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艺术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电视电影;动画片;美术艺术
动画的定义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解释是:动画空间和人物造型等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和逐格拍摄的手法把静态的人物逐一拍摄下来。电视电影动画呈现出来的不只是瞬间静态的美,而是可以超越时空,对客观事物夸张的再现,寄托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对电视电影动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电视电影动画作品能够反映过去和未来,反映生活和畅想,同时还要求能融化各种文化因素,发挥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赋予动画作品想象力、表现力等美学特质,实现电视电影美术艺术的美学特质,使形象美、意味美和道德美的因素融合到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当中,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
一、影响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因素
(一)文化因素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戏剧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近千年,而脸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喜闻乐见,在很多时候,脸谱已经不单单是装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用脸谱来刻画人物的真、善、坏、恶,例如我们在传统戏剧中了解的“生、旦、净、末、丑”一样,根据他们自身的性情、身份、地位的不同,脸谱的造型也各有千秋。我们熟知的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渔童》中的县官、《张飞审瓜》中的地保、《九色鹿》中的舞蛇人等,由于他们本身的丑恶角色,因此,脸谱也是都是运用丑角的。而相反的《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大闹天宫》中的玉皇大帝、《天书奇谭》中的裒公、《九色鹿》中的皇帝,他们所处的地位和形象都决定了他们的脸谱具有戏剧中“生”的形象。再如《张飞审瓜》中的张飞、《大闹天宫》中的护法、《哪吒闹海》中的天兵天将、《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等人物,他们的命运早已经在观众的预料之中,人们对他们的形象耳熟能详,因此,他们大多数是以“净”的造型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
(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我们的动画片有着独特的区别于世界其他风格的艺术形式:山水画、剪纸、木雕、皮影、刺绣、年画等,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国产动画片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叫不动座。我们归结原因是:(1)现在的动画工作者一味抄袭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只是学其皮毛,加之自身修为不足,无法驾驭好这种艺术形式;(2)片子的情节幼稚,内容缺乏兴趣性,故事讲解得不清晰,忽略了动画片的镜头感和视觉剪辑,仅仅将动画片停留在拍摄画面的低级层次;(3)由于好多动画片的创作者是搞绘画的出身,因此导致好多的画面是优美而生动的,但是其中没有内涵,视觉效果差。
一部动画片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美学修为、创作理念、镜头感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动画片的创作者应该注意挖掘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内涵,坚持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语言风格,加之当代艺术形式、当代美学风格去诠释,决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没有深度。
二、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艺术特征
动画片和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物体,真实的动作在屏幕上的再现。而动画片是用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绘制的图画,是平面二维动画。例如用美术颜料、绘画颜料在透明板或纸张上绘制图画等。
(一)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道德美
动画片既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又应该包含一定的道德美,具有道德价值,传播一定的道德规范,当然一些专门的宣传纪录片除外。我们可以使电视电影动画片的艺术美和道德美相结合,其实,在动画电影中,它的道德因素是对真善美的追寻,这种对道德美的追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是我国动画电影艺术的美学风格之一。
艺术美和道德美应该是和谐并存在动画电影中的。动画电影的道德美来源于生活又应高于生活,是对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的再现和反映。例如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三个和尚》,它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一句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影片的中心意思是人们互相推脱责任,一个人办事时尽心尽力,但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办事时则会互相推诿,消歇怠工,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编导们想借这个悠久但生动的故事告诫我们团结方可成大事,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德,私心只会耽误办事。
(二)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形式美
形式美并非我们所说的美的形式。形式美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美的形式则注重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感性的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如下:第一是,内容不同。美的形式和要描述的对象本身内容是分不开的,是确定而又具体的;而形式美却不是这样,它表现的是形式本身的内容,与要描述的对象内容是脱离的,其单独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有宽泛的意味。第二是,存在形式不同,美的形式是美的感性外观形态,不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形式美则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
(三)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意味美
意味美是指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轨迹和脉络,即李泽厚先生提出的“积淀了社会内容”的美。但一部动画影片具有形式美跟意味美,才能真正引起并激发观众的热情。虽然我们的动画电影并不是对生活简单的临描,但是其终究是要来源于生活的,也就形成了“积淀了社会内容”的意味美。在我国动画电影诞生的初期,动画电影制造者们便有了这样的理解,他们认为动画电影不应该只是娱乐群众,也应坚持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底蕴,有时也会为时政服务。经典例子便是《铁扇公主》,它通过讲述唐三藏降服妖怪,扑灭大火的西游故事给处于水深火热、饱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点亮了希望的明灯,传达了我们一定要团结才能战胜邪恶势力的思想,鼓舞了抗战的士气。
三、如何在电视电影创作中发挥动画美术艺术特性
动画片的美术设计风格是我们对一部动画影片的第一印象,它是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受众是否往下看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它决定着整部动画片的成败。它主要是受影片故事情节的制约,它必须是最适合故事内容和动画基调的美术设计风格。
(一)促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丰富电视电影动画制作手法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前的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动画逐渐被多种剪辑手法与镜头转换技巧、三重景深关系的调度处理、转换背景的技巧所替代。而一些人工不能完成的领域也在今天得以解决,多媒体高科技、三维电脑软件的应用使得目前的动画影片制作更逼真、便捷。例如国产影院动画片《宝莲灯》的“战斧出现”等场面运用的造型手段主要是对罔画类、灯光图形类的综合运用。《断箭》和《碟中谍》里的惊险打斗,《龙卷风》中席卷而来的龙卷风等都是三维动画在高难度动作中的电影运用。还有《侏罗纪公园》《玩具总动员》《虫虫特工队》《小鸡快跑》《怪物史莱克与驴子》等片中都有应用三维动画效果。
(二)明确故事基调,深化美术设计风格
在确定了影片的故事基调后,美术设计师依据确定的故事基调选择最恰当表达主题的美术设计风格,起到打动观众的目的。例如奥斯卡最佳动画艺术短片《平衡》的角色造型在身高、服饰、目光、情绪、运动节奏等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同时在好多方面上采取删繁就简。这种简约的美非但不会使动画内容贫乏,反而加强了动画片的基调。再如荣获1996年第34届奥斯卡最有活力的动画影院片《ⅸ钟楼怪人》,著名三维动画片《冰河世纪》,它的设计风格主要是简单硬气的线条,画面干净纯清,大胆采用单色调白和蓝,同时大量的电脑技术的应用使受众充分感知冰冷的气氛,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三)挖掘民族情感,凸显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个性特征
