导教师整理研究资料,引领教师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指导中,笔者发现每个课题都有很多原始的过程资料,其中有不错的措施、成果和效果,可是在《研究报告》却很难找到其身影。只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注重从课题原始资料中提炼成果、总结效果,这是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一个瓶颈。
一个课题成果的提炼是一个挖掘、归纳、概括、抽象的思考、研究过程,是探寻、提炼本成果的特色、亮点的“必经之路”,是将成果逻辑严密地、最好能生动地呈现出来的前提。教研员应该让教师们了解什么是课题研究措施、研究成果、研究效果,明确成果的评价仍然要考虑选题本身的价值、研究者对研究选题的分析与把握、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可行、选择和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有效、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可靠等等。评价的结果看重“做”,实实在在优质的过程和做的结果。
关键词: 国际班 中学生物 双语教学 实践 分析
一、国内中学双语教学现状
双语教学指的是运用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部分或者全部使用外语(英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非语言学科”[1]。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双语教学起步较早,已有很多双语教学的成功典范,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双语教育理论和体系。而我国双语教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起才逐渐兴起[1]。由于起步晚、推广面有限,我国双语教学水平还比较有限,双语教学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很多时候都是在借鉴他国的理论和经验。上海是我国最早进行双语教学的城市。起初在计算机、生物、数学、化学、物理等学科中进行双语课程教学的研究,引进并改编了国外多部教材。初探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着力于创建生动活泼的课堂,逐渐成为上海双语教学的特色[2]。目前,在广东、江苏等东部及沿海地区,已实施或者准备开展双语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多。在中学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中学生在双语学科教学中除了能掌握学科知识外,还获得了一门外语的学习机会。此外,学会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另一种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很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海南华侨中学国际部(“国际部”)于2010年12月获得教育部的正式备案。2011年9月中美国际班(“国际班”)顺利开课。其办学项目旨在引进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培养适应国际化教育的人才,为学生搭建通往美国一流大学的桥梁。国际部通过引进原版教材,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期达到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双语人才的目的。笔者依据国际班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体会,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
二、课程定位和教学策略
学校国际班对理科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学习要求是通过这些学科的双语学习,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且通过海南省高中基础会考,以及为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辅导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考试和学习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的机会。生物作为21世纪的领先学科,打造高效生物双语课堂,将为学生接触国际先进生物技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一)双语课堂开设的前提―选择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完全浸身目标语”模式(全英教学)、“双语过度”模式(中英文并重)和“维持母语”模式(中文为主,英文渗透)[3]。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与整合。考虑到国际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托福平均成绩为60左右),在生物双语课程教学中,应避免使用“完全浸身目标语”模式;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甚至同一节内容的不同知识点,可以交替使用“双语过度”模式和“维持母语”模式;对于简易的内容,如概念较多的内容或者描述科学探索过程的内容,会适当加大英文的输入程度,然后配备言简意赅的中文概念及提示。对于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理解难度的内容(如染色体组的概念),则以中文解释为主,确保学生能清晰透彻地理解知识点。灵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且尽可能多地创造学生接触英文的机会。这样,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语言能力有较大的提升。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切忌盲目拔高教学标准,以免削弱对成绩处于中下游学生的学习信心。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切换教学模式。
(二)双语课堂展开的保证―整合教学内容
1.国内外教材的整合。为了使学生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文及完整的生物学知识,国际班采用美国初中生物教材Explorer系列和高中生物教材Biology。笔者通过阅读这两种教材,对美国教材与国内人教版教材的差异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英文原版教材信息量较大,每一节内容都配有大量的图片,且篇幅都较长;国内教材知识点则较为精炼,让人一目了然。(2)英文原版教材更注重呈现探索过程,很多生物学结论都是先由问题开始,引出一系列探索过程,步步逼近,最后得出结论;国内教材则注重呈现探索结果,重难点更为突出、清晰。(3)英文原版教材中通常以大篇幅描述科学探索过程、科学家的钻研态度与精神等,十分注重人文价值观的培养;相比之下,尽管国内教材也有人文知识的渗入,但内容较精简。(4)相比于国内教材,英文原版教材更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几乎每一节都配有一个“Skills Lab”(技能实验室),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花费较多的课时。(5)英文原版教材的练习题设计更倾向于利用理论去解决问题,而国内教材练习题的设计更倾向于知识点的巩固。尽管如此,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科学内容基本保持一致外,在设计上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情境的创设。Biology每一节内容前的“Think about it”和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有异曲同工之效,且课后配备了适量的练习题作为巩固等。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借鉴英文原版教材的优势,如丰富的课堂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多种探索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而非记忆学科;引入知名生物学家的生平介绍与探索事迹,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学科知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但是,教学过程中忌讳照搬英文教材,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很可能没法完成国内基础会考的任务。因此需要教师结合两种教材,取长补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国内教育环境等制定每一节双语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基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训练综合技能。
