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

第1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以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我市的“科研兴教”办特色学校为契机,严格按照市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的通知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定课题,做好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拟定了“小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的教研课题,立足以人为本,让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并做好本课题的申报工作。

(二)设立课题研究领导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特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话题研究领导组,抓紧抓实师资队伍培训。

组 长:汤爱民(校长)

付组长:李国庆(业务校长)

李水香(教导主任)

成 员:袁 燕(心理健康老师)

白会霞(语文老师)

牛丽萍(数学老师)

周 玲(大队辅导员)

张永刚(总务主任)

教师培训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

(2)、常见小学心理问题及对策;

(3)、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4)、如何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及遵循的活动原则等。

2、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从教育思想、奋斗目标、心育教学特色实施步骤等四方面进行设计,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4、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

5、定期进行话题研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研活动,推选优秀教师上观摩课,认真开展咨询活动课,注意收集整理有关心理健康资料,认真撰写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得体会、个案分析、教育故事、总结论文等,并进行交流推广。努力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业务能力。

(三)初步开设“心育”课,执行教学课程计划。

有课题研究组研究探讨心理健康课的模式,先分年级做课,然后在班级中逐步开展心理活动课,即“综合实践活动课”,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课为主,淡化理论,强化行为指导和行为训练,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同时注意结合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从而更加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设立心理健康团训室和“快乐驿站”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辅导。

心理咨询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学校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团训室”、“阳光信箱”以及电话专线和“心育知识专栏”、校广播对学生和家长开放,以班主任、辅导员为龙头,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和典型案例,做好跟踪记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烦恼、困惑、焦虑。

(五)建立家校之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家庭心理教育,从“心育”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易使孩子活泼开朗,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课。而在现实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材料,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家长积极配合,端正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开设家校联系电话,设立特殊生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家长交流座谈,共商教育方法,要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要争取得到家长们的支持,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确立目标:

(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依据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学生根据各年龄段的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小学低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学习习惯差,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我校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

(二)、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故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培训尤为重要。

(一)、改变认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知,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经常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合理认知有:(1)对教师职业的错误看法。(2)错误的学生观。(3)错误的人才观。以上不合理认知,是教师产生不良心态的主要思想基础,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改正。

2.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感情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教师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合理要求自我,接受自己的优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教师因为对自己更加理解,由已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如人意之处能泰然处之。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二)、自我调试

1.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消极情绪和挫折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否则,伤害了学生,也破坏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控制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首先,客观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适度;其次,要能变换角度看问题。我们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中的感受,对于学生顽皮,成绩差,应该看到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若给以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是可以改变的;再次,与人相处心理换位。生活中难免与他人发生矛盾,这时,试着心理换位,即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感受,会发现各自都有道理,本不该互相敌视,这样有利于及时化解不良情绪。

2.合理宣泄。教师在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产生不良情绪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不良情绪积累过多,得不到适当宣泄,易造成心身紧张,甚至疾病。因此,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

3.学会放松。教师职业的紧张与压力程度是人所共知的。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外,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是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在和同事、亲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中,调整心态,放松自己;在和学生的交谈中,探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既是工作,又是调节心态。

三、工作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五、具体措施

1、以主题班会为阵地,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1)、进行心理剧表演

(2)、发动学生集体互动,相互促进心理健康

2、结合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1)、孝心教育

(2)、环保教育

(3)、做人教育

第2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一、活动目的

为了普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营造人人关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学校决定开展以“和谐校园、幸福人生” 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二、活动主题

和谐校园、幸福人生

三、活动时间

2017年5月

四、活动内容

(一)心理健康宣传周启动暨国旗下讲话(具体内容如下):