所谓的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个性突出,主要是指在动画片的艺术场景的设计和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角色造型设计等艺术风格上都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落俗套,大胆创新。在中国,这种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个性显得更为突出,我们了解的《一幅僮锦》的场景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美术表现手法;《哪吒闹海》中陈塘关的场景设计参考了《群仙祝寿图》中的色彩设计,既富丽堂皇同时也暗喻着一种不祥;剪纸片《南郭先生》以传统的画像砖与画像石的风格为基调。这些艺术个性的使用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情怀和民间艺术气息,古风古韵又不乏现代美感,朴素却不失大方。
(四)绘制手法的创新,增强电视电影动画美术的视觉感染力
动画是以美术造型为基础的一门艺术,它应该是夸张的、象征的、超现实的,不会受到现实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给了创作者更大的空间去自由想象,自由描绘。动画片不是简单地对手绘的人物事物进行简单的画面组合,而是应该把动画的手稿当成是一部电影来拍摄,在这个拍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拍摄手法,以增强电视电影动画的视觉感染力。在日本有个叫金敏的动画家,拍摄的影片十分流畅,在这其中运用了很多蒙太奇镜头,还有并列镜头,让人看得心旷神怡。还有就是在动画剧场片《超人特工队》中,画面惊险刺激,充满着追逐的动感,设计师在设计这些造型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观众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会非常喜爱这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激动人心的视觉感受,所以说要在绘制和剪辑上进行手法创新,激发创造性思维,制作出更高水准的作品。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制作;现实性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数字技术已普及到电影制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数字技术成为很多电影票房收入的基本保障,它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许多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电影视为重振本国电影业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字技术彻底革新了电影制作方式,它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改变了我们对电影本质特性的思考。
一、数字技术从“配角”到“主角”的发展历程
数字技术最早运用于电影制作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后,在90年代广泛应用,21世纪初逐渐成熟。纵观历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数字技术主要用于制作电影画面奇观,注重画面的新奇效果,以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为主要目的。这个阶段的影片以《终结者2》《星球大战》为代表;第二个阶段,致力于创造隐性的特效,让观众认为电影画面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或发生的。如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波澜壮阔的海洋和惟妙惟肖的生物;第三个阶段,成为电影中无法缺席的表现手段,像美国环球影业2006年推出的《金刚》(KingKong),影片借助最新的数字视觉特效和三维动画,打造了霸王恐龙、巨猿等“虚拟生物”。创造了令观众叹为观止的热带丛林和其中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第四个阶段,数字技术已渗透到了电影制作的各个阶段和领域。现在,数字技术已不仅仅代表电影特效了,从创作剧本、设计故事板、预审形象化的节目、模拟三维场景、创作演员,再到场景数据库、运动捕捉、控制道具和摄影机,还有非线性编辑和计算机画面合成,最终到数字传输与播映等,没有哪个阶段可以离得开数字技术的参与。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电影生产的所有环节。观众的观影习惯,电影制作过程、剧组构成、演员表演基础、还有后期电影发行传播媒介都将因数字技术产生全面彻底性的变化,数字技术也将延伸甚至完全改变传统电影美学理论。
二、现代电影制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现代电影制作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主要有前期拍摄过程中的应用和后期合成中的应用。前期拍摄过程中常用的是对摄影机的控制,后期主要是运用图形处理技术对画面进行处理。
(一)运动控制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很多镜头其实需要很多次拍摄才能最终合成。例如,先拍摄演员的动作,再拍摄背景画面,第三遍拍摄演员前景中的景物。最后,要将这三次拍摄的镜头进行合成,如果还用传统的拍摄方法,三次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运动参数,诸如速度、轨迹、演员的运动都会有误差,不可能做到完全吻合。有了运动控制系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运动控制系统是一套由电脑控制的摇臂摄影机装置。在拍摄前先将经过精确测算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它来代替人工操作摄影机完成拍摄,这样就可以确保多次拍摄摄影机具有同样的运动效果,并且可以控制三维动画软件中的虚拟摄影机模拟运动,得到效果极好的“嫁接镜头”。
(二)后期图形处理
现代电影后期制作中的图形处理技术主要有变形技术、虚拟摄影机和时间分割。
变形技术是数字特效常用的手段,计算机对两幅图像进行分析,找出两幅图像相似的区域,把第一幅图像的关键区域沿着边界勾画出一系列弯曲的弧线,然后,再将这些弯曲的弧状边界转移到第二幅图像上去。在新产生的图像中,第一幅图像的边线人工地变形成能适应第二幅图像的特征。就像影片《都是男人惹的祸》中,有一个特殊的长镜头,摄影机要从天空中冲下来,冲过树木障碍物,跟着演员掉到山谷里的别墅花园路。很显然,要用摄影机拍摄,这个镜头无法一次完成。而用变形技术,巧妙地解决了问题,看上去天衣无缝。拍摄过程中,摄影机分段拍摄,先拍从空中到树林的下降的画面,再拍从树林到别墅花园的画面,最后将两个片段用变形技术变成一个,观众看上去,摄影机始终不间断地下降,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还有许多科幻片中的人物面部的变形,由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或整个人身体的变形,从人物变成动物,由动物变成人物,等等,这些都是变形技术的杰作。
虚拟摄影机是三维动画软件中的一个模块,它在制作动画时对于表现视点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熟知的传统的摄影机。它就像一台真实的摄影机,操作人员可以控制它完成任何场景的拍摄,它可以有推、拉、摇、移、跟、甩、升、降等各种运动,可以变焦、可以改变角度。虚拟摄影机比真实摄影机的灵活性大得多,它可以穿过锁孔,可以穿墙而过,可以在人的血管中穿行,虚拟摄影机的运用不限于此。许多科幻片的拍摄都借助于虚拟摄影机完成,人物的动作由物理摄影机拍摄,场景的拍摄由虚拟摄影机完成,最后将二者合成,由于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参数来自于物理摄影机,所以合成的画面看起来是由同一台摄影机完成的。虚拟摄影机运用时还要用到一项关键的技术就是“移动匹配”,它在现代电影制作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虚拟摄影机和物理摄影机之间的同步表现能力,也是实景动作和数字效果无缝结合的关键。
时间分割技术简单理解就是电影中的慢镜头、快镜头,不过这只是特例。美国电影《黑客帝国》中,运用时间分割技术的确是镜头中的极品,子弹射来的一瞬间,我们看到了演员各个角度的镜头,这种镜头又叫“子弹瞬间”镜头,拍摄时,在演员周围架设一圈由电子快门控制的照相机,每台照相机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一幅单独的图像,然后将这些静止的相片转印在电影胶片上组成一组连续的图像。正式拍摄时,通常将照相机从拍摄第一幅画面到最后一幅画面的时间设置成一秒,在正常放映的速度下,120部照相机所拍摄下来的图像可以延展为五秒钟的画面。这种镜头在中国的武打动作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层出不穷的新兴数字技术从各个角度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数字技术在影视后期画面处理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涉及的方面有很多,上述只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改变的电影,我们需要重新去审视我们熟悉的电影。
三、数字技术改变了电影的本质
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工业以后,传统电影的剪辑手段发展成为非线形剪辑,众所周知,将主观时间体验物理化是剪辑的时空逻辑基础。时间的速度改变了,均匀的时间变成具有很大弹性的心理体验时间,由钟表时间过渡到了十分主观的时间感。当然了,数字技术的介入,最显著的特征是改变了电影固有的“时空连续性”和“现实性”。
电影从发明到现在只有短短百余年的历史,却经历了画面从无声到有声、由单色到彩色,音效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的发展历程,这一次次的技术革新,带给电影的视觉艺术形式革命性的变化。当然,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改变电影的技术基础,即电影对胶片和摄影机的依赖。因此,在数字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以前,电影学者虽然见仁见智,但是,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电影的“现实性”本性。例如,帕诺夫斯基、巴赞、卡维尔、克拉考尔,这些电影理论大家都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因为它具有“绝对的现实主义”。电影大师马尔丹在他的著作《电影的语言》中说:“电影艺术是高度‘现实的’,更加准确地说,是最能向观众传达现实感观的艺术形式。因为电影能忠实地再现现实世界的外部特征……”[1]他的概括中不仅仅是对理论断言,而是整个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现实。百余年来,各种流派的电影层出不穷,荒诞派、先锋派、符号电影、现代电影、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结构电影等,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很多都如昙花一现,最终都淹没在现实主义电影的里。转向变形和抽象是他现代艺术形式的大趋势,似乎只有电影、电视才如此顽强地坚持了他们的“现实性”特性,这的确是一个奇迹。然而,时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个奇迹开始发生变化。电影制作开始广泛运用数字技术,这对传统的电影制作手段、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无疑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电影的现实性本质正被数字技术无声无息地吞噬殆尽。迪斯尼公司2006年推出了《纳尼亚传奇》(又名Narnia),该片借助最新的计算机视觉特效和三维动画技术,影片中设计了许多动物虚拟角色和童话人物。
