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学科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堂课中的四个主问题带出的十个提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案例一】《生命的林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生命的林子》,这节课,我们先听写几个词语,看看大家会不会写了。(学生拿出本子听写)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校对一下,如果有错误,就请你在本子上订正一遍,注意把字写正确。(生校对,订正)
师: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1:这六个词语都是描写法门寺的。
生2:我发现有很多高僧聚焦在法门寺里。
生3:我发现法门寺名气很大,每天从早到晚有许多烧香拜佛的人来到这里。
师:据我所知,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浑厚,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名气确实很大。
生:我觉得,法门寺名气太大,能人太多,在这里想成名是很难的。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用心去体会这名满天下的法门寺。
赏析:用所学的新词去领会文章主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好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体悟,读出了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思想、意蕴,领会了内涵。
【案例二】《搭石》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都查字典了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出示:绰:A宽;不狭窄。B不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符合哪种解释?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觉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请你再读读这两个词语。(生读)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谁能把大家也带进画里呢?(指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真美!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请看——
(将课文的句子变成诗的形式。音乐起,学生齐读。)
赏析:在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词语教学应让学生联系文本语境,理解新词在文本中的意思,使词语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接着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词语的张力,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词所体会到的、想象到的表现出来,再现画面的意境美,使词语更富人文内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发展。
【案例三】教学“究竟”一词。
师:看第一段,“究竟”在书上哪句话里出现?
生: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师板书:问个究竟)
师:“究竟”是什么意思?
生:明白、结果。
师:这里的“究竟”是当“结果”讲。谁来用它造个句子?
生:姐姐的成绩一直很好,可是这次考试考了60分,妈妈把她找来问个究竟。
师(板书:看个究竟):谁来用“看个究竟”再来造一下句子?
生:家里来了一群人,我连忙迎上去想看个究竟。
师:(板书:探个究竟)谁再来用这个词语造个句子?
生:听说百慕大三角洲非常神奇,我想去探个究竟。
出示例句:1.小明把家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红领巾,他自言自语地说:“红领巾究竟放到哪里去了?难道会丢了吗?”2.咱们这里的橘树究竟有多少棵?谁也说不清楚。
师:“究竟”在这里表示疑问,谁能用它来造个句子?
生:天黑了,小明还没有回来吃饭,他究竟到哪里去了?
师:我写两个词,“恐龙”“外星人”,请大家用上“究竟”写几个句子,一个表示疑问,一个表示结果;或者又表示疑问,又表示结果。
……
【案例背景】
研究生本化语文高段课堂精读课文教学已经有五个多年头了。上过了很多的公开课,得到了许多肯定和中肯的建议,这项研究一直在继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看了全国的生本课堂大赛后,结合自己研究的生本课堂,又进行了新的内容的改革,比如,增加了每个小组的一块小白板,在课上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小组交流时的要点或者感悟,这样到前面汇报时就可以给全班同学带来更深刻的直观的形象的讲解;另一点改革就是由原来的一个小组汇报带领全班互动进行一堂课的学习,改成多个小组的汇报展示和上下互动!
《草原》是五年级下册教材的开学第一课,召集日时已经把导学案布置下去,学生们完成的很认真。就是不知道这课堂上的改革效果和原先比能够如何!很是期待啊!