1、宣布心理健康活动周开始

2、宣读xx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方案

3、以“和谐校园、幸福人生关”为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

(二)“做个抗压小能手”心理健康讲座

1、参与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2、地点:多媒体

3、内容:故事导入抗压事例,说明提高抗压能力的好处,提供毕业班学生提高抗压能力的办法。

(三)心理健康手抄报

六年级学生围绕主题“学会面对挫折”出一期有心理健康手抄报,每班上交3张,学校将择优展出并表扬。

(四)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读心理方面的稿件

在宣传周期间,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读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稿件,提高全校师生的心理意识,营造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

(五)心理健康漫画

五、六年级学生围绕主题“和谐校园、幸福人生(杜绝学校霸凌)”出一张心理漫画(4K),每班上交3张。

(六)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队会活动

1、时间:各班自定

2、地点:各班教室

3、参加对象:各班班主任及全校学生

4、要求:各班主任针对校园潜在危机,开展心理班队会。

五、活动总结

1、资料整理

2、总结活动过程中的得失,为下一个活动做准备。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自主提升心育意识,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周系列活动。

第3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农村 中小学班主任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中小学生的思想瞬息万变,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小学生,个性张扬,见多识广、思维灵活。回想近十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累并充实着,每天从早忙到晚的大事小事,给体力和精力带来很大的挑战。作为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下面就班主任工作中体会较深的几点略谈一二。

1全面了解学生信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作为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学第一个月是学生习惯养成和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每年开学伊始,我首先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的个体情况,我让学生在信息表中详细地填写个人的相关信息,包括家庭情况,如父母的职业、经济收入情况、文化水平及家庭的其他成员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人生活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其次,我还向原班主任和科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纪律等情况;此外,还通过家长会议、班干部会议、小组会议等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通过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信息,给班级管理打下良好基础,可以避免盲目应对、简单处理。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和访谈等活动,以期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由于学生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使得他们对事物缺乏全面的了解,看问题难免会以偏概全。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起到误导和腐蚀作用,使得他们看问题容易陷入误区,走向极端。对此,要求教师应善于正确引导,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要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思想工作必须有一定的连贯性,要常抓不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之中。要经常深入实际,搞好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以此为基础,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充分发挥班干部作用,正确引导班级的“小群体”

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重要组成元素,在班级管理中起着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少优秀班主任认为:一个班级教育管理的好坏,往往与班干部力量的强弱、发挥作用的大小有很大关系。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委犹如整个班级的火车头,要想使整个班级跑得好而快,班主任就要注重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一支具有示范作用和良好工作作风的班干部队伍,作为团结和教育全体学生的核心力量。我通过组织全班同学设计班级板报、布置教室、开展文体活动等,从中发现并选拔那些表现突出、办事认真、有威信、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愿意为集体服务的同学加入班委。然后还要对这个“火车头”进行调试、维护和保养。我先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分配给他们不同的管理工作,以便他们人尽其才地为全班同学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又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给予指导,还多渠道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大胆工作的能力。例如,每次班干部会议或班级活动之前,我先向他们讲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他们自主提出开展工作的各种设想,尔后,对他们考虑得不周到的地方提出补充和建议,以便培养他们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让他们在组织活动中学习,在活动反思中受益,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真正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更好地带动班级工作。

3 抓好青春期教育,抚平学生“受伤的心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早恋”可能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神经过敏的字眼。可以说,在一些家长和老师身上存在“早恋恐慌症”,一看到两个男女单独在一起就怀疑他们“早恋”,一怀疑他们“早恋”就如临大敌。一方面把他们打入“另类”,当作“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控制负面影响,害怕他们在集体中起了坏的带头作用,使“早恋”流行蔓延。事实上“早恋”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个标签,有些人拿着这个标签到处乱贴,一旦被贴标签,这两个学生就有口难辩,而现在的中学生逆反心理较强,外界的压力可能迫使他们真的恋爱起来。

第4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但以往的一些研究往往仅停留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探讨分析上,对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事实上,学校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为了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久前,我校尝试了一次主题为“以健康心理塑造健康学生”教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在本地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一、开展教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缘由