数字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电影美学基石,即它的“现实性”。计算机可以创造一切,对于电影画面,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电影不再只是物质现实的简单拷贝,数字技术完全可以制造的“视觉谎言”,它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真实”的概念。[2]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给自己的电影公司取名为“梦工厂”,的确,电影是电影人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梦”的地方。
四、数字技术拓展了电影创作空间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家们可以依赖强大的软件创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角色,还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生活、劳动等场景,甚至是各式各样的心灵象征意象。美国的好莱坞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黑客帝国》《恐龙》《星球大战》《未来水世界》《阿凡达》等风靡全球,再次证明了数字技术对于现代电影的巨大意义,也预示着电影寻找到了表现心灵欲望的新形式。[3]在电影《未来水世界》里,类似于《圣经》记载二千五百年大洪水再次降临人间,水手身处的水世界里,他们为了找到传说中的大陆,艰难地前行,充分展示了生命的顽强;电影《恐龙》让时间退回数千万年,让观众感叹遥远的生命萌芽;电影《侏罗纪公园》中,亿万年前灭绝的恐龙重现,并与人共“舞”;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穿越时空与三位美国总统握手;跨越了空间的限制的影片《星球大战》,把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展到其他星球;电影《谁害死了兔子罗杰》中,卡通角色与真人自然地交流;《星球大战》中广袤无垠的星球空间,这些大片,无不让观众发出难以置信的感叹。[4]影片制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自由发挥,不再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思维真正进入了“自由王国”。对于电影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来说,2009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电影《阿凡达》完美展现了各项技术的新突破和制作理念上的革新。
纵观近年来的这些影片,都把考古发现、宇宙传奇、神话传说故事和21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企及的视觉效果。毫无疑问,如果没有数字技术,卡通形象怎么可能与真实演员同台演出,外星人和现代人更不可能亲密接触,已经灭绝了几千万年的恐龙当然也不可能重现。也无法想象能够再现“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在大西洋中的历史画卷,可以想象,“数字明星”“数字偶像”的诞生指可待。[5]
数字技术的介入为拓展了电影创作者的创意空间,丰富了艺术家们的造梦手段,促使电影艺术家们对新的电影语言的探索,观众将会观赏到更多更美妙的影片。数字化丰富了电影制作手段、效率,节约了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深入地讲,数字化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有了它,我们可以将电影艺术从必然王国带向自由王国,数字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思维想象力自由驰骋的无限可能性和更多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颖.从电影艺术中看民族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2]李来根.数字技术条件下中国电影艺术的反思[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3).
[3]王维燕.时空扭曲与历史放逐:数字电影对经验世界的改写[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4]汪代明,张金华.电子游戏与电影艺术[J].电影文学,2007(13).
关键词:电影艺术;时间形态;空间形态
时间与空间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那里,时空分别表现为物质时空和抽象时空。本文主要讨论电影艺术中的时间形态与空间形态特点。
一、电影画格的时空表现特点
构成电影时空的基础是画格中展示的时间构成和镜头内部的空间构成。画格本身是瞬时的,并不具备时长,但摄影机每秒二十四格的运动使彼此相邻的两个画格之间有了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时长,通过放映机的运动、观者眼睛的视觉暂留效应和观众的心理补偿效应,画格便具有了时间的属性。除了时间属性,画格还具有空间属性,银幕空间的来源是画格空间。所谓画格空间,指的是电影的单一画格通过观众观赏,由二维平面幻化为三维平面后所具有和呈现的空间。大多数情况下,画格是一个矩形平面,它具有的是二维空间的特性,但观影经验告诉我们,观众在屏幕上看到的是一个有着纵深关系的三维空间。因此,画格空间概念的核心是,在人的视野中由具象的画格平面二维向幻觉中的三维空间的转化,而这种转化来自于画格画面的透视,转化的完成来自于观众心理的认同。为了让观众在观赏中完成从现实到幻觉的视觉转换,摄影师可以运用线条透视、影调透视、色彩透视、运动透视、焦点透视等方式来取得画面的透视效果。需要指出的是,从影片感知的角度讲,单个画格所显示的空间不能以与观众视觉感知相融洽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只能在同一时空的画格组里最终完成。因此,电影空间实际要研究的是镜头间的空间关系。从上述可以看出,电影中所展现的时空是有别于物质时空和抽象时空的第三种时空。它既有物质时空的特性,但仅仅以光影的形态存在于银幕之上;也有抽象时空的特性,但又外化于头脑而可见可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电影时空表现的范围,它既可以是物质时空的忠实记录,也可以在银幕上创造一个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的时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是一种造梦的艺术,它能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画面投射于银幕之上,不管这种画面有着多么奇特的时空关系。
二、电影镜头间的时间关系
在时间形态上,电影镜头间的时间组合有几种不同的时间关系。比如,时间上的持续关系、共时关系,以及电影艺术所特有的时间重置关系,具体表现为:应该交代的镜头在正常时间序列里被导演有意忽略,而在后面的某处才把它展现出来,即“闪回”或把后面某处发生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提前做一个叙述,即“闪前”。在时间的持续表达上,电影与戏剧类似,但又不甚相同。在戏剧中,时间是不能被剪断或缩减的。比如,要表现一个人的一系列动作,那么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能被删减的,否则动作将失去完整性,但在电影时间里,可以通过剪辑来表现系列动作中的几个关键点,观众可以自行“脑补”出一系列动作,而对于这种剪辑,观众是不会产生疑义的。而共时的时间关系则是电影与戏剧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戏剧中,难以表现的共时性在电影中可以表现为同一个镜头的不同观察机位,也可以表现为相同的时间里两个空间中发生的两个行为。摄影机的自由活动,解放了人们的观察视角,可以对同一行为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而在平行叙事中,这种共时的时态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点也是观众早已认可且十分熟悉的。至于重现、闪回、闪前,则更是电影语言的专利。可以说,在电影中,时空的形态是完全自由的,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预设随意调整或变动时间关系,当然这也不是全无章法的,它必须围绕情节和冲突的设置进行,而且要以观众的接受度为前提。
三、电影镜头间的空间关系
[关键词]《火星救援》;叙事艺术;融合;重铸
全球化不仅使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的联系越发紧密,对文化和艺术来说更是频繁交流和快速传播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融合式发展。对电影艺术来说,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深层次影响的是电影创作者的创作思维方式,浅表上来看电影的影像内容、表达方式和主题内涵都能够寻觅到文化艺术融合带来的改变。新世纪文化全球化的潮流涌动使电影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发展,文化融合和大众化创作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方向,电影的娱乐属性被摆在了首要位置,电影票房竞争力才是驱动创作的原动力。新世纪电影艺术创作的转向在好莱坞电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新世纪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艺术特征,就连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核心思想――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其内涵和表述也在发生着改变,曾经绝对而纯粹的牺牲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涵被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有普适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内涵。本文以2015年风靡全球的大热科幻片《火星救援》为研究对象,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融合式创作为研究方法,深入解读并研究该片的叙事艺术特征。
一、“荒岛余生”式的故事模型