【案例描述】
课前,跟学生们细讲了我们的语文课堂重点改动的地方是由一个小组汇报变成多个小组汇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变,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都可以,可以感情读、课本剧表演、重点句分析内容形式多样。
课前两分钟的铃声响了,我们的内容一贯是《文化点心》,今天负责《文化点心》学生请来他小组内的成员给他按动鼠标,播放幻灯片,他站在大屏幕前激情的介绍就好了。他介绍的是《狼图腾――小狼小狼》这本书,从作者到内容简介到读后心语到推荐理由,处处用词精炼讲究,课件设计精心,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掌声,全票通过,都要看这本书。看来,这个小家伙今天着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接下来进行的是生本课堂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我针对这一课的三个容易写错的字进行了听写,写完后,课代表提示批改时注意事项,然后各个小组批改,对的就读课文,错的马上改正并记住。一会就全体读课文了,统计了一下,全班44人,只有两个人分别错了一个字,正确率99.4%还是很高的。这说明,大家对字词的基础已经能够通过预习就解决了。
然后进行的是主要内容的小组交流,由组长指定本组最差的同学来说,并要求他说明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主要内容,其他组员倾听,进行肯定、补充或者否定修改。这样,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全班反馈了,我点的是五组的上学期全班最低分的那个学生,他用的是六要素法,但是,发言一结束,马上就有听的仔细的学生指出,只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缺少起因和结尾,并要求他现场改进,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终于可以顺利的使用六要素法了。别的组又补充了小标题法归纳的主要内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第二次小组合作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就是学生们针对导学案上的主线问题进行的个性化的理解。全班沸腾了,各个组在组长的领导下,组员的集思广益下,交流了各自认为精彩的理解,就开始为回报写小白板,排练汇报的内容和形式。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规定的10分钟的时间在这里一晃而过,当我问到:“哪个组到愿意前面来汇报时”,全班共8个小组,全跃跃欲试,争着抢着要上来。我快速的选择了3组,结束这场纷争。三组汇报的是分析老舍直抒胸臆的写法,并且在小白板上标明了什么是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的好处是什么,然后指明本课的几处直抒胸臆的地方。我暗暗佩服,为生本化教学带给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而喝彩!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后有的进行了补充,还有的进行了课外阅读中直抒胸臆的补充,这很了不起!在评价中大家都给了汇报组满分,我也及时的肯定:“你们是我的而骄傲!”这时我及时的插入,趁热打铁:孩子们当你看到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如果用以前的描写方法,比如比喻,你怎样写?学生答:这红红的玫瑰像极了美丽女孩的笑脸。我说“可以。我们用修辞来表达对玫瑰的喜爱。但是现在就直接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你对玫瑰的喜爱。谁来试试?”学生“这朵玫瑰让我陶醉。”“我是多么的喜欢这多玫瑰花啊,这香气让我闻一下还想闻一下。”“看来同学们是真的明白了。了不起啊!”
下一个汇报组带给大家的风格就截然不同,他们对草原的美景进行了抓重点句用多种方法的精彩分析。都用到了分析句子修辞法、抓重点词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法,想象的方法等,真是精彩绝伦,又引发了下面同学大量的补充、拓展,对草原之美理解的淋漓尽致。更绝妙的是,他们组精彩的朗诵,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更浓厚了。这时在下面的朗诵培训班的同学不甘寂寞,主动要求读一段,他的朗读带我们深深的陶醉,以及我个人心灵的震撼!在他的带领下全班都要求读,我很识时务的满足了这个愿望,谁能够阻止这样的激情时刻呢!
再下一个小组汇报的是人情美的纪实描写,也非常的精彩。特别是最后一句“天涯碧草话斜阳,蒙汉情深何忍别”。该组组长声情并茂的讲解,就像一个精彩的主持人一样,让大家都忘了鼓掌,当他的发言都结束了,我们还在等着听,没听够。两秒后醒过来的我们如雷的掌声淹没了教室!