1.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Jaspers Karl)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石,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构件,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关于教师“在学生脸上刻字”“在学生中选举小偷”等事件,反映出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问题,令人堪忧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

3.教师论坛是教师心理健康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教师论坛是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重点项目,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一块主阵地。我校一年一次的教师论坛连续举办了五年,历届论坛主题突出,形式独特。灵活多样的教师论坛实现了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与条件,营造了教师探讨与交流的活动氛围,因此,教师论坛是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过程

活动筹划及准备经过了一个多月,其间组织者参考了各方面的想法和意见,立足于学校教师常遇到的难题和热点,联系当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困惑,围绕活动主题,以教师们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积极活泼的形式组织本次活动的内容与环节。

1.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减缓教师职业压力

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中,很多教师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情绪衰竭、工作倦怠。教师们渴望能够通过某种渠道释放烦恼和压力,从而获得轻松与愉悦。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和减压,集体心理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指导不是“教导”而是“引导”。为了营造活跃的氛围,我们在活动的开始给教师们献上了一个趣味性心理测试,吸引了在场教师们的关注。

如果你是大胖子,正在努力减肥时,你的朋友却想请你吃大餐,你认为他的心态是怎样的?

A逗你开心,希望你轻松面对减肥

B根本就是故意取笑你、看扁你

C考验你减肥的意志力够不够坚强

D心疼你挨饿,减肥太辛苦

E只是顺便叫你吃饭没有什么意思

对于这个趣味性心理测试,谁也不去理会测试可靠性与真实性究竟有几分,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已经被吸引到活动中,明白了即将进行的活动是有趣的、生动的,他们放下了手中准备要批的学生作业或是要备课的书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这一环节取得了我们预想的效果。

2.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热点,提高教学认知水平

案例分析是中小学“校本研究”的主要应用方式,它把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有机融入了教师日常的教学之中,有效地引导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案例分析活动十分强调活动过程中教师的相互学习,在活动中针对自己熟悉领域的教学案例进行研讨时,教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将会起到更显著的作用。“教师教学质量测评”与“学生作业”是学校的两个突出问题,是教师值得探讨的实例,因此,它们成为了案例分析的选题。

案例:“民主评议”后

现在,许多学校开始实行教育的“民主管理”,其中一项举措就是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议打分。假如你在“民主评议”中,学生对你的教学“满意率”较低,而你又认为自己对学生已尽心尽力。面对这样的反差和压力,你会如何处理?

专家建议:

1.正确对待学生对教师的评议,不能因为学生对教学“满意率”低,就把学生放在教师的对立面,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

2.教育的功能在于服务,应该从人格魅力方面树立教师威信,走进学生心里,但决不是故意讨好学生。

3.可进行谈话或调查,找出客观的原因,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作业

现在,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痼疾,我校也存在这种现象。学生有的完不成,有的只能抄,不少教师也感到很无奈。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专家建议:

1.加强对学生学习自觉性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作业对于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培养能力的重要作用。

2.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精选题目,控制难度,控制作业量,要有全面观念。

3.倡导布置“弹性作业”,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

4.对不交作业的学生,要针对个别情况进行教育,切忌滥加惩罚,激化矛盾。

以案例为载体,组织参与式讨论,对教育教学问题共同求解和决策,促使教师们迸发智慧火花,引发了各种观点的交流与探讨。会场里,教师们畅所欲言,对这两种现象发表了自己的想法。针对学校“民主评议”问题,有位教师说道:“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让学生写出老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反省自己。”还有教师指出:“让学生做到百分百的满意是不太容易的事,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应该是百分之百的。”在“作业”问题上,有教师提到:“作业多不仅是个社会问题,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家长的期望很高,教师的要求很严格,作为教师要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关注学生学业情绪,在作业方面是否可做到分层,减轻学生负担。”教师们不仅能从互助和讨论中获得知识、经验,而且提高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案例分析活动过后,我们引导教师们体验了这样的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

目的:明白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学会倾听和。

游戏步骤和指导语:

1.拿一张纸,然后根据下面的提示进行操作。心中有疑问不能向主持人提问,也不能问身边的人。

2.请将这张纸沿着长边上下对折,再把它左右对折。

3.在你已折好的纸的左上角撕掉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4.然后把这张纸左右对折。

5.在右上角撕掉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扇形。

6.展开纸,与周围人比较一下,它的形状是怎样的?