根据美国作家安迪・威尔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火星救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硬科幻,源源不断的科学理论堆砌而成的“技术奇观”展现了科技之美,也使科学技术摆脱了科幻电影惯常表现的负面形象――科学技术并非只会将人类社会推向异化的边缘,也决非使人类社会走向不可逆转的反乌托邦,电影《火星救援》透过令人目不暇接的科学理论,重新塑造了科学技术之于科幻电影的形象。并且,电影《火星救援》并未像2014年轰动全世界影坛的电影《星际穿越》一般,过分地大量堆砌令普通观众无法理解的科学理论,使影片的硬科幻叙事成为叙事表达和观众产生共鸣的累赘,《火星救援》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喜剧精神作为影片的叙事基调,让观众在惊叹于宇航员马克利用自己的科学技能实现了一般人无法实现的生存目标时,又在马克诙谐幽默的自嘲和搞笑的过程中放松了为其生存问题而紧绷的神经。
《火星救援》的故事模型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但是也决非一般导演愿意涉足的题材领域,毕竟这种叙事空间的营造、叙事方式的设定都不容易实现,并存在一定的叙事局限性,很容易落入俗套。从翻拍多次的《鲁滨孙漂流记》开始,将一个人放置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空间中生存,就成为一个特殊的故事类型,此类影片都是以一种上帝视角,通过展现人类孤身一人如何在与世隔绝的空间中解决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不放弃生存的希望并坦然地面对并接受这份孤独。这种“鲁滨孙漂流记”故事创造的惊心动魄和发人深省,被新世纪之初上映的《荒岛余生》打破,虽然同样都是流落荒岛的生存故事,但是影片《荒岛余生》创造的遗世孤岛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更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的情绪带人感。因此,新世纪以来的此类电影的故事模型,我们更倾向于称其为“荒岛余生”式故事模型。与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荒岛余生》不同的是,影片《火星救援》中的宇航员马克被遗忘在远离地球的火星上,空间环境的不同制造了与《荒岛余生》中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没有生命迹象的火星在人类的眼中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而火星与地球距离的遥远也增加了马克回归人群的困难。
因此,宇航员马克在火星上的“荒岛余生”故事显得更具疯狂性和挑战性,在这样一个上几乎无法触及的红色沙漠荒原,马克如何能够在有限的食物补给条件下尽可能地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来等待同伴的救援,如何在漫长的时间和单调的空间环境中保持乐观、自省,如何能够对抗无尽的孤独,这些都为影片《火星救援》进一步探讨人的生存主义等现实命题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叙事空间。同时,在风暴中幸存下来的马克孤身一人被遗忘在火星,他从未想过放弃求生的念头,也并未放弃与NASA取得联络,感到孤独的时候他以同伴电脑中的复古迪斯科舞曲化解消极的情绪。与影片《荒岛余生》相比,影片《火星救援》更加能够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马克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他内心从未熄灭的对生存的希望之火,在本应更加让人感到绝望的火星,宇航员马克凭借自己的科学素养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无法让人不为之动容。可以说,《火星救援》在继承了“荒岛余生”式故事模型框架的同时,以硬核科幻片为类型基础,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陌生化空间叙事视野,使得本片没有落入对“荒岛余生”故事模型的单一化复制。
二、硬科幻的大众化消解
【关键词】影视特效;技术特点;要求;应用
数字化影视技术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重大的科技进步之一,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传媒技术发展。影视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传媒革命,还是异常体现为数字技术的社会革命,是与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和创新、创作理念的革新紧密联系起来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这两部数字特效大片带给了人类视觉上的震撼,随着票房纪录不断刷新,影视特效技术逐渐受到业界的重视,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特效技术正在日趋完美,表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一、影视特效的技术特征
(一)数字化
影视数字化是传统影视向现代影视过渡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由最初制作、储存传输的数字化逐渐发展成为创意、网络化的多元数字化发展模式。从影视制作、动画制作、广告制作以及游戏开发、工业设计、系统模拟等多个层面都涉及到了影视特效技术的应用。数字化是影视特效的突出特征,其使得数字化影视不仅是信息也可以是i型南希创作制作生产的方式,传播方式以及接收方式。影视特效技术的数字化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数字化革命密不可分的,特效的数字化体现在影视后期制作及处理上,通过特效处理时限了影视的数字化,让那学存在于虚拟世界或是人脑中的幻想世界搬到荧幕上去,展现了一个神奇的影视特效世界。例如红极一时的《阿凡达》便是现代影视特效应用的典范,展现了潘多拉星球的保卫战,在唯美的画面中让观众感受到现代影视特效技术的神奇之处。
(二)多元化
当前的影视特效技术日趋完善,内容更加丰富,在特效上为了适应多种制作需求,开发了各种特效技术和处理工具,为后期制作人员的影视特效编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影视制作的优化,提高制作水平。影视特效技术的多元化表现在特效工具的多元化以及组合方式的多元化上,不同的特效组合在一起之后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效果,从而衍生出更多的特效,使得特效更加丰富多样,也有利于影视后期制作的完善。
二、影视特效的特殊性要求
(一)增加特效的创新创意
创新是影视产业得以生存的不二法则,在影视特效处理中也不例外,要增强特效的表现力和表现效果,同时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喜爱,就需要在制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创意。例如《阿凡达》中唯美的潘多拉星球,对于潘多拉星球的数字化特效处理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唯美的画面设计和细腻的细节展示都让观众惊异于其出色的影视特效技术。不难发现其创新创意发挥的淋漓尽致,例如潘多拉星球上的生命树,其种子像水母一样发光,在空中浮动,与地球上的树显然是不同的,通过色彩的搭配让我们看到一个神奇的科幻世界,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和在电影制作中的不断创新。
(二)制作成本高
我国影视数字化的发展相较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影视特效处理需要的投入大,制作成本高,例如《泰坦尼克号》投资2.5亿美元,其中数码特效的费用开支就约占了整个投资的一半,因此影视特效需要高成本的投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成功后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再如2010年《阿凡达》的成功问世,带来的3D特效的震撼让全球影视爱好者追捧,也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3D影片,如3D版的《泰坦尼克号》等,这些都是斥巨资打造的重量级影片,由此可见影视特效需要高成本的资金投入。
(三)专业的人才需求
影视特效不仅仅依赖于数字特效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影视特效人才,他们拥有一双魔术手,通过特效处理将一部平庸的电影打造为科幻大片,创造出精美绝伦的数字化影视世界。因此影视特效的发挥需要有专业的人才的支持,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高水平的影视特效制作还依赖于国外,国内大师级的特效人员相对较少,对于这方面的人才重视也未引起重视,因此要推动我国影视特效的发展就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一批优秀的数字化影视特效人才队伍。
三、影视特效技术的应用
影视特效技术的应用特征首先表现在其智能化的开放媒体技术,通过人性化电脑工作台的介入,使得影视制作变得轻松,通过数字化操作完成影视后期创作,尤其是通过影视特效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增强个性化和创作性。此外数字影视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使得影视与生活同步,通过编辑提升影视表达效果。此外影视特效技术的交互性又使得影视创作更加人性化,设计人员通过在线创作,能够将个人创作思想加入到影视作品中去,实现人与产品的互动。
当然影视特效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电影电视的制作上,还应用于广告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从目前来看影视特效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商业操作,从事影视特效行业的人员大多不是电影行业出生,因此对于行业的特征还不够了解,目前许多电影制作团队也开始施用特效技术,我国目前的影视特效应用相较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目前影视制作行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使得影视特效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应用前景也更加广泛。
四、结语
总的来说,影视特效技术作为电影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推动现代影视产业数字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影视特效需要技术和创意,在这两大元素的支撑下,影视特效将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影视特效技术具有数字化和多元化的特征,随着影视特效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支持其发展,因此,我国影视特效行业要得到发展,就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水平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力量,加大对行业发展的重视并且不断实现行业规范,同时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影视特效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湛永松,陈显军,刘文兆,等.基于粒子系统的影视特效生成技术[J].电视技术,2009,33(9):12-14.