就这样第一课时在不该响的铃声中被迫结束了,大家都很不情愿的下课了,没汇报的小组期待下一节课快点到来,汇报完的小组思考我要补充点什么呢?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生本课堂强调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验证明,只要我们能够给他们足够的信任,他们就会创造学习上的奇迹!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课每个组的汇报点不同,这正体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汇报点,让全班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是学生积极探索,进取向上的不竭动力。所以在这一课上,作为老师一定要多表扬肯定学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甚至是夸张的表演,都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自信心无比强大起来!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多效性;课文教学;新课导入;问题设计;多样化
课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课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高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体验乐趣。传统的小学英语课文教学的集中表现为“讲读”。“讲读式”的小学英语课文教学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的讲授和灌输。由于这种教法过于强调语法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需要输出的英语规范性,不利于促进小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课前导入、课中提问和课后作业这三个步骤谈谈关于课文教学的多效性。
1 选择适合课文主题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
课前活动是英语课文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对于构建课文内容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标准英语版的教材里,高年级的课文内容更加侧重知识性,包括了人文、历史、文化等,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而应该是其深层的知识含义。根据不同的主题模块,老师应该通过不同的导入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扫除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部分语言障碍,为学生顺利地理解课好铺垫。
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里的典型的主题模块分别列举不同的导入方式。1.1 情感铺垫式导入。
教材: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主题:爱国主义精神――长城
方式:让学生听歌《大中国》,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用英语一一介绍我国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在言语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定格到长城,并侧重于介绍长城的历史。
T: Boys and girls, where is it ?
Ss;The Great Wall!
T: Yes. It’s only in China. It’s the most miracle of China. It is often used as a symbol of China! We should be proud of it. Right?
Ss;Yes!
T: It wants to resist hordes to attacking China. On Fourteenth Century, it’s from Jiayuguan to Hushan. So it’s very very old, and very very long!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拥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骄傲和自豪。这样的情感熏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后面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课文部分。
1.2 传统文化式导入。
教材: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4 American festivals.
主题: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
方式:老师通过图片用英语一一介绍美国的传统节日,包括它们的日期、要怎么过节等等方面。用你最喜欢的美国节日引出感恩节。
T: What ‘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s?
S: My favourite is Mother’s day. What about you ?
T: My favourite is Thanksgiving day. Let’s watch the origin of Thanksgiving day.
然后我用一段视频给学生展示了感恩节的来历。在这个视频里我提炼出了感恩节时间、传统食物,家庭还有最重要的感恩这几个信息。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抓住了关键词,也为下面的进一步的学习感恩做好了准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学生不只是知道了感恩节的时间这个表面上的信息,而是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个节日甚至更多的传统文化。
1.3 情景式导入。
教材: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二册Module1 I want a hot dog.
主题:生活情景――点餐
方式:老师打扮成快餐店服务员登场,这样的扮相立即吸引了同学们的眼光。马上就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主题。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复习食物的单词。
T:Good morning.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Ss: I want a hamburger.
I want some noodles.
I want to eat some chips.
……
T: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Ss: I want to drink a cola.
I want to drink some coffee.
I want to drink a cola, too.
……
T: So that’s two hamburgers, one hot dog and three colas. Here is your food.
Ss: Thank you. How much is it?
T: thirteen dollars and twenty-five cents in all.
Ss: Here you are.
T: Thank you. Enjoy your meal!
这样做的好处是:①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②把生活中的场景带入课堂,有助于让学生实际感受英语生活化,更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地加入到英语活动中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呈现的导入方式,特别对课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环节。既能减少孩子们语言学习的枯燥,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接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课本表面的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他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更“丰满”起来,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主题模块。才能让学生对每一个主题模块都有全方位的了解。所以,不同的主题应该有不同的课文导入方式。
2 不同阶段的问题设计有助于课文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设计在课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文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探究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
2.1 阅读前的导入型问题设计在于激发兴趣,走进课文。
问题导入是英语教学过程,特别是高段课文教学中运用最广泛、最好操作的方式之一。它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文文本和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中,老师在介绍了长城的情况后,提出以下问题:
T: The Great Wall is very very old, and very very long. Do you know how old is the Great Wall?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and try to underline it.
Ss: Yes. The Great Wall is ten thousand li long.
T; Li?
Ss: Five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T: And how old is the Great Wall?
Ss;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T: Good!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 and “kilometre”? let’s listen to the text again.