讨论问题:同样的指示语,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千差万别呢?请你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说明教师与学生对话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现场评点: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学工作主要是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但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一些教师往往更多关注内容,而很少考虑沟通的效果,这通常导致学生对教师教学指示语的理解产生差异,影响教学质量。

第5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以《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为指导,以推进《xx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优秀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促进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区域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1.《“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教科任务

(1)开展“学情”专项研究。依托《本质回归:校本教研的实践创新》深化研究项目组的活动,研究学生,研究学习,做好学情研判的技术分析,为第一批试点学校项目的展开提供方法与技术。

(2)编制《XX年“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研究选题指南》。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际问题,提供选题指南,结合XX年市级各类课题立项、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审等工作,引导学校和教师围绕“促进有效学习”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推进课堂变革。

(3)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研究,做好第一批试点学校的学生学习力调查,筹备“课堂变革”论坛。研制《“学为中心”常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制订《课堂变革试点项目联盟组织管理办法》。

2. 教科研管理、指导与服务

(1)扎实开展“首批教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与应用”项目。依据《xx市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实施方案》精神,开展首批6项立项研究型课题成果79个实施单位的应用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定期开展基地学校研究活动,做好各课题的中期总结。

(2)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与指导。认真落实《xx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修订《xx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协调做好全市各类课题统一立项申报、论文、优秀教科研成果评审等工作;加强课题过程性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加快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的实践研究,推行课题研究课,探索适合教师的实践研究形式与成果表达方式,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

3.课程建设

(1)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研讨。征集xx市不同学段学校的课程规划或课程方案,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2)组建市级精品校本课程群。在前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评选的基础上,根据xx市基础教育区域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对已有“精品课程”进行归类梳理,形成课程群,推广精品课程。

(3)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启动“公民教育”、“学习心理指导”、“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等专题课程研发。成立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开展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4.德育专题研究

以德育微课程建设为载体,梳理近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中的德育校本课程,筛选特色精品德育课程,建立德育课程资源库,引导学校德育工作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召开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德育微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广精品德育课程。

5.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研究,召开全市学习心理辅导暨中高考考前辅导研讨会,继续举办“晴朗六月”考前辅导系列活动。

第6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一、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理论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加充实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能决定自我的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应该致力于培养可以抵御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修正心理缺陷或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与健康等多个方面。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塞里格曼和彼得森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分类,将人类的性格力量划分为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6种核心美德是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性格力量(包括诚实、勇敢、坚持和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包括善良、爱和社交智慧)、公正的力量(包括正直、领导力和忠实)、节制的力量(包括原谅、谦虚、审慎和自制)以及卓越的力量(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虔诚)。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关注积极人格也不是完全回避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功能,主张发挥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诉求。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心理问题、危机进行干预,它也应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强化。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心理缺陷、伤害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能力和潜能的发掘,要相信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再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研究,也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和爱的研究。