摘 要:本文是作者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的,就电梯检验中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梯;检验;安全
下面就电梯检验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 电梯技术资料的审查
电梯技术资料审查是重点项目,是确保电梯安全运行,加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电梯资料的审查应保证其完整性、正确性和一致性。
1.1 电梯安装监督检验时需注意的资料:(1)制造单位的整机型式试验合格证的覆盖范围是否涵盖待检电梯梯型。(2)安装单位的安装资质证是否涵盖待检电梯梯型,这里存在资质的级别和时效性问题,更多的侧重在级别上。(3)安装质量证明文件的出具与安装告知书的安装单位是否一致。注意安装质量证明是要求安装单位对自己的安装行为进行质量保证,而不是要求制造单位对电梯进行整机质量保证。(4)核对告知书参数与出厂合格证、图纸是否一致。(5)留意安全保护装置和主要部件型式试验合格证是否齐全并在有效期内。(6)记录出厂合格证上安全保护装置和主要部件的型号、编号,留待现场检验时复核是否与实物一致。
1.2定期检验需注意的资料:(1)维保单位的资质证是否涵盖了待检电梯梯型,以及维保单位日常保养单的时效性。根据要求,电梯的保养维护周期是15天内一次。某些维保单位理解为一个月两次,造成超期保养的情况发生。检验时应通过检查其保养单上的签署日期,给予指正。(2)管理资料里电梯钥匙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执行性。国务院 373 号令要求,电梯使用单位需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电梯钥匙管理制度看似轻淡,多数使用单位案头放着内容相同的该类制度,什么钥匙统一管理、持证使用、领用登记、去向记录等等,然而实际执行情况却截然不同。电梯事故绝大多数发生在井道里,用钥匙打开层门可以说是事故发生的起点。对于使用单位来说,钥匙管理制度的合理与执行将从源头上保护其免于承担连带责任;而检验人员应当协助使用单位审核其可行性。
2 机房检验
2.1机房通道和通道门的检验比较容易忽略,也往往不好拿捏。现实情况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使用单位不重视,机房门长期不上锁,甚至有些还没有配置机房门或门上没有标示,容易让非专业人员进入机房酿成事故;二是部分建筑物机房外满是管道或堵塞物,检验人员要上钻下费时费力才能接近机房,已经对维修、急修或救援造成阻碍;三是有些加装梯项目没考虑电梯与楼梯的互通性,甚至要经过私人住宅后才能到达机房。万一发生电梯事故,必然给及时救援带来困难。遇到类似情况,必须向客户下达整改要求,勒令其消除隐患。
2.2进入机房后检验人员常忽略了固定照明及插座的检验,或者看到实物存在就确认通过,未检验配置是否合适,照明装置和插座是否有效等。这种情况多存在于旧建筑里,设施长期没人管理,或占用了电梯专用插座供其它设备使用,维保单位没意识或觉得没义务向用户提出,使隐患一直存在。
2.3可拆卸式的盘车手轮和主机的盘车轴是否匹配;非一体化的松闸扳手是否有效。检验时往往没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来验证其有效性。
2.4关于制动器控制的检验: 一是查看两个独立的装置是否是在制动器电磁铁线圈的电路上,当停止电梯运行时,若其中一个接触器的触点不能被打开,那么至少在下一次运行方向时,接触器的触点必须得改变,并避免电梯的继续运行。尤其验收时检验工作要加以重视。二是抱闸间隙不易过大,通常是以运转着的制动轮在松闸后,其闸瓦不发生碰擦为佳。三是通过轿箱空载上行,可以使用急停方式进行实验,这时就要定期检查轿箱是否能安全、可靠地停止下来。
2.5限速器的检验:查看齿轮、轴承、弹簧等零件,其能否安全灵活地进行运作,是否需要添加一些油:查看电气触点部分是否的干净、清洁,要防止有灰尘及氧化物的出现:查看钢丝绳与制动块的间隙会不会有摩擦的发生。
3 层门与轿门的检验
3.1 层门电气安全装置的检验:根据 GB7588- 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规定“:轿厢运动前应将层门有效地锁紧在闭合位置上,轿厢应在锁紧元件啮合不小于7mm时才能启动。”门锁触点存在弹性,可能使锁紧元件啮合未达到7mm,甚至未啮合就接通门锁电气回路,导致坠落或剪切事故的发生。
3.2对由数个间接机械连接的门扇组成的滑动门,未被锁住的其他门扇的闭合位置应有一个符合规范要求的电气装置来证实。如厂家使用的双碰轮电气安全装置,电气装置安装应水平,两个碰轮位置应存在高低差;利用门扇上的碰板分别顶起前轮或后轮,强行令电气触点接通或断开,由此验证门扇的闭合或开启。若将两个轮安装成水平,甚至反转安,电气安全装置将失去原来的设计功能,起不到安全触点的作用。检验时不能光看电气装置存在而忽略了验证其功能是否有效。
3.3当层门的自动关闭采用重块时,应当有防止重块坠落的措施。该情况出现在比较旧款的客梯甚至是旁开的货梯。在检验层门自闭力时应注意观察其有否采取防止坠落措施。
3.4当轿厢地坎与井道内表面间距超标时,轿厢可以采取轿门机械锁的措施。对于轿门机械锁的检验,应当符合层门锁的电气和机械要求。现部分新梯会在轿门设置机械锁钩,但并没有满足全部条件要求,不能认为是轿门机械锁,检验中应严格辨别。在安装监检中,如有轿门机械锁,应在整机合格证上体现该项,并提供型式试验合格证;在用梯加装的视为重大维修,应提供部件合格证和型式试验合格证。
4 底坑检验
4.1关于“底坑中固定的最高部件和轿厢最低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0.30m”的量度,注意部分电梯在对重护栏处的补偿链导向杆会与轿厢底投影干涉;或者主机在底坑的无机房电梯应注观察是主机和轿厢底距离短还是轿底反承轮护罩离地面部件距离短等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底坑里部件多的电梯,更要仔细考虑各种可能性,认真推敲。
1电视新闻节目中摄影技术分析
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者具有敏捷的判断力,熟练的摄像技巧,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他们往往能抓住事物精彩的画面,运用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打动观众。
1.1稳定镜头与移动镜头合理配合
摄影师要进行平稳适度的拍摄,变换镜头果断,画面的变换始终会保持在结构的中心位置,保持镜头的稳定。它能够使画面与人的视线的移动速度接近,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摄影师在进行固定拍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移动镜头,并与画面情节保持一致,同时,切换的镜头也符合人的基本逻辑,使画面做到动静结合,将感情融人到创造的思维之中,让观众看到更具美的画面效果。
1.2合理构图并调整白平衡
摄影师通过一定的取景范围,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组合,让观众感到美妙的形态,就是运用构图的技巧。首先,应做到立意明确,主题突出。摄影师必须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对光、色以及影调等造型元素进行配置,同时,要根据光源色温的变化而进行变化,对白平衡进行适当调整,使整个画面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其次,构图应使画面保持对称与平衡。通过一定构图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和谐对称的画面。第三,对画面的动静关系一定要掌握好。摄影师一定掌握住动静的结合,使画面具有和谐的美感。同时,摄影师在进行构图过程中,应使拍摄的内容与实际色彩相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不同的色温下进行拍摄时,对白平衡进行手动调节。
1.3抓准焦距,正确曝光
调整光圈一般有手动调整与自动调整两种。手动调整一般根据所要表现主体的亮度与影调进行曝光与创作;自动调整时,摄影师根据景物的亮度对光圈自动进行调整,让镜头的进光量得到控制,进而使灰度层次与彩色平衡达到统一。