我从介绍长城到提出关于长城长度和历史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个问题也是学生心里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巧妙地进入了课文,也解决了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2.2 阅读中的细节型问题设计在于理清思路,理解课文。
课文教学中离不开对课文细节性问题的探究,这也是课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思路,从而获取课文的具体信息或细节信息。所以,老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层次、句法、词汇等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解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深层含义。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4 American festivals.中我这样提问:
T: What ‘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Ss:My favourite is Thanksgiving day.
T: When is it?
Ss: It’s in November.
T: And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day? Listen and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Ss:Families are together.
We have a big, special dinner.
We say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we have.
T: Good! Thanksgiving has got 3 points. They are “Love、Thank you and Good things”!
Love----Who do you want to say love?
Ss: I love my mother.
Thank you---Who do you want to say thank you?
Ss: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my grandma.
Good things---Who gives you all the good things?
Ss: My parents give the good things to me.
T: So we say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we have.
Ss: Yes.
T: Now 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Ss: 我们要对我们所拥有的所有美好的事物说感谢!
T: Well done! On thanksgiving day, we’ll say thanks to all of the people who have been loving me.
Ss: Yes.
T: Is thanksgiving day very important?
Ss: Yes.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笔者像剥笋壳一样把这篇课文一层一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每一个问题是在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剥到最后,许多貌似零碎的信息被这些问题串联在一起,帮助学生理清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文章的重点和结构都清晰地呈现。我又根据课文中一些细小而关键的词句的问题,(如以:what、who、Is等提出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精心阅读,捕捉文本的细节信息,引领学生正确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老师!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还受到了爱的洗礼。
2.3 阅读后评价型问题设计在于检测评估,强化课文。
课后练习是整个课文教学的升华阶段。老师在学生摄取课文主要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课文细节设计一些回忆型、理解型问题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还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设计一些评价型,创新型和思维型等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级阶段,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进行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完成从信息汲取到知识输出的过程,从而将课文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例如,在学习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这篇课文后,我是这样和学生交流的:
T;Now we know a lot about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is it? (回忆型问题)
Ss: it’s ten thousand li long.
T: How old is it? (回忆型问题)
Ss: 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T: Can Simon walk all of the Great Wall?(理解型问题)
Ss:No,he can’t.
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Geat Wall? (评价型问题)
Ss: it’s the symbol of China.
Ss;We ‘ll protect it.
T: The moon is only two thousand years old?(理解型问题)
Ss: Not the moon. The Great Wall.
T: So how old is the moon? (理解型问题)
Ss: It’s millions of years old.
以上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易到难,有浅入深,既检测评估了课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文本空间,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总之,问题的设计在小学英语课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得体的设问我能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教师应把握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走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多样化的课后作业有助于课文的巩固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课后作业就是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搞好课堂教学之外,如何布置一些精彩的、深受孩子们喜欢的英语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分层性作业思考。