二、实践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心理课的主要阵地。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对心理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幸福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笔者从事过三年初中心理课教学和四年高中心理课教学实践,一直立足课堂,思考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四年来,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逐步探索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质,最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框架目前上海高中心理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架构,具体涉及认识自我、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单元内容。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现有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与更新。按照“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逻辑层级架构,初步将心理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单元。具体包括积极的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积极的情绪体验(打开快乐之门)、积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命成长(激发内在动机,锲而不舍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主题单元,形成若干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1.积极的个人优势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优势。专题1为“培育发挥个人优势”,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和欣赏24种性格优势,认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并具有潜能;积极参与个人优势实践的活动,有意识地尝试积极自我认同的方法。专题2为“开发创造力”,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创新特质,掌握发散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专题3为“聪明学习”,主要目标及内容是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尝试时间管理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2.积极的情绪体验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帮助自己更加幸福地生活。专题1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自己的幸福感受,学会适当表达个人情绪;分享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洞察和调节能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保持愉悦心境。专题2为“学习乐观”,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乐观的含义、主要特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体验积极归因的方法;使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转向乐观,从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专题3为“希望和梦想”,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希望的涵义和意义,体验个体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情感;学会运用梦想分类和转换期待对象的方法,促进自己行为的积极改变。专题4为“探索人生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和分享心流体验,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善于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积极的社会关系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专题1为“改善亲子关系”,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激发家庭责任感;学习运用积极对话的双赢技巧,与父母协商解决问题。专题2为“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体验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专题3为“感恩与宽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体验感恩与宽容,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和宽容之心;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待误解,发展宽容有度的交往能力。专题4为“青春期情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两性差异,认识异往应遵循的原则;感受纯真的“青春情感”,学习适当地表达情感和学会等待,尝试应对情感困扰。4.积极的生命成长本主题单元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动机、掌握目标的抉择和执行以及在逆境中反弹。专题1为“在逆境中反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面对逆境时,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态度。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逆境、心向未来。专题2为“提高自决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遵从内心,面对人生做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从而提高自决能力。专题3为“促进行动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目标承诺的积极体验,愿意为目标付诸努力与行动;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中心理课的专题教学案例设计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实践进行反思。根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一心理课“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内容框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内容优化后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专题教学案例》。在主题单元和专题的框架下细化专题,每个专题根据教师和学生需要灵活设计课时,具体课时内容示例见表2。课堂上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团体游戏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剧、影视欣赏、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思考和分享,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优势和力量,不断发挥这些优势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进一步的实践方向和思考

第7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心理剧;萨提亚冰山理论;唠叨;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一)设计来源

上学期的父母养育方式调查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应向我传递了一种期待――他们期待父母的养育方式有些许变化,以对应自己的内心需求;而家长课堂中家长们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苦恼和无助。当学生渴望父母变化,家长又有成长的动机,却又不知从哪里做起时,身为心理健康老师又该如何引导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为此而思索的时刻,恰恰是备战北京市“成均杯”心理健康优质课大赛的时刻,于是,着手进行了题为《面对父母的唠叨》的教学设计。

设计之初,我翻阅了大量文献,也查阅了有关亲子沟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发现有关面对父母唠叨的教学设计不计其数,但大多数的设计仅仅是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然而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却深深体会到: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父母很爱她/她,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他们来说不能接受的仅仅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唠叨,能有更好地表达爱的方式,孩子们是愿意被有效管教的。家长改变――孩子高兴,这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思维模式,然而这不是面对家长的课堂,却是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们启动自己的成长开关,如何让小学生不希冀父母改变,却又能够首先让自己改变?如果孩子们首先能够改变,是不是也会带动家长的变化?这是本节课设计的最初假设,而本节课的核心要素是爱,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爱,感受爱,还要引导学生表_爱,传递爱。