同时,摄影师依据景物的亮度与景物的实际情况,对光亮进行适时的调节,进行正确的曝光。摄影师应掌握住对画面有重要影响的色调的变化,让画面具有一定的深度感,让观众得到较好的画面效果。
2电视新闻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造型的语言,由光线、影调、线条以及色调共同构成。不仅具有直观与形象的画面,在没有语言文字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信息进行传达。摄影师通过照相机与感光材料等工具,运用造型手段对主题与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以及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
2.1选择正确的拍摄角度与取景范围,准确选择艺术形象
新闻中的摄影对新闻的内容有重要的影响。摄影师必须依据新闻的目的对景物进行拍摄。因此,摄影师应选取一定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拍摄方式,对取景范围进行确定,并依据内容所需对画面、场合以及光线进行景物的取舍。同时,新闻节目中的摄影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电视新闻中的摄影必须借助两度空间对形象进行塑造,使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摄影师必须具有认真的观察力,依据新闻的内涵对典型形象的瞬间进行捕捉,同时,借用一定的想象力,对画面的语言进行丰富与美化,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摄影师必须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与艺术修养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对新闻的素材、环境,以及摄影机的机位与角度进行充分考虑,运用镜头组接以及透视、光线与色调等手法与技巧,对画面的艺术性进行增强,并保证新闻的科学性。
2.2增强电视画面的层次效果,凸显画面真实性
摄影师必须通过对画面中不同景物的处理,对曝光的时间进行把握以及对画面的纵深程度进行把握,拍摄出具有层次效果的摄影。新闻摄影艺术得以表现的基础是真实,这也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新闻摄影师必须对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进行提高,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对新闻传播的情感、张力以及冲击力得以实现,进而使新闻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增强。
2.3创新时间的特效,注重画面抒情性语言
新闻摄影应体现一定的时间特效,通过时间形态的画面进行体现。通过准确的摄影,把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定时间与环境下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关键词:明代肖像画;服饰;电影美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95-02
一、明代人物肖像画特点
通过存世的大量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明代人物肖像画在艺术市场上的情况。明政府在洪武初年充分体现了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可是,明初具有十分严苛的文化政策,有些画家无辜获罪致死,例如周位、赵原等。从宣德到弘治年间,相对来说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政策较为宽松,艺术也逐渐变得繁荣,在这个时期,宣宗、景宗等对绘画十分重视。明代人物肖像画是在一个名家辈出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陈北崔。这些著名的画家,具有自由的风格,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崔子忠的颤浅描的多变抖动,张鹏的画受到梁楷的影响很大。明代作品题材大多是名士、隐士,艺术风格也多样自由。而另一类关于帝王和宦官的人物肖像作品,受到表现对象方面的限制,传神写照多表现为要务,风格也较为写实,在笔勾勒渲染方面更加趋向于写实。
在明代人物肖像画中服饰色彩占据了非常关键的位置,它具有的文化寓意是无法用画笔进行表达的,没有了它,人物肖像画就像失去了灵魂,在处理服饰色彩方面,应用冷暖色调、明暗等组成了情感色彩,能够体现出复杂的情绪。明代人物肖像画中服饰色彩既精致细腻同时具有浪漫色彩,与各种元素互相配合充分体现了肖像画的美学思想,并且深深感染观者。色彩创造了服饰的流行,服饰的流行又将人物肖像画深深的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优秀的人物肖像画加强了电影美术人物造型的艺术效果,而电影美术又可以更好的促进了服饰的流行和发展,电影美术与服饰色彩相辅相成。
二、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拥有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纵观明代的人物肖像画,它们给人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那独特的传统服饰。作为人物肖像画,最重要的固然是抓住人物的面部特征,但是服饰描绘也是表现人物身份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明代人物肖像,服饰对整幅画的色调、风格体现非常关键。在画面中怎样实行艺术处理、充分体现人物服饰是非常值得每一位肖像画家认真进行研究的。
在明代人物肖像画中,我们不难看出,明人的服饰文化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明代服饰的世俗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成为明代服饰文化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人们更加追求穿好和穿新,将华丽时髦的服饰作为一种炫耀。比如沈希远、陈远、商喜等人的人物肖像画,基本上都丰富详实的体现了明代服饰特点。虽然他们具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和表现手法,可是,那独特的外衣款式,如衫、袄、霞帔、背子等,服饰的款式基本恢复了古老汉族悠久的传统服饰习俗。以及挂在胸前的金玉佩、三事儿,挂在腰间的荷包、禁步、玎七事等,却让人容易识别出是明代服饰。
沈平的人物肖像画《官员夫妇像》,即取材于明代官员。作品中人物是半身像,构图十分饱满,那独具特点的乌纱折上巾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造型主要是线结构,处理衣纹十分简单,佩饰虽然比较繁复,可是整体感依然十分强烈。不管是头饰中的金玉珠宝钗,还是绣在衣襟上的装饰性图案,它们在暖褐色调中非常统一,表现的十分神秘与凝重,衬托人物庄重的脸庞。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抛弃了在实际生活中人物服饰的强烈的装饰色彩。在画家的艺术处理过程中,人物的服饰虽然更加显得平面化,色彩也较为单一,却不失庄重。作品描绘出了明代官员的真实形象,画面的质朴已经深深触动了观者。这幅作品个性极强,不愧为明代人物肖像画的上乘之作。
明代人物肖像画中的人物服饰,无法完全等同于实际生活中的服饰款式。通过画家的提炼和取舍,深刻体现了画家的个性、思想和经验,属于一种升华的艺术。正是由于画家具有不同的个性、思想和经验,才能够出现风格各异的人物肖像画,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领悟到明代服饰的独特魅力。
三、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对电影美术人物的意义