所谓的分层性,是针对受教育对象整体而言。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要求在提高,学习程度的差异性也在不断加大。教师需要的是让有差异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分层性作业,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负担,采用“分层设计、共同提高”的形式,将学生个体和内容分层强化的目标。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8 Do you often tidy your room? 这篇课文学习后,我采用了分层的方法。让学习程度优异的学生运用小作文的形式讲述自己在家的生活习惯,让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运用表格形式和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或者朋友的生活习惯。让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运用抄写的形式巩固学生的规范书写。
3.2 开放性作业思考。
让学生发挥合作意识,经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即为开放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所长,能突出领导的能力,培养团结意识,小组合作精神。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二册Module1 I want a hot dog.这一课中,笔者给学生安排了这样的作业:全班每4人为一个英语学习小组,一个组长。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这一课的情景剧表演。由组长负责安排角色、道具制作、排练等。最后在班上轮流表演。这样的作业我把它定义为开放性的作业。作业完成的结果是,同学们都甩开了课本,不是在背课文,而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英语氛围。这样的作业完全地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也让学生能够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内,更要重视课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英语教师设计科学、分层、高效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践等多种能力和创新意识,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高年级英语课文教学的探究仍然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教师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语言的真实应用,做到为用而学,在学中用,自主参与,充分地接受听、说、读、写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我们可以把化学课堂设计成四个教学环节:
一、问: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注意问题的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均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还要注意:(1)问题明确具体,涉及面不宜过大(2)结构化,逻辑关系清晰(3)循序渐进,具有合理的梯度(4)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5)利于信息反馈,便于动态调控(6)兼备科学性和系统性。
[案例1]浓硫酸与红热的炭块反应产物的检验
案例分析:若一开始就质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所有产物?”则难度太大,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继续深入,不如将这一大难题破解成若干学生容易解决的子问题,这样学生就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动探究,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渐进性问题组设计:①该反应产物共有哪几种?②这些产物各用什么试剂和装置来检验?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変浑浊的一定是CO2吗?④如何除去CO2中的SO2?⑤如何检验SO2是否已除尽?⑥检验SO2及CO2用的试剂中均含水,所以反应产物水蒸气的检验应放在哪一步?⑦请思考整套装置的连接顺序及理由。
问题的设置一般可以通过下列基本途径实现。
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案例2] 氯气的性质
情境创设:舍勒是瑞典著名的化学家,他在1774年研究软锰矿时,把浓盐酸与之混合共热,意外地发现了一种黄绿色气体。他将这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通入水中,发现所得溶液呈黄绿色,略显酸性;把绿叶、红花放入其中,它们的颜色逐渐消褪;将蚱蜢放进装满该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不动了。
提出问题:这种黄绿色气体是什么物质?它的水溶液为何显示酸性?又为何能使叶子和花朵褪色?这说明它具有什么性质呢?蚱蜢之死又说明了什么?
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实际创设真实、具体、可感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思考自己获取真实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案例3]铝热反应
情境创设:先放段野外焊接钢轨的录象。
提出问题:录象中铁路工人焊接钢轨是在野外,不可能用电焊,那用什么焊接?
3.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或认知矛盾冲突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以新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或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案例4]灭火原理
情境创设: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里。
提出问题:镁条着火时,能否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呢?应该用什么?能否用CCl4?
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
[案例5]铝的特性
情境创设:将适量的NaOH溶液倒入一装满CO2的铝制易拉罐中,立即封口并摇动,易拉罐先变瘪,而后又鼓胀起来。
提出问题:易拉罐为何先变瘪又变鼓?此现象揭示了什么问题?
5.利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引入问题
我国的历史文献很多涉及到化学反应及其现象的记载,可以用来创设悬念,引入问题。
[案例6]乙炔
情境创设: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器中放石几块,滴水则产气,点之则燃”。
提出问题:书中所记之石为何物?为何遇水即产气?所产之气又为何物?为何能燃烧?
二、想:给予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自由联想。
1.创设想象情境,引发类比联想
[案例7]原子结构
情境创设: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电子会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发生电性中和?