(二)课堂介绍

让刚刚进入青春早期的六年级学生体验感受背后的期待,对他们来说,是有一些难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提炼,需要不断地引导和点化,上好这节课正如一次成功的团辅体验。教师需要更多地扮演团体领导者的角色,稍有差池,课堂的方向盘就会打偏:“学生们大发牢骚”、“寻找消极应对方式”、”课堂延时”等各种各样的课堂现象便会出现。这是一节耗费心理能量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将心理剧、萨提亚的冰山理论以及家排系统引入到课堂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并体验唠叨以及亲子背后的期待。然而,我深深知道“课堂是一门残缺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上好这节课,我需要更多的建议和指导。第八届(2015年)学术年会暨心理健康教育优课展示活动需要一节现场公开课,供进入决赛的选手们现场评课,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我和我亲爱的学生们鼓起勇气在会场主席台向来自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老师以及相关的心理学专家们展示了本节课。面对会场400多名老师,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紧张的状态。为了更自然的呈现这节课,上课前,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并告诉他们,我离他们最近,会和他们一直在一起。这也是我和孩子们最基本的任务了。课堂就在这样的破冰中开启。

二.案例回顾

本节课案例最深刻的画面是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心理剧现场体验――唠叨背后有期待。本环节中以心理剧播放为依托,试图引导学生表达面对唠叨时的情绪,并看到这些情绪背后的期待。该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难点。表达情绪,并能感受情绪背后的期待,这对成人来说,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当问及“面对妈妈的唠叨,小明的情绪如何?”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着,他们将厌烦、烦躁、无助、委屈、生气等写在自己的任务单上,并拼命晃动着各自的情绪,这样的举动也向老师传达一种信息――面对父母的唠叨,孩子们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情绪需要表达。我尝试着将每种情绪请到前面,并请他们高高举起自己的情绪。当所有的负面情绪公布于众时,现场气氛是压抑的,然而也是释放的。我尝试着走到每种情绪背后,把手搭在不同情绪的肩膀上,安静地呆在他们身后,闭上眼睛感受(这时候课堂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跟着我屏住呼吸,期待下一刻发生着什么。也许地板上掉根针大家都能听得到)感受一段时间后,我说:“烦躁背后会有什么呢?站在烦躁的背后,我能感受到如坐针毡,我特别想逃离这里,也特别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并鼓舞学生也站在不同情绪的背后体验。起初,学生们不敢上前,也许他们担心自己会说错,或说不出来。这时,我对他们说:“尝试着这样做,我需要你们。”终于有学生愿意站出来,接着又有几个学生,就这样,每种情绪后面至少有一个同学去体验。多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表达站在各种不同情绪背后所感受到的,有的学生说“烦躁背后,让他感觉很生气”,这还是一种感受的表达,而家排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表达感受,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于是,课堂中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教师:站在烦躁背后,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我很生气!

教师:当生气的时候,你想做什么呢?

学生:我想冲妈妈发火……

教师:冲妈妈发火你想要表达什么?想向妈妈传递什么需求?

学生:想让妈妈停止唠叨?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想让妈妈停止唠叨,是想让妈妈从此不要再管你吗?、

学生:不是。

教师:其实,我们只是想让妈妈换种方式与我们沟通。

当学生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期待时,再引导学生讨论“当唠叨发生时,小明是怎样做的?这样做有什么影响?”学生们会说出观看心理剧时的各种发现,如小明沉默,小明不理会妈妈,小明的嘴唇是翘起的,小明对妈妈不耐烦地说话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小明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小明面对妈妈的唠叨,采取的是一种排斥行为。并将排斥进行板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板书看到,当小明选择用烦躁、生气等情绪和排斥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期待时,妈妈的唠叨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从而,在学生的思维构架中可以形成初步的认识:生气、排斥不能化解唠叨。

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和期待并不是课堂的终点,课堂上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同理心”的能力,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感受父母的情绪和期待,会对他们的成长又更大的触动。因此,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是走近唠叨背后的父母,感受父母唠叨时的情绪以及唠叨背后的期待。通过感受父母的情绪,学生们很快发现:唠叨背后隐藏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担心等,而这些正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期待。教师将“健康快乐成长”也放在板书环节。