电影美术人物实质是艺术造型的一种。美术分支产生的电影美术人物,是美术师在电影制作实践过程中引起美术人物这一艺术造型的质的变化而产生的。电影美术人物和艺术美同样是构建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属于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根据美的基本规律进行创造的重要成果。电影美术人物造型是人类对和谐的重要体现。电影美术人物造型的纪实性设计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创造方面的精神性活动。人们纪实的创造性美术活动正式对视觉与心灵内在世界奥秘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揭示。因此电影美术人物造型纪实性设计本质上就是在创造美。一切美术的伟大设计杰作,不仅使人看到人物的自然之美,同时也令人感觉到了这种美。电影美术人物造型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统一了真和美。
从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的发展分析,电影美术人物造型势必受到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创作的影响,这些影响对电影美术人物造型发挥了借鉴意义。
(一)在题材方面的借鉴意义
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中拥有众多的题材,电影美术人物造型对于这些题材的表现是非常多的,比如一系列的新古典电影作品,就是借鉴了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等题材实行创作,还有很多当代电影美术师借鉴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题材的表现方式,创作了很多人物造型。可是在借鉴题材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一些创新,因此我们在观看电影作品时又可以在各自的形式之中寻找一种新鲜的感觉。
(二)人物造型方面的借鉴意义
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的创作遵守了传神理论。提倡表现人物造型与服饰不应当在形似范围内受到限制,而是应当将神似放在重要位置,电影美术人物造型体现并不是一味追求透视方式,而是充分利用人物肖像画的造型方式对美术人物形象进行勾勒,这种美术人物造型方式发展到了极致。
在《大明宫词》中体现了人物唯美的造型,其中关键的元素不可否认是服饰。从明代人与肖像画中可以了解到,明代女性不仅仅对美丽的衣饰十分追求,同时也不遗余力的推出了完美的妆容与发型。她们那变换多姿的发髻上插满了各式鲜花珠翠,各式的花钿装点在面容上。曾鲸较早创作女性人物。作画时女子身着长裙和露胸,双腿在蒲团上盘坐,可是却表现的非常文静,这与该名女子的家庭背景和精力十分吻合,对于我们现在了解这一女子提供了珍贵的人物形象资料,从人物自画像中充分反映了明代女性奔放自由的特点以及考究的服饰与妆容。在《大明宫词》剧中为了能够更加形象的刻画人物,在服饰和妆容方面充分借鉴了明代人物肖像画中造型特点同时添加了现代设计中的元素,比例运用薄纱增添了服装的飘逸感,令人过目不忘。
(三)技法表现方面的借鉴意义
电影美术人物技法表现方面,处理人物造型始终应用传统的方法,这样创作的人物造型虽然较为写实,可是对于线造型十分强调,不是凭借明暗方式体现人物造型的体积感,缺失根据人物造型具体结构充分体现固有的五官与气色。这些和明代人物肖像画强调的服饰造型刻画是一致的。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今电影美术人物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借鉴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创作方法的意义,对今后电影美术人物造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RFID技术,电子门票,大型活动,科技接受模型II型,感知风险,
1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自2000年以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大型活动的承办能力与条件也逐步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尤其在文体娱乐方面,我国从2008年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倡导科技奥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在2010年,我国又成功地在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在这些大型的文体娱乐活动中,参与人员众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为保证整个活动顺利开始、运行、结束、离场,快速有序的完成人员入场、到达指定位置、离场,是承办方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
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是近年来一些大型赛事逐步被推广使用的身份验证凭证,在几次大型活动中,相对传统门票所不能做到的,如在防伪性能、人员跟踪、区域内人数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举办单位减少经济损失,保证观众安全观赛、观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所有的入场门票都采用了这种新型的电子门票。
介于大型活动多属于是集体育比赛、休闲、交流、游玩、购物及其他商业活动于一体,因此承载这个赛事的奥运场馆必将接纳庞大的观众、运动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且人群身份极其复杂并处于不停的移动之中,为满足安全需要,大型赛事与活动都会使用基于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
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是一种将智能芯片嵌入纸质门票等介质中,用于快捷检票/验票并能实现对持票人进行实时精准定位跟踪和查询管理的新型门票。电子门票能够有效验证这些人员所持的票卡是否有效,能够及时跟踪和查询这么庞大数量人员是否进入到指定区域,当人员误入或非法闯入禁入区域时进行警示和并引导其迅速离开,能实时查询某区域人员拥挤程度,能够实时跟踪和查询身份可疑的人员的活动区域及其具体活动情况。
2文献回顾:
2.1、科技接受模型
科技接受模型(TAM)是由Davis在其博士论文中以理理论(TRA)为基础,针对信息系统的个人接受与采纳行为所提出的理论模型。TAM模型主要目的是希望提供一个基础,为信息系统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提供一般性的解释,并且能够跨越使用者族群的界限以解释使用者的行为(Davis et al, 1989)。科技接受模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用以了解外部因素对使用者内部信念(beliefs)、态度(attitude)与意向(intention)的影响,进而影响科技使用的情形。
使用科技接受模型分析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知觉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知觉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EOU),“使用态度”(attitude toward using, A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BI),“行为”(behavior, B)间的关系,其构架如图2.1.