实例链接:举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而不会坠落的例子,让学生类比联想,想象出原子的动态结构。
2.启发联想思维,完善知识结构
联想思维就是由一物想及他物的思维过程。联想能使思路开阔,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完善化。
[案例8]“硫及其化合物”的复习
联想:H2S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三、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议,议中悟,从实践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案例9]原电池
活动设计: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论交流应用。
学生活动: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浸入硫酸中,观察现象;再将光亮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相连后,一同浸入硫酸中,观察并对比实验现象。
获得结论:①铜与该酸未反应;②电子由锌片转移到铜片;③该反应实质仍为锌与硫酸的置换反应;④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关键词:自主预习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更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探讨的效果,同时影响教师在课堂引导的效果。预习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的基础;预习是初步的实践,自学的演练。预习是我们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在教学中不可缺少。
在我校开展的五步式课改学案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自主预习”在学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想课堂具有活力,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并将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和大容量的教学任务完美结合,那么课前的预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了解并结合在本班级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网上资料的查找,来简单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前预习。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经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讨论、展示等就显得很被动,况且课堂上又要听讲,又要讨论,又要记笔记,就会导致既听得紧张,又记得忙乱,对什么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根本就抓不住,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听起课来就主动了,课堂记录就有了重点,对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由此可见,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控制,保持智力活动的经常性,而且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完成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策略得到贯彻,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同学习惯于老师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老师没说,他们就不做。而且绝大部分同学认为预习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应付的作业,看与不看老师根本察觉不到,简单地浏览一遍,书上的例题解答过程抄写一番,就算完成任务了。第二天上课仍旧是半知不懂,甚至是根本不懂的状态。
2、就教师层面来讲,通过调查发现,多数老师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是一句话“今天回去要预习下一课”,学生根本不知道应该干些什么,如果有学案就好得多,制作的学案上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但目前我校教师已基本没有使用学案的习惯,多数教师在公开课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其它时候基本没有安排预习的习惯,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对自主预习的监督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了课前的预习,但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对这一环节进行检查肯定,多数课堂没有开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的优势没有得以充分体现,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前自主预习没有兴趣,课前预习随意性强,学生有在课本上预习的,有在笔记本上预习的,有的一直不预习。
三、 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前预习
1、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 教师对课前预习的布置一定要建立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认真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前预习,使预习的内容不致于过浅或过深,过浅达不到课前预习的效果;过深容易将课前预习当成是新课内容,使学生会造成理解认知上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不能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课前预习的内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
2、课前预习要有针对性。预习作业的布置一定要有梯度,作业量不要太大。设计预习问题时应注意从教科书特点出发,就可以避免“清一色”和“流于形式”。如语文教学中学生应该知道讲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自读课文应该预习什么,文言文、古诗词应该预习什么,这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学习规律,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3、要让学生们勤动笔,预习不只是读读、想想。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如预习语文学科时,给不会读的生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也就是拓展的知识,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
4、预习贵在持之以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可否认,在抓好课前预习的同时,相对传统式教学来说,教师要辛苦许多。因此,我们要将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抓,要让教师深刻了解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重视它,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它、发展它,切实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素材,甚至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除了教师要认真设计外,我们还要采取一些激励以及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预习小组和个人,充分发挥小组建设的作用,设创新思维奖等奖励。与此同时,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老师一定要做具体分析,及时解决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小结,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完成。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学科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的强有力的基础,是教师把握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保证,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知识,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学科主题教学案例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95-01
在现代的课堂中,我们只对教师的教法进行了重视,而却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了忽视,最后导致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一再下滑。所以,对于初中的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不断得配合老师讲课,让整个课堂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以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为例,在对其进行实际的调查和分析中,总结出了以下激活学生学习活力的方法。
1.对学生的所需进行了解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擅长进行讲解,讲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这是因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结果。所以,老师要对学生的特长爱好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达到一个活力的效果。与此同时,老师在了解学生特长的时候还要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基础进行合适的教学,最后让基础稍差的同学能够进一步掌握书本知识,让基础好的同学更能扩充自己的知识水平。