此时,再一次进行家庭系统排列,请6名学生一起举着孩子的期待,再请6名学生一起举着家长的期待,这时老师在孩子与家长之间制作一种断桥模式,请求学生通过现场展示,思考:如何将断桥进行连接。经过思考,孩子们很快发现――如果能够直接表达期待,断桥很快就能连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父母不在这里,只有我们自己,在父母无法直接表达期待的基础上,作为孩子,如何想法将断桥连接?”孩子们最后发现,自己需要主动地理解父母的期待,并能将自己的期待用合理的方式传递给父母。

三.案例分析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娱乐中,更不能仅仅是各种的喊口号,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中有感悟,从而构成行动的动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引导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特点的小学生进行体验,不能仅仅依赖抽象式的引导,必须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活动。本环节以播放心理剧为依托,如果说分析心理剧是停留在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上,而演绎心理剧则可以是培养能力的一种行为目标,感悟心理剧则是一种情感目标。对此,课堂实施教学中运用到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心理剧贯穿教学始终

心理剧,并不是喜剧或舞台表演,它是团体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它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通过扮演过去、现在或将来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体验自己的问题,宣泄情绪,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行为的策略【1】。自心理剧创立以来,其治疗原理和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卫生和工商业等各个领域。近几年,我国中小学包括大学也借鉴了心理剧的理论和技术,如角色互换、多重替身等角色扮演技术,将心理剧引入到了教育的行列中。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心理剧・分析心理剧・演绎心理剧・感悟心理剧等四种程序,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讨论、表演,意识到亲子交往中各种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期待。通过观看心理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情境,为学生面对父母唠叨时的各种情绪构造一个躯壳,使得情绪的感触更加逼真。而分析心理剧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通过分析心理≈型嘎兜那樾鳎引导学生们看到,面对父母的唠叨,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存在,而这些复杂情绪背后又隐含着各种不同的期待。心理剧的演绎是明确问题的重要部分,不同情绪背后有不同的期待,经由教师的语言总结,将这些不同的期待汇聚成“换种方式沟通“的期待,以明确面对父母唠叨,不论是情绪还是行为背后,均隐含着期盼父母换种方式沟通的需要。感悟心理剧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形式,通过邀请12名学生进行分别站在父母、孩子的角度展示各自的期待,并通过搭建断桥的方式,挖掘学生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心理剧,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在心理剧现场解决问题,通过同伴心理互助、亲子心理互换的方式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是本节课的重要教育途径。

(二 )冰山理论助推亲子沟通

面对父母的唠叨,孩子烦躁、抵抗,父母着急、责罚,而在这些情绪和行为的背后,却隐含着积极的沟通目标,如来自孩子的“换种方式沟通” 和来自父母的“健康快乐成长”。对此,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曾经这样解释: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仅仅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2]。 本节课中的行为是指学生们面对父母唠叨的应对方式,如沉默、语言抵抗、应付敷衍等;当然也包括来自父母的唠叨这一行为。而不同的应对方式映射了个体的姿态,如是接纳还是排斥?是尊重还是控制?而应对方式下则隐藏着感受,如面对父母唠叨时的生气、烦躁、委屈等。在冰山理论看来,感受下方还包括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冰山理论指出: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并没有体会和察觉沟通下面的冰山,有时甚至连自己对自己冰山下的东西也没有察觉。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冰山理论难上加难,然而如果能透过行为看到冰山的下方,则可以帮助他们根本性地解决亲子沟通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理解冰山,课堂中选择运用家庭系统排列【3】,让个体看到自己的内心与原生家庭的连接。因此,本节课尝试简化冰山环节,将冰山理论简化为:行为――感受――期待三个层次,并借鉴家庭系统排列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父母的期待,从而寻求亲子沟通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国韬.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探索[M].长春出版社,2008(12)

[2]萨提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8)