使用行为 (Usage behavior):技术使用者对某种新技术的实际操作行为,简称为B。
行为意图 (Behavioral intention):技术使用者在面对某种新技术时,想要采用这种技术的意愿。简称为BI。
使用态度 (Attitude):技术使用者对某种新技术所表现出的正面或负面态度,简称为A。
知觉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技术使用者采用某种新技术时,对于这种技术可能增加其工作效用的主观认识。即这种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他的生产力,简称为u。
知觉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技术的使用者对新技术的使用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简称为E。
在 TAM 模型中提出的可感知的有用性(U)与可感知的易用性(E),都是个人知觉上的概念,并不涉及信息技术本身因此我们认为这两个概念是通过使用态度(A)来决定技术使用者的行为意图(BI)的。其次,行为意图(BI)除了受到使用态度(A)的影响外,有用性(u)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使用者觉得某项信息技术有助于未来的工作表现,这就将影响到他对此项技术的行为意图。另外 该理论将使用者的行为意图(BI)视为其使用行为(B)最直接的体现,即行为意图(BI)直接导致使用行为(B)。同时,TAM理论也指出可感知有用性(U)是受到可感知易用性(E)直接影响的,即某种信息技术越容易使用,使用者就越能够感受到这种技术的有用性。显然 ,有用性(U)及易用性(E)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根据上文 ,我们可以看出使用态度是由认知上的易用性及有用性所共同决定的。这两者还会影响行为的意向。进而影响最终的行为表现。专家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或经验所获得的回应。通过学习,技术的易用性会加强。对有用性的认识也会加强,最终影响使用态度。因此内部心理因素能够完全传递外部环境对新技术的影响,所有外部参数将不会直接对使用意向及行为产生影响,而是通过使用者的内心认识及态度进行传达。
Davis等认为:
可以通过使用者的意向来预测技术使用行为。
可感知的有用性是决定使用意向的一个首要决定因素。
可感知的简易度是决定使用意向的一个次要因素。
2.2感知风险
1.感知风险 感知风险最早是由Bauer(1960)从心理学发展出来的,Bauer(1960)指出消费者行为可以视为一种风险承担(Risk taking)的行为。购买某项产品或服务,无法确定这项产品的使用结果,因此消费者会觉得存有风险。消费者感觉到风险的高底取于消费者购买决策所预期的结果及不确定性的程度,如果此一结果对其比较重要,或是不确定程度比较高,则消费者所知觉到的风险程度也随之提高(冯炫俊,1999)。Guseman(1981)分析购买实体产品与使用服务之间消费者感知风险的高低,发现整体而言,消费者认为使用某一项服务的风险较购买实体产品的风险为高(冯炫俊,1999)。
上述文献指出,感知风险是消费者使用某一项产品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且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牵扯到查验假票的效率、效果与会场秩序、安全部分,尤其在大型赛事会这样世界性的体育比赛当中,避免人员的拥挤、人数的控制、防止恐怖活动的发生,诸如此类的安全性问题显得相当重要,因此本研究在探讨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使用意向研究时,将科技接受模式从原本的两个重要变数「知觉有用性及「知觉易用性,加入「感知风险此变量,成为扩充后的科技接受模式:TAMII。
感知风险(perceived risk):消费者、使用者使用含有RFID技术电子门票的风险程度。简称为PR。
2.感知风险的分解
1993年,Stone和Gronhaug在研究中验证了财务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这六个风险维度的存在,他们认为各纬度之间并不必然相互独立,风险的心理维度是和风险的其他纬度高度相关的。因此Stone和 Gronhaug在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各风险维度通过心理风险的调节对总体风险起作用的假设,并通过对消费者购买个人电脑进行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个假设。Stone和Gronhaug (1993)的研究还表明,上述六个维度的风险对总体感知风险的解释能力达88.8%。
本研究把消费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感知风险分为经济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时间风险、隐私风险、服务风险、社会风险和心理风险个纬度。由于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并不容易发生受人嘲笑与疏远的社会风险,所以这里不予讨论社会风险。
(1)经济风险 (Financial Risk):也称财务风险,是指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引起货币损失的可能性,如成本过高或有质量问题等招致经济上蒙受损失所产生的风险。经济风险可能与成本有关,毕竟镶嵌芯片的电子门票要比传统的纸制门票成本要高。
(2)绩效风险 (Performance Risk):也称功能风险,产品不具备人们所期望的性能或产品性能比竞争者的产品差所带来的风险。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绩效风险主要与产品相关,使用过程中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可能未发现造假门票,使得持有假票者进入场地,或者并没能验证持票者的真实身份,使进行恐怖活动的有机会通过检票过程,进入活动当中,破坏活动秩序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而带来的绩效风险。
(3)身体风险 (Physical Risk):是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对个人身体造成伤 害的可能性。比如,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时所发出的频率是否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4)时间风险(Time Risk):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使用过程中发现并没能使持票者顺利地通过检票过程,延误持票者正常进入场地的时间,造成的时间浪费而带来的风险。
(5)隐私风险 (Privacy Risk):指由于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从而使使用者失去对个人信息控制的可能性。隐私风险可能与交易环节有关,如为使门票具有防伪功能,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要记载个人信息,这种信息可能被盗用或者未经允许被跟踪与传播。
(6)心理风险(Psychological Risk):是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而遭受精神压力的可能性的风险。如若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使用导致使用者在经济、绩效、身体、时间、隐私、服务等方面出现损失,可能使得使用者出现不满、气氛、失落、焦虑、不平衡等心理状态。因此,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可能比使用传统纸制门票要有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
(1).知觉有用性:指使用者认为使用RFID技术的电子门票可以提高工作绩效的程度。其相关研究假说描述如下: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正相关
H1:使用者对于RFID心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知觉有用性与RFID技术的电子门票使用态度正相关
H2:使用者对于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知觉有用性与RFID技术的电子门票行为意向正相关。
(2).知觉易用性:使用者认为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容易程度
H3:知觉易用性,包括效率、识别率、破损率;使用者对于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知觉易用性与RFID技术的电子门票使用态度正相关。
H4:知觉易用性与知觉有用性正相关。
(3).感知风险:使用者使用含有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的风险程度
H5:感知风险,包括防伪、可以通过人数(记录在电脑当中)确定活动,感知风险与RFID技术电子门票使用态度负相关
H6:感知风险与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使用行为意向负相关
(4).使用RFID芯片技术的电子门票的态度
H7:使用态度与行为意向正相关
4研究结论
相关研究表明, 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的使用,既要考虑到提高感知利益,即减少成本,提高购票验票时的工作效率,也要考虑到降低感知风险,即降低绩效风险、隐私风险等感知风险。用TAMⅡ模型解释使用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是国内技术接受模型的一个创新点,目前这一课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本研究的主要贡献是基TAMⅡ模型和感知风险理论提出RFID芯片技术电子门票使用意向模型。本研究虽然在理论上提出了这个模型,但仍需要实证的检验和支持,这也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F.Davis,R.Bagozzi and P.Warshaw,User acceptance of user technology:fl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1989)。PP.982~ 1002.
2 Bauer.R.A.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raking”in Hancock.RS.(Ed.)。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Proceedings of the 43rd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60,PP.389~ 398.
3 Editors: Ramaswamy Chandramouli Tim Grance, Rick Kuhn,Susan Landau Security Standards for the RFID Market IEEE SECURITY & PRIVACY 1540-7993/05 (C) 2005 IEEE
4 Chao-Peng Cheng Chyi Jaw A Causal Framework of Service E-shopping Risk Perception ,NYUST
5 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 IS Quarterly, 1989,13(3):319―341.
6 鲁耀斌, 徐红梅 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综述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年 6月第 18卷 第 3期
7 凯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刘德华电子门票设计方案
8 井 淼,周 颖 基于TAM模型和感知风险的消费者网上购买行为研究
上海管理科学 2005年第5期
9 国脉电子政务网 RFID技术及其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 2011年9月5日
10 孙光付 RFID及其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5年10月
11 邵兵家 杨霖华 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与营销系 重庆 40003
12 刘晓冰 陈佳会 基于RFID的景区电子门票管理系统研究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年第15期
13 罗艳 RFID在奥运门票中的应用 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8
年04
14周国龙 网络团购消费者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研究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