2.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如果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他们就会提高学习的速度。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将默读课文变成大声朗读课文,最后变成单独阅读,自己领会,再加上老师的正确指导,这样就会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阅读观,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生。对于老师的正确指导,主要体现在: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老师要指导他们如果在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出现时要做出标记,在老师讲解时并要重点听讲。同时还要指导学生们正确积累好词好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拥有平等相处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加强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中,教师不能就仅仅只关注学生的兴趣,同时对他们的其他方面还要进行关注,譬如课堂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如果老师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满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仅让学生积极学生,同时还要让他们永远远离课堂纪律。在《论语》中,孔子曾将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乐",的确如此,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基础,然后再进行教学,要让学生们自觉的与老师配合,对阅读课充满学习的兴趣。
4.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进行重视
在课堂中,老师与学生是互相影响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核心,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手与大脑的并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补充。而对于这些的方案实现的最好办法就是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例如开展分组学习,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开拓,能够在以后生活中完善自己;开展实践体验学习,实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热爱大自然。
5.老师要拥有平常心
对于老师的平常心,意思就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班级怎样的学生,老师都会用平常心进行讲课,并同时还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平常心是一位老师走向成功的基本所在。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在课后进行思考,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心态来实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
6.对教学策略进行提高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充满活力,提高教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而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策略呢,这已经成为老师教学中的重点难题了。通过对各大高校课堂的分析,我们对提高教学策略总结出了以下方面:对于老师,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相互配合效果,而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老师主动教与学生被动学,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老师还要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能力和教学经验,并在课堂上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总结:综上所述,想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其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实现学生不仅能够积极得配合老师,还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的正确教学方法中对学习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兆荣.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于都教学的时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93;
[2] 童久银.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47;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本理念;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眼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又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并已被本校语文教师所认可,生本化教学日益引起重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恰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应用语文教学资源课件,有利于全面优化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进而科学有效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性发展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一、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
我校全体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语文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近年来广大语文教师自觉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适时解决了仍存在的一些学生语文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低下,语文老师教学犯难等问题。本课题组将研究出知识性较系统的、对性较强的、操作性较易的融合课件成果,校本化推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实际现状。
我校语文信息化与生本化教学案例研究,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小学语文零散的课程资源素材加工整合实践的一种定性式研究实践,是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案例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生本化教学案例进行深入理性的反思过程。研究中先须进入一种实践情境,来理性解释其融合资源的价值,并不是抽象地思考问题,来无依据地作出结论。具体内涵: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像实验室研究那样通过人为控制产生的结论;二是真实客观的思考,而不是一种想象的意念;三是案例研究法在讲究语文课程融合情境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语文课程融合的过程性实践,即要对小学语文课程融合情境变化进行分析反馈,以了解课堂生本化教学效果变化的状态和趋势,从而把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价值产生的整个变化过程。以使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既重视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贯彻,又关注语文生本化教学课堂的有效建构,让小学语文课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优质高效,凸显特色。
二、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意义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融合实践教学案例研究,有助于学生兴趣培养和自主探究,也有助于语文个性化学习和小语课程资源互动。为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优化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将教师和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使小学语文现代网络课件成果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师能创造性的教,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从而展示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学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有利于开放式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也能实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应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语文教学的校本特色。
其实践体现在: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环境,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先进性。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设计整合课件,通过校园专题网站为师生搭建一个语文资源互动平台。构建一种资源共享、合作探究等多功能的语文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融合的相关理论和规律,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语文创造性学习,改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师教研整体水平,转化陈腐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健康成长。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信息化技能得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呈现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得到优化,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和合作互动。自主解决语文学习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研究目标。融合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力求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终身发展、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推进小学语文校本教研发展特色。通过小学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实践,彻底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师角色改变、学生角色改变、教师备课、上课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同时,继续深化语文教材改革和语文课程结构改革,推动我校小学语文教改,向纵深发展。