第8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愈来愈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被赋予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找准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1、思品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2、思品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思想政治》一年级上下册共有12课,分别是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能够承受挫折、勇于开拓进取、增强自尊自信、塑造良好性格、寻求真挚友情、陶冶高雅情趣、培养爱国情操、增强自律能力。可以看出,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他年级的思品课程也有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疑为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实际上,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否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指导思想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以个性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问题,如学校生活适应、学业、情绪、青春期困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说教与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通过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以自助-----他助------互助为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未成熟的生长发育阶段,更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他们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作为受助者,他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教益,作为助人者,他可以用自己的思想行动去帮助别人。这种他助与互助可以促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的目的。

三、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1、角色体验式教学法。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充分参与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并将理论或成果运用于实践中。思想品德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等有积极的作用。

2、主题活动式教学方法

主题活动式教学法是一套能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常规手段。它在思品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效果尤为显著,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整个教学过程,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到主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这是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也是“活动式”教学法的最为成功之处。

3、案例启发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此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的心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学中,穿插在教学过程或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充分肯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对讨论中提出的不正确观点,也要给予客观的科学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案例:怎样更好融入新集体,这是初中适应性心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首先组织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规模小,发言充分,使同学能更多地参与讨论。能起到激发新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教材和资料,做好小组长的训练工作,使组长懂得如何主持小组讨论以及有关注意事项,为将来的思品讨论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在讨论中,要有引导。归纳出不同见解,让学生比较鉴别。因势利导,让学生评选印象最好的新同学,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求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在讨论中曾经有学生为映射自己的言论愤怒异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把握住讨论方向,引导讨论围绕中心议题开展。

再次,要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用实例来论证观点,或用学过的观点来剖析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使讨论既能进一步明确事理,又能理顺思路,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

第9篇: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范文

一、尊重参与者相互平等的主体地位

在听课中,不禁授课者要做好准备工作,听课者更应了解所听课的目标,内容,并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与听课的老师们沟通一下,说说自己想让大家听什么,使听课教师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和问题期待。这样,使两者的关系成为平等的,共同围绕课堂进行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而不是成为被评论的“接受者”和评论的“批判者”。

二、确定观课主题

做好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课前相互沟通、协商,了解授课教师,确定观察主题,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最好的做法是,进入课堂之前对授课教师和观课议课教师进行短时间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观察主题的设定,观察角度的确定、注意事项等,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成立若干个观课议课小组分工负责。

三、钻研教材,加强学习

明确了观课主题后,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教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要思考“假如这堂课由我来教学,我该怎么教学?”通过思考可以使观课者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学习、提升自己专业素质的过程,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也可以使议课时参与者能够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来,防止分析、研究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在对话中提升老师

在议课中,忌一棍子打死人,忌结论性语言,双方可以就课堂中的问题及现象展开讨论,而不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简单概括。每个老师总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一方面在评议的过程中,不能以“这样教好(不好)”来下结论,而应探讨“为什么你这样设计,你是怎么想的?”揭示授课者背后的教育理念追求和个人的教育动机。另一方面,议课主张以学定教,实施有效教育,所以在评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从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入手。

1.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

有效的观课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我们认为,从授课老师的教学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老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在观课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转变观念。观课议课强调: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就是说,首先是自助,然后是帮助,因为是为了自己更有收获,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

促进参与者主动思考同时需要一定的话语结构约束。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就我们看来,“看而不说,道义何在”的话语要求强调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责任。“假如你来教,你会怎么处理”的提问和质询不仅约束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立场,而且要求参与者对自己表达的意见必须认真思考和掂量。

2.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雷玲副校长说过这样一个教学故事:在二年级的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评价和奖励积极参与的同学们,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的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雷校长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问题和困惑是教学案例的核心要素。在上述故事中,如果把结论封闭起来,雷校长可以说:“你只发给那几个同学,又不说明原因,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但这样的故事没有了疑惑,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可能,它就不成为议课的案例。如果不是把结论封闭起来,而是发现开放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个故事可能就有了这样的困惑和问题:“为什么只发五位同学?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就预留了他人发言的空间,并有了由此展开对话的可能。这样,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

3.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

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它强调议课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