2.语言目标与学科目标的整合。双语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否则课堂很容易变成英文课或纯中文课。双语教学要坚持两大目标:一是语言目标二是学科目标。尽管双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延伸,但绝不能损害到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严谨性。在生物双语教学上,包含着很多专业词汇和概念的专业表述,如何平衡学生英语能力和学科目标之间的矛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在双语授课过程中,如何顾及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激发优秀的学生更积极且不伤害中下游学生的自信心,保证学习效果,这对教师又是一种挑战。对此,笔者的做法是,每一节课对学生的语言要求是:多听、多读、多看、多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的课件都是中英对照的内容(英文是选自美国高中生物原版教材Biology的专业表述,中文是选自人教版教材的专业表述,并非随意的英汉互译),呈现的顺序为先英文后中文(让学生先感受英文思维,再与中文思维形成撞击,加深理解),英文表述尽可能简单(采用简单的词汇和语法)。多设计活动给学生创造双语表达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双语思维的快速转化。对于学科目标的实现,笔者主要根据人教版教材对每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整合国内外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三)双语课堂趣味的来源―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乐于探究科学问题,要求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课堂设计可围绕以下七个原则展开:多游戏、多提问、活动化、创情境、多表达、多展示和求内化。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曾指出,学生的认知活动不应该是枯燥的、毫无热情的和纯理性的。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投入[4]。国内外中学生物学教材中都含有丰富的知识点、有趣的实验设计及充满美感和智慧的人文故事等。利用这些素材,教师可以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主题明确的、情感相伴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模型等具体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例如,在讲授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所对应的双语课时,为了引出本章的主旨――调节,笔者设计一个活动“BDBDB”(一个挑战反应力的游戏,活动规则:打擂和守擂的两人,面对面站立,守擂者在BDBDB的口令下,快速地做出几个指定动作,同时打擂者必须做出与守擂者不一致的动作),当几组学生参加游戏之后,让他们用英文简单地说出自身的感受。学生反映在游戏中各个器官要协调配合,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及体温上升等。然后教师顺势引导:机体的这些反映都是如何实现的呢?从而引出体内复杂的调节方式之一―神经调节。一个简单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自然地引出了这次课的教学问题,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丰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通过教学活动让双语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经验。例如,在讲授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通过神经活动的调节》所对应的双语课时,如何突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个重点,笔者的做法是:先抛出两个问题:(1)In what way is excitation conducting on nerve fibers?(兴奋是以什么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怎么证明的?)(2)How does the excitation conduct on nerve fibers?(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传导的)(只呈现英文)。让学生以小组(4人一组)为单位,根据问题阅读教材(中文教材为主,已做筛选的英文资料为辅),最后各个小组分享成果(分享成果时,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教师只需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点拨即可。这些类似的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英语技能的训练有一定的益处。
三、教学评价机制
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力求科学有效、客观公正地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从而摆脱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针对学校国际班的教学情况,笔者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可以直接反映出学习效果,但是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性评价正好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笔者每两到三周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学习过程评价,从课堂作业、课后作业、课堂测验等方面及时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过程评价形式多样,包括实验操作、生物小论文、课堂抢答及考试等。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发展需求,不断改善教师的教法,做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但可能会成为今后教育的重点。课程定位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对中学教育非常重要,在对关键知识点把关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并结合灵活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以期达到培养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影影.浅谈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现状及推进策略[J].理化生教学,2009(2):182.
[2]朱浦.上海市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与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186(2):19-24.
[3]赵h.中学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学教育,2012,18(3):40-41.
[4]郭建荣.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探讨及对语言教学的启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0(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