三、我校小学语文生本化与信息化融合创新实践
关键词: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
《文书与档案管理》是职业教育文秘专业一门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主要方式还是通过教材,进行纯粹的理论授课。最后,当课程结束,很多学生连归档文件、案卷、档案柜等基本物品都没有见过,所以在以后的综合实习和工作中就很难动手操作。因此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没有达到,特色也无法体现。笔者认为,在《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授课中,思路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都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新颖而且实用的教学方式和途径,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甚至促成学生对本课程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和创新。下面就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做出的一些小结:
一、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依据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方式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已进入课堂状态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课程认同感以及体验满足感,进而引导对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以及探索未知的兴趣都能够被有效地激发起来。这种从已知引向未知、从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能够轻松掌控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案例教学法一样能够在教学过程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运用,课程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模拟情景,讨论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发地进入到文档工作的操作现场,成为其中的“角色”。并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其次,通过对模拟案例的讨论,还能促成学生积极思考、经常分析、准确决策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从根本上讲,这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与实践的一个过程。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给学生的讨论、实践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保证讨论的内容与方向的掌握,也要保证学生成为讨论过程中的主角,并适时地给予学生针对性和鼓励性的指导。总而言之,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一种技能与素质的提高,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二、演示法的充分运用
核心内容就是充分搜集、挖掘各种资源,为学生做好比如设施、文件、图片、案卷等实物资源的准备工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演示。另外,学院的档案室、办公室也可以为教学提供各项教育资源,比如说场地、设施、辅导教师、档案材料、信息等相关资源;同时也要利用好网络、报纸杂志等多媒体资源,以便提供行业中最新的信息,行业法规文件,典型的案例,形象的图片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也能够将枯燥的理论介绍转换成真实而直观的形象展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果,为实践教学法奠定坚实的基础。
必须了解的是: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最重要途径,其改革也是教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可靠保障。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说过:“课堂教学中包含着非常大的生命活力,只有让师生们的活力有效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教育以及教师的成长,课堂才叫真正的课堂。”所以,我们要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的核心集中在不断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上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然而,教学的改革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我们要不断拓展思路,扩大教学视野,通过文档课程实践教学法的实施,将课堂从狭隘的转移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
三、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实践教学法一般有两种:观察型学习与实践型学习。
第一种是观察型学习,主要就是让学生们直接地观察或者通过观看展览的方式对文书与档案工作各环节的全部过程进行记录和体会,加上指导教师的指导和讲解,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对文书与档案工作的整体特点进行探索式认识,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文书与档案工作发展的情况和时事热点。当然,如果具备良好的条件,可以通过与演示法的结合,让学生对某个具体的工作步骤进行细致深透的了解。观察型学习是该课程实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接触到文档理论之后,学生首先可以在学校的档案室初步观察和了解文书与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档案馆进行参观学习。在档案馆的观察实习中,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档案的分类、存放和检索编制等基本实务知识以及当前档案利用的信息;通过观察实习,既可以加强对档案安全的认识,又可以加强对档案工作概况的了解,促进对档案查找、利用技能的掌握;值得重视的是,通过观察对破损档案补救过程的演示,可以加深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兴趣度和关注度,树立起对将来工作的信心。
观察型学习有着其他途径与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不仅可以加强对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找寻心底的求知欲。而且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将学生放置到文档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促使学生的理论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出来,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专注度,保障长期的自主学习。
第二种是实践型学习。学生的实践地点设在企事业单位办公室或者档案室,让学生参与到文档处理的各个流程当中去。学校应该加强为学生的实践型学习寻找合适的场所、创造合适的机会和资源,保障实践型学习的顺利进行。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全面地融入到文书与档案工作中去,让学生深入到文书与档案工作的具体实践当中去;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工作技能,加深对文书与档案工作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最终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实践型学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3-6周为佳。
四、灵活互动的考核评价
(一)课程考核阶段。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考核与基础技能考核。基础理论考核以笔试为主要方式,实践性教学考核通过工作目标来定制。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专题考核和综合考核。旨在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熟练程度等。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验,也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二)实践性教学总结。项目教学总结是在学生项目教学完成之后的一次交流活动,是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必须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总结和交流,才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结语
职业教育《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的技能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而艰辛的过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仅仅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步骤。作为一名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和目标,从国内文书与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各级各类政府机关、企事业部门和社会团体培养出大量的具备较高综合素养的适用型文秘人才,与此同时,要把自身的发展贡献与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联系在一起,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周铭《档案管理学》教学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08.9.